正文内容
儿童大叶性肺炎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儿童大叶性肺炎(精选8篇)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0 0例确诊的大叶性肺炎, 其中男6 0例 (6 0%) , 女4 0例 (40%) , 年龄3个月~13岁。其中<3岁15例 (15%) , 3~6岁46例 (46%) , 6~13岁39例 (39%) 。

1.2 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2]: (1) 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气促、胸痛; (2) 肺部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或呼吸音减低, 叩诊局部呈浊音或实音; (3) 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叶内呈均一的影像学表现。

1.3 临床资料

100例确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 年龄最小为3个月, 最大13岁;入院时病程为3 d内65例, 超过3 d的35例;100例患儿均有咳嗽 (100%) , 刺激性干咳15例 (15%) , 阵发性咳嗽有痰不易咳出83例 (83%) , 咳铁锈色痰2例 (2%) ;发热96例 (96%) , 体温38.5℃以下32例 (32%) , 体温38.5℃以上64例 (64%) ;胸痛2例 (2%) ;听诊双肺可闻及较多湿啰音18例 (18%) , 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52例 (52%) , 局部呼吸音减低23例 (23%) , 双肺呼吸音粗糙, 未闻及湿啰音的7例 (7%) ;双肺呼吸急促15例 (15%) ;感染中毒症状重者12例 (12%) 。实验室检查:100例患儿均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沉、抗“O”、血降钙素原的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示: (4~10) ×10932例 (32%) , <4×10912例 (12%) , (10~30) ×10956例 (56%) ;C反应蛋白:<10 mg/L 27 (27%) , >10 mg/L 44例 (44%) , 100~200 mg/L20例 (20%) , >200 mg/L 9例 (9%) ;血降钙素元升高者34例 (34%) ;心肌酶LDH>225 u/L 72例 (72%) , CK-MB>25 u/L 31例 (31%)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6例, 均为阴性, 痰培养40例, 肺炎链球菌阳性4例 (10%) , 金黄色铺头球菌阳性2例 (5%) , 肺炎克雷杆菌2例 (5%) , 粪肠球菌2例 (5%) , 血MP-Ig M阳性56例 (56%) ;100例胸部X线检查及胸部CT检查, 先拍胸片, 若胸片显示大片状阴影, 再拍胸部CT, CT显示肺叶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左肺18例, 右肺76例, 双肺6例, 肺脓肿1例, 胸腔积液6例, 肺大泡1例。

1.4 治疗及转归

100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阿奇霉素10 mg/ (kg·d) 首次连续应用5~7 d, 停用3 d, 再给予静点或口服希舒美治疗, 采用序贯疗法, 一般3~4疗程, 对有明显细菌感染者给予头孢类药物, 病原菌明确者根据药敏用药.对于感染中毒症状重者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 疗程3~5 d, 心肌酶偏高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对于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者, 给予阿奇霉素及头孢类联合应用, 对于应用青霉素、头孢、阿奇霉素无效的患儿选用碳青霉稀类药物。本组患儿一般住院2周 (75例) (75%) , 少部分住院3~4周 (18例) (18%) 。100例患儿经治疗后78 (78%) 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肺部实变影基本吸收, 治愈出院;15 (15%) 例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肺部实变影较前吸收, 好转出院;有7例 (7%) 患者因病情危重, 转入PICU治疗。

2 讨论

2.1大叶性肺炎, 既往少见, 但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叶性肺炎多发生在3岁以上的年长儿, 因此时患儿机体防御功能逐渐成熟, 能将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肺段内, 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本组病例中3个月以下有6例, 3岁以下有15例。

2.2本组病例的患儿, 入院前病程3~15 d, 其在院外的临床表现为: (1) 发热咳嗽时间长, 但以发热为主, 咳嗽相对较轻, 患儿一般为年长儿, 因为上学或家长工作繁忙都在诊所输液, 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未作详细的体格检查及血常规及胸片检查, 及至就诊时拍胸片才确诊为大叶性肺炎; (2) 患儿来诊时发病时间, 一般不超过3 d, 咳嗽发热明显, 一般体温达39℃以上, 拍胸片及胸部CT确诊为大叶性肺炎, 此种患儿, 临床上中毒症状中重, 病原复杂, 多为细菌。病毒, 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 病程长, 多为联合用药。 (3) 患儿近期反复发热, 渐出现咳嗽, 拍胸片发现肺炎, 渐加重CT很快表现为大叶性肺炎, 病情进展很快, 有时出现胸腔积液, 治疗困难, 考虑病情迁延, 有两种原因, 一为混合感染, 二为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4) 患儿就诊时发热咳嗽均不明显, 但精神反应差, 听诊时双肺呼吸音粗糙, 湿啰音逐渐出现, 拍胸片及胸部CT确诊为大叶性肺炎, 此种表现一般为小婴儿, 起病隐匿, 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

2.3大叶性肺炎, 既往主要以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 而本组病例中肺炎链球菌阳性4例, 金黄色铺头球菌阳性2例, 肺炎克雷杆菌2例, 粪肠球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阳性2例, MP-Ig M阳性例56例, 显示病原微生物已多元化, 这可能与抗生素过早应用及滥用, 院内感染, 以及肺部病原菌不断变迁有关[3]。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能独立生活的一种病原菌微生物中最小者, 病原体直径为125~150 nm与黏液病毒的大小差不多无细胞壁, 主要经飞沫传播[2]。本组患儿中, MP-Ig M阳性例56 (56%) 较高, 提示目前儿童大叶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增高的趋势, 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而MP-Ig M在MP感染后7~10 d出现, 发病1周内的检出率为10%~20%, 约2周后达高峰[2], 故临床上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及早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有报道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为MP, 远高于病毒和细菌[4], 和我们的临床分析相符合。肺炎链球菌仍为引起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细菌,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 由其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分型, 有86种血清型, 致病肺炎链球菌在国内常见型分别为23、19、8、7、6、5、3、2、1型等[2], 青霉素为首选, 但目前耐药率高, 故需根据药敏用药, 在药敏结果未出来之前, 应根据临床经验用药。

2.4部分患儿的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未升高, 并不支持细菌感染, 病原学检查是检测病原菌的金标准, 但痰培养, 血培养均阳性率低, 且耗时长, 及至鉴定出病原菌患儿往往已延误病情, 本组患者均做CRP、PCT检查, 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一般在急性感染的早期2~3 d开始升高, 而PCT在急性感染2~3 h即可升高, 严重细菌感染CRP及PCT均明显增高, 本组病例CRP升高73例, PCT升高34例, 这也是抗生素应用的指征。

2.5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上大叶性肺炎更多的表现为节段性肺炎, 病原菌也比较复杂, 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链球菌感染, 咳铁锈色痰的患者很少见。本组仅有2例可见咳铁锈色痰, 已成为肺炎支原体、细菌、病毒和真菌混合的多病原感染, 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不高, 诊断上更多的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这给予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 随着大叶性肺炎发病率的增高, 我们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在临床治疗上更应根据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临床经验, 及早应用抗生素, 以提高治愈率和减短病程。

摘要: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转归。对我科2007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大叶性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因、治疗、转归及临床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逐渐成为主要病原, 故要加强肺炎支原体的检测, 目前大叶性肺炎的主要诊断手段仍为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应给根据临床病原学检查及临床经验及早应用抗生素。

关键词:儿童,大叶性肺炎,肺炎支原体

参考文献

[1]杨金铃, 王秀芳.儿童大叶性肺炎62例临床特点及病原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4) :415-416.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75-1191.

[3]邹丽萍, 袁瑞.儿童大叶性肺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 (12) :995-996.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2篇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33-01

【Objective】Purpos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children lobar pneumonia leaded by Pneumoniae Mycoplasma infections.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77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and all of them diagnosed as lobar pneumonia infectioned by Pneumoniae Mycoplasma.To analysis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etiology and Outcome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ommon symptom as cough 77 cases(100 % ),fever 73 cases(94.8%), chest pain and Chest tightness 5 cases (6.49%), Various types of skin eruption 9 cases(11.7%); The antibody of Pneumoniae Mycoplasma were positive 77 cases(100%). Conclusions For fever, cough, especially fever and irritating cough for a long time, signs of lung were unobvious, systemic symptoms are not severe, we must notic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lobar pneumonia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We use macrolide antibiotics as a mainly treatment,for about 2 weeks,and if the child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we should use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at the same time,until the hot back and the WBC and CRP return to normal.

【Key words】Children Pneumoniae Mycoplasma lobar pneumonia

大葉性肺炎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胸痛及肺部呼吸音减弱为共同的临床表现,大叶性肺炎在儿科并不多见,但近年来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成为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1],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明显增加,现将我院2009年——2011年住院的7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患儿77例,男43例,女34例。男:女1:1.3。其中3—5岁21例,6—14岁46例。对77例患儿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肝功、心肌酶谱、X线、肺CT等检查。

1.2 诊断标准:(1)有发热、咳嗽、气促、皮疹等临床表现。(2)查体: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干鸣,水泡音,局部呼吸音弱或消失,叩诊呈现实音或浊音。(3)胸部X线或CT提示:肺叶内均一的实变影。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77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

表2.

2.2 X线或CT检查 :77例均见肺野内均一实变影,胸腔积液5例(6.5%)。

2.3 相关实验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血清支原体抗体均在1/160(+)以上,其中49例入院后检出,28例在入院1周后检出,余相关化验结果(见表2)。

2.4 治疗及转归:77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患者接受阿奇霉素点滴10mg/(kg/d)5天后停用2-3天,停阿奇霉素期间静脉用红霉素30mg/(kg/d),或只用红霉素30mg/(kg/d)治疗,共14d,其中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7——10天至热退,白细胞及CRP恢复正常,全部患儿均同时辅以理疗,化痰等对症治疗。57例肺部实变影完全吸收,临床无症状,治愈出院;15例继续治疗7d,痊愈出院,5例合并胸腔积液患儿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CT胸腔积液吸收,肺部见纤维条索影,出院停药后1个月复查肺CT,炎症影基本吸收。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是引起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呈全年散发,以10—11月份为感染高峰。大约每3年一次地区流行[2],其引起的肺炎约占小儿肺炎的10%——20%左右,流行年份可达30%[3],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逐渐增多,本病常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年长儿可伴有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以呼吸困难,喘憋较突出,部分患儿并发胸膜炎,心肌炎等其他系统病变。我院对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患儿中,WBC>10*10/L,或CRP>10mg/L的患儿采用广谱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配以祛痰,理疗等综合治疗,收到明显效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中无复发。建议对大叶性肺炎的患儿常规做有关肺炎支原体的检查,部分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在发病1——2周产生,对发病初化验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的重症肺炎患儿,应在病程1周后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对于不具备化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医院,如单纯用广谱抗生素疗效不佳者建议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学者认为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引起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有文献报道有32%MP肺炎患者可合并有肺外表现[4]、 [5],在治疗肺炎的同时,应高度注意其他脏器受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Shenoy VD,Upadhyaya SA,Rao SP,etal.Mycoplasma Pediatr,2005,51(4):232-235.

[2]吴茜,倪林仙,李杨芳,等.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68-469.

[3]曹素萍,孙浩淼,等.中原医刊,2007,43(4):76.

[4]Liu J, PengD, Zhu Z . mRNA exp ression of bar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 or in che pulmonary tissues from rats repeatedly infected with mycop larma pneumoniae . Zhonghua Liehe He Huxi Zazhi, 1999, 22 (4) : 22 l2-223.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均符合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3]; (2) 首次肺炎支原体感染; (3) 发病第5~7天行颗粒凝集法MP抗体滴度检查, MP抗体滴度1∶160以上; (4) 家属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支气管肺炎55例, 设为对照组, 男40例, 女15例, 其中春夏发病26例, 秋冬发病29例。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65例, 设为观察组, 男45例, 女20例, 其中春夏发病32例, 秋冬发病33例。两组性别、发病季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

120例患儿均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 部分患儿需开展痰培养试验、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同时根据并发症情况给予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对应检查。另外, 行X线胸片影像学检查。

1.2.2 治疗

给予患儿由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 (批号:国药准字H20051466) 治疗, 10 mg/ (kg·d) 阿奇霉素针剂静滴, 用药5 d后停用3 d, 为一疗程;随后根据患儿病情开始第2疗程, 静滴3~5 d,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调整为口服, 序贯阿奇霉素口服3周。对于婴幼儿来说, 选择由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霉素 (批号:国药准字H43020746) , 20~30 mg/ (kg·d) 红霉素静滴, 1~2次/d, 一疗程1~2周, 用药期间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对于C反应蛋白明显上升患儿来说, 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 对于憋喘患儿来说, 采用由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生产的布地奈德雾化 (批号:国药准字H20030987) 进行吸入治疗, 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 (生产厂家:Pfizer Italia S.r.l.批号:H20100730) [1~2 mg/ (kg·d) ], 连用5~7 d静滴后逐渐减量改为口服, 防止肺纤维化、肺不张。对于重症肺炎患儿来说, 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静注, 利于毒素吸收, 对肝功、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心肌及保肝治疗, 有神经精神症状者, 给予抗病毒、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体温降而复升或持续发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上述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

X线胸片检查, 观察组:全肺叶或一个节段呈现均匀、大片阴影, 上肺17例 (右16例, 左1例) , 下肺38例 (右17例, 左21例) , 右肺中叶6例, 双肺4例;合并胸膜肥厚4例, 胸腔积液11例。对照组:双肺纹理粗重或点片状阴影, 合并胸腔积液4例。

2.2 两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病年龄集中在5~12岁, 发热 (38.5℃以上) 、胃肠症状、精神症状、肝及心肌损害、胸腔积液及肺不张、皮疹、泌尿系统感染、喘息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3 治疗与转归

观察组发热病程10 d以上患儿比例为6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6%, 2周胸片吸收率为52.31%,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5.45%, 平均住院时间为 (18.20±3.58) 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2.08±1.85)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另外, 两组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X线胸片, 观察组胸片基本吸收54例, 其他11例患儿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0例患儿效果良好, 1例叶间裂纤维化已不能吸收, 可能对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 具有体积最小、无细胞壁、独立存在等特点, 是引发儿童肺炎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肺炎多变现为单侧病变, 多呈云雾状浸润, 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 容易导致多器官多脏器的损伤。支原体感染除了引发发热、喘息、炎症等病症外, 还可能引起如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外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4]。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 (1) 免疫学紊乱学说; (2) 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 (3)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学说[5]。近年来相关研究证明,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参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过程。由于肺炎支原体抗原和机体心肺、脑、平滑肌组织等拥有一些共同抗原, MP感染后机体相应组织会产生自身抗体, 且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发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器官并发症[6]。为此早期采取有效手段诊断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断增多, 表现出“症状轻、体征严重”特点, 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胸腔积液等肺外并发症, 造成严重后果[7]。为此需加强患儿X线胸片等相关检查, 早期确诊, 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促进X线胸片吸收, 进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8]。临床实践发现,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发病急且严重[9], 多数患儿表现出高热、咳嗽等症状, 伴或不伴肺不张、胸腔积液, 严重时引发心功能不全等系列并发症[10]。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儿38.5℃以上体温比例占84.62%, 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为27.69%, 比对照组的54.55%、7.27%明显要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提示MP感染合并大叶性肺炎临床典型特征为高热、易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同时观察组肝、心肌损害、胃肠症状比例分别为52.31%、24.62%, 明显比对照组的23.64%、9.09%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MP和机体心肺、平滑肌组织等部分共同抗原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儿童MP感染合并大叶性肺炎发病年龄相对较大[11,12]。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发病年龄5~12岁占60.00%, 明显比对照组的23.64%高, 这可能与学龄期儿童机体抵抗能力相比婴幼儿成熟, 可保持病变部位仅于一个肺叶或一个节段不致扩散有关, 同时可能与临床延期诊治, 病初单纯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 为得到较好疗效有关。

目前临床治疗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等为主, 主要是通过结合敏感微生物50 s核糖体亚单位达到感染其蛋白质合成的目的。药代动力学表明阿奇霉素口服后吸收速度快, 达到血液峰时间2.5~2.6 h, 口服后于体内广泛分布, 半衰期长且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明确, 需根据患儿病情、并发症等给予对症处理, 同时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不良反应, 定期行X线胸片检查, 以了解患儿转归情况[13,14,15]。本研究表2中显示观察组患儿发热病程10 d以上比例为6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36%, 2周胸片吸收比例为52.3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45%,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 (18.20±3.58) 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2.08±1.8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相比支气管肺炎,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热病程较长, 治疗难度相对大, 疗程更长。

综上所述,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 (5~12) 儿童为主, 易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外并发症, 疗程相对长且胸片吸收慢, 建议早期诊断疾病, 且确诊后积极对症治疗,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 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支气管肺炎55例, 设为对照组, 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65例, 设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患儿年龄、肺炎表现、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病年龄集中在512岁, 发热 (38.5℃以上) 、胃肠症状、精神症状、肝及心肌损害、胸腔积液及肺不张并发症分别为84.62%、24.62%、20.00%、52.31%、27.69%, 与对照组的54.55%、9.09%、3.64%、23.64%、7.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2周胸片吸收率明显比对照组少 (P<0.05) , 另外两组平均住院时间[ (18.20±3.58) d vs (12.08±1.8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叶性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学龄期儿童为主, 易合并肺外并发症, 疗程长且胸片吸收相对慢。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4篇

大叶性肺炎是肺泡炎性病变, 起病急, 病程长, 易发生并发症, 多发病于青壮年和年长儿。我院近一年儿童大叶性肺炎住院患者较前明显增多, 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62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病原学检测、 抗生素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2例, 男29例, 女33例, 男女之比为1∶1.1, 年龄7月~14岁;咳铁锈色痰1例;发热61例, 发热天数4~39d , 平均12.6d;病变肺呼吸音减低43例;啰音出现时间4~26d, 平均11d。

1.2 放射和实验室检查

X线或CT检查:所有病例均呈肺叶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质浸润性病变。病变部位:右肺43例;左肺18例;双肺都侵犯1例;合并肺不张7例;胸腔积液20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升高16例;血沉>20mm/h26例;C反应>8.0mg/L49例, 肝功能异常6例, 心肌酶学异常4例, 肝心脑肾多脏器损伤2例。

1.3 治疗与转归抗生素应用

单用阿奇霉素1例, 单独应用三代头孢或青霉素者13例, 阿奇霉素和三代头孢连用32例, 应用万古霉素或碳青烯类14例。治愈59例, 好转出院3例。

2 病原学检查结果

血清学检查MP-IgM阳性34例;痰培养34例, 阳性14例, 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8例, 聚团肠杆菌、 副流感嗜血杆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 L型伴解脲糖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各1例。

3 讨论

儿童期大叶性肺炎大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年长儿较多, 但近些年在儿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 本组资料中年龄最小者7个月。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伴咳嗽, 本组占90.3%, 早期查体除发热、轻咳外, 肺部多无明显阳性体征, 实变期出现病变部位呼吸音减低, 本组病例43例;炎症消散期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 本组病例出现啰音者44例, 啰音出现时间4~26d, 平均11d, 这正符合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分期的特征。成人大叶性肺炎在吸收消散期多有咳铁锈色痰, 而在儿童中此表现不多见, 本组病例中只有一例有咳铁锈色痰史。大叶性肺炎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 目前主要根据X线或CT检查。本组所有病例在发病4~6d内胸片结果发现肺部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 单纯侵犯右肺43例 , 左肺18例, 右肺病变明显多于左肺, 与文献报道一致[1], 可能与右肺支气管较粗、短、直, 细菌和病毒易直接吸入肺内有关。 笔者认为临床工作中对持续高热不退伴咳嗽或持续高热原因不明的年长儿, 应该注意早期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及早明确诊断, 以免延误病情。

近几年来, 肺炎支原体 (MP) 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 且MP所致大叶性肺炎在儿童期近年来有增多趋势[2], MP大叶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伴刺激性干嗽、无痰, 在学龄儿童中有时达50%~70%[3], 本组占54.8%, 与文献报道一致。MP所致大叶性肺炎易出现肺外合并症, 本组34例中有10例出现合并症, 多表现为心肌损害及肝脏损害。所以当胸片为大叶性肺炎改变时, MP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叶性肺炎既往被认为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 而本组痰培养阳性14例, 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 多数为耐药菌, 仅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敏感。这可能与目前抗生素滥用、院内感染和肺部病原菌的变迁有紧密关系, 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总之, 近年来因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人口密度和流动增加, 居住环境的改变, 致使儿童大叶性肺炎的发病率增加, 症状不典型, 病原体也出现了变迁, 其病原不仅限于肺炎链球菌, 而是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种病原, 并且耐药菌株的增加, 给临床和治疗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在临床工作中, 如遇不明原因发热、咳嗽 , 患儿应及早做痰培养、血清学检查和X线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防止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5-1187.

[2]王林龙, 应仲飞.肺炎支原体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J) .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6) :474-475.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男158例,女116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2岁,其中0~1岁8例,2~3岁69例,4~6岁131例,7~12岁66例。全部患儿血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X线胸片提示大叶性肺炎。

1.2 临床表现

(1)发热:全部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重症表现为弛张热,热程2~24 d。最早发病3 d,表现在高热不退,轻微干咳,肺部呼吸音粗糙,X线胸透可发现一侧肺叶的炎性改变。此类患儿约占10.22%(28/274)。(2)咳嗽:部分患儿早期即出现咳嗽,干咳为主,后期咳嗽带痰,黄色或白色黏痰,偶有血丝,少数患儿无咳嗽而只表现高热,高热3 d时X线即可发现肺部的炎性改变。(3)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发生于疾病早期,少数伴有肝大,脾大,血清转氨酶升高。(4)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5)合并脏器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谱CK-MB升高。肝、肾功能损害等。

1.3 发病年龄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年龄有下降趋势[3],婴幼儿发病率明显增加,本组资料中0~3岁占28.1%(77/274),部分患儿病情变化快、感染重、重症患者增加,与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有明显不同。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面对陌生环境,又惧怕医院的各项治疗,如抽血、注射、服药等,哭闹强烈,加之患儿家长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顾虑预后,担心患儿难以忍受注射之苦等心理反应。护士必须多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4],以缓解患儿及家长焦虑、不安、急躁的情绪。治疗前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家长解释其必要性,已取得家长的配合。治疗过程中,多给予患儿赞扬、鼓励的语言,能极大地满足患儿的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减少紧张、恐惧的情绪,获得患儿的信任,使各项操作、治疗更易成功。

1.4.2 防止交叉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年龄以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儿童以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为主,极易引起交叉感染。所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要与其他病种患儿分室安置,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温度适宜(23℃),地面要湿擦,湿扫,每日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1 h/周。

1.4.3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护理

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此类药物胃肠道刺激大,极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因此,输液前要向患儿及家长讲清输液治疗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使其有心理准备。在治疗前,嘱患儿适量进食,最宜进食含碱性的食物如面包、苏打饼干等。如胃肠道反应严重,可向主管医生反映,在静滴中加用维生素B6等,可缓解胃肠不适,还可轻轻按揉或用热水袋敷腹部,并与患儿互讲故事、唱歌以分散注意力。防止肝功能损害,静脉滴注时要做到浓度≤1 mg/ml,滴速≤30滴/min。

1.4.4 高热的护理

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体温波动较大时,应增加体温测量次数,可每2~3小时测量1次,体温平稳后改为每6~10小时测量1次,体温不超过38.5℃可不予退热处理,嘱患儿多进水,体温超过38.5℃时,多采用头部冷敷和温水擦浴,必要时应用布洛芬或其他解热镇痛药降温,由于此类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慎用[5]。

1.4.5 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由于胃肠反应,患儿食欲降低,高热失水,加之长期应用抗生素,患儿免疫力降低,极易引起口腔感染,因此应及时清洁口腔,每天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1次。鼓励较大患儿在晨起、睡前、饭后漱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6]。高热患儿发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协同家属为患儿擦汗,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受热或受冷,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1.4.6 咳嗽、咳痰的护理

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咳嗽剧烈,加之高热,饮水减少,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易堵塞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又易诱发支气管哮喘,患儿喘憋严重,呼吸困难,用空气压缩泵作动力吸入药物并配合扣背,痰液吸引,吸氧等,患儿呼吸功能明显改善。

2 结果

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仍高,好转出院,院外服药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1例感染较重,右上叶后段仍肺不张;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 小结

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表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婴幼儿发病报道也不多,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少,在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依据治疗期间病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多层次的实施全面、综合的个性化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7]。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科住院且确诊的27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74例患儿治疗护理后,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仍高,好转出院,院外服药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1例感染较重,右上叶后段仍肺不张;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给予全面、合理、有效的护理,并配合积极的治疗,对疾病的治愈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儿童,临床表现,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田华,王海立,李明磊,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1例并12例文献复习.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3):210-213.

[2]郭红英,杨凯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行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46.

[3]孙国云,赵施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研究,2008,22(3):709-710.

[4]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全科护理,2008,6(29):2656.

[5]王亚珠.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8(10):24-26.

[6]翟淑娟,卢秀霞.浅谈如何做好高热患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4):291.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并却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的患者60例,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 (4.3±1.2) 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 (5.1±1.4)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胸片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以诸福棠等主编《实用儿科学》[4]为标准。②入院当日查胸片并经过两名放射科医生先后阅片诊断为大叶受累。③血常规、CRP、结核抗体、病毒抗体检测不支持细菌、结核菌及病毒感染。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 (kg·d) 静脉应用, 连用5 d为1疗程, 停3 d后行第2疗程, 根据病情连续应用3~4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2 mg/ (kg·d) , 连用5 d。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退热、氨溴索雾化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5]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X线检查提示肺部阴影完全消退吸收;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X线检查提示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好转;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仍提示为阳性, X线检查提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热、咳嗽持续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发热、咳嗽持续时间, 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复查胸片, 结果示:实验组治疗2周后有24例肺部阴影基本吸收, 对照组有16例肺部阴影基本吸收,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及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无细胞壁结构。支原体相关肺炎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 仅少数呈大叶性肺炎肺炎改变,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导致的大叶性肺炎呈上升趋势[6]。肺炎支原体引起大叶性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目前主要认为与支原体的直接损害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有关[7]。有报道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 如果肌体抗体滴度持续升高, 则病情进展迅速, 短期内可出现肺大叶受累, 引起呼吸衰竭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因此提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肌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8]。因此糖皮质激素治疗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的机制及疗效也逐渐被医学界认可。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属于中效糖皮质激素, 该药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的作用, 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而且不良反应很少。它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效应和炎症反应, 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炎症物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减轻炎症浸润组织的反应从而减少渗出。因此该药在治疗肺炎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时可减轻感染部位的炎症渗出, 利于炎症的吸收, 进而减轻炎性分泌物造成的堵塞, 以缓解呼吸困难, 减少胸腔积液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药物, 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核蛋白质结合, 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本研究显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肺炎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上,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奇霉素者。同时由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应用时间短, 剂量小,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在治疗肺炎支原体致大叶性肺炎患者上, 如无禁忌证, 应早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以减少渗出, 缩短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 缩短病程, 减少住院天数。

参考文献

[1]潘恩源, 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74-375.

[2]Vervloet LA, Marguet C, Camargos PA.Infection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 community acqyired pneumonias.Brar J Infect Dis, 2007, 11 (5) :507-514.

[3]朱影, 刘晓斌, 叶玉兰.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4) :560-561.

[4]胡亚美, 将载芳.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1206.

[5]李香玉, 原晓风.丹参注射液治疗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0) :4342-4343.

[6]王金荣, 韩秀珍, 宋吉振.支原体肺炎27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 2001, 41 (11) :19.

[7]糜祖煌, 赵季文.重视支原体研究、提高支原体检测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7) :677-678.

儿童大叶性肺炎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儿童大叶性肺炎62例患儿资料,62例患儿经胸片或肺部CT可见大片的高密度阴影,且呈节段性改变或者大叶性改变。其中男孩27例、女孩35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其中1~5岁患儿13例,6~8岁患儿37例,9~14岁患儿12例。

1.2检测方法

1.2.1细菌培养患儿入院后首日使用低压吸引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负压吸取患儿痰标本,然后将其置于消毒试管内进行细菌培养。将所取标本及时接种在巧克力血平板上,然后将其放置于35℃、5%CO2培养箱内培养48h。

1.2.2病毒检测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首先提取咽拭子样本,将其离心10min(4℃,1000r/min)。然后取200μl咽拭子样本放入裂解液当中,使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核酸,包括有DNA以及RNA,然后使用RT-PCR检测流感病毒RNA、呼吸道合胞病毒RNA、副流感病毒RNA、腺病毒3.7DNA以及柯萨奇病毒RNA。

1.2.3肺炎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在严格的无菌调节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肺炎衣原体(CP)DNA以及肺炎支原体(MP)DNA。

1.2.4痰结核菌检测使用PCR方法或者痰液直接图片找抗酸杆菌方法检测TB-DNA。

1.3预后情况判断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转归分组, ⑴有效组(包括临床治愈与好转):患儿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且咳嗽、咳痰或者听诊痰鸣音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且患儿复查痰培养转为阴性,胸部影像学提示胸部浸润影较之前有所吸收。⑵无效组:患儿经治疗后,体温持续升高,且咳嗽、咳痰有所加重,影像学显示患儿胸部浸润影较治疗前有所增大,出现新的肺叶浸润甚至死亡。

1.4资料采集采集记录62例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入院时体温、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比值、 白蛋白水平、血气p H、Pa O2、Pa CO2、C反应蛋白水平、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包括心脏病、哮喘、甲减、免疫功能缺陷等)、是否有胸腔积液、是否行机械通气。

1.5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χ2检验;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依据。

2结果

2.1病原学结果62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病原学检测48例呈阳性,阳性率为77.42%。48例患儿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以肺炎支原体分布最多,占43.75%;其次为柯萨奇病毒,占10.42%。见表1。

2.2单因素分析按照患儿预后情况分组,将62例患儿分为有效组39例、无效组23例,经比较,两组患儿在是否机械通气、住院时间、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以及Pa O2六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3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六个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大叶性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讨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可累及一叶或者多叶肺组织,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学发生了改变[3]。国内相关调查研究报道显示[4],目前肺炎球菌所导致的大叶性肺炎已经逐渐减少,而由于肺炎支原体所导致的儿童大叶性肺炎则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本研究当中,62例大叶性肺炎患儿其中48例病原学检测呈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43.75%,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高,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5,6],这可能是由于支原体感染直接导致的免疫损害有关系,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大叶性肺炎患儿在接受细菌培养前已经接受过正规或者不正规的抗生素相关治疗,从而使得细菌感染检出率相对较低。

通过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四个因素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大叶性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结果显示[7],大叶性肺炎患儿胸腔积液者住院时间以及发热时间均显著升高,为影响儿童预后的重要因素,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注意检查患儿是否合并有胸腔积液,由于胸部X线片检查对于少量的胸腔积液较难发现,因此可结合CT甚至胸腔穿刺术进行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人类急性期重要的反应蛋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指标[8]。目前已经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9],高CRP水平是大叶性肺炎患者病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机体严重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形成脓肿以及组织的坏死,致使患儿的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因此治疗困难,患儿预后较差[10]。因此CRP水平能够早期预测患儿的预后情况,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当大叶性肺炎患儿出现进行性呼吸衰竭,并且通过鼻导管吸氧无法缓解时,特别在患儿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的时候,应积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由于采取机械通气的患儿其自身病情较为严重, 且机械通气本身亦可以导致肺部感染,因此是否采取机械通气是患儿预后的一种重要预测因素[11]。

综上所述,安吉地区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学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是预测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安吉地区性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学变迁以及患儿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儿童大叶性肺炎62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特征以及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首先对各因素采取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62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病原学检测48例呈阳性,阳性率为77.42%,在48例病原学检测阳性患儿中,其中以肺炎支原体分布最多,占43.75%。其次为柯萨奇病毒,占10.42%;将62例患儿分为有效组39例,无效组23例,经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在是否机械通气、住院时间、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以及Pa O2六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四个因素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大叶性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安吉地区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学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是预测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小儿大叶性肺炎153例临床分析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3例患儿均符合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男83例, 女70例。年龄1个月至3岁3例 (2.0%) , ~6岁72例 (47.1%) , ~13岁78例 (51.0%)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咳嗽。发热多为高热, 平均热程1周;咳嗽以阵发性干咳为主, 痰量均不多。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82例 (5 3.6%) 。并发胸腔积液3例 (2.0%) , 肺不张9例 (5.9%) ;伴肝功能损害2例 (1.3%) 。

1.2 辅助检查

X线或CT检查, 所有病例均呈肺叶和节段性实变, 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质浸润性病变;其中右肺病变52例 (34.0%) , 左肺83例 (54.2%) , 两侧均有病变18例 (11.8%) 。血白细胞正常122例 (79.7%) , 升高27例 (17.6%) , 下降4例 (2.6%) 。痰细菌培养:阴性147例 (96.1%) , 阳性6例 (3.9%)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阴性67例 (43.8%) , 阳性86例 (56.2%) 。

1.3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入院时均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 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 (CRP) 明显升高的患儿, 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明确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或体温、血常规正常后, 停用广谱抗生素, 阿奇霉素或红霉素序贯治疗2~3周, 一般静脉用药1~2周, 病情好转或稳定, 改为口服治疗。全部病例体温正常, 咳嗽好转, 肺部影像学改变明显改善或好转出院。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IgM是机体受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 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 2~3周达到高峰, 2~3个月后降低, 故检测抗体的时间及血液中抗体的滴度均可影响抗体的阳性率。本组资料中,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阳性的86例中, 约有50%患儿入院时抗体检查为阴性, 1周后复查才呈阳性, 故入院时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

本组资料中, 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仅为3.9%, 远低于支气管肺炎的痰培养阳性率。原因可能有: (1) 多数患儿在做痰培养之前已经接受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抗生素治疗, 使培养的阳性率降低; (2)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逐渐增多, 细菌感染率降低。

本组资料中3岁以上儿童高达98.0%, 可见支原体肺炎可能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笔者分析, 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集体生活较多, 而支原体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分泌物均可引起感染, 可引起小范围流行有关。

相关文章
人民银行支行实习报告

人民银行支行实习报告

人民银行支行实习报告(精选6篇)人民银行支行实习报告 第1篇人民银行常州中心支行实习报告暑假期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常州市中心支...

1
2025-09-19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精选10篇)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第1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随机将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例70例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38...

1
2025-09-19
如何向管理要效益

如何向管理要效益

如何向管理要效益(精选8篇)如何向管理要效益 第1篇生产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作为现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兼顾三个要素,即人、物...

1
2025-09-19
热再生配合比范文

热再生配合比范文

热再生配合比范文(精选9篇)热再生配合比 第1篇近年来公路养护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公路养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支持, 但...

1
2025-09-19
日本留学签证的申办手续

日本留学签证的申办手续

日本留学签证的申办手续(精选7篇)日本留学签证的申办手续 第1篇留学日本的出境手续2001-02-09 10:47:52办理护照,签证手续(1)至外管...

1
2025-09-19
《任正非传》读后感

《任正非传》读后感

《任正非传》读后感(精选9篇)《任正非传》读后感 第1篇9月15日,是美国对华为新禁令正式生效的日子。9月15日及以后,包括台积电、高通、...

1
2025-09-19
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资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资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资料(精选9篇)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资料 第1篇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申请材料清单(完整版)一、设立担保机...

1
2025-09-19
人文讲座感想范文

人文讲座感想范文

人文讲座感想范文(精选9篇)人文讲座感想 第1篇医学人文讲座感想2011级卓越医师班 宋智敏2014年6月16日晚上,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一场医学...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