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声像图范文(精选7篇)
二维声像图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和浙江省舟山医院超声科经超声诊断并行肿块或乳房手术切除术的106名患者共143例病灶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3~80岁, 平均 (44.28±7.69) 岁, 病灶直径8~73 mm, 平均 (24.36±15.71) mm。所有病灶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Simens 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及与其配套使用的ABVS成像系统。
1.2.2 方法
先对双侧乳房进行2D-US检查, 再使用ABVS对乳房进行全容积成像。良性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呈相对均匀一致的低回声;当病灶边缘脂肪组织出现回声增高、浑浊模糊、内部纤维组织增多, 或呈典型的“毛玻璃样”改变时, 考虑为恶性病变[4,5]。观察并记录上述声像图改变在2D-US及ABVS中的情况。分别测量肿块在2D-US和ABVS中的最大直径, 取其平均值作为本组研究中肿块的直径大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声像图的诊断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一般情况
良性组61例患者共84个病灶, 肿块直径6~81 mm, 平均 (23.13±12.70) mm, 病理结果:纤维腺瘤50个, 乳腺腺病17个, 导管内乳头状瘤8个, 浆细胞性乳腺炎3个, 慢性化脓性炎2个, 肉芽肿性乳腺炎4个;恶性组45例患者共59个病灶, 肿块直径5~78 mm, 平均 (20.06±13.64) mm, 病理结果:浸润性导管癌41个, 浸润性小叶癌9个, 小管癌6个, 髓样癌2个, 导管内乳头状癌1个。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癌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诊断情况的比较
2D-US及ABVS对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的诊断情况见表1。两种检查方法对脂肪组织声像图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00, P=0.063>0.05) 。
2.3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直径大小病灶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诊断情况的比较
将不同直径大小的肿块分为4组, 分组情况及使用2D-US、ABVS对不同直径肿块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的诊断情况见表2, 使用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直径大小肿块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的检出情况分别进行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2D-US及ABVS对4组肿块边缘脂肪组织恶性声像图的检出率分别为13.04%、13.04%, 27.87%、29.51%, 33.33%、35.90%, 15.00%、30.00%。ABVS对直径超过30 mm的肿块周围脂肪组织的恶性声像图的检出率高于2D-US, 两种检查方法对其他直径肿块周围脂肪组织恶性声像图的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中的各项评价指标
2D-US及ABVS在鉴别乳腺病灶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中的各项评价指标情况见表3。ABVS对脂肪组织声像图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高于2D-US (敏感度分别为68.42%、59.65%, 准确度分别为86.01%、82.52%) , 漏诊率低于2D-US (分别为31.58%、40.35%) , 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和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6], 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 对乳腺癌的诊断极其重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西门子公司推出了ABVS系统, 专门用于乳腺疾病的超声检查。ABVS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力, 能够对乳腺病变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细致观察[7]。ABVS探头最大扫查范围达154 mm×168 mm×60 mm, 能够充分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组织, 有利于病变的诊断。
乳腺的脂肪组织分布于皮下、腺体间及乳房的后间隙内, 在声像图上呈低回声[8]。其中, 腺体内小叶间的脂肪组织在声像图上难以具体识别[5], 本研究中育龄期女性患者主要观察皮下脂肪组织声像图表现,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主要观察肿块周围皮下及后间隙的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
本研究显示, 2D-US和ABVS两种检查方法对肿块边缘脂肪组织恶性征象的特异度、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BVS诊断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的敏感度高于2D-US, 漏诊率低于2D-US。分析原因可能为:首先, ABVS扫查范围大于2D-US, 其单平面成像所显示的面积远大于2D-US。在对肿块周围脂肪组织的观察中, ABVS的宽屏横断面成像本身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察对比平台, 能够显示肿块边缘异常及远处正常的低回声脂肪组织, 当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增高时能够较容易地观察识别, 有利于脂肪组织恶性征象的诊断分析;而2D-US检查中, 由于扫查面积较ABVS小, 其单幅声像图显示的对比范围有限, 对于较大范围的病灶, 部分病变需再次扫查正常部位的脂肪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常规超声检查不如ABVS方便、快捷, 且对于改变轻微的脂肪组织声像图, 2D-US的观察不如ABVS敏感, 甚至出现漏诊的可能。本次研究观察到在直径较大肿块的诊断中, 2D-US的检查率低于ABVS。其次, ABVS的Workplace工作站系统有图像后处理功能, ABVS采集的图像存储至工作站后可进行后处理, 对窗宽、窗位进行调节, 改变图像的对比度, ABVS还具有反转等功能, 使得一些改变轻微的脂肪组织声像图能够被识别, 从而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 而2D-US无上述功能, 对部分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 2D-US还受检查者操作经验的影响, 对于部分肿块边缘局部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 2D-US对检查者的依赖性较高[9], 可能因操作者检查切面的影响出现漏诊的可能;而ABVS是不依耐操作者经验的一项检查设备[10,11,12,13,14,15], ABVS的Workplace可对扫查的图片以最薄0.05 mm的厚度进行回顾分析, 能显示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等断面的图像, 图像的显示不受检查医师操作手法的影响, 尽可能去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能够客观的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各个断面的信息, 尽可能减少漏诊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 小部分病例在使用2D-US检查时由于检查者未能完全扫查可疑病变周围每个断面, 未能依据病灶边缘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进行鉴别诊断, 将病变误诊为“乳腺腺病”;而在ABVS横断面成像中, 同一病灶的周围脂肪组织内可以观察到增多的纤维结构回声, 此为恶性病变的征象, ABVS依据此征象对病灶进行了准确的判断。ABVS尽可能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在读片过程中, 仍需仔细、耐心地分析图片, 以减少漏诊的可能;而在2D-US检查过程中, 只要认真观察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声像图, 也可减少漏诊率, 获得与ABVS同样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 虽然ABVS对病灶周围组织的观察较2D-US简便容易, 但两种检查方法均能较好的对乳腺肿块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改变进行鉴别, 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二维常规灰阶超声 (two-dimensional ultrasonic imaging, 2D-US) 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 (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 ABVS) 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乳腺癌边缘脂肪组织声像图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和浙江省舟山医院超声科经超声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106名患者共143例病灶为研究对象, 术前分别使用2D-US和ABVS对病灶进行检查, 以病灶边缘脂肪组织出现回声增高、浑浊模糊、内部纤维组织增多, 或呈“毛玻璃样”改变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指标, 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癌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的诊断情况;进一步将肿块按直径大小分为四组,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直径大小的乳腺癌病灶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的诊断情况。结果 143个病灶分别使用2D-US及ABVS检查, ABVS对脂肪组织声像图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高于2D-US, 漏诊率低于2D-US (ABVS:68.42%、86.01%、31.58%, 2D-US:59.65%、82.52%、40.35%) , ABVS对直径超过30 mm的肿块周围恶性脂肪组织声像图的检出率高于2D-US, 但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周围脂肪组织声像图诊断的特异度、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BVS和2D-US对病变周围的脂肪组织均能较好地进行鉴别, 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
膀胱破裂声像图1例报道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膀胱破裂实属少见病例。其声像图表现未见报道。先将1例术前经B超诊断继之经手术证实的膀胱破裂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7岁。因下腹部被马踢伤伴腹痛, 无尿3 d而于2010年4月20日急诊入院。该患3 d前在饱餐, 多饮后欲排尿时不慎被马踢到下腹部后, 遂即腹痛, 腹胀。同时3 d来一直无尿。饮食如常。体检:患者神清语明, 全腹膨隆, 无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全腹痛 (+) 反跳痛 (+) 移动性浊音 (+) 。
1.2 仪器和方法:
手术前急做B超检查:使用飞利浦HD3彩色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 MHz。患者仰卧位, 在下腹部作纵切, 横切等多切面扫查。声像图显示:腹腔内大面积液性暗区。下腹部操查见膀胱仅轻度充盈, 作膀胱的纵切滑行扫查时, 见膀胱后壁近底部稍偏右处膀胱壁有0.7 cm圆形暗区, 横切扫查见膀胱底略下偏右处膀胱壁有5.0 cm的液性暗带。上述膀胱壁处的暗区和暗带均与腹腔内的液性暗区相连通。B超诊断:1膀胱破裂;2腹腔大量积液。
2 结果
B超诊断:1膀胱破裂;2腹腔大量积液。紧急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大量积液为黄色尿液约600 mL。吸出后探查:见膀胱底与后壁交界处有约5.0 cm的横行裂口, 遂予缝合修补。术中术后顺利。10 d后康复出院。
3讨论
成人膀胱为腹膜外器官, 位于盆腔深面, 耻骨联合后方, 膀胱空虚时位于骨盆深处, 受到周围组织保护, 不易受外界暴力损伤, 当膀胱充盈到300 mL以上时, 因膀胱扩张且高出耻骨联合, 下腹部受到暴力时, 如踢伤、击伤和跌伤等可造成膀胱损伤。当盆腔周围受到创伤, 尤其是骨盆骨折时, 骨折断端有可能刺破膀胱, 使发生膀胱破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文献报告骨盆骨折8.5%合并膀胱破裂。
根据膀胱破裂口与腹膜的关系可以分为腹膜内型膀胱破裂、腹膜外形膀胱破裂和混合型膀胱破裂。腹膜外型破裂多发生在膀胱壁的下方, 尿液渗至耻骨后间隙, 沿筋膜浸润腹壁或蔓延到腹后壁。腹膜内型膀胱破裂裂口多位于膀胱顶部, 尿液流入腹腔而引起腹膜刺激征, 且患者不能自行排尿。膀胱破裂发生后可出现休克、伤口漏尿、排尿障碍、排血尿、持续性下腹痛及尿外渗致腹肌紧张等。创伤性膀胱破裂常合并有多器官的严重复合伤, 患者因创伤、出血、休克、尿外渗及腹膜炎等导致病情复杂, 若不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病死率甚高。
临床疑为膀胱破裂后可行超声检查, 超声检测下膀胱注水试验、尿道膀胱造影、膀胱镜检查、CT、MRI及膀胱逆行造影检查。膀胱逆行造影的确诊率可达85%~100%, 是诊断膀胱破裂的可靠方法, 但在病情危重或需减少搬动时则难以进行。因超声检查具有便捷、直观、无损、立即出结果, 可多次追踪检查等优点, 且膀胱破裂多合并有其他腹腔脏器破裂情况, 而超声检查对腹腔脏器破裂亦有较高应用价值, 故临床医师常把超声检查作为外伤患者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本例膀胱破裂声像图诊断要点:1B超可直接探查到:纵切面膀胱壁有0.7 cm的小圆形暗区;横切面可探及长约5.0 cm的液性暗带。此乃为膀胱裂口的声像图特征。2暗区与暗带均与膀胱内液性暗区相连通。上述两点为膀胱破裂的直接声像图特征[1]。3声像图显示出膀胱仅轻度充盈。4腹腔内大面积液性暗区。后两点是支持B超诊断的间接征象。临床有下腹外伤史, 3 d内饮食如常却无尿排出, 同时伴有临床查体的一系列体征。临床上符合膀胱破裂诊断。且已经手术证实B超诊断的准确性。膀胱属肌壁性空腔脏器, 其肌壁弹性大, 一般情况下承受钝性撞击伤后不易破裂。本例之所以出现了膀胱破裂, 主要原因是该患饱餐多饮后, 膀胱高度充盈后其壁变薄, 再欲排尿尚未排之时突受重力踢伤所致。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可早期诊断膀胱破裂, 其准确率与膀胱造影相似, 具有可移动、操作简便、无痛苦、实用、准确, 无放射性, 同时能检查腹腔脏器等优点, 且无创、可重复、诊断率高, 是辅助泌尿外科急症最为普遍且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又因超声对膀胱破裂口的位置及大小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也是膀胱破裂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积乳囊肿的超声分型和声像图特征 第3篇
关键词:积乳囊肿,超声诊断,简略分型
积乳囊肿多见于哺乳期或哺乳后妇女, 均以乳腺肿块就诊。临床及影像检查易误诊为纤维腺瘤、乳腺癌。现将我院57例积乳囊肿进行报道。本研究依据积乳囊肿的声像图特征进行简略分型, 探讨其在提高积乳囊肿超声诊断准确性及其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实际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经病理证实的积乳囊肿57例, 年龄21-57岁, 平均31岁。
1.2 仪器东软SUNNY-380彩色多普勒彩色诊断仪, 探头12L, 频率5.0--11.5MHz。
1.3 方法
彩超检查均在病理检查前进行,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常规检查乳腺。显示肿块的不同切面, 观察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并进行超声分型。计算积乳囊肿的诊断符合率。
2 结果
积乳囊肿57例, 肿块直径0.8-5.1cm。本组病例中2例致密结节型积乳囊肿误诊为纤维腺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49%。按积乳囊肿的声像图特征简略分型如下。 (1) 单纯囊肿型17例, 占29.82%。肿块轮廓明显, 边界清晰, 表面光滑, 探头加压时有一定弹性感。肿块内常呈弱回声反射, 较均匀, 水分较多时可似无反射, 水分较少时可见有乳酪样均匀细密的强回声光点漂浮; (2) 多囊型6例, 占10.53%。肿块为多个圆形或不规则无回声区。 (3) 脂液分层型5例, 占8.77%。肿块内有一高回声水平分界线, 在线上方为脂质成分, 呈均质密集细小光点, 线下为液性无回声区; (4) 致密结节型12例, 占21.05%。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 边缘光滑清晰, 周围有包膜回声, 内部呈低回声, 分布亦可均匀。当其分隔部位出现血流信号时尤其难与纤维腺瘤鉴别; (5) .星光型8例, 占14.04%。肿块呈密集低回声, 内部可见散在强回声光点; (6) 结石型3例, 占5.26%。肿块呈孤形强回声光带伴声影; (7) 不规则型6例, 占10.53%。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见钙化灶。
3 讨论
乳腺积乳囊肿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乳腺疾病。由于乳腺结构不良、炎症或肿瘤等原因引起乳管阻塞, 乳汁潴留, 局部导管扩张而形成囊肿[1]。当肿块较小且存在时间久, 内容物变得浓稠时, 囊肿可失去其原有的弹性感而变得坚实, 此时常与纤维瘤相混淆。若曾患乳腺炎, 囊壁发生砂粒样钙化, 肿块可变得更结实, 边界不清晰, 此时易误诊为乳腺癌[2,3]。
积乳囊肿囊内容物为乳汁, 由于各期水分吸收情况及脂肪聚集方式不同, 并可继发感染, 使得积乳囊肿的超声表现十分繁杂。因此, 对积乳囊肿复杂的声像图进行分类并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积乳囊肿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别诊断的水平。积乳囊肿随着病变时间延长及病理特征的变化, 其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 但上述各型常具有某些典型的特征性征象, 掌握它的特征和规律将大大提高积乳囊肿的诊断准确性。积乳囊肿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肿块完整切除。本组病例均行肿块完整切除或所在区段乳腺组织切除, 术后无1例复发。
综上所述, 积乳囊肿的超声诊断及分型是一种简便、适用、易行的方法, 能提高积乳囊肿的诊断准确性, 而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树玲, 主编.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125.
[2]刘秉彦, 等.乳腺积乳囊肿的超声诊断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5 (3) :162.
二维声像图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膀胱肿瘤患者,男30例,女9例,年龄30~81岁,平均55岁。经膀胱镜及手术病理证实35例为膀胱癌,4例为膀胱良性病变,1例漏诊,1例误诊。
1.2 使用仪器
采用PHILIPS HD11XE,腹部探头频率2~5MHz,腔内探头频率4~8 MHz,均为变频探头,可根据检查需要调节频率至最佳状态。
1.3 检查方法
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患者取平卧位,对膀胱进行纵、横、斜多切面连续扫查,观察膀胱壁的结构,明确膀胱壁有无局部增厚、隆起或中断,有无肿物等,观察肿物的数目、位置、形态、内部回声、基底部情况,必要时行腔内超声(经直肠或经阴道)探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已婚女性经阴道探查取截石位,男性经直肠探查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对膀胱进行观察。
2 结果
39例膀胱肿瘤中,30例为单发,9例多发。肿瘤最大约42 mm16 mm26 mm,最小约8 mm5mm6 mm;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16例,左右两侧壁17例,后壁5例,前壁1例。肿瘤形态呈乳头状或菜花状30例,结节状7例,弥漫性1例;有蒂2例,基底宽32例,膀胱壁中断4例。
本组所见肿瘤内血流情况:26例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呈分支状由基底部穿入瘤体内,大多可见2条或2条以上血管,色彩鲜亮。7例血流信号稀少,呈星点状分布。5例血流信号不明显,恶性肿瘤流速>30 cm/s,良性肿瘤流速<20 cm/s,阻力指数(RI)恶性多在0.40~0.60,良性多≥0.65。
超声提示分期:T1期6例,T2~T3期25例,T4期2例,其中T1期2例判断有误,已进展为T2期。
病理证实35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变。35例恶性肿瘤中移行上皮细胞癌31例,占88.6%;鳞状上皮细胞癌2例,占5.7%;腺癌2例,占5.7%;良性病变中乳头状瘤2例,占总数5.1%;腺性膀胱炎2例,占5.1%。T1期6例,4例正确,本组所见此期多呈结节形,向膀胱腔突出,基底较宽,膀胱壁连续,内部回声欠均匀(见图1)。T2~T3期25例,17例正确,T4期2例均正确,二维图像见瘤体较大,膀胱壁中断,模糊不清,盆腔见肿大淋巴结。本组1例漏诊,为膀胱前壁小肿瘤,大小约9 mm5 mm,1例膀胱癌伴钙化,误诊为膀胱小结石伴炎症增生,此2例没有进行腔内超声检查,12例行腔内超声检查,11例诊断为恶性,1例为弥漫型腺性膀胱炎(见图2),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阳性率97.4%,准确率94.9%,误漏诊率5.1%。
3 讨论
膀胱肿瘤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肿瘤两大类,超声对膀胱肿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膀胱充盈后成为一个较大的透声窗,与膀胱壁上的肿物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超声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彩色多普勒及腔内超声探头的运用,膀胱肿瘤的检出率进一步提高。
3.1 膀胱肿瘤在二维声像图上的表现
于膀胱壁上可发现中等回声或高回声肿物,向膀胱腔内凸起,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膀胱三角区或两侧壁,其次为后壁,前壁、顶部及颈部较少见。肿瘤形态多样,可呈乳头状、菜花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膀胱癌早期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移行上皮癌瘤体大部分突向膀胱腔,基底部随癌组织浸润的深度而增宽,膀胱壁呈局限性回声减低,甚至呈“穿孔”样改变[2];鳞癌及腺癌基底部较宽,早期即向肌层浸润生长,膀胱壁连续性中断,进一步浸润生长可突破膀胱壁,侵犯前列腺或子宫、直肠、盆腔内组织器官。乳头状瘤与高分化的移行上皮乳头状癌相似,前者有蒂或基底部较窄,瘤蒂与膀胱壁相连,瘤体边缘光滑,改变体位不移动,探头加压可有轻微晃动,膀胱壁连续,肌层回声完整、清晰;后者于早期难与乳头状瘤鉴别,有经验的超声医生可从内部回声是否均匀等鉴别。腺性膀胱炎可分为局限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局限型为局部小丘状隆起,形成小腺体;弥漫型为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多累及两侧壁及三角区,亦可波及整个膀胱壁;混合型是在弥漫型基础上形成局部腺体,此型最多见,本组1例为混合型,1例为弥漫型。腺性膀胱炎是良性病变,但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癌前病变,可进展为癌[3]。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恶性肿瘤血管多在基底部呈树枝状延伸到肿瘤内部[4],色彩明亮,瘤体小血流信号少,呈点状或短棒状,瘤体大则呈分支状血流,良性肿瘤一般无血流或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本组26例瘤体内血流信号较丰富,7例血流信号稀少,5例血流信号不明显。膀胱癌可见流速增高,大多Max≥30 cm/s,良性肿瘤流速相对较低,Max20 cm/s;阻力指数(RI),恶性者在0.40~0.60,良性者RI≥0.65。研究表明,凡恶性肿瘤大多生成大量新生血管以适应其生长快速的需要,肿瘤越大,血流信号越丰富,符合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5],这是CDFI诊断膀胱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3.3 超声对膀胱肿瘤的分型及分期
依据国际联合抗癌协会(UICC)拟定,TNM膀胱肿瘤分期方法,将膀胱肿瘤大致分为两型4期,即表浅型及浸润型[6](T指肿瘤本身,N代表淋巴结,M代表转移)。本组仅论述肿瘤本身的声像图特征,故按T(肿瘤本身)分期。表浅型:肿瘤局限于黏膜或表浅层,肌层未受侵犯,声像图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肿物。浸润型:依据膀胱肿瘤浸润深度分为:T1、T2、T3、T4期。T1期较为表浅,也可归为表浅型,肿瘤基底部局限于黏膜层,膀胱壁连续性存在,回声无明显改变;T2期:肿瘤侵犯浅肌层,但深肌层仍可辨,呈低回声;T3期:肿瘤侵犯深肌层,肌层回声更低,浆膜面高回声可辨,无远处转移;T4期:肿瘤处膀胱壁全层中断,突破浆膜面向盆腔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经腹部超声对表浅型膀胱肿瘤容易漏诊,由于肿瘤过小,超声不容易显示。T1期和T4期肿瘤分期判断较为准确,而对T2期和T3期则不容易区分,T2期和T3期分别侵犯浅肌层和深肌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7],因而存在交叉现象。总的来说,肿瘤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浸润越深,分期越高,反之则恶性程度就越低,分期也越低。
3.4 腔内超声优势
常规经腹超声可检出5~10 mm的膀胱肿瘤,但对于直径小于5 mm的肿瘤最容易漏诊[8],若采用直肠或阴道腔内探头,则准确性大大提高并明显减少漏诊率。腔内超声由于探头分辨率较高,距离目标病灶近,不受腹部肠气干扰,图像更清晰,能够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结构特点,分清黏膜层、肌层、浆膜层[9],对膀胱肿瘤的定性诊断及分期准确性均优于体表超声,本组1例腺性膀胱炎于体表超声显示膀胱壁无明显异常,后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膀胱三角区较大范围的膀胱壁小梁状突起,诊断为腺性膀胱炎并经病理证实。腔内超声的彩色血流信号较体表超声敏感,对小肿瘤血流信号少者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作为腹部超声的有效补充检查方法。
3.5 误漏诊分析
膀胱肿瘤患者多以间断血尿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而超声检查往往是临床医生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资料有1例恶性小肿瘤伴钙化,误诊为膀胱小结石伴炎症增生,另1例前壁小肿瘤漏诊,两者后均行膀胱镜检查得以确诊。分析其原因前者可能是肿瘤过小,肿瘤实体部分极少,钙化较强,误以为结石伴炎症增生;后者则因操作者对临床症状不够重视,对膀胱前壁病变也缺乏经验,极容易忽略。膀胱前壁、顶部及颈部的肿瘤均容易漏诊,检查时对这些部位更应注意观察。此2例均无进行腔内超声检查,故凡肿瘤直径小于15 mm者及临床可疑膀胱肿瘤超声未有发现者,均可行腔内超声检查,以弥补体表超声检查的不足,提高膀胱肿瘤超声诊断显示率[10],有助于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3.6 超声与膀胱镜比较
超声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均较准确,膀胱镜可对肿瘤进行病理活检,对原位癌、直径小于5 mm的肿瘤及瘤体数目的观察优于超声[11];膀胱镜甚至可发现1 mm的肿瘤[12],但对于大肿瘤及尿道狭窄者不如超声;膀胱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超声可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膀胱镜无法观察的盆腔情况,但超声仍不能取代膀胱镜,必要时还应行膀胱镜检查。
超声通过对膀胱肿瘤声像图的分析,可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临床分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可作为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CDFI及腔内超声可作为膀胱肿瘤的有效补充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思维,马建辉,李鸣,等.中国部分市县膀胱癌发病趋势比较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10):673-676.
[2]伍于添.超声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93-295.
[3]吴阶平.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0-311.
[4]邓元,邬晓明,那丽莉.52例膀胱肿瘤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05,11(1):42-43.
[5]李春明,王从光,王洪智.膀胱肿瘤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37(2):159-160.
[6]王慧,李菊秀,徐芳,等.超声诊断膀胱癌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技术,2008,17(4):329-330.
[7]刘亚宁,唐波,王伟,等.超声检查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236-237.
[8]张淑荣.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5):2108-2109.
[9]单诗山,李建国,张颖,等.经直肠腔内超声在膀胱三角区隆起性病变的诊断[J].航空航天医药,2008,19(1):6-7.
[10]王丽娟,刘景萍.经直肠经阴道超声在提高膀胱肿瘤超声显示率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6):438-439.
[11]孟焱,张丹.超声诊断膀胱肿瘤的临床价值及膀胱镜对照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0):66-67.
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征象与临床研究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5年4月至2008年11月间住院患者,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31~50岁, 平均42岁。临床表现:痛经51例, 经量增多53例, 经期延长25例, 周期紊乱17例, 原发性不孕症13例。检查:子宫增大60例;表面凸凹不平25例, 质硬49例, 附件触及包块17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6650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5MHz。在患者膀胱中度充盈条件下, 横、纵、斜切扫查子宫、卵巢及宫旁组织。对每个标本进行多切面肉眼观察, 并与声像图对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本组术前超声诊断正确36例, 准确率为60%;误诊13例 (21.7%) ;漏诊11例 (18.3%) 。
2.2声像图表现 (1) 子宫增大60例, 三径之和平均21.2cm, 球形增大者21例, 轮廓失常35例; (2) 宫内有散在不均的稍强点状回声者37例, 积血小囊9例; (3) 宫内见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者27例;等回声及稍强回声光团各10例, 上述光团边界模糊, 无包膜及声晕常无声衰减; (4) 内膜线居中21例, 移位39例。
2.3病理标本肉眼观察肌壁增厚46例, 厚度在3.1~5.3cm, 45例紫蓝色囊状突起, 直径在0.2~1.2cm左右, 仅6例可见陈旧性血液, 9例未见紫蓝色囊状突起。10例肌壁间可见漩涡状结构, 12例病灶位于前壁, 36例位于后壁。
3 讨论
3.1误诊原因本组诊断符合率为60%, 与国内报道相似[2、3]。误诊原因与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1) 病人肥胖及腹部有手术病史, 腹部有疤痕, 影响了超声图像的质量;子宫肌纤维肥大症, 此型子宫回声增强宫肌回声不均匀, 类似腺肌症图像;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史与与腺肌瘤病人相似, 有月经失常, 且有宫肌回声增强、光团出现等现象;宫内扩张的螺旋动静脉的横断面易被误认为是腺肌病的囊性小腔。图像较近似难以确认时, 应注意病史的认真询问, 对一些无痛经史的病人, 应结合临床及妇科检查。另外, 应提高超声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 获得高质量图像, 有条件者可采用阴道超声检查[3]。 (2) 难以与子宫肌瘤相鉴别:由于在声像图上没有能够鉴别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特异性征象, 因此鉴别颇为困难。本组16例因月经过多、声像图显示有低或稍强回声的光团, 两组声像图有重叠现象, 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互间误诊的情况并不少见, 诊断准确率尚待进一步提高[4]。 (3) 积血小囊征显示率较低:本组积血小囊显示率为15%, 其原因可能是异位的子宫内膜来自反应功能较差的基底层内膜, 小部分对雌激素呈增生而不增殖型反应, 故与无排卵性月经相同。有人认为只有1/3的内膜具有机能活动[5], 加上受检者绝大部分是在经期前来检查, 因此积血小囊显示率较低。本组9例离体子宫, 经多个切面肉眼观察未见紫蓝色囊状突起。因此, 如果病变程度轻紫蓝色囊状突起数目少, 直径小, 声像图没有异位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4.2病理结构与声像图特征间的关系根据声像图特征可分为三型: (1) 宫内回声强弱不均匀型:剖视子宫见肌壁增厚, 壁间散在0.2~0.5cm左右的紫蓝色囊状突起, 镜下见异位腺体多是非活动性, 囊性扩张的腺体周围可见间质结构, 邻近之平滑肌呈不同程度的增生, 这些病例变化可能与此型声像图有关。 (2) 低回声光团型:此型肌壁间紫蓝色囊状突起较大, 直径在0.4~0.8cm左右, 最大者达3cm。1例前壁肌层呈弥漫性增生, 其间可见散在的内膜侵入, 无紫蓝色囊状突起。镜下观平滑肌增生较明显, 间夹有囊性扩张的腺体, 间质较少。这些特点可能是形成低回声光团的声像基础。 (3) 等回声或稍强回声光团型:肌壁见剖面遍布漩涡状结构5例, 1例肌壁内可见直径2.5cm边界不清, 色泽分布不均红色区域, 无紫蓝色囊状突起, 3例可见陈旧性积血。镜下见肌壁内有岛状分布的腺体, 周围平滑肌呈漩涡状排列, 间质较多。声像图的改变可能与这些病理改变有关。
由此可见, 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变化可能与移位腺体浸润的范围, 腺体是否有机能活动, 紫蓝色囊状突起的大小, 以及平滑肌增生的程度, 腺体、平滑肌、间质间的构成比有密切关系。
近年腺肌病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对于育龄妇女有痛经史或有月经异常史的, 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腺肌病, 不能只依赖宫肌层内是否有光团或片状小暗区。宫肌回声不均匀者, 子宫增大 (特别是球形增大) , 应结合临床病史, 警惕子宫腺肌病存在的可能。如果同时存在卵巢巧克力囊肿, 其诊断可靠性较大, CDFI的应用有助于诊断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继菊, 等.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 3 (6) :458~460, 1149~1150.
[2]张丽萍,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 6 (3) :193~195.
[3]段社教, 申延琴.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分析及术前诊断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杂志.2000, 6.
[4]冉萍, 陶才莉.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误诊误治.2004, 17 (2) :101.
二维声像图 第6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在余姚市中医医院进行彩超检查, 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9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2~68岁, 平均41.2岁。因乳房扪及包块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LOGIQ 7彩色超声诊断仪, 高频探头, 频率为6~7MHz。在对乳腺肿块扫查结束后, 依据腋窝淋巴结解剖结构将其分为腋下组 (LevelⅠ) 、腋中组 (LevelⅡ) 、腋上组 (LevelⅢ) , 并依次进行扫查。由于三组淋巴结以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腋静脉为定位标志, 因此先对这三者进行超声扫查辨认。超声声像图上, 锁骨下方区域所见肌肉纤维回声即为胸大、小肌, 浅面为胸大肌, 深面为胸小肌, 两者之间的明显带状高回声即为胸大、小肌的分界;然后根据肌肉与周围结缔组织的回声差异明确胸小肌的内、外侧缘;彩色血流成像模式下, 腋窝处胸大、小肌深面的粗大管状血流信号即为腋动静脉。确定胸大肌、胸小肌、腋血管的超声解剖位置后, 在胸小肌外侧缘扫查到的淋巴结即为腋下组淋巴结, 包括外侧组、肩胛下组、中央组及腋静脉淋巴结;腋中组淋巴结包括胸小肌外侧缘至胸小肌内侧缘之间, 胸小肌深面的腋静脉淋巴结以及胸大小肌间淋巴结 (即Rotter淋巴结) ;腋上组是胸小肌内侧缘至腋静脉入口处的淋巴结, 即锁骨下淋巴结[1]。在检查过程中, 应注意仪器近场聚焦的调节及灰阶的调节, 不宜过亮。充分利用“局部放大”功能, 以不失真为前提, 以十字定位法确认淋巴结, 检查淋巴结的数目形态、大小、纵/横比值、淋巴门、血流信号分析等作出声像图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超声检查结果
对96例乳腺癌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56例, 非转移性淋巴结患者40例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转移性淋巴结形态呈类圆形或融合状、内部呈均匀低回声、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或呈偏心性、皮髓质分界不清、血流丰富这些声像图特征在良恶性淋巴结之间的区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形态呈类圆形或融合状以及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并伴有钙化, 这些征象对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度最高, 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或偏心以及皮髓质结构不清次之, 血流丰富这一征象准确度低。淋巴结内见点状血流信号;淋巴结形态不规则, 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淋巴结内见钙化斑形成。
3 讨论
乳腺癌是妇女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每年新增达3.96%, 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2]。而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是预后非常重要的指标, 同时也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重要参考依据[3,4], 所以, 术前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对乳腺癌预后的估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及腋窝超声的常规检查, 然后并进行乳腺癌切除术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于乳腺癌患者中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 可免除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从而可以避免清扫术后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如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积液、腋窝重要血管神经损伤、肩关节活动障碍等[5]。
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国内外学者均已进行了总结[6,7]。超声在发现患者为乳腺癌时, 并进行扫查腋窝淋巴结, 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对淋巴结做出良恶性的定性诊断尤为重要。
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回声对比是超声检出淋巴结的主要依据。虽然目前超声仪器可以检出几毫米的病变, 但如果淋巴结低回声皮质增厚不明显, 整个淋巴结中央淋巴门结构仍以高回声为主, 则与腋窝内脂肪组织及肌纤维纹理缺乏对比而难以区分。癌细胞转移到腋窝淋巴结并在淋巴结内增殖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并不引起淋巴结的大小和结构的显著改变。文献报导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大约10%~30%为微小转移[8], 这类转移灶主要发生在小的淋巴结内, 因此超声同样难以检出。本研究在96个乳腺癌患者中, 超声图像显示为正常的小淋巴结中, 病理检查结果得出是转移淋巴结者占8%, 而在超声图像中大的淋巴结判断出是淋巴结转移占98%。因此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随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的增加而升高。少数转移淋巴结尽管很小, 但其淋巴门结构变窄或消失, 其回声显著低于周围组织而得以检出。
这些图像特征可能与其病理演变有关,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时, 癌细胞首先经输入淋巴管侵入并种植于局部皮质的淋巴窦, 随着癌细胞不断增值、坏死并发生结缔组织反应而使局部皮质明显增厚, 导致淋巴门呈偏心性。而后, 随着淋巴结受侵范围的不断扩大, 髓质部分受到侵犯使皮髓质结构消失、淋巴结形态增大变圆。此外, 这种侵犯还可向外发展穿破包膜侵入淋巴结外的结缔组织, 导致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9,10]。而良性淋巴结则无上述病理改变过程, 可以保持正常淋巴结的基本结构。在转移性淋巴结的常见声像图特征中, 圆形或融合状形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达98.0%、97.1%、97.5%。Yang等[10]和Esen等[11]均认为淋巴结的纵横比降低是区分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重要声像图特征, 纵横比2时, 其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敏感度为59%~67%, 特异度为59%~71%;采用此值1.5来评价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时, 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4%~46%、84%~92%。另外, 淋巴结的血流状况对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较低。有文献报道淋巴结内血流信号的有无对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有限, 而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则对淋巴结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如周围型血流分布多见于转移性淋巴结, 而中央型血流分布则常见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但对于较小的、触诊阴性的淋巴结, 该血流分布特征的定性诊断价值下降[7,11]。
综上所述, 术前乳腺及腋窝淋巴结彩超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无放射性、可重复的检查方法, 对于有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现,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同时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切除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和CDFI对96例乳腺癌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 分析淋巴结的数目、形态、大小、纵横比、淋巴门、血流信号分析等。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淋巴结门、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类型均有不同。结论:超声是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有效检查方法, 对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肿瘤,腋窝淋巴结
参考文献
[1]Dillon MF, Advani V, Masterson C, et al.The value of levelⅢclearance in patients with axillary an sentinel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J].Ann Surg, 2009, 249 (5) :834-839.
[2]鲍萍萍, 郑莹, 李新建, 等.利用GM模型分析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率[J].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 (5) :299-300.
[3]Banerjee M, George J, Song EY, et al.Tree-based model for breast cancer prognostication[J].J Clin Oncol, 2004, 22 (13) :2567-2575.
[4]Cianfrocca M, Goldstein LJ.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factors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Oncologist, 2004, 9 (6) :606-616.
[5]Kuenen-Boumeester V, Menke-Pluymers M, Kanter AY, et al.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A preoperative staging procedure[J].Eur J Cancer, 2003, 39 (2) :170-174.
[6]Moon HJ, Kim MJ, Kim EK, et al.US surveillance of regional lymph node recurrence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J].Radiology, 2009, 252 (3) :673-681.
[7]Esen G, Gures B, Yilmaz MH, et al.Gray scale an power Doppler US in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axillary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no palpable lymph nodes[J].Eur Radiol, 2005, 15 (6) :1215-1223.
[8]Lernevall A.Imaging of axillary lymph node[J].Acta Oncologica, 2000, 39 (3) :277-281.
[9]Abe H, Schmidt RA, sennett CA, et al, US-guided core needle biopsy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why and how to do it[J].Radiographics, 2007, 27 (Suppl 1) :S91-S99.
[10]陈文局, 黄秉厚, 张秋光.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5 (3) :268-269.
二维声像图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 均为女性, 年龄30~68岁。其中, 19例有乳头溢液史, 7例可触及小结节或条索状肿块, 病程6d~20年。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1Hz, 选乳腺检查模式。受检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用直接检查法, 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扫查, 并对乳房肿块处及异常导管扩张处进行重点扫查。仔细测量扩张导管内径, 注意肿块的形态, 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导管的关系。
2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30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对比, 超声诊断正确者22例, 误诊8例, 4例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 2例误诊为乳腺病, 2例误诊为导管扩张症, 符合率73.3%, 误诊率26.7%。
2.2 二维声像图表现
根据二维声像图表现分为两型:导管扩张型, 共21例, 超声见乳晕周围区域导管扩张, 局部呈囊状扩张, 部分内见实性结节, 部分表现为无明显导管扩张, 肿块为囊实混合性。无导管扩张型9例, 超声未见导管扩张, 肿块边界清晰, 形态不规则, 低至中等回声, 包膜不完整。
2.3 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
应用彩超在肿块部位叠加彩色多普勒, 8例无彩色血流信号, 6例肿块内见点状, 短棒状血流信号, 1例呈“火海状”血流信号。以上显示彩色血流的7例中应用脉冲多普勒有5例测及动脉频谱, 峰值流速0.07~0.26cm/s, RI=0.41~0.80。
3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乳晕下或乳晕旁的较大输乳管内[1], 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单发多见, 好发于40~50岁妇女, 发病原因与雌激素有关, 在雌激素作用下,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突入导管内, 呈乳头状生长, 故称乳头状瘤。多数患者仅有无痛性乳头溢液, 溢液多为间断性的, 可为红色、淡黄色或无色液体。瘤体一般较小, 较大的瘤体阻塞导管时, 可有疼痛和肿块[2]。
对本组8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纤维腺瘤:纤维腺瘤与无扩张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很难区别, 声像图上两者均为实性结节,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管壁边界不清, 边缘不光整, 肿块一端或两端与导管相连, 而纤维腺瘤边界清, 边缘光整, 有完整包膜。 (2) 单纯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扩张多表现为乳腺中央区导管轻度扩张, 管壁光滑清晰, 管腔内无占位病灶[3]。 (3) 乳腺病增生结节:一般边界不清, 乳头无溢液。综上所述, 对于有乳头溢液且导管扩张的患者应高度重视有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能, 仔细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另外,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部分可由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而来[4]。瘤体边缘不规则, 可呈锯齿状或毛刺状, 基底较宽、边缘不整, 呈蟹足样浸润, 瘤体内回声不均, 部分可有沙粒样钙化, 导管增宽, 迂曲呈螺旋样改变, 正常管道结构消失, 彩色多普勒显示瘤体血流信号丰富, 频谱多普勒可测及高速, 高阻力型动脉频谱。
据以上分析, 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难点在于声像图不典型的病例。在现有超声诊断仪分辨率有限的条件下, 外周较小的导管扩张不易显示, 瘤体较小的容易漏诊、误诊。另外螺旋CT[5], 钼靶X线下乳导管造影术[6]及乳管内视镜都各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鉴于高频超声检查方便, 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安全省时, 对术前充分了解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领域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 (M) .第4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01.
[2]陈孝平, 主编.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4-440.
[3]高军喜, 姚兰辉, 等.乳腺不典型导管乳头状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1) :25-26.
[4]许良中.乳腺病理学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54-55.
[5]修建平, 李传福, 刘庆伟, 等.螺旋CT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探讨 (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5, 8 (2)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