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训练范文(精选8篇)
智能手训练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我科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患者住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6±5.8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8例,平均病程14.7±2.3天;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8.7±5.6岁,脑出血11例,脑梗死9例,病程15.1±1.7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意识清醒,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和分类标准[2],头颅CT或MB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显的认知障碍,能按计划坚持治疗满1个月者。
1.3 排除标准
危重症,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合作者,心肺功能不全,需要卧床休息者,不能坚持治疗1个疗程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包括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正确良肢位摆放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转移、进食、梳洗、更衣、如厕);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组另加智能手训练,根据患者手指功能选择相应模式,在动画引导下完成相应的手指精细动作,手部运动和视频、音频等多元素感觉刺激结合,促进神经认知功能恢复;每次训练20min,每日1次。
1.5 观察指标
采用偏瘫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法评定偏瘫上肢的手功能,要求患者完成5个动作,都不能完成为废用手,能完成1个为辅助手C,能完成2个为辅助手B,能完成3个为辅助手A,能完成4个为实用手B,全部完成为实用手A[3]。改良Barthel指数(Mend Barthel Index,MBI)评定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包括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等10项,总分100分。总有效率=(辅助手例数+实用手例数)/总例数。
1.6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手功能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3 讨论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OT)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康复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和训练身体、精神、发育功能障碍或残疾致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提高独立生活和劳动的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国内偏重PT治疗脑卒中,据报道14%的脑卒中患者得到较完整的作业治疗[5];相关作业疗法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报道很少[6]。
上肢运动功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过程中上肢功能恢复较下肢缓慢,且效果不明显,许多偏瘫患者和家属对上肢功能康复失去信心,也是康复工作者面对的难题[7,8]。脑卒中存活者常遗留不同程度偏瘫,其中约30%~36%的患者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生存质量的常见疾病。一般脑卒中后偏瘫恢复下肢较上肢快,近端较远端容易。手的精细功能复杂,一旦出现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且手功能康复训练难度大,一直是神经康复的难点。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病人经恰当的康复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表明,治疗组采用作业疗法结合智能手训练1个月后手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手的实用性恢复情况。可见,作业疗法结合智能手训练能充分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护理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康复时间,是较理想的脑卒中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1]Kwakkel G,Kollen BJ,van der Grond J,et al.Probability of regaining dexterity in the flaccid upper limb:impact of severity of paresis and time since onset in acute stroke[J].Stroke,2003,34(9):2181-2186.
[2]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3]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492.
[4]南登昆.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76.
[5]黄力平,周崎,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患者作业活动的调查.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4):9-10.
[6]孙浩,范小艳.作业疗法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4(4):518-519.
[7]刘鹏,陈少贞,江沁,等.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21.
[8]NaKayama H,Jorgenson HS,Raaschou HO,et al.Compensationin recovery of upper exlremity function after stroke: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4,75(8):852-857.
智能手环点亮生活 第2篇
步行是一种强度低、无场所时间限制的运动,是适合所有人的锻炼方法,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运动。专家学者也建议现代人“管住嘴、迈开腿”,换句话说,美食可以吃,但要控制量,运动不可无,步行最简便。
智能手环在记步的同时,会告知你消耗了多少热量,相当于多少个冰淇淋、鸡腿等,让人们对自己的饮食与运动有了很好的认知。智能手环热引发商家又推出智能体脂秤等产品,无非是要大家对自己身体状况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想要减肥的人群。其实,个人自我感觉胖瘦并非健康与否的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率才是帮助我们较客观的了解身体胖瘦的依据。
美食爱好者常说,世间万物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譬如进入深秋季节,大闸蟹正肥美,美味当前,吃一两个又何妨。最近去饭店采访名厨,他们表示现在要做一个好厨师不易,不仅要制作新颖可口的美食,还要潜心学习营养学,甚至食疗药膳等中医理论,让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
智能手环的“热”与“冷” 第3篇
自过去两年间Jawbone UP、Fitbit等各大品牌先后推出首批智能手环以来,华为荣耀手环、小米手环、三星Gear Fit等各种手环遍地开花。然而在实际的购买人群中,还能继续时刻佩戴、定期拆卸安装调试每日查看消耗的卡路里、行走的步数和晚间的睡眠质量等检测项目的人,反倒越来越少。
一方面是大同小异的可穿戴设备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较为繁琐的安装过程和一组组还不怎么准确的数据,给人带来的体验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好。很快带上它、也会很快摘下它,越来越少的人会为了查看卡路里、行走的步数和晚间的睡眠质量等信息去佩戴手环,越来越少的用户必须通过手环来唤醒熟睡的自己,越来越少的用户为了寻找手机瞬间解锁手机而选择佩戴手环。功能与繁琐的不对称,成为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进一步做大市场的局限。
刚性需求打破“三分钟热度”魔咒
2014年11月,由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推出,凤凰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刷刷手环在众筹网上线,据了解,在该项目众筹上线23天的时间内,成功募集到了425,852元的众筹款项,而该项目最初发起众筹的目标是5万元。根据刷刷手环官方数据显示,众筹网关注者首批订购该手环的数量便达到了2500个。为什么在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观望期,刷刷手环的推出却激发了用户的抢购热情?
刷刷手环的推出主打“国内首款具备支付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融合了健康运动监测和市政公交一卡通支付双重功能。刷刷手环运营总监马琳认为,现阶段中国的手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用户的三分钟热度”,买了手环,新鲜几天就不戴了,其原因是国人对健康监测方面的需求强度还不够加强佩戴的粘性,“但是只要他们还坐地铁公交,就会一直戴着内嵌有一卡通芯片的刷刷手环,有些人甚至还只用手环的刷卡功能。”
据介绍,与一般主打健康功能的智能手环不同,刷刷手环除了具备市面上大部分手环具有的健康监测功能,可自动监测用户静坐、散步、走路、快走、跑步、睡眠、卡路里消耗等7项数据,与客户端的连接,方便用户观察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运动计划,并在分析数据之后,给用户提出运动建议之外;更重要的是主打线下支付,凭借手环中内嵌的一卡通芯片,其支付功能已经能够覆盖北京一卡通所有消费网店,包括交通(公交地铁、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处等)、零售(超市、便利店等)、餐饮(麦当劳、永和大王等数十家国内外一线餐饮连锁店)、体育馆、电影院、医院药店、市政缴费、福利彩票、自动售货机、饮料瓶回收机等10余个分类。
刷刷手环开通的移动支付功能涉及交通、零售、餐饮等数十个分类。
即将于国内开售的i Watch Sport最便宜的版售价为2588元。
刷刷手环的研发负责人陈康弘曾是摩托罗拉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团队成员,他在离开摩托罗拉后创立凤凰云科技。在陈康弘看来,为大众市场创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产品才是他要做的事情。于是此项目研发将健康手环与移动支付的结合点聚焦在公共交通这个领域,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等城市一卡通公司达成合作。陈康弘说,“我们希望用极客思维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乘坐公共交通的群体是庞大,更是需要关心和服务的。未来刷刷会覆盖到全国400多个城市,希望通过我们的手环让更多人刷出健康和便利”。
营销与服务拓展提高用户粘性
春节后,京东开设了刷刷手环的预售平台。与移动支付功能同样吸引用户眼球的,还有刷刷手环在预售期间以绿色出行为主题的营销推广方式。手环正式发售后,为了更进一步获取更加忠实的用户,其背后的团队推出了让用户参与“走路赚钱”的活动——在预售期订购手环的用户将享受到特别的优惠,用户只要30天内累计走15万的步数,也就是平均一天5000步,即可享受返利10元,将直接打入用户的一卡通账户。在此活动持续90天内,全部完成任务的用户可返利30元。根据记者本人的测量,从每天出家门到地铁,再经公交换成到单位,一来一往的正常步行数在4000步左右,月15万步的活动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必耗费过多精力就可以实现的。也难怪在3月9日上午10点,刷刷手环首发开始后的1分50秒内,便被一抢而空。3月12日再次开放第二轮预售。据刷刷手环官方数据,京东首批预约购买量达到了10万个。
一项针对是否会购买刷刷手环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2%的网友选择了支持购买,“以后再也不担心忘带一卡通了”、“比起丢卡的钱,刷刷手环还算便宜的”两项,成为支持率最高的购买原因。
对绝大多数生活在一个城市的市民来说,对公交卡的需求基本是刚性的,有数据显示,北京一卡通的发卡量是6000万,并且从早晚高峰公共交通人流拥挤程度也可以看出其中用户的使用情况。马琳解释,相比手拿一张公交卡,让“哔”的一声响在手腕上,无疑更炫酷,更何况手环的支付功能即便在手环没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使用。
在手环功能完善方面,通过手环客户端产品“空中支付”,马琳透露在今年上半年就会实现,届时用户就可以在手机端向手环充值,避免了去公交营业点充值的麻烦,并且可以直接在手机端随时查看用户的消费记录。以及之后将加入的支付宝充值功能,也为用户不需要拿着卡再到指定柜台充值提供了便利。对于线下移动支付功能来说,在用户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开展与更多商家的合作。如果刷刷手环的功能得以实现,也许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会有一天能够像香港的八达通一样,随处可用。
并非有品牌价值就有市场
在去年新浪网在小米手环推出时进行主题为“你会购买小米手环吗?”的调查结果显示,53%的人选择因太便宜了一定会购买,30%的人选择了没什么功能创新点而不买,也有17%的人模棱两可,选择了观望。一旦人们意识到华而不实,那么很快就会淹没智能手环的一切。麦开网创始人李晓亮对此说:“就目前国内消费者对健康的认知和对锻炼的态度来说,还不是做健康类智能手环的最佳时间。在国外,良好的运动环境和保持健康的意识迫使人们更需要一款能展现消耗数据的硬件产品。出于欧美用户群对数据、图表的强烈重视,智能手环更有实际意义。但在国内,情况却截然不同。”
不过,在国外,同样的窘境也发生的谷歌眼镜上。宽大的镜架,科技感极强的眼镜,反而使其尚不适合在任何人多的地方佩戴,而且对每个了解这款眼镜功能的人来说,与佩戴者的接触时,会感到隐私被侵犯。虽然,可穿戴设备在某一领域的计算功能是可以带给用户便利的,也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管理来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但重要的是,单一领域的计算数据过于简单,分散性太强,必须依赖手机端或者PC端来导出数据,这也是遭到市场摒弃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3月备受关注的苹果公司iwatch正式与公众见面,同时推出的还有推出的主要用于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各项研究的医疗应用Research Kit。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这场万里之外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LOGO。虽然苹果CEO杰夫·威廉斯在发布会上解释说,由于用户众多,中国将作为疾病数据收集的主战场,让其中的有志者参与到医学研究中,苹果此次联合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内的全球多家著名医疗机构用此框架开发了首批五款APP,以此来研究医生会如何通过Iwatch对病人进行管理和帮助。虽然,作为唯—家参与其中的中国机构,北京宣武医院陈彪教授也介绍,这将真正实现了医生对病人在院前、院中、出院后的连续管理,苹果借i Watch替代手环布局医疗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不过,对于更广大的消费级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来说,2588元至12.68万元的售价与使用还是过于高冷了些。
手外伤后的康复训练 第4篇
手功能训练方法可以借助各种器械如:分指器、哑铃、皮球等,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手的功能, 如穿衣、系扣, 用筷子、洗衣、捏拿等手指的活动, 充份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是预防肌粘连的重要措施, 早期的功能锻炼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主要是怕痛和肌腱再断裂。因此, 护理人员应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 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树立信心, 解除心里障碍, 锻炼要有规律的进行。从而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1 皮肤损伤直接缝合术后训练
术后肿胀、疼痛减轻后, 练习握拳、屈伸手指、腕部屈伸和旋转活动。伤口拆线后, 练习用力握拳和手的伸屈、内收外展等活动。
2 皮肤缺损带蒂皮瓣移植术后训练
术后2d用健手帮助患手健指被动活动, 1周后健指最大限度屈伸活动, 锻炼时避免皮瓣牵拉。手术部位炎性水肿消退后进行患指屈伸活动。皮瓣断蒂后, 健指最大幅度的屈伸锻炼, 患指被动和主动活动。在拆除皮瓣缝线后, 进一步加大活动幅度, 如:握拳、伸指、用手握橡皮圈等。进行手指功能与协调动作锻炼, 如:揉捏石球、核桃。
3 手部骨折和关节脱位训练
用石膏、铝板功能位固定期间, 健指积极屈伸活动:患指以被动活动为主, 用健手辅助做手背伸、掌屈、尺偏、挠偏活动, 疼痛消失后转为主动活动, 并行不影响固定的腕部活动。3~4周 (即去除外固定) 后行缓慢的屈伸活动。
4 手部肌腱损伤训练
肌腱术后的训练直接关系到手功能恢复程度。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 但同时又要强调主动功能练习, 以利肌腱愈合的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 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制动, 而忽视了功能锻炼, 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 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的措施。术后24~48h后即可开始练习充份屈曲和伸直的主动活动, 此时正是局部疼痛、肿胀时期, 所以一定要克服疼痛反应, 坚持锻炼,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术后第1天对患指做被动屈伸活动, 活动范围在5~10°内, 10min/次, 同时行患指的主动活动, 活动度由小到大, 结合运用分指板, 健身球等以提高肌腱活动度。3周以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3个月, 逐渐恢复手功能。术后4~6周分别行指深、指浅屈肌腱的运动, 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 外固定解除后, 进行患指的主、被活动, 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直至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术后12周后, 利用不同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 以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
5 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训练
用力搓拳及伸直手指, 用力握住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小球、小杯子等。以训练肌肉。用患手弹球、下棋, 训练手指的协调性。用拇指与其他4指腹相对或捏拿各种物品以训练对指的功能。用分离器训练外展活动, 用手指夹笔、纸等训练手指内收。使用工艺疗法, 增加锻炼兴趣。在患手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指导病人作适当的游戏或工艺:用筷子夹豌豆, 用手和手指捏粘土、塑泥人、绘画、写字等训练手指屈伸、内收、外展及手的协调性。
6 神经损伤的训练
制动期保护修复后的神经, 避免牵拉, 维持未受累关节的活动, 同时可消除肿胀和创伤后的疼痛。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加速炎症反应的消退, 包括抗菌素的使用和物理治疗。逐渐进行主动活动以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和由于肌肉不平衡所致的肌肉紧张。损伤神经支配的肌肉被动活动, 以减少粘连。恢复期有神经支配时运动功能再训练可使感觉功能进一步恢复。手功能恢复程度是手外伤术后患者康复程度的重要标志。医护人员应给患者以正确的指导, 做好思想工作, 消除恐惧心里。鼓励患者一定坚持锻炼, 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摘要:手是人类劳动的重要器官, 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 手外伤较多见。但由于受损伤的程度不同, 术后多有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 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困难。由于手部功能复杂而重要, 术后治疗与手功能康复训练也格外重要。
智能手训练 第5篇
关键词:排球训练,翼侧手、臂技术,重要性
翼侧手、臂技术是指队员在运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翼侧手、臂(即不常用手、臂)技术的能力。以惯用右手的队员为例(以后均以惯用右手队员为例), 在排球基本技术里翼侧手、臂技术主要包括左手的发球、单臂垫球、单臂传球和扣球技术。在训练中加强此项技术的目的在于增大个人防守面积和增强防守 能力,提高个人传球能力与准确性,扩大网上扣球角度,有效避开对方拦网, 再造网上优势。最终寻求排球技术的平衡发展。
一、实际资料与实践材料
尽管当运动技术水平到一定高度时人体惯用与非惯用臂的能力差距已缩短到最小,但通过比赛的统计来看,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乐观。表1是四川女排在一场联赛中的失误技术统计。
当然,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场面。在1999年排球世锦赛中国男排对意大利男排的比赛中,我国主攻手张翔在4号位曾以一记左手换手扣环直接将球扣在对方的场地内。女排的孙玥、男排的郑亮等优秀运动员都曾有过这种技惊四座的灵感一击。
中南大学的何锋教授曾用实验证明了换手扣球的强大进攻威力。他挑选了几名协调能力强的年轻队员练习换手扣球,经一段时间培训,他对一名掌握较好(双手扣球能力均衡)的队员进行技术统计,8场比赛共扣242次(右手141次,左手101次),直接扣死173次, 成功率71.5%,突破率85%,比以前用一只手扣球提高了30%以上。
二、分析与讨论
排球运动在理论上是一项全面均衡的运动,是不分左右侧与强弱臂的。但就像人体大脑左右半球的不平衡作用使人有左右撇之分一样,队员在长期的训练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手臂。通常右侧臂优势者居多。伴随这种发展不平衡而来的便是以下各种问题:
(1)防守能力不均。正如表1中所显示的,左侧的防守失误率大约是右侧的两倍到三倍,左侧几乎是防守的盲区,成了对方进攻的主要突破口。这主要是由于翼侧手臂在日常训练中得不到如惯用手臂一样充分的练习,致使在诸如力量、球感、灵敏性、反应速度、防守面积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惯用手臂, 最终这种欠缺在比赛中暴露无遗。
(2)进攻能力有限。当一个人仅能用右手扣球时,其击球的点位、角度、宽度、落点以及进攻的隐蔽性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易被对手所熟悉和研究,便于构成有针对性的高效拦网,使自己本已很有限的进攻能力受到更大的束缚。
(3)网上争夺能力差。当球处于网上双方都具有争夺权并高时触球的时候,一方的右手必定会对抗对方的左手, 这时,哪一方的左右手实力平衡哪一方就具有网上争夺的主动权;相反,当一方的某一只手力量较弱时,便失去了有效的对抗能力。
(4)网前处理球不便。就二传而言,最难传出的球便是当自己左侧肢体近网时调整的近网球。主要是受左臂的力量及灵活性相对较弱的制约。
(5)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当本方左侧防守的弱点被对手意识到并抓住后,对方会以此为突破口,频频向本方左侧施加强攻,以取得在比分和气势上的优势。
相反,如果我们左右手臂的技术发展较平衡,则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1)技术优势。两侧手臂都具有相同的防守和进攻能力,个人的防守能力更强,防守区域就更大,便于编排更完善、更合理的防守阵形;进攻的点更多、角度更大、方式更灵活、隐蔽性更强, 伴随而来的是攻击性更大,得分更高。
(2)战术优势。有技术基础作保障,我们可以围绕攻击者的换手扣球技术编排更复杂、更先进的集体战术,如点位差、假交叉进攻等,能够更好避开拦网人并直接得分。也同样可以利用对手左侧防守不强的弱点集中火力进攻, 以赢得比赛的主动权。
(3)心理优势。更完善、更优化的攻防体系决定了更犀利的进攻和更牢固的防守,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比分上,更表现于队员的心理上。排球是一项受情绪影响的运动,队员的情绪会随着比分的跌宕而起伏。因此,这种优势在带动比分的同时也把队员的情绪推向高涨,以保证其更好地投入比赛。
(4)智力优势。调动大脑两个半球,从追求身体动作的平衡发展到寻求大脑的平衡发育,最终取得智力优势。
三、措施及实施
一项新理念能否推广的关键在于其可行与否。张翔等国手已用自身的灵感体验了翼侧手、臂扣球的现实效用; 何锋教授更是通过训练实验验证了提高弱势手臂击球能力的效果和可行性。因此,在排球训练中加强翼侧手、臂技术训练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呢?表2中的方法可供参考。
除此以外,应有针对性地制定进攻和防守战术,如点位差进攻(指同一击球点由不同位置的攻手进攻或一个位置换点换手进攻)、假交叉战术(看似交叉,实为副攻手在邻近4号位用左手扣半拉开球或主攻手在临近3号位用左手扣半快球)、高效防护体系(指用尽量少的防守队员取得尽量高的防守效果) 等(本文仅对翼侧手臂训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未对其适宜战术进行比较与深入研究)。总之,只有把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相结合,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四、结论和建议
(1)翼侧手、臂技术在排球比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翼侧手、臂技术的训练对于构建更优化、更完善的攻防体系, 促进排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智能手环设计 第6篇
可穿戴技术主要是指用户能戴在身上的电子设备或产品, 即可以在日常活动或工作中整合计算特性, 采用具有一定实用功能和特点的, 可直接穿戴的仪器、设备, 或是与用户衣服或配件设备相整合的可佩戴仪器、设备。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可穿戴技术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创新性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逐渐关注,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的销售也逐渐增加, 技术也不断成熟, 2015年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市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 很多公司推出了新型智能可穿戴产品, 如MICA智能手镯、智能腰带以及智能手环等, 意味着智能可穿戴产品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智能手环是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中的一种。作为目前备受用户关注的科技产品, 其拥有的强大功能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的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 人们对于自身的运动数据愈发关注。因而本文为获取更为精确的运动数据, 提出了比现有智能穿戴设备更为实用, 且成本更低, 外观更加新颖, 模块开发性高的智能手环。
该手环基于用户体验, 结合在电影及游戏中常用的动作捕捉技术中的惯性传感器, 通过产品整个设计流程中对用户的体验进行分析和测试, 进而指导设计和数据分析, 从而建立了以用户体验和技术测试为中心的整个产品开发设计流程。
1 手环内部器件设计
该款手环由于需要结合现有的运动捕捉功能 (涉及到动作坐标、速度、加速度的实时捕捉) , 而需装配相应的惯性传感器 (可装配与手机类同的微型电子陀螺仪、加速度计等元器件, 可整合于电路板, 或单独以模块形式与电路连接) , 以检测和测量被测物体的加速度、倾斜、冲击、振动、旋转和多自由度运动。
本文中可使用的惯性传感器有低精度和中级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其中, 低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消费电子类产品主要用在手机、GPS导航、游戏机、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等。由于具有加速度测量、倾斜测量、振动测量甚至转动测量等基本测量功能, 有待挖掘的消费电子应用也会随着该产品的换代研发而不断出现。而中级MEMS惯性传感器作为工业级及汽车级产品, 则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稳定系统 (ESP或ESC) GPS辅助导航系统, 汽车安全气囊、工业自动化、大型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为了优化传感器性能并尽可能缩短开发时间, 需要深入了解二者的选择, 需要根据成本定位, 市场对测量响应时间、精度、工作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及用户选择等因素确定。而对于传感器的前期校准计划可以针对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定制, 从而减少测试时间和补偿算法开销。面向具体应用的解决方案将适当的传感器与必要的信号处理结合在一起, 如果具备高性价比并且提供现成可用的标准系统接口, 从而消除一定的实施和生产障碍。
其中, 对于手环电子器件的耗电方面, 通过与电子实验室的合作, 计划采用可充电2节满电, 共6V电压的可充电纽扣锂电池 (每块厚度3.2mm, 直径20mm) , 以满足供电最低的4.8V需求;电池安装于方形电路板的正下方直接为电路板供电, 若需拆卸更换电池或维修电路等, 则需将手环与表带分离, 并打开电池后盖 (过盈配合及防水胶连接, 保证一定的防水性能) 。但在续航时间方面, 对于人们7×24小时连续佩戴的手环而言, 在何时充电才能避免数据断档, 是在日后需要精确测试和计算以确定的。此外, 电池的稳定性, 内部电路集成及电池装配位置, 电路供电参数, 是否无符合的型号而需定制等问题都将依据电路方面的设计进行调整。手环主体内部根据前期雏形采纳方形电路板 (长宽均12mm) , 可选择是否保留原有LED灯闪烁, 以表示手环正常工作, 而充电接口开口位置需在后续电路板确定后再进行后期设计。
除内部电路及元器件外, 该智能手环还包括如表1中的组件。
2 手环结构及功能设计
由于手环外观需要采用3D曲面设计, 因而本文使用工业设计的专业软件Rhino及其强大的曲面插件T-splines完成表身及表带的三维设计。而Rhino是美国Robert McNeel&Assoc开发的PC上强大的专业3D造型软件, 其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三维动画制作、工业制造、科学研究以及机械设计等领域。它包含了所有的NURBS建模功能, 建模流畅, 所以常被用于建模设计, 之后导出高精度模型予其他三维软件使用。此外, 其配套的插件T-splines作为NURBS细分形式补充的新建模方式, 是由T-Splines公司领导开发的一种全新建模技术, 它结合了Nurbs和细分表面建模技术的特点, 虽然和Nurbs很相似, 不过它极大地减少了模型表面上的控制点数目, 可进行局部细分和合并两个Nurbs面片等操作, 从而使得建模操作速度和渲染速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比于上述的智能手环的功能, 其材料和造型设计同样非常重要, 使用材料舒适, 并且造型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智能手环, 而不会使长时间佩戴的用户出现佩戴不适感。此外, 手环与表带的结合通过表带内凹部分和外凸边, 与手环主体部分通过表带的弹力和手环与之的过盈配合紧固在一起, 从而保证了日常使用过程中将不会出现主体脱离表带而丢失的情况。而且表带采用类似37°手环的纽扣式设计, 便于用户的佩戴使用, 同时由于表带和表体可分离, 因而表带也可依据市场需求及客户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目前智能手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即为运动监测。用户可通过手机查看智能手环的同步数据, 包含当日运动的时间、空闲时间、运动路程、走路步数和能量消耗等情况, 而本文的手环由于根据使用者手腕摆动幅度及动作姿态等。除上述功能外, 还包含对日常运动少的用户, 可以制定目标, 此外, 该智能手环还能根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来计算消耗的热量, 并可利用运动时的心率得出科学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以获得更佳的运动效果。
3 手环外观设计及渲染
智能手环的造型设计是在满足用户对基本实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综合线条变化、空间虚实关系等特定精神审美性设计因素所构成的物质实体。由于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殊性, 在其造型设计中除了对其点、线、面、体量感和质感以及色彩等元素进行考虑, 它也有自身特色与要求。
在产品造型设计方面, 由于需要考虑市场中消费者为换取产品服务、体验的购买心理因素及成本因素, 因而表体及表带设计除采用现有智能手环表带常用的橡胶材质外, 表体可采用复合材料以降低成本和制造难度, 例如硅胶、3D打印常用的光敏树脂 (需后期打磨处理) , 碳纤维 (高端定制, 或批量成本较低时采用) 等材料。
为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表带的颜色样式和表体外观样式可根据客户需求, 可在后续提供一定的订制样式以供选择。表身材料定为电子硅胶材料, 为区别于其他运动手环, 从外观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无屏幕设计, 表面为三维复杂曲面设计, 突破了大众对手环的传统定义。而为得到不同的外观方案, 可采用表面电镀镀膜 (可镀制不同金属材料, 获得定制的外观) , 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工处理工艺, 如喷砂处理, 抛光处理, CNC数控打磨等表面处理工艺。此外, 本文列举了2款手环外观方案。其中, 第一款手环外观由于采用透明电子硅胶材料, 因而若在光照下, 可以获得如水晶般澄澈的半透明效果, 此外, 再通过右下角不同的内表面处理工艺而可获得不同的外观图样, 保证外部美观, 光滑表面的同时, 可展现出使用者的个人特质。手环渲染使用工业设计常用软件Keyshot完成, 如图1、图2所示。
4 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工业设计常用的Rhino软件, 其插件T-splines, 以及渲染软件Keyshot, 完成了一款通过惯性传感器, 记录佩戴着手腕相对运动状态, 从而推测运动者运动状态的智能手环设计设计。为提高该产品的实用性, 在未来可依据产品发售的市场规模及研发成本等因素, 添加配套于手环的其他功能模块, 如血压监测, 用户心情状态推测, 以及用于推荐给用户保持或更改日常运动习惯的消息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块, 帮助使用者更好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休息等实时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与云端同步, 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利用手环电路板上预留的LED闪烁灯和可加装的蜂鸣器给予用户定制自己良好生活习惯的时钟, 以保证定时进食, 定量喝水, 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在后续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中, 还可通过将现有医用健康手环测量脉搏、心率、皮肤温度, 环境光照及噪音水平, 以及其它环境信息功能与现有或换代产品进行整合, 而通过健康手环, 使得病人即使不在医院, 家人及医生也能追踪并了解该用户的健康情况。同时, 还可整合各类其他可穿戴式技术或技术设备, 如嵌入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眼球识别技术以及其他新型技术整合到可穿戴设备中, 来实现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功能。因而后续完善产品更多功能是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参考文献
[1]胡茂晓.惯性动作捕捉前端设备与数据传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2]刘晶晶.智能手机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智能手训练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7例行手外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可配合完成本次观察, 签署知情协议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19~43岁, 平均年龄 (29.55±2.45) 岁;受伤原因:压砸伤15例, 切割伤7例, 撕脱伤5例, 爆炸伤4例, 其他3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4例, 年龄19~42岁, 平均年龄 (29.06±3.88) 岁;受伤原因:压砸伤14例, 切割伤7例, 撕脱伤5例, 爆炸伤4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具体如下:专业医师指导, 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对于心理压力较大者, 进行心理指导, 提高预后。手功能康复训练可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患者锻炼8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熏洗治疗。中药内服:熟地黄20g、伸筋草15g、杜仲15g、苏木10g、没药10g、骨碎补15g、桂枝10g、乳香10g、续断15g、延胡索10g。每日1剂, 分2次水煎服。中药熏洗:伸筋草20g、桂枝20g、青风藤20g、当归15g、透骨草20g、桃仁15g、秦艽20g、红花15g。水煮20min后, 熏蒸15min。温度降至40℃, 浸洗患手20min, 2次/d。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疗效。优:患者皮肤色泽、温度等均恢复正常, 无需特殊保护;良:患者皮肤色泽稍差, 温度接近正常, 怕冷;差:患者皮肤色泽、温度均未恢复正常, 冷天不敢外露。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使用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优良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同组训练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手外伤的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手功能障碍, 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手功能, 重返工作岗位。患者因惧怕疼痛等, 缺乏康复锻炼, 使得临床恢复效果欠佳[2]。中医研究认为, 手外伤术后病机为经脉损伤, 血气受损。机体产生淤积不散情况, 使得手指屈伸不利。临床在治疗时, 以活血化淤、散寒止痛为主[3~5]。本文所选中药剂, 乳香、没药等可活血祛淤, 熟地黄等可补益肝肾、强筋骨, 香附则可以行气止痛。诸药合用, 达到活血化淤之功效。
中药熏洗可以达到较好的热疗作用, 使得毛细血管得到扩张, 促进血液流动, 利于药物吸收。患者配合手功能康复训练、中药熏洗、中药内服, 促进受伤手的康复。本文结果显示, 手外伤术后中药内服加熏洗配合手功能康复训练的观察组优良率显优于治疗前, 而且还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由此可见, 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佳,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术后中药内服加熏洗配合手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7例行手外伤术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熏洗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外伤术后中药内服加熏洗配合手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佳,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外伤术,中药内服,熏洗,手功能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铭盛, 何伟, 章洪湖, 等.氦氖激光照射在45例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1 (7) :1645-1646.
[2]赵云珍.中药内服、熏洗用于手外伤术后康复疗效分析〔J〕.新中医, 2014, 8 (9) :93-95.
[3]徐进, 丁任, 钱晓忠, 等.手部高压油漆注射伤术后的中药熏洗康复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 2013, 12 (3) :478-481.
[4]潘元珍, 代丽, 李丽莉.中药内服加熏洗对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7 (5) :333-335.
智能手训练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11-03~2012-03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39~61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7个月。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43~56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6个月。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风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缪鸿石[1]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中风病的恢复期。②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③年龄在40~60岁。④门诊或住院的病人。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40岁以下, 60岁以上。②不符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③脑肿瘤、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④合并有其他心、脑、肝、肾、造血等系统的严重疾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1) 针刺:取患侧合谷、曲池、肩髃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 体位摆放应避免腕屈曲。皮肤常规消毒后单手持针直刺, 捻转得气后, 留针40分钟, 每天2次, 连续治疗30天。 (2) 康复[2]:采用肢体运动疗法。由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 以Bobath疗法为主, 同时介入OT疗法, 每天2次, 每次30~40分钟, 连续治疗30天。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疗法, 方法同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
(1) 上肢综合运动功能评定:根据Fugl-Meyer评定法[1]。 (2) 肩关节活动度测定[3]:0分, 活动自如, 分别在不同方向被动活动肩关节, 活动范围正常、无疼痛;1分, 轻度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超过正常关节活动度的1/2时出现疼痛;2分, 活动明显受限, 活动范围小于正常关节活动度的1/2时出现疼痛;3分, 完全不能活动, 稍有活动或触及时即疼痛。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积分减少≥90%;显效:积分减少≥59%, <90%有效;积分减少≥20%, <59%;无效:积分减少<20%。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疗后比较△P<0.05
3.4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测定比较见表3。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肩手综合征”的病名, 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很早就有记载, 如《灵枢经脉》中描述“不可以顾, 肩似拔, 膈似折, 颈、肩、膈、臂外后廉痛”及“臂厥”类似本病表现。本病起于患者久卧, 气血凝滞, 经脉受阻, 枢机不利, “不通则痛”;“血不利则为水”, 水性趋下, 泛溢肌肤, 故出现腕背及手指水肿, 其症状与中医痹证相似。体虚, 腠理空疏, 复感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济生方五痹历节》) , 故出现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如《症因脉治》卷三云:“痹者闭也, 经络闭塞, 麻痹不仁, 或攻注作痛, 或凝结关节, 或重著难移, 手足偏废”总之, 气血瘀滞导致关节痹阻, 经络不通为本病之病机。
由于关节部位是经气运行迟缓的位置, 故关节是邪气易于侵犯和气血易于瘀滞之处。故取关节部针刺, 一者取其通关节气血之痹;二者为疏通上肢的经脉, 为经气顺利通过关节创造条件。肩髃为手三阳经经穴, 根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和“以痛为腧”的原则, 达到“深刺治邪深远痹”的作用。本穴局部解剖是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 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因此对穴位给予适当的刺激能够松解局部粘连, 缓解肌肉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静脉回流, 消除肿胀, 缓解疼痛。曲池、合谷为远道取穴, 此两穴与肩髃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为“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膈外前廉, 上肩, 出于髃骨之前廉, ”据其循行故其经穴主治为“是主津所生病者, 肩前膈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以其穴为主远近配穴, 通过针刺激发患肢的经气, 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 可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组疗效、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等均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针刺结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543.
[2]于兑生, 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