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至关重要论文(精选11篇)
食品原料至关重要论文 第1篇
食品基本原料
肉、米、面、油、蔬菜、水果、香辛料、调味料、方便面、火腿肠、酒、乳制品、果汁、糕点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基本原料, 这些原料我们每天都在食用, 其品质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及生存状态。对这些原料品质好坏的辨别很关键, 提高老百姓对食品基本原料的认识, 可以减少一些有害物质对我们身体的危害。食品基本原料好坏的辨别一般通过色泽、口感、形状、气味等方面可以区分。
食品附带原料
食品组成的附带原料方面, 我们最关注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的食品原料、量化食品原料3方面, 以下我们从这3方面进行论述。
1.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用量少、作用大、种类多, GB 2760-2011中做了规范, 不同于非食用原料;食品添加剂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 科学、客观使用才能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要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关键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如果食品没有经过防腐处理就会滋生大量细菌, 过多细菌被消费者食用后,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 才能明确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的帮助。如“勾兑门”, “勾兑”无非就是调配、调制、调和等, 实际上工业化的食品90%以上都是”勾兑” (调配) 而成的, 我们消费者是不可能离开配制食品的。当前面对的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长期努力才能将一些基础知识普及到消费者, 一味地远离食品添加剂是不可能的, 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去认识、使用好食品添加剂才是食品工业化发展的出路。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化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作用, 研发、生产过程中先认识食品原料, 再进行应用, 如食品防腐原料, 既有天然的, 也有合成的, 还有微生物发酵的, 需要严格按照GB 2760-2011规范进行单一或者复合应用至关重要。
2.化学合成的食品原料
化学合成的食品原料成为食品认识的一些误解, 不是所有的化学合成原料都具有毒性, 毒性作用主要在于食品原料本身。天然的食品原料有些也有毒性, 如咖啡因会导致中毒。食物中的糖类与天冬酰胺在加热条件下发生Maillard反应, 生成丙烯酰胺, 这种物质被实验证实会引发癌症, 这一致癌物质在食物油炸、烘烤过程中也会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菜烹饪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炒制过程也会形成丙烯酰胺这一物质。天然发芽的土豆具有很强的毒性, 未煮熟的豆浆、未烹饪熟的豆角也含有有毒的凝血素、皂甙等, 不能食用。发酵的咸菜、剩菜放在冰箱、腐烂的青菜也会因为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而成为有毒食品。一些天然的蘑菇也含有一些毒素而不能食用。
绝大多数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流行, 对人口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每天都有数10亿消费者食用的食盐中添加化学合成碘酸钾, 大量的实验证明食用碘酸钾对人类疾病防治带来健康是有帮助的。
碘酸钾合成反应为:
6I2+11KCLO3+3H2O6KH (IO3) 2+5KCL+3CL2↑
经过冷却、结晶析出, 离心分离得到碘酸氢钾。
KH (IO3) 2+KOH2KIO3+H2O
在PH=1.0的酸性条件下, 冷却结晶过滤, 再经过118℃干燥3小时得到碘酸钾。Taurog报道碘酸钾将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还原生成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 机体利用碘离子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如下:
6GSH+IO3-3GSSG+I-+3H2O
化学合成的食品原料, 只要采用的合成原料不具有毒性, 生产工艺不会产生毒素, 合成的物质也不具有毒性, 且相关品质符合GB 2760-2011和国家食品原料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严格按照行业规定用量、用法进行使用就是安全、健康的, 如味精的合成, 微生素系列的合成, 也是改变人类生活及生存的事实, 更多化学合成的食品原料也是对人类是有帮助的。
3.量化食品原料
量化食品原料是对食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过量食用碘盐对大脑和神经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Heiken等发现碘酸盐过量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有膨胀、破裂损害。亚硝酸盐过度使用超过3克即可使人致命, 毒性如此大也是很现实的。这一食品原料是肉制品常用的防腐、发色关键原料。采用亚硝酸盐处理的食品残留量超标也值得关注, 这对消费者的安全会有一定危害。咖啡因食用少量对人体有帮助, 过度食用将会中毒。苯甲酸钠因为含有苯环, 过量食用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变性改变, 对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个缓慢积累的过程, 会导致帕金森综合症和一些神经退化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记忆力衰退等病症。食品中的苯甲酸钠如果不超标, 根据目前的认识也是安全的。山梨酸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长, 危害肾、肝脏的健康。人吃多了, 不能排出体外而沉积体内, 往往是人患癌症的原因之一。山梨酸钾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盐, 可以参与人体的正常代谢, 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适量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
白糖食用过多, 糖分在体内过剩, 会使血糖上升, 长期大量食用白糖会引起肝功能障碍, 容易发胖, 容易造成龋齿, 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如果长期过多地食用添加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 会导致急性中毒, 如恶心、呕吐、抽搐, 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 危及生命。此外, 还会导致慢性中毒, 如导致肿瘤发生及器官功能损害, 过敏以及神经心理损害等。任何一种合成色素, 都要经过严格的毒理安全性试验和专家评审后, 才能够作为食品添加剂, 被允许生产、销售和使用。所以, 食用合成色素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企业只要按照标准使用, 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食盐用量过多不仅引起高血压, 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破坏胃黏膜, 诱发胃癌, 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 抑制其抗病能力, 减少唾液, 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 增加病毒和病菌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易患骨质疏松症。人体缺盐, 就会感到疲乏无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甚至出现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疼痛等“热痉挛”的症状, 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味精用量不宜过多, 每人每天公斤体重不应超过120毫克。过多摄入也会导致头痛、面红、多汗、胃痛、胸闷、口干、肠胃灼烧症状。鲍鱼是高蛋白食品, 吃多了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严重的还会导致身体中的有益菌和大量细胞死亡。
总体来说, 量化食品原料非常关键。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坚持调味优化原则, 在调味和技术指导过程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食品附带原料, 尽可能多使用食品基本原料进行食品研发。
科学合理使用食品原料
使用食品原料需要有根据地使用, 严格按照GB 2760-2011范围内规定的种类、用量、用法进行使用, 如果GB 2760-2011没涉及, 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科学合理使用。使用时尽量参照FDA、WHO、FAO等, 以及其日本、欧盟更加严格的标准执行, 这样制造的食品对人类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食品安全法重要意义 第2篇
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深刻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总体水平,下决心一定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从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过程来看,无论是从注重食品卫生到注重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是从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同步实施,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改善民生的高度关注和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信心与决心。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把握、部署和推进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
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价值理念。食品安全法根据食品安全新形势,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完善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只有准确把握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立法宗旨,深刻领会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价值理念,才能科学地认识各项食品安全制度在监管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力和职责,明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最终形成完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诚信守法、监督有力的良好局面。
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实际监管能力。食品安全法所确立的监管制度是对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将对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监管部门必须熟悉掌握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明确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定职责。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知识、食品监管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法规亮点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流通、加工、餐饮保障领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法》对比先前的《食品卫生法》具有八大亮点。
亮点一:加强了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保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性。
亮点二: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食品安全法》要求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被动的、亡羊补牢、事后处理的旧思路转变为主动的、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新思路。亮点三: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目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统一整合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亮点四:强化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食品添加剂的违法使用、滥用严重影响着食品质量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食品安全法》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亮点五:明星代言问题食品要负连带责任。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宣传,经常请明星代言广告宣传。按《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宣传广告中推荐食品,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与该产品生产经营者均是连带责任。
亮点六:保健食品管理有说法。《食品安全法》对保健品将实行严格的监管,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
亮点七: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并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许可制度、行为基本准则、进货查验、出厂检验记录、食品标签、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召回及食品广告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
亮点八:对食品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理力度。《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旦产品出现安全问题,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将会受到货值金额5-10倍的罚款,吊销许可证后,主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不同程度的处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适用责任
正确把握食品安全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基本体制制度,对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应当与食品安全法相一致。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专门性法律。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明确规定的,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又如产品质量法,是规范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的一般法。食品安全法则是规范食品安全的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食品的安全监管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关于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等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和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食品安全法。
正确把握综合协调与分段监管的关系。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协调和分段监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综合协调,部门监管缺乏联动,就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具体监管中会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容易埋下安全隐患。综合协调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六大职责,结合各环节监管实际,从制度上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各部门形成合力,不断巩固食品安全工作成果。另一方面,没有职责分明的分段监管,就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链条长、监管资源多的监管特点,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应对诸多复杂问题的合力,容易造成监管不力。因此,各监管部门既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分工要求,明确职责,理清思路,加强职责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又要在综合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发挥各自监管优势,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正确把握地方政府负总责与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关系。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统一负责的制度,目的是强化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克服地方保护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干扰。县级以上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是为了强调各自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权责一致的职责体系。地方政府负总责和监管部门各负其责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食品安全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也要求各监管部门恪尽职守,密切配合,责任到位,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和责任追究体系。
正确把握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与政府行政监管问责的关系。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义务,更加严格地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促使食品生产者依据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制度与政府行政监管问责制度并行不悖,共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为追究食品安全责任和补偿食品安全问题受害当事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检验依据
依据:对外贸易关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检验。
(1)出口商品品质检验依据:
A、强制性检验标准:
a、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中的规定标准。
b、国家政府间的双边协议的规定。
B、合法检验依据(合同、信用证 等)。
C、对于其它的新商品、尚未制定包装标准的商品按有关法令规定和实际情况处理。
(2)出口食品、畜产品的兽医卫生检验依据:
A、出口食品、畜产品兽医卫生检验依据:
a、我国法律行政的规定。
b、合同、信用证。
c、我国有关卫生质量标准。
d、国家商检局对出口食品、畜产品的有关规定。
e、进口国的有关兽医卫生法规规定与我国签订的双边检疫协定的有关规定。
f、其他规定,除规定的检验项目外,不能含有有害物质或恶性杂质等。
B、出口水产品的兽医卫生检验依据:
a、合同、信用证。
b、标准:对水产品的条件没有规定时按有关出口标准检验。
c、样品或函件。
d、有关规定:对于需要进行理化、微生物或其他卫生项目检验的,按照出口水产品检验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检验。
e、其他规定:对于地方性少量水产品没有出口标准的可以按照工贸检协商提出暂定品质条件进行检验。
检验程序
(1)受理报验
(2)抽样
(3)检验
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第3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重要性;优化意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食品质量、减少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的有关方法。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可是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更需要相关有资质的权威部门的努力。因此,相关部门应自觉承担自己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重要任务,完善食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与食品生产者共同为消费者撑起一片食品安全的天空。
1.食品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
食品检验的操作基础有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食品检测技术的方法选择等三个方面组成。
所谓的采样就是从某原料或产品的总体(通常指一个货批)中抽取样品的一个过程,其是化学检验的基础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样品的选择要遵循以下相关原则,如:样品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样方法要严肃认真选择,不得随意、执行操作要严谨规范、防止外界因素对样品的干扰,强调真实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科学的保存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采取到科学有效的样品,并且保存好样品,从而为得出相关接近事实情况的结果,也只有这样的结果才具有意义。
所谓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都是为了去掉试验样品中不值得分析的部分和一部分杂质,保证分析试样十分均匀和试样中的待检物含量至少高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所采取的一种操作,两者本质上并无区别。前处理通常会经过提取、有机物破坏法(分为干法:灰化法和湿法:消化法)、沉析、层析、透析、蒸馏法、浓缩干燥等操作步骤,只有这样,才能除去一些没必要的干扰物质,使我们所需要的对象的相关反应现象扩大,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所以说,样品制备及其前处理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结论。
所谓的食品检测的技术方法选择就是指在实验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试验方法的一个步骤,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实验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通常而言,化学分析法准确度高、灵敏度低、相对误差为 0.1%,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仪器分析法准确度低、灵敏度高、相对误差约为 5%,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在进行同项目多样品测定时或多平行测定时,由于不必每个测定都重新调试仪器的工作条件,因此平均测定速度快。必要时可以采用预实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只有这样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检出限和回收率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并且经济地得出实验结论,这正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2.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1)对个体的重要性:食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食品的质量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是消费者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食品检测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前几年所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如果相关检测机构实事求是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采用科学的方法,精密的仪器认真抽检,又怎么会检验不出问题奶粉的存在,又怎么会让其流入市场,从而造成婴儿死亡的悲剧?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监测体系依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则更加从侧面衬托出我国食品检验的重要性。笔者在这里呼吁相关检测部门行动起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对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许下承诺,杜绝不合格的产品如:加了瘦肉精的火腿肠,加了苏丹红的咸鸭蛋,加了有害化学物质的海鲜再流入市场!
(2)对生产企业及食品行业的重要性:食品检测在食品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对保证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机构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通过精密的仪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操作步骤对送检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些客观真实的结论,进而将其反馈给相关生产企业。只有这样,相关企业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修正,分析问题的所在,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利用质量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最终获得客观的经济利润。所以某些检测机构那些怕因检测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和得罪某些大型企业的想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客观的反映检测结果不仅是检测机构的使命,还能帮助相关企业完善产品,更重要的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食品行业的市场环境,从而将食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何乐而不为呢。
(3)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食品检验检测是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能,只有把好产品质量关,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因为毕竟社会和国家都是由个人组成的,食品检验不规范不合格就有可能造成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进而造成社会发展速率的低下。从这个方面来看,提高食品检验水平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现阶段食品检验的状况及相关优化措施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所谓的重复设置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内,存在着多家服务功能相同或相似,相关仪器等硬件设施雷同的一种常见现象。这是由于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造成的,这就是导致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食品检测却没有收到应得效果的原因。这样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食品检验技术提高的速度,从而使其在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是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将不同的检验任务和检验仪器做好分配,做到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2)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健全:所谓的不健全是指食品安全没有统一的定量的标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导致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难以为继。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变更。目前我国的工业国家标准和食品工业行业标准,绝大多数都是 2000 年以前制定的,而且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实行的大都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这就警醒我们,相关立法部门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出一部在全国实施的统一法律标准,并且强制实行,以此对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做出规范。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的食品检验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检测方法少,检测技术落后,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方面,而且现阶段的一些快速检验方法也往往存在着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我国食品技术的发展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甚至脱节,从而造成不良结果。所以相关政府应该投入充足的资金,从而尽力提高技术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公众的高度重视下,尽管我国现阶段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还不够发达,但是,只要政府制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检测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就一定能够将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提高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理论应用新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5.
原料的重要性 第4篇
除了上述4种主要矿物相外, 熟料内还存在方镁石 (Mg O) 和游离石灰 (f Ca O) 等化合物。人们习惯于用C表达Ca O、S表达Si O2、F表达Fe2O3、A表达Al2O3。熟料成分性能如下:
C3S是主要提供熟料强度的矿物, 与水反应生成钙硅水化合物, 以提供检测所需的28d强度。
C2S也提供熟料的强度, 但强度发展慢于C3S。
C3A与水和硫反应速度较快, 需加石膏以减缓反应速度。
C4AF反应速度很快, 但反应时会在水化合物表面生成保护层以阻止进一步水化来延缓反应。
碱硫化合物通常由于其高碱性, 反应速度快, 加速早期强度发展。为此必须限制碱含量, 以避免碱与硅反应形成有害的碱骨料反应。
氧化镁和游离石灰的量若超过5%, 在水化反应时, 易使混凝土产生安定性问题。
熟料中的C3S、C2S晶体是在高温下, 在C3A和C4AF和碱硫化合物组成的熔融物内, Ca O和Si O2反应物相互作用生成的。通常熟料内有超过20%的熔融物时, 上述反应物才能完成结合, 其余的80%为熟料强度所需的矿物。
1 分析方法
水泥、熟料质量评估时, 需要确切的熟料主要组成。用显微镜或X-ray衍射以测得晶体的比例数, 从而计算出各种矿物的含量。然而, 一些没有X-ray衍射装置的企业, 则通过测定熟料的化学成分, 用鲍格计算公式来计算四种主要矿物的数量。
白水泥熟料中所含的铝铁化合物数量低, 其熔融物含量低, 虽然煅烧温度高, 所含的Ca O能形成熔融物, 但其数量较低, 难于使熟料中的矿化物结合。
煅烧熟料一般使用三率值, 分别为石灰饱和系数LSF、硅酸率SR和铝氧率AF。
2 原料化学成分
原料成分必须满足所制造的水泥水化所得熟料的强度, 在水化时不迅速凝结, 使强度得以控制。
丫可以制造丫水泥熟料的丫原料品种丫见表3。
按鲍格计算方法, LSF、SR和AF率值主要由四种氧化物丫组成, 而实丫际上, 原料丫中的氧化丫物含量远不丫止四种, 表4和表5为制造水泥原料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
从表3来看, 石灰石1和3的氧化钙含量差别较大, 意味着在配料时, 石灰石3的使用量超过石灰石1。事实上, 若石灰石3成分稳定, 在制造水泥熟料时可能无需掺加其他成分, 就能生产所需熟料。石灰石3原料中碱含量为0.8%, 由此生产的熟料为1.2%, 难于满足市场对低碱水泥的需求。若采用此原料生产低碱水泥, 则需用含碱低的石灰石来减少生料中的碱含量, 原料费用相应增加。
3 熟料
熟料主要包括4种氧化物, 生产熟料所需的原料成分必须满足所生产熟料所需的比例。在水泥窑内煅烧熟料时, 当窑料温度超过800℃时, Ca CO3分解, 生成Ca O, 所生成的Ca O和Si O2作用, 生成C2S。与此同时, 在1400℃时氧化铝、氧化铁和Ca O及碱硫化合物生成C3A和C4AF熔融物, C2S与Ca O结合生成C3S, 直至冷却。
Ca O与Si O2按比例生成C3S, 在煅烧熟料时, 若窑料中Ca O过多, 或者烧成带太短, 且温度不够难于使矿物结合, 则Ca O会出现剩余, 以f Ca O形式存在于熟料内。
若C3S含量所需的Ca O不够, 则生成较高比例的C2S, 若窑料中熔融体数量不足, 在烧成带内Ca O不可能与Si O2结合, 可以通过提高烧成带温度来提高熔融物数量, 以加速Ca O与Si O2的结合。在较高温度下, 生成过烧的C3S矿物, 和水反应时速率低, 其强度发展较慢。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 人们往往认为C3S含量越多, 熟料强度越高。若熟料中熔融体数量较少, C2S和f Ca O结合困难。此时必须通过提高温度对矿物进行强烧或者延长煅烧熟料的结合时间, 上述工况下虽然生成较高含量的C3S矿物, 但在水化时, 此类矿物强度发展较慢而产生负效应。
图1和图2是同一台窑使用相同原料所生成的熟料岩相图。图2的石灰饱和系数LSF较高, 为减少f Ca O, 则耗能高些, 所生成的C3S晶体较大, 粗颗粒C3S晶体抵消了较高C3S含量所增加的水化强度。图2中的C3A和C4AF较细, 表明冷却速率高, C3S外形的棱角较明显, SO3挥发量增加。
选用合适的原料来保证生产的熟料质量。若原料质量不理想, 所生产的熟料质量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食品检验对奶制品安全重要性探讨 第5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 奶制品 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50-01
奶制品营养丰富,广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但是奶制品安全问题时有报道,造成了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奶制品的食品检验十分重要。食品检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分析手段,特别是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能够在现场快速分析判断牛奶质量及安全,对提高奶制品质量,减少有害物质残留,保障奶制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奶制品安全及质量问题
1.1 农药、兽药残留
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原材料获得阶段,农药残留是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等)通过饲料进入乳汁,或者通过牛消化道进入牛体,最后混进牛奶,健康人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兽药残留是由于用药不当或不注意安全时间造成的。残留农药及兽药的主要成分是抗生素,抗生素残留一方面会降低奶制品的品质,这是由于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发酵,会影响酸奶喝乳酪等产品的生产及质量;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长期饮用抗生素残留奶制品无异于长期服用小剂量的抗生素,更严重的后果是,对于一些抗生素过敏体质的人群,饮用抗生素残留奶制品后会出现过敏反应,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奶制品的检验,应对农药、兽药残留进行严格的控制。
1.2 微生物污染
牛奶本身营养丰富,可以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最佳场所。假设原料奶本身是相对无菌状态,微生物仍有可能在各个环节进入到牛奶中,污染可能来自运输过程、运输设备、储存设备等等。牛奶中微生物的含量是有一定标准的,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时,除了会造成牛奶口味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会造成杀菌失败,保质期无法保证,最终导致奶制品变质,饮用后引发疾病,对人体造成危害。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奶制品加工生产过程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会产生微生物污染的漏洞;检验过程如果不够重视,同样会给微生物污染提供机会。
1.3 添加剂残留
奶制品中的添加剂有多重来源,一是储存和运输环节中生产商和经销商进行添加;二是生产加工环节,为延长保质期而添加;三是不法分子在利益推动下的掺假行为。奶制品中过量的添加剂、防腐剂属于有害物质,极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因此针对奶制品行业,必须大力加强质量检验。一旦发生奶制品中毒事件,为了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尽快确定和筛选致病物质至关重要。目前实验室检验无法在速度上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不断研究开发快速检验方法,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 奶制品检验方法概述
2.1 微生物检验
纸片法和TTC法是微生物技术检验奶制品中药物残留通常选择的方法。二者中以纸片法更为理想,其以嗜热脂肪杆菌或枯草杆菌来判定奶制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种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的特点,问题在于检测周期过长,且对操作流程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因为一旦出现操作不当或失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
2.2 理化检验
(1)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引入气相色谱理论,在技术上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了分离速度快、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药物残留都要经历样品处理(包括样品的提取、脱蛋白、离心、层析柱净化、衍生化等步骤)、残留药物的分离和残留药物的检测。
(2)色/质联用技术:该方法实现了高效层析分离和检测联机,可用微电脑控制层析条件、程序和数据处理,其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均好,并可一次同时完成同一样本中多种药物及其代谢物检测。对分析牛奶中青霉素类抗生素,质谱作为一种专一检测器已获得广泛应用。其分析方式有直接探头分析法、直接液体导入法、GC/MS、LC/MS联用法等。另外离子阱质谱技术(MS/MS)也已用于鉴别青霉素类药物。随着电喷雾接口技术的成熟,LC/ESI/MS技术已广泛用于测定牛奶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3)免疫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相对独立的分析方法,即免疫测定法(IAs),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固相免疫传感器等;需要注意的是该类方法仅可用于筛选,而不能进行定量分析;②免疫净化法,将免疫分析技术与常规理化分析技术联用,其中最常用的是免疫亲和色谱法(IAC)。其它包括在此基础上的联用技术,如IAC—HPLC、HPLC—IA等。
(4)快速检测新技术(中红外乳成分在线快速分析技术、酶联法快速检测牛奶体细胞技术、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技术等):根据场所的不同主要有实验室和现场检测两种。其中实验室检测的优势在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时不受仪器和设备的限制,通常以2h内得出检测结果作为快速检测的标准。而现场快速检测则要求在现场得出检测结果,时间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
3 奶制品检验的发展前景
奶制品质量检验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可有效监控奶制品中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目前来看以在线检验、现场检验、低成本检验为发展方向,这些技术的推广有希望为我国奶制品生产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多种检测技术以及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有望能解决上述需求。应该认识到,建立更灵敏、更有效、更可靠、更简便的检验技术是保证奶制品安全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旺存.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郑东辉.乳制品中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食品质量及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第6篇
1 食品质量及安全与人的责任心
食品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产品, 其主要指的是各种能够被人类所食用的或是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物品。食品安全问题指的是人类所食用的物品无毒、无害且符合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对于营养的要求。近些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为人们所普遍关注, 近些年来, 辣椒中所添加的工业“苏丹红事件”、“注水猪肉”以及“三鹿奶粉事件”更是将我国的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虽然普通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疑惑, 但是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想想我们身边的人, 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 因此, 大多数的人在每天吃食物的时候不会考虑到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也不会考虑到其卫生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普通消费者仅仅考虑的是其所食用的食品口感是否良好, 价格是否适中的问题。有时当食用到不符合食品质量及安全规定的食品且对人身体造成影响时, 大多数普通人第一时间也不会考虑到是食品质量问题, 尽管有所怀疑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予以证明。不良商家所生产的“有害食品”不但会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会对国家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影响, 影响面大且广。当食品出现质量及安全问题时, 民众第一时间考虑到的是食品销售商及制造商的责任, 在以经济挂帅的今天, 虽然企业以最求利润为第一原则, 但是这不是企业牺牲民众健康以获取利润的借口。
虽然在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中食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应当负担起大部分的责任, 但是这不代表着国家的相关监管机构没有责任, 在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上, 任何政府监管机构及官员责无旁贷, 其通过依靠法律来规范食品市场的秩序是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俗话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来对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加以规范, 但是很多的食品加工企业有着自己的“企业标准”, 对于国家所规定的标准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 一些政府官员与生产制造商相互“勾结”, 有所谓的免检产品, 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 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 不为人民负责。同时, 广大消费者也要加强自身对于“问题食品”的安全防护意识, 在食品购买的过程中, 要眼见为实, 不能轻信广告的吹嘘, 通过在市场上调查走访后发现, 广大的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广大商家所销售的产品尤其是免检产品广大消费者还是较为信任的, 但是, 人需要对自身负责, 尤其是需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 关心自身的健康与安全。食品质量及安全不是仅靠国家或是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 需要国家、且与、政府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多方合力来共同做好对于食品质量及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应当问问那些黑作坊及问题食品加工企业为什么要生产“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
2 我国食品质量及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些年来, 各地相继爆出个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 因此引起了普通民众以及媒体的广大关注, 例如:2003年所曝出的金华火腿中含有敌敌畏, 民众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 严重的还会造成食用者死亡的严重后或, 奶粉中所曝出的“大头娃娃”是由于奶粉中的营养物质过少造成婴儿营养不良, 从而造成婴儿发育缓慢, 严重的还会造成婴儿死亡的严重后果, 同时还有碘超标的雀巢奶粉以及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等的问题都会对婴儿的身体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各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每年都有发生, 而各级食品安全及监管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执法也一直从未停止, 但是, 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着食品市场的秩序, 并对民众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3 造成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的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监管不力、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不重视与消费信息部队称等问题都是造成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4 注重校园食品安全
校园食品是食用人群较为密集的地点, 其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极广, 因此做好对于校园食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生, 更为希望日常所食用的食品在食品质量及安全方面都有所保证, 做好对于校园食品的监督及卫生检查是食品质量及安全的重要保证。
结语
食品质量及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 为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确保食品质量及安全, 国家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来对其加以规范, 但是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仍频频发生, 最主要的是黑心作坊与黑心企业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从而造成了人的心理的缺失, 因此, 在做好法律规范及加强执法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企业责任心的建设, 确保食品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申茂向.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保障我国食品安全[M].北京:中国卫生法制, 2002 (10) .
[2]王茂起, 刘秀梅, 王竹天.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06) .
食品原料至关重要论文 第7篇
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食品检测分析过程乃至结果的首要因素。环境因素对化学试剂、水质、仪器的状态、乃至分析人员的身心健康都是必须控制因素。首先, 检测机构抽取样品的过程及存放对环境有着很严格的要求, 一些外界环境如粉尘, 水蒸气对产品状态影响比较大的样品应该放到密闭的容器里。如原酒、小麦粉等产品的取样, 冷冻、生鲜食品需要保存到设定好温度的冷藏环境中, 所有的样品由专人登记、保管, 除工作人员外不允许任何人接触。检测人员对监测环境做温湿度控制, 检测过程在设定好的温湿度环境中进行。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环境卫生, 尤其是微生物检测, 要求无菌的微生物室环境。
化学试剂
食品检验中所用的化学试剂要求为优级纯和分析纯, 毋庸置疑, 化学试剂的纯度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参数重金属铅含量的测定, 用分析纯硝酸消化样品比用高纯硝酸消化样品对结果影响大。此外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对试剂的纯度有专业要求, 如葡萄酒中色素的分析检测, 根据国标所用的乙酸铵需色谱纯试剂。除此之外, 检测过程中所用的试剂溶液是有“保质期”的, 如采用外标法分析参数所制备的溶液需要现用现配, 除稳定性比较好的一些试剂溶液外。
水质
食品分析中容器的清洗、化学试剂的制备、环境卫生的保持都离不开水, 水质的监管是检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检测室需配备专业过滤水机, 实验过程中尽可能选择高纯度的UP水。在测Ph值等一些水体影响较大参数的时候, 要考虑所选用的水是否为中性。
仪器
实验过程中所选用的仪器是和检验方法相联系的。越来越多的参数检验由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应根据实验室条件和国标采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原子分光光度仪、原子荧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是食品检测分析中常用的大型仪器。每台仪器都应有专人管理, 调试, 校准, 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供检验人员随时进行操作。
分析人员
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检测结果准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食品检测人员经专业培训考核后持上岗证上岗, 并对其定期培训考核。分析人员应提高自律意识, 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检测, 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 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结语
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 第8篇
肉制品检验常见问题
肉制品中, 蛋白质和水的含量较高, 在常规储存与运输环节, 极有可能出现变质腐烂现象, 与其他食品相比, 不便于保存。针对该问题, 商家通过加入食品添加剂进行提鲜与保存, 其中防腐剂与抗氧化剂最为常用, 但食品添加剂一旦多于标注量, 则可能产生致癌物。我国肉制品种类多样, 且需求较大, 消费通常不固定, 导致肉制品供应不稳定, 部分不良商家便想方设法逃避常规检测, 以获取更多不当利益。
检验技术水平低
食品安全体系存在诸多漏洞, 而检验技术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 食品检验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但仍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食品检验技术不适宜, 水平低下, 相关物质投入不足, 使检验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食品检验机构无法吸引优质人才, 使食品检验质量不断下滑。此外, 我国人口众多, 食品检验的强度较高, 而该工作离不开人力和物力资源。
方法选择不统一
检测同一指标存在多个方法依据, 即使是同一依据也存在多个检验方法, 其中仲裁法为第一法, 一般对结果有争议时应用这一方法, 若实验室条件不适合应用仪器分析法则可选择化学分析法。在不同食品中, 若某成分含量存在差别, 则应选择对应的方法, 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检验存在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会降低结果的准确性。
制度不健全
检验制度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工作, 现阶段的食品检验制度不健全, 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 检验标准缺乏合理性, 不够具体, 且下属部门较为混乱, 缺少健全、规范的标准;另一方面, 食品检验机构各自为政, 管理不统一, 在制度技术层面缺少有效互动, 制约检验技术的提升。同时, 检验机构内部的不良竞争阻碍检验技术的提升。
开展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是对食品内部的物质和成分进行检验, 围绕不同成分的具体含量和基本指标等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食品的安全情况。食品检验依照卫生标准, 借助科学技术, 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检测, 以此来保障食用安全, 维护生命健康。确保肉制品优良、安全, 即明确肉制品内部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以此来避免有害物质对生命健康的不良影响。目前, 肉制品安全所引发的中毒和死亡问题较为常见, 给日常生活中造成一定的恐慌, 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 应高度重视检验问题, 提升检验力度, 全面保障食品安全。
肉制品检验机制的建设方法
目前肉制品检验仍不完善, 整体检验水平不高。因此, 要对肉制品实施全面监督, 有利于保障肉制品的安全。
统一规划, 有机整合
检验体系建设关系到肉质量的最终输出质量, 健全、合理的体系能显著提升检验效率, 构建规范、完善的检验体系能使各个检验机构精诚合作, 有机配合, 深化沟通交流, 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 构建规范、高度适用的数据库, 可全面防范资源浪费问题, 有效整合资源, 合理分配, 提高利用率。
重视检验团队建设
肉制品检验离不开人力的支持, 应加大团队建设力度。检验工作一般要求检验人员具备优良的检验能力、崇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敏感性, 把化学分析和感官检验进行整合, 针对检测数据实施综合剖析, 获得精准的分析报告。此外, 还应重视素质建设, 慎重选拔检验人才, 利用层层考核筛选人才, 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强化检验监管
肉制品检验和市场监督密切相关, 若监管力度低下, 则劣质肉制品将进一步泛滥, 给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国家应强化食品安全, 构建科学的检验规范, 强化市场监管, 落实监管责任, 明确监管义务, 构建成熟的法律体系。组建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 从肉制品加工至最终销售实施综合管控, 监管人员应依据规范合理开展检验和管理工作。而政府应组建专业、资深、高度负责的监管队伍, 面向肉制品企业进行抽查, 如果发现违规问题, 一定要严肃处理, 全面展现食品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大力引进现代检验技术
在肉制品常规检验中优化检验工作, 要确保所用检验技术科学、可行, 能对肉制品进行综合检验, 第一时间发现不达标产品, 这是优化检验质量的重点。为此, 应积极参考国外成功的检验技术, 且国家应给予支持。对食品检验设备进行综合性保养和有效地维护, 不允许使用破旧的检验仪器, 否则将无法及时精准检测不良的肉制品。国家应构建雄厚的科研队伍, 重视人才培养, 全面跟随时代发展脚步, 精通现代、高端化检验方法, 改善检验质量, 提升检验水平。
结语
食品原料至关重要论文 第9篇
近年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石油产品需求旺盛, 而全球原油形势瞬息万变, 炼油业正面临着原油价格飚涨、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等日趋严峻的考验, 同时, 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全球汽、柴油质量标准逐步升级, 国家环保总局对汽车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生产低硫、超低硫汽、柴油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1]。加氢裂化作为重油加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能够对各种重质、劣质原料油进行加工, 生产出市场急需的优质喷气燃料和柴油等清洁燃料油品及优质化工原料, 具有生产灵活性大、液体产品收率高、产品方案优化等特点, 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在加氢裂化装置中, 原料大副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1为新疆独山子石化60万t/a加氢裂化装置大副线简图。
2 TI C1147控制的意义
2.1 保证F-1001进出口有20℃的温差
平时生产操作中, 在F-1001出口温度一定的情况下, 入口温度的高低决定了F-1001进出口温差, 由于安全生产的需要, F-1001进出口必须保证至少20℃的温差[2] (为了在事故状态下, 停炉可以迅速降低反应器入口温度, 从而防止裂化反应器飞温) , 在原料进装置和裂化反应器出口温度一定的情况下, TIC1147的开度直接决定了F-1001的入口温度, 一般而言, TIC1147开度越大, 原料通过换热器大副线的量越多, F-1001入口温度越低, 对安全生产越有利, 但是TIC1147的开度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 在保证F-1001进出口温差20℃和F-1002炉膛温度TI1206不超过800℃的情况下, 应尽量保证TIC1147较小开度, 降低V-1003入口温度, 降低装置的综合能耗。
2.2 平衡F-1001和F-1002的负荷
在平时的生产操作中, TIC1147的开度直接影响了F-1001和F-1002的负荷, 一般来说, TIC1147开度越大, V-1003入口温度越高, F-1001负荷相应越大, F-1002负荷越小, F-1002炉膛越不容易超温, 但是相应的装置的总体能耗会上升, 因此在保证F-1002炉膛不超温的情况下, 应尽量降低V-1003入口温度。
在VGO的量FIC1101=79.8t/h, 总进料量FIC1107=97.5t/h, 原料组成和性质恒定, F-1001出口温度TIC1114、精制反应器温度CAT1、裂化反应器温度CAT2, 空速, 氢油比等参数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调节TIC1147的大小, 观察进入F-1001和F-1002的瓦斯量的变化, 将得到的数据作图, 如图2所示。
2.3 控制V-1003入口温度TI1147的意义
在平时的操作中, V-1003温度控制在210~280℃, 如果V-1003入口温度过低, 会造成NH4Cl结晶析出, 从而堵塞E-1002, 不仅使E-1002差压PDIE1002和循环机进出口差压PDIC1001增大, 影响E-1002的传热效果, 同时增加设备的腐蚀, 对装置的长周期运转不利;如果V-1003入口温度过高, 具体影响如下:
(1) V-1003入口温度过高, 冷、热低分油进入T-1001携带的热量会降低, 脱丁烷塔重沸炉的负荷会增加, F-1002炉膛温度容易超800℃。
(2) V-1003入口温度过高, A-1001和V-1004的负荷过大, A-1001冷后温度升高, 循环氢中可能会带有部分重组分, 不仅增加循环氢压缩机的负荷, 而且会影响到循氢机的干气密封, 严重威胁循氢机的安全平稳运行。
(3) V-1003入口温度过高, 热高分油携带的氢气量会增加, 因为氢气是量子气体[3], 其在油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V-1006冷低分气的量会相应增多, T-1010脱硫负荷会增加, MDEA的量会相应增加, 回收氢气的PSA装置负荷也会随之增加。V-1003入口温度过高, 原料取热减少, 整个装置的能耗会相应增加。
(4) V-1003入口温度过高, 稠环芳烃可能进入A-1001, 从而堵塞A-1001管道, 使装置的运行周期下降, 据报道, 高度缩合的稠环芳烃在200℃就开始沉积[4]。
(5) V-1003入口温度过高, 部分稠环芳烃可能进入V-1004, 由于稠环芳烃同时带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 使V-1004界面油水分离受到影响, 造成V-1004界面乳化[5], 这种情况在开停工过程中尤其常见。
2.4 整个装置的能耗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TIC1147开度越大, V-1003入口温度越高, 原料油和反应流出物取热减少, A-1001负荷增大, 热量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整个装置的能耗增加;反之, 装置的总体能耗降低。
2.5 TIC1147在开停工过程中的重要应用
由于V-1003材质的热脆性, 装置开、停工时, 当热高分器壁温度≥93℃以后, 装置压力才能超过5.7Mpa[6], 也就是说, 在停工阶段, 应充分利用TIC1147, 控制好降温降压速率, 在压力下降到5.7MPa时, 确保热高分器壁温度不小于93℃;而在开工阶段, 升温升压同时进行, 在热高分器壁温度不高于93℃时, 确保压力不大于5.7MPa, 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
2.5.1 TIC1147在开工过程中的应用
反应部分停工分为降温降量, 柴油置换, 氢气赶带油, 反应热氢汽提、脱氢, 反应系统氮气置换、反应低压部分蒸汽吹扫等六个步骤[7]。具体到每一步骤, TIC1147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每个步骤分析如下:
(1) 降温降量阶段, 遵循先降温后降量的原则, 为了达到快速降低反应器温度的目的, 除了降低F-1001出口温度和手动开大精制裂化反应器各床冷氢外, 应尽量开大TIC1147, TIC1147开大后, 原料油取热减少, F-1001入口温度会快速下降, 从而达到快速降低反应器温度的目的, 但在降温降量的过程中, 应时刻注意降温降量的速度, 尽量保证精制反应器温度维持在340℃, 裂化反应器维持在300℃, 保证脱硫脱氮效果, 防止裂化剂中毒。
(2) 柴油置换阶段, 此阶段反应器温度恒定在300℃, 此时TIC1147应尽量减少调节, 保证F-1001入口温度恒定, 因为低氮柴油在精制反应器中基本不会放热, 裂化反应器维持在300℃也不会发生裂化反应, 放出的热量极少, 裂化反应器的出口温度也基本恒定, 因此此时应尽量减少调节, 维持系统稳定。
(3) 氢气赶油阶段, 系统基本恒定在300℃, 为了保证高压换热器赶油干净, 此时TIC1147应全关, 让氢气和原料油全走换热器管壳层, 彻底置换干净, 反应器的温度通过调节F-1001出口来维持。
(4) 反应热氢汽提、脱氢阶段会经历两个过程, 首先是将反应器温度由300℃升至400℃, 再将温度降至300℃, 在升温阶段, 由于裂化反应器出口温度已经较低, 约300℃左右, F-1001的负荷会相当高, 此时应视情况尽量关闭TIC1147, 尽量减少F-1001负荷, 防止F-1001炉膛超温, 同时还应该控制好升温速率不超过25℃/h;而在降温阶段, 应视情况开大TIC1147, 控制好降温速率, 反应脱氢阶段, 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 压力也是逐步降压、恒压的过程, 一般降温速率不大于10℃/h, 同时必须注意当热高分器壁温度≥93℃时, 装置压力才能下降至5.7MPa。
(5) 反应系统氮气置换阶段, 系统维持4.0MPa的压力, 温度会继续降低, 同样也要求降温速率不大于10℃/h, 此过程对高压换热器而言是冷热氮气进行换热, 由于A-1001出口温度一般控制在60℃左右, 而系统是300℃下降到65℃的过程, TIC1147开度直接影响到F-1001的负荷, 应该充分利用TIC1147控制过程的降温速率, 一般当反应温度降至150℃时, 停F-1001, 当F-1001停炉后, 反应系统调节温度的手段只有A-1001出口温度和TIC1147开度, 由于A-1001设计出口温度一般不大于60℃, 故TIC1147开度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5.2 TIC1147在开工过程中的应用
开工过程中, 首先注意的是保证在压力升到5.7MPa时, 热高分器壁温度必须≥93℃, 在保证这个条件下, 应该最大程度提高装置升温升压的速率, 减少开工周期, 从而大大节约开工成本。在反应系统升压升温的过程中, 冷热低分的压力升压速度一般较慢, 严重制约了开工速率的提高, 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在开工阶段, 开大TIC1147, 提高热高分入口温度, 冷热低分的压力会快速上升, 这和我们平时的理解是矛盾的, 因为氢气是量子气体, 在油中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热高分入口温度提高后, 溶解在热高分油中的氢气增多, 在热高分液控阀开度一定的情况下, 热低分解析出的氢气会增多, 从而达到快速将冷热低分升压的目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 通过调节TIC1147开度, 观察V-1006冷低分气外放量FI1121的变化, 将TIC1147和FI1121数据汇总, 如图3所示。
2.6 TIC1147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应用
加氢裂化装置事故处理的原则[7]: (1) 保证全体人员的绝对安全。 (2) 避免设备受到损坏。 (3) 避免催化剂受到损坏。 (4) 避免加热炉炉管和高压换热器结焦。事故状态下如停电等, 当按下2.1MPa/min紧急卸压阀后, 高压进料泵停, 原料进料中止, 此时可能出现原料油在高压换热器中被密闭加热的现象, 从而使原料油在高压换热器内结焦, 使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大大降低, 也严重影响装置的运行周期, 所以当2.1MPa/min紧急卸压阀启动后, 应立即将TIC1147全关, 让氢气全走换热器而不是通过副线, 从而将原料油带走, 防止原料油在高压换热器中密闭加热而生焦。
3 TIC1147总体调节原则
(1) 平稳生产时, 在保证F-1001进出口不小于20℃温差和F-1002炉膛不超温的情况下, 应尽量关小TIC1147, 在指标范围内靠低限控制TI1147,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 装置紧急停工过程中, 当2.1MPa/min紧急卸压阀启动后, TIC1147应全关, 防止加热炉炉管和高压换热器结焦。
(3) 在开停工过程中, 在保证当热高分器壁温度≥93℃以后, 装置压力才能超过5.7MPa的前提下, 应尽量通过TIC1147的灵活控制, 尽量减少开停工时间, 从而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大东.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M].中国石油化工出版社.
[2]加氢裂化车间加氢裂化装置操作规程[Z].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发布.
[3]韩崇仁.加氢裂化工艺与工程[M].中国石化出版社.
[4]李大东.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M].中国石油化工出版社.
[5]加氢裂化车间加氢裂化装置开停工操作规程[Z].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发布.
[6]金德浩.加氢裂化装置技术问答[M].中国石化出版社.
[7]韩崇仁.加氢裂化工艺与工程[M].中国石化出版社.
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分析 第10篇
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
食品检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各类食品中所含物质与成分的检验,对各类成分的含量、指标等进行细致性的检测,以便更好地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识别。食品检验是借助生物、化学与物理等理论点与国家所制定的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对食品的安全性予以检测,以保证人们的食用安全。保证肉制品的安全,就是将肉制品中所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并予以制止。一般情况下,肉制品的检验方式主要包括感官检验、亚硝酸盐与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等,通过有效的食品检验来保证肉制品的食用安全性。
肉制品质检的途径和方式
硝酸盐含量测定。硝酸盐出现在肉制品的制作过程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硝酸盐可生成亚硝酸盐,后者能够对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等多种腐败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延缓腐败、抵抗氧化,并能有助于产生肉的独特风味,因此其在肉制品的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肉制品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主要有荧光光谱法、催化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其中后两者被选为国家标准检验法。离子色谱法的主要原理在于除去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之后,采用特殊手段对其进行净化提取,通过氢氧化钾溶液的淋洗和离子交换柱的分离,最后使用电导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并分别通过保留时间与外标法来定性与定量。而分光光度法主要是使用镉柱还原法进行硝酸盐含量的测定,以及使用盐酸萘乙二胺法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测定。在我国,常使用于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有抗氧化剂、增稠剂、防腐剂、发色剂、水分保持剂等几种。由于肉制品中有着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非常容易腐败、变质,因此防腐剂的使用可以说非常重要。较为常见的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及苯甲酸盐、山梨酸及山梨酸盐、双乙酸钠等。在储藏时,肉制品常会出现酸败与褪色,这主要是由于光照、温度、储藏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使用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等抗氧化剂来对其进行控制。水分保持剂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肉制品的持水性,从而对肉制品的结构进行改良,进而在优化肉制品的感官质量与特性的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
加强肉制品检验的措施
加强对肉制品检验工作的监管力度。肉制品检验工作的开展,与市场监管力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监管力度不足,劣质的肉制品会在市场中肆意横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国家政府应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建立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肉制品质量的市场监管,明确监管工作的相关责任与义务,打造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对肉制品的整个加工与销售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监督,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肉制品进行检验与管理,是保证肉制品安全性的重要前提。
强化食品检验团队的素质。建设肉制品检验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强化食品检验团队的专业性建设很是关键。在肉制品检验过程中,主要考查检验人员的感官、食品添加剂的检验能力,检验团队应具备高度的职业素质与敏感度,将化学分析法与感官检验法相互结合,对检测所得出的数据与指标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分析报告。为保证食品检验的质量与效果,应强化食品检验团队的素质建设,科学筛选食品检验人才,通过层层考核获取人才资源,积极对人才开展专业化培训,是保证食品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保障机制。如果政府缺乏必要的食品检验检测监督保障机制,就会减小监督部门的效力,使得监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所以,必须要做好相关的保障机制,规范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程序,食品的生产商、流通环节以及储存环节,都应当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同时,相关的食品标准必须要先制定完善,不能再沿用现在比较落后的食品标准,要大力鼓励生产商生产和制造卫生、无公害的食品。
总的来说,我国的肉制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肉制品具有高脂肪、高蛋白质、多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特点,其自身的营养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肉制品属于食品检验的重点对象,其加工过程主要包含动物的饲养、商贩的采购与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在投入市场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肉质质量下降,肉制品的安全系数降低,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因此,为保证肉制品的安全性,必须强化食品检验的规范性与严格性,以保证人们食用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肉制品,安全重要性
所谓的食品检验, 主要就是针对食品成分进行检测。依据各种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所制定的各种标准, 并运用现代化科技, 对食品成分进行检测, 以便确保它的质量。肉制品的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因此, 必须有针对性的对肉制品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以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1 肉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食品安全质量的不断提高, 食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于质量检验方法也逐渐成熟。但是, 在检验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严重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检验方法不健全。单就肉制品的监管机制来说,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 也就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测。但是, 就目前所具有的监测体系而言, 投入比较有限, 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另外, 在监督过程中实施的制度也不够完善, 很多工作无法落实, 大多数都是一种形式作用, 致使检验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第二, 检验技术不成熟。近年来, 兽药残留现象逐渐凸显, 国家也开始对这一检验方法进行研究,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环境污染方面, 我国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快速检验方法和技术。
第三, 检验人员的问题。在对肉制品的安全进行检验时, 涉及到方方面面, 细节问题比较多, 比如:质检员、样品等。食品的检验离不开质检人员, 工作的开展、方法的选择等, 这些都和质检员息息相关。然而, 质检员自身却存在各种素质问题, 知识水平不高, 分析能力有限, 自我意识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情节严重时, 还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并且, 肉制品的种类也很多, 针对不同程度的样品所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 往往在存储过程中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导致食品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
2 提高肉制品安全检验的方法
食品检验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化学分析法、感官检验法等, 检验程序包括:第一步, 采集样品并保存;第二步, 成分分析;第三步, 分析数据;第四步, 分析报告。下面, 将从以下几点进行介绍。
2.1 感官检验
所谓感官检验, 也就是利用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器官对食品进行鉴别, 即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 对食品进行判断, 并进行数据记录。然后, 再根据所记录的这一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感官分析可以说是质量检验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我国的肉制品种类比较多, 因此, 针对不同程度的肉制品, 检验的指标也就不同, 味觉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感觉, 能够准确感觉出该肉制品的质量问题。通过感官检验可以有效发现食品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一旦发现该食品产生变化, 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找出原因并进行改善。总之, 感官检验方法可以为食品质量检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确保人们可以买到放心肉。
2.2 添加剂的检验方法
根据我国制定的卫生法来看, 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食品的色、味, 肉制品所使用的添加剂主要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等。
第一, 肉制品中所具有的蛋白质比较多, 含水量也相当丰富, 因此, 也就很容易受到污染, 导致质量的大规模变化。基于这种现象, 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防腐剂进行使用。防腐剂不但可以抑制生物的生长,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限。
第二, 该肉制品存储过程中还会受到光和温度的影响, 因此, 还应该适当的加入抗氧化剂, 这样可以防止出现褪色现象。并且, 添加剂中的水分保持剂还可以增加它的水分, 改善肉制品的口感, 有效降低成本。要想对添加剂进行检验, 可以建立相对高效的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不但准确性高, 所得出的结果还比较可靠。
第三, 肉制品中还存有大量的亚硝酸盐, 虽然它可以延缓肉制品质量的变化进度, 但是, 一旦亚硝酸盐与蛋白质分解, 就会具有致癌效果。因此, 基于这种现象, 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检验,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及离子色谱法, 对亚硝酸盐的数量进行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确保肉制品的安全性能, 就应该对整个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上的控制,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该工作的可行性。这其中, 最主要措施就是使用强有力的检验技术, 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检验, 并制定防治措施, 以保证肉制品的安全性能。此外, 应该不断完善肉制品的检验工作, 提高检验水平, 借鉴先进的技术来推动肉制品安全质量检验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恬静, 阳庆华, 杨颖.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重要性分析[J].肉类研究, 2012, (09) .
[2]孙颖.我国肉制品安全规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12) .
[3]黄锦殷, 郑增忍, 黄莉.肉制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法规标准[J].动物医学进展, 2012,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