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精选2篇)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第1篇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区委也把在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和执法队伍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活动作为实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尽快见成效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市、区委的文件精神,卫生局党委专门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活动的安排。最近又发出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教育,可以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一项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结合卫生系统和监督所的实际,我想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次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的发言。
一、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第一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党员八条标准的第二条是这样规定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绝对不得假公济私,损公利私。党员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群众眼里,党员就是党在自己身边的具体形象,是广大群众直接接触、了解党的窗口。因而,党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不仅代表自己个人,而且代表整个党组织。可能有的党员会说,打入党那天起就面对党旗宣誓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怎么现在又要提出什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问题呢?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不是看你怎么用嘴说,而是看你行动上怎么去做。一是看你能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不谋私利;二是看你能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放松小节,不追求享乐,不玩物丧志,以俭养德,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三是看你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同志,正确看待组织,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四是看你能不能真心为群众服务,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上四个方面用8个字概括即:慎权、慎欲、慎独、慎微。江泽民同志去年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早在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的一系列事实的忠告,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利益观上存在的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从市、区委到局党委层层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区委书记王子生还就加强干部作风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区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思想观念陈旧,思路不开阔;理论水平与城市化建设不适应,理论水平不高;机关效率与指导基层的水平与基层工作不适应等。联系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监督所党员、干部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些党员、干部在业务、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上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为:不能规范地、熟练地书写执法文书;执法工作中不能熟练地运用卫生专业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2、个别党员干部不注意在群众中的形象,说话、办事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混同于一般普通群众。
3、个别党员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工作放在首位,而是把个人的私立看作高于一切,拉关系,办私事忙个不停。
4、一些党员干部不讲奉献讲“时限”,上班卡点来,下班到时准点走,开会、工作不能占用下班时间,没有加班费免谈加班事,计较个人得失。
5、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肯于吃苦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从以上几个方面党员、干部的表现看,可能我们大家会说,难道党员干部只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吗?这当然不容置疑。因为你是共产党员,党的宗旨要求你必须如此;因为你是人民的公仆,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有三心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正确对待实际利益,也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你就不配当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就不该有任何个人利益吗?当然也不是。我们从来不否定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个人物质利益,但必须在发展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句话,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党员干部,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自觉地顾全大局,做到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当今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难回答。许多人可以讲出成套的大道理,什么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可当实际利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之动心,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可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而有的人却总是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不能不说是不同的利益观在发生作用。焦裕禄、孔繁森等无数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舍弃物质享受,以毕生的精力服务于人民并受到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利益观,摆正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看看那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你就会发现,当事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如胡长清、成克杰、管志成等,他们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以身试法。到头来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事实证明,不同的利益观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左右着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之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模范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
2、模范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共产主义信念。还要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当和人民的利益。
3、模范地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模范地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我们要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在工作中带头树立好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形象;良好的专业素质形象;严格的纪律形象。努力做到执法监督让监督对象认可,社会各界认可,各级领导认可,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基础 第2篇
关键词:政党,权力,人民主权,权利
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一般的政治口号、道德要求,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 有充分的法理基础。
一、政党与权力
政党政治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产物, 其功能意义和价值意义都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展开, 体现在对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政党必然趋向国家权力, 政党代表并为实现某些特定社会成员、群体利益而存在和发展, 它力图在政治过程中利用各种政治资源作为手段在社会各群体、机构、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活动, 最终进入国家权力体系。事实上, 政党随着国家权力及其政治建制的变化而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 政党史几乎就是政党与国家权力共存共生的演变史。通过获得权力、运用权力而实现和保障特定利益是政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出发点, 也是其归宿。[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政党被规定为“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2]。
资产阶级政党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个阶级利益或资产阶级中的特定阶层的利益, 以通过竞选上台执政来掌握国家政权为目标追求。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来说, 党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是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地位和作用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及管理国家的职能。
二、权力与权利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这几乎是当代世界各国宪法所确立的普遍的和首要的原则。
西方国家的人民主权学说建立在自然法的理论基点上, 认为人民主权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近代自然法学家认为, 在国家产生之前, 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 人人享有自然权利并受到由人类理性演绎出的自然法的尊重。这种本源于自然的、人生而具有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安全、平等、财产、反抗等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 即天赋人权。人类为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 捍卫自身的自然权利, 由具有天赋人权的人们, 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 经过平等协商, 订立契约形成国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出的自然权利,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谋求公共幸福与公共利益, 同时国家也依此目的实行统治。权力源于人们的权利并服务于权利, 权力是手段, 权利才是目的, 因而权利是权力的来源。[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自然状态说与社会契约论纯属虚构, 是历史唯心主义。由于私有经济的基础性影响, 人民主权在实践中只是有产阶级的主权, 具有严重的现实狭隘性、虚伪性。
社会主义国家也宣称人民主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其理论观点是: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权力实际上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 执行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人民是历史上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无产者,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只有推翻剥削阶级统治, 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人民主权思想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无产阶级国家主权是人民所专有的权力, 这种权力产生于人民的意志 (权利) , 是人民斗争得来的。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改造, 近代人民主权理论转化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权理论。我国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 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赋予政府权力, 执政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 这就展示出权利产生权力、权力保障权利、权利制约权力的真实过程。
人民主权原则在法理上就是权力源于权利, 权力保障权利, 权利制约权力。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作为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存在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主体。根据马克思的政党理论和阶级分析理论, 政党参与国家权力的性质由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所有制方式决定。在私有制条件下, 政党参与国家权力本质上是为私有制基础上的特殊利益服务, 在公有制条件下, 政党参与国家权力不过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公共利益。
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内部某一派别或某一阶层的利益, 为特定的派别、集团、阶层的利益服务, 为特定的派别、集团、阶层的利益而执掌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政党的这些共性之处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政党一旦上台执政, 必然在代表自己的特定阶层或集团利益的同时, 强调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 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必须突出“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 为整个资产阶级执政和服务”的内容。资产阶级政党在表面上或者说它标榜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它在执政理念上也强调执政为民, 是企图笼络民心的假象。资产阶级政党表面上是为全体人民执政, 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执政, 但又具体体现为为资产阶级内部的特定集团的利益在执政。所以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私、执政为己, 而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它们在客观上最终只能是某一阶级或集团利益的代表。[4]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 不是一个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狭隘的宗派集团, 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的最高利益和最高理想, 是消灭私有制, 消灭一切剥削阶级, 推翻一切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自身解放的过程, 也是其他劳动者阶级解放的过程, 是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所代表的社会利益, 必然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 由此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立党为公、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客观必然性。[5]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实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原则的表现, 它的法理基础就是权力源于权利, 权力保障权利, 权力制约权利。然而, 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制度体制还很不完善, 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等, 我国的党政现实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有差距的。我们必须坚定信仰, 锐意改革, 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问题, 苏联东欧就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段志超.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政党与国家权力——兼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J].学习与探索, 2004, 3:6~7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470
[3].欧剑菲.从古典自然法的政权理论看中国传统法学的重大缺失[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02, 15 (1) :29
[4].张书林.中外政党执政理念的比较与测评[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9)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