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1篇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反思

张东彩

这节课的体会是,学生普遍对此比较感兴趣,也对北京有个初步的印象。

这节课的亮点:1.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印象中的北京,对北京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观看一组北京风光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到北京的方方面面,如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清华大学、还有像北京国际机场等,让学生看完这组图片后说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职能,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而且是种很巧妙的结合。

2.在讲完北京的城市职能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北京有这些城市职能,这就跟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关。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在这部分,我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我给出了几道关于北京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题目,让学生来讨论分析,从而总结出北京的自然特征。

3.在讲到北京水文这个自然要素的时候,我又联系到了教材后面的内容,把河流与北京城址的变迁联系起来,造成北京历史上城址不断往北、往东扩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所以我很自然的就把这部分内容提到了前面,使学生认识到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处:给学生讨论的题目还有点简单,有些题目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推敲,感觉讨论价值还不是很高。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2篇

张东彩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思想教育,用2018年春节晚会的小品《回家》引入新课,并且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利用资料分析问题,整节课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主线,即: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3篇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 一方面由于没有中考压力, 所以学生们都没有认真学习, 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地理内容多, 涉及面广, 地名等记忆量大, 学生普遍认为难学, 难记, 难区别。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因此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是提高二者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总结, 我对以下几个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德国

1.德国的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所跨经度为东经5°~15°, 纬度为北纬47°~55°。 (2) 海陆位置:位于大西洋东岸, 亚欧大陆西部, 西北部临北海, 东北部临波罗的海。 (3) 相邻位置:陆上与波兰, 捷克, 奥地利, 瑞士, 法国, 卢森堡, 比利时, 荷兰, 丹麦等9个国家接壤, 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2.莱茵河的综合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地势南高北低, 呈阶梯状, 北部波德平原, 地势低平, 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冬暖夏凉, 年温差小, 多雨多雾, 全年没有干季。水系: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 西北流经荷兰等六个国家, 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 在德国境内有867千米。流域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 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支流很多, 主要有美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莱茵河水量丰富, 汛期长, 航运便利。矿产资源: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煤质好, 煤种全。 (2)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莱茵河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水质很好, 到了二战, 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 河道淤积泥沙, 水质变差。二战后, 由于各工业的发展,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又大量排放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 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灭绝, 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工业的增加, 水体污染更加严重。同时莱茵河也发生了大洪水, 前后50年间共发生了十余次洪涝灾害, 问题十分严重。 (3) 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 1950年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IKSR) 。IKSR对莱茵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很多手段如:植树种草, 恢复河岸绿化植被, 对河段裁弯取直, 治理污染, 垃圾发电, 进行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4) 流域的开发成果:经过治理, 莱茵河生态系统改善, 洪水保护和防治, 水质改善, 地下水得到保护。莱茵河的航运能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河道平坦开阔, 流量平稳, 全年无结冰期, 可通航, 流经国家众多, 城市发达, 经济腹地广阔。在德国南部地势落差大的地方发展水电, 供应清洁能源, 沿岸发展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在德国利用莱茵河进行灌溉, 养殖, 提高农业收入。沿岸通过环境治理, 水质优良, 兴建各种公园,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玩, 增加了旅游收入。

3.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 (结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 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莱茵河流域煤炭储量占全德90%, 分布广。开采条件好, 埋藏较浅, 大部分可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适合煤变焦, 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适合煤发电, 为城市提供绿色能源。市场:煤炭是德国主要能源, 可满足德国各工业发展。在德国中西部鲁尔区发展了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交通:德国有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 且有运河相连, 河网密布, 水运便利。欧洲大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铁路都经过德国, 因此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部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 陆上与众多欧盟国家接壤, 联系非常方便。 (2) 能源综合利用。改革能源供应体系:德国制定法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价格由政府、企业和用户协调商定, 可以保证市场的灵活性, 能源供应有序, 可以有效地保障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为了环境保护, 德国采取能源结构多元化, 降低煤炭比重, 增加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大力推广节能:德国不断发展科技, 推广节能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率,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制定法规,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的意识。采取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改造落后企业, 关闭高耗能的工业, 开发新技术, 实行协作化专业化生产,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改善交通网络, 优化环境。 (3) 德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治理环境污染, 德国政策设立环境保护机构, 统一法令。首先建污水处理厂, 设备先进, 技术世界一流。各工厂将废物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在电厂附近建硫酸厂、水泥厂、砖厂等建筑材料厂, 既减少废弃物排放, 减少大气污染, 又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经济收入。针对煤田的露天开采区, 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实施土地复垦, 建立高效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基地。其次, 调整煤炭工业, 提高煤炭工业的规模, 减少数量, 淘汰落后企业。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 产品附加值高, 精细化工产品多样。

4.德国农业发展: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影响德国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地形、气候、交通、市场等。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的差异。德国南部是高原山地, 日照时间较长,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盛产烟草、啤酒花, 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啤酒生产基地。德国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 土壤较贫瘠,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 但多雨多雾, 日照时间较少, 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这里主要发展乳畜业。

分析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区, 影响因素: (结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 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影响因素:饲料和市场因素。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发展了乳畜业, 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郊也发展了乳畜业。

5.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结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分析鲁尔区区位优势, 衰退原因, 综合治理措施: (结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邻近法国洛林铁矿区或利用水运从国外运铁矿石进入鲁尔区、莱茵河作为水源, 水源充足、铁路, 公路, 水运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邻国众多, 市场广阔。衰退原因:由于石油,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德国煤炭的地位逐步下降, 各国纷纷发展了钢铁产业, 同时钢铁的替代品增多,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德国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以煤炭、钢铁工业为核心, 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加强科学技术发展, 消除污染和美化环境。

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标志、衡量指标、意义。 (结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乡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出现城市群, 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分析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和问题:一般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英国等发达国家起步于工业革命时期, 起步早, 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水平高, 今后的发展速度放慢, 甚至有些国家, 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起步于二战后, 起步晚, 目前处于初期和中期;水平低,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速度较快, 但人口的不规范流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

6.德国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 (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 德国85%以上居住在城市, 是欧洲人口出生率最低国家之一。德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在德国南部城市 (如慕尼黑) 发展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工业、啤酒等, 随产业转移, 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可以加快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可以通过企业把转出国和转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会改变自然地理环境, 可能污染转入国的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必然影响到人口的迁移,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以上以德国为例, 分析区域的各种问题, 世界重要国家如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埃及和英国等都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透彻分析, 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 (人教版) 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理则对世界和中国的各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 “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本文以德国为例, 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 从德国的地理位置、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德国农业、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4篇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5篇

张东彩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 “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 18 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 得到提高和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学生年龄比较小,去过北京的孩子又很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我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再次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到了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我在播放有关景物的课件后,又按方位顺序让学生依次介绍建筑物,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对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7篇

刘坤华

本章的知识点多为理解性知识,侧重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教学中我先从区域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出地理观点,学生在读图分析、综合分析上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的交流评价活动,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8篇

一、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思维

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地理图文等地理素材, 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 如人教版必修3的阅读和活动栏目及教材文本都有大量的素材资源, 其埋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可供教师挖掘与使用。 如果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本节内容的需要, 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潜在价值, 利用这些素材资源精心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 则不但可以使教材资源就地转换, 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 更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进而提升学生应有的地理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例如在教材18页阅读栏目图2.5 (下图)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在这幅图之下配备了一定的文字叙述, 清晰地表明了绿洲的缩退, 使学生可以较轻易地从图文上获取这样的信息。

然而对为什么会缩退, 如何防止绿洲继续缩退, 如果教师不进一步加以引导或挖掘, 恐怕学生不能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地理思维的形成。 因此, 针对这幅图文素材,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以下的教学问题情境:

1.图示地区西汉时期是一片富庶人口密集地, 而唐宗以后古绿洲退化并被废弃, 请分析古绿洲退化的原因。 为防止绿洲进一步退缩, 你认为有什么好的举措?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及时让学生用所学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解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 并积极主动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升学生随机的地理思维能力, 挖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转向学会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发展自己的学习思维。

此外, 此图还隐藏着交通、河流水文、水系、气候等地理信息可供挖掘。 针对此可以根据自行需要增设如下问题:

(1) 铁路建设难度山区大于平原, 因而一般会选择在河谷、平原等地修建。 而图示地区的铁路建在山麓地带并非沿河岸建设。 请你分析其合理性。

(2) 图示地区南侧河流多是平形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请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图示地区河流落差大, 但却没有开发水电站, 请说明理由。

(4) 为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如何合理开发图示地区的河流。

(5) 本区气候干旱, 试评价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系列情境问题的设置, 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明确学习方向, 掌握必备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解读能力, 提升和学会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 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二、巧设质疑,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依据学生能力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巧妙设置一些质疑的问题, 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学习, 在质疑过程中思维, 达到以疑促学、 以疑促思的创造性学习目的,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时, 我利用教材23页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如下图所示) 设置如下的质疑问题:

(1) 沙坡头为什么不植树种草固沙而采用草方格沙障, 请分析其理由。

(2) 如果 “ 愚公移山” 搬掉贺兰山, 那么其宁夏平原的城市形成和农业的发展将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请分析其理由。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首先就要清楚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结合植被特点和本区气候特征得知, 再结合这边的气候特征分析得出树木枝叶量大, 蒸发强烈, 属于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植物, 耗水量很大;如果降水量少, 大规模植树, 将会严重消耗地下水, 造成地区更干旱, 最后树木死亡或树木很难存活。 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以从山脉走向、冬夏季风的风向及特点,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等综合分析得出贺兰山具有阻挡西北冬季风, 阻碍风沙入侵的作用, 同时在夏季又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具有增加地形雨的作用, 进而准确地回答本设问。

通过这些质疑问题的设置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大胆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学生思维与解答过程中, 要不断纠错、不断解疑, 通过以疑促思、以疑促学不但能形成浓烈的课堂气氛, 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思维,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命制较强因果关系的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教材中有一些图表素材所反应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是相互联系的, 挖掘这些图表、图像素材命制一些相应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 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或对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进行阐述。 这种做法可以把教师传统的教转换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 形成较强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材63页图4.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下图) 。

图中降水、积温与夏季风、冬季风、地形等地理要素联系紧密, 为调动学生挖掘和推理降水、 积温从东向西变化的缘由, 并准确阐述这种地理变化的现象及其前因后果, 提升他们的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我针对此图设计如下问题:

(1) 图中积温有何分布规律, 并说出牡丹江处积温较高的原因。

(2) 图中降水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有何差异, 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 并分析这种差异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通过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把离冬季风源地远近、地形等地理要素对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离夏季风源地远近,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降水差异进一步升华为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人文分析, 自然地在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或已拥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演绎、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有效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以问题的推进为线索,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研究并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下)北京教学反思 第9篇

一 列写作提纲

《游陵西湖》提纲(空间顺序)

中心:通过介绍家乡的陵西湖各个景点的特点,表现其优美风光与人文精神,抒发喜爱之情。

1.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交代游玩地点——陵西湖。(略写)

2.介绍去往途中的风光见闻,渲染心情。(略写)

3.摹写湖心岛千姿百态的怪石。再写湖心亭,说明整体印象。(最详)

4.湖心岛北岸风光,只见鱼儿欢快,人影荡漾。(较详)

5.攀登北岸的小山,从山顶俯视湖面,一派好景致! (详写)

6.回家,内心留恋。(略写)

《颍南植物园》提纲(逻辑顺序)

中心:按照逻辑顺序,说明颍南植物园的位置、建设缘起和各个组成部分,让读者领略其特色,突出其社会意义。

1.概括说明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以及人们的总体印象。(略写)

2.介绍建设生态园的缘起,给人们呈现一个绮丽的自然风貌,开创界首旅游业发展新篇章。(略写)

3.由主到次,依次介绍植物园的布局和组成。

(1)介绍主要景区,即东部的果树种植示范区和名树区,让徜徉其间的人们,能领略到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详写)

(2)介绍北部的盆景园,介绍花的品种、岩石景观,中西方环境艺术巧妙结合,匠心独具。(较详)

(3)介绍南部的休闲中心——垂钓,介绍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略写)

4.总结风景区特色,凸显给人们的感受,点明主题。(略写)

【李老师评】

无论写说明文还是写记叙文,除了言之有物外,还要“言之有序”,这正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的名胜或景点,要确定一个说明对象,确定好文章主旨,还要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也就是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需要详写,哪里需要略写,都要胸有成竹,然后精心列好提纲。

上述两个写作提纲,是依照课本中的导引和掌握的说明文写法来拟定的。《颍南植物园》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对颍南植物园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作出了探讨说明;而《游陵西湖》,却是采用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移步换景,层次清晰,表现对景区的观赏与喜爱。这就告诉读者,安排说明顺序完全是根据写作主旨而确定的。

人教版八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 整体感知,寻找体会父母之间爱情的痕迹

导入:

师:大家来介绍下自己家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人?那么我们来自读课文,看看《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作者胡适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人?(板书:家庭成员母亲,我,大哥大嫂,五叔,)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描述,老师发现这个大家庭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你们发现了吗?

预设生:父亲(板书:用红笔补出父亲)

师:对,在这个家里,父亲缺席了,他的父亲怎么了? 预设:去世了

师:不错,他的父亲去世了,但这不代表父母之间的感情消失了(ppt2:父母情深)

那么既然母亲如此虔诚地深爱父亲,就算父亲去世了,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父母之间爱的痕迹。那么现在,我们一起去文中通过母亲的话语,仔细地找找关于父母之爱的痕迹,它们圈画出来,等等一起分享。(ppt3:寻找父母爱情的痕迹)(板书:母亲对父亲的尊敬)

二. 细读课文,理解女性生存的困境(ppt4女性生存困境)

师:尽管父母之爱没有消失,可是父亲毕竟不在了,独留下母亲一人来面对艰难的处境。(出示ppt5母亲冯顺弟)

母亲23岁做了寡妇,当家后母后婆,有说不出的艰难,家中一大堆儿女,几乎都比母亲年纪大,这样人家的后母可真是不容易做啊!什么我们不由地感叹一句ppt6母亲的命真——苦啊!

既然这么苦,有苦是必须要宣泄出来的,文中母亲通过什么方式宣泄?

预设:哭

师:刚才同学提到母亲的宣泄方式是哭,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有几处描写哭的细节,为了便于学习,我为大家打出来了(ppt7:三次哭)

Ppt:

• 1.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 2.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 3.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师: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三次哭,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哭的对象,目的,方式......师:我们看到了第一次是为儿子哭,请用跳读的方式,去课文5-7自然段中品读思考一下,那么母亲是怎么对待我的?

预设:学生会找怎么教育我,怎么爱,怎样严? 师: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教育除了爱还有严。师:这种教育方式或者这种哭只有一次吗还是一以贯之的? 预设:不只一次

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往往

生读

师:可见这个哭只是无声地哭,不想让别人知道,她连哭都隐忍着,有苦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苦!我们再来读一下第一次哭,读出她的伤心和苦

师:那么在这个家里,她的苦不只这些,她不得不面对的还有一大堆丈夫留下来的比自己大许多的难以管教的子女。母亲在对待家人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预设:忍 板书

师:忍到什么地步?跳读的方式,去文章8——11段找几个表明她忍的句子或者词语。

预设: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让她。

师:哪几个词?

总是,让,这种行为表明母亲的忍让是长久为之。不仅自己让,让孩子也让,这是怎样的言传身教啊,我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学会了不与人计较。

预设2:我母亲从不骂他,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从不突出了她的忍

所以我们看到了母亲性格中的忍让(板书:忍)

师:第二次哭,跟前面无声的哭不太一样,先是轻轻的哭,到最后哭出声来。目的是什么?问题解决了吗?来劝她有没有认错?

师:这是怎样的忍耐才能包容一个月几个月的看人摆脸色,而不认错的行为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读出母亲的忍耐

师:你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忍让包容家里的这些人吗?忍让中还渗透着对亡夫的深爱,才会无比包容这些孩子们,才会无比隐忍地支撑这个家!

师:有些事,母亲能忍,但是有些事母亲不能忍,什么事不能忍?第三次哭,比起前几次的无声的哭,隐忍克制,这次哭是怎样的?大哭

师: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刚性

板书

师:你觉得我们读时要强调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刚性? 当面,直到

全班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刚气啊,恐怕也是这种刚气成为镇住大嫂二嫂的原因吧!

师:胡适的母亲,仁慈却又刚毅,真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三.深入探究,领会母亲深远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无怨无悔的走下去呢?作为一个寡妇,她活着的最大精神支柱是什么? 预设生:儿子胡适

师:几十年中,胡适接受着母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胡适成才了吗?母亲的教育算成功吗?(ppt8示:母亲的教育算成功吗?)读最后一段,你觉得她的教育算成功吗?

Ppt9展示最后一段 预设:混这个字可能没混好 师:果真如此吗?

Ppt10展示胡适生平资料链接 师:读后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

师:后来他深受许多伟大人物的尊敬与推崇,有位伟大的人物甚至为他写下了墓志铭。(ppt11展示墓志铭)全班齐读

这样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受西方教育的大学者,会怎样评价传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呢?从文章中找一找,圈画出来 预设: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感激 预设2:感谢和敬仰

师:所以,我们在回过头来品味这个混字,就与文中的一丝一毫,一点点一样表明了作者的谦逊,这可见是母亲言传身教的教育影响,所以可见母亲的教育是成功的。

师:胡适对母亲充满感激和爱,所以后来胡适归国,想要接母亲去北京一起居住,可是母亲没有答应,并且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母亲隐瞒了严重的病情,就在这一年1918年母亲去世,享年45岁,临死都未能见上一面,造成了胡适终身的遗憾。在回家途中,他写下了《先母行述》 Ppt12先母行述学生齐读配乐

三. 撰写墓志铭,评价母亲伟大的人格

12年后,回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胡适怀着感激与思念写下了《我的母亲》。那么最后一面未能见上,胡适心中必然有很多话想对母亲说,请大家为胡适的母亲写一段墓志铭,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发挥。

Ppt13这个——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听音乐,写完后交流

人教版英语八下八下U10教案 第11篇

1.how long 多久,多长时间

2.have a yard sale 举行庭院拍卖会

3.give away 捐赠;赠送

4.not … any more 不再…… 5.Welcome to … 欢迎到……

6.a bit 一点儿,稍微

7.board game 棋类游戏

8.check out 察看;观察

9.a bread maker 面包机

10.grow up 长大

11.clear out 收拾,整理

12.a lot of 许多

13.no longer 不再;不复

14.at first 起初

15.for example 例如

16.a rain and railway set 一套轨道火车

17.as for…至于……

18.give up 放弃

19.to be honest 说实在的 20.at least 至少

21.on weekends 在周末

22.once or twice year 一年一两次

23.millions of 数百万的 24.search for 寻找

25.according to 依据;按照

26.across from 在……的对面

27.in one’s opinion 依……看

28.in order to 为了

经典句型

1.It is +adj.(+for sb.)+to do sth.(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2.want to do sth.想要做某事

3.love doing sth.喜欢做某事

4.decide to do sth.决定做某事

5.have been in + 地点

在某处待了多久

6.hope to do sth.希望做某事

7.one of + the+ 形容词最高级+可数名词复数

最······之一

8.used to do sth.过去常做某事

9.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知识详解:.--How long have you had that bike there?--I have had it for three years 辨析:how long, how soon, how often, how far How long 多久,多长(时间)。对时间段提问,如:for+时间段;since+过去的时间点。

e.g.--How long have you worked in Beijing?

--For five years.How soon 多久以后。对in+时间段提问,常用于一般将来时,其答语常用―in+时间段。

e.g.–How soon will Mr.Li be back?

--In a week.How often 多久一次,对频率提问,其答语为:once(twice/…)+时间段,always,usually等。

e.g.--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Once a day.How far 多远,对距离提问,其答语是表距离的内容。

e.g.--How far is it from here to your school?

--Three kilometers.2.辨析:for 与since

for其后只能接表示一段时间的名词性短语

e.g.I have lived in this city for five years.我在这座城市居住了5年了 since 其后接表示―时间点的短语或从句(过去时),也可以接一段时间+ago,常用于完成时态; 还用于句型:It is +时间段+since+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并持续到说话时的动作或状态。

e.g.It is two years since I came to China.自从我到中国以来已经两年了。

She has worked here for five years.=She has worked here since five years ago.她在这儿工作5年了。

3.Amy thinks it’s hard to sell her old things.艾米认为卖掉她的旧东西很难。

It’s +adj.(+for sb.)to do sth.意为(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时……的,it 是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后面的动词不定式。

e.g.It’s important for un to learn English well.学好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4.The stories inside may be a bit old, but they’re still interesting.a bit 意为一点儿,稍微,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相当于 a little;

a bit of +不可数名词,a little直接加不可数名词。

e.g.There is a bit of/a little water in the bottle.瓶子里有点儿水。

not a bit =not at all 意为一点也不

not a little =very 意为非常

e,g.She is not a bit happy.她一点儿也不快乐。

He is not a little tired.=He is very tired.他非常累。

5.We have decided to each sell five things that we no longer use.no longer 意为―不再;不复,有时可用 not …any longer 或 not … anymore 替换。如:

He no longer lives here.(= H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any longer.)他不再住这儿了。

6.My daughter was more understanding, although she also felt sad to part with certain toys.part with 放弃、交出,part v.离开,分开

e.g.Don’t part with your dream.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7.Nowadays, millions of Chinese leave the countryside to search for work in the cities.Search用作不及物动词时,意为搜索;搜查。短语search for 意为搜寻,找寻。

e.g.He is searching for his sunglasses.他正在找他的太阳镜。

【拓展】作及物动词,意为在······搜查或搜查。

e.g.They searched the forest for the lost child.他们在森林里寻找那个走失的小孩。

8.a 46-year-old husband and father意为一位46岁的丈夫和父亲,相当于a husband and father of 46years old.four-year-old 是一个复合形容词,特点一是数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要用连字符连接,二是数词后的名词用单数形式。

e.g.Tom is a 10-year-old boy.= Tom is a boy of 10 years old.汤姆是一个10岁的男孩。

Lily is an 8-year-old girl.莉莉是一个8岁的女孩

【拓展】另一种类似的复合形容词作定语的结构是:数词+连字符+名词,或数词+名词的所有格。

e.g.a two-month holiday=a two months’ holiday 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假期。Ten-minute walk/drive/ride=ten minutes’

walk/drive/ride 步行/开车/骑车10分钟的路程

9.Many people like Zhong Wei regard with great interest how their hometowns have changed.regard 及物动词,意为将······认为;把······视为。

常用短语regard…as…意为将······视为······;把······当做······,as 为介词,其后接名词或代词。

e.g.I regard you as my best friend.我把你当做我最好的朋友。

We regard him as our brother.我们把他当成兄弟看待。

10.consider 动词,意为考虑,=think about,后跟名词,代词,动名词,宾语从句或疑问词+不定式。

e.g.Please consider my suggestion.请考虑我的建议。

I am considering changing my job.我正在考虑换份工作。He has never considere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他从未考虑过如何解决那个问题。

【拓展】在与动词连用时,只能用动名词形式的动词或短语有:

consider ―考虑

enjoy ―喜爱

practice―练习

keep(on)―继续(一直)

mind ―介意

finish―完成have fun ―高兴

feel like ―想要

look forward to ―盼望

can’t help ―禁不住

give up ―放弃

歌诀:喜欢错过别介意,完成愉快勤练习,禁不住考虑想放弃

11.hold

hold及物动词,意为―拥有;抓住,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均为held

e.g.He holds a major share in the company.他持有该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He is holding a book in her hand.她手里正拿着一本书。

【拓展】hold用作及物动词,还可意为举行;主持,相当于have e.g.They will hold a meeting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tomorrow.对比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不同: 现在完成时

表示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可以和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状语‖连用,如for + 时间段、since + 过去时间点、since + 过去时的从句、since + 一段时间 + ago。且for与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可以相互转换。

e.g.My uncle has worked at this factory for ten years.= My uncle has worked at this factory since ten year ago.I’ve lived here since 1990. 自从1990年以来我就住在这里。

I haven’t seen him for three years.我三年没有看见他了。

She’s been at this school since five years ago.自从五年前以来她就在这个学校。

1.这本书我买了5年了。

I have bought the book for five years.()

I’ve had the book for five years.()2.你哥哥参军多长时间了?

How long has your brother joined the army?()How long has your brother been in the army/been a soldier?()

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1.转换为相应的延续性动词,用于现在完成时。

2.转化为―be + 形容词/副词/介词/名词

borrow/lend---keep

begin---be on

leave---be away buy---have 单项选择

1.--____ have you been married?

--For twenty years.A.How far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soon 2.--I often have hamburgers for lunch.--You’d better not.It’s bad for you ____ too much junk food.A.eat

B.to eat

C.eating

D.ate 3.My best friend Tom is ____ honest boy.You can believe him.A.a

B.an

C.the

D./

4.– Is Mr.Smith still in Shanghai?

--Yes, he ____ there for two months.A.has been

B.has gone

C.has been to

D.has gone to 5.I don’t believe that this ___boy can paint such a nice picture.A.five years old B.five-years-old C.five-year-old 6 Look!She’s standing ___ the ten children.A.among B.between C.of D.from

7.--Can you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vacation trips?

--Why not _________ going to Hainan Island?

A.consider

B.mind C.keep

D.think

8.Mr.Jack ______ China for several years.A.has been to B.has come to

C.has been in

D.came to

9、He has _______ been to Shanghai , has he ?

A.already B.never C.ever D.still

10、The famous writer _____ one new book in the past two years.A.is writing B.was writing C.wrote D.has written

11、Zhao Lan ______already ______in this school for two years.A.was studying B.will study

C.has studied D.are studying

12、We ______ Xiao Li since she was a little girl.A.know B.had known C.have known D.knew

13、Harry Potter is a very nice film.I_______ it twice.A.will see B.have seen C.saw D.see

14.—______ you ___ your homework yet ?

—Yes.I _____ it a moment ago.A.Did;do;finished

B.Have;done;finished

C.Have;done;have finished

D.will;do;finish 15.There are two books on the desk, but ____of them is interesting。

A.none

B.neither

C.both

D.all

16.—Have you ever _______ to the Summer Palace, Lily?

—No, I __________.A.gone, hasn’t B.gone, haven’t C.been , haven’t D.been, hasn’t 17.I have ________ the book for three days.A.borrowed

B.lent

C.bought

D.kept

18.Alice is ______an American ________a German.She is an Australia.A.both;and

B.either;or

C.neither;nor

D.not;but 19.Mike doesn’t know French.And_________

.A.so do I

B.so am I

C.neither do I

D.neither am I

20.John _______ Beijing.He is still there.A.has been to

B.has gone to

C.go to

D.goes to

21.--May I speak to John?

--Sorry, he ______ Japan.But he _______ in two days.A.has been to;will come back

B.has gone to;will be back

C.has been in;would come back

D.has gone to;won` t come back 22..Neither you nor I_______ a teacher.A.is

B.are

C.am

D.be 23.The Smiths______ China for three years.A.have come B.have been to C.have been in D.have come to 24..―When_______his grandpa______‖.― Three years ago.‖

A.has;died

B.is;dead

C.did;die

D.is;died 25.There is not ___________in today’s newspaper.A.nothing interesting

B.interesting something C.interesting

D.anything interesting 26.Simon is _________ honest boy.Now he is studying at ________ university.A.a;an

B.an;a

C.the;a

D.a;the

27.I’m looking after Tom today.He’s been in my house _________ 8:00 this morning.A.at

B.for

C.since

D.till

28.----How long have you ________ here?---For two days.I _________ her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A.been;came

B.come;came

C.came;came

D.been;come 29.---I don’t know where to go this summer vacation.---Why not _________ visiting Huanggang?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here.A.suggest

B.wonder

C.consider

D.regard 30.Oh, no!It’s raining.We can’t go skating on the square.___________!

A.What a shame

B.Well done

C.What a surprise

D.How wonderful 31.---Did you go to Kenli during the Peach Blossom Destival?(桃花节)---Yes,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Bees were flying _________ them.A.in

B.among

C.between

D.through 32.---Did you borrow the comic book from the library?---Yes, I ________ it for three days.I’ll return it this afternoon.A.borrowed

B.kept

C.have borrowed

D.have kept 33.----How is your grandma?---She’s fine.She used to _________ TV at home after supper.But now she is used to _______ out for a walk.A.watch;go

B.watching;go

C.watching;going

D.watch;going

二.综合填空A.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Make, hold, part with, consider, search for, go, Check 1.I __________ my paper carefully before I handed it in.2..So far I ______

人教版八下语文教案 第12篇

《大雁归来》学案

我的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 写一写”中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朗读课文,能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品读、揣摩语句,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培养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了解大雁的有关特征。

学习难点:本文生动的描写,并体会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作者的感情。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背诵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2分)

2、说一说刚才背诵的诗中有关大雁的一些知识。你认为你刚才的表述怎样?(2分)

3、大雁美丽、聪明、可爱,是人类的朋友。那么在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的大雁又具备哪些特征?请用一句话概括题目意思。(2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大雁的哪些特征?(10分)

(2)浏览课文,用三句话说说:(6分)

课文用()手法介绍了大雁迁徙的特性、规律及与人类的关系。含蓄地谴责了()的伤害,呼吁人类()。(3)人们是怎样对待大雁的?联系课文具体语句回答。(5分)

(4)你知道作者对大雁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分)

(5)联系课后第一题的参考材料,说说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8分)

2、知识点演练。(9分)本文细致的描写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

找我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三、题型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雾霭(ǎi)

缄默(jiān)B.曲线(qū)

狩猎(shǒu)C.香蒲(pú)

沼泽(zhǎo)D.雉鸡(zhì)

黑鹂(lí)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融化

暄嚷

B.邀请

凋零 C.想像

枯燥

D.鸭蹼

窥探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4.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8分)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它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阅读课文第1——4段,完成第5--8题。划线句: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5.画线句①的含义是什么?(3分)

6.大雁的飞行路线是曲线还是直线?(2分)

定期迁徙的大雁在黑夜将飞行_________________英里。

7.由第三、第四段可以知道,什么季节允许猎杀大雁?什么季节不允许?在这些季节大雁怎么活动?(4分)

8.画线句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学以致用.1、举一反三.(10分)(1)、用拟人手法口头作文:介绍一种小动物。(300字左右)

(2)、回顾学过的诗歌,我知道有关写雁的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大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

„„

2、我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0分)生活中遇到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我准备这么办。

附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能够说出字面意思即可。

二、1、知识点学习(1)、来的季节是三月的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爱寻食玉米粒;常六只列队飞; 四月的夜间,大雁一阵阵喧闹。(2)、拟人、人类对鸟类、保护鸟类(3)、开放型题,言之成理即可。(4)、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一种宁静单纯的生活,对自己目标的坚定不移、勇敢执著,家庭与亲人之间的赤诚亲密,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热爱,与他人团结和联合等。

2、知识点演练 大雁的形象通过作者声情并茂原描写跃然纸上,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诸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数字的分析,让读者分享作者的发现的乐趣。

我喜欢的句子(略)因为这些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更让我们充分体悟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