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背课文(精选8篇)
如何有效背课文 第1篇
在英语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背诵
在中学阶段的英语课本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指导学生背诵优美的句子或短文,但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能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更好的背诵效果呢?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不同的背诵方法。
方法
(一)(1)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2)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不仅不会记错和混淆,而且记住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3)坚持复背,及时检查
复习背诵的时间用得越多,记住的效果就越佳。例如,早晨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后,应进行一次复背,并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适当的温习背诵,以后过一个月再复背一次。这样,可保证很长一段时期不会遗忘。
(4)加强默写,强化训练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方法
(二)(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
(3)熟背
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面对面同时背诵,因为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
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学习者还应注
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如何有效背课文 第2篇
美国心理学教授F.P Robinson在他提出的SQ3R 学习法中指出, 背诵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把学习的资料牢记在脑中。
背诵分为机械背诵和意义背诵两种。心理学认为, 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并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纳入人的知识系统,才能将其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识记,保持时间长,也较容易提取。总之,在全面性、牢固性和速度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教学实践也证明,机械背诵适用于刚刚接触英语并且理解力较差的小学生,对于已具有一定理解力的初中生来说, 机械背诵就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初中生更适合意义背诵。
二、常用的英语课文背诵的有效方法与技巧
背诵需通过方法来协助,例如将资料系统化、图象化或整理成图表,或寻找彼此的关联以便对单一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理解。
所以背诵课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建立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方法,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有速度要求的动态语言学习过程。
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背诵的重要性,也会要求和督促学生背诵课文,但却很少系统地、仔细地教授一些背诵的方法和技巧,致使很多学生都认为背诵课文很难或者花费了很多时间背过了却很难长久记忆。
因此对背诵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背诵课文是一件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事情。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背诵课文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和效果。
1.模仿录音法
模仿录音法是指学生通过反复跟读,模仿课文录音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要求学生反复听课文录音, 进行模仿跟读,直到对自己的模仿效果感到满意后,将完整的模仿朗读录入录音机,再回放自己的录音,对不满意的地方再重点模仿,然后尝试背诵。
将背诵内容录音,回放检查背诵内容,背错的地方重点记忆,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在跟读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注意语音、语调、语速、重弱读、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这时他们会精神高度集中,记忆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很多学生模仿几遍就背过了, 这时他们可以省去朗读录音,直接进行背诵录音, 把检查模仿效果和背诵效果合二为一。在运用该方法时要注意两点:
① 一定要大声模仿,清晰朗读, 注意语速;
② 要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模仿内容不宜过多、过难,否则容易造成畏难情绪,影响后面的背诵效果。
2.理解背诵法
背课文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重复,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有的学生虽然能从头到尾背过,但只是死记硬背,一到考试或做题时,错误率就很高。
因此,应要求他们把每一句话的汉语意思先写下来然后再背,这样背诵速度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在背诵课文之前,学生一定要充分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中心内容、内在联系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 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说明的对象以及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说明;议论文则要弄清主要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总之,背诵时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
3.点一线一面背诵法
如果把一篇文章看作面,那么段落就是它的线, 词语、句子就是它的点。点一线一面背诵,就是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重点,
根据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记忆, 背诵课文。
换言之,就是在单词和词组记忆的基础上记句子,在句子记忆的基础上记段落, 在段落记忆的基础上记课文。
4.回忆背诵法
在背诵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课文的。然而,在朗读一个句子几遍之后, 试着回忆刚刚读过的句子,则更容易记住。
对段落和 篇章的记忆也应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整篇课文的回忆可以借助于图片、关键词、提纲或者译文。借助于译文来进行背诵还有助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5.通过课本剧表演背诵法
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课本剧的形式,来表达文章主题。学生可以根据故事角色自愿组成小组,并对课文进行改写。
但学生必须在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 并且在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原意,不能偏离文章中心。
在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应反复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词句, 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在讨论中把握角色。
再深入研读,真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鲜活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传神的表情等内容。这样,表演时,学生才会把自己融入文本、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并且能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甚至超越文本。
另外,还有背诵默写法, 填空法,复述法, 问题法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何有效实施英语课文教学 第3篇
课文整体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分块教学提出的, 是指在讲授课文时, 首先应把学生引到课文的要点和中心思想上。过去, 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是把外语课当作像历史、地理那样的知识课来教, 逐字逐句地进行语法结构分析, 以灌输知识为主, 把学生当作消极的接收器。这样做, 其实是将语言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 (即结构) 与内容 (即意义) 人为地割裂开来, 一些学生上了几节课还不知道该课文说的是怎么回事。新英语课标指出:“课文开始就分段教学, 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 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课文的正确方法应按照“整体分段再整体”的顺序进行。
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 笔者从开始课文整体教学的尝试以来, 就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1. 简化故事法。
就是教师把课文简化后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如在教The Gifts一课时, 笔者就把课文简化成下列一段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This story, written by 0.Henry, happened on Christmas Eve.The story is told about a poor young couple, Della, the wife, and Jim, the husband, Della and Jim wanted lo send a present to each other at Christmas, but neither of them had enough money.Della had nothing to do but sell her beautiful hail to buy Jim a gold chain.And Jim had to sell his gold watch to buy Della a Set of expensive combs.That evening when they met together at home.they were both surprised to see that their gifts had no use.How do you think they were feeling then?Today we’re going to study this lesson.
这样, 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了全文大意,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其自觉地去阅读材料, 了解细节,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听”的训练。
2. 阅读理解法。
这种方法与“问答法”相似, 不同的是, “问答法”是以提问的形式, 突出“听说”。“阅读理解法”是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 以突出理解课文和处理课文信息为目的,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教学,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问答法。
英语的疑问句, 尤其是特殊疑问句, 如同教师手中的一把万能钥匙, 可以用来打开英语知识宝库的大门。教师若适度地运用疑问句进行课文教学, 可将学生的“听、说、读”训练有机结合为一体, 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4. 视听法。
是指教师在上课前, 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实物或简笔画, 从“视、听、说”入手, 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如在教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一课时, 笔者将事先画好的一幅有关“象”的简笔画挂在黑板上, 然后按照故事叙述的顺序, 抓住side, tusks, trunk, legs, ears六个关键词, 借助手势和表情, 用英语向学生讲述了六位盲人摸象的经过, 结果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且饶有兴趣。实际上, 中学英语具有直观性, 学生通过眼、耳、脑并用, 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种语言信息和表述方式印象深刻, 不易忘记, 这为其日后的语言运用做好了知识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 采用“视听法”教学时, 应尽量使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 避开生词新句。对于一些非接触不可的关键词, 教师在讲述之前或讲述中须做适当的正确处理。
二、坚持全英文讲解法
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就应坚持用英语讲课。在分段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采用句型转换、同义转换、扩句、单复句互换、句子释义等方法, 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结构形式讲解课文句子, 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用英语去分析讲解课文, 使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扩展他们的语言知识范围, 只要持之以恒,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当然, 在讲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时, 也不排除母语的使用。
三、精讲课文, 综合归纳
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 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 即凡是学生能做到的, 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还不会做的, 就启发他们自己去做。然而有些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一字一句地给学生讲解, 生怕有疏漏之处。杜勃罗留夫说得好, “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 使学生无须咀嚼, 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 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因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练出来的, 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的, 只有精讲, 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 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之必需。
四、及时复习巩固
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知识, 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 促使其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因此, 每教完一节新课后, 笔者就会通过下列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1. 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复述可根据课文的形式和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如:
(1) 纲要性复述。是教师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关键词 (组) 或短句, 要求学生根据纲要口述文章大意。
(2) 表演性复述。是指由学生分别担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借助动作表情生动地复述课文, 这种方法适合于故事情节较复杂、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如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等。
(3) 转述性复述。是指在完全理解原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变换原文人称, 将材料内容重新加工整理,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如At The Tailer’s, The Last Lesson, A Portrait of A Teacher等, 这些课文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 且对话内容较多。笔者要求学生使用第三人称口吻, 且不用直接引语去复述课文, 这样, 学生就必须重新构思和组织语言材料, 无疑, 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此外, 教师还可利用与课文材料有关的图片、实物或图表等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2. 加强书面练习。
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处理语言信息和活用语言的能力, 仅仅靠记住或掌握课文中的现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课外笔头训练, 以逐步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实行训练时, 既要考虑有利于巩固本课知识, 又要考虑使练习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 突出“活用”二字。
3.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四会”能力之一, 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 我国历年高考都有写作要求, 然而, 学生当前的写作状况实在令人担扰。
从历年的高考作文看, 一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将“晚会”写成night meeting, “八月十五星期六七点半”写成Auguest 15, Saturday, thirth pas seven, 等等。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练习少, 没有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就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
背课文——学英语的有效途径 第4篇
光对他们说理还不够,还得用实例向他们证明。笔者找了几个学生做了实验,要求他们背书,并且经常在课堂上检查,这几个学生也不负厚望,每次都能背出来,而且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信心和学英语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背书有了兴趣,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要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
一、先理解后背诵
对于一篇课文,首要问题是搞清它的思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去背。针对文章中的长难句和重点句型,笔者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帮助他们分析句子结构,理清上下句之间的关系,讲解语言上的起承转合关系。这样背课文就能够因事而语,言之有物,背之有理。
二、从易到难
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在背书的初期,要求学生整篇课文背出来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要求他们先背重点句型,包括重点词组、短语和有单词的分句,由句入手,逐渐过渡到段,最后才到文。这样循序渐进,可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厌背甚至厌学情绪。
三、量体裁衣
学生的水平不一,所做的工作也不同,一定不能贪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对基础差的同学,哪怕他背出了几个句子都值得表扬。提醒学生要不断重复,及时复习,把暂时记忆转化成永久记忆。
在背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最初绝大多数学生都很想把书背出来,但时间一长,他们自然而然分成了三大类:少部分学生认为效果不佳,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部分学生则表现为不主动,有人监督就背,无人监督就不背,背书过程断断续续,效果不明显;而有部分学生一直坚持下来,则越背越轻松,效果也逐渐得以体现。
这种现象给笔者很深的感触: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身为人师我们应该做到自己不放弃,才不会放弃学生,并引导他们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中学)
如何快速背英语课文 第5篇
背课文听起来很可怕,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不过不能否认,背课文是学英语最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背课文是一项虽然艰苦却其乐无穷的学习方式。只要把握的好,就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就感中学习。
第一条原则:理解而后能背
对于一篇课文,首要问题是要非常清楚它的意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努力去背。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等,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说的对象和不同方面和性质,而议论文则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和主要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
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句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背课文就是因事而语,有意义地背,言之有物,背之有理。这样的背诵对日后的写作和口语帮助也是最大的。
第二条原则:所背的文章要典型而纯
文章一旦背下就会记住很长时间甚至永远不忘,对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背要选那些真正典型而纯的文章。以完全正确和有代表性的文章丰富孩子语言资料。
第三条原则:先听后背
既然背课文是练习英语口语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在背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学语言模仿是关键,所以在背之前要先听,听要听原装正版的录音,当然推荐外籍教师的录音,这样能够学到非常地道的发音。而且要反复听,直到能够模仿得很像为止。这一个阶段是比较枯燥的,但非常有效。
第四条原则:从易到难、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背课文比较艰苦,特别是一开始,最是要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开始的时候哪怕就只是几句话也好,先要建立信心和兴趣。不要贪多,想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急不得,慢慢增长,逐渐地熟悉背课文的套路和一些英语中常用的关联词,能够越来越容易。
第五条原则:背课文一天之际在于晨
早晨是练习口语和背课文的黄金时间,要充分利用。每天早起半个小时,大声朗读背诵,不但对英语,对自己的心情和一天的状态都有好处。
第六条原则:注意重点句型和单词
背课文不只是注重整体,对于单个重点的语言现象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毕竟背课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课文中学习英语。所以,在背诵前应该认真得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单词,不仅注重他的发音和拼写,还要注意它的前后搭配。要全面了解重点得语法现象,注意各种实际使用中的变化以及具体的含义。
第七条原则:及时复习,多多重复
背诵的东西要及时重复,一般要重复到28遍才可能比较牢固地记住。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要记住每一篇文章,但是,如果像狗熊掰棒子一样,随背随忘也就没有意义了。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重复,及时复习。把一篇背得烂熟比十篇结结巴巴要好得多。所以,重复和复习不是减慢而是必要得手段。
第八条原则:同一篇背诵的课文要尽量多以不同语调,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重复
小学生如何快速背语文课文 第6篇
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诗歌的意境,将它想象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例如,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们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山上云雾缭绕,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冒着紫色的云烟,远处的瀑布从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上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细细体会,也就相当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二、抓头助记法
抓头助记法是指在全面学习或复习一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诵。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三、归类法
归类法就是将所有需要记住的课文进行分类。比如,人物类、记事类、事物类,景物类不同类的课文所写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写事类的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事,做到心中有数;写景的课文分别写了何地何时的景色,要一一罗列出来。这样背起来就不会混淆,而是得心应手。
四、图画法
图画法,就是在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回忆出来。此法对背诵诗歌,尤其是写景类诗歌适宜。如,在背《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段时,凭借图画将内容再现在大脑中。画面是:上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下是大海、沙地、西瓜和一个十一二岁的项带银圈的手捏钢叉正在刺猹的少年;地里油滑的猹正在逃窜这样就形象多了,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记得很牢。
五、表演法
表演法主要用于那些对人物语言、动物、神态以及场面描写比较具体的课文。如,《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在背时,眼睛右侧仰望,右手向右侧上方伸展表示高山;眼神平视前方,双手向左右两边伸展,表示江河。然后装钟子期死,再做摔琴绝弦的动作等。
六、脉络记忆法
脉络记忆法是指弄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根据脉络结构实记课文。这样学生背起课文来就清晰,不会混淆,不会拉前扯后。如,《落花生》一课,我们可用“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一脉络来背诵。这样学生背起来非常容易。
七、覆盖式记忆法
覆盖式记忆法,是把要背的课文分成几段,如图先背AB、BC,再背AC、CD,接着背AD、DE,最后背AE全部,把问题分解开再合拢效果较好。
八、自比法
自比法就是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翁,进入角色,抓住主人翁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去背诵课文。比如,背诵《月光曲》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皮鞋匠和盲姑娘,进入听得入神的状态,想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就好记易背了。
4小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方法
1、理解记忆法
背诵课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以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你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你只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你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例如《诗经采薇》,你就可以抓住“采薇采薇”“曰归曰归”来进行背诵。
5、尝试回忆法
尝试回忆法就是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可以采用复述、默写等。每次尝试回忆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记住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记住,在进一步背诵时便可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忆。
实验表明,让记忆者了解自己的记忆效果,即给予信息的反馈,往往能够提高记忆效果。下面这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两组。主试者让甲组学生对一篇课文连续看4遍;让乙组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看一遍,尝试背诵一遍,又看一遍,又尝试背诵一遍。结果,1小时后,甲组只记得52、5%,乙组记得75、5%;1天后,甲组只记得30%,乙组记得72、5%;10天后,甲组仅记得25%,乙组仍记得57、5%。
6、关联词提示法
关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而且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把握关联词,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背诵《拿来主义》一文,你如果能抓住段落之前的关联词,并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就很容易理顺文章的行文脉络,提高记忆的速度。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所背课文使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你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心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背诵课文时,你可以适当播放课文录音,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背诵课文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你不妨和几个同学一起,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模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和另一个同学结成对子,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模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和几个同学一起,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模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位同学背诵第一句,第二位同学接背第二、第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促进你与同学的友谊,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要背诵内容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
如何有效背雅思词汇 第7篇
从生活中去背雅思词汇应该如何体现呢?举个例子来说,不知道大家坐地铁时会不会留意地铁站内的标识、又或是地铁播音中的英文部分?地铁中直梯的标识是elevator,而扶梯的标识则是escalator;既然都是电梯,为何英文标识会有不同?不难理解,elevator的动词形式是elevate,意指从原来较低的位置或水平提高到更高一层;而escalator的动词形式escalate则更强调逐步地提升,强调慢慢提升的这一过程。
由此,我们不仅可以从这两个标识的不同中背到四个词汇两个名词以及它们各自的动词形式,还能很直观地掌握它们在使用时的区别所在。再者,北京入冬以来的雾霾/smog天气总是反反复复,市政府更是连续两次发出了最高级的红色警报/red alert,我们是否也能从一则则英文的新闻报道中学到更多的表达和词汇呢?
第二个小窍门带着趣味去背单词,则可以理解为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平时自己发现的一些好玩的事物去背单词。比如说喜欢足球的男生,可以想想如何去用英文介绍自己喜欢的球队/team,球队的组成/squad中都有哪些球员,球队中首发的或著名的守门员/goalkeeper、前锋/forward、中场/midfield和后卫/defence都分别有谁?而喜欢音乐的女生则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来记忆单词。
比如说墨尔本的铁道部门就曾出过一则假期小广告:Dumb Ways to Die,使用了非常有趣的歌曲形式,介绍了会丢掉性命的十几种方法,并提醒放假在家的学生们在自己乘坐火车出行时要注意安全;其中就出现很多诸如piranha/食人鱼、refrigerator/冰箱、rattlesnake/响尾蛇等等词汇。这种既能娱乐又能背单词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无论是使用何种方法,背单词最终还是胜在坚持。不仅仅是背单词这一个环节,学英语本身就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也许在起步的阶段出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也很辛苦,但是直到由量变转换为质变那一刻的到来,回头看看,之前的一切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三周猛增雅思词汇量的词汇背诵技巧
词汇书有讲究
市面上的雅思词汇书不胜枚举,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以字母顺序为主的“红宝书”,但是不仅厚厚一本书看着吓人,没有什么规律的话也确实很难记忆。因此环球君更推荐大家选用按照场景/同义词这样来进行排序和编撰的词汇书籍,原因无他,场景式和同类词都是雅思考试的高频考点,按照考点来背诵,当然更轻松。
理清头绪是关键
在开始任何雅思准备之前,都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理清思绪,对自己的已有词汇量进行一次彻底盘查,查清楚自己的已有词汇数量+薄弱词汇部分,如科学类单词,或者是政治类单词,则能够加明确背诵的时间规划。
发散思维背的多
推荐两条思路
1)以场景类为发散,从单词近义词+反义词词组句子
2)以词根为发散,从词根单词近义词+反义词词组句子
这两条思路都是很实用的推荐,因此也安利给大家,因为所有的单词最终都是为了句子而进行服务,因此要想背的又快又好,适当的发散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以场景类为大家做个例子:
energy,是科学类中常常出现的单词,那么
根本单词
energy
同义词/近义词
force, power, might, strength, vigor,resource
词组
energy crisis
发散拓展词组
natural resources 天然资源
depletion of resources能源消耗
exert a far-reaching impact on对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
double-edged sword双刃剑
opposite forces负面影响
看见没?就是这样通过一个单词,然后发展和拓展出周围的许多词汇,这样可以背的很深入,但是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在对单词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做进行,配合相应的练习及作文topic,就会容易的多~
记忆曲线很重要
我们的大脑记忆力同样是有规律的,传说中的记忆曲线规律为5分钟,30分钟,12小时,24小时,2天,5天,8天和14天,因此要注意把握这些关键的时间点,至于具体的背单时间应该怎么安排,环球君都帮大家安排好啦~
三周时间表看这里
1Day1整理&规划
找好目标词汇书,进行一次彻底的盘查,并结合自身实力进行规划,假设一共60个list,每个list 有 60个单词,目标是1天3个list;
2Day2-Day10 背诵&记忆
按照每天背3个List,同时复习此前的3个List,少量多次的记忆,建议大家打印一张时间表,配合记忆曲线,标出需要复习的单词List,这样就不容易记混;
3Day11-Day14 拓展与延伸
此时的你应该已经有了不少词汇基础,配合雅思作文话题或者阅读进行拓展,一边背新知,一边持续复习拓展,记忆更深刻
4Day15-Day21 复习提升
这段时间的重点就是复习提升学会已经学到的单词,并将重点放在实际运用中,试试看写出一些以前不会的长难句,来反复提升自己的信心吧!
巧记考试词词根
ante-表示“前面,先”
antedate 提前写日期;先于,早于(ante+date 日期提前写日期)
anterior 前面的(ante+erior[的] 前面的)
antecedent(aute+ced 走+ent走在前面的[事] 前事)
anti-表示“反对,相反”
antiwar 反战的(anti+war 战争)
antipathy 反感(anti+pathy 感情)
antithesis 对立;反论(anti+thesis 论文;观点)
antibacterial 抗菌的(anti+bacterial 细菌的)
antibody 抗体(anti+body 身体)
ana-表示“错误,在旁边,分开”
analogy 类比;类似(ana+logy 讲话再旁边讲讲一样的东西类似)
analogous 类似的(analogy 的形容词)
analysis 分析(ana+lysis 分开分开来分析)
an-在词根前,表示“不,无”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an+arch 统治+ism无统治无政府主义)
anharmonic 不和谐的(an+hamonic 和谐的不和谐的)
anechoic 无回声的(an+echo 回声+ic无回声的)
anonymous 匿名的(an+onym 名字+ous匿名的)
amphi-表示“两个,两种”
amphibian 两栖动物(amphi+bi 生命+an两个生命两栖动物)
amphicar 水陆两用车(amphi+car 车两用车)
ad-加在在单词或词根前,表示“做,加强”
adapt 适应(ad+apt 能力有适应能力)
adept 熟练的(ad+ept 能力有做事能力熟练的)
adopt 收养;采纳(ad+opt 选择选出来采纳)
adhere 坚持(ad+here 粘粘在一起坚持)
adjacent 邻近的(ad+jacent 躺躺在一起邻近的)
adjoin 贴近;毗连(ad+join 参加参加在一起贴近)
administrate 管理;执行(ad+ministr 部长+ate做部长管理)
admire 羡慕(ad+mire 惊奇惊喜;羡慕)
adumbrate 预示(ad+umbr 影子+ate[将来的]影子出现预示)
adjust 调整(ad+just+正确弄正确调整)
adventure 冒险(ad+venture 冒险)
admonish 告诫,警告(ad+mon 警告+ish一再警告)
如何使课文初读更有效 第8篇
针对初读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认为初读“没戏唱”, 而且还会影响整体教学进程。有的教师认为, 在初读上即使花再多功夫, 也很难看出成效。于是初读也就这么一笔带过、一读了之。殊不知忽略初读环节, 在精读教学中虽亮点迭出, 但面对亮点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以致精读、美读质量大打折扣。二是为了“初读”而“初读”。有的教师认为, 初读就是给学生一些时间, 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而已。于是课堂上书声琅琅, 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书, 一直读到口干舌燥、有气无力。这样的读书既没有明确的目标, 又缺乏教师的引导, 学生又怎么能读出情感基调和个性感悟呢?
那么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初读, 为深度“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认为应该追求扎实有效的初读, 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 从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初读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要采用多种方式, 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关注初读导入
初读导入首先应关注的是如何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 并引入自主阅读过程。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 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如果“初读”带给学生的是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 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 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呈现积极、主动的态势。初读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教师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 或创设问题情境, 或描述图画, 或提示实物, 或鼓励儿童主动地去读全篇。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薛法根老师教学《卧薪尝胆》一课的初读导入:
师:要学好课文, 就要会观察, 会倾听, 会思考, 会想象。请仔细看!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 这个图案像什么?
生:像一只铁锚;像一只帆船;像一把斧头;像一把倒放的伞;像老虎头上的那个“王”字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图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 叫“钺”。在战场上, 谁拿着“钺”, 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图案就象征着权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 但不是“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才自称为“皇”, 叫做“始皇帝”。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一个是
生:吴王夫差。
师: (板书:夫差) 这个字 (夫) 用于人名的时候, 要读“f俨”, 不读“f俦”。而“夫人、夫妇”这些词语中的“夫”字就读作“f俦”。一起用心读两遍。
(生齐读两遍)
师:另一个是
生:越王勾践。 (师板书“勾践”, 并边写“勾”字边指导学生书写, 提示“勾”字里面笔画的写法。)
师: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又成了什么关系?请你认真读读课文, 边读边想,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以上教学中, 薛老师从探究汉字开始引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和欲望, 接着又很自然地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此时学生的初读是专注的、主动的, 而且教师对字词的教学也很重视, 讲究艺术, 整个过程充实、灵动。
二、加强初读指导
初读, 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 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指导作用。当然, 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学段侧重于对字词的指导, 对长句等一些难句的指导。第二、三学段可以对学生的读书方法进行指导。下面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初读指导:
师:大家打开课本把课文默读一遍。读书要学会思考, 留下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还有不懂的地方, 都可以标上记号。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 发现大部分学生把第三自然段画出来了, 并写了一些标注。)
师:对, 为什么画出这一段, 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 这才叫做会读书。
在这个过程中, 于老师很注重对方法、态度的引导, 学生的初读是全身心投入的。在后面的环节中, 教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指导作用。当一个学生读书语速很慢的时候, 教师引导“读书要有节奏”, 并亲自示范;当学生读书出错时, 教师又及时纠正错误, 并因势点拨, 指导字词的音和形。
如今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读书, 但是往往并不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读书过程中也不给予指导, 读完之后, 就进行小组交流了, 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读好。学习语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把课文中那些规范的、比较优美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否则, 怎么能谈得上内化语言呢?所以, 我们应该重视初读指导, 读前有预设性任务的指导, 读中又有生成性问题的指导, 这样的初读会更扎实、有效。
三、重视初读反馈
为了落实初读的目标, 教师应高度关注初读之后的反馈环节, 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来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初读后, 可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可以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情况等。如王崧舟老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在学生充分准备后, 进行了下面的初读检查。
(1) 学生颇感兴趣, 分自然段试读。
(2) 设置擂台, 对手比读。
(3) 默读思考, 在读明白的地方标上记号。
(4) 自由展示, 记一记自己读明白的地方, 经教师点拨帮助之后可走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5) 学生根据自己的板书编序, 明白顺序的重要性。
上述初读检查, 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首先, 王老师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读书活动, 让每个理性而规范的学习环节变成动态有趣的活动,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阅读在快乐活动之中进行, 进而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有了一次有意义的、动态的对话。其次, 教师因文而导, 巧妙地训练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把握课文要点, 理清层次, 初步领会说明文说理的顺序及方法。而这些设计同反复初读紧密结合, 综合推进, 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地感知课文, 真正地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