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精选6篇)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1篇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其能够适应新课程的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深入实践科技兴国战略的关键。将任务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显著的改善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效果。下面首先对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点展开全面的分析,然后对任务型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方法 中学应用 优点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09-01
从科技兴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使教学的方法能够不断的满足需求。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对于教学的高效性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实行“任务型”教学方法,该提议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的热潮。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前,对于任务型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主流,但是如何有效的发挥任务型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才是研究的关键,下面将结合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点,对任务型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全面的探究。
1.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点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交际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知识能够到达应用的目的,充分的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能够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使其脱离真实的现实情况。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方法,该方法存在着一系列的优势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东西。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一个新的突破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际应用,在该目的的引导下任务型教学方法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目的。
(4)更加注重语言实际运用,体现了学以致用教学目标。
(5)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够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改进。同时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
2.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应用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开口说和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开口说英语,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问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关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采用对学生设计多种任务的方式,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1)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在开展新的内容讲解之前,先带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自然的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2)使用多媒体引入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晦涩的知识转化成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将故事,事物展示以及生活中真实案例讲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2使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组别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探究和学习,通过不同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不同的知识点。分组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从其他组的表现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班级的学生数量通常都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开口说的机会是很难做到的。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开口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以及交际能力。
2.3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就拿高考英语考试而言,目前考核已经从语言知识的考核向语言能力的考核发展。这就使得考核的方式与任务型教学方法的理念不谋而合。尽管受到考试条件的限制,高考英语考试的形式还是笔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英语口语的学习不重要。英语口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水平,这是有效掌握语言能力,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错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任务型教学方法能够通过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琴.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33):134
[2]高子娟.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7(04):195.[3]洪明.任务型教学法与有效商务沟通能力的培养[J].文史博览(理论),2010,4(01):75-76.作者简介:
梁薇(1986年10月-),女,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2篇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达到“以言行事”,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越来越重视任务性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的应用。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特点,结合英语教学的框架与步骤,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设计原则来搞好英语课堂中的任务型教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任务教学法 中学语法教学 教学设计及应用
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越来越重视任务性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的应用。长期以来的语法翻译法,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无法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这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宗旨。如果我们希望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对任务型教学的含义、特点以及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框架与步骤和任务性语言教学设计的原则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兴起并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认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并不排斥语法教学,反而更加重视和强调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完成任务。
一、任务教学法来源及其意义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
任务型英语教学是为了做成某事用英语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意义是第一位的。学习者在完成一个“任务”时,不是为了去显示语言本身,不是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而是关注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自己的想法。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任务型语法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数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的。
3. 任务型语法教学的特点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的;(2).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3)。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4)。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5).把课内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6)。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任务结果评估任务完成的情况。
三、新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1.《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倾向”显而易见,“改变过分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只是要求改变以前语法教学的教法,并不是要求放弃语法教学。
2.“语法隐形,功能为纲”是新英语课程的一大特点。语法教学任务可分为两种:隐性的语法活动和显性的交际活动。为更好地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又使语法知识“内化”成正确应用语言的能力,要淡化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讲解和记忆,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反复接触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感知语言的规律性,培养学生探索、思考、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对语法知识自觉运用的习惯。
3.以任务优化英语语法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表达有意义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学习语言形式。因为即使学生能背诵,他们也不一定能正确运用这些语法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的情景和语境中接触含有相关语法规则的语言表达,而且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四、任务型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可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展开,也可以结合大家关心的实实在在的话题进行设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如:例1:让学生设计一个通讯卡片,上面列有name,sex,age,school,address,telephone等项目,让学生填好,然后一人一组编一则对话。
例2:假如你是班长,打算为全班编一个通讯录,现在你询问班上一位同学的地址。
2.信息差:交谈的双方要给对方提供一些未知信息。谈话人关心的不是语言形式(languange form),如语法语病,句子的正误,发音的标准与否,而是关心意义(meaning)的传达。
3.互动性: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例如:对话、讨论、会话、问答、小组活动。互动的双方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对话的形式;也可以是分小组的多对多的形式。
4.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素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重视做事过程:任务设计要着眼于让学生都可以或者说尽可能地都参与进来,参与的过程比其参与的结果更重要。
6.趣味性:显而易见,有趣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地参与进来。
7.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要方便组织,便于开展,没有可操作性的任务是无效的任务。
五、任务型英语教学设计步骤和实践
1.任务型英语教学设计步骤
任务型教学分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点(language focus)三步骤。
在前任务阶段,进行新语言材料的引人和语言练习(topic,introduction,language activation,language preparation)。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而包括机械训练和有意义的练习在内的语言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掌握语言的形式转向理解语言的内容和意义。
在任务环阶段,进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task,planning,report,assessment)。把语法结构巧妙设计到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任务中去,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个交际性的任务,并通过师生、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达到新语法知识的准确和流畅应用。
在语言点阶段,归纳语法结构(analysis,practice)。对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加以强调并进行强化练习,反馈学生在“任务环”阶段的表现。
2.语法教学的任务实践
为实现以语言形式为中心教学与以意义为中心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在“任务环”阶段将语法学习任务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描述图画的任务。描述图画的任务可以广泛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例如,在教各种时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与一般疑问句结构的相互转换时,可以设计描述两幅图画异同的任务。(2)传达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任务。(3)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任务。(4)角色扮演的任务。例如,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相互转变中可以设计一对夫妇因家庭琐事吵架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丈夫、妻子和中间人,进行夫妻双方和解的表演。(5)游戏式比赛式的任务。
六、小结
任务型教学是对交际法的发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实践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是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倡此法已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一种必然,新教材中大量的活动内容,为此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我们教学设计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还要做到事无巨细,仔细认真地考虑,遵循它的原则和三个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侯渝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小堂.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3篇
一、设计情景任务,开展听说教学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听和说必然作为第一首要因素,中学英语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具备用英语开展日常生活交际和进行简单地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任务型教学法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英语的学习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句型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了一个句型的讲解后,可根据大纲要求设计情景布置任务,让学生5人一组自由组合完成演练,打破开口难的教学模式,让他们不得不开口,运用所学句型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例如在七年级下册课文“Unit 1 Where’s the pose office”中,教师应根据本地地标创设大量不同地段的地图,然后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生活的情境中不断重复温习句型。根据情景模仿章节内容,了解句型结构和用法,甚至达到能够创新句型。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学习机制,教师从而完成任务教学的目标。
二、结合语法教学,提高学生掌握句型的准确性
英语语法包含英语约定成俗的规定,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法的学习迅速掌握语言的规律。任务型句型教学无疑要与语法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习的准确性。例如:There be句型中There be与have的区别很多学生容易搞混,而语法明确规定了There be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have表示“某人拥有某物/某人”,是所有和拥有的关系。同时have表示“包括”、“存在”的含义时,它与There be句型可以互换。例如A week has seven days. =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 不仅针对There be句型,对于语法中的各种宾语从句、定于从句、主语从句等一系列的句型,语法清楚的标明各种用法,学习语法的规定是正确使用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扩大阅读面,强化文本中的句型任务
句型的学习可以结合阅读来实现。教师在阅读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句型,或者开展一些阅读前的活动,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强化对句型的理解。
针对新课标英语阅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篇文章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学会精读和略读,快速找出文章中重要句型和主要思想,接下来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利用所学方法分析新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和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快速弄清句子的意思,并在文章中反复操练所学句型,强化对句型的认识。
四、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加强句型的操练
句型的学习重在应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进行句型的操练,同时多种句型结合,变换操练形式,掌握好操练的密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句型操练任务中完成学习。信息社会,网络教学成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英语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更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多管齐下让学生在声、乐、图等因素的刺激下增强学习的效率。
针对具体的句型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句型库,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操练。同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和简笔画分析句型,简单明了的告诉学生句型结构,同时结合句型、文章的操练,让学生从一个句型的掌握过渡到一个小段落的语言表达,从而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英语反意疑问句的学习,可以用幻灯片解析反意疑问句的结构,即是“陈述句(主语+谓语……),+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主语(代词形式)?”的形式。并说明:陈述句部分如果是肯定句,反意疑问句,疑问句部分的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not (否定提问);如果陈述句部分是否定句,反意疑问句,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式。设计例句进行讲解,例如:His sister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did she? 他妹妹没有参加会议,是吗?回答Yes, she did. / No, she didn’t. 要翻译成“不,她参加了。/ 是的,她没参加。”分析此句型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自由发挥,然后根据操练的句型和场景提交作业。根据作业情况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反馈,并让优秀者当众演示,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任务性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所谓“任务”, 简言之, 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 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 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Skehan (1996)提出任务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活动的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影响任务实施的因素很多: 任务难度、注意力的控制(时间压力、不同的语式、提供帮助和意外的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加以调整与控制。如果任务选择恰当并加以有效地实施, 它将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保持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平衡。
就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对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了解仍处在启蒙阶段,他们不了解这种教学法的优势,片面强调学生体格基础差,实施这种教法难度较大,而迟迟没有行动。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自身的基础来看,还是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任务型”教学法都很有必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本文对任务型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图开拓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能否有效的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关键在教师。
(一)努力摒弃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授课以后,学生自己玩玩而已,而“任务型”教学则通常采取小班制,或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在技术技能知识学习之后,再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而“任务型’’教学则是一开始就呈现任务(task),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技术技能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学生明确了知识和技能对完成任务的必要,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的体育教师们也在努力改进教法,课堂上也经常有两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等,但是笔者认为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要求还有距离。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吸收新信息,接受新理念,采用新教法。“任务型”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我们要深刻领会“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质和内涵,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同样需要也同样能够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二)充分认识“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中,最重要而且有一定难度的就是任务的设计。首先,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和排列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技术技能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结合点,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教师要向学生精心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的内容,完成任务的途径,激发他们积极地,热心地去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实际上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步骤为“设置任务,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上,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任务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第一环节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第一步骤为“主动探索? 激发情趣”。全体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以及新颖独特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提出,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开始想办法完成任务,获得能力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时侯,他们的情感体现出愉悦性,对本课学习萌发了兴趣。
第二步骤,“开展活动 参与指导”。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这个时候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错误,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发掘,探索精神更好地形成,此时教师要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自学,为后面的教学步骤做好铺垫与准备。这时学生由最初的兴趣初萌状态,进入了“讨论交流自主体验”阶段。他们可自己体验学习内容,这时学生的情感状态处于激奋状态。
第三步骤,“启发引导 诱思导学”。在完成上述步骤以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准确而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与评价,评价的原则是重在肯定、鼓励与引导。对学生有疑难的问题,则进行启发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继续良好的情感状态,自信的情感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于是教学进入第四步骤,“任务分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他们掌握新动作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进行各自的“任务练习”,其结果是“求同求异、各自发展”。在最低任务的基础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对自己来说是较优的发展。这时,他们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则是各种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的素质,是各种素质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其成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任务的难度设置要合理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运动员,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二)尽早布置任务,学生明确目标
通过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将任务布置下去效果更好。因为在开始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学生就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获得能力,最后完成了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不断关照所布置的任务,关注在完成任务时特别困难的学生和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中不断获得完成任务所体验到的信心、技术和能力等直至最终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和兴趣的培养过程。
(三)教师角色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淑忠,刘广海.新课标下体育课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体育教学,2005,2.
[2]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J].中小学体育教学,2002.2.
[3]姚孝晖,司徒卫东.任务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教研,2012,1.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5篇
一、激发兴趣,创设任务性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英语学习的难度超过母语学习,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他们兴趣的任务活动,用教育的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英语学习,帮助他们用兴趣之火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授高一新教材Healthy eating(unit 13)时,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别判断他们的饮食(diet)和零食(snacks) apple orange chocolate softdrinkfish potatomeat ice-cream中,哪些是健康食品(healthy eating),是有益于健康的(It,s good for health);哪些则是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有害于健康的(It is bad for health) ,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大大提高了参与的欲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单元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二.运用电教手段促进任务活动的完成。
运用电化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sound of the world (Senior English BOOK I Unit11)时,由于本单元既涉及世界著名乐队(band he Beatles) 及各种音乐风格(musical styles):Rolling stones blue music jazz rock music hip-hop rasp Latin music American country music ; 又涉及中外著名音乐人RickyMartinElvis PresleyMichaelSantanaJohn Lennon Cui Jian,学生在对本单元的整体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于是,一上课,可打开电脑,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演出场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the Beatles 的趣味穿着、rock music 的强烈舞蹈,the Rolling Stones的粗犷刺耳,blues 的孤独忧伤, rap的押韵述说、Latin music 的恰恰舞曲吸引了过来,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 挖掘了学习潜能,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任务活动。
“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创造价值大得多”,设计任务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越好,如果任务活动离学生的生活内容太遥远,不相关,学生自然不感兴趣,也就降低了任务活动本身的价值意义。在学习Scientist at work (BOOK1 Unit16)时,因本单元属科普性文章,主题是科学实验和发现(experiment and discovery),学生学起来可能感到枯燥无味,可将教学设计与学生化学、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安排与教学内容experiment相吻合的主题活动,活动形式步骤安排为 1.个人活动:确定自己活动的内容,走访相关学科教师,协商自己实验设计方案,完成个人任务。2。小组活动:运用所提供的评价工具,学生之间互评、修正、完善设计。3。个人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与有关教师联系,去实验室完成相关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4。小组活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验,作一个presentation,并回答组员的提问。通过这一主题任务的设计,使英语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活动得以整合,体验英语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任务活动中学习语言,让他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感受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
四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得到提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 “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意义更显重要。例如在词汇掌握的要求上,就不宜“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按四会(Fore skills),三会(Three skills)区别对待,在作业布置上要A类、B类学生分别布置,在课堂提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耀点、兴趣点、动情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祝贺、道喜、帮助、安慰他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自信心,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任务型教学因为符合新课改理念,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受到英语教学的青睐。对此,我市有不少英语教师将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有专门的立项课题。在此,收集了3篇(其中兼有理论和教学实践)有关任务型教学的论文,与大家共享。
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儿个核心问题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贾志高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但任务教学法中什么是任务?任务的本质是什么?任务是否等于普通的课堂练习?任务在课堂上怎样组织?任务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任务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要使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外语课堂l几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作为中学外语教学实践者,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因而也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人探讨。
一、什么是“任务”
“任务”(task)一词进人应用语言学文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引起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的兴趣,同时,„它也和大纲设计、教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尽管“任务”在语言教学文献中是一个流行词,但使用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解或解释却不尽相同。如G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日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看成是任务,包括简单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集体课堂活动。而Krahnke则将任务限定为为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Krahnke将课堂任务看成类似课堂之外(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笔者认为,Green和Krahnke对任务的定义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看都欠妥当。如果任务只是“活动”或“练习”的代名词,其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这就掩盖了任务这一概念的积极属性,使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先进理念。而如果我们把任务仅仅局限在具有真实生活中所反映的交际目的的课堂活动,就会削弱任务教学法的包容性,同时降低它的可操作性。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但似乎又太学术化。笔者认为,外语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二、“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L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 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人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对任务和任务型教学法本质的认识还可从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对语言教学方法的=分法中得到启发。克氏认为,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language-centered approaches);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着眼于语言结构练习,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向学习者提供以形式为主的、预先选择并分级分序的语言结构练习,学习者通过使用具体的语法和词汇项目,以模仿、重复、操练的力一法进行语言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其语法和词汇项目预先规定在大纲中,教学沿着预定的途径,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课堂交际机会,通过交际活动对预先选择并排序的意念和功能项目进行实践,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应用这些功能来完成课堂外的,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其在课堂操作上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关注语言的功能特征,学习者利用预先选择和排序的目的语形式、意念和功能特点,参与这些交际活动,通过既定的教学途径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克氏认为,这三类教学方法所表现的课堂操作程序具有内在的层级关系,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涵盖了部分以语言为中心的结构练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则涵盖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交际活动。因此,从教和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比交际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克氏的这一观点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三、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日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人材料。所谓输人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人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侣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 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四、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概括起来,有六条原则需要遵循。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人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Hunan曾提出过“任务依属原则”(task de-pcndcncy principlc)}“,即课堂上的任务应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的形式,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任务的顺序可多种多样,如从接受性技能到产出性技能,或从预备性任务向目标性任务过渡等。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六)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五、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
对于选择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包括大纲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任务的难度适合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程度和水平。要把握和调整任务的难度,就不得不分析影响任务难度的种种因素。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因素并非都是语言性的,换句话说,语言因素并不是任务设计中确定难度的唯一因素。
以听力任务为例,我们知道,除了语言因素外,不少非语言因素,包括听话人的内部因素,如注意力、动机、对主题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主题的兴趣等,都可能对听力理解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Brown和Yule就曾提出影响听力难度的四大因素。其一是说话人因素,包括参与说话的人数多少,说话人的语速、语音是否标准,是否使用方言等;其二是听话人因素,包括听话人的角色(是否为参与者,或只是旁听,甚至偷听)、要求回答的信息涵盖量、听话人对主题的了解等;其三是内容因素,包括所听语篇的类型、语篇涉及的语法、词汇及信息结构的复杂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等;其四是辅助因素,即在听的过程之中,是否提供可以促进理解的辅助手段,如图表、关键词汇或短语等。
实际上,在Brown和Yule所列举的这些大项中,如对所包含的子项进行进一步分析,还可找出更多的影响听力理解难度的因素。仅举“语篇”这一子项为例,就包括:1.语篇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复杂度;2.所提供信息的明确和充分程度(是否需要通过推理才能获得信息);3.所涉及的主题的普通程度,比如是日常生活中广为熟悉的,还是较专业或生僻的;4.语篇在信息组织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类型,是以指代为主,还是以词汇衔接为主;5.语篇是描写静态关系还是动态事件。
另外,在反映听话人目的的任务要求上也可表现任务的不同难度。所谓听话人目的,是指听话人根据任务需要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加工的方式和程度。如识别、定位、重点理解、细节理解、全面理解、推理等。如要求全面理解,或理解需要建立在推理信息的基础上,则任务的难度显然要增大;而如果只要求识别,即判断或指出语篇中的人名、地名,或某一事物的名称、广告篇章中所使用的形容词,或描述某种产品特征的词汇.则难度要小得多。对于同一听话人,由于任务要求不同,任务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如听力任务中的定位(即确定篇章中的基本事实),确定篇章主题、篇章的体裁(是通知、新闻,还是演讲、广告)或事件参与者,就比确定篇章的感情色彩、事件发生的整个背景,或参与者的角色关系难度要小。由此可见,在任务设计中,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多种多样。任务设计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不同任务中影响难度的不同因素,选择搭配,同时利用或提供必要的辅助手段,将任务难度调整到适当程度,以使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结语
任务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任务型教学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整个语言教学、乃至许多非语言学科课堂教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师对任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进行的方式、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学习成果的表现和评价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有效教学途径,包含了先进的教学原则和理念,但要将它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课堂中,认识和了解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以及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则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者必须首先做到的。(摘自《课程·教材·教法》)
任务型教学教师作用初探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裘敏
在“二期课改”将全面铺开的形势下教法创新成为教师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于是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用结合的新型教学途径日益深入人心。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指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自我表达的任务通常以小组为单位r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让英语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气氛活跃适用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由注重教育成果转向注重教育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理论有三个主要特点:1相对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它更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使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习得。2.执行任务和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但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人在任务型教学的探索中,通过摸索得出一些体会。
一、任务的设定必须符合教材实际
现在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探索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任务太多太高。
例如有的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的预习工作中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殊不知,一些有关科技或人物的背景知识的收集与表达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而有的教师设置任务又太低.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语法练习中一味地机械操练学生不需动脑只需换几个单词就可以得出答案。这两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让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保持好奇心以及高昂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任务的设定必须到位。何谓到位呢?就是说任务的设定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设定任务之前,教师必须非常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理解教材中所渗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有较为止确的了解。设定的任务应该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这样设定的任务既从教材出发,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一类的任务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定语从句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用定语从句写一篇Biopoem(自传体诗歌)诗歌的结构是我设定的: Name A student of Luwan High School Who is(use 3 adjectives to tellothers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Who is loved by(Iist 3 persons)Who is intrested in(list 3 things)Who is afraid of(list at least 3persons or things)Who I ikes(list at least 3 things)Who hates(list at least 3 persons or things)Who needs(list 3 things)Who feels(use 3 adjectives totell others how you feel now)Who wants to see(list 3 thingsthat you want to see with your own eyes)Who hopes for(list at least 3 things)Resident of Shanghai Signature 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的自我介绍。首先.它的体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诗歌这种形式在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从未涉及,更别提让学生自己写。其次我所设定的内容也与以往的自我介绍有很大不同它更侧重于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些条文式的介绍。最后,在学生一起交流他们的作品时因为运用了很多的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确实有几分诗歌的味道。因为设定的任务符合学生实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空前高涨。
二、教师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向导
我们强调英语教学中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弱化了。相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作用反映在任务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任务完成的评价等各个环节。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后就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但对学生的讨论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的任务型教学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的向导作用首先反映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材料。这一点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尤为重要。例如在高三的课本中有一课Pollution。在学生经过调查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简单的任务后他们进入到任务Pollution is the product of civilization or non-civilization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较高的任务,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我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事先为他们准备了一组图片。在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而如今一些人为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地球的污染。这样的图片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抓手让他们在图片的启发下进一步地去思考、讨论.从而得出较完善的结论。
向导的作用也反映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事可做。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用词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让他们的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任务型教学形式中,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仍旧是任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和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帮助都是学生能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决不能随便设定任务任由学生去自由讨论一旦任务太难或太易学生并不感兴趣.那么接下来的自由讨论就是浪费时间。最后的结论也不会精彩.整个任务草草收场,这样的现象是我们教师要尽量避免的。汽、要形成一个适合本班实际的评价体系 学生完成了思考、讨论以后要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他们的结论。这是学生展示他们集体智慧和讨论结果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果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语,也许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老师仍旧用简单的“Very good”“, ”“just-so-so”“, ”“not very good”„来评判学生的成果显然是不够的。我觉得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self一evaluation)、学生相互评价(students}evaluation)、最后教师评价(teacher s evaluation)的方法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每一位学生仔细倾听其他人的发言不会有同学窃窃私语。另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当切合本班实际。例如,有的班级比较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评语也可以比较轻快,比较直接;有的班级比较含蓄学生对教师比较尊重也比较有距离。这样的话.教师的评语要以肯定为主这样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词句拉近师生间距离。每个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在小纸片上,最后交给发言者学生在阅读了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后感觉一定非常兴奋。
下面我例举一些简单的评语: *Well done.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your excellent pronunciation.„Good job, excellent ideas.*Very logical.Step by step.Quite good.*Very clear speaking.*Easy to understand.另外,我也非常注意鼓励学生使用非常感性的评语,因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有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运用这样的评语对于促进感情非常有效学生看后感觉更亲近。例如在一次有关自我介绍内容的课上,我就看到了许多这样的评语: *I like your presentation very much, I like dogs, too.Maybe we can walk our dogs together some days *Your presentation is really very interesting.You said you were crazy sometimes, I wonder what you are crazy about *Very brave boy.I would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以上是我在任务型教学途径运用上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实践我认为这种任务型教学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尤其是不愿开口实践等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现在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目标,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任务型教学通过集思广益知识互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实践中的语言畏惧感,学生之间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查研究.交换观点,语言组织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得出解决任务的答案。它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感受成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自《课程与教学》)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 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胡小芬
任务型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是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如何使任务设计具有实效性呢?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紧密联系教学目的,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应该钻研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景。[ 案例“]What are you doing? I‟m drawing pictuers”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 PER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实话实说。
任务要求: 教师多媒体出示5种职业的人物图片: teacher、driver、base-ball player、farmer、cook。图片下写有动词词组:driving a car, cooking, planting vegetables, playing base-ball,planting fruit trees, having class。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写下来, 采访3位好朋友并完成表格。S1: Excuse me, S2: What are you doing now? S2: I‟m planting fruit trees now.S1: Ha…ha…I see.You are a farmer.S2: Yes, you‟re right.教师设计此任务目的性非常明确, 为了完成调查表格,学生必须会说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rawing pictures”。而且因为询问的是自己的好朋友, 学生在使用这些新学句型时不会感到紧张拘束, 反而会更加的自信 ,更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 ,学生间的友谊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英语课堂的情感目标由此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二、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特征 ,三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相比 ,好胜心、表现欲就更强。因此 ,教师就可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 ,设计教学任务。[案 例“]Happy birthday”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动物王国生日晚会。
任务要求: 教师在教完本课句型“This is for you.Happy birthday!Let‟s eat the birthday cake”后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编排一个小动物过生日的小短剧。例如 ,叮咚!叮咚!(门铃响)S1: Come in, please!S2,3,4: Thank you.S2: Hello!Rabbit.Look at the cake.It‟s for you.S1: Thank you!S3,4: Happy birthday!S1: Thank you!Let‟s eat the birthday cake.S2,3,4: Great!本任务的开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吸引全体学生参加 ,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教师还可以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 ,争取让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案 例“]Is this your skirt? ”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四 年级下半册)Unit3 A Let‟s learn 任务名称: 小小作画家。
任务要求: 每大组选派一位画画最好的学生上台代表本组进行作画比赛,教师台上发令:Draw a white sweater.在台上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中, 台下学生进行chant: Draw, draw, draw asweater.Colour, colour, colour it white.这项任务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台上、台下学生均有各不同的学习任务。前者侧重于听、画的训练 ,后者侧重于听、说的训练。
四、任务设计要难易适当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 ,不要降低教学要求 ,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正常语言能力。如果任务太简单了 ,学生就会随随便便 ,草草完成 ,就会觉得老师对他的能力做出的是较低的评价。如果任务要求过高了 ,一方面 ,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达不到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让学生“蹦一蹦 ,摘果子”才是最佳的难度设计。[案 例]“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2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邀请函。
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根据Sarah的邀请信来写一封邀请函。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十分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能力要求的。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以填充式的形式来完成邀请函 ,那么要求显然太低了, 学生会认为这像是单词或词组的听写。当教师最后还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朗读一下自己设计的邀请函时 ,这个任务的难度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 ,不但要运用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他们还需顾及邀请函的正确格式及内容。对于此类的成果学生在取得之后会很珍惜。
五、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教师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到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 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 并享受其中,能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 例“]What are you doing?”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R小学英语(五 年级下册)Unit4 B Read and write 任务名称: 小侦探柯南。
任务要求:Smith家里的电脑在下午2点钟左右被偷了 ,警察锁定了四个犯罪嫌疑人。同时呈现四人的工作、身份等资料,课件出现警察审问四人的对话。主要句型为:What do you do? What are you doing at 2∶00?Where are you at 2∶00?学生根据阅读后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谁是真正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