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精选9篇)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第1篇

第二部分 专题七 考点四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一句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答案】CE

【解析】C.“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表达的是漂泊在外,空

③①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思乡,然后分析不同点:崔诗是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是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田家行(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的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将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拿来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1)AD

【解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写了村民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这四句寄寓了作者对村民的同情,揭露了统治者对村民的无情剥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答案】AD

【解析】A.“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友人的赞颂之情,相聚的欢愉之情和惜别之情。分析这些情感时须结合具体词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思(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①④③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答案】CE

【解析】A.“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过着闲适生活的具体表现,再分析诗人的不安的心情,诗人的不安来自于他的忧国忧民和无所事事。把这两点分析清楚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

②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D

【解析】A.“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陨落的荷花”错,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恋春之情、闲适之情和眷恋之情。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答案】AE

【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枯蓬,寒洌的水池边漂浮着萍藻,是虚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实写。

B.诗歌运用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水池中是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怅惘。

C.诗歌使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回应“秋甸”,下句以“寒池”回应“寒藻”;第三、四句上句以“风条”引出“风响”,下句以“霜叶”引出“霜枝”,各在句中回环往复。

D.

五、六句诗人伫立江畔,感觉到那早、晚的潮水,正一天比一天壮盛,很快就要达到满潮之期,这两句笔致哀婉。

E.

七、八句用词精当,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满轮明月已经亏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约会又要推迟到很久以后了。

【答案】BD

【解析】B.“无限怅惘”分析错误,应该是“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D.“哀婉”分析不正确,应是“清丽”。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期待。作者看到清江渐及满潮,想到月明相会之时即将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②担心。告诉友人千万不要耽误了行程,要赶上这潮满月圆的时候,不要辜负了这明月,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有些担心。③失望。眼看明月渐渐亏缺了,而依然不见友人,诗人感到惆怅和失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看到清江渐及满潮,便想到了月明相会之期已近,心中既充满了喜悦,又平添了几分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的担心。“幸”,这里是希望的意思。因此第五、六句是在对远方友人热切呼唤。然而,眼看着夜空的明月渐渐变为一弯月牙,诗人久待的友人依然不见。这使诗人感到深深惆怅,不禁喟然叹息。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多少憾意。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正夜夜仰对着空月,搔首叹息,徘徊不定。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第2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两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四.《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另一首诗,阅读《书愤》和这首诗,作比较,回答后面问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对两首诗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首联写少年,颈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过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8.对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方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风尘叹”,既是自励——绝不会受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中诗人联想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五.语段精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第3篇

但从另一方面讲, 诗歌语言凝练, 意蕴深厚,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诗中所反映的或豪迈雄壮, 或忧时伤世的思想情感, 与我们的中学生有了语言的隔阂和思想的差异。特别是预备班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龄, 即所谓少年期, 已经开始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但形象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生活经验少, 人生感悟更谈不上。尤其这个年代的孩子, 生活无忧, 父母呵护, 喜欢接受一些快餐式的文化, 如动漫、游戏之类, 让他们静下心来去学习凝练典雅的古典诗歌, 确实难度不小, 更不要说诗歌鉴赏了。但是诗歌中美的语言, 美的意境, 美的情感, 对他们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作用又有其他文学作品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新教材课程总目标的第二章第五节“理解把握古诗词”中, 又明确要求:把握古诗词的形象;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当然这一总的目标是对初中生的总要求。预备班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在知识上和心理上都属于过渡期, 诗歌鉴赏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思维特征以及接受能力的大小, 由浅入深, 逐步达成目标, 切不可操之过急, 生硬灌输。在教学实践中, 我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选准突破口, 找好路径, 引学生充满好奇地走入诗歌殿堂, 领略诗歌胜景。

一、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表现欲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心读诗

诗歌最明显的特点是讲求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歌音乐性极强, 讲求平仄押韵、声调节奏。古人相信:“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记忆力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得更透彻:“凡人有记性, 有悟性, 十五以前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 知识即开物欲渐染, 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 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研究表明, 预备班初一的学生正值十二三岁, 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所以我们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求一定要每诗必读, 每读必背。哪怕有些东西一时不能讲深讲透, 也要让他们先读先背。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阅历的丰富, 慢慢会有所领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印证了这一点, 他说他小时候背的许多诗句不全懂, “七十多年来, 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 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 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那么, 怎样引导初中低年级学生读诗呢?在教学中我一般分三步走。以教预备班上学期第十一课杜甫的《望岳》为例。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顺畅。这一步以学生自读为主, 并且鼓励他们查字典扫清朗读障碍。让学生做到朱熹所说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并且鼓励他们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有了竞争, 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快速查字典, 认真试读, 觉得读顺畅了, 就可以举手。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一步到位, 比如第一个学生起来读就把“齐鲁青未了”的“了”读成“le”, 读完之后马上有同学纠正, 应该读“liǎo”, 并且说因为在这里有“青色不断”的意思, 我肯定并表扬了他。在纠音纠字的过程中, 学生也初步理解了诗歌。第二步:正确断句, 读准重音, 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可让学生读, 让其他学生评, 在学生七嘴八舌踊跃指正并说明理由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感情及内容。还是读《望岳》, 第一个学生先起来读, 语气比较平淡。读完后马上就有学生评论:从文中插图和我的理解看, 杜甫当时是登高望远, 应该是视野开阔, 情绪高昂, 语调要高亢一些。另一个学生又补充:我查过资料,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那时他也就二十多岁, 正值青春年少, 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表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每一个学生评论完, 我会加一句:按照你的理解读读看。然后是再评论再读。反复几次, 逐渐完善, 诗意诗情基本上呈现出来了, 然后老师范读, 再让学生在体味中朗读。第三步:是老师讲解之后, 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背景、诗歌的情感、诗歌的内涵之后的读。要求学生语速适中, 顿挫有致, 情感饱满, 可以在正确表达诗意诗情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为了激励学生, 这一步我经常是当场抽取学生学号, 进行一个颇为热烈的朗读比赛。学生积极参与, 反复朗读, 读诗的热情特别高涨。努力做到“若读得熟又思得精, 自然心与理一, 永远不忘。”这三步下来,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基本上能做到“其义自见”了。

二、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了优势, 但并不像高中生那样用系统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思维, 而是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毕竟还不强。在这一过程中切不能急于求成, 把学生无法理解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这正如吃饭, 如果常常让人吃半生半熟的“夹生饭”, 久而久之会伤及胃口, 而一旦伤了胃口, 以后给他再美味再营养丰富的食物他也拒绝享用了。“读书之法, 在循序渐进, 熟读而精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接受能力, 深入浅出, 由浅入深, 就像吃水煮玉米一样, 一层一层剥去外面的皮, 然后慢慢显出一粒粒嫩而饱满的玉米粒。如在教预备年级下册第四课杜牧的《江南春》时, 我就设计了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问: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出现了哪些物象, 或者说哪些事物。把“物象”说成“事物”一下子好懂了许多, 同时鼓励学生, 哪怕你就只能找出一个物象, 也要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觉得难懂的诗一下子变简单了, 所以举手十分踊跃。我先让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回答, 因为我想他们可能找不全, 但毕竟能找出其中一二, 因为他们选择的余地比后面回答的同学要大, 这对他们学诗的热情是极好的鼓励。第一个同学找出了“莺”“水村”“山郭”“酒旗”“寺庙”, 这个同学回答时, 周围的同学也不断地点头, 或者叹气, 但两眼却激动得发光, 好像是说:还有还有, 我来说!这个同学回答完毕, 果真还有一片手举着, 我又叫了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他补充道:还有“绿树”“红花”, 从题目看, 还有“千里江南”。我笑着夸赞他:说得好!他的热情更高。接着我又提出第二问:看看诗中这些物象的特点, 以及诗人要借这些物象表达什么感情呢?通过讨论, 最后集中意见:“千里”写出江南的广阔, 黄莺在歌唱, 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显得江南春景美丽多彩;村庄傍水, 城郭依山, 酒旗在风中招展, 人们生活悠闲快乐。“南朝四百八十寺”掩映在烟雨之中, 更显出一种朦胧迷离的美。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神往。尽管对这首诗的解释还有一种“讽刺说”, 其一我也觉得后一种解释有些盲目拔高的味道, 其二对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讲得过于复杂, 怕浇冷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在教学中我就避开不谈。在此基础上我才推出了第三问:这些物象无一不表现着诗人的情感, 加了感情的物象应该叫什么呢?至此才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何谓意象。意象即诗中的形象, 但不限于人物形象, 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凭借, 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本来“意象”是诗歌的规范术语, 但直接讲给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引导学生在“物象”的基础上理解“意象”就容易多了, 一下子拉近了与诗歌的距离。

三、根据诗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抓住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幻想等特点, 引导他们积极地联想和想象, 用语言准确描写“诗中之画”

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 最简单的方法是出示几幅图画, 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 并说明理由。如在讲《宿建德江》时, 我展示了一幅画, 画面上有江、有树、有人、有船, 很美的一幅画, 结果一出示就有同学看出了破绽, 他说:还应该有月亮, 因为诗中说“江清月近人”;我又出示第二幅画, 这幅画除以上的景色, 又加了月亮。又有学生提出异议:画面太晴朗了, 因为诗中说:“泊烟渚”而且是“日暮”, 画面应该有雾蒙蒙的感觉。两幅画出示完毕, 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而且诗中的文字也立了起来, 成了有形有色的画面。有时, 我会抓住诗歌中触发想象的物象, 抓住诗中含义深刻的关键词语等,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方延展, 展示比诗句更为广阔的画面。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根据初中低年级学生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比如春游时的经历, 想想自己坐在草地上听小鸟啾啾的感受;在蓝天白云下放风筝的畅快等, 用语言来描绘平静的水面、低垂的春云、倒影中的孤山、绿荫下的白沙堤, 再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 通过想象和联想展现西湖美妙的湖光山色。这样讲下来, 诗中的文字渐渐形成了一幅幅画面, 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意境,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鉴赏古代诗歌七个易忽视的要素 第4篇

一、容易忽视诗歌中标点的理解

标点符号在诗歌中看似无关大体,若细心的读者从标点中也可找到一条解读的路径。南朝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个反问号,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感叹号为何不用句号,可知这个血气方刚的李白竟然不可一世,这种傲岸的性格真是一览无余。七年之后,李白又回到河南嵩山元丹丘家做客,诗人借酒助兴,《将进酒》中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句末采用陈述语气,言为心声,从标点运用可以推知此时诗人明白直率的性格给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麻烦,这时只有愤激、无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在后期难以言表了。

二、忽视弄懂诗歌的题目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提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

三、忽视注释的内容

任何一篇稍微难懂的诗词,都会在一些字词上加以注释,试卷可谓是惜墨如金,注释为了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四、忽视读懂作者

有的诗歌题目下面有对作者的简介,有的著名的就不一定有,那么我们多从注释作者的信息中分析。“知人论世”也是解读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原则。2010年江西高考题的《送人归京师》,作者陈与义,对作者介绍: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从中可知,南宋是个偏安王朝,文人志士虽都有收复失地之心,可是当局苟且偷生,不思收复,爱国志士大都只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联想到这些信息,答题就找到了一把钥匙。

五、忽视诗歌特定语言理解

优秀的诗篇的语言都贵在含蓄,作为鉴赏者,就是要善于并准确判断诗人提出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就不要仅局限在诗歌表面和字面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诗歌中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如孤、碧、冷、绿等字),动词和形容词是最值的玩味的,是诗人炼字最讲究的地方,使作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我们要善于寻找诗歌中一些带情绪色彩的词。

六、忽视诗词特定的一些术语

诗歌鉴赏虽说只可会意难以言传,但在鉴赏时,不仅要会会意,而且要言传,要传得恰到好处,传得言简意赅,因而一些鉴赏的术语应积累。如诗中有叠词、术语不外乎“语言有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颜色的詞,使用的术语“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词有豪放、婉约之别,术语有激越高亢和清婉秀丽。如表达思想感情,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还有一些术语“卒章显态”“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可以增加鉴赏的深度和力度。

七、忽视精心组织答题语言

鉴赏诗歌,并不是无章可寻,古代诗歌鉴赏,一般来说抒情兼议论的诗比较多。那么答题时,我们可以像写一篇小论文一样,可以先找论点,论据,然后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加以证明,再举王维的《过香积寺》,先根据要求找出诗眼“咽”“冷”,然后找出论据,这首诗描写的是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因此可知三个要点:一是描绘出山中寂寥的景色,这是作者营造的意境,二是“咽”和“冷”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使该诗形象生动。三是它们是冷色调的词,与作者寂寥的心境相吻合。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第5篇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第6篇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8.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8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第7篇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第8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七年级诗歌鉴赏 习题 第9篇

( )1. —How does Mr. Brown look like?

—He a medium build, and he has brown hair.

A. has B. is C. looks D. likes

( )2. —I hear you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 Who is it?

—The young man a pair of sunglasses is.

A. wears B. with C. has D. gets

( )3. —Why didnt Jim come to your party?

—I dont think he know my address. I just there last week.

A. decided B. put C. agreed D. moved

( )4.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

—Yes. Id like some apple juice.

A. eat B. drink C. read D. play

( )5.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 .

A. Not at allB. Yes, please C. Yes, I would D. I dont like it

( )6. —Why do you look so unhappy, Mike?

—Im hungry, mom. I would like a large bowl of dumplings with eggs and tomatoes.

A. to have B. have C. having D. had

( )7.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to visit my friend Lin Tao the morning of last Sunday.

A. on B. in C. for D. at

( )8. —Did you watch the kids on the playground this afternoon?

—No, I was in my office all the afternoon.

A. to play B. plays C. play D. played

( )9. —Whats Jim doing over there?

—He is his lost keys.

A. looking forB. finding C. looking at D. looking after

( )10. —Did you enjoy your trip?

—Yes, it was !

A. awful B. terrible C. boring D. great

( )11. —Is the boy ?

—Yes, he cant find his way home.

A. happy B. late C. cool D. lost

( )12. —Your words made me feel again. Thank you.

—Im happy I can give some help.

A. tired B. nice C. sorry D. sad

( )13. They are too tired. They decide now.

A. to go longer B. to stop to work

C. not to have a rest D. to stop working

( )14. Oh dear!The shop is .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here.

A. empty B. sunny C. crowded D. big

( )15. —I dont like mutton beef.

—I dont like mutton, I like beef a lot.

A. and; but B. and; and C. or; but D. or; and

二、完形填空。

There was a little poor boy in a small village. He lived 1 his mother. His mother had to

work all day. In the morning she 2 cakes. In the evening she was back home with some

3 .

One day she was ill in bed, 4 she gave the box to her son and said, “There are one

hundred cakes in the box. Go to the park with these cakes and sell them all. Now 5 , come back early 6 you sell them.”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The boy got to the 7 , opened the box and cried, “Cakes! Cakes! The most delicious cakes in the world.” A woman had a cake. “Oh, its really 8 !” Then many people near came to 9 them. Some wanted three and others wanted five. After a little time, there were not any cakes in the box, but one hundred 10 in it. How happy the boy was!

( )1. A. with B. like C. at D. from

( )2. A. had B. ate C. made D. got

( )3. A. cakes B. food C. children D. money

( )4. A. because B. so C. but D. after

( )5. A. look B. see C. listen D. hear

( )6. A. and B. so C. after D. before

( )7. A. park B. street C. village D. cakes

( )8. A. bad B. terrible C. awful D. delicious

( )9. A. eat B. buy C. sell D. take

( )10. A. coins B. cakes C. boxes D. people

三、阅读理解。

A

[The Ant Bully

Actors: Julia Roberts (voice), Nicolas Cage (voice)

Language: English

Running time: 1 hour 25 minutes

Price: Weekdays——$ 30 $ 15 (children under 7)

Weekends——$ 40 $ 20 (children under 7)]

I really enjoyed this movie. Its a fun movie for the whole family. I had really good laughs and enjoyed being there. —James

I would recommend (推荐) this movie to everyone. Whether you go with family or friends, I honestly think this movie has something you will really enjoy! —Sam

Ive seen several movies of this kind, but this one is the best. It is so well made—some of the scenes are so beautiful. —John

I went to see this movie with my 9-year-old daughter this Tuesday, really without knowing too much about it. My daughter and I were pleasantly surprised at how funny it was. We just couldnt help laughing. I would recommend this movie to the whole family. —Mary

( )1.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tell that is spoken in the movie.

A. Chinese B. English C. Japanese D. French

( )2. The poster shows that the movie lasts .

A. 25 minutes B. 60 minutes C. 85 minutes D. 125 minutes

( )3. John likes the movie because of .

A. the funny actors B. the wonderful music

C. the sweet voices D. the beautiful scenes

( )4. Mary and her daughter spent watching the movie.

A. $ 30 B. $ 40 C. $ 45 D. $ 60

(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ovie most probably tells a story.

A. funny B. sad C. terrible D. true

B

Here is a form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平均气温) of four American cities.

( )6.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hicago in winter is .

A. 24℃ B. 13℃ C. -3℃ D. 9℃

( )7. What is the weather of San Francisco like in autumn?

A. It is cold. B. It is cool. C. It is hot. D. It is warm.

( )8. Which citys temperature is usually about 11℃ in spring?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 )9. Which city is the hottest (最热的) in July?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 )10. Which city has the best weather all the year round?

A. Winfield. B. Chicago. C. Miami. D. San Francisco.

C

No Car Day was first started by 34 cities in France on September 22, 1998. It was start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now, more than 1,000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had a No Car Day.

The first No Car Day in China was in Chengdu in 2001. Other cities, including Taipai, Shanghai and Wuhan, also support (支持) the day.

In Beij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joining the campaign (运动). It asks drivers to leave their cars at home for one day each month and walk or ride a bike to work. It also calls on Beijing people not to use cars on June 5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 slogan for the day is, “If we drive for one less day, we can have one more nice day.”

So far, more than 200,000 drivers have shown their support. “We cant control the weather, but we can choose not to drive,” said Wu Zonghua, a car club chairman. Beijing is trying to have 238 blue sky days this year.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2, Beijing only had 52 blue sky days. This was 11 days less than the number for the same period in 2011. Much of the dust comes from the desert, but cars cause most of the air pollution. We must do more for No Car Day.

( )11. The first No Car Day is on _______.

A. February 2nd B. June 5th C. July 5th D. September 22nd

( )12. _______ was the first city to have No Car Day in China.

A. Beijing B. Chengdu C. Shanghai D. Wuhan

( )13.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logan” mean in Chinese?

A. 目的 B. 原因 C. 意义 D. 口号

( )14. How many blue sky days did Beijing hav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1?

A. 63. B. 52. C. 41. D. 238.

(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start No Car Day.

B. No Car Day is World Environment Day.

C. No Car Day has been supported by over 1,000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so far.

D. Much of the dust in the air comes from cars.

四、阅读理解填词。

Spring is coming. The w 1 gets warm. Its still a little cold and w 2 these days. But we can find spring everywhere.

Look at the trees. The l 3 on the trees are green now. They are growing (生长) well.

Some flowers are c 4 out. They are so b 5 . Listen, 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y are happy to come b 6 . Spring is a good time for outdoor(户外的) a 7 . Children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Some are flying kites; others are taking p 8 ; still others are playing football. They wear sweaters and j 9 . Spring is a comfortable season. Its not too cold or too h 10 . I like it.

1. w 2. w 3. l 4. c 5. b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