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前瞻性研究 第1篇
1.1现状及问题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油田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以来, 油田先后采用了Oracle 5.1、Oracle 6.0、Oracle 7.0、Oracle 8i、Oracle 9i、Oracle10g、Oracle 11g共计7个数据库版本, 在此期间, 逐步形成了以效率优化为核心的数据库运维技术体系和以数据灾备为重点的数据库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在数据库效率方面, 通过对系统环境、数据库参数、数据库架构的全面优化, 有效地增强了系统吞吐量, 提高了数据库命中率, 减少了无效磁盘I/O, 提高了内存使用效率, 用户响应时间不断降低;在数据库安全方面, 通过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日常巡检、严格用户权限、完善备份机制等方式, 一方面有效地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防患于未然, 杜绝数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全面提升风险抵抗能力, 重大数据库软硬件故障后, 48小时内数据能够全面恢复、数据丢失率低于2%。数据库系统基本上满足了油田信息管理的需求。
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数据库效率优化方面, 随着新数据的增加入库以及EPDM数据库全新数据管理方式, 将导致单表记录数显著增大, 最大单表记录数预计将由当前的百万级增长到千万级, 现有单一的数据库分区方式以及数据索引的缺失将无法满足高效数据访问的要求;
二是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 “十三五”期间, 越来越多的数据库服务器将超出服务期,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 现有数据库备份周期及范围达不到数据安全管理的需求, 一些数据的增量备份还不是很及时。
1.2“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攻关方向。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基于EPDM的数据库系统优化, 通过合理的数据库分区以及高效数据索引的建立, 进一步提高数据库访问效率,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访问体验;
二是数据库安全管理体系完善, 通过优化数据备份周期及范围, 评估主库数据安全级别并合理的开通数据库审计功能, 进一步提高主库数据安全性;
三是云数据库技术跟踪, 现有的数据管理依赖于关系型数据库, 但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在海量数据管理、高并发读写以及扩展性等方面的限制, 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云端服务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技术趋势, 这对数据的异地多点查询和数据关联与聚合提出了挑战。
二、应用系统运维:建立基于ITIL的运维体系, 为油田主营业务提供优质服务, 提升用户满意率
2.1现状及问题分析。数据库相关应用系统是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载体。在数据库相关应用系统方面, 坚持走自主开发道路, 保障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 自主研制的多个系统已在油田范围内推广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逐步由以“设计、开发”为核心的建制阶段进入到以“推广、升级”为主的运维阶段。
但是, 随着上述系统的推广应用, 系统运维工作量显著增大, 当前应用系统运维体系的不适应性进一步凸显, 具体表现在:
一是系统运维人员不足。应用系统运维工作内容繁杂, 如用户管理、培训推广、系统安装、技术支持等等, 而当前运维工作几乎全部由系统开发人员承担, 导致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功能开发等与源码相关的工作中 (如功能完善与调优、新功能增加等) , 导致已建置系统对于新技术的跟踪和对用户新增需求的响应不是很及时;
二是运维服务流程不规范。当前, 数据库应用系统尚未建立规范化的运维服务流程, 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服务级别管理等ITIL标准化服务流程尚未建立, 存在部分用户报出的故障和问题响应时间长, 内部责任不够清晰等问题。
三是知识积累不够。随着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不断上线应用以及IT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 各种不同架构体系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维也日趋复杂, 系统运维对知识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运维人员的技能提高缺乏知识库的有效支撑, 主要依赖于自我学习, 导致运维人员的知识体系相对薄弱, 一方面缺少行业知识, 造成与勘探开发专业人员沟通有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在缺乏系统运维知识, 造成系统问题过多的依赖系统开发人员解决。
2.2“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攻关方向。针对上述问题, “十三五”期间,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运维方面, 完善数据库应用系统运维流程, 开发运维服务平台, 实现系统的运维服务呼叫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以及服务级别管理等一系列服务管理流程, 建立起基于ITIL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运维体系, 为油田勘探开发主营业务提供优质的服务, 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率。
三、信息标准规划:按照服务应用、协调一致及发展性原则, 强化数据标准建设, 促进信息管理有序、高效
3.1现状及问题分析。我院需要进一步开展信息管理标准建设, 制定信息管理各类标准规范, 促进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一些与勘探开发主营业务衔接紧密的基础标准、重点标准尚不完善。如主数据管理标准、网格类数据存储格式规范。以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管理的支撑力度;
二是一部分现有标准需要进行复审与修订工作。同当前信息管理现状相比, 一部分标准已不再适用, 需要进行修订, 以进一步提升原有标准技术水平, 优化标准体系结构;
三是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还不够清晰。一方面随着业务、技术的变化, 现有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也会逐步发生变化, 如替代、引用、扩展等, 目前对于现有标准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在新标准编写之前, 其与已有标准的关系需要明确;
四是需要加强标准的贯彻实施, 在当前的标准化工作中, 存在部分标准贯彻实施不够深入的现象, 为了保障标准能够正确地、可持续地实施, 需要开发相应的标准辅助执行系统。
3.2“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攻关方向“十三五”期间, 按照服务应用、协调一致及发展性原则, 不断强化数据标准建设, 保障信息管理各环节的建设有章可循, 促进信息管理有序、高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信息管理标准体系。一方面进一步梳理信息管理标准体系, 理清标准关系, 建立标准总体架构;另一方面起草、修订相关标准, 弥补相关标准空白;全面建立、完善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
二是开发标准辅助执行系统。一方面开发标准辅助实施系统, 降低标准执行难度, 提高标准执行效率, 更好的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二是标准验证系统, 提高标准执行正确性, 更好的发挥标准化效果。
四、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以421工程为抓手,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 建立4V型数据中心主库
4.1现状及问题分析。“十二五”期间, 油田信息资源管理取得较大进步, 基本实现了勘探开发数据汇交正常化, 数据管理集成化, 核心技术自主化。实现了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集成管理。然而, 在数据管理方面, 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在数据汇交方面, 外部施工单位及成果类的数据汇交功能需要开发、数据汇交质量定量统计功能需要完善、部分数据的汇交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
二是在数据管理方面, 基于EPDM数据模型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主数据管理体系需要建立、数据所有权管理需要加强、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融合管理技术体系尚不完备, 此外, 部分数据资源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是在数据质控方面, 数据质量保证框架需进一步完善、数据评价体系还需建立。
4.2“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攻关方向。“十三五”期间, 以421工程为抓手 (加强主数据管理、动静态数据一体化管理、数据质控管理、大块数据管理;完善数据汇交、数据模型管理;增补数据属性) ,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 建立4V型 (大量 (Volume) 、多样 (Variety) 、快速 (Velocity) 、价值 (Value) ) 数据中心主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勘探开发数据汇交体系。一方面梳理外部施工单位业务流、数据流, 建立、健全外部施工单位数据汇交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数据汇交及时性、完整性考核/评估算法, 发布数据汇交质量考核季报, 进一步推动数据汇交正常化工作;
二是实现勘探开发数据高效管理。在进一步完善EPDM数据模型、完成EPDM数据库单轨运行的基础上, 一是攻关主数据管理技术, 建立统一、规范的主数据管理体系, 实现油田勘探开发主数据的便捷共享;二是实现主库数据来源管理, 提高数据的严肃性, 为勘探开发专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三是攻关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融合管理技术。四是攻关动静态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三是建立数据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是搭建数据质量保证框架, 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建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提供在线评价接口, 更高效地监督数据质量准确性与真实性。
五、勘探开发数据服务:构建面向全油田的3+1服务模式, 加强与勘探开发业务的深入融合
5.1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是发布了勘探开发数据服务系统v2.0, 为用户提供了实时、便捷的自助下载服务, 该平台已成为勘探开发专业人员获取数据的主要工具;
二是提供了准确、高效的数据报表服务, 初次提交合格率99.68%, 为油田生产运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是开展了深入、优质的数据加工服务, 服务内容涵盖批量制图、工作环境搭建等, 为油田科研生产提供了高效的数据保障。
然而,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共享程度, “十三五”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需要开发面向应用软件的公共数据接口。随着主库数据资源的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提出了底层数据访问需求, 如A5、A7、岩石物理数据管理系统等等。目前, 主要通过开放底层数据库以及建立应用视图等方式提供上述服务, 但是在EPDM单轨运行后, 数据模型的复杂性将导致原服务模式应用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向用户数据准备的勘探开发数据服务系统。当前的数据服务系统在井号自动转换、数据展示、定制格式输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此外, 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基于EPDM的井筒数据、物探数据以及油藏精描成果数据的访问功能;
三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嵌入式人工数据服务能力。当前的人工数据服务主要在后方工作, 大多是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一次性的数据加工、环境搭建等服务。但是在勘探开发专业人员的科研生产中, 一次性的数据清理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有不断地捕捉最新数据处理结果、随时进行数据的清洗整理, 才会使得数据服务工作更有意义。
5.2“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攻关方向。“十三五”期间, 构建面向全油田的3+1 (3指以数据开放为目标的、面向应用软件的数据接口服务, 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面向科研生产数据准备的平台自助服务, 以数据升值为目标的、面向研究过程的科研数据服务分析服务, 1是指嵌入式人工数据服务) 服务模式, 加强与勘探开发业务的深入融合, 提供用户满意的数据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是开发公共数据服务接口。一方面开发、封装标准的数据检索、数据展示、数据下载、数据加工以及数据报表接口, 为第三方应用软件/系统提供安全、便捷的主库数据访问方式;另一方面开发公共数据服务管理平台, 实现公共数据服务的规范化运维及管理;
二是完善勘探开发数据服务系统。一方面完善现有功能, 优化井号转换、数据展示、定制格式输出等功能, 增加物探数据、油藏精描数据以及EPDM数据的访问功能, 提升系统完整性、友好性;另一方面增加动静态数据一体化访问功能, 为用户提供更及时、更全面的数据访问功能。;
三是提供嵌入式的人工数据服务。开展面向重点项目的嵌入式人工数据服务, 实时捕捉用户需求, 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数据清洗整理服务, 加强数据工作与业务研究工作的联系, 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数据服务新模式, 提升用户满意度。
摘要:“十三五”期间, 低油价、高成本的国际原油市场对油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更严峻新的市场环境, 油田需要进一步提高运营决策的效率和准确率, 信息管理的提升必然成为企业发展转型的有力工具。本文基于对油田信息化工作的实践经验, 基于对油田信息管理的新趋势的理解, 结合国内外IT发展趋势, 从数据库、应用系统、标准体系、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完善信息管理战略体系。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规划,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学先, 蒋惠婷.异构数据源集成实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 30 (8) .
[2]郭志勇.基于模型驱动的异构数据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7.
教学设计研究 百年回顾与前瞻 第2篇
张 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论著选摘
【摘 要】 20世纪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教学设计研究与不同区域的整体文化风格有着内在关联,北美与欧洲大陆的教学设计研究尽管有联系,但差异是主要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仪器中心
学习者中心
一、20世纪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线索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在科学的世纪里,世间的一切都深深打上科学的烙印。如果说17世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那么20世纪则是科学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所谓“教学论的科学化”,是指用典型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进行研究,把教学论置于科学(主要是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教学论的研究重心主要是宏观的教学哲学层面的问题的话,那么当教学论在20世纪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其研究的重心不再只是宏观的哲学层面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微观的“教学设计”问题。这是20世纪的教学论与以往时期教学论的重大区别。这里先分阶段对20世纪教学论研究的历程进行全景透视,以把握当代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状况。
(一)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
在西方世界,教学设计研究存在两种典型风格:一种风格是信奉“经验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美、英等英语国家;另一种风格则信奉“理性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把“量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式。“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这种理智或多或少是与生俱来的),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与认知过程,因而在对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方法上“量的研究”不占主流,“质的研究”则成为重要方式。
在北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研究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如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教学设计因而发展为一种“规范科学”,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这样,20世纪的教学论也就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20世纪上半叶,北美教学设计研究起源于几个心理学家试图把心理科学运用于教育情境的努力。杜威和桑代克为教学设计研究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杜威早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设想建立一种特殊的“连接科学”,能够把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连接起来,这种“连接科学”当然是研究如何设计教学的。与杜威相比,桑代克的贡献更为突出,可以说他是美国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开创者。桑代克认为,通过动物实验所建立起来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他根据其学习理论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的教学设计体系。这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为教学设计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欧洲,德国教育学家拉伊同样在1903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实验教学论》,另一位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于1914年出版了三卷本介绍“实验教育学”及其心理学基础的讲演稿,他们两人倡导“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二)进制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学设计研究在西方世界兴盛有重要的社会背景。第一,“二战”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啬。对当时的教育教学体制形成挑战;第二,“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竞争,必然引起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科学化水平的竞争;第三,50、60年代,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当时北美的科技文化领域有一种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向社会科学领域移植的风潮,而此时的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占主导地位,所以,当谋求教学设计科学化的时候自然会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运用于教学领域。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早在“二战”期间就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开发军事训练材料。
1954年,美国杰出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论文,该论文迅速掀起了一个关于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开发的运动。斯金纳在文章中提出了“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6个教学设计原则,从而确立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础。北美教学设计理论早期发展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加涅、格拉泽、帕期科无不受斯金纳的影响。程序教学的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欧洲,在欧洲引起广泛讨论。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教育教学研究受“理性主义”哲学支配。其教育学更多表现为“人文科学取向”。因此,当北美的教育科学和程序教学传到欧洲以后,除一些热心的支持者从教学技术的角度对之赞同以外,许多教育学者则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对之批评。当程序教学运动衰微以后,更强化了许多欧洲教育学者和教师反对教学技术的偏见,这种状况持续至今。
6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期,北美的教学设计研究依然建立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些研究试图确定在教学中实施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和程序,以保证达到规定的学习结果。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集中在行为主义的任务分析和开发学习的行为目标。行为分析的目的是确认学习者成功地守成教学任务所需获得的一毓细小的、循序渐进的技能或称“亚技能”,设计指向于获得这些“亚技能”的具体的目标,使这些“亚技能”的获得序列化,以使学习者最有效地达到预先规定的学习结果。这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关于学习者个性差异的变量。
在50、60年代,不仅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蓬勃发展,而且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实践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统称为“新教学论”。其中最有影响就是所谓“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獐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
从60年代未期开始直到整个7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到美国90年代,各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对美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欧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来就没有像在北美那样取得过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发展起来的认知理论到7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影响,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
但是,70年代以后兴盛起来的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并非是对以往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超越。在北美,“任务分析”由分析人的行为表现以确定行为目标,转向于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能力表现”的发展阶段,研究者用“任务分析”去确定一个学科领域中能够把“新手”和“专家”区分开来的不同的学习水平。许多研究描述了像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复杂的结构和序列,并且发现,在具体的领域中,知觉在那些高度熟练的人的能力表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欧洲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任务分析”的方式,比如有人开发出了内容取向的“任务分析”法,并将这种方法与标准参照测验联系起来。
加涅和布里格斯是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加涅早在60年代就是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不过这个时期的加涅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的。自60年代未以来,加涅把认知理论整合于其教学设计理念中,成为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代表,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第四,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基于其“学习层级说”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加涅和布时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在70年代影响深远。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进入80年代,北美的教学设计理论有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把不同教学设计理论的因素与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综合起来。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这样的理念: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我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进步和需要的教学变量和条件受到强调,教师的角色继续变化,以对学习情境作出更灵活的反映。当教学设计研究者与计算机程序专家合作设计互动教学系统的时候,教学技术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许多教学设计专家(如加涅)继续修改其理论以使其能够适合于所有学习情境,但许多专家在80年代改变了其努力方向。这些研究者致力于分析既存教学设计理论,以确定其对处理具体教学情境的优势与劣势。这些研究者不是把现存理论中的因素综合为一种新的“杂交理论”,而是试图把最强有力的理论组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包容许多可能策略的富有变化的系统。各种策略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以便于确定哪些组合和序列明确限定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教学设计者进而能够从这些大规模的、事例起来的教学理论中选择某些具体环节以直接运用于他们所需要的学习结果中,这就使教学设计具有了很大灵活性。
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为80年代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80年代未和90年代早期的研究者继续研究各具体知识和技能领域中的“能力表现”的过程和结构,并开发教学程序以培养这些能力。这类研究有两个根本前提:第一,学习应当是情境性的,并且是一个指向于特定问题解决目标的积极的知识应用过程;第二,将问题解决策略模式化的重要性,与为新的学习提供动力的过程中冲突或错误的作用具有总体的一致性。总之,与行为主义者把学习者视为被环境所创造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认知本位的研究者研究学习者积极改变环境并由此促进学习的方式。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教学研究或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从理念、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机,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这上。
(一)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主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认识论观念,不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主义,都属于客观主义的范畴。客观主义认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在”的性质来看,“实在”是客观的,是外在于人的心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心灵、意识、思维是主观的,是被“客观实在”所决定的;第二,从知识的性质来看,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趔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第三,从科学的性质来看,科学是知识的代表或典范,是“真知识”、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的使命是发现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第四,从人际互动的性质来看,真理是由少数科学家、专家学者经过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而获得的,“趔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芸芸众生只是接受和传播专家们所发现的“真理”,这必然导致权威与服从的人际关系。
在客观主义认识论看来,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由于复杂知识可以还原、分解为简单知识,因此可以对知识教学进行细密的程序设计,这显然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质。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的“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第二,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第三,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价值是中立的,与意义无关;第四,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的。
由此看来,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具体的哲学流派,而是当今许多哲学思潮的共同主张。从英美哲学来看,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哲学思潮在认识论上都有建构主义的性质;从欧洲大陆哲学来看,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也都有建构主义的性质。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认识论体现时代精神。
在历史上对建构主义理念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包括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等。当代西方的建构主义则是在充分吸收了这些学者的基本主张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像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以及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就。由此形成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如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控制论系统观等等。
为了进一步理解形形色色的建构议的性质,可以从知识形成的两个“连续体”进行区分。第一个连续体是“外部输入――内部生成”连续体。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心灵的,还是人的心灵内部生成的?这是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分水岭。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心灵的,人的心灵具有受纳的性质,学习过程就是要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或信息,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尽管所有的建构议者都雍知识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和内部生成的,但不同建构主义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理解存在差异。如果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激进建构主义”。
知识形成的第二个连续体是“个体――社会”连续体。建构主义都认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是知识形成的基本机制,但对这种交互作用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有人区分了三种知识建构:个体的建构――个体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间的建构――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间的交互作用;公共知识建构。持第一种建构的主张可统称为“个人建构主义”,这种观点强调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只有个体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持第二、三种建构的可统称为“社会建构主义”,这种观点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这样,从知识形成的两个连续体我们可得出四种基本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这四类建构主义彼此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如个人建构主义往往持激进建构主义的主张,社会建构主义则往往持温和建构主义主张。
如果说客观主义使教学成为人的控制过程的话,那么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在教学领域,尽管人们对计算机的不恰当运用不无担忧,但是,计算机在教学领域运用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更根本的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信息社会是一种“网络化社会”,“网络化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可以称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展开便捷的交往,使人们很容易与世界上著名的信息资料中心联系起来。地球变小了,人类彼此之间在心灵上靠近了,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意义仅仅是初露端倪,还并未充分表现出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运用于教学领域将会引起一系列深刻变革:第一,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面对面的、发生在真实时间之中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把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已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第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第三,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当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之后,课程就不再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更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球范围的课程资源尽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现了新的面貌;第四,“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它比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方法更加互动,也更迅捷地提供教育信息。当然,“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所带来的实证性影响还远未充分表现出来。但仅根据上述影响就足可预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新的范式。
需要指出的是,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因素。比如,这种交往排除了许多非语言交往的因素,而在面对面的讨论中,非语言交往是很重要的。再比如,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可能会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某些方面,从而对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造成损害。
“智能教学系统”或“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在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渐趋式微,但随着计算机智能水平的提高和新的软件的不断开发,“智能教学系统”表现出新的微型机和省略。新时期的“智能教学系统”超越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限制,积极吸收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建构主义),并把“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整合于自身之中,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浓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技术观,而不是“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是极狭隘的,是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征。当今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强调学习者中心,通过不断开发与硬件相适应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软件,日益提高人机协作和互动的水平,日益提高计算机传递系统的效率。新教学技术的利用,比如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从而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非但不会降低未来教学设计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反而会为日益进步的教学技术找到意义之源。
(三)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论因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这种教学论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控制的,因而这种教学论是受效率驱动的,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当教学论走出“科技理性”的狭隘视域的时候,它不再只是效率驱动和控制定向的,更主要的是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理解。这时,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等等,都成为理解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基础学科。
从研究方法看,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将不再支配教学领域,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局面,各种形式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结合将是教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
注:
① See Tennyson,R.D.,Schott,R.,Seel,N.M.,and Dijkstra,S.(eds.)(1997).Instructional Desig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Volumel: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p.1-16.② See Wilson,B.G.(1997).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In Dills,C.R & Romiszowsky, A.J(eds.)(1997).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p.65.③参阅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前瞻性研究 第3篇
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1—2012年度我国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李静海院士表示,从近年学科发展的趋势来看,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强化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针对未来学科发展,李静海院士提出三点思考:一是要重视超前研究学科发展演化规律,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三是对知识体系深入分析以推进学科变革。
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介绍了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引证报告显示,2011年,43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个学科分类中占70.5%;35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种中国科协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本学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种三者同时排名第一,占此类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有66种来自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在“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文章”中,中国科协有54种学术期刊68篇论文入选,占总量的2/3以上。
本次发布会是中国科协举行的第6次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主持。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有关委员,来自有关部委的领导,参加本次学科发展专题研究的全国学会的首席专家、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主编及学会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部分在京重点院校,主要图书馆、出版社,全国学会期刊代表及其他全国学会代表,30余家媒体、网站记者等,共300多人出席了发布会。
前瞻性研究 第4篇
2008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提出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2009年2月, 物流产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获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 会议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 要求多渠道增加投入,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促进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这将使物流教育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着眼社会需求物流人才供需错位
迫切需要物流人才, 但找不到适合的物流人才, 不少物流企业为求贤纳才可谓费尽心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只有理论, 缺少实践经验, 心气又高, 不好用也很难用, 这是供需矛盾的一种现状。供需两高, 但是匹配不高, 其实是一种供需结构和方向上的错位。不少学校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 部分教师欠缺实践经验, 不少教材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改变这种状况对中职学校尤为重要, 因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一线物流技能人才。
物流业人才严重不足, 早已是共识, 与此同时, 大量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积极培育物流人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人才需求旺盛的物流企业普遍反映, 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适合传统物流业, 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 物流人才供需错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很多学校没有及时更新观念, 重教学、重理论, 轻实践、轻能力培养, 轻综合素质, 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近年来, 物流及其相关专业火热起来, 部分学校在教学中生搬硬套, 盲目趋从, 在师资不强、设备不全、经费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 草率开设物流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下设置物流课程。在具体专业教学中, 在课堂理论讲述多, 到企业实习实践少。
基于企业需求物流职业教育存在缺失
企业对真正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很大, 中职教育的切入点应是培养“蓝领”, 而不是理论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导致物流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尽快适应的主要原因。当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呢?在对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作了调研后发现, 现在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认为毕业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同时应有独立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的社交能力。当前, 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快适应工作, 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和引导。
物流企业喜欢能力强和学历高的毕业生, 但现在的情形并非如此。尽管不少高学历学生来到企业, 但对企业的情况不了解, 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程序非常陌生, 因为在学校很少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 虽然是物流专业毕业, 但不能适应工作。因此, 针对企业的需求, 应全方位、多方面开展物流教育,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物流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学校教育应该不拘于教材, 更多地要和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和物流业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透彻了解和掌握物流知识外, 更应结合具体案例来教学。要经常性地与企业互动, 做一些模拟物流操作,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学生普遍反映, 进入企业实习后, 不能很快适应工作, 还需较长的实践过程。因适应的时间较长, 有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
中职物流教育发展现状层次比例不协调
那么, 物流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物流企业最看重的是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现在急需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真才实学的优质人才。目前, 在物流企业中, 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物流人才都供应不足, 基层需要大量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的物流作业人才, 中层需要懂具体运作管理的物流管理人才, 高层主要需要那些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三个层次需求的合理比例情况约为80∶15∶5, 所以要大力发展中职物流教育。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 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 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更需要大量物流操作型人才。而当前物流教育的发展, 是以高等学校本科为主, 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物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量都是巨大的, 远远超过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因此, 在培养这类人才时, 更要注意针对性。
物流行业发展未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在眉睫
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多个环节组成。75%~85%的物流从业人员在具体操作型岗位, 物流的全天候作业更使得物流人才需求成倍增加。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 尤其对一线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但现状是, 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物流操作人员水平更不容乐观。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装卸工、仓库管理员转来的, 还有一些是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规范的物流操作培训, 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 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 急需补充物流知识。
物流业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行业, 主要包括货物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和加工以及有关的信息传输、处理等, 既有生产性任务, 也有服务性业务, 涉及很多技术、经济问题。让货物流通实现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物流人才就需要有比较扎实的技术、经济基础知识。
国外物流教育的启示加强实践环节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 更是战略资源。最近几年, 学历教育快速发展, 近千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但水平参差不齐, 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 目前我国的物流教育还是有差距的。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 把课堂搬到企业去、搬到实习车间去的还不多。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应落在综合能力培养上;二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多渠道增加投入进行师资的培养与教学条件的改善;三是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 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有所创新, 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广泛借鉴。
国外物流教育很发达, 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发达国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 在所有学科中, 商业学科是最受欢迎的, 其中物流专业是最受重视的专业之一。经济形势的发展对物流、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人才的需要将是持续的、长远的、具体的, 全球化需要的不是暂时的物流热。
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如日本已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 除正规教育外, 在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 还建立了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例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位, 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 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展望未来中职物流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广泛赢得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在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结合机制, 架起一座“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的桥梁, 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 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物流涉及信息、运输、存货、仓储、物料搬运和包装等多方面知识, 同时要求操作人员能有这方面的综合能力。目前, 我国的企业有1000多万家, 而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万家。今后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才能真正使我国现代物流得以顺利发展。
一是物流教育视野要大转变, 朝物流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努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 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对物流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将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 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将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是要更重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实施, 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 以典型的物流项目为载体,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专业的实用技能,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解决物流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 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解决学生走出校门后, 实操能力不强、上手不快的缺陷。
三是物流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根据物流人才的特点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体系。教师可以参与物流企业系统规划, 进行信息交换甚至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业务, 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使教育、就业一体化。物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础地, 为学生作实习指导。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把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教学中, 加快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四是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发展多渠道的职业培训, 重视物流终身教育。物流的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 加强物流人员的后续教育很有必要, 还要求物流人才在工作中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在物流行业中推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此外, 职业人才培养形式要多样化, 要有不同层次, 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五是建立物流专业调整与改革的预警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制度, 建立中长期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及时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教学和技能培养模式。在条件适当时可以实行物流专业教育评估与考核机制, 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 最终必须通过社会来检验, 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同时,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听取企业对人才需求、专业建设的意见, 防止物流人才培养滞后甚至与社会脱节。应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研究,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与新课程的开发, 使中职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
中职物流教育在我国物流业的新一轮大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要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提高一线操作岗位人员素质, 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 物流教育的良性发展, 需具有前瞻性, 立足社会需求, 满足企业要求, 它们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物流人才跟上甚至适度超越当今物流做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世怀等.国内外物流教育比较[J].物流技术, 2008, (8) .
[2]高和鸿, 郝建彤.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 (15) .
[3]路桥.供需错位质量参差物流教育该怎么办?[N].现代物流报, 2007-02-08: (007) .
[4]丘尔, 张辉.我国企业物流人才的发展趋势分析[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8, (3) .
[5]贺登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8, (4) .
[6]颜旭.新时期职业教育定位思考[J].职业圈, 2007, (3) .
我国新闻学定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5篇
定量分析是指对客观现象进行数字化的测量,经过数学模式归纳、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①
新闻学的量化指把事件、人物、行为、态度等用数字来描述和分析。②
定量分析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有代表性数量的新闻现象、新闻实践、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力求找出共同点。③
在此基础上,笔者综合以上说法,对定量研究作一界定,以方便后文的论述:
新闻学定量研究是指依据一定的有代表性数量的新闻现象、新闻实践、新闻观点,运用科学的测量手段,如调查、实验、模型、表格、统计等,对其进行数字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学定量研究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为了从定量的角度说明问题,本文对自1980年到发表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上有关新闻学定量研究的文章作粗疏整理和考察。本文所谓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是指有关新闻学定量研究的介绍、评述、研究和应用,即凡为定量调查或分析类的文章,一般均算在内。同时,由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新闻学研究已经过渡到新闻传播学研究阶段,二者更是无法绝对划清界限。因此,这里所谓的新闻学定量研究的文章也包括部分传播学定量研究文章。回顾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学定量研究的发展过程,其现状及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具规模,发展较为平稳。主要表现为论文数量增加,相关论文在新闻学研究文章中所占的比重增大
为了统计的方便,本文将80年代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归纳在一起;90年代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则按年份统计,具体年份为1990―20。由于客观原因,一些资料无法获得,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可靠性。下面是5种期刊历年发表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的数量。
表1的数量统计说明,上述这些刊物中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数量由80年代的17篇增加至90年代的102篇,增长了6倍,文章数量有了较大突破。
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关注、接受并开展定量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启发,纷纷开展新闻学的定量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者大多数素质较高,有的还是新闻传播学术界的核心人物,如陈崇山研究员领导的受众调查及其后一系列的类似的抽样调查,带动了新闻学的定量研究。他们以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学定量化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这是我国新闻学定量研究初具规模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新闻学定量研究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大,关注焦点增多
为了了解学者的研究兴趣、关注焦点,本文对5种期刊上发表的新闻学定量研究文章进行了主题分类。为了研究的方便,分类标准没有强求一致。另外,为了满足统计上的排他原则,每篇论文只归入一个类型。虽然本文尽量从论文本身的侧重点与习惯上对这些类别的理解出发,但选择本身难免主观,这也是所有的“归类”的弊端。
每一类别包括以下内容:
方法评介(Methodology),主要是定量研究方法的介绍、评述、探讨;
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包括受众的认知、态度、评价等心理过程,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弱势群体(Minority)(包括少数民族、女性、儿童)在媒介中的形象及其对媒介的影响;媒介运作(Press Performance/Communicator Analysis),包括报道内容、以及对新闻从业人员(报社社长,电视台、电台台长,编辑,记者)的研究等;
媒介经营(Media Management and Ownership/Economics of the Press),包括媒介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及媒介之间的竞争,新闻事业的改革;
期刊(Periodical),主要包括对各种新闻专业期刊的定量研究分析的文章;
广告、网络及新技术(Advertisement Internet New Technology);
新闻价值(News Value),指新闻价值的量化;
传播效果(Media Effect);
传媒教育(Media Education)。
5种期刊发表的论文分类情况见表2。
前瞻性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媒体;校报;广播;校园新闻网;管理经营体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32-01
高校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党、政、学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职责。在整合校内资源,建设校园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发展中意义重大。
当前高校校园媒体基本格局是,校报、广播、校园新闻网三分天下,电视台、贴吧、论坛等新兴媒体方兴未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现拥有《河南师大报》、广播通讯社、校园新闻网主页三大主要媒体,同时也拥有贴吧、论坛等。
1.基本现状及特点
1.1管理及运营体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媒体都是在校党委宣传部门领导下,进行日常的新闻业务工作,接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和管理,并对其负责。校报和广播等媒体,有专门的教师和学生记者组成。网络等新兴媒体,继续发挥其时效性强和自由度高的优势。在新闻的对外发布上,继续严格执行新闻审查制度,各院系的新闻通讯稿在发布之前,必须经由本院系核实,签字并加盖公章。
在运营体制上,大多数校园媒体主要靠学校宣传部门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缺乏社会资金的输入,更谈不上自负盈亏的能力。
1.2传播内容
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大多新闻与宣传界限不明,导致宣传性强,说教色彩浓,新闻监督力度不够,评论和通讯过少,内容形式单。新闻内容大多是党政新闻和学院活动新闻,发生在广大学生身边的生动的个人化个性化的事例较少,这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受欢迎的。
1.3传播效果
校园媒体主要针对校园内部,依照常理,传播效果要远大于对校外的传播;但同时,校园媒体之间又相对独立,因此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造成新闻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高校校园广播因其及时性和接近性,很受大家欢迎。目前各高校有线广播一般安排在学生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间和地点播出,但管理较为松散,且正受到其他强势媒体的冲击。
2.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
2.1广告化、社会化的凸显
就校报而言,许多校报都已经开始刊登广告,以《河南师大报》为例,从2007年以来,在四版园苑副刊上开始刊登广告,尽管广告仍然具有很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
2.2产业化、市场化的萌芽
以《河南师大报》为例,其办报思想已由单纯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转向社会媒体,读者对象开始逐步面向一部分社会高知识群体。校报编辑作为单个主体,也开始发挥个人影响力,加强与校外媒体的交流,积极对外宣传学校发展与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校报本身的影响力。
校报的运营也开始吸纳社会资金,资金来源的渠道逐渐多元化。《河南师大报》园苑副刊自2007年以后,开始与中国移动新乡分公司开展合作。
2.3大众化与学术化的目标
“双水分流,两峰竞秀”应当是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理想的发展方向,学术人文使其深刻,大众社会使其贴近生活,双向的协调发展无疑将会创造出宣传与经济的双丰收。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些有影响力的高校校报如果能恰当地协调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将极大地促进高校人文气息、学术氛围、自由民主的发展,进而促进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莉萍.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传播媒体运作模式的建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 余少松.论高校校园媒体资源整合与校园宣传强势构建[J].榆林学院学报,2005(2).
前瞻性研究 第7篇
关键词:腋臭,微创手术,个体化治疗
腋臭是一种门诊常见病,虽不对机体造成直接损害,但其臭味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社交、工作和生活。非手术疗法难以根治,传统的腋部皮肤汗腺切除手术因其术后瘢痕严重,合并症发生率高,现已很少采用。2003年7月~2007年12月,笔者对88例腋臭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选择小切口盲视修剪法和大切口直视修剪电灼法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经治腋臭患者96例,失访8例,有效病例88例,均为双侧,其中男性31例,占35.2%;女性57例,占64.8%。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3.1岁。
1.2 方法
1.2.1 病情评估及分组
常规询问病史和体检,根据下述腋臭分度标准对病情进行分度,自然分为2组:第1组56例,包括中度患者45例及轻度非手术疗法复发患者11例(轻度患者首选非手术疗法,治疗1月以上复发,患者要求手术者归入第1组),采用小切口盲视修剪法,第2组为重度患者32例,采用大切口直视修剪电灼法。
腋臭分度标准:由YJ PARK方法[1]改进,根据患者主诉及查体(着单衣,距离1.5 m)进行判断:轻度:平时臭味不明显,出汗后自己闻到,对社交影响不大,医生闻不到;中度:平时自己可以闻到较轻臭味,出汗后臭味明显,对社交有影响,医生可以闻到轻微臭味;重度:平时臭味明显,出汗后臭味很重,严重影响社交,医生可以闻到明显臭味。
1.2.2 手术过程
第1组,采用小切口盲视修剪法:术前明确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除外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史,腋区无感染灶,剃尽腋毛,取仰卧位,双上肢外展,用龙胆紫溶液沿腋毛区外缘1~2 cm标记出手术范围并固定,常规消毒辅巾。用0.5%利多卡因加1∶20万u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不必过深,注入皮下脂肪浅层为宜。于腋毛区中部延腋纹方向做2 cm小切口,盲视下保留皮下约5 mm厚脂肪用组织剪向四周分离至标记的范围,用组织剪修剪皮瓣内面,尽量去除皮瓣上的脂肪、毛囊、汗腺,形成类似全厚皮片,检查有无明显出血点,止血后冲洗创面,5/0丝线间断缝合切口,在切口两侧各做1组小纱布卷钉缝以固定皮片,戳2~4个长5 mm的引流孔,无菌纱布覆盖切口,棉垫充填腋窝后,弹力自粘绷带背“8”字加压包扎,肩关节固定2周。
第2组,采用大切口直视修剪电灼法: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同上,于腋毛区中部延腋纹方向做切口,长同腋毛区宽度(4、5 cm)用组织剪在皮下锐性分离至标记的范围,翻转皮瓣,直视下修剪皮瓣上的脂肪、毛囊、汗腺,形成类似全厚皮片,再用小电刀逐个电灼汗腺。与第1组同法止血、冲洗、缝合、钉缝、引流、包扎。
记录每个病例手术时间。
1.2.3 术后随访
术后第7天换药,观察皮肤成活情况、有无感染和血肿,重新加压包扎。第14天拆线,解除加压包扎。如切口未痊愈则每2 d换药1次直至切口痊愈。记录切口愈合天数。
术后6~12月门诊复查,观察并记录:根据臭味残留程度评价疗效;评价手术区域外观;有无其他合并症。
疗效评价标准:由YJ PARK方法[1]改进,治愈:腋部无臭味;有效:腋部仍有轻微臭味,较术前明显减轻;无效:腋部可闻到臭味,较术前无明显减轻。
手术区外观评判标准:好:仅有手术切口及引流口普通切口瘢痕,无片状或条索状瘢痕,不影响上肢上举等功能。中:有小片状瘢痕轻度影响美观,但无隆起和条索,不影响功能。差:手术区瘢痕明显,不平整,外观差或影响上举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疗效:2组共88例:治愈83例(94.3%),有效5例(5.7%),无效0例。其中第1组治愈52例(92.9%),有效4例(7.1%),无效0例。第2组治愈31例(96.9%),有效1例(3.1%),无效0例。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手术区外观:2组共88例,好84例(95.5%),中4例(4.5%),差0例。其中第1组好54例(96.4%),中2例(3.6%),差0例。第2组好30例(93.7%),中2例(6.3%),差0例。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手术时间:第1组:(88.75±8.27)min(75~105min),第2组:(112.34±7.29)min(100~125 min),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
注:覮统计量栏为t值,其余为Z值
切口愈合时间:第1组(14.29±0.80)d,第2组(15.13±1.60)d。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
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大片皮肤坏死、感染、上肢感觉运动障碍等严重合并症。
3 讨论
腋臭症是由于大汗腺排泄的汗液受到以葡萄球菌为主的细菌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形成的异味,腋臭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其发病率为4.56%[2]。腋臭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有关:数量多,体积大,分泌旺盛,大汗腺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及皮下组织内,即使这类患者在与正常人腋区菌群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腋臭[3]。这些与笔者在手术中翻转过皮片时看到的相吻合:越是症状重的患者,其大汗腺的数量越多,体积也越大,电刀烧灼时可以闻到刺鼻的臭味,提示臭味的来源是大汗腺,因此对大汗腺的破坏程度决定了手术效果。
腋臭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应用药物抑制腋窝细菌生长和激光等破坏大汗腺,促使大汗腺萎缩等。非手术疗法难以根治,复发率较高[1]。
手术去除腋窝大汗腺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方法。腋毛区皮肤梭形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该法手术操作简单,施行了多年,逐步暴露出较多缺点:(1)腋部留下宽大的梭形瘢痕,有些甚至形成蹼状或条索状,影响上臂的外展、上举功能;(2)由于切除较多的皮肤,切口张力大,切口裂开的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肥胖的患者;(3)因为怕出现切口裂开的合并症,切除范围不能随意的扩大,对于大汗腺范围较广的患者术后易出现大汗腺残留,导致复发[4]。
近年来开始施行微创腋臭手术,原则是不切除皮肤,只游离皮肤后从内面破坏大汗腺,皮肤原位愈合。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瘢痕小而隐蔽,患者容易接受。此类手术具体方法有很多种:破坏大汗腺的手段有剪、刮、吸、电灼等[4],保留皮肤的厚度也有差别,有些学者认为要制成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超薄皮瓣[5],有些则采用做成类似全厚皮片[6]。
虽然此类手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有个别病例术后有臭味残留,分析原因如下:(1)对大汗腺破坏得不够彻底。抽吸和掻刮可能要比修剪的方法疗效差[4,7]。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超薄皮瓣,对大汗腺的破坏力度弱,被损伤的大汗腺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部分再生而导致腋臭复发。采用全厚皮片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保证手术效果,厚度也更易于把握,但对于重症患者仍可能有不彻底的问题,因此笔者又采用逐个大汗腺的电灼更加彻底地破坏大汗腺,提高疗效。即便手术费时费力,术后切口愈合慢一些也是值得的。(2)手术范围不够。大汗腺的分布范围要超出腋毛的分布范围2、3 cm[8],如果手术仅仅局限在腋毛区域将增加复发的机会,因此我们手术范围一般要超过腋毛范围外1、2 cm。
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皮肤坏死是腋臭手术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小面积的皮肤坏死使切口延迟愈合,大面积皮肤坏死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植皮修复。出现皮肤坏死的原因常常是因为皮下血肿。笔者手术游离的层次较浅,出血点很小,往往只需要压迫即可止血,关键在于按照全厚植皮的要领进行钉缝敷料,戳孔引流,加压包扎,妥善肩关节制动。四周缝线打包包扎能取得很好的效果[6],但并非必需,采用弹力自粘绷带或者专用的弹力服也可以保证皮片的成活。有些医生术后放置引流条,以避免血肿,术后2、3 d换药时拔出,取得好的效果。笔者觉得额外戳2~4个小引流口似更加可靠,瘢痕也不明显,术后1周换药即可,此时皮肤已与基底粘牢,再次包扎时不必太紧。在第2组患者中切口愈合较第1组慢,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1)电灼损伤。(2)直视操作时需将皮片翻起,牵拉等机械损伤不可忽视。因此,手术中电灼要适当,操作要轻柔。
另外,过紧的包扎可能出现臂丛神经压迫症状,如上肢麻木等,应予及时松解、调整,术后应向患者叮嘱这一点,以免压迫时间过长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
文献报道中多是对于所有患者采用同一种治疗措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感到,不同患者病情差异较大,宜采用个体化治疗,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摸索逐渐形成了本文中的较为系统的方案,即首先对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分度:轻度患者可首选非手术疗法,如外用药物、激光治疗等,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再考虑手术;中度患者进行操作相对较为简单的小切口盲视修剪法手术;对于重度患者可采用较为彻底的大切口直视修剪电灼法。手术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范围要够大,一般要超过腋毛分布区域1、2 cm。(2)修剪厚度以达到全厚皮片为宜。(3)对于重症患者进行逐个汗腺的电灼有助于加强疗效,但操作要轻柔,以减轻对组织的损伤。(4)缝合包扎按照全厚植皮要求来做:完善止血、戳孔引流、钉缝敷料,妥善固定。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上述个体化手术方案较好地平衡了手术时间、疗效及切口外观3者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易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PARK YJ,SHIN MS.What is the best method for treating os-midrosis[J].Ann Plast Surg,2001,47(3):303-309.
[2]唐荣祥,唐庚云,李华仁.腋臭的病因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25(1):24-25.TANG RX,TANG GY,LI HR.Etiological discussion of os-midr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1996,25(1):24-25.Chinese
[3]YOO HB,JANG HK,SEUNG WP,et al.Histopathology of apocrine bromhidrosis[J].Plast Reconstr Surg,1996,98(2):288-292.
[4]蒋晓丽,童庭辉,郭力.腋臭根治手术方法探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3):184-185.JIANG XL,TONG TH,GUO L.Discussion of radical operation method for osmid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esthetic&Cosmetic,2005,11(3):184-185.Chinese
[5]唐云志,刘学军,黄晓安,等.小切口刮除术治疗腋臭224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899.TANG YZ,LIU XJ,HUANG XA,et al.Curettage for axillary osmidrosis by small incision,224cases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2007,27(11):899.Chinese
[6]刘庆阳,宋业光,郑江红,等“.全厚皮”法根治腋臭[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4):479-482.LIU QY,SONG YG,ZHENG JH,et al.Full skin flap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2008,17(4):479-482.Chinese
[7]ZHANG ZF,SHEN H,QIAN J,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rapy on axillary osmid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2007,16(8):1058-1060.Chinese
前瞻性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妇科就诊的月经异常或不孕症患者, 经B超检查发现卵巢多囊性改变者共400例, 年龄13~39岁, 平均25.3岁。已婚520例, 占65.0%, 未婚280例占35.0%。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月经规则的输卵管性不孕或因男性不育而不孕的患者共60例, 年龄23~40岁, 平均29.6岁。
1.2 方法
①收集资料及体检:详细询问月经、生育及有关病史, 测量身高、体质量, 检查毛发生长、乳房及甲状腺情况, 常规妇科检查并记录。②B超检查:于月经干净后3~10 d (闭经患者在闭经期) 行阴道B超检查 (Aloka-SSD630B型超声仪, 5 MHz阴道探头) , 未婚妇女行腹部B超 (Aloka650型, 3.5 MHz探头) 测量子宫体的长、宽及前后径线, 按Л/6 (Л/6=0.52) ×长×宽×厚径计算宫体体积 (UV) [1,2,3], 并测量宫颈长度和内膜厚度。分别检查双侧卵巢, 探得最大切面时测量其长、短径线, 按Л/6×长径×短径2计算卵巢体积 (OV) [4,5,6]。计数每侧卵巢的卵泡数并测量卵泡大小。每个妇女至少有一侧卵巢卵泡数≥10个定为多囊卵巢。③内分泌激素测定:3个月内未服用性激素类药物, 于月经周期的2~5 d (闭经者B超无优势卵泡时) 上午抽取外周静脉血, 用放免方法测定催乳素 (PRL) 、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雌二醇 (E2) 、睾酮 (T) 水平, 药盒由天津DPC公司生产, 常规操作, 各种质控符合标准。④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对100例PCOS患者 (52例于月经24 h内、8例淋漓出血期、40例闭经期) 及100例PCO-T患者 (60例经期、2例淋漓出血期、38例闭经期) 取少量子宫内膜观察其病理变化, 制作石蜡切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RSS软件10.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根据LH/FSH比值和T值将患者分为两组, LH/FSH≥2或T>2.1 nmol/L (大于正常均值2个标准差) 的患者称为PCOS组共400例, 仅B超卵巢多囊性改变, 未达到上述指标者称为PCO-T组共400例。其临床症状及月经情况见表l、表2。
2.2 B超结果
两组患者的UV缩小, OV增大, 卵巢内卵泡数目明显增多, 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侧卵巢卵泡数≥10个, 90%以上的患者两侧卵巢卵泡数均增多, 范围10~44个, 卵泡直径0.2~0.9 cm。卵泡多位于卵巢周边呈串珠状排列, 少数散在于整个卵巢中呈蜂窝状 (表3) 。
2.3 激素测定结果
PCOS组除了FSH较PCO-T及正常人稍低外 (P>0.05) , 其他激素值均较两组升高 (表4) 。PCO-T组各项激素值虽在正常范围, 但LH和T值较正常升高 (P<0.05) 。
2.4 子宫内膜病理结果
8 8.0%的P C O S患者子宫内膜为无排卵型, 内膜增殖症发生率54.0% (54/100) , 排卵型的宫内膜仅占12.0%, 且均表现为分泌欠佳。PCO-T组患者不排卵率为52.09% (52/100) , 内膜增殖症的发生率为22% (22/100) , 排卵型宫内膜占48.0% (48/100) , 有45.8% (22/48) 表现为分泌不良 (表3~表5) 。
3讨论
注:PCOS组144例中有4例为原发性闭经, 余为继发性闭经, PCO-T组全为继发性闭经
注:①PCOS组中已婚人数272例, 不孕症发生率为188/272×100%=69.1%, 原发性不孕142例, 占75.5%, 继发性不孕46例, 占24.5%。PCO-T组中已婚人数248例, 不孕症的发生率为162/248×100%=65.3%, 原发性不孕128例, 占79.0%, 继发性不孕34例, 占21.0%。②肥胖的诊断标准为体质量指数 (MBI) =体质量 (kg) /身高 (m2) >25。③同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症状, 故症状总比率>100%
注:**与正常人相比P<0.01
PCOS系指由卵巢来源的、非肿瘤的、依赖于LH的卵泡膜细胞增生, 使雄激素的产生异常而导致的卵巢多囊性改变[7,8,9], 通常伴有月经异常 (稀发或闭经) 、长期不排卵、不孕、多毛等, 而且具有内分泌激素异常, 如LH/FSH比值和雄激素升高等。卵巢的多囊性改变还可见于其他情况, 如高泌乳素血症、肾上腺皮质增生、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有学者把这类患者称为类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like syndrome) [10,11,12,13]。本文报道的这组患者, B超显示有卵巢多囊性改变, 多数具有与PCOS类似的症状, 但没有内分泌激素的明显异常改变, 也没有PCO-like的病因, 笔者将这类患者称为多囊卵巢趋势。
尽管PCO-T与PCOS的概念和内分泌表现不同, 但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症状、月经异常类型、OV、UV、卵泡数均相似, 不孕症的发生率也相近。PCO-T患者虽然血激素值正常, 但其平均LH和T值较正常人升高 (P<0.05) , 尽管其排卵率较PCOS高, 但半数患者已有排卵障碍, 排卵者也有半数出现子宫内膜分泌欠佳, 说明其内分泌功能多已失常。所以, 笔者认为卵巢的多囊性变化不仅仅是一个体征, 而是一种疾病的反映, 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PCO-T可能是PCOS的早期阶段, 病情较轻, 一部分也可能是PCOS的漏诊, 因为LH、FSH的分泌呈脉冲式, 单独一次的测定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其真实情况, 需反复多次测定才能确诊, 本资料中即有这样的例子。此外, 一部分PCOS的T值不高, 但雄烯二酮 (A2) 升高[14,15,16], 故单纯测定T值判断友激素水平也是漏诊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多囊卵巢趋势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 对400例多囊卵巢趋势 (PCO-tensency, PCO-T) 与4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 患者在临床症状、B超表现、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病理等方面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两组妇女的临床症状和B超表现相似, PCOS组LH、E2、T值明显升高 (P<0.01) , 88.0% (88/100) 的患者无排卵, 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发生率较高 (54.0%, 54/100) 。PCO-T组LH和T值虽在正常范围, 但其均值较正常人升高 (P<0.05) , 52.0% (54/100) 子宫内膜表现为无排卵型, 排卵者48.8% (22/48) 内膜分泌不良。结论 PCO-T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 它可能是PCOS的早期阶段, 病情较轻, 一部分可能是PCOS的漏诊。对PCO-T要多次测定内分泌激素水平, 及早诊断和治疗效果较好。
前瞻性研究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经气管切开术患者512例,年龄5~85岁,平均年龄为50.5岁,其中男372例,女140例。
1.2方法:①选用常规气管切开时,应尽量采用颈前横切口,既便于手术操作,又减少术后颈部瘢痕。②术中严密止血,尤其是甲状腺夹部切断者,断端缝扎要牢,防止辅助呼吸时气管套管频繁摩擦造成术后切口继发性大出血。③选用一次性聚氯乙烯带低压气囊气管套管。气管套管外端可与辅助呼吸器直接衔接;套管外气囊注气后,关闭了套管与气管的间隙,便于加压人工给氧;低压气囊减轻了对气管内壁的压力,长时间使用可避免气管内壁黏膜及软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分析情况见表1、2、3。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51~89岁患者人数最多。
2 结果
本组512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在512例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61~85岁的有200例,51~60岁的有110例,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对年老、体弱、衰竭的患者;体胖、颈短、头后仰困难的患者,一般先行气管插管,待病情稳定,术前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再行气管切开。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3.2 从原发病看,大多数为重型颅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脑出血等危重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
有的患者烦躁不安,不能配合手术,必要时要请麻醉科配合,行快速气管切开手术,以免发生意外。
3.3 尽量选用塑料低压气囊套管[2],这种套管顺应性好,能适应头颈部各种位置,减少对气管黏膜的刺激和磨损,低压气囊充气后囊内的压力要适度,一般充气6~8 m L。
3.4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非常重要,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随时吸痰。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有出血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4 h放气一次,5~10 min。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利用吸痰的机会放气片刻,从而缓解气管黏膜因受压迫而造成缺血的状态。
3.5 气管切开术要2~4次/天进行雾化吸入,防止套管内有干痂堵塞套管,每天换药1次,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切口周围有肉芽形成,要及时处理。
3.6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2%~8. 6%[3],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导致呼吸道堵塞而造成生命危险,甚至死亡[4]。手术中彻底止血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出血的关键,512例气管切开患者中,有10例为切口周围软组织切口出血,其中4例是由于手术止血不彻底引起出血,6例为伤口感染引起出血,为了预防因套管磨损致无名动脉和静脉出血,气管切口的位置不能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尽量不用金属套管[5,6]。
3.7 气管切开后伤口渗血,血量不多可用凡士林纱条压迫切白周围,观察24 h取出纱条,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
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要在吸引器的不间断吸引下打开切口,必要时扩大切口,迅速从气管造口处插人麻醉插管(因麻醉插管管径长便于操作)。气囊注气6~8 m L,防止血液流入气管,造成患者窒息死亡,找出出血点进行结扎或缝扎止血。上述4例出血患者经处理后血止,原发病治愈后出院[7,8]。
3.8 气管切开后伤口如果发生感染易引起气管和肺感染,主因是感染的分泌物经气管进入肺,另外伤口感染易引起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炎,因此除全身用抗生素外,要及时给伤口换药和吸出气管内的分泌物,同时必须用庆大霉素8万,氟美松5 mg,α-糜蛋白酶加盐水20 m L,作雾化吸入,每天2~4次。
前瞻性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92例, 资料完整, 均符合顽固心力衰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0例, 男22例, 女28例, 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53.8岁。心功能 (按NYHA分级法) :3级42例, 4级8例。对照组42例, 男18例, 女24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4.9岁。心功能:3级36例, 4级6例。
1.2 疾病分类:治疗组中风湿性心瓣膜病20例, 占40%;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4例, 占8%;慢性肺心病18例, 占36%;高血压及冠心病8例, 占16%;对照组中风湿性心瓣膜病16例, 占38%, 慢性肺心病14例, 占33%, 高血压及冠心病8例, 占19%, 先天性心脏病2例, 占5%, 扩张性心肌病2例, 占5%。
1.3 病因分类:经过各种检查92例均找到影响心力衰竭的因素。治疗组中肺感染未得到控制者12例, 占24%, 因电解质紊乱, 造成低钾、低钠、低镁者16例, 占32%。长期服用洋地黄制剂使敏感性降低者8例, 占16%。高血压未得到控制者6例, 占12%。合并心律失常者8例, 占16%。对照组中肺感染未得到控制者8例, 占19%。电解质紊乱者14例, 占33%。对洋地黄敏感性降低10例, 占24%。高血压未得到控制者8例, 占19%。伴心律失常者2例, 占5%。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似, 分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4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治疗病因基础上视病情酌加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 限制水、盐进量, 卧床休息。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30 m L加入5%葡萄糖250 m L静点, 多巴酚丁胺注射液40~60 mg加入5%葡萄糖200 m L静点, 每分30滴。根据血压、心率调整滴数, 每天1次, 10~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GIK液3 m L加复方丹参液16 m L静点, 每天1次, 10~15 d为1个疗程。
1.5 观察方法:疗程中注意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如呼吸困难, 肺部啰音, 颈静脉怒张, 肝脏大小, 心脏扩大, 奔马律等。各病例治疗前、后均查血、尿、便常规, 电解质, 肝、肾功能。
1.6 疗效判定。显效:呼吸困难、气短, 发绀基本消失, 肿大肝脏基本回缩, 浮肿消退或减轻, 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上述症状部分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
1.7 统计方法:观察结果经统计学软件用SPSS18.0进行处理, 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见表l。
3 讨论
本组以黄芪注射液 (成都地奥制药厂生产, 30 mg相当于生药60 g) , 多巴酚丁胺注射液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50例, 总有效率96%。据文献记载[5,6,7,8,9], 黄芪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黄芪皂甙有正性肌力作用, 能激活Na+-K+-ATP酶, 增加心肌收缩力, 并使心肌兴奋性增加, 心率增快改善心排出量。此外, 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加抵抗力[10,11]。多巴酚丁胺是多巴胺衍生物。据文献载[12,13,14], 具有强力的β1受体兴奋作用。小剂量时[<7.5 µg/ (kg•min)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对扩大而衰弱的心脏, 通过改善心功能, 可间接降低肺毛细血管嵌楔压, 减轻心脏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量。基于此两药合用, 作用加强, 能有效地控制心力衰竭, 改善机体状况。
在循环系统疾病中, 各种不同原因的心脏病最终均可发展成心力衰竭, 而心功能不全则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在治疗过程中, 有部分患者往往由于未认识到或未注意其促发原因, 而发展成顽固性心力衰竭[17,18]。
临床上主要采用洋地黄制剂治疗心力衰竭, 但在顽固心力衰竭时, 患者往往机体状况特异, 对洋地黄反应差, 如心脏失偿性肥大, 房室传导阻滞, 病窦综合征, 特别是洋地黄中毒或对洋地黄及利尿剂疗效不佳者, 采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是非常适宜的。本文治疗组总有效率96%, 表明二者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说明它们在抗心力衰竭中的重要性。且无不良反应, 适于临床抢救应用。对顽固心力衰竭患者, 必须及时全面地检查, 针对病因, 消除诱因进行治疗, 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系统治疗, 力争使患者都能缓解和康复。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黄芪、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结论 黄芪和多巴酚丁胺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疗效增强, 安全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 适于临床抢救应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前瞻性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瞻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48-02
2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其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缺乏(β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作用减
弱[1],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又成为高血糖发展的驱动力,从而形成高血糖和细胞功能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对新诊断的型糖尿病患者给予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打断体内的葡萄糖毒性,使日细胞得到休息,可以部分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可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内皮素(endothelin,ET)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和促进细胞增殖作用,人类有三种ET基因,ET-1、ET-2和ET-3。ET主要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在肾脏主要是ET-l发挥作用。在生理情况下,ET-l含量很低,在各种因素如缺血、缺氧刺激下由局部合成,很多实验证明在DN发病机制中,肾脏局部ET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ET-1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发挥作用,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肾血流量[2]。给予非选择性ET受体拮抗剂,发现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及减少蛋白尿,并能阻止蛋白尿的进一步发展[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RAS中有效成分是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脏水解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后再水解生成的产物。Ang-Ⅱ主要作用在出球小动脉,使肾细胞肥大,刺激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导致肾小球压力增高,从而对肾功能影响很大。Ang-Ⅱ可通过提高内皮素转化酶活性及增强前内皮素原 mRNA转录两个途径来刺激内皮素合成,故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能减少内皮素的合成[4]。本研究探讨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糖及血浆内ET、Ang-Ⅱ含量的变化过程,并分析ET-1、Ang-Ⅱ与糖尿病的相互联系,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治疗糖尿病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新诊断糖尿病患者78例,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1.82±7.22岁。
1.2方法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选择新诊断糖尿病患者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1.78±7.26岁。对照组:选择无心肺肝脑及肾病的健康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41~62岁,平均年龄为52.02±7.14岁。治疗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对照组患者口服优降糖2.5~5.0mg,2次/天,视病情具体调整,连续服药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清晨7点空腹坐位取肘静脉血6ml,分离血浆,置于-70℃冰箱待测。治疗目标:空腹血糖≤7.0mmol/L。
1.3主要试剂血管紧张素Ⅱ放射免疫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内皮素-1ELISA试剂盒:美国cayman chemical公司。
1.4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ɑ=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8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有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及消化道不适。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糖、ET-1、Ang-Ⅱ含量结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糖含量、ET-1、Ang-Ⅱ含量治疗前均高于治疗后,且差异极显著(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糖含量、ET-1、Ang-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实验在研究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血糖及血浆内ET-1、Ang-Ⅱ含量的变化,发现患者血糖及血浆内的ET-1、Ang-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且差异极显著(P<0.01),这与之前的有关报道相一致[5][6]。糖尿病患者的ET-1和Ang-Ⅱ的含量都会有所增加,ET-1、Ang-Ⅱ的含量增高,可引起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而高灌注、高压力反过来又会引起肾脏进一步产生ET-1和Ang-Ⅱ,如此恶性循环,使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ET、Ang-Ⅱ的含量可间接体现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程度,当患者受到治疗后,血糖浓度降低,使肾小球压力降低,ET-1和Ang-Ⅱ的含量下降。这些都与实验结果相吻合,78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ET-1和Ang-Ⅱ的含量在治疗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病情有所缓解。ET-1和Ang-Ⅱ的可能还与血糖的代谢变化有关。较早的研究认为,ET-1和Ang-Ⅱ分属于ET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两者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是起着相互协同作用的[7][8]。这些从本实验的结果也有所体现,78名患者血液中的ET-1和Ang-Ⅱ的含量以及血糖含量在治疗后几乎同时得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确实存在着相互关联,有可能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促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血液中Ang-Ⅱ水平,造成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促进肾小球硬化,而收损害的程度的直接体现就是ET-1的含量:血管内皮细胞及肾脏细胞的破坏和增生,刺激其增加分泌ET-1,使ET-1含量增加。在进行补充胰岛素后,高血糖环境得到改善,血糖浓度下降,使Ang-Ⅱ水平下降,进而降低了ET-1的分泌。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与ET-1和Ang-Ⅱ的含量存在某种联系,随着血糖的有效控制,病情的缓解,它们的水平显著下降。胰岛素的注射治疗在早期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内影响糖尿病因子的表达的、代谢,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但其对这些因子的具体作用方式还不明确,这一点需要今后实验进一步探讨。综上所述,胰岛素的注射对早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但还应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的治疗糖尿病。
参考文献
[1]Simonson MS,Dunn MJ.Endothelin PePtides[J].a possible role of glomerular infuamation. Lab Invest,1991,64(3):265.
[2]冯波,金之欣.Ⅱ型糖尿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前列腺素-血栓素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4,2(1):22.
[3]王秋月,刘国良,王春义,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2):722.
[4]程虹,田雪飞,董鸿蕊,等.糖尿病肾病大鼠内皮素-1与血管紧张素Ⅱ交叉作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3):248-252.
[5]罗莉,郝德靖,赵军,等.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
前瞻性研究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患者84例。年龄22~35岁, 平均22.4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减少或闭经, 周期性腹痛及不孕等症状, 均有人工流产史, 月经正常者8例, 月经减少者56例, 闭经者20例。于月经后3~10 d超声检查。
1.2 方法
使用仪器Aloka SSD-630或650型超声诊断仪。所有病例均经宫腔镜或分粘取活检证实, 30例宫腔粘连患者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分粘, 对分粘部位、深度、方向实施引导。
2 结果
84例宫腔粘连超声声像图改变概括为以下两类: (1) 宫腔积液型, 宫腔分离或轻或重, 内见液性暗区, 暗区周边见强带状回声, 共18例。 (2) 宫腔非积液型, 宫腔线显示清或欠清, 不光滑或偏心状;内膜不规则呈回声或混合性回声, 占66例。
B超监护下对30例严重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分粘, 无一例发生穿孔且分粘充分。
3 讨论
3.1 宫腔粘连的超声声像图表现
表现为病理、临床的联系。同样为宫腔粘连, 其超声声像差异较大, 有的如不仔细辨别, 与正常子宫腔内回声差别难以区分。这些与宫腔粘连病理组织成分的多样性造成的声阻不同及粘连的部位、临床类型、病程、月经周期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分粘时所得到的组织病检为多种组织成分, 大多有纤维组织、功能内膜, 少为颈管黏膜和平滑肌组织。粘连的病理有三种类型: (1) 由内膜形成; (2) 由结缔组织形成; (3) 由平滑肌形成。当有平滑肌参与时, 长在粘连区内与纤维组织呈不同比例的混合。粘连组织中微血管很多, 壁薄, 有时扩张呈窦, 有的血管壁有玻璃样变形。覆盖于纤维-平滑肌粘连上的内膜可以有功能变化[1,2,3], 上述病理基础决定了超声声像介质多样性, 例如, 平滑肌成分多, 回声会显示为低回声;纤维成分多, 会显示为稍强回声;部分内膜如有功能则会有周期性脱落。
粘连的临床类型为部分型、完全型或周围型与中央型, 这与笔者将超声声像划分为积液与非积液是一致的, 宫腔镜所见周围型患者大都有宫腔积液, 当然前提是须有内膜存在且有功能。另外, 宫腔管粘连也可选择宫内积液。笔者检查的完全型粘连患者无一例宫内积液。
由于病程长短、宫颈内膜损伤与修复程度不同, 非宫腔积液类型中回声多种多样。其临床症状轻重也有差异, 例如, 有的患者月经正常, 有的却闭经, 有的有周期性腹痛, 有的却没有。虽然宫腔粘连声像有差异, 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型:积液与非积液。结合临床表现、有无刮宫史、月经状况和声像特征对其诊断是不难的。
3.2 宫腔粘连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查阅文献结合笔者的体会, 宫腔粘连的超声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黄体期内膜厚度<0.2 cm[4,5,6]。 (2) 宫腔线强回声不光滑、不连续、偏心状。 (3) 内膜回声不规则, 呈低回声状[7,8,9,10]、混合性回声。以上宫内无积液型患者, 视情况可宫腔注射生理盐水做透声窗观察内膜。 (4) 积液型患者积液周围见粘连带呈线样高回声。
鉴别判断:宫腔粘连须与子宫内膜结核区分, 两者都可有闭经, 但前者均有刮宫史、月经稀少或闭经、周期性腹痛, 内膜结核患者症状大多为闭经、有家族和自身结核病史;两者宫腔内声像均可表现为低回声, 内膜结核的宫腔声像可出现强回声钙化灶, 但声像特异性不强, 主要还是宫腔取活检病理确诊。另外还须与宫腔内几种疾病, 如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囊性增生、过期流产区分, 以上疾病临床症状多为月经过多、经期过长、月经不规则, 这与宫腔粘连的临床症状截然不同, 通过宫腔声学造影也能很好区分。
3.3 超声对宫腔粘连治疗的监护作用
宫腔镜对宫腔粘连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较好手段, 但以下几种情况分粘和操作相对困难:部分宫腔严重粘连者腔内视野狭小;子宫形态后倾后屈;肌性粘连严重子宫肌层薄厚不均。超声可以对位置、方向的实时引导, 作用大, 可以避免因分粘过度所致穿孔和分粘不足延长患者病程。
参考文献
[1]苏三山, 江文杰.宫腔粘连的彩超诊断价值与妇产科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 (1) :31-33.
[2]侯荣林, 荣阳, 荣根满, 等.妇科疾病CT检查应用价值与影像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3) :90-91.
[3]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2003:33-39.
[4]王敏.经阴道超声在盆腔炎性包块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12) :1090-1091.
[5]尚克中.中华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32-838.
[6]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1030-1039.
[7]杨志伟, 周世英, 杨太珠, 等.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9) :699-701.
[8]曹译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31-1239.
[9]忠年, 杜心谷, 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