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沙门菌范文(精选3篇)
肠道沙门菌 第1篇
1 病原学
沙门菌为直杆状杆菌,宽0.5~0.6μm,长1~3μm,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24 h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沙门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单奶糖、山梨醇、甘露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沙门菌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琼脂培养基上于-10℃,经115 d尚能存活。在干燥的沙土可生存2~3个月,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4年之久,在含29%食盐的腌肉中,在6~12℃的条件下,可存活4~8个月。高温情况下,60℃经1 h或70℃经20 min, 75℃经5 min死亡。沙门菌在0.1%升汞溶液、10%甲醛溶液、3%石炭酸溶液中15~20 min可被杀死。
2 临床症状
急性经过的病狐狸拒食,精神先兴奋后萎顿,体温高达40~42℃,眼睛下陷无神,有时出现脓性结膜炎。少数病狐有黏液性化脓性鼻漏和咳嗽。病狐很快消瘦,下痢和稍有呕吐者,粪便变为水样或液体状流出,并混有大量卡他性黏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在起立时常支持不住而摔倒,病症后期后肢麻痹,全身衰竭,直至死亡。慢性经过的病倒,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减退,下痢,粪便混有黏液,逐渐消瘦,贫血,眼睛塌陷,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病狐狸多卧于小室内,很少运动,走动时步履不稳,行动缓慢。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经3~4周死亡。
3 病理剖检
病狐均出现黏膜黄疸,而且在皮下组织、骨骼肌、胸腔器官也常见黄疸。大肠黏膜稍肿,表面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并有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切面黏稠外翻,小叶纹理展平,胆囊肿大,充满黏稠胆汁。脾脏明显肿大,体积约为正常的6~10倍,呈现暗褐色或暗红色,切面多汁。肝门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触摸柔软,呈灰色或灰红色,切面多汁。肾脏肿大呈暗红色,在包膜下有点状出血,膀胱空虚,黏膜上有散在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概括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细菌学检查可进一步确诊。无菌从病狐耳静脉采血,放于琼脂或肉汤培养基(内添加胆汁),在37~38℃下培养上6~8 h,取其生长物与沙门菌特异血清作凝集反应,即可确诊。按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氟哌酸、硫酸卡那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等药物较敏感,所以氯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
5 治疗与预防措施
(1)严把饲料关。对已被沙门菌污染的毛蛋及雏鸡煮熟后饲喂,禁止饲喂被患狐污染的饲料。
(2)重症不食者,肌注磺胺嘧啶钠10 m L×2支,心脏不好的,肌注强尔心2 m L。
(3)全群用氟哌酸拌料或饮水,连用3~5 d。
(4)治愈的狐狸由于带菌,仍是传染源,不能再送回狐场或留作种用,应一直隔离饲养到去皮为止。
(5)全场消毒。本菌对冷冻、干燥、日光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可用百毒杀消毒。
6 体会
(1)综合本病的发病经过、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以及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等试验,并通过以分离菌的药敏试验为主要依据而采取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蔓延,用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竹鼠沙门菌病的诊治 第2篇
1 临床症状
病鼠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卧地不动, 食欲废绝, 部分病鼠发病后表现为兴奋惊厥, 拉长身躯, 转圈运动, 后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腹围增大, 手触及有波动感, 并有腹水振荡响声, 用注射器插入腹腔, 能抽出大量的淡黄色带血的液体。
2 病理变化
剖检死亡病鼠, 胸腹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的液体, 暴露空气后凝成胶冻样并含有纤维性絮状物;胃、大肠及肠系膜水肿, 呈白色透明胶冻状, 体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有淡黄色液体流出;脾脏肿大。肌注恩诺沙星治疗无效。
3 细菌学检查
3.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竹鼠的肝脏、脾脏等做抹片和涂片, 革兰染色, 镜检观察均见有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肝脏、脾脏等病料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和鲜血平板上, 37℃培养箱内培养24 h,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取菌落涂片, 革兰染色。从病鼠的肝脏、脾脏等病料中分离到细菌, 在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鲜血平板上均生长出表面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圆形菌落, 直径1~2 mm;普通肉汤呈均匀混浊。取菌落涂片染色检查, 镜下可见与上述病变组织中形态相同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3.3 生化鉴定
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各种生化微量发酵管, 24 h内观察结果。结果葡萄糖、甘露醇、甲基红、硫化氢、木糖试验为阳性, 乳糖、麦芽糖、蔗糖、卫矛醇、VP、水杨苷、尿素酶、山梨醇等试验为阴性。
3.4 动物试验
取培养24 h的肉汤培养液, 经腹部皮下接种BALB/c小鼠 (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5只, 用量为0.2 m L/只, 对照组5只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离饲养, 观察其发病及死亡情况并分离细菌。小鼠在48~72 h内全部死亡, 从死亡小鼠的肝脏分离到与竹鼠自然病例相同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对照组均正常。
3.5 药敏试验
挑取分离培养出的单个典型菌落于血清肉汤培养液中培养18 h后做药敏试验, 置37℃恒温箱内24 h后观察结果。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标准判定药物敏感性。分离菌对丁胺卡那、头孢拉定和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和阿莫西林中度敏感, 对青霉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土霉素等耐药。
4 诊断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确定该病例为沙门菌感染。
5 防治措施
加强栏舍消毒, 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竹鼠, 并按每千克体重40 mg注射头孢拉定, 2次/d, 连续注射3 d;在精料中添加电解多维10 g/kg、硫酸新霉素1 g/kg, 全群饲喂, 连用7 d。用药1周后,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没有新的病例出现。
6 讨论
沙门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3篇
目前, 沙门菌检测主要依靠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这样的传统检测方法, 检验周期较长, 所需试剂繁多, 在快速、特异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近些年, 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以其简便、可以定量以及特异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本实验针对沙门菌致病性抗原保守基因肠毒素 (STN) 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沙门菌快速、特异的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沙门菌分离株由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分离保存。
1.1.2 试剂
沙门菌显色培养基, 10×PCR Buffer, d NTPs, Taq DNA聚合酶, DL2000 DNA Marker。
1.1.3 主要仪器
PCR仪 (Model MG25+) ;电泳仪 (DG-300C) ;高速离心机 (HC-2062) ;紫外凝胶呈像分析系统 (BINTA 2020D) ;数显恒温水浴锅 (HH-S2) , 电热恒温培养箱 (HHB11600-S-Ⅱ) 。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
根据NCBI公布的沙门菌肠毒素 (STN) 基因序中的保守序列, 利用Primer引物设计软件进行引物设计, 上游引物:5'-CCTTTCCCGCTATCG-GTAAC-3', 下游引物:5'-GGATGCCCAAAG-CAGAGAG-3', 片段长度为210 bp, 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
1.2.2 沙门菌的初步鉴定
从实验室保存的沙门菌斜面培养基中环取菌落, 接种到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中, 将培养基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
1.2.3 模版DNA的提取
取分离培养的菌体, 用灭菌双蒸水冲洗2次, 12 000 r/min离心10 min, 弃上清, 最后一次用1 m L双蒸水悬浮, 置100℃水浴锅中水浴10 min, 12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 –20℃备用。
1.2.4 PCR扩增反应以及条件的优化
分别对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 (设置49、49.3、50.2、51.4、52.8、54.3、55.7、57.2、58.6、59.8、60.7、61℃12个温度梯度) , 进行PCR扩增, 确定最佳的PCR反应条件, 用凝胶成像仪将扩增产物分析。
1.2.5 特异性试验
对沙门菌以及4株非沙门菌株:普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 进行PCR特异性对比。
1.2.6 敏感性试验
将沙门菌用灭菌生理盐水按10倍梯度稀释, 进行PCR扩增检测。
2 结果
2.1 培养及菌体形态学观察
接种到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中, 培养24 h后, 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亮红色、边缘整齐的菌落, 如图1。在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上涂板,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 确定沙门菌细菌数量为6×109CFU/m L。
2.2 PCR扩增反应以及条件的优化
通过反复试验, 确定最适引物浓度为20 pmol。退火温度在55.7~58.6℃期间, 所扩增出的目的条带最亮, 所以选取最适合的退火温度56℃, 如图2。
M:DNA marker (2000 bp) ;1:49℃;2:49.3℃;3:50.2℃;4:51.4℃;5:52.8℃;6:54.3℃;7:55.7℃;8:57.2℃;9:58.6℃;10:59.8℃;11:60.7℃;12:61℃
因此, 确立试验所需的最适的PCR反应体系:反应总体积为25 L, 其中10×PCR Buffer 2.5 L, d NTPs (10 m M) 2 L, 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各加1 L, 模板2.5 L, Taq DNA聚合酶 (5U/L) 1 L, 加双蒸水至25 L。反应条件:95℃预变性10 min;95℃变性30 s, 56℃返火30 s, 72℃延伸30 s, 共40个循环;72℃延伸5 min。图3显示了PCR扩增试验结果, STN扩增片段约为210 bp, 结果出现了与理论值大小相等的条带。
M:DNA marker (2 000 bp) ;1:阴性对照;2:沙门菌
2.3 特异性试验
将沙门菌以及4株非沙门菌株进行PCR扩增, 结果从图4中可以看出, 沙门菌能扩增出210 bp的特异性条带, 而另外4株非沙门菌株则不能扩增出来。
M:DNA marker (2 000 bp) ;1:阴性对照;2:沙门菌;3:普通大肠杆菌;4:金黄色葡萄球菌;5:副溶血性弧菌;6:单增李斯特菌
2.4 敏感性试验
取梯度稀释后的沙门菌DNA作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检测, 图5结果显示, 随着稀释梯度的递增, 所扩增出来的条带亮度随之变淡, 最小检出量为6×107CFU/m L。
M:DNA marker (2 000 bp) ;1:阴性对照;2:6×109 CFU/m L;3:6×108 CFU/m L;4:6×107 CFU/m L;5:6×106CFU/m L;6:6×105 CFU/m L;7:6×104 CFU/m L
3 讨论
本试验应用PCR技术, 根据沙门菌的侵袭性抗原保守基因肠毒素 (STN) 基因上的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建立适合的PCR反应体系,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 得到与预期片段210 bp大小一致的条带, 并且通过特异性与敏感性试验, 表明此检测方法比传统方法相比, 检验时间大大缩短、省时省力, 可以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出沙门菌, 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在沙门菌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实验根据沙门菌的侵袭性抗原保守基因肠毒素 (STN) 基因上的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对沙门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建立了沙门菌的PCR检测方法, 与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比较, 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的特点, 在沙门菌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沙门菌,检测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黄文宇, 柳陈坚.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 2009, 19 (3) :95~98.
[3]王军, 郑增忍, 王晶钰.动物源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J].中国动物检疫, 2007, 24 (4) :23~25.
[4]赵玉玲, 张天生, 张巧艳.PCR法快速检测肉食品污染沙门菌的实验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 2010, 30 (3) :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