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现状论文范文(精选11篇)
防御现状论文 第1篇
1 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 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 更加的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 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 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 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 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 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 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 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 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 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 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 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 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 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 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 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 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 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 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 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 而且在信息传递中, 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 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 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 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 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 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 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 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 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 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 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 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 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 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 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 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 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 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 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 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 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 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 (1) 对称加密处理, 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 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 (2) 非对称加密, 也被称为公钥加密, 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 且步骤较多, 但由于安全性高, 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发布, 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 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 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 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 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 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 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 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 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 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 (1) 数字签名, 有被称作电子签名, 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 (2) 数字证书, 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 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 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 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 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 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 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 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 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结语
总之, 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 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 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 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 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 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 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 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 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静宇.计算机软件中的安全漏洞及防御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 (11) :18-20.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和防御技术论文 第2篇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特征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真实性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中,其网络安全的真实性主要是针对用户群体,也就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中,实现真实信息的合理授权。通过真实性网络环境的营造,可以避免网络环境中出现虚造信息的现象,所以,在现阶段网络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及分析中,需要将真实性的信息鉴别作为基础,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通过真实性、可靠性网络系统条件的构建,满足网络系统运行的基本需求,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防御。
1.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密性及完整性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分析中,其中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保障中的基础,是营造安全网络环境的基础条件。第一,保密性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背景下,将计算机信息作为基础,保证机密信息不泄露,而且,在网络信息安全性资源分析中,也需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及时接受,保证信息使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第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完整性,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保存,保证网络信息储存、资源传输以及信息处理的完善性,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在完整性信息资源结构优化的同时,需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储存以及改变的完整性。通过完整性信息资源的优化构成,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整合,充分保证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现象的出现,所以,需要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作为核心,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满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1]。
1.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可控性及占有性
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与防御措施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管理;密钥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指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数據的安全。网络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和使用都要求处于安全状态。可见,网络安全至少应包括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两种。静态安全是指信息在没有传输和处理的状态下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动态安全是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窃取、遗失和破坏。
二、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一)TCP/IP的脆弱性。作为所有网络安全协议基石的TCP/IP协议,其本身对于网络安全性考虑欠缺,这就使攻击者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二)软件系统的不完善性造成了网络安全漏洞,给攻击者打开方便之门。
(三)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由于因特网采用了网间网技术,因此当两台主机进行通信时,攻击者利用一台处于用户数据流传输路径上的主机,就可以劫持用户的数据包。
(四)缺乏安全意识和策略。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网络中许多安全屏障形同虚设。如为了避开防火墙的额外认证,直接进行PPP连接,给他人留下可乘之机等。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维护任其自然。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超1亿达1.137亿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病毒造成的主要危害情况:“浏览器配置被修改”是用户提及率最高的选项,达20.9%,其次病毒造成的影响还表现为“数据受损或丢失”18%,“系统使用受限”16.1%,“密码被盗”13.1%,另外“受到病毒非法远程控制”提及率为6.1%“无影响”的只有4.2%。
(一)计算机犯罪案件逐年递增
计算机犯罪对全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威胁,犯罪学家预言未来信息化社会犯罪的形式将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犯罪。我国自1986年深圳发生第一起计算机犯罪案件以来,计算机犯罪呈直线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也日趋技术化、多样化,犯罪领域也不断扩展,许多传统犯罪形式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影子,而且其危害性已远远超过传统犯罪。计算机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甚至一些原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专家的职业人员也铤而走险,其犯罪所采用的手段则更趋专业化。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
(二)计算机病毒危害突出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能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自身精确地拷贝或有修改地拷贝到其他程序体内,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某种故障或使其完全瘫痪,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急剧增加,扩散速度大大加快,受感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有上万种,并且正以平均每月300-500的速度疯狂增长。
(三)黑客攻击手段多样
网络空间是一个无疆界的、开放的领域,无论在什么时间,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网上攻击都可能发生。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其攻击方法达几千种之多,每当一种新的攻击手段产生,便能在一周内传遍世界,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各种破坏。在国内经济、金融领域,黑客通过窃取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非法进入网络金融系统,篡改数据、盗用资金,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在国家安全领域内,黑客利用计算机控制国家机密的军事指挥系统成为可能。
四、安全防范重在管理
在网络安全中,无论从采用的管理模型,还是技术控制,最重要的还是贯彻始终的安全管理。管理是多方面的,有信息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的管理、机构的管理等,它的作用也是最关键的,是网络安全防范中的灵魂。
在机构或部门中,各层次人员的责任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理解和重视程度,都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所以信息安全管理至少需要组织中的所有雇员的参与,此外还需要供应商、顾客或股东的参与和信息安全的专家建议。在信息系统设计阶段就将安全要求和控制一体化考虑进去,则成本会更低、效率会更高。
那么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至少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再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定管理策略和措施。
1.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分工。如设立专职的系统管理员,进行定时强化培训,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定时检测等。
2.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还要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是必要的。
3.对网络的管理要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维持网络有条不紊地运行。
4.应明确网络信息的分类,按等级采取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
五、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
(一)防火墙技术
根据CNCERT/CC调查显示,在各类网络安全技术使用中,防火墙的使用率最高达到76.5%。防火墙的使用比例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价格比较便宜,易安装,并可在线升级等特点。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它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因而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定义了唯一的一个瓶颈,通过它就可以把未授权用户排除到受保护的网络外,禁止脆弱的服务进入或离开网络,防止各种IP盗用和路由攻击,同时还可以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认证技术
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它对开放环境中的各种消息系统的安全有重要作用,认证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1.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真正的主人。
2.验证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未被窜改、重放或延迟等。目前有關认证的主要技术有:消息认证,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解决了通信双方利害一致条件下防止第三者伪装和破坏的问题。数字签名能够防止他人冒名进行信息发送和接收,以及防止本人事后否认已进行过的发送和接收活动,数字签名使用的是公钥密码技术RSA 非对称加密法,安全性很高。
(三)信息加密技术
加密是实现信息存储和传输保密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信息加密的方法有对称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密钥加密,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可以结合使用,互补长短。对称密钥加密,加密解密速度快、算法易实现、安全性好,缺点是密钥长度短、密码空间小、“穷举”方式进攻的代价小。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实现密钥管理,便于数字签名,缺点是算法较复杂,加密解密花费时间长。加密技术中的另一重要的问题是密钥管理,主要考虑密钥设置协议、密钥分配、密钥保护、密钥产生及进入等方面的问题。
(四)数字水印技术
信息隐藏主要研究如何将某一机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的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机密信息。对信息隐藏而言,可能的监测者或非法拦截者则难以从公开信息中判断机密信息是否存在,难以截获机密信息,从而能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隐藏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些标志性信息直接嵌到多媒体内容中,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价值和使用,并且不能被人的感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
(五)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简称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这此信息分析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策略集中,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
六、结语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益的飞速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和变化。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自身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等措施来保障。同时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从而使网络的信息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理森,张守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
[2]刘占全.网络管理与防火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张千里,陈光英.网络安全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和防御措施 第4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更是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不断提升的网络安全威胁。所谓网络安全是指采取有效的手段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未经授权不得修改)、保密性(未经授权不得翻阅)、有效性(未经授权信息不能被破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网络作为一个多套复杂系统所组成的集合体,难以保证绝对的安全。一般来说网络安全威胁大部分来自于黑客的攻击,黑客是指专门为了发现计算机网络漏洞的爱好者,他们经常未经授权侵入数据库达到自己的目的,世界上最早期的黑客来源于计算机达人,现代社会的黑客一般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的群体,他们甚至会组成团体和联盟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黑客现在给计算机网络的破坏程度已经到了超乎人想象的地步,据统计现在全球每七秒钟就会发生一次黑客侵入计算机网络的事件,每年带来的损失数以百亿美元计。我国作为计算机大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显得越发凸出,据统计我国百分之九十七的计算机网络都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其中由于证券部门和银行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的次数最多。比如说二零零六年传遍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使得全国上千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用户蒙受巨大的损失。
2现实中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
现实中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点,其一是黑客的攻击,其二是计算机网络病毒。
2.1计算机网络病毒
所谓计算机网络病毒就是指人为编写的一段具有能够执行, 对计算机网络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程序,这些程序一般都能够自我复制。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其一就是极强的传染性,计算机网络病毒能够通过数据的传输负载在正常程序上, 一旦病毒发作就会启动复制功能进行四处传播。第二就是非常大的隐蔽性,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也是程序,并且是一般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很难被杀毒软件所识别,很难清除。第三是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并不是只要传播到网络中就会发作,而是通常隐藏在电脑中等到时机成熟或者是病毒的编写者激活程序才会开始工作。这些特点都使得计算机病毒很难被发现和清除,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
2.2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手段有如下几种:
(1)攻击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由于其自身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主机、网络、使用者的硬件都是分开的,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范围非常大,牵涉的内容非常的多,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WEB欺骗攻击。WEB欺骗攻击是指黑客往往创造一个非常真实的WEB界面,使得网络的浏览者相信其真实性。用于欺骗攻击的WEB页面一般是和真实的页面进行铰接的,如果某时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出现故障,那么黑客就很容易侵入计算机中进行破坏。
(2)IP地址欺骗攻击。黑客利用主机和主机之间的通讯来进行IP地址欺骗攻击,由于IP地址就相当于人类的身份证,在计算机世界中显得尤其重要,IP地质是很多主机进行识别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中的IP源路径不稳定使得使用者在进行计算机通讯时黑客很容易通过漏洞进入到主机中,将自己非法的信息或者有毒的信息负载在非法获取的IP地址上然后进行破坏活动。
(3)木马攻击。木马就是类似于间谍的黑客程序,黑客经常使用木马来非法获取信息。现代社会的计算机大部门都是连接了互联网的,计算机因此开放了非常多和网络沟通的窗口,这就使得黑客有了可乘之机。黑客一般使用路由表了解主机所在的网络逻辑结构以及内部沟通的协议,然后定点释放木马病毒获取主机的管理员权限甚至是路由器的管理权限。
(4)电子邮件攻击。电子邮件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广泛使用的一种沟通、交流和办公方式。黑客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攻击的主要手段首先是邮箱炸弹,所谓邮箱炸弹就是指黑客利用非法获取的邮箱向想要攻击的邮箱发送上千封、上万封邮件,挤爆邮箱造成数据库瘫痪。其次的攻击手段是邮件欺骗,黑客利用伪装的IP地址假装自己是网络管理员获取用户的信任然后套取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
(5)寻找系统漏洞。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比如说windows自带了email漏洞,IE浏览器中的的SQL注入漏洞等等。这些漏洞从计算机使用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存在,黑客只要掌握了侵入这些漏洞的方法就能轻而易举的控制整个计算机的管理员权限。
3网络安全防御手段
上面介绍了很多侵入计算机网络的手段,由于这些非法入侵都伴随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防范入侵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除了做好相应的方法措施还需要提高自身对网络安全的认识程度,加强相关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网络使用者应该从基本的网络工作原理入手,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3.1建立有效的防御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的计算机网络防御管理体系是网络能正常运转的关键。一般来说管理中心由以下几部分所组成:(1)网络入侵分析器。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分析计算机所收集到了信息判断是否有黑客通过网络进行入侵。(2)主机入侵分析器。该部分主要是分析主机的运行情况,如果出现入侵主机的行为则会发出自动报警声。(3)综合分析器。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收集网络入侵分析器和主机入侵分析器的数据判断是否出现入侵行为,如果出现入侵则会通知系统防火墙切段计算机网络。(4)加密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主机、防火墙、管理中心中的通信加入保密协议,防止黑客伪造身份入侵。(5)系统备份。这一模块的主要作用是修复已经被破坏的文件。
3.2合理的设计防御系统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的有效设计能从硬件上保证计算机网络能抵御黑客的攻击。具体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内容出发:(1)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设备,避免人为破坏。(2)建立身份库,使得无权限的人员难以操作计算机。(3)保障网络的良好工作环境。
3.3采用有效的防火墙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防范的关键点,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防火墙。在计算机局域网和外网的边缘应该采用边缘防火墙, 控制外网对内网的访问。在计算机局域网的内部应该建立核心防火墙,控制局域网内部主机之间的相互访问。边缘一般采用百兆防火墙安装于横纵向网络接入区之间而核心一般采用千兆防火墙安装于局域网主机和数据中心交换机之间。
4总结
防御现状论文 第5篇
与媒体极力渲染紧张气氛的做法不同的是,中印两国政府都希望缓和局势,表达了共同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的愿望。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10日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印度外交部长萨尔曼·胡尔希德。杨洁篪表示,将继续推动边界问题谈判进程,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胡尔希德说,印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以高层互访为契机,拓展两国各领域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
那么印度陆军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如何?除了伞兵营,印度陆军还有哪些形形色色的“特种部队”?从武器装备角度来看,印度陆军装备水平如何?
规模最大四分之一兵力部署北部边境
印度陆军是印度军队规模最大的军种,在其130万军队人数中,其中陆军有90万多。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印度陆军继承了位于印度的英属陆军大部分基础设施。其最初的目标是为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国内局势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克什米尔和东北部的武装恐怖分子进行打击。
著名南亚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称,印度传统上就是陆军强国,陆军这一兵种的规模最大,历史发展悠久,曾参与过许多重大战争。特别是在上世纪三次“印巴战争”里,即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和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陆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印度近年来也派遣军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事务,黎巴嫩、刚果、安哥拉、纳米比亚、萨尔瓦多、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和索马里等地的维和部队里也能看到印度陆军的身影。
在立足南亚、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印度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根据这种战略,印度平时把45%左右的陆、空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突出“进攻态势”的特点;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保护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内部治安力量。
其中,印度陆军的部署重点针对巴基斯坦,印度总共有35个步兵和装甲师,仅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和印巴正式边界上就部署了20个师。在中印边境地区也部署了近10个师。
对此,傅小强表示,从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看,印度一直将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最大的对手,其中中国是潜在的对手,而巴基斯坦是现实对手。从印度陆军的部署方向来看,其重要针对的对象是中巴,无论是防守方向还是战略武器的配备都可以看出,印度陆军主要以对巴和对华为主要防范目标。
有分析称,印度此前对中国采取“守势防御”态势,即在中印边境建立大纵深立体化的防御体系,保持边境地区局部兵力优势,近年来则逐步向“攻势防御”转变。
印度军事战略已转变为以“先发制人”为要旨的“惩戒威慑”战略,要求陆军从常规突击军种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型,必须重点发展战略性打击力量,具备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
印度陆军为何要实现转型?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中亚-南亚”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志勇认为,印度一直追求世界大国的目标,为了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军队这几年开始采取进攻战略。陆军战略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最明显变化是从之前的常规打击升级为“快速反应部队”。“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服从于印度国家战略的变化,这是冷战后的其军事战略的最大改变。”
据胡志勇介绍,目前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部署了45个营的准军事部队,也即印方所说的边防部队,印度计划到2015年再增加9个营,届时,数量会达到54个营。印度这一军力部署,可以看出它对中国采取了“防御”态势。
“此外,南亚地区还有巴基斯坦与印度抗衡,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印度国家战略的需要,印度陆军不得不在印巴边境部署大量陆军以应对来自巴基斯坦方面的突发情况。”
多元发展陆军增加航空兵投入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印度陆军正在持续扩充其空降部队,印度将把新扩充的伞兵营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有印度媒体分析称,这新增的两个营在该地区可用在传统的反恐怖主义和反暴乱行动中,如果未来发生战争也可被投送到敌人战线后方发挥作用。
印度陆军“天降伞兵”并非偶然,而是其兵种联合、作战立体化思想的直接体现。专家认为,近年来,印军的作战思想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印度军方重视速战速决、先发制人的攻势作战,重视全纵深立体作战的思想,在诸兵种联合作战方面,印军认为,“联合作战是现代作战的本质特征”,强调陆空的协同联合作战能力,其主要表现是建立了陆空联合作战体系与陆军航空兵部队。
2007年印军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联合作战理论,并据此拟制新的陆海空军作战条令,突出强调区域外行动,强化军队以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为核心的联合作战能力。
近几年,印度陆军为实现“精确打击”的目标,逐渐向战略打击部队转型,根据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和国内维稳的任务需要,印军专门制定了组建新型特种部队、打造新型快反部队和数字化部队的计划,重点发展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去年12月,印度国防部高级官员透露,印度陆军将批准增加1万名航空兵,以操控即将采购的攻击直升机等新武器装备。
“印度陆军增加航空兵有其明确的用意,主要是在夺得制空权方面获得优势,”胡志勇分析称,印巴边界主要是陆地,一旦发起地面战争,哪一方掌握了制空权,在一定意义上才能赢得战争。因此,航空兵进入陆军,可以对印度陆军夺取战争制空权有很大帮助。
去年11月,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克拉姆·辛格预计将向总理辛格提出成立一支攻击性山地部队的事项,其中约十万军人将被部署在东北部边境。印度陆军计划在西孟加拉邦的巴纳格尔成立这一新部队,同时在东北部边境部署一定数量的装甲和炮兵部队。
胡志勇认为,印度在过去十几年已经有了空中优势,而地面防务能力仍稍弱,特别与一些邻国接壤的山区地带,如何确保地面优势,一直是印军思考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发展山地部队是印度陆军的发展方向。“印度与巴基斯坦或其他国家的边境多集中在高山和高原地带,这一带的山地驻军主要功能是开展高原作战或高山作战。这几年印度军方一直提议建立攻击性山地部队,目的是要边境地带印度士兵的抗旱能力和高原作战能力。”
nlc202309051129
傅小强也发表了相似看法,他称,印度陆军近几年在北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控制的步伐确实很快,比如修建机场、增加山地作战力量的动作很多。此外,为适应山地作战环境,陆军还从美国引进了一批适合山地作战的军备。“意欲通过扩充军备,强化对他国的军力优势。”
另外,印度也在加紧东部的战场建设。据《印度教徒报》报道,由于印度长期未对中印边境的老旧公路进行维护并限制新建公路,致使印军前哨只能通过骡马和飞机空投进行补给。2006年6月,印政府批准斥资约2亿美元,在中印东段边境实际控制线沿线修建总长600多公里的公路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可使印度军队在出现任何“不利或紧急情况”时,迅速向该地区部署兵力,并为之提供后勤保障。
胡志勇表示,印度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的意图很明确,即一旦发生冲突的时候,依靠航空运输太危险,而公路则是投送人员和物资的安全途径,印度修建公路网目的是“备不时之需”。
印急欲武器现代化国防投入几近畸形
在装备方面,印度显然在不断增强其军事实力。以地面战车为例,现在印度已有坦克、装甲侦察车、装甲人员运输车、战斗支援车等;在火炮方面,印度陆军已拥有加农炮、榴弹炮、防空火炮、反坦克火箭筒等多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印度从国外进口而来。此外,印度还拥有反坦克导弹、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等导弹。
胡志勇表示,印度一直把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作为印度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向国外购买、引进和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第二代武器的更新换代目标。在过去10年,印度一直是发展中国家里最主要的军火购买国。
2012年11月,印度军方人士称,将要全面现代化装备落后的陆军。该报道称,印度陆军常年使用装备落后武器,一些武器甚至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整个计划将耗资1000亿印度卢比(约合18亿美元),其中包括购买6万支新型双筒步枪,将花费约9亿美元,以及价值5.8亿美元的4.3万支新型卡宾枪,用于常规战斗。印度还拟斥资3.6亿美元装备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在该计划中,陆军中的狙击步枪也将被替换。
除了加强提升常规武器的打击力量,印度还在核武器方面大做文章,以进一步增强核威慑。胡志勇介绍称,印度目前正在努力构筑以陆基核打击力量为主体、以空中核打击力量和海基核打击力量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体系,加快核武器实战化的进程和步伐。
印度认为,核武器的价值在于其政治力量。印度政府于1999年8月通过了印度核政策构想草案,提出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政策。“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有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外,还旨在保持对巴的核威慑优势,以加强和巩固对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胡志勇说。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印度在近日成功试射了一枚能够携带核弹头的“烈火Ⅱ”型地对地弹道导弹。这次发射再次证明,印度已拥有了可靠的遏制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印度的武器装备更新计划主要着眼于应对与巴基斯坦的武装冲突和抗衡日益强大的中国。
对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国美国来说,印度装备现代化改造的计划无疑为其带来了“滚滚财源”。2013年4月,美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安德鲁·皮罗称,美国的军工企业有望向印度再售出“数十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他表示,美国对印度的军售额已从2008年几乎为零,迅速上涨至80亿美元以上,而在未来两年仍有望再涨10亿多美元。美国洛马、波音、雷神等军工企业均热切希望能向印度千亿美元的装备现代化改造计划售出其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印度将把其GDP的1.79%用于国防开支。有数据显示,印度现在的国防预算已达468亿美元,据专家们预测,到2020年,印度的国防开支将赶超英国、法国和日本。
胡志勇认为,印度在武器现代化方面确实投入很大,对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很有必要。但是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改善民生和解决贫困的任务。它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民生领域,而是用以发展军事现代化。从这方面看,“印度的军费开支如此巨大,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成比例,甚至可以说是畸形。”
(南方日报)
中印边界谈判回顾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为中印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开设了最高层对话渠道,签署了《中印联合新闻公报》。公报指出:重新讨论边界问题;用和平友好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在讨论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发展两国其他方面友好关系;成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1991年12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印,与印方就边界问题达成四点共识。四点共识为: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边界问题等分歧不应该成为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同意将两国边防人员不定期会晤改为定期会晤。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双方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将中印边界问题解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双方同意中印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确认中印双方边界上有一条“实际控制线”,并且严格尊重和遵守这条“实际控制线”;主张双方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
1994年2月3日至4日,中印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在新德里举行首次会议。中印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会议在新德里和北京不定期轮流举行。
1996年11月至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双方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协定有助于加快核实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进程,进一步维护边界的和平与安宁。
200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兼总理首席秘书布拉杰什·米什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会晤。自此,拉开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的大幕。
2005年4月10日,中印第五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一致。具体内容为,双方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
2005年9月26日至28日,中印第六次会晤在中国北京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同意,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战略高度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而建设性地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推动边界问题早日获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2009年8月7日至8日,中印第十三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深入交换意见后表示,将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中印第十四次会晤在中国北京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新任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回顾了新世纪以来两国关系的全面快速发展,一致认同将从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政治指导原则精神,努力推进谈判进程。
2012年1月16日至17日,中印第十五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坦诚深入地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和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等事宜。会晤期间,两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这一协定旨在及时就边境形势沟通信息,妥善处理边境事件,切实开展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其他合作事务。
防御现状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保护,主动防御,系统威胁
随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普及,高校通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存储器等构建了专业化机房,承载着教务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住宿管理系统等,实现学生、教师、课程等信息的共享。互联网在为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比如木马、病毒和黑客,其可以攻击、破坏和窃取高校自动化系统信息。因此,亟需构建一个完善的、动态的、纵深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以提高系统安全防御能力。
1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高校网络信息化系统防御技术有所提升,但是网络病毒、木马和黑客攻击技术也大幅度改进,并且呈现出了攻击渠道多样化、威胁智能化、范围广泛化等特点。
1.1供给渠道多样化
高校网络系统接入渠道较多,按照内外网划分为内网接入、外网接入;按照有线、无线可以划分为有线接入、无线接入;按照接入设备可以划分为PC接入、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等多种类别。接入渠道较多,也给攻击威胁提供了较多的入侵渠道。
1.2威胁智能化
高校网络攻击威胁程序设计技术的提升,使得病毒、木马隐藏的周期更长,行为更加隐蔽,传统的网络木马、病毒防御工具无法对其进行查杀。
1.3破坏范围更广
随着高校网络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增强,不同类型的系统管理平台都通过JSP技术、ASP.NET技术、SQL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接入到高校门户网集群平台上,一旦某个应用软件系统受到攻击,病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其他子系统,破坏范围更广。
2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建模
目前各个高校都组建了信息化发展团队,建设了专业的机房,并通过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和分析,导出了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功能,分别是网络安全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策略管理、网络安全日志管理、网络安全预测管理、网络安全防御管理和基本信息管理。
3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主动式、层次化的安全防御原则和技术,并引入了网络安全预警、安全监测和安全保护等多种主动式防御技术。
3.1安全预警
高校网络安全预警技术主要包括漏洞预警、行为预警和攻击趋势预警功能。高校网络集成了多种异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采用不同的架构、开发语言和环境实现,集成过程中使用接口进行通信,容易产生各类型漏洞,给安全攻击提供渠道。漏洞预警可以及时地为用户提供打补丁的机会,抵御外来威胁;行为预警或攻击趋势预测可以通过观察网络不正常流量,使用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K均值、关联规则等算法来预测网络中存在的攻击行为,进一步提高预警能力,保证系统具备初步的安全性。
3.2安全监测
高校网络实施安全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采用网络流量抓包技术、网络深度包过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实时获取网络流量,利用软件或硬件关联规则分析技术进行挖掘,将挖掘的结果报告给下一层,由安全保护功能负责清除威胁。目前,高校网络已经引入了漏洞扫描技术,能够实时扫描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补丁,防止系统遭受非法入侵。
3.3安全保护
高校网络采用的安全措施较多,这些安全防御措施包括杀毒工具、防火墙防御系统、系统安全访问控制列表、虚拟专用网络等。这些防御工具或软件采用单一部署、集成部署等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高校网络数据的完整性。目前,随着高校网络的普及和推广,安全防御措施又引入了先进的数字签名等防御技术,以防止数据通信过程中存在的抵赖行为。安全防御系统将多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网络病毒、木马查杀,避免网络木马和病毒蔓延,防止高校网络被攻击和感染,扰乱高校网络正常使用。
3.4安全响应
高校网络运行时如果存在不正常的数据流,这些不正常的数据流可能是病毒或木马,则系统可以激活杀毒软件或木马查杀工具等,阻断高校网络服务系统的安全威胁,同时也可以将网络安全威胁引诱到备注主机上,更好地获取网络服务系统攻击来源,便于反击。目前,高校网络服务安全防御系统已经引入了卡巴斯基企业杀毒软件,可以查杀木马和病毒,提高了信息安全性。
3.5系统恢复
高校网络操作过程中,许多的用户均未受过专业的计算机网络配置、应用软件操作训练,因此容易在系统操作过程中携带有病毒的U盘、硬盘接入系统,造成网络系统文件受到病毒感染,并且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导致高校网络服务系统中止运行。如果服务系统一旦受到威胁,可以采用系统恢复技术,将系统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尽最大努力降低系统损失。高校网络安全恢复技术包括多种,分别是系统在线备份、离线备份、增量备份、阶段备份等。具体而言,可以单独或融合使用这些备份技术,备份正常运行的系统。医院信息化系统采用在线增量备份模式,可以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增量备份,如果其遭受攻击,可以将信息资源恢复到最新的备份状态,降低损失。
4结束语
高校网络安全防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其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网络安全威胁的状况,及时提升系统防御能力,进一步丰富安全管理系统功能,提高校园信息化系统集成性,保证校园数字化正常应用和发展,共享校园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红明.我国高等院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24(12):56-57.
[2]王任.探析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8(07):39-40.
[3]王先财.高等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通信,2015,18(13):32-33.
防御现状论文 第7篇
近年来,全球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如冰灾、地震、洪水、山火等)明显增多,灾害事件的出现给电力系统带来严重影响:一方面,显著增加了掌控电网运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应对灾难,对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提出了更高的期盼[1,2,3]。
为有效降低灾害引发的电网安全风险,需要依托中国电网的已有基础,研究开发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技术。为了使相关研究更加切合中国电网的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各电网公司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现状和需求。
为此,在查阅、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电网应对极端自然灾害技术现状”的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10家网省(自治区)级电网公司(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云南电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贵州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宁夏电力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2家网级和8家省级电力公司,同时,调研对象的地理范围涵盖了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华北等区域,保证了调研结果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全面性。问卷共包括5部分内容:①影响中国电网正常运行的主要灾害类型;②各类灾害影响电网的特点;③现有的防御技术措施;④防御技术需求分析;⑤灾害防御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本文对返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电网防御自然灾害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技术需求,并分析了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
本文所讨论的灾害防御技术主要指面向调度、运行的技术,不包括电网规划、设计环节的灾害防御技术。
1 影响中国电网正常运行的主要灾害类型
影响中国电网正常运行的各类灾害中,覆冰、污秽、暴雨这3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最广,分别占80%,70%,80%,几乎涵盖了受访的各网省公司。山火、台风、雷电的分布范围次之,均占60%,其中:台风影响的省份多集中于中国东部沿海;雷电则主要影响中东部、西南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灾害类型包括:洪水、地震、沙尘暴、大风和暴风雪,各占40%,30%,10%,20%,10%。
2 灾害对电网的影响
表1是灾害对电网影响的统计,其中,“电网公司比例”指出现该灾害特点的电网公司在所有受访的电网公司(并非受该类灾害影响的电网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表2同)。
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台风往往引发大规模的输、配电线路跳闸,表现为大量的群发性故障,这些故障可能是瞬时故障或永久性故障,其中后者的比例较高。台风风力超过线路或杆塔的设计标准时,可能引发断线、倒塔事故。同时,台风往往伴随着暴雨,暴雨影响杆塔的基础,可能引发倒塔断线事故,同时也会给故障恢复和抢修带来困难。
2)雷电一般引发线路闪络跳闸,雷击线路闪络后,由于空气绝缘为自恢复绝缘,被击穿的空气绝缘强度迅速恢复,原来的导电通道又变成绝缘介质,因此重合闸动作一般能成功。当然雷击也可能引起永久性故障,例如绝缘子脱落、导线断线等。雷电活动主要集中于春、夏季,并随着年份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在各地区中,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受雷电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西南地区的云南和贵州电网中,雷击引发永久性故障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
3)严重积污的绝缘子在大雾或小雨等湿度比较大的天气下可能引发大面积的闪络跳闸。污闪跳闸多数是瞬时性故障,也有极少数永久性故障,甚至绝缘子掉串。
4)覆冰是最容易引发输电线路群发性跳闸的灾害类型。在电网覆冰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不同的相继故障事故。在覆冰初期,电网一般不会发生严重故障;当覆冰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风速为5m/s~15m/s,且与线路夹角为45°~90°时,位于风口地段(如跨河、谷口和两侧有屏障的开阔通道或开阔平原)的线路可能会发生舞动;当覆冰厚度或冰风荷载超过线路或杆塔的设计标准时,可能发生断线、倒塔事故。在融冰天气阶段,绝缘子串覆冰或被冰凌桥接后,泄露距离缩短,在冰水电导率较大条件下可能会导致闪络事故,而且覆冰时绝缘子串内泄露电流增大,当泄露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就可能由局部弧光放电发展为闪络。此外,在融冰天气阶段还可能出现由于不均匀脱冰导致的线路跳跃或舞动事故。
5)地震对于局部电网的破坏巨大,引发地震区域输电线路的群发性跳闸,并且大多为永久性损坏,严重时可能引发系统解列。输电线路的损坏形式包括掉串、倒塔、断线以及其他形式。地震还极易引发局部区域负荷不同程度的损失;引发厂站设备损坏甚至导致厂站全停;引发通信故障甚至通信瘫痪,并且往往影响到能量管理系统(EMS)的正常运转。
6)洪水会导致输电线路倒塔、断线并表现为永久性故障,损坏变电站设备,严重情况下导致受灾厂站全停。洪水有时会破坏电网通信,但一般不影响EMS的正常运转。
7)山火的覆盖范围一般比较大,容易引发输电线路群发性跳闸,其中永久性故障居多;山火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负荷损失,严重时导致厂站全停甚至系统解列。
8)暴雨的主要危害是局部线路群发性跳闸导致损失少量的负荷,少数极其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厂站全停。
3 现有的防御技术措施
各网省级电网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现状如表2所示。
3.1 台风防御技术现状
目前,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立了台风信息采集和监视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能够查询大风圈范围内的厂站、设备状态。华东电网调度中心从气象部门将台风预报及实况信息接入广域监视与安全稳定防御系统,实现台风信息与电网信息的一体化、可视化展示,并结合输电线路的地理参数,预测出可以用于生成预想故障集的台风风险设备集。
此外,部分电力公司的运行人员分析台风预报信息以及输电线路的地理参数,如果发现台风中心将经过某些线路,则调整运行方式以减小线路跳闸对电网安全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雷电防御技术现状
从表2中可以看出,针对雷电灾害,国内除西北地区外的各网省公司均建立了雷电定位系统,实时监测落雷(云地闪)信息,分析线路跳闸的雷击相关性及查找雷击故障点的大致范围,并完成一定的统计功能。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将雷电定位系统采集的实时落雷信息接入广域监视与安全稳定防御系统,与电网运行信息进行一体化、可视化展示,并预测出可用于生成预想故障集的雷电风险设备集。
3.3 覆冰防御技术现状
表2中与覆冰相关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电力公司引入覆冰监测装置,在重点的线路杆塔上进行安装,能够采集监测点的微气象数据、杆塔和导(地)线的受力情况,并推导出线路或杆塔的覆冰厚度,使运行维护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线路覆冰的现状。另外,大多数电力公司都制定了应对覆冰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或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预案。
3.4 山火防御技术现状
目前,对山火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手段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云南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有针对山火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但是关于该系统的详细情况和效果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对于存在山火威胁的5家电力公司,目前的防御手段主要依靠离线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和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预案,另有3家电力公司考虑对易遭受山火威胁的线路进行差异化设计。
3.5 污秽防御技术现状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根据华东电网污区分布图,结合气象信息,对连续积污日数超过一定限值的线路进行污闪预警,给出污闪风险设备集,接入调度平台供调度运行人员参考。华东电网的部分线路上装有污秽监测装置,能够在线监测绝缘子表面的泄漏电流,但目前该装置还未与其他系统接口,因而无法利用泄漏电流值来预警线路的污秽闪络故障。此外,华中、四川、福建等网省公司也配备了类似的污秽监测装置。
3.6 洪水防御技术现状
在存在严重洪水威胁的4个电力公司中,目前还没有洪水的监测、预警装置,防御手段主要是离线的应急处置预案或在线的运行方式调整预案。其中有3家电力公司对易遭受洪水威胁的线路进行差异化设计。
3.7 暴雨防御技术现状
在存在严重暴雨威胁的8个网省公司(华中、四川、福建、贵州、云南、浙江、广东、辽宁)中,目前,四川省电力公司和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暴雨的监测与预警装置,其中福建的暴雨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连续可靠运行。另有4个电力公司依靠离线的应急处置预案或在线的运行方式调整预案应对暴雨灾害,有3家电力公司对易遭受暴雨威胁的线路进行差异化设计。
3.8 地震防御技术现状
在接受调研的电力公司中,有3个网省公司(华中、四川、云南)存在较严重的地震威胁。目前这些电力公司没有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自动化装置或系统,主要依靠离线的应急处置预案或在线的运行方式调整预案。
3.9 其他防御措施的应用及分析
对其他相关的灾害防御技术的应用情况也进行了调研。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及其回答情况见附录A,以下是对部分问题回答情况的分析结论:
1)大多数电力公司越来越重视气象信息系统,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已经率先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接入了重要的气象信息,如温度,并用来修正线路的热稳限值。
2)应急信息平台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已经毋庸置疑。该平台的不断完善也有助于电网公司对灾害的预警、预控和应急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需要对灾害相关故障集进行安全稳定分析和风险评估,明确灾害相关故障对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相关的预警信息,使调度人员提前了解灾害条件下电网的薄弱环节以及安全稳定状况。
4)目前电力系统停电后的恢复主要依赖于离线的黑启动预案,少数电力公司开展了在线恢复控制(或黑启动)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但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
5)在目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中考虑将来上下级调度中心协同预警的需求,有利于协同分析预警技术的开发和实施。
6)部分电力公司开始考虑不同调度中心之间的协同控制,但对于灾害条件下协同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控制技术还没有看到实用化的报道。
3.10 当前技术措施存在的不足
覆冰监测装置的电源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往往不能够可靠工作。同时,覆冰监测装置一般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向后台发送数据,灾害条件下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数据的正常传输。目前,覆冰监测装置的布点较少,且监测装置采集的信息尚未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
由于输电线路的严重覆冰往往是由持续的冻雨过程引起的,因此要求气象部门能够提供持续的冻雨预报信息并将其接入调度平台,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开展。
从上文可以看出,目前雷电定位系统并不具备雷暴活动的趋势预测功能,因此对于预想故障集的生成以及后续安全稳定分析的支持相对有限。其他类型的灾害防御也存在类似问题,即自然灾害信息与电网信息的融合不够,并且无法支持后续的针对灾害的安全稳定分析预警与控制决策。灾害防御手段大多集中于规划设计中的差异化设计和应急处置预案(含运行方式调整预案)等离线手段,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急信息平台是为了应对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设备破坏、电力供应危机、与电力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安全事件而建设的具有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预案管理、资源管理、模拟演练、信息发布、社会联动等应急管理功能的技术保证系统[4]。目前已有部分电力公司启动了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但距离实现理想的管理功能还有很远的距离,很多技术、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4 灾害防御中的困难与问题
为了了解灾害防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体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设置了相关问题,问题及回答情况见附录B。
针对回答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观点:
1)电力通信网络甚至商业通信网络的破坏是灾害防御的主要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提高灾害条件下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尤其是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2)70%的电网公司认为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抗灾存在沟通问题。这说明目前的社会各部门协调抗灾的沟通机制存在问题,需要建立更加顺畅的沟通机制。
3)与沟通问题困难程度相当的是调度、运行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信息。不能及时掌握灾害的实况或预报信息就无法对灾害破坏电网的范围、程度建立直观的印象,从而影响调度、运行人员的分析和决策。
4)中国电网目前实行的是5级调度管理体制,一次极端灾害可能影响不同级别调度中心的管辖范围,因此在进行灾害防御时往往需要不同调度中心之间密切的协调配合。在本次调查中,50%的电网公司(包括1个网公司和4个省公司)认为网省调度间的协调存在技术或体制上的困难。此外,37.5%的省级电网公司认为省地调间的协调防御存在技术或体制上的困难。
5)除了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信息,调度、运行人员还希望能够将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关联到电力设备,分析灾害对设备及电网安全的影响,进而得出恰当的辅助决策信息。本次调查中,有50%的电网公司(2个网公司和3个省公司)认为难以将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关联到电力设备;另有50%的电网公司(2个网公司和3个省公司)认为缺少相关调度决策支持技术,难以将自然灾害信息转化为对设备以及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6)有效的灾害防御需要电力公司内部的协同配合,有30%的电网公司(1个网公司和2个省公司)认为本公司内部还没有理顺协调机制,给灾害防御带来困难。
7)30%的电网公司(1个网公司和2个省公司)认为困难在于缺乏细致、有效的应急预案。这与公司内部协调机制存在一定关联,因为细致、有效的应急预案有助于理顺电力公司各部门的协调组织关系。
8)有2个省级电网公司指出存在灾害条件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较为严重时,物资储备可能不满足要求。
9)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认为调度员所面临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造成灾害防御困难的因素,需要加强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为调度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帮助其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中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10)云南电网公司提出缺乏实时的防灾减灾支持技术,另外防灾减灾的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电网公司在应对灾害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涉及电网运行的技术、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其中,对通信、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支持等技术环节的关注度最高,是今后技术研究与更新的重点。
5 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各电力公司对于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的需求,设计了相关的问题,问题及回答情况见附录C,以下是对回答情况的分析:
1)80%的电力公司认为有必要将自然灾害的信息接入EMS或其他调度自动化系统,并且有2家公司已经实现了该信息的接入。
2)只有1家电力公司在目前的输电设备运行管理中还没有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
表3列出了电网公司对各项技术所起效果的意见,其中,“电网公司比例”指认同该效果的电网公司在所有电网公司中所占的比例。
可以看出,大多数电网公司认为其中所列的各项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网的灾害防御能力。
1)最被电网公司认可(70%)的是应对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细致有效的应急预案能够理顺电力公司内部组织协调关系,指导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
2)60%的电网公司认为“融合电网信息和自然环境信息的一体化平台”、“电网信息和自然环境信息的一体化、可视化展示”、“灾害引发电力设备故障的概率评估技术”、“根据概率评估结果生成自然灾害相关的故障集”、“应用广域测量技术进行电网解列”、“灾害条件下网省级电网间协调防御技术、方案”等在线技术能够提升电网的灾害防御能力。这些防御技术能够为调度、运行人员提供分析结果和决策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灾害。
3)50%的电网公司认为“灾害对电力设备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能够提升电网的灾害防御能力。由于该技术还不能给出设备故障概率值,因而难以评估设备的运行风险,所获得的认同度也稍低。
4)40%的电网公司认为“灾害条件下利用分布式电源保障社会基本负荷运转的方案” 能够提升电网的灾害防御能力。该技术要求结合一级用户负荷配置电源、规划设计网架结构并安排运行方式,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各项技术是否有助于调度人员的调查结果如下:
1)最被电网公司认可(70%)的是“融合电网信息和自然环境信息的一体化平台”和“应对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这些技术能够从信息采集、分析、预防(应急)控制决策几方面给予调度人员支持。同时,这2项技术也被认为是最能提升电网灾害防御能力的技术。
2)60%的电网公司认为“灾害对电力设备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根据概率评估结果生成自然灾害相关的故障集”、“灾害条件下网省级电网间协调防御技术、方案”有助于调度人员分析电网安全稳定性,并有助于网省级调度中心间的协调防御。此外,50%的电网公司认为“灾害引发电力设备故障的概率评估技术”和“应用广域测量技术进行电网解列”对调度人员有所帮助,这些技术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3)仅有20%的电网公司认为“灾害条件下利用分布式电源保障社会基本负荷运转的方案”对调度人员有所帮助。该方案仅针对极端灾害下电网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因而对调度人员帮助不大。
4)对于运方人员,“灾害引发电力设备故障的概率评估技术”和“根据概率评估结果生成自然灾害相关的故障集”2项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生成与灾害相关的故障集,便于运方人员研究电网运行方式对于灾害的适应性,因而得到了大多数(70%)电网公司的认同。
5)除了“灾害对电力设备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外,只有少部分用户认为表中所列技术对于规划人员有帮助。
综上所述,在线的调度防御技术以及离线制定的各类防灾减灾预案对调度人员和运方人员的帮助较大,而对规划人员的帮助相对较小。规划人员往往更关心灾害资料的积累、设计规划原则等问题。
6 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电网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控制、应急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融合电网自身信息和自然环境信息的一体化平台,加强各防御技术措施之间的配合,为面向调度运行决策的深度数据挖掘奠定基础。
2)设计、开发自然灾害数据及其造成电力设备故障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技术,为研究积累宝贵数据。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数据收集主要考虑宏观的气象、灾害信息,但灾害引发设备故障不仅与宏观的灾害情况有关,还受局部的微观气象、地形影响,因此有必要将数据采集的范围扩大到微观层面。同时,需要研究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间的关联性,以及灾害引发设备故障的时空特性。
3)深入研究灾害(如雷电、台风、覆冰)影响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机理,并建立相应的故障概率模型,力争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能够在线评估灾害对于电网设备的影响,并形成相应的动态故障集。
4)研究自动适应自然环境的预防控制辅助决策和自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应急控制措施优化决策。
5)研究应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基于该编制原则,研究不同等级电网一、二次设备设计规划的原则,构建抵御自然灾害的生命线工程。
7 结语
本文对中国电网自然灾害防御的技术现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调查分析。在现有灾害防御技术的基础上,需要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研究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灾害、环境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技术,并深入研究灾害引发设备故障的时空分布特性;加强对灾害影响电力设备的量化评估、概率模型的研究;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影响电网的分析预警与自适应控制决策技术;研究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生命线工程,以提升大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感谢国家电网科技项目咨询中心陈伟处长对本次问卷调查的帮助。感谢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华中电网有限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云南电网公司、广东电网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贵州电网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宁夏电力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对本次问卷调查的配合。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薛禹胜,费圣英,卜凡强.极端外部灾害中的停电防御系统构思:(一)新的挑战与反思.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9):1-6.XUE Yusheng,FEI Shengying,BU Fanqiang.Upgrading the blackout defense scheme against extreme disasters:PartⅠnew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9):1-6.
[2]薛禹胜,费圣英,卜凡强.极端外部灾害中的停电防御系统构思:(二)任务与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0):1-5.XUE Yusheng,FEI Shengying,BU Fanqiang.Upgrading the blackout defense scheme against extreme disasters:PartⅡtasks and prospect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10):1-5.
[3]刘有飞,蔡斌,吴素农.电网冰灾事故应急处理及反思.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8):10-13.LIU Youfei,CAI Bin,WU Sunong.Emergency management for the ice disaster in power grids and some suggestio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8):10-13.
防御现状论文 第8篇
近年来, 农村的面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农村的楼房以及电脑、电话等电器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农村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农民防雷意识差并且缺乏必要的防雷知识造成的。因此, 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雷意识以减少雷电给农村造成的灾害。
1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必要性
1.1 雷灾事件触目惊心
据驻马店市气象局近年雷电灾害调查显示:在我市境内, 因雷击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时有发生, 而且雷击事故伤亡人数基本都发生在农村。2008年6月3日早6点, 汝南县关庄村32岁女村民在地头打农药时, 被雷击死亡。2011年6月22日15:00左右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八一小学二年级女生唐某8岁, 被雷电所击昏死在课桌旁, 经159医院抢救苏醒, 雷击造成该生面部左侧、左上下肢有片状电灼痕迹, 雷击还造成个别班级电灯烧毁。
1.2 雷电活动频繁
驻马店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 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据驻马店市多年的气象资料显示, 雷暴较多的时间是5-10月, 尤其是6-8月最多, 年平均雷暴日33天, 最多46天, 最少18天, 2001年-2010年驻马店雷电灾害出现最多的月份是6月, 有19次之多, 其次是7月, 有18次;一天中最容易出现雷击的是14时至20时, 其次是凌晨;从空间分布上来看, 出现最多的是驻马店, 雷击灾害有12次;其次是确山, 2003年, 确山境内薄山水库先后7次遭受雷击, 然后是遂平、泌阳、正阳。全市几乎每年都有1-3人因雷击死亡,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2 驻马店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现状
2.1 对于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关于雷电灾害预防的法律和法规, 但是这些不适用于农村的防雷工作, 对于农村的防雷工作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农村地广人稀, 政府投入有限的人力、物力没有办法对农村群众进行集中的防雷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 而且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产品及时供给, 缺乏必要的技术服务等, 这些都是农村防雷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2.2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民在建造房屋时往往为了节约成本而不会按装避雷设施, 除此之外, 大多数的农民都没有意识去安装避雷设施。尤其在一些山区安装避雷装置的成本会更高, 而且很多小规模的房屋都是自行建设, 在选地时没有考虑此区域是否容易受到雷击。由于缺乏防雷意识以及防雷技术, 很大程度上在建设房屋时候都没有考虑雷电带来的灾害。因此,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农村雷电事故的隐患。
2.3 野外缺少躲避雷电的场所
夏季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而这个季节也正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季节。主要在这个时期农民都是在野外进行劳作, 而这个季节天气雷电无常, 经常农民还在耕作就开始下雨打雷, 这个时候农民没有专门躲避雷雨的场所, 经常躲进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 或者拿着铁锹等铁制器具在田野或树下行走, 这些都会容易造成雷击事件。此外, 很多农民在河边洗衣服、玩耍等也容易受到雷击而造成人员伤亡。
2.4 目前农村现有的很多电气设施都缺少防雷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很多农民房顶都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水箱或者很多装饰性的铁搭、铁架等, 这些设备如果没有进行接地就会在雷电天气引雷入室, 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5 有待提高农村的防雷减灾的意识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的农民都没有防雷减灾的意识, 他们对于防雷减灾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在建房子的时候经常是讲面子、比排场、比装修, 但是从来没有重视过防雷减灾的措施。因此, 为了有效的降低农村因雷电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防雷减灾的意识, 进而普及防雷减灾的措施。因此, 在农村建立防雷减灾的体系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
3 开展农村防雷工作的思路
3.1 开展农村防雷工作的总体思路要想做好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 必须具体落实防雷措施,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 解决农民最关心、最容易采取的防雷措施, 通过树立典型来带动全局;其次, 加强农村的防雷宣传工作, 加强农民的防雷意识, 如:电视、报纸、宣传画、发送防雷科普读物以及在农村广播站播放防雷应急知识等;最后, 在农村的中小学开展防雷知识讲座, 通过多种渠道消除迷信提高农民的防雷知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2 多建设一些避雷场所根据很多的雷击事故我们总结出, 多是农民在田间耕作或者树下躲雨发生的。由于农民的生产活动都是在田间露天作业, 因此容易发生雷击事故。鉴于这个特点政府应当在雷击多发区和田间地头建设一些避雷场所, 农村应设立雷电警示牌, 在主要的街道、学校、高压线等人口密集的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多设警示牌, 这样可以提醒大家选择正确的避雨地方以降低雷击事故。
3.3 建设农房的同时要按照防雷装置一般农村建设房屋都是靠农村的土专家, 基本很少设计防雷问题, 因此, 气象防雷部门可以提出一些适合农村建房用的简易的防雷课堂共大家学习和参考以增加农民的防雷技术。建房同时安装避雷设施具有安全可靠、减少投资以及及时处理问题的好处。
3.4 加大农村的防雷管理力度将农村的防雷工作纳入到管理的日程中, 规范的管理农村的各项建设工作, 针对每个建设许可的项目一定要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奖励农村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 严格审查各项设计。
3.5 政府应当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协调好气象、电力、广播、通讯等相关部门, 规范好农村的防雷安全工作, 制定雷电应急预案, 投入资金完善农村的防雷设施。
3.6 促进农村防灾减灾的建设体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农村防雷减灾队伍。在乡镇一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建立农村防雷减灾队伍或建立农村防雷减灾技术服务站。
3.7 通过设置防雷减灾示范户、示范点不断的普及防雷减灾技术, 不断的完善对农村防雷技术的指导。在从村集镇设置防雷减灾示范点, 这样大家赶集的时候就可以了解防雷减灾的知识以及自建房屋的防雷技术, 在有条件的自然村也可以建设防雷减灾示范户, 以扩大防雷减灾技术的普遍应用。
4 结语
由于农村农民的防雷意识非常薄弱, 因此, 做好农村的防雷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段改变目前农村防雷减灾的现状, 最大限度的降低因雷电造成的财产损坏以及人员伤亡。
摘要:文章通过对驻马店农村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 分析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提出了农村防雷技术性措施和政策性建议, 旨在为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防雷,现状,对策,驻马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2]蒲章绪, 柳航.农村雷电灾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 :78-79.
防御现状论文 第9篇
1 干旱对农业的危害现状
近几年来, 永城市旱灾频繁, 旱灾影响的区域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旱灾影响的领域有以影响到农业为主, 扩展到影响林业、畜牧业、工矿企业、城市发展及城乡民众生活的趋势;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有增加的趋势。以夏旱和初夏旱发生最为频繁, 危害也最重, 其次是春旱和秋旱。2008年全市播种小麦9.93万hm2,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上旬没下一场透墒雨, 小麦生长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干旱缺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 干旱形成规律
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据历年干旱统计, 夏旱占干旱总数的40%, 初夏旱占干旱总数的24%, 春旱占干旱总数的20%, 秋旱占干旱总数的14%, 而单纯的冬旱则很少见。二是水旱灾害的插花性受地形地貌制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暴雨、干旱天气事件增多, 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 常发生洪涝灾害, 干旱多发生在春、夏两季, 据水旱灾害统计, 在同一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 在同一时段内, 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 使水旱灾害多呈插花性发生。三是干旱连季连年发生。干旱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干旱连年发生的几率要比洪涝连年发生的几率大得多, 连旱年数一般也高于连涝年数。四是干旱的连片性。干旱成因决定了其分布特点是“旱一片”。旱灾往往成片出现波及全县大部分分镇。五是干旱的周期性。由于干旱的某些影响因素, 如全球气候变暖、日月食的出现和厄尔尼诺现象及太阳黑子的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因此干旱的发生也一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又因为干旱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而干旱发生的周期性不是第一周期, 而是复杂的混合周期。
3 旱灾成因
一是气候环境条件。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的春旱和68月的夏旱, 若出现长时间的少雨和无雨天气, 同时气温高蒸发量大, 造成溪沟断流, 井泉干涸, 河道径流偏少, 地下水埋藏加深, 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 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开发煤炭资源对永城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该区环境恶化, 这是导致旱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破坏,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天气的增加, 导致旱灾频繁发生。
4 防旱减灾措施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主动抗旱工作方针, 把抗旱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及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 逐步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一是兴修水利, 做好水土保持。加大水利建设投资, 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搞好水土保持, 提高防旱抗旱能力[5]。二是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气象局加强气象和水情、旱情应用系统建设, 雨情、旱情监测预报, 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 增强防御旱灾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准确分析干旱影响的时间、程度和范围, 及时发布预测预警信息, 及时提供可靠的雨情、旱情和实时天气预报信息, 为防旱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形成以气象局为中心的旱情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三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向空中要水, 因为空中水资源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大水库。利用人工增雨设备进行农业抗旱或水库蓄水。永城市气象局人工增雨炮站, 每逢干旱时期, 实施人工降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特别是2008年、2009年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 2008 (7) :13.
[2]陈家金, 林晶, 陈惠, 等.福建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S1) :265-269.
[3]庞大会.当阳市干旱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气象, 1996 (2) :45.
[4]李俊清, 王志禄, 吴刚.干旱对陇南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04 (8) :19-23.
动物的防御妙招 第10篇
1.负鼠
装死是负鼠的拿手本领。弗吉尼亚负鼠是美国唯一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有袋动物”。它的体形与家猫不相上下,行动缓慢,一旦遭遇危险,就装死。负鼠装死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任何凶残的猛兽—狮子、老虎、狼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恐惧感使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兴趣,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的机会。而负鼠从装死的状态到突发性地撒腿逃命这一反常表现,又把猎食者给唬住了,它们也就不会再去追杀这到手的猎物了。
2.狐狸
狐狸装死的技艺更高,它若被猎人击中,就会迅速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也不动,猎人以为它死了,就把它放在原处,到别处打猎去了。等猎人回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跑掉了。还有这样一只狐狸,从一个小孔钻进农家鸡舍,把里面的鸡全吃光了。但进舍有孔,出舍無门。这个狐狸吃鸡太多,肚腹胀大,不能再从原路出去了。第二天一早,鸡舍主人发现鸡舍里躺着一只死狐,就将它拖出,打算埋到野地里。哪知这个“死狐”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来,狂奔而逃了。
3.鲨鱼
鲨鱼虽然号称海中之霸,但在大自然中,动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即一物降一物。凶狠的鲨鱼怕一种叫逆戟鲸的海洋哺乳动物。逆戟鲸的牙齿非常锋利,活动时都是几十头一起出来。鲨鱼一旦碰到了逆戟鲸就要马上逃跑,如果来不及逃跑,它就将腹部朝上装死。因为逆戟鲸是从不吃死东西的。
4.猪鼻蛇
猪鼻蛇的装死水平堪称一流。猪鼻蛇是一种无毒的蛇,但当它与敌人遭遇时,却会模仿剧毒的眼镜蛇发起攻击的样子—把颈部弄扁,使身体膨胀,口中嘶嘶作响,尾巴不住地摇摆。被惊吓的对手一般都会仓皇而逃。如果它的这一招没能把敌人吓住,它还有一招—装死。只见猪鼻蛇忽然浑身痉挛,接着肚皮朝天就地而卧。猪鼻蛇装死的时候,还会偷偷地注视着对手的动静。等对手的视线刚一离开,它马上就会开溜。更有趣的是,当有人把它肚皮朝天的身体翻转过来摆正的时候,它会立即又翻过去,以表示它确实是一条死蛇。
5.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的;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的,只能装死。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原载《聪明泉》)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防御现状论文 第11篇
1 和平县农村中小学防雷现状
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和平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 中小学校都盖起了楼房, 并配备了计算机系统。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或政府的领导防雷安全意识淡薄, 95%以上的学校新建楼房无避雷装置。这些楼房虽然不高, 多为2~4层, 但处在以平房为主的农村, 其相对高度却是比较突出了。
2) 超过95%的学校计算机房没有采取避雷措施。首先是防直击雷设施不完善, 机房所在楼房或平房无避雷带或避雷针保护。二是机房电源及信号均无电涌保护器。三是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屏蔽等系统很不完善。由于农村电网及通讯网多采用架空线路, 因此极易造成雷电波侵入。
3) 部分历史较远的学校虽多是平房, 但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 校园内古木参天, 景色宜人。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 我们又多了一丝忧虑。这些高大树木距离校舍的门窗很近, 雷雨天气容易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 对防雷认识上存在误区。调查发现, 80%以上学校安装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设施。该设施配备一支专门保护接收天线的避雷针。因此一些校领导即认为本校“避雷设施完善且运行正常”了。其实该针高度在楼顶以上仅有3米, 保护范围很有限。
5) 防雷时段存在误区。部分学校领导认为七、八月份是和平县的多雨季节, 也是雷灾多发季节。而此时正是学校放暑假期间。九月份开学后盛汛期已过, 雷电威胁基本解除, 可以高枕无忧了。农历二月和八月份打雷的几率很小。但事实上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发的异常天气现象逐渐增多。
6) “平房安全”误区。部分学校全部都是平房, 无高大建筑物。因此校领导认为无防雷之必要了。其实不然, 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均为平房, 但却遭雷击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名小学生受伤, 其中5人重伤。
7) 所有学校都有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旗杆, 高度均在10米以上。但多数未作接地处理。如果赶上雷雨时举行升旗仪式或是有师生在附近经过, 将会给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8) 校园内供电、通讯线路布置混乱, 雷击隐患较多。一般而言, 城市里电源线、信号线一般都会埋入地下或密封在墙体内。但农村的中小学, 由于部分单位基础建设投入的不足, 造成他们中间极大部分都由线杆架空支撑。一旦雷电击中它们, 雷电流将顺着线路流向室内, 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2 防御对策及措施
1) 从源头抓起。针对和平县辖区内农村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现状, 首先要从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工程的基础抓起。做到防雷装置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检测程序,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的防雷安全检测工作, 杜绝新建校舍不具备防雷功能的现象再次发生。
2) 针对多数学校没有按照标准安装防雷装置的实际, 重点是二层以上楼房及原有建筑物, 应按标准进行改造和完善。在楼顶四周设置避雷带, 并按标准设置引下线和接地体, 切实把防直击雷的工作落实好。
3) 优化防雷资源。将各校已具有的“农远工程”防雷接地装置与全校的防雷工程统筹考虑。防直击雷部分可与楼顶避雷带连接, 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共用引下线和接地体, 以达到既能保护整个建筑物, 又避免浪费防雷资源的目的。
4) 各学校的计算机房均应安装防雷设施。机房电源、信号均应安装电涌保护器。进一步规范电源、通讯线路的布置。要求电力、电信等部门在架设线路时应做好防雷设计, 尽可能将线路埋入地下或墙体内, 并在线路入口处按照国家防雷技术设计规范安装必要的保护装置。尽量避免电源通讯金属导线“引雷入室”。
5) 在校园内重要防雷部位设置警示牌。如在高大树木、旗杆、水塔、烟囱等高大物体下面, 应标有“雷雨天气, 切勿靠近”等警示语。距离校舍门窗较近的高大树木应设置隔离带。
6) 增强科普宣传, 提高广大师生防雷意识。要积极传播防雷科学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防雷知识进校园”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防雷知识, 消除广大师生的恐慌心理, 提高防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 结语
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工作是农村防雷工作的重点, 也是难点。受资金投入、思想观念、认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 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过程。农村中小学校雷电防御工作的顺利实施, 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 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师生的自觉参与, 离不开防雷主管部门的努力推进和规范服务。只有各方面积极配合、合作, 才能真正打开农村中小学校雷电防御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地方, 也是防雷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 因此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应当把学校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在当前防灾减灾特别是学校安全备受关注的新形势下, 如何抢抓机遇, 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推动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工作的开展,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经过调查分析, 就和平县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防雷工作现状, 提出了今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工作, 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