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尿路结石(精选10篇)
复杂性尿路结石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入院和门诊接治的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中抽取90例, 男51例、女39例, 年龄17~73岁, 结石直径0.6~4.0cm。所有病例经B超、CT及肾盂造影检查后确诊均已为复杂性上尿路结石, 无其他器官严重障碍、无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无凝血障碍或手术禁忌症者。所有患者均了解碎石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9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患者30例, 男17例、女13例, 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 (43.16±6.28) 岁, 结石直径0.8~4.0cm, 平均直径 (2.43±0.62) cm;B组患者30例, 男16例、女14例, 年龄17~71岁, 平均年龄 (41.43±6.27) 岁, 结石直径0.6~3.9cm, 平均直径 (2.32±0.67) cm;C组患者30例, 男18例、女12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2.37±6.58) 岁, 结石直径0.7~4.0cm, 平均直径 (2.39±0.68) cm。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及结石直径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2 方法
A组患者实施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PCNL) , 患者麻醉后用B超定位结石位置, 穿刺肾盏后纳入肾镜, 找到结石后, 用气压弹道碎石或行超声碎石, 放置肾造瘘管, 并于术后3d进行B超复查;B组患者实施输尿管镜碎石术 (URL) , 患者麻醉后, 沿患侧的输尿管置入输尿管镜, 以套石篮进行固定, 并用脉冲式气压弹道将大块结石粉碎后取出, 放置双J管, 并于术后7d进行B超复查;C组患者实施体外冲击碎石术 (ESWL) , 经B超定位后, 用碎石机进行碎石, 术后在1个月内每周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 (结石已经完全排出、剩余结石最大直径<4mm作为碎石成功的标准) 、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 同时记录A、B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对比
三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以A组>B组>C组,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并发症情况, A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 B组患者2例输尿管穿孔、3例可见肉眼血尿, C组患者12例可见肉眼血尿, 1例肾被膜下出血,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对两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A、B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A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需输血患者, 明显少于B组 (4例) ;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对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对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治疗上, 随着医学技术的更新改革和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使用, 分别经历了体外冲击碎石术 (ESWL) 、输尿管镜碎石术 (URL) 和经皮肾镜碎石术 (PCNL) 三个阶段[3]。作为最先出现的碎石技术, ESWL在临床上经常作为首选方式, 因为ESWL无创伤可反复进行, 也无需麻醉, 可在门诊直接进行, 治疗后可直接出院, 治疗费用较低, 且因其不必手术, 患者接受度较好。但其碎石成功率较低, 尤其对于较大或硬度较高的结石, 需要加大冲击能力, 多次冲击, 反而延长了治疗周期, 增加了治疗后并发症。URL虽然碎石成功率有所提高, 但对于复杂性的上尿路结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治疗后容易出现结石返入肾盂、排空时间长, 往往需再次行其他治疗[4]。对于不适合应用ESWL和URL的病例, 或经治疗不成功的病例, 均可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以往因在术中会对肾实质形成撕裂进而引发术中或术后的大出血, 而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 现在临床通过使用分期治疗方法 (一期建立通道, 二期取石) 有效减少对肾实质的撕裂[5]。
由本文研究可见, PCNL碎石成功率最高, 可达到100.0%完全碎石, 能够应用于各种复杂情况的上尿路结石治疗, 且没有并发症产生, 其治疗效果和术后情况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治疗方式;而且该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损伤小, 术后患者恢复快, 明显比URL更具有优势。因此, 临床上可将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技术作为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 尤其对于EWSL和URL无法有效进行碎石的各种复杂性结石, 可在其碎石失败后使用PCNL技术进行继续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经皮肾碎石对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我院收治入院和门诊接治的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为3组, A组患者使用微创经皮肾碎石术进行治疗, B组使用输尿管镜碎石术进行治疗, C组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及住院情况,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A组>B组>C组,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并发症情况, A组<B组<C组,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需输血患者, 明显少于B组 (4例) ;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经皮肾碎石术能够有效的治疗上尿路结石, 尤其是复杂性结石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且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碎石,输尿管镜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复杂性上尿路结石
参考文献
[1]李凯, 钟明, 唐顺利, 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微创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0, 25 (1) :1-4.
[2]叶利洪, 陈永良, 许德顺, 等.上尿路结石五种微创手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4) :228-230.
[3]王翔, 郭剑明, 陆毅群, 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 (附45例报告) [J].上海医学, 2010, 33 (3) :246-249.
[4]张殿臣, 王玉霞, 张兰, 等.上尿路结石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2) :21-22, 32.
尿路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第2篇
一、药物排石法。缺点非常多,成功率低、时间长,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感染,并极可能拖累病情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者甚至丧失肾功能!
二、体外冲击波碎石法。体外碎石是大家熟悉的治疗尿道结石方法,应用临床以来,使许多患者免于手术之苦。体外碎石使用于各种类型肾结石,包括鹿角状结石、多发结石、双肾结石等,肾盂出口处单个结石最适合,腰5横突以上的输尿管结石,病程不超过6周。体外碎石有60~70%尿道结石病人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约有30~40%的结石病人不适合于碎石治疗,其中尿路排石不通畅是主要原因。
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肾结石引起肾盂积水的情况下,可以在B超或X线引导下,经皮肤微穿刺到肾盂,建立肾盂与皮肤之间的通道。然后经此通道,置入肾镜并导入钬激光或超声清石系统进行碎石和取石。尤其适用于肾盂多发结石及鹿角状结石合并肾积水的患者,碎石效果好,创伤小,较传统开放手术出血少,恢复快,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相对小。
四、开放性手术治疗。泌尿系切开取石,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开放手术,已逐步地被微创碎石取石所替代了,在临床上已很少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
尿路结石的危害:
尿道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泌尿结石疾病,其危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仅会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尿道结石的危害,下面由武汉男科医院的相关医师为您详细介绍有关尿道结石的危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造成尿路堵塞。男性患上尿道结石早期,因为结石比较小会在尿道处移动而造成损伤;当结石比较大时,就会堵塞尿道口,导致尿液无法正常外排,长期压迫尿路粘膜而使上皮脱落及组织溃疡,不仅损害患者的健康,还会诱发癌变,危害男性的生命。
2.诱发尿路感染。对于尿道结石这种疾病来说,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尿路感染,结石在尿道处摩擦及刺激,诱发尿路感染或肾积水感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肾积脓,严重的尿路感染会造成败血病,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患者朋友不可忽视尿道结石的危害,需要及时接受科学规范化的治疗。
3.损伤。当尿道结石比较大或结石表面比较粗糙时,结石在尿道处移动时会损伤身体器官,如损伤肾盂、输尿管的粘膜等,因为感染而造成出血、糜烂及溃疡,严重时还会损害肾脏功能,粘膜长期受结石的刺激会发展成癌变,需要引起重视。
尿路结石的预防措施:
尿路结石的复发率较高,碎石后往往有残石的遗留,增加了结石的复发率,因此,预防尿结石的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1.饮水和运动:每日饮水2升以上,可有效的降低结石发病率,但应避免饮用红茶和咖啡,饮水后适当的运动,如跳绳、体操可预防结石发生。
日常生活中以茶为饮品除预防和改善治疗结石外还能调节人体机理平衡,能有效抑菌止痛、利尿通淋、溶石排石,增强人体抵抗力,极大的降低了由结石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这类中草药茶主要有蒲公英、碟清草、金银花、黄连等。
2.含钙结石的预防:含钙结石的形成与高钙尿症、高草酸尿有关,在预防的同时,要检查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钙尿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
3.尿酸结石的预防:尿酸结石患者除在饮食方面应减少海产品的摄入外,还要少饮酒,适量选用尿酸生成抑制剂,如别嘌呤醇,并用碱化尿液制剂,效果更佳。
尿路结石,怎么办好? 第3篇
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感觉,也可能出现腰酸、疼痛、无尿、恶心呕吐或者尿血等。
尿路结石要怎么处理?
根据泌尿结石不同的位置和大小,取石方法也完全不同的,具体问题还需要去医院检查后,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切勿盲目相信江湖秘方。
目前对于尿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增加液体摄入量,增加尿量;控制感染;促进输尿管蠕动,加速结石排出。结石小于0.6 cm,症状不明显,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选择药物治疗。
2. 体外冲击波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主要适用于肾脏和输尿管上段小于2.5 cm结石。当结石体积过大时,需要多次碎石,结石清除时间长,结石残留率高。
另外,有出血性疾病、感染、带有心脏起搏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尿路梗阻及妊娠妇女等人群,不适合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短时间内频繁接受体外碎石容易引起肾脏功能损伤,碎石间隔时间必须大于一周。
3.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输尿管镜是应用细小的输尿管镜经尿道插入膀胱,然后上行进入到输尿管,在直视下进行碎石。
此法主要适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目前新兴的输尿管软镜也可应用于部分肾脏结石患者。有尿路狭窄、严重扭曲的患者不宜采用。
4.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此法是通过先在患者腰部打一个直径约0.6厘米的小孔,在皮肤与肾脏之间建立一个通道,然后将筷子粗细的内窥镜伸入到肾脏的结石部位,最后将结石击碎、取出。
即使结石体积较大如鹿角形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同样可以适用,是目前治疗肾脏结石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手术方法。
5. 腹腔镜输尿管取石
主要适用于原先考虑开放手术,大于2cm 的输尿管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取石已逐渐代替开放性输尿管取石,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方法。但存在手术费用较贵,术后漏尿、狭窄等并发症。
6. 开放手术治疗
由于开放手术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目前已较少应用。
远离结石,预防和治疗都要抓
1.增加饮水量,稀释尿液
我们小便的时候,会发现如果喝水较多时,尿液颜色呈透明清亮,如果喝水较少,尿液颜色会呈黄色。
如果饮水过少,尿液会呈过饱和状态,导致结石形成。一般推荐正常人每日液体的摄入量在2.5~3L,尿量在2~2.5L,保持尿液颜色呈清亮淡黄为宜。
但是,肾功能和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应注意适量饮水,勿过量。
2.调整饮食结构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食物,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如果既往患有泌尿结石,饮食上应该根据结石成分,按医生意见更改饮食结构。
3.保持良好心态,适当增加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预防泌尿系统结石。但运动后,如果水分丢失过多,应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感觉口渴难耐时才想起要喝水。
4.结石成分分析,指导预防复发
已经患过泌尿系统结石的人,可以根据已排出的结石或手术取出的结石进行结石成分分析,明确其成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比如:
尿酸结石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的产物,可以采取碱化尿液、少吃动物内脏、海鲜、限制高蛋白食物、少喝啤酒等措施预防;
感染性结石患者应控制尿路感染问题;
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少吃菠菜、欧芹、花生和红茶等富含草酸的食物;
磷酸钙或磷酸盐类结石的患者,则应少吃蛋黄、豆类和奶类。
5.病因治疗
如果泌尿系统结石是由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路梗阻等引起,应该同时治疗,以避免结石复发。
6.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建议每年能够接受一次泌尿系B超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结石。对于既往已经有结石的患者,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B超和尿液常规检查,主要目的在于观察结石有无继续增大,位置有无变动,以及是否存在增加结石发生的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结石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22~71 (44.1±0.6) 岁;患病时间1~13 (4.4±0.9) 年;本次发病时间1~16 (4.8±0.5) h;治疗组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21~73 (44.2±0.7) 岁;患病时间1~12 (4.6±0.8) 年;本次发病时间1~17 (4.7±0.6) h。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主要措施为: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操作, 在直视条件下置入输尿管镜并将位于患侧的输尿管开口找到, 在F3输尿管导管的引导下采用上挑法或侧入法在输尿管内插入输尿管镜, 进入输尿管之后迅速将水流灌注压水平调低, 防止结石发生上移, 并沿导丝继续进镜直至结石存在的部位, 利用钬激光将结石完全击碎, 注意对结石下方狭窄及息肉情况进行观察, 用钬激光一并进行处理。碎石处理完毕之后继续向上进镜, 尽可能到达肾盂位置, 观察结石残留情况, 然后结束手术[3]。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腰腹疼痛等症状彻底消失,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已经彻底去除, 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腰腹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大部分去除, 排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腰腹疼痛等症状没有减轻,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结石大部分残留, 排尿功能仍然存在异常[4]。
1.5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手术治疗后 (7.19±1.47) d尿路结石病情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9.37±1.44) d;治疗组患者经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后 (5.01±0.83) d尿路结石病情彻底消失, 临床治疗方案共计实施 (7.10±0.95) 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 见附表。
2.3 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手术治疗
期间有10例出现术后尿瘘、肾功能下降、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肾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在急诊实施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患者治疗, 能够使病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且安全性较高, 患者在术后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与择期手术比较更具优势。应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微通道对肾实质产生的扩张作用相对有限, 可以使肾实质撕裂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 特别对于没有积水或积水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实施治疗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2) 输尿管镜镜身相对较为细小, 可以进入到各个肾盏或没有发生扩张的输尿管内进行置管、碎石、取石等操作 (3) 输尿管镜的镜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自由摆动通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现肾实质撕裂等症状; (4) 输尿管镜的气压弹道探针可以将结石击碎, 使其变为性状细小的碎屑然后在最大程度上被超声探杆吸出; (5) 个别患者可以不需要留置肾造瘘引流管, 能够节约更多的治疗费用, 并使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5,6]。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复杂性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尿路结石病情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对患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优良、安全性高。
关键词:急诊输尿管镜下碎石,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谢晋良, 祖雄兵, 肖俊威, 等.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急症手术引流[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0 (12) :88-89.
[2]李逊, 曾国华, 袁坚, 等.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20年经验) [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6 (12) ;124-126.
[3]毛厚平, 高锐, 魏勇, 等.经皮肾镜取石术与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的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4 (12) :928-930.
[4]高新, 周祥福.微创泌尿外科手术与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112-113.
[5]熊凤梅, 舒幸茹.经皮肾造瘘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2) :294-295.
尿路结石治疗新“镜”界 第5篇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经皮肾镜下碎石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治疗尿路结石的新技术。它利用内腔镜和腔内碎石、取石设备,通过一个经皮肤到肾脏的细小通道来完成结石的治疗。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外引进此项技术和设备,首先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取得成功。因为经皮肾镜手术需要的设备较昂贵,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目前国内仅部分大中型医院开展此项技术。
经皮肾镜手术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肾盂,逐步扩张后建立手术需要的通道,再经此通道放入肾镜或输尿管镜,用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后取出。经皮肾镜可治疗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段结石。一般来说位于肾盂和所穿刺肾盏的结石较易击碎取出。位于平行肾盏的结石,或肾盏口较小时则不易一次清除。有些复杂性结石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方能完全清除结石。部分患者需结合顺行输尿管镜碎石。
经皮肾镜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配合训练,这样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更好的配合手术。术中一般需留置一根输尿管内支架管和一根肾造瘘管,术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拔除。目前经皮肾镜手术的一次结石清除率可以达到95%以上,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术结石清除率更高。
复杂性尿路结石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2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上尿路结石患者5610例, 男3273例, 女2337例;年龄5~78岁, 中位年龄46.2岁。单发肾结石534例, 其中单发肾结石1602例, 其中肾盂大结石1224例, 单发肾盏大结石207例, 肾盏憩室结石171例;多发性肾结石2067例, 肾铸型结石1769例。输尿管结石762例, 其中体外碎石术后形成输尿管上段石街39例, 过于肥胖体外冲击波碎石难以定位24例, 输尿管上段大结石429例, 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270例。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及IVP检测确诊。高血合并压或冠心病111例, 糖尿病33例, 全组均不伴有全身出血性疾病。
1.2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 膀胱截石位行患侧输尿管逆行插管造成人工肾盂积水。然后改行俯卧位, 18G穿刺针在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进入目标盏, 穿刺点位于第11肋间或12肋下, 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之间, 有尿液溢出证实穿刺成功后引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使用筋膜扩张器及套叠式金属扩张器逐号扩张至21F, 再推入24F镜鞘, 在Wolf F21.5标准肾镜下采用瑞士EMSIII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进行碎石清石。肾镜联合STORZE F8~9.5输尿管镜检查各盏有无结石残留。B型超声观察结石残留情况, 必要时建立多个通道。
2结果
5610例患者中, 5112例一期取净结石 (91.2%) , 201例患者术后48h内发热, 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6例患者因穿刺位置过高术后并发气胸, 行胸腔壁式引流术;3例因术中渗出较多形成肾周脓肿, 行开放肾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10例患者因术后反复继发出血, 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中双通道937例, 三通道721例, 四通道60例, 五通道15例, 最多六通道7例, 147例因一期残留结石多行二次手术将结石取净, 48例术后1个月复查仍有1~3个盏有结石残留, 68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65例排净) , 其余因残石体积较小未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2min, 术中估计失血量50~400ml, 平均出血量为200ml。患者术后第5天尿液清亮后瞩下床活动, 术后10~14d拔除肾造瘘管, 术后7d拔除尿管, 平均住院天数10~12d。
3讨论
目前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尚无明确定义, 笔者认为: (1) 所有需要手术干预的肾结石, 包括完全或者不完全的鹿角样结石, ≥2cm的肾结石, 有症状的肾盏或者憩室内结石, 体外冲击波难以粉碎或碎石失败的结石; (2) 输尿管上段L4以上、梗阻较重或长径>1.5cm的大结石, 或因息肉包裹及输尿管迂曲、ESWL无效或输尿管置镜失败的输尿管结石; (3) 特殊类型的肾结石, 包括小儿肾结石梗阻明显、过度肥胖患者的肾结石, 肾结石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或输尿管狭窄、孤立肾合并结石梗阻、马蹄肾合并结石梗阻、移植肾合并结石梗阻以及无积水的肾结石等[3]。都应归属于复杂性上尿路结石范畴。
经皮肾镜术作为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手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理想的经皮肾镜取石通道, 是成功碎石取石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结石清除率, 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关键, 结合我院采用B型超声定位下穿刺建立通道5600余例全部成功的经验, 作者体会如下: (1) 术前认真分析影像资料如B型超声、IVU检查和双侧肾脏平扫CT, 有助于了解肾脏结构及结石分布, 确定建立取石通道的位置及判断是否需要建立多个通道。通过排泄性尿路造影 (IVU) , 了解肾脏结构、功能以及结石分布。CT检查可以了解横断面上肾脏结构及结石分布。明确肾脏和周围脏器的关系;Allen等[4]认为CT对于PCNL是最标准的检查手段, 对于通道的设计、引导和术后残石的监测至关重要, 综合分析CT和IVU资料, 形成肾脏及结石分布的立体影象。超声在术中能清晰显示肾脏纵切面的上、中、下盏, 横切面能够显示小盏的前、后组, 结合结石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周围脏器情况, 确定穿刺路径。IVP中偏内侧的肾盏为背侧盏, 偏外侧者为腹侧盏, 选背侧中盏为穿刺盏, 有利以于肾镜向肾上、下盏、腹侧各盏及输尿管方向移动, 能最大范围处理各个盏结石[5]。 (2) 在建立通道的过程中会遇到穿刺位置不正确的情况, 如果直接应用肾镜找回正确通道, 较粗的肾镜容易造成肾实质的损伤过大, 出血增多, 我们通常使用输尿管镜找回正常通道, 直径细的镜体对肾脏损伤小, 出血少。找回正确通道后, 再沿输尿管镜工作通道将超硬导丝置入正确肾盏, 沿导丝扩张出正确通道。
经皮肾镜术后结石残留, 主要是因为肾镜不能进入残留结石所在的肾盏所致[6]。当结石所在盏与穿刺盏成角度很大, 或结石所在盏盏颈细小时, 标准肾镜难以进入结石所在盏, 勉强进入则撕裂盏颈造成出血。输尿管镜由于镜体细、韧性好, 能达到标准肾镜不易到达的一些部位, 且不容易损失盏颈, 是肾镜的良好补充。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复杂性肾结石的结石清除率, 降低结石残留率[7]。对于多发复杂性结石或肾铸型结石及位于背侧相互平行盏内的结石需建立多个取石通道[8], 以减少单通道存在的视野盲区[9], 盲区与穿刺通道的部位;肾盏口狭窄;体壁的厚度;肾盏间嵴的高低以及出血和血块等因素有关[10]。相对于单通道, 多通道碎石可直达结石视野, 缩短手术时间, 并避免过度摆动镜体对肾脏造成的损伤[11]。而对于残留的小结石可以给以软性肾镜取出或予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12]。
出血是经皮肾镜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穿刺扩张过程损伤肋间血管、肾实质血管或肾门血管, 操作过程工作通道的摆动角度过大容易出现肾实质撕裂或肾盏颈撕裂是术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1~2周。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则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还与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程度、感染、糖尿病、结石位置形态和成份、手术时间、术后过早活动、呕吐、剧烈咳嗽等腹压增加动作导致术中出血通道压迫后形成血茄脱落等有关。结合我院无严重出血导致肾脏切除的病例, 笔者体会: (1) 术中出血采用扩张器压迫通道, 在扩张器压迫通道的同时我们应用自制电凝棒在直视下寻找出血点, 电凝止血, 结合术后夹闭肾造瘘管压迫止血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继发性出血, 首先抗感染、止血、制动及夹闭肾造瘘管等非手术疗法, 如效果不佳则采用栓塞治疗。 (3)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咳嗽、大便困难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4) 对于术后形成的巨大肾包膜血肿, 笔者医院在患者出血停止1~2周后, 行经皮穿刺血肿, 留置引流管并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 标准肾镜下B型超声引导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在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肾镜下B型超声引导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标准肾镜下B型超声引导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56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F24经皮肾镜通道, 平均手术时间62min, 术中失血量50400ml, 结石一期取净率91.2 (5112/5610) , 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标准肾镜下B型超声引导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在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26例尿路结石数字超声诊断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门诊检查12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 男90例, 女36例, 年龄28~68岁, 平均48岁, 其中上段结石39例, 下段结石87例。
1.2 检测仪器
数字超声检测仪器, 为日本东芝SSA-6600A彩色多普勒检测仪。探头:频率3.5~5.0MHz凸阵变频, 频率5~13MHz线阵变频。
1.3 尿石症的主要症状
1.3.1 上尿路结石主要是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
临床上表现为腰部或腹部疼痛。轻则感腰部酸胀或不适, 重则呈严重的刀割样疼痛, 这种疼痛似乎极少有人能够忍受, 医生称之为肾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 男性可向下腹部、腹股沟、股内侧放射, 而女性则放射至阴唇部位。发作常持续数小时, 但亦可数分钟即自行缓解。同时多伴恶心呕吐和血尿, 有时自排尿开始到结束都能看见肉眼血尿, 尿液呈鲜红色、茶叶水色、酱油色或洗肉水色, 但多数血尿只能在显微镜下发现。位于输尿管壁段的结石还可以出现尿频、尿痛的症状[1]。
1.3.2 下尿路结石主要是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它们所引起的症状各不相同。 (1) 膀胱结石常表现为排尿中断和尿痛。疼痛为下腹部和会阴部钝痛, 亦可为明显或剧烈疼痛, 排尿终了时疼痛加剧。同时可伴终了血尿。病人常欲保持卧位以求疼痛缓解。结石若嵌顿于膀胱颈口, 则出现明显排尿困难, 亦可排尿中断和出现急性尿潴留。病人必须改变体位或摇晃身体, 才能继续排尿, 此时突然发生剧痛。 (2) 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 呈滴沥状, 有时出现尿流中断及尿潴留, 排尿时又明显的疼痛, 而且放射至阴茎头部。后尿道结石又会阴和阴囊部疼痛。阴茎部结石在疼痛部位可摸到肿块, 用力排尿有时可将结石排出。
无论是上尿路还是下尿路结石, 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损害、梗阻和感染。当尿路梗阻严重, 引起巨大肾积水时, 病人会感到腰酸、腰胀, 甚至可以摸到腰部肿块。当发生尿路感染时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严重时出现发热的症状。
1.4 尿路结石检测方法超声波图像检测尿路结石。
受检者检查前30~40min饮水500~800m L, 待充盈膀胱后检查。尿路结石超声波表现为, 尿路内见长形强回声光团, 后方多伴随声影, 多在3个狭窄区出现。结石以上部位的尿路可显示正常或增宽, 同侧肾集合系统可显示轻度分离。尿路结石位于出口时则表现为输尿管口口处管壁明显增厚、隆起, 结石可突入膀胱。由于受肠道内容物的影响, 因而超声波检查诊断中下段的尿路结石敏感性较低。超声波检查难以发现较小的尿路结石, 但可见结石以上尿路扩张, 可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助诊。
2 结果
本组初步诊断尿路结石患者126例, 经手术治疗76例 (100%) 、静脉尿路造影确诊21例 (95%) 、X线平片确诊15例 (94%) 、体外震波碎石证实12例 (100%) 。总准确率为98.41%。
3 讨论
尿路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 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由于尿盐晶体较易随尿液排入膀胱, 故原发性输尿管结石极少见。有输尿管狭窄、憩室、异物等诱发因素时, 尿液滞留和感染会促使发生尿路结石。最常见的结石成分是草酸钙、碳酸钙、磷酸钙、尿酸盐等。结石形成是由尿液中所含的晶体与胶体沉积, 集聚而成。结石形成是综合性的, 与患者的外界环境或内在因素都有关, 如营养不良、饮食习惯、维生素A缺乏、地理环境、水质、代谢改变均为重要因素。输尿管结石大部分来自肾脏, 且结石容易停留在输尿管的下段[2]。
尿路结石多数可引起其上端输尿管和肾盂积水。输尿管积水声像学表现为2条平行光带之间出现条状无回声带, 宽度与积水的程度成正比。寻找输尿管结石应沿积水的输尿管从上至下追踪扫查。对输尿管下段结石, 可沿膀胱后积水的输尿管仔细寻找。如膀胱后输尿管无积水, 则输尿管下段存在结石的机会较少。
尿路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结石之一, 既往对本病的诊断主要采用X线尿路平片, 静脉或逆行尿路造影检查, 大多数尿路结石能够得到明确诊断, 但对于体积较小或为输尿管的阴性结石, X线平片常容易漏诊;骶髂关节段的输尿管结石, 则因与骨骼影重叠而常常显示不满意;若尿路梗阻较重或梗阻时间较长, 肾功能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静脉尿路造影显影延缓或不显影, 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利用超声诊断应是首选方法。
摘要: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升高, 主要症状为腹痛、腰痛, 可伴有血尿。数字超声检查具有诊断方便、简单和准确率高的特点, 通过认真细致的检查, 超声将会在尿路结石诊断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超声显像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使得超声显像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日趋完善, 现已成为临床诊断尿路结石切实可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尿路,结石,输尿管,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郭津含.腔内三维超声检测输尿管下段结石方法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5) :538.
复杂性尿路结石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60例尿路结石患者资料, 均符合尿路结石的临床症状和手术病理诊断, 存在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尿痛以及血尿等症状。将其随机分为CT组和磁共振组, 每组30例。CT组患者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3~61岁, 平均 (41.2±2.3) 岁;磁共振组患者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62岁, 平均 (41.7±2.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组
患者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 扫描前患者可选择不做胃肠道准备, 也可先饮用500~1 000 ml水。扫描时,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是肾上极至耻骨上缘, 在普通扫描后进行增强扫描, 使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注射100 ml碘海醇造影剂, 注射部位为前臂静脉团, 速度控制在3.5 ml/s[2]。采用对比剂进行智能跟踪, 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动脉期 (20~30 s) 、髓质期 (50~60 s) 分别进行扫描, 30 min后再行排泄期的扫描。CT扫描的参数设置:使用智能管电流为40~400 m A、管电压为120 k V, 噪声指数SD值, 平扫为18, 增强扫描为15;矩阵为512×512、螺距为1.375, FOV设为35 cm×35 cm[3]。扫描后将数据进行重建, 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1.2.2 磁共振组
患者使用GE 1.5T全身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8 h、禁水3 h, 扫描时取仰卧位。采取快速屏气扫描的方法依次进行自旋回波序列、T2WI冠状位以及T1WI横断位的扫描[4], 自旋回波序列扫描的TR时间为2 800 ms, TE时间为1 100 ms, 成像时间为4.3 s;T2WI冠状位扫描TR时间为1 200 ms、TE时间为90 ms, 层厚为8 mm、层间距0.25 mm, 其成像时间为18 s;T1WI横断位扫描的TR时间为141.2 ms、TE时间为4.8 ms, 层厚8 mm、层间距0.25 mm, 其成像时间为20 s[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
1.3 图像质量评级
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评级标准:1级为严重模糊和有伪影干扰;2级为中度模糊和伪影干扰;3级为中度模糊和略有伪影干扰;4级为清晰无伪影干扰[6]。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频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确诊率比较
如表1所示, CT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6.7%, 明显高于磁共振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CT组比较, *P<0.05
2.2 图像质量比较
如表2所示,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磁共振组患者的4级图像质量略高于CT组。
3 讨论
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是诊断尿路结石最常用的方法, 两者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选择何种方法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些争议。CT尿路造影使用的多层螺旋CT扫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技术, 具有无创性、扫描快、范围广、图像质量高等优点, 后期可以将扫描后的数据重建, 形成立体图像, 消除腹腔中的脏器和骨骼的干扰, 医生可直观看到尿路结石的情况。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直径小于3 mm的结石, 小结石的分辨率较高[7]。然而CT尿路造影需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 且用量较大, 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以及儿童不宜使用。此外, CT尿路造影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肾功能, 一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CT图像无法良好呈现泌尿系统情况。由于输尿管较长, 一次性的扫描不能完全显示患者的输尿管, 且输尿管的蠕动会影响图像的质量, 至少进行4次扫描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 因此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大。
磁共振尿路水成像的检查方法无需注射造影剂, 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可以用于孕妇和儿童。磁共振成像可以让医生直接观察到肾实质和集合系统, 且图像质量较好。然而, 部分积水高信号影像出现的缺损或充盈状况并非都是结石的表现, 无法直观显示结石, 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方法加以确诊, 尤其是在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中, 其误诊率较高[8]。对直径小于3 mm的结石, 图像不能完全显示出来, 需要结合原始图像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资料才能确诊, 一些小结石没有造成梗阻积水, 若不行薄层扫描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因此磁共振尿路水成像对结石的敏感性与特异度没有CT尿路造影高。
本研究对尿路结石患者使用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2种方法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 CT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磁共振组。由此可见, CT尿路造影可以提高尿路结石的确诊率,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降低病情恶化率, 这与多层螺旋CT可呈现小直径结石有关。在图像质量上,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磁共振组患者的4级图像质量略高于CT组, 可知磁共振尿路水成像在图像质量方面稍占优势。
总之, 在检查尿路结石中, CT尿路造影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的方法具有各自的诊断价值, 结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CTU及MRU对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26) :3162-3164.
[2]张毅.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9) :173-174.
[3]王煜, 孙景金.泌尿系统结石MSCT、MRU成像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4) :112-115.
[4]李刚, 白亮彩, 周俊林, 等.CT尿路造影及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诊断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7) :139-140.
[5]杨培红, 王健.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8 (5) :69-71.
[6]章先锋, 章可谓, 葛丹枫.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1) :71-73.
[7]耿志海.螺旋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在42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2) :2946-294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89例 第9篇
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尿路结石89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9例均系门急诊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38例;年龄最大者70岁, 最小者17岁, 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长者12年, 最短者1d。肾结石30例 (其中双肾结石17例, 单肾结石13例) , 输尿管结石38例, 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21例;初次发病者66例, 复发病者23例;合并积水者63例, 合并痛风者8例。
1.2 纳入标准
依据《外科学》[1]和中医辨证标准拟定: (1) 有典型病史和症状; (2) 有典型结石体征; (3) 经B超、腹部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及尿常规检查均符合结石诊断; (4) 经肝、肾功能测定正常者给予治疗。中医辨证分湿下注证、气滞血淤证、气虚证、肾阴虚和肾阳虚证。
2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自拟排石汤基本方:金钱草30g、海金沙20g、石苇20g、瞿麦15g、冬葵子10g、车前子15g、牛膝10g、滑石20g、留行子10g、鸡内金12g、白芍15g。辨证加减:气滞血淤者加川甲、皂角刺;湿热下注者加木通、川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肾阴虚者加生熟地、麦冬滋养肾阴;肾阳虚者加鹿角片、肉苁蓉、肉桂等温肾化气以通淋;血尿者白茅根、小蓟、琥珀 (冲) 凉血止血、化淤通淋;痛甚呕吐者加姜半夏、延胡索。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每次服药汁300ml, 连服7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西药治疗
以5%葡萄糖250ml加头孢曲松钠4.0g, 0.3%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 连用3~5d, 痛甚者可每日肌注黄体酮针20mg, 连用3d。结石>0.8cm者, 配合体外碎石。
3结果
3.1 疗效评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B超、腹部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结石消失。好转:临床症状消失, B超、腹部平片或静脉尿路造影示结石减少或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89例中, 痊愈54例 (其中肾结石19例, 输尿管结石27例, 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8例) ;好转25例 (其中肾结石10例, 输尿管结石9例, 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6例) ;无效10例 (其中肾结石1例, 输尿管结石2例, 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7例) ;总有效率为88.8%。
4典型病例
某男, 40岁, 因突发右侧腰腹剧痛3h就诊。症见右侧腰腹穿透性绞痛, 呈阵发性加剧, 痛甚时面色苍白, 冷汗出, 伴恶心、呕吐、小便热涩刺痛、且尿急、排尿不畅、口干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腹平软, 右肾区叩击痛 (+++) , 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不明显。查血:WBC 8.3×109/L, N 72, L 0.20;尿常规:RBC ++/HP, WBC +3/HP;B超示:右肾结石伴积水, 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1颗, 大小约0.5cm×0.6cm。证属石淋-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 排石通淋。予排石汤基本方加白茅根30g、小蓟15g、琥珀 (冲服) 6g, 每日1剂。同时以5%葡萄糖250ml加头孢曲松钠4.0, 0.3%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 黄体酮针20mg肌注1次/d, 治疗3d后诸症缓解, 继服中药5d后排出褐色长形不规则结石1颗, B超复查双肾及输尿管未见异常。
5讨论
尿路结石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 男性多于女性, 形成机制未完全阐明, 有多种学说, 复发率高。中医属“淋证——石淋”范畴, 病机多由湿热下注、煎熬尿液, 日久结成砂石所致。笔者所拟排石汤中金钱草具有明显的利尿通淋作用;海金沙、鸡内金具有排石化石之功, 三者为利湿通淋要药;石苇、车前子、瞿麦、冬葵子、滑石、留行子可行尿通淋;白芍缓急止痛;牛膝引药下行, 更助排石之力;配以西药抗炎治疗, 可使炎症水肿尽快消退, 以利结石排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有增强输尿管蠕动的作用[2];方中部分药物含有植物性挥发油和有机酸类, 可抑制草酸钙与磷酸盐结晶生长与聚集, 促使磷酸盐结晶混合体裂解。
笔者认为, 西药控制感染及止痛效果较好, 而中药排石化石功能更优, 二者结合能有效地缩短疗程和减轻患者痛苦。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 多做跳跃运动, 有利于结石的排除。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644-645.
上尿路尿酸结石的成分和代谢的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上尿路,尿酸结石,结石成分,代谢异常
笔者对广东顺德勒流地区2008年1月-2012年1月252例泌尿系上尿路结石患者中83例尿酸结石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尿酸结石形成的代谢性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其中男157例,女95例。均来自佛山市顺德勒流地区,在本地区居住8年以上,年龄22~74岁,平均50岁。病程2 d~18年,平均42个月。单侧肾结石67例,单侧输尿管结石122例,双肾结石12例,双肾加单侧输尿管结石11例,单侧肾加输尿管结石34例,双侧输尿管结石6例。其中尿酸结石83例,有64例完整血生化及24 h尿分析结果。
1.2 试剂
采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尿石症研究室监制、广州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泌尿结石成分分析试剂盒,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按照试剂盒的说明方式,进行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碳酸盐、铵、钙、镁等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分析。
1.3 方法
通过手术取得结石标本后,观察记录结石形状、颜色及硬度等并称重。清水洗净晾干放入烘箱内烘干,用研钵磨成粉状,取1~2mg结石粉末4份,分别放置于磁滴板孔内,按顺序加入尿酸、磷酸盐、铵盐、胱氨酸、碳酸盐、草酸盐试剂及钙、镁离子等。
1.4 判定标准
(1)尿酸:尿酸试剂Ⅰ、Ⅱ各2滴,呈蓝色为阳性;(2)磷酸盐:磷酸试剂3~4滴,渐生黄色沉淀附为阳性;(3)铵盐:加奈氏试剂和氢氧化钠试剂3滴,如显黄色或红棕色沉淀为阳性;(4)胱氨酸:分别用醋酸缓冲液、亚硫酸氢钠和尿酸试剂点滴,渐生蓝色为阳性;(5)碳酸盐:加入盐酸试剂2滴,有气泡产生为阳性;(6)草酸盐:仍用上一试管加入少许草酸试剂粉末,有气泡为阳性;(7)钙: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白色沉淀示有钙、镁离子存在;(8)镁:将上述试管溶液混匀,加镁试剂2滴,液面间有蓝色环为阳性。
1.5 检查类型
⑴采用生化分析仪和离子色谱仪进行尿24 h定量分析:包括尿钙、磷、尿酸、镁、草酸、枸橼酸和胱氨酸。24 h尿分析的异常代谢标准为:(1)24 h尿钙>7.5 mmol为高尿钙症;(2)尿磷>24.8 mmol为高磷尿;(3)尿尿酸>4.425 mmol为高尿酸尿症;(4)尿镁低于<2.46 mmol为低镁尿症;(5)尿草酸>0.57mmol为高草酸尿症;(6)尿枸橼酸低于<0.82mmol为低枸橼酸尿症;(7)尿胱氨酸>2.49 mmol为高胱氨酸尿症;(8)24 h尿量<2000 ml为低尿量。⑵尿液检测: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即刻PH值测定(Mettler Toledo PH计);⑶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尿酸结石83例,其中纯尿酸结石29例(34.9%)、草酸钙+尿酸结石(或尿酸胺)30例(36.1%)、碳酸磷灰石+磷酸镁铵+尿酸胺结石11例(13.3%)、尿酸+磷酸镁铵结石7例(8.4%)、草酸钙+磷酸镁铵+尿酸胺结石6例(7.2%)。
2.2 24 h尿分析结果
尿酸结石64例并具有完整血生化及24 h尿分析结果,其中52例代谢异常。其中高钙尿症5例(7.8%),高尿酸尿症15例(23.4%),高草酸尿症3例(4.7%),高尿磷14例(21.9%),低枸橼酸尿症31例(48.4%),低尿镁症13例(20.3%),24 h尿量<2000 ml者18例(28.1%)。无代谢异常者12例,有1种代谢异常者24例,2种代谢异常者14例,3种代谢异常者9例,4种代谢异常者5例。
2.3 随访结果与代谢异常关系
56例随访10~42个月,平均20个月。复发24例,复发时间为术后11~39个月,平均16个月;复发病例中,无代谢异常者1例,合并1种代谢异常者10例,2种异常者7例,3种异常者3例,4种异常者3例;32例无复发者中无代谢异常者9例,1种代谢异常者12例,2种异常者6例,3种异常者4例,4种异常者1例。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中1种、2种、3种、4种代谢异常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无代谢异常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病是泌尿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及复发率高,形成原因复杂[1,3]。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单位蛋白、奶制品、海鲜类食物的增加,使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低枸橼酸尿症发生率逐渐增高,结石成分随之发生改变[2、4]。
尿酸结石发病率随国家与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国内报道[5,7],尿酸结石约占泌尿系结石的7%~13%。在东南亚,这一比例为19%,列在草酸钙与磷酸钙之后[6,8,9]。而欧美大多数资料表明,尿酸成分仅次于草酸钙,在美国是5%~10%,德国17%~25%,而以色列高达18%~40%[10]。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种遗传基因的差异.导致尿酸结石占尿结石比重的显著差异。欧阳健明等[11]报道,广东省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尿酸结石的比例为30%。本研究统计顺德勒流地区:尿酸结石比例为32.94%(83/252),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另外,结石成分分析表明:尿酸结石中纯尿酸结石成分仅占34.9%,多为混合成分。
尽管对尿酸结石的发病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低p H尿是引起尿酸结石的主要原因,同时高尿酸尿、尿量减少和基因突变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目前对尿酸结石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现有的理论还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12]。本研究中,尿酸结石多存在代谢异常,总发生率为81.3%(52/64),其中主要为高尿酸尿症23.4%、低枸橼酸尿症48.4%、低尿量28.1%、高尿磷21.9%、低尿镁症20.3%。另外,尿酸结石患者常合并2种以上代谢异常,本组统计2种以上代谢异常所占比例为43.8%(28/64),考虑尿酸结石在其生长过程中常有多种病因参与,在对尿酸结石的预防过程中,不仅给予高尿酸尿症的治疗,而且,还要关注低枸橼酸尿症、低尿量、高尿磷、低尿镁症等的预防。并且,张泽等[13]曾报道,尿酸对草酸钙结石的促石机制是:(1)可以促进结石成核、生长。(2)抑制抑石因素如葡糖胺聚糖,糖肽。故草酸钙结石中含有尿酸,症状较多,生长较快。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关注尿酸结石晶体的化学成分,分析结石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因素,加强其病因诊断并采用针对多种病因的积极复发预防性治疗,以降低结石的复发率,最大程度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本组56例随访10~42个月,无复发组与复发组中有1种、2种、3种、4种代谢异常者无差异,无复发组中无代谢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P<0.05)。提示尿酸结石患者无代谢异常复发的可能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