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消除范文(精选12篇)
分析与消除 第1篇
关键词:爬行因素分析,机床液压系统,措施
机床工作台或拖板在运动中出现时走时停、或快或慢的现象称为爬行。所谓爬行就是指时走时停非匀速的运动,表现轻微时,目光不易察觉的颤振,表现严重时,是大距离的间歇冲动。如坐标镗床难以实现精确定位及微量进给,个别情况还可能出现扎刀、蹦飞工件等。
机床爬行时,移动部件突然跳动移位的大小称爬行量,较大的爬行量可采用百分表直接顶在执行部件上观察表针移动的刻度变化值来确定,而较轻微的爬行量则可以采用精密仪器检测。机床的爬行影响着加工工件的质量和表面粗糙度,并且还会造成机床摩擦副的加速磨损,缩短机床零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及时消除。机床产生爬行的原因有单一性的,也有综合性的。
1 机理分析
引起爬行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摩擦阻力的变化引起爬行
机床床身导轨工作台导轨面都是经过磨削或刮削获得的,宏观上看是平直而光滑的,但在微观条件下,却总存在有较小间距和峰谷组成的微量高低不平的痕迹。实际上,两接触贴合面只有两面的微峰峰尖接触,所以实际接触面积是非常小的,因而峰尖所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远远超过其弹性变形极限而出现的塑性变形,尤其是大型机床更为突出。此外,发生塑性变形的接触点的金属分子在运动中产生强烈的粘结作用。由于参差不同高度的峰谷会出现互相交错咬合,在相对运动时便产生“犁刨”现象。这便是机床两相对贴合运动导轨表面产生摩擦阻力的主要潜因。
机床的爬行现象主要发生在低速滑动时,因为高速时工作台导轨面在微观存在的较小间距和峰谷间储存着微量油液,在高速作用的贴合运动中容易形成动压油膜,而将两贴合导轨面隔离开,摩擦系数此时是非常小的。然而,在低速滑动时,则较难形成动压油膜,从而出现由微峰直接接触的边界润滑。这时导轨表面的微峰由于直接接触,压力极高,因而发生塑性变形,导致接触处产生局部振动、高热、运动不平稳,出现金属分子的烧结,也称“冷焊”,这时摩擦系数是相当大的。
1.2 滑动部件驱动系统的刚性对爬行的影响
机床的滑动部件,如龙门刨床和龙门铣床的工作台是蜗杆与蜗轮传动;镗床的工作台是光杆与齿轮及齿轮与齿条传动;磨床的工作台是液压传动;不论哪一种传动,传动系统与滑动部件的连接决不是完全刚性的。从而产生以下的问题:(1)传动副中存在一定的传动间隙。如镗床的工作台就有光杆与齿轮,齿轮与齿条等多个传递环节,每个环节必须存在一定的间隙。(2)传动件由于刚性问题必须存在弹性变形。如轴类零件的扭转变形。这些传动系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一个弹簧系统,在驱动工作台滑动工作时,传动件(如传动光杆)刚性越差,弹性变形则越严重,传递动力就越不平稳。所以,在驱动力和摩擦阻力不断地循环变化过程中,又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地蓄能、放能的循环过程,即爬行的过程。
2 消除爬行的措施
2.1 有效地降低摩擦阻力
有效地改善导轨摩擦阻力的变化环境,在于减小摩擦曲线随运动速度增加而下降的斜率,也就是减小静、动摩擦系数差,其重要措施在于有效地改善润滑环境。
(1)改善导轨的润滑环境,保证较为有效的润滑油量及较好的润滑油油性,粘度适宜。对于工作台载荷大的大型机床,应采用粘度高、耐磨的专用导轨润滑油。
(2)在单靠润滑油本身难以达到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善工作面的储油条件;加入添加剂,改善润滑油的性能。
(3)对大型和高精度机床采用液体静压导轨。
(4)在导轨上粘贴一层TSF导轨软带(TSF导轨软带是一种以聚四氟乙烯为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很低,约为铸铁滑动导轨的1/10)。在当机床导轨磨损较重,修复困难时采用TSF导轨软带。
2.2 提高传动系统刚性
(1)提高传动零件的加工精度;零部件的装配进度,尽量减小装配间隙。装配合理,如零件的平行、垂直关系,轴的同心,螺纹连接的松紧程度等。
(2)在机械传动中,除尽量减少动力传递层次,对传动类零件从材料和工艺上提高其刚性。
(3)对液压机床主要是防止液压系统的空气侵入。增强液压元件及接合处的密封程度。在快速往复移动的状态下,合理有效的可开启排气阀将空气排出。
3 其它爬行实例消除的措施
3.1 导轨表面拉伤或液压油缸内锈蚀拉毛
有些机床由于防护装置密封不良,滤油器损坏,机械杂质和金属切削末进入导轨摩擦面或液压油中,从而导致导轨表面拉伤或油缸内表面锈蚀拉气,使其表面粗糙,摩擦阻力增大,工作台不能确保正常运行而导致爬行。
消除方法:(1)采用耐磨涂层修补拉伤表面,精心修刮导轨,使其平直度和表面粗糙度恢复正常,选用油性好,粘度适当的导轨润滑油。(2)修刮油缸内锈蚀拉毛处,如果拉毛程度较严重时,可上机床按间隙配合塞,选用油质好的液压油。
3.2 机床导轨面缺油,或用油不当或油已经氧化变质,从而使机床产生爬行
消除方法:(1)机床导轨面必须有充足的润滑油而产生油膜,减小摩擦阻力。(2)保证油质,因为润滑油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生成氧化胶质,产生酸性腐蚀,使表面发涩。所以对机床回油进行冷却降温,定期换油,在检测酸性基础上,防止润滑油的氧化胶质形成。
3.3 高速转动件处于动平衡,其不平衡点产生离心力而出现机械振动波,波及导轨产生爬行
消除方法:对电机和其它高速部件进行动平衡处理,例如在其底座安装弹性支承板,添置可调千斤顶作支承以抵消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消除低自激振动,或垫橡胶、羊毛毡等防振材料,以减少机械振动时对导轨的影响。
4 结束语
机床爬行现象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机床故障,引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液压、润滑、机械、电器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里不再逐一阐述。在实际维修中,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以期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数控加工工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武开军.液压与气动技术[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数控原理及系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 第2篇
『 2011年6月12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大家好!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欢迎各位前来参加第三届博研论坛。
一入中大门,就是中大人。首先,是我们中大最传统的一项:唱中大校歌。请全体起立,我来起头唱校歌: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好,请坐!下面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恭迎索达吉堪布入场——
我们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于今年元月。成立之初,得到了学校的密切关注、系里的高度重视,以及博研同学的大力支持。为了搭建博研同学长期学习交流、后续终生学习的平台,我们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每年会不定期地组织大型专家论坛。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努力下,第一届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央党校原教育长王瑞璞教授,也就是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班主任,主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风险”,解读“十二五”规划。
随后的第二届论坛,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元老、著名近代史学家、八十岁高龄的袁伟时教授,主讲“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带我们重温辛亥记忆。
此次第三届论坛,我们有幸结缘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给大家开示“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今天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但大家都济济一堂,就足以证明堪布的影响力和魅力。
近年来,堪布曾应邀前往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昨天刚从华中师范大学过来,到我们中山大学进行佛学讲座。堪布所做的这一切,为佛教与科技文化界的友好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恭请堪布开示——
你们刚才唱的中大校歌,很好听。我刚才进来时,看到整个校园也非常美丽,觉得名校确实有名校的福分,也有它的特色。
一、结合中大校训,阐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这治学的五个步骤,与我们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完全可以对应。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的“闻”,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学问的善知识,然后在他面前广泛听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炼。
“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像我们藏传佛教,历来就非常重视辩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将自己的怀疑、不解遣荡无余。接着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相当于“修”。
所以,藏传佛教的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今天我讲的“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消除烦恼的“理论”属于闻、思所摄,“方法”则为修行的范畴。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后能将闻思修这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三、佛教中如何对治贪嗔
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灵妙药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从心坎深处觉得,佛教中治疗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现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自己独享佛法甘露,而应当尽量分给有缘的人。
那么,佛教中如何对治我们的烦恼呢?
1、对治贪心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修行人,大多都采用这种方法。我1999年去泰国时,还专门到森林里看过,那里摆放着人体解剖模型和死人的骨架,旁边有些长老为来者讲解:我们人体是怎么构成的?它值不值得贪?……
刚开始,不懂的人觉得有点可笑:“这是死人,我们是活人,怎么会没有差别?”但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著。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你爱我、我爱你,为了爱可以死去活来,大家也觉得这样天经地义,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身体值不值得爱?自己爱的,到底是这个人的哪一部分?
我在泰国曾遇到一名政府官员,他短期出家时,修持过白骨观——泰国的情况跟我们不同,那里的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必须要短期出家,包括国家总理也不例外,此举既可种下解脱的善根,又可对民众的行为有所约束。他一开始看到人体的不净时,可能因为他的环境不同,所以特别嗤之以鼻。但后来慢慢地,通过听受长老的讲解,他就开始接受了,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生起了很大信心。他惊讶地说:“我原来实在太愚痴了,不应该执著这个身体,我的也好、别人的也好,实际上只是一团血肉,有什么好贪的?人为什么这么迷茫?”
如今,你们也有不少人贪爱自他的身体,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没机会接触这些真理。如果有机会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可以恢复自己的善根。
以上从小乘不净观的角度,简单讲了对治贪心的方法。当然,在大乘佛教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2、对治嗔心
至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
这是上等修行人对治烦恼的方法,以此可将烦恼转为菩提,《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当然,贪心、嗔心的现象并不是菩提,认识它的本体才是菩提。假如没有认识它,那你产生多少烦恼也只是烦恼,永远不会变成菩提。这是佛教中特别甚深的道理,只要你能稍加了解,面对烦恼时就会非常管用。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什么人,没有烦恼、痛苦是不可能的。当你遇到这些时,用金钱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来自于你的心,无论躲到哪里,心始终是躲不掉的。所以,若想对治这些烦恼,必须要运用佛教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心。
四、了解佛教的智悲双运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可结合今天的主题“智悲双运”加以理解。要知道,智慧与悲心,是佛教的两大特点,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从银行里偷钱、贪污、搞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危害大众的食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事也不会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现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认为学佛只是去寺院烧香拜佛,却不知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学也望尘莫及。曾有一段时间,我把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的书全部买来,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结果发现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讲到过,于是对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称为“哲学之母”,确实当之无愧。
而佛教的大悲,则是“救世之仁”。一个人如果通达了佛教,不但会具足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还会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听说这边的广东放生协会,是第一个政府批准的放生组织,宗旨为提倡“三生”,即维护生态平衡、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活幸福,这个非常好。不过,若想从根本上落实这种精神,我觉得不能离开佛教的理念,尤其要懂得人与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如今提到人类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认,不像以前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可随意践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意识到,动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它的生命跟我们一模一样,不要以为它天生就是人类的食物,可以随便杀掉、吃掉。
在这个世间上,生命比什么都宝贵。你生病时只要能活下去,一点机会也抓住不放,宁可舍弃所有财产、权力,也想让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爱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动物也是如此。所以,佛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这一点,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大师,也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的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评奖时,佛教被选为“世界上最好的宗教”。这一点,你们也可以上网查询。据统计,现今宗教有两千多种,为什么单单佛教会得这个奖呢?就是因为它有关爱一切众生的慈悲,以及洞察万法实相的智慧。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细致入微,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五、正确认识佛教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
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几部《金刚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就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教。实际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寻真理的宝藏,必须要了解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包括密续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汉地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记及其论典,也需要好好拜读。且不说别的,单单是汉地的《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看了以后也会让你觉得,修行人战胜烦恼、获得快乐的境界,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不仅古代有这样的,实际上现在也有。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算遇到老、病、死的强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气。昨天我在武汉遇到一个知识分子,他是肝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里了,医生说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了。他来机场见我,还带了夫人、女儿。以前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一见面他们就会泣不成声,但这家人却始终神色自若、谈笑风生,让我觉得非常诧异。
一问之下,原来他们学佛很长时间了。这位病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应是前世的业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换个躯壳而已,在漫长的轮回中,这样的生死流转无量无边,没有必要特别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说:“虽然我们感情很好,家里也不像从前一样了,现在的条件相当不错。但他若不幸离开了人间,我们也没什么好伤心的,佛法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安慰。没有学佛的话,我们这个家肯定早就崩溃了。”还有他的女儿,据说中观也学得很好。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说说笑笑,特别坚强,我的心却反而不忍,觉得他年纪轻轻的,实在太可怜了。但他因为有了佛法的引导,在生离死别面前,的确做到了非常坦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也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去年我们佛学院来了一名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她也是得了绝症,医生说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她在离开人间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出家。后来她在学院,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结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这不是在讲神话,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佛教对内心的这种利益,可惜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你若能深入佛教,就会发现它有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这些谁都可以得到。
六、怎样将逆境转为道用
在佛教中,对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间人截然不同。世间人对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千万别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这种发愿非常狭隘。虽然你希望平安快乐也无可厚非,但在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周围的人?有没有想过其它众生?
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利益众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将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来没想过让自己一个人离苦得乐。有些人以为佛教就是逃避红尘、消极遁世,或者天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倘若你系统地去学习、去了解,就会明白佛教中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而且,它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不可思议。
什么叫转为道用呢?比如生病本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却可以把它转为功德。或许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么好处?怎么可能!”实际上你通过疾病的折磨,原来自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此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从而改变以往的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对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时,这个病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后来那么高的成就。由于他们强夺了他的一切财产,他为了报复才去学诛法,回来杀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业之后,他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后悔,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为了忏悔,他经历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的证悟,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后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应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现在好多大学生,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学校里老师也呵护备至,致使自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到了社会上,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动不动就要自杀。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我们不必去逃避它,而应当正视它,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在我们藏地,因为受到佛教的熏陶,自杀的人极其罕见——我以前常说,藏地因感情而自杀的几乎没有,但后来才知道,如今藏族青少年也有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一代缺少信仰,舍弃了佛教传统。所以,现在任何一所学校,确实需要哲学、宗教、国学的教育,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宝。如果你内在的心灵没有依处,光是从外境中追求快乐,那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一亿;有了一亿,又想十亿、一百亿……用外境来填补自己的贪心,永远都是填不满的。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随缘。我本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特别强求,有了这种心态的话,发生什么也不会打击自己。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感情、钱财万分执著,一直想将其占为己有,得不到就痛不欲生,这真的没有必要。《华严经》中说:“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自己能得到什么,也需要因缘和合。倘若因缘不成熟,你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曾讲过一个比喻 :小孩看到水中的月亮,就以为是真的,想方设法要捞起它;而大人见到这种行为,就会觉得非常可笑。同样,年轻人的有些执著,在有修行境界或生活阅历的人眼里,也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一生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而应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地球环保、节约能源、慈善理念、保护动物等重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尽管这看似很小,但却涉及到资源消耗,以及个人福报。不说别的,倘若你肆意挥霍自己的福报,下一世很有可能沦为乞丐,生生世世也得不到财富。因此,作为一个人,值得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天天只想着自己赚钱、自己快乐。
分析和消除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加工 加工精度 误差 改进措施
一、前言
工件的加工质量确保了产品由图纸变成实物、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衡量机械加工质量的核心标准是加工精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件和刀具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偏移,因此加工出来的产品与设计的不可能完全符合,两者的符合程度用机械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来表示。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参数和理想参数的符合程度,他们之间的差异叫做加工误差。为了机械加工企业长久的发展,需要提高机械加工精度,从而提高零产品的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因此首先要弄清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影响。
二、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1、机床误差
工件的加工大部分都是在机床上完成的,所以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机床的精度。机床的制造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另外机床的磨损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也较大。
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它可以分解为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和角度摆动等三种基本形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系统的刚度和热变形等。另外选择的加工方式不同对主轴回转误差的影响也不同。
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机床导轨的精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在水平面上的直线度、在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磨损不均匀和安装质量也影响导轨的精度。
刀具作为机械加工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分为静态误差(刀具的制造误差、外形误差、尺寸误差)和动态误差(刀具磨损)。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刀具和机床有正确的位置。因此对加工的精度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机床上,主运动进给运动和变速都是通过传动链来完成的。如果传动零件有误差(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和磨损),就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
2、工艺系统引起的误差
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会在切削力、夹紧力、惯性力、重力、传动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破坏了工件和刀具的相对位置,从而对机械加工精度产生影响。工艺系统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包括:由受力点变化而产生的形状误差、误差复映、毛坯硬度不均匀使刀具切削力改变,工艺系统随之变形而产生误差、工艺系统中某个环节变形引起误差。
工艺系统在热源的影响下产生形变,从而引起误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机床热形变引起的加工误差、工件热形变引起的误差、刀具热形变引起的误差。
3、内应力重分布引起误差
零件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存在的内部应力,称之为内应力。零件存在应力的时候,处在高能的不稳定状态,本能地向地能的稳定状态跃进,并伴有变形产生,从而使零件丧失原有的精度。在热处理工序中由于零件壁厚不均匀、冷却不均、晶相组织转变等,使零件产生内应力。
三、消除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机械加工生产中,直接减少误差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 是在弄清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后直接进行消除或减少的方法。例如:细长轴的车削或由于力和热的作用使工件产生弯曲形变, 所以采用“大进给反向切削法”, 再用弹簧后顶尖, 可进一步消除热伸长带来的形变。一方面,工人也常人为的制造出一种新的误差来抵消一种原始误差,或者用原有的误差来抵消原有的误差或另一种误差,从而减小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另一方面,工人也改变通过加工工序来将工艺系统的误差转移到不受影响的方向上,使加工精度不受这种误差影响。例如, 对加工过程中分度或转位的多工位加工工序运用转位刀架加工工序, 其分度、转位误差将直接影响零件的表面加工精度。
其次,对有表面精度要求的零件,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的加工方法,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对配合精度要求很高的孔和轴,常运用研磨工艺。用研具摩擦工件表面时,凸点逐渐被磨掉,最终使零件达到很高的表面精度。
再次,一般的工件先精加工后再进行装配,因此整个机构的误差随零件的装配而累加,从而影响整个机构的精度。但在装配以后再精加工就可以从整体上控制误差,使整体的误差降到最小,这样就提高了机械加工的精度。
總而言之,在生产实际中,机械加工的精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是难免的。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我们必须在生产之前就弄清可能会产生的误差,然后在加工过程中或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误差的影响,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张亮峰,赵建树.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与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汪尧.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分析[J].科技信息,2004.
[3]王忠建.机加工误差成因及提高加工精度之措施[J].铜业工程,2011.
[4]金福昌,朱燕青.袖珍车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王吉年,石启军.机械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简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
[6]席子杰.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编程与维修[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 2003.
翻卷机脉冲式震动的分析与消除 第4篇
1 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线生产线的翻卷机, 由两个液压缸托起, 翻卷机的侧面机构简图如图1:
空载调试时, 翻卷机上升、下降动作都比较平稳, 可是当带2吨的成品卷负载翻转下降时, 出现了较大的脉冲式震动, 整个钢卷存在被震落的危险, 导致成品卷跑位, 造成松卷, 影响质量问题。此问题成为调试出现的众多问题中非常关键棘手的问题, 因此必须对该课题进行攻关。
2 震动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1) 了解翻卷机的液压原理。通过液压系统了解翻卷机升降动作的原理, 液压原理图如下图2:
该系统工作压力P=130bar, 首先压力油通过换向阀 (7) , 换向阀左位工作, 经过减压阀 (6) 直接到液压缸的有杆腔, 同时液控单向阀 (1) 由于控制油从无杆腔引过来而呈打开状态, 无杆腔的液压油经过单向阀和同步马达 (5) 、换向阀 (7) 后回到油箱, 这样液压缸完成了缸杆缩回动作 (翻卷臂的下降动作) ;反之, 当换向阀 (7) 右位工作, 压力油通过溢流阀 (6) 、同步马达 (5) 、液控单向阀 (1) 后进入液压缸的无杆腔, 有杆腔的油液通过换向阀 (7) 后回到油箱, 液压缸实现了缸杆伸出动作 (翻卷臂的上升动作) 。
2) 震动的分析。当翻卷机携带钢卷下降时有脉冲式的震动, 分析这样震动的来源, 首先对翻卷机的摆臂铰接点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3:
水平方向的力不予考虑, 只考虑上下方向的力, 可设F1是液压缸对翻卷机的作用力, F2为翻卷机自重, F3为成品卷自重。则F1为可变量, F2=mg, F3=M g, m=1000㎏ (翻卷机自重为1T) , M=2000㎏ (钢卷的重量) 。设合力为F合, 则F合=F2+F3-F1sinα= (1000+2000) g-F1sinα。如果要使摆臂平稳下降, 须使钢卷在下降过程中产生的加速度a∝0, 那么只能使F合∝0, 也就是F2+F3-F1sinα= (1000+2000) g-F1sinα∝0, 则。翻转时逐渐增大, 所以F1也是逐渐增大的, 亦即液压缸的输出力。分析液压系统, 液压缸的型号为:φ200mmφ110mm1385mm, 设液压缸无杆腔的背压为P1, 有效面积为S1, 有杆腔的压力为P2, 有效面积为S2, 那么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来看, 我们只有保证液压缸在下降时无杆腔有20bar的背压, 摆臂才会平稳地下降。而我们从上述液压系统不难看出, 导致脉冲式震动是由于液压缸受力不平衡, 活塞受到向下方向的力较大, 从而产生很大的加速度, 使得有杆腔的压降瞬时减小, 导致无杆腔的液控单向阀无法打开, 这样就出现了脉冲式震动。
3) 解决方案。根据以上分析, 为了减小下降时的震动, 必须让其在下降过程中有足够的背压, 最好能够达到上面计算的20bar, 如何增加背压, 如果在系统中增加背压溢流阀, 整个阀块需要重新加工, 显然不可能实现, 于是想到了叠加式回油节流阀, 在阀台上换向阀的出口处加一个叠加式的回油节流阀, 这样调节节流, 使回油的背压能够保证在20bar左右。具体如下图4:
此图的液压阀 (8) 就是新增加的回油节流阀, 通过调节该阀来使液压缸无杆腔的背压增大, 使液压缸平稳下降。
3 结语
该系统脉冲式震动消除后, 两台翻卷机实现了正常工作, 保证了集卷设备的稳定运行, 更主要的是松卷现象得到了解决, 对成品发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要:高线翻卷机在带着成品卷下降的过程中出现脉冲式震动, 这种震动的存在无法使钢卷平稳的翻过, 导致松卷, 对成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针对该问题, 对控制翻卷机液压缸的液压系统进行分析计算, 查找原因, 在液压系统中增加一叠加式回油节流阀, 使其液压缸在下降时有足够的背压, 从而使翻卷机平稳地下降, 消除震动, 达到了预期目的。
消除实践偏差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5篇
消除实践偏差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人改变着客观世界,创造着自身,消除着由实践偏差造成的消极影响或破坏作用,从而实质上已经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消除实践偏差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 者:陈恭正 鹿林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南都学坛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OF NANDU年,卷(期):24(2)分类号:B023 B038关键词:实践 实践偏差 人的全面发展
消除职业倦怠与教师个性发展 第6篇
可是,我从不认为绩效工资改革是教师工作状态每况愈下的直接原因,而应该只是导火索。学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历来将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了外在奖惩上,无论是比分数、评先进、评职称、提拔做干部等等,都是如此,却忽略了充分发挥和发掘教师们的“天然内驱力”。学校充斥着一种竞争性的和个人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时时处处都在消解着教师的工作愿望和动机。至于绩效工资改革,只是这种不良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好多校长抱怨,为什么学校就不能淘汰差的教师,如果教师队伍有退出机制,那该多好!我想,教师职业如其他职业一样,都应该有淘汰制度。可是,由谁来淘汰教师呢?是校长吗?不!我认为如果教育系统真要实施淘汰制度的话,应该从淘汰校长开始,否则,那些在德与才两方面都不能胜任学校领导者工作的校长,一旦被授权制裁教师,后果更不堪设想。即便校长德才兼备,也不能由着校长独裁,因为增加校长的权力,极有可能加强了学校的行政化,而使教师不再能自由呼吸。
我认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在是与学校的等级制有关,而目前几乎所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和办法,都是在强化等级制,无论是行政的、道德的,还是专业的等级制,连同绩效工资在内,无一例外地使学校离专业共同体越来越远。
在我对教师工作积极性问题发表了上述言论之后,有校长朋友反驳了我,说不能将外在激励手段一棍子打死,人都活在现实世界里,谁都需要钱,需要荣誉和权力。这个我完全承认。可是,作为稀缺资源的钱、荣誉和权力,分配给谁?谁有权分配?按什么标准分配?公正性问题未能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利益分配,那是十分危险的,这一方面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向了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又导致教师的心态严重失衡。
又有校长举出例子来批评我说,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好,他们工作很有热情,很乐于比分数、比贡献。我想,青年教师的热情显然与职业年龄有关,入职不久的教师,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所以对学校的各项评比都很在意,对学校领导的指令也很“配合”。可是,要不了多少年,他们就会进入成熟期和倦怠期,他们身上那股子向上的劲头就会大不如前。
二
我们可以把进入倦怠期的教师分为三个层次:浅度、中度和深度。
浅度倦怠期内的教师,你渐渐会发现他们的生命力量正在衰退,常常神情恍惚,什么也不能令他们打起精神来。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安排的工作,得过且过,我不求最好,可也不会最差。
中度倦怠期内的教师,开始变得烦躁,变得越来越不能与环境相融合,时常因为抱怨太多,而将消极情绪传递给他人。他们抱怨领导,抱怨同事,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家人,甚至抱怨自己。进入中度倦怠期的教师,其本人的生命质量很差,而他们身边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纷纷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再不能从中走出来,那么就容易进入深度倦怠,一旦进入深度倦怠,离“疯子”也就不远了。深度倦怠的教师往往与所有人为敌,他们以为所有人都与他为敌。领导在台上不点名地陈述某种现象,他就会对号入座;稍有风吹草动的,就容易亢奋起来,与假想的敌人作战。这种人基本已丧失理性,总要做出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他常常是因为要让自己更安全,而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用偏激的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攻击别人。这时,如果对方越是表现出容让的姿态,不仅不能让他息战,反而还鼓励了他的斗志。于是,他便成为周围所有人的公敌,他成了一个病人。
幸而,这样的教师只在极少数。那些真正勇敢地从倦怠期走出来的,是真正的英雄,当他们终于走了出来,之后的职业生涯便会进入到焕发期,前面是一片坦途。
可是,如何才能从倦怠里成功地走出来?我认为,一要重新认识自我,二要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三
首先是重新认识自我。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构成自我的最重要的成分便是“个性”。如果说,职业生涯的热情期和成熟期的主要任务是习得社会的和职业的共同规范的话,那么帮助教师走出倦怠期的便是寻找他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唯有寻找到个性,才能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远离平庸,告别平淡,让人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期,再绽放一次。
最近,上海市实验学校科研处正在编辑一本教师的个性教案集,嘱我写序,我欣然应允。主要是因为,实验学校26年的办学历史中,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就是“个性发展”,从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到如今鼓励中年资深教师的个性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跨越;我之所以愿意花时间细读每一篇教案,实在是因为个性,尤其是那些成熟了的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极富美感。
从倦怠期里走出来,除了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眼前的这本案例不同于干巴巴的论文,案例是那些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将反映教师们是如何发现了工作的意义的,如何在全社会关注考试分数的艰难处境下,依然执着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依然孜孜以求地探寻着分数和奖金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在现时代,一个教师可以免俗,不再被世俗和功利所左右,总是会冒一定风险的,甚至要做出一点牺牲的。可是,恰就在风险和牺牲之中,教师才能将自己从平庸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去过上一段远离等级的,孤独而不寂寞的,美丽而又美妙的日子。
分析与消除 第7篇
对于发电机组而言, 对其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震动这一要素, 透过它能够对机组各部件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反映。而且, 震动的大小直接可以表明机组运行的好坏, 可以通过震幅峰值来进行衡量, 通常的测量中选取轴承的水平、垂直、轴向三个方向来进行。引起震动的原因比较多, 诸如构成它的部件的工作情况、安装情况、压力、温度的变化等;因此, 通过对震动现象的分析能够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析。
1 引起震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引起震动的原因较多, 归纳起来有设备安装、结构方面的因素与检修方面的因素;具体来看, 在前一种因素中, 当主蒸汽管路、汽轮机在非自由状态下连接时, 因热状态存在应力作用而造成汽轮机的受力较大, 从而引起震动;地脚螺丝在运行中逐渐松动或安装不牢固、汽缸水平与运行标准不合或发生变化;或者滑销系统出现了卡涩现象, 使得热膨胀、猫爪螺丝方面缺少窜动间隙等;或者当后汽缸排汽伸缩节热状态中, 未能够实现自由伸缩, 以及汽轮机单侧吊起时导致一侧悬空;还有就是带减速齿轮机组在咬合方面有所欠缺, 造成了两轴间的心线无法保持平等, 因而造成中心距与标准要求不合等;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诸如转子不平衡、轴弯、轮盘、轴热态下松动等引起动态平衡失衡;隔板轴封脱落引起与轴之间的摩擦或者轴承座与台板间接触不良, 或者发电机转子不平衡, 通风孔堵塞、不对称等造成的空气间隙出现在转子与静子之间。在后一种因素中, 通常会因检修时同心找正不准、轴瓦间隙、预紧力不合乎标准、下瓦接触不良, 以及动静部分间隙调整有误造成摩擦;或者轴承固定螺丝安装不符合标准或轴瓦下油挡过高等都是引起震动的相关因素。
2 震动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上面两个主要方面的可引起震动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 震动的原因集中体现在机器运动与构件之中,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运行时有扰动力、回复力产生并作用于转体, 从而通过各个支承部件传导出来;一般的原理认为当支承部件强度大、抗震性能好时, 震动就偏弱, 反过来, 震动就会增强;也就是说, 支承物的抗震强度、震动之间的大小存在反比例关系;但与扰动力存在正比例关系。可以对震动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描述, 主要概括为转子质量不平衡 (静、动、静动混合不平衡三种) 、中心偏差、油膜振荡引起回复力、轴瓦紧力缺乏、操作不当等。
3 消除措施
在解决小型汽轮机发电机组震动问题时, 可以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与引发因素的解析来进行方案设计;具体可以透过一个实例来加以理解, 这样更加明显。例如, 以某有色金属集团为你还, 它的汽轮式发电机组属于冷凝式, 型号是N3-24型, 为3000kw;开始运行时间为2015年2月份, 一直以来运行良好, 具体是投入运行后, 机组运转情况稳定;但在运行至2015年9月份时, 出现了震动现象, 而且开始发生震动时未见明显的规律性;根据负荷高震动小, 负荷低、振动大的现象, 可以对其震动现象加以描述, 即时而稳定时而震动, 且震动的分布范围较大, 所以, 在运转时间的增加之下, 表现出了规律性;对同心、轴瓦间隙、预紧力进行调整之后, 震动现象依旧存在;分析差齿型联轴器磨损情况, 未见显著异常;然后, 经过分析与讨论后, 根据上面所说的震动原因的几种情况进行一一分析、排查, 最后发现, 转子质量不平衡, 检查后有锈蚀情况, 因而根据检查结果消除了动平衡偏重29g的情况, 机组震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4 结语
总之, 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指导原则,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震动在小型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危害较大, 而且引起它的原因的机器运动所产生的扰动力、回复力;因而要解决就需要通过对其中的转子质量、中心偏差情况、滑膜震荡以及轴瓦紧力、具体的操作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 从而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 避免震动引起的机组安全以及事故安全等, 从而为汽轮机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摘要:本文以小型汽轮机作为研究主题, 探讨小型汽轮机发电机组的震动分析与消除问题。首先对汽轮机发电机组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分析了震动的危害, 探讨了容易造成震动的相关因素或者原因;并对检修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说明, 且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消除震动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 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消除震动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型汽轮机,发电机组,震动,消除措施
参考文献
[1]梁川, 董辛旻, 韩捷等.小型汽轮机发电机组群在线监测系统[J].中国设备工程, 2015 (3) .
[2]李含永.从汽轮机的安装浅谈影响小型汽轮发电机组的震动因素[J].新材料新装饰, 2014 (9) .
[3]张震东.数字电液控制系统 (DEH) 在小型汽轮发电机组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 2015 (9) .
分析与消除 第8篇
1 单相电弧接地过电压简要原理分析
云霄县35 kV电网形成统一电网, 并经城农网改造建设后, 系统在正常运行时, 对地电容增加, 每相对地电容电流I=ωC0UФ,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非故障相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 故障点流过的故障电流为三相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即Id=ωC0UФ。一般认为20~60 kV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超过10A时, 电弧就难以自行熄灭, 易形成间歇性电弧, 导致系统中电感-电容回路的电磁振荡, 产生电弧接地过电压。
假设系统中A相某点在其电压达到负最大值时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uA=0, 而非故障相电压uB和uC将由起始值 (0.5 p.u.) 向稳态值线电压 (1.5 p.u.) 过渡, 此过程为一个高频振荡过渡过程, 非故障相的振荡电压最大值为:
振荡电压最大值=稳态值+ (稳态值-起始值)
求得:
若电弧熄灭后不重燃或形成稳定电弧, 则非故障相出现的过电压不会超过=2.5 p.u.。
经过0.5个工频周期后, 接地电流过零点, 非故障相上的自由电荷将沿三相对地电容重新分布, 于是在各相上产生了同样位移电压udv (-1 p.u.) 。又经过0.5个工频周期, uB和uC瞬时值为-0.5p.u., 而uA达到最大值 (-2p.u.) , 可能引起电弧重燃, 使uB和uC从起始值 (-0.5p.u.) 过渡到线电压瞬时值 (1.5p.u.) , 产生的过电压为:
此后每隔0.5个工频周期, 电弧交替发生熄灭和重燃, 重复以上过程。因此故障相最大过电压为2 p.u., 非故障相过电压为3.5 p.u.。如图1所示。
以上分析基于彼得 (J.F.Peters) 和斯列宾 (J.Slepian) 理论, 其认为电弧在工频接地电流过零点时熄灭。若考虑泄漏、衰减和相间电容的影响, 则振荡电压和暂态过电压还会下降。
理论上电弧接地过电压最高不超过3.5 p.u., 国内外的实测结果也表明,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的电弧接地暂态过电压, 极少达到或超过3.2 p.u.、2.0 p.u.及以上的出现概率为64%。
2 消弧线圈工作原理及传统消弧线圈的主要缺点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 当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超过一定值时, 常采用在系统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来补偿单相接地故障电流, 使之降低到可以自行熄灭, 电弧不再重燃, 因此就可避免出现单相接地电弧过电压。
一般认为, 消弧线圈有以下2点作用, 可使单相接地电弧自行熄灭: (1) 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 限制了接地故障电流的破坏作用, 使残余电流值降低, 接地电弧易于熄灭。 (2) 当残流过零点电弧熄灭后, 又能降低故障相恢复电压的初速度及其幅值, 使电弧不再重燃而彻底熄灭。
假设电网中线路进行了完全换位, 三相对地电容相等, 且三相负荷全部是对称的。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其等值接线图如图2所示。
为计算故障点的残余电流, 可得出此时的零序等值电路, 如图3所示。
根据图3所示等值电路, 可计算出故障点的残余电流Iδ:
式中, U0为中性点位移电压,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U0=UΦ;IR为残流中有功分量, IR=UΦ/R;IC为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 IC=3ωC0UΦ;IL为消弧线圈的补偿电流, IR=UΦ/ωL;d为补偿电网的阻尼率, d=IR/IC;v为消弧线圈的失谐度, v= (IC-IL) /IC。
从上式可看出,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 使故障点的接地故障电流降低为数值较小的残余电流, 因此残余电流过零时电弧就容易熄灭。
传统消弧线圈为防止断线过电压, 一般设计在过补偿运行方式, v<0。因为在欠补偿运行状态下, 当出现断线时, 系统中性点的位移电压升高远远大于过补偿运行方式。而在全补偿运行方式下, 正常运行时中性点位移电压最大, 需要采取加装限压电阻的措施, 一般对人工调谐的传统消弧线圈不采用这种运行方式。
传统谐振接地方式存在两个技术难题:一是消弧线圈只能人工根据系统运行方式进行预调谐, 不仅麻烦, 且在调谐过程可能失去补偿作用。同时消弧线圈一般运行在欠补偿方式下, 不能完全或接近全补偿, 残流较大;二是接地保护的选择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通常靠人工依次拉开各条线路来判别, 造成正常运行线路的短时失压。目前在电力系统中运行的自动跟踪补偿装置配合微机选线和微机接地保护组成的成套接地装置, 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缺点。
3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选择设计及原理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0-1997) 规定, 所有35 kV系统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超过10 A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 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经过估算, 云霄县35 kV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在10 A左右, 处在临界位置, 考虑到已发生过电弧接地过电压, 而且在电网5年滚动规划中将在近期增加火田线 (LGJ-95, 10 km) , 云陵变Ⅱ期规划在2003年或2004年建成投运, 可能增加1~3条35 kV出线, 城农网改造仍在继续, 有些线路已列入更换导线计划等, 在35 kV系统装设消弧线圈已十分必要。
云霄县35 kV电网以云陵变为中心成辐射状, 电网规模小, 结构较简单。设计只考虑装设一台消弧线圈, 安装在云陵变主变35 kV侧中性点上, 并选用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待2#主变投运后, 由两台共用。消弧线圈容量按下式计算:
得到计算容量为317.36 kVA (Ue=38.5 kV) 。设计选用邯郸旭辉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ZGTD-C35-550/5-25R调容式自动跟踪接地补偿及接地选线成套装置 (厂家建议按Q=1.5~2.5选择容量, 选550kVA比较接近) 。
3.1 调容式自动消弧线圈工作原理
在消弧线圈二次绕组中接入电容调节柜, 当二次电容器组全部断开时, 主绕组感抗最小, 电感电流最大;二次绕组有电容器接入后, 根据阻抗折算原理, 相当于主绕组两端并接了相同功率的电容, 使主绕组电感电流减小, 即通过调节二次电容的容量就可控制主绕组的感抗及电感电流的大小。
所选用型号的电容调节柜装有4只电容, 容量配置原则C1∶C2∶C3∶C4为1∶2∶4∶8, 通过控制各电容器的投入或退出, 可实现16级调节, 差级电流Id=QC1/UΦ。电容器的投切由控制器控制真空接触器分合和晶闸管的导通或截止来实现, 真空接触器简单可靠, 但响应时间稍长, 而晶闸管的响应时间短, 但长期工作的可靠性差, 两者组合效果较好。控制器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自动跟踪调节二次电容器的容量, 使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可很好地补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 把接地点残流限制在较小范围以内 (差级电流Id) , 使接地电弧自行熄灭。
3.2 测量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原理
该成套装置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自动跟踪调节消弧线圈补偿电流, 首先要对系统电容电流进行测量。该装置利用“调谐法”来实现。正常运行时系统零序等值电路如图4所示。
U0为系统位移电压, I0为回路零序电流, XL为消弧线圈电抗, XC为系统对地容抗。设消弧线圈处于某一档位, 其电抗为XL1, 根据回路电压定律有:
改变消弧线圈档位, 其电抗为XL2, 则有:
系统位移电压U0不随消弧线圈的电抗改变而改变, 因此有:
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上述“调谐法”基础上进行改进, 使该装置在测量系统电容电流时不需进行调档操作, 即所谓“对地容抗实时测量算法”, 测量误差小于2%。
3.3 单相接地选线原理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该装置能快速准确地检查出故障线路, 其所根据原理有“残流增量法”、“有功功率法”和“零序电流基波幅值法”。
残流增量法: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通过装设于各线路的零序电流互感器采集各线路零序电流, 然后控制消弧线圈改变一档, 再采集一次, 将两次进行比较, 求出各线路在消弧线圈调档前后零序电流变化量, 其中最大者即为发生接地故障线路, 因为它等于消弧线圈调档前后电感电流的改变值, 而其他线路基本不变。
有功功率法: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接地线路零序功率中包含有消弧线圈和系统对地绝缘电阻所产生的有功损耗, 而非接地线路零序功率中只有其本身产生的损耗, 两者相差较大, 据此可以判别。
以上2种方法进行优化比较, 可保证选线准确。
零序电流基波幅值法是在消弧线圈未投入时进行判别, 即零序电流最大值为接地线路。
3.4 运行状态
系统正常运行时, 消弧线圈工作于远离谐振点的过补偿区域, 限制中性点电位升高;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消弧线圈马上转入接近谐振点的工作区域, 实现最佳补偿, 即为随调式调谐方式。另一种调谐方式为预调式, 即把自动补偿装置预先调谐在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运行, 此时中性点位移电压较大, 需在中性点采用限压电阻来限制中性点位移电压。
4 结语
县级电网多是小接地电流系统, 实施城农网改造以后, 县级电网得到加强, 原先因电网规模较小而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 在电网扩大改造后, 系统电容电流增加, 就可能因单相接地电弧不能自行熄灭而出现单相电弧接地过电压。近几年来, 城市10 kV供电电网不断扩大, 电缆长度增加很快, 致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迅速增加, 超过临界值时接地电弧就不能自行熄灭。谐振过电压从数值上看并不大, 但它遍及整个系统, 容易使绝缘薄弱点击穿, 造成事故和设备损坏, 因此必须得到重视。对10 kV等非星形联结变压器, 可在母线或线路上经接地变装设消弧装置。
采用谐振接地方式可减少接地点故障电流, 降低故障相恢复电压的初速度, 限制谐振过电压。采用自动跟踪补偿的消弧线圈加上微机选线装置, 可以很好地解决接地保护的选择性和人工调谐等问题, 实现运行方式的优化。
摘要:云霄县电网在1996年110kV云陵变建成投运, 并经近几年城农网改造建设后, 目前形成以云陵变为中心, 以35kV为主网架向各乡镇辐射供电或与各小水电联网的相对独立的小电网, 经110kV莆云线接入220kV莆美变与福建主电网相联。
关键词:电力系统,35kV,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俄]Ф.A.李哈乔夫.消弧设备的选择、装设和运行.吴维诚, 熊晓农译.电力工业出版社, 1956
[2]要焕年, 曹梅月.电力系统谐振接地.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分析与消除 第9篇
1 谐波限制的规定和计算
根据GB /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的规定,公用电网谐波电压( 相电压) 的限制见表1。
公共连接点是用户接入公用电网的连接处, 公共连接点的全部用户在该点的谐波电流分量 ( 方均根值) 不应超过表2规定的允许值[1]。
当电网公共连接点的最小短路容量不同于表2的基准容量时,按下式修正表2中的谐波电流允许值[2]:
式中Ih———短路容量为Sk1时的第h次谐波电流允许值,A;
Ihp———表2中的第h次谐波电流允许值,A;
Sk1———公共连接 点的最小 短路容量,MVA;
Sk2———基准短路容量,MVA。
2 整流电源系统及其典型负荷分析计算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t/a离子膜烧碱装置,设有5台ZMBC-2. 7A型自然循环复极式离 子膜电解 槽,整流电解 负荷约37 110k W。根据离子膜烧碱电解工艺操作电压和操作电流的要求,电解整流系统的整流电源由5套整流机组组成,每套机组由一台有载调压整流变压器和一台整流柜对应组成。有载调压整流变压器的一次电压为35k V,输出电流8 655k A; 整流柜输出直流电压530V,输出直流电流14k A。整流柜采用可控硅,整流方式采用三相桥式整流非同相逆并联接线,调压方式采用有载开关粗调结合可控硅细调,来实现全电压范围内的电压调整。
整流电源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进线分别引自新磷降110k V的总降压站的两段母线。
用户向公用电网注入谐波电流的电气设备和在公用电网中产生谐波电压的电气设备统称为谐波源。整流电源系统中主要的谐波源为有载调压整流变压器和可控硅整流柜。为了有效消除或减 轻谐波对电网的污染,在设计和建设整流电源系统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采取抑制或消除谐波的措施。
2. 1 整流变压器
作为整流电源系统用的变压器称为整流变压器。为了提高电能质量,整流变压器的输出电压波形是根据阀侧电压和装机容量来确定每台变压器在一个周期内的脉波数的,大多数整流变压器的脉波数不小于6。同时,为了弥补电网电压波动而引起的直流电压变化,并考虑到负载本身的需要,整流变压器的阀侧电压必须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如食盐电解负载的电压调节范围为60% ~ 105% ,为了满足工艺要求,每天的调压次数比较频繁,个别企业调压次数甚至高达100次 / d。因此,诸如SYXZ型有载开关使用1 ~ 2年就要进行维修和更换。而在实际工业使用中,为了延长有载开关的寿命,常采用饱和电抗器和可控硅作细调。
整流电源系统中一般采用相控调压的方式, 即在整流电路的阀侧直接控制可控硅整流柜导通的相位角度,可以平滑地调节整流电压的平均值。采用相控调压的整流电压波形如图2所示,其中eda为整流电压的平均值; U2为绕组电压; q为换相次数; α为相控角。
对于大功率整流设备,为提高其功率因数,减少网侧谐波电流,必须提高整流设备的脉波数,在此笔者采用移相方法来实现。移相的目的是使整流变压器二次绕组的同名端线电压之间有一个相位移,用以提高整流设备的脉波数。
当单台整流变压器的脉波数为6时,机组脉波数P与各台整流变压器移相角α之间的组合关系见表3。
整流电源系统的变压器采用移相绕组进行移相,每台等效为12相,通过移相,其中一组等效为24相,另一组等效为36相。整流电源系统产生的23次谐波电流最大幅值百分数为4. 3% ,25次谐波电流的最大幅值百分数为4. 0% ,35次谐波电流的最大幅值百分数为2. 9% ,37次谐波电流的最大幅值百分数为2. 7% 。
2. 2 可控硅整流柜
根据工艺要求,离子膜烧碱首先要电解食盐。整流电源系统采用可控硅整流柜作为电解设备的直流电源。这类整流柜需要提供强大的直流电源,并且一旦投运就必须实现连续供电,不允许停电。可控硅整流柜常用的联结型式是六脉波双星形带平衡电抗器联结和三相桥式联结。
在电化学化工工艺过程中,由于电解槽段的电压变化和用户需对电解槽数目的增、减原因,以及电化学用换流器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可控硅整流柜的调压方式有抽头变压器、调压器、饱和电抗器及各种组合方式等。
在含整流柜的电网中( 图3) ,将会出现谐波电流。
谐波电流次数h = kp±1( 其中p为脉波数,k为正整数) ,则第h次谐波电流Ih的占有率为:
式中f( μ,α) ———μ和α的函数,f( μ,α) ≥1;
I1———基波电流;
α———相位控制角;
μ———重叠角。
三相桥式整流柜负荷电流的谐波次数、谐波电流和占有率( 理论最大值) 见表4。
%
2. 3 装置谐波计算
根据对电网和氯碱企业的电能质量调查显示,老化工企业接入配电网的谐波超标现象明显, 其中用户谐波电压一般不存在超标现象,而谐波电流超标比较普遍,并且对电能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对电能质量进行预防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35 /0. 4k V降压站中,可控硅整流柜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由于其谐波电流次数为5,7,11,13, 17,19,…,为了改善电网的谐波,在整流电源系统设计时,对变压器和整流柜进行了综合考虑。整流柜采用三相桥式整流非同相逆并联接线,由于系统有5台相数相同的整流装置,因此给变压器二次侧设置适当的相角差,即变压器加移相线圈, 使得变压器间有15°的相角差。这样其中两台12脉波整流柜等效为24脉波,另外3台等效为36脉波[3]。由于整流相数与谐波次数密切相关,整流相数越多,谐波最低次数越高,谐波电流越小。因此,最小谐波电流次数为23次,其理论占有率仅为全电流的0. 1% ,折算后满足电能质量要求。
110 /35k V总降压站中,整流变电所在公共连接点利用式( 1) 进行计算,结果显示: 由整流装置引起的谐波现象在接入电网时皆满足国家规定。采用谐波治理后的谐波电流频谱如图4所示。
3 谐波消除措施
根据谐波产生的原因和谐波对电网的危害, 结合实际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结构,消除谐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3. 1 整流变压器绕组移相
对于整流变压器,抑制谐波的方法之一是对整流变压器高压侧( 调变高压侧或整变高压侧均可) 进行移相。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消除幅值较大的低次谐波。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套整流装置有两台整流变压器,则采用等效12相系统。不必专门移相,只需变换绕组的联结方式即可实现谐波的抑制。这种方法结构简单、方案成熟、性能可靠、效果明显、经济且应用广泛。
3. 2 整流柜增加脉波
由于谐波电流与整流相数相关,相数越多,谐波含量越低,而且谐波的最低次数越高,谐波电流越小。因此提高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的相数和增加整流柜的整流脉波数,对消除低次谐波十分有利。同时,对于多台相数相同的整流装置,可以使整流柜的二次侧有适当的相角差,如增加移相线圈。二者的叠加效应可以使整流柜的等效脉波数翻倍,可减少注入电力系统的谐波。此外,还可以采用高功率因数整流柜,即通过对整流柜本身进行改造,使其尽量不产生谐波,成为电流和电压同相位的组合装置,这种整流柜被称为单位功率因数变流器。
对于烧碱的直流负载,每吨烧碱耗电约2 000 ~ 3 000度,对于10万t / a离子膜烧碱装置,每年耗电约2亿度。按每度0. 5元计,一年消耗的电费为1亿元。按照新改造的整流设备,普遍节约能耗3% 左右,即每年节约电费300万元。
以上两种方法均为改造谐波源本身的谐波抑制方法,如果整流变电所不是单独设立的,那么变电所中会有变频器及充电装置等其他谐波源,则还需要基于谐波补偿装置功能的谐波抑制方法, 包括加装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2]、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SVC) 以及多种方法的组合等。
4 结束语
整流元件的单向导电作用会引起整流装置交变磁场波形的畸变。即使供电电网电压为理想的正弦波,整流装置从交流电网取用的电流也是非正弦的。这些非正弦电流的流向,除了输入整流装置外,也同时反馈到电网。受整流装置谐波电流污染的电网电压,反过来对整流装置从系统中取用的电流波形又有影响,因而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是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的。谐波水平是化工企业电力负荷接入电网前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供电部门对用户审核的重要指标。掌握系统中的谐波源及其分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原则,既可以从设备接线方式及系统配线方式等着手有效预防谐波,也可以为后期增加消除谐波装置节省费用。笔者将整流变压器和可控硅整流柜本身抑制谐波两种方法,应用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t/a离子膜烧碱装置的整流电源系统谐波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GB/T 14594-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地铁整流系统谐波分析及消除措施 第10篇
关键词:整流,谐波,联结组别
0 引言
目前城市电网交流输送电压一般为10kV~35kV, 不能满足城市地铁机车的使用要求, 需通过整流系统将35kV交流电压转换为可供地铁机车使用的1500V直流电压, 因此整流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大功率的整流装置势必会产生大量的谐波电流对城市的电网供电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抑制和消除谐波电流。以整流电路交流侧谐波电流分析为依据, 通过阐述减小和消除谐波的方法, 逐步推导出24脉波整流系统的原理, 并结合整流机组的接线方式与向量图加以阐述。
1 理想情况下网侧谐波电流分析
1.1 理想情况下的假设
a) 忽略换相电抗和内部电阻, 整流装置自身不消耗能量, 输入输出能量相等;
b) 交流系统为理想的三相平衡系统, 交流侧电压为正弦波不发生畸变;
c) 整流元件为理想元件, 正向导通电阻为零, 反向截止电阻为无穷大;
d) 整流元件导通角为零, 且换相过程瞬间完成, 换相重叠角γ=0。
1.2 6脉波整流交流侧电流理想波形的谐波
以6脉波整流系统为例, 整流变压器一二次绕组按接线方式分为4种情况, 分别是:Y/Y, Δ/Δ, Y/Δ, Δ/Y。这4种接线其交流侧电流的理想波形可分为矩形波和阶梯波两大类, Y/Y或Δ/Δ时, 一次线电流如图1中的波形②所示。Y/Δ或Δ/Y时, 则一次线电流如图2中波形④所示。
根据电路理论, 我们可以用傅里叶级数将一个周期性的非正弦波分解成基波和一系列谐波, 傅里叶级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n=1, 2, 3, 。
1.2.1矩形波谐波分析
图1中曲线②所示幅值为Id的矩形波, 根据傅里叶级数分析可知:
1) 正负半波对称于横轴, 即f (θ) =-f (θ+π) 。因此傅里叶级数中无偶次谐波分量和直流分量。
2) 适当选择坐标系, 曲线为对称于坐标原点的奇函数, 即f (θ) =-f (-θ) , 因此傅里叶级数中无余弦分量。因此undefined。
3) 在三相电流平衡且对称的条件下, 当导通角为undefined时有:
undefined
在没有偶次谐波的条件下:
undefined
从式 (2) 不难看出, 当n等于3和3的倍数时, an均等于0, 因此线电流中无3及其倍数谐波分量。
因此图1中一次电流②可表示为
其中:undefined (4)
当n=1时, undefined时, undefined;
当n=7时, undefined时, undefined;
当n=13时, undefined。
由此, 式 (3) 可表示为
undefined
undefined (5)
1.2.2阶梯波谐波分析
图2的电流波形④, 其交流侧线电流为i4阶梯波, 可以看出第一阶梯和第三阶梯幅值为undefined, 第二阶梯幅值为undefined, 各阶梯长度均为undefined, 直流电流仍为Id。根据傅里叶级数分析, 它与前述矩形波的特点完全相同, 即半波对称, 可按奇函数处理, 无3及其倍数的谐波次数。因此按傅里叶级数进行计算, 并注意上述无偶次及3的整数倍次谐波的特点, 可得出
i④=a1sinθ+a5sin5θ+a7sin7θ+a11sin11θ+a13sin13θ+Λ+ansinnθ
undefined
当n=1时, undefined;n=5时, undefined;
n=7时, undefined;n=11时, undefined;
n=13时, undefined。
因此图2接线的线电流i④可以表示为:
undefined
undefined (6)
1.2.3结论
通过对网侧矩形波和阶梯波谐波的分析, 根据式 (5) 和式 (6)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理想条件下Y/Y或Δ/Δ接线整流装置交流侧电流谐波次数的通式可表示为
n=6k±1
其中:n′=6 (2k+1) ±1, 即n=5, 7, 17, 19等次谐波项为负号;n=62k±1, 即n=1, 11, 13, 23, 25等次谐波项为正号。
b) 理想条件下Y/Δ或Δ/Y接线整流装置交流侧电流谐波次数的通式可表示为:
n=6k±1
包含1, 5, 7, 11, 13, 17, 19, 23, 25等次谐波, 与式 (5) 不同之处在于所有谐波项均为正号。
c) n次谐波的幅值为基波幅值的1/n, 可见谐波次数越高, 其幅值越小, 因此谐波的危害主要来自于低次谐波分量。
2 抑制与消除谐波的措施
通过上述对矩形波和阶梯波所含谐波的分析可知:无论整流变是Y/Y或Δ/Δ接线, 还是Y/Δ或Δ/Y接线, 当整流机组直流侧输出电流Id相同时, 其交流侧谐波幅值是完全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对Y/Y或Δ/Δ接线的整流变其交流侧n=6 (2k+1) ±1次谐波, 即n=5, 7, 17, 19, 等次谐波符号为负号。因此可以采用多重连接的方式将两台6脉波整流电路并联构成等效12脉波整流电路。如图3和图4所示。
通过对6脉波和12脉波整流电路交流侧谐波电流的分析可以发现增加整流系统的脉波数可以有效降低整流电路交流侧谐波电流。因此抑制与消除谐波的最常用措施是增加整流系统的等效脉波数。
2.1 24脉波整流系统
6脉波系统的每一脉波宽度为π/3, 因而只需将两6脉波机组间移相半个脉波, 相当于π/6, 则可形成等值12脉波整流电路, 而移相π/6, 通过星形和角形绕组适当组合很容易实现 (图3) 。24脉波整流系统的每一脉波宽度为π/12, 可以通过两台12脉波整流机组的适当组合来实现。下面通过实际整流变压器的接线图和向量图具体分析24脉波整流的实现过程。
2.2 24脉波整流机组原理
图5为国内地铁直流供电系统常见的24脉波整流机组整流变压器的原理接线图。首先, 单台整流机组采用轴向双分裂结构的整流变压器, 构成等效12脉波整流电路, 其中1号整流变的联结组别为Dd0y11, 2号整流变的联结组别为Dd2y1;其次, 两台整流变压器的高压绕组采用延长三角形接线, 1号整流变压器移相+7.5°, 2号整流变压器移相-7.5°;最后, 两台整流器并联组成24脉波整流电路。其中一台整流变的接线为Dd0, 根据式 (5) 其交流侧电流为:
undefined
另一台整流变的接线为Dy11, 根据式 (6) 其交流侧电流为:
undefined
则合成后的交流侧电流 (图5) , 为:
undefined
undefined (7)
从式 (7) 可以看出合成后的电流其电流谐波次数的通式可表示为:n=12k±1, 消除了幅值较大的5, 7, 11, 13, 17, 19次谐波, 大大减小了电网中的谐波含量。
2.3 高压侧绕组移相
高压侧绕组移相可采用延长三角形接线的方法来实现 (接线图见图6) 。从电压向量图中可知加于m, p之间的电压为:
undefined
延长绕组上的电压为:
undefined (8)
而电压Umq的有效值与Uop相等, 只是相角差120°, 因此三角形绕组的电压为
undefined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延长绕组的容量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移相。假定输入电流为IL, 此电流在延长的绕组上流过, 而三角绕组上流过的电流为undefined, 因此可以算出延长三角形接线的移相整流变压器一次侧总的等效计算容量为:
undefined
从式 (9) 可以看出, 当φ=0°时, 延长绕组的容量为零, 此时就是普通的三角形接线, 其三角形绕组的容量为:
undefined
当φ=30°时, 此时三角形绕组部分的容量为零, 而延长绕组的容量为:
undefined
此时, 三角形接线转变为星形接线。根据分析可以得出采用延长三角形接线, 通过改变延长绕组的容量可以在0°~30°角范围内任意移相。将φ=7.5°带入式 (8) 可以得出当延长绕组的容量为undefined时高压侧绕组移相7.5°;对于正负移相可以通过不同接线的延长三角形来实现, 如图7为高压侧移相+7.5°的原理接线图和向量图, 图8为高压侧移相-7.5°的接线原理图和向量图。
2.4 整流变压器联结组别接线原理图与向量图
根据图6 24脉波整流机组整流变压器的原理接线图, 分别画出Dd0y11联结组别的接线原理图与向量图和Dd2y1联结组别的接线原理图与向量图, 如图9和图10。根据向量图可对Dd0y11接线, 由于高压侧绕组移相+7.5°, 则若以UAB为参考向量, 则UA0B0应在移相前相位的基础上顺时针旋转7.5°;对于Dd2y1接线, 由于高压侧绕组移相-7.5°, 若以UAB为参考向量, 则UA0B0应在移相前相位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7.5°。则两台整流变压器4个低压绕组的线电压的向量图如图11所示。
图中角标11表示Dd0y11接线的整流变的三角形绕组输出的线电压;角标12表示Dd0y11接线的整流变的星形绕组输出的线电压;角标21表示Dd2y1接线的整流变的三角形绕组输出的线电压;角标22表示Dd2y1接线的整流变的星形绕组输出的线电压;其余未标注的向量分别表示一个周波内与正向电压相对应的反向电压。由此看出上述联结方式可在一个周期内形成等分的24个电压向量, 从而实现24脉波整流。
3 结语
因为大功率整流设备其交流侧输出的电压电流波形不是正弦波, 所以影响电能品质的原因主要是谐波源。若一台整流设备的脉动数为p, 则在整流变交流侧产生的谐波次数为n=kp±1次, 且n次谐波的幅值为基波幅值的1/n。因此, 增加整流系统的脉动数可以大大减小交流侧输出的谐波分量。目前, 一方面, 24脉波整流基本上消灭了幅值较大的5, 7, 11, 13, 17, 19次谐波。另一方面, 24脉波整流可以通过多重连接的方式来实现, 结构相对简单。再者, 若等效脉波数高于36相, 则将大大增加设备投资和带来维修运行上的不便, 且谐波电流幅值降低的效果也并不显著。因此, 目前地铁整流系统应当推荐使用24脉波整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植保.变压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金海名, 郑安平.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洪新, 贺景亮.电力系统电磁兼容[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历史唯物论与消除异化、实现自由 第11篇
关键词 历史唯物论 消除异化 实现自由
一、引言
‘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然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多次提及、重点论述的异化理论,却常常被学术界所忽视。直到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异化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颇具争议一项研究是:异化理论与历史唯物论之间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长期争论,但至今未有一致意见。
二、异化理论的内涵
‘异化’一词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都曾经被使用过,它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在精神的领域,绝对精神通过自身的异化和否定,导致主体与客体相分离,产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相互对立;又通过对异化的扬弃,绝对精神得以回归本源,主体和客体统一于绝对精神。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遵循了黑格尔的思想,主张通过消除自我意识的异化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费尔巴哈极力批判黑格尔精神异化的思想,认为异化不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是人的异化;异化的过程也不是绝对精神自我超越的过程,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马克思异化理论形成于《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在著作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形成。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劳动,但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之下,工人的劳动是非自愿的、被迫的——为了生存下去,工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去交换。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不同于黑格尔,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是人类真实的、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而不仅是自我意识之间的对立。
但在1845年之后的著作中,无论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1848)还是《资本论》(1867),马克思便几乎不再使用‘异化’一词。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中是次要的。
三、历史唯物论与消除异化
1842年,马克思开始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他真正地接触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他用黑格尔的哲学去深入分析、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时,马克思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只有到市民社会中,考察人类的劳动、交往、实践。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发现人的本质是自愿的、自由的进行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劳动和分工都是非自愿的、不自由,工人异化成了生产商品的工具。
《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明确的指出,正是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关于分工,斯密等人已有丰富的论述,马克思着重讨论了私有制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开始从哲学的研究转向经济学的研究,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小亚细亚、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发现私有制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爆发的农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资料出现剩余,私有制由此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也不断的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些观察到的历史事实加以归纳,得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历史唯物论。通过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找到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途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强迫分工。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但对于异化理论只字未提。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并未抛弃异化理论,相反,理化理论对于历史唯物论的创立具有重要作用。之所以不提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异化’一词是哲学术语,治学严谨的马克思为了防止将其用于经济学、社会学中会产生歧义,因此避免使用该概念。
四、结论
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是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然而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马克思难以找到答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找出消除异化、实现自由的途径,马克思转而对市民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历史唯物论不但回答了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根源,而且给出了消除异化、实现自由的途径,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强迫分工,但这个实现途径需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167.
[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5.
[4]张长征.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6).
[5]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5(1).
消除成品表面裂纹的轧制关系分析 第12篇
本文研究了当连铸坯表面已经存在一定深度的原始裂纹时,通过何种相应的轧制变形量调整,使最终产品的表面裂纹减弱到符合产品的交货条件。
1 轧前加热烧损量对坯料裂纹深度的影响
轧前坯料存在各种深浅不一的微裂纹,裂纹深度为T01、T02T0n,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见图1。在一定的加热制度下,坯料表面经烧损仍存的裂纹,深度为T11、T12,,T1n;并且有T0max=Max{T01、T02,,T0n},T1max=Max{T11、T12,,T1n};轧前加热的烧损百分率为η,则根据烧损的定义,对于方坯,有:
undefined或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 m坯料表面烧损的平均厚度;
B0坯料的厚度;
G0烧损前坯料的重量;
G1烧损后坯料的重量。
根据对烧损百分率η的测量及大量的统计计算,我们也可以根据测定的η来计算出加热烧损金属表面的剥落平均厚度m。
undefined
(2)式,可以作为加热烧损对坯料原存裂纹消除程度的一个参考。这里假定了原始裂纹为倒“V”敞开式型,裂纹在同样燃烧介质、环境中氧化程度不同(即暗示了裂纹底部因缺氧而不再氧化),或氧化的程度可忽略不计。
2 简单断面坯料原始裂纹深度与轧制变形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以板带轧制为例进行分析。见图2。
假设轧前板坯宽度为B0,坯厚为H0,并具有不同深度为T01、T02、、T0n的敞开式表面裂纹,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当总压下量为△H=H0-H1(H1为轧后板带厚度)时;并设定△H=T0max,及B1≈B0,则轧制时的总延伸λΣ为:
undefined (3)
式中 L1轧制前的总长度;
L0轧制后的总长度。
此时的变形量极少,轧前板坯正表面(向上或向下表面)的面积为f0=B0L0,轧后成品正表面向上或向下表面的面积为f1=B1L1,故轧后与轧前正表面积比为Ψ:
undefined (4)
倘以板坯具有最大原始裂纹深度为T0max时所相应缺陷完全延展至成品表面裂纹最大深度为T1max为工艺设计思路,则有:
undefined (5)
undefined (6)
令T1max=βT0max (β<<1),则:
undefined
又因为β1≈β2,H1=H0-ΔH
故undefined (7)
其中,H1= H0-△H;表明λ"Σ=F(H0,T0max,β,△H)是一个关于原始坯料尺寸、成品规格板坯表面最大原始裂纹深度的函数。
含成品表面“无裂纹”的板材延伸放大系数为φ:
undefined
或undefined (8)
(7)、(8)式的物理意义是:对于厚度为H0的板坯存在原始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时,欲使轧制后成品表面的最大裂纹深度为T1max,并限定其为原始裂纹深度T0max的一个百分数β,则可以依⑻式确定,进而由⑺式确定必须调整的总延伸λ〃Σ,并通过总延伸为λ"Σ的变形,可使成品表面获得可以忍受的最大裂纹深度为T1max。
3 使用方坯轧制圆棒材时原始方坯裂纹深度与轧制变形的关系
见图3,该图显示了边长为B0具有原始最大裂纹深度T0max的方坯轧制成直径为D的圆棒时的轧制模型图。
由图3可知,方坯断面面积F0=Bundefined;外表面积为f0=4B0L0; 圆棒断面积undefined; 外表面积为f1=πDL1。
图3中所示的总延伸为:
undefined (9)
通过给予足够的变形量,使具有原始表面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的方坯所相应的一层外壳,通过表面的延展扩大,使之最终包裹在成品表面,且这层表面变得无限薄[2]。
为此有:轧制前方坯外壳断面积为
F0′=Bundefined-(B0-2T0max)2 (10)
轧制后圆棒外壳断面积为
F1′= πT1max(D- T1max) (11)
式中 F0′轧前方坯具有相当于最大裂纹深度T0max所相应的外壳断面积;
F1′轧后圆棒具有相当于最大裂纹深度为T1max所相应的外壳断面积。
此时所要求的延伸为:
undefined (12)
同样设:
undefined;β<<1(例如β=1%~10%),则:
undefined
同理,令φ为成品表面“无裂纹”棒材轧制延伸放大系数,则:
undefined;
undefined (13)
上述(13)式中的物理意义表明,在使用方坯轧制圆棒的工艺中,当方坯表面存在着最大原始裂纹深度为T0max的裂纹时,为使此裂纹在最终成品表面上变得无限浅,则φ表示为获得无限浅表面裂纹的成品而必须确定的总延伸放大倍数。
这里把轧制前加热对坯料表面烧损使之表现为减轻成品表面裂纹深度的正面影响忽略不计。
在轧制螺纹钢时,把螺纹钢横筋处相应的直径视同于模型中的圆棒直径会引起计算误差,但这个误差完全可以用β的期望值变化加以消除。
4 计算程序的编制
计算程序的编制方框图见图4。
由图4可知,当坯料表面存在原始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时,通过加大变形量使成品表面的裂纹得以消除,则大断面方坯及厚板坯比小断面方坯及薄板坯更容易处理,这在理论上表明了大断面方坯及厚板坯连铸连轧在成品表面质量上的优势。
5 应用情况
根据某公司使用150mm和120mm方坯生产各种规格螺纹钢的特点,可以把直径为D的圆棒视同某种规格螺纹钢所相应的直径。为了获得满足目标要求的表面质量,通过限制了1%β10%,对于存在于方坯表面原始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的各种不同假设值,按图4的程序,分别计算出基本消除成品表面裂纹的变换规格,并制成《手册》(从略)。根据对方坯最大裂纹深度T0max的抽查与判断,查阅《手册》,即可以由生产部门制定出挽救方坯的方案,作出相应的轧制关系变换,避免成品表面因表面缺陷超标而判废(见表1)。
注:φ为变换轧制规格的总延伸放大倍数,D1为当方坯最大原始裂纹数位T0max经变换轧制后表面无裂纹的圆棒直径。
在技术上,我们通常对两个问题感趣:
第一,对于边长为B0,表面存在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的料坯,当要轧制成目标直径为D的圆棒或厚度H板带成品时,成品表面将出现最大的裂纹深度T1max将为多少?
第二,对于板材生产,根据(6)式,在数学上,相当于令λ"Σ=λΣ,因此对(6)式变换有: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
根据(14)式,并令λΣ=λ"Σ,则就可以计算出最终成品板表面上可能残留的最大裂纹深度T1max(当然,这里没有考虑坯料轧前加热表面烧损对减小成品裂纹深度所表现的正面效应)。
根据(6)式,有:
undefined
由(15)式,并令λΣ=λ"Σ则可以根据出现在成品板面上的最大裂纹深度T1max推断当时板坯表面原始裂纹的最大深度T0max(同样,这里未考虑坯料轧前加热烧损对减少最终成品表面裂纹深度所表现的正面作用)。
对于使用方坯轧制圆棒,根据(12)式,有:
undefined;
πTundefined-πD T1max+C=0;
undefined (16)
其中:undefined。
由于已定义了λ"Σ为使圆棒表面只具有可忍受最大裂纹深度为T1max的必需总延伸,因此,用λ∑=λ"Σ代入(16)式,即可计算得:使用最大原始裂纹深度为T0max,边长B0的方坯,生产直径为D的圆棒时,残留在圆棒表面上的最大裂纹深度T1max。
同理,根据(12)式,有:
πT1max(D- T1max)λ"Σ=2T0maxB0-4Tundefined
4Tundefined-2B0T0max +πT1max(D- T1max)λ"Σ=0
undefined (17)
令λ∑=λ"Σ,代入(17)式,即可以根据直径为D的圆棒表面上出现的最大裂纹深度T1max,推断出原方坯表面上出现的原始最大裂纹深度T0max。由于事实上发生了轧前的加热烧损,故实际原存的最大裂纹深度仍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平均烧损厚度m。
6 结论
要彻底消除成品表面裂纹,必须从炼钢工艺及管理入手,确保炼钢生产出无表面缺陷的连铸坯。但由于冶炼上的特殊性,实际生产中的坯料表面,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表面裂纹。通过变形关系与裂纹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对具有原始表面裂纹的坯料,通过适当的轧制规格变换,使之符合产品交货条件的方法。
这样,不但避免了因成品表面裂纹判废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对表面质量要求高的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有了新的思路。
摘要:针对方坯或板坯原始表面存在一定深度的裂纹,讨论了轧前加热烧损量对坯料裂纹深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断面形状坯料原始裂纹深度与轧制变形关系的理论计算,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确定了方坯或板坯原存最大裂纹深度为T0max时,消除或减轻其相应成品表面裂纹的轧制关系分析。
关键词:坯料裂纹,成品表面,轧制关系
参考文献
[1]YB/T2011-2004连续铸钢方坯和矩形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S].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