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L2基因研究(精选4篇)
FOXL2基因研究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考The human FOXL2 mutation database (http://medgen.ugent.be/foxl2/) [1], 搜集所有报道过的突变, 共发现有144个变异位点, 其中包括15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对这些突变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类, 同时进行蛋白表达谱分析, 各功能区分析, 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突变相关性分析。
1.2 突变位点的研究方法
(1) 直接测序; (2) 多重性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法; (3) 微卫星位点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
1.3 前期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对一期收集到的29例BPES患者血样进行FOXL2基因突变研究, 并将前期实验中所得的突变结果进行分析归类[2,3]。
2 结果
2.1 FOXL2的功能区
FOXL2的功能区包括forkhead DNA结合域 (第52~152残基区域) 、功能尚未阐明的多聚丙氨酸肽段 (221~234位氨基酸残基区) 以及转录激活区 (第280~320残基区域) , 见图1。
2.2 分类结果
突变谱共分10型, 具体分型如下:A:蛋白截短, 无forkhead DNA结合域及其后的所有氨基酸;B:蛋白截短, 包含部分forkhead DNA结合域;C:蛋白截短,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 无多聚丙氨酸肽段及转录激活区;D:蛋白截短,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和完整的多聚丙氨酸肽段, 无转录激活区;E:转录激活区域突变, 蛋白截短或延长,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和完整的多聚丙氨酸肽段;F:转录激活区后的突变, 蛋白截短或延长,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多聚丙氨酸肽段及转录激活区;G:多聚丙氨酸肽段框架内移码突变, 蛋白延长或截短;H:只有错义突变, 单个碱基的替换或颠换;I:包括微缺失及FOXL2基因与其他基因的染色体重排;J:其他突变, 包括5′-UTR和3′-UTR区域变异。
2.3 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
所有发现突变的患者均为典型的BPES, 两型BPES存在着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互关联。同一个突变可导致明显的家系内和家系间的表型多样性, 即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A组突变由于forkhead区域的破坏致DNA结合能力的下降, 从而导致FOXL2的单型缺陷;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 对B组不能作出相关性判断;C组, 蛋白截短, 无多聚丙氨酸肽段及多聚脯氨酸肽段, 发生POF几率非常高, 多为BPESⅠ型;D组, 具有完整的forkhead和聚丙氨酸区域, 蛋白截短, 家系内存在表现型的多样性;E组, 具有完整的forkhead和聚丙氨酸区域, 移码突变导致蛋白延长, 导致Ⅰ型和Ⅱ型BPES;F组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亦不能作出相关性判断;G组的多聚丙氨酸肽段突变框架移码突变, 导致聚丙氨酸扩增, 发生在Ⅱ型BPES家系和类型不明确的家系中。多聚丙氨酸肽段延长, 导致聚丙氨酸扩增, 多发生在Ⅱ型BPES家系;H组错义突变, 由于病例数量少及缺乏相关的信息, 不能作出判断;I组发生在散发的患者和家族性BPES, 多伴发智力低下;J组未引起任何蛋白变异, 由于病例数量少及缺乏相关的信息, 不能作出相关性判断。
单纯的卵巢功能早衰 (POF) 患者中发现的FOXL2的变异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 笔者对30例单纯性上睑下垂患者的FOXL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时未发现此基因的突变。
2.4 前期实验中的突变的分析及归类
笔者对一期收集到的29例BPES患者及100例眼睑发育正常的人的血样提取FOXL2基因进行突变研究, 发现的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892C>T、951~953del C及901~930dup30。
892C>T为无义突变, 蛋白截短,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 但无多聚丙氨酸肽段及多聚脯氨酸肽段, 属于C组;951~953del C为缺失突变后引起移码突变, 蛋白截短, 包含完整forkhead DNA结合域和多聚丙氨酸肽段, 无多聚脯氨酸肽段, 属于D组;901~930dup30为重复突变, 多聚丙氨酸肽段框架内移位突变, 蛋白延长, 属于G组。
另外, 据报道的中国人BPES患者中FOXL2基因的突变共有24种, 除去笔者报道的3种[2,3], 其余21种分组情况如下:475dup C属于B组;704del G及804dup C属于D组;1091 del C属于E组;1041~1042ins C属于F组;909~938 dup30及933~965dup33属于G组;H组突变比较多, 分别为425 T>C;773C>G;655C>T;370 A>G;340A>G;384G>A;241T>C;650C>G;50C→TA及2293-2294ins T属于J组;其中672~701dup30;663~692dup30以及858~874dup17不属于以上突变分型的任何分组, 提示在这些突变区域可能存在其他功能部位[4,5,6,7,8,9,10,11,12,13]。
3 讨论
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区分为3类:酸性激活区、谷氨酰胺富含区和脯氨酸富含区。国内外学者对FOXL2功能区的研究只提出其forkhead DNA结合区和一个与此分离的多聚丙氨酸区域, 并未提及转录激活区。通过对FOXL2功能域的分析, 未发现明显的酸性区及谷氨酰胺富含区, 只有一个脯氨酸富含区, 即280~320区域, 此区内脯氨酸含量高达45%, 因此, 笔者认为此区为FOXL2的转录激活区。另外, 突变谱的结果亦显示此区域为突变高发区, 认为是由于转录激活区的突变使转录因子失去转录功能而导致其作用蛋白的功能异常,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突变类型的分组与De Baere等[14]的分组略有不同, 笔者主要是根据FOXL2功能区进行突变类型的分组, 如此可以更好的了解FOXL2突变与功能的关系, 从而为明确FOXL2的确切致病机理提供依据。De Baere等[14]在对多例BPES家系研究后提出由同一个突变可导致明显的家系内和家系间的表型多样性, 即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基因背景不同和基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FOXL2控制睑裂发育的目标基因尚不清楚。据推测, FOXL2很可能是控制某些基因, 如TGF-α、EGFr、Inhbb、控制睁眼及睑裂的基因位点, 而这些基因与其他与眼前节发育有关的转录因子共同影响睑裂的发育, 如Pax6、Bmp4、Bmp7等[15,16]。另外, 有研究发现, FOXL2的一个同源基因FOXO对某些调节细胞周期的抗凋亡或促凋亡基因有调节作用。FOXL2可能参与了对胚胎早期眼睑及眼周肌肉发育过程中某些调节细胞周期的抗凋亡或促凋亡基因的调节, 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证实。
FOXL2基因研究 第2篇
利用基因枪法,以bar基因转化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下胚轴愈伤组织,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的PCR检测和点杂交分析表明,外源bar基因片段已经整合至高羊茅基因组中.同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的`草丁膦涂抹实验发现,转基因植株对除草剂的耐性提高.
作 者:李志亮 黄丛林 王刚 于荣 张秀海 吴忠义 LI Zhi-liang HUANG Cong-lin WANG Gang YU Rong ZHANG Xiu-hai WU Zhong-yi 作者单位:李志亮,LI Zhi-liang(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邯郸学院,生物科学系,河北,邯郸,056005)黄丛林,张秀海,吴忠义,HUANG Cong-lin,ZHANG Xiu-hai,WU Zhong-yi(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王刚,WANG Gang(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子宫肌瘤相关基因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子宫肌瘤;基因;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77-01
子宫肌瘤是妇女常见的生殖道良性肿瘤,虽然它属于良性的,不会对妇女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但是这种疾病经常会引起妇女月经量增多、盆腔疼痛,甚至可能导致不孕和流产等情况,对妇女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也是引发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1],子宫肌瘤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高达70%左右,发病的妇女人群主要是30岁到50岁的妇女。因此,子宫肌瘤是严重影响妊娠期妇女生活质量的病症。因此,研究子宫肌瘤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其是一种必要性措施。1HMGI(Y)与HMGI-C
1.1相关概述就子宫肌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而言,有些学者认为它引起子宫肌瘤的主要原因,其是由于子宫肌细胞在多种环境因素下由燃烧体重排引起某个或某些等位基因突变,当基因突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起子宫肌瘤。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发现高泳动组分基因家族成员HMGI-C、HMGI(Y)基因异常表达,其和肿瘤发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近年来研究子宫肌瘤遗传学的重要内容,HMGI-C/HMGI(Y)基因结构改变,酸性尾丢失,AT-钩作用增强,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增殖。与HMGI-C/HMGI(Y)相对应的若干融合配对基因具有有限的协同作用。原癌基因c-fos可能抑制子宫肌瘤向恶性转化。雌激素受体(ER)β基因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1.2基本结构在细胞核中,HMG蛋白属于非组蛋白里面富含电荷的一组不均一而又丰富的蛋白[1]。一般说来,其相对分子量是3 104。由于它在聚丙烯酰胺的电泳里面具备非常高的迁移率,因而被称之为HMGI蛋白。HMGI(Y)和HMGI-C都隶属于HMG,它们二者都有三个结构域。
1.3HMGI在组织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一般而言,HMGI(Y)和HMGI-C在人胚胎期表达,并在胚胎第12.5至14天位于峰值,在间质组织中存在。成人分化组织中,普遍存在水平极低的HMGI(Y),而HMGI-C消失。在甲状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中HMGI-C和HMGI(Y)呈现出高水平的表达,但在小鼠畸胎瘤的分化中HMGI(Y)的表达水平则降低。在进行动物实验时,HMGI-C失活有可能造成基质组织延迟生长,相比于同窝仔要小百分之六十。
1.4子宫肌瘤与HMGI-C、HMGI(Y)的基因融合在子宫肌瘤里面最为常见的染色体畸变便是12号染色体的q13-15易位突变,同时它还常见于子宫内息肉、乳腺纤维瘤、肺错构瘤、脂肪瘤中。上述肿瘤共同的特点便是基质源性,并且都属于良性。相关研究表明,12号染色体的q13-15易位突变会造成HMGI-C的基因编码被破坏。由于HMGI(Y)处于6号染色体的q21上,因而可以在变异剪接机制的作用下对HMGI和HMGY这两种蛋白进行编码。子宫肌瘤同别的良性肿瘤产生基因重排的重要区域之一便是6q21。HMGI(Y)与HMGI-C基因重排的染色体断裂点有可能出现在3-UTR区和编码区。
现如今,在子宫肌瘤HMGI的作用机制争论如下:由于外源性融合的序列作用;由于羧基端的酸性尾丧失造成的;DNA与AT-钩区的结合能力上调。
HMGI(Y)与HMGI-C基因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在子宫肌瘤中,如果HMGI-C的蛋白水平升高,那么其mRNA的水平也会升高。但mRNA的水平和HMGI(Y)蛋白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这就表明在转录之后,在HMGI(Y)调节中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没有任何一例子宫肌瘤中同时表达HMGI(Y)和HMGI-C,某些肌瘤中两者的表达都属于阴性。由此推测可能是存在和HMGI(Y)与HMGI-C功能相近的基因。HMGI(Y)与HMGI-C在同一肿瘤中不会同时存在,这也就是表明两者在子宫肌瘤中存在相反或者类似的作用,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确认。2在基因重组里HMGI-C的配对基因
2.1RAD51B基因与thREC与RAD51B为同一基因,在人体中hREC起着监测参与基因,进行减数分裂重组及修复的目的,它在确保基因组完整性方面意义重大。hREC的同源异构体总共有四种,它们分别是R51h2、Hrec2T、HREC2U、HRAD51B。
2.2ALDH2在12q24上会产生各种类型的基因重排,而ALDH2便位于12q24.1上面。然而在子宫肌瘤的发病过程中ALDH2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在融合基因里面,由于ALDH2的某些序列产生新非编码区有可能会对融合基因稳定性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其所提供密码子仅为十个,因而其在子宫肌瘤中所起作用还没有HMGI-C自身结构起到的作用大。
2.3COX6C作为细胞色素C中氧化酶亚单位,COX6C是通过线粒体和细胞核基因进行编码,在氧化磷酸化中它的电子传递功能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COX6C的融合产物里面,由于COX6C比較短,因而他的编码序列只能对子宫肌瘤产生有限作用。3子宫肌瘤与ER基因
在子宫肌瘤的生长中雌激素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尽管促进和始发子宫肌瘤的各因素不清楚,但研究表明雌激素起着重要作用;在青春期以前,子宫肌瘤不会发病,在妊娠期其体积会增大,而在绝经期则会自然消退。使人体血清的雌激素浓度改变,例如进行药物治疗、用激素治疗、服用避孕药等都会对子宫肌瘤生长产生影响。雌激素的受体有两种,也就是ERβ和ERα。这两者与雌激素有着相同的结合方式,并且其基因结构非常相似,然而由于其基因的大小不一样,因而对抗雌激素有着不同的反映,同时其在体内的分布也不相同。研究表明ERβ在14好染色体上面,而ERα在6号染色体上。子宫肌瘤频繁产生基因重组的区域为前者。由于在14q23-24上基因重排的断裂点至ERβ位点的距离很近,可推测出ERβ也许会受外源性序列影响或调控,进而造成染色体结构改变。但ERβ在子宫肌瘤里面确切的作用还有待研究。4原癌基因作用
在多种肿瘤里面原癌基因都出现异常表达的情况,它对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可知,在小鼠的子宫肌中,原癌基因的表达会受胆固醇调控,特别是c-fos的位点处在14q24上,即基因重排常发位置,推测上述因子和子宫肌瘤产生存在一定关系。通过实验可知,c-fos在肿瘤产生中并非必需的,然而其在肿瘤恶化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重大的。低水平c-fos在子宫肌瘤里面可能对子宫肌瘤变为恶性产生阻碍作用。c-fos是导致子宫肌瘤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或者原因,又或者为偶然出现,现在还无确定证据,需展开深入探究。参考文献
FOXL2基因研究 第4篇
1 材料和方法
从NCBI网站(http://www.ncbi.nih.gov/)的GenBank中下载22个物种FOXL2基因的43条完整CDS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见表1)。用BioEdit7.0.5软件对下载的43条完整CD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DanSP 4.0软件分析不同物种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目、核苷酸多样性以及FOXL2基因的单一多态位点和简约多态位点,最后用EMBL提供的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和Motifsscan工具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构功能域和基序(Motif)。
2 结果与讨论
2.1 核苷酸序列变异
2.1.1 DNA多态性
通过分析片段长度为1 229bp的43个FOXL2基因核苷酸序列,发现了260个多态位点,占59.23%,其中单一多态位点61个,简约多态位点199个。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目分别为0.183 78和80.679,明显高于各物种内(物种内FOXL2基因序列多态信息见表2),说明该基因物种间分化显著。通常遗传变异越显著越有利于自然选择,而物种内FOXL2基因变异概率很小,爪蟾、虹鳟、青鳉鱼、斑马鱼、红原鸡、褐家鼠和牛等物种内没有发生变异(这可能是由于分析的序列较少)。人类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目和核苷酸多样性的数值最高,分别为1.722和0.002 62,说明人类该基因发生的变异较大。
2.1.2 物种间序列长度变异
FOXL2基因序列长度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很大。哺乳动物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甘氨酸重复区(glycine-richrepeats)、脯氨酸重复区(prolinerepeats)和多聚丙氨酸束(polyalanine tract,PolyAla)等多个低复杂性区域(low complexity region,LCR),其中多聚丙氨酸束在哺乳动物中的保守性最高,其编码序列为GCGGCAGCCGCAGCGGCT-GCAGCAGCTGCGGCTGCAGCCGCG。非哺乳动物不含有这些序列,其长度明显比哺乳动物短。
哺乳动物间该基因序列长度的差异主要是由甘氨酸和脯氨酸重复编码区域内发生插入和缺失引起的。NCBI分类系统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FOXL2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十分相似。牛、成都麻羊和猪的亲缘关系很近且序列长度都为1 134bp;褐鼠、棕色田鼠与家鼠的亲缘关系很近,序列长度与家鼠有一定差异,分别在865~866bp间插入了1段6bp的核苷酸序列-CGCCGC-和3bp的核苷酸序列-CGC-;黑猩猩与人的序列长度差异主要是在869~876bp间缺失了1段长度为6bp的-CCACCC-片段。
2.1.3 物种内序列长度变异
人类的FOXL2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差异明显。由多聚丙氨酸束编码区域内发生插入所引起突变的个体有DQ 016609和DQ 089670,这2个突变体在FOXL2编码区的695~696bp间分别插入了33bp和30bp,使多聚丙氨酸束分别增加了11个和10个丙氨酸,从而氨基酸序列延长。多聚丙氨酸束延长是最常见的一种FOXL2基因编码区突变,多聚丙氨酸束延伸导致核内蛋白质错位和细胞质聚集(而正常FOXL2蛋白是弥散地分布在细胞核内的)[2],从而可能导致Ⅱ型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和倒转型内睑综合征的发生。
突变个体DQ 089671和DQ 089672分别发生了导致氨基酸序列截短的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移码突变个体在713~717bp间丢失1个碱基C,致使原来808~810bp处发生了GTA※TAG的突变;无义突变个体在编码区655bp处发生了C※T的转换,从而导致CAG※TAG。这种突变导致Ⅰ型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和倒转型内睑综合征的发生[1]。
2.1.4 终止密码子多态性
除人类外,其他物种内FOXL2基因不存在终止密码子偏爱性,但物种间存在,如皮海绵、虹鳟、青鳉鱼、牙鲆、牙汉鱼、斑鱼、斑点猫鲨以TAA为终止密码,而斑马鱼、红原鸡、南方鲶则以TAG为终止密码,罗非鱼、爪蟾和皱皮蛙以TGA作为终止密码。除人类DQ 089671、DQ 089672个体是以TAG作为终止密码子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以TGA作为终止密码。由此得出哺乳动物FOXL2基因显著偏爱终止密码子TGA。这可能与基因组中TG频率高及TA抑制有关,终止密码子使用频率为TGA>TAA>TAG。
2.2 氨基酸序列分析
2.2.1 氨基酸序列比对
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哺乳动物间相似性很高(96%);非哺乳动物FOXL2氨基酸序列(尽管不含低复杂性区域)与人类的相似性也高达60%;而皮海棉变异性较大,与人类的相似性只有30%。FOXL2氨基酸序列有1个高度保守叉头(forkhead,FH)区,大约有110个氨基酸,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区。哺乳动物FOXL2氨基酸序列多聚丙氨酸束区高度保守,由14个丙氨酸构成。目前只了解多聚丙氨酸束的延伸和截短所引起的FOXL2突变会导致蛋白质错位、聚集和活性的改变(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3],至于其他的低复杂性区域(如甘氨酸和脯氨酸重复)变异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 结构功能域分析
FOXL2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个核内蛋白。对43条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发现FOXL2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中只含有多个低复杂性区域和一个高度保守叉头区域,并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以人类氨基酸序列NP 075555和斑马鱼氨基酸序列NP 001038717分别作为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代表比对两大类动物间的结构差异(见图1和图2),发现哺乳动物低复杂性区域明显多于非哺乳动物,这可能是因为变异蛋白在一定区域内更倾向于反复使用一种氨基酸,而原始蛋白的这种倾向较弱(如在人和大肠杆菌的同源序列中,人类出现较多),有学者也证实了哺乳动物氨基酸自我偏爱性明显比大肠杆菌强。由此推断哺乳动物具有较多的低复杂性区域可能与其自身特性有关。
2.2.3 基序分析
NP 07555序列中发现24个基序,将其与另外42条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2个N-糖基化位点(105~108aa、201~204aa)、1个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73~76aa)、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07~110aa、359~362aa)、2个N-豆蔻酰化位点(125~130aa、342~347aa)、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01~103aa)、1个FORK HEAD 1(54~67aa)和1个FORK HEAD 2(98~104aa)高度保守,且都位于高度保守叉头区,是功能位点。然而有一些基序,如4~7aa、44~47aa和372~375aa处的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65~170aa、269~274aa和368~373aa处的N-豆蔻酰化位点以及20~22aa的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在哺乳动物序列中高度保守,而在非哺乳动物序列中变异很大。还有一些基序,如37~42aa、171~176aa、177~182aa、237~242aa及278~283aa处的N-豆蔻酰化位点只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且极其保守。这些基序是不是功能位点还有待于验证,但可以肯定它们会影响哺乳动物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 小结
物种间FOXL2基因分化明显,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序列长度变异主要由低复杂性区域差异引起,可见这些低复杂性区域编码区保守性较低,但这些区域在哺乳动物的含量和保守性明显高于非哺乳动物。有些在非哺乳动物中并不存在的低复杂性区域序列(如多聚丙氨酸束)在哺乳动物中却高度保守,其长度变异会导致蛋白质的错位和聚集,这种低复杂性区域序列可能直接影响蛋白质功能结构的形成。这些低复杂性区域的差异对FOLX 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这种研究也将为进一步认清FOLX 2蛋白在不同物种中的作用及表达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为了从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两方面对叉头框L2(Forkhead boxL2,FOXL2)做初步系统的研究及指导后续的试验工作,试验采用BioEdit7.0.5、DanSP 4.0等软件对来自22个物种的43条FOXL2 CDS序列及其相应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的260个多态位点中有61个单一多态位点,199个简约多态位点;哺乳动物中(除DQ089671、DQ089672个体外)都以TGA作为终止密码子,氨基酸序列间的相似性高达96%,氨基酸C-端低复杂性区域明显多于非哺乳动物;非哺乳动物氨基酸序列中不含多聚丙氨酸束、甘氨酸重复区及脯氨酸重复区;基序分析发现了10个高度保守位点,可能是蛋白的功能位点。
关键词:叉头框L2基因,22个物种,生物信息学分析
参考文献
[1]CRISPONI L,DEIANA M,LOI A,et al.The putative forkheadtranscription factor FOXL2 is mutated in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J].Nature Genet,2001,27:159-166.
[2]CABURETS,DEMAREZ A,MOUMNE L,et al.Arecurrent poly-alanine expansion in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L2 induces exten-sive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protein aggregation[J].J Med Genet,2004,41:932-936.
[3]MOUMNE L,FELLOUS M,VEITIA R A.Deletions in the poly-Alanine-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L2 lead to intranuclearaggregation[J].Hum Mol Genet,2005,14(23):3557-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