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精选7篇)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第1篇

文献综述

1.关于“互联网+”及其本质

近年来, 对“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创业等热词的分析和解释屡见不鲜, 诸多文献都对“互联网+”及其本质提出了见解。其中三种观点具有代表性:

(1) “互联网+”的作用在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其商业模式为, 在既定技术条件下, 一个企业依靠“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 形成持续“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的内在“系统逻辑”。

(2) “互联网+”改善了供需结构。因为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后, 不只是改善了效率, 而且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增量, 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 即供给端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两者的结合, 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

(3) 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互联网+”的本质意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企业, 传统企业需要用互联网的一些技术, 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用这些技术提升传统行业, 把不合理的变成合理的、把低效的变成高效的。传统企业是创造价值的, 而互联网企业是传播价值的。

2.资源基础观

以上三种观点都提到了资源观的相关理论, 只是未在资源观的理论基础上, 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资源基础观是近年来战略管理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分析框架之一。它是从企业内部出发, 将企业视为一组异质资源的集合的理论, 其核心研究主题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不同、怎样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二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三是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资源观认为, 企业的价值不是由单一的资源创造的, 而是由许多资源的整合, 实现创造收益的服务。

从资源观的角度看, 战略联盟就是企业与企业通过互相交换互补性资源形成合力优势, 整合资源获取收益。资源的互补性, 是企业能否形成技术战略合作的重要标准, 是指开展技术战略合作的企业所共有的一组差异化资源, 合作双方利用这组资源, 能够创造出单一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创造的租金的总和。合作双方将各自不同的资源形成互补关系, 能够形成一种共动效应, 从而使新结合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分割,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可通过访问合作伙伴的互补资源, 利用自身的资源价值。

上述三种观点中, 第一种观点是站在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角度去定义, 将企业的资源视为“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生态合作”的结合, 也就是互补资源的有效结合。第二种观点则从供需两端分析“互联网+”的本质, 供需结构的改善即为资源的再挖掘,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种观点是从“互联网+”的现象上去分析其本质意义。在互联网+传统行业中, 互联网提供了一类资源, 传统行业也提供了一类资源, 实质上是资源互补。

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对“互联网+”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创业区别于传统创业的原因, 在于资源的结合类型不同, 但具体是由于资源的什么特点导致了这种不同, 并没有给出解释, 因此, 也没有指出互联网创业与传统创业的本质不同。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所有的资源可分为两类:竞争性资源和非竞争性资源。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区分的标准, 在于消费者增加是否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否为零。其中, 竞争性资源, 指的是一类对于不同企业来说, 规模有限且需要竞争的资源。而非竞争性资源, 指的是一类对于不同企业来说, 可以共享并且不具竞争性的资源。对于非竞争性资源来说, 即使利用该类资源的企业数量增多, 也不会增加消耗资源的边际成本。显然, 互联网所提供的正是这种非竞争性资源。

对传统企业来说, 广告营销成本高, 且受到时间、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而互联网企业可以为其提供这一类互补资源。互联网企业与线下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为线下企业提供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这正是“互联网+”的本质。以下两个模型能更加具体地解释这类资源。

图1的模型为一个目标公司和两个合作公司的战略联盟。在基于资源观视角的战略联盟中, 站在企业如何创造价值的角度, 企业资源包括自有资源和网络资源。自有资源, 指的是企业内部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网络资源, 指的是不属于企业内部, 但可通过战略联盟被该企业利用的资源。Ri为目标公司的自有资源, Rj1为公司i与公司j建立的战略联盟ij中公司i的网络资源, Rh1为公司i与公司h建立的战略联盟ih中公司i的网络资源。我们将这样的战略联盟视为公司一个整合多类资源的项目。对目标公司来说, 若增加合作伙伴公司的边际成本为零时, Ri为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将目标公司视为互联网企业时, 模型即为图2所示的互联网+创业资源模型。其中, Ri为互联网企业, 公司j与公司h所拥有的是可争夺的竞争性资源, 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在资源联盟ij中, Ri3为互联网提供的非竞争性资源, Rj1为竞争性资源;在资源联盟ih中, Ri3为互联网提供的非竞争性资源, Rh1为竞争性资源。互联网企业i拥有的资源对于合作的各公司来说都可以拥有, 并且不需要争夺。当增加与线下企业的战略联盟, 更多的传统线下的资源与非竞争性资源结合时, 在整个互联网+创业的资源中, 是一个个非竞争性资源与竞争性资源结合的联盟组成的, 这些互补性资源的结合创造了互联网创业的优势。

(资料来源:Ulrich、Pierre, 2011)

互联网创业与传统创业的区别

1.从经济规律看

从经济规律看, 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工业经济 (特别是近代以后) 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报酬递增, 对应到现象上, 就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 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范围报酬递增, 对应到现象上, 就是小批量多品种, 如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范围报酬递增, 是指在资源共享条件下, 低成本的多品种协调带来的经济性。其成本上的经济性来源是低成本协调的边际成本递减特性, 而收益上的经济性可以来自外部性和互补性。在范围报酬递增中, 边际成本递减, 进一步增加品种, 会进一步提高范围报酬递增的程度。

由于互联网创业存在非竞争性资源, 互联网的虚拟运行和技术支持, 使得产品和服务的低成本得以实现。当互联网平台搭建好后, 结合传统行业资源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只需要消耗平台维护的费用。其结合的资源越多, 平台影响力越大, 吸引消费者越多, 就会有更多的资源愿意与之结合,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于这种非竞争性资源的特质, 互联网线上平台资源可以同时被共享, 增加线下“联结”个数不会增加其成本, 反而扩大其影响范围。这就是互联网经济的范围报酬递增规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从资源的角度看, “互联网+”实质上是非竞争性资源+竞争性资源。从线下企业角度看, 传统的创业依赖企业自身抢夺资源占领市场, 无法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阻碍, 在有限的资源中争夺资源。而“互联网+”加上这类非竞争性互补资源之后, 传统企业原本有限的竞争性资源扩大了利用范围, 打破了时空阻碍, 用极低的成本获取了极高的收益。

3.“互联网+”创业的优势

与传统创业相比, “互联网+”创业的优势体现在:

(1) 资源结合成本低。当传统线下企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形成企业战略联盟, 达到获取互补性资源目的时, 互联网企业用极低的成本就已经获取到了, 因此形成了强大的优势。

(2) 资源利用率提高。互联网创业能有效结合更多的资源为互联网企业所用, 互联网平台提供的非竞争性资源可以同时被多个传统资源结合。非竞争性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 通过互联网“联结”的功能, 将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资源网络, 将经济个体中的要素相联,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3) 资源结合更紧密。传统企业中通过战略联盟形成优势资源互补, 这样的联盟合作与竞争并存, 为竞争而合作, 靠合作来竞争, 战略联盟十分脆弱, 当市场机会丧失时, 联盟就将瓦解。而互联网创业时, 与非竞争性资源结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互补的资源不存在竞争的关系, 因而结合得更加紧密。

“互联网+”创业“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在消费、生产、交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互联网企业通过吸纳优质竞争性资源, 并对已经拥有的非竞争性资源进行管理, 形成特有资源和能力的累积, 优化自有资源。同时, 互联网企业与合作伙伴形成稳定、高效、精简的合作关系, 优先获得特有资源, 降低购买成本和交易成本, 需借助互联网形成网络资源。“互联网+”创业者的竞争性资源要与互联网提供的非竞争性互补资源相结合, 才能发挥互联网创业的优势。

研究结论

通过对资源观理论和资源类型的分析, 将资源分为竞争性资源、非竞争性资源。“互联网+”创业存在非竞争性资源, 并且通过互联网共享与竞争性资源结合。互联网经济的范围报酬递增规律, 正是由于非竞争性资源的存在, 并成为区别于传统创业的优势。

作为万众创新浪潮中的创业者, 应把握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不是简单地跟风相加。掌握互联网非竞争性互补资源利用的核心理念, 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联盟组合, 高效利用互补性资源, 提高企业竞争力以获取收益。整合资源, 为用户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 形成核心资源能力, 为用户创造价值, 创造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将传统创业时代不能实现的变成可能, 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契机, 创造出传统经济时代不可想象的奇迹。

当然,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当前从资源观的角度, 分析互联网创业本质的研究还很少, 研究过程还存在有待深入或进一步斟酌的地方。下一步需要尽可能搜集案例验证并改进该模型, 使之对互联网创业具有普适性。

摘要:“互联网+”创业与传统创业的区别, 主要是非竞争性资源通过互联网被共享。这对于互联网创业者和“互联网+”创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非竞争性互补资源,互联网创业,传统创业

参考文献

[1]穆胜.叠加体验, 打破空间限制[J].商界 (评论) , 2015 (6) :72-74.

[2]俞永福.“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J].商周刊, 2015 (10) :47.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3) :99-120.

[4]Schoemaker P J H, Amit R.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 (5) :33-46.

[5]Miller D, 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3) :519-543.

[6]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10-11) :1105-1121.

[7]Salancik G R, Pfeffer J.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Job Attitudes and Task Desig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8, 23 (2) :224-53.

[8]WASSMER ULRICH, DUSSAUGE PIERRE.Value Creation in Alliance Portfolios: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Network Resource Interdependencies[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2011, 8 (1) :47-64.

中巴经济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 第2篇

2009年中巴两国的经济规模分别为世界第三和第八,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巴西虽远隔重洋,但两国一直有民间贸易来往。自1974年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37年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巴双边贸易投资关系稳步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 双边贸易

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逐年加大。中国对巴西的贸易逆差虽然数额不是太大,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下去则回对双方经贸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开拓巴西市场,使中国巴西贸易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0

2. 双边有关协定

自建交以来,中巴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合作等协定共计30个。其中经济协定11项,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1个,政治协定8个。这些协定之间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其中2004年11月12日,中巴贸易投资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巴方文件中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促进双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作用巨大。

二、资料来源及产品分类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v.3.0)所进行的商品分类,利用联合国统计司的数据计算出所需要的各种指标。具体STC V3.0的分类:0(食品和活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未加工的原料(燃料除外))、3(矿物燃料、润滑剂等)、4(动植物油、脂和蜡)、5(化学及相关产品)、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各种机器以及运输设备)、8(包括房屋装演装饰用品、家具寝具、各种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9(其他未另归类的货品)。为了计算方便仅取第一位数字。

三、中巴经贸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1)指标概念

该指数计算某类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类别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ki为i国k类别产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Xkw为世界K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Xtw为世界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RCA值大于1,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小于1则相反。

(2)中巴RCA比较

在此根据SITC REV.3.0的分类,分别计算1995-2009年间中国和巴西两国九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巴西在第0、1、2、4、6种商品上均超过了1.5,比较优势较强或者极强。其中第0种商品食品和活动物的比较优势超过了2.5,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比较优势极强;第1种商品饮料和烟草的比较优势不太稳定,但每年基本上超过了1.5,比较优势较强;第2种商品非食用、未加工的原料(燃料除外)RCA指数每年都在2.5以上,比较优势明显;第6种商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比较优势在1.3以上,属于较有竞争力的商品。

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为第6、7、8类商品,RCA指数显示比较优胜中等或较强。第6类商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与巴西的比较优势相近;第7类商品各种机器以及运输设备RCA指数基本上维持在1左右,比较优势处于中等;第8类产品包括房屋装潢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是中国的强项,RCA在2.15左右,比较优势较强。

2. 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分析

(1)指标概念

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进而衡量各国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情况。最早由芬格和克瑞宁提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SI(ab,n)表示a国和b国出口到市场(可以是第三国或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Xna代表a国出口到市场中第n种商品所占的份额,Xnb则代表b国出口到市场中第n种商品所占份额。如果该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反之亦反。

(2)中巴产品相似度分析

表3是按SITCV3.0对10种产品的相似度进行具体比较,中巴所有商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且数值都很小,说明两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除了第三类矿产品和第七类各种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外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上升外,其他均处于下降趋势,同时产品相似度指数都不高,只有第六类主要以材料分类的产品和第七类机器和运输设备的指数超过了15,中巴竞争性较强。机器和运输设备是由于中巴双方的技术水平近几年均有所上升,从而竞争性有所上升。而主要以材料分类的产品是由于双方的自然资源种类较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的出口有一定的竞争性。

3. 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1)指数概念

产业内贸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ki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Mkw为I国k类商品的进口额。当IIT介于0和0.5之间时,表明该商品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当IIT介于0.5和1之间时,表明该商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在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中巴在比较优势差别较大的产品上,呈现明显的互补关系。而对于比较优势指数相差不大的产品,竞争关系出现。但是同时,对于竞争性的产品双方之间的贸易额很大,下面用产业内贸易指数说明。

对于中巴双方都有大量进出口,并且比较优势指数比较接近的第3、5、6、7类商品,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如表3中所示。中国和巴西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上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该商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四、结论及建议

总体上,巴西的比较优势高于中国,但分类别来看,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尽相同。近年来在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第三类矿物燃料、润滑剂等、第七类商品各种机器以及运输设备和第八类产品包括房屋装潢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而巴西主要向中国出口第二类非食用、未加工的原料(燃料除外)、第三类矿物燃料、第四类动植物油脂和蜡、第六类以材料分类的商品。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中国巴西在有互补性的产品方面应加强合作,例如可以通过协调降低或免除部分产品的关税等措施,逐步开放双方的市场,有助于双方贸易空间的拓展,将互补性转化为共同利益。

2. 在存在产业间互补产品层面来看,中国可扩大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此类产品巴西对中国一直有很大的需求量;巴西则可以向中国出口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非食用、未加工的原料、动植物油脂、饮料和烟草等的出口,进一步开放对方市场,促进产业间互补。

3. 就两国存在潜在竞争性的产品层面而言,如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各种机器及运输设备、化学及相关产品。一方面应巩固两国存在产业内互补的产品贸易,另一方面,两国应提高产业内互补程度较低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扩大产品的差异性,同时加强市场细分,使两国在产品多样化,从而产生互补。如矿物燃料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低,比较优势指数接近,中国主要是煤,而巴西主要是石油和汽油等,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分工和合作,以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郁.面向未来的中俄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

[2]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05)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第3篇

一、中国与智利贸易产品的竞争性研究

中国与智利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天然资源丰富的特点,两国经济结构较为相似,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区域,这必将使两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竞争。

1. 贸易强度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又称为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该指数反映了两国在经贸方面的联系程度。若贸易强度指数大于1,则表明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紧密; 若贸易强度指数小于1,则表明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相对松散。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CDij代表两国的贸易强度,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i、j、w分别表示i国、j国和世界。按照式( 1) 可计算出中国和智利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如表1。考虑到可能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表1 统一以中国为报告国汇报的双边进出口数据为计算基础。从表1 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对智利的贸易强度指数,还是智利对中国的贸易强度指数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特别是2006 年中- 智自贸区建立以后,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也出现了大幅度飞跃,这表明中国与智利经贸联系较为紧密。此外,对比两组指标可以看到智利货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货物对智利市场的依赖程度,智- 中贸易强度指数远大于中- 智贸易强度指数也理所应当。

2. 出口相似度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主要用于衡量两个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或者世界市场出口商品的相似程度,这一指标可以用来描述两国商品出口的竞争程度。出口相似度指数取值范围为0 -100,等于0 说明两国出口结构完全不同,等于100 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完全一致,指数越大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的相似度越高,若指数越小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相似度越小,其计算公式为: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在式( 2) 中,ESIij为i国与j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w代表世界市场,X代表商品出口额,n代表商品的种类。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中国和智利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如图2。从图2 可见中、智两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一直保持在30左右,而且上下波动不大,这意味着中国和智利向世界市场出口商品中只有30% 左右是相类似的,两国出口商品具有较大差异性,相互竞争较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绘制而成

二、中国与智利贸易产品的互补性研究

尽管中国和智利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但是两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两国出口的产品也必将呈现一定的互补性,本文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衡量中、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

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Index,RCA) 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该种商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它反映了该国这一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通常若RCA指数大于2. 5,则表示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优势; 若介于2. 5 - 1. 25 之间,则表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若介于0. 8 -1. 25 之间,则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弱; 若小于0. 8时,则表示处于国际竞争的弱势。其计算公式为:

在式( 3) 中,Xin表示i国的第n种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n表示世界第n种产品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计算出的中国和智利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2、表3。从表2 可以看到中国出口产品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第8 项杂项制成品,从2000 年至2011 年12 年间,该产品的平均RCA指数为2. 33,且一直在平均值小幅度上下波动。第6 项制成品以及第7 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RCA指数都大于1,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最弱的是1、2、3、4 项,分别代表饮料和烟草、除去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材料、矿物燃料、润滑剂以及有关原材料以及动植物油以及油脂,这四类产品的RCA都低于0. 5,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3 可以看到智利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第2 项非食用原材料,2005 年该产品的RCA指数超过10,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但是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第6 项制成品、第0 项食物和动物以及第1 项饮料和烟草的RCA指数都大于2,表明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3 项矿物燃料、润滑剂以及有关原材料、第7 项机械以及运输设备、第8 项杂项制成品的RCA指数在0. 1 左右,表明这些产品的竞争力极弱。通过对比中、智两国的比较优势,可以看到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是制成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智利具有优势的产品是原材料,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所以,可以认为中、智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2. 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是由构建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上,是用于衡量两国间贸易互补程度的指标,通常包括产业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贸易互补指数是一国特定产品以出口衡量的比较优势乘以贸易伙伴国该产业以进口衡量的比较劣势,而综合贸易互补指数为两国间各产业贸易互补指数按照其分别在世界贸易中各产业贸易所占比重进行加权的平均值。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说明出口国的出口产品与进口国的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本文采用于津平( 2003) 对产业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定义,计算公式如下:

在式( 4) 中,Cnij代表i国和j国在第n种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指数,RCAnxi代表i国在第n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RCAnmj代表j国在第n种产品上的比较劣势,Xin表示i国的第n种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n表示世界第n种产品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Mjn表示j国的第n种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j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而综合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如下: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中国和智利的产业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4、表5 和图3。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4 可以看到以中国出口为计算基础的两国贸易互补性指数数值普遍较小,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与智利的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不高,互补性弱。在2011 年度,仅有第6 类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 类机械以及运输设备以及第8 类杂项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1,说明中国和智利在该三类产品贸易中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制成品和机械类产品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以,总体上与智利的互补性较高。但是,自2000 年至2011 年,该指数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中国在这三类产品的竞争力有所降低而造成的。第1 类饮料和烟草、第4 类动植物油及油脂以及第5 类化学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最小,数值在0. 05 左右,说明这三类产品在中国和智利的贸易中的贸易互补性最弱。

从表5 可以看到以智利出口为计算基础的两国贸易互补性指数差异性较大,十类产品中有八类的互补性指数都小于1,说明智利出口这些产品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之间的吻合度不高,贸易互补性较弱。第6 类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在2 上下浮动,说明两国的制成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最为突出的是第2 类非食用原材料,该类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12 年平均值为28. 08,2005 年曾达到最高值34. 03,说明智利在这类产品上,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和中国有极高的贸易互补性。但是,该指标在2005 年之后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智利的原材料出口能力逐步下降而造成的。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而得。

图3 描述了中- 智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演变趋势,可以发现2000 年两国的互补性指数为1. 03,之后的12 年间出现一路下降的趋势,仅在2005 年出现了反弹,至2011 年两国的互补性指数仅为0. 48。由此可以得出中- 智两国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但是近年来出现不断减弱的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智双边贸易数据计算、绘制而得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与智利的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快,自2006 年中- 智贸易区建立以后,双边贸易额更是经历了一次飞跃。但是,从贸易平衡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常年处于逆差国的地位,且差额越来越大。从竞争性的角度看,中、智两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一直保持在30 左右,而且上下波动不大,两国出口商品具有差异性,相互竞争较小。从互补性的角度看,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是制成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智利具有优势的产品是原材料,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所以,中、智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是这种互补性近年来出现了不断减弱的趋势。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出口智利的产品主要为制成品,且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主,此类商品很容易在面临第三方竞争时失去优势。所以,应该增加制成品的附加值,提高出口商品的贸易层次,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从智利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开采的限制,智利近年来矿产品( 特别是铜矿) 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而农产品出口出现了明显的好势头,智利已经成为拉美第一大林产品出口国,世界第五大渔业国。所以,鼓励我国企业利用智利的林农资源,加强与智利农林产业的双边合作。

第三,中- 智具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双边贸易强度都大于1,特别是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更加为双边贸易合作添加了润滑剂,要促进双边贸易合作更加快速的发展,更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丰富合作方式,推动中- 智自贸区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摘要:智利与中国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两国自2005年签署了《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往来更是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基于1992-2011年中国与智利的双边货物贸易数据描述了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并使用贸易强度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中、智两国的贸易竞争性,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中、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并提出了促进中-智双边贸易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第4篇

一、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1. 贸易规模

中俄双边贸易始于1991年。当时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权重组, 国内物资十分缺乏。而中国则为了尽早加入世贸组织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优惠政策, 由此促进了中俄贸易的有序开展。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中俄贸易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1999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贸易总额增长不明显, 在100亿美元以下, 而且波动较大。第二阶段是2001年~2011年, 这一阶段中俄双边贸易总规模不断增大, 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首破100亿美元大关, 2011年达到793亿美元, 十年间贸易规模扩大了6倍。而且在第二、三、四个100亿美元大关, 只分别用了三年、二年和一年, 贸易发展势头迅猛。

2. 贸易结构

我国对俄罗斯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见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我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在10%以上的为机电、贱金属、相关制品和服装纺织品, 分别为31.5%、24.2%、20.03%和17.2%, 机电类产品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贱金属制品、木材及木制品和化学成品上。矿物燃料占据着绝对地位, 所占比重达55%。而机电产品相较而言出口比例很小, 只有0.2%。尽管俄罗斯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但我国对俄的需求不局限于初级类产品上, 高科技类和军事技术及产品同样在中俄贸易中存在巨大的缺口。

二、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ae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于1965年由巴拉萨 (Balassa) 提出, 其内涵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在世界上的相对份额与该国全部出口商品在世界上所有出口商品的相对份额之比, 主要用于分析两国之间的经济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小。计算公式为:

RCA= (Xi/Xt) / (Wi/Wt)

式中Xi表示一国某商品出口值;Xt表示一国商品出口总值;Wi表示世界某商品的出口值;Wt表示世界商品出口总值。

2003年~2010年中俄两国各大类产品的RCA指数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表3表明, 按照SITC分类, 在0类和1类商品上中俄两国RCA指数都低于0.8, 说明两国此类商品在国际上都不具有竞争力。第2类商品方面, 俄罗斯的RCA指数介于1.25和2.5之间, 说明俄此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中国此类商品的RCA指数为0.179-0.341, 国际竞争力很弱。在4、5类产品, 中俄两国竞争力都不强。俄罗斯的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其RCA指数普遍达到4以上, 某些特殊年份高达5.08, 这说明俄罗斯在此类商品上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之下, 我国在此类商品上, RCA指数极低, 国际竞争力极差。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第8类杂项制品, 其RCA指数都在2.0以上, 而俄罗斯在该类上RCA指数在0.1左右徘徊, 竞争力却极低。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unstats.un.org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unstats.un.org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2.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 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 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 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其计算公式为:

T=1-|X-M|/ (X+M)

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并且对X-M取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 1], T=0时, 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0.5时, 表明该类产品竞争性和互补性相当;T=1时, 表明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T值越大, 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产品竞争性越大, 互补性越小。2001年~2010年中俄部分类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unstats.un.org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表4结果表明, 中俄两国部分类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如食品饮料、动物产品、机电产品等。说明这些产品在中俄贸易开展过程中产业内贸易程度逐年降低。相反, 有些品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则在不断上升, 如杂项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等。在上述十一类产品中, 中俄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偏低, 特别是在矿产品、木制品以及纺织品, 此三类在绝大部分年度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低于0.1, 甚至为0。这反映出两国在这些产品上产业内贸易程度极低, 甚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这些产品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它们的竞争性。同时, 在动植物产品、食品饮料、运输设备及机电产品上, 中俄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都低于0.5, 说明这些产品两国的互补性也大于竞争性。

三、对策与建议

1. 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投资合作, 促进贸易转型升级

中俄双边贸易规模小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双边贸易的范围太狭窄, 主要停留在各自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战略性产品上。要想中俄贸易迅速发展, 必须推进双方的全方位、多领域投资合作。首先是加强双方资源互补性项目合作, 既能弥补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 又能带动国内生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其次是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合作, 提升中国某些领域专业人才优势, 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第三是加强双边军事领域的合作, 促进军事贸易的发展。第四是建立双边多元化投资渠道, 实现以投资带动出口。第五是签订各种双边贸易合作, 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第六是加强双方的文化合作, 消除双边文化歧视及“中国威胁论”的狭隘观念。

2. 调整结构, 完善进出口模式

中俄出口战略模式是基于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的。俄罗斯出口模式依赖于本国丰富的资源, 而中国出口模式则是凭借充足的劳动力优势。为了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发展, 中俄双方必须调整结构。俄罗斯应该对本国出口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类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改变以出口传统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中国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鼓励和提高高技术企业产品的输出比例, 促进双方国内产业升级, 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的进出口战略模式。

3. 加强监管力度、提高通关效率

首先要充分利用俄罗斯入世的契机, 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 最大限度地降低双边关税水平, 推进双边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其次是完善边境海关设施、简化通关手续、优化通关流程, 大大提高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第三是加强两国海关执法领域的合作和信息互换工作, 共同打击跨境走私行为。第四是双方加强各自国内海关的立法和监督管理工作,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严惩海关工作人员的贪污腐败和行贿受贿行为。第五、打造专门的中国产品销售区和华商经营区, 为中国产品在俄的正常贸易提供必要的保障。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两大新兴经济体, 其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出发分析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并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探讨了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 中俄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竞争性。在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和完善贸易环境的同时, 中俄双方还可加强在军事、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贸易合作。

关键词:双边贸易,中俄,竞争性,互补性

参考文献

[1]陈军.中俄双边经贸增长成因及贸易空间拓展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2) :96-102.

[2]马健美, 赵岩.新世纪中俄贸易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J].北方经贸, 2010, (2) :20-21.

[3]邝艳湘.当前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11, (1) :41-48.

[4]保健云.中国与俄罗斯对外贸易与双边贸易发展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8, 17 (3) :20-27.

[5]董锐.中俄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10, 19 (3) :51-58.

[6]苑玉妹.中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3) :142-143.

[7]杨希燕, 王笛.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7) :71-77.

竞争与互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第5篇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生活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带来各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金融行业的创新在近年来也是有目共睹。笔者认为由此产生的金融互联网的表现, 可以理解为电商企业向金融领域渗透以及传统银行发展电子商务这两种主要的形式。

当前, 网民的规模逐年递增, 尤其是智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 手机网民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上网服务。与此同时, 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也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市场讯息。

面对这些市场变化, 与传统商业相比,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更便宜, 通过互联网节约库存、费用转接等方式降低成本, 形成了降价空间;更方便, 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 与实体生活能够实现较好的对接;更有趣, 采取的营销方案与游戏设计相似, 存在新奇感, 折扣更加诱人;更专业, 对销售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更热闹, 利用网络的传播特征制造公众事件吸引消费者关注, 达到宣传的目的。

以上这些特征也使得电子商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具活力和优势。因此, 电商与金融的相结合是根据现今市场环境变化的需求创新的一种金融互联网经营模式。

电商金融的发展

电商企业向金融领域渗透几乎是一个无缝接入的过程。电商企业已经搭建了成熟互联网营销平台, 也累积了客户, 只要通过审批上架金融产品就能够完成。渠道、平台、用户都形成的情况下, 电商企业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可谓竞争激烈。电商金融为传统电商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原先单一的信息平台模式, 致使买卖双方对于B2B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 付费会员比例收缩, 直接对B2B整体营收能力造成破坏, 而从事类金融中介服务, 能够以更多的产品创新来带动平台增值。电商企业开展金融业务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通过收取服务费用, 获得额外的收入。

电商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 其发展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带来相关的变化。

一是, 支付渠道的变化。电商企业在形成营销平台的同时也追求自主的支付工具, 以形成完整的贸易交易系统。产生的这些第三方支付方式因其方便快捷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的规模不断增长。第三方支付讲求快捷方便、灵活、低门槛, 而银行支付是偏向安全和稳健。两者对比之下, 在以小额支付为主的电子商务领域和互联网灵活的交易平台上, 第三方支付的优势相对明显, 占据市场的绝大比例, 并且差距还在持续扩大。随着支付牌照的发放,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快速, 近期还呈现逐步由线上向线下发展的趋势, 银行将需要与更多的企业开展激烈的竞争。

二是, 融资方式的变化。电商平台借由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创新许多灵活的融资形式, 如阿里的阿里贷、余额宝, 京东主攻的供应链金融, 金银岛的仓单、订单融资, 形式十分丰富, 且借由互联网开放和便捷的平台, 业务量巨大, 业务处理流程快速, 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银行电商模式

银行探索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从银行开始开展网上银行服务以来, 电子渠道的业务蒸蒸日上。以建设银行的数据为例, 截止2013年, 电子渠道的交易量占全行交易量的比例达到85%, 电子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占全行销售量的比例达到60%, 2013年互联网销售的理财产品达50 000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 电子渠道在对比传统的交易形式更受到用户的欢迎。这也为银行电商模式奠定了业务基础。

虽已经有了一定的业务基础, 但银行从事电商业务在金融专业的行业内并没有可循的经验, 因此, 银行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与电商企业合作, 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与电商的数据来创新业务。同样以建设银行为例, 建设银行在成熟的金融业务系统, 如结算、他行直联、贷款、信用卡、征信服务等系统之上建立的建设银行网络应用综合管理门户, 将其作为承载多个业务系统的对外服务门户与电商达成合工, 如与京东、当当、淘宝、拍拍网等电商平台开展的支付业务, 与金银岛开展企业融资合作, 还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可以说, 建设银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商品丰富、服务性强的金融互联网服务体系。

建设银行在挖掘金融互联网业务创新时, 几乎利用所有的平台, 覆盖所有的范围, 从支付到网络贷款, 再到微信银行, 这些产品和服务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 传统银行的“触网”是有必要的。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是大数据来源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传统银行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客户在银行系统内的交易信息和信贷客户提供的企业报表等, 数据范围有限, 真实度也有限。但通过金融互联网, 银行可以把服务渗透到客户的商业活动中去, 低成本的收集到更多客户真实的数据, 有利于提高金融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提高银行的服务能力。由于现代商业活动的信息结构多元, 形态复杂。仅依靠第三方提供信息, 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主动创新和风险管控的需要。在大数据到来的时代,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挖掘自身业务产生的数据;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于创造新的数据来源, 伴随互联网而生存、发展的电子商务正是商业银行所需要的廉价、广泛、真实的大数据源泉。因此, 大型的现代商业银行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占据主动, 就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

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银行在探索发展电子商务时要坚持其核心和实质, 即金融服务, 其更强调电商平台带来的线上融资服务。这是由银行的性质决定的, 规定内的业务范围决定了其不能够以电商业务盈利, 因此银行借用电商模式只能在业务过程中丰富金融服务, 为银行服务增值, 并重视客户体验。这一过程中, 银行的主业并未改变, 只是利用互联网来拓展渠道。

“善融商务”的尝试

为更直观地了解银行电商模式的建设及其带来的效应, 下面笔者主要介绍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台建设现状和核心功能。

“善融商务”是建设银行推出的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 客户通过该平台购买产品或服务可直接实现分期支付或申请贷款支付。截止目前, 平台入驻商户3万, 注册会员300万, 累计发放贷款28亿元。

“善融商务”不同于传统电商, 其差异化定位在于亦商亦融, 主要实现了3方面的功能。一是支付结算, 这也是能够充分体现银行专业性的基础功能, 将担保、跨行、融资等支付形式搬到平台上, 并提供更低门槛的赊销支付;二是, 融资功能, 细分为企业融资和个人融资;三是, 服务平台的搭建。“善融商务”可以看作是“银行搭台, 客户唱戏”, 既是个人客户的购物平台也是企业客户的销售渠道。

这些功能可归纳为金融服务+B2C+B2B。其中, 建行更看重B2B市场的潜力。这是由于在B2B领域, 目前还没有太多成功案例。传统电子商务领域, 只呈现出产业链末端的零售业, 这部分占比小, 而产业链占比大的中上游客户的融资需求, 才是善融商务最为看重的。但由于银行不能利用第三方的交易记录作为融资的凭证, 因为它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建设银行通过入驻电子商务后, 便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 开发新型的微贷技术, 及时解决这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

不难看出, 银行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 首先能够改变商业模式。在善融商务未来发展规划中, 将市场潜力庞大的供应链融资从网下搬到网上, 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此前的电子商务模式中, 银行处在支付结算链条的最末端, 地位很被动。而搭建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银行电子支付业务往前延伸, 从客户信息的源头抓起, 获得更为真实的客户交易数据, 在这个基础上扩大金融服务。银行能够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 并突破区域限制。其次, 整合平台的客户信息, 分析客户行为, 提升后续服务的质量。这一过程是银行主动分析、加工利用现有大数据, 也是创造新数据的过程。最后, 创造了新的价值, 增加服务客户的手段, 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提升服务能力。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第6篇

多平台接入 (multi-home) 是双边市场中消费者典型的行为, 若市场上有两个或多个平台可供选择时, 平台没有实施排他性行为时, 消费者将有可能接入到多个平台中以获取更多地与平台另一边交易的机会, 来获得更大的交叉网络效应。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中, 平台厂商普遍存在着多平台接入行为, 比如B2C的易趣网站和淘宝网站, 买家通常在两个网站寻找商品, 对比商品种类和价格等等;卖家也希望通过到两个网站上进行注册, 让商品能够被更多的商家买到。房屋的卖主可能和多个代理签订非排他性协议, 以争取与更多地买家进行交易。例如, 电子游戏开发商, 他们可能为多个平台开发与其兼容的游戏软件, 消费者也常常选择多个平台进行接入。银行卡等产业由于不同支付卡之间不能互联互通, 商户和消费者都可能存在多个平台接入行为。

双边市场中用户选择多边接入行为的根本动机是尽可能多地享受平台另一边用户的规模带来的益处。对于双边平台接入行为的分析是比较复杂的, 用户选择多平台接入行为受成本和收益结构的影响。用户选择多平台接入行为不仅会影响平台的价格水平, 也会影响平台的价格结构。

一、相关文献

当双边用户都同时发生多平台接入行为时, 平台企业的双边价格策略不仅影响到市场份额, 也影响到多平台接入的选择, 当某一边用户获得的网络效用大于平台收取的价格时, 将导致多平台接入行为的发生, 同时由于双边用户的联合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性, 使得平台另一边的多边接入行为将发生改变。因此, 用户的多边接入行为将影响平台的竞争格局。

很多文献研究了多平台接入行为, Armstrong (2004) 研究了消费者多归属行为对平台定价的影响, 他认为在两边消费者都选择单归属的情况下, 平台对两个边的定价都可能低于成本, 平台两边的网络外部性越强, 两边的消费者数量越大, 平台越有动机制定低价格。如果平台一边选择单归属, 一边选择多归属, 则平台将竞争的焦点放在单归属的一边, 而对另一边制定高价来获利。

Armstrong和Wright (2004) 研究了平台的排他性安排, 给出了双边市场在竞争中内生地出现竞争性瓶颈的一个规范性解释, 他们认为排他性经常用来阻止多平台接入行为的发生, 会使买方情况变得更坏, 而且这些契约是否有效要看买方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如果买方产品不存在差异化, 独占交易契约会导致领先的平台圈定市场的两边, 此时所有买方都会选择从一个平台购买。当买方异质的情况下, 排他性契约将会降低平台的收益, 导致低效率的出现。Gabszewicz和Wauthy (2004) 研究了平台竞争的双寡头模型, 他们假设消费者异质时, 两边选择多平台接入, 均衡时平台的规模会出现不对称, 两个平台获得正利润。

上述模型都假设某一边用户都选择多平台接入, 由于偏好、成本等因素市场中的用户并非都选择多平台接入行为, 有时只有一部分具有某一特点的用户选择多平台接入, 所有消费者作相同的决策, 多边接入时通过收取高价格来获取市场上的所有租金, 另一边没有交易剩余或存在补贴。Rasch (2007) 研究了一部分用户选择单平台接入的情况, 他认为用户选择多平台接入降低了平台在另一边的垄断能力, 导致他收取价格的下降, 选择单平台接入的消费者从中获利。

Hagiu和Li (2007) 研究了内容提供商和销售上存在策略反应时的平台间竞争, 他们认为内容提供商的排他性选择将影响着产业内博弈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单平台接入和多平台接入能减少或提高产业利润。当内容提供商出让排他性权利时, 在成熟市场中没有扩展效应, 内容提供商会选择排他, 只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 否则随着市场扩展效应的出现, 高质量的内容提供商可能会选择多平台接入。

Mantena, Viswanathan (2007) 研究了具有间接网络效应平台间的竞争, 集中在互补平台排他性的选择, 他们认为平台的成熟阶段和安装基是排他性行为的决定因素, 排他性行为更可能在萌芽期和成长期出现, 在平台市场的成熟期, 一个关键的影响是平台和互补厂商关于剩余的可分性, 在排他性上高质量的互补厂商对消费者采用排他性决策有很强的影响。

Carrillo和Tan (2008) 两个平台横向差异化平台和互补厂商之间的竞争, 互补厂商为平台提供互补产品, 消费者可以选择到两个平台上购买, 他们认为, 如果其他平台设置低价格, 则竞争平台也有激励设置低价格, 导致消费者多平台接入, 均衡时随着差异化程度的减小、平台和互补厂商数目的增多, 平台内的互补厂商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 消费者也不发生转换, 他们的模型没有考虑平台的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

二、基本模型

现有一个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平台市场, 共有三个博弈者:平台、互补厂商、消费者。

(一) 博弈者

两个平台A、B:进行横向差异化竞争, 平台各有自己的互补厂商和消费者。

互补厂商:有n个公司在市场中为平台生产互补产品, 互补厂商有a、b、c三种类型, 各有na、nb、nc个互补厂商, a类型互补厂商只为平台A生产, b类型互补厂商只为平台B生产, c类型为两个平台生产。每个类型互补厂商的数目是固定的, 互补厂商内生地决定为一个平台生产还是为两个平台提供服务。

消费者:有一个连续的消费者集合, 均匀地分布[0, 1]在直线上, 两个平台位于直线的两端, 平台A位于x=0处, 平台B位于x=1处, 位于直线上x处消费者到平台上交易发生交通成本tx, t表示差异化程度, 消费者决定到一个平台购买还是到两个平台购买。

(二) 消费者效用、平台和互补厂商利润

平台A、B向消费者收取价格为PA、PB, 互补厂商向消费者收取价格分别为SA、SB、SC, 位于x处的消费者购买平台A及其互补厂商a的产品效用为:

UA (x) =V (SA) -PA-tx+bna

购买平台B及其互补厂商B的产品效用为:

UB (x) =V (SB) -PB-t (1-x) +bnb

消费者到两个平台购买时, 互补厂商数量越大, 消费者的效用越大, 则有:

UAB (x) =V (S) A+V (SB) +V (SC) -PA-PB-t+b (na+nb+nc)

消费者行为决定平台和互补厂商的定价和利润, 假设平台的边际成本为零, 互补厂商有相同的边际成本c, 设QA、QB为消费者购买平台和互补厂商的数量, 则平台A、B的利润为:

GA=PAQAGB=PBQB

互补厂商定价为S, 互补厂商a、b的利润为:

πAS= (SA-c) QAπBS= (SB-c) QB

在多数平台竞争的市场中, 消费者选择多平台接入, 互补厂商也有权选择多平台接入。

(三) 多平台接入时的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到平台购得效用为:

UA (x) =V (SA) -PA-tx+bna

UAB (x) =V (S) A+V (SB) +V (SC) -PA-PB-t+b (na+nb+nc)

令xB是消费者到平台A或到两个平台的无差异点, 则有UA (x) =UAB (x) 。

undefined

同理, xA是消费者到平台B或到两个平台的无差异点, 则有UB (x) =UAB (x) 。

undefined

(四) 单平台接入时的消费者需求

undefined是消费者到两个平台A或B的无差异点, 则有undefined。

undefined

当xB

txA=PB+t-V (SB) -V (SC) -b (nb+nc)

txB=PA-V (SA) -V (SC) -b (na+nc)

所以, PA-PBt-V (Sa) -V (Sb) +b (na-nb)

当xB≥xA时, 存在单平台接入均衡, 当市场完全被覆盖时, 位于[0, undefined]的消费者到平台A购买, 位于[undefined, 1]的消费者到平台B购买, 给定消费者均匀分布, 则平台A的需求为:

undefined

同理, 平台B的需求为:

undefined

三、均衡分析

(一) 单平台接入时的均衡

平台A:undefined

平台B的利润undefined

两个平台均衡时有:

undefined

平台互补厂商的问题:

undefined

均衡时:undefined

结论1:消费者发生单平台接入时, 平台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与互补厂商服务于平台的数量成正比, 与服务于对方平台的数量成反比。

结论2:当消费者发生单平台接入时, 互补厂商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随着互补厂商的数量增加而减少, 随着对方互补厂商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二) 平台企业的利润

平台A的价格为undefined

平台A的销售量为undefined

则平台A的利润为:undefined

同理平台B的利润为:undefined

结论3:当消费者单平台接入时, 平台的利润与平台中互补厂商的数量成正比, 与对方平台互补厂商的数量成反比, 与平台中互补厂商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成正比, 与对方平台互补厂商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成反比。

四、均衡时的讨论

(一) 排他性制度的均衡

描述平台状态和结构的两个变量的合理组合是在均衡时大平台占优于市场, 这是由于大安装基的平台相对于现有未接入的互补厂商来说意味着很高的竞争水平, 平台在消费者市场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渗透水平时, 最优的策略是大平台将这种优势转换成对于新的互补厂商能接受的排他性提供, 在很高的渗透性水平有很小的新的未接入消费者, 尽管平台在位置上占有优势, 他们不能保证互补性制度的实行, 这种转换影响了平台面对排他性提供时的均衡问题。

当平台提供排他性合同时, 希望互补厂商能够接受, 因此平台不得不补偿互补发展商通过放弃来自另一个平台的成员消费者而导致的利润损失, 这也意味着和非排他性制度相比, 排他性制度平台向互补厂商收取的费用是很低的, 平台向两边的消费者收取成员费来获利。允许互补厂商非排他性的另一面是非排他性制度减少了平台和其它平台之间的差异化水平, 结果增加了价格竞争, 同时还可能还由于新的消费者加入到对方平台而导致损失。

(二) 均衡时平台的需求

从排他性制度到非排他性制度, 与互补性厂商需求不同, 平台的价格是显著下降的, 平台之间存在着差异化损失同时增加了价格竞争;其次, 与非排他性制度相比, 排他性合同下价格允许更高。在低的渗透水平时, 排他性增加了产品差异化, 对于互补厂商来说, 平台有很强的定价能力。

在排他性制度下, 当市场渗透水平较高时, 比如在视频游戏机市场和DVD市场中, 随着市场中渗透率的增加, 其价格是下降的。原因如下是市场中价格的减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成本的下降;另一个原因是两个平台相对安装基规模保持相同。比如两个平台可行的互补厂商数目保持相近, 从数量来说, 绝对差值随着渗透水平是增加的, 因此在新的互补厂商中评价两个平台的差值则在增加的, 从而减少了价格压力, 导致成员价格在上升。对于非排他性制度平台价格其效果也是相似的。在高水平渗透下没有排他性制度时和低渗透水平相比, 平台价格是高的, 由于安装基使得来两个平台存在着较大的对称性时, 非排他性更可能是一个均衡结果, 由于平台差异化的减少平台价格是下降的, 当平台渗透水平增加时, 非对称程度的减少, 市场价格也在下降。

(三) 均衡时的利润

随着平台非对称程度的减少, 平台差异化程度在减少, 导致总的产业利润在降低, 和排他性相比, 随着非对称性的减少对利润的影响将很大, 有安装基更多的相似, 平台互补的排他性有助于平台差异化, 弱化了价格之间的竞争。

关于互补发展商的利润, 在排他性制度下, 从低水平渗透到高水平渗透, 其利润是下降的。尽管在高水平渗透时, 互补厂商非排他性而服务于两个平台, 而低水平渗透服务于一个平台。随着总体渗透水平的增加, 来自其他互补厂商的竞争在加强, 新的互补厂商的需求在下降。其次, 随着市场渗透的增加有很少新的消费者, 互补厂商对于平台利润的影响能力在降低, 另外的产业利润在缩减, 策略发展商得到的利润份额也在降低, 尽管排他性授权不可行, 在高渗透水平下, 互补发展商得利润在下降, 由于没有排他性授权, 其他互补厂商的竞争增加导致总利润在减少。

五、结论及建议

平台竞争模型, 第三方发展商为平台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互补品, 如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视频游戏和操作平台、广播和内容提供商平台、DVD赞助商及其制作平台。模型中捕捉到了产业中影响竞争的一些因素, 包括消费者对于互补厂商提供的互补产品多样化的合意性、平台寻求间接网络效应、平台所有者和互补发展商之间的合同结构以及平台和互补厂商的成本结构等等。

在平台市场的早期阶段, 市场渗透水平很低, 将来潜在的市场水平很高, 在以后阶段市场可能被一个或其他平台锁定, 剩下的潜在渗透水平将很低。因此, 策略发展商采用不同的竞争策略, 随着平台市场成熟度, 互补厂商的策略也在改变。在不同的平台市场成熟水平下, 排他性合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结论如下:

(一) 在平台市场早期阶段, 排他性可能是个结果

排他性从其他平台的消费者集合中排除了互补发展商, 在平台市场早期阶段, 排他性是一个结果。在视频游戏市场, 早期阶段平台经常寻求与一些视频互补平台签订排他性协议, 很明显使他们取得了成功。原因是在早期阶段, 平台有一个相对小的安装基, 潜在消费者的数目很小, 平台和互补发展商的排他性而使排他性互补厂商放弃到其他平台服务, 和非排他性相比, 排他性互补发展商的利润是很高的。

互补厂商的质量的价值主要依赖于平台市场的成熟阶段, 在平台市场早期, 潜在的互补发展商对于平台机会有一个大的效应, 因此能得到平台所有者更大的肯定。因此, 在平台市场的早期阶段互补厂商有一个潜在很高的质量, 推迟引进新产品可能是最优的, 直到下一代平台技术的引进。

(二) 在市场成熟阶段, 非排他性可能是一个结果

在平台市场的其他阶段, 非排他性更可能是一个结果。此时, 平台无力采用排他性时, 排他性对于他来说是不必要的, 更可能愿意与互补厂商留有非排他性协议, 在授权费上赚取很高的租金。此时市场中大平台在位者是否能利用排他性使得小平台停止营业或选择退出。一些情况下在市场的成熟阶段小平台也能获得排他性, 对于小平台的消费者来说, 新的互补厂商一般能创造很高的增量价值, 当两个平台的安装基规模相类似时, 小平台也可能为互补厂商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因此选择与平台排他性。

平台被限制时存在效率扭曲, 从社会的角度排他性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一些消费者认为平台所有权来自互补厂商的价值被排除, 允许排他性合同产生的损失相对变得温和, 在一定程度上将剩余从消费者市场向产业博弈者市场发生转移, 向占优平台和策略性互补发展商, 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损伤消费者。

在平台市场排他性抑制了价格竞争。如果排他性不能实质上增加平台成员的增长, 排他性可能不被平台采用, 排他性服务的存在使平台产生差异化削弱了平台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市场的早期阶段相比, 平台价格高于以后阶段, 相应地, 消费者剩余可能会提高。

参考文献

[1]David S.Evans.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Industries[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5, 3 (2) :191-209.

[2]Simon Loertscher.Horizontally Differentiated MarketMakers[J].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Strate-g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3] Roson.Two-Sided Markets: A Tentative Survey,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5.

[4] Jean-Charles Rochet and Jean Tirole (2002) :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Working Paper.

[5] Jean Charles Rochet and Jean Tirole (2005)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 IDEI, Working Paper.

[6] David Lucking-Reiley & Daniel F. Spulber.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1.

非竞争性互补资源 第7篇

考察企业与互补厂商的关系,较易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多种合作可能,因为这两者的配合行动,通常能够更好地满足双方的需要。对许多企业来说,作为战略考虑,在市场开拓与渠道建设中,可以选择互补品提供商作为合作伙伴,可在不显著增加合作伙伴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其业务量与收益。竞争的激烈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用竞合的眼光看待未来,互补品战略这种典型的双赢战略,让企业之间愿意携手合作,开拓更大的疆土。由竞争向合作的改变使原来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公司如何获得和管理与合作企业的关系,或者说公司的价值网络。

在竞合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互补品成为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理论回顾

互补品不但涉及企业竞争的广度问题,还涉及在特定的产业中企业如何展开竞争的问题[1]。Michael E.Porter提出了互补产品产业中的三种重要战略实践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分别是控制互补品、捆绑互补品和交叉互补品(Michael E.Porter,1985)。其中控制互补品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最优定价、降低市场营销成本、提高移动壁垒、共享其他活动、改善对价值的感知、改善买方业绩表现以使产品歧异化等方面,捆绑互补品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捆绑式经营的经济性、增强歧异性、在更广阔的基础上实现歧异化、最佳系统效能、一次性购买、增加拉开价差的机会、提高进入壁垒、缓和竞争等方面,交叉互补品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推动销售大量的盈利产品、为进入盈利产品业设置障碍、加强基本产品和盈利产品间的联系、随着产业的发展调整策略等方面。

Scott Macstravic认为服务如果和产品结合在一起的话,将更有可能产生和保持市场成功,因为人并不仅仅有生理(或者实体方面)的需求,而且更有情感方面的需求,如果能够以实物为依托,提供较恰当的服务,则更有可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Scott Macstravic,2006)。Brandenburger&Nalebuff认为影响厂商获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厂商本身、竞争者(现有竞争者、新进入者与替代品)、客户、供应商与互补品等五个来源,互补品对于企业的成败与否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互补品在产业分析架构中最大的优点在于,一般的竞争都是在固定的市场规模下厮杀,然而互补品除了在固有市场规模下竞争外,更可能使市场规模增大,因此,思考如何透过发展新的互补品或使现有的互补品更受青睐,以扩大市场规模将特别重要。影响互补品附加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产业集中度、转换成本、互补品之间分开使用的难易、带动供需的作用大小、不对称整合威胁、总市场规模成长率(Brandenburger&Nalebuff,1996)。Andrew S.Grove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别是: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协力业者的力量(Andrew S.Grove,1986)。在互补关系中,该公司的产品与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互相配合使用,可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协力业者间的利益通常互相一致,也可称之为通路伙伴,彼此间产品相互支持,并拥有共同的利益。Ghemawat将互补品成为第六力(Ghemawat,1999)。郑风田通过分析荷兰花卉产业群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得出产业群内的产品质量可以通过互补性得到提高,从产品到服务传递、产品设计、后勤,售后服务等都有互补效应(郑风田,2003)。黄太和提出影响厂商获利力的竞争力量主要有八个方面,分别为:厂商竞争力、同业竞争力、旧同业推出阻力、新同业加入阻力、买主议价力、供应商议价力、互补品助力以及替代品竞争力。他认为互补品主要是指两种或数种产品对同一消费者而言,其使用的效果必须在相互配合下才能产生,因此互补品对于厂商的获利而言具有提升价值(黄太和,2001)。

由以上理论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补品进行了分析。Michael E.Porter指出了互补品产业中的三种重要战略实践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Scott Macstravic则具体地指出如果服务和产品结合在一起的话能增强竞争优势,Brandenburger和Nalebuff认为互补品对于企业的成败与否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且指出互补品在产业分析架构中的优点和影响互补品附加价值的因素,Andrew S.Grove认为互补品是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重要因素,Ghemawat认为互补品成为第六力,郑风田通过案例分析诠释互补品对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黄太和认为互补品对于厂商的获利而言具有提升价值并指出对互补品助力较大的几种情景。

然而,虽然很多学者注意到互补品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他们仅仅是从结果导向型视角来进行分析,并没有对互补品如何影响竞争优势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所以,基于以前的研究文献重点和研究中的不足,作者将从互补品影响竞争优势的过程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二、互补品对海尔集团竞争优势影响分析

(一)海尔的互补品策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完成了从“紧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转变,家电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产品出现库存,各个厂家为了消化库存拼命降价,甚至降到了成本之下来进行竞争。在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状态中,海尔并没有卷入价格竞争的旋涡,而是另辟蹊径,在强化质量的同时,开始不断推出星级服务,把服务提到了企业营销战略的高度上来,增强了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且促使中国企业在追求质量、价格优势的同时关注服务。

从现在来看,产品和服务好像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其实究其历史,在90年代初时,家电生产厂商和销售商只负责生产和销售,而没有参与到服务环节中去,然而消费者有送货上门、售后等服务的需求,而这种服务是建立在商品的基础之上,两者属于捆绑式互补的关系,如果谁能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无疑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其产品的销售量并增强其市场竞争优势。中国家电协会的霍杜芳理事长曾说,“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在产品趋于同质化、质量基本上得到保证的今天,企业对服务’环节的重视将成为其制胜的关键,而在今后的市场较量中,服务’因素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突显。”

海尔早在1985年就开始注重其产品的互补品服务,推出“上门四不’”服务,其后不断推出“无搬动”、“只要用户一个电话”、“五个一”、“星级服务一条龙”、“一站式”、“全程管家365”、“安全测电,家电健身”、“成套服务、一次就好”等,并且推出了标准的服务模式流程图(见图1)。

图表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在率先推出创新的产品互补品服务后,海尔在很多家电企业濒临倒闭的困难境况下站稳了脚跟,稳居龙头老大的位置。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8亿元增长到295亿元,涨幅达676%,在家电行业微利的年代,能有如此的竞争优势,可见互补品对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互补品影响竞争优势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海尔是怎样通过产品的互补品服务来增强竞争优势(见图2)。

1.首先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原因,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关键要素进行改善。影响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质量、价格、方便程度等。

2.分析不同时期各因素的比重,选出重点发展目标。不同时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原因不同。在我国完成了从“紧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转变后,家电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家电行业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厂家为了消化库存拼命降价,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手中逐渐积累了一定量消费资金,所以原来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质量和价格逐渐在这一时期比重下降,替代的是购买的方便程度。因为产品的质量差不多,价格均在消费者敏感程度之内,而现在购买电器的大部分人都是工薪阶层,平时闲暇时间很少,且在安装、调试等方面属于外行,方便程度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3.分析构成方便程度的几个要素,可以以时间为维度划分为:购买过程和购买后,购买过程的要素包括购买程序的繁琐性及运输和安装的方便性,购买后的要素包括售后服务和使用的安全性等,这样把整个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可以针对不同的阶段,根据消费者在各阶段的情况来采取措施。一方面这样划分不会遗漏某个环节,另一方面,对目标顾客更具有针对性。

4.针对分析出的要素,采取互补品服务策略,增强方便程度。海尔推出的购买过程服务包括:“无搬动服务”、“成套服务,一次就好”,“一站式’通检服务”等。购买后服务包括“星级服务一条龙”、“安全测点,家电健身”、“互动增值及服务暗访”、“五个一服务”等,极大地节省了购买时间和满足了方便需求。从而增强了竞争优势,增加了消费者购买,这里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来体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海尔通过互补品策略,增强了竞争优势。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范式(如图3所示),寻找互补品,增强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首先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不同时期各因素的比重,选出重点发展目标。

(三)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分析构成其的几个要素。

(四)针对分析出的要素,采取硬件的互补品软件策略,增强软件支持,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摘要:互补品策略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应当使互补产品战略成为促进自身优势的机会,而不是竞争对手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通过对海尔集团互补品增强竞争优势的案例研究,总结出互补品影响竞争优势的过程结构图。

关键词:互补品,竞争优势,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5

[1] Mi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5.

[2] Andrew S Grove,The Sixth Forces Affectiing a Business,How to exploit the crisis Point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ony and Career [M].New York Publish,1986.

[3] Scott Macstravic,To forge lasting relationships,incorporate a customer-line approach,Take a complement.Marketing Health Services ,2006 summer.

[4] Brandenburger & Nalebuff,Co-operate,New York:Currency Doubleday,1996.

[5] Ghemawat,P..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New York:Addison-Wesley[M],1999.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