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精选14篇)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第1篇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 )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 )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第2篇
2、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礼让---( )承担---( ) 哭泣---( ) 忽然---( )
3、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4、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第3篇
1. 工作繁忙。
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节奏变快, 大量工作压力挤占着家长空余时间。在中国多数家庭多少都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因此社会对男性的事业有着更高的要求, 于是很多家庭中父亲承受着比母亲更大的工作压力, 他们必须在事业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由此父亲便无暇与孩子共同亲子阅读。
2. 家教模式定势。
一方面, 自从出生起, 母亲和宝宝之间就有着一种难以言明的默契, 他们彼此不用言语, 却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当婴儿需要母亲的时候, 母亲似乎总是恰好准备要去看她的小宝宝;而当母亲去看宝宝的时候, 宝宝也似乎总是正在等待着她的到来。这种母-婴同步性使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在一些家庭中, 母亲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比父亲更多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而那些父亲也很自然地主动减免家庭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 很多家长有一种思想, 母亲温柔, 适合带领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父亲阳刚, 更适合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剧烈活动。就这样, 爸爸们更多是带着孩子在外面进行跑步踢球, 而亲子阅读这样的安静活动顺理成章就成为母亲的专利。
3.自认不适合亲子阅读。
相关研究表明, 自胎儿期开始, 宝宝便对母亲的声音充满依赖性和敏感期, 他们喜欢母亲的声音甚于其他声音, 因此妈妈说唱出来的儿歌、故事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基于此, 当父亲很努力充满感情亲子阅读时, 很可能孩子却不一定领情, 说爸爸的故事讲的不好, 没有感情, 没有妈妈讲的好听。几番下来, 充满挫折感的父亲便主动将亲子阅读工作全盘移交给母亲。另外, 对孩子早期阅读的特殊性不了解, 认为只要给孩子买了书, 他自然会看;父亲本身对事情坚持性不够, 导致在亲子阅读中虎头蛇尾, 进行了几次后就不再继续等也是父亲对亲子阅读参与不足的原因。
然而我们知道, 父亲参与阅读对孩子乃至父亲本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 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亲与子女间的亲情, 爸爸参与亲子阅读是父爱的最好体现, 可以让孩子深深地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 父亲的参与可使孩子的阅读广度得到扩展, 父亲往往比母亲有更广泛的兴趣, 因此在选择书籍时范围更宽广, 有利于孩子接触不同的阅读内容;第三, 爸爸为孩子朗读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尤其是那些包含父亲的图画书, 书中有各式血肉丰满的父亲形象, 展现父亲那宽厚的形象, 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呵护, 父子间的共鸣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油然而生, 读完以后, 爸爸们定有些自豪感在心中涌动;第四, 父亲参与亲子阅读, 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强化母语阅读很有裨益;第五, 父亲在书本和阅读方面的早期介入, 甚至可以在男孩心目中提升书本的地位。由此可见, 父亲在亲子阅读中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他们应该在为孩子亲子阅读中做出特别的努力。那么, 作为幼儿园方面, 教师如何增进父亲对亲子阅读的重视?如何提高父亲对亲子阅读的参与性呢?笔者认为可做到以下几点:
1.以提高认识为本, 倡导父亲腾留亲子阅读时间。
父亲们总是说“工作太忙, 所以没时间进行亲子阅读”, 但细细分析, 就可发现“没时间”的背后其实隐藏的主要是“不重视”, 其次为“不知如何巧打算”。
针对“不重视”, 教师可召开不同类型的“爸爸研讨会”:在“共识性爸爸研讨会”上, 老师通过典型事例介绍, 帮助爸爸们了解父亲参与阅读对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稳定持续的亲子阅读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作用以及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等等, 以提高父亲对亲子阅读的重视度;在“分享性爸爸研讨会”上, 请部分爸爸将自己在亲子阅读指导过程中的体会、心得 (如:父亲在亲子阅读中的愉悦情感获得、孩子的点滴变化、父子情感的渐进密切等) 与大家分享, 这些鲜活的身边事例对其他父亲的触动是很大的。一旦父亲们把亲子阅读放在重要位置上, 那么忙碌将不再成为无法进行亲子阅读的理由。
针对“不知如何巧打算”, 除了可请部分父亲介绍如何利用工作之余的间隙见缝插针与孩子共同阅读外, 更可建议父亲们结合各类节日开展“亲子阅读伴佳节”活动, 如新年来临之际, 父亲可将“与孩子共阅一本新书”作为新年礼物奉献给孩子;生日会上, 父亲可带领孩子将“家庭绘本剧”表演作为助兴节目, 等等。当亲子阅读与节日庆祝整合, 爸爸们会发现亲子阅读无形中已成为家庭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 以感受乐趣为本, 促进父亲共担亲子阅读重任。
在中国目前家庭中, 母亲之所以愿意承担大部分亲子教育的职责,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 母亲感受到其间的乐趣。因此, 若要改变目前的家教模式, 使父亲主动承担亲子阅读的相应职责, 帮助父亲体验到亲子阅读的乐趣是一个重要方面。让父亲在亲子阅读中感受到被重视和肯定, 使父亲在亲子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可促使父亲有效体验亲子阅读的乐趣。
如班级可开展“故事爸爸志愿者”活动, 即邀请父亲来给全班孩子讲故事。在活动中, 每位来讲故事的爸爸都充分做好准备, 为使故事更吸引孩子, 便于大家对故事的理解, 爸爸们或准备大开本的读物、或制作故事课件、或准备人手操作材料等, 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互动也给了爸爸们极好的回馈, 鼓励着爸爸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亲子阅读中去。故事讲述完毕, 班级代表给前来讲故事的爸爸送上奖状和新书礼物表示致谢, 使爸爸们体验亲子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又如还可开展“爸爸助我做老师”活动, 即:让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 以一个文学作品为题材, 给本班或其他班的孩子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小老师为了上好语言课, 必须与父亲一起对这个文学作品进行精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父亲的辅助下对该作品有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此活动促使家庭在保证亲子阅读量的稳定基础上也同时鼓励父亲在亲子阅读中对部分文学作品进行深度的阅读。当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完成语言教学活动, 父亲首先可与孩子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孩子的感激之语也是对父亲的极大肯定!当幸福感伴随着亲子阅读投向父亲的怀抱, 父亲又如何会拒绝与孩子共享亲子阅读的天伦呢?
3. 以习得方法为本, 帮助父亲坚定亲子阅读信心。
笔者发现, 一些父亲对亲子阅读没有信心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不喜欢, 而孩子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对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知之甚少, 部分父亲在亲子阅读中与孩子的互动形式单一, 致使他们进行的亲子阅读乏味无趣, 激不起孩子的兴趣和持久的参与热情。因此, 通过多种渠道帮助父亲丰富对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的了解, 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是帮助父亲满怀信心将亲子阅读进行下去的根本所在。
为此教师可在“爸爸分享研讨会”上, 请父亲将自己在亲子阅读中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从而使更多的父亲能够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由于同样都是为人父, 因此诸位父亲提出的教育经验更能得到其他孩子父亲的共鸣和接受, 更具针对性。同时, 考虑到“对父亲进行集中的阅读指导是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 但不宜经常进行, 因为一来父亲没那么多时间, 二来一下讲那么多爸爸们也不易消化”这一实情, 教师还可定期开展“指导书签漂流”活动, 即:教师制作一定数量的书签, 每张书签正面是一条阅读指导建议 (如全班35个书签可设立35条建议) , 反面则是“请您为下一个读者留个言”。在每周的绘本交换日上, 孩子们互相交换夹有书签的绘本书, 随着绘本的交换, 书签也传递至不同的家庭。这样, 不同的阅读指导建议乘着绘本的小舟驶向不同的家庭, 每周给父亲一条指导建议。同时, 书签反面的留言则鼓励着读者与读者、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成为一个小小的交流平台。小书签在没有给父亲任何负担的情况下, 一点一滴地向父亲输送着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无形中帮助父亲逐步学习一些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
4. 以展示过程为本, 敦促父亲保持亲子阅读经常化。
要父亲进行亲子阅读是简单的, 但是要父亲长期坚持亲子阅读却是不容易的。很多父亲刚开始时认认真真, 时间稍长就马马虎虎了。试想, 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父亲又如何能培养有恒心的孩子?一个虎头蛇尾的父亲又如何能在亲子阅读中与孩子共享成功的果实?为此, 伴随父亲的亲子阅读, 教师可长期规律地组织一些展示性活动, 鼓励父亲将他们亲子阅读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内容在全班展示、介绍, 由此敦促父亲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亲子阅读, 将亲子阅读日程化。
对此, 班级博客是一个便捷有效的平台:邀请父亲们每周推荐优秀绘本并说说推荐理由可督促父亲们经常关注不同风格的绘本;指定父亲轮流发表亲子阅读中的亲情故事可帮助父亲能经常分享自己家庭和其他家庭的阅读趣事;提醒父亲定期炫炫《一周故事单》可促使父亲将亲子阅读纳为规律生活的必要环节。这些活动贯穿亲子阅读的进程, 时时提醒着父亲要经常进行亲子阅读。
幼儿的早期阅读对其将来学习乃至一生都很重要, 它能使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获得良好经验。父亲, 作为孩子成长旅程的一个重要陪伴者, 与孩子共同体验亲子阅读之美妙, 并通过此方式带领孩子进入知识殿堂, 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 教师作为孩子成长旅程另一个重要引领者, 指导父亲更新观念, 学习亲子阅读指导方法从而积极投身亲子阅读并构建书香家庭有着另一份使命。
愿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父母的共同陪伴下拿起书籍, 开心阅读、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红.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
《父亲的咒》阅读 第4篇
②我在部队工作,即便是节假日也有忙不完的事。我在电话里解释了半天,他仿佛没听清楚似的:“是说回来吗?哦,不回来?”然后,他通常会把电话再交给母亲.让母亲再絮絮叨叨地问我一遍。
③母亲是一个健谈的人,和她通电话,没有10分钟话是讲不完的。什么父亲采了很多你爱吃的菱角;院子里的那棵梨树,结满了梨子,你回来尝尝吧。
④我叹口气说:“事情多,请不到假呢!”这时,我听见听筒里突然传来了父亲的声音,他急急地说:“你就说父亲病重,快不行了!”
⑤父亲怎能咒自己呢!他一定是想我们想疯了,才出此下策。于是我心一软,告诉他,容我给领导说说看,如果请到假,我一定回家去看看。听说我要请假回家去,电话里的父亲竞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他像怕我变卦似的,啪地挂断了电话。
⑥后来,姑姑打电话告诉我:“你爸病重了,你快回来看看吧。”我立即朝家里打电话,可家里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看来,父亲真的病重了。我急急忙忙请了假,带上妻儿坐上回家的车。
⑦出乎我的意料,还未进家门,父亲就过来迎接我们了。想到姑姑的电话,我哭笑不得,责怪他们不该开如此玩笑。
⑧可父亲似乎全然不理会这些,只顾在一边傻笑。吃饭时,父亲端来母亲做的鸭汤说:“这只鸭子,可是从猪獾的嘴里夺来的。”母亲告诉我们:有一天深夜,在睡梦中,父亲隐约听见外面有动静,起床发现是一只猪獾正叼着鸭子走。父亲起身去追,在夜色中摔了三个跟头。母亲讲这个故事时,父亲只顾看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鸭子,眼睛里露出无比的自豪。
⑨母亲说,这只鸭子,已经多养大半年了,之所以到今天才杀它,是父亲总在她面前嘀咕,城里的鸭子都是饲料喂的,哪有自家散养的好!
⑩吃完饭,我们该回去了。母亲从菜园里采摘了许多蔬菜,父亲将蔬菜朝蛇皮袋里装.当他提着蛇皮袋送我们上车时,车子都开了,他才慌忙下车。在他下车的那一刻,他的裤脚被车门夹住.差点跌倒。我背过脸去,听任眼泪奔涌而出。
⑩那次回家后,在电话里,父亲好久都没有问我回家的事。我只知道,他和母亲都好,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一晃三个月过去,那天,我又接到姑姑的电话。她说:“你爸病了,很重,快回来吧。”我说:“姑姑,你是不是又开玩笑了?”她說:“是真的。”我将信将疑,赶紧坐车朝老家奔去。快到家门口时,和往常不太一样,不仅父亲没有出门迎接,就连母亲也看不到身影。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不祥的预感。
⑩当我跨进堂屋,才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人世。母亲哭着告诉我,上次我回家时.父亲就知道自己的病没的救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知道我在部队里很忙.这次坚决对我封锁了消息。
⑩这时我才知道,那段时间父亲在电话里总爱问我回不回老家,原来他是想让我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回家再陪他吃一顿饭,和他再拉一次家常。而我,竟然以为那一次,父亲是在咒自己。
(钱永广/文,选自《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9日,有改动)
1“63岁的父亲,还不算太老,可他特烦人”,概括一下父亲的“烦人”表现在什么地方。
2第⑩段的细节描写生动感人,请赏析画线部分。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守候妈妈的鞋印》阅读1.“我”为一个留守小女孩拍她妈妈外出打工时留在大门外的鞋印。2.“不解”指不理解、不明白;“茫然”指迷惑的样子。小女孩让“我”帮她拍妈妈的鞋印,“我”很意外,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让“我”这样做,不理解鞋印有什么好拍的,感到很迷惑。3.[示例]小女孩这样精心保护妈妈留下的鞋印,可见这孩子是多么思念妈妈,多么渴望亲情,这孩子太可怜了。(要紧扣第⑧段的内容)4.画线的句子运用动作描写,详写了小女孩清理妈妈鞋印的过程,表现了小女孩对妈妈的鞋印的无比爱惜,表现了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和想念之情,也表现了小女孩寂寞孤单的心情。5.(1)期待情感交流,亲情缺失。(2)(紧扣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来提建议,如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去看父母,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等。)
《父亲的咒》阅读
《父亲的村庄》阅读答案 第5篇
①父亲,像他那一代大多数农民一样,没有文化,朴素、勤劳。父亲的村庄,也像大部分胶东农村一样,贫瘠、平淡、寂寂无名。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和他的东石水头村,成为了我生命的起航。
②改革开放前,父亲一直是生产队赶马车的,这份略略异于普通农人的职业,是我向小伙伴们夸耀的资本。我总觉得,父亲能走得很远很远,走到村人们都走不到的地方因此他的每一次离家,都会引发我对外界无穷的想象,然后添油加醋地演绎给伙伴们听。
③ 大约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到生产队的.饲养场玩耍。当时的饲养员叫张爱,干瘦老头,跛腿,脾气大,早年在外当长工,闯荡江湖,见多识广。张爱大爷定定地看着我的眼睛,转头对父亲说:“这孩子,以后就靠这双眼吃饭!”父亲不屑:人都靠双手吃饭,哪有靠眼吃饭的?后来我考上大学,学摄影专业,父亲想起张爱大爷当年的“预言”,不胜唏嘘。
④年龄稍长,我随着父亲的马车进了城。我知道,在城里,有不用马拉就会自己跑的汽车、火车。父亲说:“使劲念书吧,念好了才能到城里工作。”我听父亲的话,从县城的重点中学一直念到北京的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系里保送我上研究生。四年本科,我已经让家里家徒四壁了,还可能再读三年吗?我回家问父亲,要不要上这个学?“研究生是什么?”父亲问。“大学毕业了可以教高中,研究生毕业了,就可以教大学。”我比划着跟父亲解释。“那咱村有孩子读吗?”“没有。”“那咱附近这三个村子有孩子读吗?”“好像也没有。”“那你得上!砸锅卖铁也得上!这个不是钱能买来的!”父亲果断地替我做了主。
⑤后来,我真的在城里工作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箭,而父亲,就是那张弓。他铆足了一生的气力,把我放飞出去;自己却囿于那个封闭的乡村,日渐衰老。
⑥ 父亲经常说起一个故事:有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一位年龄比父亲小、辈分比父亲高的小老奶奶来到我家,坐下了,只是一个劲儿地东拉西扯。父亲陪了一会儿,问: “奶奶,您来我家,是有什么事儿吧?”奶奶的确是有事,可她不好意思张口她是来借钱的。儿子去烟台打工,缺一百块钱盘缠,正着急上不了路。父亲二话不说,拿出钱来:“一百块够不?”“够!够了!”小老奶奶连声说。父亲客客气气地双手呈给她一百块钱,奶奶客客气气双手接过。年尾,腊八刚过,小老奶奶就来了,还拎了两瓶“莱阳白干”。她客客气气地双手呈上一百块钱,父亲客客气气地双手接过。第二年正月十五,小老奶奶又来了,还是客客气气借一百块钱;待到年尾腊八,还是拎两瓶“莱阳白干”,客客气气地还一百块钱,而父亲,总是客客气气地接过。如此往复五六年,直到她的儿子成家立业。父亲说,小老奶奶遵循古训,债不过年,她真是个要面子的人!我喜欢听父亲说这个故事,很多东西,从这个故事一直流淌进我的血脉。
⑦近些年,许多体力活儿,父亲已经力不从心。经常地,他会发现一堆土杂肥“被偷了”;待到耕种时,却发现那堆肥已经被均匀地撒到了地里。或者,在大收时节,门口突然响起一嗓:“大叔,你陡崖山的麦子割回来了,扔门口了啊!”出门去看,却是杳无人影。
⑧4月16日,在我的一再劝诱下,一辈子不愿花钱的父亲终于同意做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在手术室外,我算了一笔账:我一年差不多回老家四趟,父亲已经七十五,假如他再活十年,那么,我统共只能再见他四十次!
⑨ 就是这个结果,让我开始拍摄《父亲的村庄》。每拍一个人,我都会向父亲念叨念叨,父亲便给我讲他们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每一个看似最平常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却发现,这片自己曾经拼命挣脱的土地,却早已注定了此生所有的精魂。(有删改)
11.请说明第③段中“这孩子,以后就靠这双眼吃饭!”和“预言”,两处引号的作用各是什么? (2分)
答:
12.阅读③⑦段的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每空限15字以内)(6分)
情节一:张爱大爷预言我将来靠双眼吃饭
情节二:
情节三:小老奶奶多次年初借钱年尾还钱
情节四:
13.结合第⑥段内容,说说作者7次运用“客客气气”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的村庄里的人们有怎样的特点,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不超过15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答案:第一句是行文中的直接引用;第二句是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着重说明) (2分。各1分)
12.答案:情节二:父亲决定砸锅卖铁供我上研究生 情节四:乡亲们不留名帮父亲干体力活 (6分。每空3分,人物1分,干什么1分,结果1分)
13.答案:表现了父亲对小老奶奶的恭敬,小老奶奶对父亲的感谢,村庄里的人们重情义、讲礼数的特点。(4分。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4. 答案示例一:张爱大爷预言成真,看出他见多识广;父亲砸锅卖铁供“我”读研究生,体现了父亲无私的爱;小老奶奶按时还钱显示了乡亲对诚信的看重;乡亲不留名地帮助父亲干农活,写出了人们的淳朴和善良的性格特点。村里人的这种品质、性格、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我”,铸就“我”一生所有的精魂。
《父亲的眼泪》阅读答案 第6篇
19.(1)运用神态描写(心理描写)(1分),表现父亲不满和歉疚交杂的痛苦(1分)。
(2)“咬”字传神地写出父亲艰难嘴啃材料(1分),表现了他坚强的毅力(1分)。
20.示例:儿子,我并不想让你的额吉担心,可是我更不想放弃我的飞机梦。(第一人称,符合实际,3分)
21.示例:
(1)父亲为自己而落泪,藏身羊群坚持自己的飞机梦终于有了“杰作”。
(2)为额吉欣赏而落泪,将家庭生计丢给妻子独自承受,还能得到理解而感动。
父亲的拥抱阅读答案 第7篇
2.他的儿子在北京!(2分)他要去看他儿子,可是,他又不好意思开口!(2分)大意对就可得分。
3.因为选文第③段父亲“还说自己常常对他拳打脚踢,甚至,他觉得儿子不是他的儿子,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骄傲”,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粗暴、对儿子期望比较高的父亲(3分)。儿子的表现正是对上文父亲的话的照应。(1分)
4.儿子:对父亲拥抱和礼物的感动、激动(1分),也有父亲认可自己成人、找回父子间亲情感觉的喜悦(1分)。父亲:对儿子长大懂事的欣慰,见到儿子的喜悦,(1分)也有对儿子的想念和不舍(1分)。
5.表达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1分),对儿子懂得关心父母的欣慰之情(1分),对儿子过去的理解和宽容(1分),对儿子的祝福(1分)。
《父亲的菜园》阅读拓展教学设计 第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王树槐的《父亲的菜园》;丁立梅散文《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在回顾课文《父亲的菜园》的基础上,引入同题文章丁立梅的《父亲的菜园》,通过师生猜读、想象补白等方法,聚焦父亲的言行句子,感受父亲对子女的牵挂和疼爱,丰富阅读体验。
2.浏览、默读两篇同题文章,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进一步领悟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并进行想象练笔,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3.开展同主题阅读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
【教学重点】
默读两篇同题文章,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进一步领悟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练笔,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再现形象,提炼方法
1.我们学了《父亲的菜园》,主要写了父亲开辟菜园从荒凉到翠绿,从贫瘠到肥沃的艰辛过程,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呀?(坚毅、执著、勤劳)
2.追问:课文的哪些描写让你记忆犹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抓住父亲言行来描写。
3.激趣,引发阅读期待:这篇课文是男作家王树槐写的,借菜园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也有一位女作家叫丁立梅,用同样的题目写了自己的父亲,那她笔下的菜园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回忆和梳理所学课文的内容和人物,提炼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同时以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
二、引入文章,猜读感悟
1.谈话交流:围绕“平时是怎样阅读一篇文章的?”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平时阅读的方法,并引入“猜读”,(板书:猜读),介绍猜读法。(猜读法,又叫悬测读书法,就是阅读一本书之前,看前文,先做预想猜测,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2.运用“猜读法”结合课件播放文章进行阅读:
(1)……既而我又怀疑了……我怀疑的理由是什么呢?猜猜看?教师评点,出示原文,印证猜想。
(2)父亲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想象补白。
(3)我疑惑,我为什么会疑惑呢?怔住,此时我内心受到了怎样的震动?
(4)他的手,很有气势地在空中画了一个半圆,脸上有……父亲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呢?我为什么喜欢吃?讨论交流。
3.潜心会文,整体阅读。想完整读这篇文章吗?请从信封中拿出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在感兴趣的地方写写批注。
(设计意图: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的结构,它需要通过读者阅读来想象、丰富和创造,课中运用“猜读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促进阅读的有效和生成。再通过潜心阅读,运用批注,就会促进阅读的深入,提升阅读的品质。)
三、比较阅读,交流感悟
1.同学们,阅读相似或相同的文章,我们还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阅读,会使阅读有更多的乐趣和发现。板书:比较阅读。
2.默读这两篇文章,思考:两位父亲,你更喜欢哪一位呢?
3.说说自己的理由。思考在描写父亲的方法上又有怎样的相同点呢?
4.默读思考,交流。板书:突出语言、行动描写
5.结合课文,交流。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通过两个文本的“同中求异”,感受两个父亲形象的独特个性;又通过“异中求同”,掌握两位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的“言意兼得”。)
四、链接生活,练笔实践
1.两篇文章中的父亲,通过具体的事例,都给自己的子女带来感动。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父亲,自己最亲爱的爸爸,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呢?
2.父亲节就快要到了,选择回忆父亲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仔细想想当时父亲的言行,写几句话,表达当时对父亲的真切情感。(作业纸:幸福的回忆)
回忆1:田野里,我看见父亲……
回忆2:当我身体不舒服时,父亲……
回忆3:那一次,父亲领着我,在热闹的街市上……
3.交流点评,围绕对父亲的描写要突出语言、动作描写这一训练重点展开交流评价,并进行及时修改。
(设计意图:在提炼写法的基础上,链接生活进行“幸福的回忆”主题的练笔实践,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表达,既感受了父亲的温暖,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又通过表达实践内化习得了方法。)
五、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基于童真童趣,推荐孩子眼中的爸爸:杨红樱《非常爸爸》。
这是一本写爸爸的书。书中有贪玩爸爸、硬汉爸爸……他们的故事让孩子喜欢,让爸爸沉思。爸爸在孩子心里大都是忙碌的、严肃的,其实他们也有另外一面。
2.基于文学感染,推荐名家笔下的父亲:《感悟父爱》散文集。
(设计意图:从童真童趣和文学感染两个层面推荐阅读书目,使学生从课文学习走向整本书阅读,拓宽了对“父亲”形象多方面的认识,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阅读训练一:《父亲的习惯》 第9篇
黄邦在
至今我仍记得高一那年春天,我在学校里得了奖,几个同学,嘻嘻哈哈地让我请客。那时我很好面子,经不住几句劝说,便点头答应下来。中午放了学,一行人刚刚走出校门,我便看到父亲,汗流浃背地朝我走过来。他想躲,但一个同学却是眼尖,说:“你爸来看你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去,叫声“爸”,便低头盯着父亲破了一个小洞的布鞋,再找不到话说。
父亲却是开心得很,不断地问东问西,又很响亮地喊着我的小名“三娃”。我听见身后有人捂嘴笑起来,脸便红了,立刻将父亲的话头止住,说一起去吃饭吧,同学都等急了呢。话音刚落,父亲便讨好般地走到我的同学身边,说:“你们想吃什么好菜,待会尽管说。”周围的同学皆相视一笑,说:“其实一碗面条就好了。”
我看出众人并不喜欢父亲在场,尽管父亲在小吃铺旁,像个有钱人一样,吆喝着老板上六碗分量足的鸡蛋面。但大家还是谈天说地,吵吵嚷嚷地,故意弄出一番热闹给我看。
虽然那面其实挺可口,但我只勉强吃了一半,便在父亲震天响的咀嚼声里烦了。一圈的人,都是学生,甚至还有一个我偷偷暗恋着的女孩子。我在余光里,瞥见有人在频频地朝这边看过来,每看一眼,便似针一样将我的心“哧”地扎了一下,血,倏地就涌出来,把一旁的胃,都连带地浸红了。我终于放下碗筷,说一句“吃饱了”,便扭过脸去假装看风景。父亲就在这时,默默地将手伸过来,把我碗里的剩饭,一滴不剩地全都扒到自己的碗里,甚至最后,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
我的愤怒,在父亲这个习惯性的动作里,到底还是冲破闸门,喷射而出:“你就那么爱吃别人的剩饭啊?”父亲半张的嘴,突然地就在我的这句话里,定住了。周围几个人,也都在我这突如其来的恼怒里,吃了一惊。但随即就有人出来打圆场,说叔叔没吃饱吧,要不再来一碗?大约有几分钟的沉默之后,我听见父亲艰难地将口中的饭咽下去,勉强笑道:“习惯了,在家就是这样的,自家的孩子,不碍事的……”
年少时的我,却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的这个习惯,而此后的父亲,竟也是对这个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开始生出隔膜。有几次,在家里,我听见母亲抱怨说,“你爸在人前越来越爱干净了,连你的剩饭,都不吃了。”我虽然知道原因,但从来不去解释什么,父亲亦是。这个秘密,像一丛丛的蒿草,芜杂地长在我与父亲的中间,直到最后,我终于忘了,那一边父亲的容颜。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前不久一个春天的傍晚,我骑车去接寄宿的儿子回家。校门口拥挤了一大堆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尽管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开了轿车打着光鲜领带的,也有“嘟嘟”开了摩托的,或者像我这样轻松驾辆自行车的,但那表情,都是一致的焦虑和渴盼。怕孩子看不清自己,都使尽了办法往最前面靠。我当然也不例外,凭借着自己当邮递员时练下的在人群里鱼一样自如穿梭的本领,我每次都能很顺利地挤到第一排的正中央去,而后如一朵莲花,含笑看着儿子教室的方向。
看见儿子与一群孩子蜂拥着出来了,我便又会发挥自己做小贩的本事,扯开嗓子,朝儿子高喊:“小斌,爸爸在这边!”儿子果真能够第一眼便迅捷地看到我,且飞快地朝这边跑过来。我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幕,且每每都会因为能够最先让儿子看到自己而心内充溢了一种温暖的柔情和喜悦。我一直以为,儿子也定是喜欢我像个英勇的将军一样,站到最前面耐心等待着的吧,否则,儿子怎会每次都箭一样冲过来,跨上我的车呢?
但这一次,我却看见儿子在一群学生后面,慢腾腾地磨过来,而且,一到面前,便即刻催促我快些走。我看出儿子眼中的躲闪和不快,就问原因。儿子吞吞吐吐地,好半天才丢出一句:“你以后,能不能别站最前面,也别那么招摇地朝我挥手喊叫啊,你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下岗卖菜的……”
我的记忆,就这样在儿子的抱怨里,飞快地回到许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在校门口的小吃铺旁,当着同学的面,朝父亲不耐烦地发脾气,抱怨父亲那个吃剩饭的习惯,曾经怎样丢了我的颜面。而今,岁月一个转身,这样的一幕,竟是再次重现。只是,当年那个讪讪为自己辩解的父亲,换成了自己。而在此前,我一直以为,这样的爱,在自己身上,绝不会重现,所以我刻意告诫着自己,不让儿子在同学面前难堪,且满足儿子一切关于物质的欲望。但却不曾想,那爱的习惯,竟是如此地坚韧绵长,它跨越了二十多年,走到他这里,不过是悄无声息地换了一件衣衫,便又执着柔韧地铺陈下去……
而到此时,我才明白,父亲那一个被我粗暴打断的习惯里,其实蕴蓄了怎样的怜爱与温柔!
(选自《椰城》2010年第5期)
【思考】
1. 说说对“这个秘密,像一丛丛的蒿草,芜杂地长在我与父亲的中间,直到最后,我终于忘了,那一边父亲的容颜”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中父亲吃剩饭的习惯在第四段才出现,前三段对写习惯有什么作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文章以时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写了两代父亲的两个不同的习惯。一个习惯吃儿子的剩饭,一个习惯为了让儿子看到自己而在家长群中左右突袭,大声呼唤。
文中的“我”具有双重身份,在第一个故事里是“儿子”,是自己父亲习惯的见证者,为父亲在习惯中表现出的寒酸丧了自尊而恼怒生气,却忘却了这习惯的养成正是因为父亲对自己的爱。在第二个故事里“我”成了父亲,又不知不觉因着父爱沿袭着父亲的老路养成了让自己儿子觉得丢人的习惯。在受到儿子抱怨的瞬间,两个片段在“我”的记忆里交叉重叠,“我”终于明白了当年隐藏在父亲习惯后的“怜爱与温柔”。
本文显然是为父爱奏响的一曲赞歌,但读完之后又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酸涩。当身为人父的“我”在儿子的抱怨声中唤回似曾相识的一幕,我们不仅要问,如果没有这种感同身受的经历,父亲寒酸习惯中包裹着的爱还会被发现吗?为什么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总是在很久后才真正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
父亲的阅读附答案 第10篇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
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2.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3.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
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
4.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
5.(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父亲的名片》阅读答案 第11篇
2. “装一壶水,路上喝,省下买水的钱就够孩子在外吃一顿饭的了。”
3.对比。通过对比,既写出父亲的土气,又折射出父亲那质朴的爱,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
4.外貌描写。通过对父亲外貌的勾勒,呈现了他质朴、土气的特点,与“我”的心理活动相辉映,为下文情感的转变做铺垫。
5.之前,虚荣一直在心里作怪;而当看到父亲找名片的细节,“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还有什么比父爱更值得尊重和珍惜呢?接受父亲,并感到无限的荣幸!
《父亲的画面》阅读答案 第12篇
②父亲的怀抱是我的游乐场
③父亲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汗衫
④父亲常带我狂街,为我买玩具
⑤父亲常用自行车带我去钓鱼
⑥父亲为我讲故事
⑦父亲为我买图书
⑧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字
⑨父亲教我唱戏
⑩父亲为我“打蚊子”(任写一幅即可)
2:父亲是我溜滑梯,“父亲怀抱是我的游乐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陪我一同玩耍的情形表现了父子间亲密的感情。
3.①父亲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疼爱我,陪我玩耍,教我读书,给了我许我乐趣,他去逝后“我”的童真、童趣也随之消失了。
②父亲一心为我着想,表现了无私的父爱。
4.B
GPR在重庆礼让隧道中的应用 第13篇
近年来,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和落实, 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重庆多山的地形特点, 在修建公路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是否修建隧道。一般情况下, 穿山而过的公路隧道, 要比开辟盘山铁路或者公路要简捷得多。因此重庆近年来长、特长隧道、隧道群大量地出现在各条高速公路中, 而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施工难度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准确的预测掌子面前方的复杂情况, 超前地质预报开始被探索并被应用于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历经历数十年的发展, 已经由单一的地质分析预报阶段发展到地质分析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综合预报阶段, 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工程案例, 如李天斌[1]主持参与地质预报的鹧鸪山隧道, 齐传生等参与的圆梁山隧道[2]、李沧松[3]等参与的武隆隧道等。预报的方法很多, 根据施工方法可分为超前探孔和物探方法。很多研究者将物探方法在各类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4,5,6,7,8]。本文在分析GPR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探测原理的基础上, 将该物探方法应用于重庆礼让隧道含软弱岩层和破碎围岩较多的ZK12+178-ZK12+328段, 并对该段超前预报的效果进行讨论。
1 工程概况
重庆礼让隧道位于梁平县七星镇、礼让镇境内。隧道进口位于七星镇金柱村蒋家沟;出口位于礼让镇河川村流长沟。隧道设计全长5519.15m (折算为左右洞平均值) , 为特长隧道, 双向四车道。礼让隧道为左右线分离式隧道, 隧道从进口和出口两侧相向施工, 隧道左洞起讫桩号为ZK11+450.4~ZK16+968, 隧道右洞起讫桩号为K11+450~K16+970.7。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了超前预报、监控量测、质量检测、水文长测、瓦斯监测、微地震监测系统等监控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地质勘察报告中ZK12+178-ZK12+328段岩性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地层, 为灰黄、灰色、杂色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互层;为块状结构, 中厚层状构造, 页岩页理构造发育;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 构造裂隙发育, 岩体较完整, 层间结合一般。
2 GPR在礼让隧道中的应用
在礼让隧道里程桩号为ZK12+178-ZK12+208, ZK12+203-ZK12+228段分别进行了探测, 因施工影响,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条件恶劣, 结合现场条件以及探测要求, 礼让隧道进口左线掌子面雷达探测布线如图1所示:在开挖地面上方1m处, 从左边墙向右边墙方向测一次, 再从右边墙向左边墙方向复测一次。探测结果可预测掌子面前0~30m进深范围内的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断层及其破碎带、围岩类别及其稳定性状况。
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对地质雷达探测得到的原始雷达波进行时间静校正、去直流漂移、增益、背景去除、巴特沃斯带通一维滤波及滑动平均等二维滤波处理, 压制和剔除干扰波, 突出有效波, 处理后的ZK12+178-ZK12+208雷达波如图2所示。
结合地质雷达图像分析结果和进行超前预报探测时掌子面围岩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初步推断:礼让隧道进口左线ZK12+178-ZK12+208段时间深度0-200ns (探测深度0-10m) 范围内围岩完整性一般, 节理发育, 岩面潮湿;时间深度200-400ns (探测深度10-20m) 范围内左右两侧信号振幅偏大, 初步推测有数条很发育的构造裂隙, 左右前方探测深度10-18m范围内可能有裂隙水存在。时间深度400-520ns (探测深度20-26m) 范围内局部岩体局部破碎, 岩体整体完整性较差。时间深度520-600ns (探测深度26-30m) 范围内岩体中部较破碎, 其余部分围岩完整性一般, 层理发育, 岩面潮湿。
ZK12+203-ZK12+228段结合地质雷达图像分析结果和进行超前预报探测时掌子面围岩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初步推断:礼让隧道进口左线ZK12+203~ZK12+228段, 掌子面前方探测深度0~9m和右前方17~25m范围内推测此局部岩体围岩完整性一般, 围岩层理发育, 岩面潮湿。掌子面中, 右前方9~16m推断前方该深度范围内局部岩体较破碎, 岩体完整性较差;掌子面前方, 探测深度13~25m范围推测有几条很发育的构造裂隙, 可能有裂隙水。
3 总结
本文以重庆礼让隧道ZK12+178-ZK12+228为研究对象, 采用探地雷达物探方法对掌子面前方进行探测, 在预报后的施工过程中, 对比了两种预报结果的准确程度, 发现在ZK12+178至ZK12+200段两者预报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基本相符。在ZK12+200至ZK12+225段除了围岩比较破碎, 稳定性较低外还出现了比较多的裂隙水。
总而言之, 超前地质预报能够及时并较为准确的提供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信息。在实际施工中建议灵活利用各个物探方法的特点, 并将超前地质预报与地质分析与支护观察相结合, 不断提升超前预报的准确性, 为保障我国隧道施工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天斌, 孟陆波, 朱劲, 李永林, 牟力.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12:2429-2436.LI Tianbin, MENG Lubo, ZHU Jin, LI Yonglin, MOU Li.The method of analysis for geological advanced prediction in tunnel[J].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9, 12:2429-2436.
[2]齐传生, 王洪勇.圆梁山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J].铁道勘察, 2004, 05:52-56.QI Chuansheng, WANG Hongyong.Geological advanced prediction used in Yuan Liang Road[J].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2004, 05:52-56.
[3]李苍松, 何发亮, 丁建芳.武隆隧道岩溶地质超前预报综合技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 02:96-100.LI Cangsong, HE Faliang, Ding Jianfang.Geological advanced prediction in karst geologic condition in Wu Long Tunnel[J].Hydr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4]魏剑涛.探地雷达的分析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0.WEI Jiantao.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er[D].Da L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 2000.
[5]吴俊, 毛海和, 应松, 等.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短期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 2003 (S1) :154-157.WU Jun, MAO Haihe, YING Song, etal.Application of Ground Probing Radar to Short[J].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3, 24 (S1) :154-157.
[6]韩晓雷, 叶逢春.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方法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21 (6) :152-154.HAN Xiaolei, YE Fengchun.Discussion of Geological Radar in Geological Advanced Prediction of Road Tunnel[J].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2009, 21 (6) :152-154.
[7]匡文龙, 古德生, 周科平, 等.GPR在高速公路隧道掘进中掌子面前方岩体结构超前预报工作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06, 22 (9) :111-114.KUANG Wenlong, GU Desheng, ZHOU Keping, et al.Application of GPR in Advanced Prediction of Rock Structure in Front of the Tunnel Face in the Highway Tunnel Digging Process[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22 (9) :111-114.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第1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王树槐的《父亲的菜园》;丁立梅散文《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在回顾课文《父亲的菜园》的基础上,引入同题文章丁立梅的《父亲的菜园》,通过师生猜读、想象补白等方法,聚焦父亲的言行句子,感受父亲对子女的牵挂和疼爱,丰富阅读体验。
2.浏览、默读两篇同题文章,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进一步领悟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并进行想象练笔,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3.开展同主题阅读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
【教学重点】
默读两篇同题文章,运用比较阅读策略,进一步领悟抓住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练笔,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再现形象,提炼方法
1.我们学了《父亲的菜园》,主要写了父亲开辟菜园从荒凉到翠绿,从贫瘠到肥沃的艰辛过程,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呀?(坚毅、执著、勤劳)
2.追问:课文的哪些描写让你记忆犹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抓住父亲言行来描写。
3.激趣,引发阅读期待:这篇课文是男作家王树槐写的,借菜园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也有一位女作家叫丁立梅,用同样的题目写了自己的父亲,那她笔下的菜园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回忆和梳理所学课文的内容和人物,提炼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同时以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
二、引入文章,猜读感悟
1.谈话交流:围绕“平时是怎样阅读一篇文章的?”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说平时阅读的方法,并引入“猜读”,(板书:猜读),介绍猜读法。(猜读法,又叫悬测读书法,就是阅读一本书之前,看前文,先做预想猜测,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2.运用“猜读法”结合课件播放文章进行阅读:
(1)……既而我又怀疑了……我怀疑的理由是什么呢?猜猜看?教师评点,出示原文,印证猜想。
(2)父亲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想象补白。
(3)我疑惑,我为什么会疑惑呢?怔住,此时我内心受到了怎样的震动?
(4)他的手,很有气势地在空中画了一个半圆,脸上有……父亲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呢?我为什么喜欢吃?讨论交流。
3.潜心会文,整体阅读。想完整读这篇文章吗?请从信封中拿出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在感兴趣的地方写写批注。
(设计意图: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的结构,它需要通过读者阅读来想象、丰富和创造,课中运用“猜读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促进阅读的有效和生成。再通过潜心阅读,运用批注,就会促进阅读的深入,提升阅读的品质。)
三、比较阅读,交流感悟
1.同学们,阅读相似或相同的文章,我们还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阅读,会使阅读有更多的乐趣和发现。板书:比较阅读。
2.默读这两篇文章,思考:两位父亲,你更喜欢哪一位呢?
3.说说自己的理由。思考在描写父亲的方法上又有怎样的相同点呢?
4.默读思考,交流。板书:突出语言、行动描写
5.结合课文,交流。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通过两个文本的“同中求异”,感受两个父亲形象的独特个性;又通过“异中求同”,掌握两位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的“言意兼得”。)
四、链接生活,练笔实践
1.两篇文章中的父亲,通过具体的事例,都给自己的子女带来感动。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父亲,自己最亲爱的爸爸,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呢?
2.父亲节就快要到了,选择回忆父亲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仔细想想当时父亲的言行,写几句话,表达当时对父亲的真切情感。(作业纸:幸福的回忆)
回忆1:田野里,我看见父亲……
回忆2:当我身体不舒服时,父亲……
回忆3:那一次,父亲领着我,在热闹的街市上……
3.交流点评,围绕对父亲的描写要突出语言、动作描写这一训练重点展开交流评价,并进行及时修改。
(设计意图:在提炼写法的基础上,链接生活进行“幸福的回忆”主题的练笔实践,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表达,既感受了父亲的温暖,激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又通过表达实践内化习得了方法。)
五、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基于童真童趣,推荐孩子眼中的爸爸:杨红樱《非常爸爸》。
这是一本写爸爸的书。书中有贪玩爸爸、硬汉爸爸……他们的故事让孩子喜欢,让爸爸沉思。爸爸在孩子心里大都是忙碌的、严肃的,其实他们也有另外一面。
2.基于文学感染,推荐名家笔下的父亲:《感悟父爱》散文集。
(设计意图:从童真童趣和文学感染两个层面推荐阅读书目,使学生从课文学习走向整本书阅读,拓宽了对“父亲”形象多方面的认识,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板书:
父亲的菜园(王树槐 丁立梅)
语言行动 猜读 比较读
心理变化
……
坚持不懈 疼爱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