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二下混合运算教案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二下混合运算教案(精选7篇)

二下混合运算教案 第1篇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混合运算(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其中的道理。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1)情境

学校的图书阅览室正式开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阅览室读书。(2)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试着说一说。

(3)引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有3个,哪两个信息有直接关系?能解决什么问题?

(4)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2.探究新知

(1)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脱式书写

① 有的同学的列式是:53-24=29 29+38=67 这样列式可不可以?这两个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列式、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脱式计算。② 出示算式:53-24+38。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步计算,我们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③ 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④ 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29”,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38”要照着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⑤ 小结:这样书写便于我们看出运算顺序。⑥ 练一练: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3+6-11。(2)自主探究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① 思考: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商量商量。② 哪组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③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④ 练一练: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8÷4 72÷8÷3。(3)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① 出示主题图:

走出阅览室,同学们又一起来到了跷跷板乐园。

思考:要想知道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② 根据学生的分步计算追问:4×3求的是什么?12+7求的是什么? ③ 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④ 展示两个综合算式:4×3+7和7+(4×3)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⑤ 思考:7+(4×3)中的小括号一定要加吗?为什么?

⑥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⑦ 练一练: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7×5-3 20-8÷2 4+4×6 81÷9+2 3.拓展延伸

(1)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与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每道题先算什么,和同桌同学说一说,再计算。25-12+45 4×6÷8 45-4×7(3)试一试,你能准确计算吗?

【第二课时】 混合运算(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有括号的不同级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其中的道理。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你能试着说出下面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37 + 8 — 12 4 × 9 ÷ 6 64 — 2 × 7(2)思考:还记得 58 —(14 + 6)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试着说一说。2.探究新知

(1)联系情境,探究小括号的作用。

① 小兔搬了新家,它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朋友们。每盘有7个桃子,共有这样的7盘,送给了小猴5盘,现在还剩几个桃子?

② 思考: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哪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能解决什么问题? ③ 谁能试着列式计算?

④ 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先算7 × 7 = 49,再算 5 × 7 = 35,最后用 49 — 35 = 14。谁能试着说说每一步都在算什么?

⑤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7 — 5 = 2 2 × 7 = 14。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⑥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⑦ 如果将7 — 5 = 2 2 × 7 = 14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该怎样书写呢?请你和同桌同学商量一下,并试着说出其中的道理。

⑧ 小结:7 ×(7 — 5)(7 — 5)× 7,这两种综合算式都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要先计算7 — 5 = 2,再计算2 × 7 = 14,所以,要在 7 — 5 这一步计算中加上小括号,表示要优先计算。

(2)学习有小括号的不同级两步计算的脱式书写。

①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没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该怎样进行脱式计算,那么,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我们又该怎样进行脱式计算呢?下面我们重点研究 7 ×(7 — 5)这个算式的脱式书写。

② 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照抄没有进行运算的的部分“7×”,并将第一步运算的结果“2”写在“7×”的后面,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③ 你能独立完成下面这道练习吗?(12 — 5)× 3(3)自主探究有小括号的两步算式的计算方法。

① 小兔还准备了77颗草莓,朋友们吃了42颗,剩下的平均放到7个盘子里,每盘有多少颗草莓?

② 思考:要想知道每盘有多少颗草莓?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③ 根据学生的分步计算追问:77-42求的是什么?35÷7求的是什么? ④ 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⑤ 展示综合算式:(77 — 42)÷ 7 先算什么?求的是什么?再算什么?求的是什么?

⑥ 思考:(77 — 42)÷ 7这个算式中的小括号一定要加吗?为什么? ⑦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⑧ 练一练:请你独立完成下面练习

÷(8 — 2)6 ×(7 + 2)(88 — 56)÷ 8 3.拓展延伸

(1)想一想: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5 × 7(72 — 18)÷ 9 24 ÷ 4 + 2(4 + 5)× 7 72 — 18 ÷ 9 24 ÷(4 + 2)(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3)看图并列式计算。

【第三课时】 混合运算(3)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实际正确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能够运用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正确列出混合运算的算式。

三、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1)情境:

面包店的叔叔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你们从图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2)讨论: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探究新知

(1)联系情境,结合图示,理解题意及数量关系 ①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图中一共有3个数学信息。

② 思考:这3个信息中,哪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能解决什么问题? ③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两个有直接关系的条件。

④ 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两个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⑤ 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90-36=54(个)。谁知道54表示的是什么?

⑥ 54表示的是剩下的,没烤的那部分。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谁能从图中找到这个问题?

⑦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我们都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⑧ 根据我们刚才所求出的“还剩下54个面包没烤”,以及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每次能烤9个”,能解决什么问题?

⑨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

⑩ “还要烤几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和同桌同学商量商量。

用54÷9 表示?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烤几次。(2)联系情境,结合图示,列出综合算式

① 你会列出综合算式表示解答过程吗?先自己写一写,再和同学交流一下。② 展示综合算式: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90-36÷9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 列式的(90-36)÷9,哪个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③ 就像同学们分析的那样,要想先计算90-36,必须加上小括号。(3)学会自主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① 要想知道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选取怎样的检查方法呢?

② 我们既可以按照顺序再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也可以按照具体情境往回想:每次烤9个,烤6次是54个。再加上已经烤好的36个,正好是?

④ 小结:其实我们在每次完成题目后,都可以像这样自己给自己检查一遍。⑤ 思考: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呢?

⑥ 总结方法: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应该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3.拓展延伸(1)做一做

(2)小明买了4套明信片,每套8张。

【第四课时】 练习(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同级(加减、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不同级(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混合试题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同级或两级运算的两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同级或两级运算的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5-4 = 60—9—5 = 42÷6×5= 3×8÷6 = 6+3×9 = 12÷6+8 = 13-9÷3 = 31+5+12 = 小结: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法和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分一分:请你把这8道题按照运算顺序分组,说出你的理由。

(1)31+5+12 = 60—9—5 = 42÷6×5= 3×8÷6 =(2)6+3×9 = 7×5-4 = 12÷6+8 = 13-9÷3 = 小结:第一组是同级的两步混合式题;第二组是两级的两步混合式题。3.比一比: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5+12 =48 60—9—5 = 46 42÷6×5= 35 3×8÷6 =4(2)6+3×9 = 33 7×5-4 = 31 12÷6+8 =10 13-9÷3=10

(二)巩固练习1.下面的计

吗?

对的改

来。

(1)8+16÷8 =24÷8 =3(2)40-15×2 = =50 2.车上原来有67人,有25人下车,有28人上车,现在有多少人?(1)出示题目和插图(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4)说说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方法一:67 + 28-25 方法二:28-25+67 方法三:67-25+ 28(5)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

方法一:67 + 28-25 =70(人)

方法二:28-25+67= 70(人)

方法三:67-25+ 28=70(人)(6)答:现在有70人。

(7)小结: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星期天,6名学生去参观卡通画展览,共付门票费30元,每人乘车用2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1)出示题目和插图(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4)说说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方法一: 30÷6 + 2

5× 方法二: 2 + 30÷6(5)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

方法一: 30÷6 + 2 = 5 + 2 = 7(元)方法二: 2 + 30÷6 = 2 + 5 = 7(元)(6)平均每人花了7元。

(7)小结: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有加减和乘除法时,先做乘除法后做加减法的顺序计算;

(三)拓展延伸

1.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 “冰雪天地” 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24×2 + 24÷2 = 48 + 12 = 60(元)答: 购门票需要花 60 元。

【第五课时】 练习(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式题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一想:每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56—7×8= 56÷7×8=(2)32+3×20= 32+3—20=(3)3×9—4= 3×(9—4)=(4)40+

÷

=

(40

16)

÷小结:每组两题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2.说一说:说一说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16—8×2=(16—8)×2=(2)28+27+3= 28+(27+3)=(3)3×9—4= 3×(9—4)=(4)40+

÷

=

(40

16)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填一填:

8=

8=

(1)在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后或只有乘除法,运算顺序是()(2)在混合运算中,既有加减法后又有乘除法,运算顺序是()(3)算式中带有括号的,应先算(),再算()

(二)巩固练习

1.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23+8=31 56-31=25 56-(23+8)=25(2)28÷7=4 5×4=20 5+(28÷7)=20 3.解决问题

一个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4箱。每箱9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1)出示题目和插图。(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4)说说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方法一:9×(4+4)方法二: 9×4+9×4(5)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

方法一: 9×(4+4)= 9×8 = 7 2(千克)方法二: 9×4+9×4 = 36+36 =7 2(千克)(6)答:一共运来水果72千克。

(7)小结: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有加减和乘除法时,先做乘除法后做加减法的顺序计算。

(三)拓展延伸 1.小结: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算式里都有括号.)

(2)两步式题里有括号,计算时应先算什么?(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2.进入知识迷宫的密码是☆*☆*,请先破译密码。36÷(3× ☆)= 4(28+35)÷* = 7 密码是(3)(9)(3)(9)。

【第六课时】 练习(3)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的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有括号、含有两级或同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地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6×3÷9 27÷3×7 25÷5×8

+(27-23)16÷(8÷2)24-(10 +8)2.看一看: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5×7(72-18)÷9 24÷4+2(4+5)×7 72-18÷9 24÷(4+2)

小结:通过比较两道式题,我们发现,这两道题里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只是一道题有括号,另一道题没有括号,从而导致了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不同。

3.比一比: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64-28-17 35-23+18 12÷2÷3 64-(28+17)35-(23-18)12÷(2×3)小结:通过比较两道式题,我们发现,这两道题里的数相同,但是运算符号不同,而且上面的题没有括号,下面的题有括号,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运算结果的相同。

(二)巩固练习1.(1)出示题目和插图

(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4)列出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5+15)÷8 = 40÷8 = 5(只)答:平均每个笼子放5只。2.(1)出示题目和插图

(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4)列出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80-25-38 方法二:80-(25+38)

(5)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 方法一: 80-25-38 = 55-38 = 17(本)方法二: 80-(25+38)= 80-63 = 17(本)答:还剩17本。3.大生用小棒摆了 8 个六边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1)出示题目和插图

(2)读题

(3)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4)列出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6×8÷4 = 48÷4 = 12(个)答: 可以摆 12 个。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写出符合题意的算式,最后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三)拓展延伸 1.(1)观察算式。(2)学生独立试做。(3)学生汇报。(4)引导分析解题思路。40÷5-6=2 6+2×5=16

二下混合运算教案 第2篇

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

(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

(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

(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3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和相互交流,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明确了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也是同一级运算, 并掌握了同级运算的口算, 有了一定的综合算式的计算基础, 在此之后, 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理解和掌握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通过学习综合算式,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混合运算算式整体结构的把握,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设计教学时, 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不断抽象、概括出综合算式, 提升对其内在结构的理解;另一方面采用类推的形式,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实际问题的空间, 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 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由分步列式过渡到运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规则意识, 大胆猜想

1. 玩一玩。

(1) 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在游戏中出示其他无意义的手势, 学生无法判断输赢。

(2) 引入教学: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数学计算中也有计算的规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中的一些规则。

2. 算一算。

(1) 出示:含有加和减同级运算、乘和除同级运算的一步、两步口算。

(2) 观察:刚才的口算中, 都含有哪些运算?

(3) 回忆: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 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

3. 猜一猜。

那么, 不同级的运算, 比如乘和加、乘和减在一起时又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意图:由游戏的规则到计算的规则, 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探寻本课的学习方向。同级运算口算的引入, 一方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四则运算形成整体感知。接着通过对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顺序的猜想, 让学生进入“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深度理解

1. 引导尝试。

(1) 观察:出示小军和小晴购买文具的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2) 设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记本, 要多少元? (生:20+5=25 (元) )

(3) 深入:再买一本笔记本呢?

可能出现的算式:

(4) 再深入:再买一本笔记本呢?

可能出现的算式:

(5) 揭示:这是分步计算与综合计算两种形式。

(6) 引导:如果买更多的本子,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你能换一种更简便的写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

(7) 比较:两道算式的意义一样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熟悉的购物情境, 激发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不同综合算式的含义, 依托算式的含义来理解综合计算的内在结构, 这对于学生对混合算式“质”的理解很重要, 因此这一环节也极具张力, 是本课设计的亮点。

2. 规范写法。

(1) 示范:刚才这两位同学列出了综合算式, 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 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呢?教师边板书边阐述递等式计算的基本格式规范。

(2) 尝试:学生独立完成20+53的递等式计算。

(3) 说一说、辩一辩, 弄清正确的递等式计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算式:

(4) 比较:两道算式都是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

3.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 乘法无论是在前还是在后, 都要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与对比强调, 明确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同时通过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的对比与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是弄清算理和掌握算法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尝试, 完善结构

1. 自主尝试。

(1) 设疑:乘加形式的混合计算我们学会了, 那么乘减形式的混合计算怎么计算呢?

(2) 出示问题:一盒水彩笔18元, 小晴买了2盒, 付了50元, 应找回多少元?

(3) 独立尝试, 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4) 捕捉差异资源, 进行交流。

可能出现的算式:

2. 比较明晰。

(1) 辨析: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辨别正误。

(2) 说明:与分步计算不同, 在综合算式里, 先算的一步不一定写在前面, 我们应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3) 小结:比较35+20、20+35与50-182的运算顺序,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 (减法) 时, 都要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减法) 。

设计意图:含有乘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尝试、分析问题有效展开, 让学生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中加深对运算规则的体验, 有效地突破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的难点。

四、丰富练习, 提高实效

1. 按格式要求计算。

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 独立计算。

3. 对比计算。

4. 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五、前后沟通, 引出疑问

1.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 你想给同学们哪些友情提醒呢?

2. 设疑:除和加、除和减, 又该怎样计算呢?

初学“四则混合运算” 第4篇

关键词:四则混合运算;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5-01

小学初次接触的混合运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同级混合运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四个内容。

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老师感觉比较简单,可最近我们二年级的老师下来交流时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題:像12+24÷6这种类型的题目和形如把12+24=36,36÷6=6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的题目,学生常常把第一种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而第二种则经常合并成综合算式时不加小括号,导致运算顺序变成了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甚至有部分同学把“+”号写成“×”,“÷”写成“-”“63”写成“36”,“54”写成“45”。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错误?教师该如何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呢?

一、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如把 54 写成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一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2.注意品质差,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和注意分配性不广。小学生在算一道题目时,由于注意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错误。有些学生的注意不稳定,明明在做加法,突然听到同学说声“减”,就错将加法做成了减法,从而造成错误。 对于这种错误,教师应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运算的难点,做到分散练习,集中突破,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逐步达到注意的合理分配。将注意集中在某一难点上,逐一突破,再综合各种情况进行练习,不仅便于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法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算时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另外,要保持稳定的注意,还应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如口算抢答、判断、选择、改错、计算中的小竞赛等等。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如学生对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这一运算顺序记得比较牢,因而在正确计算(24+12)÷6=36÷6=6后,当遇到24+12÷6这类题也先算24+12=36,再用36÷6=6。此时,老师就不能单单指出这次为什么做错,而应该跟学生讲清楚算理。只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算理,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以后的计算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化抽象为形象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而且教师应注意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把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

4.思维的惰性的影响。我们大家可能都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即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错误几乎是相同的。如:6÷6=36, 0×7=7等。这种现象特别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老师今天才手把手的纠正了过来,明天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让人大伤脑筋,这就是思维的惰性造成的。当学生熟记了某一计算法则或原理后,即使亲眼看到条件已经改变,但还是套用原来的法则和原理,而不做相应的变动,缺乏根据新的情况,自觉地调整已经习惯了的经验和思维的能力。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培养他们聚合、发散、递进、逆向、类比、转化和迁移等思维能力,克服和消除思维惰性对计算的影响。

二、从小学生计算能力来看

1.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四则运算的法则是根据实例总结出来的,如按一般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计算过程中知识性的差错就比较多。例如:12+24÷6=6,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顺序或者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题目就想到先算12+24等于36,再用36÷6=6。

2.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计算错误。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因此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证。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即细心审题、认真计算、正确估算、仔细检查。计算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还有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学生的答对率就提高了。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负迁移对小学生计算问题的干扰。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式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常常出现心理学上的“痕迹性错误”。

三、改进措施

1.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式说得数;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第一、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训练。改课前唱歌为课前口算训练,选择一两个同学轮流值日,带上口算训练卡片到讲台念题,学生抢答。第二、利用数学兴趣活动进行训练。 方法是计算接龙,分小组做步骤较多的计算题,每一组员只算一步,看哪一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完,并保证最终结果的正确。

2.对易混易错题目进行对比练习。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形如12+24÷6和(12+24)÷6这类题目进行对比练习,强调12+24÷6是用12加上24除以6的商,因而要先算商,也就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而(12+24)÷6是用12加24的和去除以6,强调是用和去除以6,因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掌握这两种方法后,学生对于把两个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中的小括号的运用也就轻松多了。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15÷3×5= 53-24+38=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23+6-11 2×8÷4 72÷8÷3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课件显示)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谈谈你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六、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混合运算》教案 第6篇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爱表现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过关测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知道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哪儿吗?学生激动地喊:想!随即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带入探究的`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筛选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并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3个组的人数,再加边上等待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后再问: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那么有除法和加减法时该怎么算?尝试计算20-8÷2

后再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在加减法和乘除法同时出现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并用课件出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加法在前和减法在前是计算的一个难点,最容易出错,我在这儿做了重点指导。比如: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四、巩固运用,自我提升

1.基础题:首先是说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这些题都是对学生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2.综合应用题:判断并改错。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拔高题:练习十一第六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增强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知识梳理

一节课的总结,对整节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对整节课的梳理。让学生谈收获,说感受,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含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分步算式:43=12 12+7=19

7+43

=7+12

混合运算教案 第7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难点: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

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了解一箱饮料有多少瓶吗?

师:你们说的都对。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中的饮料多少瓶一箱?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

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了解学生的解题方法。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连加或两个算式解答的,现在我们试着把有乘、有加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好吗?

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改写情况,并根据学生试着改写的情况,决定下一个环节采取以交流为主,还是以讲解为主。

交流学生试写的结果。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观察写出的算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的表达语言可能不一样,只要意思正确,就给予肯定。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观察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师:观察的很仔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双旅游鞋比一双拖鞋贵多少元?请小组试着解答?

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掌握学生的解题方法,特别关注是否出现综合算式。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写成综合算式可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让其他学生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理解运算顺序,完成脱式计算。使学生了解在一个算式里,有除法有减法,先算除法。理解有减有除算式的运算顺序。

2、大显身手

1)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的两个综合算式。

243+863-36÷4

说一说,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指名回答。

师:刚才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有减法,要先算除法。在一般数学运算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2)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错误及时个别辅导,可指名学生到黑板板书。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列成一个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打开数学书第56页,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话,谁来说一说。齐读。

学到这儿还有什么疑问?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有乘有加、有除有减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窗所展示的情景图,并加以铺垫,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还利用了同位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讨论、讲解、自评、互评,充分发挥了小课堂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自主设计、相互交流,进一步体会到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充分理解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算。最后充分利用两道自主练习,巧妙的设计恰到好处地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并且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学的情况。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生成的信息,强化新知,解决问题要到位。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动脑优于动笔。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