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室工作制度(精选8篇)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1篇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凡脑电图检查者,由医师认真填写“脑电图申请单位”并按申请单的需求做好检查准备。
二、检查者需详细阅读病历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
三、操作人员要熟悉脑电图机的使用知识和操作技术,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四、开机时要认真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如有噪音和其它不正常现象,应立即停机检修。
五、建立逐日登记薄。
六、结合临床,提高诊断复合率,书写报告单自己要清晰。发送报告单要及时。
七、工作室内温度必须适宜,对受检者态度要和蔼,解除畏惧情绪,取得配合。
八、工作室内保持安静、卫生、清洁,严禁吸烟。
九、按时上下班,遵守工作纪律。
十、工作完毕后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脑电图室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一、服从职能管理部门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
二、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三、各级责任人应明确自己的的职权和岗位职责,并应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与分析技能。
四、质量管理目标:
1、图形描记清晰,报告准确率达95%,阳性率》50%。
2、服务态度热情,争取做到零差错,零投诉,零纠纷。
五、质量管理措施:
1、严格按照脑电图室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严格执行报告单签发制度。
4、严格执行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5、严格按照脑电图室履职要求进行工作。
6、每月自查并制定整改措施记录在《医疗医技综合记录本》上。
7、每月进行培训并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操作演练,每季度进行一次业务考核。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2篇
一、脑电图室负责所有住院、门诊脑电图检查任务,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特殊情况随叫随到。
二、病员作脑电图,由医师填写申请单,危重病人优先安排。
三、病员作检查前,均需预约并详细交待注意事项,严格审核适应症、禁忌症,按指定日期、时间护送来查。
四、检查前应详细查阅申请单,核对病员姓名、了解病员准备情况及特殊要求。
五、门诊报告于检查后半小时发出。住院病员报告发给本人或经治医生并有登记手续。
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各种检查记录应妥善管理.建立档案及借阅簿。
七、离开检查室前检查门窗、水电,切断仪器电源。
八、负责仪器的清洁,一级保养及有关仪器的技术档案、附件等保管,发现故障及时登记报告,请修理人员检修。
九、遵守纪律,坚守岗位,着装整齐,礼貌待患。室内不会客,不吸烟,不闲谈,不以医谋私。脑电图室工作人员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工作。
二、热情接待病员,配合临床,详细询问病史,对病员进行仔细检查,正规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并认真及时报告,严防差错事故。
三、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四、各种仪器由专人保管,严格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如遇故障时,应立即上报领导,查找原因,通知有关部门修理。
五、做好本科室的工作总结及统计工作。
六、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员检查工作,严防病员出现意外。
七、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负责本室内物品的请领、保管、使用。
仪器管理、使用、维修制度
1、脑电图仪器属于精密贵重仪器,必须要有专人保管,定期保养、调试。
2、建立脑电图机的仪器档案,出现故障应找专职人员维修并将维修情况予以记录,纳入档案,以备下次故障维修时参考。
脑电图室继续教育制度
遵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 紧急意外抢救预案与流程
一、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为了防范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突发性疾病(心跳、呼吸骤停)能得到有效、规范、快速的抢救,特制订本预案。
1、检查室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流程。
2、在进行检查的患者一旦病情突变出现各种危重情况(心跳骤停等),立即按流程启动抢救过程。
3、负责检查的医师立即原地实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抢救措施,其他医护人员配合抢救(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4、通知总住院医师或科主任到场参与抢救工作,按病情通知急诊科、心内科、ICU、麻醉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医师急会诊,协助、指导抢救。
5、一旦患者病情允许,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转送至相关科室继续诊治。
6、科室内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基本抢救技能(心肺复苏等)的培训及演练,以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及抢救成功率。
7、危重病人检查需临床医生在场陪同,如遇紧急情况需抢救,应原地抢救,检查医师予以协助(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8、科室或护理部安排到检查室的护士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的完好情况,发现损坏及药品过期等,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维修及更换。
二、抢救流程
1、病员检查时突发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时,要立即实施救治措施。
2、第一发现者一方面指导家属将病人放平,实施救治,另一方面通知科内其他人员紧急联系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共同抢救患者。
3、立即抢救、快速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大动脉搏动、自主呼吸。
4、受限进行胸外按压(参照心肺复苏急救流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用药。
5、根据病情护送病人至急诊科或其他专业科室进行救治。
紧急呼救临床科室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一、脑电图室与临床科室紧急抢救与支援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精神”设法抢救患者生命,以诊疗规范、常规为准绳。
二、脑电图室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抢救能力。
三、要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四、与临床科室开展紧急呼救支援的流程
1、各临床科室送检病人应病情稳定,危重病人待病情稳定后由当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陪同送检,并符合脑电图检查前要求。
2、当病人在脑电图室发生紧急意外抢救时,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紧急意外抢救预案,并通知所属科室和急诊科人员参与抢救。特殊情况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总值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Frontal(额)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图
2、鼻额缝至枕外粗隆各电极示意图
另一基线为双耳前窝联线(见图3)从左向右距左耳前窝10%为T3(左中颞)电极,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应与鼻额缝枕外粗隆联线Cz相重合,Cz向右20%为C4(右中央),T4(右中颞),T4应距右耳前窝10%。
图
3、双耳前窝连线各电极位置示意图
从Fpz通过T3至Oz联线为左颞平面,距Fpz向左10%为Fp1(右
额极),从Fp1每向后20%放置电极一个。依次为F7(左前颞)、T3、T5(左后颞)及O1,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窝联线之交点,O1应距Oz10%。右侧与此相同从前到后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O2(右枕),见图4。
从Fp1至O1及Fp2至O2各做一联线,为矢状旁平面,从Fp1向后各20%分别放置电极一个,左侧为F3(左额),C3(左中央)及P3(左顶),P3应距O120%。右侧与此相同,电极为F4(右额)C4(右中央)及P4(右顶),见图5。
左 图
右
4、两侧颞平面电极位置示意图
左 图
右
5、双侧矢状旁平面电极位置示意图
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导联: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有两种基本导联。
(1)参考导联:记录电极进入输入1,参考电极进入输入2。在16道脑电图仪具体安置如下:
Fp1-A1,Fp2-A2,F3-A1,F4-A2, C3-A1,C4-A2,P3-A1,P4-A2, O1-A1,O2-A2,F7-A1,F8-A2,T3-A1,T4-A2,T5-A1,T6-A2,(2)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分别进入放大器的输入1和输入2。常规应用两种导联:
纵向双极异联: Fp1-F3,Fp2-F4,F3-C3,F4-C4,C3-P3,C4-P4,P3-O1,P4-O2,Fp1-F7,Fp2-F8,F7-T3, F8-T4, T3-T5, T4-T6,T5-O1,T6-O2。
横向双极导联:
Fp1-Fp2,F7-F3,F3-Fz,Fz-F4、F4-F8,A1-T3,T3-C3,C3-Cz,Cz-C4,C4-T4,T4-A2,T5-P3,P3-Pz,Pz-P4,P4-T6,O1-O2。
此外可根据临床需要增添顺时针环状导联,逆时针环状导联,横向三角导联,小三角导联等。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
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
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
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
(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
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举例:
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举例:
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
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
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
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
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
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3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均为我院急诊及住院病人, 男性4例, 女性5例, 年龄49~78岁, 平均61岁,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清钾浓度6.79~9.42mmol/L, 心电图均诊断为窦室传导伴室内传导阻滞, 高钾血症。9例患者均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 其中6例已诊断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原发疾病构成为慢性肾炎5例, 风湿性瓣膜病1例;糖尿病肾病2例, 肝癌1例。
1.2 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描记心电图变化,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钾离子浓度;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检查心电图, 并抽血复查血清钾浓度。详细分析每例心电图心率、心律、P波、QRS波群、T波、P-R间期及Q-T间期改变, 重点分析P波、QRS波群、T波变化规律;观察分析血清钾浓度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 观察患者临床转归情况。
1.3 诊断依据
窦室传导的心电图诊断条件[1]: (1) P波消失, 观察P波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 P波间歇出现或经补充钠、钙制剂后P波重现是诊断窦室传导的有力佐证; (2) 帐篷样高尖T波, 两支对称, 是高血钾所致窦室传导的主要依据; (3) QRS波群增宽畸形, 多呈弥漫性心室内传导阻滞, 少数也可表现束支和/或分支阻滞型; (4) Q-T间期延长; (5) R-R间期相对匀齐, 但并非绝对规则。以上第1条为绝对诊断条件, 第2-5条为相对诊断条件。
2 结果
2.1 心电图特点
(1) P波消失。9例患者均有P波消失, 其中6例治疗患者血清钾纠正后, 心电图均重现正常P波。9例中2例可见P波逐渐消失过程, 提示窦室传导形成时存在心房静止, 且存在逐渐形成过程。
(2) P-R间期延长。4例患者在窦室传导形成前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未见其它类型房室传导阻滞, 提示窦室传导时可伴有轻度房室传导延缓。
(3) QRS波群宽大畸形。9例患者QRS波群时间均≥0.12s, R波振幅减小, S波粗钝, QRS形态均为不具备束支或分支阻滞依据的心室内传导阻滞, 提示窦室传导时心室肌电活动受到高度抑制。血清钾纠正后, QRS波群形态转为正常。
(4) 心室律基本规则。8例患者R-R间期基本规则, 均为正常心室率, 窦室传导发生及消失过程中心室率变化不大;1例出现严重心动过缓 (心室率30~40次/min) , R-R间期仍相对匀齐。提示高血钾对窦房结影响相对较小。3例放弃治疗患者心电图最终出现心室颤动。
(5) S-T改变。9例患者T波均为高尖的帐蓬样改变。血清钾经纠正恢复正常患者, T波形态均转至正常。
(6) Q-T间期延长。9例Q-T间期均>0.44s, 其中6例窦室传导消失后Q-T间期恢复正常, 提示窦室传导时心室除极及复极过程存在异常。
2.2 临床转归
9例患者入院均行紧急治疗, 除3例放弃治疗患者, 成功治疗6例, 其中5例给予血液透析后症状缓解, 1例患者仅行药物治疗, 症状逐渐缓解。此6例窦室传导患者经治疗后血清钾浓度及心电图均恢复正常。3例选择放弃治疗患者, 最终均死于心室颤动。
3 讨论
高钾血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离子代谢紊乱重症。血清钾浓度的上升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使心电图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严重时可导致临床少见的窦室传导, 甚至可引起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
目前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形成的确切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血清钾浓度升高时, 首先影响膜电位复极化进程, 此时K+通透性增加, 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时程缩短, 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的帐蓬样改变;当血清钾浓度继续上升时, 膜电位去极化进程受到影响, 此时跨膜K+梯度减小, 静息膜电位降低,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上升速率及幅值减小, 传导系统速度减慢, 心电图呈现为QRS波群增宽及室内传导阻滞[2,3];当血清钾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 心房肌电活动完全被抑制, 窦房结发放的冲动就直接经传导系统下传激动心室, 于是形成窦室传导。窦室传导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 R-R相对规则, QRS波宽大畸形, T波高尖的帐蓬样改变[4,5]。本组分析结果与此一致。
各类心肌纤维对高血钾敏感性的不同也参与了窦室传导的形成, 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心房肌、心室肌、结间束、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窦房结、房室结[3], 由此可解释高钾血症时心房肌电活动被抑制及室内传导阻滞出现的同时, 窦房结仍能按其自身节律工作, 心脏浦肯野纤维也还有传导功能。窦房结对高血钾的不敏感也使窦室传导过程中的心室率相对规则。
国内文献报道出现窦室传导时血清钾浓度为7.1~8.5mmo1/L[6], Moulik等[7]认为, 血清钾浓度>7.5mmol/L时才可发生窦室传导。本组9例患者出现窦室传导图形时的血清钾浓度均不相同, 最低时为6.79mmol/L, 提示窦室传导形成时的血清钾浓度与心电图改变并无绝对平行关系, 可能的原因是血清钾只代表细胞外液中的钾浓度, 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的变化;且血钾对心肌的影响还与其它电解质有关, 与血清钾浓度升高的速度亦有关;再则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 如原有较严重的心肌损害或缺血, 也可能使窦室传导更易发生[4]。
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的治疗原则是快速降低血清钾浓度。目前血液透析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有效但作用相对较慢, 对稳定病情行透析前准备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钾血症,窦室传导,心律失常,心电图
参考文献
[1]吴哗良, 龚仁泰.危重症心电图及临床处理[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7-279.
[2]THOMPSON C, TSIPERFAL A.Can a 12-lead ECG be usedto assess for hyperkalemia[J].Prog Cardiovasc Nurs, 2003, 18:112-114.
[3]张宁仔, 杜日映.心血管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826-829.
[4]WALTER RB, BAEHLI EB.Near-fatal arrhythmia caused byhyperkalemia[J].Heart, 2002 (88) :578.
[5]ASLAM S, FRIEDMAN EA, IFUDU O.E1ectrocardiography isunreliable in detecting potentially lethal hyperkalemia inhae-modialysis patient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2 (17) :1639-1642.
[6]郭继鸿.心电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0-305.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4篇
心电图B超室工作制度 第5篇
一、心电、B超室工作制度及人员职责
1、申请单由临床医生填写,外院及无处方权医生申请单无效。
2、检查前应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员是否按要求做好有关准备。
3、及时准确报告检验结果,疑难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共同研究解决。
4、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爱护设备,定期维护仪器,保证诊断准确和效能。
5、各种检查记录应保管好,建立档案。
6、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非本室人员不得逗留,不得随意动用机器。
二、心电B超室主任工作职责
1、在院长、分管院长领导下,对本科室的业务工作和质量负责。
2、主持科室内疑难病例的诊断,严防差错缺陷的发生。
3、对科室的满意度负责,及时完成指令性任务,正确传达上级指示。
4、负责科室的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的讨论。
5、配合临床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6、对管辖的设备完好及机房环境卫生整洁负责。
7、带头执行并检查监督各项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的落实。
8、参加科主任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9、负责处理多环节因素的投诉、协调好相关科室之间的关系。
三、心电图操作规程
1、检查设备:使用前检查各导联电极及吸球是否完整,心电图描记纸是否安装好。
2、使用程序: ⑴接通电源
⑵安装四肢电极及胸部电极
①用酒精清洁安装电极部位的皮肤; ②在清洁皮肤上涂上少量导电胶;
③连接四肢及胸部电极,忌各电极相互接触;
⑶记录心电图:先按下观察键观察有无误差,再按下走纸键,记录结束按下停止健,停止走纸。
3、关机程序: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各导联。
四、B超(彩超)操作规程
1、使用前详细阅读仪器的操作说明书,熟记仪器上的“危险”、“警告”、“注意”、“注释”等安全警报,严格按操作说明书使用。
2、使用时的工作环境条件:环境温度10~400C,相对湿度30~80%,大气压力700~1060hPa。
3、使用时电源环境条件:电压允许范围200~240V,频率50~60Hz,输入功率500mA,主机插座输出功率≤250mA。
4、使用前准备 ⑴外部检查
①检查附件和操作盘是否有划伤、破损。②检查机体是否有划伤、破损或污染。③检查探头连接部是否有划伤、破损。④检查ECG线和PCG微音器是否破损。⑵检查和更换消耗品
⑶冲洗和消毒探头:先检查使用的探头并根据使用目的进行冲洗和消毒。
⑷打开稳压电源开关,电压稳定之后打开仪器开关,冻结图像,适当预热后进入使用程序。
⑸使用完毕后关闭设备的电源
6、程序 ⑴冻结图像。
⑵倒回VCR录像带和其他记录设备。⑶关闭仪器开关。⑷关闭稳压电源开关。
7、罩好防尘罩。
8、移动设备后再使用设备之前必须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⑴检查设备是否否有擦伤、凹陷和其他损伤
⑵检查设备上是否有冷凝水,室内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6篇
(8月5日—8月11日)
1、脑电图室分别进行了上周存在问题的整改,完成了脑电图室第6.26.4、第6.26.5、第6.26.6条款的资料整理。加强了知晓率手册的学习和巩固(医院争创三甲的重要性和目的、院感染知识制度、洗手卫生(六步洗手法)、标准预防。患者预外事件防范。
2、8月9日晚8-9点半,医务科组织医技片督导组到脑电室检查指出以下问题:(1)诊为报告审核流程需整理;(2)核心制度要学习新版;(3)质控小组成员及职责的内容要改进;(4)培训考核记录不能只有合格,还要以成绩作为标识;(5)三基三严培训还要增加培训内容和培训次数;(6)应急预案有培训没有演练记录。另查背了本室工作人员:核心制度、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3、脑电图室工作人员根据督导的情况,还要加强继续学习培训,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完善脑电图室检查相关的条款要求,继续知晓率的熟练学习。
本周工作总结:
1、对自己所管病历进行自查、自改,完善受权委托书等缺欠内容、项目,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医患沟通,切实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2、对自己所管“三基三严”内容进行延续性工作完善培训、考核、登记、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总、分析。
3、认真背、记相关知晓率内容。
4、配合同事完成相关核心条款内容,培训、学习工作。医疗不良事件、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总结:
1、培训医疗不良事件定义、流程,做到全知道。
2、对医疗安全具体内容做到全知道。
3、对不良事件及医疗安全有考核记录,经常口头考试。
4、科内发现不良事件及时主动报告。
5、有病程记录中体现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的相关内容,落实到位。2013年8月5日至10日:
整理:
1、医疗技术管理;
2、科研项目管理
完善:核心制度、岗位职责的培训、考核;医疗技术管理要求、医疗技术风险处置、损害处置预案。
完善病历书写、危重病人讨论记录。
创三甲第二周工作总结:
自医院八月集中精力开展争创三甲医院工作以来,很快已进入第二周,现将本周所作的工作小结如下:
1、严格按医院规定完成本职工作,做好医院、带教工作,按时认真完成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件书写。
2、补充、完善痕迹管理,努力按医院要求,严格、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建立健全抗菌素管理各项制度。
不足之处:由于病历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尽管努力工作,痕迹管理依然欠完善,距达到三甲医院的要求,仍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倍努力,严格按医院要求继续完成各项任务,持续改进,不断进步。
与我科有关的情况核心系统有:
2急诊记录已通过系统2.3.2.1、2.3.2神内系统脑
1患者合法权益2.6.1.1
3患者安全3.1.2.1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3.6.2.1临床“危重值”报告制度
3.9.1.1安全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住院诊疗管理与系统改进4.5.7.4平均住院数
4.5.7.5临床
1医疗管理与系统改进4.8.4.3临床、有危重交班
3药事管理与系统改进
4.13.5.1抗菌药物门诊患者≤70%,住院≤60%完成4.15.5.2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使用抗菌素
4.15.5.3
4.15.5.4
4.15.6.1报告(1月至7月)报告药品不良事件工作,手感药物过敏
4.15.6.2
4输血管理
4.19.4.3
4.19.5.14.19.5.2
4.19.5.4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输血危害,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4医院系统管理
4.20.3.2
40.20.5.1强耐药的处置流程
4.20.5.2
4.20.5.3
2病历(床)管理与系统改进
4.27.5.1
4.17.5.2病危系统信息、完整、准确
TCD、脑电图、肌电图工作制度 第7篇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诊断报告应及时发出,一般门诊患者20分钟内出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书写报告要求医学术语规范,字迹清楚,TCD所见描述详细,重要频谱及参数的分析应重点提示。
四、工作室内应保持清洁,整齐和安静。严禁在室内吸烟、谈笑,科室人员在工作时间应穿戴整洁,佩戴胸牌。
五、TCD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方可检查。
六、急诊病例,临床医师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送来检查者尽快检查。危重抢救病人检查时应有医护人员陪护。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七、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TCD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八、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九、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十、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形象维护:对病人及陪同家属做到态度端正、和蔼可亲、人性化服务,时刻想着“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服务理念。穿着整洁大方、工作中协调支持,团结热忱,彰显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本科人员必须了解本科室工作的性质,做到接诊病人及时,全面负责制,诊断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完成(一般门诊患者即刻领取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24h脑电图报告次日领取),急诊及病危病人及时接诊并做出准确的诊断报告。
四、脑电图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方可检查。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五、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脑电图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六、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八、全科室人员每周进行病例讨论一次,疑难病例联系阅读举一反
三、防患未然,对转科、进修及实习医生给予专人带教,培养人才梯队。
九、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工作岗位,不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按时交接班,有事请假。
十、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形象维护:对病人及陪同家属做到态度端正、和蔼可亲、人性化服务,时刻想着“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服务理念。穿着整洁大方、工作中协调支持,团结热忱,彰显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肌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师的诊断工作负责,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在各种诊疗工作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三、肌电图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包括相关病史,体征及有关资料,并说明检查目的,要求及部位,严格遵守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知晓患者后方可检查。需预约时间的检查应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如有传染病患者应在检查后严密消毒仪器和用具。
四、本科人员必须了解本科室工作的性质,做到接诊病人及时,全面负责制,诊断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完成(一般门诊患者即刻领取报告,疑难复杂者30分钟内出报告;住院患者当天下午出报告),急诊及病危病人及时接诊并做出准确的诊断报告。
五、检查者在操作前及签发报告单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肌电图号、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切忌漏检误报。
六、及时准确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科室或病人,一份电脑备份存档。遇疑难问题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注意安全,定期保养、维修,并对机器进行检测。
八、全科室人员每周进行病例讨论一次,疑难病例联系阅读举一反
三、防患未然,对转科、进修及实习医生给予专人带教,培养人才梯队。
九、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工作岗位,不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按时交接班,有事请假。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一段时期内记录在册的所见15例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男11例, 女4例, 年龄在21~83岁, 平均年龄为 (52±21) 岁, 血钾测验为6.7~10.4 mmol/L。见表1。
1.2 研究标准
窦室传导判定标准: (1) P波消失并能够观察到整个变化图像。 (2) 高尖T波, 多出现于V3~V6之间的导联。 (3) QRS波呈现弥漫性室内阻滞的成像, 且少部分患者QRS波有异常变化, 但时限未增宽。另外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随时监测血钾浓度, 心电图数据记录, 以此帮助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20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及离子电极法对血清钾离子浓度进行监测, 应用光电3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患者心电图数值变化, 随时检查记录心电图数据及血清钾浓度变化。
2 结果
选取的15例窦室传导患者在临床中的特征及心电图变化如下, 发现窦室传导表现形式存在六大类型, 总结即快速且匀齐型、缓慢且匀齐型、文氏型或2度Ⅱ型阻滞型、快慢交替型、心室率紊乱型和QRS波异畸形型。另外窦室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与患者最终临床变化有直接关系。见表2。
3 讨论
窦室传导在高血钾中主要表现为心房肌麻痹现象, 弥漫性室内阻滞状态, 心室复极发生变化[3,4,5]。有部分患者经高钾调整治疗后窦室传导消失。高钾血症引发的窦室传导会随着血钾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不同患者的血钾浓度相同时, 窦室传导的图像特征也会有不同变化[6,7]。那么结合本次研究的15例患者心电图情况,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 可以总结窦室传导的六种类型: (1) 心室率快速且匀齐。 (2) 心室率缓慢且匀齐。以上均是常见的窦室传导两大类型特点。 (3) 文氏型或2度Ⅱ型阻滞型。文氏型表现为RR期内逐渐缩短且突长, 两倍短间歇长于长间歇;2度Ⅱ型阻滞型在间断有长间歇, 且长间歇与两倍短间歇相等, 因血钾升高而促使窦房或房室交叉部位受到抑制影响出现传导阻碍, 无P波的情况下阻滞的具体部位在心电图中无法明确。 (4) 快慢交替型。心室率速度时快时慢, 时有窦性停搏, 且长短两期没有明确规律, 表示窦房结功能受高钾抑制而自律性下降。如果血钾浓度继续增加, 则房室传导功能会出现衰竭, 窦室传导反会消退, 当远端浦氏纤维被抑制后会出现心脏停搏现象。 (5) 心室率紊乱型。此类情况表现为RR期间变化无规律, 呈现紊乱状态, 极像房颤的心室情况, 表示窦房结因高钾影响发生自律性变化, 窦性激动呈现紊乱现象, 或许是文氏类型加之快慢交替混合作用后产生的效果。 (6) QRS波变化异常而畸形。目前此类情况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因高血钾的负面作用对心室肌的各个部位发生抑制影响有联系, 这种情况在调整治疗血钾后可迅速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来自重症高钾血症患者的观察统计中, 窦室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与患者最终临床变化有直接关系。当窦室传导以第一至第三种类型出现时, 患者如经过积极配合医师治疗自身病情, 对症治疗后, 体内过多的钾逐渐被排除而改善患者状况。当窦室传导以第四和第五种类型出现时, 血钾升高, 整个心脏系统或传导系统继而受到抑制, 所带来的心肌损伤无法轻易改善, 即使医护人员采取有效治疗手段也不会使病情得到大的改观, 或许只有少数患者通过紧急心脏起搏可以得到暂时性变化。另外第六种类型较罕见, 临床疗效需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各类型窦室传导与血钾浓度有直接关系, 但非绝对性, 因各类型窦室传导发生时间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结果。
综上所述, 高钾血症可作为临床疾病恶化的病情特征, 也是引发窦室传导或心律异常致死的重要指标。因窦室传导常较少见, 因其有心律异常转变的特点, 常会使医护人员忽视或误诊而直接影响抢救的及时性, 因此作为医护人员需提高对病情的警戒, 密切关注患者代谢紊乱的心电图数据变化。在患者血钾增加直接影响室扑或室颤之前, 避免对生化检查的依赖, 通过自身熟练的专业经验知识指导, 正确及时识别窦室传导的迹象, 确保第一时间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对各类窦室传导的特征及临床的掌握对日后应用治疗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时至城, 马兰.高血钾致窦室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及特征探讨.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 21 (6) :415-416.
[2]`Giancaspro G, Suppa M, Genuini I, et al.Syncope caused by iatrogenic hyperkalemia.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09, 10 (1) :72-74.
[3]Freeman K, Feldman JA, Mitchell P, et al.Effects of presentation and electrocardiogram on time to treatment of hyperkalemia.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08, 15 (3) :239-240.
[4]续江, 延志敏, 李丽, 等.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的心电图分析及临床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3) :97-98.
[5]王齐增.严重高钾血症伴窦室传导15例临床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14 (2) :101.
[6]张海燕, 李筠.新生儿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心电图2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 (7) :68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