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观月的作文(精选7篇)
描写中秋观月的作文 第1篇
今天,夜幕降临,我站在阳台上望四方,仰望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千万颗星星不断的闪着银光,天空立刻变得明亮起来。这时,一阵微风吹过,一层乌黑的云把明亮的月亮盖住了,不一会儿,随着乌云的移动,月亮又慢慢探着头去看着人间,我举头望明月,好像今天的月亮非常圆,我带着疑问去问妈妈,妈妈说:“农历十五、十六日月圆,今天,还是十五呢?所以月亮非常圆,十五中秋节,月亮额外的圆,特别亮,亲人都纷纷回家团聚,真是每缝佳节倍思亲,在月亮下吃月饼谈国事,议家事,一家人团团圆圆,十分高兴。
描写中秋观月的作文 第2篇
忽然,妈妈说:“月亮出来了,’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向左窗望去,倏忽间,我不困了,一动不动地盯着左窗的那个月亮,那月亮真的太美了,环形山的轮廓形成的花纹清晰可见,多美呀!圆圆的,比平常更圆更大,笼罩着金色的光芒,好像一个金盘子,又像一块金牌,还像一个美丽的铜镜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在北京的爷爷奶奶,天上的圆月好象一个大月饼,我想把它送给他们。我拨通了奶奶家的电话,”中秋节快乐,我们送给您一个大月饼!“听着爷爷奶奶快乐的笑声,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只听爸爸说:”月亮长眉毛了!“。随着爸爸的声音我望向月亮,只见一丝云彩向一条彩带遮住了一小半月亮,月亮显得更加动人了。”那明明是一对翅膀,月亮像长着翅膀的月亮天使!“,我大声地纠正着爸爸,车里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们争先恐后的讲述月亮的故事和传说,谈论有关月亮的知识。
谈谈作文的细节描写 第3篇
关键词:细节描写,形象,传神
有人说:“性格预测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可见细节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作文如同做人, 要想文采飞扬, 必须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李准也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记叙文写作贵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 那么细节描写就好比是树的枝叶, 没有枝叶的树是没有生命的。好的细节描写, 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有血有肉,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突出文章的主题。没有细节描写, 即使内容真实, 过程完整, 文章也是没有文采, 枯燥乏味的。细节描写, 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 以及景物片断等, 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
抓住细节描写是写作的真谛, 那么细节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把握好细节描写呢?
一.抓住特征, 捕捉细节
我们要重视观察,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使善于观察成为一种习惯, 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这一个”。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途径, 细节描写也离不开观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 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这独特的一面就是细处, 仔细观察, 敏锐捕捉到事物的细部特征, 进行工笔描写, 才能写得生动、传神。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这一细节, 曾多次向猎户请教, 和猎户一起去打猎, 借此观看老虎捕食动物时的各种动作, 甚至还亲自背着干粮, 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深山, 观察老虎捕食时的扑、掀、翦、跳的情形。这样, 经过仔细的观察, 他准确地捕捉到了老虎捕食时的细部特征, 终于把武松打虎的经过描写得十分逼真、传神。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里写到:
母亲“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桌椅都是旧的, 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 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些句子就是细节描写, 抓住手的红肿, 破旧铜活的发光两个细节, 突出母亲的勤劳和讲卫生的个性特点, 认真的生活态度, 形象鲜明。有的学生觉得作文难写, 要么就把记叙文写成流水账, 缺乏感人的力量, 这主要在于缺乏捕捉细节的意识或能力, 不懂得细节有能让作品文采飞扬的魅力。
二.放慢镜头, 再现形象
细节, 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或全过程来说, 都是局部、细小的东西, 甚至会非常不起眼, 但要尽量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将一个短暂的过程写得具体逼真, 形象鲜明, 可放慢镜头, 再现形象, 以此达到细节传神。如朱自清的《背影》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描写可谓逼真传神, 其方法就是巧用了动作分解之法, 放慢了镜头, 写出父亲为了儿子勉为其难的形象, 真切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三.放大镜头, 凸现形象
记叙文离不开细节描写, 要将一个细小的事件写得细腻传神, 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可锁定某个场景, 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 放大镜头, 凸现形象。如张菁昳《瞬间》的片段:
父亲没有系上鞋带, 我有些诧异, 靠在门边, 目送他出去。
父亲刚出门, 正在摆弄花草的母亲拦下了他。
俯身, 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 空气游丝中是菊花茶淡濙的香。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 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纤细又白晳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 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明灭的圆圈。
父亲低着头, 像个犯错的小男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 仿佛隔了千年, 恒久不变地穿过那些空气的阳光浮尘, 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 相视一笑, 没有声音, 没有语言, 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此段文章, 选取生活中极短暂的片断, 极平常的场景, 经过放大, 运用“特写镜头”, 记叙“瞬间”, 使短短的一瞬间情意横生, 暖人心扉。
四.根据主题、性格, 精选细节
可供描写的细节总是很多的, 要根据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特征精选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凸显人物个性、触动读者心弦、突出文章主题, 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 为文章增色生辉。请看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对孔乙己的形象描写:
孩子吃完豆, 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 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段细节描写, 寥寥数笔, 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和盘托出, “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要素, 一个落魄迂腐又虚荣心十足的封建科举制的牺牲者的形象跃然跃上。
五.运用多种手法, 展现逼真画面
注意采用多种写作手法, 进行细致描写, 力求给读者展现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在众多的细节的实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要成功地描写一个细节, 有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显得尤为关键。如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有这样两句描写: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前一个句子是孔乙己当初来到酒店时的情景, 一个“排”字, 显得多么从容、多么阔气, 想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表现一下富有, 露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神情, 也显示出他迂腐的性格, “一个“排”字, 实在是用得妙极了。后一个句子, 一个“摸”字, 写出了他动作的迟钝, “四文大钱”已经严实地藏起来, 暗示这钱是来得不易, 他已经濒临贫困潦倒。一“排”一“摸”的对比, 反映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经济地位。
除了准确传神的动词运用可以展现逼真的画面外, 想象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使文章大为增色。如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在《提醒幸福》中写道: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 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 原来我见过它。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 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 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 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 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 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
中秋观月作文 第4篇
夜幕渐渐降临,妈妈正在倒饮料,我和妹妹在玩,同时也带着期盼月亮的心情。突然,妹妹喊着“月亮,月亮”,我也把目光转向月亮,一弯朦胧的月牙正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光辉,仿佛是浮在大海深处的一叶白帆。月牙继续地在云层里缓缓的移动着,周围的云也由暗蓝色渐渐地变成亮亮的金黄色。月亮此时像一个含羞的少女,悄悄地揭开面纱,露出娇容,美丽极了。
月亮越升越高,一轮明月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它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我眯起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月亮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树?是山?是云雾?是风沙?是我的身影?真是想什么是什么。我转身去看爸爸妈妈,他们正在给妹妹讲故事呢!妹妹似很清楚的那样嗯嗯的回应着,今天真是有意思!
中秋观月作文 第5篇
中秋的月亮可美了,又大又圆。怪不得,一过中秋,就必须赏月呢?我们今年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家里赏月,而是去美宝山庄赏月。
一到美宝山庄,我们就登上望月台。你看,月圆了天,暗了。月亮招了招手,从山上走着,猫步来到了黑乌乌地天空之上。
天空上的云彩真的很神奇,一会儿让月亮露出了全身,向我们眨眨眼睛,一会儿又把月亮轻轻的咬了一口。尝了尝月亮的味道。一会儿,又向只有三分之二的月亮发起了进攻,狠狠的咬了一大口,好似很好吃的样子,把月亮都吃掉了,一会儿又把月亮都吐出来,似乎说自己不该吃掉月亮,让大家扑了个空,很抱歉。
月光幽幽的,给黑色的天空镶上了一层薄薄的银沙,若隐若现,看着这月亮我不由的沉思了起来。
这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短短十个字,却道出了浓浓的乡愁,苏轼有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人们熟知的诗句道出了人世间的道理;李商隐一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又向我们说出了一个道理来。
这月亮在诗人面前是一个诗的舞台,而我认为是一处美丽的仙境。
世上的万物都是由上帝而造化的,都很和谐美好,而月却不同,有自己的性格,阴晴圆缺,月的神韵光采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月何必去争辉煌呢?它的目的就是让夜不可怕,给人们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罢了!人不也如此吗?有的人不也像月亮一样,默默无闻地为别人奉献自己吗?
中秋观月作文 第6篇
你猜我做了什么?举杯邀明月!
我拿了两瓶矿泉水,一瓶我自己拿着,把另一瓶高高举向藏在云层后面的月亮,说:“大明星,快出来吧!我举矿泉水邀明月喲!”
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月亮竟然从云层后面钻了出来,好像能听懂我的话,调皮的跑出云层妈妈的怀抱,一片白云飘来,好像妈妈想要拥住月亮,月亮眨巴这眼睛从白云的空隙倾泻皎洁的光亮。
细节描写——作文的生命力 第7篇
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细节来自生活,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 不必是曾有的事实, 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如《故乡》中, 闰土教迅哥儿捕鸟:下了雪,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 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 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里面的“扫、支、撒、拉”等动词, 就将捕鸟的动作真实而形象的叙述了出来。又如有个同学写身为渔民的父亲出海打鱼回来, 急切地“蘸着海水磨刀”, 准备为我煮鱼汤喝。作者的本意是表现父亲的深挚, 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 海水是咸的, 刀上溅了它就会生锈, 结果让父爱也被大打折扣, 甚至被人怀疑其真实性。上述例子告诉我们, 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 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 决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二、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 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特点。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段描写, 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 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 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 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细节的对比描写, 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 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 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 一个则“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显示出前者幼稚, 轻信, 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 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三、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 而应该工笔细描, 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 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 在观察事物过程中, 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 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 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 青翠欲滴的叶, 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 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 散发出缕缕清香, 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 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 忽然间, 花蕾动了一下……终于, 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 接着, 小孔缓缓地张开, 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 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 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 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 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 让人如临其境, 写得细腻生动。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 应该在什么地方采用细节描写呢?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
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给“我”改解剖图:我交出所有的讲义去……我打开看时, 很吃了一惊, 同时也看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 都用红笔改过了……《孔乙己》中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 看到孩子们还要, 就直起腰来看看碟子, 又用手罩住碟子, 说茴香豆不多了, “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描写, 有动作有语言, 还暗含表情和心理活动, 真实而典型地表现了孔乙己既天真又迂腐、既善良又小气的性格特点。借鉴了教材这些例子, 我们就会发现, 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 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 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 都显得真实自然, 恰到好处, 绝没有不分主次的用来凑数的细节描写。
俗话说得好, “一人计短, 二人计长”, 学生各自的观察, 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 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 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 将学生中的得意之作在班上朗读、传阅、张贴, 以收到榜样的效果。
例如:在“校园生活”这次话题作文中, 有同学以《门》的写道:冬天来了, 教室的门老被打开。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就不插门了, 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 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另一方面, 就是指导修改该用而不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或者修改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比如, 有同学写《“死板子”爸爸》: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 从承包的鱼塘网起了几千斤的鲜鱼, 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对此, 我加以引导:“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将其“具体化”。很快, 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 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鱼, 乐得不知说什么好, 嘴里衔着一根没有点着的香烟, 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 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 轻轻的哼着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