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阳城范文(精选4篇)
美丽的阳城 第1篇
新形势带来新思考
“我们次营环保所管辖4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监管300多家各类小型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而环保所只有两个人,很难实现全时段的监管”。阳城县次营环保所长李向阳道出了农村环境监管的无奈。
环保工作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十一五”以来,随着阳城县一大批落后产能的淘汰、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及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县城及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使得原本并不显山露水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各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随意排放;分布在各乡镇、家庭的小型污染企业、农村畜禽养殖场等点源污染,是农村较为集中的污染现象。
“由于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管力量不到位,致使对农村环境监管存在盲区和空白,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信访、举报等也越来越多,”据阳城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马丰凯介绍,“去年,因农村环境污染引发的举报、信访就达37起”。
“新的问题、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环境监管模式”。阳城县环保局局长茹卫斗道出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急切需求。
新思考带来新探索
阳城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马阳光介绍,去年,县政府站在民生为本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着力改革创新环境监管新体制,通过“一规范两覆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阳城实际、具有阳城特色的农村环境监管新路子。
一是条块结合,乡镇环保所实现规范化管理。
该县环保局下设12个基层中队,原来实行的是垂直管理的体制,12个中队都在乡下,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很难进行有效管理。为此,该县创新机制,改变基层环保所垂直管理的模式,建立了条块结合、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将12个基层环保所纳入环保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双重考核范畴,基层环保干部职工全部到所在乡(镇)政府上班,签到、签退,接受乡(镇)政府管理和考核。
二是着眼长远,乡镇环保机构实现全覆盖。
全县12个基层环保所,除去县直所、城镇所、凤城所、安阳园区所外,其他环保所平均要管辖两个乡镇,像次营环保所,要管辖次营、固隆、横河、董封四个乡镇,点多、线长、面广。这样大的管辖区域,仅靠环保局监察大队几个人,乡镇环保所两三个人去抓去管,很难实现全时段、全覆盖、有效的监管。为解决这一问题,阳城县将乡镇环保组织向空白乡镇延伸,在没有环保所的寺头乡、八甲口镇、西河乡、固隆乡、河北镇、驾岭乡、横河镇、董封乡、白桑乡等9个乡(镇)设立了环境保护工作站,实现了全县18个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同时,着力加强阵地建设,实现了“五有一专一保障一开展”。“五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专”,就是乡镇配备了1到2名专职环保管理员;“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得到了保障;“一开展”就是有效开展工作。
三是开拓创新,村级环保组织实现全覆盖。
针对农村环境监管中存在的眼睛不明、耳朵不灵等问题,阳城县政府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在467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环保办公室,每个村配备一名农村环保监督员,并实现了“六有一保障一发挥”。“六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一发挥”就是能够发挥作用。今年阳城县还拨出专款,对全部环保监督员分批进行了集中培训。
目前,阳城县的环境监管基本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的全覆盖。
新探索带来新成效
“环保基层组织的建立,解决了农村环境监管中耳朵不灵、眼睛不明等问题,从一开始就凸显威力,”县环保局局长茹卫斗高兴地说道,“以前没有掌握、没力量监管的点多面广分布在乡镇、家庭的小型污染企业、农村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全部纳入了基层环保组织监管范围,实施了面对面监管,弥补了监管空白”。
润城镇党委书记邢海兵介绍,从去年8月份全镇29个行政村建立村级环保组织以来,全镇农村环保监督员共发现、上报并协助镇政府处理各类环境污染事件40多起,代办各类环保审批事项16件,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环保基层组织的建立,还大大提升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跨越。在采访中,屯城村的环保员赵志云就说:“我们自己吃的水,就是上级不保护,我们也得精心保护,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美丽的阳城作文 第2篇
刚入景区,“绮丽瑰宝”蟒河之水,便呈现在你眼前。走在岸边,倾听着潺潺的小溪流水声,感受着徐徐的拂面微风,立刻令人心旷神怡。不必说那奇特的“双龙戏珠”,更不必说那绿如翡翠的“娘娘池”,单是那“小黄果树瀑布”就足以夺你眼球。瞧,它仿佛是“神仙爷爷”长长的白胡子,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似阵阵狮吼,山回谷应,震撼人心。蟒河的景色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看着这神奇秀美的景色,游客无一不啧啧称赞,无一不沉醉于这奇景之中。
继续向纵深处前行,那些活泼可爱的猕猴成了你相机中的主角。你看,就在那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小眼睛向你窥视;一只爱美的母猴丢掉手中的食物,飞跑到河边,对着河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当然,你也会看到两个顽皮可爱的小猴,正在追逐打闹,嬉戏玩耍;会看到公猴们为了争夺领地而大显身手而这一切,是多么和谐,是多么让人流连。这里便是猴子的世界,欢笑的乐园。
对阳城县发展油料生产的建议 第3篇
1. 播种面积
阳城县从油料作物面积发展看, 1973年以前, 油料以芝麻、花生、蓖麻为主, 芝麻、蓖麻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油葵开始推广, 油料种类扩大到芝麻、蓖麻、花生、油菜、油葵等, 油料面积在0.20万~0.27万hm2之间;从90年代中期开始, 油菜和油葵面积迅速扩大。占到油料总面积的80%以上。
2. 产量情况
从解放初至今, 整个油料生产发展在低水平徘徊, 面积波动大, 产量低而不稳。油料面积和产量远远低于小麦、玉米和杂粮,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末, 油料平均单产不足50 kg。从90年代开始逐步上升, 但是单产增幅较慢且产量极不稳定, 高时达到90多kg/0.067 hm2, 低时不足40 kg/0.067 hm2。
3. 品种情况
芝麻的传统品种有一挂鞭、大八叉、犀角、子花芝麻等, 有引进的晋芝4号、豫芝8号等;花生传统品种有立秧花生、一窝蜂花生、海花1号等, 有引进的豫花11等;蓖麻传统品种有黑蓖麻、黧蓖麻、北京蓖麻、塔形蓖麻等, 引进的有晋蓖麻3号、5号等;油菜传统品种有甘蓝油菜、晋油2号等, 引进的有晋油4号、甘杂1号、秦油2号、荠蓝1号等;葵花传统品种有墨葵、北葵等, 引进的有康地5号、G101、迪卡101等。
二、阳城县发展油料的优势与不足
1. 发展优势
(1) 适宜的自然条件阳城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 海拔380~1 950 m, 年平均气温11.7℃, 全县无霜期180 d左右, 年均降雨量为600 mm。土壤资源广阔, 土层深厚, 以褐土性土壤为主, 土壤质地以黏质土和壤质土为主,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7%。有沁河、芦苇河和获泽河三大河流, 水资源充足。全县气候温和适中, 降水较为充沛, 光照充足, 非常适宜种植冬油菜和复播油葵、大豆等油料作物。阳城县有传统的种植油料历史, 油葵、油菜、大豆、芝麻、蓖麻等油料作物广泛种植, 生产水平较高。
(2) 潜力较大的油料市场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食用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市场前景看好。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油料生产, 不断出台政策扶持油料产业。
2. 不足之处
(1) 产量低, 效益差油料在生产上投入小, 产量低, 例如, 油菜种植是“偷吃一季”, 施肥少。在品种上, 引进的油葵品种常在后期遇雨发生烂盘现象, 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全国现在大力推广的是“双低油菜”, 这在南方适宜, 在北方却无法越冬, 而传统的品种产量低, 制约了油菜生产发展。
(2) 种植分散, 规模小阳城县属丘陵山区, 基础设施较差,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特别是旱灾。油料种植分散, 大多分布于边、远、薄、坡以及间作于干果经济林、桑园等, 零星种植, 不具规模, 效益较低。
(3) 市场化程度低, 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商品意识不强, 停留在自给自足水平, 没有生产订单;没有正规油料加工企业, 一些中介组织不具规模, 加工规模小, 技术装备落后, 没有自己的品牌, 管理落后;大部分都属家族式管理,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些都不利于共同推进油料生产进程。
三、对发展阳城县油料生产的建议
1. 做好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油料生产, 规划先行。将芹池镇、町店镇、河北镇、寺头、次营、西河、演礼、蟒河、东冶、董封等乡划为优质油葵和优质冬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重点乡;将凤城镇、北留、润城、白桑、驾岭、固隆乡划为优质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重点乡。要加大对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向规划区倾斜, 增强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 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出油葵、油菜、大豆3种主要作物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实现油料生产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实现良种良法良田配套, 平衡施肥、科学用药, 规范化管理, 最终得到提高产量、保证品质, 增加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到2015年, 在町店、芹池、凤城建成3个标准化技术示范园, 每个园的面积6.7 hm2, 总面积26.8 hm2, 生产基地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90%。在町店、芹池、凤城、河北、驾岭、东冶、西河、北留建设8个优质油料生产示范区, 每个面积67 hm2, 总面积670 hm2, 辐射带动项目区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建设和全县油料标准化生产。
3. 优种工程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一要根据当地特点及油料的生产习性, 积极引进适宜阳城县种植的优质新品种, 逐步更新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传统品种;二是要加快对本地传统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提高传统品种的质量和品质。到2015年, 力争使优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提高阳城县油料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 抓好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工程
选择发展好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其它中介组织进行扶持, 组织金融部门, 利用信贷资金、扶贫资金等扶持龙头企业, 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尽快扩张规模, 延伸产业, 占领市场, 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同基地、农户的联系, 努力提高油料生产组织化程度, 带动油料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5. 抓好综合服务体系工程建设
走出阳城的阳城杂割高三作文 第4篇
提起“杂割”,在我县阳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尤其是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一个街头、或一个巷尾,一个小摊,围着一团人,除了坐在简单的桌凳上的人外,还有旁边或蹲或站的人,嘴边放着二号碗,一个个香喷喷的样子如饕餮之徒,真可谓阳城一景。
但考证“杂割”一词由来,却不知出自何处。单就从字意来理解,杂字容易读懂的,因为这种吃食,是混合了荤素的原料在里边,有猪羊牛的下水、血块处理做成的成品,还有白萝卜、冬瓜、豆角等蔬菜在里边,而且汤汤水水,极易下口,杂字大概如此而来吧。但这“割”字,却不知是哪个字,本来有人写食字旁外加一个各字的,但我查来查去,字典上又没有,见有人用“割”代替,今天我也只能用它来冒充了。不过,我觉得这个字代替有一定道理的,那些肉类的东西,不是用利刀一片片割下来做成的吗?
“杂割”在阳城,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羊“杂割”,一类是牛“杂割”,好像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汤做成。尤其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饱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正因为这样,以前吃“杂割”,大都在冬季,但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人吃了,而且,以前大都在早上吃,现在中午也有人吃了,在凤桥市场里边,就有一家专开“杂割”店的,吃的人也挺多。而牛“杂割”呢,放的是已炖好的牛肉细条,用的血块大部分是猪血。在夏季,因为羊“杂割”易上火,而第二类“杂割”就可以在冬季以外的时间食用了。不过,第一类的羊“杂割”成本可能要高一些,不过,精明的商家有的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宁可以优质的服务来取得众多市民的青睐。在阳城,因从事“杂割”生意的人不少,而且一年收入也不菲,一碗两元的价格,但一天却卖到了近百碗,利润对半,一天收入近百元,一年下来,上了三万元。这就叫本小利大。
谈到“杂割”的味道,可能是符合了阳城人的口味,除了主要原料外,调味品少不了大蒜、油辣椒和香菜,当然食盐、味精、酱油、醋就都少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