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能力研究范文(精选9篇)
联盟能力研究 第1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双重竞争。成功企业发展实践表明, 技术联盟是适应快速多变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一般认为, 技术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 以实现某种战略目标, 在一定时期建立的技术合作关系。从资源和能力的角度考察技术联盟的形成机理对于技术联盟的成功运转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对技术联盟的理论解释
企业技术联盟是获得外部资源和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组织等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加以研究, 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部及组织间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分析。Collis&Montgomery (1995) 指出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两种理论基础上的。Miller&Shamsie (1996) 根据资源的模仿性障碍将所有资源划分为两大类: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
1. 资源理论关于技术联盟的观点
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要素的质的组合, 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 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会比竞争对手更容易成功。企业之所以赢利, 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 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和不可复制性资源, 可以产生成本低或差异化高的产品, 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 依赖于企业异质性的、非常难于模仿的和高效的专有资源。Sirmon&hitt (2003) 的研究表明, 由于无形资产构成复杂且难以模仿, 最容易形成竞争优势, 联盟是获得无形资产的一个有效办法。
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将资源集中于核心技术, 而不是通过市场来获取自身所不具备的其他资源或者能力, 尤其是隐性或给予知识的互补资源。企业参与组建技术联盟有两个基本动因:一是获取盟友的技术秘密和其他互补资产;二是通过获取互补资源, 加以有效的利用和整合, 用来发展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在一定的程度依靠于盟友的互补性资产。
2. 能力理论关于技术联盟的观点
从能力角度分析, 拥有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联盟合作的基础。能力学派在资源学派基础上, 由企业外部转向内部, 解释了一个企业如何基于内部资源积累核心能力的问题。能力理论起源于企业的成长理论, 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马歇尔 (1925)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的企业内部成长论。Penrose (1959) 的《企业成长论》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Richardson (1972) 则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 提出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能力理论分成两派, 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论, 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 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 其中以Prahalad&Hamel (1990) 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 成为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力, 特别是学习如何去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程的能力。Kogut (1988) 认为在两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联盟:一是获取别人的资源, 比如技术诀窍、品牌、声誉等;二是保护自己的资源同时又能从利用别人的资源中获益。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 企业联盟的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和利用外部独特的战略资源或战略要素, 强化企业的战略环节并扩展价值链以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企业要建立联盟, 首先必须具备合作的资本即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联盟获取的异质性资源和核心能力具有不可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它们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同样也是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的基础。
不同类别的能力理论的共同观点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 认为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 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T e e c e, Pisano和Shuen等人 (1997) 为代表的动态能力学派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技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在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 具有路径依赖和核心能力刚性, 而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可以实现动态能力的发展和新能力的聚合和整合,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 两种理论观点的简评
资源能力理论解释了企业资源是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驱动联盟获取绩效, 更加强调联盟组织间资源的重要性, 扩展企业资源的利用空间、培育组织间的互补资源是建立技术联盟的重要动因。其中, 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着重于从企业层面进行研究, 以个体研究方法来解释联盟的行为和绩效, 而忽视了联盟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行为和绩效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资源基础理论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将企业的社会网络、知识视为企业资源, 为技术联盟的社会网络理论、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打下基础。但是资源理论忽视了联盟的协调成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有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 耀: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评述[J].江海学刊, 2002 (4)
联盟能力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联盟类型;外部创新资源;开发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28-06
1、引言
现代企业在动态性较高的转型经济环境下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以致依靠自身资源和研发力量很难完成具有技术跃迁性质的创新活动。为了克服资源的局限,整合内外部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联盟的形式,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研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战略联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创新资源、扩充企业社会资本等。Burt强调联盟形成的网络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网络伙伴与网络位置均有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资源,以此促进技术创新活动。Hagedoom和Duysters认为联盟优势在于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机会来获取关于合作伙伴的技能、技术、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信息,并通过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尽管已有研究为理解联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不少有力的论点和证据。但是忽略了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中间行为过程研究。本文将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第一,引入企业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联盟类型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联盟理论提出战略联盟有助于企业高效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知识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能力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综合这两种理论,本文认为企业能力在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之间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第二,借助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目前关于联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联盟作为提供外部创新资源的组织帮助企业增加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却忽视了现实中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机理的分析。从资源视角来说,市场联盟与技术联盟的优势资源分别为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禀赋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必然存在差异进而产生不同的创新效果。基于此,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包括联盟类型、企业能力和技术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整合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科学地解释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在什么情境下选择突变创新,或渐进创新,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高效地、合理地利用不同联盟类型的优势资源,均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基本概念及其测量
2.1 联盟类型及其测量
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性与经营目标,选择和不同的合作伙伴组建战略联盟。Contractort和Lorange依据企业的参与动机将联盟分为两种类型: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和市场联盟(Marketing Alliance)。技术联盟是企业通过知识外溢和学习机制在技术领域内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和制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战略联盟。市场联盟是企业以下游活动为合作范围而组成的一种联盟类型,以拓展新市场需求来促进企业的创新。Lavie指出不同联盟类型具有不同优势的资源禀赋。市场联盟和技术联盟的资源禀赋分别以市场资源(Marketing Resource)和技术资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为主。技术资源是指从技术创意到研发过程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主要分为编码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市场资源是指研发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如品牌、渠道、售后服务等。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演化路径的作用,共同构筑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联盟是合作企业分享技术资源的有效平台。基于Rothaermel对技术资源的界定,测量:(1)从合作企业中获取需要的技术资源;(2)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改进;(3)与合作企业建立技术许可协议。市场联盟是合作企业共享各种市场资源的组织。依据Dussauge et a1.对市场资源的界定,测量:(1)与企业合作共同提升品牌形象;(2)与企业合作共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能力;(3)与企业合作降低销售成本。
2.2 企业能力的维度及其测量
企业能力是企业适应、协调、掌控内外环境,成功组织生产、开发、销售等各种经营活动的能力。从组织学习角度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开发能力(Exploitation Competence)和探索能力(ExplorationCompetence)。开发能力是从事提高效率、复制、选择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借助开发能力,企业把自身的知识存量复制、应用在已有领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知识存量的提炼和整合以及传统惯例的承袭来营造企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探索能力是从事变异、试验、柔性、冒险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它涉及搜索新的组织实践和发现新技术、新事业、新流程以及新生产方式等各种活动。参照Hoang和Rothaermel对开发能力的测度,其指标为:(1)注重与核心产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2)资源投向成熟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3)注重提高现有产品开发技能;(4)注重构建现有客户问题化解能力;(5)为提高现有创新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探索能力的指标应包括:(1)注重全新的制造技术与技能;(2)注重新产品研发技术与生产流程;(3)注重全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以提高创新效率;(4)已率先掌握某些新技术;(5)注重提升未知领域的创新技能。
2.3 技术创新方式的维度及其测量
为了能使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形成恰当的匹配,我们选自Christensen et al.对创新的分类,即根据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程度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变创新(Radical Inno-vation)。突变创新是运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科学技术与经营模式,以创新的产品、生产方式以及竞争形态,对市场与产业做出颠覆性的改造。它一般会改变人们惯性思维和生产方式,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显示出技术与现行实践的明显性分离的跃迁特征。渐进创新是通过改良和拓展现有技术来提升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创新,它会使现有的市场秩序、竞争格局得到维持和强化。其显著特征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和知识结构不发生质变的情况对知识存量进行整合与提炼,最终对现存的产品质量实现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参照Gima对渐进创新的界定,指标设定为:(1)式样/服务等方面创新的产品;(2)现有技术改进的产品/服务;(3)现有工艺流程改进的产品/服务。测量突变创新的指标为:(1)全新的产品/服务;(2)开创最新理念的业务;(3)开辟全新的市场。
3、理论分析与假设
3.1 联盟类型与开发能力、探索能力的关系
资源不仅是企业获利的基础,而且是企业能力产生的源泉。企业在更新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等业务流程过程中,识别和筛选出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流程并将其制度化为组织惯例,一旦为各部门所接纳之后便演化成企业能力。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从不同演化路径影响着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开发能力的效应在于提高企业效率和产量,主要体现在企业既定技术轨道内资源整合与技术的再提炼等开发性活动中。由于技术轨道与市场稳定,开发性活动带有机械性特点,只是反复使用相同知识要素通过减少失败与错误来获得更快、更好的创新绩效。企业参与市场联盟的目的,要么共同分享现有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要么共同开拓新市场。随着市场资源共享程度加深,企业产品市场规模随之而扩大,原有的生产方式必须经过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之后才能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另外因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企业还应为此对产品进行局部的改进。当这类开发性活动呈现出高效率特征时,随即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企业惯例而演变为开发能力。正如Barnett et al.所言,企业充分掌握市场新动向和新需求利于提炼现有知识和信息,增强开发能力。为此提出假设:
H1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2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技术诀窍和技能等隐性知识是技术联盟中技术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Nonaka等人构建SECI模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以隐性知识为起点,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在化等四种方式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构成一个递进的新知识创造螺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共享程度越高,创造新知识的趋势越强。企业之间知识转移和流动依靠的是组织学习活动。依据其依存知识的属性,March将组织学习活动分为开发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开发性活动表现为企业通过提炼和改善现有知识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而探索性活动则为企业不断搜寻并试验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组织效率。只有凭借探索性活动,企业才能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源转移和共享程度越高,企业的探索性活动就越频繁。当这类资源的探索性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特征就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一种惯例,进而演化为探索能力。由此提出假设:
H3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4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3.2 开发能力、探索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渐进创新目的是满足现有顾客或市场的需求,拓展现有知识和技能,改善主流产品和服务的属性,增强当前销售网络的效率。为此,进行渐进创新的企业必须完善其现有的生产技能,充分利用当前的知识存量,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开发能力表现的主要形式恰是完善、提炼和复制现有知识存量并高效运用到当前的生产领域。由于开发能力体现在将组织资源、注意力、行动集中在特定流程上,并随着这个流程经验的积累,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完善,所以此流程的创新绩效越来越好。显然,开发能力利于提高效率和产量,增强企业从事渐进创新的绩效,正如Benner和Michael指出,企业在工艺流程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促进其开展渐进创新行为。突变创新目的是为了满足新兴的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它能够提供新的设计,开拓新市场和新的销售渠道,是一种对新的组织惯例和新技术、业务、过程和产品方法的探索。突变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新知识要素以及彻底违背现有市场规则的新技术路线,具有探索、变革、实验和冒险的特征。对这类新知识的探寻和搜索属组织学习中探索行为的范畴。依据组织学习理论,探索能力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领域内的探索依靠增加颠覆性变化丰富知识的积累;二是通过新领域内的探索增强组织整合能力,使企业生产大量的新产品。由此可见,企业探索活动范围拓展可以增添新的知识要素,提高搜寻新的有用整合的可能性。Corso et al.的研究指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对企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渐进创新要求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而突变创新对于探索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即“能力一刚性矛盾”(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当企业致力长期效益的突变创新就会无暇顾及短期效益的渐进创新,由此,得出假设:
H5 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6 开发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H7 探索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8 探索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3.3 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理论认为,异质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Schumpter将创新视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源和能力必然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根本性影响。渐进创新是基于现有技术路线和知识存量结构的产品局部性改良和提升,仍保持着与现有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因而是“改良而非颠覆”。Christensen et al.认为其创新源头主要来自“市场推动”,即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反映出了顾客对现有产品在功能和属性上的改良要求。市场资源越丰富的企业越容易追踪和收集到顾客需求变动趋势的信息,并根据自己对顾客与市场竞争者的预先假设做出适当行为反应即回应性改良。参与市场联盟的企业随着市场资源的丰富和扩展,利于企业及时收集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建议,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顾客缺乏远见”和“顾客短视行为”等因素存在,过分的关注顾客信息会受到“缺乏远见顾客”牵制导致企业忽视新技术发展方向和潜在的新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行为会更青睐渐进创新而抵制突变创新。正如Christensen et al.认为企业如果过分关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就会倾向于注重解决当期问题的渐进创新,而忽视突变创新。
突变创新是一种为了满足潜在顾客的需求而在新技术领域、市场环境下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或开拓新市场的创新。它属于“科技推动”的创新,如个人创造发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其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呈现出突变与多变的特性,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已成为耗资巨大且困难重重的行为。获取互补性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策略。但是由于技术资源的独特性,企业难以通过价格机制直接从市场中获取。另外受制于高额成本,企业无法实施并购策略来弥补技术资源的缺口。技术联盟因此成为鉴于市场与企业之外的提供技术资源的最佳中间组织。联盟企业之间通过干中学、教中学实现大量隐形知识的交流和渗透,有意识地吸收对方异质知识并进行积累和整合以期创造出新知识,研制新技术产品。随着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的转移、整合与传播幅度越大,企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体系的构成速度越快,越利于驱动突变创新行为。另外,企业参与技术联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及提供自身的技术资源和专有知识给合作伙伴,企业必须平衡收益与成本问题。从资源资本化价值角度来看,突变创新收益远远大于渐进创新收益。所以企业从技术联盟中获取的技术资源会积极配置到突变创新行为之中。依据上述的论点,提出假设:
H9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0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H11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2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综上所述,可以提出如图1的概念框架。
4、实证检验
4.1 数据收集
以重庆、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武汉等地企业为调查样本。样本企业涉及电子、IT、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等制造业产业。企业类型包含外商独资、合资、台资、港资以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本次调研是为了在企业层面上研究企业联盟资源合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行为,因此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CE0和高层管理人员。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进行测量。在2010年1月至6月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2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52.2%。其中选择市场联盟的企业数目有106家,占总数的21.2%,选择技术联盟的企业有155家,占比为31%。
4.2 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变量的设置,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上述提出的假设。利用Amos 7.0分析软件求解方程组、测算路径系数以及解释模型中变量问的协方差,以确定本文提出各种假设关系的最终模型。
(1)模型验证结果
本文采用SPSS 15.0软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础上对描述各变量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检验。其中,信度用Alpha值来衡量。一般认为α≥0.70就可认为信度分析结果合理。市场联盟、技术联盟、开发能力、探索能力、渐进创新、突变创新的Alpha值分别为0.7435、0.7513、0.8214、0.805l、0.7327、0.7533,说明所有因子的Alpha值均符合测量要求。效度测量值是在给定的Alpha值的前提,用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值的统计显著性表示,载荷值等于0.70表示该指标的一半的变异就可以由该因子解释,文中13个因子的载荷值均高于该临界值,这意味着每个变量的效度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另外,使用Amos 7.0软件包对预期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与实证数据的拟合情况良好。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即P、GFI、AGFI、NFI、IFI、TLI、CFI、RMSEA的值分别为0.107、0.923、0.81、0.947、0.957、0.901、0.951、0.025,上述数据均大于期望优度。
(2)假设验证结果与讨论
表1的内容是假设验证的结果,结果表明12个假设中有10个在统计上显著(P<0.05)获得了通过,从而在实践数据上证明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有效性。
联盟类型的不同资源属性对企业能力的影响获得部分证实。假设1、3、4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企业的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这个结论反驳了Das et al.的关于市场联盟对企业能力无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并对于Song et al.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假设2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市场资源对于企业能力的作用与企业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在企业发展初期,市场资源无论对开发能力或探索能力的发展均起到正向作用,到企业步入成熟期后,依据组织惰性理论,市场资源的丰富只会利于开发能力的发展而不利于探索能力的提升。
企业能力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证实。假设5、6说明企业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推动渐进创新,对突变创新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假设7和8说明探索能力体现在试验、变异环节,重点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创新幅度较大,因此探索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实现突变创新。这个结果与Gima。的研究结论一致。
联盟类型对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部分验证。假设9即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进行渐进创新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表明企业从市场联盟中获取的关于顾客和市场的资源越多,越容易准确掌握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能及时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改良和修正等渐进创新。假设10即市场联盟的形成不利于突变创新未得到数据的支持。此结果可能的原因为:在实践中,突变创新行为主要由前期设计与市场化两个阶段构成。当突变创新处于前期设计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负相关。但是当突变创新进入市场化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正相关。对于渐进创新来说,市场资源对于其前期设计与市场化均呈正相关。假设11、12即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对创新方式的影响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
5、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以资源观为视角,分析不同联盟类型的资源禀赋如何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有助于增强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则有利于提升探索能力。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探索能力的增强利于选择突变创新。由于优势资源禀赋的不同,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推行渐进创新,不利于企业实施突变创新。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有助于企业实行突变创新,而不利于企业从事渐进创新。
对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认为战略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以企业能力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因果关系。另外,不同联盟类型因为提供的资源特性的不同,所以对企业能力的影响机理和路径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Das et al.曾研究过技术联盟与市场联盟的差异性效应问题。他认为技术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市场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明显。本文与Daset al.的观点一致的是:不同联盟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以及技术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存在区别的是:本文研究发现,市场联盟对开发能力、渐进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探索能力、突变创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不同联盟类型会对技术创新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上述的研究结论中可得到如下企业策略启示:
(1)依据企业能力选择技术创新方式。企业采取创新方式并不是随机的,它应随着企业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情形下选择相宜的技术创新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作为微观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时候企业过分注重产品的数量、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有些时候会关注研发资金的投入或强调利润极大化;有时甚至将技术创新纳入战略层面,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不论企业外部出现何种创新机会,企业的创新方式都不能受管理者意志所干扰,而必须结合自身企业能力的状况来决定选择哪种技术创新方式。
联盟能力研究 第3篇
随着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的超竞争 (Hyper competition) 现象的出现,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企业的战略观也发生了改变, 从追求纯竞争战略转变为青睐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战略。作为竞合战略的有效实现形式技术联盟现象大量涌现, 而充分发挥联盟优势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技术联盟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我们曾将企业核心技术联盟界定为:企业核心技术联盟是指在某一产业链中, 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与若干个与其相关的中小企业之间, 由于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行为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型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其中大企业成为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的核心企业, 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与控制力。核心技术联盟与一般技术联盟相比, 其突出特征在于核心技术联盟的稳定性极强, 核心技术联盟不包括企业之间为突破关键技术而组成的短期技术合作行为, 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那么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联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本文将从资源能力理论出发来探讨企业核心技术联盟的形成动因。
2 资源能力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资源能力理论源于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到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代表是迈克尔?波特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该学派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是企业获利的主要影响因素。后来, 理查德?鲁梅特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产业内长期利润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高3~5倍。因此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 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由此产生。我们将资源能力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
2.1 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以沃纳菲尓特 (Wernerfelt 1984) 、尼尔森与温特 (Nelson和Winter, 1982)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在彭罗斯 (Panrose, 1959) 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 (Resource-Based View, 简称RBV) , 认为企业的内部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资源禀赋相似的企业竞争优势并不相同, 隐藏于资源背后的能力或者说运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此产生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2 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 潘拉哈拉德和哈默 (Prahalad & Hamel, 1990) 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决定企业优势的是企业各种资源、技术和技能的有机组合, 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 物质资源能够发挥作用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2]。巴尼 (Barney, 1991) 在《企业资源与持久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企业的资源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等。”“拥有有价值的、异质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昔日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转瞬即逝, 在动荡的环境中, 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 美国管理学家达维尼 (Richard A D, Aveni, 1994) 在他主编的论文集《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中称这种现象为超竞争 (Hypercompetition) 。
在上述背景下, 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的快速发展, 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现了出来。巴顿 (Leonard.Barton) 于1992年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的问题, 它使企业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3]。能力理论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发展障碍, 不能解释动态市场上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某些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2.3 动态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动态能力 (Dynamic Capabilities) 理论得到了发展和重视。提斯等人 (Teece&Pisano, 1994) 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 并在1997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4]。温特 (Winter, 2002) 提出的基本能力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动态能力理论主要是在继承和发展RBV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外部环境动态性特征的日益增强而获得了学术界乃至企业界愈来愈多的关注[5]。
2.3.1 动态能力的概念。
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我们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提斯等人 (Teece&Pisano) 1994年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 、建立 以及重构 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6]; 艾森哈特 (Eisenhardt) 和马丁 (Martin) 2000年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流程或战略惯例, 企业通过获取、释放、整合或重置自己的资源来应对或创造市场变化, 或者凭借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 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7];左罗 (Zollo) 和温特 (Winter) 2002年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活动的学习模式, 动态能力能使企业通过系统创造或调整运营规则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效率”;温特 (Winter) 于2003年又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扩展、调整或创造常规能力的能力, 是一种创造能力的能力”[8];Zott (2003) 提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者常规惯例[9];Subba Narasimha (2001) 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10] 。
从上述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 尽管各位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但环境的动态性是动态能力概念的出发点, 企业中的变革、学习、创新成为应对环境变化的基础。动态能力理论, 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 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其动态能力的不断创新, 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2.3.2 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
Teece等 (1997) 认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framework) 由位置、过程和路径三个要素组成[6]。
“位置”是由企业内部位置和企业外部位置共同决定。企业内部位置与一个企业可获得的与众不同的资源相关, 包括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等内部资源;外部位置与企业的市场资产 (Assets) 相关。企业所处的位置即企业的现行状况或称企业资源组合的结构和存量的状况, 从企业的现行位置可以看出企业的潜力。“过程”是一个组合的概念。一方面, 过程用于协调和整合有用的内外部资源的过程, 这通常是静态要素;另一方面, 过程意味着重组和转化内外部资源的过程, 即组织学习和知识的转换, 该过程代表了被用来确保组织持续的适应和变化的动态要素。“路径”代表了企业的历史。例如企业现在的位置取决于过去演化形成的模式。同时表明能力的演化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步调。
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主导逻辑:动态能力是静态和动态要素的聚合, 在动态环境下,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决定的惯例, 其演进的方向受路径依赖的影响[11]。
2.3.3 动态能力的特征
(1) 动态能力具有开拓性特征。
由于动态能力从企业的资源能力理论演化而来, 因此它吸收了核心能力理论的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 并具有开拓性。黄江圳, 谭力文 (2002) 认为动态能力尽管与核心能力的特征相似, 但动态能力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 强调以开拓性动力克服企业核心能力中的惯性[12]。
(2) 动态能力具有复杂性特征。
Eisenhardt和Martin (2000) 认为不同的环境下动态能力的特征不同。在一般动态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复杂的, 有效的动态能力依赖于现存的知识, 可以促进流程的可预见性, 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的特征是简单的, 简单的常规惯例使经理们广泛关注重要的问题, 而不是将自己锁定在具体行为或过去的经验的运用之中, 有利于迅速地做出决策以适应环境。学习机制和获得经验的速度引导动态能力的进化。
2.3.4 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动态能力是由现有能力要素重新组合、重构、进而实践和反思而形成的[13];唐春晖 (2003) 认为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形成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的过程; Zollo和Winter (1999) , Eisenhardt和Martin (2000) , Argris (1978) 的反思学习, 袁安府 (2001) 的非线性学习, 魏江 (2004) 的触发式非线性学习等都说明了学习机制在动态能力演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3.5 动态能力的分类:
第一, Collis (1994) 组织能力的的分类观点:
(1) 企业开展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 (2) 企业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的能力; (3) 企业认知和开发自己潜能, 早于竞争对手制定开发策略并能更好的执行的能力[14]。
第二, 广义动态能力的阶层模型:
Winter (2003) : (1) 零阶能力 (zero-level) , 只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上求得生存; (2) 比零阶能力更高阶的事企业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一阶能力) 以及创造新能力的能力 (二阶能力) 。广义的讲, 动态能力至少包括上述三阶能力, 但是狭义的理解, 所谓动态能力就是后两种高阶能力。
第三, 狭义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
Wang和Ahmed (2007) 将动态能力概括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类[15]。
3 企业核心技术联盟的形成动因
3.1 基于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的解释
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是很多学者研究技术联盟成因的理论基础。根据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拥有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由于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异质性特征, 这就需要有新的机制以利于资源在企业间的流动。而建立战略联盟正是一种有效地获取资源的方式。根据Das 和Teng的观点, 企业进行战略联盟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获取其他企业的资源;二是通过合并或联合其他企业的资源而保留和发展自身资源[16]。战略联盟本质上是各公司资源综合的结果,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 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 [17]。
汪涛, 李天林, 徐金发 (2000) 认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动因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创造租金、资源使用的扩张、资源使用的多元化、资源使用的模仿、资源有效的配置。从本质上看, 创造租金是各种战略联盟的最终动因, 资源模仿是为了从资源拥有方获得异质性资源从而产生高租金回报, 资源使用的扩张则是为了提高资源获取更多租金的能力, 资源使用多元化则是为了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整体资源的盈利能力, 资源的配置是为了使主业可以产生更多的租金回报[18]。
3.2 基于核心能力的解释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 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的无形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源泉。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日趋加剧和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竞争的焦点渐渐从以往的基于资源的竞争转向基于能力和知识的竞争, 企业能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更快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于是, 以获取和创造知识为目的的技术联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19]。在联盟过程中, 企业发现, 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比短期的联盟更有利于企业间隐性知识的学习, 也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有利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形成。因此建立企业核心技术联盟成为必要。
3.3 基于动态能力的解释
作为资源能力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 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学识、吸收性学识或引进性学识有机结合的产物。动态能力论强调建立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 (一方面是资源与能力, 另一方面是机会) 的特殊能力。在超竞争环境中, 动态能力崇尚建立开拓性学习能力。开拓性学习显示了对路径的较少依赖, 也显示了以错试法为基础和以建立新能力、新规则为特征的研究过程。核心技术联盟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的方式。郑胜华 (2007) 认为企业的联盟能力就是一种动态能力形式, 企业的联盟能力可分为运营能力、提升能力和协控能力[20]。核心技术联盟中核心企业相对于非核心企业、一般技术联盟企业拥有更强的联盟能力, 更有助于满足联盟企业系统创新的要求, 有利于联盟企业技术创新并行模式的实现,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4 结语
传统的资源能力理论是企业技术联盟产生的重要理论支撑, 随着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的到来, 企业唯有适应环境、不断创新才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而资源能力理论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成为企业核心技术联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摘要: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维持与发展的解释为主线, 梳理资源能力理论的发展脉络, 并将资源能力理论划分为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技术联盟及企业核心技术联盟的形成动因, 提出动态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技术联盟形成的重要动因。
公司财务战略联盟研究 第4篇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初是由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提出的,其后很快就成为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焦点。目前,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被众多当代经济家视为企业发展全球战略最迅速、最经济的方法。财务战略联盟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财务战略, 是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本文运用财务战略联盟的概念,对航空公司战略联盟构建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本文从构建联盟的动因、如何选择伙伴以及联盟结束如何分配利润等维度进行了思考。
1. 理论与文献综述
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蒂斯(Teece)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罗福凯在2003年认为,早期战略联盟是销售价格和采购成本的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是产品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中级形式是资本联盟、现代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是知识联盟。那么财务战略联盟是指两个及以上独立的企业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建立在资本联盟和知识联盟上的财务战略组织。王棣华认为,广义的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包括合资等股权参与形式在内的任何形式的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财务协议;狭义的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以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某一特定的财务目标。
2. 战略联盟与财务战略联盟的优势
2.1财务战略联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联盟的优势就在于合作的互利性和地位的平等性——据统计近10年来在位居世界前列的2000家公司中,战略联盟取得了17%的回报率,这一数字超过一般企业的50%。财务战略联盟的建立通过财务和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投融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2.2财务战略联盟有利于带给组织学习效应。
财务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促进财务战略联盟的发展。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以双向交流为特征,就财务知识而言,学习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技术的学习、财务管理过程的学习、机会学习,以及观念学习等。这为联盟者提供了竞争优势来源的动力。
2.3财务战略联盟能够给企业减少财务风险,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
财务战略联盟与企业并购明显不同,虽然两者都是企业进行扩张的重要方式,但是财务战略联盟能够运用较少的资金,减少了因为资金过度消耗而增加的财务风险。在构建虚拟组织的同时,财务战略联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可以为企业节省足够的资金应对变化的环境。
3. 财务战略联盟的构建方式
3.1财务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
恰当地选择联盟伙伴是财务战略联盟成功的前提, 是决定财务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在进行战略联盟的时候应该考虑双方的财务实力是否相当、双方是否能实现财务协同,以及企业文化是否相容等问题。
3.2财务战略联盟中的风险控制
所谓财务战略联盟风险是指由于战略联盟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而导致合作联盟的成员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建立财务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要考虑到合作伙伴的信誉、风险偏好、联盟的性质及行为。
3.3财务战略联盟中的关系管理
所谓财务战略联盟关系管理就是为保证联盟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切与财务联盟有关的关系管理活动总和,其主要包括联盟内部、联盟的纵向关系管理、联盟的横向关系管理等。能够增强联盟伙伴之间彼此的沟通、协调、了解与信任,促进联盟关系资本的形成与保持。
3.4财务战略联盟中利益的分配
财务战略联盟要能健康的发展,需要平衡每个成员企业所贡献的资源、所承担的风险与从联盟中得到的收益。因此,在利益分配方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分配方案可使每个成员企业的基本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各成员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承担风险大的成员企业应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
4. 航空公司财务战略联盟的构建
航空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航空公司,以建立全球航线体系,以代码共享等形式为纽带,形成市场一体化为目标,签定合作协议组成一种组织合作关系。参加联盟的航空公司都是独立的主体,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或者多方的权利和业务,联合经营航空运输市场。我国航空公司要提高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力,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航空公司的财务战略联盟,同时,国内航空运输企业的财务联盟也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民航企业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航空公司财务战略联盟是基于生产成本节约和交易成本节约两方面因素的考虑的。政府管制在航空公司财务战略联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航空财务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联盟要能健康的发展,需要平衡每个成员企业所贡献的资源、所承担的风险与从联盟中得到的收益。航空公司建立联盟后, 运输网络得以扩大,可以提供许多新的起迄点连接,从而实现范围经济。航空公司财务战略联盟,使航线网络有效扩大,同时,枢纽辐射式运输的组织方式,在干线上用大飞机飞行,在支线上用小飞机飞行,运输网的覆盖范围加大,而幅员扩大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运輸距离经济因而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外,由于其服务网点增多必然导致更多不同的运输产品,因此更多的是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 叶飞,张红,战略联盟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科学管理研究,1999.
[2] 王棣华,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本质分析,理论探索,2002.
[3] 周宇,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研究,财会通讯,2007.
[4] 文军,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
[5] 王棣华,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建立,浙江财税与会计,2005.
作者简介:张恩豪(1989-),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09级飞行器制造;
李李(1988-),女,天津人,南开大学商学院11级财务管理.
联盟能力研究 第5篇
全球产业转移升级和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heology,简称ICT)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正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外包企业联盟的失败或者破裂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据著名国际市场调研公司AC尼尔森公司(ACNielsen)2007年调查资料显示,联盟的成功率大概只有30%。全球领先外包咨询公司TPI(Technology Partner International)在2008年对外包市场中的接包方企业与发包方客户通过访谈等实证调研方式,总结出10大影响外包实施的问题并总结出解决方案。依据这些问题对于外包实施的影响程度降序排序,外包契约实施过程及联盟缺乏科学决策居首位。因而,软件外包联盟决策问题在软件外包企业联盟的运作过程中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导致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许多联盟的失败可以总结为在这一关键领域缺乏科学决策。基于此,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能否构建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构建合理的决策模型。
1 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内涵
能力型模式的建立,可以用资源基础理论来解释。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每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差异性,企业独特的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力所在,这些异质的资源通常是指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它们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发展那些有价值、稀缺的、不易被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不断开发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才有可能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在自身不具备相应资源或不想在所需资源付出更多投资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
能力型模式体现软件外包联盟模式的决策从低成本驱动向能力驱动的根本转变,成本固然重要,但已经不是联盟决策的决定性因素。能力型模式是通过与软件外包行业中最佳的企业建立联盟来实现,依赖于联盟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范围,加入联盟的企业可以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获取行业中最佳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升企业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能力型模式可以承接较为复杂的软件外包业务,为联盟成员提供核心知识,帮助提高外包服务质量及盈利水平。软件外包联盟尽管最初仅提供了相对的低成本优势,但随着联盟承接软件外包业务不断深化、客户需求不断增加,在复杂业务的执行中,联盟成员之间通过多次交互、协作对外包业务流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开发行业最佳的能力与知识,更可能获取关键流程的知识。联盟成员在积累技术与经验后,承接外包能力与企业能力均获得提升,能够提供较为复杂、高端和知识密集型的软件外包服务。在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更宽阔的增长空间与企业利润。
2 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模型构建
基于前文对能力软件外包联盟决策关键维度及详细要素深入剖析基础之上,本文采用超级决策软件(SD软件),构建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ANP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能力型联盟决策ANP网络结构模型中一共含有五个元素组(clusters),分别为:cluster1备选联盟模式方案组;cluster2软件外包联盟环境因素;cluster3软件外包企业核心能力准则组;cluster4备选联盟伙伴因素;cluster5信任控制机制准则组。根据SD软件应用手册可知,元素 与元素组 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表述形式:第一种是单向 箭头, 其表示箭头元素(组)受箭尾元素(组)影响或者控制,这是ANP层次模型中最为常采用的指标层、准则层间的影响控制关系;第二种是双向箭头,代表两两元素之间存在反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作用;第三种为闭合回路箭头,表示元素组内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内部控制机影响关系,即内部依赖关系。各个元素组和元素详细阐述如下(见表1所示)。
Cluster 1:A元素组是候选方案组,候选软件外包联盟模式A{A1,A2,A3}。
Cluster 2:B元素组是对备选方案中软件外包企业所在联盟环境的分析,B{B1,B2}。B1:代表业务环境,B2:代表承接软件外包的项目类型(低端业务、中端业务和高端业务)。在本章第二节中已经剖析业务环境、项目类型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软件外包企业的联盟范围具备显著差异作用。软件外包企业所处市场业务环境不同、企业承接软件外包项目类型不同,二者相互作用会影响到软件外包企业的核心能力、信任控制机制的判断。即B元素组存在内部依赖关系,同时也影响其它四个元素组。
Cluster 3:C元素组是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分析,C{C1,C2,C3},即对软件外包企业的核心能力评价分析。C1:公司声誉,C2:关系处理能力,C3:领域及行业知识。在C组元素内部C1影响C2、C3,C2影响C1、C3,C3影响C1、C2,因而C元素组中存在内部依赖关系。
Cluster 4:D元素组是对于软件外包市场中可能备选的联盟伙伴企业分析,D{D1,D2,D3}。D1:伙伴企业的可信赖性,D2:伙伴企业的可观察性,D3:已有外包业务链。在D元素组中,D3影响D1、D2,而D1、D2又分别影响D3,即D元素组中存在内部依赖关系。
Cluster 5:E元素组是对信任控制机制的分析,E{E1,E2}。在这一元素组中,主要从建立沟通、组织间相互适应这两个维度考察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的战略地位。E1:沟通,E2:组织间相互适应。其中E1、E2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从而使得E元素组内部存在依赖关系。
各个元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B1、B2分别影响着C1、C2、C3、D1、D2、D3、E1、E2;C2、C3影响B1、B2、E1、E2,C1对B、E元素组的各个元素均有影响;C1影响B{B1,B2}、D3;C2影响着B2、E1、E3;C3影响着B3、E2;C4影响B1、D1、D2等。
3 案例研究
本文选取的案例企业为Y企业成立于2003年,位于北京市中关村上地科技园内,是一家主要从事软件外包、软件开发及网络安全业务的高科技软件公司。在Y企业成立之初,由于资金与人员的限制,主要承接低端外包业务,例如数据处理与整合、远程维护、信息工程与流程设计等。随后,随着企业接包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独立承接中、低端外包业务,并开始尝试软件研发工作,在软件外包市场中也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截止到2010年年初,该公司已经由创业初期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26人,公司总资产上百万元,初步实现产品研发与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
由于企业规模及业务量的增长,Y企业现在发现按时交付及满足客户需求已经愈来愈难,企业接包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Y企业现在思索以后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有构建软件外包联盟、短时间合作(成本型联盟)、自治三个解决方案,分别用A1、A2、A3表示。 利用SD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可以轻松构建ANP网络模型,并计算得到相应的矩阵结果及最后方案权重排序。通过上述步骤的计算和比较,SD软件最后给出的排序结果表明,A1优先权最高,其次为A2,最后为A3。这一分析结果与T企业实际的构建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相符合(如图2所示)。
由图3中ANP 赋权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影响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最关键因素是项目类型,其次是可依赖性、沟通能力、组织之间相互适应能力,这四个一级指标层的权重分别为 0.64919、0.55358、0.51246 和 0.48754。
4 结论
本文根据资源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从把握能力型软件外包联盟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影响战略型联盟决策的主要因素;基于四个维度提出了战略型联盟关键因素,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我国战略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模型;依据模型的总体框架,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阶段和联盟实际情况,提出战略型软件外包联盟决策关键影响要素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借助专业的Super Decisions软件,计算了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为下一步的量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联盟能力研究 第6篇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知识联盟作为一种组织联合和共享知识并交易知识产权的组织间的关系,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取知识、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Das和Teng)[1]。根据能力理论的研究,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动态能力,避免核心能力刚性的出现(Teece) [2]。对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基于资源基础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核心,如Parkhe认为动态能力会受到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层认知3个潜在因素的影响[3]。基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从学习的3个角度(经验积累、知识表述、知识编码)来研究知识联盟企业的R&D组织管理流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Davenport),结果发现联盟研发团队构成的多样性、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交流的密集度和信息技术分布的广泛性都有利于提升组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成效[4]。基于技术手段的研究认为,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知识管理系统(KMS)是企业间社会网络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的关键因素,从而论述了信息通信技术和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一种类型的动态能力)的积极作用[5]。
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资本的投入、企业规模的变化、科技变化及技术专有性等,但实证研究不多,总的来说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1)以往对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前期影响因素分析不足,即对知识联盟伙伴关系研究较少,没有将知识联盟伙伴关系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联性进行专门研究。事实上,联盟伙伴关系的强弱关联度是知识联盟得以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以往对联盟伙伴关系的研究过于零散,往往将联盟伙伴关系与联盟竞合状态割裂开来考虑,没有研究在不同的竞合状态下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变化。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联盟路径选择拓展为企业间关系的选择,对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内涵和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理论分析,以竞合状态为调节变量,提出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影响的分析模型和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解决不同竞合状态下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变化等问题,从而使我国企业在竞争环境不确定下保持动态竞争优势。
2 理论与假设
2.1 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分析可以从整合观、演化观和学习观理论进行评述。整合观认为动态能力是建立在对普通能力的整合之上(Teece) [2]。Davenport在Teece的动态能力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管理能力概念[4]。动态管理能力是指建立、整合和重构组织资源与组织能力的能力;演化经济学把企业视作是惯例的集合体,认为组织的决策规则和惯例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5],把知识联盟动态能力说成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以及与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6];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Taggart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变异(环境刺激)内部选择(改进现有惯例,或者建立新惯例)传播(在企业内部推广新的或改进后的惯例)保持环境刺激(重复运用,转化为缄默知识)的动态能力的产生与演变过程[7]。
根据以上动态能力理论的回顾,本文认为在知识联盟中,动态能力由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吸收能力指企业认识新的联盟伙伴信息的价值,吸收联盟伙伴个体知识存量,直至把它们转化为实际结果的能力;转移能力指将分布不同的伙伴位置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在联盟内的共享和流动,从而实现由元素知识到架构知识的转变,即“改变零部件的连接方式,而维持其核心设计概念不变” [8];整合能力指联盟企业创造现有知识的新应用,并通过联盟伙伴间的不断沟通整合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于管理结构和实践、异质的高层次惯例[6];创新能力指联盟企业将知识应用到新的环境中,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实现联盟体知识增量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循环往复的。吸收能力是联盟伙伴现有知识存量的函数,以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出现;转移能力和整合能力是动态能力深度演化的最重要阶段,其本质是形成知识架构,这种动态交互过程加速联盟企业知识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创新能力是动态能力深度演化的逻辑终点,也是深度演化循环的起点,从而使联盟伙伴间形成动态知识网络。
2.2 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强度内涵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各种“关系联结”。Grant通过引入了网络“力度”(Strength),将联结分为两种类型[9]:一种是强联结(Strong Tie),即关系密切,且经常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强联结;另一种是弱联结(Weak Tie),即关系较为紧密,或间接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弱联结。对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强度内涵的解释,许多学者从信任度、知识共享程度、治理程度以及伙伴选择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2.2.1 信任度
信任是加强关系、确保成功的前提。从企业跨组织的结构关系来看,信任可划分为能力型信任和特征型信任[1]。特征型信任指相信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伙伴具有更加关注对方利益的义务和责任,它反映了对伙伴仁爱心的良好期望。而能力型信任则是对交易伙伴技术能力角色绩效的期望,表明相信交易伙伴有能力产生关系收益。联盟成员对其伙伴的特征信任会增强他与该合作伙伴维持稳定知识联盟的意愿,减少彼此间的冲突。由于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完成合作的前提和基础[8],因此,联盟成员必定会选择具有一定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合作的伙伴企业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以保证合作收益的获得。
2.2.2 知识共享程度
知识共享是通过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分享彼此所拥有的不同的知识资源。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具有以下特征[4]:(1)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2)只有当合作方对知识和技术持开放态度并愿意进行知识和技术转移时,知识的共享过程才有可能发生。但是,在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博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普遍存在,使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的产生[10],影响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
2.2.3 治理程度
对知识联盟的治理主要从事前治理和事后治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事前治理主要体现在合作契约设计的完备度上,必须加强风险的防范,认真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避和风险承担 [11];事后控制包括建立双向沟通渠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提高行为的透明度,由此降低对对方行为的不理解程度,保证快速而友好地处理由行为的不一致所给联盟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等问题[7]。只有做好了事前治理和事后治理,才能有助于对系统整合知识的广泛应用,提高联盟企业整合能力。
2.2.4 伙伴选择水平
对伙伴选择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伙伴选择的数量、中介和原则方面[12]。在伙伴选择上,既包括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间的联盟,又包括具有同一技术或市场的企业间联盟[1]。拥有较多数量的合作伙伴可以充分信息共享,更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在一般的战略联盟研究中,很少关注联盟这种特殊企业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参照Parkhe的研究,将联盟伙伴选择渠道分为中介(政府引介、同行推荐)、社会关系网、自己获得[3]。拥有中介渠道的联盟伙伴间更易于建立较高的信任度,形成强联结的伙伴关系。
根据以上对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内涵的文献回顾,可以将伙伴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说明联盟伙伴间关联的深度,包括信任程度、知识共享程度和联盟治理程度;横向关系说明联盟伙伴间关联的广度,包括伙伴选择的数量水平、介入程度和原则性。当联盟伙伴纵向关系加强时,联盟成员对其伙伴的特征信任、能力信任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存在正相关关系,隐性知识传递较多,促进了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治理程度使联盟伙伴间容易形成完备的长期合作契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当联盟伙伴间横向关系加强时,联盟伙伴数量增多,获得新的吸收能力;媒介的介入有利于联盟伙伴知识的链接进而提高转移能力。总之,随着联盟伙伴关系的加强,企业的动态能力会不断提高。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1:知识联盟伙伴纵向关系与企业动态能力显著差异;知识联盟伙伴横向关系与企业动态能力显著差异。
2.3 知识联盟的竞合状态
根据竞合状态不同,可将知识联盟分为合作主导型和竞争主导型知识联盟[4]。在合作主导型下,联盟双方具有兼容的战略目标,资源具有互补性,而且市场的重合性也较低。合作主导型知识联盟企业所属的产业或业务领域相距很远,资源的互补性又促使联盟企业间为了寻求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对联盟体内知识的吸收、转移及整合,促进了动态能力的提升。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2:合作主导型知识联盟下,联盟伙伴纵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联盟伙伴横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
竞争主导型一般出现在联盟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高相似性的时候。竞争主导型联盟是为了规范或保护共同拥有的市场,比如抵御外来对手进入本地、本产品市场或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而联盟,或是为了避免各方过度竞争打价格战而结成价格联盟等[13]。竞争主导型知识联盟企业为了各方的目的,在短期内容易达成共识,形成较完备的契约联盟,伙伴关系会得到强化。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合作伙伴的战略目标或实现目标的途径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动摇了联盟存在的基础,因此,虽然在短期内联盟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知识转移,但从长期看,企业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甚至联盟内的机会主义会阻碍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13]。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3:竞争主导型知识联盟下,联盟伙伴纵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降低,联盟伙伴横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降低。
2.4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理论文献与假设,本文构建了基于竞合状态的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影响模型,见图1所示。
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受联盟伙伴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竞合状态为调节变量,即不同竞合状态下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在合作主导型下,企业可通过与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节点的充分沟通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商业信息资源。企业社会关系联盟网络越是发达,能获取的新编码的知识就越多。知识被编码意味着组织经营性惯例的初步确定,从知识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企业一种新能力的确立。
竞争主导型下,联盟体表现为一种合作力量与竞争力量上的博弈。长期看,联盟伙伴之间的信息并不是完全共享的,企业不可能让联盟伙伴掌握自己所有信息,这样就使得盟员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盟员就不能正确评估其他企业是否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企业一方面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很可能首先采取机会主义。因此,企业的知识不能够得到长期连续的、充分的共享与整合。
3 实证研究
3.1 问卷设计说明
3.1.1 指标设计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及评述,本文设计了联盟伙伴纵向关系3个二级指标,横向关系3个指标二级指标,动态能力4个二级指标(见表1)。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采用的是李克特7 级度量方法, 7分表示非常好或非常高,1分表示极差或极低。
3.1.2 抽样设计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38份,其中采取邮寄方式的102份,采取E-mail方式的86份,采取现场调查(利用郑州、武汉、西安MBA和EMBA学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的150份;共收回252份问卷,综合回收率75%,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68%。本次调查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北京、江苏、陕西,河北等6个省市,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与国有控股、合资企业、合伙企业、民营企业。
3.2 信度、效度及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同质性信度进行分析。同质性信度通常用Cronbach α值表示。Munnally建议Cronbachα值至少大于0.65才可具有较高的信度[14]。在本研究中,所有指标Cronbach α值均大于0.7,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数据可靠(见表1和表2)。
本研究效度的测试主要是通过内容效度的检验,即检验所选题项是否能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一般而言,当KMO 值大于 0.6, Bartlett 检验值0.01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15]。从表1和表2中可以 看出 ,每一项的KMO值大于0.6,Bartlett 检验统计值小于0.01。因此可以对每一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60%。
3.3 实证结果
本文采取了方差分析方法,运用SPSS13.0分析软件,分析不同联盟伙伴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分别将合作型主导联盟和竞争型主导联盟作为中间调节条件,分析在这两种状态下联盟伙伴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通过与无竞合状态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分析竞合状态的引入是否对伙伴关系下的动态能力有影响。本文将伙伴关系划分为强和弱两组,为了防止中间变量对高或低分组的影响不够明显,去掉了位于中间的变量建立分类。
(1)不同伙伴关系下的企业动态能力(不考虑竞合状态情况时)见表3所示。不同伙伴关系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p=0.000,0.002〈0.01),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存在交互影响。表4显示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同时较强时,动态能力最强(Mean=5.419 ),说明两者间存在互补关系;仅有纵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Mean=4.623 )要优于仅有横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Mean= 4.105 )。综上所述,假设H1是成立的。
(2)考虑合作主导型知识联盟状态时,不同伙伴关系下的动态能力见表5所示。在合作主导型状态下,伙伴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p=0.000,0.001〈0.01),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存在交互影响。表6显示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同时较高时,动态能力最强(Mean=5.727 )。与表4不同的是,仅有纵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Mean=5.101)与仅有横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Mean=5.033 )几乎相同。综上所述,假设H2是成立的。
(3)考虑竞争主导型知识联盟状态时不同伙伴关系下的动态能力,见表7所示。在竞争主导型状态下,伙伴纵向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p=0.000〈0.01),横向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162),假设H3不成立。表8显示仅有纵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最高(Mean=5.132 ),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同时较强时,动态能力次高;仅有横向关系强的动态能力(Mean=3.299 )与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同时较弱时的动态能力(Mean=3.137)相当。
4 讨论
(1)假设1的通过,说明在知识联盟中,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性。这揭示了资源基础理论有关忽视外部关系对企业内部能力的重要性的缺陷,从而支持了组织学习理论关于知识转移的互动性、共享性以及核心能力演化提升的论点。强关联的伙伴关系把拥有不同专有资源的企业通过契约、持股等方式联合起来,有利于企业共享专有能力和互补性资源,更好地适应动态市场变化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2) )假设2的通过,说明在合作主导型状态中,我国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结成的知识联盟,可以通过对组织优势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和重新整合,形成新产品的集体资源优势,克服产品创新和商品化中的单体知识制约因素,形成动态网络知识架构,提高产品和市场的领先能力。
(3)假设3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在竞争主导型状态下,虽然这些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暂时合作、双方有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竞争型联盟有利于稳定现有市场,获得较强的纵向关系,从而使企业可利用暂时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扩展和开发新的市场与新的资源,尽量避免加剧在已有市场与联盟企业的恶性竞争,并努力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增加彼此合作的可能。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整体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竞争主导型联盟伙伴在进行合作时,通过与联盟伙伴的沟通,可以迅速吸收、模仿伙伴的技术管理知识,从而使知识的获得在短期内呈现加速度,有利于核心能力的提高。
5 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知识联盟伙伴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反映了伙伴关系的深度,横向关系反映了伙伴关系的广度,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共同作用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中。
(2)在研究知识联盟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时,需要引入竞合状态作为中间调节变量,不同竞合状态下联盟伙伴关系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3)相对于合作主导型状态,我国企业在竞争主导型状态下仍需要加强联盟伙伴纵向关系的建立,应该注重培养彼此的信任度,完善治理结构,从而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联盟能力研究 第7篇
在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能够依靠的不再是经济规模,而应该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企业作为特定知识的集合体,其个体企业的知识都具有异质性。知识的异质性来源于技术知识的差异性,企业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动力。知识的差异导致了企业间的绩效差异,因此企业可以通过R&D联盟的合作拓宽知识来源,提高知识获取量,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因此,R&D联盟被普遍认为是企业知识转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
企业通过R&D联盟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成果共享。基于理论分析,大多数的研究都关注组织内部或者组织外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而对介于两者间的联盟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影响缺乏足够的研究。研究指出技术联盟的不同类型决定了技术联盟的绩效; Lane和Bachim ann[1]研究得出组织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会加强知识的吸收能力。因此,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出R&D联盟知识转移概念模型,科学的研究出R&D知识转移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R&D联盟知识转移过程及其路径,从而达到提高R&D联盟知识转移能力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目的。
1 假设提出
1. 1 主体能力与知识转移效果及知识转移合作机制
企业内部知识存量越足,其知识吸收能力越强。苏卉验证了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接收方特性的其中一个显著因素,进而对知识转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胡远华的研究表明其提出的信任通过两条途径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指出只有合作双方意愿匹配时,知识转移才能发挥更大作用[3]。知识转移的合作机制主要是由交易机制和关系机制构成。联盟的交易机制通过有效地契约的方式和正规的法律条款的约束来限制组织内知识的交换。而这里的关系机制则是着重在联盟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联盟组织间良好的关系和信任态度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进而维系组织间知识的交互。
联盟主体能力由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知识发送方的扩散能力、双方合作信任度组成; 知识转移效果包括3 个内生观测变量,知识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创造; R&D联盟合作机制包括关系机制、交易机制、学习机制。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相关假设:
H1: 联盟主体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 联盟主体能力对知识转移合作机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 2 异质性与知识转移效果
Galbraith指出由于知识双方地理距离的不同,导致知识转移所消耗的时间和成本有所不同。当地理距离过远时,其转移效率较低。组织差异主要是指企业的文化、知识发展水平、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当组织差异较大时,不利于组织间转移,因此联盟内企业进行知识转移时,更易选择组织差异小的企业间进行转移,并且通过沟通的方式来促进意见的交换。知识距离指双方基础信息表达的距离,其特性包括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基于文献归纳,联盟异质性是由地理距离、组织差异和知识距离组成[4]。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相关假设:
H3: 联盟异质性对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著地负向影响。
1. 3 知识特性与知识转移效果
知识具有不同形态和类型,因此其知识转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2000 年,Argote和Ingram提出了 “知识驻留” 概念,解释了知识嵌入性和知识转移的关系。嵌入概念分为两个部分,简单性和关系性。简单嵌入指单纯性单一工具或任务嵌入,而关系嵌入则指存在于网络化知识体系嵌入。网络化嵌入其内容更加复杂,因此知识转移效率较低,只有在长期合作下,网络知识嵌入性才能更加深入。本部分所定义的嵌入性知识主要是指简单嵌入。Kougut认为知识特征分为可编码性、复杂性等。其可编码性也是知识具有的显性特征,其隐性特征为知识内隐性。知识如编码性程度较高,就代表知识转移越顺畅,其转移效率越高[5]。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相关假设:
H4: 转移知识的特性对R&D联盟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1. 4 知识转移效果与联盟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转移的过程是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积累的过程,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积累的程度。Burgelman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系统、管理系统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观[6]。Muthusamy和White研究表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与本企业知识资源互补的其他企业联盟,从而实现联盟企业的知识转移,而知识转移的效果对联盟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影响[7]。Soo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知识转移效果与 “创新性问题解决”间的正相关关系[8]。张红兵研究了以战略柔性为中介的知识转移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效果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正向总效应明显高于负向总效应,综合正、负向总效应的比较结果得出知识转移可以促进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9,10]。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企业,创新能力不仅包含技术文件而且还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相关假设:
H5: 知识转移效果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1. 5 合作机制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联盟伙伴在知识、关系、组织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可避免会产生联盟内部冲突。Young Suhk通过对跨国公司分析后表明,合作创新的冲突程度是影响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联盟的合作过程中必然要找到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才能保证知识转移的成功。联盟的合作机制是由正式治理机制和非正式治理机制构成,正式治理机制包括签订协议及合同,非正式治理机制有关系机制、激励机制、信任机制等[11]。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合作机制是由正式治理的交易机制和非正式治理的关系机制和学习机制构成。得到如下相关假设:
H6: 合作机制对联盟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 6 模型建立
本文针对R&D联盟知识转移的行为,构建了一个包含6 个假设的理论实证模型如图1 所示。解释变量: 联盟主体能力、联盟异质性、知识特性。中介变量: 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反应变量:创新能力。
2 数据设计及验证
2. 1 数据采集
调研运用网络问卷和实地调查两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本部分发出问卷200 份,回收138 份,剔除无效问卷18 份,有效回收率是60%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取当地典型创新联盟企业,调研组走访了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盟企业,采访对象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本次调研选取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部分MBA学员发放电子问卷,抽取样本为技术总监、总经理等。
2. 2 信度和效度测验
此部分对文中17 个数据指标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 914,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信度较好。对文中其他潜变量分别进行信度检验( 见表1) ,得出所有变量信度都较高。说明本部分采用的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度。
本部分的问卷是根据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其间也经过反复讨论,所以本部分拥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数据其样本KMO检验统计量均大于0. 55,因此本部分可以采用因子分析。
3 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3. 1 估计方法
本部分通过对模型设定后,运用AMOS18. 0 软件对观测变量的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参数估计,其方法运用最大似然估计。
3. 2 拟合度检验
由于本次GFI = 0. 952,NFI = 0. 933 ( 同时大于标准0. 9) ,表明本模型符合标准。
3.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部分评价理论得出模型真实性,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采集样本共200 份,见表3,其路径系数均满足0. 05 显著水平,表明本模型符合要求,能够区分变量的测度。
说明:***表示p<0.001。
3. 4 结构方程效应评价
本模型总效应如表4 所示。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表5 所示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和知识转移变量分析表( 如表6 所示) ,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的p值均小于0. 05,所以都在0. 05 置信度水平上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所提出的6 个相关假设得以验证。
说明:***表示p<0.001。
说明:***表示p<0.001。
3. 5 结果讨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假设1 ~ 假设6 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 其中联盟主体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最为显著,路径系数达到了0. 80 以上; 而联盟异质性对知识转移效果最为不明显,路径系数仅为- 0. 08。说明,联盟异质性对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不大。
联盟主体能力中,知识吸收方能力和知识传播方扩散能力的路径系数相差不大,分别是0. 904 和0. 909,说明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这两个解释变量作用最大。联盟企业如果想要提高知识转移的吸收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存量,只有和传播方相近的知识差距才不会造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困难。知识传送方的扩散能力是企业对自身知识的编码和使用能力,以及和合作伙伴的协调能力等。知识扩散能力需要扩散方对自身的知识具有一定识别能力,尤其对隐性知识的辨认能力更加关键。因为显性知识可以存在于企业文件和技术工具中,而隐性知识是存在于组织或个人中,因此如果需要将这部分知识转移就需要企业具备另一个能力,就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的能力。扩散方除了要将知识鉴别和明晰化以外,也需要将要转移的知识进行分解和辨别。只有把不同的知识进行分类,才能选择最恰当的转移方式进行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传递途径最显著的方式分为两种,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生产线、相关文件、组织培训等方式转移。隐性知识转移则需要在沟通交流中慢慢体会,适当时还要采取交流会议或者视频媒介等方式进行传播。当知识能够合理的嵌入在载体中进行传播,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知识转移。
同时,中介变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知识转移效果因素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总效应最为显著,达到了0. 948。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最显著的要素则为知识创造,其路径系数为0. 727。R&D联盟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需要依靠知识的持续积累和企业知识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提高联盟企业中的知识转移效果,其最为主要的手段就是知识的创造。R&D联盟中的企业在知识创造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原有的知识和转移的知识相交融和补充,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有效整合。
合作机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中介作用次明显,达到0. 685,其中对合作机制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即为交易机制。在联盟企业间的合作和交往过程中,交易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显性知识的转移。在R&D联盟中,如果企业合作方在合作初期确定明确的契约和法则,就可以在合作过程中极大的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契约可以约束双方的目标和权力,并且提供适当的平台供合作双方进行交流,契约中规定的编码和程序知识在平台中进行交流。因此,交易机制作为知识转移中的中介平台,能够极大的降低R&D联盟合作的协调成本,促进联盟的知识转移的成功,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
4 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来源。培育和提高联盟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成为R&D联盟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以往的文献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研究,本文将研究视角着眼于对R&D联盟中的合作企业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R&D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选择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作为中介变量,其中中介变量对创新能力影响路径系数达到0. 8 以上,说明R&D联盟中企业合作主要通过中介变量的调和作用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揭示出最佳影响路径为知识扩散方的吸收能力( 解释变量) ———知识转移效果( 中介变量) ———反映变量( 创新能力) 。研究结果对企业提高知识转移效果,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多为国内联盟,企业较为单一,影响要素选择没有更加多元化的参考。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摘要:本文对R&D联盟企业知识转移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深入的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引入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作为中介变量,深入剖析知识转移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相应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大样本数据进行路径验证。得出结论:知识转移效果和合作机制作为中介变量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联盟企业通过增强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和知识扩散方的传播能力来达到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构建完善的联盟交易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联盟的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R&,D联盟,知识转移,创新能力,路径,联盟异质性,合作机制,知识转移效果
参考文献
[1]Bresman,H.Nobel,R.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9,(30):438
[2]苏卉.知识接收方特性对知识转移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5):138~142
[3]胡远华.员工信任关系对知识转移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9):81~87
[4]董媛媛,王宏起.知识转移对电子商务创新联盟能力影响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8):109~111
[5]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123~130
[6]Burgelman PM.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Second Edition:Megmva-Hill,1996:122
[7]Muthusamy S K,White M A.Learn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A Social Exchange View[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3):415~441
[8]Soo C W,Devinney T M,Midgley D F.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Creativity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al Problem Solv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7,38(1):137~159
[9]李煜华,刘洋,胡瑶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策略研究——基于共生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4,(7):133~138
[10]张红兵.知识转移对联盟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战略柔性为中介[J].科研管理,2015,36(7):1~9
联盟能力研究 第8篇
1 联盟能力
1.1 联盟能力的研究视角
现有对联盟能力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对于联盟能力的
状况。他们以1998年~2002上半年沪深股市的4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 选取48个财务指标, 实证分析表明:收购公司绩效逐年下降而目标公司绩效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下降;在绩效的来源方面, 他们认为收购公司的绩效主要来源于目标公司原来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 目标公司的绩效则来源于引入收购公司的管理方式后的效率提高。在收购的动因方面, 李增泉、余谦和王晓坤 (2005) 引入掏空和支持理论作为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动因解释, 他们选取19982001年间416起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 同时运用事件研究和会计研究两种方法, 证明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受到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影响。随后周小春、李善民 (2008) 认为并购活动不应该只考虑某一方面对于并购后绩效的影响, 将诸多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验证了一定的理论。同时的研究, 学者们也更多开始关注并购后整合机制的研究, 王珂和张晓东提出五类划分法, 包括资产负债整合、组织制度整合、生产经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张秋生和王东提出六类划分法, 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活动整合、管理制度整合、组织机构整合、人事整合和文化整合。
(3) 文献述评。并购的大多数文献都关注了并购企业的各种状态与困境。然而, 国内绝大部分文献都将研究的定义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完善的标准。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种角度来研究联盟能力:
(1) 协调机制角度。主要以Heimeriks、Duysters、Kale和Dyer等的研究为代表, 认为联盟能力是一种特别的资源, 是能够促进企业识别伙伴、建立关系或者重构联盟的微观机制, 它允许企业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
(2) 惯例角度。主要以Simonin、Gulati、巴达拉科等的研究为代表, 认为联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惯例: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选择合适的的联盟伙伴、采用合适的联盟治理机制、建立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等。
(3) 学习过程 (process) 角度。主要以Kale、Heimeriks和Duysters等的研究为代表, 提出可以通过检测作为联盟能力发展基础的学习过程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 来研究企业的联盟能力。
注意力集中在并购的动机, 协同效应的实现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上, 而没有将整个并购活动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并购交易结束后整合就成了并购活动中的主题。文献并没有将整合水平与并购整合前期并购双方的状态或者有待并购企业的种类相关联。相反, 现有文献倾向于将所有的并购类型归并, 这样做是对处理并购问题的泛化与简化, 因此现有研究对多维现象理解有限而不足。现实在于对特定类型的并购活动, 合并后的公司会选择多方面或多方法的整合。只要我们还将自己限制在将整合方法仅仅用一种类型或变量进行分类, 并购后整合的复杂性就无法被完全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增泉, 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经济研究, 2005, (1) .
[2]周小春, 李善民.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
(4) 惯例加机制角度。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 Heimeriks和Duysters (2003) 提出了联盟能力是企业获取、共享、传播和应用联盟管理惯例的能力, 并将这种惯例深嵌入一种稳定而重复的行为模式中。
1.2 动态能力理论
学者们对联盟能力的研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介入, 造成了相关研究单一、片面的现状, 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鉴于此, 一些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指出联盟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种形式, 并依托动态能力理论对联盟能力进行研究。
动态能力研究自从产生以来, 形成了诸多的研究学派, 影响力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四个学派: (1) 整合学派观点:Teece、Pisano和Shuen (1997) 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以应付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2) 过程学派观点:Eisenhdart和Martin (2000) 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重构、获取和释放资源的过程, 用来匹配甚至创建市场变化。 (3) 学习学派观点:Zollo和Winter (2002) 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 组织通过这种行为模式形成和改进其运营惯例以促进绩效的不断提升。 (4) 自组织学派观点:Masini等 (2004) 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能力, 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系统。联盟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 因此, 构建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 从动态能力方面来对联盟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 是未来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企业联盟能力的基本结构
郑胜华 (2006) 是国内极少数对联盟能力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整合了整合学派、过程学派和学习学派三种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并完善了基于自组织理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之后在融合这四种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动态能力S一IPL分析框架。
根据动态能力S一IPL分析框架的分析, 企业通过自身的联盟能力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是由三个相互依赖的使能过程推动的, 即运营过程、提升过程和协控过程。而在这三种不同的使能过程中, 又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联盟能力即运营能力、提升能力和协控能力。
(1) 运营能力:联盟运营能力是基于运营过程的联盟惯例整合能力。联盟运营能力包括四个部分: (1) 战略设计。 (2) 结构设计。 (3) 认知管理。 (4) 关系管理。
(2) 提升能力:依托提升过程, 联盟能力体现的是提升能力, 即基于提升过程的学习机制整合能力, 它包括四个方面: (1) 知识表达。 (2) 知识明码化。 (3) 知识共享。 (4) 知识内部化。
(3) 协控能力:联盟协控能力, 即协调和控制能力, 是基于协控过程的联盟机制整合能力, 是协控过程中联盟能力的体现。协控能力包含的联盟机制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Duysters和Heimeriks, 2002) 联盟职能、联盟工具、控制和管理过程、外部团体。
2 联盟绩效
2.1 研究现状
和联盟能力一样, 对于联盟绩效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联盟绩效的研究者都会碰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有效的联盟绩效意味着什么 (Das和Teng, 2007)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存两种逻辑思路:一部分学者认为战略联盟双方应被视为不同的实体, 联盟的绩效应与各自企业的收益率或者增长率相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 联盟合作双方通过建立联盟以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 所以联盟的绩效应该使用整体的联盟表现来界定。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双方的战略联盟目标实现程度或者双方对于联盟的满意程度来界定联盟绩效。至于联盟过程对联盟绩效的影响, 则可以通过引入联盟能力、联盟管理等因素来加以考虑。
关于联盟绩效的衡量方面, 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三类标准:第一类是使用双方的战略联盟目标实现程度以及联盟双方对于联盟的满意程度等主观标准来评价联盟绩效 (Das和Teng, 2007) 。第二类是使用联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指标来衡量联盟绩效 (Blodgett, 2002) 。第三类标准是衡量联盟合作者是否获取了预期的财务收益, 主要使用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等客观标准来评价联盟绩效 (Doz和Hamel, 2008) 。但是考虑到联盟企业对于财务绩效等客观信息的敏感性, 以及没有证据证明财务评价比主观评价的组织绩效更客观, 所以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主观标准来评价联盟绩效 (Das和Teng, 2007) 。
2.2 联盟能力与联盟绩效
联盟能力持续效用的发挥取决于整合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 联盟能力所体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是一种基于能力协同的动态竞争优势, 而这种持续竞争优势将给企业带来长期的联盟绩效。本文1.1.3部分中提到, 企业通过自身的联盟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是由运营过程、提升过程和协控过程这三个使能过程推动的。也就是说, 企业通过联盟能力的三种形式运营能力、提升能力和协控能力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进而获得长期的联盟绩效。
摘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企业联盟能力的形成机制、基本结构特别是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等关键问题, 对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以及企业有效地管理联盟以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略联盟,联盟绩效,文献
参考文献
[1]Duysters, G.M.;Heimeriks, K.H. (2002) .Alliance capabili-ties-how can firms improve their alliance performance?Paper forSixth Internatonal Conference on Competence-Based Manage-ment.
[2]Dyer, J.H., Kale, P.and Singh, H.2001.How to make stategicalliance work.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2.
联盟能力研究 第9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校要坚持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也指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 高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 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其内涵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兼具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 具有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良好心理素质, 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优秀品质。
(三)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自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来, 高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大体上形成了专业课+素质课+实践实训+竞赛的模式。素质课方面增设了法律、管理、营销等课程, 实践实训形式多样, 其中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一度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实践实训环节。2007年启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2012年启动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旨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 许多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总体上看, 研究内容涉及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竞赛等, 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本上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然而,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给当前和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严格来讲创业有别于创新, 而高校中兼具高水平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师寥寥无几, 且高校的考评机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科研项目、文章或专利数量, 这使得教师自身的创业意识不强。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科学问题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情况, 提出合理的商业运营模式。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还需要相对专业或专门化的实践 (实训) 基地, 而不局限于高校的省部级科研平台。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简称“联盟”) 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自2007年以来, 我国相继建设了150余家国家级“联盟”, 这标志着企业、高校、政府间的“产学研管”合作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5年来, 吉林省在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联盟”建设也取得了蓬勃发展。长春理工大学依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于2013年作为副理事长单位组建了“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4年作为理事长单位组建了“吉林省药品食品检测仪器与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共有联盟成员50余家, 涉及省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两个“联盟”在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 尤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初见成效。
(一) “联盟”的建设培育了一支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盟”组建后, 从成员单位中遴选一批优秀骨干人才, 利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优势, 提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利用企业产品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实践优势, 提高校内教师生产实践的教学水平。通过整合校企人才资源, 组建了一支以“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为特色, 涉及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行政决策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现有校内外教师75人, 校内教师35人, 博士学位占89%, 高级职称占49%, 具有行业经历的占26%;企业教师40人, 博士学位占30%, 高级职称占98%。其中, 引进海外人才3人, 国外访问学者5人, 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需要。
(二) 实现了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
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运行过程中, 尊重学生需求, 结合专业方向特色, 实行分流培养, 并以团队的形式指派指导教师。校内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 主要形式为参与教师的省部级科研项目, 学科创新大赛、单项能力竞赛等;成员单位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 主要形式为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或升级、新产品设计、商业策划、运营管理等。较之以往的培养方式相比, 基本上实现了分流培养、因材施教。
(三)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
“联盟”组建以来, 围绕生物医学检测试剂与配套仪器、食品安全检测试剂与配套设备、光电医疗仪器、规模化生物制药配套装备等领域开展了系列应用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近三年来, 联合承担纵向科研项目和校企横向联合攻关项目30余项, 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项目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 遴选优秀题材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3年, 学生参加国家及省部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60余项, 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5项, 参与人数300余人, 获得国家级省级各项奖励19项,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大幅提高。此外, “联盟”成员单位为学生提供了专门化的实践基地, 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和吉林省“高教强省”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与知名企业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设一支富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以及提供相对专业或专门化的实践 (实训) 基地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以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介绍了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了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整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 采取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 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