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对照研究范文(精选10篇)
临床对照研究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间到我科就治的符合CCMD-Ⅲ[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标准中酒依赖综合征的患者, 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32人, 失访3人, 完成29人;对照组30人。两组患者均为男性, 研究组年龄最大者52岁, 最小者36岁, 平均44岁;对照组最大55岁, 最小37岁, 平均46岁, 两组年龄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人群仅做调查监测和提出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常规用药物治疗[2];而研究组则都给予住院强制戒断1个月, 在此基础上把戒酒患者组成小组, 成立会员俱乐部, 进行有关酒依赖对自身、家庭、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危害的教育性讲座, 并从酒依赖形成的特点让其分析自身酒依赖原因, 从而有目的地引导其改变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病人出院后要每月1次定期聚会, 成员们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出院3月后, 两组都调查其酒依赖人数、复饮率、抑郁自评量表分数等项进行评定对比[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行χ2、t、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29人经过强制戒断, 均戒除躯体性酒依赖, 但心理依赖仍然存在, 3个月后调查发现, 目前已彻底不饮酒者20人, 1人仅偶饮少量啤酒, 但继续按其原有依赖量饮酒者还有8人, 复饮率为27.6%, 另有3人失访。对照组30人都未经过强制戒断, 但已告知方法, 3个月后调查发现, 目前彻底不饮酒者1人, 仍有酒依赖者29人, 复饮率为9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0924, P<0.01) 。两组病人量表抑郁自评分数比较见表2。
*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
3 讨论
酒依赖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4], 但病人家属及普通人群大多不把其作为疾病看待。在临床该病的治疗上, 过去也仅仅是一个强制戒断, 解除戒断反应及精神症状而已。本项研究显示,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干预治疗后, 在3个月内戒除率达到72.4%, 复饮率为27.6%, 传统治疗组则戒除率仅为3.3%, 干预组的戒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看, 入组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 研究组干预后平均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故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本次研究由于时间短, 条件所限, 仅看到短期内的有效性, 而对于长期巩固的疗效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另外, 由于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够, 重视程度差, 导致戒酒小组成员流失严重, 同时参加定期讲座交流比较困难, 需经过耐心细致的做说服工作, 这也就导致量表测查的缺失和结果可能会有不真实之处, 需在以后工作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的方法来完善目前的干预措施和评判手段, 使其更具有科学性, 对酒依赖者的干预及评价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酒依赖临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酒依赖综合征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人群仅做监测和提出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用药物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住院强制戒断一个月, 把戒酒患者组成小组, 成立会员俱乐部, 进行有关酒依赖教育。结果:研究组复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研究组比对照组戒酒效果好。
关键词:酒依赖,临床干预,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75.
[2]沈渔顿.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61-363.
[3]张明圆.精神科定量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34-38.
临床对照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天智颗粒;PDD;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07-01
帕金森病(Parkinosndisease,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是近年来,随着对于PD临床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PD的非运动障碍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精神症状等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中,PD伴随的认知功能障碍得到了更密切的关注。PD患者的认知障碍和痴呆增加了PD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显著降低了PD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数诊断为PD的患者后期都会出现帕金森病痴呆(PDD)。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运动与执行能力和记忆功能障碍。但是目前PDD的治疗困难,西医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胆碱酯酶抑制剂相对较贵,同时可以出现运动相关不良反应,在临床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临床中通过天智颗粒进行治疗,获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86例患者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确诊为帕金森痴呆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在65-80岁,平均(65.87士5.88)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在67-82岁,平均(66.86士6.61)岁;两组资料的性别、年龄、MoC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西医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帕金森痴呆(PDD)的诊断标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TR)诊断标准)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具备肝阳上亢标准:智能减退,眩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口苦咽干、耳鸣,腰膝酸软,心悸,舌红苔黄,脉眩数等[1]。
1.3纳人标准
①符合帕金森痴呆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肝阳上亢的中医标准;③年龄范围在65-85岁;④依从性较好者。
1.4排除标准
①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②感染、中毒、代谢及外伤等原因引起的痴呆;③对本药其中任一成份过敏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等严重疾患或功能衰竭者;⑤存在意识及精神障碍者,不能配合者;⑥癫痫患者;⑦依从性差者。
1.5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用药前和用药后1月、3月,用MoCA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Blessed-Roth痴呆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个性改变、基本生活习惯三部分,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WMS评价痴呆严重程度)。②安全性性指标: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各种不良反应。
1.6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智颗粒,5g/袋,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次/d,每次5g。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在治疗的过程中每两周复查一次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各种不良反应。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治疗。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X2检验,数据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数据比较用分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的MoCA评分、Blessed-Roth,及WMS积分有显著性改善,优于对照组。见下表。
3讨论
帕金森病痴呆的病理改变特点主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但多数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同时还伴不同程度的Meynert核神经元及基底节区神经元等皮质下结构的改变。目前引起广泛注意的是帕金森病痴呆患者颞叶、扣带回、杏仁核和中央前回等部位都可以存在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特征性路易小体(LB),而且后者的分布范围和密度与认知障碍程度密切相关。但是帕金森病痴呆晚期可出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同的病理改变,同时帕金森病可导致多种神经递质缺失[2]。
PDD在中医属于震颤、痴呆、善忘等的范畴。目前认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和痰瘀阻络是帕金森痴呆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天智颗粒组方来源自《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是由天麻、钩藤、黄芩、川牛膝、杜钟、桅子、石决明、鸡血藤、槐花、益母草等组成。方中君药天麻平肝熄风、安神益智;钩藤平肝熄风、清热止痉;川牛膝补益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杜钟补肝肾、强筋骨;石决明镇肝潜阳;益母草养血活血、化瘀调经;鸡血藤养血活血、养心安神;桅子清热热泻火、善除虚烦;黄芩清热燥湿;槐花清热凉血。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益智安神之功,针对PDD的病因病机。多项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天智颗粒对认知功能影响可能与下列几种机制有关,可显著降低NMDA受体活性,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所产生的神经毒性,通过提高脑内胆碱能神经功能而达到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通过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及水平达到清除脑内过氧化脂质的作用;以及保护生物膜等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本临床实验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方法,采用公认的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显示天智颗粒对治疗帕金森病痴呆,疗效确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应用的前景广大,但是由于本实验临床病例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06.
临床对照研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120例, 平均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 其中病例组为小儿反复肺炎患者, 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年龄为4个月~3岁, 平均年龄为2.23岁, 患儿在1年内肺炎发病次数≥2次, 或次数≥3次, 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先天性疾病;对照组患儿均为同期首次发病,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7例, 年龄为1个月~4岁, 平均年龄为2.7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儿初次就诊的年龄、对患儿是否有早产史、喘息史、湿疹史、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被动吸烟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并对患儿血常规、支原体等身体指标进行检查, 对全部资料进行系统化的临床分析与统计[3]。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 各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χ2检验, 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2], 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用逐步剔除法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并计算出各因素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值 (95%CI)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病例组患儿有早产史、喘息史、湿疹史、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被动吸烟史, 血常规检查粒细胞减少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支原体抗体阳性率等方面P>0.05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有统计学差异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显示患儿有喘息史、食物药物过敏史、被动吸烟史、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反复肺炎发生的独立因素, 而早产史、湿疹史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2。
3 讨论
肺炎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多发病且年龄跨度大, 严重影响儿童成长[4], 同时由于外界因素、患儿体质不同极易导致肺炎反复发病。经大量临床病例分析表明儿童反复肺炎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 本研究根据病例-对照法调查, 结果显示病例组患儿在早产史、喘息史、湿疹史、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被动吸烟史、粒细胞减少症显著高于对照组,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早产患儿体质较弱, 极易受外界病原菌感染[5];过敏体质患者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被动吸烟的儿童受香烟中有毒物质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 可直接损害黏膜上皮, 响肺部的防御功能, 引发感染可引起或加重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6];支原体阳性患者因自身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 对支原体有抵抗力再次感染时能有效降低感染率[7]。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喘息史、食物药物过敏史、被动吸烟史、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反复肺炎发生的独立因素, 因此在临床上对患有反复肺炎的儿童应及时避免导致食物药物过敏的因素、减少被动吸烟等因素, 并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指导儿童合理饮食多增加体育锻炼提高儿童的抵抗力。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小儿临床反复肺炎和单次肺炎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出小儿临床反复肺炎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小儿临床肺炎反复发生次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临床反复肺炎患者60例设为病例组和单次小儿肺炎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食物药物过敏史、喘息史、湿疹史、粒细胞减少症等危险因素, 通过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查反复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χ2检验分析, 病例组患儿有被动吸烟史、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湿疹病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早产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支原体抗体阳性两组患儿差异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及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被动吸烟是儿童反复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喘息病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被动吸烟史能显著增加儿童反复肺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临床反复肺炎,危险因素,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2) :83-90.
[2]阳艳丽, 潘玉琴, 何帮顺, 等.哮喘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Th1/Th2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 (6) :482-486.
[3]杨清, 庞保东, 刘革光, 等.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5) :592-593.
[4]赵永利, 刘正娟, 王玉川.儿童反复肺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 (12) :962-965.
[5]李惠民, 江载芳, 江沁波, 等.小儿反复肺炎的基础疾病和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3) :512-514.
[6]胡林海, 陈月祥.小儿反复肺炎高危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2) :1861-1862.
临床对照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喹硫平;丙戊酸钠;躁狂发作。
【中国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69-02
2004年FDA已批准富马酸喹硫平作为锂或丙戊酸盐的辅助药用于治疗Ⅰ型双相情感障碍。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并且效果比较理想,越来越多的受到亲睐[1]。喹硫平为二苯并噻氮卓类衍生物,化学结构与药理特性与氯氮平较相似,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包括5-HT2、D1和D2受体[2]。在治疗双相障碍方面,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情感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方案,既可以较快地控制躁狂,还有预防复发、防止转相的作用[3]。本研究探讨奎硫平单药治疗及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来自2010年6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躁狂发作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2)年龄18~ 45岁,性别不限;(3)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22分;(4)入组前1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1个月内未注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史,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提示受试者身体健康;无酒精和药物依赖史,女性患者非孕妇及哺乳期;并排除有影响疗效分析情况者,如曾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28天内曾接受ECT治疗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71例,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两组,用随机数码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单药治疗组(37例)和喹硫平联合治疗组(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x-±s,)
1.2方法
喹硫平起始剂量为100mg/d,在1周内加量至400mg/d,之后视病情调整剂量,剂量范围400~700mg/d。日最高剂量不超过700mg,分早、晚2次口服。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400mg/d,之后视病情调整剂量。剂量范围400~1200mg/d,最大剂量1200mg/d,分早、晚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期间不合用其它抗精神药物或电休克治疗,治疗期间若失眠明显,可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最长不能超过14天,连续应用不超过7天。出现副反应时可给予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末采用BRMS及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测量生命体征、血细胞分析、体重、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以BRMS减分率评定评定临床疗效,并规定BPRS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好转,<25%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t检验。
2结果
2.1脱组情况
单药治疗组有效病例36例,脱落1例, 1例因不能耐受嗜睡等不良反应脱落;联合治疗组有效病例33例,脱落1例,因疗效差,病情持续加重脱落。
2.2临床疗效
治疗治疗第4周末,单药治疗组痊愈率31.7%,有效率89.8%;联合治疗组痊愈率29.5%,有效率91.2%。经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 治疗前、后BRM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
2.3两组药物BRMS总分比较
两组病人的平行对照研究发现,在组内治疗后第4周末的BRMS量表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的BRM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BRMS总分均呈持续性下降,尤以治疗第1、2周末下降较为明显,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RMS总分的变化(X-±s)
2.4不良反应评定(TESS量表评定)
两组药物间的不良反应不同,包括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脱落的患者,按两组各统计出现的例数,喹硫平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7.8%,口干3例(8.1%),便秘2例(5.4%),嗜睡4例(10.8%),肌强直1例(2.7%),头晕2例(5.4%),恶心呕吐、体重增加各1例(5.4%)。喹硫平合并丙戊酸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4.1%,主要为嗜睡3例(8.8%),腹泻2例(5.9%),便秘2例(5.9%),头晕3例(8.8%),恶心呕吐、口干、头疼各1例(8.8%),肝功能轻度异常2例(5.9%)。从严重程度上,除喹硫平单药治疗组出现1例严重的嗜睡反应外,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两组副反应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05)。
3讨论
躁狂发作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将躁狂发作归为双相Ι型障碍。双相Ι型障碍的终生发病率大体在0.08%~3.38%[4]。喹硫平的化学结构与氯氮平十分相似,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包括5-HT2,D1和D2受体,其对5HT2A的亲和力明显比对D2受体的亲和力强,但对M型胆碱受体无亲和力,也没有治疗意义的活性代谢产物[5]。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障碍的基本药物,但有时效果不满意。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治疗严重的躁狂发作效果比较满意[6]。
本研究显示喹硫平治疗躁狂发作的4周末临床总有效率为94.4%,而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4周末临床总有效率为93.9%,这说明无论是喹硫平单药还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均有明显疗效,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无论是喹硫平单药治疗组还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组,在治疗的第1、2、4周末,BPRS评分均呈持续性下降,无论是单药治疗组还是联合治疗组,对躁狂发作均有明显的疗效,且两组之间并无明显性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对照,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05)。本研究证实,无论是喹硫平单药治疗躁狂发作,还是联合碳酸锂治疗,均起效迅速,快速缓解症状,可达到较理想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当。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治疗躁狂发作时均值得推广。但有文献指出,喹硫平加锂或双丙戊酸的治疗使病情复发的风险性降低70%,风险比(HR)为0.30[95%的置信区间(CI):0.24~0.37;P<0.001];对于躁狂症,两组间的HR为0.30(95%CI:0.22~0.41;P<0.001)[7]。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要针对急性期治疗,在维持治疗及两种治疗对复发的影响方面的证据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吉中孚.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國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3):180-183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964
[3]陈炯,金卫东.喹硫平在心境双相障碍中的临床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6(3): 218-220.
[4]陈昊.双相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5):395-398
[5]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964
[6]SajatovicM,Brescan DW,Perez DE,et a.l Quetiapine alone and added to amood stabilizer for seriousmood disorders.JClin Psychiat,2001,62(9):728-732.
临床对照研究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1年接受透析的的120例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1]。随机分成三组, 分别给予红源达多糖铁、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主要通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液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以评价铁剂的疗效, 生化指标评价铁剂安全性。
2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液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 (见表1)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治疗后三组Hb和Hc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多糖铁组和琥珀酸亚铁组升高幅度高于硫酸亚铁组 (P<0.05) ;治疗后, 三组患者的SF和TSA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BUN、Scr、ALT、AST较治疗前无明显升高 (P>0.05) 。
3讨论
贫血是CRF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EPO及铁缺乏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缺铁能够加重肾脏病患者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因此, 缺铁状态必须纠正。
口服铁剂是临床上常用的纠正体内铁缺乏状态的手段。传统应用的硫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价格相对便宜, 药源丰富, 且容易在十二指肠吸收的优点[1], 但是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副作用。多糖铁是低分子多糖和铁的有机复合物, 其中铁元素含量为46%, 具有稳定的高水溶性, 能够以分子形式完整地被吸收, 因此无明显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通过三组药物的相关对照研究, 红源达多糖铁能够有效地纠正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缺铁状态, 临床指标评价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硫酸亚铁及琥珀酸亚铁。因此笔者认为, 多糖铁是一个良好治疗肾性贫血的补铁药物, 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离子形式铁剂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
摘要:目的 观察多糖铁、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我院血液透析贫血患者分为三组, 给予多糖铁、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口服, 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1) 治疗后Hb、Hct、SF、TSA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多糖铁组和琥珀酸亚铁组Hb和Hct升高幅度高于硫酸亚铁组 (P<0.05) 。 (2)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清BUN、Scr、ALT、AST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 肾性贫血患者多糖铁是一种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轻微的有效铁剂。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铁剂
参考文献
临床对照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03-2011-03收治的腹股沟疝336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治疗方案 (中华外科学会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 诊断标准, 年龄31-84岁, 平均年龄62.3岁。其中腹股沟直疝206例, 腹股沟斜疝130例;左侧110例, 右侧206例, 双侧20例。
1.2 方法
将336例腹股沟疝病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组130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组142例、腹腔镜疝修补术组64例, 各组之间在年龄、部位上无差异, 具有临床可比性。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手术方法:全麻, 采取仰卧体位, 三孔法操作, 脐下缘为第1个穿刺点置入10mm套管建立气腹, 30°腹腔镜置入, 脐下缘左右腹直肌旁2-3 cm处直视下置入第2, 3个5mm套管, 腔镜下对腹壁缺损、疝囊顶观察, 在内环上方于脐内侧韧带处至髂前上棘弧形切开腹膜, 随着腹膜将斜疝、直疝疝囊打开, 充分剥离疝囊直到腹膜盆壁化。分离腹膜前间隙, 充分暴露耻骨、精索血管、Cooper韧带、联合肌腱, 应用15 cm10 cm生物补片聚丙烯补片钉合或缝合Cooper韧带、耻骨结节及腹直肌背侧等, 最后钉合腹膜。
1.3 观察内容
手术时间:麻醉完成后开始手术时计算到手术结束止;疼痛评分:疼痛分级评分法[2], 术后病人疼痛情况进行评定, 5分为剧烈疼痛, 4分为严重疼痛, 3分为一般性疼痛, 2分为不适感疼痛, 1分为轻微疼痛;起床活动时间:手术后至病人依据自身情况首次起床活动时间;并发症 (阴囊血肿、局部异物感、切口感染、术后复发) 及随访了解复发情况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 17.O进行数据分析, 表示计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内容
对3组病例进行手术时间、疼痛评分、起床活动时间统计并比较, 具体见表1。
注:手术时间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显著长于传统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疼痛评分上传统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疼痛程度明显重于腹腔镜疝修补术组经统计学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起床活动时间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显著短于传统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2 并发症及复发率
对3组病例进行并发症 (阴囊血肿、局部异物感、切口感染、术后复发) 及随访了解复发情况统计并比较, 具体表2.
注:腹腔镜疝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传统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腹股沟疝老年病人腹壁组织薄弱、局部组织水肿, 解剖层次不清, 复发疝更是解剖结构紊乱, 为手术增加了较大困难[3];传统疝修补术是采取疝囊高位结扎术, 局部组织需要广泛分离, 创伤大, 老年人抵抗力较低, 容易合并感染;术中将不同组织强行缝合, 术后筋膜张力高, 造成术后较为严重疼痛, 延长了下床活动时间, 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无张力疝修补术[4]术中应用医用的高分子材料填网塞和网片,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减少了感染发生率, 并且无张力减轻了疼痛程度。
腹腔镜疝修补术[5]具有组织损伤少、创伤较小, 疼痛轻微, 可以及早活动, 愈合快, 减少了伤口感染;可在腹腔镜下对双侧疝进行一次手术完成, 术中对疝不需要分离破坏, 减少了阴囊血肿等并发症;术中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无破坏保留了正常解剖结构及位置;对复发疝不用对原切口瘢痕组织进行分离, 避免了造成腹股沟区神经损伤。
通过对3种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 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存川, 张松柏, 陈望, 等.腹腔镜疝修补术222例经验[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5, 5 (9) :728-729.
[2]李健文, 郑民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操作要点[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 (6) :517.
[3]聂寒秋, 牟永华, 邢人伟.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手术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6 (1) :62.
[4]林超, 时少显, 李海涛.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6) :165.
临床对照研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试验观察。从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选择开放性伤口需要进行外科清创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选入50例试验对象, 其中试验组25例, 男性20例, 女性5例, 年龄19.0~59.0岁, 平均年龄 (37.0±11.2) 岁;对照组25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6例, 年龄18.0~53.0岁, 平均年龄 (34.3±11.2) 岁。
1.2 试验方法
所有损伤按照清创术的常规要求均先行肥皂刷刷洗创面周缘及受累肢体的相应正常皮肤, 及常规使用双氧水和稀释高效碘浸泡创面;对照组的患者按照传统清创术要求进行生理盐水直接冲洗创面。在清创前后在清创部位取伤口分泌物0.5m L, 用于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在第2周, 详细观察创面炎症反应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主要疗效观测指标
术后2周创面炎症反应情况评价:以炎症反应的红、肿、热、渗液4个指标为评价依据, 各项目加和的总分作为最终炎症反应评价分值, 分数越高则炎症反应越严重。评分标准如下:红、肿、热、渗液;分为无、轻、中、重4级。
1.3.2 次要疗效观测指标
在冲洗前、后取伤口分泌物物0.5m L做菌落计数。分别统计冲洗前后创面细菌培养与菌落计数有无统计学差异和2种方法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1.3.3 安全性观测项目
包括:体温、脉搏,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 (ALT、AST) 、肾功能 (BUN、Cr) 。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检验, 采用校正中心效应的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临床试验 (冲洗) 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变程度比较, 红、肿、热临床症状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认为临床试验 (冲洗) 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变程度一致;试验组渗液改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5) 认为临床试验 (冲洗) 后试验组渗液异常程度少于对照组 (表1) 。
2.2 次要疗效结果分析
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临床试验前、后细菌培养计数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试验前、试验后细菌培养计数结果试验组 (P=0.003<0.05) 和对照组 (P=0.015<0.05) 均有统计学差异, 认为试验前细菌培养计数结果均高于试验后;试验组细菌计数结果在各试验阶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认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细菌计数结果是一致的 (表2) 。
2.3 安全性分析
完成选择观察阶段和试验观察阶段的全部病例, 均没发现任何安全性问题。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全部完成试验观察后, 不良事件发生率都为0%, 经试验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 , 可认为:使用广州佳林医疗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电脉冲冲洗吸引器 (试验机组25例) 和使用常规冲洗方法 (对照组25例) 的安全性相同。临床试验前、后均无过敏史、不良事件、退出试验状况, χ2=0.00, P=1.00。
3 讨论
冲洗时应以大量清洗清毒液冲洗与切除创面组织并用的原则, 因为创面的任何部位均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 故应充分暴露创面, 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创袋、创腔存在, 必要时适当剪开皮肤, 显露最深、最远的盲角。冲洗既要足量, 又要有一定冲击力,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冲洗清创时, 水压不要过高, 否则会损伤组织。
传统冲洗手术部位的方法是先由护士将生理盐水倒在一个瓷皿里, 再由医生手持装有生理盐水的瓷皿, 向手术部位倾倒, 这个繁琐的过程本身很容易引入细菌;另外, 由于液体流速有限, 且不能控制冲洗角度, 因此冲洗效果不理想, 一些死角还不易冲到。脉冲式冲洗法的临床应用大大地改进了冲洗的效果。其原理是利用涡流原理的高压气体将水压出, 通过脉冲发生器, 变成将冲洗液和压缩空气混合后形成水雾状的脉冲式水流, 其压力一般为4.4~5.5磅/平方英寸 (2~2.5kg/cm2) 。
目前国内有多种临床应用的脉冲冲洗设备, 如曹斌[3]研制出脚踏喷淋清创车, 由2个扬程2m, 每小时供水0.18m3微型潜水泵分别置于2个储水箱中组成。宣跃云[4]研制的清创车, 功率为25W流量8L/min, 喷头设计有3个调节档, 一档冲洗消毒液面积大压力低, 二档面积小压力中, 三档压力高。张国俊等[2]研制DCQ2I型电动清创冲洗机能射出10~80k Pa的压力水柱, 流量为2500m L/min, 并能间歇控制水流, 形成脉冲效果。
本次试验应用的广州佳林医疗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W-201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中也证实, 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能有效减少伤口的渗液, 试验组渗液改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5) 认为临床试验 (冲洗) 后试验组渗液异常程度少于对照组。即用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的病人渗液明显比一般冲洗方法要少。这个原因我们考虑主要是因为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可以有效的清除残留在创伤部位的组织碎屑和外来沾染物碎屑, 促进伤口愈合。试验组细菌计数结果在试验前后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认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细菌计数结果是一致的。临床试验后术后2周创面炎症反应评价总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64>0.05) , 认为使用一次性冲洗器, 手术2周后创面炎症反应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得分相同。尽管无统计学意义, 但试验组明显较对照组结果要好, 所以这种倾向建议使用“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对伤口的理想愈合有促进作用。
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在脉冲冲洗的同时配合专用的吸头将冲洗的废液用负压吸引回收, 防止污染范围扩大。另外喷头上设计有阻止液体飞溅的装置来防止冲洗过程中液体的飞溅, 减少了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一次性使用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均克服了原先国内临床使用的脉冲冲洗器的缺点。
摘要:目的 研究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器在外伤开放性伤口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开放性伤口需要进行外科清创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一次性电脉冲冲洗吸引器 (试验组) 冲洗和常规冲洗 (对照组) , 评价术后2周创面炎症反应情况和冲洗前、后取伤口分泌物的菌落计数情况, 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组渗液改变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成选择观察阶段和试验观察阶段的全部病例, 均没发现任何安全性问题。结论 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可以有效的清除残留在创伤部位的组织碎屑和外来沾染物碎屑, 促进伤口愈合。并且使用一次性电脉冲冲洗吸引器和使用常规冲洗方法的安全性相同。
关键词:电动脉冲,冲洗器,外伤
参考文献
[1]朱通伯.处理开放性骨折及关节创伤的新观点[J].中华骨科杂志, 1995, 15 (6) :393.
[2]张国俊, 贾利民, 吴连根, 等.DCQ2I型电动清创冲洗机研制及应用[J].医疗装备, 2001, 14 (4) :20~21.
[3]曹斌, 陆叙林, 王化竹, 等.自制自动喷淋清创车的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 1997, 37 (1) :20.
临床对照研究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患者,其中按照年龄段分布包括青年人肺癌和老年人肺癌患者各40例。对象选取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有患者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肺癌。青年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40岁,平均(35±1.6)岁;老年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2岁,平均(68±2.5)岁。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是否有吸烟史、主要症状、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1]。准确并详细记录两组基本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导入IBM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可统计。
2 结果
2.1 吸烟情况:
青年人组与老年人吸烟情况比较:青年人组中有15例吸烟者,占37.5%;老年人组中有22例吸烟者,占55.0%。老年人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青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青年人组吸烟年限1~10年,平均(3.4±1.5)年;老年人组吸烟年限1~25年,平均(10±3.5)年。老年人组吸烟年限明显高于青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临床表现方面:
两组所有肺癌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咳血、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表1)。其中,青年人组患者临床症状以胸痛为主,有32例(80.0%)的患者出现胸痛表现;老年人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其中有33例(82.5%)的患者出现咳嗽症状。两组在临床症状方面对比有差异,P<0.05。
2.3 X线检查表现: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X线胸片影像学观察,部分患者还进行了进一步的CT和MRI观察。结果显示,两组肺癌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肺部阴影、肺不张、阻塞和肺部积液等情况,对比无差异,见表2。
2.4 临床病理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青年人组肺癌患者中,腺癌的发病比例最高;老年人组中,鳞癌的发病比例最高,二者差异显著P<0.05。TNM临床分期方面,青年人组出现肺癌晚期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5 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分析:
结果显示,青年人组患者以全肺切除术和开胸探查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病死率较低;老年人组患者以肺叶切除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病死率较高。两组在治疗方法及预后之间的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癌表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在青年人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占同期肺癌发病的比例也不断增高,值得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2]。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青年人肺癌患者及老年人肺癌患者各40例临床资料的对照分析,从临床特点、是否吸烟、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获得如下体会。
①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两组中均表现突出。且老年人群由于难以改变长期的吸烟习惯,吸烟者比例和吸烟年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表明长期吸烟会直接导致肺癌的发病率上升。②临床表现方面,老年肺癌以咳嗽为主,青年肺癌以胸痛为主,差异显著[3]。本文认为,老年患者由于肺功能减损,并发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咳嗽;青年人生活与工作压力较大,肺癌患病后功能受损,易出现胸痛症状。③影像学检查方面,两组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肺不张、肺部块状阴影、阻塞性肺炎和肺部积液情况,对比无差异。④病理分型及分期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肺癌患者以鳞癌为主,青年以腺癌为主,差异显著。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吸烟以过滤嘴香烟为主,经过滤的细小烟草作用于肺的外周组织,诱发腺癌[4]。鳞癌是肺癌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类型。病理研究结果显示,鳞癌多发于老年人群,男性居多。其发病部位多位于支气管,多为慢性发病,因此利于发现,分期多为早期。鳞癌的治疗多以放化疗为主,容易经过淋巴进行转移。青年人肺癌病理分型及分期以腺癌和晚期为主。腺癌多发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发病率较低,且病理研究发现其集中于青年人群,病变多位于肺组织的周边,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不利于早期发现,多经过血液进行转移。且分期情况对比,青年人出现晚期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青年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忽略早期症状,导致延误治疗所致。⑤治疗及预后方面,老年人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方法以部分肺叶切除加放化疗治疗为主;青年人由于未及时就诊,导致病情恶化,治疗方法多为全肺切除加放化疗治疗。但青年人术后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人,本文认为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耐受性较差,并发基础疾病较多所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青年人肺癌与老年人肺癌在临床病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同。进一步掌握其各自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肺癌的诊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老年肺癌(≥60岁)及青年肺癌(≤40岁)各40例。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病理、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日常吸烟会增加肺癌发病率;老年人肺癌多鳞癌,症状以咳嗽为主,青年人肺癌多腺癌,症状以胸痛为主;老年患者治疗方法以肺叶切除术为主,青年人患者以全肺切除术为主;老年人患者术后生存率较低,青年人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均差异显著。结论 青年人和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别,应根据其特点及规律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青年人,老年人,肺癌,病理
参考文献
[1]包校伟.508例青、老年肺癌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9):1219-1220.
[2]王永,唐鹏飞,杨玉蓉青年肺癌与老年肺癌临床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75-76.
[3]张颖秋,蒋鑫,林建武,等.218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特征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6):1216-1220.
临床对照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无痛胃镜;普通胃镜;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09-02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胃镜检查对患者有着强烈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恶心、血压升高、脉搏变化等情况,降低了该检查的成功率并带来可能威胁生命的风险。无痛胃镜因此应运而生:通过使用镇静剂,使患者在无痛条件下完成检查。为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针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护理要点,笔者做了相关临床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12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95例,选择85例行无痛胃镜检查者为实验组,均无无痛胃镜禁忌征。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为12~72岁,平均(48.2±4.6)岁。11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2例,女性38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51.7±6.9)岁。在行检查前,须详细询问病史,排除麻药过敏史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1.2 检查方法
1.2.1 实验组 先建立静脉通道,再静脉推注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1](瑞捷,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30197)0.05 mg,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注射液(力蒙欣,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H20040300),用量为1.0~2.0 mg/kg, 注射速度为40 mg/10 s。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待患者麻醉到仅对指令有反应时,停止注药,开始胃镜检查[2]。检查过程中视患者反应情况酌情追加丙泊酚注射液,用量为首剂的1/3或2/3,速度要更缓慢,进镜过程中保持镇静程度3~4级[3]。
1.2.3 对照组 按常规普通胃镜方法进行处理。完善检查前的心电图、心率、血压监测。术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如出现无法耐受、心率血压变化等情况,及时终止操作。
1.3 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对患者进行认真评估,开导部分对术前恐惧的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术前禁食6 h以上,保持肠道的清洁。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需持续吸氧,并备用麻黄素及肾上腺素。术后待患者醒后,即可停止吸氧,让其侧卧位休息,避免窒息。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嘱禁食、禁水2 h。2 h后试饮少量水,如无呛咳则可进流食或半流食少渣不产气饮食,避免酸、辣、粗纤维、刺激性饮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胃胀、腹痛及血便,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检查后患者1 d内不得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职业活动。
1.4 观察指标
检查过程中观察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及患者的不良反应[4]。术后待患者醒后,记录其对整个操作的满意程度(分为难以忍受1分,不适2分,无特殊不适3分,如有需要是否愿意再次接受同样检查)。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过程中生活指标比较
两组在实施胃镜检查前后,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检查前和检查中的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检查时间及恢复时间比较
实验组操作时间为(6.0±1.9)min,恢复时间为(2.1±0.4)min;对照组的操作时间为(9.3±2.1)min,恢复时间为(1.2±0.5)min,两组的操作时间以及恢复时间比较,经t检验P<0.05,因此可见两组检查的操作时间差别和恢复时间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在恢复时间上,对照组要较实验组略短。
2.3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人数比例,实验组为2例(2.4%),对照组为109例(99%);检查后评分:实验组为(2.9±0.5)分,对照组为(1.2±0.2)分;愿意再次接受检查人数比例:实验组为85例(100%),对照组为6例(5.5%)。因此可见,两组胃镜治疗在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主观反应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无痛胃镜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普通胃镜。
3 讨论
3.1 两组胃镜检查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情况
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明显提高,而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显著下降。分析认为,普通胃镜检查,胃镜插入与操作对患者造成巨大刺激,在这种应激条件下,患者的心率、血压急剧上升,不适反应明显。而无痛胃镜的检查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由于被麻醉药物抑制,所以反而下降。在血氧饱和度方面,两组患者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都比较平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综上,使用无痛方式并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测,可有效的减低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剧烈波动的危险[5],减少了检查过程中诱发心脏问题、脑血管问题的几率。
3.2 两组胃镜检查的操作时间、恢复时间对比分析
实验组的术后平均恢复时间高于对照组,需要更长时间恢复。分析认为这种恢复主要是麻醉药后的恢复。检查后需要由专人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及意识情况,直至患者完全清醒,无头晕、困倦等不适感方可离开[6]。
3.3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整个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前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术前准备;术中强调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护,遇到意外及时处理,胃镜着重呼吸管理,肠镜注意循环调整;术后做好观察与指导,才能保证此项检查的安全、快速,体现医疗的人性化[7-8]。
本资料研究指出,普通胃镜的检查,主要问题是检查过程中的耐受问题和患者的舒适程度较低。而无痛胃镜下,虽然患者舒适度感受提升很多,但是涉及麻醉药物使用,需要加大对患者的监控以及护理力度。
[参考文献]
[1] 曹乐卿.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3):29-30.
[2] 戴晓荣,朱跃华,陈永康.丙泊酚、芬太尼麻醉胃镜检查860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6,10(12):923.
[3] 黄文花.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51-152.
[4] 侯守琳,张燕,李滔,等.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临床麻醉学,2009,25(9):826.
[5] 陶英歌,陈燕,张红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495-1496.
[6] 郑拓,张新军,秦丽君.老年患者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检查的对比观察报告[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5):109.
[7] 李晋灏,刘丽萍,毕淑娟,等.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临床对照及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3):63-64.
[8] 徐亚芬.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临床护理对比[J].临床护理,2011,1(18):54-55.
(收稿日期:2012-02-01)
临床对照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RICU室2011年1-12月收治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1~83岁, 平均 (65.8±6.2) 岁。所有患者经医学筛查, 均符合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30例机械通气时间为3~27 d, 平均 (10.23±5.67) d。病例排除标准: (1) 脑损害致自主呼吸不能恢复者; (2) 放弃治疗者; (3) 合并肺部肿瘤者; (4) 自行拔管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插管接呼吸机, 持续应用A/C通气模式机械通气, 获得基础通气参数, 同时测定氧动力学参数和基础血流动力学参数。插管后给予SIMV+PSV, 设定呼吸频率8~20次/min, PSV 8~25 cm H2O。治疗中逐渐减少PSV值为5~8 cm H2O。当患者自主呼吸增多, 病情逐渐稳定, 达到撤机标准时, 按撤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PSV组和SIMV组, 每组15例。
1.2.1 PSV法撤机
撤机前设置较高的吸气辅助压, 起始压的水平常以满意的潮气量为标准。根据呼吸监测结果, 结合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变化, 确定吸气辅助压力的下调速度。观察临床征象变化, 动态观察呼吸力学相关指标, 稳定2~4 h后可考虑撤机。
1.2.2 SIMV法撤机
撤机时调整SIMV频率到原控制呼吸频率, 根据呼吸监测结果, 减少SIMV频率, 降至4次/min时, 观察临床征象变化, 动态观察呼吸力学相关指标, 稳定2~4 h后可考虑撤机。
1.2.3 撤机标准
(1) 氧合充分, 吸入氧浓度≤0.4, 呼气末正压≤5 cm H2O, 氧合指数≥150~300 mm Hg; (2) 心率 (HR) 稳定, HR≤140次/min; (3) 血压稳定, 未用或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 (4) 无呼吸性酸中毒, pH≥7.25; (5) 浅快呼吸指数≤105; (6) COPD疾病的急性期缓解。
1.2.4 撤机成功及失败的判定
撤机后观察6 h, 若生命体征平稳, 48 h内无需再插管, 则撤机成功。出现以下任一情况为撤机失败: (1) 出现呼吸窘迫, 呼吸频率>30次/min; (2) 心率>120次/min; (3) 血气显示SPO2≤90%, pH<7.25; (4) 撤机48 h内再插管; (5) 撤机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撤机成功率和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PSV组撤机时间短于SIMV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SV组撤机死亡率明显低于SIMV组,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基层医院COPD患者常诊断不及时, 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 必须加强干预[1], 对于病程<10年的患者可以通过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2], 提高通气满意度。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COPD患者呼吸哀竭的有效措施, 而提高撤机成功率则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临床发现, 危重病情是撤机失败的主要因素[3], 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决定能否撤机的关键。而COPD患者肺部感染也是影响撤机的常见因素[4], 做好呼吸机的消毒管理,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关键。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可能与老年人心肺功能减退有关。已有资料表明, 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反映机体代谢及营养状况的临床参数, 是影响撤机失败率的因素之一[5], 危重患者在发生休克、呼吸衰竭后, 应激状态下可导致一系列代谢的改变, 出现脂肪代谢增加, 机体蛋白大量丢失, 以致发生细胞功能的改变, 引发器官功能障碍。而蛋白大量丢失可致营养不良, 引起呼吸肌力下降, 呼吸肌作功减退, 导致撤机困难。
COPD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哪种方式撤机, 国际上还没有定论。本研究结果显示, PSV组撤机成功率高, 死亡率低, 撤机时间短。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要继续研究不同的撤机方式, 力争找到操作简单, 撤机时间短, 成功率高, 患者舒适度高的理想撤机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撤机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将30例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PSV组和SIMV组。观察两组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撤机时间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撤机成功率和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撤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COPD机械通气患者PSV撤机成功率高。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撤机
参考文献
[1]邬海燕, 李勇诚, 蒋军林, 等.基层综合性医院COPD住院患者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8) :32-33, 35.
[2]胡丹红.呼吸训练治疗不同病程稳定期COPD患者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 :143-145.
[3]刘德新, 王育珊, 张东, 等.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主要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 (2) :81-83.
[4]王有芸.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