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颂范文(精选15篇)
龙山颂 第1篇
龙 山 颂
--龙阳镇在庆祝建国60周年登龙山升国旗唱国歌暨中华龙
摩崖石刻揭幕仪式上的颂词
龙山苍苍,龙湖泱泱
龙山之风,山高水长
——龙山,我们来了!走进你博大的胸怀,重温你璀璨悠久的文化,感受你天造地设的灵秀
历经沧桑,你一泉一石藏故事
饱览世事,你一丘一壑蕴华章
“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
——古木繁荫之下,多少文人骚客诗兴勃发
“知时好慰逢年望,出岫原存济世心”
——峰崖龙首之上,多少仁人志士悠思千古
“龙岭晴云”冠绝“古滕八景”,引人翘首而望
鲁班造磨、县令祈雨,一个个传说历历在目,让人遐思翩翩
晨钟暮鼓依稀在香火缭绕入云间
圣井泉、龙泉院„„
——见证你当年繁华盛景
《纺织图》、《牛耕图》、《冶铁图》„„
——记录你承载的勤劳与智慧
置顶北望,你延续泰峄雄浑风脉,秉承孔孟儒家风范 南揽班墨故里,你满怀兼爱包容的宽广胸襟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登临峰顶,乘你浩荡之风,受你灵秀之气,如何能不激起乘龙腾起,再造山川的豪情
龙山,护佑古滕万年的圣山、灵山!时代更迭、风雨变换,你又经历了多少磨难
——曾临驿道康庄,如今荒草披离;曾有雕梁画栋,如今断壁残垣
谁来恢复你昔日风采
谁来重塑你煌煌大观
今天,我们来了!担起让你深沉积淀发扬光大的重任,承载让“古滕正脉”熠熠生光的使命
摩崖巨龙当空舞,潺潺流水落龙潭
龙岭晴云今含笑,八方游客睹龙颜
龙山!静默千年,你迎来了久违的开发与保护
古有愚公志
今有创业情
看你脚下,山路如银带环绕
注视山前,旅游专线一马平川
冬枣飘香,樱桃颔首,山水精华蕴育出朵朵物产奇葩 山庄幽谧,松林生发,汗水与毅力浇灌出无数的优美与清雅
牢牢打基础,始终利长远,七万儿女豪情满怀,不断托起你这支撑龙阳发展的脊梁
干事创业向我看齐!我们立下一定要让龙阳腾飞的誓言 干事创业向我看齐!你将见证并托举龙阳更加美好的明天!
龙山颂 第2篇
龙山会,龙山会赵以夫,龙山会的意思,龙山会赏析 -诗词大全
龙山会
作者:赵以夫朝代:宋体裁:词 重整登高屐。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远山青欲滴。新雁过、飘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水痕退、寒流澄碧。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凭阑看落日。嗟往事、唯有黄花如昔。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b。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
黄源黑陶抒写龙山文化 第3篇
近日, 山东齐河县黄源黑陶艺术制品有限公司 (黑陶生产产业园) 正式落户齐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齐河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 中国黑陶研究所、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均设于此。齐河县黄源黑陶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是集黑陶研究、制作、开发于一体的现代黑陶艺术经营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00余人,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黑陶艺术品生产企业, 同时还是聊城大学黑陶艺术实习基地。著名黑陶艺术家、高级工艺大师、公司总设计师黄梅女士设计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大奖。其设计的百福百寿瓶、双鱼瓶已畅销市场15年, 部分作品还被中宣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
据公司总经理、黑陶艺术大师黄亮介绍, 黑陶原料选用黄河古道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 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 黑陶由此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 上等黑陶具有“黑如漆, 明如镜, 声如磬”的尊贵本色。目前, 黄源公司与多家研究院所联合研究开发出的黑陶灯饰、黑陶饮水罐等系列产品, 其美观实用的特点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并引起强烈反响。中 (编辑/张晓明)
黄龙山游记 第4篇
剛放暑假,妈妈就带我去了黄龙山。黄龙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所经地。它地势险峻,悬崖峭壁,山上山下温差极大。所以上山之前,我被妈妈进行了“全副武装”。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还算轻巧,可是,下山就会让人欲哭无泪了。其中,有一条山路极其险恶,被称为“第二条茶马古道”。它的宽和课桌差不多,阶梯整个往下斜,一看就令人望而生畏。我一手紧紧地抓牢路边的树枝,一只脚才小心翼翼地迈出一小步,就感觉双手发抖,双腿发麻,整个人都动不了了,定在哪儿。我心想:呜呜呜……早知道这么吓人,我就不来爬这个山了,我明明可以在酒店里睡睡觉,看看电视,可现在是进退两难啊!没办法,硬着头皮下山吧!我皱着眉头,紧咬着嘴唇,满头的冷汗。现在我是进一步难,退一步也难,前进那就更是难上加难。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妈妈鼓励我说:“天天,加油,抓牢了,踩稳了,别急,一步一步地走。”听了妈妈的话,我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既然已经爬上山了,就别害怕,稳稳当当地走下去。就这样说服自己,战战兢兢地走下去。快了,接近终点了,这时,我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顺势往后仰,就在快跌落下去时,我本能地抓住身边的岩石,才避免了厄运的发生,惊得我一身冷汗。
回家后,我依然心有余悸,这次爬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虽然很惊险,但也算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这次因为出现了这个状况,山周围美丽的风景,都被我给错过了。长大后,我一定要重登黄龙山,领略它的壮美。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六(2)班
指导老师:张 蓉
龙山颂 第5篇
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歌李白,九日龙山歌的意思,九日龙山歌赏析 -诗词大全
九日龙山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龙山颂 第6篇
题卧龙山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涪翁兹湛停遗墨滩匝隆
作吏今三月,偷闲始一来。
归就宿,江怒触山。
龙山颂 第7篇
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刘长卿,寄龙山道士许法棱的意思,寄龙山道士许法棱赏析 -诗词大全
寄龙山道士许法棱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五古 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
龙山落帽 第8篇
《晋书·孟嘉》这样记载此事:“(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之不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这段故事,实际上是“魏晋之风”的一个缩影。我们平常提到“魏晋之风”这个概念时,多数是指做事不拘礼法,尚清谈,在生活方式上崇尚隐逸遁世。但实际上如此理解“魏晋之风”,颇存在着片面或肤浅的问题,是一个失之平面的评价,缺乏立体。其实无论是晋朝的人也好,后来的乃至于我们今天的人也好,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一个点,许许多多的人就有许许多多的点,这许多点互相之间、相互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并非点们都互相孤立。一个点与一个点联系着,当中就有了一条线。无限多的线互相交织,就成了一个立体,网一样,这个立体就是人的生活环境,就是社会,就是“他”所在的那一段历史。一个人作为一个点,他在这个立体的网中与任何一点、任何一条线都联系着,因此晋朝士夫文人的性情,就不会是孤立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而是一个立体。充斥于这个立体之间的,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人的生活;生活,是一个更加简单的东西,并不像哲人们说得那样奥妙,它无非是两样,一是吃穿,一是做事。当然吃穿尽可能好一些,所做的事尽可能体面一些,人生的所谓哲学意义,实际上就存在于之中。这两个尽可能,就是平常人们在表述时说得神乎其神的追求——人生的追求。这一点古人也好,今人也好,都莫能外,晋朝人也因此不会整日只做两件事:袒胸喝酒和指天画地地发牢骚。由孟嘉对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一事的处置方法可见,“魏晋之风”其实指的是崇尚風度、气度,不因危机的事、尴尬的事而惊慌失措、而失去风度。清谈、隐逸、不礼等等,只是为了达到有气度、有风度的行为形式,并不是他们要追求的目标本身。
谢安也有与孟嘉同样精彩的表现,亦可说明魏晋之士并不是把放浪形骸、出世归隐作为追逐的目标,作为生活的方向,而是与此恰恰相反,他们所热衷的,反倒是入世入仕。《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第二十八则:“谢太傅(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是说谢安在海中泛舟时,风起浪急,一同泛舟的诸人都惊慌失措,唯谢安貌闲心静,不以为意。评价这样的人可以做官,因为他可以“镇安朝野”。其实当时的名士们,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正始名士”、“王谢世家”等等,都是与“世”、与“士”有联系的。“建安七子”除孔融以外,其他几人均与曹操政见相合,后来也都投奔曹操到了邺地,获得了安逸的生活。“竹林七贤”除嵇康、阮籍、刘伶不与司马氏合作外,山涛、王戎、向秀、阮咸都先后出仕于晋朝。至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的“服石”,也并不能说明他们将独立于世俗之外、放浪不羁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事实上可能恰恰与此相反,他们用“服石”的方法来麻痹自己,正是对从春秋到秦汉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纲常礼法土崩瓦解而感到痛苦,这说明他们对“封建礼法”还是异常在意的。不但不是反礼法,反而是对礼法崩坏痛心疾首。至于“王谢世家”,既然是“世家”,就一定不会是不拘礼法之徒,就一定是有社会地位的,而不是寻常百姓。兹有唐刘禹锡的《竹枝词》为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那位时常被人们引作具有“魏晋之风”文人代表意义的陶渊明,也同样与后世人对他的解读并不相同。他不是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整天的生活内容只有到东篱下去采菊的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他本人也做过祭酒、参军、县令一类的官员。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弃官归隐后,才能过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较为优裕的生活。
所以,我们过去对“魏晋之风”的解释,存在有不全面之处,认为魏晋名士们整天饮酒至醉,袒胸露肚,蓬头垢面,口吐狂言,玩世不恭,以这样的方式来对抗“封建礼法”。其实这种解释,是后人依照自己的需要而对前人做的诠释。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放达一些,与“不拘礼法”扯不到一块儿去;他们接受了一些老庄的思想,也与“不拘礼法”扯不到一块儿去。
孟嘉的这一段故事,被后人概括地称为“龙山落帽”。像“龙山落帽”所象征的“魏晋之风”那样一种风气,不论我们怎样释读它,它都是文人所倡导、文人所追求的。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一类题材却似乎很少见到,无论是画师画中、文人画中还是民间画家中,都是如此。既为文人倡导和追求,一般来说应该在文人画中经常看到才合乎情理,但实际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当然我们说几乎不见此类题材的绘画,是指在画面上直接反映,比如“龙山落帽”这个故事,用画面反映出来,上面有孟嘉、桓温、孙盛等几个人物。间接地、用象征法反映的,情况就不一样,不但有,而且非常普遍。比如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描绘,比如对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描绘,实际都反映了文人们内心的这种情结。但用“人物”来直接反映,的确是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而在我国传统的另一个画种瓷画中,此类题材用“人物”来表现,却并不鲜见,如“渔樵耕读”,如我们过去介绍过的一件元代青花梅瓶,上面用开光法一气画了四幅这样的画,即古时文人所谓“四爱”:屈子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此外还有王羲之爱鹅、米芾爱砚等等,在瓷画上都可以看到。还有就是这件“龙山落帽”纹粉彩瓷笔筒。
我们想,当年孟嘉在龙山上,被山风吹掉了帽子,他是不可能察觉不到的,之所以“嘉之不觉”,或者是孟嘉正好借此表现自己的风度、气度,身处应当惊遽的事而湛然不动,而面不改色,而气如寻常;或者是《晋书》作者唐代房玄龄有意将此事件描绘如此,借以表达他对“魏晋之风”赞许的态度,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孟嘉确实在无意间流露出了他的气量。
但是这件烧造于清代晚期瓷笔筒的画面,虽然用了“人物”直接表达法,却已然完全不是桓温当年“燕龙山”的场景,而是一位拄杖先生,身旁一位绿衣童子。这样安排的画面,非常像是此一时期瓷画在处理这类题材时的惯例,在“渊明采菊”、“孟浩然踏雪寻梅”、“抱琴访友”等瓷画画面中,都采用此法进行处理:一位主人翁,一位童子。因此这件笔筒画面的意义,恐怕已经转化了,与“魏晋之风”的本意已经有了差异。描绘这样一个画面,并没有宣扬或者表达自己对“魏晋之风”有所崇敬的目的,只不过是将古来的佳话组织一个画面,用以装饰这件白瓷笔筒,使之好看,并使之有儒雅之气,意义和上面举的例子,“渊明采菊”等相同。
中国古代纸绢本绘画的人物画,主要是帝王写照、神仙佛道、美人仕女等等几类。描写帝王生活的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大致也可以归为此类,此图被认为是顾闳中接受后主李煜的旨意,隐蔽侦查韩熙载的奢靡生活,并图之,作为处分韩熙载的证据。但按照一般情理来说,为搜集证据而作的画,似不需这样精细,这样富有艺术性,且不管它。神仙佛道、美人仕女的不胜枚举。但用人物画的形式来反映文人内心追求的,反映精神层面内容的则很少。虽然也有如明代仇英的《桃李园图》、清代华嵒的《西园雅集图》等等,但画旨似并不在于表达文人的精神追求与内心感受,与“魏晋之风”所标榜的风度、气度、气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纸绢本画家们,从传世作品来看,似更乐于使用含蓄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追求隐于梅、兰、竹、菊、松、荷的自然属性之中,而不去做明白铺叙、显而易见的表达。在这一点上,瓷绘艺人倒并不在意,你们文人的心意,你们不屑去做直白的表达,那么就由我们来做。我们没有文人的身份,所以我们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顾忌。于是“四爱”乃至于更多的爱,以及文人们所坚守和标榜的精神价值以及情趣,都被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到了瓷器上。瓷绘艺人们的不在意,可能是因为自己也认为自己并不在“士人”那个阶层中,所以不需要顾及什么雅俗的问题,不需要顾及直白还是含蓄的问题,并且并不因为那是别人阶层的事而加以排斥。以此来看,艺人们倒是与文人们相比较,自由自己的可爱之处。他们将这许多古来的佳话绘制、烧结到瓷器上,让它们代表的思想追求和内在含义发扬光大、长久流传,这是瓷绘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一件大功劳。
像“龙山落帽”故事那样,旨在传达时人所崇尚的“魏晋之风”,记述乃时文人名士的言行,也是《世说新语》所要做的事,甚至是这本书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编著的,是中国本土小说的滥觞之作,它的形式为后人列为笔记小说。刘义庆的这些小说非常之短小,可以摘抄两例,再看一看魏晋名士的风采,品一品,尤其在今天看来,满有味道:
《雅量第六》第二十四则:“庾小征西尝出未还,妇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归,策良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朗能骑,我何由得见?’妇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大概意思是说,庾翼出征将要回来,他的妻子和岳母到城楼上去迎接他,不一会儿庾翼回来了,他的岳母对他的妻子说,听说庾朗马骑得好,我怎么才能见一见呢?他妻子将此话转告他,他就摆开仪仗,上马跑起来。但刚跑了两圈,就落马倒地了。但对于如此之尴尬的事,庾翼却若无其事。《世说新语》记录的这一类故事,说实话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虽然不见得情节、细节相同,但类型可以大致归为同类,人生活于社会中,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有意思的是,《世说新语》专拣这类事,郑重其事地记录下來,这就耐人寻味了。我们想,刘义庆并不是想专挑些生活琐事,甚至是人们“丢丑”的事来记载,而是借这些事来传达一种意思,一种当时时代人们的价值追求。不幸得很,刘义庆苦心想要做的事,想要向人们展示的君子风度,却被后人误解。
《雅量第六》第三十六则:“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大概意思是说,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和王献之有一回一同坐在一间屋子里,忽然起了火,王徽之急忙跑开躲避,慌得连鞋也没穿。而王献之则神色恬然,不慌不忙地叫来仆人扶着出屋去了。世人以此来判定此二人气度的高下。总之是魏晋之士所提倡和努力做到的,是人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高质量。无论是遇到海上浪起、屋内起火那样危险的事,还是想要展示骑技却从马上摔下来了那样令人尴尬的事,以及帽子被风吹掉了那样失礼的事,都要保持镇定大度的情绪,不能惊慌失措、气急败坏、捶胸顿足,而是要表现出胸有城府的气度,见多识广的气量,潇洒沉稳的风度。也正因为此,嵇康在面临被处死刑时,并没有失魂落魄,而是面不改色,神态如常,要求取琴来弹。一曲《广陵散》弹毕,叹曰:袁孝尼曾经请求学习此曲,我没有教他,如今《广陵散》却绝传了。没有非凡的气度,怎能在临刑前不思他物,而是喟叹着名曲的失传;或谓嵇康不过是强打精神、故作镇静,若果如此,则嵇康断不能弹琴奏曲。
笔筒作为一种文房书案实用器物,始于何时?根据已经发现的实物,和人们对这种实物的年代判断来看,始于明代。按说这种结论非常不合乎情理,因为它与毛笔的出现,在时间上相距太过遥远。我们现在在文物商店里、古玩商铺里经常可以见到的陶罐,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大概是五六千年,那上面留下的各种图文,观其形态,应知就是用毛笔描绘的。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考古中,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笔,就实物来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支。我们且不说新石器时期如何怎样,仅在战国时代,以人们已经具备的智慧和文明程度来看,应该可以发明出束笔之具的笔筒了吧,因为一是笔肯定已经出现了,有了实际的需要;二是人们已经具备了写出好文章的能力,以这样的需要和这样的能力,发明笔筒这样一种工具,应该是可以的,它只需要截一段竹子就可以了。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笔筒实物,据说是明代中晚期的,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朱松邻竹雕松鹤纹笔筒。朱松邻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人,中国竹雕史上著名的嘉定派竹刻,此君是开山之祖。笔筒没有能够大体上与毛笔产生于同时,原因据专家们研究,是笔筒之于置笔,在功能上存在着弊端。在笔筒里放置毛笔,是竖着,而且必须笔头朝上,这就使得刚使用过的笔,因为还湿着,笔头中含有水,所以就会向下坠,向下塌,不利于毛笔的保护。而且水还向下渗,使竹制的笔管容易撑裂。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置笔工具中,还有笔挂、笔架、笔床、笔船等,这些用具克服了上述笔筒存在的两个问题,但与笔筒相比较,又有不及处,是笔筒可以放置许多笔。也许是到了明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笔筒也有其所长吧,因此用其所长,将笔筒用来置放新笔和不经常使用的笔,总之笔头得是干的——不知道,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绝大多数我们都不知道,并不是无论什么事,只要经过研究就都能知道。
也有研究者认为,笔筒应该最早出现于宋代,理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官窑笔筒,安徽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蹴鞠图纹象牙笔筒,但将这两件器物定为宋代,学术界很有争议。很有争议的事,不能定论,就只好存疑。此外还有存疑的,是文献中出现“笔筒”一词,很早,为三国时吴国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螟蛉有子》篇说:“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宋代无名氏著有《致虚杂俎》,其中有云:“王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班;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对于此说,后世研究者抱以很谨慎的态度,并不以此认定三国或晋代就有笔筒了。这种谨慎的态度非常好,与今天有些“专家”急功近利甚至想当然的态度相比较,简直让人欣佩。专家们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我们猜想,一方面可能是找不到事物演进过程中那条渐进发展的线,二是历史上还存在一种也叫笔筒的东西。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考古,出土了一件笔筒;1984年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也出土了一件笔筒,只是这两件笔筒,与今天被称作笔筒的物件,非是一物。质地为竹子,形制是一根细管,如同笛、箫那样,用法是将一支毛笔整个放进竹管里,用途应该主要还在于保护笔头。如果真是这样,叫做笔套好像也可以。因此,陆玑说的可以放桑虫的笔筒,王献之那个叫作“裘钟”的斑竹笔筒,其实是那种笔管,也未可知。总之是今天叫做笔筒的这种器物,在这个地方找不到支持自己的论据,因此也就只好承认它产生于明代。至于随着研究、考古地深入,这个结论会不会被改变,那是将来的事。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是在羲之、献之的时候,文房中的器具,已经不仅仅是实用了,已经有了审美的意义,有了情趣。否则王献之的那个笔筒,就没必要非得用斑竹来做;即使用了斑竹,《致虚杂俎》也没必要非得记上一笔。
这件“龙山落帽”纹笔筒,是一件粉彩瓷笔筒,绘画较为精细,采用勾线填彩法。树叶采用胡椒点、夹叶点法绘成,是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构图巧妙,长者为背向,扭头望着被风吹起的帽子;童子则为正向。衣带飘起,表明山风不小,足以将帽子吹落。远山用色介于赭与矾红之间,轻敷,有浅绛彩瓷的画风。坡路的草地上有斑驳落叶,点明了时间为深秋,与“九月九”相契合。山石除勾轮廓外,暗面用披麻皴,亮面不用皴,且颜色略淡;与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不同,其间多有焦点透视的倾向,此二点表明此时西方绘画观念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且已为民间瓷绘艺人所接受。
龙山颂 第9篇
年级学生信息采集
表
学籍号 姓 名
91 88 9265 32 76 71 79 70450201 70450202 70450203 70450204 70450205 秦龙 陈卓 曾涵 李兵 王燕
70450206
70450207
70450208
70450209
70450211
龙山颂 第10篇
近日,龙山中学组织初二年级部分学生参观了龙山闵伟黑陶艺术馆。龙山黑陶艺术被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在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龙山闵伟黑陶艺术馆是一个品位高、规模大的黑陶文化专题展览和制作馆,集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是宣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龙山中学的学生走进闵伟黑陶艺术馆后,工作人员首先带同学们参观了黑陶艺术品展览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宛若天成,同学们立刻被黑陶独特的艺术气韵所吸引。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章丘黑陶艺术大师闵伟先生向同学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每件作品,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要多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工作人员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陶艺制作坊,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黑陶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精美的黑陶艺术品、悠久的龙山历史文化给前来参观的龙山中学每个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次参观学习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同学们感受了创作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课堂中、书本里所没有的乐趣。这次活动也得到了闵伟黑陶艺术馆的大力支持,以后也将继续协助和支持我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龙山中学一直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注重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重视校外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幸福成长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附:
龙山颂 第11篇
春日送丽处士归龙山,春日送丽处士归龙山无可,春日送丽处士归龙山的意思,春日送丽处士归龙山赏析 -诗词大全
春日送丽处士归龙山作者:无可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爱弟直霜台,家山羡独回。出门时返顾,何日更西来。
柳亦临关发,花应到越开。渔舟谁伴上,依旧恣沿洄。
龙山颂 第12篇
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杂言 心惆怅,望龙山。云之际,鸟独还。悬崖绝壁几千丈,
绿萝袅袅不可攀。龙山高,谁能践。灵原中,苍翠晚。
岚烟瀑水如向人,终日迢迢空在眼。中有一人披霓裳,
诵经山顶飧琼浆。空林闲坐独焚香,真官列侍俨成行。
朝入青霄礼玉堂,夜扫白云眠石床。桃花洞里居人满,
龙山颂 第13篇
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
作者:苏轼朝代: 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愁客倦吟花以酒,佳人休唱日衔山。
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
龙山采风作文 第14篇
今天是星期六,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下午,我们坐着大巴车说说笑笑的来到了龙山。一下车,那里绿树如阴、青山绿水的风景立刻就吸引了我。
不知不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动物园,我们蹦蹦跳跳的进去了,哇!好多的动物啊!背上有两座小山似的骆驼、爱吃叶子的孔雀、调皮的小猴子、可怕的东北虎、凶恶的狼我最喜欢的是小猴子,它们特调皮,爬上爬下的可爱极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要走了,我们不情愿的上了车,我望着风景优美、青山绿水的龙山,想道:什么时候再来龙山采风?
游白龙山作文 第15篇
白龙山上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山顶的龙水喷,这个天然形成的龙头与真龙头可谓一模一样,我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下雨时,龙鼻孔中会喷出两条冲天水柱,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龙!
“鱼石”也不逊哦!那是一块巨石,比较圆润,形状和真鲤鱼一点儿不差。后人又划刻上了嘴和眼。嘿,更像了!
山有名,茶功不可没。古人云:好山好水出好茶,“白龙毛峰”就是出自白龙山的好山水。
这天,我想细细品味这传说中的“绝世名茶”。
将一小撮茶叶撒入玻璃杯中,便有清翠的.“沙沙”声在屋中回荡,将龙水喷中喷出的水煮沸后倒入,立马掀起一阵“波浪”在杯中翻卷,茶叶也随着水欢快舞蹈,顿时芳香四溢。待水平静,茶叶矗立在水底,如水草一般,此时,迷人的香气完美地融合在空气中。喝上一小口,更不得了了,就如进了天堂般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