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连贯原则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连贯原则范文(精选7篇)

连贯原则 第1篇

关键词:目的原则,目的关系,劝说语篇,连贯分析

一、引言

奥巴马是个天生的演讲家, 有着“令政客妒嫉的嗓音”, 加上其个人魅力无穷, 调动现场气氛能力一流, 演讲中带着某种直指人心的魔力, 每每能使得群情激昂。他的演说富有节奏感, 几乎带有一种催眠和传教的功能。他竞选总统成功与他出色的演讲才华密不可分。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 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以奥巴马2012年就职演讲为语料, 对该语篇进行连贯分析, 希望赋予奥巴马演讲分析的新视角。

二、目的原则理论

“目的原则”是中国著名语言学者廖美珍在2002年首次系统地提出的一种新的语用原则。它是建立在行动学理论、言语行为哲学和目的哲学及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廖美珍把哲学上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于言语行为分析和研究, 提出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语用新原则——“目的原则”, 并且探索出一套用于语用分析的目的分析模式。人的行为是有目的导向的, 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廖美珍教授对目的的定义是:目的是生成于人的大脑或者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又表达于行为的一种理想的状态。目的是言语行为生成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动力, 是言语行为目的分析的基石。

目的原则下的语用研究和言语行为分析把目的置于中心地位, 以目的为轴心来描述、分析与解释言语行为, 具体包括:目的与意义;目的表达;目的追求;目的关系;目的互动;目的层次和结构;目的和语篇;目的实现手段;目的实现条件;为人们表达目的、理解目的、实现目的提供语用学启示。

目的原则在系统论的基础上也提出目的也是一个系统。通常, 一个言语活动如果不只是由一个言语行为构成的, 便有一个总目的, 总目的之下有子目的, 子目的下可能又有子子目的, 形成一个目的系统网络。有的子目的直接指向总目的, 有的间接指向总目的。在这个系统中, 从对总目的重要性而言, 目的又可分为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但是, 所有的子目的都受总目的支配。

三、劝说语篇与奥巴马获胜演讲

话语或语篇有两种形式:一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互动性话语, 在两个客体之间展开, 如对白、问答等等;一种是独白式话语, 由一个主体发出, 如散文、诗歌、演说等等。独白式话语, 也叫劝说语篇, 从表面上看只有一个人的言语, 然后听话人的存在却不言而喻。譬如, 奥巴马2012年的总统就职演讲, 从文字上看只有他一个人的话语, 但潜在的听众则是全美人民。劝说语篇的目的在于使被劝说者赞同劝说者的意愿、态度、观点等从而表现出劝说者所期望的态度、立场、行动。

在众多劝说语篇中, 演说类语篇属于最典型的一种, “它是一个人面对众人的谈话, 是日常交际的扩充, 用独白方式将思想信息传送给听众, 唤起听众的情绪, 达到交际的目的”。总统就职演说的目的就是激起听众的热情, 说服听众接受其政治主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本文以奥巴马2012年总统就职演说为语料, 原因在于它是典型的劝说语篇且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这篇演讲的中心主题是呼吁所有美国民众团结一致, 并且继续发扬美国精神, 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和他一道创造更好的美国, 这是整个演讲的总目的。此演讲由32个段落组成, 按分—总式展开, 包含5大话题:对包括美国民众、竞争对手、朋友、家人和竞选团队感谢、揭示竞选对于他和整个美国的意义、表达美国人的共同愿望并呼吁全美民众团结一致、赞扬和倡导美国精神及说明未来的政策重心和他的坚定信心。

四、目的原则下的宏观语篇连贯分析

宏观语篇在此指由各个段落组成的整个语篇, 对其进行连贯分析的目的在于明了各段落间的前后联结关系。

1、宏观语篇连贯图解及特点

这篇演讲首先感谢各方人士, 然后申明选举不仅仅是政治角力, 更有其突出美国自由的意义, 从而杜绝个别愤世嫉俗之人的反感让所有民众都支持选举及其结果, 进而通过大多美国人的共同梦想呼吁全美人们团结一致, 同时倡导发扬美国精神, 最后表明自己对于创造更美好的美国的坚定信念。以下就是用目的原则对整篇演讲的连贯分析图示 (图一) :

由图可知, A-G七个子目的围绕总目的依次展开且最终都指向总目的, 整个连贯呈分-总的布局。各个子目的之间虽然呈并列的平行关系但若与总目的的联系却又主次之分, 其中F, G占最主要地位, A, B, C, D, E, F相应地占次要地位。此外, 贯穿整个宏观连贯中的“团结美国民众”和“呼吁发扬美国精神, 努力奋斗”两条主线中, 后者占主要地位并与总目的有直接关系, 而后者占次要地位并与总目的有间接关系。

2、宏观语篇连贯程度分析

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信息看似杂乱无序实则有章可循, 同时这些信息依据其重要性也成一定的等级性。

由图得知, A, B, E, F直接指向总目的, 因此在整个语篇中其连贯程度就强于间接指向总目的C, D, G。同理, G, F由于在四个子目的中与总目的关系最紧密, 因此其连贯程度自然要强于其他五个子目A-E。

五、目的原则下的微观语篇连贯分析

微观语篇连贯分析则针对段落内部的连贯而言。由分析得知, 大多段落内部体现了三种目的关系且以单一目的关系为主;少数段落内部包含了多种层次的目的关系即目的复合型。

1、支持性目的关系

一个段落中若后面的斜体部分的言语行为支持前面的言语行为部分, 那么本段落就体现了支持性目的关系:

(1) We’re not as cynical as the pundits believe.We ar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and we remain more tha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We are and forever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澄清性目的关系

一个段落中若后面的斜体部分的言语行为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与解释, 则本段落体现了澄清性目的关系:

(2) Now, we will disagree, sometimes fiercely, about how to get there.As it has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progress will come in fits and starts.It's not always a straight line.It's not always a smooth path.

3、对比性目的关系

一个段落中若后面的斜体部分与前面所述内容相异, 则本段落体现了对比性目的关系:

(3) This country has more wealth than any nation,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rich.We have the most powerful military in history,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strong.Our university, our culture are all the envy of the world, but that’s not what keeps the world coming to our shores.

4、复合性目的关系

这里的“复合”指有些段落内部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目的关系, 从而形成多重连贯关系, 如例 (4) 。第一层次为对比性目的关系即 (b) 与 (a) ;第二个层次转为澄清性目的关系即 (c) 与 (b) ;第三个层次呈对比性目的关系, 包含在第二个层次中即 (d) 与 (c) 。

(4) Some of you were new this time around, and some of you have been at my side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a) .But all of you are family (b) .No matter what you do or where you go from here, you will carry the memory of the history we made together and you will have the lifelong appreciation of a grateful president (c) .

六、结语

目的原则为语篇连贯分析开拓了一种新的语用研究思路。本研究发现, 目的原则不仅可以用于说明性语篇连贯分析, 它同样适用于劝说语篇连贯分析。同时, 目的原则可以使语篇连贯分析由微观向宏观层面拓展即从段落内部延伸到段落间:在宏观层面上, 它更有效的揭示出语篇的结构布局及其宏观连贯特点和层次;在微观层面上, 它更有效的揭示出段落内部的主要连贯关系及特点, 由此证明了目的原则在语篇理解与分析中的强大解释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学[M].北京:中国社科院, 2002.

[2]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351-357.

[3]廖美珍.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 (上) [J].修辞学习, 2005 (3) .

[4]廖美珍.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话语分析新途径 (下) [J].修辞学习, 2005 (4) .

[5]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38, 174.

[6]王德春, 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28.

连贯原则 第2篇

连贯 (coherence) 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区分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语篇的连贯可以分为显性连贯 (explicit coherence) 和隐性连贯 (implicit coherence) 。作为语篇表层结构的衔接关系, 如词汇, 替代, 照应等被看作是“连贯标记”构成了语篇的显性连贯;但有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 内容也是连贯的,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语境及语用等语言外知识的影响, 并构成语篇的隐性连贯。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从语篇的角度出发, 以语义为中心去分析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较准确地确定篇章的意义。

1 显性连贯

1.1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照应 (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 强调主客体的分离, 因此, 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 因此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在英语中大量衔接手段的使用是英语连贯的保障。

例 1:He looked a little disturbed and worn,she thought. But he said not a word to her about her revelation,even when they were alone. Could he have had it?... It might be that he forgave her. But even if he had not received it she had a sudden enthusiastic trust that he surely would forgive her.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Thomas Hardy

在这一段中, 有7个“she”9个“her”都代指Tess, 13个“he”, 1个“his”, 1个“himself”均指Clare。在“Could hehad it”, “But even if he had not received it”这两处都用it代指Tess写给Clare的信, 译文清楚而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指代关系, 使行文流畅, 语义连贯。但在汉语中代词的使用, 一个语篇前面出现了代词, 后面的句子中这个代词往往可以省略。这是由汉语意合的特点决定的, 翻译时不必将英文中的每个代词都译出来, 那样很累赘, 只要语义上连贯, 可略去不译。

“Could it be that her doubts were child- ish?that he forgave her;that he loved her for what she was;”中,有两处省略了“Could it be”, 但在译成中文时,为了实现意合,符合汉语的表 达习惯,在翻译时添加了两处“莫不是”,使英语 中的省略部分在翻译成汉语时将其还原。

1.2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在语篇中, 词汇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起到语篇衔接的作用。Halliday&Hasan把它们归纳为二大类即复现 (reiteration) 和词汇搭配 (collocation) 。复现具体到词汇项目上可以是同一个项目的重复 (repetition) , 同义词, 反义词, 上下义关系词 (hyponymy) 。而词汇搭配表示通常出现在同一个语义场的项目同现的现象。

例2:在大学英语新视野第三册第九课Premarital Agreements, 这是一篇关于婚前协议的文章。其中prenuptial agreements共在文中出现9次, 它在一篇文章中的不同段落重复出现 (repetition) , 才使得整个语篇各个段落之间相互衔接、上下连贯、主题明确, 使得语篇一气呵成、意义完整。但与此同时, 作者又使用表达同一意思的不同词汇和短语, 即同义词。其中agreement 6次, prenups 5次, contracts 4次, document 1次, 全文共16段, 除了第一段, 这些同义词在同一语篇其余15段中均有出现, 不仅使语篇语言丰富,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同样的概念意义, 使得篇章各个段落彼此自然衔接, 语意连贯。

2 隐性连贯

2.1 情景语境

Halliday认为, 情景语境有三个变量, 可以分为语场 (field) , 语旨 (tenor) , 和语式 (mode) 。语场指所发生的事, 包括时间, 地点, 谈话的主题;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媒介或渠道, 如口语还是书面语, 还包括修辞方式。

2.2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 他的一言一行显然都要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包括他的思维习惯, 行为习惯, 宗教信仰通常要交流的意义, 通常要说的话。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这样, 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将会直接影响他自己要说的话和对对方讲的话的理解与解释。

例 3:YOU,COCHRANE,WHAT CITY SENT FOR HIM?

Tarentum,sir. Fabled by the daughters of memory.And yet it was in some way if not as memory fabled it.

Ulysses by James Joyce

在这段语篇中, “记忆的女儿”源于希腊神话里主神宙斯与摩涅莫绪涅 (记忆女神) 之间所生的精通文化, 音乐天文等的九位缪斯。指的是脑中存有的以往经验的记忆。在此“记忆女儿所编织的寓言”指孩子搜遍脑中的所有记忆, 但仍对老师的问题一无所知。如果译者不加以注释说明或解释, 读者就不会理解原文的含义, 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理解偏离。

2.3 语用

为了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语用使用者还要积累一定的语用知识。说话人能在语句的表层意义暗藏自己的深层意图, 听话人则能从表层意义推断出其深层意图, 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性。Tsui (1991) 认为, 在会话语篇中, 不管是否存在衔接关系, 只要一个语段的言外意图或与其语用预设有关, 那么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可构成连贯关系。

2.4 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自然对等原则, 认为翻译家就是要在目标语中重构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由于译者本身及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要想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笔者就如何实现语篇翻译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 理解原文, 把握文章的脉络, 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法 (top-down) 。对由若干句子组成的语篇进行翻译, 应该先确定整个语篇的意义, 再确定每一句话, 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孤立地分析单个句子, 是很难弄清其含义的, 也就谈不上忠实的翻译。其次, 合理地运用衔接手段。由于中西方人思维上的差异, 因此在语言上反映为英语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差异, 摆脱英语衔接手段的束缚, 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衔接手段使译文连贯起来。再次, 恰当地处理文化空缺。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 环境不同, 因而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价值观, 宗教信仰及思维模式, 这必然要体现在语言之中。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 那么翻译时语义必将丢失, 难以建立语篇上的连贯。译者可以以译文读者知识结构为依据, 保留原作的文化色彩, 用文外加注或文内变通的方法建立语篇的连贯。

参考文献

[1]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 第3篇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对语篇连贯进行了研究。其中, 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连贯研究重视的是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在此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探讨了非结构性衔接机制。他们认为把衔接机制与语域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语篇连贯。许多研究也表明:有衔接机制的语篇不一定连贯, 没有衔接机制的语篇不一定不连贯。即衔接机制不是语篇连贯与否的唯一标准, 它还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个语篇时, 产生的理解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说话人或听话人都是按照自己已知的概念集合去构建有关世界的心理模型或表征, 而这些表征是受人主观性的制约。人们的这些心理表征对构建语篇连贯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 连贯的定义

随着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问世, 连贯就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 关于语篇连贯的定义, 众说纷纭。凡·戴克 (1977) 在《语篇与语境》一书中认为, 语篇连贯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的连贯性:“线性或顺序性连贯”和“整体性的语义结构”, 即“宏观结构” (macrostructures) 上的连贯, 是一个语义概念。威多逊在《作为交际的语言教学》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一书中指出, 衔接是句子或句子部分之间命题的发展, 而连贯是这些命题的言外功能的表现, 是一个语用概念。 (威多逊, 1977:52) 嘎那姆 (Garnham, 1991)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待语篇连贯。他指出“连贯不是来自于一系列连贯关系, 而是来自于有关世界和论元结构的知识是怎样用于组成语篇, 或组成话语的”。朱永生 (1977) 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 是系统功能学的语义概念。张德禄 (2003) 认为, 连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语篇在各个层次上衔接和在语境中发挥适当作用的总体效应。心理语言学认为, 连贯是语篇理解不同于句子理解的最关键的地方。连贯既是局部的, 也是全篇的。如果语篇中的句子之间有联系, 那么该语篇就是局部连贯的;如果语篇中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和某一个主题相联系, 那么该语篇就是全篇连贯的。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而言, 一个语篇是否连贯, 不仅仅需要看它是否具有衔接手段, 更需要看它是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的习惯。当语篇实现的意义符合人们理解事物的习惯, 且能被人们所理解, 那么该语篇是连贯的;反之, 它是不连贯的。因而, 语篇的连贯更多的依赖于人们主观性的理解, 它是一种心理表现, 体现在内部结构是一种心理表征。

3 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

表征 (representation)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认为, 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 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 代表客观事物, 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语篇连贯的产生表现在形式上, 是各种类型和各个形式层次的衔接手段。然而, 语篇连贯的产生不是由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联系和语义特征决定, 更多的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Halliday, 1973) 。这种“潜势”体现在个体就是人的心理认知模式 (如图式、心理模型等等) 。因此, 语篇连贯的研究必然要考虑说话者或听话者是如何在自身的主观意识下来建立语篇的连贯。人们在构建和理解语篇时是运用心理表征来理解语篇, 识解语篇的。因而, 语篇的连贯就具有了人们心理表征上的连贯性。桂诗春 (2005:409) 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提到两个重要的心理语言学问题, 即 (1) 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刻里用语码所传递的语篇包括一些什么信息内容; (2) 这些内容的心理表征如何建立。连贯在第二个问题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语言学家通常认为, 连贯是理解者的心理概念, 而不是篇章中的概念。因此连贯并非是语篇的一个属性, 而应是语篇的心理表征的一个属性。

4 语篇连贯的条件

总体而言, 语篇连贯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朱永生, 1996-1997) 。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因素, 即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交际目的、人体心理思维特征等来影响语篇连贯。语篇的内部条件则是从语篇自身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来影响语篇连贯。

影响人们识别语篇连贯与否的基本因素是外部条件中文化语境和认知图式。从个体而言, 它体现在交际者或说话者根据实际的交际环境来猜测交际意图, 以实现理解对方和交际的目的。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相互联系则影响和决定了语篇中什么意义特征需要由形式特征来表现, 什么意义特征不需要由形式特征来表现, 不体现在衔接机制上, 从而成为语篇的隐含意义。为了理解语篇的隐含含义, 在分析语篇的衔接机制特征基础上, 解码者需要借助非语言因素才能还原隐含意义, 理解语篇, 从而实现语篇整体意义的连贯。

5 连贯的范畴

Halliday&Hasan (1976) 指出, 连贯是“用来连接前面提到的东西的各种可能性”, 他们认为有七种连贯范畴。它们包括:共指 (Co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词 (Conjunction) 、词义性重复 (Lexical Reiteration) 、同义词性 (Synonymy) 、下义词性 (Hyponymy) 等。

共指是一种连贯手段, 是一种语义关系, 用来解释在篇章中其他地方出现过的项目。它可以进一步分类为:代词性 (Pronominal) 、指示词性 (Demonstrative) 、比较性 (Comparative) 等。比如:

(1) The woman lost her mobile phone at mall.She became very worried.

(2) That was the best song I had ever heard.

(3) It’s the same lesson that we had last night.

例 (1) 中“she”指代的是前句中在商场丢失手机的女人, 与第一句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整体的含义;例 (2) “That”指示的是听者听过最好的歌;例 (3) “same”则是另外一种用于表示比较的指称, 与之前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也常用与此类似的词汇来联系过去, 指称特定的事物, 如“different from”、“similar”等等。

替代

(4) -Do you have a pen?

-Yes, I bought one yesterday.

省略

(5)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e?

-Yes, I do.

为了避免重复啰嗦, 例 (4) 中“one”用于替代前文提到过的“pen”来完成语句的连贯性。在例句 (5) 中, “do”用于替代前文出现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此类省略看作一种特殊的替代。

连词

(6)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so I have to change the plan.

我们常用连词来完成连贯, 除了例句中的“so”, 我们还有“but”、“however”、“yet”和“though”等等连词来完成连贯。

词义性重复

(7) I love the singer.The singer won the fi rst award in the show.

同义词性

(8) The boy won the game.The lad was delighted afterwards.

下义词性

(9) The boy won the game.The child was delighted afterwards.

例句 (7) 、 (8) 、 (9) 中斜体部分字体利用了重复词汇、同义词汇、下义词汇来完成连贯。

在这七种范畴中, 除了连词, 其他几种都可以说是上指式 (anaphora) 。例如例句 (1) 中“she”是上指式, “her mobile phone”可以理解为先行词。这种上指式能帮助人们理解语篇, 因为上指式和先行词讨论的都是同一个事物, 或者是相近的事物。如果我们要理解一个句子或语篇, 我们就必须要提取记忆保存中的先行词, 并把它与上指式联系起来。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句子或语篇都是上指式与先行词相近或一致, 甚至在语言字面上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就给解码者造成了识解的困难, 需要借助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完成理解上的连贯。

6 连贯的策略

语篇理解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需要识辨词语、对句子结构进行语法分析、提取句子的意义、对语篇信息进行表征等 (贾志高, 2002) 。理解语篇必须要理解句子和篇章之间连贯性。连贯性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语篇的连贯关系除了通过语言明确表现出来外, 还能通过非语言等因素来表现。当语篇的连贯性不那么明显时, 需要解码者利用连贯的策略来进行识解。

6.1 已知和未知策略

语篇连贯的策略多是建立在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基础上。已知信息是指说话人或作者假定听话人或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 而未知信息则是说话人或作者假定听话人或读者不知道的信息。Clark&Haviland (1977) 认为, 读者期望作者使用已知信息来指读者已经知道的或能找出的信息, 用未知信息来指读者还不熟悉的概念。他们根据这个假定提出已知/未知策略 (given/new strategy) 的句子组合模型。该模型认为, 句子理解过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a) 找出目前句子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

(b) 在记忆中找出已知信息的先行词。

(c) 在记忆中把未知信息定在该位置。

6.2 直接匹配

在目标句中找出已知信息, 并与语境中的另一个句子的先行词进行匹配。

(10) We can buy some flowers for our teacher at the shop.

(11) The shop was closed last week.

在例句 (11) 句中“t h e s h o p”是已知信息, 而“closed”是未知信息。我们在理解该句的时候, 先在记忆里搜索前句与“shop”相关的信息, 通过语境进行理解, 并与其匹配来完成整个句子的理解连贯性。

6.3 搭桥

有些句子的已知信息中, 没有明显的先行词, 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句子的理解。这种情况下, 需要读者作搭桥推理 (bridging inference) 。如:

(12) Let Tom drive you home.

(13) Tom got drunk.

在这两个例句中, 已知信息中没有直接的先行词, 但是通过“got drunk”的信息, 读者可以推测出Tom已经喝醉了, 不能开车的信息。

6.4 重新恢复老信息

当一个句子指向前面提到过、而又不在前景的事物时, 读者或听话人需要重新恢复那些与目标信息相匹配的信息。前景又可以称为焦点。Sandford&Garrod (1981) 在说明语篇的记忆表征时指出, 前景 (或焦点) 分为两类:明示焦点 (explicit focus) 和隐含焦点 (implicit focus) 。具体而言, 明示焦点指的是语篇前面明确说出来的内容, 且处于当前焦点的项目, 它们可以用代词进行指代;隐含焦点则是可以通过明示焦点来推论的项目, 它们不能用代词进行指代。Sandford&Garrod (1981) 比喻到:当一个房子处于明示焦点的时候, 房子的屋顶、墙壁等处于隐含焦点。这些体现在具体的语篇和句子之中, 便是句子或语篇中没有明显的先行词, 或先行词与目标句的距离很远。因此, 这种情况读者推理的难度增加, 推理时间也更长。

Zwaan&Rapp (2006) 认为有一个可以让小孩回答的问题:你用什么办法将大象放进冰箱?答案很简单:把冰箱打开, 把大象放进去, 关门。接着另外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将长颈鹿放进冰箱?读者很可能按照第一问题的回答模式来回答, 然而, 正确答案是:打开冰箱, 取出大象, 再把长颈鹿放进去, 最后关门。另外一个问题:所有的动物参加丛林王举行的大会, 只有一个动物没来参加, 是哪个动物?答案是长颈鹿, 因为它在冰箱里。最后一个问题:许多鳄鱼在河里, 你用什么办法过河?答案是游泳, 因为鳄鱼正在参加丛林王举行的会议, 所以河里现在很安全, 可以游泳过河。为了正确回答这四个问题, 读者需要联系先前的问题和答案背景, 并结合当前焦点的信息。总而言之, 读者必须在脑海中将这四个问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即所有的动物都在丛林中。每一个问题都与之前问题的语境相关, 且回答下一个问题都必须恢复之前问题相关信息 (王亚同、李文岗, 2011) 。

6.5 找出语篇的新话题

当信息是全新的, 且目标是在语篇中建立新话题时, 读者需要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增加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建立理解的连贯性的目的。这些新信息增加的往往是细节。一旦说话者或作者增加了新信息, 这些新信息就可以作为后面语句的先行词。这种结合的过程是情节性记忆的一个分层结构。这种语篇的记忆表征可以用图5.1表示:

7 结语

语篇连贯是理解者的心理概念, 不是篇章或社会语境的概念。语篇连贯不是更多地依靠衔接手段来实现, 而是靠听话者或读者的认知机制实现心智上的连贯性。语篇意义的连贯性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但是语言形式只体现显性意义和提示预设意义, 隐含意义则需要听话者或读者运用百科知识、共有的社会文化语境、现有的交际语境, 并建立连贯策略等来推测完成。语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单向过程。语篇的生成、语篇的识别和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 是双方心理表征的过程。因而, 语篇连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表征。

参考文献

[1]David, 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富饶.建立语篇连贯的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2) :96-97.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10-420.

[4]罗迪江.语篇连贯的主观性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3:150-152.

[5]梁国杰.议语篇连贯概念的界定[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 (9) :47-48.

[6]茹金霞.心理表征和语篇连贯的解读[J].美中外语, 2005 (3) :56-57.

[7]王纯磊.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10) .

[8]王亚同, 李文岗.心理语言学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浅谈《江雪》中的宏观连贯 第4篇

自柳宗元的压卷之作《江雪》问世以来,引起了我国广大学者的关注,数百年来,久诵不衰。纵观各学者对其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大多学者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江雪》 的意境方面进行分析,如纪永贵(2002)和李海林(2004) 都从意境方面对其进行了赏析。但对关《江雪》中的连贯问题,则少有人提及。基于此,笔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语言学家张德禄(2006(10):1)的宏观连贯原则对《江雪》中的宏观连贯进行分析研究。

2.宏观连贯原则的界定

连贯是什么? 韩礼德和哈桑(1976:23) 是这样对其定义的:连贯包括两个方面, 它既有语境的连贯也有自身的连贯,而且这两方面的连贯不仅在语域(register) 上是一致的,而且是衔接的。英国修辞学家Brooks&Warren(1972:27) 也认为连贯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语篇, 其中语篇里面的各个部分必须紧密粘连的。也就是说,连贯其实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它存在于各语篇的各层次之间、各部分之间, 然后构成一个整体, 这时的语篇才能是连贯的语篇。所谓宏观连贯指的是语言交际者对语篇的一种期待:一是对语篇总体(言语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一种期待;二是指语言交际者对语篇话语的连接规律的期待。Campbell(1995,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 曾经对语篇宏观连贯的做过详细研究,总结出了其6种意义形式, 即宏观连贯原则:指称链贯穿全文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相近性原则;强化原则;冲突原则和密度原则。后来张德禄(2006 (10):8)根据Campbell的理论又总结了两种语篇连贯宏观原则:指称链贯穿全文的原则和体裁优先原则。

3.文本分析

3.1.体裁优先原则

任何一个语篇都有一个或几个属于自己的体裁,也就是说任何语篇也必定都有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语义结构。而语篇体裁的宏观语义结构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建立于其他各种原则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在体裁结构选择以后才能选择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式,这种语篇构成现象称为体裁优先原则( 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为了实现自己的说话意图,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言语表达者必须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与自己的体裁样式来,否则他们的说话意图就会大打打折扣。而体裁结构本身是由我们社会的文化等因素确定的, 已经融入我们的思维之中,成为固定的思维交际模式;它们是与我们的交际意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交际意图,当我们确定选定宏观体裁结构之前,我们还要选择表达内容,使语篇的整体意义与语篇的体裁结构相一致。

《江雪》作为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表达其丰富的意象,就是扣住了其语篇体裁的特点。诗由四句话构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文缪缪二十字,但却是对体裁优先原则运用的典范, 诗的前两句,共写了山、径、鸟、人踪四种事物,一字一词, 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并在这四种事物名称前后分别冠以千、万、绝、灭等修饰语来表现其各自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随之,话锋一转, 江面上有一只小船,小船上有一个老翁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这样,孤,独, 蓑笠翁,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孤寒之感油然而生。

3.2. 意义一致性原则

张德禄(2006 :8) 认为意义一致原则就是指任何一个语篇至少有一个衔接链贯穿全文,作为这个语篇主题的主要标志。可以说,在一个完整的语篇中, 为了能使语篇成为统一的逻辑主题,作者总会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语言来完成, 这样也就总会有3-5条衔接链贯穿语篇的始终,但这首诗歌由于体裁的特殊性,选择了一条隐性的衔接链。

《江雪》中,作者使用了山、径、鸟、人踪、舟、钓、翁、 江等八种指称不同事物的名词,这八种事物貌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一条隐性的衔接链,都是为突出“江”,突出“雪”服务的。“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这四个短语把一个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图画是: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舟上有一穿着蓑衣的老渔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而渔翁的性格是如此清高,如此孤傲。

上述意象的衔接,可以说是意义一致性原则的典范,使得整个叙述过程浑然一体。貌似杂乱无章的事物被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雪天垂钓旅图,并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前途漫漫,世态炎凉,自身孤立无援。

3.3. 相似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相似性作为语篇连贯的特点之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有相似性,一个语篇才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Campbell,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 它也是形成连贯语篇的主要意义组合方式之一。《江雪》的四句诗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意象表达:山、径、鸟、人踪、舟、钓、翁、江,这些人和景既有明显的深冬色彩,与作者内心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也有相通之处;同时,这些人和景之间也有相似的结构: 山、径、鸟、人踪、舟、钓、翁、江,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并列将其组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幅雪天垂钓图;同时还给人以相似的视觉盛宴,而这些人和景之间表达的对称性也使得整个语篇部分与部分之间以相似性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由诗文我们可知道当时作者写这首诗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千山”上是雪, “万径”上也是雪,可以说到处都是雪,这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到, 渔翁的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肯定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雪”同这些景物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后来只写江,并用“寒江雪”这样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既然连江里都满是雪,这就把雪的大和厚的情形完全表达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而一个“寒”字,更是点明了寒冬的气候特征;同时诗人也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即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 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从而最终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衔接和统一。

3.4. 冲突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nflict)

冲突原则是语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冲突原则实际上是通过另外一种语义关系来发展语篇的手段: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建立对比的发展方法, 使矛盾的双方共同发展来促进语篇整体的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个手段来形成转折, 引入新的次级主题, 扩展语篇的意义范围。

《江雪》中,虽然说前面两句用 “千山”、“万径”是为了给后面两句中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的,可归根结底都是为渔翁作陪衬的。若没有“千山”、“万径”的衬托,“孤舟”和“独钓”也就没有什么感染力了,也就不能表达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了。正是作者将“千山”、“万径” 分别放在“鸟飞”、“人踪”的前面,并分别用一个“绝”和一个“灭”字来修饰,这就把一个我们最常见的动态场景变成了一个极端的寂静的、沉默的景象的一个静态场景。虽然后两句本来是一个静态的描写,可摆在这种寂静的、沉默的景象的一个静态场景中,反倒使整个画面上浮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并形成了一个我们不常见的一个动态场景。用“千山”、“万径”衬托“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全诗句句写景,合起来就是一幅雪景垂钓图,虽说前三句写雪景却不见“雪”字。待最后一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时, 我们才知其实“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 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不休。否则,“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4、总结

近年来,广大中国学者从文学角度对《江雪》的意境方面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连贯的宏观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介绍了各学者对宏观连贯定义的界定,并指出Campbell和张德禄宏观连贯研究的8种原则,并选择其中的体裁优先原则、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冲突原则四种原则对《江雪》中的宏观连贯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为人们今后对《江雪》的欣赏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d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 an,1976.

[2]Brooks&Warren.Modern Rhetoric[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2.

[3]李海林.论语文“感悟”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2004(5A):44-45

[4]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解析[J].名作欣赏,2002(2):87-89

[5]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2001b(2).

[6]张德禄.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7-13

[7]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6):24.

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研究 第5篇

何谓语篇?胡壮麟(1994)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这里强调两个要素:一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二是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何谓语篇连贯?王东风(1998)认为:“语篇分析将语篇内外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统称为连贯。各种连贯的总和称为语篇连贯。”国内对连贯的研究注意力多放在语篇内连贯的研究上,而国外语言学家还强调语篇内符号和语篇外因素的连贯,以及语篇内符号所体现的真实或可能世界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连贯,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的认知心理及世界知识在语篇连贯的构建与解读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将连贯构建成了一个纵联语法语义语用各层次,横贯词素词句篇各单位,内涉语言各个因素,外及社会、文化、认知各方面的立体框架系统。

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在《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1981)一书中介绍了篇章语言学的七个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l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篇际性(intertextuality),从而确立了衔接与连贯在篇章语言学的重要地位。在这七个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其它标准的基础。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而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关于语篇与翻译关系的观点,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翻译是语篇,翻译是一个语言形式及语言过程相结合的语篇过程。语篇是交际,特别是翻译的建筑材料。语篇必须被看成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Neubert, 1992)在实现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要对语篇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正(Hatim, 1994)。国内第一部以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问题的专著是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2001),此书的研究方法是从静态的词句视角转到动态的语篇视角,并提出了多元系统翻译标准为语篇翻译的标准。本文拟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来研究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 语篇衔接

1976年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合著了《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书中指出衔接的5种手段为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连接词语(conjunction)、指称(reference)、省略和替代(ellipsis, substitution)。这5种手段除过省略是一种语法手段外,都和词语的运用有关。可以认为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译文中也可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原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以下从词汇衔接、连接词语、指称和替代四方面说明。

2.1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运用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根据李运兴(2001)的分类,把词汇衔接分为同义衔接和组合衔接两类。在翻译中辨别词汇衔接,找出相对应的译文词语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同义衔接为例说明,例如:

原文:The festival has been running since 1947.It began unofficially, when several theatre grou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rived, uninvited, at the firs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and performed in small buildings, churches and in the streets on the festival’s edges, or fringe.The following year the separate Fringe Festival was set up, to run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译文:流苏艺术节始于1947年。刚开始是非官方的。当时几个戏剧团体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们并没有接到邀请,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周围的小楼里、教堂里、教堂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流苏艺术节得到确立,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英语世界》:99/8)

原文中“fringe”这个词有“流苏”和“周围”、“边缘”的意思。那翻译成流苏艺术节合理吗?在原文划线部分“fringe”和“edge”构成明显的词汇衔接上的同义关系,译者在选择译文对等词语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衔接关系,否则就会造成译文词汇衔接的断裂:读者读到上述译文时,根本无法在其中的“周围”和“流苏”两个词语间建立任何词汇衔接关系。为了再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可将“流苏艺术节”改为“外围艺术节”或“边缘艺术节”。

2.2 连接词语

连接词语指的是原文中某些词语在整个语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翻译时要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非常有条理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Halliday (1985)在论及语篇的衔接时,谈到连接词语的衔接功能,并按其功能列出了三类连接词语:引发进一步叙述的(elaboration) (in other words, for example, to be more specific),使语义得以延伸的(extention) (and, but, on the contrary)以及使语义得以增强的(enhancement) (even so, all the same, as a result)。例如:

原文:There’s certainly too much pepper in that soup!Alice said to herself, as well as she could for sneezing.

There was certainly too much of it in the air.Even the Duchess sneezed occasionally;and as for the baby, it was sneezing and howling 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The only two creatures in the kitchen that did not sneeze, were the cook, and a large cat...

译文:“我看那汤里的胡椒一定搁得太多啦!”爱丽丝说着就觉得要打噴嚏。

实在那空气当中的胡椒面儿是不少。连那公爵夫人自己也有时候打噴嚏;要说那个小孩,那就不是打噴嚏就是叫,不是叫就是打噴嚏。那厨房里只有两个不打噴嚏的,一个就是那个做饭的老妈子,一个是只大猫(赵元任译)(方梦之,1999)

在这个例句中,译者加强了句子与句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的衔接,使整个语篇文脉流畅,对某些具有连接作用的词语,作了精彩的处理。如:为了使段落间语义更加紧密连接,将certainly译作“实在”,放在句首;even和as for照常译作“连也”和“要说”;将“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译作“不是,就是”。

2.3 指称

指称通常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和分句指称。就英汉翻译实践来说,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是最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在翻译时,要认清人称指称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英译汉时,英语中的代词必须被还原为汉语的名词,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Still, they persist.After all, youknow what they say: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译文:谚语是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受人珍视并世代相传。我们认为那些洗练的警句概括了永恒的智慧,不过它们是否全是货真价实呢?心理学家发现谚语有的说得对,有的就不对。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未变,说到底,你们知道它们讲的内容都是古老的习惯,陈旧的论调,一成不变的。(《英译汉教程理论与实践》)

原文句群中划线的三个they分别译为:谚语、这种情况、它们。译文对指代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上述英语句群中存在如下的衔接链:proverbsthese pithy phrasestrusimstheytheythey。这些词的所指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第二个they不应译成“这种情况”,而应译成“这些(谚语所表达的)道理任然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一句可改为:“还是谚语里那句老话:老习惯难除老谚语还不是一样。”

2.4 替代

替代指用较短的语言形式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它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就翻译过程来说,动词性替代最具有实践意义。例如:

原文:As for the soul of man, the Eskimos do not claim toknow exactly what it is...but then who does?They see it, however, as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initiator of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being and the energy without which life cannot continue.

译文:对于人的灵魂,爱斯基摩人没有说他们确切知道其为何物可是又有谁能说清呢?但是他们把它视为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全部活动的发起者,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能源。(《英语世界》,1999)

原文中“does”替代了“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替代方式,因此,译文中采用了同构的方法,使其形成词汇衔接关系。

3. 语篇连贯

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上、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李运兴,2001)。连贯是区分语篇和非语篇的基本条件(张德禄,2003)。可以说,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逻辑层次特点,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手段是有区别的。首先,在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其次,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少用连接词语,且造句谋篇倚重词语而非小句。最后,在逻辑和连贯关系上,英语呈显性,即它的逻辑和连贯是通过句法结构来体现的,汉语呈隐性,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变通,使译文的连贯结构能充分地体现出原文中连贯结构,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语篇连贯问题主要表现为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保证译文语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然的话,译文就会出现凌乱、混淆乃至误译。

3.1 语篇翻译中的逻辑连贯重构

就语篇连贯而言,译者首先要认清原文的语义层次和逻辑脉络,因为翻译过程不仅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逻辑关系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人们思维惯势的对应、对照,甚至冲突。例如:

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朱志清《背影》)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 (杨宪益译)

以上中文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列的流水句组成,在表明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此段中文隐含着逻辑关系,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性出来。以上的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又如:

原文:A merchant, whose daughter had married a man withwhom it proved she could not get on very well, was surprised some weeks later to see the young lady return home with all her belongings.

译文:某商人有个女儿新近成婚,由于与丈夫关系不合,几星期后便携带衣物回到娘家。商人看到女儿,感到十分意外。

此例中英语原文用关系代词使语篇前后连贯,达到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紧凑,而汉语句子结构呈流水式,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符合汉语的结构特征。

3.2 语篇翻译中的结构调整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和语言逻辑不尽相同,具有特定功能的语篇构成形式也不尽相同。英国语言学家Kaplan (1996)认为:“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而根据Kaplan对不同语言思维模式的分析,英语篇章的组织发展呈直线型,而汉语呈螺旋型。所谓直线型,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再由此展开,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则是先引出话题,然后阐明主题,再转述表面上无关话题,最后再加深主题。汉语的主题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较英语更随意,而且有时主题句根本不出现在文中。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应对译文语篇结构作相应调整,以适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如:

原文:Mrs.Clinton receives about 5, 000 letters a week, according to Lawrence senior Jenny Dunlavy, who spent the fall term in D.C.as part of American University’s Washington Semester Program.Working in the Office of First Lady’s Scheduling Correspondence, Dunlavy and others sorted through as many as 100 invitations a day requesting Mrs.Clinton to attend everything frombirthday parties to baby showers.

译文:由于参加“全美大学华盛顿秋季见习计划”,劳伦斯大学四年级学生邓拉维整个学期都在华盛顿特区为第一夫人日常信函办公室工作,每天她和同事要处理100多封请柬,都是邀请克林顿夫人参加从生日宴会到婴儿洗礼等各种活动。据她透露,克林顿夫人每周大约收到共5, 000封信函。(李运兴,2001)

原文主题句是第一句的划线部分,其他信息都是作为铺垫的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这正是英语语篇开宗明义,直接切入主题的表达方式;而汉语译文则体现了汉语语篇的表达习惯,将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放在前面,然后再结尾部分点明主要信息。如果汉语译文按照英语原文的结构顺序翻译,汉语译文恐怕就晦涩难懂了。又如:

原文: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精神的鼓舞下,在会议的推动下,在方针的指导下,在党委的情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这个讲习班开学了。

译文:Respected Leaders,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 have the honor to declare the seminar open.I’d like, if I may,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convey our gratitude to those whos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have made the seminar possible.Our particular thanks should got to... (袁晓宁译)

这是一段带有浓重的中国“官场腔”的汉语原文。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时有必要在结构上和表达上进行调整。把主题句先找出来,汉语的主要信息在句尾,翻译时放在首句,再加以补充和描述。译文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起到交际的作用。

3.3 语篇翻译中的补全与忽略

在语境层次,要求译者充分注意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尽量使译文语篇所承载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李运兴,2003)。例如:

原文: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当时,不少人都感觉莫名奇妙。

译文:Since 1960s, Zhenyu had been wronged in politicalcampaigns and was incarnated for 15 years.This unjust treatment of Zhenyu had left many people bewildered. (《中国翻译》, 2010/2)

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熟悉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指导他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可能需要一点引导,所以在译文里补充了这个内容,填补了句子意义的间隙。

关于忽略的情况,忽略原文里一些可有可无的成分,及一些影响衔接连贯的成分。如:

原文:直到他1978年出狱,才听说到许许多多关于振羽在狱中斗争的故事,多到一时耳塞。

译文:It was not until 1978 when he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that we learned many of his struggle stories in jail.(同上)

句子里的“多到一时耳塞”是汉语习惯性的夸大,其实就是“许许多多”,没有特别的意识,而且如果保留它,反倒有碍译文的连贯效果,因此在译文里将其删掉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翻译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翻译时,应在充分理解原文语篇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译入语衔接和连贯手段,注意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使译文既能充分、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6) .

[5]袁晓宁.语篇翻译中的重构现象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2008, (3) .

[6]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8]Hatim, Mar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Norman Group Limited, 1994.

语篇连贯与英汉互译 第6篇

一、语篇连贯的条件

语篇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 是指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Van Dijk (1977) 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 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的解释之间的联系。”Crystal (1987) 认为, 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 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Halliday&Hasan的《语篇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首次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语篇连贯提出衡量标准。此后, 学者们开始纷纷对语篇连贯的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 语篇连贯的条件可归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类。外部条件主要是以语言形式之外的情景语境对小句语义选择和限定来影响语篇连贯。而内部条件主要从小句意义本身和语篇衔接机制来影响语篇连贯的。

二、连贯的内部条件与英汉互译

内部条件包括所有影响语篇连贯的语言形式, 如衔接机制, 主位推进模式, 信息结构, 语气结构, 及物系统等。本文主要论述衔接机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1、衔接的英汉互译。

衔接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 包括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常用的语法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手段有重复、同义、上义和搭配等。衔接手段在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连贯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 由于中国人和欧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中国人偏重感性思维, 而欧美人注重理性思维, 因此, 在对衔接手段的处理上又有所差异。牛保义 (1999) 调查了638个英语句子和696个汉语句子, 其中英语的照应衔接占55%;省略衔接为占2%;替代衔接占0.6%。汉语的照应衔接为占34%;省略衔接占16%;替代衔接占0.6%。从调查数字来看, 英语语篇偏好用照应衔接, 而汉语语篇偏好省略衔接。那么, 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对象语言的衔接手段使用习惯, 才能达到保持语篇连贯的效果。

例1:要懂得电影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首先必须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眼睛有一种奇特的, 称为“视觉暂留”的习性。靠着这种习性, 我们的眼睛能在某种东西, 比如说一个光源, 已经消失之后的一刹那间继续“看”到它。

译文:To understand how motion pictures work, we must first know the fact that our eyes have a peculiar habit, called“persistence of vision”, by means of which they can continue to“see”something, e.g.a source of light, for a moment after its disappearance.

汉语的衔接手段为“重复” (我们的眼睛) 词汇衔接, 译成英语是将其转换为“照应” (they) 并不产生误解或歧义, they在译文中很清楚地照应our eyes, 而且可使得译文句子更为简练。

2、主位推进的英汉互译。

语篇往往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如果在一段话语中, 所有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形式上和意义上都互相关联, 那么这段话语就是连贯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信息的线性组织形式, 它关系到作者对信息内容孰轻孰重在安排上的主观倾向。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具有不同的连贯价值和语义侧重。

例2:I dared not commit no fault;I strove to fulfill every duty;and I was termed naughty and tiresome, sullen and sneaking, from morning to noon, and from non to night. (Bronte:Jane Eyre)

译文:我不敢做错事, 我竭力把做的事情都做好;然而从早上到中午, 从中午到晚上, 整天都有人骂我淘气、讨厌、阴险、鬼头鬼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寄人篱下的小简?爱在被表哥殴打, 又被偏心的舅妈关起来后的一段内心独白。她满心的委曲化成的满腔的愤怒, 句子骤然变短, 并采用连续式主位推进, 即T-R1, T-R2, T-R3模式, 以突出主人公此时此刻强烈的主体意识。但是, 英译文忽视了这一蕴含在结构变化中的情绪变化, 译文把第三句的主位挪到了述位的位置上, 主位推进模式改成T1-R1, T1-R2, T2R3 (T1) 模式, 原作者刻意强化的主体性因而受到了一定的弱化。试改译如下:

我不敢做错事, 我竭力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可我还是被骂成淘气包、讨厌鬼、哭丧脸、贼样子, 从早上到中午, 从中午到晚上, 整天骂声不绝。

三、连贯的外部条件和英汉互译

外部条件指的是语言形式之外的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 主要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本文重点论述文化语境和认知图式的英汉互译策略。

1、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提出, 指的是人们成长的文化背景。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 思维方式的不同需要译者在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通, 而文化差异的存在则要求译者对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给予补偿, 否则就难以在译文中建立语篇的连贯关系, 甚至可能建立起错误的连贯关系。因此,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对真正成功的翻译工作者来说, 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功底更重要。” (转引自赵华, 2008) ) 对于存在着文化缺省而阻碍连贯性理解的语篇, 译者有责任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 使译文读者对语篇获得连贯性的理解。

例3:I suspected she might be right and I wrong;but I would not ponder the matter deeply:like Felix, I put it off to more convenient season. (Bronte:Jane Eyre)

译文1:我想, 也许她是对的, 我错了。可是我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只好把它留到以后有机会时我会仔细想想的。 (黄源深译)

译文2:我疑心也许是她对, 是我错了;可是我又不愿意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像费力克斯一样, 我把它留到以后有便的时候再去考虑。 (毛荣贵译)

译文3:我怀疑她是对的, 而我错了, 但是我不想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 也像费力克斯一样, 我把它暂且搁下, 将来再说。 (脚注费力克斯:《圣经》中一个遇事拖延的法官。) (吴均燮译)

上面的译例中有一个文化词汇:like Felix, 对于熟读《圣经》的西方读者来说, 原文中的文化语境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译文读者来说, 显然存在文化缺省。从以上的三个不同译文中不难看出译者的为难之处。译文一采取的是删除的方法, 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但这样一来, 读者无法欣赏到原著的文化背景。译文二则采用了按照字面照译原文的方法, 此种译法不能帮助读者解决文化缺省, 以至无法建立语篇连贯。译文二则采取文外补偿的方法, 将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中, 这种译法的优势在于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 同时读者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空白, 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 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

2、认知图式。

对个体而言, 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 如习俗和教育, 会在个人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模式, 这就是认知模式。语言学家们引入图式理论, 把认知模式描述为有形的结构图形, 这就是认知图式。如果语篇的意义符合个人的认知模式, 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

例4: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译文:当时我们在这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 天气晴朗, 契息克林荫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 肥胖的车夫戴了假发和三角帽子, 赶车子的速度不过一小时四哩。

原文一句话在译文中被拆译成了三句, 大致以时间、事件和细节描写的顺序展开, 层次分明,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中词语的表层意义和句子形态, 从而充分体现了译者以原文的连贯结构为参照系, 依照译文的连贯模式、规律和语言可接受性重新构建译文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语篇连贯是功能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语篇分析中反映了原文作者创作的认知结构和写作意图。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是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的过程, 必须等值地反映原文的连贯价值, 因此, 语篇连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语篇连贯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别以内部条件的衔接手段和主位推进以及外部条件的文化语境和认知图式为例, 探讨了语篇连贯在英汉互译中的地位和语篇连贯条件的翻译策略。但是, 对于实现语篇连贯的其他条件, 如内部条件的信息结构, 语气结构, 及物系统和外部条件的情景语境和心理思维等还没有进行分析, 这是本文的局限,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论语域连贯与英文写作质量 第7篇

韩礼德认为, 要达成语篇的连贯, 除了语篇内部的衔接性以外, 还要与其情景语境保持衔接关系, 即要在语域方面保持一定的一致性。Eggins (1994) 后来针对语域的连贯性对于语篇的影响也有所论述。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语域涵盖了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话语范围, 又称语场, 简单讲就是发生了什么事, 表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事件的参与者、事件发生的环境因素, 如事件、地点、原因、伴随着等等;话语基调又称语旨, 是指谁参与了交际, 具体来讲, 是参与者的角色关系, 包括长期的社会角色关系, 即‘第一级社会角色关系’和暂时性的、动态的交流角色关系, 即‘第二级角色关系’;话语方式又称语式, 指语言在实现社会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即语言类型, 如语言的正式程度等等。下文探讨语域的连贯性与英文写作的关系。

2. 语域与语篇连贯

由于语域包含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范围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域连贯性其实又可以分为语篇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的连贯性。

2.1 话语范围与连贯

话语范围的选用直接影响语篇的连贯, 我们不妨直接称为话语范围的连贯性。话语范围的连贯性指的是语篇的各个部分要始终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请看下面两例:

(1) Bob went to a concert yesterday.It was cold in London.The rabbit was really lovely.When does the meeting begin?I don’t know how to make cakes.

(2) John went to a party yesterday.It was Jane’s birthday party.John brought her a rabbit.The rabbit was very lovely.Jane loved it very much.

例 (1) 的这段文字共有5句, 涉及了5个话题:音乐会、天气、兔子、会议和制作蛋糕, 这些话题呈跳跃性呈现, 而且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由于整篇文字话题不统一, 直接导致语篇的不连贯, 使人如堕云雾之中, 摸不着头脑。

而在例 (2) 的这段文字中, 生日聚会是一个总话题;子话题是“‘兔子’礼物”、“小寿星‘简’”, 子话题都是总话题所覆盖下的事物与现象;而这里“礼物”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语义标记, 将所有的子话题与总话题联系了起来, 整个语篇也就显得很连贯。

总之, 我们认为, 若要形成话语范围的连贯,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 整个语篇围绕一个总话题 (global topic) 展开;

第二, 子话题或局部话题 (subtopic) 不能完全脱离总话题;

第三, 要运用明显或隐含的语义标记将子话题与总话题联系起来。

2.2 话语基调与连贯

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社会角色。话语基调的连贯性指的是这种社会角色要前后一致, 不能随意变换。请看下面两例:

(3) I went to school this morning.I saw many students gathering around the dinning hall.What happened?Jane walked through the crowd.She saw a girl was quarreling with another one.

(4) Mr.Black is an retired physicist.He is thin and tall.He is knowledgeable and respected by everyone in our neighborhood.He likes taking a walk after dinner with a walking stick.Each time I meet him, I will greet him, “How are you, you old bastard!”

在例 (3) 中, 作者一开始使用第一人称“I”描述早上在学校看到的场景, 然而突然笔峰一转, 转而用第三人称“she”进行描述, 这种话语基调的变化直接导致语篇的不连贯。

在例 (4) 的这段文字中, 作者描写了一位退了休的物理学家, 描述者的角色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本来讲gained物理学家学识渊博, 受人尊敬, 然而在写到作者向其打招呼时, 却使用了“old bastard”;这是一个俚语, 意思为“老混蛋”, 这句显然与前面的描述在意义上不够连贯。究其原因, 是因为作者的文字风格突然发生变化之故。

总之, 我们认为, 要使整个语篇的话语基调保持连贯, 我们要实现以下两点:

第一, 同一语篇中交际者的角色不可以随意转换。比如, 在一段描写学校的场景中, 如果前面使用的甲的角色进行描述, 后面又使用乙的角色进行描述, 就会造成语义的不连贯;如若交际角色实在需要转换, 要有特定的语义标记。

第二, 语言风格要始终保持一致。所谓语言风格, 指的是语言的正式程度 (书面语还是口语、高雅语还是俚语、读者和作者共享知识的多少等等) 。

2.3 话语方式与连贯

话语方式是决定语言在情境中所起作用的语言活动的媒体, 一般称作写或说的语言风格, 可以根据其风格不同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请看下面两例:

(5) The conference was held in a large auditorium.When I entered the building, it had already commenced.It lasted three hours.In the end, many audiences could not tolerate its lengthiness.

(6) The meeting was held in a big building.When I came in, it had already began.It took three hours.At last, many people could not put up with it any more.

例 (5) 的这段文字在话语方式上属于书面语。整段文字使用的词汇大都非常正式, 比如开始 (commence) , 进入 (enter) , 忍受 (tolerate) ;而例 (6) 在话语方式上则属于口语体, 使用的词汇也大多见于口语化的表达中, 比如开始 (begin) , 进入 (come in) , 忍受 (put up with) 。例 (5) 也好, 例 (6) 也罢, 由于二者自始至终都坚持使用一种语言风格, 因而都比较连贯。倘若把二者使用的个别词汇互换使用, 那么将会导致话语方式的不够连贯。

总之, 我们认为, 在写作中要使语篇保持话语方式的连贯,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类型必须保持前后一致;

第二、如若在描述或陈述的过程中需要改变语言类型, 那么必须使用一定的标志或给出一定的理由。

结语

总而言之, 语域的连贯是语篇连贯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在英文写作中, 若要保证语篇的连贯, 语域所涵盖的三个方面——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也必须是连贯的。因此, 在进行英文写作时, 我们除了考察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之外, 还要满足使论述或描述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逐层展开、子话题与中心话题环环相扣、在陈述事实或描写现象时交际角色 (或称叙述人称) 前后一致、语言类型和语言风格前后如一等要求, 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Systemic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 Publishers, 1994.

[2]Halliday, M.A.K.&Has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London:OUP, 1985.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