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精选8篇)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2 月来该院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患者76 例,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8 例。 治疗组患者年龄为67~88 岁, 平均年龄 (72.2±3.9) 岁, 对照组患者年龄为65~86 岁, 平均年龄 (71.6±3.3) 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均为乳腺癌晚期, PS评分<2分, 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 排除其他严重肝、肾脏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4]。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每天口服2 500 mg·m-2卡培他滨 (国药准字H20073023) , 治疗组给予患者每天口服中等剂量2 000 mg·m-2卡培他滨, 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14 d, 再休息7 d, 一共21 d为1 个疗程, 最多6 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病灶完全消失, 并且至少4 周未复发为完全缓解 (CR) ;持续4 周所有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之和减少30%为部分缓解 (PR) ;持续4 周所有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之和减少<30%, 或者至少增加<20%为病情稳定 (SD) ;所有病灶最长垂直交叉直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现为病情进展 (PD) [5]。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8.95%与对照组相患者31.58%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9.47%与对照组患者86.84%的疾病控制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主要采用化疗治疗, 而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由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所以不能采用强度大的多种药物联合治疗[6]。卡培他滨由患者口服后在肝脏转化为5-脱氧-5 氟胞嘧啶, 之后由嘧啶核苷酸脱氨酶作用下转变成为5-脱氧-5 氟尿嘧啶, 最后在胸嘧啶磷酸化酶作用下水解为5-氟尿嘧啶[7]。 而乳腺癌细胞中胸嘧啶磷酸化酶的含量较多, 所以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的效果较好。 一般临床使用卡培他滨的剂量是每天2 500 mg·m-2, 取得的效果不错, 但是老年患者发生手足综合征的比例很高。 所以如何找到卡培他滨合适的剂量, 使得治疗效果不受影响同时降低毒副反应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该院采用中等剂量, 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肿瘤控制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1.5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0.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降低卡培他滨的剂量既不会降低疗效, 又能能很好的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与庞慧等[8]报告相一致。

综上所述, 中等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较好, 且不良反应较小, 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痛苦及依从性,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严颖, 任军, 林晓琳, 等.中等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肿瘤防治研究, 2012, 39 (9) :1132-1135.

[2]陆婉玲, 党亚正, 王志刚.卡培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 2014, 9 (2) :250-253.

[3]张华一, 郭钢.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复发转移乳腺癌[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5, 27 (3) :199-201.

[4]张家铭, 颜家琪, 江学庆.卡培他滨联合奥曲肽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 (5) :996-997.

[5]宋志刚, 庞东生, 李星缘.卡培他滨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 (4) :459-461.

[6]郭进华, 梁研, 杨茜.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或长春瑞滨一线解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4, 26 (8) :556-559.

[7]高会全, 马学真, 朱超, 等.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14, 41 (4) :383-386.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2篇

【关键词】乳腺癌;多西他赛;卡培他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5-0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肿瘤对化疗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对晚期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平均生存期约为2年左右,我院对26例晚期转移性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取得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7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6例,女性,均為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术后2年内的20例,2年以上的6例。已绝经10例,肺转移14例,肝转移6例,骨转移6例;转移灶均经CT或MRI、ECT骨扫描等确诊。平均年龄52岁(36-68岁);1个月内无化疗药物使用史,KPS>70分,估计存活期>3个月。

1.2治疗方法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每日2500mg/m2,连服2周,每3周重复,完成2个周期后1个月判定疗效。

1.3近期客观疗效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转移瘤消失为完全缓解(CR),最大径之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最大径之和增大≥20%为疾病进展(PD),缩小不足30%增大不超过20%为疾病稳定(SD)。总有效率为(CR+PR),临床控制率为(CR+PR+SD)。毒副反应按WHO标准分为0(无)、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胁患者生命)。

2结果

2.1近期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2-4个周期的联合化疗,CR2例,PR14例,SD5例,PD5例,总有效率(CR+PR)61.5%,临床控制率(CR+PR+SD)80.8%。

2.2毒副反应26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Ⅰ-Ⅱ度发生率57.4%,Ⅲ-Ⅳ度发15.8%。其他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征(26.5%)、腹胀(32.7%)、脱发(46.6%),四肢肌肉酸胀(18.4%)腹泻(33.8%)、粘膜炎(24.8%),大多为Ⅰ-Ⅱ度,经对症处理症状可迅速改善。

3讨论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难以治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姑息化疗仍是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多西他赛与肿瘤细胞内微管蛋白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微管,抑制其解聚,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发生。其抗微管解聚能力是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2倍。多西他赛与其他化疗药物无明显交叉耐药。多西他赛对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CR+PR)达23%-65%,临床控制率(CR+PR+SD)为85.4%。

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转变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而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从而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造成细胞内DNA的合成障碍。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细胞内脱氧胸腺嘧啶苷磷酸化酶(TP)的活性,TP越高,细胞中5-Fu的活性就越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控制率为20%-40%。

本组结果显示,多西他赛和卡培他滨联合使用对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具有协同效应。本组26例患者经2-4个周期的联合化疗,总有效率(CR+PR)61.5%,临床控制率(CR+PR+SD)80.8%。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内由多西他赛介导的TP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增强了肿瘤细胞对卡培他滨的敏感性所致。综上所述,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控制率较好,可成为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一线用药。

参考文献

[1]刘冬耕,彭柔君,冯奉仪,等.两种国产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癌症,2006,25(12):1557-1560.

[2]王彩玲,王俊生,王静.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治疗晚期乳腺癌33例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38-39.

[3]王子平,孙燕,张湘茹,等.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68-470.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65岁以上的复发或转移乳腺癌老年患者32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证实,Her-2阳性(FISH检测)。既往行改良根治术,未用过曲妥珠单抗,但包含使用过蒽环类、紫杉类、长春瑞滨及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ECOG评分0~2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前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心脏射血分数≥50%,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且近1个月内未接受抗肿瘤治疗。32例均为女性,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0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其他类型1例;20例合并有慢性疾病,其中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其中一线治疗18例(56.3%),二线及以上治疗14例(43.7%)。

1.2治疗方法

卡培他滨(希罗达,xeloda)2500 mg/m2,分早晚2次餐后半小时口服,第1~14天;曲妥珠单抗首次8 mg/kg,后续6 mg/kg静点,21 d为一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每3个月进行一次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出现Ⅱ级手足综合征,治疗延迟1周或至毒性恢复为Ⅰ级,如果第二次出现,卡培他滨剂量减为75%;如果出现Ⅲ级手足综合征,治疗停止直到症状恢复为Ⅰ级,且后续剂量减为75%;曲妥珠单抗不允许调整剂量;治疗前及治疗中每3个月监测左室射血分数,较基数下降≥16%,则暂停使用,直至恢复;出现两次以上心力衰竭则永久停用曲妥珠单抗。有骨转移者每个月应用1次双磷酸盐。化疗过程中配合支持治疗。

1.3 评价标准

按RECI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6个月(SD)、进展(PD)。总有效率(RR)=CR+PR,临床获益率(CBR)=CR+PR+SD。毒性分级按NCI-CTC3.0标准分为0~Ⅳ级;疾病进展时间(TTP):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总生存期(OS):治疗开始至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观察期内32例患者中共完成194周期,平均完成6周期(2~18周期),均可评价。其中CR为6.2%(2/32),PR为31.3%(10/32),SD为34.4%(11/32),PD为28.1%(9/32),RR为37.5%,CBR为71.9%。

2.2 生存期评价

本组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5~33.0个月),中位TTP8.5个月,中位生存期还无法计算。

2.3 毒副反应

主要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59.4%,其中Ⅰ~Ⅱ级为43.8%(14/32),达到Ⅲ级为15.6%(5/32),经停药和减量及局部治疗均可恢复;在所有周期中,卡培他滨延迟给药或减量者占25%;腹泻12.5%(4/32),胃炎18.8%(6/32),心力衰竭3.1%(1/32),均为Ⅰ~Ⅱ级,其中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停用曲妥珠单抗后恢复;口腔黏膜炎18.8%(6/32);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和贫血,多为轻度,均可耐受;未见化疗相关死亡病例。

3 讨论

老年乳腺癌是指年龄≥65岁的乳腺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乳腺癌发病率呈持续性增高。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乳腺癌是超过65岁的老年女性[2]。2010年发布的中国肿瘤死亡报告显示,乳腺癌的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迅速增长趋势,尤其是>65岁的年龄组死亡率上升明显,所以老年乳腺癌的治疗应该重视[3]。老年患者常因伴发多种内科疾病及重要脏器功能的衰退,而不能耐受常规化疗,目前国内外对老年乳腺癌的大规模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较少,有关循证医学的诊治规范也不足,如何制定老年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笔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卡培他滨(商品名为希罗达,xeloda)是一种新型口服的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主要经肝脏和肿瘤组织内胸苷磷酸化酶转化为抗肿瘤活性成分5-FU,正常组织中的胸苷磷酸化酶含量较低,希罗达口服后在肿瘤组织内选择性激活时5-FU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100倍),所以在维持高效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避免了5-FU的全身暴露,提高了药物的耐受性。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对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希罗达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化疗药物[4,5],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Amari M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蒽环类或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卡培他滨单药有效率可达23.5%,1年生存率为39.8%。国内对于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MBC患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较好的结果,总有效率为28.1%,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1年生存率为28.8%[7]。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ceptin)是针对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抗血管生成而抑制细胞生长[8]。对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用化疗可使客观反应率从32%明显提高到50%[9]。

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5-Fu有拮抗效应[10],这种效应也认为适用于卡培他滨,但在鼠模型实验及小样本临床试验中却发现卡培他滨与曲妥珠单抗有联合抗肿瘤效应[11]。2006年美国42届ASCO年会上Xu[12]研究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RR为63%。后来Schaller G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既往蒽环类或紫杉类耐药的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RR为45%,CBR为78%,TTP为6.7个月,OS为28个月。而Bartsch R等[14]对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应用于多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结果显示RR为20%,CBR为70%,TTP为8个月,OS为24个月。本研究将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用于Her-2阳性老年复发及转移性乳腺癌RR为37.5%,CBR为71.9%,与国外前两项研究基本一致[13,14];TTP为8.5个月,较国外研究略高[14],可能与老年乳腺癌侵袭性低,且多为一线治疗有关。

本研究的不良反应与卡培他滨相似,主要为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59.4%,与国外研究相符合[15],其中达到Ⅲ级者为15.6%,在所有周期中,卡培他滨延迟给药或减量者占25%。其他毒副作用如腹泻、口腔黏膜炎、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和贫血,多为轻度,均可耐受。其中有1例(3.1%)患者出现症状性心力衰竭,停用曲妥珠单抗后恢复。

阴茎转移性直肠腺癌1例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3岁。主因阴茎冠状沟增生物5个月余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阴茎冠状沟出现红色丘疹, 不疼不痒, 未曾治疗, 红色丘疹无明显消退并逐渐增大, 形成环状增生性斑块, 中央破溃渗液, 仍无明显自觉症状, 一直未予重视及诊治。近期冠状沟出现类似新发皮损, 遂到当地医院就诊, 未行实验室及病理检查, 初步诊断为“一期梅毒 (硬下疳) ”, 给予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10 d, 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明确诊断于2011年3月11日来我科门诊就治。患者否认冶游史, 既往直肠癌术后1年余。查体:一般情况好, 体温正常。心、肺、肝、脾未检查。皮肤科检查:阴茎包皮中度水肿, 冠状沟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浸润性环状斑块, 较大者约2 cm×2 cm, 周缘隆起, 境界清楚, 中央凹陷, 表面潮湿, 可见少量分泌物;触诊斑块周缘质硬, 似软骨样, 无明显触痛。实验室检查:梅毒抗体阴性, 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阴性,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 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白色念珠菌。组织病理检查:送检组织镜下为腺癌, 考虑为转移来源 (图1、2) 。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阴茎转移癌。转肿瘤科住院治疗, 进一步检查发现肺、肝可见多发转移灶。

2 讨论

阴茎转移癌是恶性肿瘤广泛转移到阴茎皮肤上的表现, 一般通过血管或淋巴转移。阴茎转移癌多继发于泌尿系的其他部位。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国内肠道肿瘤阴茎转移报道罕见[1]。1870年Eberth报道了第1例直肠肿瘤转移至阴茎, 至2002年11月, 文献报道共300余例, 其中, 来自前列腺和膀胱者均为65例, 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前列腺、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肾脏。阴茎转移癌最常出现于海绵体, 阴茎龟头少见, 也可累及皮肤并形成溃疡, 类似梅毒性下疳[2]。综合国内文献阴茎转移癌有22例报道, 其中来自膀胱癌及直肠癌各6例, 食管癌及前列腺癌各2例, 肺癌、胃癌、恶性淋巴瘤 (ML) 、肾癌、肝癌、睾丸癌及阴囊皮肤湿疹样癌 (阴囊Paget病) 各1例。另有资料显示[3], 继发性阴茎癌90%经血运或淋巴管转移, 10%是原发肿瘤直接侵及所致。阴茎转移癌的转移途径是逆行静脉和淋巴管转移、动脉瘤栓和沿神经直接侵犯等。

肿瘤阴茎转移已是肿瘤的晚期表现, 也有个案报道是在原发肿瘤治疗相当长的时间后才出现阴茎转移灶。患者预后较差, 生存期一般在1年以内[4]。本病例临床上没有典型的症状和皮损表现, 但患者已发生了恶性肿瘤的广泛转移, 因此皮肤科医生如能提高警惕, 做到早期确诊, 使患者得到积极、合理有效地治疗, 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及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阴茎转移癌临床比较少见, 多由泌尿系的其他部位转移, 而肠道肿瘤转移至阴茎上更为少见。2011年3月11日我科接诊1例罕见的直肠腺癌术后1年发生广泛转移至阴茎皮肤上, 且表现为红色斑块及溃疡, 易被误诊为“一期梅毒 (硬下疳) ”, 导致病情延误, 临床上应引起皮肤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阴茎转移,直肠,腺癌

参考文献

[1]牟坤, 廖尔文, 张林.直肠腺癌Miles术后阴茎海绵体转移1例[J].西南军医, 2011, 13 (1) :158-159.

[2]郭清奎, 梁朝朝, 刘明, 等.阴茎转移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11 (11) :772-774.

[3]王达飞, 蒋勤娟, 陈胜东, 等.前列腺癌阴茎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6, 8 (4) :F0003.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19例, 年龄36~76岁, 平均年龄 (50.08±8.23) 岁。所有患者复发转移病灶均使用病理、彩色多普勒超声、MRI、CT等检查确诊。其中发生肺部转移7例, 发生骨转移6例, 发生肝转移2例, 对侧乳腺转移2例, 2例发生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发生在绝经前6例, 绝经后13例。经过病理证实:单纯癌2例, 浸润性导管癌16例, 分泌脂质性癌1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12例, 阴性7例。转移病灶为单发11例, 多发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临床治疗, 治疗药物包括紫杉类、吉西他滨、希罗达、顺铂、长春瑞滨等。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 且血常规、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

患者入院后, 根据体表面积的不同, 给予替吉奥进行临床治疗。其中体表面积<1.25m2, 给予40mg;体表面积1.25~1.5m2, 给予50mg;体表面积>1.5m2, 给予60mg。维持治疗直至患者的病情进展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化疗期间对每位患者均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检查, 一旦发生出现了Ⅱ度以上的骨髓抑制, 则立即停药, 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做临床治疗, 直至患者恢复正常。治疗前使用叶酸、维生素B12、地塞米松等做处理, 并预防消化道反应。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CA153水平, 同时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3]:根据RECIST1.0标准。完全缓解CR为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 >1个月;部分缓解PR, 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为50%, 且其他病变没有明显的增大, 持续的时间>1个月;病变稳定SD, 为患者病变两径的乘积缩小<50%, 且增大<25%, 时间持续>1个月;病变进展PD, 为病变两径乘积的增大>25%。

不良反应使用WHO抗癌药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4], 包括0~Ⅳ度。不良反应包括:血液系统、胃肠道、肾脏、膀胱、皮肤、手足综合征、脱发、口腔炎、发热和感染。CA153测定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 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153测定结果为计量资料, 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比方法为t检验;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 使用例数 (%) 表示, 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

2 结果

19例患者, 治疗前CA153= (35.11±6.92) U/ml, 治疗后18例, CA153= (28.01±4.86) U/ml, 治疗比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 (T=8.971, P=0.0228<0.05) ;19例患者中, CR0例, PR5例, SD7例, PD6例, 1例患者死亡。

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以Ⅰ度和Ⅱ度为多数, 1例患者出现了Ⅲ度的白细胞减少, 结果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了遗传因素、激素因素、癌前病变、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加之早期的诊断和综合临床治疗的进步, 使乳腺癌的死亡率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仍主要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5]。本研究19例患者均为晚期的乳腺癌患者, 且为多发转移的病灶, 患者经过多方案化疗治疗, 且多数患者由于反复化疗, 骨髓的储备功能较差, 无法承受较长时间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治疗方案。

替吉为抗肿瘤替加氟的改进型制剂, 活性成份为替加氟, 为氟尿嘧啶的口服前体药物, 药物口服后, 通过肝微粒细胞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 转化为氟尿嘧啶, 因此, 其抗肿瘤作用与氟尿嘧啶一样[6]。替加氟的毒性作用更小, 只有氟尿嘧啶的1/7~1/4, 而化疗指数提高了1倍[7]。但是在临床应用替加氟时, 临床医生也发现, 替加氟产生的氟尿嘧啶不稳定, 会被二氢嘧啶脱氢酶降解失活[8]。

替吉奥还包括调节药物生物效应的吉美司特、氧嗪酸钾, 药物内替加氟:吉美司特:氧嗪酸钾的比例为1:0.4:1[9]。吉美司特为二氢嘧啶脱氢酶的特异性抑制剂, 可以有效地阻止氟尿嘧啶降解, 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氧嗪酸钾则可有效地降低活性物质替加氟的胃肠道毒性。替吉奥为胶囊制剂,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调整剂量[10]。患者在口服后, 可以维持体内长时间的氟尿嘧啶浓度, 且半衰期、血药浓度更优, 不良反应较少。

我们使用替吉奥治疗后, 患者的CA153有明显的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CA153为临床用于评估转移、监测手术后复发的指标, 与患者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远处转移等均有关系。CA153的降低说明替吉奥使用具有较好的疗效。

替吉奥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 其次为恶心呕吐等, 且主要为Ⅰ度和Ⅱ度不良反应, 临床通过保肝、升粒细胞治疗均有所恢复。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替吉奥对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19例, 单独使用替吉奥作为临床治疗药物, 剂量为4060mg口服。统计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CA153。结果:19例患者治疗后, CA153均有明显的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 P<0.05;19例患者中, CR0例, PR5例, SD7例, PD6例, 1例患者死亡。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 以Ⅰ度和Ⅱ度为多数, 1例患者出现了Ⅲ度的白细胞减少。结论:使用替吉奥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较好, 有助于降低患者的CA153,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替吉奥,单药疗法

参考文献

[1] 唐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二线及二线以上化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J].中国综合临床, 2013;29 (12) :1320~1321

[2] 李雨遥, 田美娟, 王丽娜, 等.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经蒽环类和紫杉类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3;21(4) :773~776

[3] 杨婷婷, 王涛, 边莉, 等.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对标准治疗失败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3;25 (7) :445~447

[4] 陈星宇, 王晓蕊, 董国雷, 等.两种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评价与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3;8 (19) :1160~1164

[5] 余宗艳, 齐宇红, 梁军, 等.拉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14;22 (3) :697~701

[6] 张兵.艾迪注射液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3) :515~516

[7] 林萍, 李明春.替吉奥在我国癌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 2013;16 (10) :1586~1588

[8] 黄世明, 林俊, 陈卫仙, 等.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J].中国药师, 2013;16 (9) :1386~1388

[9] 刘占京.替吉奥单药治疗老年进行性胃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16 (6) :1002~1003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转移性乳腺癌患者40例,设为化疗组,其中,年龄28~75岁,平均49岁;无病生存率(DFS)<1年4例,DFS<2年32例,DFS<3年4例;伴骨软组织转移24例,肺转移16例,肝转移8例,脑转移4例;腋淋巴结(-)16例,(+)16例,(2+)4例,(3+)4例。对照组为不接受化疗而进行支持对症治疗者共40例。化疗组与对照组全部病例均为接受过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转移患者。

1.2 方法

接受NC方案化疗,观察疗效、中位生存期、毒性反应;与4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肿瘤控制率、中位生存期。NC方案:NVB 25 mg/m2,ivgtt,d1、8;DDP 70 mg/m2,ivgtt,d1,21~28 d为一周期,4周期为一疗程。同时给予正规水化、保护骨髓、保肝、止吐及免疫治疗等最佳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评价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1.4 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常见毒性反应评价标准评价毒性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与中位生存期

化疗组CR 0例,PR 18例,SD 11例,PD 11例,有效率RR(CR+PR)为45%,肿瘤控制率(CR+PR+SD)为72.5%。对照组有效率为2.5%,肿瘤控制率为25.0%,肿瘤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6.21>χ20.01(1),P<0.01]。MST为21.3个月,对照组为12.1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2>t0.01(78),P<0.01)。见表1、2。

2.2 化疗毒性反应

化疗毒性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肌肉刺激症状,以上毒性反应患者均可以接受。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不断改变。乳腺癌的治疗由外科的Halsted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到改良根治术再到保乳手术[1];内科的非蒽环类到含蒽环类,含紫杉类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乃至分子靶向治疗;再有放射治疗、免疫、中医等多学科联合治疗,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乳腺癌患者最终还是出现转移复发而累及多系统器官造成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困扰乳腺癌治疗的难点之一是化疗耐药问题。笔者长期从事肿瘤内科工作,接触过很多晚期乳腺癌患者。由于目前治疗的规范化,这类患者大多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接受含蒽环类方案化疗,受体阳性者接受内分泌治疗,还有免疫、中医治疗等。

晚期乳腺癌的化疗指征:病变发展迅速;内脏转移;DFS<2年;既往内分泌治疗无效等。晚期乳腺癌属于癌症晚期,免疫功能缺损,单靠扶正不易很好地控制肿瘤。中西医都认为正虚邪实的情况下,采取一些去除肿瘤的措施是有益于患者的[2]。蒽环类药物作用于DNA,对各期细胞均有作用;含蒽环类的方案是术后辅助化疗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方案,但曾用过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二线方案的疗效较差,治疗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于癌细胞对蒽环类产生了耐药性[3]。长春瑞滨(NVB)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于M期,属于周期特异性药物。顺铂(DDP)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曾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化疗的单药有效率:NVB为20%~52%,DDP为15%。NVB和DDP单药治疗乳腺癌均有效,二者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与蒽环类无交叉耐药,毒性均较低且不重叠[4]。从耐药角度考虑,可选用与蒽环类不同的NC方案化疗。

晚期乳腺癌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由于肿瘤发展造成的各种痛苦,保证生活质量。现实追求是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长生存时间。强调全身治疗:在解决已有病灶的同时,还有可能抑制或推迟一些亚临床病灶的发生[5]。

通过对上述患者的观察分析,骨软组织转移患者,疗效最佳;肺转移其次;肝转移再次;脑转移不佳,因为有血-脑屏障存在。无病生存期长者、腋淋巴结转移数少、受体状况阳性、患者状况良好者、本次治疗疗效佳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本组病例无CR病例,分析原因在于晚期患者状态不佳,考虑到姑息性化疗显著的治疗毒性强求短暂的肿瘤缩小往往得不偿失,应限制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本研究结果显示NC方案疗效明显,毒性反应可以接受,且价格中等,不失为接受过含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二线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NC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NC方案化疗,设为化疗组,NC方案,NVB25mg/m2ivgtt,d1、8;DDP70mg/m2ivgtt,d1,21~28d为一周期,4周期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最佳支持治疗。结果:化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5.0%和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1.3个月和12.1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毒性反应方面,化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结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给予NC方案化疗疗效理想,毒性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转移性乳腺癌,NC方案,疗效,毒性反应

参考文献

[1]关润芝.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性乳腺癌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36-37.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徐冰河,邵志敏,姜军.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15.

[4]Airoldi M,Cattel L,Pedani F,et al.Clinical data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 combination in anthracycline resistant relapse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Acta ncol,2003,42(3):186-194.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126例乳腺癌患者的高频US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结果等全部详细住院资料,做系统性回顾分析。126例乳腺癌并ALN转移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为52.0±0.9岁。手术范围包括切除整体乳腺部分及相连整块腋窝处组织。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采用Voluson E8美国通用公司彩色多普勒高频线阵US诊断仪,常用探头频率为(7~13)MHz,患者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部位,采用常规仰卧位,双臂展开,两手抱头,全身放松,便于US医师检查及准确定位。检查时均采集显像回声淋巴结的最大纵断面并冻结,并准确测量每个淋巴结的最大长径值(纵径)、最大短径值(横径)、皮质最大厚度、及皮质最大厚度所在径线长,然后计算整理出每枚ALN的短径值、短长径比、皮质最大厚度、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4组数据。均采取分组分析法,将ALN短径值分成≥6 mm、≥7 mm、≥8 mm、≥9 mm4组;短长径比值分成≥0.4、≥0.5、≥0.6 3组;皮质最大厚度分成≥2 mm、≥3 mm、≥4 mm 3组;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0.3、≥0.4、≥0.5 3组均分别与病理对比分析,符合率与Kappa值最高者一组判定为US预测转移性ALN各研究指标的较适宜标准。ROC曲线确定4组研究指标对US预测乳腺癌转移性ALN意义大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0软件包统计所有测量及整理数据,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率和Kappa值评价高频US诊断ALN转移的精确性和可信性;多因素对比分析用ROC曲线法分析。

用于评价本试验的数据材料真实程度的指标有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用于评价本试验的数据材料可靠性指标有:符合率和Kappa值。

2 结果

2.1 ALN病理与US结果:

126例乳腺癌患者中病理检出ALN共计2 474枚:转移性ALN共计627枚,人均检出4.98枚,占比仅为25.34%;无转移性ALN共计1 847枚。126例乳腺癌患者中US共探出并定位记号处ALN 234枚;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ALN 180枚,占比76.92%,人均探出1.86枚,US定位记号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转移性ALN 54枚。

2.2 US预测转移性ALN的各诊断标准:

转移组中ALN的短径均值、短长径比均值、皮质最大厚度均值、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均值大小明显高于无转移组中ALN的均值,2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将短径值≥7 mm、短长径比≥0.5、皮质最大厚度≥3 mm、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0.4作为US预测转移性ALN的阈值诊断标准时,与病理对比吻合度相对较强,见表1~8。

2.3 ROC曲线确定4组研究指标对US预测乳腺癌转移性ALN意义大小:

通过绘制计算出淋巴结的短径值、短长径比、皮质最大厚度、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4组数据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11、0.711、0.868、0.899。可比较4组研究指标对US诊断转移性ALN的意义由大到小为: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皮质最大厚度、短径值、短长径比,见图1。

3 讨论

近几年,乳腺癌已成功跃居世界发达国家及中国某些一、二线城市中女性恶性肿瘤之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警惕意识的提高和多种乳腺普查工具的使用,其早期查出率得到明显地提高,ALN的转移率及转移程度便相应地降低。

但评估ALN的性质仍是实施手术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近些年随着对循证医学的研究开展及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研究、以及广大妇女对形体美观上的要求,乳腺外科手术方式也经历一个漫长之路,现已逐步发展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综合治疗模式,愈来愈趋向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乳腺癌外科手术在经历由早期的标准根治性手术(Halsted手术)到目前比较时兴的微创外科手术的手术方式发展过程[1],根本取决于ALN有无转移:ALN无转移,手术范围趋于缩小,旨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各种损伤、避免因过度的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引起的一些并发症(局部疼痛、麻木、局部功能障碍、脂肪坏死液化、上肢淋巴结水肿等)的发生[2]、改善术后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ALN转移,为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实施相符的简单有效的个体化对应手术治疗方案。

ALN的术前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大方法:原始的临床检查方法(食指腹部触诊法)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检查评估方法。原始的临床诊断方法,即应用食指腹部触诊的方法,由于其受限因素太多:检查医师自身的经验、手法;腋窝淋巴结所处的位置[3],淋巴结自身的质地及大小等,因此手部触诊法对腋窝淋巴结的定性准确性差异太大,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诊断方法予以取代,自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以来,显著地提高了ALN的检出及诊断符合率:近些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US诊断仪高频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US探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并确定淋巴结转移与否目前已在影像学界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更有US医师娴熟的US技术、丰富经验的积累,使得US诊断ALN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充分肯定。

ALN与邻近组织(脂肪组织、肌纹理等)的声阻抗不同是其US突出显像的根本,其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是其内部结构改变的基础,其内部结构改变是US确定其性质的基础。乳腺癌细胞循淋巴液回流到腋窝部位并浸润ALN的全部过程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根本在于淋巴液的免疫屏障功能与肿瘤细胞向淋巴系内扩散浸润能力相互拮抗作用,此消彼长[4]。

US检查能从ALN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变化等多指标分析预测ALN的性质,如能将上述各项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US诊断转移性AL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主要包括4个独立指标:ALN的短径值、短长径比、皮质最大厚度、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均与淋巴结的转移有显著关联性,分别以短径值≥7mm、短长径比≥0.5、皮质最大厚度≥3 mm、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0.4作为US预测转移性ALN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大小相对变化关系的较适宜标准时,与病理对比吻合度相对较强,因此可制定为各自的阈值标准;通过上述标准,可进一步提高US对转移性ALN的预测准确能力。

转移性ALN的内部结构是其形态、大小变化的基础,通过ROC曲线分析法分析认为前者比后两者对US诊断转移性ALN的价值意义相对大,通过综合分析ALN内部结构变化、形态改变、大小变化可进一步提高US诊断转移性ALN的准确能力。

摘要:目的 总结探讨US预测转移性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node,ALN)的合理诊断标准,旨在提高US诊断转移性ALN的准确能力,为临床医师实施ALN手术及术后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1 d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探查乳腺肿块及显像ALN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声像表现;然后计算整理出显像ALN的短径值、短长径比、最大皮质厚度、最大皮质厚度/径线比4组研究指标数据。结果 126例乳腺癌患者中病理检出ALN共计2 474枚:转移性ALN共计627枚,人均检出4.98枚,占比仅为25.34%。US共探出并定位记号处ALN 234枚;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ALN 180枚,占比76.92%,人均探出1.86枚。短径值≥7 mm、短长径比≥0.5、皮质最大厚度≥3mm、皮质最大厚度/径线比≥0.4作为US预测转移性ALN的阈值诊断标准时,与病理对比吻合度相对较强。ROC曲线法计算上述4组数据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11、0.711、0.868、0.899。结论 ALN的转移过程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多个声像学征象联合可提高US对转移ALN的检出能力;通过上述阈值标准,可进一步提高US对转移性ALN的检出率及准确能力;转移性ALN的内部结构是其形态、大小变化的基础,前者比后两者对US诊断转移性ALN的相对价值意义大,通过综合分析ALN内部结构变化、形态改变、大小变化可进一步提高US诊断转移性ALN的准确能力。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结,病例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Narendra H,Ray S.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single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from Southern India[J].Indian J Cancer,2012,48(4):415-422.

[2]Cox CE,Penda S,Cox JM,et al.Guidelines for sentinel node biopsy and lymphatic mapping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Ann Surg,1998,227:645-651.

[3]王素梅,苏雁欣,田家玮,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US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7):661-662.

老年转移性乳腺癌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我科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转移性乳腺癌,均为术后病理学确诊的3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病理组织上浸润性导管癌29例,单纯癌9例;ER受体阳性22例,阴性16例,PR受体阳性25例,阴性13例;转移部位肺转移16例、骨转移14例、胸壁结节11例,腋窝淋巴结20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9例;已绝经的18例,未绝经的20例。在治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基本正常。

1.2 方法

多西他赛与希罗达联合用药,多西他赛在使用前半小时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40 mg肌内注射,雷尼替丁50 mg静脉滴注,化疗前再加用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注射,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以上用法每21天为1周期。希罗达单药2 500 mg/(m2·d),餐后30 min内口服,分早晚2次,此用法连续服用2周,休息1周为1个周期,每周期化疗前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且每例患者均进行4个周期的此治疗方案。

1.3 评价标准

根据WHO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RR)为CR+PR的例数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数即(CR+PR)/n×100%。不良反应根据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分为Ⅰ~Ⅳ[4]。Ⅰ(轻度):不影响正常生活;Ⅱ(中度):虽对正常生活有影响,但能耐受;Ⅲ(重度):反应严重,不能耐受,须治疗;Ⅳ(严重度):危及生命。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全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并可评价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厌食、恶心呕吐、脱发等,相应的发生率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乳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5%~15%已有远处转移,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高达20%~25%,对此类患者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5,6]。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乳腺癌化疗的基础性药物,而随着临床的深入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相关报道表明,多西他赛和希罗达的联合应用是继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失败后疗效较好的药物,两者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7]。

多西他赛属于紫杉醇类药物,它是半合成品,其作用机制是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其解聚,结果使其变稳定,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所以目前多西他赛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希罗达也被称为卡培他滨,是经FDA批准的一类在肿瘤细胞内活化,并可口服的氟化嘧啶类药物,口服后可完整地经胃肠道黏膜吸收,后经3步独特的激活机制,到达肿瘤组织后最终转化为5-Fu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靶向性[8],与5-Fu相比其抗癌作用增强,毒副作用减少。其中在希罗达活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酶是胸苷酸磷酸化酶(TP),它在希罗达激活肿瘤细胞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基础研究[9]表明:(1)TP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可高达80.9%;(2)多西他赛在作用上可以通过上调TP而与希罗达起协同作用;(3)这两个药物的主要毒性并没有交叉性。这3方面的内容就是多西他赛和希罗达两药联合对转移性乳腺癌(MBC)的机制,由此可见它们具有协同治疗效应。Blum等[10]及刘晓晴等[11]报道希罗达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20.0%及36.4%;最近研究表明,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为42.0%~72.0%[7]。

从本组实验可看出,38例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大致都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对绝经后且ER受体及PR受体阳性的患者效果较佳。本组患者用药后Ⅳ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对于厌食、恶心、呕吐,可予补液、止吐治疗;转氨酶升高的予护肝、降转氨酶等治疗;对中心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予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均能按时接受化疗并能完成整个疗程的化疗;个别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口腔炎、静脉炎、过敏等表现,均在给予相应处理后好转;对于脱发的患者,可予安慰,让患者明白这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待化疗结束后此症状便可改善。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均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并能通过相应处理得到控制,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此两药联合应用可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肿瘤控制率良好,符合治疗晚期肿瘤的目的,对于近期效果来说是有效的,但远期疗效仍有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38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方案治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希罗达2 500 mg/(m2.d),餐后口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2周,每3周为1个周期,4个周期结束,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近期疗效,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手足综合征,均可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患者。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