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何也信仰宗教(精选6篇)
科学家为何也信仰宗教 第1篇
科学所追求的真理与宗教所信仰的上帝其实是统一的人类科学追求真理,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事物中所具有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必然联系定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都有其自然真理,真理存在于世界的一切事物之中,宏至太空天体、微至波粒心灵,它们都有其自然真理。
关于真理,我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事物中的自然真理是自有永有的,也是统一唯一的,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可以产生和灭亡的,但其中的自然真理则是没有生灭,永远存在的,比如“1+1=2”,当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和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两个苹果,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一定律不是在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相加的时候才有的,它是自有永有的,关于地球吸引力的定律并也不是在地球产生之后才有的,而是在地球产生之前和地球灭亡之后都有着的。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中的自然真理也肯定都是统一的,它们不可能会相互冲突,只是有具体演绎模式的不同,事物中的真理决定并造成了事物的自然特征与演化样式。
世界上事物中的真理是能够被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但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则具有相对性,它与相应客体事物实际的自然真理可能会产生误差,但我们人类的思维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人类也似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真理的。
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上帝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征呢?《圣经》上说上帝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基督教的上帝好像还可以对人说话,开启人的心灵。
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征做一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都对事物具有决定造化作用,都是自有永有的,《圣经》上所描述的上帝的特征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性显然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其实它们所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科学把这种东西叫做真理,而基督教把它叫做上帝。基督教中所说的上帝的话所指的应该是人对所认识到的事物中的真理的语言表述,基督教把真理说成上帝,并对代表真理的上帝寓言化,人格化,这使真理更形象地表现在人的面前,但这也使得科学界对其产生了误解,认为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纯属臆造。
其实人类科学所追求的真理与基督教中所信仰的上帝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两个名称侧重描述点不同,“真理”这一名称侧重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定律的本身内容,而“上帝”这一名称则侧重于描述事物中的定律与实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相当于一个漂亮女孩从南方走来,科学说她是“漂亮的女孩”,而宗教说她是“从南方来的女孩”,结果两家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是误会。
科学家为何也信仰宗教 第2篇
“信仰”一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当人们提到信仰二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将其默认为宗教信仰。很多宗教信仰的教义和书籍里都有明确的告诉和引导它的信徒向善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里也有引导人们拥有个人信仰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二者之间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统治阶层也会依据宗教对人们意识上的主导作用,通过迎合信徒的信仰心理的方面达到对国家治理的目的。
宗教也是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教化和统治民众的工具。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收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统治者在接纳佛教进去中国的时候肯定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信仰这个宗教,更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佛教的教义不主张对欲望的追逐,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当然相对于宗教,老百姓对于皇帝权威的信仰肯定是更胜一筹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和使者,他的存在是顺承了上天的意愿,忤逆皇帝不仅在法制上是不被允许,即使是在老百姓本心而言也是不对的行为。看过一篇文章,梵蒂冈教皇多次想要访问中国却被中国政府拒绝,因为在中国存在大量的天主教教徒,梵蒂冈教皇的访问肯定不只有政治访问那么单纯,最后访问的结果也不会只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受个人控制,作为社会上有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庞大人群对统治者的统治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中世纪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革命不仅仅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还是下层老百姓推翻统治的有力武器。辛亥革命时,在改良精英的支持和鼓动下,民众以修筑“先皇台”———即祭祀光绪皇帝的大祭坛———来占据街头,以纪念死于1908年的光绪皇帝为手段来表达政治声音。类似的仪式也深入到各家各户,在几天时间之内,各商家、铺户和居民的前厅都供起了光绪牌位,门上贴着“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两句取自光绪圣谕的对联,因为光绪被视为铁路商办的支持者。各街民众在“先皇台”前昼夜焚香跪拜,整个城市是一派沸沸扬扬。一位西方目击者写道:“这个城市的每家都立有一书有‘光绪皇帝灵位’的黄牌,配以摘抄自准四川商人自办铁路的圣谕。各交通要道都立有跨街的大牌坊,置放有光绪画像,灵位前有花瓶、香案以及其他物品”。祭奠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在肃穆的祭坛前,香烟缭绕,仪式庄严,人们哭号跪拜,其情绪相互感染。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氛围,感受到人们无限悲愤的心境。显然,修建牌坊、竖立灵位、烧香祭祀、跪拜街头等等,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政治反抗。因此,街头的宗教仪式既像“大众戏剧”,也实际上成为民众与官权较量的“战场”。保路运动中祭坛和灵位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我们有理由认为保路运动在地方政治中,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即使运动的领导者并未试图反对中央政府,但却是他们第一次组织民众挑战国家政权。
西方自然科学家宗教信仰探析 第3篇
关键词:科学;宗教;上帝;宇宙宗教情感
中图分类号:N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5-0121-03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宗教的本质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它相信超自然的上帝或神灵主宰世界,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说明世界,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科学本质上则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一切研究对象都视为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们的产生是基于事物本质所决定的自然原因,它们的变化服从于客观规律,科学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及其对世界的作用,也反对用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去说明世界的任何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在对事物的说明和理解中,如果引进超自然的力量和范畴,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科学。宗教和科学的信仰方式和理解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宗教信仰是宗教的基石和指导思想,科学家是科学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实践者,从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对立而言,似乎科学家应该无缘于宗教信仰。然而纵观科学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坚定的宗教信仰者。那么,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宗教信仰是怎样的一种信仰?这些信仰又是如何“引领”他们在科学上取得建树?
1 上帝——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它的著作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上帝、宗教、圣经等方面的论述,他在76年的生涯中,曾多次坦率地谈到过他的宗教信仰。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从纽约发了一份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内容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那么,所谓斯宾诺莎的上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欧洲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论。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唯一的无限实体,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回事。黑格尔曾指出,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来;叔本华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无神论”,费尔巴哈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见解:“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在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思想史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深深影响了西方整个文化——从哲学到文学、绘画和音乐,再到自然科学,西方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受惠于斯宾诺莎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这一光辉思想。泛神论成了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泛神论者在宇宙中看到了上帝和在上帝那里看到了宇宙,在对宇宙秩序的赞美、欣赏中,他们的观念和情绪相混合,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发现了宇宙间的许多本质现象、规律……他们心目中的上帝不是一个躲在天宫中、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了的神,而是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普朗克的宗教信仰也很突出。1947年,这位行将辞世的伟大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封书信中解释了他的宗教信仰,说他本人“一向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谈不上相信一个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普朗克心目中的上帝即世界秩序,他将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等同于宗教的上帝,在他看来,外在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绝对的东西,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代表着、体现着一种神性,宇宙结构中显露出的秩序和美丽,就是上帝的化身。
牛顿对上帝也有类似的看法“上帝根本没有身体,也没有一个体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或者摸到他,也不应以任何有形物体作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显然,牛顿的上帝是宇宙和谐、绝妙的安排,上帝的本性不是别的而是熔铸在他的物理学本身之中,熔铸在他关于绝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等的概念之中。
此外,现代的许多科学巨匠,如莱布尼茨、康托尔、法拉第、玻恩等等,都是具有深沉的宗教信仰。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按照数学法则建造了整个宇宙,上帝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数学中集合概念的创立者康托尔心中的上帝是熔铸和体现在数学的宏伟体系中的;法拉第心中的上帝是世界的终极和谐;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玻恩心目中的上帝是在各种飞驰的现象中,那根巍然耸立不变的规律之杆;……
上述有关科学家心目中上帝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其隐含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信仰的上帝没有任何拟人化的特征,不需要任何外表的形式,诸如直指蓝天白云的教学尖顶,还有半明半暗的烛光以及其他仪式,与教会信奉的那个干涉自然事件的“上帝”有着天壤之别,更与尘世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赐予幸福的那个“神”没有任何关联;他们的上帝本质上是井然有序的宇宙结构、世界秩序、不容颠扑的自然规律,他们的信仰实质上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有着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
2 “朝上帝走去”——上帝伫立在科学探索的尽头
什么样的志向和信仰,就产生什么样的成就。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学本立于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
爱因斯坦信仰宇宙是完美的,简洁的和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的努力有所感受,他的志向始终是思考一些大问题,用其自身的努力去猜测上帝的方针,揭示大自然的普遍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帝、接近上帝。在他看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能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爱因斯坦这一最高目标,正是他的志气和信仰所在!在漫长而多艰的科学旅程中,他的这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宗教信仰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激发其志气,使其勇于求索宇宙之秘、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不可穷竭的源泉。
普朗克,在大自然的规律性、对称性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敬畏之心和激赏的情怀,认为这种规律性、对称性恰是宇宙结构中显露出来的秩序和美丽,而这就是上帝,是绝对的东西。在《科学自传》中他曾写道:“外在世界乃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绝对东西,寻找那些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这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生涯最美好的使命。”在《宗教与自然科学》一文的末尾,喊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口号:“朝上帝走去!”他对绝对东西(如物理学中的普适常数)的追求和依赖,走近上帝的渴望,不仅构成了他从事科学研究最深厚的动力,而且使他饱经忧患的一生充满着温暖、慰藉和光明。最终他提出了量子假说,发现单个光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之间有恒定的倍数关系:E=hv,h=6.62606896×10-34J·S(为纪念普朗克后人称之为普朗克常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量子力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
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同他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信念,以及热切地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是分不开的。在重力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前,他竟怀着一种深深敬畏和赞叹的感情:“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造成”。这个规律牛顿最后找到了,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但宇宙最初的推动力又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他苦苦追索之后归功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是上帝推动了宇宙各星体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万有引力。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渴望能看到宇宙中“预定和谐”的人,数学在他眼里,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渊博的知识、认识和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起来,对上帝的认识是他的工作的最高目标,研究数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康托尔深信无穷数列是森严、和谐、永恒宇宙秩序的象征,它们都具有神性,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势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通向无限的皇冠、通向上帝的皇冠的阶梯;对法拉第而言,同样是与上帝近距离接触的渴望引导他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并且做了许多伟大的实验,揭示了大自然的一些基本奥秘;玻恩在科学研究上的冲动也是源于他对上帝、美和真理的敬畏和追求,他渴望在飞驰的现象中、急旋的万物中找到这些固定的、安静的东西。
在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是通向“上帝”之路。上帝在无限远方的召唤,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于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平衡,达到了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这种境界完全可以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打破物质界的种种诱惑,心中无任何偏见、私意地投身科学,不考虑个人荣名,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为利夺,不为害怵。众所周知的布鲁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为捍卫“日心说”他被教皇处以火刑,至死都临危不惧……反之,如果他们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上帝,那么他们的精神支撑点将会崩溃。上帝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因子和人格力量。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指引着、激励着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求科学真理。理解上帝、接近上帝的渴望,乃是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动力。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他们的宗教观是泛神论,他们信仰上帝,实质上是信仰宇宙的和谐、完美和可以被理解的特征,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是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一种献身、崇敬和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但他们对宇宙和谐、完美的虔诚和狂热,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崇敬、赞叹甚至愿意为之献身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却同宗教的精神如出一辙。这种虔诚、狂热、崇敬、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无时不在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对他们而言,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运用科学的理性去发现宇宙的法则和秩序则是通向上帝的唯一正途。爱因斯坦生前常常说“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科学的探索困难重重,接近上帝乃是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崇高、庄严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而且也是使科学研究最富有生气的灵感源泉!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科学家可能信仰宗教,一个宗教信徒也不妨碍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在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科学是理性和逻辑的象征,而宗教则是情感和直观的代表,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情感的动物,人不会充当一部只按逻辑运算的计算机。科学取消了作为第一因和目的因的上帝,却无法取消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终极思考,尽管这种终极思考可能是非理性的,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却给理性的科学指明了航向。难怪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情感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科学没有宗教是盲目的,宗教没有科学是跛足的。”“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了。”
Brief Analysis for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Nature Scientists
Xu Lijun
Abstract: Religion and science are opposed to each other from the point of essence. Most of the western nature scientists believed in religion. Science and religion appeared to be harmonious in the minds of these scientists. To them, the GOD was not the highest supernatural being who intervenes in nature's occurrences or human being's fates, but the natural rules and universal orders in the universe. The belief was atheism, a kind of fierce religious sensation to the universe,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m to research science and to find out the fundamental and profound secrets of the nature. For them, the GOD was standing the end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approaching the GOD.
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分宗教与迷信 第4篇
马明宝《中华民族报》2002.05.31宗教与迷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现实生活中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迷信活动者和邪教组织借口宗教信仰自由重新活动起来,试图混淆政策界线,对分清宗教与迷信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信教群众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尊重进行诈骗活动,而且屡屡得手。如,一些人假扮尼姑、道姑,走街串巷,对善男信女进行蛊惑宣传,进而以消灾免祸为名,使用各种伎俩骗取钱财,给希望“消灾免祸”的人带来了灾祸。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如果不能正确地区分宗教与迷信,就不能正确地分别哪些是保护的对象,哪些是打击的对象,正常的宗教活动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迷信活动就得不到有效地打击,甚至给一些人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贯彻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掌握宗教与迷信的区别,把宗教与迷信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宗教一般有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的创始人,有成文的经典、系统的教义、规范化的宗教戒律及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而迷信一般指由巫婆、神汉、算命先生等从事的抽签、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鬼弄神等活动。它没有成文的经典、系统的教义、规范化的戒律及固定的场所。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巫术活动。
2、宗教都有由信教者组成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并且有教职人员和主持人员。宗教教职人员也有严格的戒律和教阶制。各宗教还开办各种形式的宗教院校。如佛教的佛学院、伊斯兰教的经学院等。迷信活动则没有严格的组织系统、没有政府认可的组织。从事迷信职业的人员也没有严格的戒律和教阶制,更不可能开办院校。
3、宗教是一种世界观,有一套系统的教理、教义和哲学理论。宗教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对社会科学(如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如医学、天文、建筑学)及人们的道德观念都有很深的影响。迷信活动不但不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没有系统的哲学理论,而且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们的道德观念相违背,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意识。
二、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要做好对信教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普及科学教育和反对迷信活动的宣传教育,也要做好宗教知识和我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的宣传。不断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逐步破除各种迷信观念,自觉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把力量集中到发展生产和科学致富的路子上来。
三、进一步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文化修养,做好对信教群众的宣传讲解工作。宗教教职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宗教教职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正确地理解宗教教义,才能正确认识哪些是宗教活动,哪些是迷信活动。虽然现实中搞迷信活动的既不是宗教教职人员,也不是信教群众,但迷信活动的受害者往往是信教群众,有些人也会将迷信活动的消极性归罪于宗教。这就要求宗教教职人员首先把握好宗教与迷信的区别,提高对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的认识,为信教群众讲解好哪些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哪些是迷信活动,哪些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哪些是被取缔和打击的,把信教群众引上健康有序的轨道。
越南宗教信仰 第5篇
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
教、道都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
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
教,并称之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
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捕寨传
人,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
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
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
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约有500多年历史。15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岘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教”。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
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
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
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糅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迦(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
奉祖宗,但不能供荤,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信仰=or≠宗教 第6篇
当问及人们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信佛,我信基督,我是穆斯林„„”似乎在我们心中或我们的潜意识里,信仰就是宗教,宗教就是信仰。可是,是这样吗?当再问及:你为什么信教时,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这样的:“让我有种安全感。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帮助我找到自我,在我不按时,让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似乎我们认为:因为我需要他,所以我信他!当把这两个问题同时提出来时,我们应该看到两者的不可调和性:什么是信仰?哲学上的解释就是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宗教是你的信任所在,是信仰的一种载体或表达形式,但宗教不是信仰,因为它是作为一种需要而存在。但信仰确实作为一种被需要而存在。说得更直白一些:信仰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我们精神灵魂的支撑,是自我存在的表达,是对跟自身一样存在的生命形式的爱。
宗教可以是一种体制性的教会生活,是作为一名宗教徒被动的恪守的体制性的东西。而信仰是主动地,是经过认真选择的,体现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意志的价值取向。在李安的《少年派》中: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信很多宗教,那个管用时就把那个拿来用。”但是信仰往往就那么一种: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可以支撑着你走出困境,摆脱阴霾,让你看到希望找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林语堂的《信仰之旅》这本书,我觉得对中国年轻人极有可读性。其中写道:现宗教可以是一种体制性的教会生活,而信仰必须是认真的选择。所以,教会中人也未必就有真正的信仰,所谓“信”了才能谈论宗教信仰,这本身就是这也许是宗教,但绝不是信仰。宗教可以是一种体制性的教会生活,而信仰必须是认真的选择。所以,教会中人也未必就有真正的信仰,所谓“信”了才能谈论宗教信仰,这本身就是极其荒诞的。如果宗教只需要一种狂热、虔诚,不需要认真、理性的思索,那么不仅可疑,而且可怕。可以同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相互协调的,不可能是这样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