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范文(精选8篇)
课程规划 第1篇
一、航空航天模型基础知识 2学时
二、花式折纸飞机制作和练习(悬浮、回旋、直线)2学时
三、遥控模拟器和飞行软件的学习(基础任务飞行)4学时
四、遥控模拟器训练(比赛项目)6-10学时
五、模拟飞行和软件的学习2学时
六、模拟飞行训练(比赛项目)6-10学时
七、模拟遥控练习(固定视角)2-4学时
八、遥控KT板纸飞机和卡博遥控电动固定翼飞机介绍及工具使用1学时
九、KT板纸飞机和卡博遥控固定翼制作拼装 2学时
十、KT板纸飞机和卡博室外试飞(带教练线)4-6学时
十一、KT板纸飞机卡博训练(不能自主飞的带教练线飞)4-6学时
十二、比赛任务飞行(KT纸飞机穿龙门、卡博绕标)
课程规划 第2篇
一、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到现在已有三年多,三年来我校以尊重学生意愿,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规划方案。2004年12月,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形体课,05年3月在全校铺开,让学生享受音乐、形体、仪态之美。形体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优美体态、陶冶了学生情操。2007年3月,我校成功承办了海港区校本课程现场会。现场会上王静老师的形体课让观课者耳目一新。我校合唱团,在海港区教师节大庆、青少年展演活动、艺术节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赢得观众的赞誉。并代表秦皇岛市中小学生参加“英雄励我快成长”“阳光下成长”歌咏活动,取得河北省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合唱活动成为我校一大品牌,在大家眼前闪亮。我校在参加省艺术展演活动获奖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为庆祝海港区教师节精心准备了精品舞蹈--“老师,你好”,舞蹈创意新颖,视角独特,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座领导及与会教师的热烈掌声。2008年5月,我校又承担了海港区体育节开幕式首场--腰鼓的表演。腰鼓队以饱满的热情为体育节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我校的艺术教育亮点继合唱后再次闪“亮”!06我校获海港区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在此过程中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课程开发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高年级男生对形体课有抵触情绪、形体教室有些狭小、长时间上一门课程孩子兴趣大减等等。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丰富我们的校本课程。
1、学校培养目标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张扬个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校不仅在教学中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校园篮球队、乒乓球、田径队、舞蹈队、合唱队训练有序;电脑设计、手工制作、手抄报、有声有色;各种棋类开发智力;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特长”已成为学校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发展需要“我羡慕姚明,多么希望能象他一样在赛场上大展国人风采。”“我特别喜欢漂亮适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我喜爱音乐,总是让自由的思绪和音乐一起放飞,什么时候我能自己作词作曲,写出心中的话,唱出心中的歌?”“我喜欢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神游信息世界。”“我喜欢英语”“我想有一手漂亮的字!”“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下棋高手”,翻开学生的民意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将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3、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强调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校为本,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弹性化,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社会活动的小主人,与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开设“玩中乐、乐中学、学中乐”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小学生是社区与学校的共同期望。
4、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实验室、舞蹈室、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室、美术室、语音室、劳动室等,学校活动场地虽然不大,但乒乓球、篮球、都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有专职的教师,较齐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师。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画会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能挥毫泼墨;有的英语字正腔圆;有的是标本制作能手,一只蝴蝶,几片树叶,便能展现大自然的奥秘;有的是电脑行家,网页制作,动画三维,无所不精;有的心灵手巧,寥寥数剪,轻轻几织,精致的图案,漂亮的小饰品便跃然眼前;有的偏爱线饰工艺,线条在他手里可以散发无穷魅力…学校丰厚的人力资源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基础,规划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二、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区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
2、通过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
3、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
5、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6、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
三、校本课程计划校本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类型课程名称科学素养类电脑、奥数、数学启智园、围棋少年、趣味实验人文素养类儿歌天地、名著欣赏、走进唐诗、演讲与口才、快乐ABC、读书读报艺术类工艺美术、手工制作、合唱、形体、硬笔书法身体健康类乒乓小将、校园NBA、心理健康、劳动最快乐
四、实施步骤(一)课程开设
1、课程委员会制定调查表,评估学生兴趣发展需要,研究学校课程资源。
2、根据学校教育哲学,讨论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3、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
4、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指南》自主申报课程,写出课程简介。
5、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编写《海阳路小学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向全校学生宣传、介绍。
6、学生分年级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统计人数,填写《海阳路小学校本课程(选修)名单》,有20人以上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就允许开设。人数偏多的课程,委员会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7、开课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课程纲要》。经过以上一系列程序,最后我校本课程定为:★选修课程(每周一节)课程名称选修年级上课地点任课老师手工制作4-66.2王慧敏儿歌天地1、22.1于明慧形体1-4舞蹈室赵春玉合唱2-6音乐教室张文慧、彭红蕊乒乓小将2-6乒乓球场高春良硬笔书法4-63.3郝慧敏快乐ABC1-3语音室张静校园NBA4-6篮球场卜成军数学启智园1-31.2温继慧电脑4-6电脑室袁秀云演讲与口才5、66.1刘冬梅工艺美术3-5美术室李志芳读书读报3-6阅览室裴敏奥数5-65.1王艳趣味实验4-6实验室冯艳环围棋小子1-33.1杜春丽名著欣赏5-65.2韩月春走进唐诗1-31.1丁亚楠劳动最快乐3-6劳动教室郭万伦1--6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二)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纲要》,交课程委员会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委员会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委员会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校本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校本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委员会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设想
1、对学生的评价①制定《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②学年修满6分的学生顺利毕业,可申报另一门课程。
2、对教师的评价①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②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③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④期末按学分制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⑤制定校本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3、评价结果向社会、家长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学校要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学校要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校本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3、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学校制度一系列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校本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5、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6、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7、学校将邀请区教育局、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8、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考的新机制;
课程规划之美 第3篇
●从文献, 看课程美之迁移
课程一词从古时起源, 流传到现代教育, 内涵与形式之美交互辉映。
1.教育也是大事业
“课程”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制。”说出了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德者维护的真理。
虽然此说不是现代学校课程论, 但是词源的力量已经彰显无疑, 那就是包括教育功能在内的“德”行天下建伟业的意义。从中我们得到的启发至少有几点, 一是内涵 (君子) , 二是方式 (法制) , 三是两者的融合之美 (奕奕) 。
2.学程与教程比肩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 如“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作工夫”等, 把“学程”中的功课及其进程规划得尽善尽美。近代, 在班级授课制施行中, 赫尔巴特学派引入“五段教学法”, 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 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教程”, 更多彰显教师的作用。早期教育规模小、自发性强, 书院派、学院派自由发展, 那的确是自学为主,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三更灯火一起点燃着人生梦想的追求:修身、治国、平天下。近代教育就像近代的工业, 机械化、标准化快速生产出合格的劳动力、高明的科学家, 越来越失去自由的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却更加高效, 建立在科学知识传授上的教育成为人才的培养工厂, 由此产生出科学、民主的文明进步。
3.自主与规范角力
在英语里, 课程 (curriculum) 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 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意为“跑道”, 动词是“奔跑”。课程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 课程的着眼点可以是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中国课程研究早期, 比较突出的是朱智贤在上世纪30年代给课程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 “学校的课程, 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 循序得着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 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
到了现代, 中外教育思路“掉了个”, 这似乎并不是华丽转身, 而是自主与规范的一次此消彼长的角力, 很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次角力不是平起平坐, 不是继承发展, 而是想砸碎对方而独霸教坛。近十几年来, 我们又在试图请回自主这个对手, 竟然变得非常困难。只有一个主角的独角戏, 看起来缺乏美感, 演起来缺乏激情。
可见, 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 教育舞台的主角一直在演变, 一直在角力, 而背后的推力是什么呢?文化、制度、理论, 或者社会功利的驱动吗?
●从规划, 发现课程美之视角
从上往下的课程规划, 如果设计单一容易丢失更多课程之美。课程的文本,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法定地位的是课程标准, 具有载体功能的是教材,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构建的是课程计划, 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施之前规划。虽然, 它们各不相同, 但是其核心要素却是一致的, 即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规划设计。
1.美好思想落在实处
任何课程都要有与内容相关的唯一核心吗?物理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力学、电学、磁学这些内容下的科学知识与素养吗?化学呢?其实, 所谓的认知能力, 以及科学、人文或技术素养, 这是在多领域、多学科都会涉及的, 它作为课程的核心看起来很美, 但是落实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我们不强求核心唯一呢?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人的认知、学习也是不断发展的, 既没有必要形成限制过死的学科体系, 又没有必要严格界定静态的思想。就算相对稳定的哲学, 也是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历史, 百花齐放时期最具活力。什么样的技术、素养, 都不是恒定不变的, 但是在一定阶段却都是可以发挥它的价值效能, 因为不同内容都是技术课程大树的花与叶。
世界是多元的, 认知世界的途径也是多元的。不论课程规划的哪个环节, 主要思想表现的关键是落地有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是不是需要抛弃, 信息科学是不是需要建立, 这不是泾渭分明的争论。关键是, 你遵循的思想如何让学生学习到立足社会的技能, 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热爱与研究。
信息是什么, 非要下一个定义才行吗?尤其是在中小学, 放着先进的技术不去应用, 要跑到技术的角落去抠理论与概念, 往往又因为时代的发展无法自圆其说。比如, 网络协议, 就一个IP分类就能懵掉多少师生, “故纸堆”在文艺青年都遭受鄙夷, 何况技术派的新新人类。国外的低年级课程, 一般不提倡名词定义, 仅了解概念、特点, 更注重在应用中创新。
不要给技术过多、过死的思想紧箍咒, 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技术的强大魅力, 技术的学习环境因此会更美。
2.美好视角针对发展
课程的内容很重要, 重于实施方式。我们最近一次的课程改革是要抛弃“微软说明书”, 但是没有抛弃, 甚至矛盾。举个例子:一方面, 新的课程视角是强调思想与技术的方法, 如图像处理要先选择合适的工具;另一方面, 却在自相矛盾, 某必修教材把在Word中加工图像成为当然。在哪里处理图像这原本没有谁对谁错的事, 却成了视角矛盾的证据。
信息技术教学, 不成为微软的培训, 难道就要成为苹果的培训, 或者成为其他公司的培训吗?再如, 拿一个个性化的流程设计软件往大里讲程序与算法, 或者在国产CPU机器配开源平台进行系统教学。这些本是很好的载体。可是, 视角变了吗?算法、程序、软件这种信息技术典型内容, 有它的特点与内涵, 用应用软件勉强实现的主题作品再精彩也不过是低层架构的创新。编程自有它的内涵视角的美, 华服遮掩掉却又看不见它。操作系统的变革, 如果讲开源最应涉及的就是深入其中, 体验软件与硬件联络的桥梁, 架构自己梦想的设计。所以, 不应局限在功能应用之上开一个假面舞会。
学什么要求不必过死, 因为新技术不断出现, 学习新的技术才是重要的。当在线书写越来越代替应用软件之时, 当扫码越来越代替超链接之时, 当图像处理内嵌在各种设备之时, 我们既不能丢失主题审美的视角, 更不能丢失技术视野的视角, 更有必要提倡个性美的视角:学生兴趣在哪里 (艺术、文化、技术) 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可更新的知识储备, 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的视角, 并且随时都可以去培训班或自我培训, 接触更实际的技术提高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培训”式学习不好吗?从社会上这样的培训机构的功力看, 我们中小学的课程还是太单薄了。我们需要在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 不断寻找优美视角, 让大众认知与专业技能更好地融合, 相互地尊重, 用人文与技术一同演绎课程发展之美。
在课程规划中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程领导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识。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课程领导的并不多见,校长课程领导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越城区教研室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大势,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评优活动为抓手,开展了“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和学科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评比活动,得到了全区中小学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分别收到30篇和24篇方案,不仅是对落实校长课程领导权的一种探索,也是赋予教师课程开发权的一种实践,更是实现学生课程选择权的一种期盼。
一、课程规划巩固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地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学校管理关系的承担者和创造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校长指挥棒灵不灵,校长管理绩效高不高,学校发展速度快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权威——权威问题是校长管理的核心问题。那么,校长的权威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校长的权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因素,二是素质因素。权力与威望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权力的大小不能决定威望的高低,威望的高低也不仅仅来自权力的大小。高水平的校长应该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科学、睿智地发挥“权力作用”,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以专业的综合素质获得下属的佩服和敬仰。这其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全面贯彻“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五大理念,认真履行“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项职责,潜心研究人的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扬学校优势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比如柯灵小学的“A+X灵育课程”、稽山小学的“乐水课程”、鲁迅小学的“立人课程”等,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校训等核心要素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不仅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由“行政领导”转向“课程领导”,还巩固了其课程领导地位,践行着教育家办学的理念。
二、课程规划增强了校长的课程开发意识
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深课改”背景下的两个新名词。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也不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是“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以生为本作为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实践。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自觉学习《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课改的“四道”急令:《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0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 ),把“选择性”“每一个”“统筹式”“文化型”“精准化”等一系列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改革中。比如北海小学的“博雅课程”、少儿艺校的“艺术+课程”、文理附小的“七色课程”等,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和整合,不仅厘清了“三对”关系(国家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的内容,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一部分是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小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大部分是拓展性课程),还积极开发了富有学校特色、教师特长的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规划提高了校长的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实施是将书面课程付诸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是课程规划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校长要做到:提出教育的哲学思维,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课程的愿景目标,提供课堂的制度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次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比赛规定了具体的六个方面的写作格式要求:校情分析(历史回顾、办学现状、面临挑战);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育人模式、办学方略);学校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安排、特色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形态、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课程制度与管理;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六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课程超市”为基础,积极探索“主题与专题”相结合、“长课与短课”相交替、“教室与学室” 相吻合、“自助与外聘”相联系等方式,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比如蕺山中心小学的“慎独课程”,以“慎独之‘知”“慎独之‘美”“慎独之‘行”三大板块为纲,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树人小学的“生活课程”,研制课表、安排教师、聘请人员、添置设备、开辟场地等,为选课走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不仅把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学校主题文化的核心要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课程规划蓝图。
四、课程规划拓宽了校长的课程评价思路
课程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在传统智力观中,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学业或者学科考试分数这一认知性指标作为学生学业优劣评价标准,导致产生“应试化”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在学校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测验学生的分数成了评价的代名词,分数成了学生在学习中追求的唯一目标,致使许多学生视考试为畏途,他们不但体验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反而在不断吞咽失败的苦果,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在多元智力的视界中,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多元的人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都是可育之才。人的智力的多元性、复杂性、发展性,必然要求课程评价也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发展性。
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活动中,许多校长以《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把课程评价探索与考试体系的完善结合起来,在规范校内考试评价、控制区域性“统测”次数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比如塔山中心小学的“博雅课程”,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灵芝镇中心小学“镜湖蓝课程”的五大评价系统,用学校语言、讲学习故事、写学生成长。此外,还有许多学校,有的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有的为了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有的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运用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填框答题和网络阅卷的形式,为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应用提供支撑,改变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工具的现象,实现了课程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良好态势。
在课程规划中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方案是核心,但仅有方案是不够的。基础性课程的整合,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的实施,拓展课堂的展示,个性化评价的推进,专业化制度的保障,课程纲要的研制,办学品质的提升,等等,一系列深化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要求我们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愿“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成为广大校长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一张远航的船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第5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着眼“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以“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校长任副主任,学校中层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综合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综、理综和各学科组专人领衔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室,形成覆盖全校的课程开发网络,积极创建同伴互助、一人一面旗极具个性的校本教材开发特色。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以及学校“学生选科指导委员会”等,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目标范围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二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三是其它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考虑到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在初级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多年的实践探索,“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方面从新颁高中《课程标准》显示,各科已具备相应一定的选修模块。因而学校将着力“课程方案中的选修Ⅱ”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时,继续探索、丰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在积极选择实施“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主要内容”已有选修模块的同时适当关注并以“改编调整、新编充实”策略逐步加强这一方面的校本课程开发。
有关“选修Ⅱ”拟重点开发校本课程参考项目类别如下:
人生类:①规划人生;
②社会人文;
③成功人士的人生足迹;
④心理健康指导„„
科学类:①开发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基地;
②东大、南大教授讲座;
③网络信息类课程;
④学科综合类课程;
⑤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类:①艺术进修:器乐、声乐、体操、书画„„;
②周末艺术讲座;
③休闲文化沙龙;
④文艺社团、协会;
⑤书画、艺术展览;文艺展演等;
(综合实践活动类项目<略>)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①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2004年底前,学校将加大力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家底:包括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资源、环境、设施设备状况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全体任课老师至少完成一个《课程纲要》。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形成能满足2005年实施新课程需要的一套初具北郊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鲜明的北郊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②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支勤钻研、会合作、能奉献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有校强课程建设能力的整体教师队伍。
③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目标
初步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科学习计划。能比较恰当的评价自己和同伴。
四、开发策略
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校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无何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校本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开发,应该有其特有的开发,实施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同仁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
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作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限制: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在此基础上,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分阶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北郊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学校课程建设决策共同体全体成员应突破传统知识论理观,确立新的知识论理观,赋予地方性知识、缄默的知识、个人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等知识形态应有的地位;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以“学会选择、着力改编、关注新编”校本教材的策略,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多元化创建校本课程体系。
4、倡导合作资源共享
学校将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特点、需要,积极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积极与有关兄弟学校联盟,分工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尽可能联盟内课程产品、师资、设施等互惠互用,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组织学习、全面动员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形成校本课程大致结构
4、公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教师或有关工作室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制《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
绍》
6、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学生选题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学校形成整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老师完成具体的《课程纲要》报学校校本课程审核工作力度小组审定。
六、实施评价
校本课程一经开发即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同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并实施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②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 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常州市北郊中学高中部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第6篇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着对人的高规格培养。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依据学校实际,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特制订本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课程是为学生而生的,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学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让学生在其中不断完善、成长的环境,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一种最适合学生的生态环境。
随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以创建师生的幸福人身为学校的理想,学校极为重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同时又注重立足学生今天的发展设计,使学生明天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夯实学生发展的根基,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现代社会的学生素质全面,竞争意识强,个性突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点。面对学生群体,我们既要让学生通过课程获得更高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既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特色素质,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继承传统、懂得关爱、习得文明。
学科教研组、集备组、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样的调研形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所需,掌握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课程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元素。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体,是保障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最根本的力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将自己的兴趣或优势智能付诸于教学实践,拓展研究领域,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人生价值。
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逐渐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与模式。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设校本课程,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组团队建设、课时补助、制度管理、评优推荐、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更加积极、民主的大环境。清徐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立的价值,并且有着明确的比例配置,任何人不得剥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权利。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价值理念。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根据教育全球化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信息素养、自我认知和生存能力等基础素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设想
(一)开发主体:
教师个人(包括后勤工作人员)、备课组、教师全体、校内外合作、学生以及师生合作等。提倡“1+1”模式,即任课教师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有能力的再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原则上谁开发随承担实施。
(二)课程主题:
(1)反映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个性发展的主题;
(2)反映时代发展需要人的新的素质如理财、表达、合作、宽容、创新等方面的主题;
(3)反映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
(4)反映民族、民俗、社区、环境等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主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我校校本课程目前主要规划为8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选择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或者进行课程改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兴趣跨学科、跨领域开设校本课程。
主要分类如下:
科学激趣类、艺体技能类、人文素养类、语言工具类、技术类、学科拓展类、体验感悟类、文化交流类课程等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常规管理
每一门校本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等课程元素。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在基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实施方式。由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处和年级组面向家长和学生要精心组织课程推介会,详细介绍学校课程的特点及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功能。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地优势智能,帮助确立发展的欲求。
2、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学分要求
1、每门校本课程课时安排一般为每周1课时。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每个毕业生的最低学分为144,其中必修学分为116,选修Ⅰ学分至少为22,选修Ⅱ学分至少为6。学校课程(选修学分ii)的设置要采取模块方式,每个模块设计为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学校至少应实际开出18学分的学校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
1、年级组
(1)各年级组有责任分阶段规划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其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是年级组千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各年级组所开校本课程按规范必须做到“六有”:有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有课前教案、有科学而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及评价办法。
(3)各年级必须开出足以满足本年级学生需求量的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以合作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
2、教师层面
(1)开设的校本课程要建立在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2)教师不得自行调课、代课、停课;不得私自更改上课时间、地点。
(3)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核定课时量,不得违规擅自增加或减少课时,以免造成学生课时负担或管理松散。
(4)任课教师向课程教学处提供学生百分制的原始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学生上课缺勤三次以上,本门选修课程将不记学分。
3、学生层面
(1)学生根据学校课程一览表进行选课,填写选课申请。学生一旦确定选修的学校课程,则不得随意更改或退出。学生如想改换选修校本课程,必须向年级组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班听课,记入学分。
(2)校本课程原则上需报名不少30人才准予开课;超过75人要分班教学。中途学生流失而造成人数低于底线,则该课程终止。
(3)遵守学校课程课堂常规管理,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学生如果在选修校本课程过程中遇到不满意的情况,有权向年级组投诉或通过《选修课反馈单》向年级组反映。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教案、有总结、有评价。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六、校本课程的保障
为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与研究,特成立“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申报校本课程的审批、常规管理、教学考评、特色课程的认定等工作。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校长、书记、副校长、教科研室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校内外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
常规管理一般由学校课程教学处负责,各年级组为执行落实部门,教师为开发主体。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反馈、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校本课程的开课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序性、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
金融课程规划 第7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需的工具,具有金融领域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与特色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受到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方法和技能训练,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外语等工具,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本专业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对财经、管理、法律及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把学生培育成为以金融学科理论为基础能适应金融实践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业务的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主干学科 经济学、管理学。
四、核心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英语)、金融统计、金融专业英语、现代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国际结算(英语)、保险营销学、保险精算、博弈论、理财规划。
五、学位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现代投资银行学。
六、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 4 年,弹性修业年限 3~6 年,符合三峡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 181 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38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38 学分;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46 学分;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34学分;素质拓展课程(项目)25 学分。
八、教学计划安排表((见附表 1 1--6)
九、学分学时构成 表 1
金融学专业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合计
各学期计划学分学时 1 学分 11 9 0 1 1.5 22.5 学时 19
2 学分 11 9 0 3 0.5 23.5 学时 19学分 9 8.5 0 0 7 24.5 学时
406 4 学分 7 5.5 8 1.5 5.5 27.5 学时 126 88 128 24 88 454 5 学分 0 3 14 5.5 5.5 28 学时
6 学分 0 3 15 4 5 27 学时
7 学分 0 0 9 2 0 11 学时
学分 0 0 0 18 0 18 学时 0 0 0 288 0 288 9 学分 0 0 0 0 0 0 学时 0 0 0 0 0 0 10 学分 0 0 0 0 0 0 学时 0 0 0 0 0 0 合计 学分 38 38 46 34 25 181 学时 664 6
2968 占总学分比例 20.88% 20.88% 25.27% 19.23% 13.74% 100%
占总学时比例 22.37% 20.49 24.80% 18.75% 13.48 100%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50 学分)占总学分(181 学分)比例:27.47%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02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50 学分)比:2.04:1 总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07.5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50 学分)比:2.14:1
注:1、本表中计算实践教学学分时,一律在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部分取 15 个学分作为实践教学学分。
2、若该专业未设置专业模块方向,则将模块方向 1、模块方向 2、模块方向 3 所在三列合并。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32 学时共 2 学分,已纳入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部分。
表 2
金融学专业学期学分安排表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学分 学分 22.5 23.5 19.5 22.5 22 22.5 11 18
156 占总学分比例 14.33 14.97 12.42 14.33 14.25 14.33 7.00 11.46
注:本表中的学分均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
表 3
金融学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学分 38
5.5 20 学时 664
416 88 320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06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51 学分)比:2.08:1 总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11.5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65 学分)比:1.72:1
附表 1
金融学专业全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计划表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Maxism
48
考试 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 64 64
考试 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istory of Recent&Mordern china 2 32 32
考试 Y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s and Ethics&Fundamentals of Law 3 48 48
考查 G 体育 4 120 120
1 1 1
考查
Physical Education P 大学英语
English 16 256 256
4 4 4
考试 H 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28
考试 H 计算机语言 C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3 48 32
考试 小
计 38 664 628
32 11 11 9 7
注: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计算机科学导论》,其它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
附表 2
金融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8 38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F 高等数学 II Altitude
Math Ⅱ 6 96 96
考试 F 线性代数 II Linear
Algebra Ⅱ 2.5 40 40
2.5
考试 F 概率统计 II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Ⅱ 3.5 56 56
3.5
考试 D 管理学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3.5 56 56
3.5
考试
D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5 40 40
2.5
考试 D 会计学 Accounting principle 3 48 48
考试 D 统计学 statistic 3 48 48
考试 S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3 48 48
考试 D 经济法 Economic Laws 2 32 32
考试 D *学科概论讲座 0 4 2 2
0
小
计 32 516 516
9 8.5 5.5
选修 D 企 业 管 理 Enterprise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商务谈判与礼仪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 48 48
考查 D 市场营销
Marketing 3 48 48
考试 D 人力资源管理 3 48 48
考试
最低选修学分为 6 学分 12 192 192
6
注:1、若该专业无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程,则只填写必修部分。
附表 3
金融学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6 46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D 货币银行学 Monetary Banking 4 64 64
考试 D 证券投资学 Securities Investment 3 48 40
考试 D 保险学 Insurance 4 64 64
考试 D 现代投资银行学 Modern Investment Banking 3 48 48
考试 D 公司金融 Corporation Finance 3 48 48
考试 D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3 48 40
16
考查 D 国际金融管理(英语)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English)3 48 48
考试 D 金融统计 Financial Statistic 2 32 32
考试 D 金融专业英语 Financial Professional English 3 48 48
考试 小
计 28 448 440
6214 6
选修 D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Management 3 48 40
考试 D 国际结算(英语)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English)3 48 40
考试 D 金融企业会计 Financial Accounting 3 48 40
考查
D 理财规划 Corporate planning 3 48 40
考试 D 金融工程学 Financial Project 3 48 48
考试 D 金融报表分析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3 48 32
考查 D 保险营销学 Insurance Marketing 3 48 40
考试 D 保险精算 Insurance Actuarial Evaluation 3 48 40
考试
D 博弈论 Game Theory 3 48 48
考试 D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ics 3 48 48
考试 最低选修学分为 18 学分 30 480 4809
选修 XX模块
选修 XX模块
修读模块学分要求
注:1、根据专业实际可只填写必修部分、或填写必修和选修部分、或填写必修和模块课程部分、或全部填写。
2、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模块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其中的相关一个或几个专业模块进行学习。
附表 4
金融学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4 34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周数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D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1 16
考查 D 军事训练 Military Training 2 32 2
考查 D 电子商务(实验)
Electronic Commerce 1.5
1.5
考查 D ERP 实验
考查 D SPSS 实验 1.5
1.5
考查 小
计 8
1.5 1.5
考查 选修 D 认知实习Cognitive practice 1
考查 D 证券投资模拟 Securities investment practice 2
考查 D 商业银行业务实验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practice 3
考查 D 国际结算实务模拟 Simulated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practice 1
考查 D 保 险 业 务 实 践
Insurance Business Practice 2
考查
D 学年论文
School Yearly 1
考查
Paper D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Graduate practice & Graduate
paper 18
最低学分为 26 学分 28
4
选修 XX模块
选修 XX模块
修读模块学分要求
注:1、根据专业实际可只填写必修部分、或填写必修和选修部分、或填写必修和实践教学模块部分、或全部填写。
2、若该专业拟开设《工程综合训练》,全校统一在第 5 学期开设。
附表 5
金融学专业素质拓展课程(项目)
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周数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科类必修
形势与政策 1.5
0.5
0.5
0.5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0.5
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2 *
工程基础训练(一)
1周 1
小
计 5.5
1.5 0.5 2 0.5 0.5 0.5
理工类必修
形势与政策 1.5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2
工程基础训练(一)
1周1
工程基础训练(二)
1周1
小
计 6.5
各专业选修 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类 社会调查 1周1
企业调查 1周1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类 证券投资模拟大赛 1周 1
创业竞赛 1周 1
小
计 4
附表 6 6 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学分置 换表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置换内容及标准
置换依据
1、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活动中,获得国家、省、市(校)表彰者(含团队成员、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优秀调查报告),每次分别计 5、3、1 学分。(注:一事多奖计最高分)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暑假社会实践登记表等相关证明材料
1、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其它国家级学科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15、10、8、6、4 分;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省部级学科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排名不分先后),分别计 10、8、6、4、2 学分。
2、参加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8、6、4、2 学分。
(注:同次竞赛只取最高分,不重复记分;以上学科竞赛的界定参照教务处每年下达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类别规定)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组织单位参赛记载
1、以独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一般性期刊上(公开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者,分别计 10、5 学分。
2、学生公开出版文学专著、文学作品集者,每部计 15 学分。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一般性新闻媒体(如杂志、报纸、门户网站等)发表诗歌、散文、新闻报道等,每篇分别计 3、2、1 学分。(注:此项累计学分数不超过 6 学分)
3、经学校图书馆、校团委同意,参加“大学生讲坛”,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报告),每场计 2 学分。
4、经审核批准入驻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担任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且入驻时间至少半年以上,经过创新平台主管部门认可同意给予学分的,其负责人计 4 学分,团队成员计 2 学分。
5、学生以主持者身份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每项计 15 学分,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计 5 学分;作为参与者身份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每项计 8 学分,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计 2 学分。
论文发表所属刊物原件 文件、证书、组织单位记录等 1、参加全国或国际文体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排名不分先后),分别计 15、10、8、6、4 学分。参加省部级文体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10、8、6、4、2 学分。参加校级文体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4、3、2、1、0.5 学分。(注:同次竞赛只取最高分,不重复记分)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组织单位参赛记载 1、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计 4 学分(注:不包括英语专业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计 6 学分;获计算机二级证书者,计 4 学分(注:不包括计算机专业学生);获计算机三级证书者计 6 学分;获计算机四级证书者计 12 学分;程序员证书获得者计 14 学分;教师资格证获得者计 6 学分(注:不包括师范类专业)。
证书及其相关证明
1、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计 1 学分。
2、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证书,计 1 学分。
3、参加一次校院级学术报告会,并上交学习心得,计 1 学分。
4、参加一次除证劵模拟大赛与创业大赛以外的竞赛,计 1 学分。
5、阅读 10 本与本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计 1 学分。
6、翻译一篇 5000 字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计 1 学分。
证书及其相关证明
注:1、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按以下公式计算:F(比重)=2(N+1-S)/[N(N+1)](N 为总人数,S 为人员排序);核心期刊界定以科技处文件为准。
2、学院可根据本院实际开展活动,对学生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但项目置换内容不能和《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学分置换表》中内容重合;学院置换的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不超过 8 学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0201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相关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与特色 本专业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从事国际贸易各项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形势的能力,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逐渐形成正确掌握和应用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能力,特别要求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各项业务内容及运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在经贸领域完成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开拓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2、英语熟练,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及资料,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商务写作、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3、了解本专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4、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5、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贸易形势和各项业务工作。
三、主干学科 经济学 四、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等 五、学位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法、外贸函电。
六、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 4 年,弹性修业年限 3~6 年,符合三峡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 183 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38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39 学分;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48 学分;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33学分;素质拓展课程(项目)25 学分。
八、教学计划安排表((见附表 1 1--6)
九、学分学时构成 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合计 模块方向1 模块方向2 模块方向3
各学期计划学分学1 学分 11 91.5 25.5 学时 19学分 11 9
1.5 21.5 学时 190 144
358 3 学分 9 8.5 626.5 学时 144 136 96
424 4 学分 7 9.5 4
3.5 3.5 26.5 学时 112
0 5 学分 0 3 19
1.5 5.5 29
时 学时
6 学分 0
5 25 学时
学分 0
学时 0
176 8 学分 0
18学时 0
288
288 合计 学分 38 39 48
25 183 学时 664 624 768
528 400 2928 占总学分比例
占总学时比例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48 学分)占总学分(183 学分)比例:0.26:1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21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48 学分)比:2.52:1 总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31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48 学分)比:2.73:1
注:1、本表中计算实践教学学分时,一律在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部分取 15 个学分作为实践教学学分。
2、若该专业未设置专业模块方向,则将模块方向 1、模块方向 2、模块方向 3 所在三列合并。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32 学时共 2 学分,已纳入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部分。
表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期学分安排表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学分 学分 23 20 23.5 24 23.5 20 6 18
158 占总学分比例 368 3296 288
2528
注:本表中的学分均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
表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学分 38
16 8 25 5.5 19.5 学时 664
624
512 256 128 400 88 312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17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41 学分)比:2.85:1 总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22.5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60.5 学分)比:2.02:1
附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8 38 学分)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考试
Principle of Maxism
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 64 64
考试 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istory of Recent&Mordern china 2 32 32
考试 Y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s and Ethics&Fundamentals of Law 3 48 48
考查 G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4 120 120
1 1 1
考查 P 大学英语
English 16 256 256
4 4 4
考试 H 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28
考试 H 计算机语言 C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3 48 32
考试 小
计 38 664 628
32 11 11 9 7
附表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9 39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F 高等数学 II Altitude
Math Ⅱ 6 96 96
考试 F 线性代数 II Linear
Algebra Ⅱ 2.5 40 40
2.5
考试 F 概率统计 II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Ⅱ 3.5 56 56
3.5
考试 D 管理学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3.5 56 56
3.5
考试 D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5 40 40
2.5
考试
D 会计学 Accounting principle 3 48 48
考试 D 统计学 3 48 48
考试
statistic S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3 48 48
考试 D 经济法 Economic Laws 2 32 32
考试 D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4 64 64
考试 D 国际贸易实务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3 48 48
考试 小
计 39 624 624
9 8.5 9.5 3
附表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8 48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D 货币银行学 Monetary Banking 3 48 48
考试 D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3 48 48
考试 D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 64 64
考试 D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3 48 48
考试 D 国际结算(双语)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3 48 48
考试 D 国际投资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3 48 48
考试 D 商务英语视听说(一)
Business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32 32
考改 D 商务英语视听说(二)
Business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32 32
考改 D 外贸函电(双语)
Foreig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3 48 48
考试 D 国际贸易法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3 48 48
考试 D 世界经济概论 Introduction to World Economy 3 48 48
考查 小
计 32 512 512
4 11 11
选修 D 物流管理 Fundamentals of Loigstical
Management 2 32 32
考试 D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International 2 32 32
考试
Transportation and Insurance D 进出口报关 Import and Export Declaration 2 32 32
考试
D 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2 32 32
考试 D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IIntroduction to Foreign trade of china 2 32 32
考查 D 国际市场营销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 32 32
考试 D 证券投资学 Security Analysis and Investment 2 32 32
考查 D 国际商务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 32 32
考查 D 经贸谈判(双语)Business Negotiation 2 32 32
考查 D WTO 规则 WTO Rules 2 32 32
考查 最低选修学分为 16 学分 2
附表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3 33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周数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Q 军事理论 Military Theory 1 16
Q 军事训练 Military Training 2
D 电子商务(实验)
Electronic Commerce 1.5
1.5
1.5
D ERP 实验 2
D SPSS 实验 1.5
1.5
1.5
小
计 8
1.5 1.5 2
选修 D 专业实习
Professional
Practice 1
D 学年论文 School Yearly Paper 1
D 进出口报关模拟 Import and Export Declaration Simulation 1
D 外贸业务实验 Foreign trade business Experiment
D 国际结算实务模拟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Simulation 2
D 毕业实习Graduate Practice
D 毕业论文 Graduate
Paper
最低选修学分为 25 学分 2518
附表 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拓展课程(项目)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5 9.5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周数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科类必修
形势与政策 1.5
0.5
0.5
0.5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0.5
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2 *
工程基础训练(一)
1周 1
小
计 5.5
1.5 0.5 2 0.5 0.5 0.5
理工类必修
形势与政策 1.5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2
工程基础训练(一)
1周1
工程基础训练(二)
1周1
小
计 6.5
各专业选修 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类 企业调查 1周1
社会调查 1周1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类 证券投资模拟竞赛 1周 1
创业竞赛 1周 1
小
计 411
注:1.每位学生必须至少跨两类选修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获得不低于 4 学分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学分,且所获学分的课程应至少分属两类及以上
2.本专业学生应修读素质拓展课程(项目)9.5 学分,另需要获得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置换学分 15.5学分 附表 6
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学分置换表(应获得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置换学分 5 15.5 学分)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置换内容及标准
置换依据
1、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活动中,获得国家、省、市(校)表彰者(含团队成员、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优秀调查报告),每次分别计 5、3、1 学分。(注:一事多奖计最高分)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暑假社会实践登记表等相关证明材料
1、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其它国家级学科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15、10、8、6、4 分;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省部级学科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排名不分先后),分别计 10、8、6、4、2 学分。
2、参加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8、6、4、2 学分。
(注:同次竞赛只取最高分,不重复记分;以上学科竞赛的界定参照教务处每年下达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类别规定)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组织单位参赛记载
1、以独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一般性期刊上(公开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者,分别计 10、5 学分。
2、学生公开出版文学专著、文学作品集者,每部计 15 学分。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一般性新闻媒体(如杂志、报纸、门户网站等)发表诗歌、散文、新闻报道等,每篇分别计 3、2、1 学分。(注:此项累计学分数不超过 6 学分)
3、经学校图书馆、校团委同意,参加“大学生讲坛”,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报告),每场计 2 学分。
4、经审核批准入驻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担任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且入驻时间至少半年以上,经过创新平台主管部门认可同意给予学分的,其负责人计 4 学分,团队成员计 2 学分。
5、学生以主持者身份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每项计 15 学分,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计 5 学分;作为参与者身份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每项计 8 学分,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计 2 学分。
论文发表所属刊物原件 文件、证书、组织单位记录等 1、参加全国或国际文体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排名不分先后),分别计 15、10、8、6、4 学分。参加省部级文体竞赛,获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10、8、6、4、2 学分。参加校级文体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计 4、3、2、1、0.5 学分。(注:同次竞赛只取最高分,不重复记分)
获奖证书或表彰文件以及组织单位参赛记载 1、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计 4 学分(注:不包括英语专业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计 6 学分;获计算机二级证书者,计 4 学分(注:不包括计算机专业学生);获计算机三级证书者计 6 学分;获计算机四级证书者计 12 学分;程序员证书获得者计 14 学分;教师资格证获得者计 6 学分(注:不包括师范类专业)。
证书及其相关证明
1、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计 1 学分。
2、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计 1 学分。
3、参加一次校、院级的学术报告会并上交一份学习心得,计 1 学分。
4、参加一次学科竞赛活动(不包括证券投资模拟竞赛),计 1 学分。
5、阅读十本经济学经典著作和 10 篇经济类学术论文,并撰写 1 万字的读书心得,计 1 学分。
6、翻译一篇 5000 字的经管类英文文献,计 1 学分。
证书及报告书等相关证明
注:1、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按以下公式计算:F(比重)=2(N+1-S)/[N(N+1)](N 为总人数,S 为人员排序);核心期刊界定以科技处文件为准。
2、学院可根据本院实际开展活动,对学生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但项目置换内容不能和《三峡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学分置换表》中内容重合;学院置换的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不超过 8 学分。
工商管理
(专业代码:110201)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经营的理论和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管理实践沟通协调能力,能自主创业,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与特色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管理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与管理沟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突出管理实践、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特色。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具有不断进取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创业精神;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专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事、组织协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运用一门外语;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 四、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业管理。
五、学位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
六、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 4 年,弹性修业年限 3~6 年,符合三峡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 183 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38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50 学分;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36 学分;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34学分;素质拓展课程(项目)25 学分。
八、教学计划安排表(见附表 1 1--6 6)
九、学分学时构成 表 1
工商管理专业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 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合计
各学期计划学分学时 1 学分 11 91.5 24.5 学时 19学分 11 9
1.5 21.5 学时 190 144
358 3 学分 9 14.5
27.5 学时
学分 7 11.5 5 2.5 3.5 29.5 学时 126 184 80 40 56 486 5 学分 0 3 15.5 3.5 4.5 26.5 学时6 学分 0 3 11.5 3 5 22.5 学时
7 学分 04 5 13 学时 0
64 80 208 8 学分 0
18学时 0
288
288 9 学分 0
学时 0学分 0
学时 0
合计 学分 38 50 36 34 25 183 学时 664 8
2984 占总学分比例 20.7 27.3 19.7 18.6 13.7 100 占总学时比例 22.2 26.8 19.3 19.3 13.4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49 学分)占总学分(183 学分)比例:0.27:1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24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49 学分)比:2.53:1 总学分中理论课程学分(134 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49 学分)比:2.73:1 注:1、本表中计算实践教学学分时,一律在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部分取 15 个学分作为实践教学学分。
2、若该专业未设置专业模块方向,则将模块方向 1、模块方向 2、模块方向 3 所在三列合并。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32 学时共 2 学分,已纳入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部分。
表 2
工商管理专业学期学分安排表 学期 1 2 3 4 5 6 7 8 总学分 学分 23 20 23.5 26 22 17.5 8 18 158 占总学分比例(%)
14.6 12.7 14.9 16.4 13.9 11.1 5.0 11.4
注:本表中的学分均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
表 3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类别
学分学时 全校公共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学分 38
5016 8 26 5.5 19.5 学时 664
416 88 152 总学分(不含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16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42 学分)比:2.76:1 总学分中必修课程学分(121.5 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61.5 学分)比:1.98:1
附表 1
工商管理专业全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计划表 开课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 实 实 上 课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Maxism
48
考试 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 64 64
考试 Y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istory of Recent&Mordern china 2 32 32
考试 Y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s and Ethics&Fundamentals of Law 3 48 48
考查 G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4 120 120
1 1 1
考查 P 大学英语 English 16 256 256
4 4 4
考试 H 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28
考试 H 计算机语言 C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3 48 32
考试 小
计 38 664 628
32 11 11 9 7
附表2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0 50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单位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课外上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F 高等数学 II Altitude
Math Ⅱ 6 96 96
考试 F 线性代数 II Linear
Algebra Ⅱ 2.5 40 40
2.5
考试 F 概率统计 II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s StatisticⅡ 3.5 56 56
3.5
考试 D 管理学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3.5 56 56
3.5
考试 D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5 40 40
2.5
考试 D 会计学 Accounting principle 3 48 48
考试 D 统计学 statistic 3 48 48
考试 S 大学语文 College Chinese 3 48 48
考试 D 经济法 Economic Laws 2 32 32
考试 D 市场营销学 Marketing 3 48 48
考试 D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生 产 与 运 作 管 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企业战略管理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D 管理信息系统 MIS 3 48 48
考试 D 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3 48 48
考试 小
计 50 800 800
9 14.5 11.5 3 3
附表 3
工商管理专业模块方向课程 教学计划表(应 修读共 6 36 学分)
课程类别 开课 课程名称 学 分 数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分分配 考核 方式 讲 实 实 上 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必修 D 中小企业管理 2.5 40 32 8
2.5
考试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Management D 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 2.5 40 40
2.5
考试 D 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2.5 40 40
2.5
考试 D 研究与开发管理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2 32 32
考试 D 零售学 Business General Outline 2.5 40 40
2.5
考试 D 管理经济学 Management
Economics 2.5 40 40
2.5
考试 D 广告与 CIS 策划 Advertisement and CIS Planning 3 48 48
考试 D 创业管理 Entrepreneurial anagement 2.5 40 40
2.5
考试 小
计 20 320 312 8
2.5 8 9.5
选修 D 管理思想史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2 32 32
考试 D 企业理论 BusinessEnterprise heories 2.5 40 40
2.5
考试 D 企业文化 Enterprise Culture 2 32 32
考查 D 国际企业管理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2.5 40 40
2.5
考查 D 工商管理案例分析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se analysis 2 32 32
考查 D 商务谈判 Business negotiation 2 32 32
考查 D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2 32 32
考查 D 组织行为学 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2 32 32
考查
D 企业危机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2 32 32
D 证券投资学 Security Analysis and Investment 2 32 32
小
计 21 336 336
2.5 6 6.5 6
说明:本专业选修课共 21 学分,学生至少应修满 16 学分。
附表 4
工商管理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计划表(应修读共 4 34 学分)
课程规划 第8篇
一、根据专业需求合理选择教材
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资规”) 的专业基础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系统向学生介绍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深化学生对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增强本专业学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意识, 为改善区域生态平衡, 开展生态风险评估, 进行生态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比较过以下几本教材: (1) 赵晓光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生态学》; (2) 杨志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城市生态规划学》; (3) 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态环境学》; (4) 沈青基等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沈青基等编著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是比较适合规划专业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材。该教材能使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的分析方法, 能够运用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于城市规划实践, 学会以城市生态学的视角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去。主要内容包括: (1) 生态学概论, 包括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生物生存环境与生态因子、种群, 群落及生态系统等。 (2) 城市生态学原理, 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分析、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等内容。 (3) 环境概论, 包括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要素及其属性、环境功能及特征、环境问题。 (4) 城市环境, 包括城市环境组成及特点、城市环境效应、城市环境容量综合评价及城市环境规划等。其内容针对规划专业而言,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涉及规划的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规划专业知识量的需要。
二、结合本专业相关课程,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生态环境规划涉及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许多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都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紧密相关。在课程内容优化过程中我们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生态环境规划的学习必须要有较雄厚的生态学基础, 而“资规”作为地理专业, 其学生缺乏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 教材也只是简单介绍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有所补充。参考相关教材比如李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或尚玉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生态学》补充实例, 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容易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 即“有所为”。相反, 由于“资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环境内容的课程还有《环境科学》、《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而且在《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开课之前就已讲授完毕, 所以该教材城市环境的环境概论可以略讲或不讲, 即“有所不为”。
另外, 鉴于教材规划内容相对偏少, 我们要作相应补充。如教材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较少, 只是举例说明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对这些内容如何规划和规划报告如何撰写并未进一步阐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态县规划为例补充了生态环境规划报告的组成部分和写法, 以及必备图件的准备和绘制技巧。在教学方法优化过程中尤其要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学习, 使学生能深刻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有助于后期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讲授。同时注重重点突破, 对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讲解。
三、依托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资规”的课程设置主要倾向于资源和规划两大方向, “资规”专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在“资规”专业开设的前两年, 教师对该课程实验课的内容和方式都处于摸索阶段, 再加上原来师资和相关作图软件缺乏, 使得实验难以有效开展。近几年由于引进较多熟悉相关软件的教师, 对实验课课时和内容进行了调整, 课时由8学时增加到14学时, 占总学时35% (总学时40) 。在实验课程中安排了规划区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绿地保护规划设计以及资源保护规划设计等4个设计实验。这些设计实验不仅增加了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 也能极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和绘图能力, 学生在了解报告内容的同时熟悉了软件的操作。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承接项目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结合项目改进教学内容
“资规”专业的学生主要选择在规划部门、房地产、土地评估公司就业, 社会对他们的直接要求是不经单位培训就可上岗, 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使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技能性特点, 还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特点。部分老师承接了有关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和生态市 (县) 规划项目, 而生态环境规划是这些项目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实习基础上开展参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项目的承接, 合同的签订以及评审的参与的同时, 掌握社会对生态环境规划的具体要求, 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增加学习的兴趣, 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五、结语
生态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而产生的, 它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生态环境规划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内容和理论都在不断地更新。提高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只有在了解该课程在相应专业课程中的地位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并与项目结合, 才能是学生获得系统而实用的知识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