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约的雪教学反思(精选6篇)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反思 第1篇
可以预约的雪学案
【课堂同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菅芒花( )悯恕( )无怨无尤( )萧飒( )蜿蜒( )( )
2、解释下列词语
平步青云:
义薄云天:
因缘:
姻缘:
【课后巩固】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3、在文中作者用一个小节提问:“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4、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那么什么是不可预约的?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5、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这句话的理解。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找出几处谈谈你的看法。
7、“菅芒花与从前的美丽记忆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速训练】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赞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8、试分析“野草”、“蜂蝶鸟雀”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9、说说文中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
10、文中作者详细地写了自然状态下的百合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题目?为什么?
11、结合这两篇课文,谈谈你对林清玄散文的看法
【课堂同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菅芒花( jiān)悯恕( mǐn )萧飒(sà )蜿蜒( wɑn )(yán )
2、解释下列词语
平步青云:《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义薄云天: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3、作者先是从一系列生活现象与人们的日常心理出发,去讨论这一对矛盾性的概念,去揭示“人生的困局”,这就是:一方面,人们有许多美好的理想,并且希望我们的生活能一步步地按部就班地朝着这些理想走去,不要生出什么变化与事端,这就是对生命“常”的向往;但另一方面,生活并不按人的意愿去前进,生命不可预约,作者叙述了许多生活现象,又用人纵身于大浪作为形象的比喻,相对于“常”,“变”是更真实的人类生活体验,人们对此虽然内心深处不是不明白,但却又不甘心,总是要与之抗争,当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
4、生命是不可以预约的,充满了变数。生活并不按人的意愿去前进,生命不可预约,作者揭示了:相对于“常”,“变”是更真实的人类生活体验。
【课后巩固】
5、“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这句话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将菅芒花比作“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的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很相像;二是不仅是形似,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还有另外的相似处,就是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就可以下,菅芒花到了秋天就开放了,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于是,有了第三个方面,换一个角度去看,不把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这就是本文的关键词之一--“预约”,你预先邀请,它到时必然到来,这就是“可以预约”。
6、文章的写作很有特色,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文章很对称,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比性的结构,人与花是一种对比,前面的伤感与后面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对比,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境遇与原有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等,即便是一些局部,也都有这种对比。
7、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的心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
【提速训练】
8、“野草”“蜂蝶鸟雀”比喻各种非难和阻力,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强调了百合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她执著、顽强的意志品质。
9、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等
10、不偏离文章主旨。百合花的奋斗史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能突出文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题标明“心田”,文中虽无一处有“心田”,而又处处暗合“心田”二字。
11、.林清玄的这篇散文,文不甚深,却发掘了人类灵魂深处最朴素、最动人的情感,久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首先,百合生在断崖边,由于土地贫瘠,它类似杂草,这足以表明她生长环境的恶劣。可是这样一株不幸的百合,竟然还招致了野草和蜂蝶鸟雀的“不屑”“嘲笑”“讥讽”和“鄙夷”,多么艰难无助!然而,这株顽强的百合没有放弃,发出了“我要开花”的呐喊,最终成功地开出了漫山遍野的百合花。她的这种不惧困难、敢于冲破一切阻力、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生生不息的心灵追求的真实写照。其次,面对成功,面对赞赏,百合们却谨记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这种居功不傲,虚怀若谷,在辉煌面前仍能专注于自己操守的精神,又怎能不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牵动每一根善感的神经?
[可以预约的雪 教案教学设计]
★ 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
★ 春天,未曾预约作文
★ 医务英语―电话预约
★ 口语范文 错过的预约
★ 且看生命之坚毅-高中议论文
★ 提高预约面试成功率的几点建议
★ 建国七十周年演讲稿,蛟龙腾飞且看今朝
★ 语文教学通讯
★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反思 第2篇
1.了解议论性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掌握巧用联想,由花及人,从细微事物中体悟人生哲理的手法。
3.通过文本学习,关注人生,正确对待人生中“变”与“常”。
教学重点:
掌握巧用联想,从细微事物中体悟人生哲理的手法。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人生中“变”与“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围绕细微事物中体悟人生哲理这一点)
二、作者介绍及文体知识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
林清玄的童年是在贫苦中度过的,但是在记忆里没有埋怨和责备,更多的是省思和开悟。他的作品善于从细小事物中发掘人生哲理,平易中有感人的力量。
文体知识简介: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三、交流预习心得
(看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你有什么困惑)
1、文章的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和“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明确:与雪景无关,与菅芒花有关
第三段:“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的菅芒花比作了雪。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1),、冬天的雪和秋天的菅芒花都是白色的颜色相似。(2)、都是可以预约的,都带有季节性,我们根据它的规律性,预期约定它,它届时必然都来。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菅芒花——赏花人——人生的变与常的思考——感悟哲理——菅芒花
四、研读文章,体悟哲理
1、文章的主题写的是菅芒花吗? 明确:不是,是人生部分。
2、请学生找出写人生的段落,思考:雪、菅芒花都是可以预约的,那么作者认为人生可不可以预约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人生不可以预约。
(相关内容是第5至第11节,第15至17 节)
3、虽然人生不可预约,但人们又渴望人生怎样,向往的是什么?
明确:“习惯于安逸不变”,“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
4、“习惯于常而人生无常”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请学生在文章找一下,作者用了哪一个比喻句来描绘人生的困局的,并体会句子的含义。明确:“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海,……不可预约的。大浪:生命的大海
浮木:不变的意志。但意志在瀚海中很微弱
巨浪:生命中的“变”
人们凭借微弱的意志和人生中的“变”做抗争,却无能为力,只有随波浮沉。人们在经历了挫折,经历了浮沉后,才了解到姻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5、我们看到了不可预约的东西太多太多,无法体察,那么回到三十年前可以躲过苦难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时光不会定格,岁月不可定影,苦难依然照旧。
6、那么面对这样的苦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看作者怎样解决这人生的“困局的”。
明确;第20至23节,齐读这三节,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变”有宽恕之心,不悔不忧,对别人的“变”无怨无尤。豁达面对人生困境,永葆预约的希望。
7、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本文提到了三种形象:雪、菅芒花、人生,作者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把这三种形象联系起来写的? 明确:联想
介绍联想的相关知识,散文中,古今中外、由此及彼的联想,一般有以下几条规律:(1)相似联想,如比喻、象征意义的联想,都是由事物的相似点引起的。(2)相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便是相关联想。(3)相反联想,相反相成,相映成趣,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课堂小练(整篇文章从花到人,从这种细微的事物中运用联想,进而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这种从细微事物中引发人生哲理的手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平时写作经常苦于没有素材,甚至有的同学说作文就是“作难”,其实,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身边的事物用心去体察。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缺乏联想的思维。)
六、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了解议论性散文的一般特点
2、正确对待人生中“变”与“常”。体悟本文的哲理。3、掌握巧用联想,从细微事物中体悟人生哲理的手法。
七、作业,学习手法,运用写作
林清玄先生在《眼睛最值钱》这篇文章中曾这样说: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
那么同学们请用你有价值的眼睛去发现我们周围有价值的事物,充分展开你的联想,并形成文字吧!
写作要求:运用本文从细微事物中体悟人生哲理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示:
材料一,蜘蛛织网的故事(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材料二:《荆棘鸟》主要故事简介,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抓住课前几分钟, 开展交流与沟通
课前的交流能消除紧张心理。公开课上特别是借班上课,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或多或少存在紧张心理。教师通过拉家常似的谈话, 可以使彼此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
我在上课前跟七八位学生有过交流, 跟他们谈天平山的枫叶, 谈木渎中学的学风, 初步消除了彼此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这为我接下来的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课始几分钟, 妙言导入促成功
上课老师第一次在学生及听课老师面前的亮相, 所以一定要精彩。我选择这样一段话作为我的导入语:“有一位作家, 30 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的散文清幽而大气, 宁静而激越。在他恬淡自然的文字里, 蕴含着佛家的智慧和胸怀。他就是林清玄。”从学生明亮的眸子里我知道, 这种导入是成功的。它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介绍了作家的创作风格。
三、牢记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引路人
关于课堂的主体, 历来争论不休。但结果不外乎三种: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师生都是主体。前一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 中间一种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 后一种也代表了当代一些教育专家的看法。我主张学生是主体, 因为, 教师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 哪有服务人员成为主体的道理?至于所谓的“双主体”, 则更是不知所云了, 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了, 那什么是“辅”呢?
由于是借班上课, 我担心学生会超出我的掌控, 所以不敢“放开手脚”。孔子也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但我担心这样会耽误时间, 影响课前预设的效果, 所以有些问题未能让学生深入地讨论下去就公布答案了, 这种拔苗助长、越俎代庖的教学行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前预设很重要, 课堂生成少不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一节课没有预设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1]别的且不论, 单就有效教学而言, 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 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2]这里所说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实就是预设的。但一堂课, 如果只有预设, 没有生成, 就算好课吗?
华东师大的叶澜先生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这样五个标准:有意义;; 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她还把这五种课, 用五个“实”来概括, 即扎实的课, 充实的课, 丰实的课, 平实的课和真实的课。
对照这五个标准, 我在第三点上是有所欠缺的。所谓生成性的课, 是指要有预设之外的精彩出现。在备课时, 我也曾预设了几个出彩的地方, 但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导致这些预约下的生成未能出现。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预设性的生成上, 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结果有一定距离时, 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思维的“轨道”上来。这样, 看起来学生是理解了, 其实是“被理解”了。
五、当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学生时, 该怎么办
(一) 加强预设
在课堂上的恣意挥洒, 其实都源自于教师备课时的充分准备;课堂上的信手拈来, 都源自于备课时的精心预设;在课堂上看似每一个无意的精彩, 其实都源自教师长期的精心准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当然, 教师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也能助其一臂之力。
(二) 灵活生成
课堂是流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临时生成的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 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 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生成是突破预设的固定程式, 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和信息, 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对预设目标的创新性发展和延伸。”预设架构了课堂, 决定着课堂的流向;而生成则激活了课堂教学, 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 “放下”“上升”, 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 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 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摘要:借班上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是一门艺术。教师巧用激励 (即从外部给学生适度的刺激, 设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各种内趋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借班上课,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5) .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第4篇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
散文课堂的张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除了文字层面的赏析外,深度领悟作者的情怀,从而探寻到生命的哲理思考与人生顿悟,这就是美丽的散文教学。
《可以预约的雪》公开课教案 第5篇
泰兴市四高横垛分校高二语文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作品、作家及自我的对话,交流讨论,了解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生活的哲理,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构思。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培养思想的勇气,提高思维与鉴赏水平。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引导学生把握重音、关键词、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研讨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通过文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这是台湾着名散文大家林清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意味隽永,先生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对于人生中的变和不变,我们该怎样面对和处理。先生说,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变化,变化是正常的,而不变是不正常的,对于人生中的变化,我们要坦然面对,妥善安排,而且我们还要永存希望,永远保持一颗悯恕之心,美好之心,欣赏之心。因为这是一篇散文,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研讨体会其中的含义,因此我特意设计了诵读和研讨法并举的办法,让学生从表里到内涵逐层挖掘和剖析,品味和感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高一时学过苏轼的《赤壁赋》,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其中的几个句子:齐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请同学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苏轼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不必为吾生之须臾而悲伤,要知足者长乐。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你换一种思考方式,换一种心情,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今天我们学习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领略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
二、检查预习结合学案:明确
菅芒花(jiān)闪烁(shuò)凝望(níng)...悯恕(mǐn shù)萧飒(sà)蜿蜒(wān yán).....
平步青云: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义薄云天: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因缘: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三、梳理思路
全文有23个小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小节)写朋友约他去看菅芒花,并点题。
第二部分(第5—11小节)由菅芒花写到看花的人,谈人世间的变化无常,不可预约性。第三部分(第12—22小节)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谈人生的变与不变并阐发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第四部分(第23小节)作者从思绪中回过神来,起于菅芒花,终于菅芒花,前后照应。
四、文本研习、探究
(一)速读第一部分,回答预习思考题(1)
1、文章题为“可以预约的雪”,文中哪个段落提到了雪?文章描绘的是雪景吗?
明确:第三段:“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师:原来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雪就是菅芒花。文中没有雪景的描述。学生看课本上及屏幕上的“菅芒花”图片,认识菅芒花。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芒花》,歌中唱到:“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
2、“预约”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雪”(菅芒花)可以预约?
明确:“预约”是指时间上可以预定,这里是指雪和菅芒花都带有季节性。除了它们都具有季节性以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冬天的雪和秋天的菅芒花都是白色的。
过渡:“雪”(菅芒花)“可以预约”,什么不可预约?(预习思考题2)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二部分。
看第5段,不可预约的是人生。
(二)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
3、和作者相约去看菅芒花的朋友们,在两年里他们和他们的人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此作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一个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生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妈妈病故、自己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第11段:感受
给人一种物事人非感觉,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渡:接着作者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12段)
(三)研习第三部分
4、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齐读13、14段,找出关键词。
“人生的困局”:客观的“变”和习惯的“常”之间的矛盾 “大浪”:人生的无常 “浮木”:人的意志
“巨浪”:生命中的“变” “**”:命运
得出结论:人凭借微弱的意志和人生中的“变”做抗争。却无能为力,只能随波沉浮。人们在经历了挫折,经历了沉浮后,才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延伸: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遭遇学习的困难、亲人的离去、事业的失败、灾难的降临的时候,我们不也会感到人世的无常、生命的“变化”?也会觉得自己
渺小和无奈。生命真的不可预约!过渡:齐读15段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5、面对这样的困境,作者曾有过怎样的反应?(阅读第17段,找出关键词)“震惊,畏惧,茫然,无奈”
小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假如时光能倒流,我们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18、19段)作者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四)速读第四部分,探讨预习思考题3
6、面对生命中无尽的变化,我们该屈服于命运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说出作者观点。
明确:悯恕之心,恒常――祝福 变化――宽容、不悔不忧、无怨无尤
要常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
学生默读预习学案林清玄语录细细体会。
延伸: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面对生活的改变不屈不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呢?请同学结合教材和你熟悉的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此人的经历,找同学交流。(5分钟写,3位同学说)
明确:司马迁:隐忍苟活、忍辱负重、以生践志。
屈 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明志。
苏 轼:豁达开朗,豪放洒脱,以诗显志
史铁生:坚强自尊,热爱生命,以文励志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宰命运、不屈不挠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握幸福,珍惜生命……芸芸众生,不一而足
师:只要我们维持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即便走过千山万水,必定永葆预约的希望,成就美丽的人生!
7、讨论23段的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①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②进一步深化主旨:只要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不管有多少变化,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
③含蓄的表达出彻悟人生课题(生命里的常和变)后的喜悦心情。总结:
这篇文章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到人,体悟到人生的变与常,并进一步展开思考,提倡要从容地面对生活,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预约我们的希望。
五、作业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反思 第6篇
编写人:刘言东2011、5
可以预约的雪
【学习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生活的哲理。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富含对比的写作特色。
【探究合作】
一、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变”与“不变”?哪些是可以预约的,哪些是不可以预约的?
三、面对“变”与“不变”的人生困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四、本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带给你哪些启示?写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预习积累】
1.林清玄是台湾散文家,他的作品清新,总是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给人启发。因此不少作品虽然篇幅较小,但却写得非常精致,内涵丰富,结体谨严,曲径通幽。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他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姓名:
班级:
组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渗透的结果,现代学科具有更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4、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6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要说出坚持的理由。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高二《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
编写人:刘言东2011、5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参考答案
【探究合作】
一、⑴将菅芒花比作“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很相像。⑵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都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就可以下,菅芒花到了秋天就开放了,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⑶这种规律好像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因此“可以预约”。
二、不变:菅芒花如约而至,雪按季节而来。变:看菅芒花的人(或迁居或患病或遭灾或婚变或或亲人病故),窗前溪水每一刹那都在变化,青山也随着季节在流变。
可预约
菅芒花
不可预约 看菅芒花的人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8)参考答案
【探究合作】
一、⑴将菅芒花比作“雪”,菅芒花是白色的,到了秋天白茫茫一片,确实与冬天的雪景
很相像。⑵这两种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都有季节性,雪到了冬天就可以下,菅芒花到了秋天就开放了,有规律,有内在的必然性,可以重复出现。⑶这种规律好像人的主观的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先期决定一样,因此“可以预约”。
二、不变:菅芒花如约而至,雪按季节而来。变:看菅芒花的人(或迁居或患病或遭灾或
婚变或或亲人病故),窗前溪水每一刹那都在变化,青山也随着季节在流变。
可预约
菅芒花
不可预约 看菅芒花的人
来生的会面 三生石上前世的精魂 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的人 十年、二十年的朋友
朋友的变化
三、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对自身的因缘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的因缘变化无怨无尤。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四、⑴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文章对称,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比性的结构,人与花是一组对比,前面的伤感不屈不挠一面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对比,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境遇与原有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⑵议论精辟,充满哲理。作者对自然界的规律,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都有体察,加上东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能使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度;同时,又能佐之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与场景,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给人启迪。⑶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由说一件事开始,继而展开议论,同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自然、熨帖,不抽象,不说教,有感染力。【拓展阅读】
1、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示例一:
老师婉拒说:谢谢!不用了。一来我身体还好,再说负重也是锻炼。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不负重已经是锻炼了;我年轻,不替您背我心里不安。示例二:
老师婉拒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要做示范,不能只说不做。学生坚持说:老师指导就行,学生应该多加训练。
来生的会面 三生石上前世的精魂 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的人 十年、二十年的朋友
朋友的变化
三、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
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对自身的因缘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的因缘变化无怨无尤。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四、⑴构思精巧,由花及人,联想丰富。文章对称,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比性的结构,人与花是一组对比,前面的伤感不屈不挠一面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对比,人生的变与常是一种对比,现实的境遇与原有理想是一种对比,现实的结果与假设中的情形又是一种对比等。⑵议论精辟,充满哲理。作者对自然界的规律,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都有体察,加上东西方哲学方面的修养,能使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度;同时,又能佐之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与场景,深入浅出,发人深思,给人启迪。⑶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章由说一件事开始,继而展开议论,同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自然、熨帖,不抽象,不说教,有感染力。【拓展阅读】
1、D(不仅特指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还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2、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3、A(B国学与内涵上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内涵上更丰富和广博。C项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D既要分析、开放、前瞻,还要对国学心存敬意)
4、示例一:
老师婉拒说:谢谢!不用了。一来我身体还好,再说负重也是锻炼。
学生坚持说:老师,您不负重已经是锻炼了;我年轻,不替您背我心里不安。示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