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1) 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 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 无论什么感染, 都用广谱抗生素。
(3) 无论疾病性质, 大都用静脉注射, 而且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征, 随意联合使用。
(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 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 和其他药物如病毒唑, 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药物吸收
2.1 婴幼儿对药物的吸收与成人也不尽相同
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 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 3岁左右才达成人胃液p H;胃容积1岁时达40m L/kg左右, 但仍小于成人;6~8个月胃肠开始蠕动, 胃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缩短, 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时间快于新生儿, 但仍比年长儿和成人慢。对危重病儿, 为及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宜用注射方法给药。婴幼儿期还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要注意与急慢性胃肠炎、药物引起腹泻等的区别。
2.2 药物分布
儿童的体液总量从新生儿的80%, 到1岁时降到70%, 仍高于成人的55%~60%。细胞外液从新生儿的45%, 到6个月时为42%, 1岁时为35%, 均高于成人的20%,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新生儿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 幼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期大。婴幼儿体液调节功能较差, 细胞外液比重又大, 其水和电解质代谢易受疾病及外界因素影响, 要注意脱水时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的变化。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
2.3 药物代谢
婴幼儿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已成熟。特别是使药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酶的活性, 在胎儿期缺如, 新生儿期日趋完善, 而到婴幼儿期已达成人水平。婴幼儿期肝脏的相对重量较大, 新生儿期为3.6%, 6个月为3.9%, 1岁时达到4%, 约为成人的2倍, 因此, 幼儿药物的肝脏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 亦高于成人, 使很多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t1/2短于成人。
2.4 药物消除
婴幼儿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 6~12个月可达成人水平, 肾小管排泌能力在7个月~1岁也接近成人水平。肾脏在全身的比例, 婴幼儿期为0.7%, 1~2岁0.74%, 略高于成人的0.42%。由于婴幼儿药物肝脏代谢速率与肾排泄快, 一些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渠道的药物总消除速率也较成人快, 使不少药物t1/2短于新生儿, 如茶碱新生儿t1/2为13~26h, 幼儿为4.6h, 成人为5~10h。
3 儿童生理特点和用药关系
儿童期包括3~12岁儿童, 这一期的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前缓慢, 10岁前体重每年平均增长约2kg。儿童期的末期, 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使生长发育特别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开始向成人期过渡。这一时期, 可以说服患儿主动服药, 对一般病症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 以减轻患儿的痛苦与家长的负担。注意取量的准确性和防止药物误入气管或误用药品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儿童期新陈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排泄快, 但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 易受外界或疾病影响引起平衡失调, 如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钠、低钾现象, 低氧血症、酸中毒时可以增加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毒性反应, 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特别要注意药物是否影响儿童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 长期用药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例如长期使用某些含激素的药物对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中毒, 必须注意用药安全。特别按体重计算的剂量, 对年长儿有时剂量可能偏大, 故一般在考虑年长儿药物剂量时可选用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偏小一些, 并其总剂量不应超过成人剂量。儿童生理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变化显著, 应用任何药物, 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
4 青春发育期儿童生理与用药特点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 由于内分泌的改变, 生长发育特别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各组织器官逐渐趋于成人。目前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和医疗条件, 该期的儿童患病不再纳入儿童专科治疗。
5 儿科临床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5.1 严格掌握适应证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身体各方面比较娇嫩, 组织器官尚不成熟, 生理功能尚不完善, 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极弱。因此选择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特别要注意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选用抗菌药物时, 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前, 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认真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并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得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 应立即给予调整。
5.2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 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常用给药途径可分消化道给药和非消化道给药两大类。
5.2.1 消化道给药 (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安全的给药方法, 除了作用于胃肠道局部的药物外, 都要经消化道粘膜吸收以产生预期的药理作用。口服给药的吸收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易溶解及吸收慢的药物可能吸收不规则、不完全;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给药;食物等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和性质可影响药物吸收;此外还受p H与肝首过作用的影响。由于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较多, 剂量不如注射剂准确, 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 口服给药受到一定限制。 (2) 口腔给药:口腔粘膜上皮为多层扁平上皮细胞, 仅舌表面及口唇部有角化现象, 粘膜由脂质构成, 能允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分布有许多血管, 口腔吸收药物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 不存在首过作用。口腔给药有舌下给药与颊粘膜给药。对于易在胃酸中灭活或存在首过作用而不适宜口服的药物可考虑口腔给药, 如用于哮喘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等。 (3) 直肠给药:直肠在大肠下部, 适用剂型为栓剂与部分灌肠剂。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 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可保证那些易在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于吸收, 即分子型比离子型容易吸收。
5.2.2 非消化道给药 (1) 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问题, 且可准确调节剂量, 还可用于注射大容量及有刺激性的药物, 尤其适用于急救, 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油剂或不溶性药物不能静脉注射。 (2) 动脉注射:药物可直接到达作用部位适用于某些肿瘤化疗药物, 但操作复杂, 不常使用。 (3) 肌肉注射水溶性药物很快吸收, 其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可注射中等容量药物, 但不宜注射矿物油剂。 (4) 皮下注射:水溶液易吸收, 也可用混悬液。不宜用于大容量药液, 其吸收亦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5椎管内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脑脊腔,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由此途径给药, 也用于某些局部麻醉药, 操作也较复杂。 (6) 呼吸道给药: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 吸收面积大、速度快, 主要用于某些麻醉药与哮喘治疗药。如为固体药物, 其吸收与颗粒粒径关系较大。 (7) 透皮给药:药物经皮吸收与药物分子量大小以及脂溶性等有关。透皮吸收比较安全、方便、病人痛苦少, 但这种制剂工艺较复杂。目前已上市者不太多, 但发展迅速。
6 根据儿童和药物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6.1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给儿童用药, 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 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 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 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 且大多不愿服药, 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 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 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 并注意色、香、味, 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 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 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 以防意外。
6.2 根据药物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1) 给药时间:特别是口服药, 很多药物的吸收可受儿童生理变化和食物影响, 因此根据药物的特点, 制订给药时间非常重要, 例如空腹、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等, 甚至与用餐间隔多少时间、睡前多少时间都应明确告知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
(2) 给药次数: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 应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 制订给药次数, 必要的话还应明确告知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
(3) 给药浓度和速度:由于各种药物的物理性质和药理作用等不同, 注射用药时必须注意给药的浓度和速度, 应严格按药物要求配置适当的浓度和给予适当的注射速度。
(4) 给药方法:现在有很多药物为了方便患者服用, 减少服用次数, 制成了缓释片, 而且不少缓释片是不能分割或磨碎使用的, 特别是儿童应用时应注意。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有许多药物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 由于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作用增强而导致药物中毒, 也可能出现作用减弱而导致治疗效果减轻或无效, 有的也可导致注射液出现浑浊、变色等。药物品种用得越多, 出现相互作用的几率越大, 必须引起注意。
7 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防止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儿童应激能力较差, 对药物较敏感, 极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 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 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发育不完善, 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同, 较成人宜产生不良反应。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是每一个药师在门诊药房配方时应该思索的问题。现在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已由传统的“保证药品供应”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 由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
摘要: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 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 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
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1、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治疗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药品。
2、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3、临床医师在使用药品给病员治疗时,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对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要熟知,并详细询问病员的药物过敏史或对所拟使用的药品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情况,避免禁忌证患者使用该种药品,因不负责任所致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当事医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中规定使用的药品,医师应根据规定,优先使用。医院药物治疗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首选引进此类的药品供临床选用。
5、药事管理委员会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成员包括: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主要工作包括: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根据医院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干预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培训,努力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6、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7、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的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
8、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患者情况个体化设定给药方案,经济、合理的选择药物,防止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9、各科室应密切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认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尽快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10、医院建立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管理机制,积极开展药品动态监测、处方点评等合理用药的行政干预和技术干预工作,临床合理用药检查与医疗质量评估的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医院应严格新药审批制度,药剂科应开展好合理用药咨询工作,积极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合理用药信息收集、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11、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药师应坚持上临床,积极参与医师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
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1现将日常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举例分析:1.1卡托普利或胺碘酮加地高辛
此类药物合用时, 洋地黄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1], 可能机制是使地高辛从肾脏及肾外排泄减少或将地高辛从其它结合部位置换出来, 而胺碘酮在体内消除缓慢, 停药后其作用可持续数周, 因此两药合用应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以免发生中毒。
1.2地高辛与安体舒通
由于安体舒通可使地高辛的血液清除率减少50%, 血液浓度升高50%, 而地高辛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差很小, 两者合用时易造成地高辛中毒, 故应调整剂量后使用。
1.3西地兰与氨茶碱
强心苷由配基和糖结合而成, 其有效部分为配基, 但其水溶性低, 与糖结合成苷后, 其水溶性、通透性和附着力均提高而显强心作用。如在西地兰的输液中加入氨茶碱, p H值提高呈碱性, 强心苷水解析出配基而导致药效降低, 因此应将两药加入高渗葡萄糖中缓慢静滴。
1.4巯甲丙脯酸与别嘌呤醇
服用巯甲丙脯酸和别嘌呤醇3~5周后可出现阿斯综合征, 是因前者促进后者的机体利用率所致[1]。故两者合用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患高血压及忧郁症的病人
同时服用复方降压片及多虑平, 结果两者作用相拮抗。由于多虑平为三环类抗抑郁药, 能阻碍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使受体区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致中枢神经兴奋。而复方降压片中利血平能妨碍递质回到囊泡阻止多巴胺进入囊泡, 使去甲肾上腺素不能合成及贮存, 而使递质耗竭。
1.6胃溃疡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
医生处方授予胃复康和红霉素。前者具有抗胆碱作用, 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 延长胃排空时间。红霉素在碱性溶液中抗菌能力较强, 在胃酸中易破坏, PH值低于2时几乎完全失效。两者合用, 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1.7患者肾绞痛不止
多次肌注杜冷丁100mg与非那根25mg, 由于非那根具有安定并增强杜冷丁的镇痛作用, 但两者合用会增加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可引起血压下降, 严重时出现休克等中毒反应。
1.8阿莫西林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分散片合用, 前者用青霉素类, 后两者为大环内酯类, 两者合用致药物发生拮抗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是速效抑菌剂, 二者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迅速被抑制, 处于静止状态, 致使繁殖期杀菌的青霉素类药物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使抗菌效能下降。
1.9丹参与华法林合用
可降低华法林清除速度, 抑制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 导致抗血小板作用累计以及增加出血风险[3]。
1.10单身与地高辛合用
但深刻干扰地高辛监测作用, 因此在无地高辛中毒症状和体征出现时, 应考虑丹参造成的地高辛浓度假性增高的可能性。1.11“人参滥用综和证”可导致高血压、行为异常及腹泻, 其富含的一种成分锗具有肾毒性, 导致对襟类利尿剂的反应性下降
人参与华法林合用, 人参可降低凝血酶原时间[3], 人参与地高辛合用, 可干扰地高辛浓度的监测, 影响地高辛疗效的判断。
1.12甘草和抗高血压药物合用
甘草能导致假性醛固酮症, 合并低钾、高血压以及水肿, 因而降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3]。甘草导致的低钾还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同时甘草可增强螺内酯和地高辛的疗效以及抑制凝血酶原和血小板聚集, 增加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作用, 导致出血风险[3]。
总的来说, 合理用药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面很广, 临床医师与药剂人员要紧密合作, 共同探讨, 共同学习, 还需要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还得认真学习和了解常见中草药制剂的作用, 副反应及其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药物。
摘要:合理用药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十分重要, 配伍不合理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与疾病康复过程, 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十几种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的搭配, 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配伍措施, 从而确保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避免滥用药物, 现就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作一阐述。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万仁忠, 苏美英, 周茂全.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1999, 27 (7) :8.
[2] 蒋兆键, 宋敏, 冷金华, 等.由处方调查分析谈合理用药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 (1) :48.
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对促进中药注射液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运用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组建专家小组指导建立评估标准,制定药师发药前处方审核规范,综合制定医师合理用药干预策略,并抽取医院门诊2010 年第1季度(干预前)和2011 年第1季度(干预后)全部中药注射液处方,分别为2 543,3 122张,进行合理性评估及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医院门诊中药注射液非适应症用药由干预前的3.44%降至干预后的2.66%(P<0.05),禁忌症用药由干预前的2.14%降至1.3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01%降至0.29%(P<0.05)。结论: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对于促进我院中药注射液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合理用药;管理模式
中药注射剂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近年来, 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但不合理用药情况日益严重, 导致不良反应逐年上升。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障碍,为进一步评价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于2008年起,分别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等多个关于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通知及文件。本文参考国外经验[1]结合我院实际, 针对中药注射液展开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 以促进中药注射液合理应用,减少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评价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本院2010年1—6月和2011年1—6月门诊全部含中药注射液的处方, 分别为2 543,3 122张, 作为干预前、 后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的依据。
1.2 方法
1.2.1 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WHO/INRUD)“对不合理用药成因和干预研究”的方法[2]及WHO“改变药物应用问题过程”[3]的思路,建立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见图1。
1.2.2 评估标准的建立 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的指导下,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对我院现有40多种中药注射液逐一制定处方合理性评估标准。
1.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①处方合理性评价指标:禁忌症用药、非适应症用药、药物选择适宜性、用法用量适宜性(单次剂量、用药频次、用药疗程的适宜性)及联合用药适宜性(不良药物相互作用、联用适宜性、重复用药)。②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1.2.4 干预措施 ①医院制定《药品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每月对排名前5位的中药注射液的使用科室和医生定期公示,建立问责机制。②由医政科制定《合理用药临床管理规定》,每个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公示,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的医师实施暂停处方权、年度考核扣分、经济处罚等措施;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连续3 个月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或医师给予表彰及奖励。③药学干预的风险分级管理。参考英国患者安全管理署风险事件评估方法[4]对处方问题、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评估,按风险层级选择性制定不同级别的干预方式,对于高风险处方问题及重点科室,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学习讨论、追踪随访、加强监测等强化干预策略。④药师前瞻性处方审核及干预。开展前瞻性药物利用评估工作(药物治疗计划在实施前应由药师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估)。建立“药师前瞻性处方审核操作规范”,对发药药师进行中药注射液处方合理性评估标准及审核技能的专题培训,并进行考核。发药前,药师一旦发现用药不合理情况即刻实施干预,并按照处方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⑤医师和护士合理用药宣传教育。针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制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指南》并发放到医护人员,并建立局域网用药问题警示,包括溶媒选择、用量用法等。
1.2.5 对比研究 比较干预前、后我院门诊中药注射液处方中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评价干预成效。
1.2.6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情况比较见表1(每100 张处方中存在的问题数),干预后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处方发生率显著下降,不同严重级别的用药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禁忌症用药、非适应症用药及药物选择不适宜情况比较见表2,干预前、后禁忌症用药处方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14%降至1.33%,非适应症用药处方发生率由干预前的3.44%降至2.66%,药物选择不适宜处方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01%降至1.37%。经统计分析,干预前、后上述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禁忌症用药、非适应症用药及药物选择不适宜情况比较
Table 2 Drug use of contraindication and nonindication and irrational drug se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用法用量不适宜情况比较见表3,中药注射液单次剂量不适宜由干预前的16.89%降至10.87%,用药频次不适宜由干预前的4.02%降至3%;用药疗程不适宜由干预前的7.11%降至5.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溶媒不适宜情况比较见表4,中药注射液溶媒不适宜由干预前的10.75%降至4.3%(P<0.05),溶媒剂量不适宜由干预前的18.07%降至1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伍不适宜由干预前的8.38%降至4.78%(P<0.01)。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溶媒不适宜情况比较见表5,联用不适宜由干预前的26.54%降至19.73%,重复用药由干预前的3.37%降至1.74%,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前、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见表6,干预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方发生率显著下降,不同严重级别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系统化处方评估与干预工作模式的运行,使本院门诊中药注射液的不合理使用率显著降低。从表3~6 可知,干预后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非适应症用药及药物选择不合理发生率降低最为显著说明该工作模式对于规范中药注射液合理应用是有帮助的。干预后中药
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显著成效。
通过医政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制定的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规范及管理制度,对医师过度应用中药注射液的处方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同时,问责机制的建立,增强了管理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由此可见,医院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药师合理用药评估与干预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临床药师干预是必要性,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对医师实施合理用药宣传教育,提高了医师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意识;在提高医师合理用药的同时,药师也通过专家小组制定各项合理用药评估标准,指导药师进行处方评估和分析,可使标准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药师将处方问题向专家小组反馈,可使药学干预得以“有的放矢”,药师在不断地反馈问题及接受指导的同时还获得了学习机会,从而持续提高辨识中药注射液相关问题的能力,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现代医疗模式要求药师与医师等医务工作者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共同解决、预防用药问题,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5]。在实践中发现,药师与医师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方式最为有效,这需要药师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知识水平,制作医师手册及建立局域网用药问题警示互动平台等干预方式可行性最强,但应考虑信息的覆盖程度。不同沟通策略与合理用药干预效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药注射液合理应用评估与干预,本院中药注射剂的规范使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提高医生和药师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进一步降低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规范处方率,才能真正做到中成药注射剂的规范、合理使用,才能有利于中药注射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VA National Research Steering Committee. Medication use evaluation toolkit[EB/OL]. 20070901. [20100220]. http//www.pbm.va.gov/vamedsafe/MUE20Toolkit.pdf.
[2] 王青,王育琴,李少丽,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多中心干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3):233.
[3] WHO.Drug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sA practical guide[S]. 2003.
[4] 闫庆松,杨悦.药物利用研究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4):319.
[5] 卢熠,杨悦.美国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医药导报,2006,25(4):380.
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中, 女48例, 男72例, 年龄都在6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72.4岁, 全部病患都和中国高血压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并症有:55例糖尿病, 35例冠心病, 20例慢性肝病, 10例脑梗死。全部病患均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肾和系统器官的并发症。
1.2 临床方法
1.2.1 用药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均按个体差异给予相对应的用药治疗, 即结合病患的合并症的具体情况,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和其他疾病用药起冲突时, 需将要紧急治疗的病症做为主要的治疗点;保护靶器官, 避免应用可致靶器官受损的药物;观察病患用药反应。
1.2.2 疗效判定标准
该组用药疗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根据展开疗效判定。 (1) 显效, 病患治疗之后的舒张压下降≥10 mm Hg, 而且恢复至正常或舒张压降至>10 mm Hg; (2) 有效, 病患治疗之后的舒张压下降<10mm Hg, 而且恢复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10~18 mm Hg[2]; (3) 无效, 病患未达到 (1) (2) 的标准。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该组120例病患经有效药物治疗后, 经过有效治疗后, 90例显效, 占75%, 27例有效, 占22.5%, 无效3例, 占2.5%, 总的有效率是97.5%。治疗前病患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是 (168.4±13.4) mm Hg, (114.7±21.4) mm Hg;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分别为 (135.9±22.9) mm Hg, (98.8±7.6) mm Hg, 对比发现, 治疗后病患的收缩压、舒张压都比治疗前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均比较高, 因此给予病患合理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多给予老年高血压病患药物治疗, 合理用药会大大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 所以必须加强老年高血压病患的用药管理,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高效。该组研究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经给予合理的临床用药, 总有效率为97.5%, 效果令人满意。
3.1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由于老年高血压病患的各个脏器功能有一定衰退, 所以在安排用药方面应考虑到病患的身体承受能力, 首先应该从小剂量开始, 再到靶治疗的量。初始量小剂量, 可以让病患尽早适应药物, 在2周后可以逐渐给予病患正常的药物剂量。在调整药量以及药物剂型时, 应尽可能口服降压药1次/d,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老年病患对药物的依从性, 避免血压波动, 进而保护靶器官, 从而减少心血管出现危险。需要强调的是, 在用药过程中, 严禁骤停用药或者是突然更换药物, 主要是由于停药或或者换药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否则会引起反跳, 而反跳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增高病患的血压值, 还会发生心率加快及心绞痛, 引起系列心血管疾病[3]。此外, 用药必须要足量, 不可过量, 多数老年病患需要长时间用药。
3.2 注重个体差异
由于老年病患的病情发展有所不同, 所伴并发症不一样, 所以在用药中必须以每个病患的不同情况为根据安排用药。对于合并心绞痛而且收缩压较高的病患, 应该以钙拮抗剂为首选药物。钙拮抗剂不会对老年病患的尿酸及血脂、糖耐量等有较大影响, 可作为老年病患的常用药物。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患, 应以利尿剂为首选药物。利尿剂不仅可有效降压, 与此同时还可降低脏器的负荷, 不过利尿剂会使电解质发生紊乱, 诱发低钾血症, 所以应间断给药或者是小剂量给药。糖尿病、痛风以及高脂血症病患应禁用或慎用。对于合并心肌梗死或者是心绞痛的高血压病患患者, 应以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 进而降低心率和血压。不过会引起心脏传导阻滞以及心动缓慢。患有慢性阻塞性肺以及哮喘、血管病等疾病的病患应禁用。对于并发糖尿病、肾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梗死病患, 应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为首选药物, 但易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
3.3 合理联用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并且可抵消联用药物间的不良反应, 相对适用中老年病患。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 也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出现, 例如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两种小剂量降压药, 可以有效减少副反应, 例如联用氯沙坦和吲达帕胺, 降压疗效更好, 且氯沙坦还可以有效纠正吲达帕胺引起的低血钾以及高尿酸等不良反应;对于收缩压增高、自主神经的活性较低以及血容量较高的老年病患, 联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和噻嗪类利尿药, 疗效会更好。
3.4 给药时间要合理
给药时间安排合理, 会有效提高用药的疗效。临床可以波动规律为根据给药。一般血压正常的老年人, 每日的血压波动具有一定规律, 具有波动高峰、波动低谷之分, 在高峰前服药对药效的发挥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反之在低谷时用药, 疗效低;临床可以以动态检测结果为根据给药。由于如并发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病患昼夜血压波动的节律不明显, 需要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 以掌握血压变化的特点, 并有针对性给药;临床可以肾素活性为根据给药。例如心血管疾病容易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好发于每日7∶0012∶00时, 这和体内神经递质的活性变化有显著关系, 比较常见的是缩血管物质升高, 早上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多, 肾上腺素能的活性增强[4]。在这个时段应用β受体阻滞剂、ARB等, 可以将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可以以季节变化为根据给药。对于轻中度的老年病患而言, 夏季天气闷热, 易出汗, 血管扩张, 血压有所下降, 而冬季血管收缩, 血压有所升高, 因受气候的影响, 不同季节会使血压值有变化, 故药物剂量应以季节变化为根据做相应调整。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方法 以该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为分析对象, 对全部病患的临床用药治疗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 该组120例病患经治疗, 总有效率97.5%。治疗后病患的收缩压、舒张压都比治疗前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 应根据病患的个体差异给予选取合理降压药, 平稳其血压, 用药剂量需合宜, 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的效果, 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出现。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用药,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雅玲, 计惠民, 马盼香.老年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4, 3 (8) :62-63.
[2] 刘莉莉, 吕焕菊, 王成库,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07例的合理用药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6) :128-129.
[3] 唐凤川.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用药问题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7A) :113-114.
[4] 杨玉萍.不同服药方法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7) :1142-1143.
[5] 陈彦霞, 胥磊, 王丽梅, 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 :23-25
临床用药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时间段该院收治的15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被试对象, 平均划分成I、II、III组,各50 例。 I组中,男性26 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33~75 岁,平均年龄(51.2±6.8)岁。 II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范围35~74 岁,平均年龄(50.9±7.2)岁。 III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范围33~76 岁,平均年龄(51.3±6.9)岁。3 组被试对象性别、年龄等常规临床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具备研究对比价值。
1.2 方法
随机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时间段该院门诊500 份糖尿病西药处方, 自500 份糖尿病西药处方选出临床常用的药物胰岛素、 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开展治疗,即分别给予I组胰岛素治疗,给予II组阿卡波糖,给予III组二甲双胍治疗,对3 个组别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1.3 观察指标
给予150 例糖尿病患者不同西药处方治疗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根据医院糖尿病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对3 组患者血糖降低(血糖有所降低但依旧超过正常水平)、 恢复正常及引发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比,将研究所采集的各式各样临床指标统一纳入至调查表中,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事项[2]。
1.4 统计方法
将I、II、III组被试对象研究所得数据展开针对的编号, 并由医务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I组血糖降低34.0%、 恢复正常66.0%相较于II组(76.0%、24.0%)、III组(72.0%、28.0%)显著更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I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3 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I组并发症发生率4.0% 相较于II组32.0% 、III组24.0%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I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有着“富贵病”之称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呈逐年上升趋势[3]。 现如今,临床上还未有可全面实现对糖尿病进行根治的方法,患者一旦发病,糖尿病便会伴随患者终身。 倘若患者未获取充分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健康势必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糖尿病西药处方用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I组血糖降低34.0%、恢复正常66.0%相较于II组(76.0%、24.0%)、III组(72.0%、28.0%)显著更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并发症发生率4.0%相较于II组32.0%、III组24.0%显著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合理的胰岛素制剂时务必自患者实际情况出发, 确保用药能够对患者机体血糖过高、 糖尿等代谢紊乱予以快速又持久的消除[4]。 中短效胰岛素预混制剂能够便于患者开展联合使用,因此在注射用降糖药中应用相对频繁。 现阶段,临床使用的短效胰岛素有着起效迅速但效果不持久的特征,较为常用的短效胰岛素制剂包括:人胰岛素、普通胰岛素等[5]。 中效胰岛素只可开展皮下注射,同时吸收较为缓慢,主要包括人低精蛋白胰岛素等[6]。 长效胰岛素受其起效缓慢、 持续时间长而无法对其最佳剂量进行确定影响,故在该次研究中没有使用。 阿卡波糖是一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与 α-葡萄糖苷竞争性与小肠内葡萄糖苷酶结合, 进一步对葡萄糖苷酶分解成葡萄糖进行抑制,此外还具备缩减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血压及有抗氧化等优点[7]。 二甲双胍能够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提升无氧糖酵解速度;抑制葡萄糖异生; 抑制或者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等作用。 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对其禁忌症、适用证进行严格掌握,切忌剂量不宜太高,引发乳酸性酸中毒机会十分少, 选取餐后或者进餐时用药能够使消化道副反应得到缓解,近些年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且收获了可观的效果[8]。
总而言之, 临床治疗糖尿病可采取多种手段方式治疗,胰岛素、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治疗为临床西药处方治疗糖尿病提供有利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西药处方用药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时间段该院门诊500份糖尿病西药处方,自500份糖尿病西药处方选出临床常用的药物胰岛素、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开展治疗,对3种药物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Ⅰ组血糖降低34.0%、恢复正常66.0%相较于Ⅱ组(76.0%、24.0%)、Ⅲ组(72.0%、28.0%)显著更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并发症发生率4.0%相较于Ⅱ组32.0%、Ⅲ组24.0%显著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糖尿病可采取多种手段方式治疗,胰岛素、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治疗为临床西药处方治疗糖尿病提供有利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西药,处方用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Ginieri-COccossis M,Theofilou P,Synodinou C,et al.Quality of life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 beliefs in haemodialysis and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Investigating differences in early and later years of current treatment[J].BMC Nephrology,2008,9(6):14.
[2] 韩旭亮,王晓雯,郑艳侠,等.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6):616-618.
[3] 吴荔嘉,林碧英,谢根英.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1,14(22):43-44.
[4] O’Brien RC,Luo M.The effects of gliclazide and other sulfonylureas o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idation in vitro[J].Metabolism,2009,46(1):51-52.
[5] 刘明山.糖尿病西药处方用药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3):121.
[6] 王爱萍.糖尿病西药处方用药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1):176-177.
[7] 崔严格,胡斌.关于2型糖尿病处方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2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