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方山子传教案公开课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方山子传教案公开课(精选5篇)

方山子传教案公开课 第1篇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方山子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新课标教学网()精品资料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所著帽,方屋面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五、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p68

新课标教学网()精品资料

方山子传教案公开课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潜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2.知识目标:疏通文意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二、课型、课时

1、课型:新知教学课

2、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四、学情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就应没有问题,能够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自己的认识。

五、目标分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构成必须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久持续着对完美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应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方山子传》是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透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透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能够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潜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潜力。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到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文中描述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

状态。完美的情感能够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也就应成为教学目的。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网络行走,常见“呵呵”二字。论坛灌水,QQ聊天,博客留言,出没在不同场合的这个语气叠词,能够是率性默许,能够是保留意见,能够是偶逢知己时的会心一笑,能够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如此方便快捷物美价廉,堪称网络时代居家旅行回贴聊天之必备良品。但是谁能想到呢,早在900多年前,就有人如你我这样,时不时漫不经心留下“呵呵”二字。如今越过时空相见,方知这“呵呵”二字的先祖竟然就是苏东坡。比如他给因“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呵呵。”意思是只要晚上睡得爽,写词只是小意思。而这个陈季常就是我们这天的主人公DD方山子。

(一)、预习认标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透过检测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预习检测(教师透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为学生预习指明了方向,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资料。见导学案)

(二)、观察学习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点拨、评价)

(1)比较方山子前后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探索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那里的吗?

明确:不是,是他自己“皆弃不取,独来群山中”的。

是他无缘无故放弃了那一份通俗好处上的闪亮人生吗?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他的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明确:闾里皆宗之,折节读书,自谓一世豪世。文武全才。

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朝廷腐败,政治黑暗。

当朝廷腐败,人生不遇一般人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陈季常呢?

明确:随波逐流,曲意逢迎,谋求富贵。坚持自我,做官场的异类,身世浮沉。陈季常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总结:透过一系列问题及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但过什么样的生活最终还是自我的抉择。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取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回归生命本身。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

(2)透过苏轼的生花妙笔我们走进了陈季常的跌宕人生,大家想一想东坡居士交游甚广,一生写过11篇人物传记,却只有2篇是写同时代的人,其中一个就是陈季常,为什么偏偏选中遗世独立的方山子来立传?

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传主身上有令作者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十九年后的偶遇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了解一个古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他的作品,所谓“言为心声”,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东坡的作品,结合你了解的东坡,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跟陈季常志同道合。(温故知新,自由发言)

明确:预设《江城子.密州出猎》于密州知州任上写出猎之行,抒豪情壮志。

补充:

材料一:《方山子传》作于1081年,也就是元丰四年,苏轼经过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的第二年,政治失意生活艰苦,人生中多么艰苦的一段日子,他乡遇故知,邂逅了隐居在此的老朋友陈季常,陈季常听说苏轼被贬,曾“北迎二十五里”,不再春风得意的顺境里逢迎巴结,而在贬谪潦倒的困顿中倾注真情远足相迎。

他以前却从来没有像陈季常这样的彻悟,尤其是从来没打算这样实行过。只有这次当他一头从“琼楼玉宇”跌落到社会下层的时候,他才仿佛忽然看到了急流之上的觉迷渡口。他愧悔自己的冥顽不灵,而发自内心地羡佩陈季常的先知先觉。歧亭一遇,他像发现一眼古老而清新的思想甘泉,舀而饮之,它便自然、适然地融化在其血液中,融化在永载千秋的作品里了。这之后苏轼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总结:本文篇幅短小,但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信手拈来,随意为文,却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黄州,这个本为苏轼官场的低谷,也成了其创作的颠峰。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他绝不是一个杯具人物。

补充:

材料二: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DD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赤壁赋》在政治上碰的头破血流之后便理解佛道物我两忘,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及淡薄适意的生活情趣,用清风明月来抚慰自己失落的情怀,来求得心灵的超脱与宁静。

苏轼和陈季常两个人骨子里都流淌着豪放的血液,有一颗不羁的心,这是让他们聚到一齐的原因。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使酒好剑,轻财重义,他们是什么人?侠客!

千古文人侠士梦,但也只是梦而已,作为文人来说,在官场中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或彻底放弃,自甘淡泊。陈季常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归隐山林。这正是苏轼的理想而他之前却为盛名所累,欲隐不得。

(三)、测评调控

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了解了苏轼眼中的方山子,那你眼中的方山子是怎样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导学案)

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就应像方山子那样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追求心灵的自由。

【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黄玉峰《千古风流人物:说苏轼》

【推荐研究】中国“侠隐文化”

此心安处是吾乡DD苏东坡在黄州

仕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DD中国古代贬谪文学

(四)、梳理反思

方山子传教案 第3篇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三写作动机:作者选取某人作为传主,必须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个性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能够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四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此刻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面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状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能够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比较,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五、课后小结

六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身世名称

方山子传异岐亭巧遇

回忆过去

方山子传教案 第4篇

一、导入

大家必须听说过“河东狮吼”这个成语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陈季常就是我们这天课文的主角下面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板书:《方山子传》

二、自主探究

1、放开喉咙,自读课文,读通文意。

2、课堂检测: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有”通“又”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古义:遗留下的样式。今义:死人的照片)

河北

..有田(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2、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等同,相似)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神色)

见其所著.帽(戴)过岐亭,适.见焉(恰好)

3、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

4、文言句式

然终不遇(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

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决定句)

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三、合作探究

2、文中苏轼对方山子“耸然而异之”,那么方山子的“异”表此刻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状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前侠后隐”能够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此刻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明确:①“侠”体此刻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立刻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为何要隐: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好处上,能够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四、课堂小结

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分析,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探究,体会方山子归隐的目的;

3.分析并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

深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生活的态度,体悟方山子、苏轼直面人生挫折的精神,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一、激情导入

人生的选择

朋友处于人生低谷,借用人势(有才华,没机遇,借用关系,自我本心,人言可畏)

如果是你,你会借用这种力量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渡语:在实用主义愈加盛行的今天,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可使用的优势去达成目标。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在宋代有这样一位能人异士方山子,拥有深厚的背景关系、面对个人的怀才不遇时,他却坚定地做出相反的选择,触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细细体会他的选择。

二、朗读引导

1、情感引导(一起梳理感情脉络)

第一段,平缓;第二段,惊讶;第三段,豪气;第四段,反问;第五段,感慨。

三、内容分析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苏轼谪居黄州,偶遇故友方山子,有所见所感为其立传。

1、方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档案填写,提问个人)

方山子:少年——血气方刚——侠士(折节改志)

壮年——发奋读书——学士

晚年——终不遇也——隐士

2、苏轼对方山子的印象如何?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怪、异)

3、苏轼眼中,他异于常人之处在哪里?(放弃荣华富贵,安于平淡生活,追求本心世界。)提示:和导入的选择题应和。

4、方山子为什么选择隐居?(终不遇也)

两次折节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人活在世上总是受到许多束缚和阻碍,很多时候这些客观原因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四、合作探究

1、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仅仅是为了记录朋友轶事么?

(提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某些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方山子弃荣华甘贫贱的举动。)

明确:(1)“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怀才不遇。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2)方山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品质给苏轼很大的启发。

2、对于方山子的“隐”,苏轼有何感触?

(提示:将题目拆成两部分,方山子的“隐”、苏轼的感触。)明确:(1)方山子的“隐”:从两个细节来看,他不是真正的隐士。“俯而不答,仰而笑”;“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是一位有才之士看透世事后做出的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失意,也隐约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种“蛰伏”。(板书:在“隐士”后写“蛰伏”)

(2)而苏轼他在失意之时,也并不消沉。(生平:三起三落,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以儒家“出仕”为主,主张学而优则仕;用道家佛家思想的清风明月抚慰被贬失落的心情。(提示:《赤壁赋》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汲取方山子身上的安贫乐道的品质,安之若素、静静等待发奋的最佳时机。(因此,从方山子身上,他至少学到了要如何面对“被贬黄州”?既来之——则安之。)

总结:每个人面对失意、挫折时,都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躲避,有人直面,希望苏轼和方山子的精神和选择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板书:

方山子:少时——侠士

苏轼:三起三落

壮年——学士

儒道佛影响

晚年——隐士——蛰伏

五、穿越时空

假如你是苏轼,如何看待方山子的“隐”?

1.因为怀才不遇,乐而归隐,方山子品性高洁、安贫乐道、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是真的隐士。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