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常用关联词语(精选8篇)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 第1篇
“既”“又”“一面”表并列,
“首先”“然后”表承接。
“不但”“不仅”加“而且”,
递进关系莫忘却。
“不是……就是”“宁可……不”,
选择关系再加“或”。
“虽然”“但是”与“然而”,
转折关系还有“却”。
“因此”“因为”和“所以”,
因果关系常记起。
“即使……也”或“如果……就”,
假设关系领悟透
只要……就”或“只有……才”,
“无论…都”是表条件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 第2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常用的七种关联词语。
2、进一步明确关联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列、递进、选择三种关联词语的内在关系,在掌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感悟导入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罗曼·罗兰
然后省去其中的关联词语,让学生再读,体会有无关联词的意思。
二、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一)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1.又„„又„„ 2.既„„又„„ 3.一边„„一边„„ 4.那么„„那么„„ 5.是„„也是„„ 6.是„„不是„„ 7.不是„„而是„„ 8.要„„还要„„ 9.一面„„一面„„ 10.除了„„还要„„ 11.除了„„还有„„ 12.既„„也„„ 13.一会儿„„一会儿„„ 14.不是„„是„„ 15.„„也„„ 16.„„又„„ 17.„„.还„„ 18.„„同时„„ 19.有时„„有时„„
(二)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1.„„接着„„ 2.先„„接着„„ 3.首先„„然后„„ 4.„„就„„5.„„于是„„ 6.„„又„„ 7.„„便„„等8.最初„„后来„„ 9.„„便„„ 10.„„才„„11.„„然后„„ 12.一„„就„ „
(三)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1.不但„„而且„„ 2.不但„„还„„ 3.不仅„„而且„„ 4.不仅„„还„„ 5.连„„也„„ 6.不但不„„反而„..7.„„更„„ 8.„„甚至„„ 9.„„还„„ 10.„„何况„„ 11.„„而且„„ 12.„„并且„„ 13.„„况且„„
(四)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1.不是„„就是„„2.或者„„或者„„ 3.是„„还是„„ 4.要么„„要么„„ 5.宁可„„也不„„ 6.宁愿„„也不„„ 7.宁可„„也„„ 8.宁可„„决不„„ 9.与其„„不如„„ 10.既然„„就(也就)„„ 11.„„或(或者)„„ 12.„„还是„„
(五)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 1.如果„„就„„ 2.假使„„便„„ 3.要是„„那么„„ 4.虽然„„但是„„ 5.尽管„„可是„„ 6.„„然而„„ 7.„„却„„ 8.„„就„„ 9.„„那么„„ 10.„„但是„„ 11.„„但„„ 12.„„可是„„ 13.„„可是(只是、只不过)„„ B.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 1.即使„„也„„ 2.即便„„也„„ 3.哪怕„„也„„ 4.„„纵然„„ 5.„„纵使„„
(六)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1.因为(由于)„„所以„„ 2.„因而(因此)„„ 3.既然„„就„„ 4.之所以„„是因为„„ 5.由于„„因此„„ 6.既然„„那就(就、便)„„ 7.既然„„那么(也)„„ 8.本来„„谁知(结果/可是)„„ 9.为什么„„是因为(原来)„„
(七)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1.如果„„就„„ 2.即使„„也„„ 3.就算„„也„„.4.哪怕„„也„„ 5.假使(纵使)„„也(还是)6.假使„„便„„ 7.就算„„也还是„„ 8.一„„就„„ 9.如果„„那么„„ 10.要是„„就„„ 11.要是„„那么„„ 12.不管„„还是(都)„„
(八)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汉语复句中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 第3篇
在复句层次自动划分的研究过程中,一个难点是无标分句的层次归属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是运用语义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分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度来确定无标分句的层次归属。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不但在非充盈模式中运用语义关联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无标分句的层次归属,而且在充盈模式下,有时也需要运用语义关联来确定分句的层次归属。
关系标记充盈模式下需要语用语义关联来确定分句的层次归属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并列关系和条件倚变关系的判别,主要体现在“愈愈”“越越”的句式中。这类句式的特点是关系标记具有一词多义的特性。“愈愈”“越越”引导的分句,既可能标记并列关系,也可能表示条件倚变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分句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语义关联来判别。第二类是因果类中由“因为”等标记导致的分句的归属。这种情况的特点是“因为”后置,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处于“因为”前面的成分是偏正结构。
本文拟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探讨汉语复句中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主要讨论三个问题:a)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的类型;b)语义关联特征挖掘的优先顺序;c)根据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计算分句的语义关联度。
一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类型
分句的关联特征,既有浅层特征,又有深层特征。浅层特征主要是形式特征,深层特征则是语义特征。分句关联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为词形等同和结构相似,而语义特征则体现为概念的范畴相同或相关。
(一)词形等同
词形等同包括完全等同和部分等同,而部分等同有时体现为词缀相同。例如:
(1)前10年还是准备,还是扫清道路,还是酝酿和呐喊。
(2)这种林水结合的形式非常有趣,它既是护岸林,又是农田防护林,还是用材林。
例(1)中三个分句都出现“还是”,属于完全等同的类型。例(2)中“护岸林”“防护林”“用材林”三个词语的后缀相同。所以,例(1)(2)的三个分句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关联性,而且是并列型关联。
从句法成分的角度,影响分句间关联程度的因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词性特征、短语句法结构特征。谓语又分为谓核部分和外围成分。句子中每一个句法成分都会对分句之间关联度的判定作出一定的贡献。
对语料的考察显示,句法成分表现出的词形等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 主语等同。主语等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两个分句主语都显现时两个主语一致;另一种是一个分句有主语,而另一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或蒙后省。例如:
(3)(1)你口口声声要我相信你,(2)你却不曾相信过我根本不可能怀疑你,(3)这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说是你不相信我?(左晴雯《还君明珠)
(4)(1)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2)可是没有他,(3)别人也便这么过。(鲁迅《孔乙己》)
(5)(1)丁力是一个很称职的领导,(2)同事们都非常接纳他,(3)而且自觉地身体力行他的一些要求和点子。(安顿《绝对私隐》)
例(3)中分句(1)和分句(2)的主语相同,都是“你”,属于完全等同的类型;例(4)中分句(2)的主语缺省,实际上其主语应该是“别人”,属于蒙后省的类型;例(5)中分句(3)的主语缺省,属于承前省的类型。
2. 主宾等同。主宾等同一般是指某一分句的宾语跟紧邻分句的主语等同,在表意上关联紧密。例如:
(6)(1)如果部队没有士气,(2)或士气不高,(3)或者说政治情绪低落,(4)就必然要打败仗。
例(6)中,分句(1)的宾语“士气”与分句(2)的主语“士气”相同。
3. 宾语等同。宾语等同一般是指两个分句的动核的配位角色相同。宾语等同说明了两个分句谈论的对象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分句的关联较紧密。例如:
(7)(1)她知道现在无论说什么,(2)做什么,(3)都愚蠢极了。
(8)九寨的基调是绿色的,绿,构成了九寨的锦绣世界,好个绿哟,(1)不是星星点点的绿,(2)不是某个季节的绿,(3)不是三年五载的绿,(4)而是铺天盖地的绿,(5)而是一年四季的绿,(6)而是亘古不变的绿,若不是这样,就不成其为绿色的九寨。
例(7)中分句(1)(2)中的“什么”属于完全等同,例(8)中6个分句的宾语都是“绿”,在没有关系标记的影响时,这6个分句可以构成并列结构。
4. 定语等同。有时两个分句之间中心语的修饰语相同,也就是定语等同。定语等同表明分句的中心语关联性很强,因此也是分句紧密关联的一个较强的影响因子。例如:
(9)(1)我看着他的信,(2)回忆着他的样子,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例(9)中分句(1)(2)中的“他”表明两个分句讨论的对象相同。
5. 宾定等同。
这种类型是指前分句中的偏正型宾语的中心语与后分句的偏正型主语的中心语的限定成分等同,后分句限定成分修饰的中心语与限定成分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前后两个分句的关联。例如:
(10)(1)因为有了温柔的爱,(2)或者爱的回忆给她带来温暖,所以她不曾变为一个阴郁的人。
例(10)中,分句(1)“温柔的爱”的中心语“爱”与分句(2)“回忆”的限定成分“爱”等同,体现了两个分句之间有较强的关联。
6. 状语等同。
状语等同主要体现为由介词结构构成的短语的等同,例如:
(11)(1)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2)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3)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例(11)中分句(1)(2)有相同的状语“为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两个分句的并列型关联。
7. 谓核等同。
谓核等同体现为:(7-1)谓核重复,(7-2)能愿动词重复,(7-3)特殊谓词重复。例如:
(12)(1)那时我认为你肯定也是为了这本书去的,(2)认为你很可能也已被公子羽收买,(3)所以才会对你出手。(古龙《天涯明月刀》)
(13)(1)她渴望能投入沈浪怀中,(2)渴望能与沈浪紧紧拥抱在一起,(3)即使她将在这拥抱中粉身碎骨,她也在所不惜。(古龙《武林外史》)
(14)(1)大队里并没有我的亲人,(2)没有我的朋友,(3)但那群穿黑色囚衣的团体仿佛对我有一股强烈的吸引力。(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例(12)是谓核重复型,分句(1)(2)中的谓词“认为”重复。例(13)是能愿动词重复型,(1)(2)分句重复出现“能”。紧邻分句里经常重复出现的能愿动词有:必须、会、可能、可以、能、能够、、可能、要、愿等。例(14)是特殊谓词重复型。常见的特殊谓词是“是”和“有”。判断动词“是”用来表对事物的判断或肯定,有无动词“有”“没有”表示事物的有无。
8. 外围成分等同。
外围成分等同主要有三类:动态助词重复、副词性成分重复和否定性成分重复。
(8-1)动态助词重复。在汉语里,动态助词是用来表示谓语核心所表示的动作变化的时态。典型的动态助词有“着”“了”“过”。当复句的紧邻分句里重复出现动态助词“着”“了”“过”时,那么紧邻分句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事件或状态在时态上一致,紧邻分句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例如:
(15)(1)为了照顾他多病的父母,(2)她拒绝了无数次亲事,(3)也牺牲了她生命中最美丽的年华。
例(15)分句(2)(3)谓语部分“拒绝了”和“牺牲了”重复出现了动态助词“了”。
(8-2)副词性成分重复。副词性成分重复是指谓词核心前面副词性的修饰语的重复,如表示时间的“已”“已经”,表示程度的“稍”“太”,表频率的“总”“还”“再”,表语义的“一定”“也许”“必然”,表范围的“都”“全部”等。例如:
(16)(1)只要老人的神志稍有松懈,(2)手腕稍不稳定,(3)他立刻便要出手。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17)(1)因为他根本没有把你放在眼里,(2)根本就不会提防你,(3)所以你才有机会。
(古龙《七星龙王》)
例(16)分句(1)(2)中重复出现表程度的副词“稍”;例(17)分句(1)(2)中重复出现表程度的副词“根本”。
(8-3)否定性成分重复。紧邻分句的谓语部分重复出现诸如“没”“不”“没有”“还没”“非”等否定性成分时,谓语的语义表达在否定范畴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分句间的关联很紧密。例如:
(18)(1)傅红雪没有动,(2)没有开口,(3)可是脸上每一丝肌肉都已抽紧。
(古龙《天涯明月刀》)
(19)(1)那王怜花虽非君子,(2)但也绝非朱姑娘所说的那般人物,(3)这其中必有什么误会。
(古龙《武林外史》)
例(18)(19)分句(1)(2)中分别重复出现否定性成分“没有”“非”和“不”。
(二)结构相似
有些分句的关联可以通过结构相似(特征9)来判别,特别是对于并列关系的分句,在没有关系标记显示的情况下,结构相似可以作为判别其关联的有效手段。分句的结构相似主要是因为分句间使用了对比或对偶形式的词汇或短语。结构相似的粒度可大可小,但都可以看作是短语级别的相似,因为句子级别的相似可以退化为构成句子主干的短语的相似。例如:
(20)(1)春天不播种,(2)夏天就不生长,(3)秋天就不能收割,(4)冬天就不能品尝。
(21)(1)马森一天刮两次脸,(2)三天吹一次风。(邓友梅《那五》)
(22)(1)如果把工作做好了,(2)我们就有可能多争取一些投资,(3)多增加一些出口。
(《长江日报》1989-9-8)
例(20)中分句(2)(3)(4)都是“N+就+不(能)+VP”的结构,如果不考察“就”,则四个分句都是“N+不(能)+VP”的结构。可见,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例(21)中,分句(1)(2)都包含“TP+V+MP+N”的结构;例(22)中分句(2)(3)都包含“多+VP+一些+NP”的结构。
(三)概念范畴相同
概念范畴相同(特征10),是从语义的角度对分句关联的一种考察,体现的是分句间意合型并列关系。概念范畴相同,不仅体现为概念在语义上的相近或相反,也体现为概念在客观上的包含与关联。概念之间的主要关系如下:
1. 同义关系(IS):如果概念X、Y在语义上相同,则称X、Y是同义关系,记为X IS Y。
2. 反义关系(Inverse-of):如果概念X、Y在语义上相反,则称X、Y是反义关系,记为Inverse-of(X,Y)。
3. 类义关系(Same-As):如果概念X、Y在语义上相近,则称X、Y是类义关系,记为X Same-As Y。
4. 上下位关系(IS-A):如果概念X、Y满足Y是X的上位概念,或者Y是X的一个实例,则称X、Y是上下位关系,记为X IS-A Y,上下位关系是一种泛化关系。
5.整体部分关系(PART-OF):如果概念X、Y具有包含关系,如X包含Y,则称X、Y是整体部分关系,记为PART-OF(X,Y)。
根据概念在概念树上的位置特征,将整体部分关系又分为D-PART-OF和T-PART-OF。
a)D-PART-OF:若X、Y满足X is PART-OF Y,则X、Y的关系为D-PART-OF,记为D-PART-OF(X,Y)。D-PART-OF定义了直接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概念树上,其层级相差为1。
b)T-PART-OF:若X、Y满足D-PART-OF(X,X1),D-PART-OF(X1,X2),,D-PART-OF(Xn-1,Xn),D-PART-OF(Xn,Y),n≥1,则X、Y的关系为T-PART-OF,记为T-PART-OF(X,Y)。T-PART-OF定义了间接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概念树上,其层级数相差大于1。
6.对象属性关系(Attribute-of):如果概念X、Y满足X是Y的一个属性,则称X、Y是对象属性关系,记为X Attribute-of Y。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都具有传递性,对象属性关系不具有传递性。例如:对于概念X、Y、Z,若X IS Y并且Y IS Z,则可以推出X IS Z;如果X IS-A Y并且Y IS-A Z,则可以推出X IS-A Z;而整体部分关系的传递性体现在T-PART-OF的定义上。同义关系、类义关系和反义关系具有对称性,而上下位关系、对象属性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没有对称性。
性质1:如果两个概念X、Y满足X IS Y或Y IS X,或者Inverse-of(X,Y),或者X Same-As Y,或者X IS-A Y或Y IS-A X,或者D-PART-OF(X,Y)或T-PART-OF(X,Y),或者XAttribute-of Y,则称概念X、Y的范畴相同。
性质2:若R(X,Y)并且Q(Y,Z),则X与Z所属范畴相同。其中,X,Y,Z为概念,R、Q∈{IS,Inverse-of,Same-As,IS-A,D-PART-OF,T-PART-OF,Attribute-of}。
分句中若存在概念范畴相同的情况,则分句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例如:
(23)(1)这个人不但要精通这十三种武器的招式变化,(2)对每件武器的构造都要了解得极清楚,(3)而且还要有一双极灵巧的手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箱子里的铁件拼凑起来。
(古龙《英雄无泪》)
(24)首先,改革的深化,将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1)而商品经济愈是发达,(2)其公开性愈强,(3)透明度愈高,(4)商品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行为”也会愈少。
(《长江日报》1992-06-08)
例(23)分句(1)谓核“精通”和分句(2)谓核“了解”在语义上是类义词,满足Same-As关系;例(24)中,“非经济行为”与“商品经济活动”是PART-OF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商品经济活动”与“商品经济”是PART-OF的关系,所以,“非经济行为”与“商品经济”是广义的T-PART-OF关系。“商品经济的公开性”“商品经济的透明性”与“商品经济”是Attribute-of关系。因此,分句(1)(2)(3)(4)中的“商品经济”“公开性”“透明性”“非经济行为”都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分句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二语义关联特征的优先级
虽然上述3大类14个小类的特征对识别分句之间的语义关联都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对于一个实际的语句,同时满足14个特征的情况是没有的,绝大部分的句子都只满足几个特征。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语言处理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句子的个数是评价系统性能优劣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因此,在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的过程中,对复句的分句特征进行挖掘时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计算。这一要求意味着,在进行特征分析时,需要利用语义关联特征的优先顺序提高特征的命中率,利用特征之间的不相容性来减少特征考察的数量,从而保证特征挖掘时计算量最小。
我们从语料库中搜集了267个分句相关联的语例,其类型和数量如表1所示。
为了考察特征的分布情况,我们挑选了43个代表性的句子,从关联分句表现出来的特征、制约分句关联的主特征以及符合特征的句子数三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注:表中斜体标示的特征为主特征。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互关联的分句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既有关系标记造成的关联,也有形式特征带来的关联,还有语义因素引起的关联。
(2)相互关联的分句一般表现出一个或几个关联特征,而且至少有一个主特征。
(3)分句之间的关联特征数一般小于4。
另外,从特征之间的关系来看,有如下规律:
(1)有的特征比较独立,不和其他特征共现,如特征2和特征5;
(2)有的特征在和其他特征共现时,处于辅特征位置,如特征9和特征10;
(3)跟主语相关联的特征主要是{1,3,7-1,7-2};
(4)跟谓核相关的特征主要是{7-1,7-2,8-2};
(5)存在不相容的特征,如特征2和特征3、特征1和特征2、特征4和特征5。这里的不相容是指一个特征出现时,另一个特征不会出现。若特征A、B不相容,那么,在对句子进行特征挖掘时,检验到满足特征A时,就不需要对特征B进行检验了。
从语例特征的分布以及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知,在对一个句子进行特征挖掘时,并不需要对每一特征都进行检验。综合满足各类语义关联特征的语料的分布特点以及特征的不相容等规律,可以制定如图1所示的特征挖掘优先图。
从图1可以看出,句子中出现概率比较大的特征优先检验。
为了讨论方便,将随机的特征计算过程称为方法1,将采取了优先级的特征计算过程称为方法2。下面对方法1和方法2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表3列出了每个特征检验时需要计算的次数以及每个特征出现的概率。方法1中,对任意一个特征,最好的情况下只需要计算1次,最坏的情况下需要计算14次,因此,平均计算次14数C2=(1+14)/2=7.5。方法2中特征检验需要计算的平均次数
另外,在对所有特征的挖掘上,方法1的计算次数是14,而方法2在最好的情况下计算11次,在最坏的情况下计算14次,平均计算次数为12.5。
从表4可以看出,主特征挖掘时计算量降低了43.6%,所有特征挖掘时计算量降低了10%,这说明对特征挖掘设置优先顺序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
三分句关联度的度量
在复句层次划分的过程中,要确定三个紧邻分句C1、C2、C3的层次归属,主要是需要判别是C1与C2关联紧密,还是C2与C3关联紧密。为此,需要比较两两分句之间的关联度。
我们采用特征加权的方法来定义关联度。设待考察的两个分句为C1、C2,并且该分句对具有m个关联特征,每一个特征对应的权值为Wi,一般Wi=1。用SR表示关联度,则有:
其中,m≦4,α=0.8,β=0.2。α为主特征系数,β为辅特征系数。
为了突出主特征的决定因素,这里引入一条原则,称之为特征退化原则,即:若C1与C2、C2与C3同时具有某一个特征f,当f是某两个分句的主特征时,将其退化为辅特征。
例如,“(1)那时我认为你肯定也是为了这本书去的,(2)认为你很可能也已被公子羽收买,(3)所以才会对你出手”,三个分句都具有宾语“你”,(1)(2)分句与(2)(3)分句都具有宾语等同这一特征,而且该特征是(2)(3)分句的主特征,根据特征退化原则,宾语等同这一特征称为(2)(3)分句的辅特征。
在计算分句之间的关联度之后,可以制定分句之间的层次结构判定规则(以三分句为例),具体如下:
对于C1、C2、C3而言,若SR(C1,C2)>SR(C2,C3),则一二分句联系紧密,层次结构为((C1,C2),C3);若SR(C1,C2)
为了判别分句关联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300个句子进行检验,其中并列倚变类50个,因果类50个,关系标记缺省类200个。分句的特征提取是通过我们开发的特征挖掘工具完成的,检验的过程由人工完成。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
我们从判别错误的句子中挑选了5个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例句如下:
a.(1)那王怜花虽非君子,(2)但也绝非朱姑娘所说的那般人物,(3)这其中必有什么误会。
(古龙《武林外史》)
b.(1)这时她虽仍不时要打寒颤,(2)但四脚俱已注满真力,(3)全身上下俱在严密的戒备状况之中。(古龙《武林外史》)
c.(1)我虽然和她在一个帐篷里,(2)但那罪却真不好受,(3)她好像恨不得一口咬断我的脖子似的。(古龙《武林外史》)
d.(1)如果你考上了清华大学,(2)你伯父就奖励你一台笔记本电脑,(3)因为他事先答应过只要你考上清华大学就会奖励你的。
e.(1)如果你考上了清华大学,(2)你伯父就奖励你一台笔记本电脑,(3)因为笔记本电脑对于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桩。
a、b、c三句属于关系标记缺省的类别,其特点是:三个分句的关系词隐现形式相同,但其层次结构或语义关系各不相同。其层次关系如下所示:
d、e属于因果类关系标记充盈的类别。5个例句的分句关联度如下:
对于(a)而言,SR(C1,C2)>SR(C2,C3),结果与预期相同。
对于(b)而言,SR(C1,C2)
对于(d)(e)而言,SR(C1,C2)
为了使判别方法能够统一,需要对上述方法进行一定的约束,修正后的判别方法如下:
其中,θ为分句关联度的阈值,这里θ取值为0.6。
四结论
分句语义关联特征的挖掘及关联特征的度量,为确定分句间的语义关联提供了保证,进而为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它为关系标记非充盈模式下无标分句的层次归属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另一方面,它也为关系标记充盈模式下各分句关系标记同形或因果类特殊复句的层次的正确划分提供了可量化的规则。文中讨论的语义关联特征,大部分是形式上的特征,而特征概念范畴相同虽然是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考察,但其考察的对象是词语关涉的语义,而非分句的语义。这也是当前语义分析技术和完全句法分析技术不成熟现状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目前,从汉语复句信息处理研究来看,关系词的自动标识、分句的识别、复句层次关系的识别的研究都相互独立,而这三个内容应该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后续的工作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小句的语义关联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成果形式化;二是将关系词的自动标识、分句识别和层次关系识别的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化解矛盾的规则,扩展约束的条件,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通过这些工作,推动复句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汉语复句层次关系的自动识别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之一,而其中关系标记非充盈模式下无标分句的层次归属以及关系标记充盈模式下某些特殊因果类、并列类有标复句的分句关联的确定更是难中之难。文章提出利用分句语义关联理论来解决这类问题:1)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总结出标示分句语义关联的3大类14个小类;2)根据特征之间的相互约束规律和语料中分句特征的统计规律,确定特征分析的先后顺序;3)讨论分句间语义关联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分句间的关联度,确定分句的层次归属。
关键词:复句,语义关联特征,层次归属,自动识别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云.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素建.基于语义计算的语句相关度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7).
[4]姚双云.小句中枢理论的应用与复句信息工程[J].汉语学报,2005,(4).
[5]罗进军.有标假设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李琼,胡金柱等.现代汉语复句中短语字段的自动识别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
[7]吴锋文.汉语复句关系词库的建设及利用[J].语言科学,2010,(2).
[8]王荣波,池哲儒.基于词类串的汉语句子结构相似度计算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04,(1).
关联词语考点透析 第4篇
②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分析这两个句子都是不合逻辑,①句所引导的前后分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既然为递进关系就有逻辑上的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那就应先“种下……树苗”才能“加快京郊地区的绿化建设”,②颠倒因果关系,“由于”引导的是因果关系复句,只有“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才有“世界性水危机”。
提醒关联词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句中有关联词时,一定要辨别它的逻辑关系,不能用错。
五、错用强加
例如“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分析 例句属于强加关联词, 分句前后无因果关系,后一分句不是前一分句“帮助” 的“因”,属于自说自话。
提醒判断关联词是否错用或强加,一方面可以根据语感和语意,另一方面可以将关联词去掉看句意是否连贯。
六、关联赘余
例如 ①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②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分析上述两个例句都属于关联赘余,①句“之所以”本身就表示原因,而后又有“原因”一词,赘余。②句“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而后的“若”也是假设,赘余。容易造成赘余的还有:如果、一旦、并非是、惟其(“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关系,与“正因为”相近)、因为等等。
常用的关联词语 第5篇
不是??而是?? 不管??总是?? 不但??而且?? 只有??才能?? 虽然??但是?? 只要??就??
(1)我们( 不但 )要品德好,( 而且 )还要身体好,学习好。
(2)(只有)勤奋好学,不怕困难的同学( 才能 )学好文化科学知识。
(3)(不管)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边防战士(总是)日日夜夜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4)(只要)大家同心协力,( 就 )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我们( 虽然 )取得了文明中队的光荣称号,( 但是 )对照要求还有差距,应当继续努力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夜晚,天空中有一颗慢慢移动,闪闪发亮的东西。这( 不是 )星星,( 而
是 )一颗人造卫星。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是而是 因为所以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只有才
1.( 因为 )草原里的河水十分清澈,( 所以 )从远处看就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
2.在洪水到来之际,老汉( 宁可 )牺牲自己,( 也不)让一个老百姓受到伤害。
3.我童年时的发现( 虽然 )没有科学根据,( 但是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1、( 因为 )地球有吸引力,( 所以 )树上的苹果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
2、(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都 )不会忘记培养我们的小学老师。
3、妈妈( 即使 )吃多少苦,( 也 )不会动摇她供我上大学的念头。
4、妈妈买的这条毛巾( 既 )漂亮( 又 )便宜。
5、今天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累了一点,(但是)感到很快乐。
6、( 即使)你的学习再好,( 也 )不能骄傲。
7、雨来( 宁可 )牺牲自己,( 也不 )向敌人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地。 人的一生,(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8、王老师( 不但 )严格要求我们,( 而且)严格要求自己。
9、(如果 )不遵守交通规则,( 就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0、(既然)你认识到自己错了,(就 )应该改正。
11、( 即使 )下再大的雨,我( 也 )要按时到校。
四、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改成一句话。
1、王晶同学学习成绩很好。王晶同学一点儿也不骄傲。
( 虽然王晶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一点儿也不骄傲。 )
2、小红读书。小红思考。( 小红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
3、你答应带他去买书。你应该准时去找他。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类型解析 第6篇
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一、并列句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类型解析 第7篇
一、并列句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 “限度”词语解析
★ 相得益彰词语解析
★ 阳春白雪词语解析
★ 不假思索词语解析
★ 深情厚谊词语解析
★ 边境词语意思及解析
★ 瞭望词语解析及近义词
★ 几许词语解析造句
★ 词语赞叹的解析
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第8篇
关键词:关联词语 顺承 正名
一、关联词语定义及分类研究
最早对关联词语做出界定的是语言学大师王力(1954):“词和词可以联结,句和句也可以联结;有些虚词居于词和词的中间,或句和句的中间,担任联结的任务。这种虚词,我们叫做联结词。”
对于“关联词语”的定义,学界已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成果,最终认识到,关联词语,常用以明确表示各词、各分句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有标志意义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就可以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出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的不同关系。
对于关联词的分类,前人大多在复句、句群,乃至语篇中讨论,却鲜少有人从“词语”的角度对其来进行讨论研究。本文也将首先从复句这个角度切入来讨论“顺承关联词语”。在汉语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组合方法有两种:意合法和关联法。其中用关联词语对分句进行关联是关联法之一,又叫形合法,属于形式标志。因此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昭穆(1980)指出,虚词的关联作用只是复句分析的语法标志之一。
邢福义(2001)指出,复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复句的关系分类的着眼点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合复句分类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关联词语所表明的各分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来进行分类。
纵观前人对关联词语的分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1.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2.关联词自身的词性角度;3.运用关联词时的单(合)用角度;4.关联词的语言色彩角度。
《马氏文通》把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捩、推拓。把如今所说的“并列、承接、因果、转折、假设、让步、递进”等关系都纳入了这四类中。陈月明(2000)说:“《文通》对连字的区分主要是根据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吕叔湘在“表达论”中提到以下几种关系: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擒纵/衬托。其中在讨论“同时/先后”关系时,又提到:时间背景、相承、先后紧接、习惯性承接、先后间隔、有待而然等。
邢福义(2001)提出复句的三分系统:因果、并列、转折。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选择句。
钱乃荣(2001)指出在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和从属两大类。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十小类。其中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
韩荔华(2002)认为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语意关系划分,可以将一般复句分为11种: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连锁复句。另外,句群可分为9种类型:并列句群、承接句群、选择句群、递进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解说句群。
以上皆从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入手,对复句或句群进行分类。由于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显示不同的分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该角度对复句或句群的分类也是对关联词的分类,即关联词语大概有10种类别。
在大约十种表示不同逻辑意义的关联词语中,吕叔湘、韩荔华等提到“承接”关系,邢福义、钱乃荣、韩荔华等提到了“连贯”关系,黄伯荣、廖序东等提到“顺承”关系。
二、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张斌(2002)曾阐释顺承复句又叫连贯复句、承接复句、顺递复句,是几个分句述说连续动作或相关事物、道理,表示事物间先后相继的关系,因而分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语序不能任意颠倒。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顺承复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邢福义解释连贯句为分句间有先后相承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是合取性的。这类复句所说的事,在时间先后上形成纵线序列。
韩荔华认为连贯复句也叫承接复句,几个分句之间连续述说接连发生的动作和事件,前后相承,一贯而下,分句间的次序一般不能颠倒。
可见,虽然它们的名称各异,但是前人对“顺承、连贯、承接、顺递”这几种逻辑关系的阐释却惊人地相似。可以确定,“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混用,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解释和部分例句来推论“顺承、连贯、承接及顺递”四种逻辑关系事实上是同一种关系,即本文标题中的顺承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不严谨的。如果持续这种纷繁复杂的称名方式,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有必要摒弃那些不合适的名称,选择最合适的名称来命名本文所提的“顺承关系”。
我们认为,“顺承”一词似乎是最合适的名称,原因如下:
首先,“连贯”作为语言学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前人在讨论“连贯”这一术语时,常常与“衔接”一词进行区分。
韩礼德与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即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陈海庆、张绍杰(2004)提出,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Hobbs(1979)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周永红(2008)认为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
综上可知,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语义的关联,通过逻辑推理而达到语义连贯,是一种主观意识,存在于语篇的深层。而关联词语是一种形合的衔接手段。因此,用“连贯”来命名是不合适的。
其次,“顺递”虽然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用“顺递”来命名一种关联词语,它所连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这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丁力(1999)从逻辑学角度提出顺递句的基本句法格式为“不但p,而且q”。
徐阳春(2001)从复句角度指出递进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顺递、转递和推论递进”三类。
陈淑芳(2008)、韩淑靖(2011)、张剑萍(2011)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从复句提到:1.递进包括“顺递、反逼递进和反递”三种;2.顺递是具有顺承关系基础的递进。
由此可知,用“顺递”来命名不仅完全不合理,而且容易让人在很多不同概念上产生混淆。这对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关于“顺承关联词”和“承接关联词”两个名称,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难取舍的两种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顺”:③使方向一致;使有条理次序。“承”:④继续;接续。“接”:②连接;使连接。
罗晓英,邵敬敏(2006)解释:语义上“顺承”,即向同一个方向加强。“可”除了顺承之外,还可以用于逆承。“逆承”有转折的意思。
肖奚强、王灿龙(2008)提出:“之所以”小句在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文所提及的A,由A至A1,进而引出B。一般认为“之所以……是因为”与“因为……所以”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不难看出,“承接”仅表示一种承上的作用,和顺序关系不大。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并列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是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都是在承接上句,启发下句。顺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即为顺承,如顺承关系;逆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就是逆承,如转折关系。
“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用“顺承”一词来命名似乎是最合适的,它既能体现“按顺序”的意思,也能体现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关于“承接”和“顺承”的关系,刘世儒(1963)指出承接复句分为三种类型:1.顺承的——“依时间而鱼贯”,“时间的先后,就是构成这种复句的重要因素”。分句间常用“跟着、接着、然后、于是”等连词。2.推探的——“按事理而蝉联”,“下句对上句或推论效果,或探索原因”。分句间常用“那么、只好、因此、所以、以便、免得、可见、原来”等连词。3.解断的——下句对上句加以解析或推断。分句间常用“就是说、这就是说、例如、总之、总而言之”等词组或句子来临时充当关联成分。
刘世儒的说法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是他能认识到承接关联词语与顺承关联词语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众所周知,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然而,分类必须在已正名、有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鉴于前人对顺承关联词语纷繁复杂的命名的不利情况:“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被混为一谈,因此对顺承关联词语正名有其必要性。因此,本文确定“顺承关联词语”为相对恰当的名称,其内涵:顺承关联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的关系词语,包括“就”“便”“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先”“再”“又”“终于”“随后”,“才”“可见”“最后”“从而”“从此”“继而”等词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顺承关联词语可以连接词语、分句、句群乃至篇章,在复句中明确顺承关系,起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前后分句之间按顺序相继而下的意义的作用。
(本文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YY006]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创新项目[09TS04]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郭昭穆.复句分类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80,(4).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陈月明.《马氏文通》虚词学说中的几个问题[A].候精一.《马
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吕叔湘.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2.
[6]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韩荔华.实用现代汉语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
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丁力.反逼“别说”句[D].湖北大学,1999.
[11]徐阳春.递进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1,(3).
[12]陈淑芳.对“连……都……”结构焦点及其篇章来源的考察[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13]韩淑靖.“不说”递进复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14]张剑萍.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
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6]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小句篇章功能论略[J].世界汉语
教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