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一单元试卷(精选5篇)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第1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ó qí bān yuán dàn běi jīng guǎng chǎng
()()()()
hù wèi duì zhuāng yán yí shì yuè qǔ
()()()()
qún zhòng kǒu lìng lěng fēng mián huā
()()()()
shuǐ līng līng jié bái píng guǒ zǎo zi
()()()()
suí biàn liáng shi qì chē qiū jì
()()()()
gōng lù fēn fēn yáng yáng fù jìn
()()()
huán rào zhōng yāng xiǎo dǎo dào yìng
()()()()
qīng shā xiān jìng xiù lì xī yǐn
()()()()
yí piàn měi lì nán biān míng shèng gǔ jì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纱()环()季()岛()
沙()坏()李()鸟()
气()阵()令()员()
汽()陈()今()圆()
三、找朋友,手拉手。
随 仪 高 棉 附 苍 吸
式 梁 便 茫 花近引
四、连一连。
黄澄澄的 枣 一座座 树叶
水灵灵的 禾苗 一片片 凉风
绿油油的 稻子 一缕缕 山峰
红彤彤的 葡萄 一阵阵 阳光
五、按照课文内容填一填。
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棉花吐絮了,露出()的()。红玛瑙似的高粱(),好象在说:“()!”
2.清晨,太阳()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和()隐隐约约地()在湖水中。
3.敕勒歌 望庐山瀑布
敕勒(),()()(),()照香()生紫烟,()()穹庐,笼盖四野。遥看瀑布()()()。
天()(),野()(),飞()直下三()(),风()草()()牛羊。疑是()()()九天。
六、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着许多的石榴。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
石榴什么时候笑呢?力力给它唱歌,它不笑。力力给它跳舞,它不笑。力力给它讲笑话,它还是不笑。
秋天来了。树上的石榴慢慢地露出一排排牙齿,笑了。力力望着石榴,也笑了。
1.文中有()个它。
2.文中的它指的是()。
3.()来了,石榴笑了。
七、写话。
你觉得秋天的天气怎么样?天空、白云、太阳怎么样?什么样的风吹过来,树叶变得怎么样了?在秋天你还看到什么?请你写一写秋天吧!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第2篇
二上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总1――13课时) 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归类识字的课文。第一课通过“词串”,向我们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全课共分四组词语。第一组词语表现水乡白天的景色;第二组词语介绍了荷塘里的主要植物;第三组词语表现水乡傍晚的景色;第四组词语表现夜晚水乡的景色。第二课也是采用“词串”形式描绘了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盛大的场面。全课的第一组词语表现天安门城楼的景色;第二组词语表现国庆阅兵式场面;第三组词语表现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第四组词语表现了中国的突飞猛进。第三课属于看图会意识字,课文通过形象的图画来揭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第四课是形声字归类识字。由5个偏旁“苗”组成5个形声字,再由这5个形声字分别组成词语,然后用一部分生字编人后面的儿歌。 这个单元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要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及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注意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识 字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2. 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字词。 3. 了解水乡秋天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自主识字、读词、写字。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大家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么?常熟是我的家乡,你们去过常熟么?电视上见过么?那儿可是个水乡小镇,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你们想不想去他的家乡看看?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我的家乡,那儿的水特别多,所以也叫水乡。大家看看,图上画得是什么季节呀?你怎么看出来的?想知道水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么?读了这些词语你就知道了。出示韵文。 二.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1. 请大家看着拼音自由读一读,看谁能读正确,并想一想,哪些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由练习。 2. 交流。你觉得要注意哪个词的读法?为什么呢?请你领大家来读读。谁还想说说。(注意翘舌音,后鼻音) 3.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些词语,要读好刚才说到的注意点,看谁读得正确,没有错误。谁来读准第一排,四组分四排读;两排一读谁行?男女生分两排读。四排词语连起来谁行?点名2人,齐读。 4. 去掉拼音谁也会读?学生练习,你会哪一排你就大胆站起来读。齐读。 5. 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 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1.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水乡看看吧。出示图片,秋天的水乡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水面上飘荡着一层雾气,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水乡变得更美了。你们觉得美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谁来读?点名读。师范读,我读得美么?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我读这排词语的时候,我的眼前好象就出现了这幅画面。你们也来试试,读得慢些,要边读边想。点名读,评议(慢些,听出来了,你很喜欢水乡)男女生读,齐读。 2.水乡的荷塘更美呢,,看,你喜欢图上的什么?相机认识菱藕。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么?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点名读,评: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出来了,你特别爱吃菱藕。荷塘真美啊。 3.站在荷塘边,向远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船队为什么要唱着渔歌呢?天色晚了,天上飘着晚霞,湖面上飘着歌声。船舱里装满了鱼虾,这场面多美呀,你喜欢么?能读好这排词语么?注意边读边想,自己练习。点名读。评议。 4.夕阳终于落山了,夜晚来临了,水乡的夜景也很迷人。出示图片,美么?看谁能凭自己的本领把这排词语读好。点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四. 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1.每一排词语你们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么?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读得真好听,真上口,这里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特别上口,听起来特别悦耳。 2.听了你们读,我也想读。师范读。我读得好么?知道我为什么读这么好呢?(边读边想)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 3.点名读。(评议:停顿,想象。你读得真好,封你做读书大王)这么多人都想读,请同桌的两个相互读给对方听。读好了就回到自己的.座位。都读好了么,那就请大家起立,带着心情,带着表情一起来读一读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背。齐读。 五. 示范指导,认真写字。 1.课文读得真不错,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么?出示生字。谁能熟练地读出它们?点名读。齐读。把拼音去掉也行么?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看来你们真的都记住了。 2.现在我出个谜语考考大家,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猜一植物。谁猜到了?你怎么猜到的?看看是不是它。你真聪明。 3.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带有草字头?还发现了什么?对,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而宽。观察范字。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 出示田字个格“芦”,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进行范写。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了解水乡金秋十月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指导用文中词语造句,以及文中插图的说话:“游水乡”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生词。 金秋 烟波 水乡 夕阳 归舟 渔歌 芦苇 菱藕 荷塘 枫叶 灯火 月光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2.抽读这些词语。 3、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感悟 1.激趣促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得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舟再到水乡游一游,细心地看一看,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互说互读。 4.反馈指导。 全班交流,大体步骤为: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苍茫、广阔。语速较慢。 (2)第二行:荷塘多彩明丽,摇曳多姿。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之情。 (3)第三行:一幅“渔歌唱晚图”。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悦耳的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了丰收的喜悦。 (4)第四行:湖面的枫叶红得像二月花,湖面的点点灯光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水乡更显宁静和迷人。读的时候语速稍慢。 5.整体感悟。 (1)了解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 (2)练读全文。(提示:边读边联起来想像一幅幅画面。) (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 ),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 ),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 ),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 )。 a,自读,再口头填空。 b.反馈说,评议,再说。 C,进一步感悟水乡的美丽富饶。 三、指导熟读 1.体会押韵。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自读体会。 2.指导停顿。 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3.练读全文。 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四、练习造句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五、指导看图说话 1.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 2.出示金秋的水乡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听。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4)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5)说了这么多的水乡景色,你想发出什么赞叹? 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6)指名说,比赛说。 生字字谜: 秋:秋天枫叶红似火。 烟:火字旁,一方框,一个大字里面藏。 夕:夕阳下山半个多。 归:短竖长撇倒过的山,归舟上面两张帆。(可以联系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得出这个儿歌。一方面记住了这个字,另一方面教会了孩子观察的方法。) 归: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横一旁。 灯:小丁丁,开电灯。(大家对于这句儿歌不会太生) 识 字 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了解词义。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犭”旁。 2、诵读课文。想像国庆大典的盛况,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生字,并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 具:教学挂图、投影片、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能指导看图,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3、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和欢庆场景。 4、学会书写“桥
二上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第3篇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秋天吧!(教师富有感情地渲染,将学生带入美妙的秋天世界,激发学生了解秋天的热情,乐于参与。)
二、演示:播放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呈现三组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三、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找学习伙伴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自主认读。
(二)、指名读
1、教师范读。边演示课件边范读,学生边听边欣赏。
2、分组练读,引导学生正确读词。
3、多种形式汇报读。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生字的。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读出美感。
2、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谈感受。
3、小组练读,点评。
4、汇报读。看谁读得最美、最有感情。评为“金色童音奖”。
(四)、写字
1、出示“宜、实、色、华、谷”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点评。注意指导各部件的占格位置。
4、学生临写。同伴互相点评。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读课本的词语,引入新课。)
诵读
1、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比读。看谁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4、互相赏读。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5、全班齐读。
二、练习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
1、分小组轮读。
2、找朋友游戏: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小朋友,生字在这里很孤单,咱们给它找找好朋友吧!
3、再读。采用多种方式读。
三、写字
1、出示“金、尽、层、丰、壮”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我会写”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5、学生练习。伙伴互评。
四、拓展实践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1、组内交流,加以整理。
2、全班展示。小组选出代表,把组内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展示出来。
3、评出“丰收小组”,奖给组员一颗金色的星星。
五、伴教锦囊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色宜人
秋兰飘香
秋风萧瑟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种秋收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秋雨绵绵
1.秋天的图画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卡片认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3.结合课文插图,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4.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这么美的秋天的图画能读出来吗?今天老师教给大家读好书的“小窍门”:一边读,一边想,把文字在脑子里变成美丽的画面。
二、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了,能不能给画面配音了?(生:能)老师却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要一边看画面,一边读课文,影响我们的感情发挥,怎么办呢?(生:把课文背下来)
2、.赶紧把课文背下来吧!建议大家:一边背,一边加动作,背得会更快。
三、、感情朗读,完成配音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景物,在秋天这个金色的季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收获什么呢? 2.生回答后,出示:“语文园地一”中的“读读背背”《秋天到》,引导学生读一读,感受秋天的美好。
五、布置实践活动
1.作者喜欢秋天,因此写了这篇优美的课文。现在这个机会也摆在我们面前,你想怎么表现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呢?(生:我想画一幅画;我想捡一些落叶来做贴画;我想写一首诗„„)2.下节课我们一起办个小小的“我爱秋天”的展览会吧!
2.黄山奇石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 随文学习生字及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新词的意义。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思想教育要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介绍黄山风景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看录像,揭“奇”
(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奇”
1、指名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2、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3、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用“
”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个“☆”,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4、汇报交流
5、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边看边想: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是啊,黄山“奇石”连名字也取得那么有趣!“猴子”、“仙人”、“金鸡”都在黄山聚会了。我们一齐的把这有趣的石名读一读吧!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教师小结:对!作者通过观察,抓住了石猴的动作,通过想象寥寥几句,就把石头写活了。我把这几名话读一读你们觉得这块石头怎么样?(范读)
4、正如你们所说的,这块石头的确奇特、有趣,甚至是可爱,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好吗?
5、学生练读
6、指一名学生读
学生评介: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7、再指名读一读,齐读
8、“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点击课件,投影出示“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9、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10、谁愿意到讲台前学做一下。(指一名学生模仿)
11、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请同学们表演读这几句话。(指名其中一位较活跃学生)请问仙人,去“猴子观海”的路怎么走?
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
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四.观图联想,写“奇”
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投出“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听了课文里的描述,我想信,你们再写石头,能写得更生动,更具体了。五.读画诵说,赞“奇”
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六、完成作业:
1、读读写写:
岩石
怪石
巨石 仙人
仙桃
闻名
著名
名字
2、填空,再读句子。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气,()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地蹲在山头,望着()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名开火车读课文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的14个字中,有6个字是连词出现的(“尤其、胳膊、形状”),其他字在文中也大都与熟字组成词语,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山峰、巨石、脖子、著名”。
1、边朗读感悟、观察插图,边读边识记生字。
2、注意提示“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3、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可用猜字谜的方式检测: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通过朗读自编的短文巩固识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本课要写的字中,“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4、用每个组几个词语。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一)图文结合,朗读感受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2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二)想象绘画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一块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然后把想象中的奇石画下来。
总结: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三)自编童话
挑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根据课文的介绍,发挥想象,编个故事。(四)熟读背诵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五、资料袋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那里,千峰竞秀,著名的有七十二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气势磅礴。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构成了一幅幅图画。
3、植物妈妈有办法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思想教育要点: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识字(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 范读激趣。
2. 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 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 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6. 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 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一说:除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 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照样子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六)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3. 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4. 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5. 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 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一说:除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 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照样子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六)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我想学”的氛围,导入新课。
1、由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植物妈妈做什么事有办法?有什么办法呢?请看大屏幕。课件:课文VCD)
2、学习课文第二节
植物妈妈干什么事有办法?传播种子让孩子到哪儿?(板书:传播种子)请学生看课文,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节找一个词概括。板书:(四海为家)理解四海为家的含义:到处生根发芽。指导朗读第一节。
(二)教师恰当引导,为真正做到“让我们自己学”奠定基础。
1、学习第二节
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孩子们四海为家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
网页课件出示第二节诗句。谁来读读?(指名读)这一节介绍了什么植物?老师把蒲公英妈妈带来了。(贴图)蒲公英妈妈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请小朋友看书读第二节,用笔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板书:读、划)
2、学生自由提问。
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小朋友都开动了脑筋。那么我们来议一议,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板书:(议)
娃娃指的是谁?降落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比作降落伞?准备是什么意思?(小朋友你们有毛衣吗?谁给你织的?你们的妈妈早早地把毛衣织好,等到天冷就给你们穿上。那么蒲公英的妈妈也和你们的妈妈一样,在孩子未成熟之前,就准备好了降落伞。光有降落伞行吗?蒲公英妈妈靠什么传播种子?(板书:风吹)谁能用“准备”说一句话?)“纷纷出发”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理解纷纷是接二连三的意思。)
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想一想,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你们准备了降落伞,微风一吹,你就飘啊、飘啊,你能飘到哪儿?(再放网页课件“纷纷出发”的VCD,发散学生思维、练习说话)
3、过渡:说得真好,蒲公英是多么可爱!多么勇敢啊!能在公园、田野安家落户,他们的妈妈真高兴啊!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板书:读)(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节)指导朗读。范读、(把加点的词稍微加重点语气读)试读、比赛读、齐读。
4、你们读得真不错,那么这一节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靠
传播种子。
5、总结学法。这一节学得不错,让我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懂这一节的?(指板书)
(三)在“让我们自己学”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体验。
1、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三节,(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节)指名读,看这一节介绍了哪一种植物?(贴图)请大家自己读、划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同座互相议一议,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2、“铠甲”是古代士兵身上穿的铁衣。在这里指什么?
请你们打开小纸包,这就是苍耳子,用手摸摸、再用力捏捏,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再仔细看看,每根刺上有钩。你们想一想“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苍耳种子外面的硬壳,板画:)苍耳“带刺的铠甲”有什么用呢?
3、苍耳能在田野山洼中多高兴啊!请你们当苍耳子,读出这种高兴劲儿。(指名读、齐读)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靠
传播种子。
(四)在“我们学会了”什么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1、请同学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课文第四节,看看豌豆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贴图)
2、课件出示填空:(教师板画豆荚及板书太阳晒)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靠
传播种子。
太阳是怎样帮助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呢?(课件出示经过拟人化的豌豆从豆荚中蹦出的场景。)
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第二句好在哪儿?(写出了声音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
4、结合板书,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三位植物妈妈,你们喜欢她们吗?请你们看板书,喜欢哪个妈妈就试背哪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我们还想学”。
1、师小结: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只有仔细观察、勤动脑筋、多看课外书就能得到。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节。为什么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他?
2、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是不是就这几种?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
带领学生上《中国科普博览生命奥秘网》了解种子传播的奥秘,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后编诗歌奠定基础。(点击课件)
3、师总结:我们小朋友以后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识,探索它们的奥秘!
4、作业超市:
三项作业任选一项。
A:我是小诗人。(试着把从课件上看到的或听到的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按课文第二节的样子,编一段诗歌。)
B:我是朗诵家。(把自己喜欢的几节有表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4.古诗两首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思想教育要点: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二、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二)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三)、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四、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语文园地一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进行语言积累。2.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巩固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招
一支笔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龙舟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有利
我会写 :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5、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
高粱
葡萄
一声:黄澄澄
红彤彤)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第4篇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侧面的一条高展开后是( ),当( )和( )相等的时候是(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 )。
2、圆柱体( )叫圆柱体的高。一个圆柱体有( )条高,一个圆锥体只有( )条高。
3、以一个长和宽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形体是( ),它的表面积是( )。
4、沿一个圆柱体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向下切开,截面为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把一个圆柱体木头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36立方分米,则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则底面周长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积和体积都相等,则它们高的比是( )。
9、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 )( )来计算。
10、一个圆柱体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和是100立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1、2.6平方米=( )平方分米 1900毫升=( )升
4.8升=( )立方厘米 2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本题每空0.5分
二、判断正误 12分
1、一个圆柱体状的杯子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
2、若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则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
3、圆柱体的高不变,底面半径如果扩大三倍,则它的体积扩大9倍。 ( )
4、如果一个物体上下两个底是相同的圆,侧面是曲面,则这个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
5、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 )
6、以三角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圆锥体。 ( )
三、选择题 10分
1、在长4米的圆柱形钢柱上,用一根长31.4分米的铁丝正好沿钢柱绕10圈,这根钢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A、31.4 B、125.6 C、31400
2、把一个大圆柱分成两个小圆柱后发生变化的是( )
A、圆柱的体积 B、圆柱的表面积 C、圆柱的侧面积
3、一块圆柱形橡皮泥,能捏成_______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橡皮泥。
A、1 B、2 C、3 D、4
4、一个长6米的圆柱体状的木头,把它平均截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增加了20平方分米,则这个圆柱体木头的体积是( )
A、30立方米 B、300立方分米 600立方分米 C、无法计算
5、做一个圆柱形油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铁皮是求它的( )。
A、体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四、计算下列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不算表面积):15分
高为22CM
底面直径为16CM
五、解决问题:37分
1、周师傅做6节同样大小的圆柱形通风管,每节长12分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一共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5分
2、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内直径是3米,深2米,在池的内壁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8千克,共要水泥多少千克?6分
3、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是47.1立方米,高是5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平方米?4分
4、绕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下图)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4分
5、已知一个圆锥形的谷堆,它的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3米。如果每立方米谷子重750千克,这堆谷子共有多少吨?6分
6、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宽是1.6米,滚筒横截面的直径是1.2米,以每分钟滚10周计算,1小时能压多少平方米的路面?6分
7、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2厘米的圆柱体铁块,烧熔重新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9厘米的圆锥体,它的高是多少?6分
【参考答案】
一、1、长方形,高、底面周长、正方形、底面周长、高、底面周长高
2、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一条
3、圆柱体,301.44平方厘米
4、169.56 56.52
5、18
6、3,9
7、27
8、1:3
9、底面积高
10、75
11、260 1.9 4800 2.5
二、_∨__
三、A、B、C、A、C
四、S表=1105.28+401.92=1507.2平方厘米 V柱=4421.12立方厘米
V锥=314立方厘米
五、1、23.140.6126=271.296平方分米≈271.3平方分米
2、【3.14(6÷2) (6÷2)+3.1462】8=527.52千克
3、47.13÷5=28.26平方米
4、3.14444÷3≈66.99平方分米
5、3.14(25.12÷3.14÷2)(25.12÷3.14÷2)3÷3750=37686千克=37.68吨
6、3.141.21.61060=3617.28平方米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第5篇
初一数学单元检测试卷
姓名学号得分
说明:
1、本卷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第一章;
2、本卷考试时间45分钟;
3、卷面分基础题100分,提高题20分。
一、精心选一选(每题3分,共36分)
1.如果高出海平面20米,记作+20米,那么-30米表示(B)
(A)不足30米;(B)低于海平面30米;(C)高出海平面30米;(D)低于海平面20米
2.仔细思考以下各对量:
①胜二局与负三局;②气温上升30 C与气温下降30 C;③盈利5万元与支出5万元;
④增加10%与减少20%。其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B)
(A)1 对(B)2 对(C)3 对(D)4对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B)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D)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整数。
4.零是(C)
A.最小的有理数。B.最小的正整数。
C.最小的自然数。D.最小的整数。
5.下列数轴的画法中,正确的是(C)
6.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C)
(A)和0.2(B)和(C)—1.75和(D)和2
7.大于—2.6而小于3的整数共有(C)
A.7个B.5个C.6个D.4个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若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则这两数必相等
B.若两数不相等,则这两数的绝对值一定不相等
C.若两数相等,则这两数的绝对值相等
D.两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9.冬季某天我国三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分别是-10°C,1°C,-7°C,把它们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C)
A、-10°C,-7°C,1°CB、-7°C,-10°C,1°C
C、1°C,-7°C,-10°CD、1°C,-10°C,-7°C
10.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大的负整数,则这个数是
(B)
(A)—1(B)1(C)0(D)±1
11.数轴上到数—2所表示的点的距离为4的点所表示的数是(D)
(A)—6(B)6(C)2(D)—6或2
12.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本身,这个数是(C)
(A)0(B)正数(C)非正数(D)非负数
二、细心填一填(每题3分,共30分)
13.若上升15米记作+15米,则-8米表示下降15米______
14.写出一个负分数:-12。
15.一艘潜艇正在水下–50米处执行任务,距它正上方30米处有一条鲨鱼正好游过,这条鲨鱼所处位置的高度为______-20米__.16.规定了__原点________、____单位长度________、_____正方向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17.用―<‖号或―>‖号填空:-9>-11。
18.抽查四个零件的长度,超过为正,不足为负:(1)-0.3;(2)-0.2;(3)0.4;
(4)0.05.则其中误差最大的是(3)。(填序号)
19.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8个单位长度到达P点,那么P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5_____.20.比—2.99小的最大整数是__-3________
21.绝对值大于3而不大于6的整数分别是-6,-5,4 ,4,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数轴上,绝对值小于3并且离—2两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_____0________.三、认真做一做(本题共有4小题,共34分)
23.(本题4分)
=0.25+3*12
=0.25+36=36.2
524.(本题4分)
=17
25.(本题12分)把下列各数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数集内:
①1②-③+3.2④0⑤•⑥-5⑦+108⑧-6.5⑨-6.(1)正整数集{①⑦…}
(2)正分数集{③⑤…}
(3)负分数集{② ⑧⑨…}
(4)有理数集{1,2,3,4,5,6,7,8,9…}
26.(本题6分)将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5,5,0,-3,-1。
27.(本题8分)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千米)如下:+15,-2,+5,-1,+10,-3,-2,+12,+4,-5,+6.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65km
(2)若汽车耗油量为0.2升/千米,这天下午小李共耗油多少升?
65*0.2=13L
努力试一试(附加每题5分,共20分)
1.式子5- 能取得的最大值是5,这时 =1。
2.观察下面一列数,探求其规律:
(1)请问第7个,第8个,第9个数分别是什么数?
7,18,-19
(2)第2004个数是什么?如果这列数无限排列下去,与哪个数越来越接近?120040
3.如图,图中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点A、B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C表示的数是__-1__________.②如果点E、B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D表示的数是_0__________,图中表示的5个点中,点___C_____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最小,是_____0______.4.某牛奶厂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设有O,A,B,C四家特约经销店.A店位于O店的南面3千米处;B店位于O店的北面1千米处,C店在O店的北面2千米处.(1)请以O为原点,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画一条数轴.你能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O,A,B,C的位置吗?
O:0km
A:-3km
B:+1km
C: +2km
(2)牛奶厂的送货车从O店出发,要把一车牛奶分别送到A,B,C三家经销店后再回到O店,那么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