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广告范文(精选6篇)
俄汉广告 第1篇
广告在生活中起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商家在丰富广告内涵的同时也加大了其翻译的难度,翻译质量的好否不仅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成功与否,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广告的翻译既要准确、生动、鲜明又要简洁、富于艺术感染力。下面我来谈谈广告俄译汉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基本策略
俄汉广告翻译主要有四大基本策略:直译法、意译法、增减译法和创意法。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这四种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顾名思义,按照原文直接翻译。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原文句义比较明确句法结构比较简单的广告,通过字面的翻译就能表达原文的表层含义以及深层含义,并且译文在结构和词汇方面基本做到了一一对应。例如:
这则广告的语义比较明确,语法结构也比较简单,所以适用于直译法,而且翻译过来的译文朗朗上口,符合广告语的要求。
这则广告原文更是简洁明了,采用直译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再现原广告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看起来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
这则广告的汉语广告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之一,它也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句式属于判断句,判断词“是”用破折号代替,结构一致,汉语基本是按照俄语词序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的,内容简洁。
这则广告直译为:针对人们要求的科技,此处使用“以人为本”这一成语,既体现了科技是建立在人们的要求之上,也体现了科技是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
这则是俄罗斯手机运营商的广告语,直译为:未来取决于你,也就是未来由你掌控,手机是人们握在手掌中的,掌控了你的手机也就掌控了你的未来,此处“掌控”具有双关的含义。
直译虽然是这几种翻译方法中最简单的,但也是最基础的,直接还原了原文的句式和语法,简单易懂,真正达到了“信达雅”,虽然有的语句不如原文流畅,但却是忠实原文最高的翻译方法。
(二)意译法
意译法,也是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通常是舍弃原文的形式留取原文的内容容许译者有一定的发挥创造,翻译方法自由、灵活。译文的可读性比直译更强,但是原文的忠实度没有直译强。例如:
这是一则对仗非常工整的广告语,直译为:“我的上帝,我的吉尼斯。”很难用相同的形式传达相同的含义,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虽然对仗并不工整,但是传达了原句的内容和主要精神,令人震惊、令人惊叹。
这则广告的俄语非常的简洁而且语义明确,但是翻译成汉语就变得十分模糊:“住在冲着可口可乐的方向。”这样目标读者并不明白冲着可口可乐的方向是哪里,而翻译成每一个回家的方向则使译文更加的明确,也就是回家的路上都要路过有可口可乐的地方。
这则广告的汉语广告词流传之久也流传之广,直译为:“洁净——洁净的汰渍。”而意译为“有汰渍,没污渍。”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风格,但修辞上却采取了押韵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影响深刻,达到了广告应具备的效果。
这则广告的直译为:“除了吉利没有对男人最好的了。”读起来很平淡,而且广告用语中最好不要使用否定句,最好使用肯定句,意译成:“吉利,男人们最好的选择。”给予了这个品牌肯定的态度,有利于宣传。
这是一则钻石的广告,直译为:“钻石能保留一世纪,一代传一代。”虽然内容上很明确,但是中国人一般不会使用世纪作为衡量时间的单位,直译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意译后格式上则更加的对仗,而且也使用了押韵的修辞方法,在内容上做到了还原原文。
意译法消除了目标读者在阅读译文中产生的文化差异和理解差异,译文更加地道,可读性更强,虽然形式上不能还原,但是原文的内容和精髓却得到了保留,甚至更胜一筹。
(三)增减译法
这类翻译分为两类,增译和减译,一类是对原文某些关键词的词义进行挖掘、引申或补充,将原文的深层意思加以发挥,或使其引申意思凸显,通常情况下,出产的译文的意思明显超出原文,是典型的超额翻译。另一类则是对原文某些关键词的词义进行删减或摘除,将原文难以表达的意思加以省略,凸显主要意,通常出产的译文的意思明显少于原文,是典型的缩减翻译。例如:
该则广告使用的是增译的方法,这是洗发水的广告,原文直译是:“味道是充满崇高精神的,质量是可塑的,头发是动人的。”目标读者并不能理解该广告的内涵,这就需要译者对一些关键词“头发”和“味道”进行挖掘和补充,增译后的译文格式既对仗,内容又吸引人。
这则广告使用的是增译的方法,原文直译是:“智慧且简单”,其中并没有体现什么智慧什么简单,加上“精于心,简于形”后,目标读者则明白是设计智慧,形式简单,这使广告内容变得更加的饱满,形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这则广告使用的是增译的方法,原文直译是:“关爱自己”,过于简短,而译为“女人就应该对自己下手狠一点”这句众人皆知的小品名言既具有宣传性又形象生动。
该则广告使用的是减译的方法,省略了句子的前半句“从家里”,删减后广告词显得更加简单明确,相比全译则也变得更加正式,但却达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这则广告使用的是减译的方法,原文直译是:“每一片,每一秒都有‘乐事’”在格式上很对仗,而且使用了双关“乐事”,但是减译后的译文更加的精妙,“停不了”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必不可少的意思,使得译文更加的简洁准确。
增减译法会使得译文加入或删减译者认为重要或不必要的词汇,从而使译文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或简练,意境更加深远,广告味更加浓郁,但是在重视原文度上可能会大打折扣。
(四)创意法
创意法顾名思义,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根据个人知识加入一定的创意,大胆想象,开放思维,不局限于字面意思,追求深层含义。译者可以改编成流行的广告语,或利用语言游戏,从而达到广告生动形象的效果。例如:
该则广告原文很简略:“喝蔬菜”,作为饮料的广告,译者模仿了三精葡萄糖酸钙的广告“蓝瓶的钙,好喝的钙”,将“喝蔬菜”创意翻译为“能喝的蔬菜”,吸引目标读者的好奇心,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这是百事可乐2001年的广告语,直译为:“生活很美好”,译者将其翻译为“无限欢‘乐’”则更加的巧妙,“乐”既代表欢乐还代表百事可乐,一语双关。
这则广告的创意非常微妙,直译应为:“鼓舞人心”,容易造成目标读者的疑惑,而译为:“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既体现了原内容的“鼓舞”含义,又丰富了原内容的内涵,恰到好处,无懈可击。
这则广告也使用的是创意法,原文本来就很有创意,“主见”的俄语书写和“宜家”的英语书写十分接近,无论在内容和格式上都很对仗,翻译有一定的难度,翻译为“宜室宜家——有自己的主见。”既体现了“宜家”也体现了“主见”,基本做到了还原原文的内容,还保持了押韵。
这则广告是宣传红酒的,直译为:“叫一声朋友,就永远是朋友。”译文没有原文简练,创意为“一生朋友,天尝地酒”既表达了天长地久的友情,又表达了一起喝酒的愿望,合二为一,让目标读者一目了然,这是酒的广告。
创意法虽然使译文脱离了原文的框架,但是我们却看到了译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有的译文甚至比原文更加经典,游戏语言,语言游戏,游戏广告,广告游戏。
三、结束语
总之,广告的翻译方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我们采取的是哪种翻译方法,只要我们能够遵循广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宣传力的特点,我们的翻译就是成功的。这就需要我们丰富个人文化底蕴,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翻译出更加优秀的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秀清.论英汉广告翻译的六大策略[J].中国翻译,2007.
[2]张克兴.论广告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4.
俄汉动物词汇文化比较 第2篇
文章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以俄汉语五种代表动物为对象。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俄汉动物词汇语义的异同。
1 熊
熊(медведь)在俄罗斯是民族的图腾。由于俄罗斯森林广布,所以熊的种类很多,有亚洲黑熊、棕熊,还有北极熊。熊在俄罗斯人心中是善良、憨厚、可爱、健壮、真诚的动物。熊在俄罗斯也被称为甜食家和美食家。在许多的徽章与图案上经常可以看到熊的身影,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吉祥物是一只名叫Миша的棕熊,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北极熊。
在俄语中有很多跟熊有关的语言。如:Хозяинвдому,чтомедведьвбору.家中的主人,林中的狗熊;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генеживут.一穴容不下二熊;косолапыймедведь像熊一样笨拙的人;Имедведяплясатьучат.指学问难;Медведьнаухонаступил.比喻唱歌跑调的人;Медведьнеумывается,даздоровживёт.熊不洗澡,但很结实;Непродавайшкуры,неубивмедведя.意谓事未成,先别夸口。
在汉语里,熊有笨拙、愚蠢的意义。汉语里面有:你真熊、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狗熊掰苞谷———掰一棒丢一棒,掉进陷阱里的狗熊———熊到底了,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家伙笨。除此之外,熊还有一定的褒义色彩,如:熊心豹胆(形容人胆大),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熊罴入梦(梦熊之喜的意思,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汉语里,熊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贬义居多。
2 龙
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龙)是邪恶和好战的怪物。俄罗斯有这样的传说,三头喷火龙戈里尼奇(змейГорыныч)最终被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Никитич)杀死。可见龙是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动物。
中华民族的图腾则是龙,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子孙”。人们崇拜自然,所以就创造出来这样一种能兴云致雨、法力无边的神物。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生物。
龙英勇、聪明、可以预见未来、本领高强、法力无边,也是富裕的象征。《山海经》记载:上古的皇帝和诸侯祝融,夏后启,蓐收,句芒,冰夷人面,夏后开,禺疆,都“乘龙”。《广雅·释诂》说:“龙,君也。”所以,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眼中的“龙”非池中之物,象征杰出的人才。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有“卧龙”之称。中国人期寄孩子成才,会说“望子成龙”。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偏爱“龙”字。用龙字起名,如成龙,李小龙。人们也偏爱在龙年生宝宝,生活中也有舞龙灯、赛龙舟等说法。
汉语中关于龙的说法很多,如:龙腾虎跃(像龙在飞,像虎在跳。非常活跃的姿态);藏龙卧虎(指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藏而不露的人才);炮凤烹龙(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二月二,龙抬头;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龙嘴上拔胡须———送死,寻死;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到。
3 鸡
在俄罗斯文化中,公鸡(петух)和母鸡(курица)意义不同。公鸡象征着吉祥幸福,具有褒义色彩。母鸡则是嘲笑讽刺的对象,多具贬义色彩。
公鸡(петух)打鸣报时,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报晓的公鸡能驱走黑暗和黑暗中的魔鬼。在俄罗斯旧式的房子上,会用木头或铁公鸡装饰房梁,为了避邪。
俄罗斯传统婚礼中,新人会受到красныйпетух(红公鸡),因为红公鸡象征幸福多子、日子红火。所以,这是新人必须品尝的第一道菜。在古俄罗斯神话中,公鸡是火神的化身,人们会用公鸡祭祀司火神斯瓦罗格(Cвapoг)。由于公鸡走路的姿态和高傲的样子,所以,公鸡也象征着骄傲,这一意义跟汉语一致。如:Важный,какпетух.高傲得像只公鸡;ходитьпетухом走路像公鸡等。此外,公鸡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好斗,задиристыйкакпетух像公鸡一样好斗。在俄罗斯民间未婚姑娘还有用公鸡占卜的习俗,如Колипетухвзеркалопоглядит,тоженихщегольбудет.公鸡照镜子,未来的丈夫穿戴讲究。
在俄罗斯文化中,母鸡(курица)多具有贬义色彩,因为母鸡虽然有翅膀,但是不会飞、不筑巢、怕水、看不清东西、胆小。如:куринаяпамять喻记忆力不好;слепаякурица指目光短浅的人;用курицынсын母鸡的儿子,用来骂人;Каккурицалапой字迹潦草,做事马虎。在俄罗斯文化中,母鸡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Курыдерутся-кгостям.母鸡打架会有客人来;由于打鸣是公鸡的责任,那么俄罗斯人认为母鸡打鸣就是不好的象征:Курицапетухомзапела-кбеде.母鸡打鸣会有不幸的事发生。
鸡是六畜之一。中华民族养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3300多年的“甲骨文”中便出现了鸡的象形文字。人们最早养鸡的目的是为了食肉吃蛋。在中国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一般逢年过节,迎亲嫁娶都要吃鸡。女人生产后一般要喝鸡汤、吃鸡蛋。而且鸡除了食用价值之外,毛还可以制作鸡毛掸子和羽绒服。
公鸡有打鸣报时的功能,所以中国人认为鸡是阳鸟,是光明的召唤者。但是在汉语里,牝鸡司晨则是不好的现象,牝鸡指母鸡,由于母鸡不是用来报晓的,象征妇女专权,不祥之意。中国人尊称鸡为“天鸡”,“神鸡”,“金鸡”。人们把公鸡的形象雕刻出来放在房子上。人们还认为公鸡有阳刚之气,能降鬼除妖。所以鸡也用来祭祀。每逢年节,人们都用鸡来祭祀祖先。由于公鸡好斗,人们也把斗鸡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在中国,装饰中公鸡象征“功名”;把公鸡与鸡冠花放在一起,意为官上加官。
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鸡是唯一被列入生肖的禽类。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认为鸡与凤凰相似,《山海经》中说凤凰“其状如鸡”。凤凰的形状实际上也是按照鸡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汉语里,“鸡”与“吉”和“妓”谐音。谐音在汉语里占有重要地位,体现求吉利、重含蓄的民族文化特点。新年的第一天叫鸡日(吉日)。人们也把娼妓俗称为“鸡”。
在中国和俄罗斯,人们都存在对于公鸡的崇拜,因为鸡的报晓功能、艳丽的形象,所以鸡都有祛除鬼怪的功能,还具有装饰作用。但是在俄罗斯文化里,公鸡多具有褒义色彩,母鸡大多与贬义相连,而汉语里,母鸡只是不过多地涉及,并不存在明显的贬义色彩。而且,中国人多杀鸡来祭祀祖先,辟邪。而俄罗斯民间则是用活鸡来占卜。汉语中鸡的谐音用法在俄罗斯文化中也是没有的。
4 羊
在俄语中表示羊的词有:козёл(公山羊)、коза(母山羊)、овца(母绵羊)、баран(公绵羊),这四个词在俄语中大都具有贬义色彩。
Козёл(公山羊)比喻愚蠢没有用、喜欢干坏事的人,还可以指唱歌难听。Клячахотьводувозит,акозёлтолькобородойтрясет.劣马还能驮水呢,山羊就会抖胡子,比喻什么都干不了;Козлабойсяспереди,конясзади,ачеловекасовсехсторон.指人心叵测。Козломпеть.唱歌难听。
Коза(母山羊)是倔强女人的象征。Упиратьсякаккоза.像山羊一样倔强。
Овца(母绵羊)具有顺从、软弱的含义。Молодецнаовец,анамолодца-исамовца.(讽刺欺软怕硬的人);Неприкидывайовцой,волксъест.不要装绵羊,狼会吃了你。
Баран(公绵羊)代表愚蠢。Глуп,какбаран笨得像头羊;Какбараннаводу.喻头脑迟钝;Баранбараном.非常蠢笨的人。
在中国文化里羊是六畜之一,性格温顺、善良,在汉语中多有褒义色彩。在古汉语中,羊是祥的通假字,“吉祥”也做“吉羊”。并且,“羊”跟“阳”同音,《三阳开泰(三羊开泰)》,这幅传统图画就是由三只羊仰望太阳构成的。
另外,羊肉味道鲜美,健身补气,自古就是重要的食物,《本草纲目》中称“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益人,治疗筋骨急强,虚劳益气”。同时羊也是重要的祭品。《礼记》记载:“大夫无故不杀羊。”
中国广州市称为羊城,有“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传说。《广州通志》有:“广州府五仙观。初有五仙人,皆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衣服,与羊同色,五羊俱五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而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祠之。”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羊”的说法。羊肠九曲(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河道。也指道路艰难);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出了问题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损失);羊毛出在羊身上;挂羊头卖狗肉;把狼关进羊群里———自讨苦吃;羊伴虎睡———靠不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羊在汉语中多有褒义色彩,而在俄语中多有贬义。在汉语里羊虽然也有软弱的意思,但是羊的这种姿态,反而激起了人们的保护欲。
5 牛
俄语中有三个表示牛的词汇,分别是корова(母牛)、бык(公牛)、вол(阉牛)。在俄罗斯,公牛是神圣的,母牛是母亲的象征。在俄罗斯有些地方也把新娘和新郎称为“母牛”和“公牛”,以祝福婚姻幸福。
Вол(阉牛)作用类似于中国的骡子,听话能干,多用于农耕。Работатькаквол.表示工作辛勤;Волавгостизовутненамёдпить,аводувозить.阉牛做客,不是喝蜜,而是运水。
Бык(公牛)力量大,性格顽强,坚韧,有时也有点野蛮。Дикий,какбык.像牛一样野蛮;Здоров,какбык.像牛一样健壮;Силён,какбык.像牛一样倔强。
Корова(母牛)因为能够生产牛奶,而牛奶制品又是俄罗斯主要的食品,所以母牛受到敬仰。Дойнаякорова挤牛奶的牛,指能带来财富的人和物,相当于汉语中的“摇钱树”;Корова-втепле,молоко-настоле.家里有母牛,桌上就有牛奶。除此之外,母牛还可以表示身材壮硕、头脑蠢笨的女人。Неповоротливая,каккорова.像牛一样笨手笨脚。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而牛是农耕时的重要助手。所以中国人认为牛勤劳、诚恳、健壮、乐于奉献。而且牛肉可以食用,皮可以制作服饰鞋帽,奶牛产奶营养丰富。所以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超然。
牛在汉语中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如果对某人说“牛”这个词,就是说这个人很厉害的意思。汉语中的“老黄牛”可以比喻勤奋工作的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敢作敢为。出自《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九牛二虎(极大的力量)。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稍显才能)。
在中国,牛象征春天,代表农耕的开始和生活的繁荣。所以中国古代就有鞭春牛(鞭土牛)的习俗。《周礼·月令》记“出土牛以送寒气”。
在汉语中,也有很多关于牛的成语、俗语具有贬义色彩。如钻牛角尖,比喻人性格固执倔强、不开通。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则比喻邪恶之人。还有钻牛角尖、吹牛皮、对牛弹琴、牛头不对马嘴等说法。
从上可见,汉语和俄语对于牛都含有敬佩之情,因为牛能劳动。能提供牛奶、牛肉、牛皮等产品,对人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汉语中对于牛的贬义主要集中在牛的动作缓慢、体型庞大方面,而俄语除此点之外,还有可以指蠢笨的女人。
6 结论
要使俄中两国人民的交流顺利进行,就应该了解两国的文化。同时,动物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好地理解和正确运用动物词汇,就需要对这些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对比俄汉动物词汇的含义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光准,黄苏华.走进白桦林——俄语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段士秀.俄汉成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1(1).
[5]桂芳,李敏.与动物有关的俄语成语[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6]黄佩文.汉俄语动物喻义的差异与成因[J].修辞学习,2002(3).
[7]李冬梅.汉俄动物词语文化意义对比[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徐励.俄语动物名称的隐喻性转义浅析[J].外语研究,2003(1).
俄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 第3篇
1、动物隐喻的基本概念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周围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极为熟悉,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就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因此同动物也有很多相似点。人类最初认知世界时,常常使用与动物相关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 人类的语言中渐渐出现了大量动物词汇。这些动物词汇一方面指动物本身的概念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且不受客观因素制约;另一方面通过与人类的相似性比较,将动物的各种特征投射到人的身上,从而形成了动物词汇丰富的隐喻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动物隐喻,以熟悉的形象鲜明的动物作为喻体进行联想,喻指那些有着与该动物相似特征的人或事物。由于人类的认知规律大体相同, 人们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的认知也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当然,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就俄汉民族而言, 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风俗、自然人文地理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俄汉两种语言体系中的动物词汇隐喻意义也必定存在着一些差异。
2、俄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
俄汉语中表动物的词汇所含的隐喻意义有相同也有差异,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同一动物隐喻意义完全相同;同一动物隐喻意义部分相同;同一动物隐喻意义完全不同;某些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缺失。本文中我们以一些常见的典型动物为例来描述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的异同。
2.1同一动物隐喻意义完全相同
中俄两国是邻国,历史上又有重合和相似之处,文化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交融,这也就决定了两国人民对许多动物的形象及其隐喻意义会出现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理解,所以在俄汉语言中存在着动物隐喻意义全然相同的情况。例如:
1) 天鹅(лебедь) 的隐喻义
天鹅一直都是优雅美丽的象征,这是世界文化公认的, 俄汉文化也不例外。汉语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说法就是将天鹅的形象提升到“圣洁”、“高不可攀”的地位,是不能够被玷污的。同样,俄罗斯人对天鹅也是宠爱有加,常常用天鹅来比喻优美的女人或心爱的姑娘。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 至今仍是世界芭蕾舞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女主人公“白天鹅” 的形象更是成为美好的姑娘的象征,深入人心。
2) 驴(осёл) 的隐喻义
驴在俄汉文化中都有“愚蠢、固执”的象征意义。汉语成语“黔驴技穷”就是用来形容本来就没有多大能耐,就这么一点儿本事也已经用完了,我国北方方言中也常用“倔驴”“犟驴”等词形容一个人执拗不知变通。俄语中 осёл 也多比喻倔强愚笨的人,如“упрямый или групый, как осёл” 是说倔强或愚蠢得像一头驴,“Глупца знать по речам, ослазнать по ушам”凭说能知笨蛋,凭耳朵能认出驴子,意思是傻子蠢话多,驴子耳朵长,说明驴的愚蠢是显而易见的。
2.2同一动物隐喻意义部分相同
俄汉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俄两国人民在认识同一事物时必然会有偏差,这也就导致同一种动物词汇所蕴含的隐喻意义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喻义完全相同的动物词汇相比,部分喻义相同的动物词汇所占的比例更大。
1) 蛇(змея) 的隐喻义
蛇无论是对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都有“阴险、毒辣、奸诈”之意。俄语“подколодная змея”(毒蛇)就指阴险的人。俄语成语、俗语中也有很多表现蛇的“毒辣”特征: “змею на груди отогреть”胸暖毒蛇,指怜惜蛇一样的恶人;“Пригрели змейку, а она тебя за шейку.”好心照看蛇, 却被它咬了脖子,比喻好心未得好报;“Сколько змею нидержать, а беды от нее ждать.”不管养蛇多久,必受其害。
汉语中带有“蛇”的成语和谚语也有很多,大多都表达了对蛇的憎恶之情。例如“蛇蝎心肠”形容人的心肠狠毒;“蛇眉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蛇不分粗细,坏人不分大小”表现了蛇的性恶,坏人同蛇一样可恶;“毒蛇口中吐莲花”,比喻阴险毒辣的人往往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 但是,蛇对中国人而言有时也有“善良、聪明”的含义。《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山海经》里人首蛇身的轩辕,以及神话中补天的女娲等都是蛇的形象,表现了蛇善良的一面。另外,中国十二生肖中蛇又被称作“小龙”,可见民俗中人们对蛇还是有一定好感的。
2) 牛(корова) 的隐喻义
汉文化中,牛是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代表,人们通常把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称为“老牛”。鲁迅先生就曾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牛在中国人心中也有力大勇猛的形象,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指刚涉足世事的年轻人做事情无所顾忌,胆大敢为。
而对俄罗斯人而言,母牛象征着财富。如俗语“дойнаякорова”指摇钱树,“Корова на дворе, харч на столе”意思是家中有母牛,桌上有食物。古罗斯时期俄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习俗,即人们在婚礼前夕要烘烤大圆面包 коровай。 该词源自 корова, 现代俄语是 каравай。 从此, 圆面包 коровай 就代表富裕和兴旺。在婚宴上,人们会把圆面包献给新人,并戏称新郎和新娘为 бык(公牛)和 корова(母牛)。此外,俄罗斯人还用 корова 来比喻肥胖而动作迟缓的女人,愚蠢的女人,如“Разве умеет сестра свои выгодысоблюсти? Корова, сущая корова: ее хоть ударь, хоть обними— все ухмыляется.”(难道妹妹还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愚蠢的女人,简直愚笨透顶:无论打她还是拥抱她,她只是一个劲儿的傻笑)。
3) 猪(свинья) 的隐喻义
在俄汉语中,猪都有“肮脏,愚昧”之义,常形容人好吃懒做,及其邋遢,如“蠢猪”“猪头”,“Умойся,поросенок ты этакий!”(快洗脸去,你这个不爱干净的小家伙!),“как свинья в апельсинах разбираться в чем”(对…… 一窍不通)等。不同的是,汉语中经常用猪来暗指肥胖的人, 如“肥猪”、“猪婆”等。但俄罗斯人却用 свинья 指不文明的人, 下流胚,下贱的人,例如,“Свинья,— пришел любоватьсяженщиной, которую сделал кокоткой.”(“下流胚子,居然来玩赏被他沦为娼妓的女人”)。
2.3同一动物隐喻意义完全不同
受不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中俄两国人民对同一种动物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隐喻意义。
1) 喜鹊(сорока) 的隐喻义
喜鹊在中国是喜庆的象征。在民间,人们认为开门见喜鹊,寓意着喜事要来。“开门见喜”、“喜上眉梢”、“喜鹊登枝喳喳叫——无喜心里乐三分”等都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在中国人眼中喜鹊还可以成人之美。传说每逢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要靠喜鹊搭成的桥才能渡过银河来相会,而这桥叫做 “鹊桥”。后人常用“鹊桥相会”来比喻恋人或夫妻久别后的团聚。但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喜鹊有“多嘴多舌,爱传播流言,长舌妇”的负面意义,如“Заладила себе, как сорокаЯкова: муж да муж.”(这女人丈夫长丈夫短地唠叨个没完没了)。
2) 猫头鹰(сова) 的隐喻义
猫头鹰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长相奇怪,叫声刺耳, 中国人称之为“夜猫子”,且多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物,会带来灾难甚至死亡。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说法,要是猫头鹰落在哪一家的树上,或者什么人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哪一家要死人,故有诸如“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的俗语,可见对中国人来说猫头鹰就是个瘟神,需要避而远之。然而,在俄文化中猫头鹰的隐喻意义却截然相反。同一些欧洲国家一样,猫头鹰被俄罗斯人视为智慧之鸟,他们认为“Изображение совы на стопкекниг означает книжную эрудицию”,即站在一摞书上的猫头鹰代表智慧和博学。
2.4某些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缺失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对比俄汉动物词汇还会发现二者间还存在着某些隐喻意义的缺失,即有些动物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隐喻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例如:
1) 老虎(тигр) 的隐喻义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兽中之王,是威猛勇武的。在古代, 人们用虎来喻指英勇的战士,故常有“将门虎子”、“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的之说。在民间,虎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人们尤其喜欢把虎头帽、虎头鞋等带有虎饰图案的衣物赠予小男孩,希望孩子能像老虎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虎也是一种凶狠的动物,这在汉语中也有诸多体现,例如“虎视眈眈”、“为虎作伥”、“养虎为患”、“伴君如伴虎”等等。 而虎这一动物在俄语中并不含有这样的隐喻意义。
2) 燕子(ласточка) 的隐喻义
燕子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只是春天的象征,并没有太多的隐喻含义。而燕子在俄罗斯文化中却是一种吉祥鸟。从谚语 “Голубь и ласточка — любимые Богом птицы”(鸽子和燕子是上帝心爱的鸟),“Одна ласточка весны не делает”(独燕不成春)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燕子的喜爱。除此之外,口语中 ласточка(燕子)还可以用于对女人或小女孩的昵称: “Знаешь что, Аннушка, ласточка моя?”(你知道吗,安努什卡,我亲爱的?)。
3、结论
“黑”、“白”棱镜下的俄汉文化 第4篇
一、“黑”与“白”的语言文字特色所折射的俄汉语语言文化特色
“黑”与“白”是自然界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色彩中最单纯而又强烈对比的颜色, 是色彩的两级, 明度的两极。《古今汉语实用词典》 (1988年版, 四川人民出版社) 释为:“黑”像煤炭或墨的颜色, 与白相对;“白”像霜或雪的颜色。《俄语详解大词典》 (1998年版, 圣彼得堡) 释为:“黑”所有颜色中最暗的一种, 具有烟、煤炭的颜色, 与白相对;“白”雪、牛奶、粉笔的颜色, 与黑相对。从对黑色、白色本义的定义及方式来看, 基本一致, 二者都是颜色之一且相对, 都用了比喻的解释手法。这说明颜色的自然属性作用于人类视觉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上拥有共通之处。但俄汉语的“黑”字、“白”字又各有千秋。
汉语是象形文字,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 上溯到甲骨文、金文的“白”如日光上下射之形, (1) 又如一椭圆形的稻米粒, 洁净莹白。 (2) 从字形上, “白”字属于象形字, “黑”字却是会意字。上溯至金文的“黑”字像一个被烟火熏烤的人, 大汗淋漓, 满面污垢的样子, (3) 《说文解字》释为:“火所熏之色也。”俄语距今不过一千多年的历史, 为表音文字, 字面上比不得汉语中汉字的丰富寓义。与汉语“黑”、“白”一字一音节不同, 俄语的чёрный和белый是带重音的多音节词。汉语是孤立语, 汉语中的“黑”、“白”不能单独成词, 必须与其它字组成复合词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俄语是屈折语, 通过对词尾性、数的变化, чёрный和белый就能单独成词, 不与其它词相搭配而表达很多与黑色、白色相关联的某事物完整的含义, 比如:чёрный和чёрная可分别表示高加索男人和高加索女人;белый、белая、белые可用于指称白人;吸毒者用чёрный或чёрное代指鸦片, 用белое代指非那明;而чёрное可表示黑衣服, белая和белое可表白酒, 伏特加;复数чёрные和белые可指称黑棋、白棋。
二、“黑”与“白”表单纯色彩意义时参与词汇搭配所折射的俄汉民族思维方式特色
俄、汉语中“黑”与“白”作为单纯的色彩意义常参与动、植物、矿物的称名构成, 比如:黑熊、白熊, 黑天鹅、白天鹅, 黑菇、白菇, 黑磷、白磷, 黑云母、白云母等。但俄汉民族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的差异, 造成黑、白两色在动、植物, 矿物的称名构成上参与度各异。
通过对《大俄汉词典》 (2001年版, 商务印书馆) 中чёрно-和бело-构成俄语单词的中文翻译及《汉俄词典》 (1986年版, 商务印书馆) 中“黑”、“白”参与构成汉语单词的俄文翻译的对比, 我们发现, “黑”与“白”作为单纯的色彩意义参与动、植物、矿物的称名活动时, 俄语чёрно-和бело-构成俄语单词译成中文时有50%以下的词并不用“黑”、“白”参与构成汉语单词表示, 比如чернобыльник (植物, 艾蒿) , черноголовка (夏枯草) , белоглазка (绣眼鸟) , чернотелка (动物, 拟步甲) 等;而在汉语中“黑”、“白”参与构成的表动、植物及矿物的词译成的俄语有50%以上的词并不用чёрно-和бело-构成俄语的单词表示, 比如:白蚁 (термит) , 黑斑蚊 (кусака) , 黑杨 (тополь) , 白钨矿 (шеелит) 等。
另外, 汉语“黑”、“白”作为色彩意义参与疾病称名构成的18个词中只有“白血病” (белокровие) 和“黑胫病” (чернаяножка) 这两个词在俄语中是由чёрно-和бело-构成俄语单词表达的。但俄语中белаяОлимпиата (直译:白色奥运会) 在汉语中称为“冬季奥运会”。总的来说, 俄汉语中“黑”、与“白”作为单纯的色彩意义参与上述称名搭配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着眼点, 汉语表色彩意义的“黑”、“白”参与的词汇搭配多于俄语的чёрно-和бело-构成的俄语词汇, 反映出汉民族更重直观的感性思维, 俄罗斯民族偏重理性抽象的理性思维。构词的不同显现出俄汉民族对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和思维方式不同。
三、“黑”与“白”参与构成的俄汉熟语折射出不同的俄汉民族文化特色
黑、白颜色词作为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的文化背景词, 生动地体现着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特色。从“黑”与“白”参与构成的белаямагия (仙术) , чёрнаямагия (妖法) ;белаякость (贵族) , чёрнаякость (平民) ;белаяработа (精细活) , чёрнаяработа (粗活) ;белыйбизнес (合法生意) , черныйбизнес (非法生意) , чёрнаясудьба (苦命) 等俄语熟语中, 我们可以看见“基督教和俄罗斯东正教的色彩象征观, 白色表示纯洁、公正、和谐与永恒, 是天界的颜色, 美与善的象征” (刘波语) , 而“黑”代表的是低贱、丑恶、死亡。这些黑白熟语映射出俄罗斯文化中东正教色彩象征主义色彩观, 体现出清淅的恶黑尚白的俄罗斯东正教民族文化心理和俄国近千年的东正教文化特色。
“黑”与“白”参与构成的汉语熟语折射的却是纷繁复杂的汉民族文化色彩观和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发展史。比如, “黑帝”、“白帝”道出了源自远古的五行思想;用“缁衣诸侯” (缁, 黑色) 代称侯门旺户, 源于夏、秦、初汉帝王将相的黑色官服。用“白衣公卿”、“白衣宰相"、“白衣尚书”代称无官衔而与之相应权势或俸禄的未仕者, 源于汉文化中白色古为平民着装颜色。“白事”、“白衣会”、“白衣冠”等熟语中白衣用于丧服, 反映出上古时期褒黑贬白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汉代以后出现的熟语“黑业”、“白业”“白法”中, 黑、白二色被赋予恶与善的道德评判意义, 宋朝“黑衣宰相”、“白黑”中“黑”、“白”代指僧、俗世界, 折射出佛教在中国的广为传播。“白祥”、“白虹贯日”、“黑煞”、“黑店”、“黑道”等熟语所代表的不祥、阴险、恐怖等, 反映出汉代以后黑、白二色地位日见低下。现代汉语中“黑干将”、“黑高参”、“黑五类”、“黑样板”等曾大量滥用, “黑”所象征的反革命, 见证了文革时期红色革命的惨烈。近年来汉语中新增加的“白市”、“黑市”, “白回扣”、“黑回扣” (公开与不公开的回扣) (王名湖, 1995:46) , 黑帐 (不公开的帐) , 黑工 (非法使用的工人) , 黑户 (未合法登记的户口) 等熟语中, “白”代表合法、公开之意, “黑”获得非法、秘密、不道德之意, 正是汉文化接受西方部分价值观, 以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反映。
俄汉语中由“黑”、“白”参与构成的熟语众多, 涉及俄汉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俄汉语中颜色词“黑”与“白”及其参与构成词所折射的民族语言文化特色、民族思维方式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对比和探讨, 从这两个在色彩学上被称为“无色彩”的颜色词中丰富的文化涵义上, 看到它们所折射的俄、汉民族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色彩观、世界观, 不同的认知方式, 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俄、汉语中绚丽多彩的“黑”、“白”文化。
参考文献
[1]季元龙.俄语语言国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波.黑白之魅——俄汉服饰色彩的文化表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7.4:117-120.
[3]王福祥, 吴汉樱.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语用对比 第5篇
在1965年, 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 (Zadeh L.A.) 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模糊集” (Fuzzy Sets) 的论文, 他写道:“大于1的所有实数美人’或高个子’, 这些类不构成一般数学意义上的类或集合。但事实上, 这种不精确定的类’仍在人的思维中, 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内起着重要作用。[1]模糊语顾名思义是指模糊的语言, 换句话说是语言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无疑模糊语在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在语言的使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的使用可以是语言表达更为礼貌, 更能够体现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价值。从语用学出发, 俄汉模糊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语言表达更为礼貌
礼貌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人类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人们在交际中使用模糊语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表达更有礼貌。而基于这一目的使用模糊语的俄罗斯民族和汉民族则有着很大差异, 要解释这一切就需要从俄汉民族文化差异入手了。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GN) 在1983年为了弥补格赖斯 (Grice H P) 的合作原则 (Принципкооперации) 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Принципвежливости) , 并指出在交际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基础上要做的便是礼貌。[2]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六条准则:
得体准则 (Максиматакта)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慷慨准则 (Максимавеликодушия)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赞誉准则 (Максимаодобрения) :减少表达贬损他人的观点
谦逊准则 (Максимаскромности)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一致准则 (Максимасогласия)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分歧
同情准则 (Максимасимпатии)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陈志安、冉永平;1995)
无论是在俄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模糊语以期实现这六条准则, 而其中最能体现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差异的就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准则上, 因此以下本论文将从这两条准则出发进行阐述。
例1:
俄罗斯男留学生:“丽莎, 你的毛衣真漂亮。”
中国女学生:“都三年了。”
初看之下, 这个对话不太通顺, 可是细想过才发现, 这是由于俄汉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首先, 男留学生遵照俄罗斯人的习惯诚恳的夸奖了女学生的毛衣, 而十分了解俄罗斯的女学生既不想违背俄罗斯人尊崇的得体原则, 又避免违背中国人谦逊的观念, 所以采取了使用模糊语来间接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交往中首先注重的是谦逊准则, 而俄罗斯人则更注重得体准则。
汉语中有一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 以下这个例子就是关于饮食方面的汉语例证。
例2:
(主人招待远来的客人, 准备了香妃鸡、酒醉排骨、醋溜蟹外加鲜鱼生菜汤, 对此主人说道)
主人:准备不周, 饭菜简朴了点。
客人:哪里, 哪里。今天菜已经很丰盛了。
听到主人如此说, 如果客人是俄罗斯人, 那么他一定会十分吃惊, 明明菜肴已经十分丰富了, 问什么主人还要说简朴。同样是请客吃饭, 俄罗斯人就不会这样说了。
例3:
可见俄罗斯人的在请客之时, 客人一般都会盛赞赞菜肴, 并且要称赞一下女主人, 因为这一切主要是女主人的功劳。俄罗斯的主人是不会通过刻意贬低菜肴已实现谦虚的。而面对客人的赞许, 主人都会欣然接受, 并认为如果像中国人那样以谦逊为准则的说:“还好吧, 我对厨艺的掌握还只是皮毛”。是不得体的, 这样说是在怀疑客人的判断力, 是在提出有损于他人的观点。而中国人面对俄罗斯人那么不客气的接受别人的赞许, 会误以为俄罗斯人是自大的、骄傲的、不礼貌的。
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谦虚更是被认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子提出“谦、恭、信、敏、慧”, 其中把谦放到了第一位, 中国人更是主张“谦诚”、“谦虚”、“谦恭”、“谦和”, “贵而不为夸, 信而不处谦。”[3], “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也。”[4]。因此在为人要谦虚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人就使用大量的模糊语来进行交际。所以在上述例子中, 主人就谦虚了一下, 称食物很简朴, 而客人也深喑其意, 而且十分礼貌的称赞菜肴已经很丰盛了。这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的核心思想。而俄罗斯人则认为尽到努力做到的事是不需要谦虚, 更讲求当仁不让, 更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作用, 同时在接受别人的赞扬时, 往往也表现的十分高兴, 所以自然就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模糊语了。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更谦虚, 而是这两个民族对谦虚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更注重谦逊准则而俄罗斯人更注重得体准则。
二、维系面子
早在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布朗 (Brown) 和艾文森 (Levinson) 就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Face Saving Theory) , 在此基础上利奇才总结出了礼貌原则, 可以维系面子也是人际交往中体现语言礼貌的重要原则, 但是为了凸显俄汉模糊语在维系面子方面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差异, 此处将对它单独进行讨论。
为了保全面子而使用模糊语在俄汉两种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首先, 拒绝是日常交际中与礼貌使用语言最为冲突的部分, 如何礼貌的拒绝别人的请求而有维系了面子是恶俄汉两种语言中十分注重的问题, 但是在拒绝别人俄汉语所使用的模糊语便产生了差异, 这当然语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
例4:
情景一:不太熟朋友问自己要手机号码, 而自己又不想给时。
A:你的手机号是多少啊?
B:哎呀!我刚换了个号码。还真不太记得, 今天又放家里充电要不你给我先, 回头我在联系你。
情景二:老员工总是让新来的复印、传递文件、打印而别人总要做自己的工作
A:小李, 帮我把文件打印了, 再传给王经理吧, 谢啦!
B:哦, 可是我现在有点忙啊, 过一会儿帮你弄好吗?
(言外之意, 我工作也很忙, )
情景三:你毛衣织的很好, 同事也请你帮她织一件。
A:你可以帮我织件毛衣吗?
B:好呀, 等我有时间的时候一定帮你织。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中国是十分的好面子的, 一方面由于谦逊原则深入人心, 而使得中国人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去拒绝别人, 而中国人又十分的好面子, 因此就存在着大量运用模糊语来维系面子的策略。在情景一中, 不太熟识的朋友询问手机号, 让含蓄的中国人很不情愿给, 但是为了避免直接拒绝所引起的尴尬, 回答者选择比较模糊的托词, “手机号不太记得”、“回头我再联系你”等。情景二中小李不愿意为总被老员工帮忙, 但是介于同事关系, 而且以后还有继续合作, 所以采用的模糊语来拒绝, “我过一会帮你弄”, 这样说所给人的不确定性使得老员工为了尽快完成工作而不得不自己完成。情景三中同事让帮织一件毛衣, 回答者也是介于以后要一起共事而使用了模糊语“等我有时间”来拒绝对方的请求。
而俄罗斯人在遇到需要拒绝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则更为直接。
而产生这中差异的原因则要归根于俄中两国对“面子”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造成的。中国人把面子看的十分重要, 哥伦比亚大学的胡先晋认为“面子代表一种中国社会重视的声誉, 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或夸耀, 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 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5]可见中国人的面子是基于群体意识上的, 中国人维系面子的目的是维护个人在群体中的形象, 谋求群体的尊重。上文中曾提到中国人的谦逊是建立在“自卑而尊人”思想基础上的, 这也说明中国人是以社会群体为第一位的, 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考量个人的存在的, 因此中国人把面子看成是天大的事。而俄罗斯人是强调个性的独立和自主, 当然作为接受过东方思想的民族, 其个人的独立性是逊于美英等国的, 但是东正教要求分个人所承担的宗教义务要远远超过家族 (而中国的宗族制度恰恰是十分严格的) , 并鼓励人们要突出自我, 注重自我的救赎, 所以俄罗斯人所指的面子包括个性、自由、自立、人权、独立、财富、声誉以及隐私等个体化较强方面。
三、体现出话者的幽默与机智
“开玩笑”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 它使得听话人感到轻松。而在交往中恰如其分的使用模糊语就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更能够体现说话者的机智聪明。但是俄汉模糊语在这一语用功能上也体现出了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人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便是幽默, 因此俄语大量使用模糊语来润滑人际交往。
例5:
农场着火了,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还不忘幽默一下, 邻居并没有马上告诉农场主, 他的马厩着火了, 而是先问他, 他的马是否吸烟, 然后才说出事实真相。
现在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的运用模糊语来实现交际, 然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礼教制度, 依然在现今的交往中留有痕迹,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国人“开玩笑”十分的讲究场合和身份。
例6:一个英国女士大为欣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天, 她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的电话, 恳请登门拜见。
钱老说, 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 觉得不错, 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例7: (王飞的好朋友想问她一件情, 可老师让她保密, 朋友问她时又有许多同学在场)
朋友:你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人及格吗?
王飞:X个, 呵呵
在例5这种情况下, 中国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心思再去开始什么玩笑的。《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中, 在给宝玉诹故事的时候, 突然别院起火了, 老太君首先想到的是该拜拜佛了, 同时更十分严肃的警告宝玉不要再提这个故事, 因为其中正有少女抽柴取暖的情节。再看例6中, 钱老的幽默的对象是一个外国人, 如果是一个中国人, 甚至是主观文化部门的领导, 恐怕钱老的幽默就要打折了。例7中的幽默则是在同学之间, 同龄人之间的幽默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不同年龄或者是陌生人中国人就会比较拘谨。而俄罗斯人则不同, 俄罗斯人的幽默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中有关礼貌的理论出发, 讨论了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异, 为俄汉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点参考。可以说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不仅仅在礼貌的问题上存在差异, 从交际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也希望本文能对这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王福祥、吴汉樱:《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
[3]陈志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词语及其语用分析》,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 (1) 。
[4]李进喜:《语义的模糊性及语用功能》,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3) 。
[5]操凤铃:《模糊语言的语用基础:范畴的模糊性》, 《安徽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
[6]史煜:《模糊语言语用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7]董莉、张虹:《语用模糊:一门不可或缺的交际与表达艺术》, 《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报》, 2002 (4) 。
[8]陈意得:《论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
浅析俄汉动物词语的文化情感 第6篇
关键词:俄汉动物,文化情感,喻意吉祥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与动物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民俗背景的不同, 各个民族对于相同或不同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情偏好。例如, 英国人敬畏狮子, 西班牙人热爱牛, 意大利人崇拜狼, 俄罗斯人钟情于熊, 而中国人则格外偏爱龙。动物承载着人们内在情感取向和审美价值, 通过分析俄汉动物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 透视俄汉民族文化情感中的动物世界, 有助于我们剖析民族习性、了解其深层次的情感脉络。
在俄罗斯, 熊、马、母牛、鹰和公鸡以及燕子等动物形象多具有正面意义, 而且认为它们是吉祥的代表可以给人带来好运, 对其的情感认同度也较高。对黑猫、兔子和布谷鸟以及猫头鹰等动物则没有多少好感并且讨厌见到这些动物, 认为碰到它们就意味着坏事临近要交厄运。
1 俄罗斯人偏爱的、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
1.1 медведь熊
熊被俄罗斯人称为“森林之王”, 是俄罗斯民族的图腾。如今人们常用“北极熊”来代指俄罗斯。
熊憨态可掬深得俄罗斯人们的厚爱, 并冠熊以诸多美称, 如хозяинрусскоголеса俄罗斯森林之主, лакомка美食家。俄罗斯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梦见熊意味着快举行婚礼了, 俄罗斯人用熊来指代未婚夫。在普希金的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 女主人公达吉娅娜梦到一只大熊向她走来, 意在暗指达吉娅娜向往嫁人的心愿。俄罗斯有不少由медведь构成的姓, 如:Медведев (梅德韦杰夫) 、Медведков (梅德韦德科夫) 、Медведников (梅德韦德尼科夫) 等, 现任俄罗斯总统就姓梅德韦杰夫。当今俄罗斯国家杜马的第一大党“统一俄罗斯” (ЕдинаяРоссия) 的标志就是一只彪悍的棕熊。
1.2 конь马
俄罗斯人认为马是祥瑞的动物, 能驱除邪恶并且会给人带来好运。在他们看来, 马掌代表威力能除妖降魔。如果在地上发现一块马掌, 就一定要把它拾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或墙上, 能驱邪避灾招来好运。一提到马我们就不免想起俄罗斯的三套马车тройка。连斯克市街道上竖立着三套车塑像中的骏马威风凛凛气势雄伟。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 马常与勇士统帅、胜刊者联系在一起。例如战胜恶龙的圣徒乔治、莫斯科的缔造者尤里多尔戈鲁基的塑像、屹立在涅瓦河畔的“青铜骑士”彼得大帝铜像等, 他们的坐骑都是威风凛凛的战马。俄语成语“наколе”表示某人感到自己是个胜利者。如:“Счастливыйнаконе, бессчастныйподконем。”幸运的人在马上, 不幸运的人在马下。
1.3 корова母牛
корова是财富的象征并且深得俄罗斯人的厚爱。“Корова--кормилицасимволдобра, благополучия, плодородия。”母牛是乳母, 是财富、如意和生育的象征;“Корованадворе, харчнастоле”家中有母牛, 桌上有食物;“Дойнаякорова”摇钱树、聚宝盆。在古罗斯流行这样一种习俗, 人们在婚礼前烤制大圆面包, 称之为коровай。这一词源自корова, 在现代俄语中是караавй。圆面包коровай就是富裕和兴旺的象征。人们把圆面包献给新人祝愿他们生活幸福, 并把新郎和新娘戏称为бык和корова。俄罗斯人不忘母牛的养育之恩, 无论在多神教时期还是在俄罗斯接受基督教之后始终把牛奉为保护神, 俄历4月18日被定为“牛节”。
1.4 орёл鹰
提起鹰, 就不能不说俄罗斯的双头鹰。头戴金色皇冠的双头鹰是俄罗斯联邦的国徽图案, 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卫国战争时期, 人们把英勇的苏联空军飞行员称为雄鹰。高尔基的《ПесняоСоколе》鹰之歌中, 就热情地赞颂鹰为坚强的勇士。
1.5 петух公鸡
俄罗斯人认为公鸡有巨大的魔力, 它的叫声能赶走凶神和魔鬼。在农村里, 人们常用木雕的公鸡来装饰房梁, 以驱邪避灾。俄罗斯人还认为梦到公鸡是吉祥之兆。
1.6 ласточка燕子
在俄罗斯文化中ласточка是吉祥鸟。谚语:“Голубьиласточка-любиьыеБогомптицы”鸽子和燕子是上帝心爱的鸟;“Гнездоласточкиразорятьгрех”拆毁燕窝是罪过。口语中ласточка也是对女人或女孩的亲切称呼, 如“Тымояласточка”我亲爱的宝贝儿。
2 俄罗斯人眼中的不祥、令人生厌的动物形象
2.1 чёрнаякошка黑猫
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 认为它是魔鬼和巫师的化身会给人们带来厄运。俄罗斯人认为看到黑猫穿街而过这是不祥之兆, 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必须吐三口唾沫以驱邪免灾。乔迁时人们通常先放一只猫进屋, 以求日后生活顺心如意。因为在俄罗斯人看来猫都有巫术, 是巫师的化身, 它的利爪足以击退魔鬼的进攻使新房充满生机获得平安。这真可以说是“以恶制恶”了。
2.2 заяц兔子
俄罗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胆小无能的动物, 认为它是鬼怪和邪恶的象征。如果看到兔子从面前跑过是不祥之兆。谚语中也有:“Ворчтозаяц:итенисвоейбоится。”贼象兔子一样连自己的影子都害怕;“Жаден, какволк, атруслив, какзаяц。”贪婪如狼, 胆小如兔。口语中заяц还指不买票乘车或看戏的人, 如ехатьзайцем (无票乘车) 。
2.3 змея蛇
自古至今, 俄罗斯人就对蛇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对蛇充满了厌恶之情。这大概主要源于圣经故事中蛇引诱夏娃偷吃了禁果, 从而导致人类的始祖就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蛇常被看作是邪恶势力的化身:“Сколькозмеюнидержатьабедыотнеёждать。”不管养蛇多久, 都必受其害。彼得堡皇宫广场中央耸立着的亚历山大纪念柱顶尖上有一个手持十字架的天使, 天使的脚和十字架压着一条蛇, 象征正义战胜了邪恶;彼得堡另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青铜骑士”, 彼得大帝骑着的战马的马蹄下就踩着一条蛇。
2.4 кукушка布谷鸟
斯拉夫民族认为布谷鸟象征忧伤的女人, 也是死亡的先知。“Кукушкасядетнакровлюнекдобру。”布谷鸟落屋, 是祸不是福。而在中国人眼中, 则截然相反, 民间把布谷鸟看作是报春的使者、催人播种的益鸟。
2.5 сова猫头鹰
在斯拉夫传统文化中, 猫头鹰就是不祥的鸟, 令人讨厌甚至会带来不幸。“Сованепринесётдобра”猫头鹰登门, 准没好事。
中国人与俄罗斯人对同种动物的情感态度有相似的地方。比如, 在俄汉中猫头鹰都易使人联想到死亡, 蛇都是阴险狡诈狠毒的, 而马和鹰也大都以正面的形象出现, 但更多的是差异性的存在。关于动物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取向。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福禄寿喜财”, 因此人们把自身的爱好需要附加到动物身上。多借用双关语意或比喻、借代以及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对吉祥美好愿望的追求。
3 中国人喜爱的、喻意吉祥的动物形象
中国民间文化的“吉祥”寓意主要围绕着“福禄寿喜财”展开。其中福指福气、福运;禄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寿指健康长寿;喜指喜庆、婚姻等喜事;财指金钱财富。中国人认为, 蝙蝠、鹿寓意福、禄;龙寓意权威尊贵及身份地位;鹤、龟喻意健康长寿;喜鹊喻意喜庆好运;金鱼谐音“金玉”, 寓意钱财富足。
3.1 龙дракон
龙在中国被认为是万物之首, 是权力和力量的化身, 是最高祥瑞的代表。在古代, 龙代表权威和祥瑞, 成为皇权的象征, 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在民间, 人们常用“龙腾虎跃”形容吉庆热闹生气勃勃的场面, “望子成龙”意谓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能出人头地拥有一番作为。今天,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海内外的华夏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频频出现在中国人的名字中, 如李小龙、成龙等。龙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而在俄罗斯文化中, дракон是神话传说中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3.2 羊овца
羊在中国是寓意吉祥的动物。传说羊为千岁之精、预兆祥瑞。在古代“羊”与“祥”相通。“三羊开泰”是一年开头的吉祥语, 喻意一年开始就如金光灿灿、兴旺发达。广州市别称“五羊城”, 传说古时候有个五仙人曾乘五色羊执六穗到此, 因此得名。
3.3 喜鹊сорока
喜鹊寓意喜庆, 常见的表达有:“喜鹊登枝喳喳叫无喜心里乐三分”、“喜上眉梢”以及“出门见喜”等。民间传说里的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每逢七夕天上的织女牛郎要渡过银河才能相会, 全靠喜鹊来搭桥成就美事, 叫做“鹊桥”。后人用“鹊桥相会”来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别后的团聚。而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 喜鹊有“爱嚼舌, 传播小道消息”的负面意义。如“Сорокаскажетвороне, воронаборову, абороввсемугороду。”喜鹊告诉乌鸦, 乌鸦告诉公猪, 公猪传遍全城。
3.4 蝙蝠вампир
蝠与“福”谐音, 寓意“福气”。民间绘画中, 常用蝙蝠与桃和鹿组成吉祥图案, 分别寓意“福寿双全”以及“福禄双全”的吉祥说法。
3.5 鱼рыба
鱼与“余”谐音, 寓意“金钱富裕、吉庆有余”。民间除夕夜的饭桌上必须有鱼, 是“生活富足和连年有鱼 (余) ”的吉庆说法。
4 中国人眼中的不祥、令人生厌的动物形象
4.1 猫头鹰сова
中国人认为猫头鹰习性古怪:总是在白天睡觉夜里活动, 即使睡时也总爱睁只眼睛, 其叫声也古怪刺耳。所以认为它是不祥的动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中国是一个喜好吉祥而欢迎喜鹊, 忌讳恶兆而讨厌乌鸦和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
4.2 乌鸦ворона
乌鸦周身黑色叫声粗劣嘶哑, 使人感到厌烦凄凉, 被认为是不祥之鸟。乌鸦叫凶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禁忌说法:乌鸦是凶鸟, 遇之不祥。谚语中“乌鸦头上过, 无灾必有祸”, “老鸦叫, 祸事到”等均是这类观念的反映。民间认为蹬足痛骂或旋吐唾沫一口才可避过此灾。
5 结束语
通过剖析俄汉民族对于动物独特的情感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动物所承载的远远不只是其本身的意义, 更多的是承载和蕴含了整个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有相似和出现交集的共同情感认知方面, 从而达到情感的一致的认同度, 但更多的是对于动物情感认知的差异性的存在。例如, 中国人在送给俄罗斯友人礼物时, 要考虑到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审美, 最好不要选择有喜鹊、龙等图案, 以免引起对方的误解和不快。
参考文献
[1]刘光准, 黄苏华.走进白桦林——俄语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熊友奇.俄汉语中布谷鸟的民族文化内涵对比[J].外语研究, 2003 (5) .
[3]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