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ER、PR表达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ER、PR表达(精选7篇)

ER、PR表达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6月福州鼓楼医院因乳腺增生住院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肝郁气滞型17例、痰淤互结型14例、冲任失调型16例。正常的组织标本选取远离病灶的乳腺组织为主,年龄20~55岁,所有的患者经乳腺专科病理确诊。

1.2 诊断标准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参照《外科诊疗常规》[2]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病中医辩证分型标准》[3]。纳入病例标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增生,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患者均有基本规则的月经周期,半年内未曾服用治疗本病的内分泌激素类制剂等药物,无其他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排除标准: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恶性肿瘤。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无其他乳腺疾病,物理检查双乳房正常,年龄范围与良性乳腺疾病组相当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组织标本的采集

手术切除的增生组织为异常标本,正常乳腺组织为正常标本,现将所有标本尽快分成二份,一部分作病理检查,一部分为做ER、PR蛋白的组化检测而需浸泡于福尔马林溶液中以备制成蜡块。

2.2 ER、PR蛋白表达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 ̄P法;ER、PR单克隆抗体检测通过使用第二抗体与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用生物素标记后,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机质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阴性对照用正常血清代替一抗,阳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的乳腺标本。结果:胞核出现棕黄色为ER蛋白阳性,视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阳性细胞占0%~10%;(+):阳性细胞占11%~25%;(++):阳性细胞占26%~50%;(+++):阳性细胞占50%以上。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用F检验判断样本的方差齐性,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乳腺增生病患者ER及PR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滞组、冲任失调组、痰瘀互结组三组之间ER及PR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肝气郁滞组比较▲▲:P<0.01;与冲任失调组比较,□:P<0.05;□□:P<0.01;与痰瘀互结组比较,◎:P<0.05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肝气郁滞组比较,▲▲:P<0.01;与冲任失调组比较,□□:P<0.01;与痰瘀互结组比较,◎:P<0.05

ER、PR表达检测结果:胞核呈棕黄色(图1)。乳腺增生病变组织及各证型中ER、PR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阳性细胞超过10%,增生之导管上皮向腔内生长呈筛状排列(SP法×400)。见附图。

3 讨论

乳腺的生长发育及分泌都受下丘脑的调节,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卵巢激素和垂体前叶激素。若内分泌失调,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通过乳腺ER的介导引起上皮增殖,导致乳腺疾病的发生,另外细胞免疫可被抑制,机体识别、抑制、清除增生细胞的能力下降和加快乳腺组织恢复的能力,致使乳腺组织增生发病。一般情况下,对致癌物更敏感的为增生期的细胞,处于增生期的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变,人的正常乳腺组织ER、PR的表达增加与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密切有关。

周氏等从正常乳腺组织到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的演进过程中,ER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4]。林氏等证明大鼠乳腺组织ER和PR表达显著增强,乳腺组织出现的凋亡细胞较少[5]。周氏等认为E2与其受体结合,形成E2 ̄E2R复合物,并从胞质转移至胞核,通过与靶基因上的雌激素应答元件(EREs)结合或通过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6]。

大多学者认为乳腺增生ER阳性增加与中医的冲任失调及肝气郁结[7],尤以冲任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周氏等对94例肝郁气滞型研究发现ER阳性者8例占8.5%;33例冲任不调证患者研究发现ER阳性者15例占45.5%[8]。

在本研究中乳腺增生病的ER阳性33例(占乳腺增生病约70.73%);乳腺增生证的冲任失调组ER阳性率明显高于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及正常组(P<0.05);痰瘀互结型、肝郁气滞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其结果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症ER表达增强提示该型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强。

乳腺增生证的PR阳性占31例(约75.61%);乳腺增生证的冲任失调组PR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痰瘀互结型、肝郁气滞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症ER、PR表达增强提示该型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强。其结果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症ER表达增强提示该型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强。熟悉乳腺与内分泌的关系,对将来研究乳腺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疗效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nbsp;研究乳腺增生患者辨证分型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nbsp;本研究顺应女性周期体内激素变化,采用荧光偏振酶免分析法(FPIA)及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S-P法)观察各证型乳腺组织ER及PR的表达。结果&nbsp;(1)乳腺增生病的ER阳性33例(占乳腺增生病约70.21%);乳腺增生病的冲任失调组ER阳性率明显高于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及正常组(P<0.05)。(2)乳腺增生病的PR阳性占31例(约65.96%);乳腺增生病的冲任失调组PR阳性率明显高于肝郁气滞型、痰瘀互阻型及正常组(P<0.05)。结论&nbsp;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ER、PR表达增强提示该型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强。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辨证,ER、PR表达

参考文献

[1]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1.

[2]北京卫生局.外科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0-41.

[3]胡升芳,陈红风.乳腺增生病中医辩证客观化指标探索[J].上海中医药学报,2004,16(4):155-159.

[4]魏晓丽,张玉,刘敏丽.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Ki6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53(3):12-14.

[5]王灿,苗明三.乳络通胶囊对小鼠乳腺增生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259-262.

[6]徐巍,于海荣,韩媛媛.自拟乳结散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3,12(1):67-68.

[7]黄婉文,杨海燕,杨延斌.乳腺纤维腺瘤中医辨证分型与激素受体表达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500-1502.

ER、PR表达 第2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但其死亡率并无明显升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乳腺癌的治疗手段较多。综合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通过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辅助化疗从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它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有突出的优越性。因此,新辅助化疗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标准的治疗方案之一。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对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ER、PR表达的影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新辅助化疗病例的分析,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ER、PR表达的变化,并探讨这些表达变化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两年间我院外科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例63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0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术前经空心针穿刺作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8±10.23)岁。根据UICC分期,本组Ⅱ期28例,Ⅲ期35例;肿瘤最大直径12 cm,最小为3 cm,平均(5.22±1.43)cm。以上病例均未接受过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化疗,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化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TThp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多西紫杉醇(艾素)70 mgm-2,d1;吡柔比星60 mg,d1;环磷酰胺500 mgm-2;21 d为1个周期。化疗3~4个周期后评估化疗效果,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将术后的标本再次行ER、PR的测定,根据ER、PR的表达变化分组分析ER、PR表达与化疗效果的关系。

1.3 免疫组织化学测定ER、PR

将穿刺获取的组织行ER、PR的测定,采用EnVision法,ER、PR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均为DAKO公司产品。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显色。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以已知ER和P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

1.4 评定标准

1.4.1 化疗疗效评定

根据WHO实体瘤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分为临床完全缓解(cCR)、部分缓解(c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以cCR+cPR统计有效率。

1.4.2 ER、PR表达判定

阳性的细胞在细胞核与胞质中均可见深棕黄色颗粒,这些细胞成团或分散于成片的细胞中;阴性的细胞均染成淡绿色。阳性细胞数>5%为阳性,阳性细胞数5%为阴性。ER、PR任一阳性定为阳性,记为ER、PR(+);ER、PR均为阴性定为阴性,记为ER、PR(-);病理完全缓解的病例视为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状态不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63例乳腺癌病例经新辅助化疗3~4个周期后,cCR 10例(15.87%),cPR 48例(76.19%),SD 5例(7.94%),PD 0例。本组有效率为92.06%,临床获益率(cCR+cPR+SD)为100%。

2.2 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的变化

从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49例化疗前后ER、PR表达状况未发生变化,14例发生了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P<0.001)。化疗前后ER、PR表达变化如下:由ER、PR(+)变为ER、PR(-)6例(A组),由ER、PR(-)变为ER、PR(+)8例(B组),ER、PR表达仍为阳性37例(C组),ER、PR表达仍为阴性12例(D组)。

χ2=14.182 P<0.001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2.3 ER、PR的表达及其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ER、PR(+)与ER、PR(-)患者的化疗效果无显著差异(χ2=0.918,P=0.338,见表2);根据ER、PR表达变化分组分析,ER、PR的表达变化与化疗疗效也无明显相关性(P=0.491,见表3)

χ2=2.263,P=0.491

3 讨 论

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的生长依赖于雌、孕激素。ER、PR表达状态可用于预测哪些患者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也有助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疗效[1]。已有文献[2]报道:ER(-)和(或)PR(-)的肿瘤细胞系和肿瘤对新辅助化疗(尤其是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有显著的敏感性,原因在于ER阴性的肿瘤细胞分化差、增殖能力强,而增殖能力强的肿瘤细胞对化疗更为敏感。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而言,ER、PR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效果好,预后相对较好。

新辅助化疗对ER、PR表达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检测患者的ER、PR表达情况。但是也有文献[5]指出,新辅助化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变ER和(或)PR表达强度,而且这种改变与疗效有关。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状态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应该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1) 化疗影响基因表达:基因微阵列技术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后很多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6];(2) 肿瘤样本差异:术前的空芯针活检标本和术后用于检测生物因子的肿瘤标本只能是整个肿瘤组织的一部分,而整个肿瘤组织内部存在生物学差异;(3) 制片、染色技术、读片的主观性以及对生物因子阳性标准认识的分歧。

有文献[2]报道,ER状态与肿瘤临床化疗反应密切相关;新辅助化疗前后,出现过ER(-)的患者较ER(+)者对新辅助化疗更为敏感,ER(-)患者肿瘤缩小较ER(+)患者更为明显。但是本研究结果却表明:ER、PR状态与肿瘤临床化疗反应无明显关系,这与相关文献的观点不一致。本研究中使用的是TThpC方案,与其他研究化疗方案不尽相同,同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这些因素均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本研究将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状态的改变分为4个亚组进行比较分析,各个亚组之间的化疗疗效未发现有显著差异,提示新辅助化疗与ER、PR的表达和化疗疗效无相关性。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ER、PR的改变对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我们制定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根据新辅助化疗前ER、PR的表达状态,还是根据化疗后ER、PR的表达状态,这是临床医师所面对的一道难题。有相关文献[7]报道,应该根据新辅助化疗前ER、PR的表达状态制定辅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而另外有学者[8]认为,空心针穿刺活检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改变有可能是取样引起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更为准确,术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应根据术后ER、PR的表达制定。我们认为,应尽量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前后相比较视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认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的改变,只要患者的ER或PR出现过阳性表达,都被认为激素受体阳性,术后予以内分泌治疗,从而避免使一些患者失去内分泌治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7-89.

[2]MORTIMER J,FLOURNOY N,LIVINGSTON R B,et al.Aggressive adriamycin-containing regimen(PM2FAC)in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disseminated breast cancer[J].Cancer,1985,56(10):2376-2380.

[3]SCHNEIDER J,LUCAS R,SANCHEZ J,et al.Modulationof molecular marker expression by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correlation with the response totherap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DRI and LRP[J].AnticancerRes,2000,20:4373-4377.

[4]LEE S H,CHUNG MA,QUDDUS MR.The effect of neoadjuvantchemotherapy on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and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in breast cancer[J].Am J Surg,2003,186:348-350.

[5]MAKRIS A,POWLES TJ,ALLRED D C,et al.Quantitativechanges in cytological molecular markers during primarymedical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a pilot study[J].BreastCancer Res Treat,1999,53:51-59.

[6]BUCHHOLZ TA,STIVERS D N,STEC J.et al.Global geneexpression changes during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humanbreastcancer[J].Cancer J,2002,8(6):461-468.

[7]赵建新,林增茂,张裕东,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HER-2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9):670.

ER、PR表达 第3篇

关键词:ER,PR,PS2,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增生,正常增生期宫内膜

子宫内膜癌是目前临床上较为高发的妇科恶性肿瘤, 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100例,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00例患者,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100例, 对其ER、PR、PS2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病理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存档蜡块中抽取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 为A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100例, 为B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者100例, 为C组。病理组织切片由我院病理科医师复核, 标本临床资料由我院病案室提供。

1.2 检测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选用ER、PR、PS2的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 进行检测[2,3,4]。SP试剂盒为北京中山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5.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ER、PR、PS2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

C组的ER、PR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 其中B组高于A组,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中组织分化较好的患者ER、PR表达显著高于分化差的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S2在C组中无表达, 在B组中表达为41%, 在A组中表达为91%, 且以弱阳性多,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子宫内膜癌ER、PR、PS2表达与病理的关系:

子宫内膜癌高分化患者ER、PR、PS2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低分化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腺癌ER、PR、PS2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癌变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PS2存在于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病例中, 并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PS2正常情况下主要由胃体及胃窦部表皮上皮黏膜细胞分泌, 小肠及大肠上皮也可产生少量PS2;病理情况时PS2在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5,6]。部分学者认为, PS2蛋白属于雌激素调节蛋白的一种, 在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调节蛋白 (E-ER-EIP) 系统中起重要作用。PS2蛋白表达可显示功能性雌激素调节系统, 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选用抗雌激素治疗[7,8]。本研究显示PS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不表达, 而在非典型增生和内膜癌中均有表达, 说明PS2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行为有关。PS2表达随组织学分化的变差, PS2表达下降, PS2表达越低, 表明恶性程度越高, 预后越差。此外, 腺鳞癌等其他病理类型中PS2的表达低于腺癌 (P<0.05) 。以上两点均提示PS2表达越高提示预后较好[9,10]。

有关ER、PR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结果已较为成熟, 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可能与雌激素刺激有关, 且癌变后ER、PR含量显著下降, 认为致癌因子可能通过受体而发挥作用, 本实验显示, 从正常子宫内膜到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内膜癌, 表达逐渐下降 (P<0.05) , 因此对ER、PR的检测可以反映组织癌变的情况。

本组实验结果表明ER、PR、PS2的表达同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呈相关性, 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有关, 并与其预后有关。子宫内膜癌中ER、PR、PS2表达较高者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及预后较好, 故ER、PR、PS2能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内分泌激素治疗, 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Kaufmann M, Hortobagyi GN, Goldhirsch A, et a1.Recommend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on the use of neoadju vant (primary) systemic treatment of operable breast cancer:an update[J].J Clin Oncol, 2006, 24 (12) :1940-1949.

[2]Kasami M, Uematsu T, Honda M, et a1.Comparisen of estrogen receptor pmgestemne receptor and Her-2 status in breast cancer pre-and post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The Breast, 2008, 17 (5) :523-527.

[3]强育军, 魏丽惠.肿瘤抑癌蛋白PTEN、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01, 2 (4) :230.

[4]Hoskins WJ, Perez CA, Young RC.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Gynecologic Oncology[M].Philadelphia:Philadelphia&apos;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00:1005–1007.

[5]Vadlamudi RK, Kumar R.Functional and biological proper ties of the nuclear receptor coregulator PELP1/MNAR[J].Nuclear receptor signaling, 2007:e004.

[6]Zhu C, Luo J, Shi H, et al.Expression of tubulin, p53, ki67, receptors for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in endometrial cancer[J].Eur J Gynaecol Oncol, 2009, 30 (5) :514-517.

[7]荣顺兴, 金泰廙.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 2005, 23 (1) :12-14.

[8]李惠.癌基因蛋白C-erb 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J].贵州医药, 2003, 27 (4) :302.

[9]赵涌, 李圆圆.卵巢子宫内膜洋腺癌:组织学起源分析和性激素受体状态检测[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8 (2) :153.

ER、PR表达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行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 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 研究对象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研究组50例为经腹腔镜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标本为腹腔镜手术切除卵巢囊肿的囊皮及其在位子宫内膜。按美国生育协会修正 (r-AFS) 的分期标准, 均为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20例为因卵巢冠囊肿或子宫中隔行手术治疗的非内异症患者, 标本为患者的子宫内膜。所有术中取得组织立即用10%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及石蜡包埋, 置-20℃冰箱保存备用。所有患者月经周期规律, 无其他内分泌、免疫和代谢性疾病, 术前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均正常, 检查肿瘤标记物以排除恶性肿瘤, 术前3个月内未接受激素治疗。

1.2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及AR表达。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主要步骤:石蜡切片, 常规脱蜡;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抗原修复;山羊血清孵育;滴加一抗, 4℃过夜;滴加二抗, 37℃孵育30 min;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 37℃孵育30 min;DAB显色;自来水充分冲洗, 复染;脱水, 封片。

1.3 检测方法

由显微摄像机将免疫组织化学取得的切片图像输入计算机, 应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对图片进行灰度定量分析。每个样本随机选取5个不重叠400倍视野进行测量, 计算每视野的ER、PR及AR的平均灰度值。利用平均灰度值代表ER、PR及AR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指标表达的强弱与灰度值呈负相关, 灰度值越小则阳性表达越强, 灰度值越大则阳性表达越弱。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采用LSD-t法进行多重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ER的灰度值为 (111.88±6.01) , 均明显低于EMs患者的异位内膜灰度值 (137.88±3.73) 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灰度值 (140.35±6.24)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R在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PR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PR的灰度值为 (154.12±5.77) , 高于EMs患者的在位内膜灰度值 (134.29±4.84) 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灰度值 (132.40±4.01)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R在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AR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AR的灰度值为 (149.26±5.12) , 高于EMs患者的在位内膜灰度值 (132.88±2.89) 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灰度值 (131.87±6.25)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R在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笔者发现性激素及其受体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 EMs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凋亡的抑制而导致的腺体上皮过度增生存在相应联系, 说明EMs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提示其发生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有关[1]。尽管异位与在位内膜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但激素调节水平不同, 其变化的幅度不如正常内膜明显[2]。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纤维化及组织分化的程度不同, 局部生长环境不良, 激素异构体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的不同以及腺体细胞中激素受体的变化等, 造成了对激素反应的差异[3]。

研究表明, 雌激素可以直接刺激异位病灶的细胞增殖, 还可刺激多种因子参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4]。ER分为ERα及ERβ两种亚型。有学者认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上ER的表达可能是局部内异症病灶种植和生长的必要条件。Matsuzaki等[5]运用RT-PCR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发现在位及异位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有ER m RNA表达, 异位内膜中ER的表达率均低于在位内膜。亦有研究显示, 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ER表达高于肌层异位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 异位内膜ER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6]。与Mehasseb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同一EMs患者取自不同部位的异位内膜组织, 其对雌激素的反应性也不同, 提示了在位内膜特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内异症的病因[8]。本试验结果显示在位内膜中ER的表达, 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内膜, 而且高于异位内膜。由此证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 的应用可延缓EMs的发生发展。孕激素与雌激素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同时, 孕激素对雌激素又有拮抗作用, 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修复。而孕激素则限制子宫内膜增生, 并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孕激素类药物是治疗EMs的经典药物, 有研究推测其机制是通过使异位子宫内膜发生蜕膜样改变, 进而萎缩[9]。孕激素是通过孕激素受体 (包括PRA和PRB) 起作用的, PR的合成依赖于ER的合成通路。有研究显示, 在子宫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 EMs患者在位内膜PR表达均高于异位内膜, 这种改变减轻了体内性激素周期性波动对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生长的影响, 使在位子宫内膜细胞能够持续低水平增殖[10]。亦有学者认为, 腺肌病组ER、PR在腺肌病病灶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11]。本研究显示, 异位内膜中PR含量不仅低于在位内膜, 且低于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相较于在位内膜, 异位内膜上PR含量的相对减少, 可能导致其降低或失去对雌激素控制的反应性, 对揭示EMs的发病机制及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意义。现阶段孕激素受体调节剂 (SPRM) 如米非司酮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好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 雄激素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 可减缓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增值。对雄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研究较少, 王姝等[12]通过检测人类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对内异症病灶的克隆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检测分析, 结果显示, 内异症病灶的腺上皮细胞具有单克隆性, 从组织克隆性的角度佐证了内异症是一种干细胞疾病的假说。本研究结果显示, 异位内膜中AR含量不仅低于在位内膜, 且低于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推测增加EMs患者异位内膜中AR的含量, 可延缓异位病灶子宫内膜的增长。

ER、PR表达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2010年至2011年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标本115例, 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

1.2 试剂

ER、PR和ki-67、her-2、P53等抗体均购自中杉金桥公司。

1.3 方法

按照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操作, 每组设阴性和阳性对照。

1.4 结果判定

首先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以及背景染色, 然后对染色阳性结果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和等级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PR和Ki-67、Her-2、p53在乳腺侵润性导管癌的表达

从表1可知以上指标的表达率分别为59.13%、54.78%、70.43%、26.95%、46.95%。ER和Her-2的表达为负相关r=-0.252 (P<0.05) , 和Ki-67的表达无关, 和P53的表达为负相关r=-0.372 (P<0.05) 。PR和Her-2的表达为负相关r=-0.275 (P<0.05) , 和Ki-67无关, 和P53的表达为负相关r=-0.241 (P<0.05) 。

注:ar=-0.252, P=0.007;br=-0.073, P=0.435;cr=-0.372, P=0.000;dr=-0.275, P=0.003;er=0.101, P=0.28;fr=-0.241, P=0.010

2.2 ER、PR双阳性和双阴性与Ki-67、Her-2、p53的表达关系

从表2中可见Her-2在双阳性和双阴性组中表达率分别为17.1%、42.1%;为负相关r=-0.275 (P<0.05) 。Ki-67分别为84.4%、94.6%;r=-0.169 (P>0.05) 。P53分别为32.4%、64.7%;为负相关r=-0.324 (P<0.05) 。

注:ar=-0.275, P=0.014;br=-0.169, P=0.166;cr=-0.324, P=0.007

3 讨论

ER和PR的表达状况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表达阳性说明癌细胞仍保留激素依赖性生长的特征, 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低, 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性高、预后好。单独ER阳性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有效反应占55%, ER、PR同时阳性为75%~80%[1]。

HER-2基因作为一个独立预后指标, 对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价及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HER-2基因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恶性程度高, 复发和转移发生早, 预后差, 对某些化疗药物有抵抗, 并与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期有关[2]。本实验可见ER和Her-2的表达为负相关r=-0.252 (P<0.05) , PR和Her-2的表达为负相关r=-0.275 (P<0.05) , 表明ER、PR正常表达可抑制HER-2的过表达, HER-2过度表达可降低ER、PR的表达并影响内分泌治疗的反应。

Ki-67抗原为细胞核内增殖相关的非组蛋白核蛋白, 在细胞周期G0期缺如, 其他期都表达, M期达高峰。常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可靠标记。而肿瘤的高增殖又与肿瘤的浸润生长和转移有关, 因此Ki-67的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3]。本实验可见Ki-67的表达与ER、PR均无关, 表明Ki-67的高表达是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上与内分泌治疗没有相关性。

P53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突变蛋白, 约一半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发现P53基因突变, 在人类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率为15%~60%, 约一半的乳腺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 并与雌激素和其受体相互影响[4,5]。本实验可见ER和P53的表达为负相关r=-0.372 (P<0.05) , PR和P53的表达为负相关r=-0.241 (P<0.05) , 表明P53基因的突变抑制了ER、PR的表达, 从而对内分泌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同时观测了在ER、PR双阳性和双阴性组中Her-2、Ki-67、P53的表达情况, 发现Her-2在双阳性组中表达率为17.1%, 在双阴性组中为42.1%, P53在双阳性组中为32.4%, 在双阴性中为64.7%, 两两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系数分别为ar=-0.275, P=0.014, cr=-0.324, P=0.007, 可见Her-2、P53和ER、PR的表达有肯定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因此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并综合分析, 对乳腺癌在临床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Setiawan VW, Monroe KR, Wilkens LR, et al.Breast cancer riskfactorsdefined by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themultiethniccohort study[J].Am J Epidemiol, 2009, 169 (10) :1251-1259.

[2]Demonty G, Bernard-Marty C, Puglisi F, et al.Progress and newstandards of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HER-2 positive breastcancer[J].Eur J Cancer, 2007, 43 (3) :497-509.

[3]Potemski P, Pluciennik E, Bednarek AK, et al.Ki-67 expression inoperable breast cancer: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unostainingand a real-time RT-PCR assay[J].Pathol Res Pract, 2006, 202 (7) :491-495.

[4]Fernández-Cuesta L, Anaganti S, Hainaut P, et al.Estrogen levels actas a rheostat on p53 levels and modulate p53-dependent responses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1, 125 (1) :35-42.

ER、PR表达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我院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55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乳腺癌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8~70岁, 平均 (49.1±10.4) 岁。根据WHO组织学分型及分级标准,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 浸润性小叶癌20例;高分化癌13例, 中分化癌29例, 低分化癌1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40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15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 (IUCC) 2003年乳腺癌TNM分期, 其中Ⅰ期16例, Ⅱ期30例, Ⅲ期7例, Ⅳ期2例。另取同一患者的癌旁>5 cm处乳腺组织, 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乳腺组织3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通过。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鼠抗人14-3-3σ多克隆抗体、兔抗人14-3-3σ多克隆抗体 (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免疫组化SP试剂盒 (DAKOenvi-sion Den Mar) , DAB显色试剂盒 (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0.01 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 Harris苏木精, 二甲苯, 磷酸氢二钠 (Na2HPO4) , 磷酸二氢钠 (Na H2PO4) 。CRM440切片机 (日本Sakura公司) , 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 照相系统 (日本Olympus公司) , 载玻片、盖玻片 (盐城耀华玻璃仪器厂) 。

1.3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及ER、PR的表达情况, 组织块10%中性甲醛固定后,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切片厚度约4μm, 每例选取5张, 一张用磷酸盐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代替一抗, 作为阴性对照, 其余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切片65℃烤片15 min, 二甲苯Ⅰ、二甲苯Ⅱ各5 min, 95%乙醇Ⅰ、Ⅱ脱二甲苯各1 min, 0.01 mol/L PBS振洗5 min×3次, 倒尽PBS;放入3%H2O2中, 37℃孵育20 min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 PBS振洗5 min×3次, 倒尽PBS;热修复抗原, 滴加适量正常牛血清封闭液PBS振洗2遍后加封闭液, 完全盖住组织片部分, 37℃孵育30 min, 擦干多余液体, 加1∶100的一抗 (兔抗人14-3-3σ多克隆抗体) , 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37℃孵育30 min, 4℃冰箱过夜;滴加二抗SP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鼠Ig G多聚体) 37℃孵育15 min, PBS振洗5 min×3次, 倒尽PBS;DAB显色5~15 min, H2O2溶液冲洗终止反应, 苏木精轻度复染细胞核<1 min, PBS冲洗返蓝;脱水, 封片, 阅片, 拍照, 高倍镜下观察结果。

1.4 结果判断标准

ER和PR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均呈棕黄色颗粒状。以400倍的高倍镜观察5个视野, 每个视野观察计数100个细胞, 计数3次。镜下观察:对细胞膜及细胞核出现棕黄色或棕色颗粒的细胞作为阳性细胞进行分析, 根据整张切片中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比例定为: (-) 阳性细胞数<10%, 且细胞无显色或背景深, 染色不清; (+) 阳性细胞数≥10%细胞显色。

14-3-3σ蛋白的表达以乳腺导管和小叶上皮细胞浆有棕黄色着色为阳性胞浆。随机选取10个高倍镜视野 (200倍) , 计数1000个细胞, 以积分法计算结果, 即根据每张切片的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比例计分。着色强度:无色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着色细胞比例:无着色0分;<30%为1分;30%~60%为2分;>60%为3分。两者相加0~2分为阴性;3~4分为阳性;5~6分为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earson系数检测相关性,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14-3-3σ、ER及PR表达情况的比较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14-3-3σ蛋白及E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R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 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P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正常乳腺组织中, 14-3-3σ蛋白、ER及PR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本组14-3-3σ比较, *P<0.05;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2.2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14-3-3σ蛋白表达的关系

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型、分化程度、ER及PR表达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2.3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表达与PR、ER的相关性分析

5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 ER阳性的32例患者中, 14-3-3σ蛋白阳性表达者13例, 而23例患者中ER阴性表达的仅2例,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 14-3-3σ蛋白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0.3334, P<0.05) , 14-3-3σ蛋白与PR无相关性 (P>0.05) 。见表3。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患者日渐趋于年轻化。据统计, 全球年约有100万例新发乳腺癌患者, 每年死亡人数>41万例[7]。早期诊断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所在。在采用传统诊断方法判断肿块是否癌变前, 致癌基因通常已经发生改变, 因此, 肿瘤相关基因以及特异性标志物一直是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肿瘤的发生本质上是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 目前对抑癌基因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及多阶段步骤的复杂过程, 基因水平研究也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1965年, Moore等[8]在动物的脑组织中发现抑癌基因14-3-3σ (也叫HME1) , 该基因定位于1q35, 是负责G2周期检控点的基因家族成员, 在细胞周期信号传导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负责细胞损伤的修复, 它所编码的蛋白几乎在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表达, 高表达于正常乳腺上皮。然而, 研究发现, 该基因在人类乳腺癌中经常失活, 且在原发性膀胱癌、肠癌、骨巨细胞瘤、食管鳞癌、宫颈癌、肝癌、鼻咽癌中的表达也明显下调或失表达[2,3,4,5,6,9], 是人类乳腺癌中经常失活的重要抑癌基因。Boudreau等[10]研究显示, 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 14-3-3σ蛋白表达逐渐下降, 表明其在乳腺癌中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 可能成为乳腺癌发生、发展事件的监测指标。

乳腺癌是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 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受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ER、PR的检测对判断乳腺癌的发展、预后、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近来研究认为, 当乳腺组织癌变时, ER和PR会部分消失或者全部消失[11,12,13,14]。研究表明, 乳腺癌ER和PR表达阴性者, 远处转移率高, 骨转移和脑转移发生率也很高, 预后差[15], 提示检测ER和PR表达情况对于判断预后很有意义。

目前, 国内尚未见关于乳腺癌组织中14-3-3σ蛋白表达与ER、PR的相关性研究, 但Wang等[16]研究发现, 14-3-3σ在人类子宫平滑肌瘤的下调表明其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R和PR表达有关。本研究选择我院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55例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选取同一患者的癌旁>5 cm处乳腺组织, 且经病理证实为正常乳腺组织31例,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及ER、PR的表达情况, 研究发现,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14-3-3σ蛋白、E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而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R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 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P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这与刘廷等[17]的研究一致。正常乳腺组织中, 14-3-3σ蛋白、ER及PR表达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14-3-3σ蛋白低表达可能在乳腺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且进一步研究发现, 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 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型、分化程度、PR及ER表达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提示14-3-3 σ蛋白低表达可能与ER、PR的低表达存在某种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 14-3-3σ蛋白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0.3334, P<0.05) , 14-3-3σ蛋白与PR无相关性 (P>0.05) , 提示14-3-3σ蛋白与ER阳性表达呈较弱的相关性。

ER、PR表达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87例, 共87个肿块, 年龄在29~80岁之间, 术前均未接受过任治疗, 全部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手术切除病灶及腋窝淋巴结, 病理结果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 再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

1.2 超声检查方法

运用飞利浦i E33彩色超声诊断仪, 患者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 使用超声高频探头从乳腺边缘至乳头行放射状扫查, 检查时各个切面互相重叠, 必要时行多切面扫查。

1.3 病理学方法

肿瘤切片经过常规病理取材, 经过10%的甲酸固定、石蜡包埋和苏木精-伊红 (hematoxylin-eosin, HE) 染色后, 评估指标为肿瘤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使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 法检测试剂盒, 切片脱蜡水化, 冲洗, 修复抗原, 滴加抗体, 充分冲洗;用二氨基联苯胺 (diaminobenzidine, DAB) 显色剂显色, 苏木素复染, 梯度酒精脱水,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胶封片后显微镜下观察。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判定标准

依据乳腺超声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规定的术语及观察的指标, 详细描述肿块大小、纵横比、形状、边界、内部回声、钙化、后方回声和血液供应情况。ER、PR阳性细胞为核着色, 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根据切片在高倍镜下所选视野中, 阳性细胞计数占全部细胞比例数将其分为:阳性细胞数<10%表达为阴性 (-) ;阳性细胞数≥10%表达为阳性 (+) 。HER-2阳性细胞为膜着色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判断标准:阴性为 (-~+) , 是没有染色或<30%细胞的细胞膜染色;阳性为 (++~+++) , 即≥30%细胞轻度至中度或重度全细胞膜染色。

2 结果

2.1 乳腺癌ER、PR、和HER-2的表达

87例乳腺癌肿块其ER、PR和HER-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1.3%、69.0%和59.8%, 以ER的阳性表达率最高, HER-2的阳性表达率最低, 见表1。

2.2 乳腺癌ER、PR和HER-2表达的相互关系

ER、PR和HER-2之间的关系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 (P<0.05) , HER-2与PR表达呈负相关 (P<0.05) , 见表2。

2.3 ER、PR和HER-2表达与乳腺癌超声征象的关系

乳腺癌肿块内有微钙化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54.5% (18/33) 、51.5% (17/33) 低于无微钙化组阳性表达率81.5% (44/54) 、79.7% (43/54) (P<0.05) , 有毛刺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为86.0% (43/50) 、84.0% (42/50) 高于无毛刺组阳性表达率51.4% (19/37) , 48.6% (18/37) (P<0.05) ;乳腺癌肿块内富血供组的HER-2阳性表达率71.4% (40/56) 高于乏血供组的阳性表达率38.7% (12/31) (P<0.05) ;癌肿的大小、形状、纵横比、后方回声与ER、PR、和HER-2无相关性。

3 讨论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临床上可通过肿瘤分子生物学因子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从而进一步指导肿瘤的临床治疗。ER、PR、和HER-2具有指导乳腺癌临床内分泌治疗和评估预后的作用。

ER和PR能调节靶器官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当乳腺管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而导致癌变时, ER和PR部分或全部缺失。实验研究表明, ER、PR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好, 受体阴性患者对化学治疗效果好。临床上检测乳腺癌的ER、PR表达的意义就是在于判断其是否为激素依赖性, 测定PR可以更正确地估计内分泌治疗效果, 从而决定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计划、判断预后并提供可靠和实用的定性指标。ER、PR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ER和PR呈阳性表达, 说明肿瘤细胞恶性度低, 分化高, 预后较好。

有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中ER总阳性表达率约50%~80%, PR阳性表达率可达60%~70%。本研究中87例乳腺癌肿块ER阳性62例、阳性表达率为71.3%, PR阳性60例, 阳性表达率为69.0%, 与文献报告的范围相符。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 PR与HER-2表达呈负相关, 这也说明了ER、PR高表达的乳腺癌预后好, 复发率低。

HER-2是一种从化学物质诱发的大鼠神经母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DNA中被发现的原癌基因, 又称为C-erb B-2。正常情况下, HER-2癌基因处于非活化状态, 当其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的作用活化后, 使HER-2编码蛋白增多及活性增强, 细胞凋亡被抑制, 肿瘤细胞增殖加快, 破坏了机体反侵袭屏障, 导致癌细胞转移力增强, 同时HER-2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上调作用, 从而促进瘤组织内血管增生, 加快肿瘤生长速度。其基因高表达者恶性度高、预后差、复发率高、生存期短。因此, HER-2是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重要的预测和判断因子。

乳腺癌中HER-2表达的阳性率文献中报告差异较大, 10%~75%不等, 有学者分析以前10年的资料得出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平均阳性表达率为50%。本研究中87例乳腺癌肿块HER-2阳性52例、阳性表达率为59.8%, 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HER-2与PR表达呈负相关, 国外大量采用血液循环中测量HER-2的方法, 也证明了乳腺癌患者血液中HER-2含量与癌组织PR表达存在负相关[1], 说明免疫组化五项指标在乳腺癌的生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协同和调节作用。

微钙化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性指标, 微钙化与癌细胞代谢旺盛有关, 因乳腺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 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沉积。研究表明, 有微钙化的乳腺癌肿块恶性度高, 转移早。本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中有微钙化组ER和PR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无微钙化组, 说明内部伴有微钙化的肿块其恶性度高于内部无微钙化的肿块, 这与Evan[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毛刺征是公认的恶性肿瘤的典型超声征象, 在形态上是从肿瘤边缘呈放射性向周围正常组织内伸展的短而细线条影。本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有毛刺组的ER、PR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毛刺组, 有毛刺组的P53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毛刺组, 颜丹等[3]研究报道肿瘤的毛刺征同P53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说明有毛刺征的肿瘤细胞增殖活力弱, 分化好, 预后较好, 适合选择内分泌治疗。Sehgal等[4]的研究显示, 超声下恶性肿瘤的血管分布明显多于良性肿瘤, 且肿瘤中心血管分布多而边缘和周围少。本研究87例乳腺癌肿块中富血供组HER-2、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乏血供组, 表明乳腺癌血流丰富者其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浸润性强、易转移、预后差。

参考文献

[1]Shigeru Imoto, Hisanao Ohkura, kokichisngauo, et al.Determination of cytosol C-erb B-2 proteins in breast Cancer by sandwich Enzymeimmunoassay[J].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998, 28 (2) :92-96.

[2]Evan AJ, Pinder SE, Ellis IO, et al.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ammogeaphic feature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uit (DCIS) and cerb-2 oncogene expression[J].Clin radiol, 1994, 49 (8) :559-562.

[3]颜丹, 何文.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及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 10 (10) :659-661.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