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儿童范文(精选10篇)
癫痫儿童 第1篇
关键词:儿童,癫痫,性激素,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AEDs)对于成人癫痫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及报道[1,2],但对于癫痫儿童此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总结125例癫痫儿童在不同性别、不同疗程、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情况下,患儿体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AEDs对癫痫患儿生殖内分泌的功能是否有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组
治疗组的患者选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癫痫门诊就诊的癫痫儿童。诊断标准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1989年的分类标准[3]。其中男孩66例、女孩59例。年龄:1~3岁45例、~7岁46例、~14岁34例。根据服用ADEs的种类不同分为VPA组40例、TPM组32例、LEV组38例、联合用药组(VPA+TPM、VPA+LEV、TPM+LEV)15例。各组均按常规方法和剂量给与治疗。同时配合检测患儿身高、体质量、骨龄、副性征、卵巢子宫以及睾丸超声等。此外设对照组30例,为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院儿童保健中心体检的儿童,男孩17例,女孩13例,年龄1~14岁。
1.2 检测血清性激素方法
各组均需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备用,应用ADVIACentau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性激素检测。其中治疗组的患儿要求在停止抽搐发作72h以上采血,并在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以上分别采血,做血清激素6项PRGE、PRL、PSHA、LH、TSTO、E2等的水平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协方差分析,统计均值±标准误,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药组、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各组TSTO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E2降低(P>0.05)、TPM组E2升高(P<0.05),其余各组E2升高(P>0.05);各组其余4项血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之间性激素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组服药6、12个月不同疗程患儿性激素水平的检测中,只有TSTO、E2有不同变化,见表2。
(1)服药6、12个月各组TSTO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与6个月比较TSTO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表1不同抗癫痫药给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χ—±SE)学意义(P>0.05)。(2)服药6、12个月各组E2有不同程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VPA组E2降低(P>0.05)、TPM组E2升高(P<0.05)、其余各组E2有升高(P>0.05)。(3)12和6个月比较,各组E2有改变趋势,但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本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与年龄大小无相关性,此期间激素水平趋于平稳。
3 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做了关于AEDs与性激素相关性的研究,分别比较了应用和未应用AEDs成人男女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证实了AEDs对于性激素的影响[4]。对于癫痫儿童此方面的报道较少。AEDs影响性激素的机制,目前认为与肝酶诱导系统有关;另一方面增加结合蛋白的合成,加速性激素的代谢,从而改变体内有生物活性的性激素的水平;同时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亦有一定的影响,增加或者抑制性激素的分泌[5]。国外也有资料表明,AEDs主要通过影响肝酶的活性以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浓度等机制影响性激素水平[6]。
AEDs可影响多种性激素水平,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影响TSTO和E2。有研究显示[7],有些AEDs可直接抑制性腺合成TSTO使游离睾丸酮(FT)减少,激活促性腺激素,使性腺激素结合蛋白(SHBG)合成增多,继而使睾丸代偿性产生睾丸酮,使TSTO增加。女性患者的雌二醇水平升高可能与AEDs的应用有关[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EDs主要影响了儿童TSTO和E2,其余4项性激素没有明显变化,与成人此方面的报道有些不同,成人改变更多是LH、PRL。并且本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与年龄大小无相关性,分析原因为儿童此期间激素水平趋于平稳。本文各组AEDs影响TSTO和E2的机制可能与上面所述AEDs的作用机制有关。其中LEV作为新型AEDs.在结构上与现有的AEDs不同。该药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尚无关于人类的研究报道。Svalheim等[9]研究发现,LEV可以导致Wistar大鼠血清雌二醇、孕酮、卵泡雌激素浓度下降,睾酮浓度明显升高,对LH的浓度无影响。国内有实验研究[10],应用LEV对幼年和成年大鼠卵巢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同样要注意应用LEV对患儿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本文研究长时限服用AEDs对TSTO和E2有一定的影响,对其他各项性激素影响不大。提示我们在临床合理应用AEDs的同时,也要注意定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讨癫痫儿童在服用AEDs治疗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提示AEDs对癫痫患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可能有潜在的影响。在治疗癫痫的同时监测患儿血清性激素有一定的必要性。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AEDs影响性激素的机制也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有利的科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许飞,俞良.托吡酯对新诊断成年男性癫痫患者性激素和崔乳素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7,28(4):383-384.
[2]Rattya J,Pakarinen AJ,Knip M,et al.Early hormonal changes during valproate or carbamazepine treatment[J].Neurology,2001,57(3):440-444.
[3]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9-252.
[4]洪潮鑫,杨兵.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对血浆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2007,24(10):1752.
[5]马昱.性激素与癫痫[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2):154-157.
[6]Rattya J,Turlcka J.Reproductive effects of valproate,carbamazepine and oxcarbazepine in men with epilepsy[J].Neurology,2001,56(1):31-36.
[7]张智蓉,李昭.癫痫患儿血清性激素水平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191.
[8]邹丽萍,伍云.抗癫痫新药儿科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4,25(6):330-333.
[9]Svalheim S,Tauboll E,Surdova K,et al.Long-term levetiracetam treatment affects reproductive endocrine function in female Wistar rats[J].Seizure,2008,17(2):203-209.
警惕儿童失神性癫痫作怪 第2篇
医院门诊的预检护士建议小明妈妈带孩子去看小儿神经科。医生帮助小明妈妈一点点回忆: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发呆前有什么不舒服吗?发呆时有没有其他小动作?发呆后有没有不舒服?他自己知道发呆的过程吗……然后拿出一张纸放在桌上,让小明一次次地重复着用力吸气再吹气,把纸吹动。大概20多秒后,小明突然停止了吹气,眼睛愣住不动了,叫他也不回应,几秒钟后才缓过神来,吸了口气继续吹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医生当即给小明作了脑电图,结果显示小明脑部有典型的痫性放电。
儿童失神性癫痫发作形式殊殊
小明患的儿童失神性癫痫,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综合征。所谓特殊,是因为它在儿童时期(4~10岁)发生,有着特定的发作形式和脑电图。家长往往不能理解孩子发呆就是癫痫,更不能接受需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在传统印象中,癫痫就是“羊角风”“抽筋”,而儿童失神性癫痫看不到“抽筋”。发作时动作忽然停止、眼神空洞,时间持续为2~10秒,一般不超过30秒,一瞬间后又继续玩耍或参加活动。每天可发作数次至上百次不等,孩子对发作的那一段时间记忆空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换气时很容易诱发。和一般发呆不同的是,不会由于外人拍他或叫他而马上回神。由于儿童癫痫表现不一定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尤其是婴幼儿,有时可能就是短暂的抽动几下,或者突然发愣,手中的玩具不自觉掉落,或者突然点头,甚至伤害到自己的头面部。因此,一旦孩子出现莫名发呆的状况,家长就要多加留意。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冬春应警惕癫痫发作
儿童失神性癫痫,一般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对于简单性失神发作,因持续时间短,突然发生,骤然停止,不用药物也可自行缓解。偶尔发作,可继续观察,但要防止孩子发作时出现外伤或者窒息。此外,有些孩子发呆的同时还有其他表现,比如跌倒、抖动,甚至肢体僵直等,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类型的癫痫。对频繁发作以及复杂性失神发作者,应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或中医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认知,甚至在孩子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出现窒息、外伤等意外。
家长对儿童失神性癫痫不必“谈癫色变”。癫痫不是不治之症,有些类型的癫痫还可自行康复。像小明所患的儿童失神性癫痫就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疾病。只要及时就医,医生会作出合理诊治,并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冬季是癫痫发作的高发期,温度下降过快、情绪烦躁、过度劳累等都可能诱发癫痫,因此这个季节更应警惕。癫痫患者若能正确规范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舒畅的心情等,可显著降低癫痫的复发率。
1.规范治疗:本症一般首选乙琥胺,每天应用2~3次,一周后就可取得明显效果;治疗1~2年后失神发作能完全控制或痊愈,且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但要坚持长期、规则用药,定期复查。有少数的病儿合并其他类型的癫痫,应及早检查和治疗。
2.避免诱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和其他的物理性刺激如温度变化大等,均可诱发癫痫,患儿一定要尽量予以避免。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打电玩、看电视,避免咖啡、可乐、含糖过高饮料的摄入,以及周围负面情绪影响等。
3.调节饮食:要给患者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多吃些瘦肉、鸡蛋、牛奶、鱼虾、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儿童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增长与发挥;应适量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增加维生素E、B、C的摄入,这对癫痫的治疗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运动锻炼:患者宜进行适量规律的运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适宜的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不宜长时间静坐在电视电脑前。
儿童热刺激诱发反射性癫痫1例 第3篇
1 病例报告
患儿, 男, 1岁, 因热水浴时反复抽搐4~5天而入院。患儿近4~5天来每于热水浴1~2分钟后出现双眼茫然凝视, 呼之不应, 口唇发绀, 四肢松软, 无抽动, 抱起后数十秒缓解, 嗜睡, 有时伴呕吐, 醒后恢复正常, 无伴发热等。患儿为足月顺产, 生长发育正常, 无癫痫家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 精神好, 营养发育正常, 心、肺、腹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 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存在, 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均正常。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 监测中予热刺激诱发实验:在既往相同条件下热水浸浴 (水温约52℃) , 又出现类似发作2次, 实时查体双侧瞳孔扩大, 对光反射迟钝, 心率加快, 同期脑电图见双侧枕区1.5~2.5Hz高-极高波幅慢波节率性发放, 并渐泛化全导, 每次历时40秒左右。诊断:反射性癫痫 (热刺激诱发) 。经去除诱因, 随访2年, 未再发作 (未用药物) 。
2 讨论
反射性癫痫是主要由某种特殊因素触发的癫痫发作, 可分为简单反射性癫痫与复杂反射性癫痫。闪光、阅读、说话、运动、思维、拍打或触摸、浸热水浴及听觉刺激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反射性癫痫发生率不高, 约占癫痫病例的5.1%[1], 而热刺激诱发的反射性癫痫极少, 国内至今未见相关儿童病例的报道。其机制未完全明确, 考虑为感觉性刺激产生的冲动传至原发性感觉投射区产生爆发性点燃, 进而通过中枢神经通路扩散, 引起相应的发作症状。本例诱因明确, 临床症状典型, 诱发实验阳性, 同期脑电图证实为起源于枕区的部分性发作伴泛化, 可诊断为热刺激诱发的反射性癫痫。本例未予药物治疗, 经调低水温, 随访2年, 未再发作。提示去除诱因, 可避免本病发作。
参考文献
癫痫儿童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CAE患儿35例,诊断参照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与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符合典型CAE诊断(未包括不典型失神患儿)。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10岁,平均5.7±0.3岁;其中6例有热性惊厥史。发作类型:单纯失神23例,失神伴轻微肌阵挛3例,失神伴自动症6例,失神伴全身强直发作3例。发作频率一般10~30余次/日。常规脑电图检查均可见左右对称、同步的高或极高波幅的3Hz棘慢综合波,作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均出现脑电图特征性改变,同时伴有临床发作。颅脑CT结果均正常。有7例患者有癫痫家族史。3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17例,应用LTG治疗;第2组18例,应用VPA治疗。坚持随访6~12个月。
给药方法:①LTG治疗组:均采用LTG单药治疗,起始量0.5mg/(kg·日),分2次口服,每周加量1次(0.5mg/kg),直至发作控制良好,目标剂量2~5mg/(kg·日)。②VPA治疗组(对照组):起始量10~15mg/(kg·日),分3次口服,如1周后仍有发作,可适当加量直至发作控制,目标剂量20~30mg/(kg·日)。
疗效判断标准:经过药物剂量调整期,在达到最佳有效剂量(即最佳疗效)后应对患者观察至少6个月。以治疗前3个月内发作频率为基线,与治疗后第6个月发作频率进行比较,①发作完全控制:接受治疗后未再出现发作;②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③无效:接受治疗后发作频率增加,或减少<50%。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LTG治疗组17例CAE患儿经LTG治疗后结果显示,完全控制8例(471%),有效6例(353%),总有效率824%,无效2例(118%);VPA治疗组18例患儿完全控制12例(667%);有效4例(222%),无效2例(111%)。总有效率889%。LTG治疗组及VPA治疗组疗效比较,经X2检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X2=1373,P>005)。
药物不良反应:LTG治疗组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4/17,235%),1例患儿出现皮疹,停药;有3例患儿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但均在加量期结束后逐渐消失。VPA治疗组18例患儿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6/18,333%),其中有肝功能轻度损害1例,烦躁不安1例,食欲亢进、肥胖3例,学习困难1例。经X2检验统计处理,两个治疗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无显著性异(X2=0412,P>005)。
讨论
癫痫小发作属于癫痫的一种较常见类型。典型的小发作是突然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秒。常不跌倒,也无惊厥。小发作变异型还包括其他发作形式。主要见于儿童。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癫痫小发作也叫非局限开始的非惊厥性发作,或全脑性非惊厥性发作,国际分类称失神发作。典型小发作常在青春期好转,亦有的合并或转变为大发作。药物控制可以减少发作。大多数患儿智力正常,只要避免单独活动,防止外伤和交通事故,一般都可以正常生活。
LTG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在病理情况下,可选择性作用于Ⅱa型钠通道,使钠通道失活的时间进一步延长而阻止后放电的产生而产生抗癫痫作用[2]。其作用特点是选择性强,只对有失活延迟的病理性钠通道起作用,对正常的神经生理活动影响小。它也可间接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但对兴奋性氨基酸与受体的结合无阻断作用。因此,它具有广谱、有效、安全的特点,尤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3]。本研究显示在治疗6个月的患者中,VPA和LTG单药治疗的无发作率相似,分别为421%和667%,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且本研究中有2例VPA无效的患儿改用VPA和LTG联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发作控制≥50%)。
国内治疗CAE一般首选VPA类且疗效肯定,但引起肥胖者较多,且个别患儿可引起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女性卵巢多发性囊肿等)。上述不良反应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采用LTG单药治疗CAE,通过该研究的结果来看LTG治疗CAE疗效与VPA治疗CAE的疗效相当(P>005),LTG治疗组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患儿出现皮疹,停药;有3例患儿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但均在加量期结束后逐渐消失。VPA治疗组18例患儿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肝功能轻度损害1例,烦躁不安1例,食欲亢进、肥胖3例,学习困难1例。但LTG价格偏高,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因此,在基层医院,对于女性CAE患儿,如果经济较宽裕或者对VPA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的患儿,可以考虑应用LTG治疗。总之,LTG的应用为广大儿科及神经科医生在治疗CAE时提供了新的选择,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一步关注LTG治疗CAE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新德,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9—140.
2PeruccaE.Anintroductiontoantiepilepticdrugs[J].Epilepsia,2005,46(Suppl4):31—37.
儿童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8-2013 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 例儿童外伤性癫痫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 例, 女13 例, 年龄1~16 岁, 平均6 岁零4 个月。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脑伤, 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28 例, 开放性脑伤2 例。30 例患儿既往史中均无癫痫病史及家族史。
1.2 影像学资料
30例患儿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例,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4例, 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 脑干损伤1例, 凹陷性骨折1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
1.3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标准
癫痫发作分类按照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标准。
2结果
2.1 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
笔者所在医院所收集病例中, 男患儿比例为56.7%, 女患儿43.3%, 其中8 岁及以下患儿比例高达73.3%, 3 例死亡病例年龄为2~6 岁。
2.2 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与颅脑损伤类型
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 例 (6.7%) ,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者14 例 (46.7%) , 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0 例 (33.0%) , 脑干损伤1 例 (3.3%) , 凹陷性骨折1 例 (3.3%) , 弥漫性轴索损伤2 例 (6.7%)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2.3 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与脑挫裂伤部位
颞叶脑挫裂伤4 例 (13.3%) , 顶叶脑挫裂伤13 例 (43.3%) , 额叶脑挫裂伤9 例 (30.0%) , 枕叶及小脑脑挫裂伤2 例 (6.7%) , 脑干及弥漫性轴索损伤2 例 (6.7%) 。额叶、顶叶脑挫裂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3 讨论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外伤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创伤的性质、部位以及严重程度在癫痫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据报道, SE占全部癫痫患者的2.6%, 其死亡率可达37%[4]。造成神经元损害加重脑损伤并引起全身多系统功能紊乱常见的有乳酸中毒、低血糖、高血糖、库兴溃疡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加强防治是神经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不同研究者研究对象以及选择参考资料的本量差异, 导致了外伤性癫痫发生率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发现,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有皮层损伤、外伤早期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环境电解质紊乱, 尤以低钠血症多见, 常成为癫痫持续状态首要诱发因素[5]。
3.1 闭合性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损伤脑皮质, 引起异常放电, 引起PTE, Kapidzic等[6]对50 名退伍军人进行PTE的研究, 发现同时有多脑叶损伤的PTE发生概率很高。Annegers等[7]回顾分析了4541 例颅脑损伤患者, 发现轻、中、重度颅脑损伤PTE发病率分别为1.5%、2.9%、17.0%, 严重程度及外伤的次数与PTE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说明颅脑损伤脑叶越多、损伤越重, 其PTE的发生几率越高。然而其中以额额顶叶、临近中央前回等功能区损伤出现SE最为常见, 且与皮质损伤面积、水肿轻重、颅内占位效应成正相关[8]。既往有高热惊厥史以及家族有高热惊厥史患儿易发作SE[9]。此类患者临床中往往病情较重, 但尚未达到手术指征, 此时颅内压已经临近临界值, 一旦合并外伤性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持续性升高, 超过临界值, 则极其容易继发脑疝死亡。此时保证氧气供给、快速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患儿生命的最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此类患儿需立即行气管插管, 同时静脉推注短效镇静药或肌松药等控制癫痫发作, 尽快于床旁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10]。时间就是生命, 对患儿病情轻重需提前认知, 提前做好准备, 气管导管及脑室外引流包等应提前放置于床旁备用[11]。气管插管顺利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一步, 为脑室穿刺争取时间, 如遇困难气道忌反复插管, 可立即行环甲膜切开, 畅通呼吸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强调及早解除对脑组织的各种压迫, 故经床旁抢救后应尽早复查头颅CT, 如占位效应仍明显, 有手术指征者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 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去除骨瓣[12]。
3.2 开放性颅脑损伤
据报道开放性颅脑损伤更易发生外伤性癫痫, 可能与硬脑膜撕裂、脑挫裂伤、骨碎片及异物刺激引起异常放电所致, 但引起癫痫持续状态者不多见[9,10]。可能与开放性颅脑外伤部位有关, 且因多数开发性颅脑外伤已急诊手术, 清除异物, 预防使用抗癫痫药, 故发生癫痫持续状态者相对较少。如遇癫痫持续状态, 时间较长, 仍需依照上述步骤抢救患儿生命。故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时间及是否清创彻底是癫痫持续状态的最主要因素。
3.3 内环境电解质紊乱
内环境电解质紊乱尤以低钠血症多见, 常成为癫痫持续状态首要诱发因素。在抢救患儿生命同时因及时复查电解质及血气分析, 了解内环境情况,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于重症患儿应定期复查电解质、血气分析等了解内环境情况, 对于患儿病情变化者, 随时复查, 提前干预, 预防SE发生挽救患儿生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8 岁及以下患儿比例高达73.3%, 3 例死亡病例年龄为2~6 岁。单纯性硬膜外血肿2 例 (6.7%) ,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者14 例 (46.7%) , 脑挫裂伤合并硬模下血肿者10 例 (33.0%) , 脑干损伤1 例 (3.3%) , 凹陷性骨折1 例 (3.3%) , 弥漫性轴索损伤2 例 (6.7%)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硬模下血肿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颞叶脑挫裂伤4 例 (13.3%) , 顶叶脑挫裂伤13 例 (43.3%) , 额叶脑挫裂伤9 例 (30.0%) , 枕叶及小脑脑挫裂伤2 例 (6.7%) , 脑干及弥漫性轴索损伤2 例 (6.7%) 。额叶、顶叶脑挫裂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癫痫儿童 第6篇
1资料和方法
102例患者中,男78例,女24例。年龄范围2~11岁,平均7岁。其中2~3岁12例,4~6岁48例,7~11岁42例。病程短于3个月者28例,4~6个月31例,7~12个月25例,1~3年17例,4年1例。
仔细分析病历资料及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内科系统、神经系统、眼科及耳鼻喉科等检查;全部患者进行1~3次EEG描记,使用日本三荣1A97型脑电图描记仪,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带通为0.5~70.0 Hz,灵敏度50μV/5 mm。常规单极、双极、蝶骨导联描记,睁闭眼反应和过度换气试验。描记时间最少30 min。部分患者行睡眠EEG描记。最后重新作出诊断,给予治疗并进行6~12个月随访。
2结果
10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头痛,发作频度不等,多数为频发,可1天几次或几天1次。持续时间为1~2 h 70例,2~24 h 18例,超过24 h14例。28例头痛发作前有先兆。其中,双眼模糊13例,眼前冒金星12例,半身麻木3例。32例为头痛部位不固定的钝痛;70例为单侧或双侧额颞部针刺样或跳动样疼痛;40例为中等程度头痛,可忍受,不哭闹;35例达严重程度,发作时烦躁、哭闹、抱头、撞头及扯头发;68例伴恶心,27例伴呕吐;32例头痛时伴脐周痛。5例患者1岁前有过1~2次热性惊厥史,8例学习成绩差,24例不愿上学。全部患者无抽搐家族史,32例有偏头痛家族史,31例家长有神经衰弱史。
102例患者院外EEG报告均为异常。其中,68例为过度换气时出现双侧对称性高幅δ波,12例α波呈尖样化,8例为双侧不对称性慢波弥漫性增多,14例有散在尖波或棘波发放。全部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内科系统包括神经系统检查,32例进行了眼科检查,28例进行了耳鼻喉科检查,均未发现与头痛有关的疾病。
102例患者复查EEG1~3次,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其中,48例在头痛发作时描记,25例呈慢波弥漫性增多,3例过度换气时有对称性高幅δ波爆发,2例中央、中颞散在尖波,与发作间期描记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102例中12例剥夺睡眠描记,除1例有散在尖波外,其余为儿童正常睡眠EEG。56例行头颅CT检查,8例行头部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3讨论
3.1诊断头痛性癫痫的关键是先确定是否为癫痫,这就需要依据病史与包括EEG在内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以头痛为主诉就诊的儿童十分常见,但确定其性质比较困难,首先是难以获得有关头痛性质的准确描述,其次家长由于溺爱孩子常夸大症状的严重性,而医生对头痛性癫痫的诊断标准掌握不严格,致使头痛性癫痫诊断的扩大化。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客观地进行分析。本组患者68例诊断为偏头痛,这与CHU等[3]报道的104例7岁以下发作性头痛患者中,偏头痛占75%的结果相近。癫痫与偏头痛均为发作性疾病,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一般头痛性癫痫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于5min,常伴意识丧失或发作后状态,发作时EEG常有异常改变[4]。相反,本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最短1h,最长超过24 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或发作后状态。其中,48例在头痛发作时进行EEG描记,其结果均不支持头痛性癫痫的诊断。34例诊断为儿童神经性头痛,这部分患儿头痛多无固定部位,无规律,变化较多,常因劳累或生活不规律而发作,且平素比较娇惯,常借头痛以拒绝家长合理的要求,经心理疏导及暗示治疗症状基本消失。后颅窝肿瘤多见于儿童,有时可只表现为头痛。因此,对就诊患者应进行详细检查,本组患者经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肿瘤。
3.2脑电图对头痛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EEG表现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EEG特点。此外,如患儿年龄过小,合作差,描记时伪迹将会增加,且描记时间过长儿童易犯困,慢波将明显增多。故在评价儿童EEG时,应根据儿童EEG诊断标准以及描记时的情况综合判断。癫痫患者EEG多有癫痫样放电,特别是发作期波率突然改变、电压突然衰减或突然增高等特点。偏头痛发作期与间歇期EEG异常可达29%~73%[5]。其中,一些患儿呈癫痫样波。正常儿童EEG可有2%的局灶性癫痫样波,而在偏头痛可达9%,这可能与偏头痛引起脑部缺血,导致轻微脑损害有关。本组102例患者院外EEG评价标准欠严格,过度换气中出现的对称性高幅慢波、α波尖样化及双侧不对称性慢波弥漫性增多,均不能作为头痛性癫痫诊断的依据。14例EEG报告中描述有散在尖波或棘波,但询问病史均不符合癫痫的诊断,且经复查EEG,此14例患儿均未发现癫痫样波。我们描记的EEG中,有3例呈限局性癫痫样波,但其临床为典型的偏头痛表现。
3.3在癫痫患者中也可见到癫痫发作前出现头痛者。回顾我院1 420例癫痫患者,18例在癫痫发作前有明显头痛,这种头痛多难以形容其性质,随后即发生抽搐,有时仅有头痛而未发生抽搐。我们认为这是癫痫的顿挫型发作,此头痛仅为癫痫发作的一部分。LAPLANTE等报道了2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癫痫患者,但2例患者均伴有躯体抽搐发作。头痛作为唯一症状而诊断为癫痫极为罕见。头痛与癫痫的相互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血管性头痛的血管收缩,可导致脑组织限局性缺血、缺氧致惊厥阈下降,引起抽搐;限局性癫痫活动及丘脑下部神经元活动增强可诱发血管性头痛。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院外诊断为头痛性癫痫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并随访,以证明头痛性癫痫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故以头痛为主诉的儿童不应轻易诊断为癫痫,从而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婚姻等。常规EEG检查仅有30%~40%的阳性率,临床上且不可轻视病史而过分强调EEG异常;也不应以抗癫痫药治疗有效而作为诊断癫痫的依据,因有些抗癫痫药物对头痛也有效。本文结果显示,单纯以头痛为表现的癫痫诊断是不可靠的。
摘要:目的探讨头痛性癫痫的诊断及与偏头痛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由院外诊断为头痛性癫痫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复查EEG1~3次后,重新确定诊断,实施治疗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02例患者中,68例为偏头痛,34例为神经性头痛。复查EEG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正常范围,部分异常EEG中以弥散性慢波增多为主,仅有3例EEG显示有散在癫痫样波,但临床表现却符合典型偏头痛的诊断。结论头痛性癫痫临床少见,单纯以头痛诊断为癫痫是不可靠的,必须依靠临床表现、EEG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和偏头痛进行鉴别。以头痛为主诉的儿童不应轻易诊断为癫痫。
关键词:儿童,癫痫,诊断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苏江,吴逊.头痛性癫痫诊断的探讨及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02-205.
[2]OLESEN J,LIPTON RB.Migrain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riteria[J].Neurology,1994,44Suppl4:S6-10.
[3]CHU ML,SHINNAR S.Headache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7years of age[J].Arch Neurol,1992,49:79-82.
[4]SESHIA SS,REGGIN JD,STANWICK RS.Migraine and com-plex seizures in children[J].Epilepsia,1985,26:232-236.
癫痫儿童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2009年诊治的癫痫患儿99例作为研究组, 男65例, 女34例, 年龄7~13岁, 诊断标准依据《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1], 其中强直-阵挛性发作49例, 失神发作27例, 失张力发作7例, 肌阵挛发作6例, 部分性发作10例。病程:最短3个月, 均不足2年, 所有的癫痫患儿都进行了脑电图检查 (脑电视频监测+睡眠诱发) 。选择我院同期的自愿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6~14岁, 保证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性别、年龄相匹配;无器质性疾病。
1.2. 药物治疗情况
研究组的观察对象均只服用丙戊酸钠这种抗癫痫药物治疗, 服药剂量是10~30 mg/ (kg·d) , 分3次口服。
1.3 方法
1.3.1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服用丙戊酸钠5~7个半衰期 (5~20 h) 后, 于次日晨起8∶00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2 ml,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 (美国雅培公司) 完成, 试剂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
1.3.2 智能及心理行为测验
智力测验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ISC) , 测定言语智商 (VIQ) 、操作智商 (PIQ) 及总智商 (FIQ) 。
1.3.3 药物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半年后全组病例对发作次数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显效: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减少75%;非显效:临床发作控制减少不足75%或较服药前增加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 (Microsoft company, USA) 完成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韦氏量表测验, 对照组及研究组将分测验粗分转换为量表分, 通过查表得到VIQ、PIQ、FIQ得分, 两组分别比较VIQ、PIQ、FIQ,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分测验中, 译码、背数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由此可见, 癫痫儿童社会功能下降, 人格上存在稳定自控性差, 心理成熟程度偏低。
3 讨论
癫痫不仅对患儿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而且导致的心理损伤及行为偏离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癫病主要致力于临床和实验室, 临床发作已经被很好地控制, 而现实是, 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对患者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大差异, 研究表明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其情绪、精神状态、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及社会功能均明显下降[2,3];另外患病本身以及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患儿的心理、个性的影响往往超过其发病本身[4]。本研究结果提示癫痫患儿的神经质和精神质量表T分高, 而掩饰性量表T分低, 表明癫痫儿童人格上存在稳定自控性差, 易激惹, 易焦虑及抑郁等特点, 故对外界刺激易反应过度, 情绪激发后难以平息。精神质分数高, 还提示这类儿童容易干冒险和新奇的事情, 并且不大顾及后果, 掩饰性分数低意味着癫痫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偏低。
综上研究表明, 癫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个性问题, 这些问题可造成患儿性格孤独, 社交困难, 生活质量下降, 也会使病情加重。因此, 对癫痫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 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检测癫痫儿童的智能及心理行为特征。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ISC) 测定患儿智商, 并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结果予以比较。结果:癫痫组儿童经丙戊酸钠治疗后与对照组言语智商 (VIQ) 、操作智商 (PIQ) 及总智商 (FIQ)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癫痫组儿童译码、背数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癫痫儿童社会功能下降, 人格上存在稳定自控性差, 心理成熟程度偏低。结论:癫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和个性缺陷。
关键词:癫痫儿童,智能,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庆.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2) :130.
[2]陈薇, 张骐, 徐海波.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75-76.
[3]王飞华, 梁绍莲, 陈红.健康教育对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杂志, 2006, 12 (22) :2061-2062.
[4]任榕娜, 陈新民, 林茂英.儿童癫痫的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临床荟萃杂志, 2003, 18 (8) :470-471.
[5]罗德春, 黄费祥, 王君霞, 等.癫痫儿童心理行为和适应行为特点的临床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4, 25 (6) :451.
癫痫儿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2例观察对象均为我院儿科住院或小儿神经专科门诊就诊的癫痫患儿, 年龄6个月~14岁, 男112例, 女80例。诊断标准依据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3], 其中强直-阵挛性发作128例, 部分性发作24例, 精神运动发作6例, 失神性发作11例, 失张力发作12例, 肌阵挛性发作11例。病程1月~3年。
1.2 治疗情况
192例观察对象中有125例从未用过任何抗癫痫药物, 另外有67例曾接受过不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但列入本组治疗时已停药。丙戊酸钠剂量为每日10~30mg/kg, 分2次口服, 可根据发作控制情况及药物浓度, 调整用药剂量。
1.3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服用丙戊酸钠5~7个半衰期 (t1/2=5~20h) 后, 于次日晨起8时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2ml。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测定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 (TDX美国Abbott公司) 完成, 测定用药盒由美国Abbott公司提供。丙戊酸钠的标准曲线范围0~150μg/ml, 灵敏度为1.0μg/ml, 置于数字转盘中, 经TDX仪测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病人均于服药后半年进行疗效判定, 发作次数与其本人服药前同期进行比较。临床疗效分为显效, 有效, 无效。显效: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减少75%;有效:临床发作减少50%~75%;无效:临床发作频率减少不足50%或反较前有增加者。
2 结果
2.1 血药浓度与剂量的关系
本组病例均于服药1~2周间晨起空腹采血测定血药浓度 (谷浓度) , 服药剂量为每日10~30mg/kg, 在此范围内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2.2 血药浓度与疗效
本组病例中我们对67例曾接受过不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半年以上的6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另外7例治疗不足半年, 未记入本组中) , 血药浓度监测前显效者30例 (44.7%) , 血药浓度监测后经调整剂量, 随访半年以上显效者达47例 (78.3%) , 血药浓度监测前后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在血药浓度监测下, 不同类型的癫痫与疗效见表1。由表1可见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及失神性发作疗效最好, 其显效率分别达90.6%和72.7%, 部分性发作及失张力发作疗效相对差, 显效率分别达29.2%和33.3%。
3 讨论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 患病率约0.5%左右[4,5], 我国约有650万癫痫患者[6], 绝大多数从婴儿时期开始起病。因此, 癫痫在儿童时期诊治的好坏, 直接影响患儿以后的智力发育、学习状况和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 而药物在每一个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率都不一样, 在血中保留的浓度也一定不尽相同,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药物疗效与血浓度的相关性要大于剂量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3], 血药浓度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药理作用的强弱。
本研究表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提高疗效。笔者随访了60例癫痫患儿, 血药浓度监测初, 癫痫症状控制率为44.7%。血药浓度监测后, 调整给药剂量, 癫痫发作控制率提高到78.3%, 与文献报道[6]用血药浓度监测技术使癫痫发作控制率由39.2%提高到83.3%基本吻合。其中治疗初期无效的患儿中10例增加剂量后, 有7例的发作得到控制, 说明原来疗效不满意并非药物的问题, 而是由于体内没有达到有效的治疗血药浓度之故, 所以根据血药浓度指导治疗确实更为科学,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 可正确地评价药物疗效, 控制癫痫发作, 恢复患儿正常的生理功能。血药浓度监测为拟定和不断调整适合个体的长期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把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观察很好地结合起来, 将使癫痫的药物治疗比以前更安全有效。本项目还将为开展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基础[7]。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5.
[2]董声焕.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434.
[3]林庆.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 (J) .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2) :130-131.
[4]乔香兰, 王志才, 杨晓玉.妥泰加用治疗成人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开放性研究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 12 (22) :70-71.
[5]吴希如, 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98.
[6]王丽.小儿癫痫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96-97.
癫痫儿童 第9篇
9个月前,童童在睡眠状态下突然大喊一声,接着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伴尿失禁,持续时间约1分钟后缓解。之后,这种状况频繁出现,从一月数次增加到每天3~5次。服用抗癫痫药物后症状并未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并出现持续发作,甚至1小时内发作5次,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童童的生活陷入发作—发作后疲惫昏睡—再发作—再昏睡的恶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癫痫患者每一次癫痫发作,都会对脑内神经元造成影响,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神经元死亡,特别是对于儿童,频繁的癫痫发作,会出现脑不发育甚至是发育倒退。考虑童童病情较重,发作频繁,且双侧半球弥漫性放电,无明确手术切除指征,口服药物控制效果有限,因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来控制童童的癫痫发作。
迷走神经是由位于延脑后内侧的迷走神经核所发出,经过颈静脉孔到达颈部,再进入胸部及腹部。迷走神经刺激器主要由脉冲发生器、迷走神经螺旋状电极和可控性程序调节器等所组成。通过手术将线圈放在左颈部内的迷走神经上,并将刺激装置埋在胸前,医护人员通过仪器来调整刺激装置中的参数与模式,机器就会依照设定好的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如果患者癫痫发作有前兆,当前兆出现时,可使用一个内部含有磁铁的小装置,将它在胸前划过,就可以产生额外的刺激,来中断即将发生的癫痫发作,或者减短发作时间,或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因此,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可逆的、体外无线程控的治疗方法,对于药物不能控制,又无法手术切除的难治性癫痫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术后,童童的发作明显减少,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他又可以和小朋友开心地玩耍了。
癫痫儿童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脑肿瘤,颞叶癫痫,外科手术,认知损害
尽管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也较独特,但治疗方法至今并未统一,也没有确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我科于2007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此类病人21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纳入标准: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经CT和MRI证实瘤体局限颞叶内的颅内肿瘤住院手术患儿。排除标准:有明显失语、肢体瘫痪及视力障碍无法完成测验者;既往精神病和心理障碍史,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和全身性严重疾病等。本组共21例,均为右利手,男12例,女9例。年龄8~15岁,平均11.6岁。病程3月~7年,平均0.87±0.31年。临床表现以颞叶癫痫发作为主,单纯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1例,强直痉挛性发作4例,头痛16例,言语和视觉轻度障碍各9例和3例,记忆力下降12例。患儿术前均正规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术前病灶和致痫灶定位:所有病例头CT或MR检查确定病灶,肿瘤位于左颞8例,右颞13例,其中位于颞叶内侧分别为4例和5例。最大直径<3 cm 2例,3 cm-5cm12例,>5 cm 7例。均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确定致痫灶。
1.2 认知功能评估
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测定。(1)测试分组:分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病例组又分入院手术前组及术后随访组;对照组20例:根据与病例组相匹配原则,选身体健康、精神正常、智力完好的学龄儿童作对照,经χ2检验和t检验,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利手与病例组无统计差异(P>0.05)。(2)检测方法:a.P300(P3波):采用丹麦丹迪公司Key Po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电极用针电极,参照国际脑电学会10/20标准,检测序列为"听觉靶/非靶刺激"。主要分析指标为靶刺激后250~700 ms的晚成份即P3波。b.WISC-R:由经过心理测验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测定患儿总智商(FSIQ)、语言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
1.3 手术方式
均全麻下行显微手术,结合CT和MRI结果及VEEG痫灶定位情况,经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行病灶及痫灶切除术。当病灶和痫灶一致时,作病灶或/和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当病灶与痫灶相隔较远时,选择较广泛的病灶切除如前颞叶切除术或病灶+软脑膜热灼或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术中应用T-8型皮层电极(ECo G)监测痫灶切除情况[1]。术后患儿均未放化疗。
1.4 随访及疗效评估
随访时间为6月~3年,平均1.4年。随访时复查头MRI、EEG和认知功能。手术疗效按手术结果、术后癫痫Engle分级及认知功能进行判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其中单因素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8例行病灶或/和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包括3例单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6例、病灶切除+软脑膜热灼或MST7例。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I-II级11例,少枝胶质细胞瘤3例,间变星形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室管膜瘤各1例。术后视觉障碍1例。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肿瘤复发或继续长大3例,为大部切除和近全切除患儿,16例能基本正常学习和生活。
2.2 手术前后认知功能指标变化
病例组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认知损害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年龄、癫痫发作次数、服药时间和剂量等有关,而与患儿性别、肿瘤性质、癫痫发作类型和受教育程度等无关。位于颞叶内侧及肿瘤直径>5 cm者认知损害明显。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与术前已有认知损害、手术方式、术后癫痫控制等有关。比较各认知功能指标,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病例组术前和术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左右侧颞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P<0.05;**P<0.01.
2.3 手术结果与术后癫痫控制效果和认知功能改变的关系
按Engle标准判断癫痫疗效,I级14例(66.7%),II级4例(19.0%),III级2例(9.5%),IV级1例(4.8%),手术后癫痫总有效率为85.7%。肿瘤全切除癫痫控制较好(17例,100%),较少发生认知损害(6例,35.3%),其中行病灶及其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7例癫痫均获控制,仅2例出现认知损害;而部分切除者癫痫控制较差(3例,75%),几乎均存在认知损害(3例,75%)。手术结果与术后癫痫控制良好者和控制不良者认知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 讨论
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文献报道以胶质瘤为主[2],本组患儿几乎均为恶性肿瘤,而颞叶内侧低级别胶质瘤占38.1%(8/21)。由于儿童脑肿瘤患儿主观感受和客观描述能力差,易延误诊断。但本组患儿病程均较短,临床表现以颞叶癫痫发作和认知损害为主,癫痫以复杂部分性发作多见,其次为幻嗅、幻听发作,亦可表现躁怒恐惧、胸腹不适及失神发作,其他表现有头痛和视觉障碍等,认知损害以语言障碍和记忆力下降较明显。
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现颅内肿瘤等病灶继发癫痫的比例有所增高,约占药物难治性癫痫的30%左右[3]。癫痫灶与病灶(癫痫病理灶)的位置大致有两种类型:痫灶位于病灶内或边缘和痫灶位于病灶的远隔部位。病灶继发癫痫的致痫机制目前不十分清楚[3,4],多数学者认为病灶本身并不引起癫痫发作,紧邻病灶的受累皮层才是癫痫的起源,因为受累皮层存在如缺血、神经元调亡、胶质细胞增生和轻微的皮层下失联系等形态学异常,而且,病灶周围的胶质细胞在摄取、合成和储成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能力增强。而病灶与痫灶独立存在时的致痫机制更加复杂,可能与特定的神经纤维联系有关。病灶继发癫痫的致痫机制是选择手术治疗方式的理论基础。
对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的手术治疗目前各家意见尚未统一,包括手术时机、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后继治疗等方面都无定论[5]。鉴于颞叶起源的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手术效果显著,且低级别胶质瘤有侵袭性生长特点,其中少数有治愈可能,而且肿瘤本身及反复癫痫发作可导致和加重认知损害,因而目前临床上多倾向于手术治疗[6]。术前需谨慎考虑手术目的和风险,手术策略应与患儿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与患儿及家属充分沟通,明确其对手术的期望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术前评估和检查,明确病灶、痫灶及二者关系。外科治疗病灶性继发癫痫的基本原则是在确保脑组织正常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必须将病灶和痫灶一并切除,消除癫痫发作。目前临床上多选择广泛手术切除病变,尤其是位于非优势侧及非功能区病变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延长患儿的存活期并提高生存质量[7]。
临床多根据肿瘤部位和致痫灶确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当病灶和痫灶一致(本组8例)时,根据ECo G定位,行病灶或/和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是安全有效的,但不应做脑叶切除以求肿瘤全切除和控制癫痫;当病灶与痫灶相隔较远(本组13例)时,选择较广泛的病灶切除如前颞叶切除术或病灶切除+软脑膜热灼或MST。在"标准颞叶切除"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之间,长期存在争议,由于前颞叶皮层与颞叶内侧结构存在广泛联系,临床症状和脑电图均难于区分,且起源于海马的癫痫可继发皮层神经元调亡,而且,目前有文献证实,只要术前检查结果证明术后的认知损害风险不大,切除相应皮层和海马是安全的,并非切除海马及颞叶的范围越大,术后认知损害的风险就越大,因而多选择标准颞叶切除术[2];而单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仅限于肿瘤位于颞叶内侧且ECo G证实仅为颞叶内侧结构局限性放电的病例,本组3例;不过,对海马未受侵害的颞叶皮层癫痫,如大面积切除皮层,只保留海马,则记忆等认知功能同样会受到损害,因此精确定位,尽量保存优势半球皮层,适当缩小切除范围也是提高手术疗效的一个要点[8]。
关于肿瘤切除后是否行放化疗目前仍有争议。本组病例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手术结果较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癫痫发作消失和改善18例,术前均有的认知损害,在术后仅有9例发生,认知功能总体水平术后有所提高,且并无侧别差异。因而我们认为伴发癫痫的儿童颞叶肿瘤尤其是非优势侧低级别胶质瘤作较广泛性切除是可取的。
儿童颅内肿瘤及其治疗所造来的认知损害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近年来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献报道影响患儿认知预后的因素有性别和年龄、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已有的神经损害状况(如癫痫)、治疗方式和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时间等[9]。我们采用P300和WISC-R评估患儿认知功能,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前认知损害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年龄、癫痫发作次数及服药时间和剂量等有关,而与患儿性别、肿瘤性质、癫痫发作类型和受教育程度等无关。本组术后仅有9例发生认知损害,其变化与术前已有认知损害、手术方式、术后癫痫的控制有很大关系。手术对认知功能既有益也有害,不同的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也存在不同的影响,手术结果与术后癫痫控制情况对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癫痫控制不良者无认知功能改善,7例行病灶及其周围异常放电组织切除术其术后癫痫均获控制,仅2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是,有6例尽管术后癫痫控制较好,却也存在认知损害,这极可能与手术损伤有关。因而认知功能评估不仅是认知康复的重要环节,也可以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礼刚,李定君,董劲虎,等.非病灶性癫痫灶EEG、fMRI、PET定位及手术治疗的初步研究[J].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2006,19:331-334.
[2]Panda S,Radhakrishnan VV,Radhakrishnan K,et al.Electro-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 of medically refractory tumoral temporallobe epilepsy.Neurol India.2005,53:66-72.
[3]栾国明,李云林.不可忽视病灶性继发癫痫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450-451.
[4]Mikuni N,Ikeda A,Takahashi JA,et al.A step-by-step resection guided byelectrocortico-graphy for nonmalignant brain tumo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intractable epilepsy.Epilepsy Behav.2006,8:560-564.
[5]Cataltepe O,Turanli G,Yalnizoglu D,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temporallobe tumor-related epilepsy in children.J Neurosurg.2005,102:280-287.
[6]Stepanenko AIu,Arkhipova NA,Pronin IN,et al.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edicti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symptomatic temporal lobe epilepsy.Zh Vopr Neirokhir Im N N Burdenko.2006,2:22-26.
[7]Guimaraes CA,Franzon RC,Souza EA,et al.Abnormal behavior in children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 and ganglioglioma.Epilepsy Behav.2004,5:788-791.
[8]Giulioni M,Galassi E,Zucchelli M,et al.Seizure outcome of lesionectomy inglioneuronal tumors associated with epilepsy in children.J Neurosurg.2005,102:28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