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小陀螺转起来(精选5篇)
大班教案小陀螺转起来 第1篇
大班综合:怎样让陀螺转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陀螺,并想办法让自己的陀螺转动起来。
2、通过制作其它形状的陀螺,让幼儿从中体会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勇于科学探索的科研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的各式陀螺。
2、操作材料:牙签、一次性筷子、塑料管、一头带塑料的钉子、铆钉、茶杯、茶叶盖子、有抓手的盖子、彩色纸片、卡纸、泡沫片、铅笔、剪刀、水彩笔若干。材料要丰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老师发现你们最近总是在玩一样玩具,是什么啊?
幼:(陀螺)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玩呢?
(因为它会转、会变色、会比赛、有很多中款式、有的还会翻身……)
二、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探讨陀螺的做法。
1、通过玩,观察陀螺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陀螺,想请你们玩一玩。请你看看我的陀螺是怎样比赛的?怎样转的?怎样变色的?
幼:(幼儿四散开来,选择一样陀螺进行探索性玩耍)
师:请你们说说看,你们是怎样比赛的?
幼:(我们把陀螺放在一起,然后一起听口令开始转动,谁的陀螺最后停下来,谁就赢了。)
师:你们的陀螺是怎样变色的呢?
幼:(陀螺的颜色本来是一块一块的,发现一转起来,颜色就混在一起变成彩色的了。)
2、师生共同讨论陀螺的做法,鼓励幼儿不怕失败。
师:其实,这些陀螺都是老师自己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呢?
幼:(想)
师:那么你们说说看,你会准备怎么做陀螺?
幼:(先把纸片剪成圆形,再用牙签从中间戳过去就行了;我要做一个方的陀螺;我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陀螺……)
师:好!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做。可是,我在一开始做陀螺的时候也会不成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把能转的和不能转的`进行了比较,后来我成功了!怎么会成功呢?这是个秘密,我不能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发现。有问题没关系,自己动脑筋解决。如果实在不能解决,就把问题留下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三、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陀螺。
1、幼儿第一次动手制作阶段,教师巡回指导。
2、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不要给予帮助,引导幼儿试着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3、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
师:好,现在请有问题的小朋友,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A:幼:(我的圆片总是画不圆,怎么办?)
幼儿讨论解决办法。
B:幼:牙签戳在厚纸板上转不稳,太细了?
幼儿讨论解决办法
C:幼:我做的三角形的可就是不能转?
幼儿讨论解决办法。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
许多问题,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陀螺试试看!
4、幼儿第二次动手制作阶段,教师巡回指导。
5、再次玩一玩自己做好的玩具。
四、探索陀螺力与平衡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要来进行一个陀螺比赛。
(幼儿操作自己的陀螺进行比赛。)
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怎么有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呢?还有的陀螺不是圆的为什么也能转动呢?
师:请你把自己做好的陀螺放在我们的科学区角里,大家再进行研究。
活动延伸:
幼儿已经做好的陀螺放在区角中,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大班教案小陀螺转起来 第2篇
活动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让火柴站立转动的方法。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分析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了解重心低稳定性好的原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每小组分配若干剪刀、透明胶、双面胶、大头针、回形针、火柴、橡皮泥、瓦楞纸、纸板、白纸条、瓶盖、雪花片、吸管、棉签、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纸片(在纸片的中心或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笔、记录表。
2、知识准备:幼儿在活动前已有初步重心低稳定性好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探索让火柴站立转起来
1、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转动的物体。
2、幼儿利用材料探索让火柴站立转起来的办法。
3、 小结:统计能让火柴站立转起来的材料。火柴太细长站立转会倒下,加上重的东西可以站立转起来,像玩具陀螺长得很像转动的火柴。
(二)比一比怎样的火柴转的时间长
1、让幼儿再次探索怎样让火柴站立转动时间长。
2、让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幼儿上前,比赛火柴转动时间长短,引出辅助物材料、形状、重量的影响因素。
3、让用相同材料制作的幼儿上前,比赛火柴转动时间长短,引出重心高低位置的影响因素。
4、让用两种不同打孔位置圆纸片制作的幼儿上前,比赛火柴转动时间长短,引出火柴轴心位置的影响因素。
5、 小结: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重心高低位置、辅助物的材料、形状、重量、火柴轴心位置等。总结怎样的火柴转的时间长。
(三)互相欣赏制作的火柴陀螺
小脑瓜儿转起来 小小手儿动起来 第3篇
“老师,蜗牛有眼睛吗?我怎么找不到它的眼睛呀?”
“老师,给蜗牛‘做’个家该怎么做呀?”
这天,在柳州市驾鹤路小学某班教室里,孩子们正围着他们喜爱的林妮老师问长问短。林妮老师是孩子们科学科的教师,年纪轻轻却经验老到,她才不会被孩子们的喜欢提问“蒙”得得意忘形、“信口开河”呢。
“自己想办法!”嗬,听她那语气,能斩钉,能截铁,真狠。不过,这个词儿同学们早已听多不怪,想“斩”退他们,没门儿。
“老师,那你就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吧!”——果然开始请战了。而这正是“狡猾”的林妮老师在心里好好期待的哟。
“我才不相信你们会做呢?”
——激将法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可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居然一个个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她的小俘虏。
“真的,我一定做!”
“我们一定做的!”
“好,一会儿告诉你们。”心愿达成,林妮老师心里乐开了花。恰恰在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被林妮老师吊起了胃口的小同学们,这时便一个个急巴巴地期待着老师帮他们把问题消灭、把任务布置下来,可是,林老师却极简约地给他们布置了一下观察蜗牛的任务,然后便话题一转,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起了故事,有关一个小姐姐进行观察研究小实验的故事。
——就这样把学生“打发”了?大河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林妮老师却诡秘地笑着说:现在还没到上《蜗牛》课的时候,而且“火候还没到”。嘿,第一次听说,上课还要讲“火候”,难道她上的是《孙子兵法》不成?
到了下次真正上《蜗牛》课的时候,大河马却意外领教了一场“探究风暴”。原来,对于蜗牛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们,有不少已经把蜗牛“请”回了家;他们一边好生“赡养”着这位慢吞吞的“老人家”,一边学着老师故事里讲的那个小姐姐的样子,开始了观察实验。这不,上课的铃声刚响过,老师和同学们刚刚行过上课礼,同学们便争抢着汇报起自己的“研究成果”了——
“老师,我的蜗牛喜欢水,我让它跟我一起洗淋浴,它还在瓷砖上高兴地爬来爬去呢!”
“我反对!我在装蜗牛的盘子里放了好多水,结果我发现:蜗牛身体变白了,还爬出水面来。所以,我认为蜗牛不喜欢水。”
两位小同学开始了大辩论——是大声地辩论哟。辩来辩去,二位终于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水量的多少,好像决定着蜗牛对水的喜欢或不喜欢。期间,大河马冷眼旁观,却见林妮老师对同学的辩论一直乐滋滋地作“壁上观”,一副悠然姿态,并不多说一句话。不过,多好的探讨呀,这么小的年纪!
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早已急不可耐的其他同学这时终于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老师,我的蜗牛喜欢吃酸咪咪、面包、青菜……”
“我的蜗牛最喜欢吃酸咪咪!我把好多种食物放在它旁边,我发现它吃得最多的是酸咪咪,其他的都没怎么动。”
“我的蜗牛好多天没吃东西了,它还好好的。”
“老师,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蜗牛可以十二天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哟。”
“蜗牛有一点儿怕热。我把蜗牛放在烟纸上(就是烟盒里的锡纸),然后用火来烧,我发现:蜗牛很快就爬到没有被火烧到的地方去了,而且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它爬过的地方还留下了一条白白的印子。”
“蜗牛喜欢糖,不喜欢盐。我撒糖给它它不怕,一撒盐它就把身体缩进壳里去了。”
大班教案小陀螺转起来 第4篇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陀螺转转转”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本节课是培养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首先使幼儿的初步探究,在初比拼中幼儿发现问题,对陀螺进行改进。再进行超越自我,幼儿在改进的基础之上能够超出自己的成绩,甚至刷新班级的记录,这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同时幼儿能够在玩中去反思是什么原因促使陀螺旋转地时间长短不一,以促使幼儿对于本节课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尝试探究的欲望,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因素上,而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于修改,制作与玩,这样就违背了本节课教学的初衷,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产生差距的原因,教师应在进行教学前对幼儿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要对于课堂中所生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以便于幼儿能够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明确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有圆盘的大小,圆盘的高低,轴的粗细以及尖圆等。而不是只专注于陀螺的制作,漫无目的的修改。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
《要是陀螺转起来》的读后感 第5篇
读到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是在今年初春的夜晚,窗外的微风恰如读书时的感觉——清新的、柔软的、暖暖的。笑意还不由自主地挂在脸上,那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漫上嘴角的,终于,在看到校长带着孩子们脱了鞋、手脚并用地转起四个陀螺时,忍不住乐出了声。
真的,我多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被那种格外单纯的快乐所感染的体会。如果我们已经淡忘,不妨蹲下来,从一个娃娃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感受一下阳光的暖、树叶的绿、溪水的凉、蜜糖的甜。或者,就像书中枫树小学的校长和孩子们一样,转一个陀螺、吹一支草笛,去向往已久的游乐场走走独木桥、钻进岩石的凹坑里假装成土地神……
也许,你会在陀螺转起来、草笛吹响了的那一刻,看到多年前小小的自己,那些强烈而简单的愿望,曾经那么执拗地萌芽、生长、那些如今看起来轻而易举的实现,在当时,却给了你巨大的满足感。也许,只是一只红色的蜻蜓;一颗特别香浓的奶糖;一个终于转起来了的陀螺幸福,原来真的很简单。如果,你愿意退到孩子的高度。
显然,书中枫树小学那位大鼻子、波浪头长得怪模怪样的校长深谙此理——当他暗自为自己的“拧劲儿”得意的时候、当他戴上青柿子项链登上早操台的时候,当他在办公室里勾着脚趾头转陀螺的时候……以及结尾处,当他为吹不响草笛郁闷的时候,你肯定会看到他严肃的面孔下,一颗时不时快乐得冒泡的顽童的心。有这么一位校长,枫树小学的浩杰们真的很幸福啊。
其实,童年本就该如此——不止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应该是自发地对未知的向往和探索、尝试。
其实,学校本就该如此——不止是倾泻般的灌输,更应该是对成长耐心的陪伴、接纳和呵护;惟其如此,幼小的心灵和身躯才会安心地羽翼渐丰,才会信心十足地走向更浩大的世界。成年后的浩杰们才会在每一个回首的瞬间,由衷地体味到被尊重、被善待的童年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