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范文(精选5篇)
杜甫草堂 第1篇
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经历代修葺,草堂已由“诛茅初一亩”的简陋茅屋发展为今天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园林。草堂中虚实空间的处理,楹联题咏的点缀,植物空间的营造,杜诗与园林结合渗透,使园中每一处空间都蕴含着深远意境,让游人在欣赏美景、品读杜诗的同时倍增对杜甫的怀念崇敬之情。
1 无中生有,化实为虚
1.1 相地立基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西郊风景优美的浣花溪畔。浣花溪风光秀丽,依附溪畔营建的杜甫草堂地理条件自是得天独厚。据杜诗《寄题江外草堂》中所述:“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可见草堂外围风景秀美,草堂内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自然伸展,且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景造就园中独特的景致。
草堂外风光秀丽,草堂内溪流环绕,小桥勾连,竹树掩映,亭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园内景致与园外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杜甫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体现了其依山(西岭雪山)傍水(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草堂背对城郭,居高临下,在此可以俯瞰近处的沿江之路和远处的青葱郊野。雪山、浣花溪、江路、青郊本非草堂之物,却由于诗人独具匠心的选址,采用远借、近借、俯借等方式,达到无中生有的境界,将园外美景巧妙收入园中。可见草堂处佳境、引清景,既发掘了绝美的田园风光,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1.2 建筑布局
草堂建筑风格接近民居,古朴典雅,不施雕梁画栋,并通过空间的分割,使园林建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既扩大了欣赏者心理上的空间感,也增加了景色的层次[2]。
草堂故居建筑位于园西,由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组成。一溪碧水映带下,一堵粉壁青瓦、体量适中的照壁耸立于门前,庄严之气由此而生。照壁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园内修竹伸出墙外,与周围田园树丛融为一片。正门简洁素雅的设计,体现了草堂建筑集纪念祠宇、官邸和民居三者为一体的风格。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墙外有廊,景外有景。穿大廨,过诗史堂,是体量小巧的古朴建筑——柴门。由柴门往东可望古楠掩映下拙朴沧桑的“少陵碑亭”,向西可借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的水槛,打破了有限空间的局限,并把建筑物消融到与“虚”景无穷的变化中,从而削弱了实体,强化了“虚”景。柴门之后,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品”字形院落,形成了庄严齐整、肃穆稳重的纪念性祠宇气氛。
2 寓情于景,境生象外
2.1 楹联题咏
园林意境往往是含蓄的、朦胧的,它所蕴涵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赏者难以准确领悟,而楹联与匾额,正是融文学于园林艺术之中,将那些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思想意蕴顺利地传达给游赏者的最佳形式[4]。草堂园林每一幢颇具诗意的建筑上都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和题咏,引入了浓厚的文学气息,寓意深远。
“恰受航轩”取自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渡恰受二三人”(《南邻》)。这座建筑体量小巧,形如彩舫,停靠水渠之边,以“恰受航轩”名之,既与景合,又饶富诗意,由景入情,韵味无穷。“水竹居”则取自杜诗“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柴门西边竹丛中一水阁凌跨溪上,上部开敞,下设栏槛。此阁即杜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中所提“水槛”。诗人曾于水槛之上品“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之丰韵,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美景。
大廨内壁悬有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见图1,图2)。联中道出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此草堂以流芳千古,受后人凭吊瞻仰。联外之意则感叹自己命运更为不幸,虽有满腹才华,却不能为世重用,身故后只能形销而迹灭。此联用语精练含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曲尽而意远,勾起游人追思杜甫的怀古之情,更品位出作者一腔凌云壮志难以伸展的无奈与幽怨。
2.2 植物配置
杜甫草堂的植物配置力求与诗人的性格爱好相协调,有意识地种植了杜甫当年诗咏过的植物,以再现当年杜甫所营建的栖所。
楠树,乃杜甫生前最钟爱的树木,诗人于诗中明确表达了对楠树的喜爱之情,“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都是杜甫歌咏楠树之词。后楠树不幸为风雨所拔,诗人痛心悲歌“我有新诗无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由此可见诗人对楠树的钟爱。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然成林,苍翠葱茏。
竹象征着高风亮节,亦是诗人喜爱的植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诗人爱竹成性。根据杜诗所述,草堂内应是翠竹掩映,竹林成片。“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诗人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无论身在何处,居地必有竹,可见诗人爱竹之心。如今草堂亦是遍植翠竹,春可见“无数春笋满林生”,夏可睹“笼竹和烟滴露梢”,又有“桤林碍日呤风叶”与之呼应,它们清翠欲滴、清幽怡人、清纯率直的格调,给草堂园林注入了几分清新(见图3)。
杜甫被后人誉为“古今咏梅第一”,是诗人寄情之物。杜甫曾有“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之喜悦,亦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之惆怅。梅花于诗人已经是一种自身心情的写照,对诗人意义非凡。草堂梅花主要分布于诗史堂庭园和梅园之中(见图4)。有三两株分布,也有成林成片种植,疏密适度,冬春梅花怒放,花姿优美,花香撩人,让人从视觉到嗅觉再到感觉,深入感触梅花乃至诗人的傲骨芳魂。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素有清正廉洁、品质高尚的蕴涵。杜甫也是爱荷之人,如今草堂再现了杜诗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风含翠条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的田园美景,赏荷姿品荷香悼诗圣,从荷花的圣洁到诗人高尚的品质,由景入情,从实到虚,让人领略草堂翠荷营造的意境魅力。
由上可见,草堂园林植物在高、中、低三个空间层次上配置得非常丰富。楠树的青冥苍翠,竹林的清幽秀丽,梅花的拙朴,荷花的雅洁,这些各具特色的植物相互融汇、相互辉映,形成整个浣花溪园林古、雅、幽、秀的风格。人们在畅游草堂时,不仅能领略优美的风景,还能通过对植物的品读,了解诗人的一生,增添对诗人的景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李雁华.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J].汕头大学学报,2001(4):25-26.
[3]胡群霞,刘英.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与园林意境的创造[J].山西建筑,2007,33(20):356-357.
杜甫与成都杜甫草堂 第2篇
杜甫从一线城市长安跑到二线城市成都,虽然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说躲避安史之乱,但是杜甫的心里很清楚,他这是为了房子问题。杜甫在长安工作许多年,尽管在中央任职,工资却不高,不够买房子的。朝廷一向只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从来没有国家分派住房这一说,所以杜甫一直住在单身宿舍,这还是考虑到他家在外地,组织特别照顾他的。跟他同等待遇的还有广文博士郑虔等一批人。郑虔和杜甫不在一个宿舍,由于长安下大雨,他的房子漏雨,继而倒塌,郑虔面对倒塌的房子,泪水和着雨水流,别人愁早餐,但是早餐毕竟还有七八个时辰,郑虔愁的却是今晚,今晚他就没有睡觉的地方。急匆匆去找宰相杨国忠,杨国忠说:“照理说,你的宿舍坏掉了,应该给你修,可是这傍晚时候,找不到工人啊。照理说,长安市政应该对大雨有防备预案的,可是雨季都要过去了,预案也没有报上来,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处理这些突发情况。照理说”郑虔不礼貌地打断杨国忠的照理说,他着急:“丞相大人,我今晚就没有住的地方。”杨国忠说:“哎呀,爱莫能助。”郑虔就接着哭。杜甫刚从国家救济署领到五升救济粮,准备回到宿舍熬粥喝,看到这番情景,拉起郑虔奔市场,卖掉救济粮,找到一座小酒馆,边喝酒,边陪着郑虔一起哭。
这一晚,郑虔在杜甫的宿舍凑合一宿,雨还在不住地下,雨水顺着房檐滴落在石阶上,杜甫心烦意乱,郑虔的今天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吧?第二天,杜甫和郑虔告别,离开伤心之地长安,以后再也没回来过。
杜甫来成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老朋友严武在成都执政,也算是一方诸侯。严武看到老朋友为了房子愁苦如此,就拨出一笔钱,让他自己选地建房。虽说自己选,但条件受限制,严武拨给的那笔款子想在城里顺城街一带置办房产,只能买几平方米,不敢想了。严武是个将军,只管防守边疆,西南边疆主要敌对势力是吐蕃,严武睡着醒着,一门心思都是吐蕃,至于成都市区的房价,他不上心,根本不知道房价已经高得快赶上长安,所以政府也就没有出台控制房价的措施,杜甫也不好意思总找严武要钱,只好因陋就简,把购房的意向定在郊区。
杜甫把房址选在西郊武侯祠附近,这里临近五里桥,面向百花潭,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主要的,地价便宜。房子终于建成,还有一个小院落,里面种了竹子,还有各种蔬菜,一家人安定下来。
成都的气候很好,一年四季不很热也不很冷,天天有新菜上市,这对于从关中来的杜甫很是新奇,因为关中只夏天才有蔬菜供应。成都的物价不很低,却也不很高,人们不很勤快,却也不很懒惰,一切都是那么舒适,一点不见关中人忙忙叨叨的样子,这是一个闲适的城市,很适合诗人在这里抒情写意。特别叫杜甫喜欢的是成都几乎每天都在下雨,但绝对不影响下地干活,因为那雨丝丝缕缕,若有若无,一把油纸伞,打着也可,小巷、姑娘、雨伞,可以写一首很好的叫《雨巷》的诗,主人公都是现成,就是那位“丁香姑娘”吧。不过,杜甫写的诗不叫《雨巷》,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的雨很通人性,它是一种灵性的.行为,它赋予成都悠远辽阔然而舒适的美,使人流连不思返。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一定是假话,就算刘禅缺心眼,分不清人的好坏,总不会连地理环境都分不清好坏。杜甫当然知道成都的好,他爱成都,爱成都的风土人情,爱成都的花花草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日子过得有滋味,情绪好,写诗也轻快欢乐。前一首,被标举为近体诗的样板,内涵、色彩、平仄都恰到好处,“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远景和近景,动画和静画,安排妥帖,却不显凑泊。后一首用叙事体、家常话,亲切中透出淡雅。杜甫在浣花溪畔,过起了平常人的日子,这是他一直向往的,“鹅鸭宜常数,荆门莫浪开。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看着一群鹅鸭,也算经营一份事业。
可是这样幸福生活,却在秋天的一个下午戛然而止,起因是一阵风。一向温和的成都突然刮起一场大风,这场风虽然不至于飞沙走石,却也让行人绝迹,杜甫一家平安,但是房顶苫的茅草却四分五裂,一片片、一堆堆,都是他的“房顶”。杜甫安置好屋子,不让风刮散他的厨具床铺,出门把那些草追回来,预备着晴天再苫上去,几个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野孩子,七手八脚抱起茅草,刹那间无影踪,杜甫的房顶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成都的雨,似乎故意为难杜甫,一向丝丝缕缕缠缠绵绵的丝绸雨,这天晚上却改作粗粗拉拉大大咧咧的毛线雨,直直地往杜甫的房子里砸下来,杜甫的房子差不多没有房盖,几乎已经不能叫房子了。有房顶的人家,对于这场雨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丝绸雨毛线雨,反正早上一定会停,好让人们下地干活,但是对杜甫这样没有房顶的人家,下雨的夜晚就分外难熬,孩子裹着被子,东挪西挪,东西都有雨滴落下来,他和老婆分别拿起锅盖和柳条筐,给孩子挡雨。他想起在长安的那一个雨夜,郑虔和他在集体宿舍苦等天亮。郑虔没房子,还有杜甫收留他,现在杜甫房子零散,一家人只得在雨夜受罪。
天亮时分,一夜毛线雨果然停了,杜甫顾不上难为情,到城里来找严武,请求他再支援一点钱,买点茅草,把房顶修理一下。严武家里一派悲伤景象,严武的画像挂在正厅,正一脸严肃地看着杜甫严武过世了。
杜甫草堂 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第3篇
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览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以及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黄庭坚、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柴门展览区有1997年重建的五开间茅屋故居,室内陈设保留着杜甫时代的样貌;书斋内一张书几,摆放文房四宝, 再现当年杜甫创作伟大诗篇的陈设。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中国旅游局评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中国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TIPS
门票:
60元学,生票半价。
开放时间:
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
地址:
成都市青华路西段
交通:
乘坐35路公交车,从城东客运汽车站开往杜甫草堂;17路公交车也到达景点;市内短途三轮车约5元可到达。
电话:
028-87319258
杜甫草堂 第4篇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游客主动获取旅游资讯提供了多种便利途径,自助游的旅游方式也日益受到游客青睐。旅游标识系统作为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形象地利用文字、图形、符号等表现手法,向游客展示景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协助游客更好地完成游览体验。
一、旅游标识系统概述
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国内的研究则相对有限。Tilden的《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被认为开启了现代解说职业,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说的概念与功能,标识系统的分类、作用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景区标识系统规划主要以管理者的视角为基础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游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征。本文以游客满意度为立足点,对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游客标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景区更好地构建旅游标识系统、充分发挥景区功能提供参考。
旅游标识系统是景区面向游客的物品解说方式之一,也是景区环境和景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内目前关于旅游标识系统的概念尚存争议,为避免理解上的误区,本文涉及的旅游标识含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某旅游景区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者历史文化遗产的名称、特征、内容等属性的标识系统。二是指旅游景区中用于空间导向、路径指引、景点介绍和安全教育提示的特定文字、图形以及声光电等不定形式的标识系统。
二、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现状分析
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草堂居住的近4年时间里创作出了200多首诗歌,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洗礼和重建,如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占地近20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0余万人次。景区标识系统方面,杜甫草堂2012年进行了一次标识系统的更新工作,新增23个仿古木杆造型指向标识和18块石制导航图,以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目前,草堂内的标识系统主要有景区导览图、区域地图标识、路径指引标识、景点解说标识以及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标识。
根据在杜甫草堂的实地调研结果,结合景区标识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的材质、文字、色彩、安装位置以及文化融合程度等几大要素,杜甫草堂的标识系统现状如下。
(一)标识的材质
材料的外在属性能够引起旅游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的第一感受,其选择应根据景区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实际运营情况而定,避免出现因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景区的视觉污染,抑或是标识耗损严重而导致运营成本大量增加的情况。杜甫草堂的标识选材主要是木质材料和石材两大类型,其中,木质材料主要用于景点介绍、路径指引、公共安全提示和游客宣传教育类标识的制作,石制标识则多为景区分区地图、景点名称和各类标识景观小品。新增的露天地图类标识考虑到室外自然耗损等因素,采用仿石材颜色的合金材料制成。
(二)标识的文字
标识系统的文字如同景区表情的流露,关系到景区和游客之间沟通的顺畅程度。旅游标识面向的受众主要为大众游客,在文字的设计上应做到清晰明确,图文结合,易于识别。草堂内标识字迹清晰,除部分地图类标识和景点解说类标识因出现磨损而影响阅读外,其余标识可识别性强,文字大小和间距基本符合文字高度为标识牌面宽度0.024倍的人体视觉舒适度指标。在文字内容方面,所用语言、符号较为规范,景点解说类标识以历史描述为主,内容精炼但相对陈旧,信息更新程度略显不足,部分标识采用中、英、日、韩4国语言,符合4A景区景点解说标识关于语言种类的规定。新增的路径指引类标识设置距离提示项目,提供方向和距离的双项指引,体现人性化的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公共提示和宣传教育类标识中运用比较普遍,规范、通用的图形和符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语言问题造成的信息传播障碍。
(三)标识的色彩
色彩是形成视觉捕捉的有效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景区特点和个性的元素之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色彩设计,需在遵循国家标准(GB/T10001)的同时,充分结合景区内涵,利用色彩的映像将标识牌营造的氛围融入到景区环境之中。就杜甫草堂而言,其标识系统底色基本采用木材和石材的本色,从而体现草堂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景点解说类标识以黑底白字的形式出现,部分地图类标识采用黑色大理石与其相衬,以协调整体色彩格调。公共安全,教育提示类标识所用色彩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四)标识的安装位置
标识设置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游客,适宜的布局地点、安装高度和角度即避免了标识杂乱、遮挡景观、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也体现了景区周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就地理位置而言,草堂内地图类和路径指引类标识多位于道路分岔口、十字路口和较长路径的中段,方向指示的准确性较好但连续性不足。景点解说类标识较多地采用平面垂直悬挂方式,平均高度在1.5m左右,安装位置较高,影响游客视觉感受。公共提示和教育类标识多位于水池、上下楼梯或园艺景观等地较为显眼的位置,达到提醒游客,发挥标识功能的目的。
(五)标识的文化融合度
景区标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是衡量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杜甫草堂的标识系统造型风格自然古朴,部分标识将杜甫的诗句融入设计元素之中,体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方向指引和地图类标识的设计上,结合成都地方文化,分别采用了仿古地标和类似案桌台面的外形设计,景区整体文化氛围相对协调。
三、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满意度调查分析
本文以杜甫草堂的自助游游客为对象,就游客对于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期间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有效率为87.3%。通过SPSS系统分析结果Cronbach's值为0.926,KMO量度值为0.898,累计解释变异为77.865%,问卷量表表现出可靠的信度与效度。
(一)被调查游客基本特征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有效样本的56.5%,女性占43.5%。
从年龄构成上来看,25岁到45岁的比例最高,达到42.7%,45~65岁、18~25岁的比例分别为27.5%、24.4%,18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比例较小,分别为3.8%和1.5%。从月收入的分布情况看,6000元以上的占12.2%,3500~6000元的占33.6%,1000元~3500元和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29.8%和24.4%。在职业构成中,学生群体和企业职员所占比例分别为24.1%和19.8%,政府工作人员、个体工商经营者和教育工作者各占10%左右,其他职业人员中以退休老人和自由职业者居多,占29%。
从学历构成上,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高,超过50%,大专及中专学历分别占24.4%和16.8%,初中以下学历占8.4%。
(二)标识分类满意度分析
调查问卷将杜甫草堂内的标识系统分为空间导向类标识(包括地图类标识和路径指引类标识)、景点解说类标识、公共提示类标识以及宣传教育类标识四个大类,分类标识满意度如图1所示
受访者对杜甫草堂旅游标识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包括“满意”和“非常满意”)为58.78%,得分均值为3.65。从图1的分类标识满意度分析中可以看出,游客对杜甫草堂空间导向类标识的满意度比例为69.47%,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度为47.33%,公共提示类标识和宣传教育类标识的满意度分别为60.31%和55.72%,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分均值(如表1所示),空间导向和公共提示类标识分值最高,分别为3.86和3.71,表明游客对于这两类标识的功能较为肯定,宣传类标识分值为3.60,满意度较好,而景点解说类标识的得分均值为3.27,小于总体满意度均值。
通过对景点解说类标识表达不满的游客意见反馈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游客认为,景点解说类标识制作粗糙,造型单调,没有体现出杜甫草堂应有的人文气息,其文字内容过于精简,无法满足游客的知识需求。与此同时,标识安装位置与角度不够合理,影响景点美观以及游客阅读的视觉感受。
以P=0.05为显著性对标识总体满意度进行单因素ANOVA差异性分析发现,在各项目中,游客的文化程度与标识总体满意度之间的显著性数值为0.006,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同草堂标识系统的总体评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均证明这两项之间存在联系,利用交叉表分析不同文化程度游客对草堂内标识的总体评价,如表2所示。
就不同文化程度游客对标识满意度比率情况而言,拥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对杜甫草堂标识系统满意比率较高,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游客满意度比率呈下降趋势,通过意见表的反馈得知,对标识表达不满的部分游客认为草堂标识系统略显杂乱,设计感不足,影响景区整体环境。同时,标识系统指示不够明确,无法从中获取详细旅游景区信息。
四、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旅游标识是游客游览过程中的物质向导,各类标识功能互补、互成体系才能构建景区相对完整的标识系统。
从调查结果得知,游客对杜甫草堂标识在材质、色彩上的选择表示认同的较多,而在表示文字内容、安装位置以及造型特点上认为还有待提升。
(二)从游客的视觉感受和标识使用情况中可以得知,标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数量上的适宜性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综合评价。由于开发初期景区标识的构建是出于管理者的视角,忽视了游客的具体游览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标识系统的最终服务的目。草堂标识系统目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从调查结果来看,标识系统设置的系统性、连续性,游客视觉的舒适性以及标识造型的美观性将是提升的重点内容。
(三)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旅游者对其文化信息传递程度较为敏感,而这样的需求需建立在良好的文化解说之上。通过景点解说类标识满意度的相关分析,了解到游客对于草堂景点解说类标识的满意程度不高,并影响到了对草堂标识的总体评价。由此可知,旅游标识系统在信息和知识传递方面受到游客的关注程度较高,景区标识面对知识性内容的选择与传递方式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游客感知,做到既能明确主题信息,也能知道如何做出适应的展示,丰富游客的游览经历。
(四)从杜甫草堂中游客文化程度与标识系统满意度的关系可以得出,景区标识系统在规划设计,需分析客源市场主体的认知程度,确保标识内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标识功能,促进景区管理,满足游客体验。
五、研究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
杜甫草堂小学作文 第5篇
走入草堂之中,能听见鸟鸣阵阵,恰似欢歌,水声潺潺,好似乐音,穿过那茂密的竹林,望那荷塘之中,荷叶田田,似舞女之裙摆,荷花亭亭,似少女之微笑。我望那荷塘,似乎看见对面也有一人正望着那荷叶,那荷花,正挥毫写下“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这样美的诗句。
望茅屋,过溪桥,经竹林,闻水声,我想要寻着杜甫的脚印去看他曾看过的风景。走入工部祠,我望着一篇篇诗作,似乎看见了杜甫正坐在茅屋中,与我诉说着他的喜怒哀乐,他称赞着那“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景,他抒发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他也倾听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忧愁, 挥笔一写,就是他一生的坎坷波折。那颗赤城的爱国之心乘着文字跨越千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同他心中的豪情壮志,他的忧国忧民。我站在那诗篇前,细细的品味这文字中的欢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