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世同堂有感(精选6篇)
读四世同堂有感 第1篇
前几天,我阅读了《四世同堂》这本老舍的书。这本书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统治下北平城内的亡国奴的生活,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心中十分澎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日本统治的北平城内的小羊圈胡同这个地方邻里之间发生的事情。但这本书不仅写了这些事,还在这些事中浓缩了整个北平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的状况,写出了老舍对于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华北的罪行的痛恨,以及对在北平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表达了老舍的爱国的情感,通过《四世同堂》中大量的人物刻画将北平的这个地方写的活了起来。
《四世同堂》中有两个对比最鲜明的人物:钱默吟和冠晓荷。前者是有骨气的一位老人,而后者是一个只想生官发财的小人、汉奸、走狗,钱默吟原本是一个每日作诗赏花的清闲的老人,冠晓荷是一个在胡同中最受人讨厌的人,当日本侵略者到来时,他们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钱先生由于被诬害入了狱,在狱中受尽了苦难,但在狱中,他渐渐明白了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在他出了监狱之后,他在一座寺内当了一个联络的秘密的通信员,在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被捕入了狱,但很快,日军投降,钱先生被放出,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反观冠晓荷,他在日军来到初期就如苍蝇一般活动了起来,为做上官他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下场则是被他所热爱的日军活埋进了土里,妻子大赤包在当上所长后也死在狱中,他与钱先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四世同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北平,从中我们可以感到老舍的爱国情怀,它教了我们爱国的道理,教给了我们有国为才有家的道理。
读四世同堂有感 第2篇
有一段话读起来真是令人激奋;小文扔下笛子,顺手抄起一把椅子来,像有什么魔鬼附了他的体,他一跃,跃到台下,连人带椅子都砸到行凶的小日本醉鬼头上,醉鬼还没清醒过来,他的脑浆就溅出来了,溅到小文的大襟上。平时,小文是一个琴手,看上去文文弱弱的。但现在的他,却是一位烈士,一位英勇、值得我们尊敬的烈士。敢用椅子砸出敌人的脑浆!这说明,任何一个人在被逼得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时,都是会反抗的!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想冠家人的所作所为吧!冠晓荷平日对日本人卑躬屈膝,一心想着自己的前途,心中没有自己的祖国,大赤包只会巴结日本人,宁愿当汉奸,做暗娼。这种人,不仅中国人对其恨之入骨,就连日本人也讨厌!终宄是恶有恶报。在小文砸死日本军官后,日本人令蓝东阳查办此案,蓝东阳明知查不出来,为了交差,便立刻想到了冠家。他嫉妒大赤包在日本人眼里的地位,于是陷害冠家。最先下狱的是冠晓荷、女儿招弟。冠晓荷!这可怜的人!被世人所唾弃!就算日本人已经抄其家,他居然还固执地认为是一场误会,说;“别生气!别生气!我想,凭我与日本人的关系,他们不至于这么不客气!”后来,大赤包下狱,她也认为这仅仅是一场误会,依旧认为此事与日本人无关,她居然祷告;“东洋爸爸们,不要听那些坏蛋们的乱造谣!你们来看看我,问问我,我冤枉,我是你们的忠臣!”这种人怎能不叫人唾弃!最后,大赤包还是死在了狱中,这是罪有应得!她的死,为北平又除去了一匹害群之马,距离以后的抗战胜利又前进了一步!
两个人的死亡,换来两种不同的社会反响。一位成了英勇的烈士,令世人赞叹;而另一位落得个卑鄙汉奸的骂名,遭世人唾骂。他们的差异,在于他们的爱国心。但我认为,小文死的那一刻,可能并没有太多想到国家,他只是想到一个人如果这样屈辱、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和这个败类同归于尽!而大赤包死前就更不可能想到国家了,她想到的是如何托关系把自己救出去,以及如何狠狠地捞一笔钱。那么,他们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呢?在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大赤包认为那些钱财,那些权力,就是她的价值的最好体现。她不知道,一个人的气节、尊严才是最重要的。她更不知道,当小文拿起椅子扑向日本军官时,便是他一生价值的体现。
读《观书有感》有感 第3篇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读“书法”杂志有感 第4篇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四世同堂》有感 第5篇
战乱时的北平与我隔了多远呢?很近,不过百年的光阴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国数千载的风声去寻觅感动,再也不用跋涉了他乡逾万里的征程去探求忧忡;但又很远,超过数辈的梦魇辗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再也无法亲身体会。不过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我细细摩挲过每一书页的字里行间,切切读过每一铅字的沧桑厚重,掩卷后也深深沉思过每一人情的独特鲜活。这是一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原本平凡的人们倾情上演的因战争牵扯而勉强存活的悲剧,属于北平、属于历史的悲剧。它真切又无奈地刻画了被逼寻死的商人、冷眼旁观以致误入歧途的学者、市井势力的妇人这人间的大戏台如何能与文氏夫妇戏台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小人间相媲美?这红尘太苦太污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每个人一定要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还需挣扎辗转于炮火烽烟、枪林弹雨的炮烙,兀自坚守珍重。可是当那一场远去的战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淡去痕迹时,“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经历了战火硝烟后的平静带走了那些属于战火疲惫的时代疮痍。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诺言的城池在低过屋檐的光阴里早把韵味深藏。
战争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欢离合,北平还是北平,人们依旧是人们,仍要绕着锅台打转儿,哄着怀里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节里,剩下的人们仍会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说着不变的家长里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叶沫子沏的茶水时街上正好传来叫卖的吆喝。夏天里,仍能在祁家大院里的枣树下乘凉、赶象棋。北平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向往、渴慕。
这场灾难,让多少人成熟,让多少人觉悟,让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让多少人坚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无从知道也无从探觅,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经过战火洗礼、经过灾难砥砺的民族一定更能珍爱和平、好自珍重。
读《四世同堂》有感 第6篇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有种自己与那个时代隔离的恍惚感。
北平起风了,可是这风却依旧让人感到}得慌。没有缘由,胜利的喜悦在长久的压抑下早已麻木的北平人脸上丝毫看不到,依旧过得战战兢兢,似乎从被侵略、被压榨的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看着日本使馆的摧毁,看着日本人一点点地撤离,他们仿佛才有了一丝丝的知觉:中国胜利了。
在北平沦陷的日子中,并没有通过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将历史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是透过北平胡同巷子“小羊圈”中各具鲜明特色的人物,将一段历史呈现在眼前,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经历了许多,你常常难以去想象,那个受屈辱的时代,那些老一辈的人究竟有些多么坚强的毅力,从那个艰苦的年代中是怎么熬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