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性指标(精选3篇)
地震活动性指标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地震火灾,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0 引言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可以造成建筑物倒塌、交通堵塞、通讯中断、人员伤亡等各种形式的直接灾害,与此同时,以地震的破坏后果为导因,常引发一系列其它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水灾、瘟疫、海啸等,称之为次生灾害。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害。
我国地处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有记载以来,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20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6级破坏性地震65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9次;1949年以来,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49次,死亡于地震的人数达28万,倒房700余万间,每年平均经济损失约为16亿元[1],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历史上,地震灾害是非常严重的,地震火灾也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世界地震目录》收录1900-1980年81年期间全世界6级和6级以上地震7936次(中国606次),其中7级和7级以上地震1483次,8级和8级以上地震98次[2]。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关东大地震是日本历史上死伤最多、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大地震[3,4]。地震发生时,正值做午饭时分,居民炉灶失火,化工厂爆炸起火等,火势由小变大。因水管震毁,水源断绝,更因街道被房屋废墟堵塞,救火车受阻等原因,演变成空前的大火,加上当天风大,风助火势,大火迅速蔓延,致使447128户房屋建筑相继燃烧,全东京市区三分之二以上地区的建筑被大火吞噬,总面积达3830公顷。总计有12.6万人葬身火海,仅一个被服工厂就有44030人被大火活活烧死,在一处避震广场上烧死人数达1万多人。而死于地震破坏、房屋倒塌者仅占全部地震死亡人数(14.28万人)的10%。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导致多处发生大型火灾(仅在波及区天津市,震时发生火灾30余起),在这次地震中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5],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城市是其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且高层、多功能、大型复杂的建筑物日益增多,且建筑和装饰材料日益多样化,燃气管道、压力管道、城市轨道、城市电网等发展迅速。这都将使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经营集中、财富集中的现代化城市高层建筑更容易集中发生特大火灾和燃爆事故,一旦发生地震,极易产生地震火灾等地震次生灾害,损失会相当严重。因此,城市地震火灾是地震次生灾害最重要的方面,城市防震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 城市地震火灾原因分析
地震之后引起火灾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根据《世界地震目录》和《城市地震火灾模拟系统》等文献的记载,城市地震火灾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时由于强烈震动致使大量家用电器损坏,造成电线震断、短路,高温高压设施遭破坏,炉具翻倒等原因造成大量火源、电源失控,引发多处同时起火。
(2)地震使城市燃气管道受损,油罐、化学危险品储罐破裂、化学制剂在撞击和摩擦下发生化学反应等原因致使大量易燃易爆物质外泄,遇明火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需求,房屋装修已非常普遍。居民及公用服务设施在装修时使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易使震后火灾快速蔓延且产生大量有害于人体的有毒气体;装修时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随意改变房屋承重结构,降低了房屋设计的抗震性能,为震灾及火灾留下双重隐患。
2 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其权重的确定
2.1 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地震火灾,其火源复杂多样,孕灾环境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内外联系广泛,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及动态变量大量存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本文在综合考虑火灾的发生原因,火灾孕灾环境和火灾负荷,城市抗灾能力等基础上,根据指标设计原则,广泛查阅资料,结合城市地震火灾原因,并综合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该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地震因素、城市建筑、城市管网系统、城市消防系统和城市环境。这五个一级指标不仅考虑了地震时诱发火灾的因素,同时也兼顾了灭火的因素。在指标的筛选中,既注重科学性,又充分考虑到客观现实,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2 体系指标分析
2.2.1 地震因素
地震因素主要考虑到地震强度、震发时刻以及震时气象。
当前对于地震强度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类: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与震中距离越远则烈度越小。
震发时刻主要是指,当地震发生时,是否是在大量使用燃具的时间,或者是用火、用电高峰期等易造成起火源的因素。
震时气象主要是指当时的温度、湿度和风力,当地震发生在温度较高,且干燥和有风的环境下,则发生火灾的危险性比较大,尤其是风向和风速,能促进火灾蔓延,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2.2 城市建筑特征
城市的建筑特征包括:建筑抗震性能、地震作用下起火源、建筑防火能力、灭火能力、疏散能力和人员等因素。
(1)建筑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性能主要指房屋建筑结构的防震或抗震性能。我们认为,如果房屋的防震或抗震性能较好,则发生火灾的危险较小;反之,如果房屋的防震或抗震性能较差,则容易遭到地震的破坏,从而发生火灾的危险较大。
(2)地震作用下的潜在起火源
大部分火灾都发生在地震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其中地震时正在使用中的电器,以及震后供电线路尚未修复或者正在修复过程中的电源再开而导致发生的火灾占现代城市地震火灾发生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而随着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脑等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家庭,且使用频率高,用电量大,强烈地震时,电气线路和设备易受到损坏而产生故障,电弧可能引起易燃物质的燃烧,发生火灾,从而在建筑中蔓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这些都构成地震情况下的潜在起火源。
2.2.3 城市管网系统
城市管网设施的发展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管网运行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地震情况下,影响管网的主要因素有:管网的密度、管道的铺设长度和管网的抗震性能、用电量以及线路老化状况。
增强管网抗震性能可减少地震损害。一些发达国家在逐步提高工程结构抗震能力的同时,在防震减灾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手段,即在燃气系统中建立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在室内燃气管道上安装地震紧急切断阀。这种阀门可以根据地震刚刚发生时的轻微晃动来自行关闭燃气阀门,切断燃气气源,极大地降低由于地震造成的燃气泄漏事故,为居民的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
2.2.4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指标是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考虑了城市的道路交通和城市绿化建设这两个因素。
城市道路交通主要指道路的拓宽、道路的不燃化处理、火灾蔓延遮断带的构筑、散步道的配置、消防车可能通过的路途中的防火水槽的修建。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火灾,降低城市经济损失。
城市绿地不仅能调节温度、湿度以及防尘、除污、减噪,还可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害。 绿地之所以能在地震中避灾防火是因为在发生地震时,一般情况下树木不致于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棚防震。同时,大块绿地阻隔了火势的蔓延。而且,不少树木本身就是防火的天然屏障。
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一般分为四步:一是构造判断矩阵标度;二是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四是判断一致性检验。本文采用Visual Basic4.0语言编写了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程序,将建立的指标体系分发35份给北京市消防局、公安部消防局、中国地震局和中国地质研究所的相关专家打分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3 结论
在全面分析地震火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划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五个,分别为:地震因素、城市建筑、城市管网系统、城市消防系统和城市环境,二级指标共17个,三级指标共49个,经过相关专家打分,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项研究为科学地进行城市地震火灾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地震活动性指标 第2篇
利用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动态跟踪、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及震群判定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结果显示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序性明显,地震空区、地震条带、震群活动异常突出,且呈现配套特征.研究认为地震空区图像演化对揭示特大地震的孕育场有所帮助;大范围前兆震群活动是特大地震前多点应力积累、释放的前兆反应;结合地震活动参数扫描异常综合分析,特大地震前可能做出一定的中期-短期预测.
作 者:陈玉华 张肇诚 CHEN Yu-hua ZHANG Zhao-cheng 作者单位:陈玉华,CHEN Yu-hua(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
张肇诚,ZHANG Zhao-cheng(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地震演练活动方案 第3篇
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地震疏散应急演练,旨在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通过本次演练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织机构(一)领导小组 总指挥:付秉言
成 员:刘旺宁 李刚刚 杨娜 袁旭霞
付正喜 陈小萍 刘志忠
(二)各教室负责人员安排: 学前班:陈小萍 一年级:付正喜
二年级:袁旭霞 三年级:杨娜 四年级:李刚刚 五年级:刘旺宁
(三)教室室内负责人职责:
(1)“地震警报”(一声长哨)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2)“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3)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特别要注意有序,听从指挥。前后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推人、拌人,防止踩踏事故发生。
(四)抢险搜救组 负责:刘志忠
职责:指挥学生疏散撤离,做好人员的疏散、搜救工作。
(五)安全稳定组 组长:刘旺宁 组员:各年级班主任
职责:撤离时和撤离后的场地学生的指挥。学生撤离到操场后,负责清点人数,维护秩序。
三、演练安排 1.演练内容:(1)应急避震演练(2)地震紧急疏散演练 2.演练对象: 半坡小学全体师生。3.时间:
2013年5月14日下午第三节课。4.撤离安全地点:操场安全区
四、各班疏散路线: 一年级:教室西侧至操场 二年级:教室东侧至操场 三年级:教室西侧至操场 四年级:教室东侧至操场 五年级:教室西侧至操场
学前班:教室东侧至操场
五、演练准备
1.全体教师明确此次地震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2.演练前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学习有关避震和消防知识,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懂得在地震发生是如何自我保护。
班主任安排时间,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应急避震演练,熟悉疏散线路,进行自救逃生练习,直到学生操作熟练。
同时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
3.学生疏散时只允许一路通行。
4.疏散引导及搜救组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六、演练要求
1.疏散引导要做到没有无岗人,人人有责任。2.各班主任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注意班级门要畅通,座次安排要便于有秩序疏散,各班有本班逃生疏散思路。
3.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4.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超队,严格按顺序撤离。
5.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不得交叉。
6、各班以一路纵队逃生。
七、演练程序(一)启动程序:
总指挥在学校广播系统中宣布:老师们,同学们,半坡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长哨,连续三次)信号。2.上课教师(演练时为班主任)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靠里的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演练时间为1分钟。
3.一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短哨)信号。
4.老师让学生睁眼抬头,并告知学生,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地震)
1.信号员发出地震“紧急疏散”(三短一长,三次)信号。
2.每班靠门的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教师迅速将全班学生分成一路纵队,并指挥其有秩序出门。
3.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出教室门,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操场整队。
4.学生撤离到操场后,集中排队,各班班主任清点本班学生人数,并及时上报给现场指挥。
(四)紧急搜救。当学生撤离后,搜救组逐班级开展搜救工作。
(五)演练结束后有秩序返回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