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的历程(精选11篇)
电子音乐的历程 第1篇
一、19世纪前
19世纪之前, 关于声音和音乐的思索要追溯到古代时期。第一个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是由毕达哥斯加在公元前六世纪完成得。他证明了震动的弦乐器的弦长会相反地改变其音高的感知, 也证明了通过建立八度和谐理论, 五度和四度符合一个简单的比率形式。然而, 他的追随者, 没有按照实验的方法, 却尝试用纯数字的关系去解释音乐现象。比如Anaxagoras阿那克萨戈拉 ( 公元前499-428) , 认为通过感官知觉为理论支撑去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后来, 音乐理论家Boethius波伊提乌 ( 公元前480-524) , 在他的书中写到:同样的一系列感觉并不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而对同样人来说感觉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因此任何人在寻找到真理之前贸然发表关于改变的观点都是徒劳的。
Aristoxenus, 来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的反对者, 争论说音乐不能单纯地通过数学关系去理解。他预示了未来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音乐现象是在自然中被感知和认知的, 所以我们应该用实证性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在他的《On Harmonics》中, 他写到:“理解一段旋律是通过用耳朵和大脑去注意每一个区别。因为理解音乐需要依赖这两种能力, 感官和记忆,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当前的音乐的同时, 记住已经过去的音乐, 否则我们将不会有任何的音乐感觉。
Aristoxenus并没有被他的同辈所理解, 也没有被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家所赞同。这些人的思想都根深蒂固与毕达哥斯加的数字音乐论中。然而, 正是因为毕达哥斯加的影响, 音乐被视为一种更为高层次的教育, 与数学, 天文, 地理一起成为当时热门的四大学科。做为结果, 许多后来的科学上的革新都广泛的涉及到音乐及其感知方法的内容。
在科学革命之前的一代思想家中包括了一些杰出的实证主义音乐家, 其中在十六世纪有两位尤其著名。G.B.Benedetti贝内德蒂被认为是第一个将音高的感知和震动频率相联系的人。Vicenzo Galilei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他通过实验表明尽管管弦乐中和谐的音程是与简单的数字比率和弦长相联系,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方说, 是与音锤的重量有关而非与管乐器的体积有关。他还证明了如果保持弦的长度恒定, 改变它其它的参数, 诸如材质, 张力, 厚度, 结果也将导致音高感知的改变。从这些发现中Galileo提出反对把音乐纯粹理论化, 特别是把对音乐的解释单一的以简单的数字比率为基础。他主张音乐知觉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Galilei宣称关于和谐系统的争论是无意义的, 因为系统中所争论的那些很小的不同之处是不易被发觉的。科学革命早期的科学家中, 诸如Mersenne, Galileo, Kepler, Huygens和Descaters都对音乐知觉的理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时期, 弦乐, 管乐, 敲击乐中音高和震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被建立。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详细的涉及其它因素的说明, 诸如就弦乐器来讲它的材质, 厚度, 张力。同时, 正如和声级数和和谐共振被探索一样, 节奏的现象也被发现。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具争议性的。Galileo认为这是一个低层次的感知现象, 他争辩说和谐的声音被感知是由于在耳膜产生了一个特别的模式的刺激, 而不和谐的声音是因为这个刺激不规则而被感知的。
Mersenne莫森尼研究了单纯从听觉途径上引起和谐与不和谐知觉的交互关系, 但是Kepler开普勒认为高水平的因素反而更具可靠性。Descartes笛卡尔认为通过区分开感觉上的和谐和音乐上的和谐才是当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 感觉上的和谐被看做是一个低水平的加工现象, 而音乐上的和谐被认为是一个高水平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的卓越的科学家中, Mersenne莫森尼无疑是对音乐的经验主义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他的著作《Harmonie universelle》是这个课题在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得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发现。他设计一个精妙的实验方法来表现弦乐器的震动频率将随着其弦长而相反地改变。通过这个方法, 他将对音高的感觉和震动频率联系起来, 并以此来解释在毕达哥斯加时期已经被发现的音高和弦长之间的相反的关系。也是通过这个方法, Mersenne推测特定的频率是和特定的应高相对应的。
Mersenne也注意并研究了关于敲击的现象, 声乐的渐强和渐弱会在接近频率的声音在一起的时候发生。另外, 他发现复杂的器乐音调是由基音和大量的泛音所构成的, 而且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耳朵分辨出泛音序的五个部分。Mersenne认为接下来关于音色的研究应该假定不同的乐器产生的音色是因为他自身包含的泛音的组合而成的。
在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的著名科学家中, 为理解声音做出巨大贡献的有Wallace, Sauveur, Newton, Bernoui lli, d’Alembert, Euler.Newton牛顿和Leibniz莱布尼兹开创的微积分打破了传统的对音响学的理解。一个重要的数学上的贡献是由Fourier傅里叶在后来做出的, 他发现任何一个声波曲线能够通过许多简单的声波曲线叠加构成。接着, Ohm欧姆发展了这一理论。特别要指出的是, Ohm的声波理论中提到任何周期性组合的声波能够从一个具有特定频率振幅的简单声波的集合中被分析出来。这个分析成为了后来的声音及其知觉理论形的重要基础。而当时科技的进步使实验者有能力通过详细的 参数控制去探索对简单声音的知觉。这些科技成果包括有Cagniard发明的Siren和Scheibler发明的血压计。由Helmholtz亥姆霍兹发明的共振器, 使研究者有能力通过它的频率成分去分析复杂的音调。
掌握了这些新技术, 科学家们开始系统性的探索关于听觉机制的某些基本特征。许多研究者, 包括Savart, Helmholtz, Koenig都决心去研究人类能感知的最低的频率, 把这个平率局限在8赫兹到32赫兹这个范围中。后来Wegel测量出人类的听觉极限是从20赫兹到20000赫兹。另外一些科学家, 诸如Luft勒夫特和Vance万斯 , 尝试去测量最小的可识别的音高变化。
二、1860-1960
19世纪下半叶, 经验主义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开始发展起来。以经验说明心理现象形成的观点。从17世纪到19世纪, 英国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以经验来说明人的一切心理现象的形成, 其具体表现就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J. 洛克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联想的概念, 认为人生来不具备任何知识, 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 (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 , 不论这些观念如何抽象与复杂, 都来自经验和经验的联想。同时期, 如同心理学一样, 音乐心理学也被建立为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一开始, 大部分研究人员指局限于去研究对于单音或几个音的组合的认知。Helmhotz旨在为音乐美学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通过尝试去证明耳朵是怎样加工处理音高的, 音色, 音程, 和旋, 音阶, 音调最终是怎样和一段音乐的和谐构建相联系的。在他一本著作中, 表明了他的抱负, 一方面将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的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将音乐学和美学联系起来。Helmholtz亥姆霍兹强调说音乐比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更具有对纯感官上的印象相接近的关系。然而, 他同时注意到人类耳朵的内容显然可以被作为完全不同的音乐系统的基础, 这些都指出了艺术研究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名族音乐学)
与Helmholtz不同的是, 哲学家Carl Stumpf斯顿夫并不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 因而他不得不在另外一些机制比如物理和生理机制上做他的研究。通过依赖他自己的音乐经验演奏管风琴, 和音乐家合作。他的《Tones psychologie》包含有大量的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在一些论文中他预测只有通过后来及其严谨的研究, 这些观点才会被确定下来。因此他开始研究对音色维度的认知, 比如明亮, 暗淡, 饱满抑或粗糙, 同时也研究音色感知与物理的关系。他发现同样的音程在更高的八度上给人更深的感觉。对于一个拥有绝对音高的人, 他注意到这种能力的优势所在, 比如说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 一个优秀识别音高的能力通常来说是更重要的。就认知对音乐各个成分的融合来说, 他描述和谐是认知把声音的各个成分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印象。对于一个八度内的音而言, 五度, 四度, 三度, 六度是和谐的, 而其他的音程听上去不太能融合在一起, 也就是不和谐。早些时候, Helmholtz描述了在一段快速音乐中的不和谐。他解释说感觉上的和谐与否是与人的听觉界限宽度相联系的。
这些研究强调在单一的音调上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也许是因为所谓的建构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 他们是经验主义心理学出现的第一个学派。依照这个观点, 心理学应该在感觉层面来分析音乐经验, 通过训练被试, 让他们用内省法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 , 是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心理学研究通常要求被试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 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构造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直接经验, 内省法便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否定对意识经验的研究, 把心理学定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主张用刺激 - 反应方法进行研究, 完全否定了内省法。20世纪50年代后期,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意识又被带回到心理学中, 自我观察法重新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去找出他们音乐经验中的最小组成元素, 并了解他们组合这些元素的原理。这个学派的主要支持者是Wilhelm Wundt冯特 , 他在Leipzing建立了第一个实验性的性的心理学实验室。他对节奏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这些结果表明对于节奏的经验包括重复性的听觉, 以及紧张或放松的感觉。心理学家把节奏看成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在1900年, Wundt和其它许多的科学家研究了基于速度和不同类型的重拍, 这些连续的感觉的组成元素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Wundt的情感理论假定了三个两级化的维度, 高兴与不高兴, 兴奋与冷静, 紧张与放松。这些都是被后来对音乐情绪表达的研究所多次重复运用的理论。
在20世纪10年代初期, 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内省分析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取而代之的是欧洲的格式塔心理学及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应该旨在找到一个正确的图示 (或者模块, 格式塔) , 在这个过程中, 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论是根据许多原则形成的。诸如接近律 (单位趋向于与他最接近的单位一起形成格式塔) , 相似律 (相似的单位趋向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 。大部分的例子都是针对视觉感官上的, 只有少许讨论了音乐。比如说, 当一段旋律被移到另外一个调上以至于只有少量的原来的音甚至没有一个原来的音出现在移调的旋律中, 而这个旋律和原来一样能被我们所感知。旋律通常会使用一些小音程的组合 (接近律) 或者演奏通常使用具有相同音色的乐器 (相似律) 。显然的是, 节奏也同样适用于格式塔理论。在节奏的出现和重复中, 我们在长音符和段音符之间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区别, 而有少许不同的持续音却往往被忽视 (被感知成了相同的长度) 。这两个理论都可以被看作是为完成格式塔理论所做的努力。而格式塔理论在音乐上的更深远的应用, 通过一些不同的术语, 在很久以后才出现。
格式塔理论也影响了Geza Revesz, 格扎瑞福斯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为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他对音乐心理学所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被称之为音高的两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意思是音高间的差别, 将随着声音由低到高持续增大。而音色间的差别将在每个八度中重复交替。这两个组成部分在后来Shepard的一个著名的证明中被独立出来。德国音乐心理学家Albert Wellek发展了这一理论, 指出存在两种类型的听众。一种“线形”的听众会更多的注意音高, 而另外一种“环形”的听众会更多的注意音色。
在美国, 心理学被行为主义学派所深深影响。行为主义学派认为, 心理学需要摒弃对意识 (唯心主义) 的研究, 而以行为研究为中心。尽管音乐心理学也受到了这个学派的影响, 但行为主义可能更多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 强调在提高各种音乐技能的时候适宜强化的重要性。然而, 美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行者, Carl E.Seashore并不喜欢行为主义的研究。他在爱荷华州大学聚集了一大批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特定的装配有准确时间记录的设计, 去研究在钢琴、小提琴及声乐表演中音乐力度的变化和音准, 从而修正了来自于有关测量音乐能力的实验设计中大量的偏差。这个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止了, 但是这个实验的许多实验成果直到今天都还在作为音乐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基础。
Seahore最为著名 的贡献是《Seashore Measure of musical Talent》一书, 它包含了对音乐基本能力诸如区别音高, 强弱, 持续时间及音色的测试, 还有更进一步对节的区别奏甚至是整个音乐记忆的测试。他因为缺乏真正的音乐内容而备受批评, 然而, 他对音乐认知的研究要比以往的研究范畴宽广得多。在《Psychology of Musical Talent》中, 他认为了在音乐行为, 音乐记忆, 音乐想象, 音乐智力, 音乐感觉和音乐思维中, 每个领域都包含了几个基本因素。为了找到一个人在这些不同领域的能力, 他设计出三十种不同的方法, 包括六种在前文中已经提及的和许多没有提及的诸如听觉敏锐程度, 听觉和动态想象, 准确分辨乐章, 准确的节奏把握, 声音控制, 音乐联觉以及因音乐引起的情绪反应。然而, 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于音乐性的认知也得到了研究, Bllroth, Von Kries, Revesz, wing, Lundin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在《Wing Standardized Test Of Musical Intelligence》中, 包含了关于对和声分析, 音高改变, 音乐记忆, 以及对节奏, 音乐和谐, 音乐张力, 音乐断句的理解等测试。
另外, 在这个时期, 大量的研究及论文也在不断扩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有音乐欣赏及表演心理, 心理受音乐行为的影响, 音乐创作和音乐社会心理等等。另外音乐治疗研究是被Ernst Kurth恩斯特库尔特提出的。
三、20世纪后期
音乐心理学在20世纪后期主要有四个研究主题: (a) 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 (以及对和声和旋律的基本属性的认知) (b) 音乐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c) 音乐表演的潜在加工过程 (d) 与音乐欣赏相关的情感过程 (如音乐偏好, 音乐感情) 。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针对西方传统音乐, 集中在从巴赫往后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
从20世纪年代起, 认知心理学毋庸置疑的成为了重新塑造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研究音乐的绝对力量。这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应用性实验中发展起来。随着复杂的实验科技不断发展, 认知心理学被运用于精确控制性的任务:研究意识加工的本质 (而不是简单的内省分析) 。它的主要理论是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 , 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的概念可以看成是一个相互连接但又分工明确的集合。正如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复杂的输入 (比如语言) 引起的认知过程和表现, 因而20世纪末的大量音乐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几乎都是有关音乐聆听, 音乐感知及音乐记忆的潜在心理过程。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其中包含了一种想要尽可能多的控制实验环境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意愿, 而对表演的研究会失去这些控制, 对作曲的研究也一样。
不足:认知心理学在对认知过程的理解上取得了它最大的成就, 但是认知的范围局限在秒钟而不是分钟甚至小时。比如说, 有非常多的研究是研究人类怎样加工单个文字的, 另外还有许多研究是研究人类是怎样加工句子的, 而几乎没有研究去研究人是怎样加工一篇完整的文章比如书本或者戏剧里面的。同样的, 音乐上的研究也更多的局限在了和旋, 乐句这个级数的对象上, 而没有人去研究一部完整的作品。
然而, 对感觉研究的重视引起了重要的共鸣。在同时期的一些国家和城市中, 很多人都会在一天多次听音乐, 却很少创作或者表演音乐。音乐心理学, 如同其它科学一样, 是寻找规律的学科。因而它有一个趋向去研究大部分人的音乐偏好。
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尽管认知心理学占了主要地位,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抑制其它的研究方法。比如说在对音乐技能及其被掌握的研究中, 就将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情感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动机心理学的观点联系起来运用。对婴儿和小孩的音乐能力的研究还结合了遗传学, 生物社会学和跨文化的观念。而在人类拥有新方法去测量大脑在正常知觉行为中的活动后,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突破。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第2篇
人类利用电子通讯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用电报报文发送商务文件;70年代人们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传真机来代替电报,后来人们开始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作为企业间商务的应用技术,这也就是电子商务的雏形。
第一节1995-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萌芽
1990年,联合国推出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套EDI标准(UN/EDIFACT),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电子商务的序幕。同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一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是从EDI应用开始的。1990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中国海关等部门组成了联合小组,研究UN/EDI-FACT标准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在我国外贸企业中得到应用。
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1993年3月,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并部署了“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9月4日,“金卡”工程启动。同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奖”工程。
1994年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启动。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1995年4月,中国科学启动百所联网工程。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同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中国黄页”推出了定位于外向型企业的贸易撮合服务,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全新的贸易桥梁。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1996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IECC)正式成立。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承建并运营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是国家“金关工程”的骨干网络,是我国外经贸专用网络。1996年9月单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的第一个用户。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实现了互连互通。
1995年底,随着互联网络开始演变成为一种新潮,网络开始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基于商务网站的电子商务业务和网络公司开始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
1996年8月,留美博士张朝阳在美国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先生和美国风险投资专家爱德华·罗伯特先生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办搜狐(sohu.com)。1997年,各种网站的广告和宣传大量出现,电子商务的名词和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陆续推出,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的序幕。1998年,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以推广网络和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应用。1998年10月5日,纺织品配额招标系统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投入运行,全国首次实现纺织品被动配额电子招标。
1998年12月1日,软件公司北京四通利方宣布并购“华渊资讯”,成立全球新浪网,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1998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电子商务工程。
1997年和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正是一些IT厂商和媒体,尤其是以IBM为首的IT大厂商,在1998年以前的中国电子商务热中扮演了无可争议的主要角色,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介绍、应用与发展,使得中国电子商务技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跟上世界潮流,并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对中国电子商务来说,是宣传,是启蒙,是概念和技术的推广。
第二节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星火燎原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进入以探索并推出大型电子商务项目为特征的新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网民数急剧增加;境内外风险投资大量介入;人们对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从总体上看,中国电子商务已经从宣传和启动阶段,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可以说,1999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真正的转折点和起点,拉开了星火燎原、百舸争流的序幕。
1999年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中国的ICP和ISP等网络服务商们开始大举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新的电子商务网站和新的电子商务项目猛然间急剧增加,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每天都有各类电子商务信息与咨询网站、网上商店、网上商场、网上商城、网上邮购、网上拍卖等站点诞生,中华同网、8848、易趣等知名网站建立。
电子商务发展地域也在迅速扩大,从原先几乎局限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极少数城市,开始向沿海及东部、中部各大城市发展。
随着B2C.C2C的发展,B2B也有了一定起步。1999年,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和工商企业开始酝酿企业间电子商务(B2B),首都电子商城推出企业间电子商务,海尔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开始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应用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初具体系。网上支付由1998年招商银行等的试行,在1999年则进入了多元化的实用阶段,典型的如首都电子商城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等。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出现可喜的突破。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角已经变成了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和致力于电子商务项目的机构。1999年的发展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开始由表及里,从虚到实,从宣传、启蒙和推广进入到了广泛而务实的发展阶段。
1999年4月,首届在线广交会与第85届现场广交会同期开幕。通过在线广交会可实现:企业及商品信息在线实地发布;网上实时、实地贸易洽谈。
1999年5月18日,B2C模式的8848同站建成。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并于同年7月在美国Nasdaq以每股20美元成功上市,成为在美国NASDAQ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上市一周内股价攀至67美元。1999年8月18日,易趣在上海成立。
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的“大跃进”也暴露出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问题。“商务为本”观念依然薄弱,重技术,轻商务;电子商务企业炒作之风盛行,以实现资本运作和上市为目标;忽视经济效益,普遍强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和神奇力;电子商务模式缺乏创新,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如AMAZON,EBAY,AOL和YAHOO等)的模仿和移植的水平上。
第三节2000年中国电子商务跌宕起伏
2000年,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规模都进入了高度膨胀期,商务网站超过2500家。“门户”网站的概念被进一步演绎为水平门户、垂直门户。其中网上购物类(B2C)为数最多,达到1500家以上。据统计,2000年在配送、支付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网民人数有了成倍的增长,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网民参与网上购物的比例达到10%,全年网上消费额超过3亿元。
2000年的上半年,几大门户同站的相继海外上市,引起中国电子商务进一步的“虚火上攻”。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暴跌行情下逆风上市;4月18日,联想推出门户网站FM365;2000年5月,金山和联想共同投资组建的卓越网正式发布;2000年6月30日,网易在NASDAQ上市,但首日跌幅高达20%。2000年7月12日,继中华网、新浪、网易之后,搜狐在NASDAQ以低于预期价3美元的发行价挂牌上市。2000年12月12日,王峻涛带领my8848正式从8848母体剥离,成立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继续主营BtoC电子商务,8848从事B2B电子商务市场服务。
2000年下半年,Nasdaq股票市场持续跌落,综合指数由最高峰时的近6000点跌至不足3000点,多数公司的股票市值折损近半,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在投资者心目中,门户这种商业模式已令人质疑,赢利结构单一,经营模式简单,在线广告成为几家中国门户同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三大门户的广告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85%,搜狐更是高达95%。股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电子商务公司的评价更加务实。
2000年,国内B2B在网络热潮的涌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3月初,青岛海尔与广东美的在同一天宣布进军电子商务;3月12日,春兰集团宣布进军电子商务;4月10日,TCL在京宣布以“缔造信息家庭新生活”为主题向因特网拓展;专门做B2B交易平台的网络公司,如阿里巴巴、8848交易网站,垂直商务门户网站,如eb2000、中国纺织电子商务网等,为企业和它的用户或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提供了平台。
纵观200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在经历了几年艰苦的探索和积极的努力后,国内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善。首先,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电视网等通讯网发展迅速;其次,电子商务法规建设有了较大进展;此外,随着安全等问题的逐渐解决,政府、各行业部门以及众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已经从密切关注开始走向了实施,涌现了一些成功进行网络销售和商务活动的企业,一些传统行业纷纷准备或已经上网。
IT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上要更领先一点,以务实的脚步向成功的电子商务迈进。方正科技司实施“先内后外”的策略,在内部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1999年就开始正式运行电子订单系统,2000年已从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中源源获益;浪潮集团于2000年初实现了面向全国代理商的B2B业务,并在其网站上开设了B2C购物商城;联想神州数码的交易平台E-BRIDGE以其迅速、规范、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成为厂商和代理商的桥梁。
但是总的看,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比例还很低,据调查,大型企业开展B2B电子商务的仅占10%左右,中小企业约占1%。和一些全球性大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差距还相当大。
第四节2001年中国电子商务利润为本
受全球经济总体形势影响,2001年世界IT业首次遭遇了严重挫折。网络经济也不例外。“9.11”事件的发生,无疑使本已不景气的世界IT业又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但是“9.11”事件以及随后的炭疽病菌**使得很多人对民航、常规邮件的安全“望而生畏”,为电子商务的复苏创造了契机。
2001年,电子商务进入“调整年”。各种电子商务企业都从股市上得到这样的暗示:没有赢利的收入增长不受欢迎,只有赢利和利润才能保证企业发展。
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2001年8月9日,王俊涛从MY8848辞职。不久,供货商追付货款,MY8848的B2C业务陷于停顿,8848也彻底转型为一个技术服务公司。9月4日,由于误报年度财务报表,并未能按时提供准确的2000年年终报告,网易被纳斯达克宣布暂停交易。2001年9月,卓越网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赢利的电子商务企业。
根据CNNIC的调查,2001年我国的B2C电子商务基本稳定:(l)B2C已拥有广大的客户群。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为3370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49.8%,绝对数量已经相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平均人口数量。即使如此,网民占我国全体人口的比例还不足2.6%,表明今后增长潜力巨大。从网上消费者的现实情况来看,2001年,通过网络商店消费的用户比例为31.60%,与2000年同期持平,这表明一年来中国的网络用户并没有离开电子商务。(2)消费者信心保持平稳。半数以上的用户仍然认为网上购物是将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显示中国网络用户对网上购物事业充满信心。用户对网上交易的满意度有明显上升,对网上购物经历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用户达到38.3%,而这个比例在一年前为27.72%,在2000年同期仅为16.42%,这表明网上购物的总体状况事实上发生了明显改善。(3)网上购物心理趋于成熟。用户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居前三位的是: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操作方便。(4)相对于B2C,B2B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状况更好一些。随着政府采购政策的实行,以及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战略采购的施行,B2B的电子商务模式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其市场容量也更为巨大。
据统计,2001年中国B2B网站达1345个,能够有效、持续运营的有667家。其中综合类网站149个,包括中国商品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等,有72个综合类网站能够持续运营:专业类网站1196个,有464家网站从事内外贸信息的发布和会员服务,其中外贸网站281个,区域性网站219个。在这些专业类网站中,有50%左右能够持续运营。与此同时,一些大型企业的B2B交易网站并没有公开运行,只是在自身的供应链中使用。在商贸批发领域,比较多的企业只是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并没有展开实质性的交易。
2001年,B2B电子商务成交额为1075亿元,比2000年的767.7亿元增长了40%。其中,家电业的交易额达到210亿元以上,石油行业的交易额也超过了165亿元,信息产品、纺织服装和日用轻工产品的出口中,通过B2B达成的交易也都在100亿元左右。
在各行业中,电子行业的电子商务参与比例较高,达到了35.l%,其次是汽车行业,建筑、电力行业较低。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加入WTO带来的激烈竞争有关。金融、家电制造、石油化工、信息产品制造和分销等行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参与B2B交易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交易额相对较大。
开展B2B电子商务应用的中国企业,普遍取得了一定成绩,电子供应链初见成效,其中大型企业的采购和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石化、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宝钢公司以及神州数码的B2B交易,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电子化供应链,带动了一大批业务伙伴企业把他们的业务搬上网.这对2001年国内的B2B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海尔集团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截至2001年,利用其网络采购平台,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物资采购方面应用电子商务投入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由此产生的库存量减少,采购价格下降等为企业带来了1.8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大公司效应”的推动力依然是国内B2B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一些传统大型外贸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对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有效拓展了业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
虽然企业普遍关注电子商务,但大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很多网站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网站都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上网与企业经营之间几乎没有可以结合的地方,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司的业务严重脱节。
200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l/7。
随着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需求增加,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社会商业信用问题、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标准化问题、网络支付问题、企业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问题、网络市场规模问题以及IT技术和管理信息人才问题,这些都困扰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成
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不完善,企业信用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控制保障,影响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和应用。
第五节2002年中国电子商务拨云见天 纵观2002年,全球电子商务“由阴转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交易额持续增长。跌入低谷的中国电子商务终于迎来了反弹的大好机遇。无论从硬件、软件、法制环境,还是从政府及国内外厂商的努力表现来看,中国电子商务都一扫颓势,显示出健康、蓬勃的一面。
2002年,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为电子商务的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01年我国上网人口增加近50%,拥有3370万网民,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2年7月,中国用户的互联网使用率占全球互联网总流量的6.63%,达到5900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网民的分布和层次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全年上网计算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等都继续保持了超过20%的高增长速度。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2002年,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经进入的新阶段。无论是最基础的网络设施,还是基干网络的各种商业应用,都给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02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工行、农行、中银、建行、交通等十四家全国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通过测评,被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正式授予“国家信息安全认证系统安全证书”,在网上交易和支付安全方面有了重要突破。另外,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法律也在趋于成熟,更多的法律正在酝酿之中。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12月7日,广东出台国内第一批地方性的电子商务管理法规《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为全国电子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法律保障。
在这些有利条件下,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不断攀升。2002年9月,实华开单笔跨国网上采购额突破千万元人民币,刷新亚洲网上开放式纯电子商务采购新纪录,为采购方节省金额百万余人民币,节省比例达到10.72%。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达5093亿元,突破月交易量5000亿元大关,创下该业务开办以来单月交易最好成绩,交易笔数共48.9万笔。2002年全年,中石油网上交易交易额突破190亿元,电子采购和电子销售创历史成绩。
2002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服务以改善信用环境。2002年4月25日,北京实华开提出全球第一个世贸电子商务行业标准Gehub,这个行业标准对世界B2B产生重要影响。2002年10月22日,北京青年报网站(YNET)宣布建立基于“团购”的崭新电子商务平台一Tuangou.com商务中心,显示网络媒体向电子商务领域不断迈进。
传统行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也不甘示弱。3月,重庆摩托车产业开始驶上网络快车道;5月,全国最大的家电电子商务联盟在山东组建。中华纺织网推出了B2B实时在线沟通系统,中国纺织企业可以上网谈生意。自2002年盛夏起,房地产信息在线交易系统也可以实现房地产网上交易。
2002年,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先后出台的二、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三大门户网站经营状况大幅好转,实现了较大的增长甚至赢利。作为中国网络经济的晴雨表,中国三大门户网站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从三大门户网站200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来看,网易的非广告收入已占总收入的86%,搜狐占51%,而新浪则占38%。其中游戏产业和短信服务异军突起,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网络游戏已形成益智休闲类、社区式和大型网络游戏三大细分市场,用户数已达807.4万,其中付费用户达401.3万,占到了总数的约50%。网络游戏产业规模为9.l亿元,而电信业务由此产生的直接收入则达68.3亿元;PC、网络游戏服务器、网络及存储产品、软件及服务等行业产生的直接收入为32.8亿元人民币,出版和媒体行业也由此产生18.2亿元直接收入。
200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收入大范围、大幅度增长,网站赢利已成大势。卓越、当当和阿里巴巴等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收入和利润继续增长。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同站的电子商务等非广告收入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及其业务由免费转为收费,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从粗放逐渐走向成熟。
第六节2003年非典时期非常商务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全球。由于“非典”病毒的近距离、接触触式传染的典型特征,使电子商务远距离、非接触特性以及时间和空间无关性等典型特性被无限放大。而“非典”的重灾区在中国,中国电子商务在“非典”时期的表现为世人所瞩目。
据CNNIC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00万,半年内增长了890万。上网计算机已达2572万台,域名在今年3月份开放二级域名以来出现迅猛增长,总数由半年前的不足18万个,增至250651个,增幅为39.6%,另外我国互联网的其他宏观数据也都有较大的增长,网民上网时间增长,网上购物人数增多,网络游戏用户玩游戏时间加长,短信息服务大幅增长,说明不但我国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已走向深入。
非典时期,中国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电子商务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得到广大中国公民的青睐和信任,中国电子商务潜在的广大需求市场,在非典时期得到充分展现和释放。
不少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成果喜人。据新华网5月29日报道,卓越网平时月销售额约一千万元,而从4月29日到5月4日,仅短短的5天,销售额已经突破1500万元;易趣网日均的出价次数从2003年4月的三万多,增长到超过四万,日均交易额从2003年3月180万元猛增到230万元。
在NASDAQ,中国电子商务股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追棒。非典时期三个月,NASDAQ交易所“新浪”股票每股市价由3月31日8.42美元上升到6月30日的20.25美元,平均上升了2.4倍;“搜狐”股价由10.92美元上升到34.00美元,上升了3.l倍;“网易”股价由14.95美元上升到36.47美元,升2.4倍。2003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三个月来,这些中国电子商务股股价的飙升,使它们成为NASDAQ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绩优股。它们股价的成长速度高于NASDAQ所有股票平均成长速度十倍以上,它们成为高速成长股,其成长速度列NASDAQ所有股票的前10名。
电子地图的发展历程 第3篇
详尽的世界地理信息、厚重的道路交通图集和不方便折叠的地图,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之前人们出游时遇到的窘境。旅行过程中想找到目的地,绝非易事。而在今天,要完成目的地定位工作,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电子地图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是Palo Alto研究中心,隶属Xerox公司,他们在1993年首次推出电子版世界地图(Map Viewer)。10年后,OpenStreetMap在伦敦以非商用的形式免费发布,这版世界地图仍然只提供地理数据查询服务。2005年2月,Google推出自己的电子地图,在此之前,这个搜索引擎巨头收购了拥有Keyhole和ZipDash两项关键技术的几家公司,而这些技术构成了Google地图的基础。2007年,Google地图不仅包含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目的地查询服务,还扩充了一些特殊地点和旅游胜地(即所谓兴趣点)的数据信息。同一时期,Google Traffic发布,直到2011年,德国才可以享受到Google Traffic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从2007年10月开始,Google就一直在考虑为美国运输行业提供运输线路规划服务,2012年,这项服务在德国成为现实。然而,在2008年8月,Google为行人提供的道路规划服务就已经实现。
2011年,Google开始搜集室内导航数据,帮助人们在复杂的建筑群内部找到目的地。
2008年,Google发布Android导航App,进一步提升了Google地图的人气,也使得电子地图领域的竞争加剧。2009年6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电子地图,取名Bing Maps。2012年9月,苹果公司把Google地图集成到其iOS操作系统内,放弃了推出苹果地图的努力。
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快速地由原来的工业化社会想信息化社会转型,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使得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半导体取代了电子管是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具有跨越性的突进。当电力半导体器件出现以后, 半导体器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使得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起来, 电子技术的应用从原来的弱电领域进入强电领域。
进入二十世纪后, 电力器件不停地出现, 使得电力电子技术逐渐将电子交流技术、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三者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 电子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社会逐渐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的漫长过程中, 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现今,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电气工程领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气节能和电力牵引。因此, 要想探究电子技术系统的发展历程, 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 新能源发电发展历程。
当今社会, 能源问题是全球面对的一个共同的危机。由于全球各国的煤储量、石油储量都在迅速地减少, 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 新能源的应用已经迫在眉睫, 世界各国对此十分重视。为了新能源的利用问题, 世界各国各自启动了各项能源计划, 表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应对这种必然发展趋势的需要, 在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与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相关的学科以上各级都开展了与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研究。可见新能源发电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技术急缺的时候, 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为:二并网变换器主要来源于进口产品, 我国对外来产品的普通运行经验不够, 我国的国产产品仍然在费力的摸索中逐步前进。我国产品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装备的可靠性差, 产品的有关性能和功能还达不到要求, 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这样, 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系统仍然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表现如下:
首先, 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开始向大容量发展。我国发电系统的单机容量已经用兆瓦来作单位, 并且它在向更大的容量方向发展。其次,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高能性。这种特性主要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在应用时所展现的高可靠性和高效率, 还有电力电子技术为了适应电网所需求的低电压穿越以及对电网进行的孤岛保护等。
2 智能电网发展历程。
智能电网也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电子行业兴起的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基本上认为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通讯技术等是驱动“智能电网”的主要因素。事实上,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包括灵活输电、新型储能、传感、先进的信息、控制等技术, 它承载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以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近些年来, 世界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愈加重视, 2008年, 美国提出了智能电网计划, 企图用智能电网对各种新能源进行入网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对能源进行分布式的管理, 最终是美国创造出世界上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记录。同年10月, 我国也针对智能电网正式地启动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研究项目。并依据这一项目规划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所谓“三步走”战略, 即在2010年将我国的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建成, 在2020年将我国具有初步智能特征的数字化电网全面建成, 在2030年使得我国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得以真正建成。可以说, 电力电子应用系统近些年来被广泛运用与智能电网中。
3 电气节能发展历程。
变频调速作为电气节能的主要内容。它是解决我国节能规划工程中电机系统节能的关键。我国政府对自2006启动的节能规划工程投入颇多, 因此, 节能这一举措势在必行。
变频调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依靠作为电机的电力电子变频器驱动电源。随着我国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变频调速技术也变得日趋成熟, 在市场上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且其保质期延长了许多。目前, 我国高压电机系统中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大约有20%, 而低气压电机系统中采用此技术的大约占30%。可见, 我国使用电力电子变频器来驱动源的变频调速系统在未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 变频调速系统将会在未来继续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成为一个集成型、专用型的系统产品。它的特点即是将变频器、电机以及其控制集于一体。
4 电力牵引发展历程。
电力牵引对于我国的交通系统来说, 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 由于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它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交通的发展重点。
近几年来,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我国利用电力牵引技术制造出许多种类的电动汽车。而在电力牵引中, 最关键的即是电力传动与电力电子。可见, 近些年来,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愈加成熟。
5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讲述,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在我国已逐渐发展起来, 并广泛地运用于工业领域, 在此运用过程中, 我国在工业领域方面的效益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可见, 电力电子系统不仅在过去几年里逐渐代替其他技术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的支撑设备。其发展历程是一个曲折不断前进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将更加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领域, 并在未来的各领域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发展热点综述[J].变频器世界, 2010, 01:41-43+52.
[2]赵争鸣.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一些新发展[J].电力电子, 2010, 01:6-10.
电子病历发展历程 第5篇
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病历的使用正成为一种趋势。回顾我国这些年来电子病历的应用发展历程,电子病历应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并朝着广度和深度双方向发展,人们对电子病历的概念理解也开始从朦胧意识阶段向理性现实阶段转变。但是,尽管如此,受到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同样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为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化要如何提速发展呢?
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它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
199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了CPR研究委员会的专题报告。报告研究了自1915年美国开始有病史历程,总结了近40年来实现病历记录计算机化的经验,全面论述了CPR发展的各个方面,指出实现CPR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报告对当前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发展有首重要的指导意义。1993年9月,在法国马赛召开首次健康卡系统国际会议,研讨健康卡的应用、效益分析、实施策略、安全保密、标准化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在中国,1994年第6届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国家卫生部提出“希望到本世纪末,全国将有若干家医院能够真正实现完整的CPR系统”。这一切,都表明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医院使用的传统病历主要是记录在纸张和胶片上。传统病历在使用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易变质、占地多、不易保管、查找和存取麻烦、不能几个人同时借阅同一份病历等。用计算机化的病史记录系统代替手写病案始终是医院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计算机应用于医院40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病历管理和病程记录计算机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是用于贮存和管理病历文件(如病案首页、科研病历等);第2阶段是用于出院病历的数据库管理;第3个阶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输入和存贮病人的基础资料、医嘱、各项临床检查结果和医学图像等资料,形成规模巨大的病历信息库。
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电子病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性能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电子病历的特点主要有:(1)传送速度快 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能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时,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地查出并显示在医师的面前。
(2)共享性好 现在使用的常规病历有很大的封闭性。医院诊治病人的记录只保存在本医院,如果病人到其它医院就诊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使病人增加了不少必要的痛苦。而采用电子病历后,则能够克服这些不足。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和IC卡)来传输。病历的共享将给医疗带来极大的方便。
(3)存贮容量大 由于计算机存贮技术尤其是光盘技术的进步,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而且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或IC卡),其容量也是可观的。
(4)使用方便 医务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复制也很方便,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5)成本低 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目前,电子病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投资和人员培训,有些医务人员甚至很难适应计算机操作。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系统停顿,无法进行工作,因此,经常需要保存手工的原始记录。还有在将病历数据输入计算机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主要是操作失误),需要严格的检查,以防止发生差错和事故。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是医院中医疗信息系统的核心。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的医疗提供信息服务,其各项功能都是建立在对病人的病历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它包括:①病人的姓名、性别等自然信息。②病人的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流行情况。③病人在医院所接受的各种检查记录。④医师为病人所做的各种治疗记录。⑤对病人的护理记录等。
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健康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情况,如姓名、年龄、药敏等等,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经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作出诊治处理意见。如果是疑难病例,经治医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请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提出会诊意见,以帮助经治医师作出治疗方案。电子病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这个医疗会诊的时间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国外于1994年推出的多媒体电子病历记录系统——Viewscope,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该系统是集图像、视频、声频以及文本于一体的多媒体微型计算机系统,它能从多种数据源同时存取信息,使医务人员能从一台普通的桌面微机系统上一次查阅有关病人的所有病历记录,如X-光片及超声波图像,观看有关病情记录的录像以及录音等。Viewscope系统中所存贮的信息包括: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CA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X-光片、超声波图像以及照片等;②病历记录、图表、信件以及单据等文件;③手术期间录制的录像片等;④有关医疗报告以及对X-光片解释的录音等。多媒体电子病历系统Viewscope还能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相联接,形成一个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电子病历建设面临利益角逐
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电子病历的应用,这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尤其是在区域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下我国各地区推进电子病历的应用大致分为两个方式:一是国家试点工程,在城市和农村建立健康平台。就像广东佛山医院,前不久在市卫生局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下,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卫生信息系统、区域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到明年6月止,市民持“电子病历”在8家医院和南海区医疗机构,其身份识别、治疗信息互通将再无障碍;二是有能力的医院将自己出资,开始牵头建设电子病历。这种情况今年在浙江、广东等省份开展得比较多。例如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都已经开始项目。现在,政府并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必须要建立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而只是鼓励去尝试,这就有很宽的限度让各区域和医院自行发挥。但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城市建立电子病历都是以医院个体为单位,这犹如一座座孤岛,并没有使它完全推广开来。
电子病历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区域局限性的制约,这和经济与人口数量有很大关系。一般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地区,电子病历建立的比较完善。作为城市试点的厦门在两年内建立了100万份电子病历,现在已经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整个城市中的36家医院均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约占整体的70%。
那么电子病历在国内的推广到底遇到了什么阻碍和挑战呢?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电子病历应用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这其中包括患者、临床医生、医院管理者、社区医生、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科研机构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在电子病历信息采集和使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不同的功能要求和信息标准。可以设想,如果要把创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分散存放在不同机构和部门,又隶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逻辑实体,还要给不同的人按不同的要求使用,这件事情会有多难。不但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解决体制机制,规范管理各方面的问题。
第二,电子病历信息资源时空跨度大。由于居民流动性大,生命长期性,信息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因此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规范统一后才能共享。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业务要求不一致,都要从各自视角对数据和信息标准提出要求,这无疑是电子病历资源共享面临的严峻考验。电子病历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也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三,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医院信息化实践证明,电子病历信息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领域无法比拟的,因而导致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开发投入很大,效益回报不明显。特别是这些信息标准的属性应该属于公共产品类别,但是政府没有足够的预算支持电子病历标准的开发,而没有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就难以实现信息交换的要求。正是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才导致电子病历标准滞后,因此目前电子病历应用只能是个性化、小规范,局部项目首先启动。通过实践,提出信息标准使用的技术规范。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立即拿出一个完整的电子病历标准体系,政府只能扮演引导标准开发和选择的角色。
综上所述,电子病历应用发展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必然会提出挑战,要求创建新的业务需求模型,要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逻辑架构和新的数据标准体系。这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在医改中的前瞻性作用
不仅是电子病历的推进,新医改各条意见也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现在好似一个政府机关的非盈利结构,收入可能来自于技术或其他方面。但新的医药卫生体制对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医院需要与时俱进,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就对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经营医院要像经营公司一样,加强商业性目的。医院自负盈亏的压力会变大,这就要求医院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管理上一个台阶。企业上ERP,医院就要上HIS。现在HIS更加偏向于对临床和门诊等外部工作的管理,今后将发展为对医院各项管理、医疗护理、物资经济和科研教学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实现医院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现在医院对管理还没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其次是医师的信息化意识要加强。这不只是出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在医疗行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出于操作性差和对医疗技术的保护,他们没有用好HIS和电子病历,这将大大的拖累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第三是CIO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中国很多医院的CIO都是半路出家,并不是IT背景出身,有时是从业务部门调转过来,IT的专业性是对CIO最大的挑战。虽然他们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无人比拟,但是对IT技术的前瞻性认识还不够,尤其是在IT辅助业务的专业性方面。所以整个医疗行业对IT技术的接受程度很差。这是个需要长期改进的问题。如果院长是对业务精通的人,那么他们应该举起医改的大旗,专门运作医院,成立类似委员会的组织促进此事,才能推荐信息化的建设。同时需要医院做些外部咨询和规划,寻求外部力量帮助医院进行IT规划的完成。
医疗信息化要自己唱主角
和其他行业类似,在中国市场上,国内IT厂商在医疗行业的积累和发展远不如国外厂商。前不久在深圳召开的“2009中国国际医疗电子大会”上,不时可以看见IT厂商在会场上穿梭的身影。不仅有传统医疗电子巨头GE、西门子、飞利浦等厂商参与,英特尔、微软、IBM等IT巨头也在展会上以“数字化医疗”的概念亮相,而本土企业也仅有东软、用友等组队参展,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医疗市场上IT厂商的纷争格局。
中国做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很多,但多是在低端竞争,他们鲜有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推出,更多的作用发挥在系统局部的应用和集成。这使他们缺少成功案例的积累,导致对行业的影响力较小。
那么如何解决突破这种窘境呢?一般是说“解决问题,突破困境”
中国的IT服务厂商应该在原有技术和服务能力基础上,实现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宽和发展,并提供对IT基础架构生命周期的全程服务,包括咨询、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保修等IT基础架构的全程服务,并且在理解客户独特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依托技术和知识资源以及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以成熟的服务解决方案和强大的执行能力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积极协助他们通过融合IT与业务提升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本土IT企业,自己当主角。
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各医疗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让信息资源“转”起来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系统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使各种医疗资源、医疗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大范围、多角度、宽领域的协作和共享,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医疗协同服务,这是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核心部分。包括医疗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如医疗文档、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医疗协作,如农村与城市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医疗。②医疗保障服务,包括医疗专业配送,如药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网上信息服务,如网上预约、挂号、咨询、信息查询等;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如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健康档案管理。③协同医疗监管服务,主要对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医疗协同服务与医疗保障服务提供监督、管理与评价,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协调与配合,使其正常运行并有机结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它以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为核心,接入医疗协同机构、服务保障机构和监管服务机构三方面,实现平台内部互联互通。
信息化重整医疗资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
区域卫生数据中心通过在平台各机构内设置前置机和通信网络,收集有关的数据(如医疗文档、医学影像等),再经过一定的统计分析,为整个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共享提供基础。医疗协同机构是平台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血液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它们通过平台共享数据、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实现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医疗等业务功能。
服务保障机构是平台的基础,如果把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比作“心脏”,医疗协同机构比作“骨架”,那么服务保障机构则可以看作是平台的“血肉”。它包括医疗专业配送机构、网上信息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医保机构等,在患者与各医疗协同机构间及各医疗协同机构间起到联系桥梁的作用。
监管服务机构包括卫生监督局、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等,为医疗协同机构和服务保障机构提供支持、协调与配合,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正常运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功能分为居民服务、卫技人员服务、医疗协同机构服务和卫生监管部门服务。
居民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医疗保险、健康教育和信息查询等;卫技人员服务主要包括科研教育、信息查询、信息公告和互动平台等;医疗协同机构服务主要包括转诊与会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专业配送、科研教育和信息查询等;卫生监管部门服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医疗机构管理、血库血源管理、设备器材管理、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等。
双向转诊让区域医疗资源“转”起来
双向转诊是为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而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所进行的社区与医院间转院诊治的过程。目前,基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双向转诊已成为发展趋势,国内不少城市已开始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双向转诊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始。对于一般患者,社区通过电话、网络与医院双向转诊办公室联系后由患者自行前往即可,部分需住院患者可经社区直接联系医院住院部。而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社区需派专人护送。
信息化重整医疗资源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有理由相信,立足于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国内的双向转诊工作必然会有所推进,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也会有所依托。
由于社区就诊的大多数疑难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不明确,在制定具体上转指征时应以病人的症状作为转诊指征,少量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则以病种制定转诊指征;大多在医院就诊的疑难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已明确,制定医院下转和医院互转具体指征时应以病种制定转诊指征。由于各医院和社区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的转诊指征可由医院和社区协商制定。建立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参考指征、标准和流程等,构建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双向转诊系统有效运行的可靠保障。政府应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如医保政策),加强对双向转诊的监管和考核,建立起政府对双向转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按照要求开展双向转诊的医院或社区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进行惩罚;同时应建立起对居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推动双向转诊系统工作深入开展。2012年,医疗信息化会怎样?
毫无疑问,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不仅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乃至边远地区,人们对于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这推动着我国走上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和体验的道路,并不断探寻更多新的可能。
因此,我们看到技术再一次被奉为灵丹妙药。与美国联邦政府将在医疗卫生信息技术领域投入巨资相同的是,中国政府三年将拿出170亿用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与之前国家每年用于医疗信息化的投资约为50-60亿相比,增量很是明显。此次投资无疑可以让医疗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而对于效率低下、又保有丰厚利润的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未尝不是好消息。
浅谈乡镇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第6篇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在农村中学,专业的音乐教师很少,一所十多个教学班的中学只有一个音乐教师负责。课堂上,教师要先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唱简谱,再一句一句的教会学生唱歌词,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手风琴伴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到位,音乐课能够使用的教具仅限于录音机播放歌曲给学生听,有些学校甚至没有音乐器材也没有音乐教师,其它科目的老师兼音乐课。一个录音机、一盒录音带就是每年的元旦和学校运动会文艺节目排练的工具,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听熟音乐,教师再把每一个动作都教会学生,无数遍练习之后,才把舞蹈动作融入音乐中。
有的学校领导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七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九年级不再开设音乐课;教师则认为音乐是“副课”, 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总认为学音乐就是学唱戏,这是没出息的表现,可上可不上,反正不是统考科目,学生可以用音乐课时间自习或做其他作业,还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音乐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负责,有敏锐眼光,从初一年级抓起,不间断直至初三年级,挖掘培训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每天早上6点至7点进行腿功、腰功、发声练习和歌曲训练;下午5点30分至6点30分进行舞蹈组合训练。曾经被称为“小三门”的音、体、美三个学科,为大、中专师范类学校输送音乐艺术人才,经过二三年音乐专业知识的圆满学习返回后, 为本市县的音乐师资配备提供了保障。
因为现行教材大多为一些经典老歌, 许多同学一到音乐课,就感到十分痛苦,认为课本的歌曲太“老土”,他们对音乐根本没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在少数民族地区, 每堂课用5-10分钟让学生唱一段民族歌曲或吹奏民族乐器或展示民族舞蹈,学生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开发孩子的智力,使之变得耳聪目明心智灵,能培养孩子的时间感、韵律感、平衡感、对比感、统一感,能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面对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困难, 加快音乐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使其具备:读谱和乐理的知识与技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有关音乐史的知识和音乐鉴赏学的基本知识;指挥合唱团和乐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及社会各届要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宣传音乐教育及其它美育,把音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校现有三十个教学班,专职音乐教师三人。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配备了音乐舞蹈室和音乐器材室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并形成特色。每位音乐教师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课余时间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如:歌曲辅导、钢琴辅导、舞蹈训练等。在学校广播室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校园音乐;利用学校舞蹈教室进行舞蹈训练,可边观看视频边学习舞蹈动作;在音乐室分时段进行学生的架子鼓、电子琴、钢琴和歌曲辅导。音乐器材设施有了保障,乡镇学校就可以在元旦举行歌咏比赛、学校运动会期间举行文艺节目表演、音乐知识讲座等。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得到拓宽,音乐兴趣小组的持续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农村学校的音乐器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环境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将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激活教材,善于取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被学生理解,易产生情感共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组合,难易程度组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时,从中找出民歌的特点,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旋律跳跃性较强,演唱时应注意音准,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录音,让学生唱好句末的下滑音,如: |1 - - \ 0|┃ 。这首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声音高亢嘹亮,一般用陕西方言演唱,那么我们也可以用我们本地方言来演唱这首民歌。这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比较厌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有些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就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至二首视频音乐给学生欣赏。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学生直观感受,使音乐变的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观念。通过这一环节教学,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再学习兴趣。
电子音乐的历程 第7篇
一、书香子弟情定西洋音乐
黄自于1904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 (今上海浦东) 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黄洪培曾是川沙县经记毛巾厂的经理, 在辛亥革命后始参与地方政事, 1923年被选为当地议事会副议长、交通局副局长;其母陆开群, 是一位德才兼具的知识女性, 曾创办川沙开群女校;其叔父黄炎培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良好的家境, 使黄自从小接受中国正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并逐渐培养起深厚的文化修养。黄自生性聪颖, 幼时即对音乐和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出强烈偏好。三岁时, 他父亲买来唱歌书, 母亲便时常抱着他唱书里的歌, 不久他就能学会好几首, 这大概是黄自接受的最初的音乐教育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 黄自也充满了兴趣, 他小时最喜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虽不能理解诗中意蕴, 但他却觉得诗歌音律铿锵, 念起来非常好听。黄自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对其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并成为其成功创作艺术歌曲的关键因素。
1911年, 七岁的黄自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缘于髫龄时期, 母亲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 黄自进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后, 便迅速适应了学校生活, 并在各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据黄自先生回忆, 他在小学成绩优异, 常位居全班之首, 且酷爱唱歌。黄自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学堂乐歌的兴盛时期,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创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即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乐歌而创编的歌曲, 类似于当今的校园歌曲。此时, 西方音乐文化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西方乐理知识得以在中小学传授, 各种西洋乐器也频频亮相在中国舞台上, 中国作曲家们充分吸收西方作曲技法, 创作出大量学堂乐歌。可以说, 黄自就是伴随着这些学堂乐歌成长起来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 七岁时在小学读书, 第一课是唱歌, 先生教的就是《卖花歌》, 歌词是“清晨起, 到园里”, “采几朵花来做小生意……”。小学五年里, 他学会的歌不下五六十首, 每一首都唱得很熟, 成年后仍记忆深刻。
1916年, 黄自小学毕业, 同年考入北京的清华学校, 清华学校是清政府用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 黄炎培的两个儿子都是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的, 黄自也追随他们的脚步走上留学之路。黄自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是从求学于清华学校开始的, 在那里他参加了校园童子军笛鼓队, 负责在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及合唱队唱男高音。1921年始, 黄自师从张慧珍女士 (清华教师及清华学校校歌的作曲人) 学习钢琴, 系统接触西方音乐经典作品, 后又跟从王文显夫人 (清华教师) 学习和声, 在高师指点下, 黄自更加刻苦奋进, 常对觋琴书, 仔细揣摩, 时而废寝忘食, 这令其进步飞快, 并为其日后进行专业化的音乐训练和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1923年, 黄自在校音乐会上独奏了夏米纳德的《林中仙女》和帕德列夫斯基的《古式小步舞曲》两首钢琴曲, 演出非常成功, 在全校引起轰动。
青年时代的黄自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青年, 他兴趣广泛, 既爱好音乐, 也爱好美术、文学、历史和哲学, 还写得一手好字。对于这样的黄自而言, 选择其中一个爱好作为自己一生坚持的事业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况且, 在旧中国搞艺术是被认为没有出息和前途的。然而, 黄自在不断接触西方音乐的过程中, 对之兴趣未减, 且数次成功的创作体验更增强了其内心对音乐世界的探索欲望, 遂逐步认定音乐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二、学成归国后开拓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924年, 黄自从清华学校毕业, 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美的机会, 这时黄自年仅二十。但因在公费留学的专业中没有音乐专业可选, 黄自就先进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 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黄自广泛涉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 完善了知识结构, 这为其后来从事教学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欧柏林是美国俄亥俄州的文化名城, 开明民主的学术风气也深刻影响到黄自的思想和性格。1926年, 黄自从欧柏林学院毕业, 并获得文学士学位。在此期间, 黄自始终没有放弃对于音乐的追求, 他获得文学士学位后, 留学期限尚未满, 遂又继续在欧柏林学院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 黄自的钢琴、乐理 (视唱听写) 、音乐教育、作曲、唱歌及和声教学六个科目的结业成绩十分优异。两年后, 黄自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跟随著名作曲家戴维·史坦利史密斯院长及里查·唐诺文教授学习作曲、管弦作品分析、配器法、高级和声、自由对位、严格对位等西方音乐知识, 此外, 他还自学了法国系统和声教材, 此后黄自的音乐理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最终在1929年, 黄自以管弦乐序曲《怀旧》的完成及其在毕业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而顺利毕业, 获音乐学士学位。自此, 黄自成为中国在国外专攻理论作曲并获得学位的第一位留学生。
黄自的音乐创作是从欧柏林开始的, 涉及合唱、独唱、交响音乐、钢琴复调等各种音乐体裁, 其毕业大作管弦乐序曲《怀旧》就是代表作品。该作是黄自为悼念已故恋人胡永馥而作, 于1929年3月完成。《怀旧》是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 同时, 它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一部中国音乐作品。该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承袭了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乐派的传统, 情感真挚, 别出心裁, 作品一经演出, 即获得盛赞, 还被当地报纸称之为“管弦乐中的佼佼者”, 是唯一一首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黄自也因此而获得一笔奖学金, 他利用这笔奖学金, 远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考察, 并于考察后直接归国。
留学回国后, 黄自最先在上海沪江大学担任音乐教员, 后被萧友梅先生聘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在这段时间里, 黄自了解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状况, 感受到当时国内音乐文化的落后和优秀音乐人才的匮乏, 这对于系统接受过西方成熟音乐文化的黄自来说, 他深刻意识到大力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归国后肩负的重要使命, 那就是从事中国音乐文化的开创工作。围绕这一使命和目标, 黄自倾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中去, 他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职的八年中, 除了担任教务主任这一繁忙的行政职务外, 还教授该校的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法课程, 为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音乐学府的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辛努力, 造就了一批著名音乐家, 如并称“黄自四大弟子”的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陈田鹤, 以及张定和、钱仁康、谭小麟等[1]42。黄自可谓是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之一, 他为中国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释放出光辉能量。
三、华人乐坛的一代宗师
黄自归国时, 正当帝国主义侵华势头日趋猖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了“抗日救国会”, 奔赴浦东进行抗日宣传, 义愤之下他填词谱曲创作出中国最早的抗日救亡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一·二八”事变后, 黄自又谱曲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此外, 他还创作了《切记分明》、《民谣》、《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及《北望》等歌曲。这些合唱曲都以大调为主, 兼灵活运用复调、和声等作曲技法, 曲式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曲调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充满爱国主义热情, 它们是五四运动以来合唱曲的优秀代表作品。黄自也因此被封为“爱国歌曲之王”。
在此期间, 黄自还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七个乐章) 。它取材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 并选用了其中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 作品针砭时弊, 讽刺了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 也烘托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觉醒的民族意识。《长恨歌》虽然是黄自短暂的一生中所创作的唯一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但却充分显示了其对西洋乐曲创作技法的熟练掌握和融汇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能力。
黄自先生笃志勤苦、胸襟宽广而得广博学识与高尚人格。他学习和创作音乐, 不只为自我兴趣之满足, 更寄托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人才匮乏之年代, 他无私躬耕于音乐教坛, 造就了老一辈知名作曲家;在国家存亡之时刻, 他挺身而出, 谱写了一批抗战爱国歌曲。黄自的作品是其有意识地对音乐的民族风格进行创造性探索的结果, 也体现出其追求民主、正义的进步思想意识, 他不愧为中国音乐创作史上的一代宗师, 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于善英.黄自“四大弟子”艺术歌曲及其创作[J].三明学院学报, 2011 (1) .
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历程与展望 第8篇
可编程序控制器 (以下简称PLC) 首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 其目的是用来取代继电器, 执行更高级的逻辑、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 建立柔性可控的程序控制系统。20世纪70年代的PLC只有开关量逻辑控制, 首先应用的是汽车工业。它以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输入和数字输出操作, 来控制各类机械或生产过乱用户编制的控制程序表达了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 并事先存入PLC的用户程序存储器中。运行时按存储程序的内容逐条进行执行, 以完成工艺流程要求的各种操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PLC已十分成熟和完善, 并开发了大量的模拟量闭环控制功能, 有连续PID控制等多个功能, 也可以以一台PLC为主站, 多台同型PLC为从站, 构成PLC的网络。主要用于工业过程中的顺序控制, PLC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近几年来,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及组成系统在我国冶金、电力、轻工、石化、矿业、水处理等行业更是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2分散控制系统 (DCS)
由于工业生产过程是一个分散的系统, 往往用户关心的不只是一个控制系统, 因为它只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其中之一。需要了解和控制整个控制系统。因此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式最好是分散进行, 而监视和操作和最佳化管理应以集中为主,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控制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过程参数日益增多, 控制回路越加复杂,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了集散控制系统DCS, 他一经出现就受到工业控制界的青睐。DCS是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于一体的系统。相继有几十家国际仪表公司也推出自己的系统。由:DCS的高额利润, 负责制造传动设备的公司和计算机公司也开始涉及DCS的开发、生产, 导致各公司开发生产的DCS系统是封闭式系统, 各公司产品基本不兼容。从不同方向发展起来的DCS在结构上、软件方面有些区别。仪表公司开发的DCS的控制器的软件部分比较符合仪表工程人员应用的习惯, 特别是组态方式比较方便。传动公司设计的PLC部分比较好。计算机公司设计的DCS的人机界面比较友好。
3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20世纪90年代走向实用化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正以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 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一个热点, 正受到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出现, 将给自动化领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 其深度和广度将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从而开创自动化控系统的新纪元。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以下简称FCS) 是顺应智能现场仪表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初衷是用数字通讯代替4~20m A模拟传输技术, 但随着现场总线技术与现代化的智能仪表管控一体化 (仪表的调校、控制的组态、诊断、报警、记录等) 的发展。控制学者纷纷预言:FCS将成为21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在某些行业, FCS是由PLC发展而来的;而在另外一些行业, FCS又是由DCS发展而来的, FCS既要具备DCS所具有的功能, 又要能克服DCS的缺点。所1~1FCS与PLC及DCS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FCS系统的根本是信息处理现场化。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 促使了控制系统由集散控制系统 (DCS) 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的逐步过渡。在一般的FCS系统中, 遵循一定现场总线协议的现场仪表可以组成控制回路, 使控制站的部分控制功能下移并分散到各个现场仪表中。从而减轻了控制站的负担, 使得控制站可以专职工作于执行复杂的高层次的控制算法。对于简单的控制应用, 甚至可以把控制站取消, 在控制站的位置代之以起连接现场总线作用网桥和集线器, 操作站可以直接与现场仪表相连, 构成分布式的控制系统。
分布式的FCS系统相比DCS系统更好地体现了“信息集中, 控制分散”的思想。与传统的DCS相比, FCS有其自身的特点。FCS系统具有高度的分散性, 它可以由现场设备组成自治的控制回路。现场仪表或设备具有高度的智能化与功能自主性, 可完成控制的基本功能, 并可以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情况。另外, FCS的结构比DCS简化。有的FCS系统省略了DCS中控制站这一层, 操作站直接与现场仪表相连。这些使FCS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现场总线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对相关标准具有一致性、公开性, 强调对标准的共识与遵从。通信协议对外一致公开, 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实现信息交换, 通过现场总线可构筑自动化领域的开放互连系统。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具有互操作性和互用性。互操作性指互连设备间、系统间信息传送与沟通;而互用则意味着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实现相互替换。作为工厂网络底层的现场总线还对现场环境有较强地适应性。它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和电力线等,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由于结构上的改变, FCS比DCS更节约硬件设备。使用FCS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器、端子柜、L/O卡及I/O端口, 这样就节省了L/O装置及装置室的空间;同时减少了大量电缆, 可以节省大量高额的安装费用。与此同时, FCS比DCS性能有所提高。由于免去了D/A与A/D变换, 使仪表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将PID功能植入到相应的智能传感器中去, 使控制周期大为缩短。现阶段FCS可以从DCS每秒调节2-5次增加到每秒调节10~20次, 增强了其调节性能。
FCS兼具了DCS与PLC的特点, 无论是FCS或是DCS还是PLC, 它们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整个生产过程而进行的系统控制。而目前, 新型的DCS与新型的PLC, 都有向对方学习和靠拢的趋势。新型的DCS已有很强的顺序控制功能;而新型的PLC, 在处理闭环控制方面也可以发挥功能, 并且两者都可以组成大型网络, DCS与PLC的适用范围, 已有很大范围的交叉。
总之, FCS是在DCS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FCS引领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潮流, 它必将替代DCS。这已经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对旧事物的扬弃中进行的, FCS与DCS的关系必然也并不例外。FCS代表潮流与发展方向, 而DCS则代表传统与成熟, 也是独具优势的事物。特别是现阶段, FCS尚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而呈群雄逐鹿之势, DCS则以其成熟的发展, 完备的功能及广泛的应用而占据着一个尚不可完全替代的地位。可以这样说, DCS处于控制系统中心地位的局面从此将被打破, 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控制时代即将展现。
摘要:在目前的工业过程中, 电子自动化控制有三大控制系统, 即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分散控制系统 (DCS) 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20世纪60年代末有人研制了作逻辑运算的可编程序控制器, 简称PLC, 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完成模拟量控制的分散控制系统 (简称DCS) 推向市场, 代替以HD运算为主的模拟仪表控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走向实用化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 正以急速的势头快速发展, 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控制系统, 本文试就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发展特点和差异作一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探析 第9篇
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就开始萌芽, 最早的流行音乐产生于上海。30、4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一个封建、封闭、落后的社会, 但上海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金融位置, 早已成为了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 和传统的中国氛围截然不同。资本主义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等意识形态已经是那个时代上海思潮的主流。
二、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火红年代
( 一 )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火红年代50年代, 是我国群众歌曲创作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 李劫夫、傅庚辰、王莘、雷振邦、吕远等老师都是那时候的代表人物, 创作出一批政治性、艺术性和通俗性都很强的作品, 《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英雄赞歌》、《浏阳河》等作品在那时是家喻户晓。那段时期所流行的歌曲都是以歌颂祖国、领袖、生活为主, 绝少有渲染儿女情怀的。而我们的父辈正是唱着这些歌曲长大的。
( 二 )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复苏”阶段, 该阶段流行音乐创作技法的特点: (1) 在旋律创作上抒情歌曲代替了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歌曲, 节奏与速度上较为开放, 进行曲式的歌曲创作越来越少; (2) 在和声上以传统和声为主, 缺少变化; (3) 在音乐配器上也是以传统配器手法为主, 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段, 如使用了一些较为西化的乐器和技法。
三、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繁荣阶段
( 一 ) 港台流行曲为代表的外来流行音乐
港台流行音乐的特点: (1) 在旋律创作方面, 港台流行曲最明显的特点是先有谱曲再填词, 而我们传统的歌曲创作步骤是先把歌词创作出来, 再谱曲: (2) 在和声运用以一级、六级、四级、五级的进行为主, 再辅以一些色彩性的和旋, 较为西化及规律; (3) 在音乐配器上基本是以电声乐为主 (爵士鼓、电贝斯、电吉他、合成器 ) , 再加上以弦乐组为和声背景, 再加上一些色彩性较强的传统民族乐器, 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作为间奏主旋声部。
( 二) 我国本土的当代流行音乐
这时流行音乐又把具有传统的西北高原风格的单旋律融入了摇滚性音乐的整体构思中, 使流行音乐得到更广泛、更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本土流行音乐在创作上的特点: (1) 在旋律创作上以进行曲式的创作越来越少, 而以轻松、抒情、简约的旋律创作为8O年代初期的主导风格, 中期又出现了一些在风格上靠近港台风感觉的创作理念, 在后期, 以摇滚、西北风为主体的创作线条又风靡全国; (2) 在和声创作上, 80年代的和声使用都是配合以各个时期的旋律创作, 在听觉上以舒服、简单、和谐为主; (3) 在配器方面, 也是根据各自的创作风格来形成各自的配器手法, 如摇滚多加入电声乐器, 特别是加重了电吉他和电贝斯在配器的使用, 而在一般的流行曲配器则加重了钢琴和弦乐的使用, 钢琴多用柱式和弦作为配器的基础, 使到配器感觉更趋向和国际接轨。
四、现代流行音乐的“高速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年代, 更是流行音乐迈向成熟、商业化的时代。另外90年代开始我国本土的的流行音乐已经和商业化、市场化紧紧地挂钩, 出现了众多的唱片公司, 商业操作与运转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产生的无论是社会效应还是经济效应都是以前所不可比拟的。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创作基本上也是偏向于以情歌为主, 但也有反映社会、反映时代, 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的作品。
五、二十一世纪的流行音乐的“多元化”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挥, 流行音乐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 各种风格, 将流行音乐推到一个前所朱有的高度, 另外21世纪的流行音乐很喜欢将老歌翻唱, 通过节奏、配器、和声、甚至是表现形式的重新编配, 令人耳目一新。
纵观我国的现代流行音乐创作, 每一阶段的作品都是那个时期的时代产物, 是那时期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人生追求的一个缩影。而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小制作到大作品, 每一首都是一代又一代的流行音乐人智慧的结晶, 更是一代又一代流行音乐人通过不断地学习、融汇、反思、修改、提升才能创作出来。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里, 我们需要更多美好的东西来丰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陶冶我们的性情, 舒缓我们的生活工作压力, 而流行音乐正是可以带给我们这些听觉享受, 让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流行音乐精品, 期待我们在动听的音乐里去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2]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电子音乐的历程 第10篇
一、美国民族音乐协会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美国民族音乐学会 (以下简称SEM) 是三大国际民族音乐协会之一, 另外的两个民族音乐协会分别是国际传统音乐协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ICTM) 以及英国民族音乐学论坛 (British Forum for Ethnomusicology) 。SEM协会的成立与发展几乎是伴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而来的。
事实上SEM的成立并不是世界上第一次企图要构建一个能够包容世界音乐的协会。在SEM成立之前, 欧洲的一些学者例如Frances Densmore、Helen Roberts (1) 以及George Herzog已经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出了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而这些人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维也纳人Guido Adler (3) 以及英格兰人Alexander Ellis (2) 在1885年发表的文章中对于民族学的探讨, 希望要平等的对待世界上所存在的每一种社会音乐。
后来, 民族音乐学者的研究趋势开始跟随澳大利亚学者Erich Moritz von Hornbostel (4) 的研究方向, 他创造了一种对乐器发展的研究系统 (Musical Instrument Classification) 既比较音乐学, 这种研究系统被沿用至今。 (5) 1950年荷兰音乐学家Jaap Kunst (6) 在其著作《民族音乐学》 (ethon-musicology;a study of its nature, its problems, methods representative personalitied) 中首次提出要用“Ethno-musicology”这个复合词来代替沿用已久的“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几乎是在同时, SEM的创办者也在美国人类学会议中提出了对人类音乐研究的兴趣。
1953年11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美国人类学会议期间, Willard Rhodes (7) 、David P. Mc Allester (8) 以及Alan P. Merriam (9) 三位教授发现他们对南美印第安人音乐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 提出是否可以组织一个团体, 将那些和他们一样对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历史及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等相关学科感兴趣的学者联系起来。于是三位教授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筹划SEM的协议, 成为创建SEM的第一步。同年12月这几位教授一起参加了于纽黑文市举办的美国的音乐学年会, 会议主席团成员Charles Seeger (10) 提出“对其他文化中的音乐演奏不可只是听, 必须加强其重量”的研究意见, 在Seeger的帮助下, 他与另外三位教授共同拟定并发行了第一期民族音乐学时事通讯《Ethno-musicology》, 这个时事通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所作的连载式出版物。
第一期《Ethno-musicology》被分送给了大约300名与民族音乐学有关系的个人和相关机构, 其中大约有70人加入民族音乐学的学会, 起初这70位名会员全部来自于美国地区。1955年4月第三期时事通讯出版时全世界已经开始有472人收到这份时事通讯, 参与的会员也从美国地区扩展到了加拿大地区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区。
随着世界各地研究者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兴趣与热情的不断加深, 1955年的9月第五期Ethno-musicology时事通讯中写道:民族音乐学协会将与1955年11月18日第54届波特兰美国人类学会联合举办并成立民族音乐学学会。会议中,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民族音乐学协会理事会的成员, 主席:Williard Rhodes, 名誉主席:Curt Sachs, 副主席:Mieczlaw Kolinki, 秘书及财务, Mieczlaw Kolinki, 编辑:Alan Merriam, 由卫斯理大学赞助出版该通讯稿。
根据SEM官网中的统计 (11) , 现今已有超过18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学者加入了这个协会成为会员。会员们会通过从不同的文化角度以及社会角度来检视世界各地的音乐形态。将音乐作为研究整个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人对音乐的认知、情感、语言、舞蹈、视觉艺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集体认同以及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经济、音乐与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对Ethnomusicology期刊的介绍
Ethnomusicology的出版几乎可以见证SEM的发展甚至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 从第一期仅10页的时事通讯发展到现在每卷期约有10篇左右的文章发表以及固定有对书本、录音、电影等文献的回顾及评论等, Ethnomusicology期刊更希望为民族音乐学领域提供一种资源的共享。
(一) Ethnomusicology期刊的出版及发展历程
第一期Ethnomusicology出版于1953年12月 (Vol. 1, No. 1, Dec., 1953) , 被装订于8.5×11英寸的小册子上 (约25×28厘米) , 这一期的出版甚至不能被称为“期刊”, 编辑用“Newsletter”来为其命名。整册被分为“导论”、“劄记与新闻”、“文献”、“现今文献”、“录音”这几个部分。第一期的导论由Alan P. Merriam着笔, 他提出“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12)
在第一期的书目部分, 仅记载了非洲地区以及美国印第安那地区的一些文献。到1954年12月出版的时事通讯中 (Vol. 1, No. 3, Dec., 1954) , 编辑组成员在期刊中公布了1952年至1954年美国及加拿大地区学校对民族音乐学科建设情况的统计。当时, 美、加地区约有11个学校开设有相关民族音乐学领域的课程, 被记录在案的学校分别为:亚洲学院 (Asia Institute)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社会研究新学院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 (Queens College)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北卡罗来纳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Wayne University) 。 (13) 在这一期的文献部分, 新出现了一些对大洋洲、亚洲、欧洲等地区民族音乐研究的相关文章。
1956年第七期4月刊 (Vol. 1, No. 7, Apr., 1956) , Willard Rhodes在该期刊中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论文On the Subject of Ethno-Musicology (14) ,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期刊发表论文。1956年第八期9月刊 (Vol. 1, No. 8, Sep., 1956) David P. Mc Allester在所发表论文An Apache Fiddle (15) 中第一次附上照片、乐器示意图以及演奏乐谱的手稿记谱。
1956年9月5日SEM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了第一次年会, 年会中组委会宣布决定将Ethnomusicology从时事通讯扩展到期刊杂志, 所以1957年9月第11期 (Vol. 1, No. 11, Sep., 1957) 才是Ethnomusicology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期, 教授Alan P. Merriam成为该期刊的第一位编辑。
(二) Ethnomusicology的特刊及其特色章节介绍
JSTOR期刊网站中, 截至2016年3月15日, Ethnomusicology期刊已更新至第60卷。在这些卷期中, Ethnomusicology设计了一些特刊, 例如针对某一个地区做专刊或是周年统计专刊等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 笔者将这些特刊呈现如下:
这些周年纪念专辑的主要文章是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发展史的综述和反思类文献。
除了以上这些特刊外, Ethnomusicology每十年会将之前所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及整理:
Ethnomusicology的期刊尤其重视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在期刊的内容设置上, 编辑者会对书评、音评及影评投入更多笔墨。现有的60卷期刊中, 每一卷期的“评论”部分, 除了丰富的书目外, 还有部分针对某一位研究者或是某一领域的专题书目 (Special Bibliography) 。例如1959年卷三第一期发表的第一期专题书目:Articles and Reviews on Folk and Art Music of Central Asiatic Peoples from Sovetskaya Musika 1950-1955;1959年卷三第二期:A Bibliography of Japanese Magazines and Music;关于人物的专题书目简介如1998年第四十二卷秋季刊:Natalie Curtis (1875-1921) 等等。
对“音响资料评论” (Recording Reviews) 和“影片录影资料评论” (Film and Video Reviews) 的章节, 是Ethnomusicology的独有部分。“音评”及“影评”均采用固定的格式书写, 即:先列原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定价及有无谱例、照片、插图、表格、地图、索引、词汇表等等, 是否附带磁带或唱片等其他资料, 然后是正文部分, 最后是评论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落款, 并类出参考书目。
(三) Ethnomusicology近期论文发展趋势
以2014年第58卷在Ethnomusicology上所发表的16篇论文为例:
第一期6篇:The Politics of Silence:Music, Violence and Protest in Guinea (沉默的政治:在几内亚的音乐, 暴力和抗议) ;Who Owns an Interpretation? Legal and Symbolic Ownership of Norwegian Folk Music (最终属于谁?挪威民间音乐的所有权) ;Transnational Migrations and You Tube Sensations:Korean Americans, Popular Music, and Social Media (跨国迁移以及You Tube的感知:韩裔美国人、流行音乐和社会媒体) ;Musical Boundary-Work:Ethnomusicology, Symbolic Boundary Studies, and Music in the Afro-Gaucho Religious Community of Southern Brazil (音乐边界工作:民族音乐学, 符号学的边界, 与音乐巴西南部的非洲裔尼奥宗教社区) ;Envisioned, Ensounded, Enacted:Sacred Ecology and Indigenous Musical Experience in Yoreme Ceremonies of Northwest Mexico (展望, 制定:在墨西哥Yoreme仪式中的宗教社会生态学与本土音乐体验) ;Mapping Music:Cluster Analysis Of Song-Type Frequencies Within And Between Cultures (测绘频率, 聚类分析歌曲在不同文化之间音讯 (台湾原住民音乐) ) 。
第二期4篇:Peircean Thought As Core Theory For A Phenomenological Ethnomusicology (以皮尔士思想为理论核心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象) ;Aficionados, Academics, and Danzón Expertise:Exploring Hierarchies in Popular Music Knowledge Production (爱好者, 学者和丹泽专长:探索在流行音乐知识生产层次结构) ;“Just Exotic Enough”:Swedish Chamber Klezmer as Postnational World Music and Mid-East Proxy (“只要异国情调”:瑞典商会克莱兹梅尔的后民族世界音乐和中东地区代理) ;Guitar Playing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Changing Locations of New York City’s African Music Scene (在纽约市的非洲音乐场景的改变位置的吉他演奏和代表) 。
第三期6篇, The Musical Instrument as National Archive:A Case Study of the Kazakh Qyl-qobyz (将乐器作为国家档案:以研究为Kazakh Qyl-qobyz例) ;Saga’s Sorrow:Femininities of Despair in the Music of Radical White Nationalism (佐贺的悲哀:妇女在在激进的白人民族主义) ;The Hard Work of Screaming:Physical Exertion and Affective Labor Among Mexico City’s Punk Vocalists (一种辛苦的尖叫工作:在墨西哥城的朋克歌唱家的体力活动与情感劳动) ;Krishna, Christians, and Colors:The Socially Binding Influence of Kirtan Singing at a Utah Hare Krishna Festival (克里希纳, 基督徒和颜色:科尔坦的歌唱在犹他州的克利须那节在社会上的影响) ;Dialect, Diffusion, and Balinese Drumming:Using Sociolinguistic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Kendang Arja (方言, 扩散和巴厘岛击鼓:用社会语言学的模式研究分析Kendang Arja的差异) ;Listening to the World but Hearing Ourselves:Hybridity and 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 in World Music (仅仅听到世界但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混杂和的感知真是的世界音乐) 。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新的民族音乐学领域研究热点以传统音乐为核心, 加入了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对宗教音乐研究、对性别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与音乐空间转移的研究、音乐与符号的研究、音乐与政治的研究、音乐与所有权的研究等等。
三、SEM官网介绍
SEM的官方网站 (www.ethnomusicology.org) 成立于1999年11月。为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更好的线上学习交流环境。2004年开始, SEM加入JSTOR, 现在可以在JSTOR中阅读2011年以前的全文, 而2011年以后的只能看到题目及摘要。
官网的工作左侧有12个分栏, 分别是“Home”、“About us”、“Membership”、“Sound future”、“Groups”、“Publications”、“Prizes”、“Special projects”、“Conferences”、“Resources”、“Latest news”、“Members’area”。笔者将重点介绍“about us”、“groups”以及“publications”这三个栏目。
(一) “about us”
“about us”栏目被划分为十个小分栏, 分别介绍了SEM协会、民族音乐学学科、如何运用SEM网站、SEM的历史、SEM的管理方案、SEM的各个栏目的编辑及联系方式、SEM的荣誉会员、关于SEM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论文声明比分。
在对SEM简介中, 协会提出了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五年计划:希望要在学院和公共领域为民族音乐学学科创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民族音乐学的为公众带来的作用与贡献;促进民族音乐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民族音乐学学科在学士及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基础教学。
在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介绍中, 协会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民族音乐学, 并列举了全球74个开设相关学科的学校的特色简介及连结。
在民族音乐学协会历史栏目中, 附有四位创始人 (Willard Rhodes、David P. Mc Allester、Alan P. Merriam以及Charles Seeger) 1971年拍摄的合影以及1980年Willard Rhodes在SEM创办25周年之际所写的立业简史。还有包括SEM大事记时间记录;SEM历届协会主席名单;历届年会时间、地点统计;大会主席名单, 还有对SEM有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创刊编辑Ronda Sewald、Alan Burdette、Mark Miyake赞助人Judith Becker、Alan Burdette等, 这些都被一一在登记在网站上。
网站还提供了现任编辑名录, 现任期刊主编为罗切斯特音乐学院的Ellen Koskoff教授, 另有书评主编, 路易斯安那大学拉菲特分校Mark F. De Witt教授;唱片评论主编, 凯尼恩学院Maria Mendonça教授;影评兼最新影片目录主编,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rank Gunderson教授。除了期刊以外, 该杂志社还设置了如简报、SEM学生新闻及SEM官方网站, 并分别由独立的编辑负责, 所有编辑的联系方式均添加于官网中 (16) 。
(二) “groups”
民族音乐学协会以团队的模式存在, 除了核心协会SEM以外, 该协会设有十几个分会。分会主要以研究方向划分, 在官网中显示的小组有:非洲音乐研究小组、民族音乐学实际应用小组、多样性和差异研究小组、舞蹈动作研究小组、教育小组、性别研究小组、民族音乐学历史研究小组、土著音乐小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音乐研究、流行音乐研究、宗教音乐研究、女性研究、南亚音乐表演研究、学生部门。
当然除了这些小型的组织以外, 民族音乐学协会还有一些对一些地区或领域有兴趣的特别兴趣小组, 例如阿拉伯音乐研究小组、日本表演艺术小组、犹太音乐研究小组、音乐与暴力研究小组等等。协会中还设有三个附属的研究机构, 分别是中国音乐研究、韩国音乐研究以及亚洲音乐研究。这三个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以及期刊及网站。
除了每年一次的民族音乐学年会, 为促进该协会的发展, 在北美地区还会举行各分会的年会。
(三) “publications”
在出版物部分除了我们已知的Ethnomusicology期刊外, SEM还设有简报及SEM学生专栏。除此之外, SEM官网还设置了民族音乐学文章的翻译部及有声博客专栏这两个较为特殊的期刊。
在这个部分中有声博客的专栏是笔者认为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例如2014年6月16日的博客是由斯洛维尼亚科学和艺术学院Ana Hofman博士所发表, 表达了一些他对于对自发组织的维也纳音乐合唱团的认识。除了一般期刊可以做到的图文并茂以外, Ana Hofman博士在文末附上了一段合唱团的演唱视频, 使阅读者与作者及文章内容更为接近, 更易读懂。这个栏目的成立使得SEM不仅仅是使用文字来传递资讯, 希望用更加生动的方式来推广民族音乐。现在该栏目组的主编为James R. Cowdery, 主要成员还有Nilanjana Bhattacharjya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Rachel Colwel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Sandra Graham (巴布森学院) 、 Frederick Moehn (伦敦国王学院) 。
由于书目及唱片的不断增加, 从2000年起原先刊登于期刊的书目、唱片影片目录以及相关的硕博士论文部分也转移到网站, 可以在SEM简报及Ographies中查阅。
(四) 其他
每年SEM会在年会中颁发十几个奖来鼓励研究者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热情。这些奖励都公布于网站民族音乐学协会的网站中, 需要自己申请。而设定的金斯特奖、西格奖和瓦克斯曼奖这三个以三位元杰出民族音乐学家的名字命名奖项, 分别授予一年中在民族音乐学期刊中发表论文的最佳大学生论文和在年会上提交的最佳大学生论文。
网站上也同时也会公布近期的论坛及会议情况, 向全世界征集稿件, 促进同领域间的合作关系。当然网站对已经举办的研讨会的会有一些资料整理, 现在为方便学习更是可以通过网路观看会议的一些视频记录。
今年 (2016年) , 民族音乐学第61次年会由华盛顿大学与史密森尼民俗录音室联合举办, 于11月10日到13日在华盛顿欧尼肖雷汉姆酒店 (The Omni Shoreham Hotel) 召开, 我们可以在SEM官网首页看到大会的议程及一些专题讨论会。
四、结语
通过对SEM的历史发展、对民族音乐学期刊Ethnomusicology的文献分析以及对SEM官网的使用学习, 我看到了西方学者学术研究中所具有的视野的宽度、理性思维的深度及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温度在其中, 任何一个视角的研究都有可能调动出音乐文化中的不同的声音。只是民族音乐学期刊多年来的文章仍然以西方的民族音乐研究为主, 对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相对较少体现,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将其运用于本土音乐研究上, 以扩大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郝苗苗.21世纪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新动态——以英文期刊Ethnomusicology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 03:120-128.
[2]郝苗苗.从美国期刊《民族音乐学》看世界音乐的研究动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4:97-103.
[3]徐康荣.美国的《民族音乐学》[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1991, 04:117-118.
[4]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ety_for_Ethnomusicology (Accessed 28 October 2014) .
[5]Merriam, Alan P., (1953) .“Introduction”, Ethnomusicology.1 (1) , pp.1-2.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924106 (Accessed 11 October 2014) .
[6]Bonnie C., Wade, (2006) .“Fifty Years of SEM in the United States:A Retrospective, ”Ethnomusicology.50 (2) , pp.190-198, access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20174447 (Accessed 16 October 2014) .
[7]Rhodes, William, (1980) “SEM History, ”The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thnomusicology.org/?page=History_Founding. (Accessed 7 October 2014) .
电子元件行业十年主要发展历程 第11篇
11月, 富通集团“光纤预制棒合成技术”获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
2005年
5 月, 信息产业部确定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名单, 其中电子元件与材料行业有国家 (贵阳) 片式元件产业园等8个。
7月, 中电元协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温学礼当选为理事长兼秘书长。
8月, 中电元协完成“电子元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写工作。
2006年
6 月, 中电元协授予浙江嵊州市“中国电声零件之都”称号。
9 月, 电子元件行业的通信电缆、小功率电机和微型电机三类产品共11家企业获“中国名牌”称号。
12月, 中电元协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会议选举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龙土教授为主任委员。
2007年
5月, 第20届电子元件百强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9 月, 电子元件行业的控制继电器、通信电缆、磁性材料等5类产品, 21个生产企业获“中国名牌”称号。
2008年
1月, 信息产业部公布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一五”专项规划。
11月, 列入进出口目录的电子元件全部出口商品基本实现17%出口退税率。
2008年,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7988.74亿元, 规模已跃居国内电子制造业的第二位。
2009年
10月, 中电元协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杨文良当选为中电元协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温学礼为秘书长。
2010年
8月, 电子防护元器件分会成立, 是中电元协第15个分会。电子元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0亿元, 达到11741亿元;电子元件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电子元件行业有10项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
1月, 中电元协授于东阳市“中国磁都”称号。
2月, 中电元协获得3A等级。
7月, 中电元协发布《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由清华大学等完成的“基于微纳米技术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实现”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