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脂范文(精选3篇)
大豆油脂 第1篇
在大豆播种方面, 从目前黑龙江大豆备耕生产准备情况看, 大豆种植面积再次减少已经不可避免。由于预期黑龙大豆种植面积继续下降, 从而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另据黑龙江省物价监督管理局成本调查监审局种植意向调查显示, 今年该省大豆户均预种面积12.17亩, 与上年户均实播面积12.29亩相比, 减少0.12亩, 降幅为0.98%。自2008年以来, 黑龙江植面积开始连续萎缩。
国内方面, 目前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下调, 对国内大豆价格形成支撑, 加上货源稀少, 收购主体谨慎, 农民惜售, 市场购销市场有价无市。在国内外供需环境的影响下, 短期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将维持高位, 后期也将保持高位震荡行情。
国际方面, 5月份美国农业部将公布新年度全球大豆产需预期, 这将对大豆价格长期走势产生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全球大豆减产的预期支撑明显, 供需关系仍旧紧张, 豆类期价虽然在多头获利回吐的打压下出现暂时的调整回落, 但从中长期来看, 大豆偏紧的供需格局仍将支撑豆价走强, 投资者可逢低进场。
受期市延续偏弱震荡走势影响, 油厂挺价心理难以支撑现货行情, 国内豆油价格小幅回落, 棕榈油跟盘下跌, 菜籽油保持坚挺。油厂和贸易商观望为主, 终端成交清淡, 部分地区因行情回落, 成交略有放量。据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一级豆油成交均价为10 336元/t, 较前期跌64元/t。
整体看, 受美豆油震荡下跌影响, 国内油脂期市近期难以获得上涨动力, 且国家调控政策干预和货币政策偏松预期未实现等因素打压, 国内油脂期市进一步下跌风险加大, 但国际大豆行情持续走高将抑制油脂回落空间, 预计短期以宽幅震荡为主, 现货市场也将跟随期市走弱, 终端销售继续旺季不旺。
我国大豆油脂行业加工的技术发展 第2篇
1 利用新技术、新装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品质
油脂加工科学技术和油脂工业相互依存, 油脂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油脂工业的发展, 油脂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油脂加工科技的进步;近10年以来, 大豆油脂加工装备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大部分国内大豆油脂企业装备技术的更新速度落后于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 由于顾忌一次成本的投入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致使企业一直处于高生产成本运营和低产品品质的状态, 市场竞争力弱, 利润空间低, 企业举步维艰。
1.1 利用新型流化床锅炉降低煤耗
燃煤为大豆油脂行业最主要的生产成本, 占50%以上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初期, 链排燃煤炉和沸腾燃煤炉占市场主体地位, 而那个时期又是油脂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链排燃煤炉和沸腾燃煤炉因投资较小和建设速度较快而受到青睐, 但其最大的缺点是热效率却较低, 平均只有65%, 而新型流化床锅炉的热效率达到了82%以上, 其核心技术是较大燃煤颗粒在燃烧室内流化燃烧, 未燃烬的较小颗粒被烟气携带出燃烧室悬浮燃烧, 烟气经过热器、对流管束吸热再通过分离器后, 大部分灰颗粒被收集下来循环燃烧, 使细颗粒得以燃烬, 从而使燃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以达到高热效率的目的。
以一条3 000t/d的大豆生产线 (浸出和精炼) 为例:需配备一台2.0MPa/45t的新型流化床锅炉, 整套设备投资为400万元。同样燃烧5 500大卡的烟煤, 链排燃煤炉和沸腾燃煤炉实际单耗为58kg燃煤/t豆, 新型流化床锅炉为49kg燃煤/t豆, 相差9kg燃煤/t豆, 5 500大卡的烟煤市场平均单价为1.15元/kg (不含税) , 吨豆成本相差10.35元, 年开工率按照50%计算, 则年加工量为54万t, 年可节约燃煤费用550万元, 最多1年内就可收回投资成本。同时由于燃煤消耗的降低, 排放物也相应的减少, 降低了企业的排放费用, 加工规模越大, 收效越佳。
1.2 利用新型节电设备降低电耗
油脂行业为高耗能企业, 一条3 000t/d的大豆生产线年耗电能达2 300万kWh, 投入成本费用达1 400万元, 次于燃煤消耗。
电能消耗分为有功消耗和无功消耗, 有功消耗是企业实现正常生产经营必需的能源消耗, 而无功消耗不但不能给企业创利, 而且容易造成用电设备和线路发热, 增加设备故障率, 缩短用电设备和线路的使用寿命, 加重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用电设备平均的无功消耗占电能消耗30%以上, 特别在油脂行业中使用了较多的风机、水泵及搅拌容器等造成无功消耗较高的设备, 其装备容量占1/3以上, 节电空间较大。
新型DJNB节电设备控制器的应用:
(1) Y/△双向自动转换控制。实时测试电动机正常运转的负载率, 根据电动机轻、负载工作情况, 双向控制电动机在Y形和△形接法下运行, 使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载需求始终保持一致,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 就地无功准量补偿控制。实时检测电动机产生的无功功率, 进行Y形和△形接法双路补偿。同时, 还可以根据低压电网的无功袭扰, 自动调整无功补偿量, 达到准量补偿, 使功率因素达到0.95~0.99之间, 大幅降低线路电流, 降低线路损耗等。
(3) 多重保护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电网情况, 选配过压、欠压、过流和缺相等多重保护, 且还有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原始工作状态, 保证电动机安全稳定运行。
(4) 选配适当的滤波设备, 消除电流波动毛刺, 减少无功和谐波的冲击, 可以避免开关跳闸, 从而消除谐波对用电设备的影响。
(5) 采用恒压 (恒温) 智能控制节电器, 可根据工艺所需的温度、压力来控制水泵、风机的自动调节运行, 达到准确的供给和最经济的电能消耗。
通过以上措施从而提高了电动机的工作效率, 降低了损耗, 延缓了电动机和线路的老化, 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平均节电率达到15%以上。以一条3 000t/d的大豆生产线为例, 投用一套新型节电器的费用为315万元, 不考虑因设备故障率降低而减少的能源消耗和设备的维修更换费用, 年节约电能就可达到210万元。
1.3 大豆油脂生产工艺的高度自动化
(1) 整个大豆生产工艺根据工艺过程所设定的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等控制各工序阀门的开启度和电机的转速, 减少人为控制的偶然误差和操作失误, 并实现PLC全电脑操作和监控, 保持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同时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2) 产品指标实现在线快速检测, 工艺及时自动调节。正常生产过程中, 根据产品质量指标的变化 (如粕的残溶、水分、蛋白、残油、尿素酶、纤维含量和灰分等;油脂的残溶、水分、酸值、烟点、色泽和含磷等;磷脂的杂质、水分和含油等) 及时反馈到PLC电脑集中控制系统, 由系统自动控制所对应生产工序的调节。不但可以保持产品质量高度的稳定性, 而且使各产品质量指标贴近设定值, 产品质量指标不会因为低于标准而造成质量问题, 也不会过于超标准而造成企业利润的损失,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3) 设备运行状态和安全状态的集中监控。大豆油脂行业为甲类防爆企业, 对安全的要求很高, 保证设备连续安全的运行和安全设施的完好是一切生产的基础, 除了对设备是否运行及对其运行电流实施监控外, 还需通过集中监控对其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提前判定, 以防止出现较大的设备故障和安全问题。如提升机和皮带机需安装跑偏监控装置, 刮板机和绞龙需分别安装尾轮断链监控装置和尾部断轴监控装置, 主设备电机和主要轴承需安装温度传感器, 高温易积尘设备内部安装烟点报警器和消防用的蒸汽或水, 溶剂易漏点需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 消防系统需安装压力传感器等,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防止事态的扩大给企业造成损失。
1.4 高性能工艺设备
如巴西安德森膨化机、美国罗斯坎普轧胚机及德国高效DTDC等, 优质的膨化机能够提高大豆胚片的膨化效果, 充分钝化抗营养因子, 改善浸出渗透效果, 降低豆粕残油, 增加油产量及利润, 提高豆粕品质, 而且降低蒸汽消耗30%。高效DTDC不但可以降低蒸汽消耗25%, 而且可避免豆粕蛋白过长时间的高温变性;优质轧胚机自动化程度较高, 故障率低, 可保证胚片质量稳定和后续优化生产。
1.5 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吸收
(1) 精炼碱炼中和反应趋向“长混合” (longmix) , 通过增加酸反应时间, 减少碱用量及碱炼油磷脂和皂的残留, 提高油脂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
(2) 通过提高脱色效率减少白土使用量。目前, 两种新脱色方法得到推广和应用:一是添加白土前首先将水合硅胶与油脂混合, 以吸附皂、磷脂及微量金属, 然后再进行白土脱色处理, 可节省白土50%~60%;二是废白土处理再利用技术可减少白土用量50%以上。另外, 逆流脱色工艺有节省白土的优点, 适应用于难脱色油脂 (主要是蓝值) , 但其工艺需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3) 低压操作、填料塔脱臭塔较目前大部分企业使用的板式脱臭塔更能降低脱臭工序的蒸汽消耗, 减少脱臭时间, 保证一级油中亚麻酸和亚硫酸的含量。冷冻真空技术能有效地降低蒸汽的消耗, 改善环境。“多合一”脱臭塔, 即脱气、加热、汽提、脱臭、热交换、热回收及冷却等操作在同一塔内完成, 能够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引进和使用虽然会暂时增加企业的固定投资费用, 但从目前大豆油脂行业激烈竞争的现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是投有所值、非常必要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相信会不断出现更先进的大豆油脂加工技术和更完备的大豆油脂装备, 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需居安思危, 要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 提高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
2 加强大豆深加工开发, 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2.1 大豆油脂副产品的深加工
(1) 油脚和皂角中磷脂的提取。大豆磷脂是大豆中重要的功效成分, 大豆中含1.2%~3.2%的磷脂, 在常见油料种子中磷脂含量最多。大豆磷脂被誉为“大脑食物”、“血管清道夫”和“可食用的化妆品”。主要用于保健品及药品开发, 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功能助剂的开发, 工业助剂如乳化剂、光亮剂和润滑剂的开发, 例如高级化妆品香皂、洗发精、唇膏和防晒油等。
(2) 皂脚可制备成混合脂肪酸, 从大豆精炼脱臭馏出物中 (主要是脂肪酸) 分离天然维生素E、甾醇和脂肪酸甲酯, 工业化生产可得到50%左右的天然维生E浓缩物。维生素E (简称VE) , 又名生育酚,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被科学家比作神话中的“青春之泉”。它是最主要的天然抗氧化剂之一, 在体内不能生成, 摄入是唯一的来源。植物醇具有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等药用和保健价值, 全世界脂肪醇的57%是由脂肪酸甲酯生产的, 是一种主要的表面活性剂, 可以用于生产环氧脂肪酸甲酯, 做为聚氯乙烯等树脂的增塑。
(3) 豆皮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 除用于生物质能源及动物饲料外, 还可用于提取低聚木糖、生产糠醛, 加工成活性炭产品, 用于生产食用菌提取增粘剂。豆皮和大豆渣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成分, 经过精细加工后可制成大豆膳食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加入纤维素酶可制取水溶性膳食纤维, 提高产品的水溶性, 扩大产品应用范围。大豆膳食纤维加工过程简单, 加工原料廉价易得, 应用范围广, 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大豆膳食纤维制取工艺流程:
2.2 大豆蛋白制品的开发
大豆中蛋白质含量丰富, 是谷类食品的4~5倍。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 除蛋氨酸略低外, 人体所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丰富, 是植物性完全蛋白质, 其营养丰富, 不含胆固醇, 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品种之一。因此, 大豆蛋白的加工也是大豆深加工的主要方向。
2.2.1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全价蛋白类食品原料。由于其具有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凝胶性、发泡性和结膜性等功能特性, 现已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和面制品等食品行业。近几年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发展迅速, 年加工能力近50万t。
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流程:
2.2.2 大豆浓缩蛋白
大豆浓缩蛋白是利用高质量豆粕除去水溶性或醇溶性非蛋白部分后, 所制得的含有65% (干基) 以上蛋白质的大豆蛋白产品。醇法浓缩蛋白没有废水污染, 水消耗少, 生产成本低, 是主要的发展趋势。
2.2.3 大豆肽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经酸法或酶法水解或分离、精制而得到的多肽混合物。大豆肽不仅具有快速恢复疲劳、增强肌肉力量、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延缓衰老和减肥等生理功能, 而且具有无豆腥味、无蛋白变性、酸性不沉淀、加热不凝固、易溶于水和流动性好等良好的加工性能, 是优良的保健食品素材。近年来,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深加工的一个热点, 虽然加工成本较高, 但随着人们越发关注重视健康, 开发大豆肽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大豆肽的提取工艺流程:
2.3 大豆皂苷和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利用
大豆中含有2%的皂苷和异黄酮等糖苷, 其中异黄酮占0.1%~0.5%。大豆中所含有的异黄酮和皂苷具有非常强的药活性, 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在食品和医药行业中应用前景广泛。大豆异黄酮和皂苷的开发利用是当前研究和开发热点。采用含水醇溶液进行萃取, 并采用树脂吸附与物理化学相结合的精制方法进行提纯, 可得到大豆异黄酮含量为40%的产品。同时可根据市场需要, 生产含量20%~80%的大豆异黄酮产品。“大豆提取浓缩蛋白和分离提取大豆异黄酮等功能因子结合新技术”, 采用豆粕原料, 经多级乙醇逆流萃取获得浓缩蛋白, 后用乙酸乙酯从大豆糖浆中萃取大豆异黄酮及大豆皂苷, 最后再从混合萃出物中, 用多种溶剂分离出大豆异黄酮及其他功能成分。目前大豆异黄酮提取率90%, 纯度达90%。
3 结束语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营养价值丰富, 全身是宝。但是目前大豆加工主要用于饲料和食品领域, 综合利用率不高, 存在资源浪费情况。除了充分利用大豆中油脂和蛋白资源外, 油脂与蛋白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 (豆皮、油脚、豆渣和乳清废水等) 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随着大豆深加工领域的不断进步, 大豆加工产品逐渐由饲料和食品等粗加工产品向保健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高附加值深加工领域拓展, 品种越来越多,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为应对国际竞争和缓解国内产能压力, 粮油加工行业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大豆油脂深加工和精细化延伸, 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行业整体转型创造条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大豆油脂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格局, 认为可从新技术引进与吸收和延伸精细化加工两方面推动企业技术升级, 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新技术研发、引进与吸收方面, 研发新技术提升和完善油脂装备, 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得率, 改善设备性能、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在延伸精细化加工方面, 在立足油脂加工主业基础上, 开发油脂副产品, 延长加工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如大豆油脚和皂角提取磷脂, 皂脚制备成混合脂肪酸, 豆皮制成大豆膳食纤维, 脂肪酸分离天然维生素E、甾醇、脂肪酸甲酯, 以及开发新产品, 从大豆中分离皂甙和大豆异黄酮、制取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肽等大豆蛋白系列。
关键词:新装备,副产品,油脂加工
参考文献
[1]金青哲, 齐策, 谢丹, 等.国内外食用油脂加工技术发展[J].粮食与油脂, 2011 (6) :1-4.
[2]陈伟, 陈一平.循环流化床锅炉特点及发展现状[J].湖南电力, 2005 (1) :59-62.
[3]杨英臣.无功补偿节电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9) :45.
[4]陆浩, 毕艳兰, 赵紫薇, 等.油脂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J].中国油脂, 2009 (4) :1-6.
[5]刘玉兰, 吴卫忠, 张百川.大豆膨化工艺技术对其产品质量的影响[J].粮油加工, 2007 (2) :45-48.
[6]赵国志, 刘喜亮, 刘智锋.油脂精炼技术最新进展[J].粮食与油脂, 2007 (6) :1-4.
[7]李荣和、姜浩奎.大豆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8]冯子龙, 杨振娟, 袁保龙, 等.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与实践[J].中国油脂, 2004 (11) :29-30.
大豆油脂 第3篇
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是目前国内主要的食用油, 从消费终端来看, 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同时, 各品种之间的供需关系又存在着很大差异。三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决定了其价格走势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的可能性, 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则决定了套利利润的来源和大小。
从供需角度来考察品种之间的套利条件, 一般原则是:需求端决定了品种之间的相关程度, 而生产和供应环节的差异决定了价格间的差异程度。
1. 套利对象之间供需关系的对比分析
供需关系的对比分析实际上是解决套利交易的方向问题, 即买什么品种和卖什么品种的问题, 总的原则是买入那些供需关系相对紧张的品种, 而对应卖出那些供需关系相对充裕的品种。供需关系对比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棕榈油和其他油脂类品种的产量对比, 包括单产比较、种植面积比较和总产量比较。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出来的, 棕榈树通常2年~3年开始结果, 8年~15年进入旺产期, 18年~20年后开始老化、产量降低, 它与大豆和油菜籽的生长和收获方式不同, 后者为一年生植物, 每年价格会对种植面积进行反向调整, 油棕是多年生植物, 产量有一个很长的周期惯性, 我们在研究两者之间的产量对比时要注意这个特点。棕榈油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其生长受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较大, 而其他两个品种种植带偏北, 主要自然灾害是旱涝和早霜等, 因此, 季节和天气对产量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2) 消费状况对比。棕榈油主要消费国有印度、欧盟25国、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 其中我国占全球棕榈油消费总量的14%, 棕榈油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由于中国与产区国家的运距较短, 所以未来中国的棕榈油消费状况将主导全球棕榈油消费格局。另外, 棕榈油熔点较高, 所以棕榈油消费随气温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这一点与豆油和菜籽油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季节性套利。
(3) 进出口对比。我国是植物油的主要进口国之一, 由于各品种的产地不同, 收获季节也不同, 因此进口量的大小在不同时段会有很大的不同, 同时进口也会受到诸如港口阻塞阻断的突发事件影响。
(4) 库存状况对比, 包括绝对库存量和库存消费比等对比。
2. 套利对象之间相对强弱关系的对比分析
根据投机交易的一般原理, 做多行为应该在上涨过程中的价格弱拍区实施买进, 而做空行为应该在下跌过程中的强拍区卖出。所以套利对象之间相对强弱关系的研究就是要解决套利交易中的第二个问题, 即何时进场的问题。
比价和差价是评估套利对象价格强弱关系的重要指标, 在确定了套利方向之后, 要注意等待和追寻合适的进场良机, 这个良机就是在比价 (差价) 的高档位置卖出比价 (差价) 或者在低档位置买入比价 (差价) 。由于相关性套利并不需要严格遵守有限波动平衡法则, 所以相关性套利的出入场要点就是逢低买入或者逢高卖出。
由于农产品市场几乎相当于完全竞争市场, 而且价格对产能的调整非常灵敏, 所以, 其价格基本维持大的区间振荡, 农产品的这种特征使得我们很容易从历史走势中判定其所处价圈的高低。一般的技术分析指标作为辅助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关键的入场时机, 因为我们可以从一般的技术指标中发现价格由弱转强或由强变弱的迹象。
3. 套利对象之间的价格波动弹性分析
价格弹性是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 套利对象之间价格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不同。与大豆油和菜籽油相比, 棕榈油的生产相对集中, 短期内容易受到单一因素的制约, 而生产区域比较广泛的品种, 各种影响相互对冲, 影响相对缓和。在三个植物油品种中, 棕榈油价格的波动弹性是最大的, 根据交易所的研究, 棕榈油价格波动十分频繁。我国棕榈油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企业数量庞大, 涉及面相当广泛。目前, 国内有棕榈油贸易企业近万家, 其中大型贸易企业直接从国外进口, 进入国内后再通过大量的中小分销商进行分销, 流通环节比较发达。而国内成规模的棕榈油消费企业上千家, 加上小型企业, 数量超过5000家, 主要分布在餐饮、食品加工和化工领域。大部分消费企业通常不自己直接进口, 主要靠中间商供货。面对如此多的企业, 加上复杂的流通环节, 棕榈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价格弹性决定了套利对象之间数量的匹配, 即决定了套利敞口的程度, 因为对于同样数量的商品, 其价格波动弹性不同会带来额外的套利收益或亏损,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按照价格弹性的不同, 合理匹配套利买卖双边的头寸。举例来说, 如果棕榈油对大豆油比价偏低, 而我们从事的是买棕榈油抛大豆油的套利, 如果差价向上运动, 对该项套利有利, 这时可以适度放宽棕榈油的多头头寸, 这样会得到因棕榈油快速上涨而带来的额外收益, 即使途中发生回调, 棕榈油的抗跌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险压力。
4. 套利对象之间的价格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在植物油品种中, 豆油与菜籽油的价格变化高度相关, 而棕榈油与豆油、菜籽油价格变化的相关性则要低很多。2003年至2006年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棕榈油与豆油的价格变化相关系数为0.728, 与菜籽油的相关系数为0.725, 而豆油与菜籽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3。从价差来看, 2003年至2007年, 棕榈油与豆油价差变动区间为-450元/吨~-2000元/吨, 与菜籽油价差变动区间为-550元/吨~-2350元/吨, 而豆油与菜籽油之间的价差变动区间仅为-130元/吨~450元/吨。
二、三大油脂间套利模式分析
1. 豆油与棕榈油
豆油与棕榈油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多, 而且棕榈油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替代豆油。豆油的消费比较稳定, 棕榈油的消费除了稳定的食品需求之外, 另外一部分需求来自天气温度高的时候替代豆油, 也就是现货市场上的掺兑。从豆油与棕榈油的价格走势来看, 当棕榈油大量替代豆油的时候, 两者的相关性最高。从5月到10月, 豆油与棕榈油价差一般在500元~1000元之间, 其价差变化一般遵循1000元~500元~1000元的走势, 先大再小后大。从套利的角度看, 这个时间段是比较好的操作机会, 当价差超过500元~1000元这个区间, 或者变化周期与历史周期相背的时候扑捉套利机会。在这个时间段以外, 由于棕榈油替代豆油数量减少, 两者相关性减弱, 套利的可变性较大。
2. 豆油与菜籽油
菜籽油也是从5月开始大量上市, 再加上北方的春油菜, 消费季节可持续到春节之后。由于菜籽油的价格一般高于豆油, 所以在消费上应该说是豆油替代菜籽油。豆油与菜籽油的价差比较稳定, 一般在-150元~-500元之间, 全年任何时候都可以操作。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菜籽油供应具有不连续性, 抛空菜籽油会面临逼仓风险, 尤其是春节以后新菜籽油上市以前的合约, 所以进行豆油和菜籽油套利操作的时候应尽量避开上述时间段。
3. 棕榈油与菜籽油
这两个品种本身相关性不高, 再加上有豆油作为缓冲, 套利机会较少。
由以上套利模式可以发现这三种油脂存在下列关系:
第一, 豆油在三种油脂中与其他两种油脂相关性最高。
第二, 豆油与棕榈油、菜籽油价差均呈现季节性变化。从5月到10月, 由于菜籽大量上市, 油脂供应充分, 此时豆油与菜籽油、棕榈油价差最小。从10月到春节期间, 豆油与菜籽油、棕榈油价差开始拉大;春节之后, 豆油与菜籽油、棕榈油价差开始缩小。
第三, 相对于豆油和棕榈油的国际化影响而言, 菜籽油价格更具有独立性。
第四, 棕榈油绝大多数需要进口, 而菜籽油供需一直比较紧张, 在理论上这两种油脂应首先考虑以买入为主。
最后, 由于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都可以食用, 所以在交割之后的用途上具有一致性, 这一点是其他期货品种所不具备的。换句话说, 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任何一个品种的大批量交割, 对现货市场的冲击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某一品种出现大量交割的时候, 其价差会呈现不规则变化, 此时进行套利操作要慎之又慎。
摘要: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中三大油脂品种分别为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 分析出三大品种之间套利的各种因素, 从而更好地让投资者在投资这三大品种的同时, 利用其套利机会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并获取收益。
关键词:三大油脂,品种间套利,因素分析,套利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治平:期货套利机会创造更大利益[N].中国证券报, 2008-6-29 (第五版)
[2]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P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