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手术论文(精选7篇)
咽喉部手术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择期在我院行咽喉部手术的患儿40例, 将其分为Ⅰ组和Ⅱ组, Ⅰ组患儿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最小2岁, 最大11岁, 平均年龄 (6.11±3.14) 岁;患儿体重最轻11 kg, 最重48 kg, 平均体重 (31.21±3.97) kg。Ⅱ组患儿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最小3岁, 最大12岁, 平均年龄 (7.23±3.21) 岁;患儿体重最轻11 kg, 最重48 kg, 平均体重 (30.74±4.16) kg。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手术前0.5 h, 2组患儿均给予肌肉注射地西泮和阿托品, 入室之后开放静脉, 并检测患儿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血氧饱和度 (SpO2) 等体征的变化情况, 麻醉诱导采取静脉注射咪唑安定、维库溴铵、异丙酚。在此基础上, Ⅰ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 Ⅱ组患儿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2组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 Ⅰ组患儿采用异丙酚以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Ⅱ组患儿采用异丙酚以及异氟烷维持麻醉, 期间严格控制患儿的麻醉深度。
麻醉后, 比较2组患儿入室时、插管5 min后、手术5 min后、手术20 min后、停药时、拔管5 min后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HR以及拔管时间、拮抗药物使用情况、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对比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1]。
2 结果
2 组患儿入室时、插管5 min后、手术5 min后、手术20 min
后、停药时、拔管5 min后的SBP、DBP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组患儿入室时、手术20 min后、停药时、拔管5 min后的HR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Ⅰ组患儿插管5 min后、手术5 min后的HR明显低于Ⅱ组患儿,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Ⅰ组20例拔管时间为 (9±1) min, Ⅱ组20例拔管时间为 (12±3) min, 2组拔管时间比较t=4.243, P<0.01。2组患儿的拮抗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儿咽喉部手术过程中需要安置开口器, 而且多数时候对患儿造成的疼痛刺激比较强烈[2], 因此, 小儿咽喉部手术的麻醉尤为重要, 麻醉会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必须要合理选择麻醉手段和麻醉药物[3]。
本文2组患儿各时段的SBP、DBP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2组患儿入室时、手术20 min后、停药时、拔管5 min后的HR比较, 同样没有显著差异, 但Ⅰ组患儿插管5 min后、手术5 min后的HR明显低于Ⅱ组患儿, 并且Ⅰ组患儿的平均拔管时间明显少于Ⅱ组患儿。Ⅱ组患儿中有8例使用了拮抗药物, Ⅰ组患儿均未使用拮抗药物, Ⅱ组患儿中有5例出现了不良反应, Ⅰ组患儿中仅有1例出现了不良反应。由此可见, 与芬太尼相比,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麻醉的效果更加显著, 应用更加安全。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患儿分为Ⅰ组和Ⅱ组各20例, Ⅰ组患儿采用瑞芬太尼麻醉, Ⅱ组患儿采用芬太尼麻醉, 观察2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各时段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组患儿入室时、手术20 min后、停药时、拔管5 min后的心率 (HR)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Ⅰ组患儿插管5 min后、手术5 min后的HR明显低于Ⅱ组患儿;Ⅰ组患儿的平均拔管时间明显少于Ⅱ组患儿 (P<0.05) ;Ⅱ组患儿中有8例使用了拮抗药物, Ⅰ组患儿均未使用拮抗药物;Ⅰ组患儿术后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Ⅱ组患儿 (P<0.05) 。结论 与芬太尼相比,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麻醉的效果更加显著, 应用更加安全。
关键词:小儿咽喉部手术,麻醉,芬太尼,瑞芬太尼,对比
参考文献
[1]刘坤.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咽喉部手术麻醉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 :10-11.
[2]张芳.小儿咽喉部手术中麻醉药物的效果对比[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13 (4) :73.
咽喉部手术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咽喉部,物理降温,激光,躁动
咽喉部的激光手术主要包括腭咽成形术、声带及喉新生物摘除术,该类手术的操作部位都集中在咽喉部,且激光烧灼易引起局部组织的水肿[1],故出于安全考虑术后多需要暂时保留气管导管。因此,患者在复苏期往往躁动明显,恢复期躁动除降低病人舒适性外,呛咳和躁动还大大增加了手术部位出血、 伤口裂开及气管导管脱出等风险[2,3],而针对该类手术患者恢复期躁动的防治目前尚无系统和有效的方案,故本研究旨在探讨颈部物理降温在减轻咽喉部激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不适和减少恢复期躁动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我院2012年新技术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选择2012年1-9月我院择期接受咽喉部激光手术的患者共120例,其中包括喉新生物切除24例,声带新生物切除55例,会厌囊肿切除41例。 入选患者ASAⅠ级或Ⅱ级,年龄28~45岁,男62例,女58例,体重55~85 kg。无明显心血管、肝、肾等重要器官疾患,无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无长期使用镇静剂或精神类药,无酗酒史或药物依赖史,术前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均 >27分。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以下3组(每组40例):对照组(A组)、颈部常温组(B组)、 颈部降温组(C组)。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均匹配。
1.2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无创动脉血压和脉氧饱和度(Sp O2)。3组患者予以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00 mg/kg,舒芬太尼0.50μg/kg和罗库溴铵0.50 mg/kg静脉快速诱导,麻醉维持使用丙泊酚6.00 mg/(kg·h),瑞芬太尼5.00μg/(kg·h),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在手术开始时给予减轻水肿的药物地塞米松10.00 mg,术中采用二氧化碳CO2激光行咽喉部病灶切除,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并单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00μg,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在35~45 mm Hg, 使用Narcotrend(NCT)监测麻醉深度。维持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NI)在D1(45~55)水平,术毕直接送入恢复室。
1.3恢复期处理
3组患者入恢复室后均给与新斯的明0.30 mg/kg拮抗肌松残余,氟马西尼0.25 mg拮抗咪达唑仑。对照组无其他处理,常温组在颈部放置冷敷带但不进行冷敷,降温组患者采用颈部冷敷带进行颈部冷敷物理降温,冷敷带中加入低温水袋(10℃),冷敷部位为颌下和颈部,避开颈动脉及颈内外静脉,每30 min更换,持续至患者离开恢复室。
1.4指标监测与躁动评分
1.4.1指标监测1分别于3组患者入手术室 (T1)、患者完全清醒时(T2)、离开恢复室时(T3)记录; 2记录患者出现首次自主呼吸和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统计患者在恢复室停留时间。
1.4.2躁动评分患者意识恢复后进行镇静躁动评分,1分:镇静,言语刺激可唤醒服从简单命令后迅速入睡;2分:安静合作,易唤醒服从命令;3分:稍焦虑或身体活动,经言语提示可安静;4分:躁动,需要保护性束缚及反复语言劝阻,咬气管导管;5分:危险躁动,试图拔出各种导管,翻越床栏,在床上挣扎。 1~3分记为无躁动,4~5分记为躁动。
1.4.3疼痛评分患者清醒后采用VAS疼痛标准进行评分,评分时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代表不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其中,0分:无痛; 1~3分: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疼痛评分3分及以下记为无疼痛,4分及以上记为疼痛。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进入手术室时比较,A组与B组患者完全苏醒时心率(heart rate,HR)增快(P <0.05)、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增高(P <0.05),且A组与B组患者完全清醒时HR快于C组(P <0.05), MAP高于C组(P <0.05),而3组患者离开恢复室时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及意识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A组(P <0.05)及B组(P <0.05),而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C组患者恢 复期躁动 发生例数 低于A组 (χ2=4.267,P =0.039)和B组(χ2=5.230,P =0.022), A组和B组间恢复期躁动发生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8,P =0.338),C组患者恢复期疼痛发生例数低于A组 (χ2=5.541,P =0.019) 和B组 (χ2=4.501,P =0.034),A组和B组间恢复期疼痛发生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 =0.799), 见表3。
注:1)与 C 组比较,P <0.05;2)与入手术室时比较,P <0.05
注:1)与 A 组比较,P <0.05;2)与 B 组比较,P <0.05
3讨论
咽喉部激光治疗术近年多用于声带及喉部新生物切除术,该类手术的主要优点是出血少,术野清晰,手术病灶切除完全[4]。为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激光切割时多选择偏大功率,术后会厌、喉部组织水肿发生率高,术后24 h内多需暂时保留气管导管[5,6]。 咽喉部肿痛可造成患者复苏期极度不适,躁动发生率极高,患者躁动和呛咳危害极大。因此,咽喉部激光手术患者恢复期处理的重点是减轻患者咽喉部肿胀及疼痛,增加患者气管导管耐受性、防治患者躁动、预防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局部冰敷物理降温作为冷刺激,一方面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渗出,减少出血,起到减轻局部组织肿胀的作用[7],同时充血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局部物理降温使毛细血管收缩,也可减弱压迫减轻疼痛[8];另一方面局部温度降低可抑制细胞的活动,抑制组胺等炎性递质释放,抑制局部的神经传导,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具有减轻局部疼痛和不适感的作用。本研究中A组及B组未采用冷敷,其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7.5%和25.0%,明显高于采用了局部物理降温的C组(7.5%),而且其疼痛的减轻与单纯的冷敷带接触无关。C组在患者颈部(避开大血管)予以10℃冷敷,3组患者体温及离开恢复室时的心率、血压及脉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局部冷敷物理降温安全可靠,不会干扰患者的生命体征。
咽喉部手术论文 第3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共为596 例咽喉部异物患者在纤维喉镜检查下, 发现异物并钳取异物380 例, 212 例未见异物, 嘱其回家观察及时复诊。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异物误咽病史, 经间接喉镜检查证实有异物难以取出160例, 间接喉镜未发现但怀疑有隐匿型咽喉部异物患者220例, 难以配合未经间接喉镜检查的212 例。采用日本OLYMPUS ENF3 纤维喉镜及一次性异物钳、冷光源、SONY液晶监视器及OLYMPUS OTV-SC摄像系统, 医学内镜工作站及计算机图文记录系统。其中有一例2 岁患儿声门部鱼刺异物, 由于恐惧、哭闹不配合, 无法配合表麻下纤维喉镜取出, 收入院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将异物取出, 有4 例是下咽部肿胀收入院药物治疗后, 再次行纤维喉镜检查下取出异物。
2 问询与检查
2.1 详细询问
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异物的大小、及就诊时感觉异物在咽喉部的位置、或者让患者用手指向异物部位分清左右做到心中有数。咽喉异物感患者往往心情紧张, 咽喉反应敏感, 临床上曾多次碰到异物患者因害怕纤维喉镜检查而放弃取出的案例, 纤维喉镜检查下找异物所需时间稍长或者刺激太多, 患者则表现出烦躁不安的状态而不利于异物取出, 此时医护人员良好的沟通能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 同时讲解异物存留于咽喉部的不良后果和并发症, 使患者不要犹豫, 向患者讲述以往成功病例教导其只要主动配合就可顺利取出使之充满信心, 积极配合麻醉及检查, 方有可能顺利取出异物。患者取坐位, 一般采用1% 丁卡因溶液行咽喉部表面麻醉, 呋嘛滴鼻液喷雾鼻腔, 收缩鼻腔黏膜。
2.2 检查过程
麻醉充分后, 患者取平卧体位, 肩部垫高头向上向后仰以便纤维喉镜进入。检查者持纤维喉镜经鼻腔缓慢插入, 查找顺序依次为扁桃腺、舌根部会厌谷、声门及双侧下咽梨状窝, 特别要仔细查找舌根会厌谷及下咽异物易存留位置, 舌根部窥视不全时嘱患者用纱布裹住舌尖向外拉伸患者舌头使整个会厌谷及舌根部暴露充分, 如发现异物, 将镜头稍退至既能窥清异物又有利于异物取出的位置 (距离异物1~2 cm) , 嘱助手将异物钳由纤维喉镜活检孔插入, 根据异物位置和方向, 调整钳口方向, 使异物置于异物钳瓣之间, 压下钳柄收紧异物钳钳住异物, 随纤维喉镜一同退出, 取出异物。退出后在纱布上打开异物钳, 仔细检查异物大小及完整性, 如有缺损或疑有脱落, 需再次入镜探查。取异物过程中如遇鼻咽部较窄且异物较大时调整异物方向与鼻咽部平行取出, 以免途中遇阻异物掉入鼻咽部后反复寻找增加患者的痛苦;难以取出的异物, 在口咽位置放松异物钳, 嘱患者不要吞咽, 马上取出喉镜与异物钳, 在从口腔进入检查取出。
3 讨论
咽喉异物感患者有梗异物史, 吞咽刺痛感觉明显而就诊, 临床上常规间接喉镜检查, 因患者咽喉反应敏感、及咽喉部凹陷皱襞较长容易导致存留小而尖锐的异物, 往往未能窥见, 而行纤维喉镜进一步检查。遇到咽喉部反应敏感患者心理紧张难以合作, 这时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 逐步在咽喉部喷1%丁卡因药进行表麻, 较多药物对咽喉壁的麻醉作用可使患者咽喉部分泌物增多, 麻醉后咽喉部有明显堵塞感, 多次与患者沟通, 消除恐惧、放松心情配合进行纤维喉镜检查。
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在不间断吸引痰液, 充分暴露异物存留位置, 没有分泌物的时间段准确下钳钳夹异物, 如果检查时间过长分泌物增多, 镜端模糊反复吸引多次进出, 患者会表现出烦躁呕吐而影响钳取异物效果, 所以早发现、早吸引、早钳取是钳取异物的关键[1]。
纤维喉镜镜管柔软, 可曲性、视野广且清晰, 能查找较隐蔽部位, 纤维喉镜检查及熟练的取异物技术是治疗隐匿型异物的关键, 能极大提高咽喉异物的诊断率及治疗成功率。操作者应按步骤轻巧地操作, 以免损伤咽喉部黏膜, 引起血肿、出血或继发感染, 导致不良后果;助手夹取异物后也不应沿喉镜腔抽出异物钳, 应夹紧异物钳随镜管一齐退出, 以免造成管腔橡皮划破、异物断裂或脱落而致更严重后果。在操作过程中, 偶可发生喉痉挛而影响操作过程, 多因麻醉不够充分, 探查操作不细致或患者情绪紧张所致, 因此充分的麻醉、熟练的操作及患者的配合是防止喉痉挛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喉痉挛, 应暂停探查, 退出喉镜, 根据情况可再次喉部喷麻药一次或嘱患者做有规律的深呼吸。对于探取过程中发现异物较大异物钳不能夹取者可改为喉镜下经口用异物钳取出[2]。对于检查未发现明显异物但有明显划伤、伪膜、溃疡或疑有异物的小白点等应该仔细探寻划伤、伪膜、溃疡面的对侧面或周围等隐匿部位, 或用异物钳钳瓣探拨可疑部位, 很多隐匿性异物多可被发现, 降低隐匿性异物漏诊率。
详细的异物史询问、良好的咽喉部麻醉、合适的体位、恰到好处的沟通和心理护理是检查取异物的必需要求, 准确的医技协作是异物取出成功的必备因素, 丰富的医学解剖知识、医师平时多积累工作经验可使在纤维喉镜检查取异过程中顺利取出物以解除患者的痛苦。检查过程中可拍摄图像及录像, 对于很多咽喉部擦伤但无明显异物的患者, 检查完毕后可回放录像或图像, 并耐心解释, 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检查完后可将检查结果贮存、录像, 也可打印彩色照片。综上所述, 纤维喉镜检查取异物术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广咽喉部异物取出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纤维喉镜检查取出口咽、咽喉部、下咽异物的配合。方法:在充分表面麻醉下经纤维喉镜查找异物, 发现异物, 取出异物。结果:本组2013年1月年至2014年12月596例咽异物感患者, 其中, 379例有梗阻异物史, 检查后均取出异物, 有例检查后需住院治疗消肿后再取出异物;212例有异物感, 检查后未发现异物, 效果满意。结论:准确娴熟的医技配合是经纤维喉镜顺利取出异物的关键, 纤维喉镜具有视野广而清晰无盲点, 特别适用于咽喉部敏感、较隐蔽及困难咽喉部异物的取出, 更为准确、方便。
关键词:咽喉部,异物,纤维喉镜,医技配合
参考文献
[1]李淦峰, 杨蓓蓓, 赖思源.视频电子喉镜诊断及取出咽异物的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3) :132-133.
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支撑喉镜,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价值
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是治疗咽部良性肿物的重要方法, 支撑喉镜是确保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顺利进行的重要辅助工具, 且在近几年取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支撑喉镜在基层医院治疗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方便选择了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支撑喉镜下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治疗, 其中采取支撑喉镜下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故得出“支撑喉镜在基层医院治疗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结论, 现将报告整理完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 使用信封抽取法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所有患者均对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实验组40例均经纤维喉镜观察确诊为咽喉部良性肿物, 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7~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13±10.33) 岁,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24∶16, 其中有13例声带息肉患者、16例声带小结患者及11例会厌囊肿患者。对照组40例均经纤维喉镜观察确诊为咽喉部良性肿物, 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8~6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1.12±10.56) 岁,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23:17, 其中有14例声带息肉患者、16例声带小结患者及10例会厌囊肿患者。经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较好,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咽喉部良性肿物常规切除手术, 在咽喉部作常规切口,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术后禁声1周, 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 抗生素及雾化吸入连续使用3 d, 以减轻黏膜水肿, 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 术后禁烟禁酒及辛辣饮食。实验组在支撑喉镜下切除咽喉部良性肿物, 经口腔带气囊气管插管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术后做好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护。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头尽量后仰并垫肩, 常规消毒铺巾, 咽喉部病变暴露后将支撑喉镜经口腔导入, 使用喉刀将肿物基底部切开, 将黏膜肿物和基底部游离, 最后使用喉钳摘除肿物摘除, 会厌囊肿者应该将囊液洗净后, 分次钳净囊壁, 并根据实际的手术情况修整创面, 钳取过程中, 避免损伤正常的黏膜组织, 将出血点及残余的病变部分进行凝固处理[1,2]。手术结束后, 将病变组织送往病理检查。术后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治疗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 治疗总有效率越高, 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越低, 表示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该研究将治疗效果共分成显效、有效及无效3项,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3]:经治疗后, 纤维喉镜检查病灶清除, 声门闭合良好视为显效;经治疗后, 纤维喉镜检查病灶基本清除, 声门闭合尚好视为有效;经治疗后, 纤维喉镜检查病灶没有减少或者增加, 声门闭合未恢复视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对经不同治疗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间,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若两组数据间的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75.00%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2.2 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咽喉部良性肿瘤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支撑喉镜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4]。咽喉部良性肿物经支撑喉镜完成手术, 具有以下优点[5,6,7]:①视野较为清楚, 可以有效固定头位, 更好的暴露病变部位, 在直视下将病变完全摘除, 因此, 具有预后性好、复发率低的临床优点, 而常规手术中的间接喉镜具有头位固定不便、镜面模糊、手术视野差等应用局限性, 病灶难以摘除, 术后预后性总体不佳;②患者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手术, 减少了患者手术配合度差的不良因素, 且支撑喉镜下手术为双手操作, 可有效节约手术时间, 且精确度较高;③支撑喉镜的造价较为便宜, 且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的优点, 在基层医院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全麻支撑喉镜下进行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也存在不足之处, 手术必须在全麻气管插管中进行, 患者在手术时头部必须后仰, 不适用于老年体弱或者颈椎病患者, 除此之外, 支撑喉镜为硬质镜, 手术过程中, 稍有不慎容易导致切牙松动、咽喉黏膜挫伤及喉水肿等。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75.00% (P<0.05) ;实验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此研究结果与王德乐、陈学良、王韶鉴[8]等学者在《支撑喉镜联合膀胱镜微创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的治疗体会》一文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具有切实的借鉴价值, 王德乐等学者得出“78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 其中2例发生软腭、舌根、咽后黏膜瘀血或损伤, 1例门齿松动, 术后2周内自然恢复.随访3~14个月, 失访3例、治愈71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有效率 (治愈率+好转率) 为99%, 均未见复发”这一结果, 进一步佐证了该研究的观点。
综上所述, 支撑喉镜在基层医院治疗咽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钟杰, 吴波, 蒋睿果, 等.手术显微镜支撑喉镜下和纤维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术后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2, 41 (29) :3070-3071.
[2]张承宏.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内侧微瓣法治疗广基声带息肉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 (2) :188-189.
[3]李欣, 李正民, 费建民, 等.支撑喉镜显微手术治疗声带息肉146例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1) :94-95.
[4]容庆丰, 张国华.电子喉镜辅助支撑喉镜下治疗声带暴露困难患者4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3) :3979-3980.
[5]朱昌政, 陆进明, 张雷, 等.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切除术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 20 (2) :175-176.
[6]韩雅婧, 赵瑛.预防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全身麻醉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后患者咽喉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17 (7) :707-710.
[7]柯慧华, 张燕, 徐晨霞, 等.右美托咪定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临床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12) :1163-1166.
急诊胃镜下巧取咽喉部尖锐异物1例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44岁。15 h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吞服蚊香底座1枚, 即感异物卡在左侧咽喉部, 持续固定刺痛, 吞咽时疼痛加剧, 流涎带血丝。曾在外院耳鼻咽喉科诊治, 诊断为咽喉部异物, 但未成功取出, 随后, 建议做颈部切开取出异物, 但遭到患者及家属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1年3月14日上午8:00前来我院急诊。考虑患者异物嵌顿时间较长, 取出有困难, 完善X线透视, 见咽部异物部分已进入环咽肌水平 (食管入口) 。待充分麻醉后常规进镜至咽部, 见左梨状窝有一长方形异物横卡其中, 一端刺入黏膜, 见少许渗血 (图1) 。吸净黏液, 使视野清晰, 用异物钳找准合适角度抓住异物, 但异物一端已与周围黏膜粘连, 反复试取未成功取出。由于异物大又硬, 嵌顿时间较长, 已引起局部黏膜水肿压迫管腔, 普通胃镜难予进入食管, 改用超细胃镜经右侧梨状窝进入食管, 持续注气, 使食管入口管腔充分扩张后, 再进异物钳抓住异物, 且将患者头尽量后仰, 反复吞咽, 增大咽部腔隙、角度, 分离卡住点后, 成功取出异物, 异物大小为5 cm×2 cm (图2) , 用时28 min。取出后胃镜再次进镜观察, 原病灶嵌顿点充血、糜烂, 无明显渗血 (图3) 。术后给予禁食、抗感染、支持治疗, 留察24 h, 无异常, 即出院。
2 讨论
咽部异物临床多见, 大多及时就诊, 如即刻取出, 预后多良好。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可继发咽后壁脓肿、纵隔感染、败血症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50%~80%的食管内异物嵌顿在颈部狭窄处, 上胸段次之, 发生在食管下段者最少[1]。由于电子胃镜长又软, 难以固定, 故通常电子胃镜下可取出的异物, 主要是嵌顿在食管中下段的异物;嵌顿在食管上段和部分中段的异物, 可在直视硬性食管镜下取出;嵌顿在咽部的异物, 可在直接喉镜或间接喉镜下取出[2], 很少在电子胃镜下取出。且电子胃镜下取出长度>5 cm嵌顿时间达15 h的硬质咽部异物, 很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准备要充分, 详细询问病史, 做好心理护理, 签知情同意书, 常规X线透视, 明确异物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排除穿孔可能, 必要时请会诊。 (2) 由于电子胃镜长又软, 难以固定, 钳取异物时, 需有3人配合, 包括一名术者两名助手, 其中, 一名助手扶镜, 另一助手配合使用配件。三人操作时需配合熟练, 谨慎小心, 切忌粗暴强取, 避免造成穿孔。 (3) 咽部异物, 多位于会厌软骨与上颚间隙内, 进镜后应吸净黏液, 仔细观察, 看清异物的位置、形状与周围关系。若此处间隙小, 异物钳难以打开, 可稍后退, 待异物钳打开后, 带钳缓慢进入, 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并找准合适角度抓住异物, 随镜轻轻退出[3]。 (4) 为能通过狭窄的咽部, 笔者利用OLYMPUS GIF-XP260电子超细胃镜, 具有较强的插入性能。电子超细胃镜的先端部只有0.5 mm, 插入管径6.5 mm, 锥形前端设计具有能确保顺畅通过狭窄部位的特点。经右侧梨状窝进入食管, 持续注气, 使食管入口管腔充分扩张, 分离食管入口卡住点, 提高异物取出的成功率。为增大咽部腔隙、角度, 应使患者头尽量后仰, 反复吞咽, 便于分离卡住点, 使异物顺利取出。 (5) 如果病史较长、已发生穿孔、尖锐异物与周围组织嵌顿紧密取出失败者, 应及时行颈部切开取出异物。
参考文献
[1]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490.
[2]吴康英, 陈辉.电子胃镜取食管异物临床观察与分析[J].齐齐喀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0) :553.
咽喉部手术论文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 0 1 4年8月-2 0 1 5年1 2月我院外科接收的7 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7 0例患者分成两组, 观察组3 5例, 其中女性1 5例, 男性2 0例, 年龄2 1~7 0岁, 平均 (4 5.5±1.3) 岁;对照组3 5例, 其中女性1 4例, 男性2 1例, 年龄2 3~7 0岁, 平均 (4 6.8±1.5) 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操作有以下两点。
首先, 生活护理人员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建立个人档案, 询问患者的姓名、患病时间等信息, 同时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将检查数据详细准确记录。为患者安排干净整洁的病房, 并且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 同时保证病房通风良好。
其次,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将患者每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上报主治医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合理用药。
1.2.2 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的3 5例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操作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心理护理。通常行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的患者出现饮食困难的情况,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方案, 手术效果以及咽喉部不适的临床症状表现等相关内容, 解除患者的疑虑,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有利于缩短患者不适感持续时间。
其次, 气管推移训练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患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气管推移训练计划, 其中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以及训练目标等, 每天选取固定时间陪患者进行训练操作, 以患者气管推移过中线为最终训练目的,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时间超过3 0 m in[3,4]。
最后,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饮食训练护理, 主要从两个阶段来完成。手术前3 d, 护理人员嘱患者采取平卧体位, 帮助患者应用吸管进流质饮食, 并且对患者的进食时间、进食速度予以指导, 降低患者呛咳的发生几率。患者接受手术后2 d, 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食用流质饮食, 并且保证进食速度缓慢, 术后5 d左右, 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嘱咐患者食用半流质饮食, 在临床治疗期间, 保证患者身体健康[5,6]。
1.3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工具S P S S 1 9.0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处理, 以%作为计数资料的单位, 比较数据差异通过χ2检验进行验证;以±s表示计量资料, 数据差异比较以t检验进行验证,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3 5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5 7%;对照组3 5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1 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 0.0 0%,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χ2=9.4 0 0 7)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对比
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后,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1。
(d, ±s)
3 讨论
颈椎外伤、畸形患者多行颈椎前路手术进行治疗, 这种手术方法比较复杂, 并且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气管和食道等造成一定影响,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管黏膜损伤, 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咽喉部疼痛、不适等并发症[7,8]。根据临床研究发现, 近年来, 将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于颈椎外伤、畸形临床治疗中, 从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入手,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效果, 缩短了患者并发症的持续时间, 被越来越多患者和医护人员所认可[9,10]。
本研究通过对7 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持续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综上所述, 对颈椎前路术咽喉部不适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有效缩短了患者并发症持续时间, 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于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外科接收的70例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7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指标及症状持续时间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颈椎前路术后咽喉部不适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达到预期临床效果, 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不适感,临床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泽琴, 李燕, 覃纲, 等.集束化护理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 (3) :212-214.
[2]潘同慧, 张伟娜, 赵艳华, 等.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10) :940-941.
[3]李强, 陈向阳, 冯虎, 等.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防治探讨[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2) :124-126.
[4]谢爱勤, 刘丽秋.鼻窦灌液喷喉治疗术后咽喉部不适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 :25, 99.
[5]苗爱红.氧喷减轻食管癌术后胃肠减压患者咽喉部不适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4) :381-382.
[6]马耀军, 王永宏, 赵斌强, 等.椎前筋膜缝合预防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咽部不适感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 (8) :760-762.
[7]严芳, 冯建霞.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对颈椎术后咽部舒适度影响的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4) :173-174.
[8]梁月屏, 黄锦依, 梁卓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4) :81-83.
[9]马春霞, 景娥.护理干预对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6) :2043-2044.
咽喉部手术论文 第7篇
1.1 患者, 男, 42岁, 以咽喉部疼痛不适半年, 加重3 d就诊。
诊断:慢性咽炎。查体:T 37℃, BP 12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咽部充血, 扁桃体不大, 心率80次/min, 律齐, 各瓣膜区未及病理性杂音。既往体健, 嗜烟酒, 家族中有冠心病史。给予静脉输入青霉素800万U和双黄连60 ml及口服吴太咽炎片等3 d后咽部充血明显好转, 但患者仍感咽部疼痛, 呈阵发性加重。再次询问病史, 每次咽部疼痛加重都与生气有关, 且发作时间3 min~5 min不等。行心电图检查:下壁缺血性改变。医嘱给予口服消心痛10 mg, 3次/d, 地奥心血康2粒, 3次/d, 丹参滴丸10粒, 3次/d。5 d后, 咽喉部阵发性疼痛不适消失。随诊1个月后, 症状未再次出现。
1.2 患者, 女, 48岁, 以牙痛伴咽喉部疼痛10余天就诊。
查体:T 37℃, BP 140/90 mm Hg, 咽部无充血, 扁桃体不大, 口腔科检查牙齿无异常, 口腔无异常。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未及。病程中牙痛及咽喉部疼痛无规律性, 呈发作性, 发作时间持续10 min~15 min不等, 以夜间为重。白天也时有发作。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抗炎止痛 (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菌必治3.0 g、甲硝唑250 ml, 口服芬必得等) 治疗3 d, 后因病情无好转, 转上级医院做心电图负荷试验及常规18导联ECG及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和肌钙蛋白 (CTNT) ]。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给予静脉输入脉络宁20 ml、丹参16 ml及心酰胺90 mg, 口服丹参滴丸10粒, 3次/d, 消心痛10 mg, 3次/d, 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1次/d等治疗后疼痛消失。随诊2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1 典型最常见的心绞痛发作, 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
该2例患者无常见的临床发作表现, 且1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正常, 所以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导致误诊误治[1]。心电图出现伪正常现象原因可能与多支血管病变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 侧支循环丰富, 做心电图时与心绞痛发作不同步, 病变部位不在常规心电图导联部位有关。
2.2 本文旨在提示基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
似患者时, 一定要开拓诊断思路, 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诊断, 尽可能减少误诊误治,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