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控制影响因素(精选7篇)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手术患者310例, 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该组患者中男198例, 女112例;年龄18~71 (45.6±1.7) 岁。该组患者均为手术第2d的住院患者[2], 且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未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 并签署知情权同意书自愿配合此项研究。
1.2 方法
采用疼痛情况调查表让患者填写, 分析其疼痛控制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疼痛的减轻、疼痛护理、受到关注、医生对疼痛的处理、对疼痛所受到的所有照料、护士反应快慢、鼓励家人或朋友帮助控制疼痛。满意程度的评分从0~10分, 一点都不满意评为0分, 非常满意评为10分[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s对数据进行表示,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该组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情况
附表结果显示, 该组患者对“鼓励家人或朋友帮助控制疼痛”的评分达到最高, 对"疼痛的减轻"的评分最低,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患者对“医生对疼痛的处理”的评分较“疼痛护理”的评分明显较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表格中的7项内容均有较高的评分, 且均达到7分以上。此外, 有部分患者未对表格中内容进行评分。
3 讨论
术后疼痛作为目前临床上最为重要的第五生命体征, 时刻反应着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 几乎可见于任何一个术后患者。术后疼痛不但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甚至会诱发患者的心理疾病, 延长康复时间, 加重住院费用等, 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4], 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术后疼痛控制的需求逐渐增高, 这就要求相关医疗工作人员可对患者的术后疼痛做出有效的控制。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疼痛控制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指标中包括:疼痛的减轻、疼痛护理、受到关注、医生对疼痛的处理、对疼痛所受到的所有照料、护士反应快慢、鼓励家人或朋友帮助控制疼痛等[5]。从表中结果可知, 患者对"鼓励家人或朋友帮助控制疼痛"的评价最高, 而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 在疼痛控制计划中, 相关医疗单位能积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 以此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同时为院内护理人员减轻一部分负担, 加快疾病康复进程。另外, 据研究调查表明, 影响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程度的因素包括:疼痛期望因素、疼痛因素、控制疼痛服务因素以及患者的一般资料因素。其中疼痛期望因素指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无心理准备, 疼痛因素是指医生以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是否处理恰当, 控制疼痛服务因素则指的是医生及护理人员能否采取专业的态度及扎实的知识技能帮助患者控制疼痛, 另外, 患者的一般资料也可影响疼痛控制程度, 包括:生活环境, 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综上所述, 对疼痛控制满意程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达到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 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 甚至提高了患者生命, 缩短疾病康复进程, 而此种方法可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晓燕, 张俊华.术后疼痛护理误区探讨[J].护理研究, 2003, 17 (7) :234-235.
[2]张春华, 徐丽华, 邹碧荣, 等.临床护士疼痛管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0) :987-988.
[3]陆宇晗, 马双莲.癌症疼痛患者对疼痛治疗的顾虑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0) :356-357.
[4]黄晓蕾, 马双莲, 张金芳, 等.27省市护士对癌痛治疗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1, 7 (1) :12-13.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选择来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收治7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所护理时的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36例使用的是疼痛控制护理方式,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伤口3-4级疼痛情况41.67%显著少于对照组72.09%,且研究组患者3-4级肿胀情况33.33%也显著少于对照组67.44%;研究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具有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疼痛控制护理;术后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87-02
创伤性骨折患者常在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不利于其术后康复与锻炼;同时持续的疼痛可导致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层面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从而对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主要对本院收治的7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选择来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收治7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所护理时的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男女比例22:21,年龄20-49岁,平均(32.15±4.21)岁,其中18例右侧骨折,25例左侧骨折;研究组36例患者,男女比例15:21,年龄21-47岁,平均(33.23±1.19)岁,其中11例右侧骨折,25例左侧骨折。两组基線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与术前相关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常规护理: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好记录;术后帮助患者翻身,加强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1]。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疼痛控制护理:责任护士根据不同疼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积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方式以及制动方法,及时观察固定架安置位点以及石膏固定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重新放置;对于切口疼痛的患者,使用冰袋冷敷手术切口周围皮肤,并予以轻柔的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耐心了解患者的疼痛位置,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必要时使用止痛药物;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每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告知其锻炼原理,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自觉性;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交流,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和解疑,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2];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病区内的噪音,以避免患者因失眠而加重疼痛;引导患者过愉快充实的生活,安排其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转移其注意力,并指导患者家属多体贴患者处境,使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肿胀及疼痛情况,其中肿胀情况,1级:肿胀不明显;2级:可见轻微肿胀,且伤口处皮肤略高于健侧1cm之内;3级:伤口处皮肤高于健侧1-2cm;4级:严重性肿胀,伤口处皮肤高于健侧皮肤3cm以上;疼痛情况:1级:无明显疼痛感;2级:轻微疼痛,但可耐受且不影响生活与睡眠;3级:中度疼痛,疼痛耐受性较低,需服用止痛类药物;4级:严重疼痛,无法耐受[3]。康复情况:住院、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其中关节功能评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运动5分、畸形5分、功能46分、疼痛44分,分值越高恢复越优;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患者满意度调查以百分率计算,≥90%为合格,≥95%为优秀[4]。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伤口肿胀及疼痛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伤口3-4级疼痛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3-4级肿胀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统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8.3%,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7.8%,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伤口肿胀及疼痛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伤口3-4级疼痛情况41.67%显著少于对照组72.09%,且研究组患者3-4级肿胀情况33.33%也显著少于对照组67.44%,表明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显著,利于改善患者伤口肿胀及疼痛情况。可能与采用技术性镇痛方法有关,对患者采用镇痛,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促进坏死组织的新陈代谢、消除肿胀,起到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同时护士所采用的物理性镇痛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并配合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提高了患者痛阈,达到减少疼痛的目的[5-6]。
此外,通过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住院、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显著,利于术后康复情况的改善。可能与责任护士的全面护理有关,护士对患者实施心理、环境等护理,使患者身心舒适,降低心理负担,从而加快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有效缩短住院时间[7]。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制造和谐的住院环境,细心听取患者的意见,能明显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8]。
综上所述,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显著,对改善伤口肿胀及疼痛情况具有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明慧.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9):1613-1616.
[2]陈锐.疼痛控制护理在促进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15):126-128.
[3]桑田,王欢,王桂华,等.疼痛控制护理在促进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11):135-136.
[4]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237-238.
[5]陈丽华.疼痛干预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2025-2027.
[6]田野丹.疼痛控制对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5,(6):101.
[7]杨艳莉.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10):152-153.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手足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61例, 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 (12~70) 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2例, 大专19例, 高中及高中以下30例;研究组, 61例, 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10例;年龄 (11~71) 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3例, 大专21例, 高中及高中以下27例;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病情控制情况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采用环境心理等特殊疼痛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1.2.1 常规护理干预方法:
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 确保室内温度以及湿度的失忆, 保证周边环境的安静, 可允许个别家属进行陪护, 缓解患者的焦虑。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耐心解答病患及其家属的疑问, 消除患者的疑虑,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正清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特殊的疼痛干预方法
1.2.2.1 心理干预方法: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对其不良心理进行及时有效地的疏导, 指导患者学会利用听音乐、聊天等各种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想患者普及相关医学常识, 引导其建立良好乐观的心态, 从而更好地配合各项诊治工作的开展。此外, 还应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给予一定程度的护理干预, 使家属能够展示给患者乐观的一面, 并积极给予患者足够的生活及心理上的安慰。
1.2.2.2 治疗护理干预方法。
(1) 药物治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表现出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并对主治医师进行准确汇报, 按医嘱以及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以缓解其疼痛感。 (2) 减少疼痛刺激: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换药、换被褥以及导尿、灌肠等相关护理操作时, 应尽量避免对患者患处造成的疼痛刺激。应学会与家属进行相互协作, 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托力量, 始终保持患者处于一种舒适的体位。 (3) 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知道患者家属在保证营养饮食的同时, 为患者提供其喜爱的食物, 增强患者食欲, 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此外, 还需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粮, 以增加患者的肠胃蠕动, 这样有利于预防由于患者便秘所引起的非手术性疼痛。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61例患者, 其中疼痛得到完全缓解者30例, 部分缓解者12例, 无效者19例, 总有效率为68.85%。研究组61例患者, 其中疼痛得到完全缓解者48例, 部分缓解者10例, 无效者3例, 总有效率为95.08%。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明显较高, P<0.05,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疼痛, 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 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有调查研究显示, 疼痛对患者术后的回复起到一定的反作用[3,4], 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增加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甚至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其经济负担等。因此, 镇痛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对122例手足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 结果表明, 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药物治疗以及饮食方面的缓解疼痛等护理干预措施,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 护理人员应综合运用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药物治疗干预以及饮食干预等多项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韩金梅.手足外科患者术后影响疼痛的环境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20 (9) :484.
[2]张梅.探讨外科术后疼痛及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8) :80-81.
[3]侯伟娜.手足外科患者术后影响疼痛的环境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 2010, 16 (4) :108-109.
帘线钢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第4篇
摘要:主要阐述了帘线钢的质量要求。对影响钢中夹杂物的尺寸及形态、热轧线材的组织及外表质量、偏析程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控制夹杂物形态和降低偏析程度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帘线钢
夹杂物
外表质量
偏析
钢帘线主要用于轮胎子午线增强用的骨架,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的特点,也是线材制品中要求极高、生产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由于帘线用盘条要被拉拔成φ0.15~0.38mm的细丝。之后还要经过高速双捻机合股成绳,要求拉拔及合股过程中100km断丝不超过1次,因此必须使用优质的高碳低合金线材才能满足如此高的质量要求。
对于帘线钢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国外钢铁企业如日本的神户制钢、新日铁、住友。以及德国萨斯特、法国梅森和韩国浦项等厂家经过多年的研制开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比拟成熟的工艺。其共同特点是生产工艺完善,产品化学成分均匀(如将碳含量控制在±(0.01%~0.02%))、钢的洁净度高(如T[O]≤20×10-6,[A1]T≤3×10-6,夹杂物级别较低,无大尺寸和脆性夹杂)、钢坯质量高、盘条的组织性能均匀、外表质量好和产品质量稳定等。
近年来,国内企业也陆续进行了帘线用钢的开发与研制,经过不断地摸索及实践,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帘线用钢的质量已经到达批量制作φ0.20mm以上规格钢帘线的质量要求。并已经获得著名钢帘线生产厂家的质量认证,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但从质量上看,国内帘线用钢与进口产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质量差距,尚未到达制作φ0.20mm以下钢帘线的技术要求。
本文主要讨论影响帘线钢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
影响帘线用钢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成分波动及有害元素的存在帘线用钢对于成分的要求较为严格,不同炉次或同炉之间要求成分必须保持均匀,波动幅度小,否那么会造成盘条的通条性能不均匀,在加工过程中断丝。
帘线钢中有害元素含量过高,也会导致拉拔及合股断丝的发生。例如,硫含量过高,会降低钢的塑性,韧性及产生热裂;磷含量过高,会造成冷脆及降低塑性;铜含量过高,会引起红脆。此外,锰、铬、镍等元素的含量会影响热处理工艺及产品性能;而钛、铝会与氧或氮生成氧化铝或氮化钛等脆性夹杂物,导致拉拔和合股断丝的产生。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钢中有害元素的含量。
1.2
成分偏析
成分偏析是影响帘线用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情况如下:
(1)成分偏析降低钢材的综合性能。明显的中心偏析也会使偏析区碳浓度突然增加。在热轧或其他加工条件下,该处产生马氏体相变,或由于相变温度的偏差和淬透性的不同,该处成为淬火开裂、软点和异常变形的根源,且在偏析带中,硫和磷等杂质或非金属夹杂物也多,也可能成为其他缺陷的起源,明显缩短钢材的使用寿命:
(2)成分偏析降低钢材韧性。对于高碳钢来说。中心偏析使其拉丝极限和延展性降低,明显降低其韧性,影响拉拔性能:
(3)成分偏析引起钢材氢脆,降低耐腐蚀性能。对于中心偏析明显的连铸坯,氢气可被偏析和疏松捕集,从而产生非扩散型氢偏析,既使缓冷也不能减轻其缺陷。在钢材中,氢偏析会引起裂纹,即生成“中心偏析型〞超声波缺陷,产生氢脆:
(4)成分偏析降低钢材疲劳性能。中心偏析降低钢的中心致密度,使该处成为疲劳裂纹的根源。中心偏析一般与中心疏松的加剧和非金属夹杂物不均匀分布同时存在,这将显著降低钢材的疲劳性能。对于帘线钢来讲。成分偏析是影响断丝的一个重要因素。偏析度高会对轧钢组织的控制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使夹杂物的分布不均,在拉拔及合股过程中产生断丝。帘线用钢的偏析标准一般不允许大于3级。
1.3
全氧含量
全氧含量包括钢中的自由氧以及夹杂物中所含的氧。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A1203等脆性及变形性较差的夹杂物,绝大多数为氧化物系。研究结果说明,氧化物夹杂的数量随钢中全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控制钢的洁净度的关键在于把钢中全氧含量降低到较低值。目前,国外高品质帘线用钢的全氧含量一般都控制在20×10-6以下。
1.4
夹杂物尺寸及形态
夹杂物的控制水平是衡量帘线用钢质量的标志。T.Malkiewczh和S.Rudink提出了夹杂物变形指数(υ)公式:
υ=εi/εs
式中:εi——热加工状态下夹杂物的伸长率;
εs——热加工状态下钢基体的伸长率。
υ的取值为0~1。当υ=0时,表示夹杂物不变形而基体变形,导致夹杂物和基体在变形时产生滑动,降低界面结合力。并极易产生裂纹源;当υ=1时,说明夹杂物与基体变形率一致,能够做到良好结合;当υ=0~0.5时,容易产生间隙鱼尾形裂纹。此外。S.Rudink的研究说明,硫化物夹杂的变形率υ≈1,而钙铝酸盐、Al203和TiN等夹杂物在钢材加热温度下υ≈0,属脆性夹杂物,对钢质的危害较大。
由于生产钢帘线的过程是将φ5.5
mm的盘条拉拔成φ0.15~0.38mm的单丝,此过程使线材长度增加1000~1400倍,截面积缩小至原来的0.08%,已经接近拉拔工艺的极限。而后还要经过高速双捻机合股成绳,因此对钢中夹杂物的要求极为严格:较大颗粒夹杂物的存在。尤其是变形性较差的脆性夹杂物(如A1203及TiN),是产生断丝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由于夹杂物的塑性较差,在拉拔或合股过程中。钢基体变形而夹杂物不变形,这样在钢和夹杂之间首先产生一个裂纹源,裂纹源沿钢基体扩展。使钢的抗拉强度降低,当外部拉力大于该缺陷处的抗拉强度时即发生断裂。因此,对于帘线钢来说,必须严格控制夹杂物的数量及形态,使夹杂物总量减少,同时防止产生大颗粒脆性及不变形夹杂物。
1.5
盘条组织及外表质量
钢帘线用盘条必须具备适应帘线加工过程的组织形态,即控制索氏体率到达90%以上,而且要求通条和批次间质量均匀。
由于在制作帘线的过程中,盘条外表任何直观可见的外部缺陷都会随着拉拔加工深度的开展而在单丝的拉拔及后续的合股过程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必须保证盘条不存在如耳子、折叠、裂纹、结疤、轧痕、麻面、凹坑、机械划伤及薄厚不均的氧化铁皮以及较为严重的锈蚀。
此外,钢帘线用盘条对尺寸精度、低倍缺陷和外表脱碳层等也有比拟严格的要求。如φ5.5mm盘条的要求为:直径偏差为±(0.15~0.30)mm(平均为±0.20mm)、脱碳层厚度小于0.10mm、氧化铁皮含量低于0.6%等。
夹杂物控制措施及效果
2.1
帘线钢对夹杂物的要求及理想夹杂物形态控制
2.1.1
帘线钢对夹杂物的要求
由于制作钢帘线工艺的特殊性,对于原料盘条的夹杂物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1)不允许含不变形的A1203及TiN夹杂;
(2)对于普通强度级别(碳含量为0.72%)的盘条,要求脆性夹杂物粒度小于10μm,对于高强度级别(碳含量为0.82%以上)的盘条,要求脆性夹杂物粒度小于5μm;
(3)复合夹杂物中A1203的含量不大于50%;
2.1.2
理想夹杂物形态
图1为MnO-A1203-Si02系相图,图2为CaO-A1203-Si02系相图。就帘线钢中理想的夹杂物形态及成分,国外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后总结出:对采用Si-Mn脱氧的帘线钢而言,夹杂物主要是MnO-A1203-Si02系(来自脱氧产物)和CaO-A1203-Si02系(来自炉渣),对于MnO-A1203-Si02系,理想的夹杂物应该是锰铝榴石(3MnO·A1203·3Si02)及其周围低熔点区域物质;对于CaO-A1203-Si02系,理想的夹杂物是钙斜长石(CaO·A1203·2Si02)与假硅灰石(CaO·SiO2)相邻的周边低熔点区域,即图l和图2中的阴影局部,其以上区域夹杂物的熔点较低(小于或等于1500℃),变形性较好,在制作帘线拔丝及合股过程不会造成断丝。
图1
MnO-A1203-Si02系塑性夹杂物区域
图2
CaO-A1203-Si02系塑性夹杂物区域
在图1,2的阴影内,夹杂物中A1203含量均在20%左右。根据A1203含量与夹杂物不变形指数的关系,当CaO-A1203-Si02系A1203含量在20%左右时,夹杂物不变形指数最低,对帘线拔丝及合股过程的危害最小。
2.1.3
影响夹杂物中A1203含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S.Mada的研究结果,夹杂物中A1203含量在20%时,夹杂物不变形指数最低,而夹杂物中A1203含量取决于钢中酸溶铝的浓度(见图3),钢中酸溶铝含量越高,夹杂物中A1203含量越高。因此,要将夹杂物中A1203含量控制在20%左右,必须将钢中酸溶铝含量控制在3×10-6~6×10-6。
图3
钢中酸溶铝与夹杂物中A1203含量的关系
根据钢渣间的平衡,利用热力学原理可以计算出(A1203)含量及碱度对[A1]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A1203〕含量及碱度对[Al]含量的影响
由图4可见,当炉渣碱度不大于1.0、(A1203)含量不大于20%时可以保证[A1]含量不大于10×10-6。
2.2
夹杂物形态控制措施
2.2.1
Si-Mn合金作为终脱氧剂
使用Si-Mn合金作为终脱氧剂,控制[A1]的含量。其反响式和计算式如下:
2MnO(s)+[Si]=Si02(s)-4-2[Mn]
(1)
△Go=5700-34.8
T
2/3A1203(s)+[Si]=Si02(s)+4/3[A1](2)
△Go=219400-35.7
T
式中:T—钢液温度,K。
据文献报道,根据MnO·A1203·Si02三元活度计算,1600℃时,塑性区平衡的钢中酸溶铝的含量为0.000l%~0.0005%。因此,为了得到塑性区的MnO·A1203·SiO2夹杂物,应该使用Si-Mn合金进行脱氧,而不能使用铝或含铝较高的合金进行脱氧。
2.2.2
精炼采用低碱度和低A1203合成渣
当钢渣间到达热力学平衡时。夹杂物的成分可以用钢液与夹杂物间的平衡热力学来预测。理论上夹杂物的成分与钢渣的成分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生产中,绝对的钢渣平衡是很难到达的,只能在局部到达钢与夹杂物间及渣与钢间的准平衡状态。
帘线钢在精炼时,对顶渣的要求为:
(1)渣的氧势低:
(2)低熔点和良好的造渣性能:
(3)对脱氧产物和少量的初炼炉渣有强大的吸收能力:
(4)低的结晶倾向;
(5)凝固过程中无外来相析出,易玻璃化:
(6)本身具有良好的变性能力。
Amy
Elmore通过研究指出,选用钙硅石(CaO和SiO2含量分别为47%和5l%)渣系作为顶渣来进行帘线用钢的精炼,可以有效控制钢中夹杂物的形态。因为钙硅石渣系完全符合上述炉渣的特点。试验证明,钙硅石渣系易于吸收钢中的A1203夹杂,并能将锰铝榴石(3MnO·A1203·3SiO2)夹杂物转变成含钙长石(CaO·A1203·2SiO2)成分的夹杂物,且具有低粘度、低熔点及良好的上浮性能,易于去除。此外,还可以控制钢液中钙、镁和铝的含量。以免析出不变形夹杂物。
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在帘线钢的生产中采用钙硅石渣系(46%CAO-2%A1203-47%SiO2-5%CaF2),川崎和神户制钢那么采用CaO、A1203、和Si02含量分别为45%,10%,45%的精炼渣,国内某钢厂采用CaO、A1203、和SiO2含量分别为30%-40%,6%~10%和30%~50%的渣系进行夹杂物的控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分偏析的控制
成分偏析的控制措施有:
(1)减少易偏析元素的含量。磷和硫等元素属于易偏析元素,应尽量减少其含量。可在炼钢、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包括真空处理和钢包处理)过程中去除,特别是进行铁水预处理时,可同时脱硫和磷:
(2)采用低过热度浇注。由于高碳钢在凝固时体积收缩较大,如果钢水过热度太高。那么连铸坯内柱状晶兴旺,易产生中心疏松、缩孔和内裂;而采用较低的过热度浇注(△t≤25℃)
除使连铸坯中心消除过热后完全凝固,缩短柱状晶区长度和开展等轴晶区,还使坯心成分均匀,防止中心偏析、疏松和裂纹等低倍缺陷的发生:
(3)采用合理的拉速。随着拉速的提高,连铸坯在结晶器内停留时间变短,从而使钢液凝固速度降低,其结果是连铸坯液芯延长,推迟了等轴晶的形核和长大,扩大了柱状晶区,更易形成凝固桥,造成中心偏析。因此,应根据钢种和浇注条件来选择适宜的拉速;
(4)采用电磁搅拌技术。采用电磁搅拌可以改变柱状晶生长方向以及促进柱状晶向等轴晶的转变。此外,电磁搅拌还具有明显的细化晶粒作用,不管晶体的生长方式是柱状晶还是等轴晶,电磁搅拌都可使其细化和均匀,到达降低偏析的目的。目前,通常采用的是结晶器+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的方法;
(5)采用轻压下技术。浇注过程中,钢液得不到补充,或补充缺乏,出现密闭区域,形成负压,枝晶间富集溶质的剩余液相被吸入,富集在最后凝固的中心部位,形成周期性的所谓小钢锭结构。也就是周期性地出现疏松、偏析。如果在凝固末端施加均匀外力,形成一定的压下量,消除密闭区域。让枝晶间富集溶质的剩余液相仍保存在其原来的位置,而不流到最后凝固的中心部位。就可以大大减轻甚至消除中心偏析和疏松。
结论
(1)影响帘线用钢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害元素的存在、全氧含量、钢中大颗粒及脆性夹杂物、盘条的组织、中心偏析及外表质量;
(2)采用Si-Mn终脱氧及低碱度钙硅石顶渣精炼可以有效控制帘线钢夹杂物形态;
(3)对Si-Mn脱氧帘线钢而言,夹杂物主要为MnO-A1203-SiO2系(来自脱氧产物)和CaO-A1203-SiO2系(来自炉渣),对于MnO-A1203-SiO2系,理想的夹杂物应该是锰铝榴石(3MnO·A1203·3SiO2)及其周围的低熔点区域;对于CaO-A1203-SiO2系,理想的夹杂物是钙斜长石(CaO·A1203·2Si02)与假硅灰石(CaO·Si02)相邻的周边低熔点区域: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5篇
目前,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治疗最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术后疼痛可引起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平衡紊乱, 进而影响患者正常的新陈代谢。此外, 术后疼痛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还给患者不同系统器官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进而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 术后疼痛也会引起患者精神痛苦, 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反应性精神障碍[3]。近年来, 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新兴课题, 特别是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将术后疼痛列入护理教育的常规课程中, 并且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已经成为外科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4]。为了探讨术前疼痛教育对围术期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 笔者选择围术期患者60例,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开展术前疼痛教育研究, 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拟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35~66岁, 平均年龄 (46.3±5.1) 岁。将60例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受教育程度及手术类型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统一规范的术前疼痛相关知识教育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1) 疼痛的定义、发生机制、疼痛的分级和疼痛相关的评估方法等; (2) 告知患者一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患者术前24h由巡回护士给予相应的疼痛知识教育, 并进行疼痛记录和评估。其中疼痛评估采用MeGill疼痛问答法, 将疼痛分为5级, 即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与极度疼痛。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护理方法, 不予术前疼痛相关知识教育。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24h和48h回访患者, 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控制情况, 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睡眠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 (百分比)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睡眠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因为机体受到不同的手术创伤或者机械性因素刺激后产生多种致痛性物质 (主要包括有组胺类多肽物质、乙酰胆碱、钾离子和多种酸性代谢产物等) , 这些致痛因子直接作用于机体神经末梢的相关痛觉感受器, 引起感受器兴奋进而发放冲动, 神经冲动经脊髓丘脑侧束等神经束传导至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感觉区, 导致疼痛发生[5]。研究表明, 术后疼痛是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一种主观性感觉, 并常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反应[6]。然而,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现象是只有当患者主诉有疼痛发生时, 医护工作人员才会为患者采取一些相应的止痛措施, 这往往给患者术后的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7]。
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疼痛护理已经成为外科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次观察发现对围术期患者采取术前疼痛教育, 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情况, 并且显著延长患者术后24h和48h的睡眠时间, 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由此可见, 术前疼痛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知度, 有效地降低患者对术后疼痛的心理应激反应,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Innis等[8]报道了术后疼痛控制不理想会给患者带来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 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 术后疼痛可引起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等多种活性物质的大量释放, 进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等, 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严重时可引起心肌缺血等冠心病发生。此外, 术后疼痛还可引起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水平增加, 促进糖原分解, 从而引起高血糖的发生和蛋白质分解增多, 导致患者出现负氮平衡, 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同时, 术后疼痛还可以使患者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 影响机体功能恢复, 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增加住院费用[9,10]。
总而言之, 术前疼痛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围术期患者术后疼痛, 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的睡眠时间, 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詹雪, 王君慧.术前疼痛教育对食管癌根治术后疼痛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12) :38-39.
[2]刘子嘉, 黄宇光.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 34 (2) :163-166.
[3]McCaffery M, Ferrell BR, Pasero C.Nurses’personal opinions about patients’pain and their effect on recorded assessments and titration of opioid doses[J].Pain Manag Nurs, 2000, 1 (3) :79-87.
[4]杜世正, 胡雁.疼痛护理的循证实践[J].上海护理, 2014, 14 (1) :89-94.
[5]黄晓丽, 吴蓓茸, 林海鸟, 等.术前疼痛教育对手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7) :108-109.
[6]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8) :36-37.
[7]郭晓燕, 张俊华.术后疼痛护理误区探讨[J].护理研究, 2003, 17 (4) :385-386.
[8]Innis J, Bikaunieks N, Petryshen P, et al.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ain management:an educational approach[J].J Nurs Care Qual, 2004, 19 (4) :322-327.
[9]刘争, 李玉, 刘治荣.术前疼痛教育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05, 20 (3) :568-569.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6篇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 1936 年, 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 年,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成立; 自2004 年开始, 每年10 月11 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 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 但国外文献[4] 报道仍有50%~70% 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 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 在美国有1/2 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 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 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 结果发现40% 的患者有疼痛症状, 其中50% 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 但仍有50% 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 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 80% 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 88% 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 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 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 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 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 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 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 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 本科自2014 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 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12 日-2014 年8 月30 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 名, 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 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 年3 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 岁, 平均 (24.00±7.23) 岁;年龄:≤20 岁4 名, 21~30 岁13 名, 31~40 岁6 名, ≥ 41 岁2 名;学历:中专10 名, 大专6 名, 本科以上学历9 名;职称:护士13 名, 护师7 名, 主管护师以上5 名;护龄:≤ 5 年11 名, 6~10 年8 名, 11~15 年3 名, ≥ 16 年3 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 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 确定培训内容, 制定培训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 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 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 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 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 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其次, 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 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 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 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 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 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 按照职责分工要求, 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 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 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 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 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 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 当疼痛评分≥5分时,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 在评分≤4分时, 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如冷敷、体位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 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 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 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 年3 月13 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以本科25 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25 份, 回收25 分, 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 月12 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 年8 月30 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 项问题, 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 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 见表1。
2.2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 同意, [d] 不同意
3 讨论
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 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 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 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 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 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 和32% 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 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 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 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 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 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 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 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 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 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 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 平均答对率仅38.9%, 明显低于Mc 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 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 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 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 分, 远远低于80% 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 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 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 另一方面, 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 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 护士- 病患模式转变, 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 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 (1) 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 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 (2) 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 (3) 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 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 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 各司其职, 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 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 干预- 再评估的模式, 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 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 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 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及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名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护理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在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 评价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掌握及对疼痛的态度。结果: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在实施疼痛管理前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 确保疼痛控制的质量, 值得推广及应用。
疼痛控制影响因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3.6±5.4)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1±4.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正确的饮食与作息方式、监测术后体征变化等,并给予相应的并发症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病情,理解疼痛原因,通过鼓励、暗示、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消除焦虑感;注重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清洁、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光线柔和等;给予正确的术前准备,如训练床上大小便、预防感染、胃肠道准备等。(2)术中护理:保持手术室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采取合理的消毒方式进行消毒处理,手术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若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告知手术医师,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3)术后护理:指导患者合理按摩伤口周围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功能;客观的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严格遵守医嘱,合理用药;协助患者早期锻炼,护理人员清洁创口、更换敷料时动作轻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与疼痛控制满意度。选用视觉模拟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3],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明显。自制疼痛控制满意度测量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采用百分制,>80分为十分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疼痛度分值分别为(4.7±0.8)、(4.6±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度评分为(2.0±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0.9)分(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对疼痛控制情况十分满意17例、满意15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1.4%(32/35);对照组中十分满意11例、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1.4%(25/35),观察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属于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但疼痛作为腹部手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常成为影响手术质量、阻碍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4]。因此如何有效减轻患者伤口疼痛感成为医护人员的关注点。
本研究通过分析7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腹部手术特点与患者需求,积极探讨控制术后疼痛程度的有效措施,即围术期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对腹部手术后疼痛控制力显著增强。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后的疼痛度评分为(2.0±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0.9)分(P<0.05),说明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达到了对疼痛度的有力控制。同时观察组对本院控制疼痛的满意度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说明围术期护理干预在控制疼痛方面的效果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原因为围术期护理干预通过围绕整个手术过程,并针对腹部手术特殊性,从术前准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术中配合及术后疼痛护理等方面着手[5],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的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和疼痛的认知,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术中、术后较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措施,实现了控制疼痛度的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围术期护理干预可较好的将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控制在其可承受范围内,有效预防因疼痛所引起的并发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岩岩.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疼痛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6-8.
[2]谢晓霞,闰芳芝.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359-360.
[3]尧志红.65例腹部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全科护理干预效果.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71-272.
[4]陈俊,顾栩栩,李亚男.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