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帮你读懂你的人生(精选2篇)
经典语录:帮你读懂你的人生 第1篇
“老师!蒋老师!”朋友带着一伙人站在我工作室门口。我看了一下如约而至的伙伴,人太多有些搞不清是谁要做个案。
“你能不能给我儿子女儿都做做啊?”衣着鲜亮、身材姣好脸容却焦躁不安的年轻妈妈开口。我笑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有意思的妈妈。
顺应是我的作风。“好,可以。宝贝们想在哪儿做呢?”他们在儿童画室、国画室挨个看了一遍,最后选定了国画室。我不由笑了,孩子们居然都喜欢国画室的能量,这就好办了。
我让他们三人各画一张“人树屋”,妈妈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不行不行,我不会画画,很丑……”“没关系,这个游戏只是投射游戏,是一种心理测试。你们画吧。”这下妈妈才提起笔来开画。两个孩子早画开了。儿子超级自信,但又下笔荒芜线条凌乱,浮躁不安、注意力缺失立即浮现出来。女儿安全感缺失但情感非常细腻,渴望家庭的喜乐和谐也在画面上一一浮现。再看妈妈的,内心烦躁,情感匮乏、自我价值感超低而又迷茫……
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妈妈一直挂在嘴上的问题儿子,而是那个被她称为性格内向、会偷东西的一年级女儿。
“宝贝,我觉得你好有画画天赋哦!你看你的太阳光与众不同还有前后遮挡关系。不过阿姨很好奇,你这怎么画了一颗心呢?好像又有一把箭穿心而过……”我发现她迅速地瞟了妈妈一眼:“这个是一张嘴啊,像不像一颗心?嘴巴里说出来的应该是爱,可是有人说出来的话都好伤人……”孩子的神色黯然起来。我看出了一些端倪,外界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评价语言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灵创伤。所以孩子选择了不说话来保护自己。
“她就是内向得不得了,你问她一句她才答一句……”妈妈出口都是否定。我感觉孩子再次退缩。
因为她的主要目标是儿子,我看女儿也是画画欲罢不能的样子,就柔声细语地抚着她的头跟她说:“宝贝你画完草图后上色好不好?”“好!”看得出来她是真喜欢这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很专注雀跃地在一边继续。
和儿子、妈妈聊了一会,信息捕捉得差不多了,核对工作也完成,儿子表示很开心愿意继续来。我发现他一直在嚼糖,建议他以后不要吃了,他立即把口袋里剩下的两块大大泡泡糖扔了,不小心掉进了柜子与墙壁的隔缝。我正在跟他探讨以后怎么做的时候,女儿居然搬开柜子找到了那块糖,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不许吃!吐出来!”儿子突然凶巴巴地对着她喊。女儿不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我们一帮大人企图拉开,我迅速意识到我不该参与干涉,这是他们家矛盾起来时最真实的应对模式,原生态的呈现比妈妈的描述更到位。我退后一步继续观察。
“跟你说了多少次!你不能吃糖!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儿子脸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女儿死命攥着不放,儿子就去她手心里抠,那种力道几乎可以扳出血来。我忽然就看懂了他们两个的问题根源所在:在儿子的抚养人身上一定是强势按自己的标准来,女儿在每一次的争夺中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她那么努力地企图捍卫自己的权益……
她在最后一刻默默放开时的表情震撼了我:那样无奈、那样委屈,她得不到她要的东西……估计这样的模式已经很多次了,她由一开始的抗争变成了妥协……
我突然就明白了妈妈口中“偷东西”的心理需求……
童年创伤如果不好好疗愈,就会形成一种执念,无关道德,无法控制……
我忽然就难受起来:如果妈妈意识不到自己家的系统运作模式造成了这些偏差行为,这些行为会持续恶化。父母是孩子的环境,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儿子习得了强势的武力冲动解决问题,女儿习得了隐藏自己的需求来博取妈妈的肯定,却都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真实地爆发出自己的这种单一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人际关系障碍……
妈妈内心的匮乏,超多的负能量语言、那么频繁地要求孩子听话,这种不接纳、无意识的控制成为了一种错误的教养模式,加上多子女家庭的复杂环境,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偏差行为慢慢出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植树造林。如果父母不愿意学习疗愈自己、成长子女,那生活中她要付的单就会很多很多,包括子女的学习生涯、情感维系、两性关系……
救救母亲!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这四个字。妈妈的内心其实也是一个急需帮助的孩子,那样的迷茫无助,这样的状态我怎能要求她读懂孩子的语言呢?连孩子的语言都读不懂又何来沟通呢?这样的家又有什么爱的流动可言呢?
爱孩子从读懂孩子的语言开始,从他们的每一个细节,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人事物的应对开始来解读成长密码……
但愿更多的父母能走进怎样学做专业父母的队伍,揭去“无法、无奈、无望”的“三无家长”帽子,拥有“自学、自救、自信”的“三自父母”基本能力与合格素养,如此,孩子才有望健康蓬勃成长……
“三个傻瓜”教你读懂你的人生 第2篇
又名:三个傻瓜、作死不离3兄弟(中国香港)、寻找兰彻、三生万悟
导演: 拉库马·希拉尼
编剧: 乔普拉、拉库马·希拉尼
主演: 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
影片类型: 喜剧
片长:170 min
国家/地区: 印度
本片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获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并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本片主打的是喜剧,单从片名就可见一斑。然而,在电影中,仿佛任何的笑料都是有理可寻的,就好比在看一本搞笑版的《百科全书》,将笑点依附在最基本的常识和浅显易懂的知识里;当然也不乏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感人情节频频,让人在笑与泪中感受人生的哲思。
“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别人父亲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
这是拉朱的内心独白。拉朱和法汉是皇家工程大学的学生,他们和大多数印度的学生们一样,从小就被灌输着这样的思想: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尽管他们不喜欢、不愿意,但是他们还是不得不遵从父母的意愿,迫于生活的压力,来到这所大学,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赛跑。直到他们遇见兰彻。
兰彻第一次出场就是那么与众不同,他不接受高年级学长对新生的侮辱性管制,轻而易举地用初二课本的里的物理知识收拾了欺负人的学长;他能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教科书中繁琐的名词;他敢于质疑教授们的讲课方式,会大胆地对教授说:我不是在教你工程,我是在教你如何来教……兰彻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傻瓜”。在这个以成绩衡量优秀与否,以金钱衡量是否成功的环境为背景的大学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查图尔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兰彻这样丝毫不在乎成绩、坚信热爱是成功的源泉的人,和那两个无怨无悔追随他的法汉和拉朱,当然是三个傻瓜。
“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法汉的拷问。法汉的父亲在他出生时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工程师,而他自己从小就有着做一名摄影师的才华和梦想,兰彻鼓励他说服自己的父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一次放下恐惧,只要一点点勇气,你就可以让你的生活变个身。”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拉朱的拷问。拉朱的家境十分不好,每次故事切换到拉朱家的时候,镜头都很喜感的变成了黑白色调——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需要一辆轿车做嫁妆才能成婚的姐姐。这样的家境却也努力让拉朱去读皇家工程学院,这让拉朱原本对机器满满的热情,一天天被重压消耗殆尽。生活中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这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是兰彻的努力,让拉朱战胜了压力,做回那个坦率无畏的自己。当法汉和拉朱都圆了自己人生梦的时候,兰彻哭了,他们是好朋友,好兄弟。同生共死那是满口胡言的大话,患难与共才是最真真切切的写照……
转瞬10年,“模范生”查图尔自以为洋房豪车的生活可以胜过兰彻百倍,找拉朱和法汉回到母校完成当年与兰彻的赌约,却意外地发现兰彻的身世,他不过是富翁家里园丁的儿子,代替富翁的儿子完成学业便从此消失。从真正的兰彻口中,他们得知了他的去向,拉朱说服了马上要与“标签”结婚的皮娅,一起来到那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小镇,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兰彻”建造的王国,孩子们不是每天死记硬背冗长的定义复杂的公式,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创造各种机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查图尔也在那份认输合同上,认识了真正的“兰彻”——掌握自己公司命脉的科学家“法撒克·旺度”。
个人觉得,让“兰彻”以拥有巨额财富的科学家身份结尾过于程式化理想化,但这不妨碍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哲思: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也许拥有洋房豪车千亿财富是成功的一种形式,像法汉那样走遍世界各地拍摄各种野生动物,像拉朱那样即便会失去工作机会也要坦率正直的做人,像皮娅那样丢掉价值40万的名表挥拳骂未婚夫是个混蛋,像兰彻那样,在一个静谧的小山村,把自己懂得的知识教给每一个热爱机器的孩子,这些同样是成功。因为兰彻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热情,会自然地将你引向成功。
编辑/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