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主要竞争者分析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主要竞争者分析(精选8篇)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1篇

建筑智能化行业及主要上市公司竞争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容量

1、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更加注重便捷性、安全性以及节能环保。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应用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使建筑物在满足住户对于信息化需求的同时,变得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最初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酒店及商务楼,其后逐渐拓展到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学校、体育馆,智能化应用领域呈现广泛化,并且智能化功能也趋向多元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集设计、施工、维护于一体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供应商。

2、市场容量

建筑智能化的下游为建筑业及房地产行业,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与下游行业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46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7.67万亿元,增长速度较快。“十二五”期间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30%左右。我国智能化楼宇建筑工程投资比重大致为:建筑土建工程40%左右,机电安装工程25%左右,装修装饰工程30%左右,建筑智能化工程业务约占智能建筑总投资的5%-10%。据此计算,2015年建筑智能化的市场规模约为2,650.70亿元至5,301.40亿元。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应用;二是存量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建筑智能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但是集中度较低,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根据从事建筑智能业务的上市公司的规模进行推算,预计整个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收入规模平均在7-8 亿元,它们合计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6%左右。

导致建筑智能行业集中度如此之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行业区域空间分布较广、业主非常分散;二是行业的技术壁垒较低,国内的公司主要都是从事工程服务,以系统集成业务为主,缺乏排他性的技术优势;三是行业整体的竞争状态还是以关系营销和成本竞争为主。在这个背景下,大公司的部分核心人员离职组建新公司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断裂变之中导致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市场集中度难以提升。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市场参与厂商包括少数国际厂商和大量的本土企业。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国内建筑智能化业务收入超过1.3亿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16.58%,今后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标大型建筑智能化项目的能力越来越强,3、与上下游行业的关系(1)上游行业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电子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电子设备包括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监控、多媒体等,其成本在智能化成本中占据主要部分。电子设备的价格、质量、供应情况与智能化工程进度密切相关。目前电子设备供应企业众多,产品供应充足,整体形式对建筑智能化企业比较有利。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材、管材、槽等,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所占成本比例相对较低。目前材料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建筑智能化企业选择面广,议价努力强。建筑智能化企业通过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以控制成本并保障工程质量。(2)下游行业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下游主要是房地产业、建筑业,包括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政府建筑、学校建筑、住宅建筑等,下游行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4、行业竞争格局及进入壁垒(1)技术和人才壁垒

建筑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企业能否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掌握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并将客户个性化需求有效地转化为解决方案,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习新的理念,并掌握新的技术,这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技术和人才密不可分,建筑智能化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繁多,对提供方案设计及施工、运行维护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是否拥有掌握本行业关键技术的人才,将直接决定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除了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还需要有管理经验丰富和市场嗅觉敏锐的管理和销售人才。而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均需要话费较高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此外,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从业人员有资质要求,具备资质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资金壁垒

随着智能建筑的普及,大型项目越来越多,招标方对竞标企业的资本实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就中标企业而言,项目承揽、设备采购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甚至部分项目需要垫资,因此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此外,工程数量的增多以及工程规模的扩大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智能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因此对资金规模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资金壁垒构成其进入大型、高端建筑智能化领域的障碍。(3)经验壁垒

大型标志性项目一般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承接并实施。大型高端项目的实施经历又能够提升企业中标成功率和品牌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细分领域的优质项目经历则能够帮助企业在该细分领域建立品牌优势。丰富的项目成果则能够积累客户资源,方便未来业务的拓展。对于新进入企业,由于没有项目经验,无论是业务的承接还是项目的实施,均存在较大困难。(4)资质壁垒

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了规范。《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对申请资质企业的资信、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承担业务范围进行了规定,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壁垒。

二、主要智能化上市企业竞争力分析

目前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具备建筑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有1100家左右,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2014年中国十大建筑智能化公司排名分别是:同方股份、泰豪科技、浙大中控、汉鼎信息、达实智能、太极股份、中电兴发、赛为智能、华南资讯、华东电脑。

建筑智能化按应用领域划分,可分为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建筑、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商业等领域。

一、智能交通: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上升时期,预计城市交通行业IT 应用市场未来几年将达到5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在25%以上。

1、银江股份(300020):智能交通与医疗信息化领先厂商。(2014年报收入23.19亿元,净利润1.84亿元)

公司长期专注于为城市交通、数字医疗、智能建筑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上述三个行业均为国家目前和今后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且市场容量巨大。公司坚持以“引领智能技术未来,开启物联网新时代”为企业发展理念,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数据融合三大技术领域拥有完整的核心技术、系列化的自主研发产品、成熟领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是国内领先的城市交通智能化、医疗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工程商。

2、紫光股份(000938):2014年报收入111.45亿元,净利润1.25亿元。在智能交通产品领域,公司研发的高速公路动态称重、隧道及广场等照明节能产品,先后在天津、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区域市场大规模应用,对高速公路超载治理及节能降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司控股的紫光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为智能交通领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紫光捷通是智能交通工程、产品及IT服务的提供商,是智能交通领域的知名企业。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其行业的应用,提供ITS全面解决方案,形成高速公路机电项目建设于运营、智能交通产品、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格局。

3、赛为智能(300044):2014年报收入6.19亿元,净利润5245万元。公司是国内最专业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建筑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于2005至2008年连续四年被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评定为智能工程完成量全国50强,已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和建筑智能化的知名品牌。

公司通过参与建设一系列重大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重要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积累了丰富优质的客户资源,大型客户包括深圳地铁公司、港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南京中铁电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建筑工务署、恒大地产集团、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等。

二、节能建筑:中国建筑耗能已超过经济可负荷程度,节能市场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服务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

1、达实智能(002421):节能建筑开拓者(2014年报收入12.63亿元,净利润1.12亿元)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服务商,主要从事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服务,包括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方案咨询、规划设计、定制开发、设备提供、施工管理、系统集成及增值服务以及能源监测、能源审计、节能系统运营维护等。公司通过将智能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住宅建筑等,为客户提 供高效、节能、便捷、安全、舒适、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公司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获得“智能卡一卡一密方法”、“基于以太网的楼宇控制器”等多项国家专利及“中央空调能效管理软件V1.0”等多项软件著作权。

2、同方股份(600100):智能建筑领先企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2014年报收入259.94亿元,净利润7.56亿元)

在智能建筑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行业整合应用和工程产品化理念,将用户的需要与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和设计理念相结合,以ezIBS为核心,为公用建筑、区、家庭和行业的智能化提供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实现对建筑物的科学、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管理。

3、延华智能(002178):2014年报收入8.24亿元,净利润5790万元。公司是目前国内资质最齐全的智能建筑服务商之一,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智能建筑市场处于领先优势,并逐步向北京、南京、杭州和武汉及周边城市拓展,力争成为细分市场专业领域的优秀智能化服务公司。公司提出了大型区、高档公寓、别墅等建筑智能化的全面解决方案,引导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智能化需求,拥有细分市场优势,自2004年起连续三年入围“上海市智能化建筑设计、施工优秀企业二十强”评比,于2006年位居第一位,在华东地区的智能建筑市场处于领先优势。

4、泰豪科技(600590):2014年报收入29.2亿元,净利润5859万元。公司拥有建设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甲级、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一级等专项资质,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年来,泰豪在以建筑电气集成优化设计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下,可为府公建、大型场馆、宾馆酒店、数字园区、校园医院等不同建筑提供“节能、节资、安全、舒适”的智能建筑电气集成解决方案。

四、医疗信息化: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庞大,20115年医疗信息化的市场容量达到300亿元,且每年保持20%以上增速。

1、银江股份(300020):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向交通、医疗、建筑等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技术应用服务,所处行业为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公司在医疗智能化业务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病人角度出发对医务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不同于HIS系统的综合医疗信息系统。而公司参与的“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是我国迄今 在该研究领域资助力度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公司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课题主要承担单位,并与美国INTEL公司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移动临床信息助手(电脑医生)MCA设备产品。

五、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需求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3-5 年中国数字城管的市场容量每年可达到120 亿元,且后续维护与升级的市场潜力巨大。

1、数字政通(300075):开创数字化城管模式。(2014年报收入5.46亿元,净利润1.19亿元)公司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基于GIS应用的电子务平台(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管理等)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府部门提供GIS、MIS、OA 一体化的电子务解决方案,并为府提供各个部门间基于数据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2、浙大网新(600797):杭州市民卡系统建设者,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2014年报收入47.04亿元。净利润-1.57亿元)浙大网新“智慧城市”理念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民生核心需求等关注点,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城市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构建智能化的城市IT基础架构,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协同的关联应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应用服务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让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

3、同方股份(600100):

数字城市工程公司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业务支柱部门,立足于公司多年来在信息产业和能源与环境产业的专业技术积累,不断打造综合技术能力,面向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合对集中供热、锅炉、轨道交通、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公安信息等应用对象的深刻理解,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决策与服务,为客户提供从策略咨询、规划设计、应用开发、工程实施到运营支持的全方位服务。目前主要涉足城市供热、智能建筑、轨道交通、平安城市等领域。

六、城市安防:伴随着“平安城市”和“3111”工程的推进,国内各行业对安防监控需求激增,其中视频监控市场规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可达到24%。

1、海康威视(002415):视频监控DVR 领导企业(2014年报收入172.33亿元,净利润44.74亿元

公司是国内视频监控行业的龙头企业,销售规模连续数年于国内全行业第一位,产品包括硬盘录像机(DVR)、视音频编解码卡等数据存储及处理设备,以及监控摄像机、监控球机、视频服务器(DVS)等视音频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大安防工程项目,包括国家公安部“平安城市”、“科技强建设工程”等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公司在视频监控系统核心设备—DVR和板卡领域,连续数年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是全球主流的DVR 和板卡生产厂家之一。

2、大华股份(002236):2014年报收入73.32亿元,净利润11.42亿元。公司是我国安防产品主流供应商之一,公司产品被应用于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葛洲坝电厂远程监控项目、国内最大直流500KV换流站宜昌龙泉换流站项目等重大项目。公司根据某些特殊行业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如司法专用系列、ATM专用系列、车载系列的嵌入式DVR以及带鼠标操作的DVR、带硬盘和POE功能的NVS、带三维智能控制功能的模拟高速球机等。个性化定制产品的供应能力已经成为公司的竞争优势之一。公司主要产品嵌入式DVR的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新华信发布的《安防视频监控现状及趋势》,公司是引领我国安防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销售规模居于行业前二位。

3、大立科技(002214):2014年报收入3.62亿元,净利润5076万元。公司是国内红外热像仪龙头企业,在国内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中,非制冷型红外热像仪为公司的主导产品,产品毛利率近50%。公司在后续电路开发、图像处理和测等红外热像仪核心技术方面优 势非常明显,产品替代进口能力较强。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红外热像仪产业化升级项目”和“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国产化项目”的建设推进,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地位有望得到提升。公司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前三位,DVR产品在2006年DVR六大品牌满意度中仅次于三星,排名第二。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已被应用于工、农、中、建等国内各大金融机构,被公安部推荐为国家“3111”试点工程首选产品。

4、同方股份(600100):

城市安防:在这个体系中,从单一人防发展到三防结合,从以城市报与视频监控为基础的联动网络到结合“金盾工程”共同打造的新一代电子务系统,“城市安防”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安保体系的核心,是公安布控出、府应急调度的综合防控网络。建设有城市安防系统的城市,将在视频布控、自动报、地理信息、预案储备、人员核查、车辆掌控及数据分析方面实现现代化公安业务手段。在ezCSS城市安防集成平台:清华同方立足专业安防技术,侧重公安信息化整合,力求打造一套既能专项深入又能够全局掌控的上层人机工作平台,清华同方ezCSS系统应运而生。

5、鹏博士(600804):2014年报收入81.61亿元,净利润5.34亿元。公司重点建设“平安北京”城市安防监控网络系统项目,即配合北京市公安部门,在北京市建成城市安防监控网络系统并负责后续的运营,该监控网络系统包括对内保单位提供监控摄像头安装、线路连接、资料存储、监控中心建设、维护服务、运营服务等。在成功完成“平安北京”项目后,公司将充分利用积累的技术经验、运营经验,作为城市安防体系框架的搭建者,继续发展其他专项安全防护监控项目和业务。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2篇

1.1 决定竞争强度的结构因素

1.2 结构分析与竞争战略

1.3 结构分析与产业定义

第2章 基本竞争战略

2.1 三种基本战略

2.2 夹在中间

2.3 基本战略的风险

第3章 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

3.1 竞争对手分析要素

3.2 综合四种要素竞争对手反击概要

3.3 竞争对手分析与产业预测

3.4 需要有一个了解竞争对手信息的情报系统

第4章 市场信号

4.1 市场信号的类型

4.2 根据历史辨别信号

4.3 对市场信号的注意是否可能分散精力

第5章 竞争行动

5.1 产业不稳定性:竞争战的可能性

5.2 竞争行动

5.3 承诺

5.4 聚点

5.5 对信息和秘密的注释

第6章 对客户和供应商的战略

6.1 客户选择

6.2 购买战略

第7章 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7.1 竞争战略诸方面

7.2 战略集团

7.3 战略集团和企业利润率

7.4 战略制定的意义

7.5 战略集团分布图一种分析工具

第8章 产业演进

8.1 产业演进的基本概念

8.2 演进过程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3篇

石油等化石能源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热点,各国都在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来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政府都在制订相关的新能源战略,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小水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其中,风能发电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同时也给风力发电设备公司带来了巨大商机。据全球风能委员会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07全球新增风力发电能力2万MW,比2004年增长27%,新增风力发电设备总价值超过250亿欧元[1]。目前,全球风力发电装机总量已达到9.4万MW。

风能领域产业开发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需大量资金投入,在初期阶段,需要政府扶持和资金的支持。德国、丹麦、日本、美国等国家是风能使用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的主要国家,政府和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制现代风力发电机,在技术竞争中占领了先机,在全球风能市场中也占有绝对份额。

风能领域也是我国能源开发的方向。在国际竞争环境下开展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对于我国风能领域的技术竞争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专利分析、网络公开信息跟踪与分析、专家访谈三种方法,对风能领域的主要竞争者的技术竞争战略进行分析。首先在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中进行专利检索,确定风能发电领域的主要国家和企业及其技术竞争优势。

2008年5月在DII数据库中IPC Code=(F03D*),即wind motors 做检索,共有12 392项专利,排名前十位的专利权人或机构见表1,其中近一半机构是专门从事风机制造的公司,另一半机构则是近几年才进入风机领域的传统机电企业的巨头。同时,还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以IPC为F03D检索,共有发明专利1 315件,实用新型专利1 035件。对发明专利的主要国别和机构进行统计,德国134项,美国118项,丹麦66项,日本49项,西班牙共20项,这五个国家共申请387项发明专利,约占总数的30%。

除此之外,还结合网络信息源,包括各主要竞争者的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网站,如中国风机网、中国新能源网、中国能源网、世界风力发电网、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中国风力发电信息网、上海情报服务平台网,对风能领域主要竞争者的技术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从而试图挖掘其在风能领域采用的技术竞争战略以及拥有的竞争优势。同时,还结合专家访谈的形式,以期为我国制订相应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研究分析表明,国外竞争对手风能领域的技术竞争战略有若干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技术竞争战略、通过专利战略保障技术竞争战略的实施、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竞争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技术竞争意图4个方面。以下是较详细的分析。

3 以本国需求为导向确定技术竞争战略

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新能源技术,满足国内对能源的需求,是各国开展风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首要竞争战略。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风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风能利用最好的国家都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风能企业。欧洲各国和日本都不富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但都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因此欧洲和日本在利用风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凭借其目前暂时领先的风能开发技术优势,加速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进一步大力争夺在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

丹麦是全球风力发电率最高的国家,到2006年底,丹麦的总风电装机容量是3 125 MW,风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2]。丹麦既重视发展大型风机制造行业,又在某种程度上针对那些具有农业或者海运技术生产背景的公司开发一些小型风机。就技术的先进性和占有全球销售份额来说,丹麦风电设备制造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

德国风力发电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累计安装风力发电设备18 685台,发电总装机容量22 247 MW,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年风力发电量达306亿千瓦时,已占国内电力总需求的5.7%。2006年德国在世界风能产业所占的份额已达到37%[3]。德国的早期研发项目则注重资助航空工业开发数量较少的大型风机。

日本的新能源政策规定,日本的电力公司有义务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每年都有一定的指标,因此,风力发电在日本还会快速增长[4]。日本风力发电2004年年度达到1 000 MW,位居世界第三位,到201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2 000 MW。日本许多知名企业都从事风力发电设备研发生产,重点是开发适合日本地理环境的新型风机和发电量预测系统。

与以上国家相比,目前中国风能技术设备引进与合资的多,自主研发的少,因此结合国情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很重要。例如,我国东南沿海与日本与地理位置有不少相似之处,日本的机组抗台风技术是欧美国家设计时不曾考虑的,三菱公司拥有在强风作用下能防止叶片损坏的“逆风型风力涡轮机及其操作方法”[5],其新进展值得我们实时跟踪研究。

4 通过专利战略保障技术竞争战略的实施

与传统能源技术相比,风力发电技术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高风险、竞争性强等特点。国外大企业在研发阶段进行大量投入,因此,为了确保投资收益,各企业非常重视技术专利的申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在我国越来越突出,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要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积极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各主要风能设备制造公司很早就看好中国市场,积极在我国进行专利部署,设置技术壁垒,为自己赢得先机。通过分析发现,中国专利库和DII数据库中风力发电专利最多的机构基本一致。

德国在中国的风力发电专利主要属于Enercon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其中75件专利属于艾劳埃斯乌本(Wobben A),全球第三大风机组制造商Enercon公司的创始人。Enercon占全球13.2%的市场,专利内容丰富,涉及风能技术各个方面,其直驱式风机E-126型号已经通过单机容量7 MW电力输出测试[6]。西门子公司拥有7项专利,早在1998年就在中国申请了“风力发电设备和冷却风力发电设备中发电机的方法 ”的专利[7]。

美国在中国拥有风力发电相关的专利中有59件专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该公司已设计70米叶片,即140米翼展的大型风力涡轮机,预计发电功率可达7 MW。

丹麦在中国的风力发电相关专利主要由全球第一大的风力发电制造商Vestas(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拥有,共计专利41件,内容涉及风力涡轮机、塔架、控制系统,以其附属装置。

日本在中国共拥有风力发电专利分别属于20多家公司,其中三菱重工有8件、神钢电机有5件、富士重工有4件。与德国、美国和丹麦等国相比,日本各公司的风能技术水平较为接近,没有一家日本公司具有专利数量的显著优势,不象GE、Vestas或Enercon等公司能够在技术水平上远远领先国内同行。

在申请专利时,许多公司出于反情报的考虑,比较注重策略。将专利申请者分散到各分公司或个人,可以使竞争对手在收集和分析专利资料时遇到麻烦。在DII数据库中,三菱公司以Mitsubishi Jukogyo KK,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Mitsubishi Denki KK之申请人分别申请专利各167,26,18和6件。如果想检索Enercon 公司的专利,则为零,因为其专利都是以Wobben A.个人申请。

申请专利后,各公司就可以利用专利设立技术壁垒遏制竞争对手。2008年3月通用电气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诉讼,指控三菱重工业公司侵犯了其风力发电涡轮机的相关技术专利,并要求禁止进口三菱产涡轮机。三菱重工则表示并未像通用所主张那样侵犯其专利,将在接到诉状后采取应对措施。同样,由于通用电气拥有北美的“可变速”专利,到2010或2011年才到期,因此虽然Vestas公司希望全力进军美国可变速风机组市场,目前也只能等待。

由此可以看出,风能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技术竞争优势明显,拥有研发和市场优势,专利保护的应用,为其它国家和企业进入风能领域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各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我国863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600 kW、750 kW和1.5 MW等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项目为企业和大学提供支持,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并产生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5 通过并购实现技术竞争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

通过并购,既能获得专利技术,破解技术壁垒,占领技术制高点,又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常用的有效技术竞争战略。

由于看好风力发电的发展和市场,传统机电行业的巨头纷纷进入风能领域,主要途径是并购技术和市场水平都高的风力发电企业。在DII数据库中,截止2002年通用电气公司仅拥有风力发电机领域专利20件,但到2008年其专利达到211件,增长迅速,原因是通用公司于2002年收购了美国Enron风力公司。Enron是跨国的风电机组制造商之一,在大型离岸及陆地风机制造技术上占有重要地位[8]。通用公司通过并购,增强了风能研发能力,迅速占领风能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成为风能领域专利最多的公司。德国西门子在2004年10月并购丹麦风机制造公司Bonus Energy A/S,开始涉足风力发电,2005年又收购德国的风力发电设备公司(AN Windenergie GambH),在DII数据库中,西门子公司拥有的风力发电专利的数量也从2004年的33件增加到2008年的54件,现在可生产发电功率达3.6 MW的风力发电机,并打算以此进军德国风力发电市场。

同样,对于风力发电行业中的强者,并购其竞争对手,也可以达到迅速提高技术的目标。2003年丹麦第一大和第二大的风机公司Vestas公司与NEG Micon (麦康)公司合并,技术实力和全球市场份额都大幅提高。2007年10月,Vestas宣布将在美国休斯顿市成立一个研发中心,标志着其通过研发保持全球风能第一地位的战略意图[9]。

通过GE公司、Siemens公司以及Vestas公司的并购案例可以看出,并购无论是对想进入风能领域的传统企业还是风能领域的领先者都是一种实现技术竞争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的有效方法。

6 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技术竞争意图

合作研发是降低研发投入,减少投资风险的好办法,是主要竞争者实现双赢的技术竞争战略。分析DII数据库可以发现,风能领域的主要竞争者有时也是合作者,共同申请的专利不少。

通用电气公司收购Enron风力公司之前,已经与Enron公司及其属下ZOND能源公司开展风力发动机领域的合作研发,共同申请专利9件,最早的专利是1991年的“Self-assembling wind power plant, with on-board crane movable on load receiver of machinery casing”[10]。西门子公司在收购Bonus公司之前,已经与其合作,于2003年共同申请了Windmill blade manufacturing method involves arranging outer mold by enclosing mold core, to form mold cavity into composite layer is arranged[11]和Wind turbine rotor blade with a flexible serrated trailing edge[12]两件风机专利。

这种合作研发,对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公司而言,既增强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又考查了合作对象,为涉入风电领域和购并奠定了基础,是一种双赢的技术竞争战略。

7 结束语

在石油能源日益短缺和气候变暖的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和低碳排放的能源受到各国的关注。全球风能市场份额大多都集中在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和丹麦等风能利率高的国家的几个主要公司,它们在技术领域都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专利技术的拥有量大。通过竞争情报的分析发现,这些主要竞争者一般首先开发满足国内需求的风能技术,而后通过合作研究、并购技术领先的公司等方式达到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技术竞争目标。在此过程中各主要竞争者注重专利申请,并应用专利设置技术壁垒,保障自己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风能技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我国快速增长的风能行业而言,要在全球环境下与国际同等开展技术竞争,就要深入了解主要竞争者的技术竞争战略,注重跟踪相关专利、互联网等信息源,从中发掘可以为我所用的价值,启迪科技研究和开发人员的创新思路,解决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摘要:随着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短缺和带来的气候问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德国、日本、丹麦、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在风能发电率和风机技术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风力发电机的主要竞争者也都来自这些国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专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源的检索,对风能领域的主要竞争者的技术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各国发展风能的技术竞争战略包括国内需求、重视专利保护、并购以及合作研发等。我国对风能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已很重视,同时还要加强竞争情报研究,以期从国外主要竞争者的技术竞争战略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经验。

关键词:风能,技术竞争战略,分析

参考文献

[1]GWEC releases Global Wind 2007 report,〔2008-05-29〕,http://www.ewea.org/.

[2]丹麦风电政策解析,〔2008-03-19〕,http://www.cnwee.com/article/article-176.html.

[3]德国风力发电态势趋好,〔2008-04-14〕,http://www.china5e.com/news/newpower/200707/200707110040.html.

[4]日本风力发电发展概况,〔2008-03-24〕,http://www.86wind.com/info/detail/2-1341.html.

[5]SHIBATA M,FURUKAWAT,HAYASHI Y,et al.Up-wind type windmill operation method involves turning nacelle fromnormal up-wind positionto rear side to move to down-wind posi-tion,so as to maintain windmill on standby in down-wind positionandto release yawbrake:WO,2003058062-A〔P〕,2002-12-26〔2003-07-13〕.

[6]E-126 prototype practice technology supplier internation-al,〔2008-05-25〕,http://www.enercon.de/en/-home.htm.

[7]Chneider O,Keyssner N.Wind-generator tower-haselectric generator driven byturbine wheel cooled by air-flowdrawnupwards through hollowturbine tower:WO,9930031-A〔P〕,1998-12-08〔1999-06-17〕.

[8]GE Power Systems signs agreement to acquire Enron’swind business,〔2008-04-15〕,http://www.desertskywind.com/news022002.htm.

[9]Vestas establishes research centre in Houston,Texas,http://www.vestas.com/.

[10]Weitkamp R.Self-assembling wind power plant,with on-board crane movable on load receiver of machinery casing:EP,101934-A〔P〕,2000-11-17〔2001-05-23〕.

[11]Stiesdal H,Enevoldsen P B,Johansen K,et al.Windmillblade manufacturing method involves arranging outer mold by en-closing mold core,to form mold cavity into composite layer is ar-ranged:EP,1310351-A1〔P〕,2003-05-13.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4篇

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 第5篇

国际物流过程与港口的许多条件有联系。而港口的运营条件、服务质量、综合环境、硬件设施条件、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港口整体形象等均将直接影响到港口在运输物流市场的竞争实力。而各港口的市场竞争力对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的网络分配预测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各港口市场竞争力水平,有必要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1.运营条件包括港口与客户(货代)、港口与船舶公司之间所发生的与运输直接相关的一些影响因素,诸如港口容纳船舶的能力,外运运输系统的功能,港口的综合作业费用。港口容纳船舶的能力受港前深度及航线覆盖面的影响较大,其中港前深度直接关系到大型船舶的安全靠港。而航线覆盖面则影响到货物能否及时快速送达目的地以及 能否直接运达世界各地。对世界上一些主要港口的航线覆盖不够全面会影响到货物运输的直达性,进而影响到对货主的吸引力。同样,外运运输系统(即集疏运系 统)将影响到货物集港及货物疏港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从而影响港口效率,影响货主对港口的评价。港口作业费用通过货代或其他中间环节,最终将影响到货主的综 合运输(物流)费用,从而也影响到货主对港口的评价和选择。

2.服务质量港口的各项基础条件对客户的影响将集中反映在对客户的综合服务方面,尤其是船舶公司比较关注港口作业效率、拥挤程度和船舶进港时间延滞程度,这些将直接影 响船舶公司的效益。在港口作业效率中,通关效率以及信息服务将对货主(货代)产生较大影响。上海港在通关效率方面还远低于新加坡、香港等港口,特别在国际 集装箱运输方面,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

3.港口软环境主要有:港口的国际化、自由化,港口费率政策的优劣;港口所处区域的金融、保险、商业环境,物流服务水平等。自由港政策吸引客户之处主要在于货物在区内自 由储存、流通、买卖、简单加工、包装等作业,海关对此不作干预,从而减少许多繁琐的手续,加速货物周转和流通。港口费率政策对港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最直接 的。例如,马来西亚的丹戎帕拉斯拉港利用收费只是新加坡港的一半的策略,就从新加坡挖走了马士基海陆和长荣两家大客户。

4.硬件设施条件港口设备条件是反映港口基础设施条件的综合指标,包括装卸设备能力、仓储设备能力、机械作业效率以及设备能力充足程度。通过起重设备和仓储设备的总能力及 单位设备的最大能力来反映设备的规模,同时又反映设备的水平。机械作业效率直接关系到车船在港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到运输总成本提高集装箱码头的效率成为竞 争的主要手段,全球物流业竞争对运输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减少船舶在港时间,既可以加快船舶的周转,直接增加船东的收益又可以加快货物到达市场的时间,增 加生产商和营销商的边际效益。所以硬件设施条件的优劣是船公司和货主选择港口时所考虑的主要指标。

5.现代化管理水平电脑化管理可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通过EDI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查询;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既提高通关效率,又保证集装箱的运输

安全;GPS系统一般可用于船舶进港引航以及堆场内的定位,既保证运输准确安全,又可提高作业的效率。业务人员能力则从多方面影响到港口管理水平。

6.整体形象包括经营客户导向程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增长趋势等。我国长期实行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6篇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度企业面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及生产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产品销售范围,这可以促使公司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国家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项目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将数据提交进行分析,以改进流程。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同时他们也大力拓展与国际多个领域著名公司的业务公司。印度软件多为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定制软件开发饿服务出口为主,在软件模式设计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四、政府支持。政府的因素也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市通过四个关键因素

发挥作用的。政府的政策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不一样的管理、调整税率、制定或修改反垄断法等方式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印度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确定了优先发展软件业的目标,同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免除了双重税负,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7篇

企业竞争优势

乾安县八方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主要从事粮食收购、储存、销售业务,开展以玉米、高粱为主,以绿豆、红豆、谷子、葵花等杂粮杂豆为辅的粮食贸易。

一、行业主要情况介绍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乾安县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地处黄金玉米带,农业生产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粮食产品质量优良。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及国内需求基本处于“紧平衡”状态,政府对粮食进出口实行统一管理,进出口贸易占国内消费的比例很小,为了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对主要粮食产品(玉米、小麦、水稻等)实行托市收购,所以国内粮食价格较大程度上受政府调控,粮价的波动幅度较小。

乾安县粮食年产量约90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可达70万吨,其余为高粱及杂粮杂豆。近几年来,乾安县粮食收储行业迅猛发展,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20家左右,民营粮食企业数量占大多数。在玉米收购中,国有粮食企业起到收购主渠道作用,承担着国家临时储存玉米收购任务。但杂粮杂豆收购几乎被民营企业所包揽,同时民营企业也开展为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业

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二、企业竞争优势

在乾安县粮食贸易行业领域,乾安县八方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一是拥有广泛的上下游产品客户。公司积极拓展业务空间,通过短信和微信客户端建立了1000多农户参与的粮食购销网络平台,拥有一批稳定的粮食经营产品上游客户;公司还建立省内及四川地区产品销售网络,开展“散粮入川”业务,拥有广泛的下游产品销售客户群。

二是公司具有团结向上、懂经营业务的管理团队。公司现有员工20人,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管理者7人,设有综合业务部、贸易部、财务部等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奖惩兑现“的管理模式。

三是公司发展“软硬件”良好。公司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设备齐全,资产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优良,是客户信得过的企业。

四是公司所处位置优越。公司紧邻118县道,距离水字粮库铁路专用线2公里,粮食物流极其便利。

五是公司经营方式灵活。根据粮食市场走势,既可以进行粮食储存,又可以开展“即收即走”的粮食贸易,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公司将坚持走以粮食贸易为主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8篇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 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 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 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主要体现是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相关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此外影响竞争的要素比如人才、资源等等也是重要的指标。

二、当前美欧中日四方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体态势

(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的重大变动

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是世界贸易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界第20位以后, 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就出口而言, 根据WTO对2006年世界进出口的统计, 依国别而论, 中国的出口额达到9690亿美元, 仅次于德国 (11120亿美元) 和美国 (10370亿美元) , 超过了日本 (6470亿美元) , 居世界第三位。现在,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

通常, 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 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 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 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 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 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 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 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 占有率达到8.3%, 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年-2004年间, 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 2003年、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都是以制造业为重心, 因此粗略地来说, 这些数据特别表明了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就整体而言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 20余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的重大变动。下面, 本文将以制造业为主简要分析当前美欧日中四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大体态势。

(二) 当前美欧中日四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大体态势

目前, 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 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地区市场上各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状况来观察美欧中日四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态势。

1. 在美国市场上欧日中三方及相关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 与欧日两方相比, 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年, 欧盟、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18;2004年欧盟、日本对于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和0.63。日本已转为劣势, 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的欧盟, 2001年-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指标也在不断下降, 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如果我们扩大竞争对手的范围, 加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墨西哥两个国家作为参照。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会得到更加明显的证明。2001年, 加拿大、墨西哥相对于中国制成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32、1.03, 而到2004年, 分别变为0.78、0.59, 均由竞争优势转为劣势。这表明, 在美国市场, 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从分行业来看, 中国最强的产业是“其他制成品”, 办公和电信设备已经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 成为第二强产业。中国最弱的是运输设备 (特别是汽车) 、化学品、集成电路及元件、动力机械及设备, 并且这些产品的竞争力还在萎缩。

2. 在欧盟市场上美中两方与其他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欧盟是发达国家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 虽然欧盟市场的技术、环保进入壁垒颇多, 但它依然为各国提供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欧盟的进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欧盟25国之外的欧洲国家, 依据上述国际竞争力优势指标, 2004年欧盟25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制成品相对竞争优势指标为5.68。出于数据搜集的考虑, 这里我们只对美中两方进行比较分析。2004年, 在欧盟市场上, 美国对于中国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1.153。但在欧盟市场上, 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优势基本上都表现为不断增强的趋势 (包括相对于瑞士这样的欧洲国家) , 2001年美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2.418, 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1.153。

在欧盟市场, 相对于以上经济体, 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依次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 最弱的则是汽车、化学品和钢铁。与美国的竞争力相比, 中国制造业最强的是服装, 美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仅为中国的1/40;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用品, 美国的出口额是中国的1/20;另外, 中国占优势的产品还有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等。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产品是药品、汽车;其次是动力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其中, 化学品 (包括药品) 的竞争力表现为日益下降。

3. 在日本市场上美欧中及其他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日本市场, 除美国、欧盟外, 本文还选择对日本出口较大的韩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总体看, 2004年, 这几个经济体的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都已经落后于中国。而且, 中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还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相对于这些经济体, 2004年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由高到低分别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 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和矿产品, 药品最低。

(三) 美欧中日四方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1.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

2000年-2005年, 按国别计算, 美国始终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 保持在10%左右, 由于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以上, 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3%左右, 并且较为稳定, 因此欧盟整体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5%~30%。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3%, 而且农产品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日本由于自身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所限, 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微不足道。因此在农产品方面美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 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美欧日较之中国就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013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九大服务贸易国, 到了2005年, 进一步扩大到1582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八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但是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 我国的服务贸易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2005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 其中美国14.6%, 是中国的4.3倍。尽管当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世界排名第三, 但服务贸易出口只占贸易出口总额的9.8%, 远低于18.8%的世界平均水平, 且出现近94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自1992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 除个别年度 (1994年) 外, 一直是逆差状态, 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这与我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

具体来说, 在服务贸易方面, 依国别计算, 2005年, 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6%、7.6%、6.9%和3.4%。日本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也远远大于中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不如属于新兴工业经济体的新加坡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因此, 在服务业上中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美欧日 (特别是美欧) 处于竞争优势。

三、美欧日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一) 美国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从国家整体战略上来考虑对外贸易政策, 即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将对外贸易政策与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 与振兴美国经济相联系, 从而确立了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中的新地位, 为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复兴与再造作出了贡献, 其具体措施为:

第一, 以加强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其具体表现为, 增加科技领域投资, 支持国防产业的转产, 改进信息和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 改善教育和劳动者培训计划, 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放松反托拉斯法, 支持兼并与收购等。

第二, 在政策扶持方面,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把基础科学置于重要地位, 使之在基础研究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克林顿就任总统后适时地对科技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 明确提出政府将奉行加强美国工业竞争力, 创造长期的高工资就业机会的新科技政策。1994年克林顿就科技政策发表题为“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 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对科研和教育进行投资, 长期目标是要保持尖端科学的领先地位。

第三, 加强政府与企业界和工会之间的合作。在美国经济中, 私人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政府的任务是维护美国的商业利益, 帮助美国企业理解世界市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美国企业消除或弱化国际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因素以及阻碍美国企业创造主动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国内外壁垒。

第四, 实行多元化的贸易开放主义, 为美国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GATT/WTO的多边贸易体制, 推动有利于自身产业优势发挥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谈判, 诸如增加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减少农产品出口限制、促进信息产业出口、提高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等等。

(二) 欧盟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 欧盟落后于美国, 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 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 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2008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 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 此外, 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 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加强国际竞争力主要政策如下:

第一, 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 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 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二, 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 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 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 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 政府采购全部上网, 加强网络培训, 鼓励终生学习。

第三, 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与美国相比, 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为此, 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 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 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 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 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 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第四, 培养企业家精神,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 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 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 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 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 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

(三) 日本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一, 组成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既竞争又合作是日本的一大竞争优势。在这方面, 产业集群由于具有降低企业成本和有助于企业合作竞争等功能而备受关注。日本经过长期的发展, 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 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 日本正大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

第二, 创新企业技术环境。日本企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 国家提倡“技术立国”, 企业坚持“技术立社”, 因此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是很优越的。日本国土虽小, 但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大国, 日本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 但其占GDP比重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2001年达到3%。从经费来源看, 日本来自民间企业界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所占比率为78%, 在发达国家中最高。对技术创新的热心不仅表现在一流的大企业, 许多中小企业也热衷于技术创新, 并达到很高的水平, 2002年日本诺贝尔奖得奖者田中耕一来自京都岛津制作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重视技术创新与其民族历来重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有关。

第三, 树立企业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采取的是“综合经营”模式, 实施的是“多种经营”战略, 这在当时对日本企业的海外迅速扩展起了积极作用。经济泡沫破裂后, 这种模式和战略带来的是经营结构庞大、经营效益下降的弊病。痛定思痛, 日本企业开始战略大转移, 实施“选择与集中”战略,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日本企业精于管理, 培育出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 (lean production system) ,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合理化提案、看板 (标示牌) 方式、全员品质管理 (TQM) 、适时适量库存制度 (JIT) 、灵活生产等手段来达到削减库存、节省人手、杜绝浪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生产制造策略。精益生产是对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挑战。

四、加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 对本国作出的政策性建议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增加高新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最适合于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样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项目。因为, 在投资观念上, 风险投资确立了风险的概念, 正视投资风险的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在投资动机上, 风险投资资本投向高风险项目是要获得高收益;在风险约束机制上, 风险投资也有其最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风险的具体措施。风险投资机构还采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和多个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一个项目的方式, 从而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的成功率。我国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这才能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 就企业现状作出的政策性建议

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 引导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研经费投入,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世界科技发展2000年的历史表明, 重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到目前为止,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已成为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在这一体系中, 大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 科研活动经费来自企业。例如美国8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 72%的科研经费来自于企业;德国、日本、韩国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都在70%以上。而我国2002年为61.2%。因此,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 同时, 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不断形成以产业配套的企业集群, 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 中国经济日益深入的参与到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 在产业国际分工不断演变的关键时期, 研究各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方面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 也有以中美贸易竞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制度摩擦

参考文献

[1].过去四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六晋四.

[2].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经济研究, 2006 (39)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