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细胞核抗原(精选10篇)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标本34例, 术前均有详细影像资料。采用免疫组化 (SABC) 法染色, 检测肿瘤中PCNA的表达。
1.2 CT检查
采用Aquiline 64螺旋CT机。先平扫, 然后以3ml/s的速度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醇 (300mg/ml) 90~100ml (体重l.5ml/kg) , 分别于注射开始后30s行皮髓期和80s行肾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 V、200m As, 层厚0.5mm。比较分析SCT征象与PCNA表达间的关系。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本研究采取SABC法检测PCNA, 主要试剂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 (PC-10) 武汉博士德公司产品。SABC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公司) , DAB显色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公司) 。
1.4 结果判定
PCNA以细胞核染成棕黄色或黄色为阳性。随机计数5个高倍, 以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 <10%为阴性。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χ2检验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探讨肾癌临床CT征象与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肾癌CT表现与PCNA表达间的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肿瘤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边缘不清PCNA阳性表达均高于肿瘤中心无出血坏死、边缘清晰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平扫肿瘤密度与实质密度高低间差异无意义。
3 讨论
PCNA是一种核内蛋白质, 其出现明显与细胞增殖有关[3]。有研究表明, 肿瘤的分级及细胞核的分裂活性与恶性肿瘤中的PCNA表达密切相关[4], 在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等各种肿瘤的研究中都表明PCNA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判断肿瘤的预后和恶性程度的一项辅助性指标[5]。本研究显示, 肾细胞癌的不同CT表现与PCNA间存在着相关性。肿瘤边缘不清晰、不均匀强化PCNA表达越高, 说明肿瘤的恶性程度也越高, 反映了当前阶段肿瘤的发展状态和生长速度。因此根据RCC的CT表现可以推断RCC中PCNA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无创伤性地判断RCC的转移程度和侵袭, 为临床选择抗肿瘤血管的生成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肾癌中的表达与64排CT影像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肾细胞癌患者的64排CT扫描图像,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其CT表现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CNA在肿瘤边缘不清晰、瘤体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的表达与肿瘤边缘清晰、瘤体内无坏死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CNA在肿瘤密度<实质密度与肿瘤密度>实质密度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据肾细胞癌 (RCC) 的SCT表现可以推断RCC中PCNA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无创伤性地判断RCC的转移和侵袭, 为临床选择抗肿瘤的血管生成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肾癌,64排CT,增殖细胞核抗原
参考文献
[1]陈卫霞, 闵鹏秋.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相关性[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 (2) :101-103.
[2]Zagoria RJ.Imaging of small renal masses:a medical success story[J].AJR, 2000 (175) :945-955.
[3]朱天照, 王仪生, 夏同礼.小肾癌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10) :697-700.
[4]李欣, 郑传胜.肿瘤血管生成及影像学在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 (5) :293-299.
细胞的增殖教案 第2篇
本节课系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适用于高一上学期新课教学,有丝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既是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验证,也是对高倍显微镜操作要领的巩固;既是在诸章节中发生迁移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来各种考核的热点话题。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重要的是要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典型特征。抓住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中前、中、后、末各时期的染色体变化,以利有的放矢。本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显微观察,模型演示,白板贴图,手绘曲线等环节即是强化学生动手演练,直观、立体、连续、动态地演示有丝分裂过程中重要的几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形为是掌握本节内容的关键,尽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强调细胞是立体的、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但部分学生仍难以建立起立体感和连续运动的过程感。【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3、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构建图像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激发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染色体变化特点。解决方法:
1、用橡皮泥做成染色体模型,在小组白板上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2、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动画和图纸并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曲线图,讨论呈现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演示,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显微镜,有丝分裂演示模型,白板,橡皮泥,图纸,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探讨]象与鼠图片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一个人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情景导学,自然引入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明确目标 问题导学,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与矫正 拓展与应用 总结
多媒体展示图片,草原上奔驰的母马和小马 引导学生思考:
1、母马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如何实现这种结果呢?
2、小马和母马为什么很像呢?这种结果又如何实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增殖》。多媒体展示目标和重难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多媒体展示细胞周期图解 点拨:“连续分裂的细胞”,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视频展示间期及分裂四个时期的动态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化。
结合屏幕显示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各期特点。分组演示: 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课前准备六台显微镜,分别分发于各小组)课前在白板上画好各期细胞,学生用橡皮泥粘贴,加强理解 有丝分裂模型模拟演示,并修正讨论结果,启发思考
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领会它是垂直于纺锤体的纵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探究:
1.DNA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引导总结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探究: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讨论:
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推断给药的时间间隔并简述理由。
展示总结表格,组织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探究疑问
这一切都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细胞增殖的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三种,学生口述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划分依据?)
2、根据图解描述细胞周期:
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观察图解,加深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观看视频:有丝分裂过程 小组讨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组织本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以口诀的形式概括各时期特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不同时期,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用橡皮泥构建分裂各时期染色体 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操作
用手牵动细线,模拟染色体各时期运动 分组讨论:观察、思考并描述演示过程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有丝分裂的实质。强化巩固
学生在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后,回答问题。学生结合数量变化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上绘制曲线 总结讨论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给药时间间隔应控制在40-48小时之间。小组讨论,思考填写 强化口诀记忆并整理笔记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通过动画形象的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运用精加工策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联系实际,将知识拓展、延伸。
运用双重编码策略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课外链接
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增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
参与交流
学生记录网址。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研究的前沿,激发兴趣,发展相关情感。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和达标训练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练习并讲解回答 评价肯定,增强自信
加强应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6—1 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 【教学体会】
《细胞增殖》第1课时 第3篇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后:着丝点分裂,拉向两极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68例。其中甲状腺癌标本25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18例, 滤泡癌3例,髓样癌4例。甲状腺良性标本26例,包括桥本甲状腺炎5例,甲状腺腺瘤9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另外收集17例甲状腺癌旁组织。
1.2 采集标本
手术中收集癌灶中央组织约0.5 cm×0.5 cm×0.5 cm,在距离癌灶至少1 cm处收取癌旁组织,所有标本均装进无菌管内, 入液氮罐冷冻后放入-80℃冰箱保存,所有标本术后均行病理检查。
1.3 免疫组化检测
蛋白检测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免疫染色方法。石蜡包埋甲状腺病理标本,4 μm连续切片,入60℃烤箱烘干,二甲苯脱蜡,酒精梯度脱水,蒸馏水漂洗,抗原修复,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血清封闭后加入一抗,工作浓度1:50,37℃孵育1 h。PBS冲洗,去除PBS液后每张切片加一滴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10 min,滴加DAB工作液,于镜下观察显色,出现阳性染色后再充分水洗,苏木素复染,PBS冲洗返蓝,酒精脱水干燥,树胶封固。对照:从步骤6,同时设立空白对照(不加一抗)其余操作不变,用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
1.4 结果判断
随机选择10个高倍(×400)视野,根据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百分率进行分析评分。A、表达数量:① 表达阳性细胞数是0为0分;② 表达阳性细胞数≤25%为1分;③ 表达阳性细胞数介于26%~50%为2分;④ 表达阳性细胞数介于51%~75%为3分;⑤ 表达阳性细胞数>75%为4分。B、表达强度:①没有阳性信号,为0分;②阳性信号弱为淡棕色且呈细颗粒状,为1分;③阳性信号中等为棕色且呈粗颗粒状,为2分;④阳性信号强烈为棕褐色且呈小块状,为3分。将两者得分相加,阴性(-)为0分,弱阳性(+)为2~3分,中度阳性(++)为4~5分,强阳性(+++)为6~7分。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四表格确切概率法,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CNA蛋白主要在细胞核表达,棕黄色颗粒,部分细胞细胞浆内也可见到PCNA蛋白的表达。
2.2 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
如表1所示PCNA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00%、23.53%和19.23%,经统计学分析,甲状腺癌与癌旁组织(P=0.029)、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8)之间的PCNA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而癌旁组织与良性肿瘤组织之间的PCNA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PCNA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如表2所示PNCA蛋白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2.86%、1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1)。PCNA蛋白在伴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表达率为83.33%,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1)。
3 讨论
3.1 PC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的探讨对了解细胞的生长,损伤组织的修复及恶性肿瘤转移等有很重要的意义。PCNA与细胞的增殖周期关系密切,它的分子量约为36KD,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核蛋白,性质相对稳定,半衰期为20 h左右。人类的PCNA基因定位于第20号染色体上,含有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是一个长约7.0KB的断裂基因[1]。有学者认为在正常的细胞周期中,PCNA的表达与DNA复制有关,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反映S期的标志物,也有作者认为在细胞周期中主要是与复制有关的PCNA所占的比例变化较大,而PCNA的总体水平变化不太显著。PCNA是细胞周期能够顺利进行及DNA合成的必须蛋白质之一,其作用机制目前不清楚。用PCNA的反义寡聚脱氧棱苷酸处理了Balb/c3T3细胞株之后,其细胞周期和DNA合成抑制,说明PCNA在DNA复制中起重要作用。此外,PCNA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
3.2 PCNA与肿瘤的关系
本组数据显示,PCNA在甲状腺癌组的表达率为68.00%,而在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中表达率分别为23.53%和19.23%,低于甲状腺癌中的表达。PCNA在不同TNM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标本中有显著性差异,在TNMⅢ+Ⅳ和具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TNM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由此看出在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转化和转移中,PCNA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De Marzo等[3]的研究表明,PCNA是细胞核DNA合成必需的核蛋白之一,由于癌前病变和癌组织的DNA合成紊乱,其PCNA表达明显增加。目前关于不同肿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复发及转移等综合起来分析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数倾向于PNCA在实体肿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其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表达增加,并且与肿瘤的转移、浸润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Kayaselcuk等[4]发现PCNA阳性率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类型和分级呈正相关。国外学者对PCNA在前列腺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PCNA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5,6,7,8,9]。本组研究表明PCNA与甲状腺癌肿瘤的生长和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即PCNA表达率高的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程度高,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大,转移机会高,预后不良。因此PCNA有可能成为甲状腺癌的辅助诊断及良恶性甲状腺病变鉴别诊断的标志物之一。
摘要:目的 研究PCNA在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等进行比较,探讨其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检测25例甲状腺癌组织、17例癌旁组织及2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PCNA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00%、23.53%和19.23%,经统计学分析,PNCA蛋白在甲状腺癌与癌旁组织(P=0.029)、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8)之间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而癌旁组织与良性肿瘤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蛋白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2.86%、1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1)。PCNA蛋白在伴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3.33%及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1)。结论 PC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PCNA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关系密切,临床分期越晚,PCNA的表达率越高。伴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PCNA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关键词: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
参考文献
[1]Takasaki Y,Kaneda K,Takeuchi K,et al.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Proteasom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ultiprotein Complex and Its Autoimmune Response in Lupus Pa-tients.Ann NY Acad Sci,2003,987:316-318.
[2]Shivji MKK,Kenny MK,Wood RD.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is required for DNA excision repair.Cell,1992,69:345-367.
[3]De Marzo AM,Marchi VL,Yang ES,et al.Abnormal regulation of DNA methyl transferase expression during colorectal carcinogen-sis.Cancer Res,1999,59:3855-3860.
[4]Kayaselcuk F,Zorludemir S,Gumurduhu D,et al.PCNA and Ki-67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correlation with the histological type and grade.J Neuroonco1,2002:57-115.
[5]Jorge O,Parasi AS,Manioudaki HS,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DNA ploidy pattern,S-phase fraction(SPF),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J Surg Oncol,2003,82:247-255.
[6]Cappello F,Palma A,Martorana A,et al.Biological aggressive-ness evaluation in prostate carcinomas: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PCNA and p53in a series of Gleason6(3+3)adenocarci-nomas.Eur J Histochem,2003,47:129-132.
[7]Grossi F,Loprevite M,Chiaramondia M,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K-ras,p53,bcl-2,PCNA,CD34in radically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Eur J Cancer,2003,39:1242-1250.
[8]Kato T,Kameoka S,Kimura T,et al.C-erbB-2and PCNA as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long-term survival in breast cancer.Anti-cancer Res,2002,22:1097-1103.
《细胞增殖》教案 第5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探究活动的VCD或者实验材料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生物体体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造成的,还是细胞体积造成的呢?引导:如果大象的体积是老鼠的1万倍,大象的细胞也是老鼠的一万或者几千倍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外: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变化)
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观点。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差异。
(二)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先从两方面引导,如果细胞体积过大,细胞内的物质运输速度会减慢;细胞体积过大,细胞核的调控能力会减弱
进行探究活动。设定情景,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进一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含有酚酞的琼脂块之间的有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细胞为什么不会无限变小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思考问题,师生进行谈论
学生进行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
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细胞增殖:间期
细胞周期概念:细胞分裂活动具有周期性,什么是周期性?提出问题,细胞分裂后会造成细胞内物质,特别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减少吗?说明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过渡到分裂间期。
间期和分裂期经历时间的比较,得出结论: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概念;细胞间期细胞的生命活动:强调DNA的合成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回顾染色质的组成(DNA和蛋白质),用板画形式描述染色质丝的复制。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间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复制)、分裂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平均等分)
思考问题,作出反应。
观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比例图,得出结论。
教学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细胞增值:分裂期
播放动画,让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有感性的认识。
前期:展示图片,比较间期和前期的变化:染色质螺旋,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核仁、核膜消失。归纳为“两出现两消失”展示图片,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染色质、DNA、着丝点等名词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
中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中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的运动
后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后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末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末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归纳为两消失三出现。
再次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进行巩固。
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有丝分裂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完成引导性的填空题。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后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末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和阅读。回答问题。
以表格形式,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等进行对比。并对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作出变化曲线。
有丝分裂的意义。(把概念拆开,细化,联系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五)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实例、过程。强调没有出现染色体(不等于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
(六)相关练习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2008年在我院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切除的40例住院患者,年龄32~56岁,平均46岁。所有研究对象术前3个月未使用过类固醇激素。以患者的正常子宫肌组织作为对照组。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4μm,分别做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1.2 主要试剂
鼠抗人单克隆VEGF、PCNA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
1.3 实验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Ⅰ抗工作浓度均为1∶50。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分别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高温、高压、枸橼酸盐行抗原修复,DAB显色,其他步骤按说明书操作。
1.4 结果判定
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胞质内,PCNA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也有一部分出现于胞质。凡出现明显的棕色或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阳性细胞≤5%或细胞无棕色颗粒与背景一致为阴性,记为(-);阳性细胞占5%~30%为弱阳性,记为(+),阳性细胞占31%~60%为阳性,记为(++),>60%为强阳性,记为(+++)。本实验以阳性强度在(+)以上者列为阳性表达。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VEGF及PCNA在子宫肌瘤与正常肌组织中的表达见表1、2。
(例)
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5.26,P<0.01)4035230
(例)
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5.43,P<0.01)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30岁以下少见,70岁以上极少见,以35~50岁发生率最高[3,4],约有50%的患者有症状,每年因为此病手术的患者约有60万人次,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5]。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卵巢内分泌功能,雌、孕激素及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生长因子,细胞凋亡,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免疫等有关。
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新生理论认为,实体肿瘤内血管新生刺激因子和血管新生抑制因子间的平衡发生改变,使肿瘤内的血管新生处于失控的病理状态,促进了实体肿瘤的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能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生长有极强诱导作用的生长因子,被认为是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调控因子。VEGF在促进肿瘤血管发生和人类肿瘤的发病中的作用已确定[6]。VEGF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高亲和力结合后可作为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诱导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袢形成[7],同时还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通过诱导间质产生,促进体内新生血管的生成[8]。本研究显示,在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有较高水平的表达,阳性率达77.5%,与正常肌组织阳性率(12.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肿瘤血管生长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PCNA是DNA聚合酶-6的附属蛋白,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和表达,其表达在细胞周期G1期逐渐增加,S期达到高峰,而G/M期减少[9,10],其含量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被认为是反映细胞增殖的可靠指标[11,12]。本研究显示,在子宫肌瘤组织中,PCNA呈高表达,阳性率达92.5%,与正常肌组织阳性率(4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肌瘤中的细胞增殖活性远远高于正常肌层,致使肌瘤不断增大,说明子宫肌瘤的生长与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有关。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取自河南省胸科医院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7例食管癌组织标本,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未行化疗、放疗。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2.8岁。其中低分化11例,中分化12例,高分化14例;淋巴结无转移9例,淋巴结转移28例。另取胃镜室经病理证实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作为对照。
1.2 免疫组织化学
每例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SP试剂盒及兔抗人FHIT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 结果判断标准
参考近期国外文献[3],观察FHIT蛋白的分布,阳性强度和阳性率。先按染色强度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染色强度需与背景着色相对比;再按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11%~50%,3分为51%~75%,4分为>75%,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乘积≥2分为免疫反应阳性(+);余下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FHIT蛋白的表达
FHIT特异性着色位于细胞胞浆内,呈棕褐色。食管鳞癌组织中FHIT呈点片状,多为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3.2%(16/37),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70.3%(26/37)和正常食管黏膜组89.2%(33/37)(均P<0.05)。食管鳞癌高、中分化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6.2%(12/26)显著高于低分化组36.4%(4/11)(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39.3%(11/28)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组55.6%(5/9),(P<0.05)。
2.2 PCNA蛋白的表达
PCNA为胞核着色,间质内无表达,呈棕褐色。食管鳞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PCNA的阳性表达,PCNA标记指数为11.2%~68.7%,非典型增生组织PCNA微弱阳性染色,PCNA标记指数<5%,食管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织(P<0.05);FHIT与PCNA的平均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s=-0.583,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在许多肿瘤组织中或肿瘤细胞株中,FHIT基因呈现多发性,广泛性的纯合性或杂合性缺失[4],提示此基因的异常可能和肿瘤的发生有关。我们的研究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FHIT呈点片状,多为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3.2%,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70.3%和正常食管黏膜组89.2%。FHIT在癌组织中缺失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这表明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FHIT基因的缺失或表达减弱可能增加了食管癌的易感性。Kitamura等[5]对75例食管鳞癌的研究显示,随着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加重,FHIT蛋白的表达呈进行性减少或缺失。胡殿宇等[6]报道23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9食管鳞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7%和28.21% ,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89.74%。Ramesh等[7]的一项检测结果发现肺支气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FHIT蛋白缺失率达93%,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均高表达FHIT蛋白。FHIT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的早期事件,FHIT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降低,使得抑制正常组织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降低,细胞发生癌变、增殖能力增强,导致肿瘤的发生。本实验证实,FHIT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恶性程度低,组织分化程度高,其蛋白高表达;而恶性程度高,组织分化差的癌组织,其蛋白不表达或表达弱,说明FHIT在食管鳞癌分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本研究还发现FHIT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淋巴结转移患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6.4%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组55.6%。提示FHIT在食管鳞癌的发展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CNA是DNA聚合酶的辅助因子,是真核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一种糖蛋白,参与DNA的合成并在细胞周期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9]。PCNA在DNA合成的G1期开始增加,到S期时能够达到最高峰,到G2/M期时开始迅速降低。这种变化周期与细胞增殖周期过程刚好相关。由于PCNA的合成与表达和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因此检测PCNA可以反映癌细胞DNA的合成情况,为癌细胞增殖活性提供客观指标。研究发现,PCNA与许多恶性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或脏器转移有关,并可用于临床诊断、指导治疗以及预后评估[11]。本研究发现食管鳞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PCNA的阳性表达,PCNA标记指数为11.2%~68.7% ,非典型增生组织PCNA微弱阳性染色,PCNA标记指数<5%,食管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织(P<0.05);FHIT与PCNA的平均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s=-0.583,P<0.05)。提示 PCNA蛋白检测可直接反映细胞合成代谢及增殖状态。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FHIT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细胞增殖关系密切,其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提供新的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与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FHIT在37例正常食管黏膜、非典型增生、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3.2%(16/37)显著低于非典型增生组70.3%(26/37)和正常食管黏膜组89.2%(33/37)(均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织(P<0.05);FHIT与PCNA的平均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s=-0.583,P<0.05)。食管鳞癌高、中分化组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46.2%(12/26)显著高于低分化组36.4%(4/11)(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39.3%(11/28)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组55.6%(5/9),(P<0.05)。结论 PTEN在食管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有明显缺失现象,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其蛋白的检测可作为判定食管鳞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关键词:食管肿瘤,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张德庆,陈东育,宋兆峰.FHIT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83-85.
[2]Xiao YP,Han CB,Mao X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ity of FHIT gene and EBV infection in gastric cancer.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21):3212-3216.
[3]Yuge T,Nibu K,Kondo K,et al.Loss of FHIT expression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remalignant lesions of the larynx.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5,114(2):127-131.
[4]李鹏,李道堂.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7):505-508.
[5]Kitamura A,Yashima K,Okamoto,et a1.Reduced FHIT expression occu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sophageal tumorigenesis:no correlation with p53expression and apoptosis.Oneology,2001,61(3):205.
[6]胡殿宇,杨再珍,陈奎生,等.食管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的表达.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853-855.
[7]Ramesh R,Saelci T,Templeton NS,et a1.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disseminated human lung cancer by systemic delivery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using an improved liposome vector.Mol Ther,2001,3(3):337-350.
[8]Marngame R,Sugio K,Yoshini I,et a1.Hyperm ethylation of FHIT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non small lung carcinoma.Cancer,2004,100(7):7472-7477.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8篇
子宫肌瘤是单克隆性肿瘤, 来源于苗勒氏组织的分化和发育,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组成[4]。虽然其中平滑肌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及促进其生长或萎缩的因子还未被确定, 但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生与遗传有关, 雌孕激素是肌瘤生长的主要促进因子, 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调也是肌瘤发生的主要原因。
BCL-2是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可反映细胞增殖活跃程度。它们单独或共同作用对肌瘤和肌壁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起调节作用。
1 BCL-2结构、功能及其在子宫肌瘤中的作用
BCL-2是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基因。BCL-2最初克隆于滤泡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患者染色体14和18异位断裂点t (14;18) (q32-q21) 上, 有3个外显子, 编码BCL-2α蛋白及205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22ku的BCL-2β蛋白[5]。
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 通过转基因动物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发现, BCL-2基因产物可抵抗细胞程序性死亡, 延长细胞寿命, 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从而增加了肿瘤发生的机会。
研究显示BCL-2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抑制凋亡: (1) 经钙泵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 细胞质钙的浓度明显增高引发细胞凋亡, 而BCL-2基因可以阻断Ca2+从内质网释出, 使依赖于Ca2+的核酸内切酶活性降低, 从而阻断细胞凋亡。 (2) BCL-2能阻断氧自由基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 是一种抗氧化的作用。 (3) 凋亡发生是由分裂活化蛋白激酶异常活化, BCL-2蛋白抑制凋亡的机制是阻止蛋白激酶的活化。 (4) BCL-2蛋白是微管蛋白完整性的保护者, BCL-2蛋白被磷酸化表现抗凋亡功能障碍。 (5) BCL-2蛋白通过控制细胞信号传导来延长细胞生存[6]。
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调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分裂与细胞死亡的相对比例可决定肿瘤生长的速度。BCL-2是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抑制基因。它可阻止凋亡并延长细胞寿命, 增加细胞对多种凋亡刺激因素的抗性[6]。它与其它癌基因如P53、cmyc等及生长因子和激素等共同抑制着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 增殖和凋亡。BCL-2基因产物对细胞增殖过度并不产生影响, 而是抑制如生长因子撤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 使细胞寿命延长, 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而使遗传物质突变率增加, 从而增加了肿瘤发生的机会, 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BCL-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 呈黄色或棕黄色, 均分布于细胞浆中, 有时呈颗粒状聚集于核中, 在正常子宫肌层及肌瘤的血管中不表达[7]。BCL-2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有周期性差异, 分泌期明显强于增生期, 提示BCL-2的表达可能受性激素的调节。BCL-2mRNA的3’末端有许多非编码区, 性激素可与之结合, 而稳定mRNA的结构。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文献[8]报道孕激素受体蛋白核m RNA的表达均比周围正常组织高, 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可使肌瘤体积缩小, 子宫肌瘤中有丝分裂的活性在分泌期明显强于增生期等, 这些都说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atsuo等[9]研究发现, 如用孕激素处理培养的肌瘤细胞, 可导致其BCL-2蛋白表达的增加, 这与免疫组化结果中BCL-2在分泌期 (P4占优势) 中表达高相一致, 说明孕激素可刺激BCL-2蛋白在肌瘤细胞中的表达。因此推测, 孕激素可能通过诱导BCL-2蛋白在肌瘤细胞中的表达, 抑制肌瘤细胞的凋亡而促进肌瘤生长。
BCL-2在肌瘤高表达可能是肌瘤的特征, 导致肌瘤不断增大, 肿瘤细胞凋亡的调控对肿瘤细胞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BCL-2在恶性肿瘤的表达的报道很多, 有研究发现BCL-2在恶性肿瘤组织中为高表达, 而在恶性肿瘤临近的正常组织中为低表达。有关它们在良性肿瘤的表达的报道较少。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表达增加, 说明肌瘤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降低, 使之易于逃避凋亡原的刺激, 致使肌瘤细胞存活期延长。由于子宫肌瘤中的凋亡受抑制, 导致肌瘤不断增大, 因而可以认为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增加可能在子宫肌瘤中的肿瘤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 PCNA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子宫肌瘤中的作用
PCNA是36KD的核蛋白, 其功能是DNA多聚酶δ的辅助因子。于G1晚期出现, S期达高峰, G2期下降, 而于M期和G0期则无表达[10]。因此被视为能较可靠地反映细胞群体增殖活性的客观指标。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是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非组织核蛋白, 在细胞核内合成。PCNA是DNA多聚酶的δ辅助蛋白, 在细胞增殖的初始阶段发挥关键性作用, 是细胞DNA合成必不可少的因子。PCNA表达因细胞周期而异, 作为细胞周期内S期的特异性标记[11]。
PCNA的表达可反映细胞增殖活跃程度。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孕激素 (P) 在肌瘤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Falco等[12]用GnRHa (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联合性激素进行肌瘤药物治疗发现, GnRHa治疗14周后肌瘤明显缩小, 后加入高剂量孕激素 (10mg/日) , 28周后肌瘤大小又增加到治疗前的90%, 56周后增加到95%, 故推测高剂量的P可逆转GnRHa的作用。另外, 肌瘤于孕期增大, 而绝经后恢复亦与P水平增加或下降有关。Matsuo等[8]对月经周期中肌瘤的有丝分裂活动的研究证明了分泌期的激素环境可增加肌瘤的有丝分裂活动, 故推测其生长也受P影响。这些结果均表明P在肌瘤发生中处于重要地位。
性激素调节肌瘤生长的化学证据, 还可通过月经周期对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肌瘤中表达的影响来证明。PCNA含量的高低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 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预后判断的一个精确参数。故研究子宫肌瘤PCNA细胞水平的表达, 可了解肌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而研究性激素对细胞中PCNA的影响可进一步了解性激素在肌瘤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Baytur[13]发现绝经前肌瘤细胞的PCNA水平较绝经后显著增高, 肌瘤增生在分泌期更活跃, 而更年期后由于缺乏激素供应, 肌瘤表现出无增生活动。Stuibano等[14]研究了性激素及月经周期对PCNA在肌瘤中表达的影响, 结果证明肌瘤中PCNA标记指数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临近正常肌层组织, 且分泌期较增生期更高。同时发现, 正常肌层细胞中E2作用可增加PCNA表达, P则不能, 而肌瘤细胞中E2作用或P均能显著增加PCNA表达, 这表明肌瘤细胞中E2和P对细胞增殖活动都有上调作用, 而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仅E2对其有上调作用。
据Yoshida等[15]报道, 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 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内的孕激素受体明显减少, 但雌激素受体无改变, 说明肌瘤萎缩可能是通过对抗孕激素, 而不是通过抑制雌激素而发挥作用。PCNA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受孕酮上调, 因而PCNA在分泌期肌瘤的表达比在增生期表达更丰富, 而且其表达高于相应肌壁。
综上所述, 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子宫肌瘤病因学中的作用, 是对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型肿瘤”传统观点的有益补充。但是, 有关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 目前尚不多见, 这还需要今后的研究加以深入探讨。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是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或许只是这些危险因素作用网络中的一环, 此二者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领域, 这将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机理, 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新的靶点。绝经后患者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 大部分肌瘤呈萎缩趋势, 但部分患者绝经后肌瘤继续生长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这与凋亡失调及细胞核增殖活跃有一定关系, 故很多临床医师认为子宫肌瘤在绝经后会萎缩的观点是片面的, 等待肌瘤在绝经后自然萎缩也存在一定误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观察应严密并定期随访, 对于没有萎缩趋势甚至继续增大的肌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摘要:子宫肌瘤是子宫良性肿瘤的一种, 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所组成, 30岁以上妇女的发病率高达70%[1]。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步骤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长期过度的卵巢性激素刺激是肌瘤发生的主要因素, 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学者指出子宫肌瘤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不一定很高, 有的肌瘤绝经后不一定萎缩[2]。实验动物注射雌激素所致的肌瘤实际上是以纤维组织为主, 和真正的肌瘤不同。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子宫肌瘤中的过度表达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 也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绝经后大部分肌瘤随机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 但临床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肌瘤不随绝经而萎缩, 相反, 有继续增大同时引起症状者也不少见。这可能同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调有关, 其中BCL-2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使凋亡失调, PCNA的表达反映细胞异常增殖程度, 二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使肌瘤继续增大。本文对BCL-2及PCNA在绝经后子宫肌瘤中的病因学作用进行综述, 从而为临床医师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正确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门诊例包皮及冠状沟ca 40病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40(平均26)岁。病程1.5个月~2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对照组为25例包皮(环切术)患者,年龄18~36(平均22)岁,无皮肤病和其他严重疾患,取包皮全层标本作对照。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制备
术后立即取标本行10%甲醛溶液固定,脱水,浸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4片,第1张做常规HE染色,做CA诊断,若符合CA病理,其余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按SP法操作。浓缩型兔抗人Stat 3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抗体工作浓度Stat 3为l:100,即用型鼠抗人Cyclin D1,PCNA、单克隆抗体试剂盒,通用型SP检测试剂盒、DAB酶底物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提示进行。
1.2.2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染色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同时设阳性对照、阴性性对照。阳性对照用已知染色阳性的组织切片,空白对照以PBS代替一抗孵育组织切片。
1.3 判断标准
半定量分级评分法: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和着色强度进行。阳性细胞百分比≤10%为0分;11%~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6%为4分。着色强度:不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根据上述两项分值的乘积为最后得分: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6~8分为阳性(++),9~12分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tat3免疫组化结果观察
Stat3阳性显色为棕黄色颗粒,主要集中胞质着色,少部分核着色,试验组阳性显色以++~+++为主,显色阳性35例,阳性率87.5%;对照组以-~+为主,显色10例25.0%,χ2=17.23,P<0.05。见表1。Cyclin D1阳性显色棕黄色片状或颗粒,仅表现在核内,试验组阳性显色总共34例,阳性率85.0%;对照组以-~+为主,阳性9例,为36.0%,χ2=21.01,P<0.05。见表2。PCNA阳性显色为棕黄色颗粒,PCNA表皮全层表达,以基底细胞为主,显色定位于核内,阳性表达35例,阳性率87.5%,对照组阳性14例,56.0%,χ2=11.67,P<0.05。见表3。
注:χ2=17.23,P<0.05
注:χ2=21.00,P<0.05
注:χ2=11.67,P<0.05
3 讨论
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TAT)蛋白位于胞质中,其作用为信号传递者和转录因子,其活化后形成磷酸化Stats(p ̄stats),由JAK家族的蛋白质介导或直接由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经过一系列磷酸化反应,形成二聚体,穿过核膜进入核内,与相关靶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的特异性反应元件结合,发挥其生理活性。Stat3是StatS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表达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和细胞中,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在尖锐湿疣中,我们发现其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正常细胞在HPV感染后,通过上调其表达形成细胞的增殖。CyclinD1由29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研究认为[1]CyclinD1是细胞周期过程中G1期的限速因素9。孙莉等[2]通过组织芯片技术观察HPV16/18相关外阴尖锐湿疣的CyclinD1等蛋白的表达,认为其表达增强,与我们观察结果相似。PCNA是反映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之一,尹光文等[3]检测尖锐湿疣组织中PCNA高表达,且stat3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认为可能是stat3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激活其下游靶基因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与我们观察的尖锐湿疣组织中PCNA,stat3表达高于对照组一致。总之,stat3、PCNA、CyclinD1可能促进HPV感染细胞增殖并参与其尖锐湿疣发病机制。
摘要:目的 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周期素D1、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尖锐湿疣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尖锐湿疣(CA)组织及25例正常包皮组织中转录激活因子3(Stat 3)、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Stat 3试验组阳性35例,阳性率87.5%,对照组显色10例25.0%,χ2=17.23,P<0.05。Cyclin D1试验组阳性34例,阳性率85.0%,对照组阳性9例,为36.0%,χ2=21.01,P<0.05。PCNA阳性35例,阳性率87.5%,对照组阳性14例,56.0%,χ2=11.67,P<0.05。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周期素D1、增殖细胞核抗原可能促进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细胞的增殖参与尖锐湿疣其发病机制。
关键词:尖锐湿疣,转录激活因子,细胞周期素D1,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参考文献
[1]Yu J,Miehlke S,Ebert MP,et a1.Expression of cyclin gene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and in first degree relatives[J].Chin Med J(Engl)2002:115:710-715.
[2]孙莉,李新,功徐志,等.应用组织芯片技术观察HPV 1 6/18相关外阴尖锐湿疣DNA倍体类型及D1、P53、P21蛋白的表达[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4:124-125.
增殖细胞核抗原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 胸外科2013 年8 月~2015 年6 月行肺段叶切除手术的原发性NSCLC患者93 例的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 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均未行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 实验组中男54 例,女39 例;年龄35~76 岁,平均(58.84±8.02)岁;组织类型:肺鳞癌32 例,肺腺癌61 例;按1997 年UICC修订的标准[3]进行TNM分期:Ⅰ期49 例,Ⅱ期17 例,Ⅲ期20 例,Ⅳ期7例;组织学分化程度:高分化29 例,中分化42 例,低分化22 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6 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7例;有吸烟史42 例,无吸烟史51 例。 对照组选取我院同期肺良性病变组织20 例, 其中包括11 例炎性病变,5 例肺大疱,4 例肺结核。 实验中采用的NSCLC及良性病变组织标本均经病理切片证实。 本研究所入选的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均通过。
1.2 主要试剂及方法
兔抗人Glut1 多克隆抗体、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有限公司。 所有标本均由中性甲醛固定,采用免疫组化SP法、石蜡包埋组织经切片,微波行抗原修复,其余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严格执行,采用PBS液代替一抗来作为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的癌组织作阳性对照。
1.3 评定标准
参考Cooper等[4]报道的评判标准,将胞质和/或胞膜染为棕黄色的细胞定义为Glut1 阳性细胞,在高倍镜(×400)下随机选择5 个视野,计算每张切片阳性细胞百分率,无癌细胞染色为阴性(-),<10%癌细胞染色为弱阳性(+),10%~50%癌细胞染色为中度阳性(++),>50%癌细胞染色为强阳性(+++)。 VEGF参考Ye等[5]报道的判断标准,胞质染为棕黄色即为VEGF阳性细胞,在400 倍镜下随机选5 个视野各计数200个肿瘤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标本中无癌细胞染色即为(-),1%~<25%癌细胞染色即为(+),25%~50%癌细胞染色即为(++),>50%癌细胞染色即为(+++)。将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定义为PCNA阳性细胞,每张切片观察5 个高倍(400×)视野,各计数100 个肿瘤细胞, 计算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 将其定义为PCNA标记指数(PCNA-LI);其中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50%定义为低表达,≥50%定义为高表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lut1、VEGF和PCN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
实验组中Glut1、VEGF阳性率及PCNA-LI分别为89.25%(83/93)、80.65%(75/93)和(67.65±26.11)%,均高于对照组[15.00%(3/20)、25.00%(5/20)和(25.25±9.34)%],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图1~3)。
2.2 Glut1、VEGF和PCNA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Glut1 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吸烟无关(P > 0.05)。 VEGF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病理类型及是否有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淋巴结转移者PCNA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 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见表1。
2.3 Glut 1、VEGF、PCNA表达的相关性
NSCLC组织中,通过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Glut1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 = 0.312,P < 0.01)。 见表2。Glut1、VEGF的表达与PCNA均呈正相关(r = 0.306,P < 0.01;r = 0.415,P < 0.01)。 见表3。
3 讨论
恶性肿瘤细胞主要特点是增殖迅速,其耗氧量不断增加导致供能和耗能之间不平衡,因此细胞对氧和营养的过度消耗导致肿瘤低氧、低糖的微环境,为适应此微环境,通过增加葡萄糖摄取来获取能量,Glut1是葡萄糖跨膜转运最重要的载体,它同恶性肿瘤的进展有直接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中Glut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淋巴结转移者中Glut1 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中晚期的表达高于早期者,这与Noguchi等[6]实验结果相符。 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Glut1 同恶性肿瘤的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可用于判断恶性肿瘤的预后[7]。 在NSCLC组织中, 鳞癌Glut1 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腺癌,且鳞癌在肿瘤的癌巢中央染色较深。 这与Meijer等[8]研究的结果相符,其研究表明,鳞癌相较于腺癌能更多地表达Glut1,这可能同鳞癌多以巢状生长有关,其中央的血供较差, 为满足其快速增殖的能量供应,继发葡萄糖转运增多,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Glut1 对肺癌摄取葡萄糖起着重要作用, 而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存在差异,由此推断高表达Glut1 可能是肿瘤早期诊断和恶化进展的重要指标,并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和不良的预后。
注:与腺癌比较,*P < 0.05;与无淋巴结转移比较,#P < 0.05; 与TNM分期Ⅰ+Ⅱ期比较,△P < 0.05;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CNA-L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NSCLC:非小细胞肺癌
注:NSCLC:非小细胞肺癌;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注:NSCLC:非小细胞肺癌;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1
实体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前提是血管生长,它在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9]。 肺癌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更易发生远处转移,其可能的原因是肺组织毛细血管比其他的组织更为丰富[10]。 VEGF是最主要的血管生长促进因子之一,可促使新生血管的生长和延伸,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本研究结果显示,VEGF在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还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晚期的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者(P < 0.05)。 因此可推测VEGF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同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提示该因子有可能作为评估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PCNA是细胞增殖合成DNA所必需的核蛋白,与DNA的复制以及细胞增殖密切相关[11], 检测它在细胞中的表达, 可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PC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高于无转移者(P < 0.05),提示高表达PCNA与肺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有关,同时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的过程。 本研究发现,NSCLC组织中,Glut1、VEGF和PCNA均为高表达,且Glut1 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恶性肿瘤的快速增殖导致其血液供应不能满足能量需求,促使肿瘤释放出特异性血管形成因子(如VEGF),因而促进了GLUT1 的高表达。VEGF、Glut1 的表达均与PCNA呈正相关,推测Glut1及VEGF高表达可能跟NSCLC增殖活动有关, 但是对于它们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