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校教育(精选6篇)
自闭症学校教育 第1篇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
摘要: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60万的自闭症人士,从年我国第一例自闭症的确诊到现在,自闭症患者的人数在与年俱增。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们同正常人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社会的歧视使得这些孩子连入学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即使入学了,也没有办法在学校顺利学习下去,本文正是基于自闭症儿童在享受教育保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文章首先界定了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的相关概念,使读者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然后介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其次梳理出现状发生背后的原因。最后结合国内的现状提出能够改变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现状的对策。
关键字: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一)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美国国会在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保护法》中将自闭症定义为一种发展性的残疾,这种残疾常常会在年龄不超过3岁的儿童身上出现。这种残疾对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以及社会挥动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儿童的行为。
中国孤独症网的官方定义为,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的脑补手酸所引起的发展障碍,属于感觉统合障碍。主要常见症状有:(1)语言能力障碍。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能力发展迟缓的现象,他们掌握的词汇有限,常常会口齿不清或长时间重复同一句话,他们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但是很难用语言同别人交流。(2)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自闭症儿童往往孤僻不合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缺乏目光接触,对周围的事情不关心,常常旁若无人的做着自己的事情,看人的时候经常斜视或是用余光看人,想象力弱,目光游移不定,很少微笑。(3)刻板行为,兴趣狭窄。自闭症患者会长时间关注一种或者几种活动,不愿意改变原来形成的习惯或是生活安排,出门会走同样的路线,物品按固定的顺序摆放,一旦这些习惯有变动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甚至自伤自残行为。
(二)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第一条就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儿童权利公约》中还指出,每个儿童即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①
因此,我认为自闭症儿童是指处于0—18岁年龄段,具有语言能力障碍、社交能力障碍以及刻板动作等自闭症典型临床症状,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人。
① 宋春.《〈儿童权利公约〉与世界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三)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教育就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而提供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以发展他们的潜能,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技能,增长知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广义上,将特殊教育的对象定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智力及身体残疾的儿童,第二类是指问题儿童,第三类就是指天才儿童。自闭症儿童也被涵盖在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中。①
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就是指结合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他们自身的特点,釆用各种的教学手段,是自闭症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进而促进他们的知识、能力以及品德的提升,进而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的现状
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之一,教育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使人获得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素质。若想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合格的成员,社会就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作为公民权利的一部分,1990年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每个儿童均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鼓励各国为所有儿童提供义务和免费的小学教育,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中等教育,使所有人拥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国的也同样认可公民的受教育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四十六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受教育的权
① 徐迎.《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利。”针对残疾人的教育保障,郑功成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中也明确指出,中国残疾人福利事业包括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供养、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康复以及与普通人一样 的相关社会保障等内容。其中残疾人教育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即通过设立特殊教育机构如聋哑学校、盲人学校、弱智儿童班等对残疾人实施特殊教育。①然而作为残疾人教育保障中的一部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在我国却并不乐观。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遭受歧视或被拒绝入学的现象经常见诸于报;特殊教育老师的水平参差不一,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对于现在自闭症儿童教学安置的现状,壹基金组织的自闭症儿童调查报告显示,受调查的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康复中心学习,其他地方的训练中心11%,普通学校10%、休闲在家2.5%或特殊学校14%。②只有10%和14%的学生能够进入到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学习,可见能够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的学生还是很少的。
1988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的格局,以改变过去依赖特殊教育学校的单一模式。目前特殊学校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已成为残疾儿童的主要教育安置方式,同时也是目前自闭症儿童享受公共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③但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根据调
①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M].人民出版社,2011 ② 壹基金.《中国自闭症人士服务现状调査》[M].华夏出版社,2013 ③ 孟万金.《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12)查显示,普通学校中残疾儿童的人数占特殊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减,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不高,迫使部分残疾儿童流向特殊学校或是民办机构。
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的义务教育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自闭症儿童即使进入了普通学校或者是特殊学校,其教育效果也令人担心,由于普通学校没有专门的特教老师,对自闭症儿童只是起到照顾安全的作用,自闭症儿童实际上学习不到什么知识。而特殊学校主要针对的是重度自闭症儿童,这就不利于一些轻度或中度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民办机构,但是民办机构的发展规模有限,能够接受的自闭症儿童数量也十分有限,使得很多自闭症儿童不得不排队等候,而延误了最佳的矫正时期。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自闭症儿童存在歧视
2012年9月7日,发生在深圳的“名家长联名反对自闭症儿童入学的”的新闻,让大家认识到自闭症儿童在求学道路上的艰难。被19名家长写联名信要求开除的学生叫李孟(化名),校方在李孟试读一个学期之后以李孟患有自闭症,影响其他学生为由,勒令李孟退学,几十名家长甚至联名要求校方将他拒之门外。由这一事件我们能看出社会甚至是学校、老师对自闭症儿童还不是很接纳。作为提供教育,切实实施教平等理念的机构,访谈案例里面的老师没有做到促进教冇公平的实现,却选择将自闭症儿童拒之门外,甚至变相迫使自闭症儿童退学,进一步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尽管李孟是轻度的自闭症,都被普通学校隔离,都没有机会接受到正常的教育,更不用想那些重度自闭症儿童求学路上的艰辛。事实上,很多康复效果较好的自闭症儿童完全可以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社会对于他们的不了解和歧视,使得他们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
(二)自闭症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近几年,国家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面对庞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自闭症老师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质量。目前很多普通学校的老师对自闭症一无所知,培训体系中也没有加入自闭症的相关培训。因此,即使有的学生勉强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由于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老师,自闭症儿童的不到相应的教育,使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普通课堂中。而现有的特殊学校很少单独设立自闭症儿童班,大多将自闭症儿童与智力障碍的儿童放在一起学习,这主要是由于授课老师多缺乏经过专业训练,以至于没有办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单独的教育训练。
首先,调研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师只占所有老师的22.69%,①其余的全部都是专科及以下的学历的老师,可见自闭症儿童教育事业从业人员的学历高低同人数呈负相关的关系。其次是自闭症老师的培训不足。在壹基金发布的《中国自闭症人士服务现状调查》中显示,有7.69%从业老师基本没有接受过培训,34.02%的从业老师参加过职前培训,70.41%的老师是参加在职培训。
① 壹基金.《中国自闭症人士服务现状调査》[M].华夏出版社,2013
在对培训的诉求方面,有60.95%的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自闭症儿童正常学习教育的缺失。但是,自闭症儿童同样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被剥夺,所以,我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可以改善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的对策
(一)、加强自闭症宣传,推广全纳教育理念
由于近几年统计的自闭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了解自闭症,并对自闭症进行宣传。年可以说是自闭症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随着《海洋天堂》的公映,凭借明星的号召力,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自闭症群体,各大城市的媒体也更多向自闭症儿童聚焦。然而,我们会发现,由于自闭症的宣传现如今只是依靠媒体的力量,使得它的传播能力很有限,人们对于自闭症是只有一定表而化的了解,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在教育、康复需求的急迫性,还有一些中小城市的人们根本就没听说过自闭症。针对这样的现状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将解决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上议程,通过政府政策的强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通过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帮助普通民众树立起正确的残疾人观,使他们了解到自闭症患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与普通人一样拥有受教冇权。所谓观念影响行动,只有引导普通民众认识了解自闭症,树立起正确的残疾人观,才能真正扭转普通民众对自闭症的排斥和歧视现象,使普通民众真正接纳和关心自闭症儿童,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自闭症儿童家庭、学校、社区、机构以及媒体的支持,为自闭症儿童建立起多样化、一体化的教育保障体系,使得自闭症儿童能够以平等的姿态接受他们作为“社会人”应当享受的权利,最终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鼓励自闭症儿童教育相关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的格局是民办机构为主,公办机构为辅。然而由于准入政策的限制以及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不足,使得有关部门无法对这些民办机构进行监督,这就使得整个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产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借自闭症儿童教育为由骗取家长钱财的机构,导致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没有办法保证,甚至还会延误自闭症儿章的康复,最后受害的还是这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
政府首先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扶持优秀的民办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机构,扩大机构的容纳程度,使得更多的自闭症儿童能够进入学习。大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发挥民办机构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中的作用。其次,政府应加大政府购买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民办自闭症教育机构解决资金、场地等问题,将民办闭症老师纳入资金扶中,提高老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稳定教师队伍。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自闭症儿童教育质量的保障,只有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自闭症儿童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若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形成正确的残疾儿童观,帮助自闭症儿童积极的参与円常的学习生活中。
一是对于现有的教师,应大力加强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培训。普通老师应当同时兼备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特殊教育老师,应当对于其教学手法和方式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当懂得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引导自闭症儿童融入学校教育中,并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起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以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二是政府应大力培养特殊教师队伍。国家应当鼓励各大高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并积极鼓励人们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特殊教育老师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引导自闭症儿童,帮助他们去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根据美国“全纳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全纳教育班级中,配置一个普通老师,同时还会配备几名特殊教育老师。特殊教育老师主要为班级里的自闭症儿童一共学习活动、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以及引导,带领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学生正常的交往,建立起他们的自信,真正融入到班级集体中。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建立特殊教育市场,形成市场导向。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因此,自闭症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有责任保障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自闭症儿童,推广全纳教育理念,通过政策引导使更多的人接受和关心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然后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更好的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权.《美国闭症儿童教育福利研究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徐迎.《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宋春.《〈儿童权利公约〉与世界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救助与福利卷》[M].人民出版社,2011 [7]壹基金.《中国自闭症人士服务现状调査》[M].华夏出版社,2013 [8]孟万金.《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12)[9]陈国力,经承学.《孤独症病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
自闭症学校教育 第2篇
一、前言
自闭症(Autism)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并将Autistic 一词引入专业文献中,他将“孤独性”的退缩,拒绝交往及反应障碍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伴随性特征。1809年美国的Thm Haslam 和1919年美国心理专家Witmer也曾提出过一些记述相似的报告,但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名称。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 Leo Kanner 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为之明确命名。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自闭症一词可谓由陌生转而熟悉。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的进行讨论,纷纷阐释自己的见解,对自闭症的内涵不断的进行修正,但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不能达成共识。
本文拟对自Leo Kanner提出的自闭症到现在这段时期中的对于自闭症的主要认识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争论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针对关于“典型自闭症”的研究发展进行探讨,其它如“亚斯伯格症候群”等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二、回顾
1943年Leo Kanner在对11名儿童的特有行为进行细致描述后提出了婴儿自闭症。他认为这些儿童身上所出现的奇怪、特殊的现象虽与早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行为相似,但是有所区别,属于一个独立的特定的群体。这11名儿童所具有的共同的异常特征为:
1、极端的自闭孤独倾向,缺乏和外界的情感接触,没有对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2、对环境事物具有要求同一性的强烈欲望。对外界刺激的极端敏感。
3、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伴随着使用语言方面的无能。
4、语言发展有障碍,与人沟通上有严重问题。
5、保留智能,有良好的认知潜能,通常具有显著聪慧的外貌。
6、大多来自高智商的家庭,父母常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事业上,家庭生活冷酷。
1968年美国的瑞特(Rutter)等人认为自闭症应具有4个基本特点:早发性,通常起病于30个月之前;具有怪异行为;言语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反应,对外界冷漠。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自闭症的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人际(社会)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英国的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的障碍是发育性的终生行为障碍,由脑功能紊乱引起。其障碍涉及社会交往、语言、行为等,这种障碍在幼儿期表现明显,且它会影响终身,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他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在理解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上出现问题,大脑功能的紊乱使之无法将这些信息给予整合、分析,这导致了自闭症儿童缺乏对语言和手势的理解,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美国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影响终生的严重残疾,通常在3岁前出现,在交往和社会性接触方面有严重障碍,能力发展严重不平衡,自闭症不是由某些共同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是某些异常行为特征的综合,与脑结构及功能失常有关。
在英国,自闭症的研究已经聚焦于所谓“theory of mind”的一种假设上。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因而制定了一个新的定义。他们认为自闭症的首要问题影响了其他人天生就有的一系列特殊能力。首要问题在于自闭症患者相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能以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他们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自闭症患者在社会化、交往、学习和适应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则是其次的,可以追溯到首要问题上。
美国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芮慕兰(Rimland)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的终生性的行为障碍,是由脑功能紊乱引起的。自闭症儿童在儿童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行为紊乱情况,大多是始于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并存在于个人的全部生活历程中,并成为主要障碍。在生命的历程中可能会有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有部分康复。他们与其他人无法用正常的或有意义的途径进行联系和交流原因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原有的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显然是不正确的。
格尔·格林汉姆(Gail Guillingham)提出了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患者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体内不能有计划并有效的处理这样强烈的状况。刺激所产生的痛苦的结果是身体用生物化学的方式处理,导致自闭症患者不仅阻塞了痛苦而且也阻塞了感觉。自闭症儿童从出生时便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出正常的反应能力,这是由基因引起的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自闭症是正常的人,只是对于感觉刺激比常人高度敏感。
此外,笔者对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时发现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处于一种初始的阶段。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上。港台方面在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多受欧美等国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美具有一致性。但对自闭症的研究,仍然处于一种认识了解阶段。
三、对自闭症界定研究进展的探讨
自1943年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后,众多学者便开始对自闭症的界定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这个观点,肯定了自闭症的发病年龄,在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均有了大致的共识,但在自闭症的归类、治病原因、诊断等方面仍有分歧。
1.澄清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在Leo Kanner提出婴儿自闭症之前的研究,一向认为自闭症是精神分裂症最早期的发病形态,将其与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Leo Kanner研究后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确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群体。这个结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逐渐得到了证实,也为人们普遍接受。在发病年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表现、男女发病比率、家族遗传上,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显著不同。在认知障碍方面,自闭症患者在WISC智能诊断检查中表现出均有相似的剖面,脑波异常表现的例子也多,并会有癫痫的并发症,可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却无这个倾向。
2.发病年龄的肯定
人们普遍接受了自闭症儿童的发病时间在3岁前出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偏差,但差距不大。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出现在婴幼儿期,且至少在两岁半前出现。在后来的研究中,自闭症发病年龄有所扩大,时而在30个月之前,时而在36个月之前。DSM-Ⅲ-R曾将自闭症发病年龄扩大到3 岁以上,但DSM-Ⅲ又恢复至3 岁。尽管在自闭症发病年龄上有一定的浮动,但症状出现在早期的理论得到了支持。如Rutter、WHO、ICD-
9、ICD-10指出自闭症起病于30个月前。
3.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
自闭症认识的研究自Leo Kanner后有了很大发展,但他所强调的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显著障碍这一症状被保留了下来,陆续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如Rutter、WHO、在美国自闭症协会、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Ruth Sullivan、Lorna Wing、Rimland、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ham其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都有相似的描述。如Ruth Sullivan认为自闭症儿童极端自闭,对外界无反应,无探究兴趣。Lorna Wing认为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退缩,生活在孤立的自己的世界中,并详述了自闭症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上的障碍表现等。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显著障碍,这个观点得到普遍接受。这一点在ICD-
9、ICD-
10、DSM-Ⅱ、DSM-Ⅲ-R、DSM-Ⅳ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将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的条件之一。
4.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人们普遍接受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一观点。而此观点也是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的。在WHO、Rutter、Lorna Wing、Rimland、Donna William等有关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对此进行了相似的描述。如Rutter提到自闭症儿童言语有损害。美国儿童及成人自闭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言语性交流异常等。经过多次的实践与研究,人们认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是有一定的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显然不同于正常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DSM也采用此方面作为诊断自闭症障碍的一个内容,并明确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交往上受到严重影响。可见人们对于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充分重视。究其原因,语言对于人的思维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障碍,显然对他理解外部世界,与人进行交往等多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上,语言训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对此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5.在认知方面有障碍且发展不平衡
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的障碍和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和想象等方面。他们对外界的感知显然存在着令人不解的地方,对某些刺激仿佛极度敏感,在感觉方面也仿佛很敏感,总是尽量避免被触摸。自闭症儿童的视、听觉功能正常,但对于一些视、听觉刺激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人怀疑他们的眼睛、耳朵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的这些刺激的异常反应在Leo Kanner的报告中被细致的描述过,而且在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自闭症协会、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Gail Guilling等对自闭症的认识中也分别进行了介绍,在此方面达成了共识。如WHO指出自闭症儿童对听、视觉刺激有异常反应。Temple Grandin指出自闭症孩子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对某些刺激却又反应不足。自闭症儿童在想象上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障碍,这一点Leo Kanner、Lorna Wing及WHO等也分别做了陈述,在美国自闭症协会、DSM、ICD等有关自闭症的描述中也都有所体现。
6.同一性突出
Leo Kanner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这一突出症状很强调,而且也广为人们所接受。自闭症儿童对于环境事物的同一性要求的欲望极端强烈,当外界环境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或者时看到某些物体的不完整性,都会产生极端的困扰不安。有关这方面的描述在Temple Grandin、Donna William、DSM-Ⅲ、DSM-Ⅳ等的描述中也可得到证实。
7.自闭症的归类
自1943年Leo Kanner指出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但对于自闭症的归类仍不甚明了。如ICD-9中将自闭症列为起源于儿童期的精神病之亚型。自闭症也曾多次被归为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都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性的行为障碍。美自闭症协会认为自闭症是一种行为特征的综合症。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失调。DSM-Ⅲ将自闭症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等。从这些纷繁的归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分歧。显然人们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有行为达成了共识,才多次将之归为行为障碍。但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闭症为终生性的行为障碍,而有的只认为是一种行为的综合,提到是否是终生性的。DSM-Ⅳ则不仅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而且将之加以延伸,提出了广泛性发展障碍。可见对于自闭症内涵的认识还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自闭症的归类达到更客观、更令人信服。
8.自闭症病因的探讨
Leo Kanner在对11个孩子的研究中提出自闭症儿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此后,一些心理学者、医师们便纷纷提出了“环境养育论”、“心因论”的说法,企图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家长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在这以后,随着科研方法的进一步改善,医学中科技含量的融入,且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不佳的检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上逐渐推翻了自闭症是直接由心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观点。在进一步研究中,人们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中枢神经系统发展障碍上。Rutter在1987年变提出自闭症是由于神经机能发展而引致的思考及社交方面不足的现象。Ruth Sullivan和Lorna Wing、Rimland则认为自闭症是由于脑功能发育紊乱而引起。美国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的发生于脑机构及功能失常有关。英国国家自闭政协会认为自闭症之所以在社会化、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有问题源于他们不能以常人的同种形式可辨别的认识他们是人类的一部分,缺乏直接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能力。Temple Grandin认为自闭症的原因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异常。Donna William认为自闭症患者对周围的世界刺激的感知与正常人不同。Gail Guillingham则提出感觉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普遍接受了自闭症的病因在相当程度上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关,而尤其集中在脑功能上,这一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使得在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上转而对脑的各个结构如脑干、小脑、丘脑等功能方面细致研究,来找寻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异于正常儿童的地方,并对造成这些异常的因素进行研究。因此在神经系统结构异常、神经系统调控异常、代谢问题及免疫问题等方面都有众多的研究。自闭症是因为脑结构或脑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这一共识下,人们的强调角度却存在着差异。如Ruth Sullivan 强调造成儿童极端自闭和缺乏社会性兴趣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用正常渠道来接受刺激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上出现严重的普遍性的无能。Lorna Wing强调自闭症儿童是在理解感觉通道上的信息出现问题,大脑无法对来自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造成的。Rimland认为自闭症是因新陈代谢的脑功能失常造成的。Temple Grandin认为是处理感官资讯系统发生问题,脑内生长的神经元发生错误的连结而导致了自闭症。可见,对于自闭症儿童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当自闭症是由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被学术界广为接受时,Gail Guillingham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感觉理论。她认为自闭症是因为儿童从出生起对环境的刺激有超常的反应能力,并由基因引起脑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各种感觉过敏而引起的。此种观点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思考,设想在对于自闭症病因的研究方面是否忽略了某些因素。而一些身为自闭症患者并取得了一些成就者的自身告白仿佛又无形中支持了Gail Guillingham的观点。如Temple Grandin阐述自己对某些刺激过度反应,从而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采取退缩性行为。Donna William则说对任一感觉变得极端敏锐,无论是声音、触摸都无法忍受。因此长期处于一种复杂的心里防御系统中。可见对于自闭症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人们从初始的一些主观臆测转而一种客观的研究进而开始关注在客观研究基础上融入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从中可以体会到有一种人性的感情蕴含其中,更多的开始从自闭症患者本身出发,去探索他们的世界,从而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养上产生了新的突破口。
9.关于自闭症的诊断
在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我们从有关自闭症的认识的描述中可以发现,Leo Kanner所提出的发病在早期,具有极端的自闭孤独,在社会性发展上有显著障碍,具有特殊的语言发展迟缓及异常,对环境要求极端的同一性方面,经无数次临床观察与研究分析结果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一点在1978年Rutter所归纳的四大诊断标准以及DSM-Ⅲ、DSM-Ⅲ-R、DSM-Ⅳ中都有所体现,但强调的重点则有所转移。如DSM-Ⅲ中的诊断标准对于幼儿自闭症过度严格且无法涵盖不同发展水平变化的儿童,易让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是一成不变的。而DSM-Ⅲ-R中则增列发展性之行为的有关叙述,以反映不同发展阶段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并明确标示3个核心障碍。DSM-Ⅳ中则恢复了自闭症发病出现在3岁前的标准,继续强调社会性互动及沟通方面“质”的缺陷,并界定自闭症所包含的与不包含的对象。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方面有众多的讨论,但对于如何尽早的将自闭症儿童鉴别出来以利于早期干预却仍然是一个难题。
10.自闭症儿童的智力
Leo Kanner在报告中指出,自闭症儿童有聪明的容貌和特殊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认知潜能,不同于智能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此项的看法显然早已摒弃掉了。如世界卫生组织对自闭症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自闭症儿童的智能范围从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同时ICD-9也支持此种意见。而Demeger et al在有关自闭症智力的研究中指出,75%的自闭症有智能障碍,50%智商低于50,也给予了充分证实。因此自闭症都是聪明的便不会存在了。然而在此时候,Gail Guillingham通过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不是低能的而是高能力的,虽然这种高能力掩藏于发展障碍中,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看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四、结语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音乐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们从只关注健康儿童的教育,到逐渐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儿童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对于他们行为能力、语言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自闭症儿童概况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儿童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其中男孩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孩的4倍,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儿童自闭症的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缺乏目光接触,存在学习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严重的自我封闭,有些孩子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表现出喜怒哀乐,存在语言障碍,不能正确使用语言,反复使用无交流意义的语言,还存在反复重复刻板动作的行为障碍。
二、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人类的自身发展的产物。音乐教育自然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门在时空展现表现人的情感为目的的声音的艺术,以美的形式所表现美感对人的感情领域或精神领域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和教育的,所以音乐以特殊的形式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非语义性,更能以特殊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空间。
2、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矫治、治疗的可能性与患儿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差,作用也越小,反之年龄越小,效果就越好,作用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患儿从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正式的音乐教育,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近几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需要,许多专家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的成效。
3、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与他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大部分的特殊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和认知方面的障碍,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但是音乐可以作为他们表达交流的工具,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尽可能的展现自我。音乐教育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式,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促进患儿与其他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以此来改变自闭儿童在生活中孤独、封闭习惯。
三、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学模式
1、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训练
开展自闭症儿童节奏训练,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受,以及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肢体律动等活动,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专注力。为了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拍子,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动作的重复,包括走、跳、跑、身体摇摆、肢体行进、敲击物体、点头、拍手、拍腿、踏脚等。这些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基本的动作,可以从中得到最明确的节奏感受。
2、以辅助手段促进交流
自闭症儿童大都是理解能力差,与他们的交往常常需要“身体语言”的辅助。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自闭症儿童交流,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姿势与手势、语言与声音、视觉图片辅助等,以提高交流的实效。
3、以音乐和游戏愉悦情绪
打击乐器对自闭症儿童是有吸引力的。可利用他们对音色的自然兴趣,在歌唱歌曲时运用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与歌唱的配合,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发展对各种不同音色声音的体验,创造原始音调、节奏、声音的想象力。同时,打击乐器的节奏帮助他们提高对拍子的稳定感,从而安抚情绪。
四、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意义
首先,音乐可以安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并给他们带来快乐。很多自闭症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融入到同龄孩子中,并长期受到冷落和疏远,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有时还会出现情绪暴动,而演奏乐器或聆听音乐可以把他们带入到另一个快乐的世界,获得身心的愉,悦减少他们焦虑、躁动和情绪发作。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无论我们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怎样的教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能够适应社会,融入到社会当中。自闭症儿童在接受过音乐的干预后,可以明显发现不管是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感知、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再次,音乐对自闭症儿童有康复和治疗的作用。国内有一些专门的康复机构,通过音乐对特殊儿童进行一些康复和治疗。治疗师得到患儿的信任后,可以通过一些即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矫治患儿的刻板行为,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有语言缺陷的患儿,可以通过一些反复演唱简单的儿歌,让患儿填唱歌词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为乐曲一般都是短小、熟悉的,容易使他们感兴趣并接受。
五、结论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对于自闭儿童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体验,绝大部分的患儿都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对于课堂上的音乐教育都有很好的反应。通过音乐的教育,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缓解自闭症儿童的学习障碍、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刻板行为等方面。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闭症儿童行适时适量的音乐教育。自闭症患儿在经过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后,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改善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在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改善和发展。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些需要帮助的特殊儿童,关注并加强对他们的音乐教育,让他们能跟普通孩子一样得到这个社会公平的待遇,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孙韵.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龚文嘉.浅析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4]贾磊.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自闭症学校教育 第4篇
【关键词】 自闭症 自闭症谱系障碍 融合教育 同伴支持项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2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自闭症自古即存在,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自闭症的定义也逐渐扩大,甚至囊括一些以前被大众所误解为智力低下的疾患。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urm Disorder, ASD)是扩展后的广泛意义上的自闭症,包括了典型及非典型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边缘及自闭症疑似等分类。根据2000年发行的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的诊断标准,自闭症包括三大症状群:1. 核心障碍,即社会交往障碍;2. 语言及沟通障碍;3. 局限并重复的刻板行为、兴趣及活动。
与地域人种及社会经济地位无关,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率极其显著。随着定义的扩展及医疗诊断技术的提升,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且男孩的发病率为女孩的5倍。联合国的保守估计全球有3500万ASD患者。2014年11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自闭症调查报告称每68个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孩子被确诊为ASD。近年来由韩国、美国及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韩国的ASD发病率为2.64%,约每3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ASD患者。在我国,ASD也统称为自闭症、孤独症,在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弱智,应至少有700万患者。为了应对逐年递增的儿童自闭症发病率,2010年7月中国卫生部办公厅专门印发《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以规范儿童自闭症诊疗康复行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致辞说到,虽然自闭症将伴随患者一生,但我们不仅只限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自闭症患者,也应该采用各种疗法,教育计划和其他步骤,给患者提供持续终生的支持。所以,自闭症,不仅仅是治疗和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怎样将ASD孩子融入正常的教育体系中,这样他们才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更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即,自闭症的融合教育模式。在美国,自闭症的融合教育已经走到了领先地位。
1. 美国密歇根州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同伴支持项目
以密歇根州为例,全州的自闭症融合教育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各个公立小学内开设特殊儿童教育班(简称特教班),高功能ASD孩子完全可以在普通小学的特教班内就读。ISD(Intermediate School District)是州教育部下属的,管辖多个县的教育机构,负责派遣专门的特教老师去辖区内各个公立小学的特教班教授自闭症孩子,且特教教师有编制。
(2)在密歇根州教育局的支持下,以循证实践的理论为指导,由密歇根州自闭症资源和培训项目组Statewide Autism Resources and Training (START) Project和各ISD负责实施,全州发动了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同伴支持项目(LINKS Peer to Peer Program),目的是给ASD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获取普通义务制教育及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权利。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同伴示范和指导合适的学习及社交行为,及帮助其独立和社会化,让ASD儿童参与到普通教育课堂中和课堂外。目前全州已有超过200个同伴支持项目(peer to peer support programs),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义务教育阶段。密歇根州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办公厅意识到,促进ASD孩子参与学校教育的关键点不在于怎样培训他们使之能够参与到普通义务制教育之中,而是促使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普通学生群体做好准备去理解ASD孩子的独特性,需求和贡献。所以,参与项目的教职员工及充当示范及指导角色的普通孩子都需要经过特定的培训,后者还需要经历报名和招募,以及定期的表彰庆典。同伴支持项目不仅提高了ASD孩子的学习成绩,改善了他们的沟通及社交能力,减少了在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ASD孩子的数量,同时也锻炼了充当示范角色的普通孩子的组织能力、责任感、义务感、问题解决能力及决策能力,以及提升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ISD会派遣专门的语言训练师及职业训练师每周定期去各个学校的特教班一对一指导ASD孩子,且充分运用高科技ipad进行教学。iPad上的丰富程序不仅可以作为锻炼ASD孩子语音对话技能的媒介,也是ASD孩子自学的最佳伴侣。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孩子在识别面部表情上存在先天缺陷。通过iPad上存载的特定训练程序,孩子可以像玩游戏机一样,点击各个情绪名称,不仅会显示相应的文字和语音解释,还会出现与该面部表情相对应的卡通头像,然后通过另一只手里的镜子来模仿该卡通表情。与传统的图片教法相比,iPad的寓教于乐功能让ASD孩子更易于也更乐于接受。
2. 中美两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比
相对于美国融合教育的红红火火,中国的自闭症融合教育事实上还在起步阶段,且困难重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以及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但事实上,绝大部分自闭症孩子都在私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隔离式康复训练,很难被公立学校接收入学,而普通学校设立的特教班更是凤毛麟角。即使能挤进普通学校跟班随读,也是问题不断。近日来诸多新闻报道各地出现对跟班随读的自闭症学生的歧视,不仅来自于同班学生,还来自于其他的学生家长,甚至有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劝退班上的自闭症学生。中美在自闭症融合教育领域的差异从下表可以显示:
表1. 中美两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比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自闭症教育训练主要集中在特殊儿童在特教机构的特殊康复训练,其融合教育模式还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的是个体的跟班随读方式,由于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还不够,导致被劝退的现象屡见报道。
3.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闭症融合教育模式
中国的ASD教育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条件,即强化,来改变人的行为。所以最广泛应用的训练及教育技巧ABA个训就是在隔离的环境里,通过对ASD孩子的行为的反馈(奖励,或者辅助做出正确行为后再奖励)反复训练来进行的。这种训练及教育模式很难泛化到自然的学习及社会环境中,即使刻意在不同的环境中反复训练以达到泛化的目的,也是事倍功半。
与之相对比,美国的ASD教育理论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看到了ASD孩子的潜能,注重他们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世界上没有两个症状完全一模一样的ASD患者,所以每个ASD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甚至ASD中的很多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虽然社交困难,但在某些领域,如绘画,音乐,数学,记忆等方面具有天才本领。通过尊重ASD孩子接受普通义务制教育的基本权利,依照循证实践作为指导,密歇根州大力开展同伴支持项目来帮助ASD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的学习及社会环境。
考虑到国内的自闭症教育体制和现状,可以将中国现有的行为主义疗法和美国的人本主义疗法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闭症融合教育模式。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充分运用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ASD学生资源,与各地小学进行项目合作试点。可以选择部分ASD学生进入普通小学进行跟班随读,在班级招募并培训承担辅助和示范角色的普通学生,甚至全班都可以作为同伴辅助;也可以由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去教育局申请与普通小学合作开办资源班,类似于在普通小学内的特教班,类似于美国的模式,再在普通班级招募与培训辅助及示范的同伴,这样可以增进ASD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互动,有利于能力的提升,也能让ASD孩子享受到普通义务制教育。在资源条件的允许下,也可充分运用高科技如iPad的强大功能来提升ASD孩子的教育及学习。
从全球范围上来说,自闭症的融合教育是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闭症孩子长大后更能适应广大的自然社会环境,这是私立特教学校的传统隔离式教育模式所无法实现的。全面推进自闭症融合教育,有利于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其以后回归社会,有利于普通孩子从小就了解自闭症相关知识。我国目前的私立特教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的特教教师,问题在于特教教师身份得不到认定,没有归属感,对未来茫然,往往是毕业生在特教岗位工作一两年就转行跳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表示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而通过在公立学校义务教育范围内开设特教班,就可以将特教教师纳入编制范畴,吸引及保留特教人才。所以,不管是从庞大的ASD儿童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角度出发,还是从吸引及保留特教师资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自闭症融合教育模式是一项利民的提议。
[ 参 考 文 献 ]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
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M]. Washington, DC:
2000.
[2] 李翊. “自闭症”少年的教育难题 [EB/OL]. 三联生活周刊,
2012-10-12.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acts about ASDs
[EB/OL]., 2014-11-12.
[4] Kim, Y. S., Leventhal, B. L., Koh, Yun-Joo., etc. Prevalence o
f autism specturm disorders in a total polulation sample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8(9), 20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儿
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通知[EB/OL]. 2010-8-16.
[6] 潘基文.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致辞 [EB/OL]. 2012-4-2.
[7] Mecosta-Osceola Intermediate School District. Special education
[EB/OL]. http://www.moisd.org/specialed/.
[8] Matthews, A., & Ziegler, M. Peer to peer support programs change
lives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their peers
[EB/OL].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9] Carter, E. W., Cushing, L. S., & Kennedy, C. H. Peer support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ll students’ social lives and learning [J].
Baltimore: 200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11] 陈晓怡. 探究自闭症儿童“被退学”的背后 [EB/OL]. 中国教育
报,2012-9-27.
[12] Skinner, B. F.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M]. New York:
如何教育自闭症孩子 第5篇
由于自闭症的语言发展迟滞,导致其难于沟通与交流,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对其改善越有帮助。我们先撇开自闭患儿的一些异常举止不说,自闭症患儿同正常儿童一样有学习能力发展上的不足,这些学习能力的不足,通常是阻碍他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也是行为异常的症结所在。那如何去指导训练他们呢?
首先,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
1.调整家庭成员心态
2.舒解家庭的压力
一般家庭在得知孩子为自闭症或是自闭症倾向时,多会造成有形无形的压力,通常焦虑.紧张.无助,甚至埋怨自己或家人,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患儿的状况不是父母所造成的,此时更重要的是正确调整心态,视之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更加团结起来一起合作帮助患儿,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创造适合患儿的学习环境
指导.训练自闭患儿时,要灵活地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学方法与技巧
自闭患儿在学习新的事物时,会抵触正常学习方法,对新事物冷漠,当指导者方法不当时,容易让患儿产生不适应的行为,包括发脾气,无法表达情绪或拒绝时的自我伤害或伤害指导者,如果这些行为出现频繁或强度很大,便会干扰他们的学习与训练,效果也打了一个折扣,怎么办呢?
1.利用患儿喜欢的视觉玩具或依赖的物品作为诱饵,以帮助患儿配合。
2.尽量将指导.训练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部分,逐一学习。
3.指导者说话语气要坚定,音亮大而慢,指示内容清楚.简单,不要让他们同时完成两个指令。
4.奖惩要分明,最好即时奖惩。
5.重叠式阶梯型强化。
以下几种对自闭症教育训练时常用的方法:厌恶法.拥抱法.互动法.游戏法.行为法.冷却法等。
最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系统性
自闭症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及相应的沟通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上的选择及达到的要求都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由易而难,由简入繁,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学习能力。在进行指导.训练时,指导者要了解:
1.儿童能否听,先撇开句意或指令的理解不谈,儿童能否听与否可从日常生活中获知或到医院进行听力测评。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第6篇
【摘要】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融合教育是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诚心接纳;爱心帮助;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细心交流;留心追踪。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说话有障碍、语速缓慢、语音低沉、行动迟缓、不愿与人交流、不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尖叫,有时候对他人或对自己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1年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0~6岁精神残疾的儿童已有10.4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自闭症儿童,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发现,通常他们是孤立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语或称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倒置、无法使用抽象名词、暗喻性言语、音调简单,语调和节奏缺乏变化、缺乏情绪表达,也少有动作配合,无法了解和记忆和他对话的人,对他们的谈话细节不感兴趣。因此,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较不受欢迎。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质
模式化、固定的行为是自闭症者的普遍特征。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常有仪式行为。另外,功能性、象征性游戏的缺乏也是自闭症的特点之一。自闭症儿童常不按玩具的功能性质操作,而是出现对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当的玩法。如放入嘴里咬,用手触摸特殊的材质,或只注意某些角度或动作,而让人觉得它有斜视的现象。自闭症儿童因其固定玩法与知觉缺陷而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功能的、变化的及和别人互动的游戏形式。
除上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外,自闭症儿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的喜爱,乱发脾气,甚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有攻击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只在少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出现,但这些行为出现时,对任课教师在班级经营上深具挑战,对自闭症儿童融入普通班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自闭症儿童的智能与学习特质
自闭症儿童因其神经心理功能的异常,在学习适应上具有以下之特质:
1、认知能力不均衡:自闭症儿童70%以上都伴有智能不足的现象,记忆能力优于理解和想象能力。
2、过度选择性的注意力:他们对大部分的刺激反应微弱或是没反应,难以和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面对这种注意力分散不易持久的特性,一定要先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进行教学动作,如此才有成效。
3、偏窄视觉:自闭症者对刺激的过度选择是受到被认知的事物彼此空间距离关系的影响。自闭症者学习语言宜多注意语汇、字词的关系,意义越接近学习效果越好。
4、类化:类化困难是自闭症教学最大问题之一,自闭症者如果能将学业、社交、休闲和工作技巧,在实用和生活化原则情境教学,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征,在班级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
二、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的策略
(一)诚心接纳
首先教师要调整好心态,面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要以诚心来对待,不能对这类儿童有任何的偏见,更不能产生厌恶情绪。教师更有必要就此类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了解,或是阅读相关书籍,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纳自闭症儿童,在知识上做好如何让自闭症儿童融入班集体的策略准备。
其次还需要让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学生能够诚心接纳他们。自闭症是近些年来被人们所认知的新疾病种类,想让班里的学生接纳自闭症儿童们,就要加强自闭症知识的宣传,可以给普通学生讲解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及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让他们接纳自闭症儿童以及帮助自闭症儿童,确保融合教育顺利开展。
(二)爱心帮助
因为普通学校的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自闭症儿童还很不理解,当自闭症儿童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时,同学们会嘲笑、讽刺自闭症儿童,有的过激言行还会引发自闭症儿童更多的情绪及行为问题。我们要在普通儿童中加强爱心教育,让同学们从小学会关心比自己弱小的人,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对自闭症儿童不反感,不冷落,不期侮,而是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同时树立普通儿童良好的责任感与良好的人格品质,在班级内、学校内形成互帮互爱,团结向上的友好群体,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例如,自闭症儿童周某,我为了鼓励他,上课奖励了一张苹果图案的贴纸,他拿到后,马上放进嘴里咬,然后还大声说:“不好吃!”班里的学生就因此而取笑他,就这件事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教育,让同学们明白正因为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行为,我们作为他的同学,应该热心帮助,而不是嘲笑。自此之后,学生改变了态度,特别是在一次校外实践活动中,大家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小组,野炊的时候,纷纷把自己做好的食物拿给周某吃,还热心地教周末烧烤。
(三)耐心引导
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较不受欢迎。因此,也容易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耐心,从细小处一点一点教自闭症儿童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由于自闭症儿童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多次地引导,才能慢慢有改变。例如:自闭症儿童周某,喜欢把自己的口水抹在别的同学的桌子上,有时候还会抹在别的同学的文具上。我就只好多次告诉他:这样做不好,别人会不喜欢你的。有时候看到他要这样做的时候,会用手势暗示他停止,几次之后,他只要看到我制止的手势就会马上坐端正。
(四)悉心教育
由于自闭症儿童神经心理功能的异常,在学习适应上面临更多困难。例如: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分散不易持久,而且难以学以致用。所以,在教育方面老师就需要多关注他们。课堂上要运用多种策略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在合适的机会也让他们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互动中来。另外还可以运用同伴指导策略,例如设立爱心小老师,以多人、多次、短时间方式,照顾并协助自闭症学生,增加特殊需求学生与同伴互动,并注意使用加分鼓励同伴,避免学生疲乏和失去耐心。例如: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周某的学习,我在班里为他设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爱心小老师,同时还要求周某所在的学习小组要分工辅导他的学习,一旦周某有进步,不仅奖励周某还奖励他的小老师和学习小组。
(五)细心交流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及时交流,所以教师要细心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点滴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自闭症儿童融合取得成效,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如果想顺利开展融合教育,就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必须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考虑孩子的情况来进行融合,家长可以支持融合教育的开展,但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那也会影响融合教育的发展。例如: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周某,我和他的家长约定每隔一天就要沟通一次,互相交流他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并且商量接下来我们该重点关注什么,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促进了周某的健康成长。
(六)留心追踪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最好能对他们做成记录册,追踪他们的学习成效。这样,既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在班级中的成长,也有利于新接手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在教育上做到循序渐进,还有利于自闭症儿童以后的成长。毕竟,小学阶段只是自闭症儿童成长的一个阶段,自闭症儿童的成长道路还很长。而且如果教师能够留心追踪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情况,就能积累经验,便于以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