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文明小学生征文(精选6篇)
争做文明小学生征文 第1篇
同学们,我们要争做文明学生。首先,什么是文明,你们知道吗?文明是别人摔倒时的搀扶,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盲人的拐杖。文明是团结的力量,是相互学习的力量,是助人为乐的力量。文明是一种美,一种高尚,一种品质。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望庐山瀑布》吗?有的同学把他串改成:日照香炉升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这种串改诗词的做法,文明吗?不,不文明!再看看刚打扫干净的马路,又仍下了几片废纸;绿绿的`草地,又留下一串串的小脚印;小朋友的那张稚气可爱的笑脸,又流下几道伤痕这文明吗?当然不文明。我们不仅要唾弃这种不文明行为,而且要跟这种不文明行为斗争,争做文明学生!
同学们,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管住我们的口,不骂人;管好我们的手,不打人;管住我们自己,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只有我们成了文明学生的时候,将来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才能用坚定而响亮的声音喊出: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是未来的主人!
争做文明小学生征文 第2篇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这一宝贵的精神传承下去
首先大家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展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言行举止,做文明小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工作,按照程序办理各项重要的手续;爱护社会物,杜绝乱涂乱画行为,保持卧室清洁;捐赠不用的物品,为社会留下一份爱心。
春天来了,万物会生长不息;春天来了!我们应学会了在成长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中国有句老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与繁荣的季节,春天更是播种和耕耘的季节。春天启示我们,有一种境界叫文明,有一种智慧叫修身,有一种理想叫和谐,于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有了新的动力,新的方向,新的激情!面对崭新的社会,崭新的起点,让我们认真把握在社会的每一分钟,在一天天、一点点的细微小事中,做得精彩,修炼品德;在一周周、一节节的重复训练与生活中,耐得住寂寞,练就出真功;在一月月、一圈圈的枯燥跑步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在一年年、一事事的为人处世中,学会审美,升华境界。
希望我们从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做起,进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做一个无害他人,有益社会文明发展的人;做一个体魄健壮,文雅有素,情趣高尚的人,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人,做一个尽孝有能,报国有才的人。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这一宝贵的精神传承下去!
争做文明小学生征文 第3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
二、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高等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三、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内化于心
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群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高校是一个平台,在这里,大学生正学着做人、学着做事、学着学习、学着生活;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大学生要积极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其意义非常深远。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直接通道。马克思主义思想课和思想政治课(简称“两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学生必须课,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对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材选择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力求内容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并最终被学生吸收内化。
(2)发挥校园文化的承载作用。
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各大高校的校训、校园文化宣传标语都在不同角度体现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引领大学生的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事。
(3)发挥社会实践的通道作用。
社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高校“两课”对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教育的同时,重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参加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专业的专业类实习及各类公益活动,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二)外化于行
刘云山同志在《求是》撰文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难点,其生命力也恰恰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对于某些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是“深不可测”的,其根源在于他们对它的不了解。因此,大学生在将其内化于心时的重点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会发现,原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就在于它彰显于生活细微处。
首先,博学之。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两课”,同时,博览群书。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第二,审问之。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教师和图书馆两大资源,不断对难解之处进行详细的询问或资料查询,以求其精义。第三,慎思之。大学生要把理论知识融入生活点滴,做到知行统一。第四,明辨之。信息时代,网络成为获取信息主要渠道。大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明辨是非,积极吸收正能量。第五,笃行之。大学生要力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标准来要求自我。爱国情怀,抒之有道;认清自我,完成本职;诚信为本,友善是基。勤学、善学;立德、修身;思辨、明辨;笃实、笃行。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大学生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群体,大学生是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的群体,同时大学生是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群体。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弘扬民族精神 争做文明小学生 第4篇
一、以课堂教育、校园教育为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主阵地,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等内容的文字、图片、绘画都要适时加以拓展、延伸、渗透。如此,中华民族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心中扎了根。
校园,这个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乐园。要发挥它集校园、学生于一体的优势,为课堂教育搭台铺路。学校宣传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广播台、升旗仪式等都是向学生宣扬民族精神的阵地,要结合各阵地的特点,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的修身之道、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崇高志向、英雄气概以及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在学校各个阵地上,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民族精神与榜样教育相结合,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
榜样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特点。它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先从大处着手,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上网查阅历代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事迹,或是参观、访问,或是从书上学习他们身上的民族精神,点燃学生心中崇拜英雄模范的火种。通过故事会、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来交流对英雄的体会和感受,使英雄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明星。在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后,引导学生学英雄、做英雄。引導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在传播民族文化中,体验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成立一条“民族文化街”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中国结、剪纸、书法、绘画、篆刻等。活动展示中可以让学生现场表演。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民间乐器演奏融入进来。操作的过程就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如中国结,它凝结着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可以通过走访民间艺人,翻阅资料来加深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将民族精神教育向家庭与社区延伸
引导学生与家人体验民族精神,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我们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经历的故事,爸爸妈妈教唱他们那个时代的歌曲,讲讲歌词的含义;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做根据民间故事创编的小游戏等。
社区是儿童参加实践的重要空间。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应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如:与社区居民联手举行“共建社区,爱我家园”的主题活动,进社区清理白色垃圾,将“民族英雄故事会”搬到社区。扩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宣传面,让社区成员也感受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围,以此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作为未来的缔造者,青少年不能不知历史,不能不培养自身的民族气节。对于民族精神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负起责任,利用多种方式、各种渠道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使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接班人。
培养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征文 第5篇
---青山初中九(4)班俞文
张曼玉演绎“花样年华”;张学友歌唱“爱的承诺”;赵薇蹦蹦跳跳“闯天关”;H.O.T的舞蹈让世界疯狂„„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电视荧屏颇诱人。“酷毙了”、“帅呆了”,原本没有什么错,却令少数人眼花缭乱,渐入迷途。
社会上,也许你会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到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也许你会听到,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女孩,兴高采烈地发出“他妈的”声音;也许你会遇到,有人撞了你,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试深思:这是否与我们的物质文明相称?
校园里,也许你会看见,开阔的操场上躺着干枯的果皮、灰蒙蒙的糖纸,洁白的墙壁上烙下串串脚印、块块黄泥;也许你会目睹,迟到旷课、打架斗殴、沉迷游戏、无理顶撞老师„„试自问:这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吗?
要知道,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礼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广为传诵。“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家庭教养的体现;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不仅是个人的脸面,也是国家的脸面。现如今,我们难道已忘记“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的耻辱?
培根有句名言:“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染烫发,往往图的是美丽形象,丢的是健康心理;飙飞车,往往图的是刺激和“潇洒”,换的是头破和血流。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洪水没有堤坝约束,将会冲毁家园;车辆没有交通规则约束,将会付出生命代价;学生没有纪律约束,将会成为社会危险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只要是涉及到人的组织或群体,都有相应的行为规则和规章制度。
我们需在学校经受纪律的考验,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才能在今后更好地被社会接纳,并能融入社会。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违纪,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轻会批评检讨,重要通报警告,这是鞭策我们改过自新,养成自律。扪心自问:我们有什么理由反感呢?
是否还记得,当初父母牵着我们的小手,送我们入校园的情景?那寄托着父母乃至全家人的希望。是否还记得,我们刚进青山初中校门时,心中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现如今,我们的表现怎样?有没有令老师痛心、让父母揪心?
当我们踏着光洁的地板走进教学楼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想起经常手拿拖把、埋头辛苦擦地的同学?当我们在操场上与朋友尽情嬉戏的时候,我们是否看见学校老师栽培草坪的背影?当我们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漫步徜徉的时候,我们是否感觉到拖垃圾车老爷爷的艰辛?„„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遇到师长时的真诚问好,是与同学相处时的会心微笑,是别人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自觉将纸屑捡起的一个动作,是不小心妨碍别人时的一声“对不起”,是宽容待人的一声“没关系”„„
争做文明少年征文 第6篇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呢?
妈妈告诉我:“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讲究卫生。”时刻保持干净整洁,不仅要讲究个人卫生,更要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爸爸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懂得礼貌。”见面问声好、分手说再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用一句句“您好”、一声声“谢谢”来展示文明,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奶奶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劳动。”擦桌、扫地、洗碗筷、叠被、洗袜整理书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应该帮着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体质健康、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爷爷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遵守纪律。”上课不要交头接耳,遵守课堂纪律;下课不吵嘴、不打架,遵守课外纪律;上街走路不闯红灯、文明行路,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不喧哗、不喧闹,讲究社会公德、、、、、、,做一名讲究公德、遵守纪律是好公民。
老师说:“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就要热爱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