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布范文(精选9篇)
自然分布 第1篇
盐城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好的海涂型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盐城市沿海,辖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县(市)的滩涂,海岸线长582km,总面积284 179hm2,其中核心区21 889hm2,缓冲区55 682hm2,实验区206 608hm2。
盐城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位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北部与东洋界华北区接邻,动植物区系以温带为主,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区内有植物450多种,鸟类394种,两栖爬行类45种,鱼类281种,哺乳类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6种,区内资源丰富,有“动物天堂”、“鸟类王国”、“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等称誉,是我国河麂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
2 河麂生物学特点
河麂又名獐、牙獐等,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体长90~100cm,肩高55cm,体重约15kg。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披短毛、四肢较宽。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细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善于游泳,能通过泅渡经常转移宿营地,故得名河麂。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河麂喜欢在茅草汉滩、芦苇地、盐篙滩和大米草滩栖息与繁殖,经常单独或成对觅食嫩叶、树枝和野草,偶尔也到农田啃吃麦苗和山芋叶。胆小怕惊,隐蔽性强,常常在人们十分靠近时才突然腾身而起,飞快奔跑,逃逸动作与野兔相似,潜入草丛中不再出现[1]。
3 河麂数量与分布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河麂种群数量约1 080~1 790只,主要集中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丰农场、大丰麋鹿保护区、东台蹲门等地[2]。90年代中后期,河麂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原栖息在海丰农场、东台蹲门一带群体现在已难觅其踪。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分析,盐城滩涂河麂种群数量约1 500只左右,主要栖息于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大丰麋鹿保护区境内。在近2年保护区珍禽保护巡护过程中,乘坐摩托车与越野车,利用观鸟望远镜对河麂分布进行初略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5次巡护中,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观察记录到了河麂活体、足迹与粪便,大丰麋鹿保护区外滩涂记录到了河麂的活体,其他地区均没有记录到河麂活体、足迹与粪便。
注:*是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外滩涂记录到河麂的活体。
4 河麂现有分布现状的形成原因
由于是在珍禽保护巡护过程中对观察到的河麂进行记录,所以对河麂的记数不是十分准确,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初略看出河麂在盐城保护区分布不平衡,且不连续,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目前盐城保护区核心区已经成为河麂栖息、繁殖的重要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沿海滩涂的开发导致栖息地范围缩小
随着盐城市沿海经济的兴起,人们对沿海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工业园区纷纷上马,使得沿海滩涂上原有适宜河麂栖息、繁殖的典型栖息地逐步减少,从而迫使河麂放弃原有的适宜栖息地,而去寻找其他的栖息地,保护区核心区成为它们最后的选择。虽然近年来保护区的滩涂在不断淤长,但是开发的速度却更胜一筹。从1989年到目前的20年间,东台市围垦滩涂约2万hm2,大丰市围垦滩涂约2.5万hm2,射阳县围垦滩涂约1.9万hm2,响水县围垦约2 666.7hm2,四县市共围垦滩涂6.6万hm2,占保护区现有陆地总面积的51.6%。最新的《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至2012年盐城市沿海滩涂要再围垦2.9万hm2,这使原生湿地将进一步减少。大量的湿地逐步变成养殖、种植基地和港口及工业用地,迫使河麂转移至植被稀少、隐蔽条件更差以及地势平缓的潮上带滩涂,或者是跑到附近海堤和农田中寻找食物,从而增加了被海潮淹没和猎杀的机率。
4.2 沿海港口经济发展导致栖息地的破碎化
由于地方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与港口经济,使得盐城市沿海兴建了重要的港口,如大丰港、陈家港等,保护区在2007年调整时也将这些对地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港口调整出保护区,但这并没有减少地方开发的热情。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的实施,盐城市沿海滩涂湿地的开发及围垦力度不断加强。除盐城保护区核心区外,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大部分滩涂湿地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之中,使盐城市沿海湿地形成破碎化,从而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对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越冬和河麂栖息与繁殖带来极大的威胁,将会导致河麂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使河麂面临即将消失和灭绝的危险。
4.3 自然条件造成的伤亡
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一带经常受到台风和海潮的危害,2004年的风暴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千多万元,2005年台风“麦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突然暴发的台风潮淹死许多来不及逃避的河麂。仅1990年的风暴潮就使河麂死亡达100多只。
4.4 非法捕猎
盐城河麂历来被列为野味中的上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民间还流传着河麂幼仔胃中的“奶块”可治疗癌症的传说,使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在冬季非法猎杀河麂成体,在4、5月猎杀河麂幼仔。现在随着保护区对保护野生动物力度的加强,农民的保护意识也有所提高,偷猎现象虽有一定的改善,但要完全杜绝还需要社会多方继续努力。
4.5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芦苇在幼嫩时可作饲料,在干枯时还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其茎和杆可以作为编织和建筑材料。盐城沿海滩涂地区有大面积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芦苇群落,还有很多人工种植的芦苇基地。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通常在冬季,将芦苇基地和一部分自然生长的芦苇全部收割,芦苇收割以后,滩涂就裸露出来,河麂失去了用来隐蔽的场所,对其生存构成一定威胁。
海产品是盐城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居民经常到滩涂上采拾贝类、挖掘沙蚕、捕捉小蟹等经济动物,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将这些资源对外发包以增加工作经费,因此当地居民经常成群结队地进入滩涂进行生产,破坏了沿海滩涂的原始状况,影响了河麂的栖息与生存。
4.6 养殖池塘看家犬的威胁
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保护区的周边出现了许多水产品养殖基地,许多养殖者都蓄养了家犬以帮助看守养殖塘,而且很多家犬都没有进行有效管理。这些家犬经常追赶围堵河麂,直至咬死为止,严重威胁到河麂的生存。
5 保护建议
第一,理顺关系,加强保护区的保护职能。增强保护区在缓冲区与实验区的影响力,加大保护区对核心区以外地区的管理力度,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第二,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尽量减少对河麂适宜生境的开发力度,尽可能保证现有的连续性和完整度。第三,加强与公安、工商、林业及边防等执法部门的协作,加强对非法狩猎的打击力度,严惩不法犯罪分子[4]。第四,加强河麂等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管理,严格控制资源利用,减少人为活动对河麂等野生动物的干扰,保证其有充足的觅食场所,有隐蔽的栖息环境。第五,加强对周边养殖人员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对池塘边家犬进行严格管理,减少河麂非自然死亡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孟军,鲍毅新.浙江省獐的分布与资源调查[J].浙江林业科技,2001(6):21-25.
[2]张恩迪,滕丽微.吴咏蓓.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J].兽类学报,2006(4):368-372.
[3]郭光普,张恩迪.舟山群岛獐的分布[J].兽类学报,2002(2):98-107.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第2篇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人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总量上,我国并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很少。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为30%,森林为4%,草地为32%,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例如,水资源的83%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而黄、淮、海、辽河等流域,耕地占42%,水资源却仅有9%。矿产资源的80%分布于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集中于东南部。
自然分布 第3篇
地理梯度又称作地理势, 是衡量地表地理环境与状态参数变化过程中强度与方向的动力学指标。地理梯度的概念源自地理系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必然自发地导致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动态变化, 而制约这种变化的方向、速率和强度, 取决于地理势的方向与大小。地理梯度是地球演化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客观存在, 它是造成各类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状态的基础动力。
广义上说, 地理梯度大体上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个大类:①自然地理梯度, 主要指海拔、气压、重力、温度、湿度梯度, 动植物资源、景源密度等;②人文地理梯度, 主要指人口聚居密度、民族文化、经济、语言、社会生活方式等。今天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领域中, 人们将地理梯度的科学概念直接应用到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中去[7]取得了许多成就, 如利用牛顿引力定律建立的区域吸引力模式、利用梯度传输建立的森林火灾行为的模式、利用统计资料建立的地理空间场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基本依据均源于地理梯度的概念。
2 地理梯度造就景观资源
在地理上 (图1) , 假如我们已知某一物理量ζ (x, y) , 如海拔高度h、大气压强p、温度T、湿度H、降水量R等, 在确定了区域 (二维) 分布状况, 并且获得了在这一区域中该物理量相应的等值线簇 (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 , 则我们可定义其地理梯度为:undefined。其意义是该物理量在指定点p1处的空间变化率dζ/dl中的极大值。式中, undefined是指定点p1处的外法向单位矢, 即地理势是一种矢量。
以最常见的描述地表地势起伏的地理势而论, 其大小为沿地表切平面某一单位长度方向上海拔高度的变化率dH/dl, 由海拔高程降落方向来确定。即地势起伏越剧烈, 地理梯度越大。对地理流而论, 除了海拔梯度之外, 对不同的物理量而言还有不同的地理梯度, 如海拔梯度 (gradζH) 、压强梯度 (gradζp) 、温度梯度 (gradζT) 等。
多元化自然景观资源成因源于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与相应的气候特征。在非极端气候区域之外, 地表地理梯度对自然类旅游景观资源 (简称“自然景源”) 的成因影响很大[1]。相对于地表某一区域的物质而言, 其地理梯度的大小正是这一区域均衡性的显性指标。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 非均衡性正是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原动力。均衡性越大的地方, 其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就越小, 最终这一区域的地理梯度也越小;反之, 均衡性越差的地方,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就越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冲积平原) 的地理梯度很小, 说明这一地域的均衡性很好, 自然景观资源的密度较小, 景观资源的多元化特征也不明显;而横断山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由于其地理梯度较大, 其均衡性极差 (地质断裂地带) , 自然景观资源的密度较大, 景观资源的多元化特征也较明显。因此, 从发掘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 地理梯度越大的地区, 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越大;而地理梯度越小的地区, 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越小 (图2) 。
多元化的地表自然景观源自地理梯度的非均衡性, 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因其地理梯度的不同而造就出不同的地形地貌, 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因此地理梯度与自然景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发掘景观资源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 自然景观资源的分布与地表地势的变化率密切相关[2], 地势越复杂的地方景源密度就越高, 即海拔梯度gradζH的大小与自然景源密度成正比。这是因为海拔势越大的区域 (即俗称的落差或起伏越大的地方) 导致非平衡态的特征越强[8]。这样使地质构造上的复杂化程度加剧, 自然导致这一地区在地表形态、动植物资源种类等诸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 因此该地区的景源密度自然高于其他地理梯度较低的地区。
为了进一步揭示地理梯度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妨从自然地理梯度的定量分析为出发点, 在中国大陆两大地理台阶过渡地带区域中各自选出相对有代表性的一段, 将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类景源 (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名山大川、高山湖泊等) 一一列入, 计算出相应的景源密度DZ, 再与它们的地理梯度gradζT相比较,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度。
3 中国三级台阶式地理构造和地理梯度大势
从亚洲的地势图上可见, 中国的地势大致呈现三级台阶构造, 如果沿北纬30°将整个中国剖开, 其断面由西向东从青藏高原开始、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到东海, 一阶一阶逐级降阶, 见图3和图4 (图4见封三) 。从图5可见, 我国地理海拔整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三级台阶式地表构造, 地理梯度矢量沿海拔的降落方向大致上也是由西指向东。但从更精准的描述可见, 这两大台阶过渡区域的地理梯度矢量大小与方向呈各向异性特征。
对梯度矢量大小而言, 第一、二台阶过渡区的南侧最大, 东南侧次之;第二、三台阶过渡区的中段最大, 南北两端基本平衡;而在梯度矢量的方向方面, 第一、二台阶过渡区的方向基本上是以青藏高原中心区域为几何中心的放射性外张分布;第二、三台阶过渡区则统一地呈线性分布, 大致指向东北偏东。这就是我国大陆地区概略性的海拔高程梯度强度与分布。这里我们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台阶过渡区之外的地方并不是不存在地势的变化起伏, 只是景观资源的质量和丰度较小而已。
4 我国台阶过渡区主要山体分布
我国大陆部分的两大台阶过渡地带, 地貌特征以连绵不断的山体为主, 其间地势复杂, 孕育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自然类景观资源。为了研究地理梯度与自然景源密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妨在这两大台阶过渡地带选出两段相对具有代表意义的区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简称为标本A区与B区, 以此来审视这两大区域的地貌特征。
A区是我国第一、二台阶过渡区的东南弧形段, 它北起川、甘交界的岷山地区, 南至川、滇、藏交界的梅里雪山区域, 包括岷山山脉、邛崃山、大雪山脉、小相岭、沙鲁里山脉、横断山等一系列著名山脉, 包括数百座海拔3500m以上的极高山, 我们选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9座基本沿台阶过渡带中轴线等距分布的山峰为高程节点, 全长大约为1000km。
B区为第二、三台阶过渡区的中南段, 它北起太行山脉北段的五台山, 一路南下一直到最南端的北部湾附近, 包括太行山脉中段的阳曲山、南段的历山、秦岭东端的华山、大巴山东端的神龙架、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苗岭主峰雷公山、六诏山主峰岑王老等共8座20003000m的中高山, 它们在第二、三台阶过渡区的中南段中基本等距地沿过渡区中轴线展列, 全长约2400km, 见图5和图6 (图6见封三) , 两个标本区域的地理梯度见表1。从表1可见, A区的地理梯度大, 山体密度也很大, 单位宽度方向上的海拔高程落差极大, 特别是横断山南段的川、滇结合区域, 地势的起伏更是为全球所罕见;而B区的地理梯度小, 山体密度也较小, 显得比较稀疏。
5 两大台阶过渡区自然类景观资源评价及分布
在这两大标本区域中, 自然类风景资源大致有多少?它们如何分布的呢?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所在。由于数量极为巨大, 我们只能在对其概略评价的基础上将高品位的景源选择出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在对自然景源进行统计评价时我们大致基于如下因素:①风景审美理论模型的引用[3]。本文根据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采用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 从自然景观大尺度审美的视觉冲击度、独特性和空间体量等几个方面考虑, 构建景观自然审美指数、景观独特性指数、空间体量指数和景源开发性综合指数, 最终构成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表2) 。②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引用。我们对标本区域进行自然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各指数含义及权重分配见表3。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赋值“1、2、3、4、5”, 分别代表“很不好、不太好、一般、好、很好”, 最后转换为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我们分别对两大标本区域的自然景源按表3的权重分配进行评分, 便可计算出其景源综合质量分值。由于其间的景源数量极大, 我们仅将 4分以上的高品位景源列出, 其中A区代表性景源数量达到47个, B区为24个, 分布情况见图7 (封三) 。虽然表中所列高品级的自然类景观资源, 有些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风景名胜区, 更不是什么国家4A级、5A级风景区, 但从自然科学与地质地貌的审美角度看, 其美誉度都是高品级的, 如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格聂、梅里等。
6 我国已开发的自然类景观资源分布
目前我国已成功开发并对外开放的自然类风景资源分布如何呢 2005年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中曾经列出了一幅“榜上景观分布示意图[4]” (图8, 见封三) 。这次上榜的景源类别分别是:名山、湖泊、丹霞、峰林、峡谷、雅丹、沙漠、海岸、瀑布、冰川、森林、海岛、湿地、洞穴、城市和乡村古镇共16个类别, 除去最后两个, 其余全部都属于自然类景观资源, 因此图8基本上就是我国的自然类景源分布状况的真实反映[5]。再结合图7不难看出其规律性:①中国的台阶过渡区是自然类景源的富集区域;②地理梯度大大小与景源密度成正比; (3) 台阶过渡区地理梯度较高的一侧 (A区东南侧和B区东侧) 景源密度大于较低的一侧。
当然, 我们并不是说地理梯度小的地方就没有景源资源, 只是这些地方的自然景源相对较单调、多元化特征不太明显而已, 如内蒙古大草原、华北平原、西伯利亚平原、亚马逊流域、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等地区均由于地理梯度相对较小, 一望无边的风貌虽然非常壮美, 但确实显得单调。即相对而言, 这些地方的景源梯度不大, 自然景源资源密度较小。
6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得知, 一般情况下地理梯度愈大的区域, 自然景源密度愈高且景源的奇异性、独特性也就愈大。本文仅从研究自然地理梯度的视角出发, 以我国的两个典型的台阶过渡区为例, 列出其间的高品位自然类景观资源, 然后进行比较直观的比较, 获得自然地理梯度大小和自然景源的密度之间存在着的相关特性。显然, 这一结论对大尺度区域性旅游资源特别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等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至元.对风景的一种理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99-100.
[2]TURNER M G.Landscape Changes in Nine Rural Counties in Georgia[J].Photogram Eng Rem Sens, 1990, 56 (3) ∶379-386.
[3]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 1986, (3) ∶38-40.
[4]单之蔷.中国景色[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8∶190-195.
[5]单之蔷.中国的美景分布[J].中国国家地理, 2005, (S) ∶13-15.
[6]范晓.重新认识美丽中国[J].中国国家地理, 2005, (S) ∶18.
[7]FORMAN R T T, 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86.
自然分布 第4篇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禹州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通过禹州市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禹州市的形态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运用案例教学,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课前一周内进行活动调查。
1.甲组:调查禹州老城布局,对比现在禹州城区的布局,思考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如何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画好略图,课上展示
2.乙组:调查对比本市的“亚细亚”、“一峰”两个超级市场的区位,论证交通条件对其各自发展的利与弊。〔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现代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学生回顾)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进入新课)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边复习相关知识边析标题)
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今变化: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综合交通;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因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变化;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在研究该标题时以城市为主要对象。
城市形态:团块状、条带状、分散的组团式(联系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节内容)(提示)注意标题中“变化”和“影响”两个关键词
(案例探究)下面我们以本市为例,一起来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如何影响潮州城区形态的变化 学生展示自绘的“禹州老城略图”和“禹州城区略图”,并由小组代表发言讲解,从本市的形态变化说明以下知识:早期城市因商业而兴,城市形态呈团块状,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城市继而沿交通轴发展,城市形态从单一到多方向、从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
(教师点拨讲解)
①新中国成立前,商业是本市主要的聚居因素。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业的发展,加上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老城区迅速向外扩展,新区向东沿公路、高速公路扩展,规模较大,呈多方向、发展。
〔承转〕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的形态,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同样也有影响。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网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复习)《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中的“商业区”
据前面略图,分析说明不同时期禹州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分析:
①新中国成立前,古城区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商业街也以其为中心,如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均聚于此。②新中国成立后,滨河路、迎宾路、体育路等成为新主干道,商业中心除南大街外,也在上述路段出现了胖东来商场、亚细亚商场、朝鸿量贩等主要商业网点。
③改革开放后,城区向南、向北沿公路呈放射状发展,相应地出现了伊势丹商场(市场最优),一峰超市(交通最优)。
(归纳)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结论:沿江沿海地区、铁路和公路及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大多发展成商业中心。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结论: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原因:
(1)私人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
(2)城市中心商业区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而城郊具备商业用地充足的条件。
自然分布 第5篇
煤层自然发火不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自然发火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CO、CH4,这些都会危及到矿工生命安全。因此,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防治是自燃矿井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分析采空区最易自然发火区域,是采空区采用注氮、堵漏风等措施的主要技术依据[1,2,3,4,5]。
针对薛村矿目前井下实际生产情况,选定具有代表的92118轻放工作面,进行采空区“三带”观测工作。煤层为自然发火煤层,发火期为3-12个月。工作面采用轻放采煤工艺。
1采空区气体分析
1.1采样点布置
为了弄清采空区气体分布规律,判定煤自然发火危险区域,现场实地对采空区气体进行采样。如图1所示,沿工作面切顶线方向,在采空区轻放架后布置4个测点。每个测点安装一个采样器和温度探头。
1.2观测内容与方法
在实地采样过程中,每隔一至两天采集一次N2、O2、CO、CO2、CH4、C2H4、C2H6、C2H2等气体数据并测定煤层温度;所有气体样品采集完毕后,分别测定各测点的温度,并且温度测定值要与前几次的测定值进行比较;采样测试完毕后,需要记录好每天工作面推进度。
1.3实验室结果分析
分析仪器为GC-4008A型气相色谱仪。在采样过程中均未采集到C2H4、C3H6或C2H2气体。所有温度探头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均没有大幅度的升高,采空区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自然发火迹象。测得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4所示。
1.3.1 采空区O2浓度变化规律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距工作面越远,氧气浓度越小,92118轻放工作面O2浓度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
从总体上看,在推进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空区内进风侧的O2浓度要高于回风侧。1#点在测定过程中,由于在进风侧,进风巷道容易形成较大的漏风,因此O2浓度相对高许多;随着采样器位置向采空区进一步深入,采空区进一步压实,O2浓度也会逐渐下降。2#、3#、4#测点O2浓度在工作面推进60m以后呈快速降低趋势。
1.3.2 采空区CO浓度变化规律
由图3可以看出,各采样点都是在工作面推进度20m时CO气体浓度达到最高,虽然个别采样点在不同地方出现了突增情况,这是由于采样环境因素造成的。总体上各采样点气体浓度都是呈现下降趋势。
1.3.3 采空区CH4浓度变化规律
由图4可以看出各采样点的CH4变化规律相近,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度增加,CH4浓度缓慢降低,至70m时达到最低,此后开始迅速增加,到110m左右时达到最高值。这是由于在测点刚进入采空区时,风量较大能够降低CH4气体浓度。在达到70m以后,渗入采空区的风量逐渐减小,使得CH4积聚,浓度逐渐增大,至110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
2采空区爆炸危险区域判定
2.1数学模型的建立
采空区漏风是采空区自然发火发生的根本原因,自然发火模型是流场、气体组分场、温度场的多重耦合,而以偏微分方程组为基础的专业有限元数值分析FEMLAB软件能够模拟任意物理场组合的耦合分析,因此选择FEMLAB软件作为模拟工具[6,7,8]。
由于采空区流场高度远小于采空区平面尺寸,选用二维模型无论从精度还是节约计算时间上都要优于三维模型。在采空区平面流场Ω中,综合考虑多相气体混溶与温度变化的动态建立控制方程组进行求解。方程组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1)
undefined
undefined (3)
边界条件为:
在工作面边界上:undefined;
在其他边界:p=0;
在新鲜风边界上:undefined=21%
初始条件(在Ω上):
undefined
模型方程是非线性,采用迎风格式的有限元法求解。
采区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如图5所示。
2.2采空区流场模拟
选用薛村矿92118轻放工作面为例,该工作面采用典型的U型通风方式,其有关参数如下:
M=6.0m,KP=1.2,n=0.23,煤自然发火期为3个月,浮煤厚度h=0.3m。γ0=2.3110-5mol/(m3s)。R1=0.13Ns2/m8,Q=750m3/min。λs=1.71W/(m℃),λg=0.0265W/(m℃),Cs=5.1105J/(m℃),Cg=1207J/(m3℃)。b1=221kJ/mol,b2=353kJ/mol,T0=25℃。
建立如图5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其中横坐标代表采空区深度,纵坐标代表采空区宽度,计算参数的数值大小通过颜色条带数值来表示。采空区漏风渗流速度场、流线、风速场和风压场如图6所示,采空区自燃氧危险区和瓦斯爆炸危险区域分布如图7所示。
由图7左图模拟结果以及实测数据分析可知,薛村矿92118轻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氧危险区域范围应在14-90m以内,自燃氧化带宽度约为76m。
当O2浓度处于9.47%-20.9%,CH4浓度处于在5.18%-15%时,且存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热源,瓦斯爆炸就有可能发生。从现场实测数据测定结果可以看出,O2和CH4均处于瓦斯爆炸浓度的重叠区域约为50m左右,由于受采动的影响,各个组分的涌出量是不均衡的,在作业面后方采空区域内,在受采动影响的卸压带即冒落拱范围,瓦斯涌出量较大,并在往后50m内逐渐减小,最后在90m之后逐渐增加,但此时的O2浓度却小于9.47%。模拟结果显示:可将距离作业面50m内的采空区定义为CH4爆炸危险区域,并且其变化规律为越靠近回风侧范围越接近工作。
3小结
(1)92118轻放工作面采空区内就目前开采情况来看,未出现煤加速氧化过程,未出现高温点,各测点O2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CO和CH4变化规律也相对明显。
(2)从测定结果及结合采空区流场模拟结果来看,在工作面推进14m之前煤自身氧化热量不易产生积聚,92118轻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应在14-90m以内,自燃氧化带宽度约为76m。距离工作面50m范围内的采空区为CH4爆炸危险区域。
(3)生产至工作面停采线附近时,且由于搬家期间连续漏风供氧时间最长,因此此时的采空区最易自燃,要特别加强观测,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4)由于向采空区漏风较为严重,应采取降低采空区氧气浓度的技术措施,例如向采空区注氮[9,10]。在生产过程中尽量提高回采率,减少向采空区遗煤。
摘要: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防治是自燃矿井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选用薛村矿92118轻放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现场布置测点,选取合适的采样仪器,对N2、O2、CO、CO2、CH4、C2H4、C2H6、C2H2气体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得出相应气体分布规律。并用流场模拟FEMLAB软件对其进行自然发火机理模拟,分析采空区漏风渗流速度场、流线、风速场和风压场情况,最后得出采空区自燃氧化危险区域和最易自然发火危险区域,结论合理。这对采空区采用注氮、堵漏风等措施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
关键词:煤层自然发火,气体分析,流场模拟,危险区域
参考文献
[1]何理,蒋仲安,钟茂华.正交实验法优选煤炭自燃凝胶阻化剂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4):40-44HE Li,JIANGZhong-an,ZHONG Mao-hua.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optimum gel inhibitor for coalspontaneouscombustion by orthogonal test method[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4):40-44
[2]岳太刚.煤自燃指标气体及极限参数实验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5-26YUE Tai-gang.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gas and limitparameter index experimental study[J].Science andTechnology Invention Herald,2011(25):25-26
[3]梁运涛.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气体指标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8,36(6):5-8LIANG Yun-tao.Gas index method to predict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6(6):5-8
[4]赵刚.基于FEMLAB的基桩动测数值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傅伟,熊平,陈沛玲,等.利用FEMLAB模拟微电磁石的磁场区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0(2):193-196FU Wei,XIONG Ping,CHEN Pei-ling,et al.Modelingthe magnetic field of a micro-electromagnet in FEMLAB[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2008,30(2):193-196
[6]付立志.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J].中州煤炭,2012(3):88-92FU Li-zhi.Fully mechanized working face goaf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ree zones"distribution law research[J].Zhongzhou Coal,2012(3):88-92
[7]岳小栋,王巨丰,袁学强,等.采空区自燃火区温度场演化规律分析研究[J].煤炭技术,2011,30(3):107-109YUE Xiao-dong,WANG Ju-feng,YUAN Xue-qiang,etal.Sduty of 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rea in goaf[J].Coal Technology,2011,30(3):107-109
[8]张旭,王洪江,吴爱祥,等.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脱硫对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的影响[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29-33ZHANG Xu,WANG Hong-jiang,WU Ai-xiang,et al.The influence of the bioleaching with A.ferrooxidans to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of sulfide or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1):29-33
[9]彭伟,何启林,葛新玉.煤炭自燃指标性气体确定的实验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6):140-144PENG Wei,HE Qi-lin,GE Xin-yu.Experimental studieson the index gases of spontaneous of coal[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6):140-144
自然分布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0- 09~2011- 10期间在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兰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兰州市榆中县定远中心卫生院,兰州市榆中县第五中学接受口腔检查的兰州市城乡常住居民942 例(男458 例,女484 例,年龄18~75 岁)纳入研究,按以下方法进行检查和分组。
1.1.1 龋病组
463 例(男227 例,女236 例,年龄18~74 岁)纳入研究。龋病组患者的纳入标准:因牙体缺损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接受口腔检查且被确诊为龋齿。所有患者3 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及牙体牙髓牙周治疗;排除并发口腔真菌病毒感染和口腔化脓性炎症;并否认患有其他重要系统性疾病。
龋病组根据龋病严重程度分为:釉质龋组,牙本质浅龋组,牙本质深龋组,残冠残根组。
1.1.2 无龋病组
479 例(男231 例,女248 例,年龄19~75 岁),牙体牙髓状况良好,无龋病症状。
1.1.3 年龄分组
根据年龄分为:18~34 岁组,35~44 岁组,45~64 岁组,65~75 岁组。
1.2 检查和取样
唾液样本收集及临床检查以《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和《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方案》[2]为标准,由口腔内科专科医师采用自然光结合人工照明,使用平面口镜、双弯牙科探针、镊子等对受检者的口腔进行全面检查。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以及龋齿的部位,个数,程度。采用含漱法收集受检者的唾液,用0.01 mmol/L无菌PBS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H 7.2) 缓冲液10 ml含漱1 min,收集到无菌塑料试管中,在-80 ℃低温冰柜储存,备用。
1.3 MS培养和鉴定
1.3.1 MS培养
唾液样本经4 000 r/min 离心10 min,弃上清,加PBS液1 ml,混悬后取620 μl加100 μl甘油。取50 μl混悬液接种于轻唾选择培养基,用接种环涂开,在20%O2、 80%CO2、 37 ℃环境下孵育48~36 h后观察MS生长情况。挑取MS菌落采用随机法分别二次克隆后接种于Dentocult SM上培养48 h。
1.3.2 MS鉴定
取典型MS菌落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学及轻唾选择培养基鉴定MS菌落为半透明,边缘略整齐中心微隆起似雨滴状菌落。将培养获得的MS细菌采用随机法分别二次克隆后接种于Dentocult SM上培养,生长良好,证明培养细菌为目的菌,经以上鉴定可证明MS高质量生长[3]。根据患者MS培养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及菌落形成单位计数(colony forming units, CFU),设定CFU分为Ⅳ度:Ⅰ度=0 CFU/ml; Ⅱ度为101~103 CFU/ml; Ⅲ度为104~105 CFU/ml; Ⅳ度≥106 CFU/ml(图 1)。
Ⅰ 度=0 CFU/ml; Ⅱ 度为101~103 CFU/ml; Ⅲ 度为104~105 CFU/ml; Ⅳ度≥106 CFU/ml
CFU/ml; DegreeⅡ: 101-103 CFU/ml; DegreeⅢ: 104-105 CFU/ml; DegreeⅣ≥106 CFU/ml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数据,对各组结果的差异性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唾液中的MS阳性检出情况
唾液中MS阳性检出率74.63% (703/942),男性MS阳性检出率80.36%(401/499)高于女性67.44% (292/43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龋病组MS阳性率98.49% (456/463)高于无龋病组51.57%(247/479) (P<0.01);残冠残根组MS的阳性率100% (82/82)高于釉质龋组、牙本质浅龋组、牙本质深龋组(P<0.05);农村组MS阳性检出率79.37%(350/441)高于城市组71.66%(359/501)(P<0.05);35~44 岁年龄组MS阳性率为89.32%(209/234),高于18~34 岁组,45~64 岁组及65~75 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注: ① 与其他3 组比较, P<0.05
2.2 口腔中MS检出率与龋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图 2)
龋病组MS阳性率为98.49%(456/463)高于无龋病组51.57%(P<0.05)。其中:龋病组463 例,男性227 例(49.03%),女性236 例(50.97%)。其中釉质龋组中Ⅱ度MS检出率50.74%(69/136),比Ⅰ度,Ⅲ度,Ⅳ度高(P<0.05)。牙本质浅龋组151 例,MS检出Ⅱ度检出率40.4%(61/151),比Ⅰ度,Ⅲ度,Ⅳ度高(P<0.05)。牙本质深龋组Ⅲ度39 例MS检出率41.49%(39/94),比Ⅰ度,Ⅱ度,Ⅳ度高(P<0.05)。残冠残根组82 例,MS检出Ⅰ度0 例检出率0%,Ⅱ度17 例检出率20.73%,Ⅲ度19 例检出率23.17%,Ⅳ度46 例检出率56.10%。龋病组中残冠残根组MS检出率为100%(82/82),高于釉质龋组(97.79%),牙本质浅龋组(98.68%)和牙本质深龋或露髓组(9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龋病组479 例,男231 例(48.23%),女248 例(51.77%)。MS阳性检出率51.57%(247/479),Ⅰ度MS检出率48.43%(232/479),Ⅱ度MS检出率8.14%(39/479),Ⅲ度MS检出率34.24%(164/479),Ⅳ度MS检出率12.94%(62/479)。
2.3 性别及年龄因素对口腔中MS感染的影响
在942 例受检者中,MS阳性率检出率74.63%(703/942),其中男性499 例,MS阳性检出率80.36%(401/499);女性433 例,MS阳性检出率67.44%(292/433),男性高于女性(P<0.05)。在不同的年龄分组中,35~44 岁年龄组MS阳性率为89.32%(209/234),明显高于18~35 组, 45~64 岁组及65~75 岁组(P<0.05)(表 1)。
2.4 城乡之间不同性别MS检出率之间的关系(表 2)
城市人口组501 例,MS检出率71.66%(359/501)。男性的MS检出率[79.84%(198/248)] 高于女性的63.64% (161/253)(P<0.05)。
注:①男性与女性比较, P<0.05; ② 城市组与农村组比较, P<0.05
农村人口组441 例,MS阳性检出率79.37% (350/441)。男性MS检出率[81.27%(204/251)]高于女性[76.84%(146/190)](P<0.05)。农村组MS阳性检出率79.37%(350/441)高于城市组71.66%(359/501)(P<0.05)。
3 讨 论
龋病是常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MS是目前公认的致龋菌。MS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菌,它能产生有机酸,使牙体硬组织发生无机物的酸蚀脱矿,有机物崩解,最终导致龋病的发生[4]。研究表明,牙面上的半隐蔽生态膜中的产酸菌在糖类等食物长期频繁的攻击下,使牙表面脱矿与再矿化失衡造成MS等致龋菌侵袭的一种最常见的感染性、可传播性口腔疾病[5]。唾液中MS菌数能较真实地反映龋患现状,在龋病预测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6]。
本研究利用轻唾选择培养基细菌培养法,结合显微镜观察法对MS进行培养,检测和鉴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细菌培养法是MS检测的常用方法之一,检测方法简单,费用低。而Dentocult SM 法采用标准化试剂盒,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大样本检测[7]。本研究除从菌落形态上辨认外,同时从菌体形态特性上进一步鉴定以排除其他细菌的干扰[8]。
有学者对唾液样本中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有龋组和无龋组之间的M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高龋组MS菌群检出率高于无龋组[10]。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大(942 例),抽样人群分散,唾液样本取样方法和保存手段以及取样人群口腔卫生情况差等因素有关。
男性MS阳性检出率80.36%高于女性67.44%,可能与男性的口腔保健意识较女性薄弱,对口腔的卫生重视程度低有关。在不同年龄段MS阳性检出中显示35~44 岁组中阳性率89.32%高于其它年龄组。在取样检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年患者,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的精神紧张,以及口腔卫生状况差,无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就医习惯。牙面有大量菌斑软垢,这都为MS在口腔中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以龋病严重程度分组中,残冠残根组MS的阳性率为100%,比牙釉质龋组、牙本质浅龋组、牙本质深龋组高(P<0.05)。有学者研究表明MS检出率与龋损面积大小密切相关[11],残冠残根组患者牙体组织龋损严重,有大量的食物残渣,牙菌斑,软垢附着,为MS在牙体上的定植提供了适宜的酸碱度及营养等良好微生态环境,使残冠残根组成为MS的永久聚集地。MS通过在牙菌斑微环境中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同时MS在这种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代谢,最终导致牙齿脱矿、龋损加重[12]。
龋病组和无龋病组的MS阳性率分别为98.49%和51. 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口腔中MS的检出率可能与龋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龋病发生及复发的重要原因。菌斑致龋机制学说-生态菌斑学说认为,在牙面菌斑生态失去平衡的条件下,定植于口腔中的正常菌群组成及比例将会发生改变,MS成为优势条件致龋菌,导致龋病的发生[13]。有研究发现唾液MS数量超过105 CFU/ml时,是龋病的高危临界区[14];也有研究发现龋病唾液中MS计数并不高,而MS计数高的人,龋病也并不总是高于MS计数少的人[15,16]。MS广泛分布在口腔内,MS主要以牙菌斑的方式附着在牙面,含漱法检测MS,存在假阴性的。说明单纯以MS数量解释龋病的严重程度尚不全面,导致龋病的发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口腔菌群失调,致龋菌成为优势菌才有可能发生龋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基因分型对MS致龋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7,18,19]。
试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第7篇
1 大气圈中的微生物
大气圈中含有微生物, 但因为大气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加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 致使大气圈不能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好场所。大气圈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随尘埃飘浮到空气中云的, 而且多数以孢子或其它休眠形态存在。
凡含尘埃较多的空气, 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亦较多。空气中的微生物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微生物在大气中的种类和数量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同尘埃的总量和性质了有密切关系。
2 岩石圈中的微生物
岩石圈是生物学上不活跃部位。地壳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内部没有微生物生活的条件。在岩石的裂隙中和岩石同水分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面则是少数微生物的生境, 常有细菌、藻类、真菌、地衣生长, 称为岩生微生物。它们之中有些种类产生有机酸和螯合物, 可以溶解硅酸盐的其它矿物, 获得养料。有些叫内岩生的微生物可以生活在某些岩石碎片层之下, 甚至在深达450m岩层中也有生活着的微生物。微生物在地下环境中广泛地定居, 它们具有不同的代谢机制来生存, 如食岩石真菌可以从岩石中获得养料。
沙漠虽不属岩石圈范畴, 但它在养料贫瘠性上同岩石有类似之处。热带沙漠中主要是细菌和蓝细菌, 寒冷的极地沙漠中除原核生物外, 还有真菌生活, 以及它们的共生体-地衣的生长。海洋沿岸的许多地方是水圈和岩石圈的界面, 常有大量藻类和蓝细菌居在岩石上。
3 水圈中的微生物
水圈由淡水和海水两类水体组成。海洋中的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 覆盖着地表的71%, 冰川和极地水量占2%, 其余的水分别存在于湖泊和河流中。在海水和淡水的界面构成河口生境。
3.1 淡水生境
淡水生境分为静水 (湖泊和池塘等) 和流水 (大小河溪) 两种情况, 它们的理化特性不同, 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也各异。
湖泊在地球上分布广泛, 性质差别很大, 多数微生物成员为土著性的, 自养细菌占重要地位。一些外来的微生物随着径流而进入湖泊中。
水体较深的湖泊中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反映了这一生境中光线透入的状况、温度和氧气浓度等理化因素的差异。淡水湖底沉降物中的微生物常常不同于水层中的种类。在浅水池中, 厌氧性光能自氧细菌存在于沉积物表面, 使水体具有相应的颜色。除土著微生物外, 常有许多外源微生物随着土壤的侵蚀和径流、植物枯枝落叶和城市污水而理进入湖泊, 有些种类会迅速死亡而消失。
河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主要受其流经区域的影响, 大量的微生物都是外来的, 尤其在流经城市的区段中, 许多腐生微生物和病原菌进入流水。在入海的河口处, 由于海水盐分的影响, 淡水微生物逐渐被海洋微生物取代。
3.2 海水生境
海水生境可以区分为一些垂直带,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有充足阳光线射入的区域稳定为透光带, 水温较高;其下为无光带, 一般25m以下就不会有光线透入。
微生物在近海和河口水域中数量很高, 深海区数量很少, 可低至每毫升1-100个。光合细菌和微小藻类是远洋生境中的初级生产者, 异养细菌趋向于吸附在藻类表面或残体颗粒上, 以获得较多的养分。
海水中的土地著微生物具有自身的特点, 多数海洋细菌能在低温下生长, 但是在海洋火山和热泉喷口附近温度很高, 生活着极端嗜热细菌。耐压细菌是土著海洋微生物的重要成员。
海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藻类、需氧性和兼性厌氧性细菌。海水中也存在真菌和原生动物。
4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生物圈的范围在概念上是明确的, 它是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但是具体界限难以划定, 因为生物分布在其它生态圈中, 各生态圈交织在一起。自然界中不但高等动植物的表面存在微生物, 很多微生物也能生活有它们躯体内部, 这就是生物界的共生现象。这种共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共生中, 微生物和高等生物双方可能互相有利, 或另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或者利害关系不明显。狭义的共生仅指双方有利的关系, 并且常呈现出彼此单独生活时所没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高等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相对短暂的, 只有极少数物种的个体可以生存千年以上。它们死亡后躯体腐烂, 与之共生的微生物进入环境中。当这种生物的新个体出现后, 条件适宜时微生物可以再次侵入进行新的一轮共生, 因此和高等生物共生的微生物主要是外源的。但是在地球上生物滋生演化的漫长历史长河中, 有些微生物已经适应了共生环境, 当寄主死亡后只在其它环境中暂时过渡, 有些微生物甚至可以从植物种子或动物胚胎开始生长发育至成熟, 周而复始地共生在一起, 这种情况称为永久共生或组成型共生。微生物生活于昆虫体内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它使后者致病和死亡, 但也有许多互利共生的情况。
5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是指高等动物不能生长,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活的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缺氧等特殊环境。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着能适应极端条件的微生物, 如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等, 它们被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多数属于古细菌。由于它们具有不同于一般微生物的遗传机制、特殊的细胞结构和生理机能, 在一些恶劣环境中, 它们不仅能生存, 甚至很旺盛。因此在冶金、采矿、开采石油、环境保护等多种生产和科研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6 微生物的地理分布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微生物地理学除了研究上述各环境外, 主要研究它们分布的地带性, 包括不同经纬度的地区、东半球和西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等。南极有北极冰层微生物群落中一些种类属于专性嗜冷细菌, 它们在温度高于15-20摄氏度时不能生长。两极均有一群气泡细菌, 未曾在温带海洋中发现过。它们的起源的分布是全球性的。大肠杆菌在各大洲人体中广泛存在很好地说明了其全球性。另一方面, 某些细菌表现明显地区性, 它们起源于某一地, 然后传播到它处。微生物分布的地理性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有助于更好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了解微生物中是否有频危类, 这有助于建立资源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阜棣.土壤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1]李阜棣.土壤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自然分布 第8篇
关键词:黑果枸杞,分布特点,生物特性,焉耆盆地
黑果枸杞 (Lycium ruthenicum) 系茄科 (Solanaceae) 枸杞属 (Lycium L.) 多棘刺灌木植物, 是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物之一。其枝白色、坚硬, 常呈“之”字弯曲;其叶肉质、无柄, 常为条形、条状披针形或圆柱形;其果实为球形, 成熟后紫黑色, 并富含天然原花青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为具滋补强壮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目前, 国内对黑果枸杞的自然生长分布多以“常生盐碱土的荒地或沙地上[1]”“生于盐碱地、盐化沙地等[2]”“生长在湖泊盆地、冲积扇、河流沿岸、风积沙丘边缘和山间盐土平原上[3]”“生于海拔2 700~2 900 m的格尔木河岸阶地的盐化荒漠土上[4]”“分布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的荒山、荒地及路边[5]”等高度概括性描述, 但对其具体参与的草地类型和在农区或人类扰动区的自然分布研究较少, 而对其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所形成的一些生物特性更是鲜有研究报道。本文在巴州第1次和第2次草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焉耆盆地黑果枸杞自然生长分布进行补充调查, 并以平原砂砾质荒漠和平原盐漠上的黑果枸杞为主要观察研究对象, 探究了黑果枸杞在新疆焉耆盆地的自然生长分布特点及其一些生物特性, 为其保护、合理利用以及人工繁殖栽培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焉耆盆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简称巴州) 东北部, 是天山南麓一个半封闭的内陆山间盆地, 由西侧的霍拉山和东部的克孜勒山、南部的库鲁克塔格山和北部的萨阿尔明山所围限, 并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复合盆地, 海拔1 100 m左右, 地理纬度为北纬40°~42°, 东西长170 km, 南北宽80 km, 总面积约13 000 km2。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4 440.1 h, 太阳年总辐射量656.22 k J/cm2。年平均无霜冻期176 d, 年平均降水量74.4 mm, 年均气温8.2℃, 极端最高气温38.8℃, 极端最低气温-35℃。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博斯腾湖位于盆地中, 流经巴州2条主要河流开都河和孔雀河, 巴州所辖八县一市中的焉耆、博湖、和硕、和静4个县以及农二师8个农业团场也都位于盆地中。
1.2 研究方法
以巴州第1次和第2次草地资源调查所获得的相关资料为基础, 采用路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 对黑果枸杞在焉耆盆地主要草地类型中的自然分布和在农区中的自然分布进行补充调查。黑果枸杞的根系、根蘖无性繁殖、植株掩埋存活变性特性研究采用全根挖掘法。有性繁殖及夏眠特性研究采用物候期定点观察法并辅以野外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果枸杞在焉耆盆地的自然分布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 黑果枸杞在焉耆盆地的天然草地中具有广泛的分布, 其分布涵盖了巴州平原荒漠草地类型中的所有亚类, 以及巴州低地草甸类型中除水泛低地草甸亚类和沼泽化低地草甸亚类外的大部分亚类, 并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参与不同植被组成的草地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 黑果枸杞在焉耆盆地农区的大部分地域都有广泛分布, 其生长土壤性状涵盖了壤土、砾质土、沙土、盐碱土, 其生境植被种类也较为多样。
从表3可以看出, 黑果枸杞在焉耆盆地周边围限的霍拉山、萨阿尔明山的山体内及周边低山的山地荒漠草原类及山地荒漠类的草地类型中也有广泛分布。巴州的山地荒漠类草地共有4个亚类, 其中的沙质和土质2个山地荒漠亚类在霍拉山、萨阿尔明山的山体内及周边无此亚类, 但在巴州其他山地却有这2个亚类, 并有黑果枸杞分布。
以上结果对焉耆盆地而言, 则说明黑果枸杞的自然分布涵盖了焉耆盆地2类8个亚类的草地类型, 占盆地10个亚类草地类型的80%, 并在盆地内的农区广泛分布, 为焉耆盆地的广布种, 具有分布广, 可在盐碱、干旱、瘠薄、高地下水位等严酷的自然生境及农区大部分地域自然生长分布, 并可形成较为稳定群落等分布特点。对整个巴州的草地类型而言, 黑果枸杞的自然分布涵盖了4类草地类型, 占巴州12类草地类型的33.3%, 为巴州平原荒漠类和低地草甸类草地上的广布种, 也是巴州山地荒漠草原类及山地荒漠类草地上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黑果枸杞作为荒漠和低地草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植被组成部分, 构建了焉耆盆地乃至巴州绿洲农区外围的生态屏障, 对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农区外围的干旱荒漠及盐碱等区域发展黑果枸杞的人工种植, 不仅能筑牢这道生态屏障, 提高干旱荒漠及盐碱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干旱荒漠生态治理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而且其果实具有极高的商品开发价值, 可打造干旱荒漠和盐碱产业, 解决区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而难以大范围、长久维系的尴尬局面。因此, 黑果枸杞作为干旱荒漠及盐碱等区域兼具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物之一, 亟待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2.2 黑果枸杞的根系特性
对黑果枸杞根系的挖掘研究表明, 其根系是由横卧或匍匐于地下的水平根和地下垂直茎以及季节性分生存在的不定根组成。水平根为次生侧根, 具有生理整合、吸收和储蓄水分养分、继续分生水平根、以分蘖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等功能, 其在地下的分布深度因生境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分布深度为30~50 cm, 有些甚至不足10 cm。它不仅是黑果枸杞的无性繁殖器官, 而且还是群落地面株丛的地下连接纽带。因此, 在黑果枸杞的单体群落中, 地面上的株丛看似相互独立的个体, 实际在地下却是由水平根相连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并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地下垂直茎是由水平根蘖生出的根出条或地面植株的地下部分, 具有支撑固定地面植株、储存养分、吸收水分等功能, 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 存在肉质、乳白色、鲜嫩、表面光滑→半木质化、灰褐色、表面粗糙、鳞芽明显、局部弯折或扭曲→木质化、浅褐色、表面粗糙局部开裂、鳞芽渐不明显、可季节性萌生大量不定根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 黑果枸杞地下垂直茎在地下还具有单生和分生2种形态, 单生地下垂直茎是由水平根蘖生1条地下垂直茎在地下未分生而直接在地上形成单株植株, 分生地下垂直茎是由水平根蘖生1条地下垂直茎在地下发生1~2级分生, 在一条地下垂直茎上形成了多条分生地下垂直茎, 其结果是以倍增的方式在地上形成多株植株。不定根作为季节性和特定性萌生、存在部分, 具有仅在7月后参与木质化水平根和地下垂直茎组成的根系系统、部分可形成水平根并参与无性繁殖、大部分经过冬季后又都消亡的特性。此外, 黑果枸杞以种子繁育的基株早期具有主根, 但在以后成长中大都衰退, 而以根蘖形式克隆繁殖的植株则没有主根只有水平根。这一点与沙棘极为类似[6]。
2.3 黑果枸杞的繁殖特性
在天然植物群落中, 凡是依靠根茎或根蘖的营养繁殖促进种群更新的植物称为典型的无性系植物[7]。黑果枸杞就是根蘖类典型无性系植物, 并兼具有性和无性2套繁殖系统。
黑果枸杞的有性繁殖是由其种子繁殖完成, 在其种子的自然形成和繁殖中也有其较为独特的现象和特性。一是花瓣具2种主色泽变化特性。对焉耆盆地平原砂砾质荒漠和平原盐漠草地类型上黑果枸杞的观测表明, 其花瓣色泽具有紫色和白色2种主色调变化。戴国礼等[8]人也研究了这一变化, 并根据花瓣发育状态划分出瑾紫色、淡紫色、白色、褐色。但其主体色泽变化仍以紫色和白色的主色调为主, 其褐色变化则是大部分植物花瓣萎蔫后或脱落时所共有的色泽。二是两花两果特性。对焉耆盆地平原砂砾质荒漠上黑果枸杞群落定点观测结果表明, 其一年中具有2个明显的生育阶段, 即可开2茬花, 结2茬果。头茬花的初花期在5月初左右, 初果成熟期为6月初左右, 具有与枣树 (Ziziphus jujuba) 相同的边开花边结果的特性, 至7月中旬左右头茬尾果成熟;二茬花的初花期在9月初左右, 初果成熟期为9月中旬左右, 也是边开花边结果, 至10月上旬左右二茬尾果成熟 (表4) , 但第2茬果的产量较少, 据初步测算, 其产量不足头茬果产量的1/3。同期对盆地内的低地草甸类和其他平原荒漠类黑果枸杞群落的调查, 也存在二茬花果;山地荒漠草原类及山地荒漠类黑果枸杞群落由于未作同期调查, 尚不清楚是否也存在此特性。多茬结果能有效提高果实产量。为此,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运用各种技术措施达到一年多茬的生产效果, 而黑果枸杞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就具有明显的2茬花果特性, 对其自身的有性繁殖而言, 则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后代, 并且是一年中不同时期繁育的后代, 能有效降低动物采食、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提高其后代的生存概率;而对人类现实生产应用而言, 则意味着有更好的生产性能和可利用的种质资源。三是黑果枸杞属异花授粉植物, 极易导致其种子有性繁育的植株产生变异, 其野生不同生境的广泛分布和叶条形、条柱形、条状披针形、条状倒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等丰富形状, 很可能与其变异有关。戴国礼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黑果枸杞同株同花自交亲和指数为0, 为高度自交不亲和;同株异花自交亲和指数>5%, 为自交亲和;其繁育系统为异交型, 且需要传粉媒介[8]。
黑果枸杞的无性繁殖是由其根系系统完成, 主要通过横卧或匍匐于地下水平根, 以根蘖形式克隆繁殖出根出条或地面植株, 而水平根还可在其原延伸方向和其两侧或一侧方向继续分生新水平根, 这些新分生的水平根则继续分蘖和再次分生新的水平根。如此反复, 实现其无性繁殖。同时, 木质化的水平根和地下垂直茎上分生的不定根, 有些可形成水平根, 也参与其无性繁殖。黑果枸杞根系的特性决定了黑果枸杞根蘖无性繁殖的方式, 而黑果枸杞的无性分蘖繁殖又使其地下部分形成了庞大的根系系统, 使地上植株形成了具有同质基因的稳定群落, 二者具有极其密切的相辅相成关系。
2.4 黑果枸杞植株的夏眠特性
据对焉耆盆地农区、平原荒漠、低地草甸类型的抽样观测, 黑果枸杞植株部分在7月中旬至8月底之间进入了一个明显生长停滞的状态, 表现出植株不再生长、无新生枝条和叶萌生、原有枝叶颜色暗淡、出现蔫颓的夏眠阶段 (山地荒漠草原类及山地荒漠类未作调查, 尚不清楚是否也存在夏眠特性) , 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夏眠是在盆地光照时间最长、最为酷热、最为干旱的季节进行, 说明黑果枸杞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抵御严酷自然条件的生理机制。二是其夏眠是在完成第1次有性生育后进行, 说明其夏眠是其本身繁育后的一种本能“休养生息”的生理需求, 只不过选择的季节不同而已。三是其夏眠并非所有的器官都进入休眠状态, 相反其地下的根系系统却进入一个活跃期, 此时地下木质化的水平根和地下垂直茎上却萌发了大量的不定根, 这些不定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并不断生长, 有些甚至形成了来年仍能存活的水平根, 与地上的植株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黑果枸杞的夏眠与冬季休眠有本质区别, 是一种半休眠。四是其夏眠结束后, 随即又进入第2个生育期, 说明夏眠可能促使其花芽再次分化或促使其第1个生育期尚未完全分化的花芽完成了花芽分化, 导致其二次结果, 并与其不定根的萌发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5 黑果枸杞植株被掩埋后存活与变性的特性
在农区的调查挖掘中发现, 黑果枸杞地面植株在与水平根连接的条件下, 被掩土深埋后仍能存活, 但其性状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具叶和具光合作用的枝的性状, 转变为不具叶和光合作用、但可分生不定根、并分生新植株的地下茎性状, 其原有的作用被其分生出的新植株所取代, 而被新赋予了地下茎的功能。这也是在人为扰动较大的农区挖掘其地下部分时碰到横卧、具棘刺地下茎的原因, 也进一步说明, 黑果枸杞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 练就了一身的应对严酷自然环境和生境变化的本领,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 结论与讨论
野生黑果枸杞分布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 受环境及其他因素制约, 其有性繁殖种子的自然萌发率、成活率、成株率极低。野外调查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的黑果枸杞株丛群落, 均为一个种子有性繁殖的母株通过无性根蘖繁殖出的个体, 而不同种子有性繁殖的母株通过无性根蘖繁殖形成的不同单体群落之间的平均间距至少在10 m以上, 有些甚至超过100 m, 并且在其单体群落周围稀有以其种子繁殖的植株。这一方面说明了野生黑果枸杞有性繁殖的自然成株率极低, 但可通过无性补偿的繁殖方式使其有性繁殖的后代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壮大, 来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野生黑果枸杞在其自身不具芦苇、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等植物的种子传播载体及生境缺乏种子携带传播生物的条件下, 可能通过有限的有性繁殖能力和无限的无性繁殖潜力间的循环跨越式地相互接力, 使其逐渐分布至更远的区域, 这也可能是其较为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夏眠作为应对高温条件的一种策略或自然反应, 许多植物都有此特性, 并在苜蓿 (Medicago) 上已有深入研究。安渊等人研究表明, 无论是半秋眠还是非秋眠苜蓿品种均有明显的高温夏眠阶段, 并对后期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9]。而黑果枸杞的夏眠除了作为应对高温条件的策略外, 其根系活动增强, 并产生了二次结果效应, 这又与包括苜蓿在内的许多植物的夏眠不同, 其中有许多生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 蚂蚁与植物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关系, 并对一些植物的传粉[10]、种子传播[11]、植物群落多样性[12]等方面产生影响。在黑果枸杞野外实地调查中发现, 一种红蚁与黑果枸杞关系密切, 其蚁穴常分布于黑果枸杞群落周围, 其蚁群常在黑果枸杞植株上“巡视”, 蚁穴周围分布的黑果枸杞植株的叶及蚁群“巡视”植株的叶, 稀有被啃食现象, 而无蚁穴分布和无蚁群“巡视”植株的叶常被啃食。此外, 人体在触碰此类黑果枸杞植株时, 尤其是果实成熟采摘果实时, 常遭到红蚁爬身。这是否说明黑果枸杞也与红蚁间存在共生关系, 黑果枸杞的果实味甜, 对蚂蚁有极强的诱惑力, 是否因此使红蚁成了黑果枸杞“守护者”以及红蚁对其果实的搬运是否影响黑果枸杞的分布等问题, 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709.
[2]闫凯, 张洪江.新疆草原植物图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158.
[3]陈斌.柴达木盆地资源植物黑果枸杞育苗技术[J].北方园艺, 2008 (4) :138-139.
[4]杨春树, 马明呈, 李文.不同种源野生黑果枸杞容器育苗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3) :61-64, 70.
[5]耿生莲.黑果枸杞移植育苗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 2008 (3) :32-34.
[6]张小民, 王岚, 林美珍, 等.先锋植物沙棘Ⅱ:克隆行为和根系特化是实现沙棘先锋作用的又一根本因素[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6, 4 (2) :1-5.
[7]杨允菲, 祝廷成.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8]戴国礼, 秦垦, 曹有龙, 等.黑果枸杞的花部结构及繁育系统特征[J].广西植物, 2013, 33 (1) :126-132.
[9]安渊, 胡雪华, 陈凡毅, 等.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再生性研究[J].中国草地, 2003, 25 (5) :43-47.
[10]王淳秋, 罗毅波, 台永东, 等.蚂蚁在高山鸟巢兰中的传粉作用[J].植物分类学报, 2008, 46 (6) :836-846.
[11]张智英.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 2006, 42 (11) :58-62.
自然分布 第9篇
1 研究区概况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滇东北部, 本区处于云贵高原的北部, 并向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过渡, 呈斜坡型, 而斜坡受金沙江及其支流的不断切割, 形成狭长型河谷相嵌地貌, 地表崎岖不平。总体上, 该区地势切割程度, 但属保护区范围内的地形地势比较平缓, 坡度大多在20°左右, 有不少地段为坡度只有几度的山间平坦地。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则有4个土纲, 4个土类和5个亚类。其中土纲分别为铁铝土、淋溶土、初育土及水成土, 土类分别有黄壤、黄棕壤、紫色土和沼泽土, 亚类分别有黄壤、山地黄棕壤、酸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和草甸沼泽土。该保护区土壤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有黄壤和黄棕壤, 以黄壤为主, 黄棕壤只见于少数海拔较高山体的上部。黄壤分布范围为1500~2200m, 黄棕壤分布范围为2200~2500m。保护区中紫色土分布较为普遍, 各海拔段都有[1]。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实地调查保护区不同海拔、气候、植被类型下土壤资源的分布状况。再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采用了随机采样的方法进行采样, 采样深度为表层0~20㎝, 所有样品都在10㎝处取样。共采样23个, 其中紫色土8个样;黄棕壤2个样;沼泽土1个样;黄壤12个样。
2.2 样品预处理
将潮湿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 摊成约2㎝厚的薄层, 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 使其均匀风干;将风干样在有机玻璃板或木板上用锤、滚、棒压碎, 并除去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后, 用四分法分取所需土样量, 使其全部通过20目尼龙筛。过筛后的土样全部置于聚乙烯薄膜上, 充分混匀, 过100目孔径筛的土壤样品用于元素分析[2]。
2.3 样品微量元素测定[3]
铜、镉、铅、锌及锰的测定采用的是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砷的测定采用的是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量元素含量对比分析
经统计:乌蒙山自然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中Cu、Cd、Pb、Zn、As和Mn 6种测定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0.95mg/kg、9.811mg/kg、133.73mg/kg、117.3mg/kg、11.2mg/kg和583mg/kg。
该保护区中镉和砷的含量较少, 且在各种土壤类型中的含量差异不大;铜在各土壤类型中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黄棕壤>紫色土>黄壤>沼泽土;铅在沼泽土和黄壤中的含量相当, 都比较小, 铅在黄棕壤中含量最高;锌和锰在各土壤类型中的含量规律与铅在各土壤类型中的含量规律一致。
3.2 乌蒙山保护区微量元素与我国自然保护区背景值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乌蒙山自然保护区的铜和锌的含量都远远高于我国土壤中铜和锌的背景值, 而有益元素锰的含量远远低于我国土壤中锰含量的背景值。乌蒙山自然保护区中铜和锰的分布都不均匀, 无明显规律;锌在紫色土中分布较均匀, 而且在黄壤中的变化幅度也不大, 紫色土中锌的含量要高于黄壤中锌的含量。
3.3 重金属对自然保护区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镉、铅、砷属于有害元素, 从表3可以看出,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砷平均含量低于我国背景值, 而镉和铅平均含量都大于背景值, 土壤及植物受污染相当严重。
4 结论
1)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中镉和砷的含量较少, 铜在黄棕壤中的含量最高, 在沼泽土中的含量最少;锌、锰和铅在黄棕壤中含量最高, 在沼泽土和黄壤中的含量相当, 都比较小。该区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多少主要是由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共同决定[5], 自然保护区以气候阴温多雾为特征的黄壤得以充分的发育, 在地带性土壤中占有主要地位。
2)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及植物受镉和铅污染程度较严重, 主要与该地区硫镉矿和锌矿有关, 昭通地区人口巨大压力下也给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不确定性。该自然保护区锰的含量极少, 直接影响到水的光分解和氧气的释放, 使光合作用中的希尔反应受阻, 而且锰严重缺乏时可发生叶绿体结构破裂, 叶绿素浓度降低, 对该地区植被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做好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 对乌蒙山自然保护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 (砷、铅、镉、锌、铜、猛) 进行分析评价, 得出研究区域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的结论, 为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土壤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微量元素,分布状况,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贝荣塔, 陆梅, 罗云云.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与保护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 2009 (3) :1-5.
[2]奚旦立, 孙裕生, 刘秀英.环境监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陈朝东, 王子东, 李晋峰等.水环境监测技术问答[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董国政.湖州市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与有效性评价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38-41.